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十二) (第一集) 1999/12/7 香港九龙 档名:12-030-0001
请看讲义,我们接著上一次,讲到「摄善财会」,看第五段:
【复以种种善巧方便,殷勤劝谕。令其开觉,增长势力,生大欢喜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又令善财忆念过去所种善根。复为福城一切人众,随其根欲,显现神通。如所应度,广为说法,然后而去。】
从这一段经文我们能够体会到,佛菩萨为众生讲经说法是如何的随顺、随缘,而没有一丝毫的勉强、执著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。『种种善巧方便』,就是世尊在大经里头常说,佛无有定法可说;不但没有定法,实在说佛是无有法可说。无说之中自然说,说些什么?经论上常常比喻讲「应病与药」。大夫有没有药给人?没有;如果这个人身心健康,遇到再好的大夫,也无药可施。大夫给药给哪些人?给有病的人,有病才需要药,没有病就没有药。由此可知,药是应病而有的。同样一个道理,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,那个法是应众生而有,应众生种种烦恼而有种种法门,众生没有烦恼,佛就无法可说了。八万四千法门,对治八万四千烦恼,这就是种种善巧方便。
我们知道一切众生烦恼不一样,十方世界那个差别我们就不必说了,我们说我们这个世界。古时候跟现代不相同,现代这个社会也因地区不同,历史文化不同,生活方式不同,思想的逻辑不同,於是现在世间众生的烦恼也是种种差别;又因为科技的发达,使众生的烦恼更加严重。三十年前方东美先生曾经说过,他说美国将来亡国是亡在电视上,我们从他这句话去推想,将来这个世界毁灭是毁灭在网路上。何以故?诸位看看现在电视的内容、网路的内容,把一个人思惟想像不仅是误导,简直是混乱,众生失去正念,灾难就会现前。方先生当时很感慨的说,这些科学技术是工具,良好的工具,可惜我们用错了,如果正确的使用它,众生得福,错误的使用它,众生得祸害,祸福就在我们会不会应用这些高科技。如果世间人觉悟,清醒过来,利用这些科技、这些技术,弘扬正法,劝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,破迷开悟,不知道有多少众生因此而得度,那个功德无量无边。如果迷惑颠倒,利用这些科学的利器,宣传杀盗淫妄,害了多多少少的众生,那个罪业无量无边。有几个人觉悟,几个人能清醒过来?
中国古圣先贤,对大众、对后世的教诲,无不著重伦理德行的教学。一个人不是说从生下来开始教,从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实行胎教,这是父母对於子女真正的爱护。现在人讲爱是感情的,不是理智的;换句话说,现在人不懂得爱。爱护一个人要成就他的德行,成就他的学问,成就他的能力,成就他的事业,利益社会,利益众生,这是真正爱护一个人。否则的话,那种爱护人,跟现代人爱护宠物有什么两样?把子女、把人当作宠物来爱护,错了,完全错误了。可是这个现象在现在的社会非常普遍,我们看到很痛心。
世间人迷惑的多,觉悟的少,觉悟的人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些迷人。怎么帮助?帮助什么?我们看古圣先贤所作所为,帮助里头最重要的帮助他觉悟,帮助他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帮助他明了现前社会的现象,来寻求因应之道。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趋吉避凶的道理,如何消除灾难,佛家讲消除业障的途径。而《华严经》实实在在说最契现前社会大众的根机,应当认真的学习,大力的弘扬,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在此地为我们做榜样。「种种善巧方便」里面,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出一个榜样给大家看。
『殷勤劝谕,令其开觉』,教他开悟,教他觉悟。「殷勤」是大慈大悲,佛家常讲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这两句话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刻的去体会,慈悲心就生不出来,殷勤则有名而无实。我们自己这一生怎么样认真努力修学,得不到好的结果,原因在哪里?认识不清,对於宇宙人生,我们说宇宙人生大家很不好懂,说得更明白一点、更清楚一点,认识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;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,人生就是自己,能够把这个事实真相认识清楚,这个人就觉悟了。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,他们对於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很清楚、很明了,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,称他作菩萨;凡夫对於这些事实真相完全迷惑,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所谓是醉生梦死,迷惑颠倒。佛在经里面常常感叹的说,「可怜悯者」,是这类迷人。
我们也是迷惑颠倒的众生,但很幸运,我们得人身,闻到佛法,这个机会非常希有。香港这个地区几百万人,闻佛法的有几个人?在佛法当中,能够听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又有几个人?真正听懂了,听明白了,又能依教奉行,一层一层淘汰下去,没有几个人!这几个人真正觉悟了,得到佛陀教学殊胜的利益。不能够依教奉行,殊胜的功德利益当面错过。佛在经上讲的每一个字、每一句话,我们都要留意,不能轻易放过,要能抓住纲领,抓住重点,提起自己观照的功夫。
什么叫观照?宗门里面叫疑情,疑情不是怀疑,决定没有怀疑。佛讲的这个事,理太深了,事太妙了,不是我们的常识,我们想不通,想不通不要想,但是常常提起,这个是修行的方法,好方法。禅宗末后,称这种方法叫参话头。叫参究,不是研究,参究跟研究差别在哪里?参究不用心意识,研究用心意识。用心意识,研究没有离开分别执著,参究里头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妄想。常常提起这个疑问,不寻求答案,时间久了,答案自然现前,这妙!答案不能去找,愈找愈远;不找,不找就在眼前,这是真学问,真功夫。
譬如佛在这个经上讲,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?这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么大的分量,哪一句经文最重要?我们要把这个找到。最重要的一句话,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这一句话,佛怎么说?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就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这八个字重要!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为一切众生说无量无边之法,总离不开这八个字。离开这八个字就不叫佛法,不离开这八个字都叫佛法,这八个字重要,没有人懂!听也听不懂,想也想不通,但是它是事实真相。
心就是真如本性,识是心起作用,当然有体一定有用,起作用它就现相,现出来的现相,这个现相就有变化;为什么会有变化?随著众生的念头起了变化。念头是能变,现相是所变,佛是一句话把事实真相说破了。真正明白的人,真正懂得的人,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,就搞清楚了。关系搞清楚之后,慈悲心就生起来,什么关系?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体。体就是性识,你们许多同修都念过《地藏经》,《地藏经》自古以来注解很少,最好的注子是清初青莲法师的《地藏经科注》,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几遍都是依靠这个注解,注解前面五重玄义第一段显体,他老人家就说,「不思议性识为体」,这个话讲得好,讲得太好了。不但《地藏经》是以不思议性识为体,实际上所有一切大乘经,没有一部经是例外的。古大德显体都用「实相」两个字,没错,讲得是好,但是不好懂;以「不思议性识」,我们就比较好懂多了,不思议性识就是诸法实相。
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体,用现在的话说,同一个生命共同体,你看这个关系多密切,一家人!一族人!像一棵大树一样,我们芸芸众生就像树上的树叶,同一个根生的。这个树再大,枝条再多,树叶再茂,同一个根生的。佛教我们,虚空法界一切众生,我们是同一个根生的,佛称这个根本是真如、自性。阿赖耶识能现、能变、能生,所有一切万法是所现、所变、所生,能所不二,这个意思我们常常放在心上,然后对於世间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自自然然就有一个不同的看法,跟过去以往不一样。以往看别人是外人,跟我们不相干,现在我们看人跟我们有关系,不是没有关系,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有关系。愈是觉悟得深,愈是智慧增长,会感觉到所有一切众生跟自己愈来愈亲密,你就愈来愈生欢喜心。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逐渐逐渐就生起来了,你会主动、会欢喜帮助一切众生,就像帮助自己的亲人一样。文殊菩萨如是,普贤菩萨亦如是。
诸佛如来示现成祖师大德,无一不是对一切众生「殷勤劝谕,令其开觉」,我们再深入一层观察,发现原来其他宗教也不例外。以前我学佛,看到别的宗教是外教、外道,不知道外到哪里去了?学佛学了这么多年,知道它不是外,它跟我们关系很密切,现在看到他们愈看愈欢喜,愈看愈亲切,知道那是诸佛如来种种善巧方便,应以什么身度,佛菩萨就示现什么身。所以其他的宗教里面,他们所敬仰的上帝、神,先知、先人,我们知道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,应以什方法得度他就讲什么方法。正是古人称赞《华严》,所谓是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,这一句话的意思,我们现在才能体会到几分,逐渐逐渐我们契入这个境界。所以观念转过来之后,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关系非常密切,不论是善人、是恶人,是顺境、是逆境,总是一体,同体。
觉悟之后,『增长势力』。增长什么势力?慈悲的势力。我们现在,慈悲是爱心,人都有爱心,只爱自己喜欢爱的人,不喜欢他就不爱,势力一增长,不喜欢的人也爱他,甚至於冤家对头,毁谤我的人,陷害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统统都爱他,这是势力增长,爱心增长。佛讲慈悲讲了四种,一个比一个大,凡夫叫「爱缘慈悲」;觉悟了,明白了,慈悲扩大了,「众生缘慈悲」。就是推己及人,我爱我的家人,我爱我的家族,我爱我的国家,我也会爱别的族群、爱别的国家,这是众生缘慈悲。宗教里面讲上帝爱世人,世人里头没有分族类,也没有分国家,上帝爱世人,只要是世间人,上帝都爱,他也没有宗教差别。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,不是说信了上帝,上帝爱他,不信他,他就不爱他,没有这个道理。那个是叫众生缘慈悲;再往上提升,「法缘慈悲」,那个爱心就更大了;到了究竟圆满的佛果,叫「无缘慈悲」;势力一层一层增长。我们要问怎么增长的?智慧增长;智慧愈高愈大,他的爱心也是愈深愈广。
『生大欢喜』,佛家讲常生欢喜心,一点都不假。不像我们凡夫,我们凡夫一天到晚常生烦恼,诸佛菩萨常生欢喜心。我们读《坛经》对於惠能很羡慕,惠能对他的老师五祖忍和尚说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我们读到这一句实在是非常羡慕;想想自己,如果我们要遇到老法师,「老法师,我常生烦恼」。我们凡夫常生烦恼,人家常生智慧,常生智慧就常生欢喜心,这是我们要学习的。我们能抓住纲领,我们学习就得大方便,经论太多了,抓住纲领。总纲领就是「心现识变」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这是总纲领。要从这个地方生起正知正见,《法华经》上讲的佛知佛见,我们的智慧就会增长。
底下一句,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』,这是结果。开觉增长势力的结果,菩提心生起来了。菩提心是什么?给诸位说,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,真正爱自己、爱别人,这是菩提心。菩提心里面讲的深心,就是自爱自重;所说的回向发愿心、大悲心就是爱人,爱一切众生;自爱跟爱一切众生这个爱,从哪里来的?从至诚心来的。至诚心是什么?至诚心就是前面讲的真正的觉悟,真正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性所现的,唯心所现,自性所现的,自性所变的,虚空法界是自己,不是别人。所以这个大觉悟,结果是菩提心现前,真正的爱心现前了。我这个说法,大家听了好懂。
依照字面来翻译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音译的,翻成中国话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跟我们讲菩提心,第一个至诚心,是阿耨菩提之体,真诚心;深心,自受用;回向发愿心,他受用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,第一个直心,菩提心之体;深心,自受用,跟《观经》上讲的一样;最后一个大悲心。所以经论合起来看,意思就很明显,直心就是真诚心,真诚到极处叫至诚,这是直心;深心,古德讲好德好善,自受用,自爱;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,爱护一切众生。经论合起来看,意思就很明显,可是这个说法,一般初学还是不好懂,不是深入经藏,很不容易体会。经论合参,虽然很明了,依旧是隔了一层。
我们讲三心,换成五句话来说,我们写这副对联,挂在佛像旁边。真诚就是至诚心,就是直心;清净、平等,就是深心,就是真正自爱,自己知道怎么爱护自己,心地清净爱护自己,心平等是爱护自己;正觉、慈悲是爱护别人,爱护一切众生。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?用什么心对待别人?对人对事对物,要用智慧,要用觉悟,要用慈悲。慈悲跟觉悟要结合在一起,否则的话,那个慈悲就有祸害。佛家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可是又说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慈悲后头带来祸害,方便带来下流,什么原因?没有智慧。正觉跟慈悲结合在一起,这是佛家讲的真正的慈悲、方便。
这个心就生起来了,这个心一生就了不起,初发心的菩萨;换句话说,这十个字你圆圆满满的现前,你的心完全跟它相应,你就是发心住的菩萨。这个念头才转,就超越十法界,不但脱离六道轮回,十法界都脱离了,《华严经》上初住菩萨,叫发心住。我们相信善财童子一生圆成佛道,不但是可能,是肯定的,我们行不行?答案也是肯定的,决定行,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?果然肯干,绝不落在善财之后,就发心了。所以佛法的修学,发心是第一。发心,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,拓展你的爱心。普遍热爱一切众生,欢喜为一切众生服务,欢喜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这就是佛法的教学。这是一段,文殊菩萨教善财的,善财代表我们,就是教导我们的。
『又令善财忆念过去所种善根』。我们在此地要肯定自己是善财,善财不是说一个人,是代表的人物。善是有善根的人,财是什么?有福德的人,《弥陀经》上说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所以具足善根、福德这个人,就称之为善财。你有善根、有福德,遇到缘,因缘,我们今天这一会,在此地共同学习,这是缘,因缘具足了。我们要想想我们自己无量劫的善根、福德,什么是善根?我听了能听懂,我相信,能信、能解是善根;我又很欢喜去做,我要认真的来学习,这就是福德,依教奉行是具足福德。
依教奉行从哪里下手?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,请求世尊为他开示「最初方便」,用现在的话来说,从哪里入门,从哪里下手,我们要找最初下手之处。最初下手之处,世尊在经上不知道讲过多少千遍万遍,我们听得耳熟,但疏忽了,老生常谈,没在意!就是佛常讲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你想想看这句话佛说了多少遍,无论哪一次法会,佛都说过很多很多遍。受,我们要接受佛陀的教诲,尊师重道。真正接受佛陀的教诲,那就必须要把自己的成见放下,这才真正是受。佛教给我们做的,我们老老实实去做;佛教给我们不许做的,我们决定不违犯,这才叫受。佛教给我们要做的,我们不肯做;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,我们偏偏去做,这就完全没有受。
譬如三福里面,这也是基础,佛教给我们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我们接受了没有?其实佛这四句是对於我们最初的教诲,也是究竟圆满的教诲,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这四句。这四句做得圆圆满满,这个人叫佛,就成佛了。很多同修都知道佛家有四句偈,所说的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,那个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对一切众生的教诲,离不开前面三句十二个字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」。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善,众善;「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那是众善奉行。翻过来,不孝父母,不敬师长,造十恶业,那是恶。
我们学佛抓著重点来修学、来学习,学佛孝顺父母,哪些是父母?佛在戒经上跟我们说,这是一层一层增长势力,大乘菩萨戒经里面佛说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把孝养父母的心扩大了,扩大到孝顺一切众生。佛又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又说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「凡有佛性皆当作佛」,这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,佛是我们的老师,奉事师长一扩大,一切众生都是老师。开觉之后,你势力就增长。所以我们要用孝养父母的心孝养一切众生,事奉老师的心,事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心,事奉一切众生,这叫受。我们天天念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没有受。受了之后要保持,这个事情不是做一天、做两天,不是做一年、做两年,也不是做这一生,生生世世,永远这么做,这个叫受持,决定不能失掉。
读诵是叫我们读经,读诵佛经就是跟佛菩萨同在,就是亲近佛菩萨,听佛菩萨的教诲。读古人的注解,就是跟祖师大德在一起研究讨论,长自己的智慧,长自己的势力,不断将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这才是诸佛如来真正的弟子,所以不能一天不读经。诵是背诵,经念熟了,不要看经文也能读。由此可知,读诵是多么重要,读诵是自利利他。我们想帮助社会大众,用什么方法?读诵是个好方法。结合受持、读诵,为人演说。为人演说是帮助大众具体表现,真正落实了。演是什么?表演给人看,我做出样子给人看。我孝养父母,我尊敬师长,做出样子给大家看。目的是劝化大众,就是前面讲的「殷勤劝谕」,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,无论在生活上、在工作上,处事待人接物,要认真、要努力去实行。
演比说还要重要,演是身教,说是言教,言教不如身教。一定要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人看,别人向你请教,你再细心给他解释。所以演不为自己,为众生。演些什么?吃饭是表演,穿衣服也是表演,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做给别人看的,做个好样子给人看。我们在经论里面,细心去观察释迦牟尼佛的生平,他怎么过日子,他怎样工作,他怎样处事待人接物,都是做给别人看。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生到人间来?他来干什么的?他来就是表演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而来的。世间存在著许许多多的问题、难题,只要这些问题、难题,世间人有智慧、有能力解决,释迦牟尼佛不来,来干什么?多余的,来凑热闹?没有这个必要!他之来,你们现在有问题、有难题,自己没有法子解决,他来帮助我们解决,他到这个世间来是为我们世间人而生的,不是为自己。这个身体活在世间,是为我们大家而活著的,也不是为他自己。死了,入般涅盘,也是为我们大家而死的,不是为别人,不是为自己。你们想想这个意思多深!
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?是来受业报的,我们的业报身,没有法子,过去造的业。佛告诉我们,这些凡夫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?「人生酬业」;你过去造的善业你来享福,你过去造的恶业你来受苦,人生酬业!诸佛菩萨乘愿再来,他不是酬业的,他是乘愿再来;来干什么?帮助苦难众生,决不是为自己。他自己生死自在,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实在讲他根本没有想,他要有想他是凡夫,他不是圣人。那为什么有来有去?众生有感,他就来了;众生感应衰退,他就走了。所以许多人赞叹观世音菩萨,「千处祈求千处应」,祈求就是有感,菩萨就有应。佛菩萨来应,叫随类化身,随机说法,他是这么来的。
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,我们要很冷静的观察,细心去体会,向他学习,我们只要把念头、行为转过来,也就成了佛菩萨。所以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业报身,我们离开这个世间可以乘愿再来,可以转,把业力转成愿力。那个转的点,这里头有理、有事,理深深契会,契合体会佛所说的心现识变的理论与事实,这是我们转变的依据。从心行里面转,过去迷的时候念念为自己,自我是理念的中心,现在晓得错了,把它转过来,念念为一切众生,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去著想,不再想自己,你就超凡入圣。凡夫念念想自己,决定不会把自己忘掉,圣人决定没有自己,只有众生。换思想,换念头,换行为,一百八十度的把它改换过来,我们修学的成绩就现前,成果现前了。这就是「忆念过去所种的善根」,如果不忆念过去所种善根,善根不会成熟。怎么个忆念法要懂得,念念依教奉行,转变自己的思想,错误的思想,改变自己错误的念头,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,这是忆念过去所种善根。
『复为福城一切人众,随其根欲,显现神通。如所应度,广为说法』,这是教我们怎样落实自行化他的弘誓。我们看菩萨的开示,这段话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两句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你们看这段文是不是这个意思?帮助别人要顺著别人的根欲,根是根性,欲是欲望,他的喜爱你要随顺他,你不随顺他,他不接受。五十三参里面,这还是在文殊菩萨这一会,善财童子还没有出去参访,到一出门之后,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表现出「随其根欲,显现神通」。对於根性不相同的人,爱好不相同的人,佛所示现的方法不一样,正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随心应量,所以一切众生没有不欢喜佛菩萨的。
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做到,做不到的原因,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。譬如说,我们跟伊斯兰教在一起,他们吃牛肉,我们能不能随顺?我们不能随顺。这个教虽然是好朋友,可是饮食总是有麻烦,济公长老来了,他行,他可以随顺,他有这个功夫,我们没这个功夫,我们很想学还学不到。所以摆在我们现前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同的宗教信仰,我们要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要普度众生,那你没有真正的智慧功夫,你没有办法做到。诸佛菩萨行,他们有这个本事,应以阿訇身得度者,他就现阿訇身而为说法,应以基督身而得度者,他就现基督耶稣身而为说法,你看人家多自在!多活泼!然后我们晓得阿拉、阿訇、基督耶稣、神父、牧师,全是佛菩萨化身的,我们要平等的恭敬,平等的赞叹,平等的供养。我们今天只能做到这一点,还不能随类化身,还做不到。但是至少要明白事实真相,我们的恭敬心生起来,普贤大愿我们可以做到一些;「礼敬诸佛」,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诸佛,不同的族群是诸佛,不同的宗教还是诸佛,我们的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逐渐逐渐提升,逐渐逐渐增长。
所以懂得随其根欲,这就是显现神通,我们虽然不能大通,小通了。小通就是绝对没有界限,不再画界限,跟他们能够和平相处。和是什么?和睦,我们能够和睦相处;平?平等接待。我们没有开觉的时候,我们不平等、不和睦,不愿意跟他们往来,看到他们就避开了。彼此不相往来,所以误会就愈来愈深,歧视愈来愈深,造成许许多多的罪过,罪过到严重就发生战争。世界上为种族战争,为宗教战争的,那是最大的过失。所以这个东西要沟通、要交通、要往来,我们开觉了,现在可以交通、可以往来,我们建立信心,建立道义,建立感情,互相尊重,互助合作。这也就是随其根欲,显现神通。我们现在在新加坡、在澳洲,很努力、很认真在做这个工作,有人问:法师,你为什么要这样做?我说:我把《华严经》落实,完全遵照《华严》教学,我们应该要这样作法;否则的话,《华严经》只有在讲台上讲讲,不能兑现。这个东西是要兑现的,真的学到了。
「如所应度,广为说法」,这两句是随机说法。我们能够尊重别人,别人就能够尊重我们,我们要劝别人学佛,尤其劝不同宗教的,我们首先要敬神,我不尊重他们,他们怎么会尊重佛?互相尊重。我们进到他们的寺院,我们要跟他们的信徒一样,学习礼拜,真诚的去礼拜,不能假装,假装人家一看就看出来,你是假的不是真的,诚心诚意。我们诚心诚意怎么来的?我们知道佛菩萨的化身,神就是佛,佛就是神,是一不是二,我们那种真诚恭敬心显露出来。我们说所有的众神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,那我们从他的立场来讲,基督教讲上帝,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上帝的化身,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?他不能再说佛菩萨是魔鬼,上帝是魔鬼那还得了吗?一通一切都贯通。恶的念头完全消除了,善念就生了,善念是随顺性德,恶念是随顺迷惑、是随顺痴惑,那是错误的。我们不把这个门打开,谁来打开这个门?我们要带头去做。
过去跟现在生活环境不一样,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,从前交通不方便,资讯不是不发达,完全没有,所以一个人一生生活的空间有限,确实有很多很多人从生到死没有离开他的县城,他的亲戚朋友不远,都是邻村,一生生活范围就是那么大的一个圈子,他只要知道那个圈圈里面的事情就够了,其他的他不需要知道。生活的圈子小,一生能够安居乐业,过得很幸福、很美满。现在不行,现在我们的生活空间大,你不想出门,家里有电视,全世界的事情你都看到了,送来给你看。今天我们既然生活空间是以整个地球,整个地球上一切众生的事事物物,我们都要知道,我们都要为他著想,都要帮助他们。
这是我们现前弘法利生,跟古时候大德情形不一样的地方,这是客观条件不相同。我们今天还是以一个地区,有一个范围,我们就错了,我们今天的范围是地球。如果将来科技更进步,能够到其他星球上去,那你生活范围更大,还要包括别星球里面这些众生,随著我们生活活动的范围,认真努力去做,这就如法。这是事,在理上,理上一定是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我们的事才做得圆满,世间人所谓真善美慧,我们才能做到。如果没有虚空法界的心量,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我们这个事情怎么做也不会圆满,理跟事要相应。这就是「如所应度,广为说法」。
化缘尽了,这才能去;化缘没有尽,还不能去。佛菩萨住世,跟我们凡夫不一样,凡夫是业力,虽然是业力,业力可以改变。有人曾经问过我,中国有一些算命看相的,说人一生都是被命运主宰,所谓是「一生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」,又所谓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宿命论。西方的大预言家,中世纪法国的诺查丹玛斯,这大家都知道,他也是个宿命论,他也认为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的命运都是注定的。好像人生到这个世间,按照剧本表演,演戏,自己完全做不了主。有同修拿这个问题来问我,他说:我们佛怎么讲法?佛的说法比他们高明,他们这些人知其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,也就说他们看到剧本了,这些演员都按照剧本来演戏,剧本谁写的他不知道,佛知道。剧本谁写的?我们自己写的,不是别人写的。业力是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,佛讲得很好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这不是把话交代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剧本谁写的?自己写的;自己写剧本,自己当然可以改变剧本。所以佛说如果一个人觉悟了,断恶修善,你的剧本就改了。
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,那个孔先生就是不知道写剧本的人是谁,他是宿命论,袁了凡先生果然是依照剧本去演戏,他无可奈何。遇到云谷禅师之后,这才明了、才觉悟,原来这个剧本可以改的,他就认真改,断恶修善,然后他的命运跟孔先生给他算的,就不准了。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,他活到七十多岁,算命算他没有儿女,他有得一个儿子,都不准了,命运可以自己改。所以佛法承认世间人有命运,但是命运不是决定的,是可以改变的。佛教导我们,只要能够觉悟,能够断恶修善,能够转迷成悟,你就不会受业力的拘束。
可是佛家常说,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。缘是多生结的,不是这一生,我们大家在这个讲堂这一会,不是偶然的,缘结多生。如果是这一生所结的缘,这一生我们认识的朋友很多,我在香港认识人就很多,我在这里讲经,他为什么不来?他知道我在此,他不来。由此可知,不是一生,多生,缘结多生。佛不度无缘之人,我们要常常跟一切众生结善缘、结法缘,缘结得愈广愈好、愈深愈好,将来很容易度化他,容易劝他回头,缘要不够深就很难劝导他。一劝他就懂,一听他就明了,这个缘深,佛缘深,慧根深。如果缘尽了,什么才算是尽?成熟的没有了,就是尽了;不是说闻法的人没有,闻法的人还有很多。但是闻法的人他不肯依教奉行,他这一生不能结果,这个缘就不成熟,佛菩萨可以走了;等到这一边还有人缘成熟,佛菩萨就又来了。他来来去去不是自己的意思,完全是众生。
所以什么样才是缘?真正依教奉行的人,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结果的人。净宗法门的结果,决定往生,这是结果。在你的会下,这是我们举例,一个菩萨,一位大德,无论他现的是在家身、是出家身,男身、女身,这都没有关系,他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,殷勤劝谕,会众当中还有几个真干的,这一生真正能得度的,这个人就是有缘之人,这一类善友就要住世,就要帮助他。他们这些人统统往生了,在底下没有真正肯干的,没有了,这个善友他才可以走;否则的话,他不能走,他走了对不起人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他就入般涅盘,他为什么不多住几年?他灭度的时候僧团并没有散掉,僧团里面许许多多的学生痛哭流涕,而佛走是佛的化缘尽了。我们要明了什么叫化缘尽,不是听众没有了,是真正修行证果的人没有,『然后而去』。这是文殊菩萨对善财、对福城大众的教导,这个状况我们在此地看到。再看第六段:
【善财闻法,勤求爱乐,随逐文殊,瞻恋不舍,一心归向。正是所谓上根随逐,同餐妙旨,独颖众流。重法随师,陈偈求度。】
善财在此地为我们表演一个做学生的榜样。人生於世,良师难遇,好老师不容易遇到,所谓是可遇不可求,到哪里去找?很幸运的遇到了,遇到你要认识,遇到不认识等於没有遇到。好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也找不到,到哪儿去找?这都是多生多劫的因缘,有缘遇到了。文殊好老师,善财好学生,善财听到文殊菩萨讲经说法很受感动。『勤求爱乐』,这四个字写出善财童子好学的心态。下面描绘出善财童子的行为,不仅仅是爱慕佛法,『随逐文殊,瞻恋不舍,一心归向』。这是拜老师,真正五体投地拜老师,亲近老师,跟随老师学习。我们中国人讲的尊师重道,为重道而亲近老师,尊重老师。
「一心归向」,这一句是学生对老师关键的所在,能一心归向,没有不成就的。这是学习最殊胜的态度,对老师百分之百的顺从,老师的教诫百分之百的受持,不能违背。所以善财一生能够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证得究竟圆满菩提,他的根就是这四个字。那我们想想,我们今天亲近善知识不能成就,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,我们对老师还疑惑,阳奉阴违,表面上听话,离开老师,完全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,那怎么能成就?不是一心,没有归向。甚至於天天还找老师的麻烦,还说老师的过失,你怎么能成功?
老师有没有过失?有;为什么有?老师示现。释迦牟尼佛、佛菩萨有的时候表演过失,他没有过失,那个过失是度人的,是度众生手段的;他不知道,以为他是真的犯过。他们度众生的,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,所以用的手段不相同,你以为是过失,实际上人家是大功德。我们用凡夫的心,去测度佛菩萨的心行,你说糟不糟糕?真正学习良好的态度,对老师只有一个「敬」,如果有疑惑向老师请教,你为什么对他是这种态度?老师或者给你解释,或者不给你解释,你都要尊敬。不给你解释,对你笑笑,叫你去体悟,里面有大道理在!你要认为老师真的有过失,不是老师有过失,是你自己有过失,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好好的去学习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看讲义,我们接著上一次,讲到「摄善财会」,看第五段:
【复以种种善巧方便,殷勤劝谕。令其开觉,增长势力,生大欢喜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又令善财忆念过去所种善根。复为福城一切人众,随其根欲,显现神通。如所应度,广为说法,然后而去。】
从这一段经文我们能够体会到,佛菩萨为众生讲经说法是如何的随顺、随缘,而没有一丝毫的勉强、执著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。『种种善巧方便』,就是世尊在大经里头常说,佛无有定法可说;不但没有定法,实在说佛是无有法可说。无说之中自然说,说些什么?经论上常常比喻讲「应病与药」。大夫有没有药给人?没有;如果这个人身心健康,遇到再好的大夫,也无药可施。大夫给药给哪些人?给有病的人,有病才需要药,没有病就没有药。由此可知,药是应病而有的。同样一个道理,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,那个法是应众生而有,应众生种种烦恼而有种种法门,众生没有烦恼,佛就无法可说了。八万四千法门,对治八万四千烦恼,这就是种种善巧方便。
我们知道一切众生烦恼不一样,十方世界那个差别我们就不必说了,我们说我们这个世界。古时候跟现代不相同,现代这个社会也因地区不同,历史文化不同,生活方式不同,思想的逻辑不同,於是现在世间众生的烦恼也是种种差别;又因为科技的发达,使众生的烦恼更加严重。三十年前方东美先生曾经说过,他说美国将来亡国是亡在电视上,我们从他这句话去推想,将来这个世界毁灭是毁灭在网路上。何以故?诸位看看现在电视的内容、网路的内容,把一个人思惟想像不仅是误导,简直是混乱,众生失去正念,灾难就会现前。方先生当时很感慨的说,这些科学技术是工具,良好的工具,可惜我们用错了,如果正确的使用它,众生得福,错误的使用它,众生得祸害,祸福就在我们会不会应用这些高科技。如果世间人觉悟,清醒过来,利用这些科技、这些技术,弘扬正法,劝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,破迷开悟,不知道有多少众生因此而得度,那个功德无量无边。如果迷惑颠倒,利用这些科学的利器,宣传杀盗淫妄,害了多多少少的众生,那个罪业无量无边。有几个人觉悟,几个人能清醒过来?
中国古圣先贤,对大众、对后世的教诲,无不著重伦理德行的教学。一个人不是说从生下来开始教,从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实行胎教,这是父母对於子女真正的爱护。现在人讲爱是感情的,不是理智的;换句话说,现在人不懂得爱。爱护一个人要成就他的德行,成就他的学问,成就他的能力,成就他的事业,利益社会,利益众生,这是真正爱护一个人。否则的话,那种爱护人,跟现代人爱护宠物有什么两样?把子女、把人当作宠物来爱护,错了,完全错误了。可是这个现象在现在的社会非常普遍,我们看到很痛心。
世间人迷惑的多,觉悟的少,觉悟的人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些迷人。怎么帮助?帮助什么?我们看古圣先贤所作所为,帮助里头最重要的帮助他觉悟,帮助他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帮助他明了现前社会的现象,来寻求因应之道。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趋吉避凶的道理,如何消除灾难,佛家讲消除业障的途径。而《华严经》实实在在说最契现前社会大众的根机,应当认真的学习,大力的弘扬,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在此地为我们做榜样。「种种善巧方便」里面,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出一个榜样给大家看。
『殷勤劝谕,令其开觉』,教他开悟,教他觉悟。「殷勤」是大慈大悲,佛家常讲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这两句话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刻的去体会,慈悲心就生不出来,殷勤则有名而无实。我们自己这一生怎么样认真努力修学,得不到好的结果,原因在哪里?认识不清,对於宇宙人生,我们说宇宙人生大家很不好懂,说得更明白一点、更清楚一点,认识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;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,人生就是自己,能够把这个事实真相认识清楚,这个人就觉悟了。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,他们对於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很清楚、很明了,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,称他作菩萨;凡夫对於这些事实真相完全迷惑,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所谓是醉生梦死,迷惑颠倒。佛在经里面常常感叹的说,「可怜悯者」,是这类迷人。
我们也是迷惑颠倒的众生,但很幸运,我们得人身,闻到佛法,这个机会非常希有。香港这个地区几百万人,闻佛法的有几个人?在佛法当中,能够听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又有几个人?真正听懂了,听明白了,又能依教奉行,一层一层淘汰下去,没有几个人!这几个人真正觉悟了,得到佛陀教学殊胜的利益。不能够依教奉行,殊胜的功德利益当面错过。佛在经上讲的每一个字、每一句话,我们都要留意,不能轻易放过,要能抓住纲领,抓住重点,提起自己观照的功夫。
什么叫观照?宗门里面叫疑情,疑情不是怀疑,决定没有怀疑。佛讲的这个事,理太深了,事太妙了,不是我们的常识,我们想不通,想不通不要想,但是常常提起,这个是修行的方法,好方法。禅宗末后,称这种方法叫参话头。叫参究,不是研究,参究跟研究差别在哪里?参究不用心意识,研究用心意识。用心意识,研究没有离开分别执著,参究里头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妄想。常常提起这个疑问,不寻求答案,时间久了,答案自然现前,这妙!答案不能去找,愈找愈远;不找,不找就在眼前,这是真学问,真功夫。
譬如佛在这个经上讲,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?这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么大的分量,哪一句经文最重要?我们要把这个找到。最重要的一句话,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这一句话,佛怎么说?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就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这八个字重要!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为一切众生说无量无边之法,总离不开这八个字。离开这八个字就不叫佛法,不离开这八个字都叫佛法,这八个字重要,没有人懂!听也听不懂,想也想不通,但是它是事实真相。
心就是真如本性,识是心起作用,当然有体一定有用,起作用它就现相,现出来的现相,这个现相就有变化;为什么会有变化?随著众生的念头起了变化。念头是能变,现相是所变,佛是一句话把事实真相说破了。真正明白的人,真正懂得的人,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,就搞清楚了。关系搞清楚之后,慈悲心就生起来,什么关系?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体。体就是性识,你们许多同修都念过《地藏经》,《地藏经》自古以来注解很少,最好的注子是清初青莲法师的《地藏经科注》,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几遍都是依靠这个注解,注解前面五重玄义第一段显体,他老人家就说,「不思议性识为体」,这个话讲得好,讲得太好了。不但《地藏经》是以不思议性识为体,实际上所有一切大乘经,没有一部经是例外的。古大德显体都用「实相」两个字,没错,讲得是好,但是不好懂;以「不思议性识」,我们就比较好懂多了,不思议性识就是诸法实相。
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体,用现在的话说,同一个生命共同体,你看这个关系多密切,一家人!一族人!像一棵大树一样,我们芸芸众生就像树上的树叶,同一个根生的。这个树再大,枝条再多,树叶再茂,同一个根生的。佛教我们,虚空法界一切众生,我们是同一个根生的,佛称这个根本是真如、自性。阿赖耶识能现、能变、能生,所有一切万法是所现、所变、所生,能所不二,这个意思我们常常放在心上,然后对於世间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自自然然就有一个不同的看法,跟过去以往不一样。以往看别人是外人,跟我们不相干,现在我们看人跟我们有关系,不是没有关系,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有关系。愈是觉悟得深,愈是智慧增长,会感觉到所有一切众生跟自己愈来愈亲密,你就愈来愈生欢喜心。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逐渐逐渐就生起来了,你会主动、会欢喜帮助一切众生,就像帮助自己的亲人一样。文殊菩萨如是,普贤菩萨亦如是。
诸佛如来示现成祖师大德,无一不是对一切众生「殷勤劝谕,令其开觉」,我们再深入一层观察,发现原来其他宗教也不例外。以前我学佛,看到别的宗教是外教、外道,不知道外到哪里去了?学佛学了这么多年,知道它不是外,它跟我们关系很密切,现在看到他们愈看愈欢喜,愈看愈亲切,知道那是诸佛如来种种善巧方便,应以什么身度,佛菩萨就示现什么身。所以其他的宗教里面,他们所敬仰的上帝、神,先知、先人,我们知道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,应以什方法得度他就讲什么方法。正是古人称赞《华严》,所谓是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,这一句话的意思,我们现在才能体会到几分,逐渐逐渐我们契入这个境界。所以观念转过来之后,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关系非常密切,不论是善人、是恶人,是顺境、是逆境,总是一体,同体。
觉悟之后,『增长势力』。增长什么势力?慈悲的势力。我们现在,慈悲是爱心,人都有爱心,只爱自己喜欢爱的人,不喜欢他就不爱,势力一增长,不喜欢的人也爱他,甚至於冤家对头,毁谤我的人,陷害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统统都爱他,这是势力增长,爱心增长。佛讲慈悲讲了四种,一个比一个大,凡夫叫「爱缘慈悲」;觉悟了,明白了,慈悲扩大了,「众生缘慈悲」。就是推己及人,我爱我的家人,我爱我的家族,我爱我的国家,我也会爱别的族群、爱别的国家,这是众生缘慈悲。宗教里面讲上帝爱世人,世人里头没有分族类,也没有分国家,上帝爱世人,只要是世间人,上帝都爱,他也没有宗教差别。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,不是说信了上帝,上帝爱他,不信他,他就不爱他,没有这个道理。那个是叫众生缘慈悲;再往上提升,「法缘慈悲」,那个爱心就更大了;到了究竟圆满的佛果,叫「无缘慈悲」;势力一层一层增长。我们要问怎么增长的?智慧增长;智慧愈高愈大,他的爱心也是愈深愈广。
『生大欢喜』,佛家讲常生欢喜心,一点都不假。不像我们凡夫,我们凡夫一天到晚常生烦恼,诸佛菩萨常生欢喜心。我们读《坛经》对於惠能很羡慕,惠能对他的老师五祖忍和尚说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我们读到这一句实在是非常羡慕;想想自己,如果我们要遇到老法师,「老法师,我常生烦恼」。我们凡夫常生烦恼,人家常生智慧,常生智慧就常生欢喜心,这是我们要学习的。我们能抓住纲领,我们学习就得大方便,经论太多了,抓住纲领。总纲领就是「心现识变」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这是总纲领。要从这个地方生起正知正见,《法华经》上讲的佛知佛见,我们的智慧就会增长。
底下一句,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』,这是结果。开觉增长势力的结果,菩提心生起来了。菩提心是什么?给诸位说,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,真正爱自己、爱别人,这是菩提心。菩提心里面讲的深心,就是自爱自重;所说的回向发愿心、大悲心就是爱人,爱一切众生;自爱跟爱一切众生这个爱,从哪里来的?从至诚心来的。至诚心是什么?至诚心就是前面讲的真正的觉悟,真正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性所现的,唯心所现,自性所现的,自性所变的,虚空法界是自己,不是别人。所以这个大觉悟,结果是菩提心现前,真正的爱心现前了。我这个说法,大家听了好懂。
依照字面来翻译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音译的,翻成中国话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跟我们讲菩提心,第一个至诚心,是阿耨菩提之体,真诚心;深心,自受用;回向发愿心,他受用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,第一个直心,菩提心之体;深心,自受用,跟《观经》上讲的一样;最后一个大悲心。所以经论合起来看,意思就很明显,直心就是真诚心,真诚到极处叫至诚,这是直心;深心,古德讲好德好善,自受用,自爱;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,爱护一切众生。经论合起来看,意思就很明显,可是这个说法,一般初学还是不好懂,不是深入经藏,很不容易体会。经论合参,虽然很明了,依旧是隔了一层。
我们讲三心,换成五句话来说,我们写这副对联,挂在佛像旁边。真诚就是至诚心,就是直心;清净、平等,就是深心,就是真正自爱,自己知道怎么爱护自己,心地清净爱护自己,心平等是爱护自己;正觉、慈悲是爱护别人,爱护一切众生。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?用什么心对待别人?对人对事对物,要用智慧,要用觉悟,要用慈悲。慈悲跟觉悟要结合在一起,否则的话,那个慈悲就有祸害。佛家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可是又说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慈悲后头带来祸害,方便带来下流,什么原因?没有智慧。正觉跟慈悲结合在一起,这是佛家讲的真正的慈悲、方便。
这个心就生起来了,这个心一生就了不起,初发心的菩萨;换句话说,这十个字你圆圆满满的现前,你的心完全跟它相应,你就是发心住的菩萨。这个念头才转,就超越十法界,不但脱离六道轮回,十法界都脱离了,《华严经》上初住菩萨,叫发心住。我们相信善财童子一生圆成佛道,不但是可能,是肯定的,我们行不行?答案也是肯定的,决定行,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?果然肯干,绝不落在善财之后,就发心了。所以佛法的修学,发心是第一。发心,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,拓展你的爱心。普遍热爱一切众生,欢喜为一切众生服务,欢喜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这就是佛法的教学。这是一段,文殊菩萨教善财的,善财代表我们,就是教导我们的。
『又令善财忆念过去所种善根』。我们在此地要肯定自己是善财,善财不是说一个人,是代表的人物。善是有善根的人,财是什么?有福德的人,《弥陀经》上说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所以具足善根、福德这个人,就称之为善财。你有善根、有福德,遇到缘,因缘,我们今天这一会,在此地共同学习,这是缘,因缘具足了。我们要想想我们自己无量劫的善根、福德,什么是善根?我听了能听懂,我相信,能信、能解是善根;我又很欢喜去做,我要认真的来学习,这就是福德,依教奉行是具足福德。
依教奉行从哪里下手?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,请求世尊为他开示「最初方便」,用现在的话来说,从哪里入门,从哪里下手,我们要找最初下手之处。最初下手之处,世尊在经上不知道讲过多少千遍万遍,我们听得耳熟,但疏忽了,老生常谈,没在意!就是佛常讲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你想想看这句话佛说了多少遍,无论哪一次法会,佛都说过很多很多遍。受,我们要接受佛陀的教诲,尊师重道。真正接受佛陀的教诲,那就必须要把自己的成见放下,这才真正是受。佛教给我们做的,我们老老实实去做;佛教给我们不许做的,我们决定不违犯,这才叫受。佛教给我们要做的,我们不肯做;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,我们偏偏去做,这就完全没有受。
譬如三福里面,这也是基础,佛教给我们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我们接受了没有?其实佛这四句是对於我们最初的教诲,也是究竟圆满的教诲,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这四句。这四句做得圆圆满满,这个人叫佛,就成佛了。很多同修都知道佛家有四句偈,所说的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,那个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对一切众生的教诲,离不开前面三句十二个字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」。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善,众善;「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那是众善奉行。翻过来,不孝父母,不敬师长,造十恶业,那是恶。
我们学佛抓著重点来修学、来学习,学佛孝顺父母,哪些是父母?佛在戒经上跟我们说,这是一层一层增长势力,大乘菩萨戒经里面佛说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把孝养父母的心扩大了,扩大到孝顺一切众生。佛又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又说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「凡有佛性皆当作佛」,这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,佛是我们的老师,奉事师长一扩大,一切众生都是老师。开觉之后,你势力就增长。所以我们要用孝养父母的心孝养一切众生,事奉老师的心,事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心,事奉一切众生,这叫受。我们天天念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没有受。受了之后要保持,这个事情不是做一天、做两天,不是做一年、做两年,也不是做这一生,生生世世,永远这么做,这个叫受持,决定不能失掉。
读诵是叫我们读经,读诵佛经就是跟佛菩萨同在,就是亲近佛菩萨,听佛菩萨的教诲。读古人的注解,就是跟祖师大德在一起研究讨论,长自己的智慧,长自己的势力,不断将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这才是诸佛如来真正的弟子,所以不能一天不读经。诵是背诵,经念熟了,不要看经文也能读。由此可知,读诵是多么重要,读诵是自利利他。我们想帮助社会大众,用什么方法?读诵是个好方法。结合受持、读诵,为人演说。为人演说是帮助大众具体表现,真正落实了。演是什么?表演给人看,我做出样子给人看。我孝养父母,我尊敬师长,做出样子给大家看。目的是劝化大众,就是前面讲的「殷勤劝谕」,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,无论在生活上、在工作上,处事待人接物,要认真、要努力去实行。
演比说还要重要,演是身教,说是言教,言教不如身教。一定要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人看,别人向你请教,你再细心给他解释。所以演不为自己,为众生。演些什么?吃饭是表演,穿衣服也是表演,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做给别人看的,做个好样子给人看。我们在经论里面,细心去观察释迦牟尼佛的生平,他怎么过日子,他怎样工作,他怎样处事待人接物,都是做给别人看。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生到人间来?他来干什么的?他来就是表演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而来的。世间存在著许许多多的问题、难题,只要这些问题、难题,世间人有智慧、有能力解决,释迦牟尼佛不来,来干什么?多余的,来凑热闹?没有这个必要!他之来,你们现在有问题、有难题,自己没有法子解决,他来帮助我们解决,他到这个世间来是为我们世间人而生的,不是为自己。这个身体活在世间,是为我们大家而活著的,也不是为他自己。死了,入般涅盘,也是为我们大家而死的,不是为别人,不是为自己。你们想想这个意思多深!
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?是来受业报的,我们的业报身,没有法子,过去造的业。佛告诉我们,这些凡夫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?「人生酬业」;你过去造的善业你来享福,你过去造的恶业你来受苦,人生酬业!诸佛菩萨乘愿再来,他不是酬业的,他是乘愿再来;来干什么?帮助苦难众生,决不是为自己。他自己生死自在,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实在讲他根本没有想,他要有想他是凡夫,他不是圣人。那为什么有来有去?众生有感,他就来了;众生感应衰退,他就走了。所以许多人赞叹观世音菩萨,「千处祈求千处应」,祈求就是有感,菩萨就有应。佛菩萨来应,叫随类化身,随机说法,他是这么来的。
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,我们要很冷静的观察,细心去体会,向他学习,我们只要把念头、行为转过来,也就成了佛菩萨。所以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业报身,我们离开这个世间可以乘愿再来,可以转,把业力转成愿力。那个转的点,这里头有理、有事,理深深契会,契合体会佛所说的心现识变的理论与事实,这是我们转变的依据。从心行里面转,过去迷的时候念念为自己,自我是理念的中心,现在晓得错了,把它转过来,念念为一切众生,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去著想,不再想自己,你就超凡入圣。凡夫念念想自己,决定不会把自己忘掉,圣人决定没有自己,只有众生。换思想,换念头,换行为,一百八十度的把它改换过来,我们修学的成绩就现前,成果现前了。这就是「忆念过去所种的善根」,如果不忆念过去所种善根,善根不会成熟。怎么个忆念法要懂得,念念依教奉行,转变自己的思想,错误的思想,改变自己错误的念头,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,这是忆念过去所种善根。
『复为福城一切人众,随其根欲,显现神通。如所应度,广为说法』,这是教我们怎样落实自行化他的弘誓。我们看菩萨的开示,这段话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两句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你们看这段文是不是这个意思?帮助别人要顺著别人的根欲,根是根性,欲是欲望,他的喜爱你要随顺他,你不随顺他,他不接受。五十三参里面,这还是在文殊菩萨这一会,善财童子还没有出去参访,到一出门之后,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表现出「随其根欲,显现神通」。对於根性不相同的人,爱好不相同的人,佛所示现的方法不一样,正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随心应量,所以一切众生没有不欢喜佛菩萨的。
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做到,做不到的原因,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。譬如说,我们跟伊斯兰教在一起,他们吃牛肉,我们能不能随顺?我们不能随顺。这个教虽然是好朋友,可是饮食总是有麻烦,济公长老来了,他行,他可以随顺,他有这个功夫,我们没这个功夫,我们很想学还学不到。所以摆在我们现前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同的宗教信仰,我们要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要普度众生,那你没有真正的智慧功夫,你没有办法做到。诸佛菩萨行,他们有这个本事,应以阿訇身得度者,他就现阿訇身而为说法,应以基督身而得度者,他就现基督耶稣身而为说法,你看人家多自在!多活泼!然后我们晓得阿拉、阿訇、基督耶稣、神父、牧师,全是佛菩萨化身的,我们要平等的恭敬,平等的赞叹,平等的供养。我们今天只能做到这一点,还不能随类化身,还做不到。但是至少要明白事实真相,我们的恭敬心生起来,普贤大愿我们可以做到一些;「礼敬诸佛」,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诸佛,不同的族群是诸佛,不同的宗教还是诸佛,我们的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逐渐逐渐提升,逐渐逐渐增长。
所以懂得随其根欲,这就是显现神通,我们虽然不能大通,小通了。小通就是绝对没有界限,不再画界限,跟他们能够和平相处。和是什么?和睦,我们能够和睦相处;平?平等接待。我们没有开觉的时候,我们不平等、不和睦,不愿意跟他们往来,看到他们就避开了。彼此不相往来,所以误会就愈来愈深,歧视愈来愈深,造成许许多多的罪过,罪过到严重就发生战争。世界上为种族战争,为宗教战争的,那是最大的过失。所以这个东西要沟通、要交通、要往来,我们开觉了,现在可以交通、可以往来,我们建立信心,建立道义,建立感情,互相尊重,互助合作。这也就是随其根欲,显现神通。我们现在在新加坡、在澳洲,很努力、很认真在做这个工作,有人问:法师,你为什么要这样做?我说:我把《华严经》落实,完全遵照《华严》教学,我们应该要这样作法;否则的话,《华严经》只有在讲台上讲讲,不能兑现。这个东西是要兑现的,真的学到了。
「如所应度,广为说法」,这两句是随机说法。我们能够尊重别人,别人就能够尊重我们,我们要劝别人学佛,尤其劝不同宗教的,我们首先要敬神,我不尊重他们,他们怎么会尊重佛?互相尊重。我们进到他们的寺院,我们要跟他们的信徒一样,学习礼拜,真诚的去礼拜,不能假装,假装人家一看就看出来,你是假的不是真的,诚心诚意。我们诚心诚意怎么来的?我们知道佛菩萨的化身,神就是佛,佛就是神,是一不是二,我们那种真诚恭敬心显露出来。我们说所有的众神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,那我们从他的立场来讲,基督教讲上帝,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上帝的化身,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?他不能再说佛菩萨是魔鬼,上帝是魔鬼那还得了吗?一通一切都贯通。恶的念头完全消除了,善念就生了,善念是随顺性德,恶念是随顺迷惑、是随顺痴惑,那是错误的。我们不把这个门打开,谁来打开这个门?我们要带头去做。
过去跟现在生活环境不一样,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,从前交通不方便,资讯不是不发达,完全没有,所以一个人一生生活的空间有限,确实有很多很多人从生到死没有离开他的县城,他的亲戚朋友不远,都是邻村,一生生活范围就是那么大的一个圈子,他只要知道那个圈圈里面的事情就够了,其他的他不需要知道。生活的圈子小,一生能够安居乐业,过得很幸福、很美满。现在不行,现在我们的生活空间大,你不想出门,家里有电视,全世界的事情你都看到了,送来给你看。今天我们既然生活空间是以整个地球,整个地球上一切众生的事事物物,我们都要知道,我们都要为他著想,都要帮助他们。
这是我们现前弘法利生,跟古时候大德情形不一样的地方,这是客观条件不相同。我们今天还是以一个地区,有一个范围,我们就错了,我们今天的范围是地球。如果将来科技更进步,能够到其他星球上去,那你生活范围更大,还要包括别星球里面这些众生,随著我们生活活动的范围,认真努力去做,这就如法。这是事,在理上,理上一定是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我们的事才做得圆满,世间人所谓真善美慧,我们才能做到。如果没有虚空法界的心量,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我们这个事情怎么做也不会圆满,理跟事要相应。这就是「如所应度,广为说法」。
化缘尽了,这才能去;化缘没有尽,还不能去。佛菩萨住世,跟我们凡夫不一样,凡夫是业力,虽然是业力,业力可以改变。有人曾经问过我,中国有一些算命看相的,说人一生都是被命运主宰,所谓是「一生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」,又所谓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宿命论。西方的大预言家,中世纪法国的诺查丹玛斯,这大家都知道,他也是个宿命论,他也认为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的命运都是注定的。好像人生到这个世间,按照剧本表演,演戏,自己完全做不了主。有同修拿这个问题来问我,他说:我们佛怎么讲法?佛的说法比他们高明,他们这些人知其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,也就说他们看到剧本了,这些演员都按照剧本来演戏,剧本谁写的他不知道,佛知道。剧本谁写的?我们自己写的,不是别人写的。业力是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,佛讲得很好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这不是把话交代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剧本谁写的?自己写的;自己写剧本,自己当然可以改变剧本。所以佛说如果一个人觉悟了,断恶修善,你的剧本就改了。
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,那个孔先生就是不知道写剧本的人是谁,他是宿命论,袁了凡先生果然是依照剧本去演戏,他无可奈何。遇到云谷禅师之后,这才明了、才觉悟,原来这个剧本可以改的,他就认真改,断恶修善,然后他的命运跟孔先生给他算的,就不准了。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,他活到七十多岁,算命算他没有儿女,他有得一个儿子,都不准了,命运可以自己改。所以佛法承认世间人有命运,但是命运不是决定的,是可以改变的。佛教导我们,只要能够觉悟,能够断恶修善,能够转迷成悟,你就不会受业力的拘束。
可是佛家常说,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。缘是多生结的,不是这一生,我们大家在这个讲堂这一会,不是偶然的,缘结多生。如果是这一生所结的缘,这一生我们认识的朋友很多,我在香港认识人就很多,我在这里讲经,他为什么不来?他知道我在此,他不来。由此可知,不是一生,多生,缘结多生。佛不度无缘之人,我们要常常跟一切众生结善缘、结法缘,缘结得愈广愈好、愈深愈好,将来很容易度化他,容易劝他回头,缘要不够深就很难劝导他。一劝他就懂,一听他就明了,这个缘深,佛缘深,慧根深。如果缘尽了,什么才算是尽?成熟的没有了,就是尽了;不是说闻法的人没有,闻法的人还有很多。但是闻法的人他不肯依教奉行,他这一生不能结果,这个缘就不成熟,佛菩萨可以走了;等到这一边还有人缘成熟,佛菩萨就又来了。他来来去去不是自己的意思,完全是众生。
所以什么样才是缘?真正依教奉行的人,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结果的人。净宗法门的结果,决定往生,这是结果。在你的会下,这是我们举例,一个菩萨,一位大德,无论他现的是在家身、是出家身,男身、女身,这都没有关系,他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,殷勤劝谕,会众当中还有几个真干的,这一生真正能得度的,这个人就是有缘之人,这一类善友就要住世,就要帮助他。他们这些人统统往生了,在底下没有真正肯干的,没有了,这个善友他才可以走;否则的话,他不能走,他走了对不起人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他就入般涅盘,他为什么不多住几年?他灭度的时候僧团并没有散掉,僧团里面许许多多的学生痛哭流涕,而佛走是佛的化缘尽了。我们要明了什么叫化缘尽,不是听众没有了,是真正修行证果的人没有,『然后而去』。这是文殊菩萨对善财、对福城大众的教导,这个状况我们在此地看到。再看第六段:
【善财闻法,勤求爱乐,随逐文殊,瞻恋不舍,一心归向。正是所谓上根随逐,同餐妙旨,独颖众流。重法随师,陈偈求度。】
善财在此地为我们表演一个做学生的榜样。人生於世,良师难遇,好老师不容易遇到,所谓是可遇不可求,到哪里去找?很幸运的遇到了,遇到你要认识,遇到不认识等於没有遇到。好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也找不到,到哪儿去找?这都是多生多劫的因缘,有缘遇到了。文殊好老师,善财好学生,善财听到文殊菩萨讲经说法很受感动。『勤求爱乐』,这四个字写出善财童子好学的心态。下面描绘出善财童子的行为,不仅仅是爱慕佛法,『随逐文殊,瞻恋不舍,一心归向』。这是拜老师,真正五体投地拜老师,亲近老师,跟随老师学习。我们中国人讲的尊师重道,为重道而亲近老师,尊重老师。
「一心归向」,这一句是学生对老师关键的所在,能一心归向,没有不成就的。这是学习最殊胜的态度,对老师百分之百的顺从,老师的教诫百分之百的受持,不能违背。所以善财一生能够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证得究竟圆满菩提,他的根就是这四个字。那我们想想,我们今天亲近善知识不能成就,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,我们对老师还疑惑,阳奉阴违,表面上听话,离开老师,完全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,那怎么能成就?不是一心,没有归向。甚至於天天还找老师的麻烦,还说老师的过失,你怎么能成功?
老师有没有过失?有;为什么有?老师示现。释迦牟尼佛、佛菩萨有的时候表演过失,他没有过失,那个过失是度人的,是度众生手段的;他不知道,以为他是真的犯过。他们度众生的,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,所以用的手段不相同,你以为是过失,实际上人家是大功德。我们用凡夫的心,去测度佛菩萨的心行,你说糟不糟糕?真正学习良好的态度,对老师只有一个「敬」,如果有疑惑向老师请教,你为什么对他是这种态度?老师或者给你解释,或者不给你解释,你都要尊敬。不给你解释,对你笑笑,叫你去体悟,里面有大道理在!你要认为老师真的有过失,不是老师有过失,是你自己有过失,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好好的去学习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