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十一) - (第二集)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十一)  (第二集)  1999/11/3  香港九龙  档名:12-029-0002

  请看讲义,文殊菩萨十信章第三「摄善财会」,这一章经文一共分成六个大段,这是第五大段。在这段里面,我们节录经文,跟清凉大师的注疏,总共有十三条,我们一段一段的来介绍。第一段是清凉大师的注解,也是大师为我们介绍:

  【总彰大意:如来垂迹,遇尽宿缘。海会尘沙,大器非少。善财偏举,以警未悟。彼在童子,少而老成。勉乎行人,白首自愧。彼既能尔,我安自欺。今此童子,一生皆办。化不在多,一便当终。行不在久,得意顿超。况久积净因,何不速证。】

  大师这一段话对我们有很剀切的勉励。先总说五十三参的大意,往下就要进入经文。首先说明世尊应化在世间,『垂迹』就是讲八相成道。凡是遇到佛的人,都是宿世与佛有缘,这也正是佛家常说,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;即使在这一生当中,见到佛的形像,听到佛的名号,对佛法不生信仰,还是有缘。如果没有缘,这一生当中他决定见不到佛像,也听不到佛名。然而一切众生跟佛的缘有深浅不同,所以在佛法当中所得的利益,当然也就有差别。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。

  下面要讲到我们这一会,『海会尘沙』。「会」是法会,什么是法会?世尊教学的场所就叫法会。现在有许多同修,把法会的意义已经错解了,认为一些寺院里面做超度的佛事,以这个为法会。其实这也是现在的事实,也不能够否认,但是我们一定要明了,世尊当年在世跟大众在一起聚会,都是讲经说法,研究讨论,纯粹是教学。教学内容就称之为法,法是无所不包,佛教导大众,可以说是从空间上来讲,十方世界佛都说到,从时间上来说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佛也全都说到了,教学内容之广之深,实在讲世出世法当中,没有能够相比的。所以用尘沙来做比喻,用大海来做比喻,「海会尘沙」,尘沙是讲数量之多。

  『大器非少』,「大」就是大根器的人,决定可以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,这样的人不少。为什么在《华严经》上,偏偏以善财童子做一个例子,举他来做一个修学的榜样,为什么?这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,世尊偏举善财童子,目的是警策未悟的人;由此可知,诸佛菩萨念念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这个意思在此地非常明显,给我们做警惕。善财是个童子,童子在中国古时候未成年;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他成年,他是大人,不是小孩;十九岁之前,都称之为童子。『少而老成』,少年老成,这是一个童子,都肯发心修行,不但修行,而且证到圆满的佛果,使我们成年人看到,就要好好自己反省反省;这个年轻人都肯发心,都有成就,我们反而不如他。

  『勉乎行人』,世尊用这个方法来勉励修学的同学。『白首自愧』,「白首」是头发白了,头发白了年龄就大,五十、六十头发就半白,我们自己要反省,自己要生惭愧心,看看善财。『彼既能尔,我安自欺』,这个小孩,这个童子,他能,我为什么不能?我不能,实在讲这个心态就是自欺,自己欺骗自己。佛在经教里面讲得很多,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既有佛性,即当作佛;换句话说,作佛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分里面的事;换句话说,你应该作佛,你要不作佛,你就错了。人最可贵的是自尊,自己要尊重自己,自尊自重。什么样的人才知道自己尊重自己,自己珍重自己?诸佛菩萨。凡夫只有自尊自重之名,有名无实,诸佛菩萨真正落实了。

  『今此童子,一生皆办』。看看善财童子,一生圆满成就,时间并不很长。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仔细去观察,他的成就不可思议,他在文殊会上,我们现在读的这一部分,文殊是他的老师,他对老师具足信心,尊师重道,只要具足这个条件决定有成就。也许有同学问,善财很幸运遇到好老师,我们的运气不好,一生遇不到好老师。当然这缘分的问题,其实也不尽然。中国谚语常讲「有状元的学生,没有听说有状元的老师」,老师是个穷秀才,教出的学生中了状元,这是事实。佛法里头亦复如是,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由此可知,我们求学有没有成就,有没有超越别人的成就,不在老师,而在自己。在自己道心有没有,信心有没有,愿心有没有,能不能把老师教导落实?天台智者大师说过,他说,「能说不能行」,这就不是个好老师;但是老师能说,说得没错,老师说的他自己没做到,但是他所说的决定是随顺佛陀的教诲,不是自己的意思;智者赞叹,「国之师也」。这个人有解,正解,正信,当然他有行,行得不够,我们可以跟他学。如果他能说又能行,行解相应,大师说这是「国之宝也」。国宝难求,国师就比较容易了。他所说的跟佛法完全相应,我们如果跟他学习,能够把所学习的东西,都能够落实,我们老师是国师,我就变成国宝了,正是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,学生超过老师。学生超过老师,在世法、佛法,自古以来很多很多,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。老师如果不希望学生超过他,这个老师就造罪业了,这不是一个好老师。好老师都希望学生超过自己,所以学生对老师感恩戴德。

  善财在文殊会下成就根本智,什么叫根本智?真正做到了,转迷为悟,转贪瞋痴为戒定慧,文殊教导他的,他能信,他能解,他能行;不但能行,行得很彻底。文殊教他看破,他真看破;文殊教他放下,他真的彻底放下。在这个地方我们打个比喻说,老师教我看破,老师自己未必看破,那是他的事情,我真看破了,老师教我放下,他并没有放下,我真放下了,学生就超过老师。但是你怎么成就的?老师教导你的。你就是做了佛,老师甚至於他还是作菩萨,他还是作罗汉,你也不能够忘老师的恩德,你的法是从他那里学来的,师恩第一大!这上报四重恩。老师的教诲,我们不肯认真去奉行,自甘堕落,老师也无可奈何。老师只能教你,老师不可以逼迫你,你能不能成就是你的事情,老师只要尽到教导的心,他所做的就圆满了。清凉大师判本经为四分:信、解、行、证;智者大师讲解《法华》,也从纲领上教导我们「开示悟入」。老师对学生开示,做学生的人要悟入,悟入老师帮不上忙,再高明的老师也帮不上忙。文殊对善财只有开示,善财是个好学生能悟入,悟就是信、解,入就是行、证,他一生成就了。

  『化不在多,一便当终』,「化」是教化,教学。可是佛家用「化」这个字,意思圆满。老师教,学生学,学了怎么样?学了没有成就,还是随顺烦恼习气,一丝毫没有改变,这个教学失败。但是「化」了,那就成功了。化是成绩,老师教学,学生确确实实产生变化,化恶为善,化迷为悟,化凡为圣,「化」是讲教学的成绩,真有成绩表现。所以教学不在多,一门就够了。「一便当终」,便是便利,一个法门好学,一个法门学到底,你就成功了。底是什么?底是明心见性。我们同学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,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最后都见性;无量无边的法门,也是门门到最后都见性成佛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才说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既然门门都会见性成佛,何必要修好多法门?不是自找麻烦。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,我们选择一门深入,就成功了。对於其他的法门,我们合掌赞叹,顶礼赞叹,就好了,决定没有毁谤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。为什么?门门成就都一样,各人爱好不相同,选择不一样。譬如吃东西,我喜欢吃甜的,他喜欢吃辣的,各人喜欢各人的,都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。所以你喜欢选择哪个法门,你就选择哪个法门。成功的秘诀就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你就成功了。这是讲选择法门。

  下面这一句:『行不在久,得意顿超』。我选择这个法门,我要修行多久才能成就?各人根性不相同,有人时间很短,有人时间很长,关键在哪里?「得意」,就「顿超」了。什么「意」?开经偈一开端就念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你果然懂得如来真实义,你就成就了。我们天天读经,天天听经,总希望有一天明白如来真实义;一明白,你就顿超了。怎么说顿超?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。「得意」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彻悟,大彻大悟,什么时候你彻悟了,什么时候你就顿超。

  我们在禅宗里面所见到,六祖惠能大师的学生,玄觉禅师,永嘉玄觉禅师,他的时间最短,向六祖请法,几句话当中他就得意了。他有《证道歌》流传在世间,我想许多同学们都念过,《禅宗集》也流传在世间。好像永嘉的《禅宗集》、《证道歌》,我们过去都曾经讲过。这是时间最少的,他一开悟之后,掉转头,他就要走了。到哪里去?参学。六祖:你别著急,在这里住一晚上。所以他第二天走了,禅宗里面讲「一宿觉」,他在曹溪住一个晚上。也有一些学生,跟著祖师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开悟的,这是说明每个人根性不等。

  为什么有人开悟得快?为什么有人开悟得慢?古大德给我们讲烦恼有轻重厚薄不等,烦恼轻的人觉悟得快,烦恼重的人觉悟得慢。这个话讲得不错,可是我们听了还是模模糊糊,不够清爽。我们把祖师的话,换一个方式来讲,自私的念头淡薄的人,利益众生的这种心勇猛的人,他觉悟得快;自私自利比较重的人,对於利益社会、利益众生,他的心比较淡薄,他觉悟就慢。所以佛在经论勉励行人,第一句话「发菩提心」。什么叫菩提心?决定没有自私自利,一心一意为广大众生,这个心就是菩提心,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愿: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,起心动念想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,这个人很容易开悟。有这样的思想,有这样的观念,在佛法里面就称为上根利智,他有可能顿悟、顿超。这是说修学时间长短不同,因素在此地。

  末后两句话勉励我们:『况久积净因,何不速证』。何况我们同学们,大家都是「久积净因」,久是久远劫,过去生中,生生世世都在修学这个法门,累积的净因非常深厚。这个「净」字是个双关语,广义的说就是「净业三福」,佛说「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」,这广义的说;狭义的说就是净土,跟阿弥陀佛结的缘很深。「入法界」这一品经,我们今天选读《四十华严》,《四十华严》所讲的是什么?就是专修净土法门,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净土。所以我们说「净因」,是净土之因,有根据,不是随便说的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第一个参访吉祥云比丘,吉祥云比丘就是修念佛法门,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谚语里头常说「先入为主」,第一个传授给他的,这是为主。最后第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,「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」。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味道,这就说明彻始彻终专修弥陀净土,这是四十卷经的总纲领,我们要把它抓住。所以娑婆世界净宗初祖是普贤菩萨,不是别人。我们既然累积久劫净因,只要在这一部经里面觉悟了,你也效法善财专修专弘,这一生决定成就,「何不速证」。「速证」这两个字用得好,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真有把握去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,决定没有妨碍,这叫速证。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介绍,下面我们看经文,第二段是经文:

  【尔时文殊师利童子,知福城人悉已来集。普遍观察,随其心乐。以大慈力,令得安稳,清凉快乐。以大悲力,起说法心,普遍成就。以大智力,令其开悟,灭除一切烦恼心垢。以无碍辩,将说甚深广大佛法。】

 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来到福城,在福城的东面娑罗林大塔庙这一个场所,前面我们念过这个场所,经上所说的话全是表法。这个时候菩萨知道,福城人都聚集到会场来了。来干什么?来听经,要用现代的话来说,来听文殊讲演,这是讲演大会。现在应该这个说法,因为说听经,这是佛教,其他的宗教徒就不来了。听讲演,不是说讲经,听讲演,大家都来,文殊菩萨这是讲演。下面略说他讲演的内容,菩萨讲演应机而说,看看大众需要什么他就说什么,决不是随顺自己,恒顺众生。

  『普遍观察,随其心乐』。这就契机了,大家欢喜听,欢喜跟文殊菩萨学习,他说的,他所教的,正是我们现前需要的。当时大众所需要的,也正是我们现前所需要的,怎么知道?『令得安稳,清凉快乐』,我们需不需要?我们非常需要。文殊用这一个讲题,这是布施『大慈力』,文殊以大慈布施供养大众,说这么一个题目:「安稳、清凉、快乐」。我们这个讲堂要把这个讲题标出去,我想很多人都来了,他要来听听,到底你们怎样得到安稳?怎样得到清凉?怎样得到快乐?

  现前社会大众,几乎整个世界各个地区,都有身心不安这个状况。尤其是世纪末,西方的宗教家们说世界末日。上一个星期,新加坡有一个杂志社来访问我,他们这个杂志这一期要出一个专号,讨论世界末日这个问题,来问我佛教对於世界末日的看法。我告诉他,我说世界末日是西方宗教们所说的,佛法里面没有说末日,佛法里头讲末法,现在是佛的末法时期,不是末日。末法有多长?有一万年。照中国历史记载,末法才过一千年,照外国人讲法,释迦牟尼佛灭度两千五百多年,末法才只过五百多年,后面还有九千五百年,日子很长。所以学佛的人就得安稳,学其他宗教人就惶惶不安。

  但是灾难肯定是有,我们如何肯定灾难是有?因为佛给我们讲了太多太多遍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那我们就想像到现在这个世间人,他想的是什么,他说的是什么,他做的是什么;他想的不善,说的不善,做的也不善,感得的果报,当然就是天灾人祸。诸位要晓得,天然的灾害、自然的灾害从哪里来的?从心想生。如何挽救?佛菩萨的教诲,教我们断恶修善,教我们转迷成悟,不但人祸没有了,自然的灾害也没有了。这是从根本救济,这是世间人讲慈悲济世,慈悲济世从根本上下手,就是从心理上做一个转变,不但自己救自己,也救了一切众生。所以诸佛菩萨的教学,无一不是从根本上下手,你就真正得安稳、清凉、快乐。这不是假的,这是菩萨大慈的教诲。

  第二,菩萨还有大悲的教诲,什么是大悲?说法『普遍成就』。菩萨不辞辛劳,到处教化众生,为广大群众经常不断的在演说。演说的目的,普遍成就一切众生的善心、善念、善行,佛家的术语说「普度众生」,用我们现代话来说,教化大众。所以佛法,诸位要仔细去观察,它不是宗教,我们把它看成宗教,那就完全看错了。它是什么?用现代的话来说,它是多元文化社会教学。佛菩萨教化众生不分国家界限,我们在经典上看到,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,十六大国王都来听,没有国家界限,没有种族界限,也没有宗教的界限。印度当时五十六种宗教,他们的传教师,他们的信徒,常常到讲堂里面来听讲,人人都得利益。所以它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,而且是义务的,最难得了。现在也有一些有智慧、有学问、有高技术的这些人士,也有许多国家地区团体邀请他来讲学,那都是有报酬的,讲一次多少报酬;还有讲演的时候卖门票。佛菩萨没有报酬,不卖门票,他是个义务的,这么样的热心,这样的辛劳,不收丝毫的报酬,欢迎大众都来听讲,讲完之后还研究讨论,还解答你的问题,值得我们敬仰。

  『以大智力,令其开悟,灭除一切烦恼心垢』,普遍成就。文殊菩萨的讲演,充满了高度智慧,能使听众听了他的讲演之后,都觉悟了,都明白了,破除一切疑惑忧虑,这是听闻所得的真实利益。末后这一条是讲他讲演的技巧,『以无碍辩,将说甚深广大佛法』。无碍的辩才,是形容他说法的技巧,表达的能力,能演说甚深广大佛法。佛法就是帮助人破迷开悟的方法,佛这个字是觉悟的意思,法是方法,帮助我们觉悟的方法,佛法当中决定没有迷信,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。我们明了佛菩萨讲演的内容,你就会生欢喜心、生敬仰心,他有智慧、有德行,值得我们尊敬,值得我们佩服,值得我们向他学习。尊师重道的意念,自自然然就生起来,我们就欢喜来听讲,欢喜来学习。

  不但我们要学,我们更进一步,也要学菩萨为广大众生介绍佛法,推广菩萨教学的效果。我们要有慈心,要有悲心,要有智心,也要学习无碍辩才。无碍辩才,今天我们讲的讲演术,讲经的方法,这个东西一定要学。学会了之后,以慈悲心,以智慧心,又有这些善巧方便的能力,这样就变成说法无碍,能令一切众生得殊胜的功德利益。这一段可以说将四十卷经的内容、总纲领介绍出来了,这四十卷经里就是教给我们,如何得安稳、得清凉、得快乐,如何开智慧,灭除我们内心里面烦恼忧虑疑惑。请看第三段:

  【复於是时,观察善财,知此童子,已曾供养过去诸佛。深种善根,信解广大,常乐亲近诸善知识。身语意业,皆无过失。勇猛精进,净菩萨道。求一切智,成佛法器。心行清净,犹如虚空。】

  这两段在此地非常重要,前面一段是讲说法的人,老师的德行,这一段是讲学生,这真是师资道合,有好老师,还得有好学生。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,如果我们也像善财这样,具备善财这些条件,我们是个好学生,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。假如我们的条件跟善财童子完全相反,诸佛如来来教我们,我们也不得其门而入。这是作学生的条件,真正得法殊胜利益,必须具备的条件。老师有智慧、有能力,一看就晓得哪个学生能成就,哪个学生不能成就,看看聚集大会这些大众,他就看中善财童子,知道这个人过去生中,曾经供养很多的诸佛如来。从哪里看?我们会不会看?其实只要你留意,都会看。看他什么?处事待人接物谦虚恭敬,这个人就有善根。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真诚、恭敬、谦虚,这个人大善根。办事情认真负责,学习也尽心尽力,认真努力学习,如果不是过去生中修积大善根,他不是这个样子。

  一个老师教很多学生,成就的不多,不成就的很多,你仔细观察什么原因?不成就的不认真学习,成就的人很认真,不成就的人对老师没有什么尊敬心,成就的人对老师的恭敬,就看出来了。所以中国人常说「尊师重道」,一分尊师重道就得一分成就,十分尊师重道就得十分成就。表面上顺从,背后还骂老师,这个人绝对不能成就。即使老师有过失,你要批评、毁谤、侮辱他,你也决定不会成就。老师是不是真有过失,我们凡夫不知道,他比我们高。老师教化一切众生,不是用一个手段,不是用一个方法,有一些手法出乎我们意料之外,但是确实有一些人得度了。他度某一类众生,他用某一类方法,这是无碍辩里面的。所以我们不应该在善知识那边起疑惑、打妄想,任意的批评、毁谤,自造罪业,自己障自己的悟门,障自己的道。这些往后这个经里面,都有很清楚、很明白的教诲。这是看出学生的善根福德,『深种善根』,这善根非常深厚。

  『信解广大』。他有信心,他聪明,一听他就懂了。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喜欢,好教,不要费很多的功夫,一指示他就通达、就明了,他能够理解,所谓是闻一知十,老师都愿意教这样的学生。再看看他,他喜欢亲近善知识,从这里看好学,能不能成就?这些地方老师看在眼里,真正好学,老师一定全心全力照顾你、帮助你;为什么?你真肯学。从前我们亲近李炳南老居士,老师常讲,学生有十分诚敬之心,老师要教他九分,对不起他。如果学生只有一分诚敬心,老师绝不教他两分;为什么?教他两分,那一半他不能吸收,白教了。一个好老师、善知识,充满智慧。所以老师教多少,完全在学生你能够接受多少,你不能接受不教你。

  他的教学是有对象,是有选择,其中有一、两个,有一个有十分诚敬,老师教导就要十分。十分,对那一个人,其余的旁听,我们今天讲旁听众,对象只有一个人。如果这个对象没有了,老师讲东西就很随便、很马虎,就不会认真。同学当中有这么一个人,大家沾光,多听一些,多薰习。善根福德是无量劫薰习成就的,没有这种深厚的薰成的善根,不可能发求道的恒心,遇缘他就退转了。顺境、逆境都容易退转,顺境起贪爱,退转了,他就不肯干,逆境里起瞋恨,也不干,非常困难!

  说到这个地方,我也给诸位同修做证明,我有一点善根,真有一点善根。这个善根从哪里说起?孝顺父母,尊敬师长,这好像是天性。我在抗战时期失学三年,战乱当中没有机会念书,我初中念了半年就失学,家庭经济困难,没有钱去念书,自己要去工作,要去谋生。三年当中历尽了辛苦,学业没有能完成,我怎样弥补自己?那只有求善知识。到台湾之后,利用工作的闲暇、假期,去亲近这些有学问、有德行,佛家讲的善知识,我们世间讲教授。我怎么去亲近他?给他写信,不认识他,不认识就写信,向他求教。我们写的信非常恳切,所以这些教授们都很乐意接见我。我在没有学佛之前,我的星期假日没有到过什么游乐场所,没有去过,都是亲近台湾台北市的名教授,我的方法就是给他写信。以后认识教授多了,教授之间彼此给我介绍,当时我认识十几位教授。常常亲近他们,听他们说说,长学问,长见识,我用这个方法。先是都听、都学,逐渐逐渐我们就走一门,在那个时候我选择哲学。教哲学的教授,当时我认识有三位,最后我选择方东美先生,跟他一个人学。方先生从哲学里面,给我介绍到佛经哲学,我知道佛经里头还有哲学,没听说过。於是就读经,开始读佛经,读佛经有缘亲近章嘉大师,在佛法里头所有一切疑难问题,都向他老人家请教。

  工作当中,不忘求学,完全是个真诚心,老师对我特别照顾,认真做传道的工作,我也认真接受,认真学习,这样才奠定了基础。老师他们教的学生多,尤其我亲近的这些老师,年龄都很大。李老师、方老师、章嘉大师都接近晚年,还这样特别拨出时间,专门教我这一个学生,为什么?尊师重道,就是这一点,没有别的。尊敬老师,认真学习,依教奉行,人家才肯教。我亲近老师,都没有缴过学费,不但没有学费,有时候老师还要补贴我的生活。关键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好学,是不是真的肯学;不好学,不肯学,天天跟他在一起,也不会成就,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。所以这每一句说一个意思,我们要懂得。

  『身语意业,皆无过失』,这是说善财的德行,心地清净,我们所讲的心善、意善,意是念头,行善,唯善无恶,没有过失,好学生。『勇猛精进,净菩萨道』,这尤其难得,好学,勇猛是形容,精是纯而不杂,专一,天天求进步,他修的菩萨道是清净菩萨道。「净」,就是专一,专一才清净。法门学多了,你的心就不清净,杂修乱修。纵然求进步,也是杂进、乱进,收不到效果。所以一定要懂得精进,才能够收到效果。『求一切智』,这是他的目标,是他的方向。他为什么求学?为求智慧。『成佛法器』,这样一个人,老师心目当中,这个人成器;也就是说他所具备的这些条件,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,佛家称为法器,有条件,有能力,有资格,接受大法,成就大法。

  末后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『心行清净,犹如虚空』。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,一生不能成佛;具足这个条件,一生决定成佛。他的心清净、行清净,心清净是远离妄想分别执著,心才清净。佛家的名词,烦恼障,见思烦恼,尘沙烦恼,无明烦恼,他都断了,他都没有。纵然初学,见老师的时候,他这种烦恼很轻、很薄,老师们看得出来,他一定会断,只要给他帮助,为他讲解他能听得懂,他决定能断烦恼。行清净,修一切善而不著相,就清净。《金刚经》上佛教我们,「离一切相,修一切善」,那个行就清净了。修善著相,心行都不清净,不清净的果报在六道,六道里面享福去,六道的福报。如果是心行清净,他果报不在六道,也不在十法界,果报在佛法界,他作佛去了。这个学生难能可贵,老师要遇到这个学生,如获至宝,他遇到了,他会全心全力辅导他、教导他、成就他。「犹如虚空」是比喻,清净像虚空一样,虚空是什么都不染著。

  我们读了这一段,这一段说明学生求学的心态,我们如果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,善财所具备的条件,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,你哪一天学到了,你哪一天就成就。前面说「得意顿超」,善财具备这些条件,哪有不得意的道理?所以在文殊会下成就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么?《般若经》上讲「般若无知」,无知就是根本智。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,你要想无所不知,先要修无知。无知到底是什么?无知就是禅定,一念不生,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,不会起一个念头,这是一切智慧的根本。我们今天错在哪里?错在求知。求知就坏了,你求知就有所不知,你不知道东西太多了。他们求的什么?他们求无知,我们今天求有知。今天你们到社会上  求知,跟佛法讲的恰恰相反,佛法求的什么?无知,佛法求无知。

  诸位同修要真正想开智慧,你要保持清净心。今天这个社会扰乱我们清净心最严重的是什么?电视、广播、报纸、杂志,你天天跟这些东西为伍,做朋友,你的道业不能成就,你决定还是搞六道轮回。怎样才能成就道业,脱离六道轮回?这些东西统统离开,不能看电视,不能听广播,不能看报纸,不能看杂志,甚至电话都不能听,你的心才会清净,你才会生智慧,烦恼轻,智慧长。诸位听了这些话,千万不要产生误会,都市不能住了,去找个深山,找个山洞里面去修行,你还是修不成功,为什么?你不相信,去住住山洞,住山洞一天到晚胡思乱想。会修行的人,处处都是道场,时时都是道场,只要你自己能放得下,你不去接近它,它於我就没有妨碍。就在现前生活环境当中福慧双修,成就自己的道业,成就自己的功德,不必另外去换一个地方;要想去找一个什么理想的地方,你永远找不到。

  同参道友重要!善知识重要!现在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机会愈来愈少了,可是科技发达,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科技的工具,我们在家里得空闲的时间念佛精进,看录像带,听录音带,一门深入。不要听太多,不要听太杂,听一部经,一部经听完了,从头再听。古大德有讲《阿弥陀经》,他学会讲《阿弥陀经》,一生专讲《阿弥陀经》,讲二、三百遍,我们也用这个方法,我们听《阿弥陀经》,找一套《阿弥陀经》的录音带、录像带,我听一百遍、听两百遍、听三百遍,一直听下去,我想你果然有恒心,不涉及其他法门,用十年的时间专听一部《弥陀经》,十年之后你就是阿弥陀佛,你就成佛了。你用十年的功夫专听一部《普门品》,十年之后你就是南无观世音菩萨。作佛,作菩萨,不是难事!难在你不肯干,一天到晚就胡思乱想,到处奔波。学佛,学佛你喜欢跑庙,哪个庙都去,跑得心散乱,错了。一门深入,你就会作佛,你就作菩萨,那个寺庙都还来拜你,你就不要跑了。要懂得这个原则,要懂得这个方法,先要具备条件,然后晓得怎样去修学。再看第四段:

  【文殊菩萨广为善财演说一切佛法。】

  这是文殊菩萨找到对象了。『为善财演说』,这对象找到了,善财是具足圆满学习条件的人。福城不少人,都聚集在这个场所,那么多人都是旁听的,文殊讲演对象是针对善财,在佛法里面讲善财是当机众。他给他说什么法?

  【所谓说一切佛。】

  『说一切佛』,这一句是贯穿下面十句,说一切佛积集万行法,说一切佛相续法,说一切佛次第深入法。前面这「说一切佛」是一直贯下面十句,每一句里面都是无量无尽无边的大法,说一尊佛已经是不可思议,说一切佛。第一句:

  【说一切佛积集万行法。】

  一个人修行成佛,成佛是什么?我们常念,三皈依念的誓词: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二足就是此地讲的『积集万行法』。二是两类,一个是智慧,一个是福德。成佛这两种圆满了,足是满足,就是圆满的意思。智慧圆满,福德圆满,这个人就成佛了。菩萨正在积集,没有圆满,菩萨智慧没有圆满,福德也没有圆满,他在积集,他在努力修学。到圆满就称之为佛,正在修学积集的时候,叫菩萨。『万行』,哪里能说得尽?何况这个「万」,不是数字,是形容无量无边。「行法」,我们要著重这两个字,行是什么?行是行为;换句话说,生活行为的方法,这大家好懂,不加这几个字,就不好懂了。我们生活行为的方法,生活当中衣食住行,从早起到晚上睡觉,生活行为的方法,你要会!工作行为的方法,我们每天每个人都有工作,工作行为有方法。除这个之外,还有应酬行为的方法,交际应酬,天天都遇到一些人,有熟人,有生人,你跟这些人接触,这一类的行为方法。这三种是对人,还有对事的行为方法,还有对一切万物的行为方法,对天地鬼神的行为方法,都在「行法」两个字。

  「行」把它归纳为大类:身、口、意三大类。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,言语是口的行为,身体造作是身的行为,佛通常用身语意这三类,把我们所有一切行为都包括了。行有方法,方法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的方法不外乎两大类:一个善,一个恶。善的行为感善果报,恶的善行为感恶报,不外乎这两大类,这两大类是讲世间法。如果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也可以分为两大类:出世间法心净,心行清净,那就是出世间法;世间法心行染,染污,染里面有善、有恶。诸位要知道,恶是染,善也是染;我讨厌是染污,欢喜也是染污。清净心里面没有善恶,那才叫真善,至善;至善里头没有善恶,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。善恶的善是相对的,相对的六祖惠能大师说,相对就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佛法是不二法,你记住这个原则,凡是二法就不是佛法;也就是二法是染法,不是净法;净法是不二法。

  诸佛如来没有成佛之前也是凡夫,也跟我们一样,无量劫中在学习,积德累功,生生世世在修学,所以他才有成就。我们今天迷了,我们过去生中有没有积德累功?肯定是有。怎么知道肯定有?如果你过去生中没有深厚的善根,没有亲近诸佛如来,没有认真修行,你就不可能到这个地方来坐两个钟点。你肯到这个地方来坐两个钟点,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植下了善根福德,今天这一会是因缘,善根福德因缘成就了。你看街上人很多,他为什么不来?你们从很远的地方来,四面隔壁的邻居多方便,他下楼他就来了,他都不来。这么近他都不来,过去生中没有善根福德,所以机缘摆在他面前,当面错过。有善根福德的同学们,我在这里听听,还有从哈尔滨来的,那么远!还有从美国来的,有缘!善根福德深厚。无缘的,就是隔壁的那些人都无缘,他住在隔壁,两步路就走过来,他都不肯来,请他他也不来。这证明佛家常讲「佛不度无缘人」,佛度有缘人,有缘是过去生中积集善根福德。

  所以我们要积集行法,积集什么行法?菩萨行法;我们今天不要其他的,我们要菩萨行法。菩萨行法确确实实就在这四十卷经里面,五十三位诸佛如来,那五十三个是诸佛如来,随类现身。他们现的身,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做样子给我们看,教我们怎样积集菩萨行。换句话说,我们现在无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,你过的是富贵生活,或者过的是贫贱生活,都可以落实到菩萨生活;你现在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,都可以做为菩萨行业;我们要学这个,这个学会了才管用,就转凡成圣。没有学之前,我们随顺烦恼、随顺习气,过的是凡夫生活。佛法学会了之后,马上就过菩萨生活,学了真有用处。

  往年,我在美国,举了一个例子,家庭主妇。家庭主妇很难当,每天洗衣服、烧饭,天天干一样的事,一样的活,干一辈子,苦不堪言;那是什么?凡夫生活。如果懂得菩萨六度万行,六度万行就在你洗衣服、烧饭里面,快乐!洗衣服、烧饭原来是作菩萨,念头转了就不一样,六波罗蜜都在洗衣、烧饭里面完成,你看她的生活过得多快乐!法喜充满。你会不会?你懂不懂?上一个星期我在吉隆坡,我教一个李居士,他经营酒店,经营一个大酒店,六星级的大酒店,我教他怎样把菩萨六度万行落实在酒店,你酒店就是道场,你就是菩萨。如何在这一个行业当中去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不要换行业,就在本行,这就叫积集万行法。我们马上就过菩萨的生活了,马上就转凡成圣。所以佛法的教学对於我们的用处太大太大了,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,真的是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都在一念;得意,你真正懂得这个意思,境界立刻就转过来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