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四) (第二集) 1999/4/7 香港九龙 档名:12-022-0002
诸位法师、诸位同修:请掀开讲义,昨天讲到「如来三昧分」。这一分里面,我们节录了三个小段,昨天因为时间的关系,最后一段没讲完,今天我们接著讲:
【即用之体寂而造极,则差别万殊,无非法界。】
先看这一句,这是从作用上来说。用,当然包括现相,没有相就不会起作用,可是相、用,它有体,昨天跟诸位说了。体是清净寂灭,『寂而造极』就是说性体发挥到了极致,也可以说性体发挥到究竟圆满,它展现出来的现象『差别万殊』。佛在大经上,将这些差别相归纳起来,说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十法界,我们知道每一个法界也是差别万殊。法界说到最小,那就是我们一个人身,我们这一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法界。而且实际上讲,不只一个法界,无量无边的法界,这是事实真相。我们别看这个法界小,它的差别、它的复杂,跟宇宙、跟十法界绝不逊色,可以说是虚空法界是多么复杂,我们的身心复杂跟那个完全相等。这是从一个人身来说。
有没有比这个更小?有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常讲,一微尘、一毛孔,一毛孔是正报里面最小的,一微尘是依报里面最小的,它复杂的程度就是差别万殊,跟大宇宙还是相等的。这才在经上讲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我们才懂得这两句话真正的意思,所以说是『无非法界』。法界这个意思太广太深,大说到虚空、说到宇宙,小说到微尘、说到毛孔。既然都是法界,诸位一定要知道,那决定是平等的,平等真法界。这是从体上说。再看下面这一句:
【即体之用不为而周,故大小相参,缘起无尽。】
前面是从现相、作用的体,体上说的,现在再从性体、现相起用上来说。『不为而周』,什么叫「为」?此地的为,就是法相里面所讲的有为法跟无为法。弥勒菩萨依据世尊所讲的经教,造了一部大论,《瑜伽师地论》,将世尊所说的这一切法相,归纳为六百六十法;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还是太多,不便於初学,所以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为百法,便利於初学。在百法里面,前面九十四法有为法,后面有六法叫无为法。此地「不为」,非有为,非无为。有为跟无为是相对而说,因为有有为,所以对面才有个无为。因为有无为,相对才有一个有为。两面只要一面没有,那一边也没有了。如果对立,给诸位说,作用就不能周遍法界;假如不是对立的,它的作用就周遍法界。我们要问到底有没有对立?对立是凡夫的妄想执著,不是事实,事实没有对立,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。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没有对立,都不是相对的,这是事实真相。所以宇宙万有它的真相是和谐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华藏世界看到,在净土经论里面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看到,你看那是多么和谐,没有争论、没有敌对,这叫一真法界。
『大小相参』。在这个经上「大小相参」,世尊举了一个最好的比喻,「芥子纳须弥」,这就是大小相参。芥子就是芥菜子,芥菜子多大?像芝麻一样大。须弥山多大?大的须弥山可以把它装在芥菜子里面,芥菜子没有放大,须弥山没有缩小,它怎么就能相容?道理就是在「不为而周」,这是我们凡夫很难理解的。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,大的里面装小的可以,小的怎么能装大的?可是事实上小可以容大,大小无碍;这是说空间。时间也无碍,「念劫圆融」,一念这时间短,一念就是无量劫,无量劫就是一念,无量劫跟一念是平等的、是相入的,这也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,这些都是事实真相。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?因为我们没有舍弃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我们的知见不圆,偏漏执。
因此,『缘起无尽』。「缘起无尽」这句话怎么说?我换句话来讲,「因果不空」。这句话好像是浅显一些,可是还是难懂,但是再说得白一点说不出来。有人曾经问过我,我曾经说过,实际上这不是我说的,佛说的。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因果是不是万法里面的一法?是的;既然万法皆空,因果何以不空?缘起无尽。因果不空它有两个现象:第一个是转变不空,因变成果,因空了,果又变成因,果也空了,可是因果转变这个现象它在。所以说因果不空,是讲因果转变现象不空,转变现象相续不空,这个现象就是佛法讲的无常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都出不了这个定律,我们一定要清楚,一定要明了,然后你就真正看破,你也真放下了,你得大自在。下面说:
【是曰频申自在之义也。】
这是真正得大自在。『频申自在』,就是如来三昧,也就是我们自性正常的享受。这一段就介绍到此地。下面再看第三段,「净土现相分」。
【入三昧已,一切世间普皆严净。】
这是我常常在讲席里,提醒同修们要修清净心。心清净了身就清净,身清净就不会生病,百病不生。病痛的根源就是心地的污染,才会生病,心地清净怎么会生病?身心清净,外面环境就清净,境界就清净。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,佛常常告诉我们「境随心转」,不是心随境转,不是的。心随境转是迷惑颠倒,真正觉悟了的人是境随心转。我们身体是属於境,我们生活环境也是境界,所以心地清净平等,你的身体、你的生活环境,当然是吉祥如意。
『入三昧已』,就是得清净心。清净是正常的享受,外面境界转了,『一切世间普皆严净』。不但我们眼前居住的环境庄严清净,十法界都庄严、都清净。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果地上所证得的。我们现在心不清净,妄想杂念太多了,是非人我,贪瞋痴慢,自私自利,这是我们现在心理状态,所以我们看佛的境界也不清净。别说看我们现前这个地球不清净,我们今天到了极乐世界、到了华藏世界去看看也不清净,为什么不清净?我的心不清净。刚才讲事实的真相是境随心转,我的心不清净,境当然不清净。换句话说,如果是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,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跟我们住在一起,他感受到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清净,他感受到我们这个地球清净。为什么他感受到清净?他心清净,於是环境就清净了。这就是我刚才讲,各人有各人的法界,法界无量无边,这个道理很深很广。我们再看第二个小段:
【由入定故,方能现相。】
现的什么相?清净之相,就是前面讲的庄严清净之相。因为他入定,所以他现的是清净庄严相。我们身体清净庄严就是健康长寿,我曾经跟大家讲过,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你的身清净庄严,这都是真的。
【精义入神,以致用故。】
『精』是纯而不杂,『义』是理;最合适的道理,叫「义理」。我们今天得人身,在人道,哪一个道理最适合於人道?这叫义理。义理跟教理有差别,教理是圆满的、是整体的,义理是部分的、局部的,十法界每一界有它的义理。「精义入神」,这是作用发挥到极处,所以底下讲『以致用故』。「神」就是经上常讲的不可思议,神奇的德用。
【寂然不动,无不通故。】
『寂然不动』是讲心,「精义入神」是讲现相、是讲作用,「寂然不动」是讲性、是讲体。『无不通故』,「通」是通达无碍,过去未来、此界他方,没有不通达,没有不明了,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。
【三昧即是法之体故。依体起用,用不离体。】
这不但是甚深的道理,而且是广博无尽的现象。佛在此处,句句都是给我们讲真实话。体、相、用是一而三,三而一,永远没有分离的时候。说作用,一定有现相,一定有性体。说体,一定有相,一定有用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场所,无论是佛菩萨,或者是众生、凡夫,都没有例外的。凡夫跟佛的差别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,除迷悟之外,没有不相同。觉悟是性德圆满的显现,迷惑的时候,堕三途、堕地狱还是自性的显现。迷的是自性,悟的还是自性,自性本身没有迷悟,所以众生能成佛道,我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。再看第三个小段:
【器界严有三】
『三』是举例子,庄严是无量无边。『器』是我们生活环境,这里面庄严略举三种:
【一、楼阁】
居住的庄严。
【二、园林】
楼阁所依的处所。
【三、空中】
空中庄严,空中有天乐、有雨花。
【表三缘起,楼阁表自体缘起。林表有为缘起。空表无为缘起。】
略举这三类,它有意思的。
【为与无为既无障碍,即是自体。寄显差别,三不相离。】
楼阁、园林跟虚空不相离,说明三缘起也不相离。自体的缘起就是法界,前面讲不离法界。在法界里面,有有为,有无为。有为的,我们今天讲生物、动物、植物、矿物这是有为,有为变现出来的。虚空是无为变现出来的,《百法》里面末后六个无为法,有虚空无为。在《百法》里,真正的无为法只有一个,最后一条「真如无为」。真如无为不是虚空变现出来,不是无为变现出来,那是有为、无为两边都不立,那是真的无为法。这一段是显示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;今天许多科学家在探索、在研究,宇宙怎么形成的,生命从哪里来的,佛在这个经上跟我们详细说明。佛说的靠得住、靠不住?佛决定不是说,「我这样说,你们就这样信」,佛没有说过。佛所说的要我们去求证,我们要把它证明、证实,证明这是事实真相,跟佛讲的没有两样,於是我们对佛所说才接受。这一点我们仔细去思惟、去观察,佛讲经说法确实跟一般宗教不相同。一般宗教,你只要信,你不必去求证,佛教我们证明。再看第四小段,第四小段里面一开端给我们讲:
【定契心体,不见内外。即事会真,破情显法。自内而观,同真性故,广博无际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段。这里头的意思都很深很深,如来、法身大士果地的境界。『定』有很多种,有浅深不同,在佛法里面有所谓世间禅定、出世间禅定。世间禅定是四禅八定,没有超越六道轮回。你修四禅,你往生色界天,你修四空定,你往生无色界天,出不了三界,这与心体不相应。三界之外定功更高了,像阿罗汉所得到的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九次第定。世间定是八个定,第九定超越六道轮回,是声闻、缘觉所证的。菩萨的定更深了,那是第九定以上,这些定没有能超越十法界。为什么不能超越十法界?这个定不契心体。心体是什么?自性,真如本性。他这个定跟自性不相应,所以不能超越十法界。
六道里面是凡夫,大乘法里面讲内凡;六道以上,没有超过十法界,四圣法界: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这叫外凡。大乘法里面,还是把他们看作凡夫,内凡跟外凡。谁是圣人?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才算是圣人。怎么超越十法界?他的定跟自性相应,大乘法里面称之为性定,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「首楞严大定」,这个定是属於性定。此地讲『定契心体,不见内外』,「不见内外」,法界才是一真;有内外,法界就不是一真,你所见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你所见的六道轮回。什么原因?因为你定功与自性不相应,道理在此地。大乘佛法的修学,不仅仅是禅宗讲要明心见性,大乘八个宗派,任何一个宗派都是明心见性,我们念佛人也不例外。念佛人现在见不了性,带业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古人常说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?那个开悟就是明心见性。所以我们在此地见不了,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,弥陀本愿威神加持我们,我们就明心见性,道理在此地。这是在许许多多法门当中,我们最容易成就的一个法门。「不见内外」。
『即事会真』,「事」是事相。「即事会真」怎么讲?在相里面就见性,禅宗里面大彻大悟之后,所谓是「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即事会真,在事里面体会到真实,在相里面体会到真性。『破情显法』,情执没有了,断掉了。法是什么?事实真相大白,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显露出来。『自内而观,同真性故,广博无际。』这是从自性、从体上看,所有一切万法,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自性变现的,「同真性故」,除了真性之外,无有一法。「广博无际」,际是边际,没有边际,这是从体看现相、看作用。
【自外而观,不坏相故。阁外有林,林外有空。三重宽狭,庄严各异。】
这里头含义就深了。从外面,从现相上看、从作用上看,『不坏相故』,这是《华严经》讲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不思议的解脱境界现前了。特别记住「不坏相」,为什么?相跟体没有障碍,相与相也没有障碍。你要动一个念头,要破这个相,使所有现相都变成相同,你就错了,你就大错特错!诸位要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。上个月我在新加坡,澳洲来了几位同修来看我,其中有一位澳洲人,这位老先生很难得,也算是虔诚的佛教徒,曾经访问过台湾。台湾有一位老法师,劝他接引基督教徒来信佛,希望基督教徒放弃他的信仰,来做佛教徒;因为他是外国人,他本身就是从基督教回归到佛教。不错,很好,多劝几个基督教统统都回到佛教来。他把这个事情告诉我,我跟他讲:你错了。
错在哪里?你坏了世间相,你破坏世间相。你不可以叫基督教变成佛教徒,不可以;帮助基督教,成就基督教,你成功,叫他在基督教里头大彻大悟。他当牧师是菩萨牧师,他当神父是菩萨神父,这就成功了。把他改变成佛教徒,你就大错特错了,你怎么可以这样作法?我跟他说,他听懂了,他明白了。这叫什么?不坏世间相,「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相」。我们帮助他做一个更好的基督徒,做一个模范的基督徒,做一个真正与上帝心行相应的基督徒,佛陀教学成功了。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,连这一点小道理都不懂,那不叫白学了。这就是此地所说的「不坏相故」,所以他警觉了。
『阁外有林,林外有空』,各有各的相状。『三重宽狭,庄严各异』,各有各的庄严,这样才美不胜收。我们在经题上就介绍过,「华严」是比喻,像一个大花园,这个花园,这个世间所有各种的花卉,不同的品种统统具足,这个花园才美,美不胜收。所以经的原题叫「杂华严饰」,你看它多美!而不是这一个大花园只有一种,只有一种花,除一种之外,没有第二个品种,那就不是多元文化。我们知道一切众生,原本就是多元文化的一体,一体多元,多元一体,这是事实真相。所以同不碍异,异不碍同,同异没有障碍,因此不必要坏世间相,所以「庄严各异」。
【斯即事理交彻,十方三际,无不圆融。】
『事理交彻』,就是理事无碍;理事无碍,事事就无碍。『十方』是讲空间,『三际』是讲时间。整个宇宙无限的时空,这里面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无不圆融,哪里会有冲突?只有迷失了真相,众生随顺妄想、随顺分别、随顺执著,才有争执,才有误会,才有战争,才有灾难。了解事实真相,一切众生自然和睦共处,共存共荣,人人都得大自在,个个都证大圆满,这是《华严》教学唯一的目标。个个作菩萨,个个作佛,是在你本位上作菩萨、作佛,没有改变我们的形象。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,看到那些诸佛如来,这里面有男女老少、有各行各业,他们都成佛了,他们都成法身大士,没有改变他的生活,没有改变他的身分,没有改变他的行业,也没有改变他的信仰,他都成佛,都成菩萨,这叫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这是个圆融的法界,所以称之为一真法界。
这个现象确实是我们世间人所向往的,真善美都达到究竟圆满。我们这个世间,实在讲,对於真善美的境界,只有言说而没有事实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事实,在净土经上看到极乐世界落实了,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落实,原因在哪里?下面要给我们说出。佛家的教学,其目的无非是令一切众生,都能够得到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幸福美满境界,这就是「佛华严」的境界,像前面所说的。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?第五小段就说:
【何以故?释意云,如来之德不可思议。文有十句。】
『十』代表圆满,句句里面都含著有无量义。『如来之德』,这一句是总说。诸位要记住,「如来」是讲我们自己的本性,是我们自己的自性,我们的性德不可思议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字字句句,都是说的我们自己本人,说我们自性、现相、作用。无量的智慧,无量的德能,不是说别人,不是说其他这些佛;他成佛,我作凡夫,他跟我有什么关系?既然没有关系,我何必要学他?事实不是这个样子,佛所讲的句句话,讲到我们自己。说佛是从相上讲、从用上讲;说如来是从性上讲、是从理上讲、从体上讲。所以佛法的教学,在世出世间没有能够跟它相比。民国初年,欧阳竟无所说的「而为今时所必需」,这个话说得好;换句话说,我们现代人必须要学习的。你学习了,你认识自己、了解自己,做个明白人。你不学佛,你不知道自己,不了解自己,你做的就是糊涂人。所以要晓得,佛法教给我们做个明白人而已。经上字字句句不是说别人,统统说自己。这个文,经文有七句,我没有完全引,我们把它省略了。诸位要想多知道一些,可以去读《华严经》清凉大师的注解。
【一宿善根力。二无漏智力。三众福威力及加持力。】
我只举这三样。第一个,我们多生多劫,『宿』不是这一生,过去生,多生多劫修积的善根。一切众生都有宿世善根,为什么有的人善根好像很明显,有的人好像一点善根都没有?这个现象何以产生的?佛法说得好,总在遇缘不同。好像善根很明显的,他遇到的缘好,遇到好的老师、好的同学、好的朋友,他的善根就容易现前。如果他的缘不好,交一些不善的朋友,跟著他们走,自己也就迷惑,也就变坏了,也就造作恶业。凡夫毕竟是自己意志薄弱,做不了主宰;换句话说,很容易受外面境界的影响,境界现前,自己不能作主。这就是遇缘不同,决定有善根。
佛在经上讲,佛也常常说,一阐提;一阐提是梵语,意思是讲没有善根的人。也就是说他的烦恼习气太重,遇到佛跟他讲经说法,他也不相信,他也不会接受,这在佛经里面讲没有善根的人。佛说,没有善根的人,不能作佛。可是佛在法华会上说,说法就不一样,「一阐提也能作佛」。这就肯定没有善根的人,这是讲一个阶段的话,这个人迷得太深,久久之后他善根会发现,他也会作佛。所以为什么讲成佛的《法华》?意思就在这一句。《法华经》才讲得究竟圆满,一阐提也能作佛,没有一个不能作佛,这讲得圆满,所以说成佛的《法华》。我们自己相信自己宿善根,善根有力了,起作用了。
第二『无漏智力』。智慧一切众生都有,你虽有智慧,智慧里面夹杂著烦恼,那个智慧叫有漏的智慧。你心不清净;换句话说,你有妄想,你有分别,你有执著,这个东西跟智慧合在一起,叫有漏的智慧。佛法里面说,这不是真智慧,这种智慧世间人所讲的聪明才智。佛法里面讲的智慧,是讲无漏的智慧,智慧里面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,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智慧是真智慧。有漏跟无漏,意思就在此地。世间人,中国、外国,自古至今,我们看到有才华、有聪明智慧的人很多很多,他们著书立说,我们今天展开来看看,不能不佩服。他是什么智慧?有漏智慧,世间法,不能脱离生死轮回。那就是说他有智慧,他有我,他的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,是非人我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如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就破了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那叫真智慧。你还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你的智慧叫有漏的智慧,世智辩聪。佛法讲智慧标准在此地。
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好,「若菩萨」,这菩萨是哪里的菩萨?六道里面的菩萨,不能脱离六道轮回的菩萨。他也受了菩萨戒,他也修菩萨行,六波罗蜜他都修,他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他都修;但是他著相,他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佛在《金刚般若》上说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他不是真菩萨,他是六道轮回的菩萨,不是一真法界的菩萨,一真法界的菩萨没有四相。换句话说,真正菩萨,真正有智慧,有无漏慧的人,决定不会执著这个身是我,执著这个身是我,有漏凡夫。也许同学要问,不执著这个身是我,那什么是我?有我,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是我,这个话不好懂,真的是我,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。你要是听不懂,听不懂没有关系,常常把我这个话拿去想一想,慢慢的你就会开悟了。常常想想这句话,这叫疑情,禅宗里面讲提起疑情,久而久之,你会省悟过来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确实是自己,是自己心性所现,《华严经》上讲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你才把真正的我找到了,四相破了,无漏智有力量了,起作用。
第三『众福威力及加持力』。「众福威力」,是讲自己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过去生中学过,这一生明了之后,特别认真努力去修福。帮助众生,服务社会,舍己为人,修真实的福报。《弥陀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,可见得福德很重要。『加持力』就是因缘,谁给我们做因缘?诸佛菩萨。我们一念与性德相应,佛菩萨自然就帮助我们,不必我们去求他,他自然就来了。《无量寿经》上就说得很好,「作不请之友」,请就是请求,你才帮助,不必请求自然就来了。为什么?一念跟性德相应,佛菩萨决定来帮助你,来加持你,给你做因缘。这个样子,善根、福德、因缘三个统统具足了。善根、智慧、福德、因缘,统统具足了。
【余之七句。】
十句我们讲三句,还有七句。
【神通自在力。略举十句以显无尽,云何不能顿净法界。】
『神通自在力』是末后的一句,完全是讲作用。作用说的是什么?生活,我们日常生活穿衣吃饭,我们工作,每天工作、应酬都显得「神通自在」。你在生活当中,在工作当中,在一切应酬当中快乐无比,充满了智慧,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,佛菩萨的生活,他怎么不快乐,怎么不自在?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十句,十句是表法,表『无尽』,不是只有十句。只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,认真去修学、去学习,后面的果报殊胜,那就是『顿净法界』。我们现在太需要了,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环境,佛在经上讲「五浊恶世」,现在的环境是浊恶到了极处。如何把极浊的环境变成清净环境?世尊提供我们修学的方法;换句话说,世尊在此地提供我们净化人心、净化社会、净化地球的方法,你说这个方法多么重要!这是对我们现前实际状况而言。他的功德、他的效果,不只净化这个地球,「顿净法界」。顿是顿超,极其短暂的时间,能够净化法界,不必要很长的时间,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到净化法界的效果。
我们读了这些开示才真正了解,《华严》对我们自己,对於现代社会,对於一切大众,如何的迫切需要。这个经典,这个法门,要能够普遍宣扬。我这次在北京,跟几位同修也曾经谈到,净化社会并不难;如果今天我们有这个缘分,有这个机会,利用卫星电视广播,每天能够播讲一个小时,我相信一年之后,这个社会就净化了。现在缘不成熟,缘不成熟就是没有大力量的护法。释迦牟尼佛在世,国王大臣护法。现在我们这个世间,如果有总统、国家领导人来护法,他有大威德、有大福报,提供电视让我们来播讲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把这部经利用高科技送到每一个人家庭里面去,一天听一个小时,听上一年心就清净了,身清净了,环境就清净,真的是顿净法界。也在缘分上,正是所谓遇缘不同。
第四段是「远集新众分」,这是讲法会。因为我们所报告的是序分,本经的序分,序分里头有众成就,参加法会的这些大众。大众里面有一部分是新来参加的,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。因为佛讲《华严经》,十方世界许多菩萨知道这个讯息,都来参加这个法会,这些人是新集众。这里面我们一共写了十段:
【集意有三。】
这是说明这些人,他们为什么会到这儿来,会来参加这个法会?这里有三个意思。第一个是:
【集彼同证,令此众会皆仰慕故。】
他们是来做证明,他们是来做影响的影响众。释迦牟尼佛「定契心体」,证入一真法界,这些来的人都是法身菩萨,所以是『集彼同证』。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同参道友,世尊成佛了,这些道友们多半也成佛,即使没有成佛也都是法身大士,一看到我们老朋友、老同学,今天以佛的身分来讲《华严》,我们也去随喜随喜,去捧场捧场,这些人来捧场。庄严道场,使道场一般真正初学的人,看到这些人都在座,生起景仰之心、羡慕之心,这就有很大的功德,很大的利益。第二个意思:
【显三昧力,令诸菩萨来归附故。】
这是说法的人,他们的正受之力,也就是说他定慧之力。无比殊胜的定慧,令他方世界的菩萨起景仰之心,来到道场闻佛说法。第三个作用:
【令彼作用,以代如来现相答故。】
第三个作用,这批人来到这个地方,是来给佛当助教。学生当中有许多的疑难,有时候佛不必亲自答覆,他们一现相,群众当中的疑惑立刻就化解了。所以这些人来当助教,代表如来现相来答覆大众的疑问。这是讲三种「集意」。第二小段说:
【经文之中,佛名刹号及所表法,可以虚求。然皆人法依正因果事理,事事无碍法界自在德耳。】
这是清凉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。经文里面,佛的名号、菩萨的名号,世界国土的名号,以及所有的表法,清凉在注解里面,并没有一样一样给我们解释。为什么?没有这个必要。如果一有解释,那就坐实了,就把它讲死了。『可以虚求』,活的,字字句句都是活的。所以展开经卷,看看我们的听众是什么样的程度,什么样的根性,现在有什么样的需求,活活泼泼的来解答,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但是这里面有个原则,『皆人法,依报、正报,因果事理,事事无碍法界,自在德耳』,那就是讲我们自己本人性德之流露而已。所以经典字字句句是活活泼泼,决不是死呆板,决不是一种讲法。经文是一样的,讲法无量无边,正所谓是应机说法。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是随类化身,说法是应机说法,才能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第三小段说:
【文中皆言本事者。】
『本事』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事实真相。
【表三世法体常住故。由得体用非一异智,以用随体无不存故。德相业用皆自在故。若理事别修,则不得尔。】
这段很重要。经里面说佛的本事,说诸菩萨的本事,与会大众,意思在哪里?意思表『三世法体常住故』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此界他方,一切诸法体是一个。体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、不常不断、不一不异,《中观论》上讲的八不。再跟诸位说,体如是,相如是,用如是,这个意思深。说体如是,对佛法修学有长时期这样的同修,他能够接受,虽然不能完全理解,他不会反对。可是对初学同修来说,这个事情就难了,很难接受。尤其是现相跟作用,这个理很深。可是这些现象,如果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发明,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、容易接受。可是依旧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,原因在哪里?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,你怎么能契入?换句话说,你虽然点头,虽然同意,虽然不反对,你的心不清净。必须要清净心,才能够契入;心不清净,没有法子契入。
因此佛家讲开悟,悟有两种。一种叫解悟,你明白了,懂得了,你也会说,说得头头是道,说得天花乱坠,自己的是非人我没断,这叫解悟。管不管用?不管用,对於了生死、出三界,毫不相干。怎样才管用?证悟才管用。什么叫证悟?心清净了,真的放下了,理事通达明了之后,万缘放下,一尘不染,恢复到自性清净心,管用。这个时候,不但三界六道超越,十法界也超越了,那叫证悟。证悟跟解悟的差别,一个还有烦恼,一个烦恼断了;要用《金刚经》上的话,诸位就更好懂,一个还有四相,一个四相破了。四相破了是证悟,四相没破是解悟,不能够了生死,不能够超越轮回,道理在此地。
下面说『由得体用非一异智』,这是智慧。这就是讲体、现相、作用,体相用非一非异,不能说是一,它确实有体、有相、有用;你也不能说是异,为什么?它三个是连起来的。体是相之体、是用之体,相是体之相、是用之相,用是体之用、是相之用,三位一体,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三,也不能说它是一。你说它是三,它是一;你说它是一,它又是三。这个事实真相真正搞明白、搞清楚,这个智慧叫非一非异,这个「非」是贯下去的。这个道理、这个原则你通达了,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都是非一非异,诸位能懂得吗?这一句展开就是八不中观,一部《中观论》就是这「八不」详细演绎说明而已。教我们看一切诸法,你要从这八个角度来观察,你才了解它事实真相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常不断,不一不异,此地讲的是不一不异。所以这个「智」,用我们现在话讲是「中观智」,你得中观智。
『以用随体无不存故。德相业用皆自在故。』相用随体,体存,相用当然存。相用是体变现的,体没有生灭,相用哪有生灭?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现相、作用有生有灭?我们是用生灭心看外面的相用,所以外面的相用就变成有生有灭。我们的常住真心是不生灭的,真心看外面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,妄心看外面境界是生灭的。我在此地只点到为止,诸位细心去体会,这是很深的境界,也都是事实真相。你要能够契入,你要能够体会得,底下一句你就得到了。「德相业用」,相,所现的相是德相;所有一切的作用是业用,这个业是净业,不是善恶业,是净业。「皆自在故」,现相自在,作用自在,你就得大自在。
就像《心经》上所说的,「观自在菩萨」,这是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得大自在。他自在从哪里来的?从「观」来的。什么观?中观。他所得的是体用非一异智,非一异智就是八不中观。观音菩萨用中观,观一切世间,他得自在了。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自在?我们不会观,我们打妄想,打妄想就不自在。用智慧观照就自在了,所以人家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天灾人祸什么灾难都没有了,都消除、都消融了,这个威力多大?十法界里头没得比。这是般若智慧之力,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。这教我们修学的秘诀。
『若理事别修,则不得尔。』那你就错了!我们今天修学是把理是理、事是事,体是体、相是相、用是用,都把它分开,这样就错了,这样你就永远不能契入法界,事实真相你永远得不到。为什么?你都是看一面,你都在分别这一面,执著这一面,那怎么行?你没有了解全体,没有了解事实真相,你所看的是片面的。这是许许多多学佛人,我们不能说他不用功,不能说他不精进,为什么也精进、也用功、也努力,而不能够契入法界?道理在此地。诸佛菩萨观察世间,他是圆的观察,圆满的,面面都观到。我们凡夫只看一面,所以心里面自然生起疑惑,自然生起顾虑,乃至於误会,从这里面产生许许多多的障碍,本来是无障碍的法界,变成无量无边障碍的法界,你说冤枉不冤枉?古德常讲「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」,这话讲得很有道理,很有味道。这一段非常重要,我们如果懂得,知道圆融观察,你在佛法修学方面,进步真的是突飞猛进。你不晓得这个方法,你的修学自然就非常艰苦,你的成就有限。再看下面第四小段:
【随机调伏。未熟而化,熟而不化,皆曰失时。今感而遂通,故无失矣。】
前面是讲自己修学的成果,这一条是讲帮助别人。菩萨绝不吝法,菩萨绝不贪图自己的享受,这个世间还有可以接受教学的人,一定是认真努力帮助他;没有呢?没有到他方世界去,没有就入灭,就不住这个世间。有就得干,没有就走,这是诸佛菩萨所示现的,用我们现在话说,他们生活的态度。教化众生要随机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没有成熟的要教他,『未熟而化』,没有成熟的你用成熟的方法来教他,错了,他不能接受,已经成熟的你不肯教化他,你也错了,都叫做『失时』。应该怎么教?没有善根的人帮他种善根,没有成熟的人帮助他成熟,已经成熟的人帮助他证果,这叫不失时。你不懂这个道理,你教化众生不契机,不契就是失时。不是这个时候教的,你在这个时候教,错了,他不能接受,他听不进去,他得不到受用,这叫失时。
现在在华严会上,『感而遂通,故无失矣。』华严会上这些圣众,来参加法会大众两种人:法身大士、大心凡夫。诸位要记住,法身大士实在讲不是主要的,大心凡夫才是主要的对象。法身大士到这个法会来,都是担任助教,影响众;真正当机众是大心凡夫。凡夫的心现在不够大,我们要帮助他把心量拓开,这是我们现前这个阶段,把心量拓开。把这个法门殊胜功德利益,详详细细介绍清楚,使他向往,使他羡慕,他有向往的心、有羡慕的心、有学习的心,这善根渐渐成熟了。所以教学,讲经说法,帮助别人,一定要契机、要契理、要不失时,才能收到教学的良好效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、诸位同修:请掀开讲义,昨天讲到「如来三昧分」。这一分里面,我们节录了三个小段,昨天因为时间的关系,最后一段没讲完,今天我们接著讲:
【即用之体寂而造极,则差别万殊,无非法界。】
先看这一句,这是从作用上来说。用,当然包括现相,没有相就不会起作用,可是相、用,它有体,昨天跟诸位说了。体是清净寂灭,『寂而造极』就是说性体发挥到了极致,也可以说性体发挥到究竟圆满,它展现出来的现象『差别万殊』。佛在大经上,将这些差别相归纳起来,说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十法界,我们知道每一个法界也是差别万殊。法界说到最小,那就是我们一个人身,我们这一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法界。而且实际上讲,不只一个法界,无量无边的法界,这是事实真相。我们别看这个法界小,它的差别、它的复杂,跟宇宙、跟十法界绝不逊色,可以说是虚空法界是多么复杂,我们的身心复杂跟那个完全相等。这是从一个人身来说。
有没有比这个更小?有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常讲,一微尘、一毛孔,一毛孔是正报里面最小的,一微尘是依报里面最小的,它复杂的程度就是差别万殊,跟大宇宙还是相等的。这才在经上讲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我们才懂得这两句话真正的意思,所以说是『无非法界』。法界这个意思太广太深,大说到虚空、说到宇宙,小说到微尘、说到毛孔。既然都是法界,诸位一定要知道,那决定是平等的,平等真法界。这是从体上说。再看下面这一句:
【即体之用不为而周,故大小相参,缘起无尽。】
前面是从现相、作用的体,体上说的,现在再从性体、现相起用上来说。『不为而周』,什么叫「为」?此地的为,就是法相里面所讲的有为法跟无为法。弥勒菩萨依据世尊所讲的经教,造了一部大论,《瑜伽师地论》,将世尊所说的这一切法相,归纳为六百六十法;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还是太多,不便於初学,所以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为百法,便利於初学。在百法里面,前面九十四法有为法,后面有六法叫无为法。此地「不为」,非有为,非无为。有为跟无为是相对而说,因为有有为,所以对面才有个无为。因为有无为,相对才有一个有为。两面只要一面没有,那一边也没有了。如果对立,给诸位说,作用就不能周遍法界;假如不是对立的,它的作用就周遍法界。我们要问到底有没有对立?对立是凡夫的妄想执著,不是事实,事实没有对立,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。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没有对立,都不是相对的,这是事实真相。所以宇宙万有它的真相是和谐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华藏世界看到,在净土经论里面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看到,你看那是多么和谐,没有争论、没有敌对,这叫一真法界。
『大小相参』。在这个经上「大小相参」,世尊举了一个最好的比喻,「芥子纳须弥」,这就是大小相参。芥子就是芥菜子,芥菜子多大?像芝麻一样大。须弥山多大?大的须弥山可以把它装在芥菜子里面,芥菜子没有放大,须弥山没有缩小,它怎么就能相容?道理就是在「不为而周」,这是我们凡夫很难理解的。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,大的里面装小的可以,小的怎么能装大的?可是事实上小可以容大,大小无碍;这是说空间。时间也无碍,「念劫圆融」,一念这时间短,一念就是无量劫,无量劫就是一念,无量劫跟一念是平等的、是相入的,这也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,这些都是事实真相。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?因为我们没有舍弃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我们的知见不圆,偏漏执。
因此,『缘起无尽』。「缘起无尽」这句话怎么说?我换句话来讲,「因果不空」。这句话好像是浅显一些,可是还是难懂,但是再说得白一点说不出来。有人曾经问过我,我曾经说过,实际上这不是我说的,佛说的。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因果是不是万法里面的一法?是的;既然万法皆空,因果何以不空?缘起无尽。因果不空它有两个现象:第一个是转变不空,因变成果,因空了,果又变成因,果也空了,可是因果转变这个现象它在。所以说因果不空,是讲因果转变现象不空,转变现象相续不空,这个现象就是佛法讲的无常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都出不了这个定律,我们一定要清楚,一定要明了,然后你就真正看破,你也真放下了,你得大自在。下面说:
【是曰频申自在之义也。】
这是真正得大自在。『频申自在』,就是如来三昧,也就是我们自性正常的享受。这一段就介绍到此地。下面再看第三段,「净土现相分」。
【入三昧已,一切世间普皆严净。】
这是我常常在讲席里,提醒同修们要修清净心。心清净了身就清净,身清净就不会生病,百病不生。病痛的根源就是心地的污染,才会生病,心地清净怎么会生病?身心清净,外面环境就清净,境界就清净。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,佛常常告诉我们「境随心转」,不是心随境转,不是的。心随境转是迷惑颠倒,真正觉悟了的人是境随心转。我们身体是属於境,我们生活环境也是境界,所以心地清净平等,你的身体、你的生活环境,当然是吉祥如意。
『入三昧已』,就是得清净心。清净是正常的享受,外面境界转了,『一切世间普皆严净』。不但我们眼前居住的环境庄严清净,十法界都庄严、都清净。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果地上所证得的。我们现在心不清净,妄想杂念太多了,是非人我,贪瞋痴慢,自私自利,这是我们现在心理状态,所以我们看佛的境界也不清净。别说看我们现前这个地球不清净,我们今天到了极乐世界、到了华藏世界去看看也不清净,为什么不清净?我的心不清净。刚才讲事实的真相是境随心转,我的心不清净,境当然不清净。换句话说,如果是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,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跟我们住在一起,他感受到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清净,他感受到我们这个地球清净。为什么他感受到清净?他心清净,於是环境就清净了。这就是我刚才讲,各人有各人的法界,法界无量无边,这个道理很深很广。我们再看第二个小段:
【由入定故,方能现相。】
现的什么相?清净之相,就是前面讲的庄严清净之相。因为他入定,所以他现的是清净庄严相。我们身体清净庄严就是健康长寿,我曾经跟大家讲过,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你的身清净庄严,这都是真的。
【精义入神,以致用故。】
『精』是纯而不杂,『义』是理;最合适的道理,叫「义理」。我们今天得人身,在人道,哪一个道理最适合於人道?这叫义理。义理跟教理有差别,教理是圆满的、是整体的,义理是部分的、局部的,十法界每一界有它的义理。「精义入神」,这是作用发挥到极处,所以底下讲『以致用故』。「神」就是经上常讲的不可思议,神奇的德用。
【寂然不动,无不通故。】
『寂然不动』是讲心,「精义入神」是讲现相、是讲作用,「寂然不动」是讲性、是讲体。『无不通故』,「通」是通达无碍,过去未来、此界他方,没有不通达,没有不明了,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。
【三昧即是法之体故。依体起用,用不离体。】
这不但是甚深的道理,而且是广博无尽的现象。佛在此处,句句都是给我们讲真实话。体、相、用是一而三,三而一,永远没有分离的时候。说作用,一定有现相,一定有性体。说体,一定有相,一定有用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场所,无论是佛菩萨,或者是众生、凡夫,都没有例外的。凡夫跟佛的差别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,除迷悟之外,没有不相同。觉悟是性德圆满的显现,迷惑的时候,堕三途、堕地狱还是自性的显现。迷的是自性,悟的还是自性,自性本身没有迷悟,所以众生能成佛道,我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。再看第三个小段:
【器界严有三】
『三』是举例子,庄严是无量无边。『器』是我们生活环境,这里面庄严略举三种:
【一、楼阁】
居住的庄严。
【二、园林】
楼阁所依的处所。
【三、空中】
空中庄严,空中有天乐、有雨花。
【表三缘起,楼阁表自体缘起。林表有为缘起。空表无为缘起。】
略举这三类,它有意思的。
【为与无为既无障碍,即是自体。寄显差别,三不相离。】
楼阁、园林跟虚空不相离,说明三缘起也不相离。自体的缘起就是法界,前面讲不离法界。在法界里面,有有为,有无为。有为的,我们今天讲生物、动物、植物、矿物这是有为,有为变现出来的。虚空是无为变现出来的,《百法》里面末后六个无为法,有虚空无为。在《百法》里,真正的无为法只有一个,最后一条「真如无为」。真如无为不是虚空变现出来,不是无为变现出来,那是有为、无为两边都不立,那是真的无为法。这一段是显示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;今天许多科学家在探索、在研究,宇宙怎么形成的,生命从哪里来的,佛在这个经上跟我们详细说明。佛说的靠得住、靠不住?佛决定不是说,「我这样说,你们就这样信」,佛没有说过。佛所说的要我们去求证,我们要把它证明、证实,证明这是事实真相,跟佛讲的没有两样,於是我们对佛所说才接受。这一点我们仔细去思惟、去观察,佛讲经说法确实跟一般宗教不相同。一般宗教,你只要信,你不必去求证,佛教我们证明。再看第四小段,第四小段里面一开端给我们讲:
【定契心体,不见内外。即事会真,破情显法。自内而观,同真性故,广博无际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段。这里头的意思都很深很深,如来、法身大士果地的境界。『定』有很多种,有浅深不同,在佛法里面有所谓世间禅定、出世间禅定。世间禅定是四禅八定,没有超越六道轮回。你修四禅,你往生色界天,你修四空定,你往生无色界天,出不了三界,这与心体不相应。三界之外定功更高了,像阿罗汉所得到的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九次第定。世间定是八个定,第九定超越六道轮回,是声闻、缘觉所证的。菩萨的定更深了,那是第九定以上,这些定没有能超越十法界。为什么不能超越十法界?这个定不契心体。心体是什么?自性,真如本性。他这个定跟自性不相应,所以不能超越十法界。
六道里面是凡夫,大乘法里面讲内凡;六道以上,没有超过十法界,四圣法界: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这叫外凡。大乘法里面,还是把他们看作凡夫,内凡跟外凡。谁是圣人?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才算是圣人。怎么超越十法界?他的定跟自性相应,大乘法里面称之为性定,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「首楞严大定」,这个定是属於性定。此地讲『定契心体,不见内外』,「不见内外」,法界才是一真;有内外,法界就不是一真,你所见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你所见的六道轮回。什么原因?因为你定功与自性不相应,道理在此地。大乘佛法的修学,不仅仅是禅宗讲要明心见性,大乘八个宗派,任何一个宗派都是明心见性,我们念佛人也不例外。念佛人现在见不了性,带业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古人常说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?那个开悟就是明心见性。所以我们在此地见不了,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,弥陀本愿威神加持我们,我们就明心见性,道理在此地。这是在许许多多法门当中,我们最容易成就的一个法门。「不见内外」。
『即事会真』,「事」是事相。「即事会真」怎么讲?在相里面就见性,禅宗里面大彻大悟之后,所谓是「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即事会真,在事里面体会到真实,在相里面体会到真性。『破情显法』,情执没有了,断掉了。法是什么?事实真相大白,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显露出来。『自内而观,同真性故,广博无际。』这是从自性、从体上看,所有一切万法,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自性变现的,「同真性故」,除了真性之外,无有一法。「广博无际」,际是边际,没有边际,这是从体看现相、看作用。
【自外而观,不坏相故。阁外有林,林外有空。三重宽狭,庄严各异。】
这里头含义就深了。从外面,从现相上看、从作用上看,『不坏相故』,这是《华严经》讲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不思议的解脱境界现前了。特别记住「不坏相」,为什么?相跟体没有障碍,相与相也没有障碍。你要动一个念头,要破这个相,使所有现相都变成相同,你就错了,你就大错特错!诸位要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。上个月我在新加坡,澳洲来了几位同修来看我,其中有一位澳洲人,这位老先生很难得,也算是虔诚的佛教徒,曾经访问过台湾。台湾有一位老法师,劝他接引基督教徒来信佛,希望基督教徒放弃他的信仰,来做佛教徒;因为他是外国人,他本身就是从基督教回归到佛教。不错,很好,多劝几个基督教统统都回到佛教来。他把这个事情告诉我,我跟他讲:你错了。
错在哪里?你坏了世间相,你破坏世间相。你不可以叫基督教变成佛教徒,不可以;帮助基督教,成就基督教,你成功,叫他在基督教里头大彻大悟。他当牧师是菩萨牧师,他当神父是菩萨神父,这就成功了。把他改变成佛教徒,你就大错特错了,你怎么可以这样作法?我跟他说,他听懂了,他明白了。这叫什么?不坏世间相,「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相」。我们帮助他做一个更好的基督徒,做一个模范的基督徒,做一个真正与上帝心行相应的基督徒,佛陀教学成功了。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,连这一点小道理都不懂,那不叫白学了。这就是此地所说的「不坏相故」,所以他警觉了。
『阁外有林,林外有空』,各有各的相状。『三重宽狭,庄严各异』,各有各的庄严,这样才美不胜收。我们在经题上就介绍过,「华严」是比喻,像一个大花园,这个花园,这个世间所有各种的花卉,不同的品种统统具足,这个花园才美,美不胜收。所以经的原题叫「杂华严饰」,你看它多美!而不是这一个大花园只有一种,只有一种花,除一种之外,没有第二个品种,那就不是多元文化。我们知道一切众生,原本就是多元文化的一体,一体多元,多元一体,这是事实真相。所以同不碍异,异不碍同,同异没有障碍,因此不必要坏世间相,所以「庄严各异」。
【斯即事理交彻,十方三际,无不圆融。】
『事理交彻』,就是理事无碍;理事无碍,事事就无碍。『十方』是讲空间,『三际』是讲时间。整个宇宙无限的时空,这里面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无不圆融,哪里会有冲突?只有迷失了真相,众生随顺妄想、随顺分别、随顺执著,才有争执,才有误会,才有战争,才有灾难。了解事实真相,一切众生自然和睦共处,共存共荣,人人都得大自在,个个都证大圆满,这是《华严》教学唯一的目标。个个作菩萨,个个作佛,是在你本位上作菩萨、作佛,没有改变我们的形象。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,看到那些诸佛如来,这里面有男女老少、有各行各业,他们都成佛了,他们都成法身大士,没有改变他的生活,没有改变他的身分,没有改变他的行业,也没有改变他的信仰,他都成佛,都成菩萨,这叫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这是个圆融的法界,所以称之为一真法界。
这个现象确实是我们世间人所向往的,真善美都达到究竟圆满。我们这个世间,实在讲,对於真善美的境界,只有言说而没有事实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事实,在净土经上看到极乐世界落实了,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落实,原因在哪里?下面要给我们说出。佛家的教学,其目的无非是令一切众生,都能够得到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幸福美满境界,这就是「佛华严」的境界,像前面所说的。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?第五小段就说:
【何以故?释意云,如来之德不可思议。文有十句。】
『十』代表圆满,句句里面都含著有无量义。『如来之德』,这一句是总说。诸位要记住,「如来」是讲我们自己的本性,是我们自己的自性,我们的性德不可思议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字字句句,都是说的我们自己本人,说我们自性、现相、作用。无量的智慧,无量的德能,不是说别人,不是说其他这些佛;他成佛,我作凡夫,他跟我有什么关系?既然没有关系,我何必要学他?事实不是这个样子,佛所讲的句句话,讲到我们自己。说佛是从相上讲、从用上讲;说如来是从性上讲、是从理上讲、从体上讲。所以佛法的教学,在世出世间没有能够跟它相比。民国初年,欧阳竟无所说的「而为今时所必需」,这个话说得好;换句话说,我们现代人必须要学习的。你学习了,你认识自己、了解自己,做个明白人。你不学佛,你不知道自己,不了解自己,你做的就是糊涂人。所以要晓得,佛法教给我们做个明白人而已。经上字字句句不是说别人,统统说自己。这个文,经文有七句,我没有完全引,我们把它省略了。诸位要想多知道一些,可以去读《华严经》清凉大师的注解。
【一宿善根力。二无漏智力。三众福威力及加持力。】
我只举这三样。第一个,我们多生多劫,『宿』不是这一生,过去生,多生多劫修积的善根。一切众生都有宿世善根,为什么有的人善根好像很明显,有的人好像一点善根都没有?这个现象何以产生的?佛法说得好,总在遇缘不同。好像善根很明显的,他遇到的缘好,遇到好的老师、好的同学、好的朋友,他的善根就容易现前。如果他的缘不好,交一些不善的朋友,跟著他们走,自己也就迷惑,也就变坏了,也就造作恶业。凡夫毕竟是自己意志薄弱,做不了主宰;换句话说,很容易受外面境界的影响,境界现前,自己不能作主。这就是遇缘不同,决定有善根。
佛在经上讲,佛也常常说,一阐提;一阐提是梵语,意思是讲没有善根的人。也就是说他的烦恼习气太重,遇到佛跟他讲经说法,他也不相信,他也不会接受,这在佛经里面讲没有善根的人。佛说,没有善根的人,不能作佛。可是佛在法华会上说,说法就不一样,「一阐提也能作佛」。这就肯定没有善根的人,这是讲一个阶段的话,这个人迷得太深,久久之后他善根会发现,他也会作佛。所以为什么讲成佛的《法华》?意思就在这一句。《法华经》才讲得究竟圆满,一阐提也能作佛,没有一个不能作佛,这讲得圆满,所以说成佛的《法华》。我们自己相信自己宿善根,善根有力了,起作用了。
第二『无漏智力』。智慧一切众生都有,你虽有智慧,智慧里面夹杂著烦恼,那个智慧叫有漏的智慧。你心不清净;换句话说,你有妄想,你有分别,你有执著,这个东西跟智慧合在一起,叫有漏的智慧。佛法里面说,这不是真智慧,这种智慧世间人所讲的聪明才智。佛法里面讲的智慧,是讲无漏的智慧,智慧里面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,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智慧是真智慧。有漏跟无漏,意思就在此地。世间人,中国、外国,自古至今,我们看到有才华、有聪明智慧的人很多很多,他们著书立说,我们今天展开来看看,不能不佩服。他是什么智慧?有漏智慧,世间法,不能脱离生死轮回。那就是说他有智慧,他有我,他的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,是非人我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如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就破了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那叫真智慧。你还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你的智慧叫有漏的智慧,世智辩聪。佛法讲智慧标准在此地。
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好,「若菩萨」,这菩萨是哪里的菩萨?六道里面的菩萨,不能脱离六道轮回的菩萨。他也受了菩萨戒,他也修菩萨行,六波罗蜜他都修,他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他都修;但是他著相,他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佛在《金刚般若》上说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他不是真菩萨,他是六道轮回的菩萨,不是一真法界的菩萨,一真法界的菩萨没有四相。换句话说,真正菩萨,真正有智慧,有无漏慧的人,决定不会执著这个身是我,执著这个身是我,有漏凡夫。也许同学要问,不执著这个身是我,那什么是我?有我,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是我,这个话不好懂,真的是我,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。你要是听不懂,听不懂没有关系,常常把我这个话拿去想一想,慢慢的你就会开悟了。常常想想这句话,这叫疑情,禅宗里面讲提起疑情,久而久之,你会省悟过来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确实是自己,是自己心性所现,《华严经》上讲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你才把真正的我找到了,四相破了,无漏智有力量了,起作用。
第三『众福威力及加持力』。「众福威力」,是讲自己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过去生中学过,这一生明了之后,特别认真努力去修福。帮助众生,服务社会,舍己为人,修真实的福报。《弥陀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,可见得福德很重要。『加持力』就是因缘,谁给我们做因缘?诸佛菩萨。我们一念与性德相应,佛菩萨自然就帮助我们,不必我们去求他,他自然就来了。《无量寿经》上就说得很好,「作不请之友」,请就是请求,你才帮助,不必请求自然就来了。为什么?一念跟性德相应,佛菩萨决定来帮助你,来加持你,给你做因缘。这个样子,善根、福德、因缘三个统统具足了。善根、智慧、福德、因缘,统统具足了。
【余之七句。】
十句我们讲三句,还有七句。
【神通自在力。略举十句以显无尽,云何不能顿净法界。】
『神通自在力』是末后的一句,完全是讲作用。作用说的是什么?生活,我们日常生活穿衣吃饭,我们工作,每天工作、应酬都显得「神通自在」。你在生活当中,在工作当中,在一切应酬当中快乐无比,充满了智慧,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,佛菩萨的生活,他怎么不快乐,怎么不自在?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十句,十句是表法,表『无尽』,不是只有十句。只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,认真去修学、去学习,后面的果报殊胜,那就是『顿净法界』。我们现在太需要了,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环境,佛在经上讲「五浊恶世」,现在的环境是浊恶到了极处。如何把极浊的环境变成清净环境?世尊提供我们修学的方法;换句话说,世尊在此地提供我们净化人心、净化社会、净化地球的方法,你说这个方法多么重要!这是对我们现前实际状况而言。他的功德、他的效果,不只净化这个地球,「顿净法界」。顿是顿超,极其短暂的时间,能够净化法界,不必要很长的时间,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到净化法界的效果。
我们读了这些开示才真正了解,《华严》对我们自己,对於现代社会,对於一切大众,如何的迫切需要。这个经典,这个法门,要能够普遍宣扬。我这次在北京,跟几位同修也曾经谈到,净化社会并不难;如果今天我们有这个缘分,有这个机会,利用卫星电视广播,每天能够播讲一个小时,我相信一年之后,这个社会就净化了。现在缘不成熟,缘不成熟就是没有大力量的护法。释迦牟尼佛在世,国王大臣护法。现在我们这个世间,如果有总统、国家领导人来护法,他有大威德、有大福报,提供电视让我们来播讲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把这部经利用高科技送到每一个人家庭里面去,一天听一个小时,听上一年心就清净了,身清净了,环境就清净,真的是顿净法界。也在缘分上,正是所谓遇缘不同。
第四段是「远集新众分」,这是讲法会。因为我们所报告的是序分,本经的序分,序分里头有众成就,参加法会的这些大众。大众里面有一部分是新来参加的,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。因为佛讲《华严经》,十方世界许多菩萨知道这个讯息,都来参加这个法会,这些人是新集众。这里面我们一共写了十段:
【集意有三。】
这是说明这些人,他们为什么会到这儿来,会来参加这个法会?这里有三个意思。第一个是:
【集彼同证,令此众会皆仰慕故。】
他们是来做证明,他们是来做影响的影响众。释迦牟尼佛「定契心体」,证入一真法界,这些来的人都是法身菩萨,所以是『集彼同证』。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同参道友,世尊成佛了,这些道友们多半也成佛,即使没有成佛也都是法身大士,一看到我们老朋友、老同学,今天以佛的身分来讲《华严》,我们也去随喜随喜,去捧场捧场,这些人来捧场。庄严道场,使道场一般真正初学的人,看到这些人都在座,生起景仰之心、羡慕之心,这就有很大的功德,很大的利益。第二个意思:
【显三昧力,令诸菩萨来归附故。】
这是说法的人,他们的正受之力,也就是说他定慧之力。无比殊胜的定慧,令他方世界的菩萨起景仰之心,来到道场闻佛说法。第三个作用:
【令彼作用,以代如来现相答故。】
第三个作用,这批人来到这个地方,是来给佛当助教。学生当中有许多的疑难,有时候佛不必亲自答覆,他们一现相,群众当中的疑惑立刻就化解了。所以这些人来当助教,代表如来现相来答覆大众的疑问。这是讲三种「集意」。第二小段说:
【经文之中,佛名刹号及所表法,可以虚求。然皆人法依正因果事理,事事无碍法界自在德耳。】
这是清凉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。经文里面,佛的名号、菩萨的名号,世界国土的名号,以及所有的表法,清凉在注解里面,并没有一样一样给我们解释。为什么?没有这个必要。如果一有解释,那就坐实了,就把它讲死了。『可以虚求』,活的,字字句句都是活的。所以展开经卷,看看我们的听众是什么样的程度,什么样的根性,现在有什么样的需求,活活泼泼的来解答,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但是这里面有个原则,『皆人法,依报、正报,因果事理,事事无碍法界,自在德耳』,那就是讲我们自己本人性德之流露而已。所以经典字字句句是活活泼泼,决不是死呆板,决不是一种讲法。经文是一样的,讲法无量无边,正所谓是应机说法。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是随类化身,说法是应机说法,才能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第三小段说:
【文中皆言本事者。】
『本事』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事实真相。
【表三世法体常住故。由得体用非一异智,以用随体无不存故。德相业用皆自在故。若理事别修,则不得尔。】
这段很重要。经里面说佛的本事,说诸菩萨的本事,与会大众,意思在哪里?意思表『三世法体常住故』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此界他方,一切诸法体是一个。体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、不常不断、不一不异,《中观论》上讲的八不。再跟诸位说,体如是,相如是,用如是,这个意思深。说体如是,对佛法修学有长时期这样的同修,他能够接受,虽然不能完全理解,他不会反对。可是对初学同修来说,这个事情就难了,很难接受。尤其是现相跟作用,这个理很深。可是这些现象,如果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发明,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、容易接受。可是依旧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,原因在哪里?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,你怎么能契入?换句话说,你虽然点头,虽然同意,虽然不反对,你的心不清净。必须要清净心,才能够契入;心不清净,没有法子契入。
因此佛家讲开悟,悟有两种。一种叫解悟,你明白了,懂得了,你也会说,说得头头是道,说得天花乱坠,自己的是非人我没断,这叫解悟。管不管用?不管用,对於了生死、出三界,毫不相干。怎样才管用?证悟才管用。什么叫证悟?心清净了,真的放下了,理事通达明了之后,万缘放下,一尘不染,恢复到自性清净心,管用。这个时候,不但三界六道超越,十法界也超越了,那叫证悟。证悟跟解悟的差别,一个还有烦恼,一个烦恼断了;要用《金刚经》上的话,诸位就更好懂,一个还有四相,一个四相破了。四相破了是证悟,四相没破是解悟,不能够了生死,不能够超越轮回,道理在此地。
下面说『由得体用非一异智』,这是智慧。这就是讲体、现相、作用,体相用非一非异,不能说是一,它确实有体、有相、有用;你也不能说是异,为什么?它三个是连起来的。体是相之体、是用之体,相是体之相、是用之相,用是体之用、是相之用,三位一体,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三,也不能说它是一。你说它是三,它是一;你说它是一,它又是三。这个事实真相真正搞明白、搞清楚,这个智慧叫非一非异,这个「非」是贯下去的。这个道理、这个原则你通达了,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都是非一非异,诸位能懂得吗?这一句展开就是八不中观,一部《中观论》就是这「八不」详细演绎说明而已。教我们看一切诸法,你要从这八个角度来观察,你才了解它事实真相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常不断,不一不异,此地讲的是不一不异。所以这个「智」,用我们现在话讲是「中观智」,你得中观智。
『以用随体无不存故。德相业用皆自在故。』相用随体,体存,相用当然存。相用是体变现的,体没有生灭,相用哪有生灭?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现相、作用有生有灭?我们是用生灭心看外面的相用,所以外面的相用就变成有生有灭。我们的常住真心是不生灭的,真心看外面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,妄心看外面境界是生灭的。我在此地只点到为止,诸位细心去体会,这是很深的境界,也都是事实真相。你要能够契入,你要能够体会得,底下一句你就得到了。「德相业用」,相,所现的相是德相;所有一切的作用是业用,这个业是净业,不是善恶业,是净业。「皆自在故」,现相自在,作用自在,你就得大自在。
就像《心经》上所说的,「观自在菩萨」,这是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得大自在。他自在从哪里来的?从「观」来的。什么观?中观。他所得的是体用非一异智,非一异智就是八不中观。观音菩萨用中观,观一切世间,他得自在了。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自在?我们不会观,我们打妄想,打妄想就不自在。用智慧观照就自在了,所以人家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天灾人祸什么灾难都没有了,都消除、都消融了,这个威力多大?十法界里头没得比。这是般若智慧之力,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。这教我们修学的秘诀。
『若理事别修,则不得尔。』那你就错了!我们今天修学是把理是理、事是事,体是体、相是相、用是用,都把它分开,这样就错了,这样你就永远不能契入法界,事实真相你永远得不到。为什么?你都是看一面,你都在分别这一面,执著这一面,那怎么行?你没有了解全体,没有了解事实真相,你所看的是片面的。这是许许多多学佛人,我们不能说他不用功,不能说他不精进,为什么也精进、也用功、也努力,而不能够契入法界?道理在此地。诸佛菩萨观察世间,他是圆的观察,圆满的,面面都观到。我们凡夫只看一面,所以心里面自然生起疑惑,自然生起顾虑,乃至於误会,从这里面产生许许多多的障碍,本来是无障碍的法界,变成无量无边障碍的法界,你说冤枉不冤枉?古德常讲「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」,这话讲得很有道理,很有味道。这一段非常重要,我们如果懂得,知道圆融观察,你在佛法修学方面,进步真的是突飞猛进。你不晓得这个方法,你的修学自然就非常艰苦,你的成就有限。再看下面第四小段:
【随机调伏。未熟而化,熟而不化,皆曰失时。今感而遂通,故无失矣。】
前面是讲自己修学的成果,这一条是讲帮助别人。菩萨绝不吝法,菩萨绝不贪图自己的享受,这个世间还有可以接受教学的人,一定是认真努力帮助他;没有呢?没有到他方世界去,没有就入灭,就不住这个世间。有就得干,没有就走,这是诸佛菩萨所示现的,用我们现在话说,他们生活的态度。教化众生要随机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没有成熟的要教他,『未熟而化』,没有成熟的你用成熟的方法来教他,错了,他不能接受,已经成熟的你不肯教化他,你也错了,都叫做『失时』。应该怎么教?没有善根的人帮他种善根,没有成熟的人帮助他成熟,已经成熟的人帮助他证果,这叫不失时。你不懂这个道理,你教化众生不契机,不契就是失时。不是这个时候教的,你在这个时候教,错了,他不能接受,他听不进去,他得不到受用,这叫失时。
现在在华严会上,『感而遂通,故无失矣。』华严会上这些圣众,来参加法会大众两种人:法身大士、大心凡夫。诸位要记住,法身大士实在讲不是主要的,大心凡夫才是主要的对象。法身大士到这个法会来,都是担任助教,影响众;真正当机众是大心凡夫。凡夫的心现在不够大,我们要帮助他把心量拓开,这是我们现前这个阶段,把心量拓开。把这个法门殊胜功德利益,详详细细介绍清楚,使他向往,使他羡慕,他有向往的心、有羡慕的心、有学习的心,这善根渐渐成熟了。所以教学,讲经说法,帮助别人,一定要契机、要契理、要不失时,才能收到教学的良好效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