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三) (第三集) 1999/3/19 香港九龙 档名:12-021-0003
诸位法师、诸位同修:
请掀开讲义,昨天讲到十地菩萨与十度。世尊与祖师大德虽然是这个说法,我们要会听。因为诸佛菩萨所说之法皆是「方便法」,离开方便无有法可说,我们应当在方便法当中体悟真实;真实是自性,也就是宗门里面所讲的「明心见性」,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所以在这一段末后,清凉大师有个总结:
【欲显差别,故为此配,非可局执。】
这就把方便显示出来,也就是上面所讲的,将十地配十波罗蜜,这是显示差别,不得已用这种方式,让我们认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不可以执著、不可以局限。为什么?因为事实它是非常复杂;虽然复杂,它有条理、有层次,丝毫不紊,所以法才称之为妙,才称之为不可思议!下面是第三段:
【叹其胜德】
这是赞叹,赞叹诸菩萨的德行。
【有十一句,初总即普贤行愿。别有十句。】
『十句』都是赞叹『普贤行愿』。「普贤行愿」是法身大士所修学的,也就是说法身大士生活、处事待人接物,决定与这十个纲领相应,与十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都相应;我们常讲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能相应,不可思议!此地也略说十句,第一:
【所行无碍,普遍一切诸佛刹故。】
这是我们凡夫做不到的,凡夫不能突破时空的界限。法身大士做到了,他有能力突破时空,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他都能现身,六根都能够接触到。第二:
【现身无量,亲近一切诸如来故。】
他有能力分身,我们今天没有能力。一切诸佛如来所,他都能『现身』,承事诸佛、听经供养,我们看到,真是自在,确实令人羡慕。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:「菩萨的大德大能,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。」换句话说,他有,我们也有,但是他能现前,我们不能现前。他能现前的原因,是他把障碍破除掉了,我们不能现前是有障碍。这个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,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,舍弃妄想分别执著,我们的能力就恢复,就能够做得到,这是我们学佛应当要努力的。决不能贪著眼前五欲六尘的享受,贪著五欲六尘享受,永远不能脱离轮回;只要不能脱离轮回,决定是一世不如一世,这非常之苦!这一生失掉人身之后,来生再得人身,非常不容易,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觉的。第三:
【离诸盖障】
『盖』与『障』都是烦恼的代名词。「盖」,盖覆了我们的本性;「障」,障碍了我们的能力;智慧、能力都被障碍了。障与盖都是指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;菩萨们离开了。
【如净月轮,普现一切佛神变故。】
末后这一句是比喻,譬如晚上的月亮,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中秋的明月,秋高气爽,月亮特别的明亮,这比喻我们自性圆满的现前。如果阴天下雨,虽然月光普照,可是被云雾遮盖住了,月光就不能现前。把这些云雾比喻作障盖,离开障盖,清净的『月轮』就现前。『普现一切佛神变故』,这是把月比作自性,自性离障,一切诸佛神通变化,都在自性当中显现出来;正是佛在本经所说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。第四句:
【得现觉智,悉见诸佛所现自在神通境故。】
『诸佛所现自在神通境界』在哪里?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华藏世界,净土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,这都是「诸佛所现自在神通境界」。菩萨能够见到,菩萨也能够投入,入佛境界,入佛知见;换句话说,他也作佛。他要不作佛,怎么能入佛的境界?修行要到这个境界,的确不是容易事情。佛为我们大众,大慈悲,为我们开了特别法门,这个法门就是「念佛往生不退成佛」,最稳当、最快速、最可靠。一切众生依这个法门,没有一个不得度,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不成佛,没有一个不开佛知见,没有一个不入佛境界。念佛要认真,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,大家心里面都有数,劫难肯定不能避免。自度度他,除念佛之外,没有第二个方法,这是我们要警觉到、要认真努力去干的。第五句:
【得无量明】
前面讲「现觉智」,这个『无量明』,意思相同。相同不能说两句,同中有异,前面现觉智是说根本智,后面讲的「无量明」是后得智。
【照一切佛大法教海智慧光故】
这个『智慧』跟前面不一样。前面这个智,入佛境界是「根本智」,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「般若无知」,那是根本智。怎么说无知?因为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了,舍得干干净净,自性圆满现前,如净月轮,这是入佛境界。「后得智」则不然,能够参与一切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经讲道,弘法利生,这是差别智、这是后得智,后得智也圆满了。后得智是从根本智来的,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。根本智从哪里来的?从禅定里面来的。我们今天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来修禅定。佛家讲的无量法门、八万四千法门,我们晓得全是修禅定,修禅定的方式不一样,修禅定的手段不相同,无量无边的手段统统修禅定。我们采取的是「持名念佛」,念到一心不乱,就是禅定现前;念到心不颠倒,就是智慧现前。用持名这个方法,定慧等学,禅、智统统都可以现前。
我们念佛也念了很多年,为什么禅定、智慧得不到?那是我们念佛不如法。第一个修念佛法门的人,是大势至菩萨。诸位在楞严会上看到,他是怎样念佛的?他自己说了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所以他念佛成佛了。我们今天念佛,没有都摄六根,所以不能成就;一面念佛,一面在打妄想,妄想没有断,妄想跟佛号同时现起,妄想把念佛的功夫破坏掉了。这样念佛念上三百年,也没用处,那真是古人所讲的,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!真正念佛人,他懂得都摄六根,他知道要净念相继。有人问过我:「法师,怎么样都摄六根?」我告诉他:「净念相继。」「怎么样做到净念相继?」「都摄六根。」他听不懂。听不懂我再给他讲清楚、讲明白一点,念佛人不但在念佛的时候要念得相应,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;不怀疑、不夹杂就是净念,不间断就是相继,净念相继。不念佛的时候,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不怀疑、也不夹杂,功夫自自然然不间断,这叫功夫成片。在平常不念佛的时候,也不会起心动念,也没有贪瞋痴慢,也没有是非人我,一切真正放得下,这是功夫,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。
修道人心是定的,他能享受寂静之乐,这就我们一般人讲的清福,他享清福。世间人不行,世间人觉得那个太寂寞了,那个环境他待不住,他喜欢热闹,到处凑热闹;热闹就闹到三途去了,没有不堕三恶道的。诸位想想:哪一个修行人会在热闹场所?不可能。热闹场所里面的修行人,不是普通人,都是菩萨;那是什么?「三学」成就了,在热闹场所里面修三慧,法身大士的事情。我们是初学,初学要修戒、定、慧,初学一定要选择寂静的处所,环境愈清净,对我们修行愈有利益、愈有帮助。古时候修行道场,都建立在深山里面,人迹不到,要想到山上拜佛,走路都要走几天,所以一般人不常去。现在难!想找一个清净场所很不容易找到。深山里面这些古刹,现在也开了公路,甚至於还有了缆车,变成观光旅游点,哪里来的清净?清净的环境很不容易得到,所以真正想修行的人,找不到一个好的道场、修行的场所,这是我们这一代众生福报不如古人。
我们这一代,外界五欲六尘诱惑,比起古时候增加百倍、千倍都不止,我们怎么能够敌得过这些诱惑?敌不过诱惑就被淘汰掉了、就堕落了,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的。热闹的场所,最好能够避免,愈少去愈好,要去,实在不得已。所以去办事,事情办完之后,决定不留恋。活在现代的社会,哪一个人不想观光旅游?可是你要晓得,你现在喜欢观光、喜欢旅游、喜欢旅行,你能够观多少年的光?你能够旅行到多大年岁?算你很有福报,十岁就开始观光旅游,到了八十岁也走不动路,你也没法子了;最后还是要搞三途六道,你还是没有办法超越轮回。为什么不把这几十年时间,好好的去修行、好好的去用功?你能够把握这种机缘,掌握著你的时间,时间很宝贵,在这一生当中努力的念佛往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给诸位说,天天去旅游,天天去观光,那个观光旅游的范围大了,十方诸佛刹土,你说多自在!这才是真正聪明、真正有智慧。
这个地球太小了,没有什么意思,没有好玩的地方,没有值得观光旅游的地方。要观光旅游,还是到十方刹土,到诸佛报土里面去观光旅游,我们不是做不到,真正肯花几年的时间好好念佛,你就得到了。为什么将自己宝贵的光阴,浪费在这个世间?依旧不断的去搞生死轮回,这叫迷惑颠倒,佛在经上讲的「可怜悯者」,这种人真正可怜,真正是可悯!遇到佛法不知道珍惜佛法,不解佛法,不修佛法,你说多可怜!世间人一生遇不到佛法,情有可原;遇到了不能够深解义趣,不能够认真修行,当面错过,这是可怜悯者。第六条:
【具无碍解,以清净辩,於无量劫说佛功德无穷尽故。】
『辩』是辩才无碍,无碍的辩才从哪里来的?从清净心来的。心不清净,你怎么可能有智慧?没有智慧,哪来的辩才?由此可知,清净心重要。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心?一定要看破、要放下。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放下对一切世间人、事、物的控制占有;换句话说,对一切世间人、事、物,控制占有的意念与行为都没有,你的心才清净,你才真正放下了。大乘法里头著重「心地」放下,小乘法著重在「事相」上放下,两者相辅相成。事上放不下,我说「我心理放下了」,难,不可能!除非是诸佛菩萨再来人,不是凡夫;凡夫决定做不到。你事上没有放下,换句话说,你心上总免不了有牵挂,牵挂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本。所以,这事上我们也要放下,心上才干净。
唐朝时候庞蕴居士,我们学佛同修都知道他的故事。他家里面很富有,学佛开悟了;悟了以后做一个榜样,给后学的人看看,让后学人看到他那个样子,有所领悟。他把他家里财产装在一条大船上,船划到长江中心,把船砸一个洞整个沉下去,家里所有一切财产都不要了。生活怎么办?编草鞋。草鞋恐怕香港人没有见过,大陆也许还有。我在年轻抗战期间穿草鞋,编一双草鞋大概卖两文钱,在那个时候,大概是两分钱、三分钱,一天编几双草鞋,卖几双草鞋就能过日子,生活就可以过去了。有人就问他:「庞居士,你那么多财产,你不要了,为什么不拿出来做做好事,社会救济事业不是很好吗?」他回答一句话:「好事不如无事。」诸位想想这个味道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。无事是最好的好事,人人都无事,天下就太平。人人都做好事,就要打架;你做得好,我比你还要好,他又比我好,这就不平了。到寺庙里烧香,还要争著、抢著烧头一炷香,好胜心!贪瞋痴慢,烦恼起现行,所以好事不如无事。无事不生烦恼,决定没有人我是非、没有贪瞋痴慢。所以,事上也舍得干干净净,心地清净光明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,这个意思很深很广。第七句:
【住最胜智】
智慧,『胜』是殊胜。这一句也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「住真实慧」。
【犹如虚空,所行清净无染著故。】
『如虚空』是比喻,心跟虚空一样,永远保持著清净不染,这是真实智慧。心里面还有忧虑、还有牵挂,这就是你有染著,你的心不清净;一切烦恼、忧虑、牵挂统统都没有了,你的心才清净。清净心是你的真心,清净心是你的本性。菩萨住真实慧。心清净,身就清净,身心清净,境界就清净,所住的是净土。下面一句:
【无所依止】
『依』是依靠,『止』就是住在那个地方。
【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现色身故】
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没有依靠,所以佛在经上说,诸佛如来叫「无依道人」。世间人都有依靠,佛没有,佛是尽虚空遍法界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这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随类化身、随机说法,决定没有依止。我们凡夫不行,我们做不到,佛的生活称性,我们随顺烦恼,随顺烦恼就得找个依靠。我们初学,那没法子,还得找个依靠,所以今天同修要发心皈依,依就是找个依靠。法身大士不需要,我们凡夫要找个依靠。「皈依」,皈是回头,依是依靠。我们依靠谁?依靠三宝。佛在经上讲,什么三宝?「自性三宝」,是你真正的皈依处。外面的三宝靠不住,你要靠佛,佛不在世,现在的佛是泥塑、木雕、彩画的,所谓是「泥菩萨过河,自身难保」,他怎么能保佑你?你靠他,怎么靠得住?法宝是经典,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,也不可靠。出家人,出家人自己都保不住,怎么能保你?这外面的三宝不可靠,要依自性三宝。
自性三宝是什么?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跟我们说,他讲三皈依:「皈依觉,皈依正,皈依净;佛者觉也,法者正也,僧者净也。」能大师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讲三皈依?我们猜想,一千三百年前唐朝那个时代,可能传授三皈,大家就有错误的观念,所以他用这种讲法提醒我们。佛是什么?佛是自性觉。皈依佛;换句话说,从我们迷惑颠倒回过头来,要依觉悟,这就是皈依佛。从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、邪知邪见回过头来,依正知正见,这是皈依法。从我们染污的心、染污的行为回过头来,依清净心,这叫皈依僧。这使我们恍然大悟,真正皈依是从「迷、邪、染」回过头来,依「觉、正、净」。
你们发心皈依,要真发心,从今天起我们要远离迷邪染,要依觉正净。这个说法没错!很不容易落实;换句话说,依自性,我们真的连边际都找不到。我们一定要找个实实在在东西依靠它,那怎么办?我也得想方法给你们找个东西依靠,皈依佛,阿弥陀佛,决定依靠阿弥陀佛。皈依法,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,决定依照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里面的道理方法来修行。皈依僧,我们介绍两位菩萨僧,观音、势至;观音代表慈悲,势至代表智慧。换句话说,我们日常生活、处事待人接物,要依慈悲心、要依智慧心,你就是皈依观音、大势至。要不这么介绍,你就感觉到很空洞,没著落。我跟诸位介绍的,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的,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共同赞叹的、共同劝勉我们的,我们这样的皈依决定没有过失。你能够渐渐契入境界了,也能够彷佛可以做到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可以随心所欲,观机说法,利益众生。第九句:
【离诸翳障】
『翳障』是比喻。「翳」,好像我们眼睛,现在人讲白内障,我们眼球前面盖了一层膜,我们看外面东西看不清楚。「翳障」代表什么?愚痴,没有智慧,颠倒是非,不辨邪正,不但邪正不能辨别,甚至於连利害都不能辨别。末后说:
【了知众生我人寿者皆非有故】
这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四相不可得,这是真实智慧。一部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,你要从头到尾看一遍,当然看前面,不知道后面,看到后面,前面忘光了。可是我保证有三个字你不会忘掉,什么三个字?不可得;《大般若经》上「不可得」三个字,重复了一千多遍,你会对这三个字非常深刻。给诸位说,一切法不可得,此地用这四个字代表,「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」不可得,这是事实真相。真正看破,果然看破,你自然就放下了,而且彻底放下。末后是:
【智慧普遍,犹如虚空,以大光网照法界故。】
唯有彻底放下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,就起作用。『如虚空』是比喻智慧广大,尽虚空、遍法界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你都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智慧现前的相。华严会上所有的菩萨众、声闻众、天众、神众,个个都具足这十种德行。因为这些人尽管族类不同、身分不同、现相不同,他们都修普贤行,都将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,自性智慧、德能都现前了,这是相同的;皆是法身大士,皆修普贤大士之德。下面这一段,第四段:
【清凉释别分五对】
清凉大师在集众这一段里面,最后做个结论,他把它分成五对。第一:
【穷依近正对】
『穷』是穷尽的意思,彻法底源。什么叫『近正对』?下面说:
【遍一切刹,方知无碍。近一切佛,始知多身。】
亲近佛这是正报,『遍一切刹』是依报;依报穷尽了,亲近一切如来。在这个境界里确实不但心遍一切刹,念遍一切刹,见遍一切刹,闻遍一切刹,「见闻觉知」遍一切刹;再跟诸位说,身也遍一切刹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这个时候你才晓得无障碍的法界,清凉大师总结全经:「理无碍,事无碍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法界真的是无障碍。亲近一切诸佛如来,不但是十方佛,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『始知多身』,无处不现身。现身得大自在,像《梵网经》上佛所讲的「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」,释迦牟尼佛能有千百亿化身,一切诸佛菩萨无一不是,再跟我们说,我们也是。我们是糊涂佛,迷惑颠倒的佛,没开悟的佛,我们跟诸佛如来真的没有两样;只是佛觉知,佛明达,我们糊涂,我们在造业受报,糊涂佛。诸佛菩萨慈悲,在点醒我们,帮助我们觉悟。第二:
【现通见用对】
是一对。前面讲依正是一对。
【障盖既离】
『障盖』是烦恼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,烦恼断尽了。
【方能现通】
这个『通』,我们讲神通;就是刚才讲的,你能够遍一切刹土,你能够亲近一切诸佛如来。你有这个能力,这个能力是本能,没有什么奇怪的,没有什么了不起,是本能;佛有,我们也有。佛没有障碍,烦恼断尽了,他的能力现前;我们今天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,把我们的德能障碍住,使我们的德能不能现前,不是没有。
【十眼圆明,始见如来无方大用】
这是讲见,一个是神通,一个是见。如来果地上『十眼圆明』,菩萨也有,我们也有。换句话说,如何把自己的障盖离掉、舍掉?不能不放下。你看,放下的利益有多大!你不放下,现前受的苦难有多少?苦难从哪里来?从障盖来的,离开障盖一切苦难就没有了,『如来无方大用』就现前。如来自己生活的受用,帮助一切众生的作用,你都见到了;他有,你也有。第三对:
【内照外演对】
『内』是自受用,『外』是他受用。对自己:
【照佛法海,方得多明。】
『多明』就是多智慧,多智慧是后得智,无所不知。
【具四无碍辩,始能长演。】
因为你后得智圆满,无所不知,所以你能够教化众生,你能说法,你能表演。佛在经上常常教菩萨,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演就是表演,说是说法。佛菩萨的生活行为就是表演,像我刚才讲的庞蕴居士,表演给我们看,告诉我们一切物质生活条件舍下之后的快乐,真正做到身心清净,一尘不染。你不肯舍,决定有牵挂、决定有忧虑、决定有患得患失,造成自己菩提道上重大的障碍。所以世尊表演三衣一钵,舍得干净!我们要觉悟、要学习。第四,一对:
【智净色随对:所行无著,始彰智净。】
你的智慧怎么清净?你的生活、你的行为、待人接物,决定没有执著,决定不著相。境界现前的时候,如同我们照镜子,所谓是「胡来现胡,汉来现汉」,这古人讲的,我们照镜子,中国人照镜子,镜子现的是中国人面孔,外国人照镜子,现的是外国人面孔。镜子有没有痕迹?痕迹都没有;不但你照完之后,镜子不落痕迹,正在照的时候,镜子也不落痕迹。教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,面对境界有就是无,空有是一不是二,空有同时,并没有先后;「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」,这才是智慧清净。
【随心能现,方显无依。】
这是起作用,就是我们现前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『随心所现』。我们遇到境界能明了、能认识,能为人说明事实的真相、现相的理事,这是「随心能现」。智慧『无依』,事相、境界也无依;凡夫业力现的,诸佛菩萨愿力现的,无论是业力跟愿力,克实而论尽是无依。所有相是虚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这个智慧就清净了。第五,一对:
【悲深智广对:了众生空,方离悲障。】
有没有慈悲心?有;著不著慈悲的念头?不著;高明,我们凡夫做不到。凡夫那个同情心起来了,伤心几天几个月都睡不著觉,真伤心。菩萨有没有慈悲?有!菩萨有慈悲心不伤心,众生有慈悲心很伤心。所以菩萨智慧清净,心清净;众生心不清净,智慧也不清净;『了众生空』。
【光网普照,始悟智周。】
一切诸佛如来,光光相照,如大梵天的罗网一样,才晓得诸佛如来智慧是一样的。诸佛如来智慧相同,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也相同,问题是我们自己要去求证,证明我们自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
大科里面第贰大段是「声闻众」,前面是说「菩萨众」;我们省略掉。第参大段解释「世主众」,我们在此地略说,这里面我们把它分成四段。第一段是:
【标数类】
经文:
【复与无量诸世主俱】
这就是经文。『无量』是数,『世主』是类。「世主」,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世间各个社会阶层的领导人。在一家,家长他是主;在一个公司,董事长他是主;在香港特区,首长他是主;一个县市,县市长他是主;一个乡村,村镇长他是主;就是社会各个阶层领导人,这叫世主,太多太多了,也相当复杂。族群不相同,行业不相同,种种都不相同,但是都是世间主。
下面赞叹他们的殊胜德行;这些世主也是法身大士,也是修普贤行,行菩萨道。这是《普门品》里所讲的,「应以世主身而得度者,即现世主身而为说法」,所以是诸佛如来现的、诸菩萨所示现的。最近有个同修送了一套,好像是十二个光碟,我很少看这些东西,偶尔看了一看,很有兴趣,我把十二个统统看完。内容是什么?讲周恩来,「恩来百年纪念集」,十二个光碟。我看了之后,周恩来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,不是菩萨做不到的;这是菩萨应以世主身度化众生,他就现世主身。这个人在现在这个世界很难找到,一点私心都没有,念念为国家、为人民。地位那么高,官做得那么大,里面穿的内衣是补补丁的,袜子都没有一双是新袜子。到国际上去访问作客,穿的是旧衣服,都没有治一套新装,点滴为公。他自己没有儿女,他很喜欢小孩,他的侄女很多;他自己车子,公家配给他的,侄女不可以坐他的车子,「你们到外面去坐巴士,骑脚踏车」,没有特权的享受。我看了之后很感动,菩萨再来的,不是凡夫,凡夫做不到。
我一生当中见到两个这种人,我没想到他是这号人物。我小时候念书,在贵州,我们校长周邦道先生,跟周恩来同样的人物。他在台湾作考选部的政务次长,公家也给他配个车,公事他坐那个车,私事他坐巴士,人做到这样。公家给他装了电话,儿女不可以打这个电话,为什么?浪费公家的电话费,儿女你的朋友打电话来没有关系,你不可以打出去。这个时代天下还有这样作官的,真正叫清官!周先生,他们两个都姓周,奇怪了。周邦道是我亲自看到的,周恩来是我听说旳,这是菩萨化身,凡人哪里可以做得到?公家给你装个电话,私事哪有不用这个电话的道理?反正公家付钱,又不要自己付钱;他能够替国家著想,不浪费国家一分钱。说老实话,我们学佛受了菩萨戒还做不到,人家为什么能做到?一定要懂。这些人现身说法,我看了之后,佩服得五体投地,没有话说。我们看第二段:
【叹胜德】
赞叹他们的德行,这里面节录了八条。第一个:
【已曾供养无量诸佛】
无量劫当中『供养无量诸佛』,福报,福大!诸位要记住,供养才有福。换句话说,我们想修供养、想种福,没有那么多「诸佛」;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」,这大乘经常讲的。《华严》跟《圆觉》说法不一样,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我们要是真正参透佛这一句的开示,知道供养一切众生就是供养无量诸佛。我们以恭敬心供养,对一切人恭敬。普贤十愿里面,第一个是「礼敬诸佛」,礼敬供养;「称赞如来」,称赞供养;「广修供养」,尽心尽力,随时随处,我能帮上忙的,我尽心尽力帮助一切大众,没有分别心,也没有执著,也不求回报,这个福就大了。第二句:
【常勤利乐一切众生】
这是悲。『勤』是勤奋,绝不懈怠,念念之中要利益一切众生,不但常存这个心,要有行为表现出来。佛也告诉我们:「一切供养当中,法供养为最。」诸位同修懂得修法供养吗?一切时、一切处,见到一切人,合掌念一声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那就是法供养;他听进去了,「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」。他要是欢喜,送一串念珠给他。我们结缘的小册子很多,大家多带几本去,你可以供养别人。我们流通的经书、录像带、录音带、CD,全部都是赠送的,都是结缘的。平常出门身上带一点,碰到有缘的人,你跟他一合掌,「阿弥陀佛」,他很欢喜,你就可以送给他。你跟他合掌念阿弥陀佛,他如如不动,理都不理你,那就阿弥陀佛就算了,就不要送东西给他了。他要有回响,你就可以送个小念珠给他,送本经书、送个卡带给他,这是供养,一定要懂得修。
我早年在新加坡,演培法师有一天请我吃饭,我问他:「你今天为什么请我吃饭?」他说:「我有一桩事情要向你请教。」「不敢当!」他是位老法师,年龄也比我大,他大我十岁,我称他老师,他把我看成朋友,我们交情很厚。我说:「不敢当,有什么话吩咐?」他说:「你的法缘很殊胜,你得教教我。」我说:「这个事情没有别的,布施就好了;布施就给人结缘,缘愈结愈多,愈结愈广,你的法缘自然就殊胜。」他听了之后摇摇头,他说:「我很孤寒。」孤寒你们听得懂吗?广东话,我很小气,舍不得布施。我说:「那当然你的法缘就有障碍,要布施。」演培法师著作很多,后头都印著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,法缘就没有了。他们都说我法缘很殊胜、很好,法缘很广,我说:「没有别的,我所有一切东西,欢迎翻印,功德无量。」没有版权,流通就广,到处翻印,翻印多少我也不晓得。你后头这八个字,法缘就断尽了。一定要懂得与一切众生结法缘。第三句:
【与诸众生为不请友。无缘普应显悲深故】
看看众生机缘成熟,不要等他请,菩萨就去了;这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,「菩萨要作众生不请之友」,他不来找你,你去找他,你去帮助他。菩萨跟大家是同学的身分,同学的身分应该如此。佛的身分那就不行了,佛是老师;老师,我们一定要尊师,尊师重道,所以在老师这个位置上,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。学生来源从哪里来?学生到处去找学生,到处去给老师介绍学生,「作不请之友」。菩萨为众生不请之友,佛就不可以;佛要给众生作不请之友,佛要以菩萨身分,不能以佛的身分。这是显示慈悲心无比的深广。第四句:
【常勤守护无归向者。如於老病心偏重故】
世间苦人很多,无依无靠的老人、病人很多,没有人照顾。对於这一类的众生要特别有慈悲心,我们有能力要特别去照顾他,要特别去帮助他,照顾、帮助要优先。要尽心尽力,我们有多大能力,奉献多少能力。帮助病人,许多有病的人没有钱,没有法子治疗,非常可怜!我们有能力,每个月储蓄一点钱捐赠医药费,捐赠给医院;告诉它,帮助那些贫苦的病人,很多医院都会接受。随分随力,这一点很重要。你能够常常把医药费布施,布施医药费,给诸位说,你就不会生病。为什么不生病?你的医药费没有了,布施掉了。你要是常常储蓄一笔钱做医疗用,你决定会生病。你要不生病,你那个钱怎么开销?你要是搞一笔养老金放在那里养老,你决定会老;你储蓄一笔医药费,你决定会生病。你要是统统把它捐出去,告诉你,你活到一百岁都不老,身体健康,不要人照顾,多快乐!何必要老、何必要病?真正不想老、不想病,把养老金、医药费全部捐出去,你就不老,你就不病。我告诉诸位同学,「我不会老,我不会生病」,为什么?我的养老金、医药费全部捐掉了,没有了;我不可以老、不可以生病,没有钱治疗。你们都准备很多钱在那里,所以你会老、你会生病,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。帮助一切老病之人,尽心尽力照顾他们,果报不可思议。第五:‘
【不舍世间入殊胜智】
这底下说:
【不舍显悲常】
你的慈悲心永远不断。
【带有观空名方便智】
『带有观空』是天台家的教义,贤首大师也是这个说法,实在讲「空有不二」。这是『方便智』,方便智就是权巧智慧,利益众生。
【依空涉有名殊胜行】
心是空的,行是有。虽然每天很认真努力帮助社会、帮助众生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这个行叫『殊胜行』。虽然天天在用心,在思惟如何能令一切众生得更殊胜的利益,决不为自己利益去著想,这叫方便智。
【不滞空有,度而无度,是入殊胜智。】
空、有两边不著,帮助众生尽心尽力去做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决不为自己丝毫的利益受用,这是最殊胜的菩萨智慧。第六句:
【从诸佛教境界而生。根本智,依如来教,从真境生,无生生故。】
一定要依佛陀的教诲。从真实境界当中生起的智慧,这个智慧就是『根本智』。根本智,《般若经》上讲「般若无知」,无知是根本智,这个话很难懂。依佛的教诲,断尽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使自己的心地清净。清净心如虚空,没有丝毫染著;如明镜,境界现在其中也不染著,如如不动,所以『无生生故』。
【后得智】
这是无所不知。
【亦从佛教生】
佛给我们讲的一切经,这里面是一切智,我们读了之后认真学习,成就无所不知的圆满智慧,这也是『从佛教生』。这个「佛教」比前面那个佛教意思更广更深,包括一切菩萨、一切众生,所现的境界相。我们心地清净,接触一切境界都生智慧,就像惠能所说的「心中常生智慧」,这是后得智。
【二智既生,则生菩萨。无有二智,非菩萨故。】
两种智慧现前,这个人就是真菩萨。不一定受菩萨戒,不受菩萨戒也是菩萨;不但不受菩萨戒,不学佛他也称菩萨。学佛受了菩萨戒,两种智慧不生,不是菩萨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这是世尊自己讲的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「若菩萨」是什么?受过菩萨戒的菩萨。受过菩萨戒的那些菩萨,还有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释迦牟尼佛说,他不是菩萨,假菩萨,那不是真菩萨。真菩萨心地清净,事相没有,二智现前。第七:
【护持如来所有正法】
这个重要。
【正法即教理行果】
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,『教』是真诚的教诲,『理』是真实的道理,『行』是至善的行为,『果』是最高的享受,这是『正法』。
【邪徒乱正,教法毁坏】
特别是在末法时期。『徒』就是佛弟子。末法时期的佛弟子,四众弟子都不遵守佛的教诲,都依自己的知见、依自己的邪知邪见,毁坏正法,叫『邪徒乱正』,所以『教法毁坏』。经典虽然还在世间,没有人讲,也没有人懂,众生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所以真正觉悟的弟子,四众弟子,无论在家、出家:
【立身护持】
我们要发心尽形寿来『护持』正法,依教奉行,劝导大众教化众生,这是我们的责任;不能懈怠,不敢放逸,抓紧时间,一时一刻都不放松。
【此即权智】
这就是后得智,就是无所不知。
【心冥至理,理法则全,此是实智。】
权实二智是相连的,虽然行菩萨道,自己依教修行、为人演说,这里头不能著相。一著相,一鞠躬、一起心动念,就错了!你的心要冥合『至理』,「至理」是什么?是法性,佛法里面常讲称性;法性空寂灵明,要与法性念念相应,体性就圆满。你在事上,无论是自己修学,或者是帮助别人,点点滴滴无一不圆满,这是佛经常讲的「大圆满」。这就是『实智』。
【修行趣果,是护行果,则通权实。】
自己修行要证果,我们今天采取念佛法门,『果』就是往生不退成佛,这是自行得果。帮助一切众生,没有善根的,帮他种善根;有善根的,帮他增长;已经增长的,帮他成熟,这也是果。你度众生,帮助别人也有果报,也有结果;这个果里头有权、有实。譬如帮助别人,帮助他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这是实;帮助他种阿弥陀佛的种子,这是权,帮助他认识这个法门、帮助他理解这个法门,这也是权。只要他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,你帮助他的都是权;他这一生真的念佛往生了,那是实,这是真正护法。无论在家、出家,无论我们是从事哪一个行业、某一种工作,过的是什么样生活方式,懂得这个道理,依照这个方法修学,真正护法。末后这一句:
【起大誓愿不断佛种】
这是大菩提心。
【下佛种子於众生田。愿尽生界化化不断故。】
这是真实的菩提心,无上的菩提心。『佛种子』,最殊胜的无过於念阿弥陀佛,我们常常劝人念阿弥陀佛,就是在一切众生八识田里面『下佛种』。一切时、一切处,要有这个心、要有这个愿,不舍一人,机会不能错过。我们印了许许多多阿弥陀佛的小佛像,印了许多阿弥陀佛的贴纸,只要适当的地方,我们都可以贴起来,不要怕不恭敬。我也常讲,有很多从事於工商业的同修们,你们常常做广告,报纸上你们登的广告,你在你广告栏里面,印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我相信不会多要钱,你的广告效果会更有魅力,为什么?佛菩萨加持,让人家展开报纸一看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佛号就印到他八识田里头去了。在电视上做广告,也可以打成一个字幕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收看的人,这都是印到心里面去了。我们现在旅行,旅行我们用阿弥陀佛的贴纸,贴在行李箱子上。这一下飞机,你看看取行李的地方,大家都围在那里,我们不但有好标志,一看就知道这是自己的行李;所有的人看到「阿弥陀佛」,他心里头也落个印象,你同飞机的人全部都度了,他被度了,他自己还不知道。常常有这个心,方便接引众生,方便帮助一切众生,把阿弥陀佛的名号印在他八识田中。
下面这个更了不起!『愿尽生界』,「生」是众生界;普贤菩萨是,众生界无尽,菩萨度众生的行愿就无尽,永无疲厌,永无断绝。尽法界、尽虚空界,要发这个大心、要立这个大愿,广度众生。以真诚的爱心,无条件的布施,无私心的协助一切众生,这是菩萨行;与会大众都具足如是德行。下面第三段:
【明得位】
他们所得到的地位。
【从行愿力,生如来家。清凉有四说:】
清凉大师给我们说了四条。第一:
【约菩提心家,初住发心,即名为生,生解家故。】
这是初住菩萨。初住是什么样子?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讲的是初住,大乘起信,那一起信就是初住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是初住,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二十五圆通也是初住,是「发心住」。这一发心就生如来家,所以叫住;虽生如来家还很浅,『生解家故』,理透彻了;行没有圆满,理透彻了。解后起修,「信解行证」,你要修行,先要理解,你要走路,先要认识路,初住这才「生解」。好像我们要去旅行,现在还没有动身,我们研究地图,知道从哪里走,怎么走法,都准备好就绪了,这是初住位。
【约圣教家,是第四住,名生贵住,从圣教而得生故。】
前面讲初住。『四住』菩萨叫『生贵住』,「贵」是尊贵,为什么?因为他『从圣教而得生』,比前面解得更透彻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「深解义趣」。诸位想想,深解如果没有行,他怎么能深解?这不可能;要深解一定要有行,解行相应,那个解才是深解。四住菩萨解行相应了,这是从圣教而生,所以叫『生圣教家』。第三:
【约理】
『理』是见性,体性。
【初地证如,为得生故。】
这是入如来境界,『如』是真如自性。第四:
【约无生忍家】
这更高了。
【八地以上,方为生故。】
他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见到了、证得了,以前是听佛说的,现在亲自证得。证得什么?一切法不生不灭,就是无生忍。「忍」这个字的意思是同意,我们今天讲肯定,肯定、同意佛所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。如果以《中观》「八不」来说,「不常不断、不来不去、不一不异」,他证得了,这不是解悟,是证悟;这个地位是八地以上,这是无生忍的菩萨。在《仁王经》里面讲的是七地,七地是下品无生忍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;再往上面去叫「寂灭忍」,比这个更高。也有经上说:下品寂灭忍是法云地的菩萨,中品等觉菩萨,上品圆教的佛果。末后做个总结:
【今约行愿为因,生家为果。义通四种,正在后二。自分竟。】
自分到这个地方就讲圆满了,『自分竟』。由此可知,『行愿』重要。「行愿」前面是「信」,我们现在不但行愿没有,信心都不够。我们真相信吗?不见得。我们的信心是露水信心,禁不起考验,水上的浮萍到处漂,没根。要修道,第一要建立信心,没有信心决定没有行,也不会有愿。净宗法门「信愿行」三个条件,缺一个都不能成就,信摆在第一位。蕅益大师在《弥陀要解》里面跟我们讲「信」,讲得很清楚、很透彻。第一个:要相信自己。相信自己有佛性,相信自己能断烦恼,相信自己能往生成佛,你要相信。你对自己有怀疑,那就没救,诸佛如来再慈悲也救不了你。第一要相信自己。第二:相信释迦牟尼佛,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真实的,佛不妄语。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我们将来临命终时,佛一定来接引我们,这是阿弥陀佛本愿里所说的。要相信事实,要相信这个道理,要相信因,要相信果。我们具足信愿行是因,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是果。意思虽然讲的这四种,『通四种』真正是在后面。我们如果以净土经来讲,那就是第四条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无生法忍的菩萨,殊胜无比!这是其他法门里头很难成就的,在净宗法门不难。「自分竟」,到这个地方正好是一个段落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,谢谢诸位同修。
诸位法师、诸位同修:
请掀开讲义,昨天讲到十地菩萨与十度。世尊与祖师大德虽然是这个说法,我们要会听。因为诸佛菩萨所说之法皆是「方便法」,离开方便无有法可说,我们应当在方便法当中体悟真实;真实是自性,也就是宗门里面所讲的「明心见性」,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所以在这一段末后,清凉大师有个总结:
【欲显差别,故为此配,非可局执。】
这就把方便显示出来,也就是上面所讲的,将十地配十波罗蜜,这是显示差别,不得已用这种方式,让我们认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不可以执著、不可以局限。为什么?因为事实它是非常复杂;虽然复杂,它有条理、有层次,丝毫不紊,所以法才称之为妙,才称之为不可思议!下面是第三段:
【叹其胜德】
这是赞叹,赞叹诸菩萨的德行。
【有十一句,初总即普贤行愿。别有十句。】
『十句』都是赞叹『普贤行愿』。「普贤行愿」是法身大士所修学的,也就是说法身大士生活、处事待人接物,决定与这十个纲领相应,与十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都相应;我们常讲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能相应,不可思议!此地也略说十句,第一:
【所行无碍,普遍一切诸佛刹故。】
这是我们凡夫做不到的,凡夫不能突破时空的界限。法身大士做到了,他有能力突破时空,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他都能现身,六根都能够接触到。第二:
【现身无量,亲近一切诸如来故。】
他有能力分身,我们今天没有能力。一切诸佛如来所,他都能『现身』,承事诸佛、听经供养,我们看到,真是自在,确实令人羡慕。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:「菩萨的大德大能,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。」换句话说,他有,我们也有,但是他能现前,我们不能现前。他能现前的原因,是他把障碍破除掉了,我们不能现前是有障碍。这个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,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,舍弃妄想分别执著,我们的能力就恢复,就能够做得到,这是我们学佛应当要努力的。决不能贪著眼前五欲六尘的享受,贪著五欲六尘享受,永远不能脱离轮回;只要不能脱离轮回,决定是一世不如一世,这非常之苦!这一生失掉人身之后,来生再得人身,非常不容易,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觉的。第三:
【离诸盖障】
『盖』与『障』都是烦恼的代名词。「盖」,盖覆了我们的本性;「障」,障碍了我们的能力;智慧、能力都被障碍了。障与盖都是指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;菩萨们离开了。
【如净月轮,普现一切佛神变故。】
末后这一句是比喻,譬如晚上的月亮,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中秋的明月,秋高气爽,月亮特别的明亮,这比喻我们自性圆满的现前。如果阴天下雨,虽然月光普照,可是被云雾遮盖住了,月光就不能现前。把这些云雾比喻作障盖,离开障盖,清净的『月轮』就现前。『普现一切佛神变故』,这是把月比作自性,自性离障,一切诸佛神通变化,都在自性当中显现出来;正是佛在本经所说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。第四句:
【得现觉智,悉见诸佛所现自在神通境故。】
『诸佛所现自在神通境界』在哪里?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华藏世界,净土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,这都是「诸佛所现自在神通境界」。菩萨能够见到,菩萨也能够投入,入佛境界,入佛知见;换句话说,他也作佛。他要不作佛,怎么能入佛的境界?修行要到这个境界,的确不是容易事情。佛为我们大众,大慈悲,为我们开了特别法门,这个法门就是「念佛往生不退成佛」,最稳当、最快速、最可靠。一切众生依这个法门,没有一个不得度,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不成佛,没有一个不开佛知见,没有一个不入佛境界。念佛要认真,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,大家心里面都有数,劫难肯定不能避免。自度度他,除念佛之外,没有第二个方法,这是我们要警觉到、要认真努力去干的。第五句:
【得无量明】
前面讲「现觉智」,这个『无量明』,意思相同。相同不能说两句,同中有异,前面现觉智是说根本智,后面讲的「无量明」是后得智。
【照一切佛大法教海智慧光故】
这个『智慧』跟前面不一样。前面这个智,入佛境界是「根本智」,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「般若无知」,那是根本智。怎么说无知?因为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了,舍得干干净净,自性圆满现前,如净月轮,这是入佛境界。「后得智」则不然,能够参与一切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经讲道,弘法利生,这是差别智、这是后得智,后得智也圆满了。后得智是从根本智来的,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。根本智从哪里来的?从禅定里面来的。我们今天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来修禅定。佛家讲的无量法门、八万四千法门,我们晓得全是修禅定,修禅定的方式不一样,修禅定的手段不相同,无量无边的手段统统修禅定。我们采取的是「持名念佛」,念到一心不乱,就是禅定现前;念到心不颠倒,就是智慧现前。用持名这个方法,定慧等学,禅、智统统都可以现前。
我们念佛也念了很多年,为什么禅定、智慧得不到?那是我们念佛不如法。第一个修念佛法门的人,是大势至菩萨。诸位在楞严会上看到,他是怎样念佛的?他自己说了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所以他念佛成佛了。我们今天念佛,没有都摄六根,所以不能成就;一面念佛,一面在打妄想,妄想没有断,妄想跟佛号同时现起,妄想把念佛的功夫破坏掉了。这样念佛念上三百年,也没用处,那真是古人所讲的,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!真正念佛人,他懂得都摄六根,他知道要净念相继。有人问过我:「法师,怎么样都摄六根?」我告诉他:「净念相继。」「怎么样做到净念相继?」「都摄六根。」他听不懂。听不懂我再给他讲清楚、讲明白一点,念佛人不但在念佛的时候要念得相应,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;不怀疑、不夹杂就是净念,不间断就是相继,净念相继。不念佛的时候,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不怀疑、也不夹杂,功夫自自然然不间断,这叫功夫成片。在平常不念佛的时候,也不会起心动念,也没有贪瞋痴慢,也没有是非人我,一切真正放得下,这是功夫,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。
修道人心是定的,他能享受寂静之乐,这就我们一般人讲的清福,他享清福。世间人不行,世间人觉得那个太寂寞了,那个环境他待不住,他喜欢热闹,到处凑热闹;热闹就闹到三途去了,没有不堕三恶道的。诸位想想:哪一个修行人会在热闹场所?不可能。热闹场所里面的修行人,不是普通人,都是菩萨;那是什么?「三学」成就了,在热闹场所里面修三慧,法身大士的事情。我们是初学,初学要修戒、定、慧,初学一定要选择寂静的处所,环境愈清净,对我们修行愈有利益、愈有帮助。古时候修行道场,都建立在深山里面,人迹不到,要想到山上拜佛,走路都要走几天,所以一般人不常去。现在难!想找一个清净场所很不容易找到。深山里面这些古刹,现在也开了公路,甚至於还有了缆车,变成观光旅游点,哪里来的清净?清净的环境很不容易得到,所以真正想修行的人,找不到一个好的道场、修行的场所,这是我们这一代众生福报不如古人。
我们这一代,外界五欲六尘诱惑,比起古时候增加百倍、千倍都不止,我们怎么能够敌得过这些诱惑?敌不过诱惑就被淘汰掉了、就堕落了,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的。热闹的场所,最好能够避免,愈少去愈好,要去,实在不得已。所以去办事,事情办完之后,决定不留恋。活在现代的社会,哪一个人不想观光旅游?可是你要晓得,你现在喜欢观光、喜欢旅游、喜欢旅行,你能够观多少年的光?你能够旅行到多大年岁?算你很有福报,十岁就开始观光旅游,到了八十岁也走不动路,你也没法子了;最后还是要搞三途六道,你还是没有办法超越轮回。为什么不把这几十年时间,好好的去修行、好好的去用功?你能够把握这种机缘,掌握著你的时间,时间很宝贵,在这一生当中努力的念佛往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给诸位说,天天去旅游,天天去观光,那个观光旅游的范围大了,十方诸佛刹土,你说多自在!这才是真正聪明、真正有智慧。
这个地球太小了,没有什么意思,没有好玩的地方,没有值得观光旅游的地方。要观光旅游,还是到十方刹土,到诸佛报土里面去观光旅游,我们不是做不到,真正肯花几年的时间好好念佛,你就得到了。为什么将自己宝贵的光阴,浪费在这个世间?依旧不断的去搞生死轮回,这叫迷惑颠倒,佛在经上讲的「可怜悯者」,这种人真正可怜,真正是可悯!遇到佛法不知道珍惜佛法,不解佛法,不修佛法,你说多可怜!世间人一生遇不到佛法,情有可原;遇到了不能够深解义趣,不能够认真修行,当面错过,这是可怜悯者。第六条:
【具无碍解,以清净辩,於无量劫说佛功德无穷尽故。】
『辩』是辩才无碍,无碍的辩才从哪里来的?从清净心来的。心不清净,你怎么可能有智慧?没有智慧,哪来的辩才?由此可知,清净心重要。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心?一定要看破、要放下。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放下对一切世间人、事、物的控制占有;换句话说,对一切世间人、事、物,控制占有的意念与行为都没有,你的心才清净,你才真正放下了。大乘法里头著重「心地」放下,小乘法著重在「事相」上放下,两者相辅相成。事上放不下,我说「我心理放下了」,难,不可能!除非是诸佛菩萨再来人,不是凡夫;凡夫决定做不到。你事上没有放下,换句话说,你心上总免不了有牵挂,牵挂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本。所以,这事上我们也要放下,心上才干净。
唐朝时候庞蕴居士,我们学佛同修都知道他的故事。他家里面很富有,学佛开悟了;悟了以后做一个榜样,给后学的人看看,让后学人看到他那个样子,有所领悟。他把他家里财产装在一条大船上,船划到长江中心,把船砸一个洞整个沉下去,家里所有一切财产都不要了。生活怎么办?编草鞋。草鞋恐怕香港人没有见过,大陆也许还有。我在年轻抗战期间穿草鞋,编一双草鞋大概卖两文钱,在那个时候,大概是两分钱、三分钱,一天编几双草鞋,卖几双草鞋就能过日子,生活就可以过去了。有人就问他:「庞居士,你那么多财产,你不要了,为什么不拿出来做做好事,社会救济事业不是很好吗?」他回答一句话:「好事不如无事。」诸位想想这个味道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。无事是最好的好事,人人都无事,天下就太平。人人都做好事,就要打架;你做得好,我比你还要好,他又比我好,这就不平了。到寺庙里烧香,还要争著、抢著烧头一炷香,好胜心!贪瞋痴慢,烦恼起现行,所以好事不如无事。无事不生烦恼,决定没有人我是非、没有贪瞋痴慢。所以,事上也舍得干干净净,心地清净光明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,这个意思很深很广。第七句:
【住最胜智】
智慧,『胜』是殊胜。这一句也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「住真实慧」。
【犹如虚空,所行清净无染著故。】
『如虚空』是比喻,心跟虚空一样,永远保持著清净不染,这是真实智慧。心里面还有忧虑、还有牵挂,这就是你有染著,你的心不清净;一切烦恼、忧虑、牵挂统统都没有了,你的心才清净。清净心是你的真心,清净心是你的本性。菩萨住真实慧。心清净,身就清净,身心清净,境界就清净,所住的是净土。下面一句:
【无所依止】
『依』是依靠,『止』就是住在那个地方。
【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现色身故】
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没有依靠,所以佛在经上说,诸佛如来叫「无依道人」。世间人都有依靠,佛没有,佛是尽虚空遍法界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这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随类化身、随机说法,决定没有依止。我们凡夫不行,我们做不到,佛的生活称性,我们随顺烦恼,随顺烦恼就得找个依靠。我们初学,那没法子,还得找个依靠,所以今天同修要发心皈依,依就是找个依靠。法身大士不需要,我们凡夫要找个依靠。「皈依」,皈是回头,依是依靠。我们依靠谁?依靠三宝。佛在经上讲,什么三宝?「自性三宝」,是你真正的皈依处。外面的三宝靠不住,你要靠佛,佛不在世,现在的佛是泥塑、木雕、彩画的,所谓是「泥菩萨过河,自身难保」,他怎么能保佑你?你靠他,怎么靠得住?法宝是经典,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,也不可靠。出家人,出家人自己都保不住,怎么能保你?这外面的三宝不可靠,要依自性三宝。
自性三宝是什么?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跟我们说,他讲三皈依:「皈依觉,皈依正,皈依净;佛者觉也,法者正也,僧者净也。」能大师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讲三皈依?我们猜想,一千三百年前唐朝那个时代,可能传授三皈,大家就有错误的观念,所以他用这种讲法提醒我们。佛是什么?佛是自性觉。皈依佛;换句话说,从我们迷惑颠倒回过头来,要依觉悟,这就是皈依佛。从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、邪知邪见回过头来,依正知正见,这是皈依法。从我们染污的心、染污的行为回过头来,依清净心,这叫皈依僧。这使我们恍然大悟,真正皈依是从「迷、邪、染」回过头来,依「觉、正、净」。
你们发心皈依,要真发心,从今天起我们要远离迷邪染,要依觉正净。这个说法没错!很不容易落实;换句话说,依自性,我们真的连边际都找不到。我们一定要找个实实在在东西依靠它,那怎么办?我也得想方法给你们找个东西依靠,皈依佛,阿弥陀佛,决定依靠阿弥陀佛。皈依法,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,决定依照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里面的道理方法来修行。皈依僧,我们介绍两位菩萨僧,观音、势至;观音代表慈悲,势至代表智慧。换句话说,我们日常生活、处事待人接物,要依慈悲心、要依智慧心,你就是皈依观音、大势至。要不这么介绍,你就感觉到很空洞,没著落。我跟诸位介绍的,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的,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共同赞叹的、共同劝勉我们的,我们这样的皈依决定没有过失。你能够渐渐契入境界了,也能够彷佛可以做到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可以随心所欲,观机说法,利益众生。第九句:
【离诸翳障】
『翳障』是比喻。「翳」,好像我们眼睛,现在人讲白内障,我们眼球前面盖了一层膜,我们看外面东西看不清楚。「翳障」代表什么?愚痴,没有智慧,颠倒是非,不辨邪正,不但邪正不能辨别,甚至於连利害都不能辨别。末后说:
【了知众生我人寿者皆非有故】
这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四相不可得,这是真实智慧。一部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,你要从头到尾看一遍,当然看前面,不知道后面,看到后面,前面忘光了。可是我保证有三个字你不会忘掉,什么三个字?不可得;《大般若经》上「不可得」三个字,重复了一千多遍,你会对这三个字非常深刻。给诸位说,一切法不可得,此地用这四个字代表,「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」不可得,这是事实真相。真正看破,果然看破,你自然就放下了,而且彻底放下。末后是:
【智慧普遍,犹如虚空,以大光网照法界故。】
唯有彻底放下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,就起作用。『如虚空』是比喻智慧广大,尽虚空、遍法界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你都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智慧现前的相。华严会上所有的菩萨众、声闻众、天众、神众,个个都具足这十种德行。因为这些人尽管族类不同、身分不同、现相不同,他们都修普贤行,都将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,自性智慧、德能都现前了,这是相同的;皆是法身大士,皆修普贤大士之德。下面这一段,第四段:
【清凉释别分五对】
清凉大师在集众这一段里面,最后做个结论,他把它分成五对。第一:
【穷依近正对】
『穷』是穷尽的意思,彻法底源。什么叫『近正对』?下面说:
【遍一切刹,方知无碍。近一切佛,始知多身。】
亲近佛这是正报,『遍一切刹』是依报;依报穷尽了,亲近一切如来。在这个境界里确实不但心遍一切刹,念遍一切刹,见遍一切刹,闻遍一切刹,「见闻觉知」遍一切刹;再跟诸位说,身也遍一切刹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这个时候你才晓得无障碍的法界,清凉大师总结全经:「理无碍,事无碍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法界真的是无障碍。亲近一切诸佛如来,不但是十方佛,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『始知多身』,无处不现身。现身得大自在,像《梵网经》上佛所讲的「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」,释迦牟尼佛能有千百亿化身,一切诸佛菩萨无一不是,再跟我们说,我们也是。我们是糊涂佛,迷惑颠倒的佛,没开悟的佛,我们跟诸佛如来真的没有两样;只是佛觉知,佛明达,我们糊涂,我们在造业受报,糊涂佛。诸佛菩萨慈悲,在点醒我们,帮助我们觉悟。第二:
【现通见用对】
是一对。前面讲依正是一对。
【障盖既离】
『障盖』是烦恼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,烦恼断尽了。
【方能现通】
这个『通』,我们讲神通;就是刚才讲的,你能够遍一切刹土,你能够亲近一切诸佛如来。你有这个能力,这个能力是本能,没有什么奇怪的,没有什么了不起,是本能;佛有,我们也有。佛没有障碍,烦恼断尽了,他的能力现前;我们今天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,把我们的德能障碍住,使我们的德能不能现前,不是没有。
【十眼圆明,始见如来无方大用】
这是讲见,一个是神通,一个是见。如来果地上『十眼圆明』,菩萨也有,我们也有。换句话说,如何把自己的障盖离掉、舍掉?不能不放下。你看,放下的利益有多大!你不放下,现前受的苦难有多少?苦难从哪里来?从障盖来的,离开障盖一切苦难就没有了,『如来无方大用』就现前。如来自己生活的受用,帮助一切众生的作用,你都见到了;他有,你也有。第三对:
【内照外演对】
『内』是自受用,『外』是他受用。对自己:
【照佛法海,方得多明。】
『多明』就是多智慧,多智慧是后得智,无所不知。
【具四无碍辩,始能长演。】
因为你后得智圆满,无所不知,所以你能够教化众生,你能说法,你能表演。佛在经上常常教菩萨,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演就是表演,说是说法。佛菩萨的生活行为就是表演,像我刚才讲的庞蕴居士,表演给我们看,告诉我们一切物质生活条件舍下之后的快乐,真正做到身心清净,一尘不染。你不肯舍,决定有牵挂、决定有忧虑、决定有患得患失,造成自己菩提道上重大的障碍。所以世尊表演三衣一钵,舍得干净!我们要觉悟、要学习。第四,一对:
【智净色随对:所行无著,始彰智净。】
你的智慧怎么清净?你的生活、你的行为、待人接物,决定没有执著,决定不著相。境界现前的时候,如同我们照镜子,所谓是「胡来现胡,汉来现汉」,这古人讲的,我们照镜子,中国人照镜子,镜子现的是中国人面孔,外国人照镜子,现的是外国人面孔。镜子有没有痕迹?痕迹都没有;不但你照完之后,镜子不落痕迹,正在照的时候,镜子也不落痕迹。教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,面对境界有就是无,空有是一不是二,空有同时,并没有先后;「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」,这才是智慧清净。
【随心能现,方显无依。】
这是起作用,就是我们现前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『随心所现』。我们遇到境界能明了、能认识,能为人说明事实的真相、现相的理事,这是「随心能现」。智慧『无依』,事相、境界也无依;凡夫业力现的,诸佛菩萨愿力现的,无论是业力跟愿力,克实而论尽是无依。所有相是虚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这个智慧就清净了。第五,一对:
【悲深智广对:了众生空,方离悲障。】
有没有慈悲心?有;著不著慈悲的念头?不著;高明,我们凡夫做不到。凡夫那个同情心起来了,伤心几天几个月都睡不著觉,真伤心。菩萨有没有慈悲?有!菩萨有慈悲心不伤心,众生有慈悲心很伤心。所以菩萨智慧清净,心清净;众生心不清净,智慧也不清净;『了众生空』。
【光网普照,始悟智周。】
一切诸佛如来,光光相照,如大梵天的罗网一样,才晓得诸佛如来智慧是一样的。诸佛如来智慧相同,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也相同,问题是我们自己要去求证,证明我们自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
大科里面第贰大段是「声闻众」,前面是说「菩萨众」;我们省略掉。第参大段解释「世主众」,我们在此地略说,这里面我们把它分成四段。第一段是:
【标数类】
经文:
【复与无量诸世主俱】
这就是经文。『无量』是数,『世主』是类。「世主」,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世间各个社会阶层的领导人。在一家,家长他是主;在一个公司,董事长他是主;在香港特区,首长他是主;一个县市,县市长他是主;一个乡村,村镇长他是主;就是社会各个阶层领导人,这叫世主,太多太多了,也相当复杂。族群不相同,行业不相同,种种都不相同,但是都是世间主。
下面赞叹他们的殊胜德行;这些世主也是法身大士,也是修普贤行,行菩萨道。这是《普门品》里所讲的,「应以世主身而得度者,即现世主身而为说法」,所以是诸佛如来现的、诸菩萨所示现的。最近有个同修送了一套,好像是十二个光碟,我很少看这些东西,偶尔看了一看,很有兴趣,我把十二个统统看完。内容是什么?讲周恩来,「恩来百年纪念集」,十二个光碟。我看了之后,周恩来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,不是菩萨做不到的;这是菩萨应以世主身度化众生,他就现世主身。这个人在现在这个世界很难找到,一点私心都没有,念念为国家、为人民。地位那么高,官做得那么大,里面穿的内衣是补补丁的,袜子都没有一双是新袜子。到国际上去访问作客,穿的是旧衣服,都没有治一套新装,点滴为公。他自己没有儿女,他很喜欢小孩,他的侄女很多;他自己车子,公家配给他的,侄女不可以坐他的车子,「你们到外面去坐巴士,骑脚踏车」,没有特权的享受。我看了之后很感动,菩萨再来的,不是凡夫,凡夫做不到。
我一生当中见到两个这种人,我没想到他是这号人物。我小时候念书,在贵州,我们校长周邦道先生,跟周恩来同样的人物。他在台湾作考选部的政务次长,公家也给他配个车,公事他坐那个车,私事他坐巴士,人做到这样。公家给他装了电话,儿女不可以打这个电话,为什么?浪费公家的电话费,儿女你的朋友打电话来没有关系,你不可以打出去。这个时代天下还有这样作官的,真正叫清官!周先生,他们两个都姓周,奇怪了。周邦道是我亲自看到的,周恩来是我听说旳,这是菩萨化身,凡人哪里可以做得到?公家给你装个电话,私事哪有不用这个电话的道理?反正公家付钱,又不要自己付钱;他能够替国家著想,不浪费国家一分钱。说老实话,我们学佛受了菩萨戒还做不到,人家为什么能做到?一定要懂。这些人现身说法,我看了之后,佩服得五体投地,没有话说。我们看第二段:
【叹胜德】
赞叹他们的德行,这里面节录了八条。第一个:
【已曾供养无量诸佛】
无量劫当中『供养无量诸佛』,福报,福大!诸位要记住,供养才有福。换句话说,我们想修供养、想种福,没有那么多「诸佛」;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」,这大乘经常讲的。《华严》跟《圆觉》说法不一样,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我们要是真正参透佛这一句的开示,知道供养一切众生就是供养无量诸佛。我们以恭敬心供养,对一切人恭敬。普贤十愿里面,第一个是「礼敬诸佛」,礼敬供养;「称赞如来」,称赞供养;「广修供养」,尽心尽力,随时随处,我能帮上忙的,我尽心尽力帮助一切大众,没有分别心,也没有执著,也不求回报,这个福就大了。第二句:
【常勤利乐一切众生】
这是悲。『勤』是勤奋,绝不懈怠,念念之中要利益一切众生,不但常存这个心,要有行为表现出来。佛也告诉我们:「一切供养当中,法供养为最。」诸位同修懂得修法供养吗?一切时、一切处,见到一切人,合掌念一声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那就是法供养;他听进去了,「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」。他要是欢喜,送一串念珠给他。我们结缘的小册子很多,大家多带几本去,你可以供养别人。我们流通的经书、录像带、录音带、CD,全部都是赠送的,都是结缘的。平常出门身上带一点,碰到有缘的人,你跟他一合掌,「阿弥陀佛」,他很欢喜,你就可以送给他。你跟他合掌念阿弥陀佛,他如如不动,理都不理你,那就阿弥陀佛就算了,就不要送东西给他了。他要有回响,你就可以送个小念珠给他,送本经书、送个卡带给他,这是供养,一定要懂得修。
我早年在新加坡,演培法师有一天请我吃饭,我问他:「你今天为什么请我吃饭?」他说:「我有一桩事情要向你请教。」「不敢当!」他是位老法师,年龄也比我大,他大我十岁,我称他老师,他把我看成朋友,我们交情很厚。我说:「不敢当,有什么话吩咐?」他说:「你的法缘很殊胜,你得教教我。」我说:「这个事情没有别的,布施就好了;布施就给人结缘,缘愈结愈多,愈结愈广,你的法缘自然就殊胜。」他听了之后摇摇头,他说:「我很孤寒。」孤寒你们听得懂吗?广东话,我很小气,舍不得布施。我说:「那当然你的法缘就有障碍,要布施。」演培法师著作很多,后头都印著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,法缘就没有了。他们都说我法缘很殊胜、很好,法缘很广,我说:「没有别的,我所有一切东西,欢迎翻印,功德无量。」没有版权,流通就广,到处翻印,翻印多少我也不晓得。你后头这八个字,法缘就断尽了。一定要懂得与一切众生结法缘。第三句:
【与诸众生为不请友。无缘普应显悲深故】
看看众生机缘成熟,不要等他请,菩萨就去了;这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,「菩萨要作众生不请之友」,他不来找你,你去找他,你去帮助他。菩萨跟大家是同学的身分,同学的身分应该如此。佛的身分那就不行了,佛是老师;老师,我们一定要尊师,尊师重道,所以在老师这个位置上,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。学生来源从哪里来?学生到处去找学生,到处去给老师介绍学生,「作不请之友」。菩萨为众生不请之友,佛就不可以;佛要给众生作不请之友,佛要以菩萨身分,不能以佛的身分。这是显示慈悲心无比的深广。第四句:
【常勤守护无归向者。如於老病心偏重故】
世间苦人很多,无依无靠的老人、病人很多,没有人照顾。对於这一类的众生要特别有慈悲心,我们有能力要特别去照顾他,要特别去帮助他,照顾、帮助要优先。要尽心尽力,我们有多大能力,奉献多少能力。帮助病人,许多有病的人没有钱,没有法子治疗,非常可怜!我们有能力,每个月储蓄一点钱捐赠医药费,捐赠给医院;告诉它,帮助那些贫苦的病人,很多医院都会接受。随分随力,这一点很重要。你能够常常把医药费布施,布施医药费,给诸位说,你就不会生病。为什么不生病?你的医药费没有了,布施掉了。你要是常常储蓄一笔钱做医疗用,你决定会生病。你要不生病,你那个钱怎么开销?你要是搞一笔养老金放在那里养老,你决定会老;你储蓄一笔医药费,你决定会生病。你要是统统把它捐出去,告诉你,你活到一百岁都不老,身体健康,不要人照顾,多快乐!何必要老、何必要病?真正不想老、不想病,把养老金、医药费全部捐出去,你就不老,你就不病。我告诉诸位同学,「我不会老,我不会生病」,为什么?我的养老金、医药费全部捐掉了,没有了;我不可以老、不可以生病,没有钱治疗。你们都准备很多钱在那里,所以你会老、你会生病,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。帮助一切老病之人,尽心尽力照顾他们,果报不可思议。第五:‘
【不舍世间入殊胜智】
这底下说:
【不舍显悲常】
你的慈悲心永远不断。
【带有观空名方便智】
『带有观空』是天台家的教义,贤首大师也是这个说法,实在讲「空有不二」。这是『方便智』,方便智就是权巧智慧,利益众生。
【依空涉有名殊胜行】
心是空的,行是有。虽然每天很认真努力帮助社会、帮助众生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这个行叫『殊胜行』。虽然天天在用心,在思惟如何能令一切众生得更殊胜的利益,决不为自己利益去著想,这叫方便智。
【不滞空有,度而无度,是入殊胜智。】
空、有两边不著,帮助众生尽心尽力去做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决不为自己丝毫的利益受用,这是最殊胜的菩萨智慧。第六句:
【从诸佛教境界而生。根本智,依如来教,从真境生,无生生故。】
一定要依佛陀的教诲。从真实境界当中生起的智慧,这个智慧就是『根本智』。根本智,《般若经》上讲「般若无知」,无知是根本智,这个话很难懂。依佛的教诲,断尽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使自己的心地清净。清净心如虚空,没有丝毫染著;如明镜,境界现在其中也不染著,如如不动,所以『无生生故』。
【后得智】
这是无所不知。
【亦从佛教生】
佛给我们讲的一切经,这里面是一切智,我们读了之后认真学习,成就无所不知的圆满智慧,这也是『从佛教生』。这个「佛教」比前面那个佛教意思更广更深,包括一切菩萨、一切众生,所现的境界相。我们心地清净,接触一切境界都生智慧,就像惠能所说的「心中常生智慧」,这是后得智。
【二智既生,则生菩萨。无有二智,非菩萨故。】
两种智慧现前,这个人就是真菩萨。不一定受菩萨戒,不受菩萨戒也是菩萨;不但不受菩萨戒,不学佛他也称菩萨。学佛受了菩萨戒,两种智慧不生,不是菩萨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清楚,这是世尊自己讲的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「若菩萨」是什么?受过菩萨戒的菩萨。受过菩萨戒的那些菩萨,还有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释迦牟尼佛说,他不是菩萨,假菩萨,那不是真菩萨。真菩萨心地清净,事相没有,二智现前。第七:
【护持如来所有正法】
这个重要。
【正法即教理行果】
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,『教』是真诚的教诲,『理』是真实的道理,『行』是至善的行为,『果』是最高的享受,这是『正法』。
【邪徒乱正,教法毁坏】
特别是在末法时期。『徒』就是佛弟子。末法时期的佛弟子,四众弟子都不遵守佛的教诲,都依自己的知见、依自己的邪知邪见,毁坏正法,叫『邪徒乱正』,所以『教法毁坏』。经典虽然还在世间,没有人讲,也没有人懂,众生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所以真正觉悟的弟子,四众弟子,无论在家、出家:
【立身护持】
我们要发心尽形寿来『护持』正法,依教奉行,劝导大众教化众生,这是我们的责任;不能懈怠,不敢放逸,抓紧时间,一时一刻都不放松。
【此即权智】
这就是后得智,就是无所不知。
【心冥至理,理法则全,此是实智。】
权实二智是相连的,虽然行菩萨道,自己依教修行、为人演说,这里头不能著相。一著相,一鞠躬、一起心动念,就错了!你的心要冥合『至理』,「至理」是什么?是法性,佛法里面常讲称性;法性空寂灵明,要与法性念念相应,体性就圆满。你在事上,无论是自己修学,或者是帮助别人,点点滴滴无一不圆满,这是佛经常讲的「大圆满」。这就是『实智』。
【修行趣果,是护行果,则通权实。】
自己修行要证果,我们今天采取念佛法门,『果』就是往生不退成佛,这是自行得果。帮助一切众生,没有善根的,帮他种善根;有善根的,帮他增长;已经增长的,帮他成熟,这也是果。你度众生,帮助别人也有果报,也有结果;这个果里头有权、有实。譬如帮助别人,帮助他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这是实;帮助他种阿弥陀佛的种子,这是权,帮助他认识这个法门、帮助他理解这个法门,这也是权。只要他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,你帮助他的都是权;他这一生真的念佛往生了,那是实,这是真正护法。无论在家、出家,无论我们是从事哪一个行业、某一种工作,过的是什么样生活方式,懂得这个道理,依照这个方法修学,真正护法。末后这一句:
【起大誓愿不断佛种】
这是大菩提心。
【下佛种子於众生田。愿尽生界化化不断故。】
这是真实的菩提心,无上的菩提心。『佛种子』,最殊胜的无过於念阿弥陀佛,我们常常劝人念阿弥陀佛,就是在一切众生八识田里面『下佛种』。一切时、一切处,要有这个心、要有这个愿,不舍一人,机会不能错过。我们印了许许多多阿弥陀佛的小佛像,印了许多阿弥陀佛的贴纸,只要适当的地方,我们都可以贴起来,不要怕不恭敬。我也常讲,有很多从事於工商业的同修们,你们常常做广告,报纸上你们登的广告,你在你广告栏里面,印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我相信不会多要钱,你的广告效果会更有魅力,为什么?佛菩萨加持,让人家展开报纸一看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佛号就印到他八识田里头去了。在电视上做广告,也可以打成一个字幕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收看的人,这都是印到心里面去了。我们现在旅行,旅行我们用阿弥陀佛的贴纸,贴在行李箱子上。这一下飞机,你看看取行李的地方,大家都围在那里,我们不但有好标志,一看就知道这是自己的行李;所有的人看到「阿弥陀佛」,他心里头也落个印象,你同飞机的人全部都度了,他被度了,他自己还不知道。常常有这个心,方便接引众生,方便帮助一切众生,把阿弥陀佛的名号印在他八识田中。
下面这个更了不起!『愿尽生界』,「生」是众生界;普贤菩萨是,众生界无尽,菩萨度众生的行愿就无尽,永无疲厌,永无断绝。尽法界、尽虚空界,要发这个大心、要立这个大愿,广度众生。以真诚的爱心,无条件的布施,无私心的协助一切众生,这是菩萨行;与会大众都具足如是德行。下面第三段:
【明得位】
他们所得到的地位。
【从行愿力,生如来家。清凉有四说:】
清凉大师给我们说了四条。第一:
【约菩提心家,初住发心,即名为生,生解家故。】
这是初住菩萨。初住是什么样子?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讲的是初住,大乘起信,那一起信就是初住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是初住,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二十五圆通也是初住,是「发心住」。这一发心就生如来家,所以叫住;虽生如来家还很浅,『生解家故』,理透彻了;行没有圆满,理透彻了。解后起修,「信解行证」,你要修行,先要理解,你要走路,先要认识路,初住这才「生解」。好像我们要去旅行,现在还没有动身,我们研究地图,知道从哪里走,怎么走法,都准备好就绪了,这是初住位。
【约圣教家,是第四住,名生贵住,从圣教而得生故。】
前面讲初住。『四住』菩萨叫『生贵住』,「贵」是尊贵,为什么?因为他『从圣教而得生』,比前面解得更透彻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「深解义趣」。诸位想想,深解如果没有行,他怎么能深解?这不可能;要深解一定要有行,解行相应,那个解才是深解。四住菩萨解行相应了,这是从圣教而生,所以叫『生圣教家』。第三:
【约理】
『理』是见性,体性。
【初地证如,为得生故。】
这是入如来境界,『如』是真如自性。第四:
【约无生忍家】
这更高了。
【八地以上,方为生故。】
他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见到了、证得了,以前是听佛说的,现在亲自证得。证得什么?一切法不生不灭,就是无生忍。「忍」这个字的意思是同意,我们今天讲肯定,肯定、同意佛所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。如果以《中观》「八不」来说,「不常不断、不来不去、不一不异」,他证得了,这不是解悟,是证悟;这个地位是八地以上,这是无生忍的菩萨。在《仁王经》里面讲的是七地,七地是下品无生忍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;再往上面去叫「寂灭忍」,比这个更高。也有经上说:下品寂灭忍是法云地的菩萨,中品等觉菩萨,上品圆教的佛果。末后做个总结:
【今约行愿为因,生家为果。义通四种,正在后二。自分竟。】
自分到这个地方就讲圆满了,『自分竟』。由此可知,『行愿』重要。「行愿」前面是「信」,我们现在不但行愿没有,信心都不够。我们真相信吗?不见得。我们的信心是露水信心,禁不起考验,水上的浮萍到处漂,没根。要修道,第一要建立信心,没有信心决定没有行,也不会有愿。净宗法门「信愿行」三个条件,缺一个都不能成就,信摆在第一位。蕅益大师在《弥陀要解》里面跟我们讲「信」,讲得很清楚、很透彻。第一个:要相信自己。相信自己有佛性,相信自己能断烦恼,相信自己能往生成佛,你要相信。你对自己有怀疑,那就没救,诸佛如来再慈悲也救不了你。第一要相信自己。第二:相信释迦牟尼佛,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真实的,佛不妄语。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我们将来临命终时,佛一定来接引我们,这是阿弥陀佛本愿里所说的。要相信事实,要相信这个道理,要相信因,要相信果。我们具足信愿行是因,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是果。意思虽然讲的这四种,『通四种』真正是在后面。我们如果以净土经来讲,那就是第四条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无生法忍的菩萨,殊胜无比!这是其他法门里头很难成就的,在净宗法门不难。「自分竟」,到这个地方正好是一个段落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,谢谢诸位同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