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一一三卷) 2010/2/20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2113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第三修行住」,我们学习菩萨十种观里面的第六句,就是第六种:
【观一切法无味。】
在这一段经文里面,我们顺便也把《涅盘经》里面讲的八种法味,我们也在此地做一个品尝。「涅盘」这两个字,它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,有小乘涅盘、有大乘涅盘,一般对涅盘的解释,最普遍的是不生不灭。小乘阿罗汉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,再把八十一品思惑也断尽,这个见惑跟思惑就是《百法》里面所讲的六个根本烦恼,这根本烦恼断尽了,就证得般涅盘,这是小乘的般涅盘。他得到解脱,把六道里面的因,六道是执著,把这个因解开了,烦恼解除了,脱离六道轮回,这是小乘涅盘,得到自在,但是法身、般若没现前,所以在佛门里面通常讲他证得半个解脱,不是究竟的,一半。大乘涅盘,通常翻译为大灭度,这个大灭度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这个得要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也就是回归自性。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这才能真正证得,这是诸佛菩萨给我们所说的法味。
「涅盘八味」,也就是在一切法当中,你能够体会到它的义味、义理,这个味道确实是世间所没有的,所以古大德常说「世味哪有法味浓」。世味,这个世俗人所说的酸甜苦辣咸五味。五味也是坏苦,这里头没有真乐;法味里头有,法味是开悟,通达明了,这个乐,有喜乐。契入境界,那就更乐了,这个乐是说世间、出世间,这个出世间是讲的四圣法界,也就是说,十法界六道里面的苦统统没有了。离苦得乐,苦没有了,那个境界就是乐,跟我们世间所讲苦乐的乐不一样,苦乐的乐是相对的。诸位要晓得,三界六道里面苦断了,乐也没有了,三界就是十法界六道里的乐都没有了,真乐,涅盘的法味才现前。像我们在这里看到《涅盘经》上所讲的「常住、寂灭、不老、不死、清净、虚通、不动」,我们学到这个地方,末后叫「快乐」。后面的四条,我们现前虽然没有证得法身,没有证得大般涅盘,但是后面这四个科目我们可以学。当然不会像法身菩萨那么殊胜的效果,我们能够学得一分就有一分受用,能够学两分就有两分受用,对我们,不但修行有大利益,对我们现前在人道,也能够享受人间所谓的幸福美满的生活,它能帮助我们这些。
「清净」,《涅盘经》里的意思深,「安住清凉」,我们朝著这个方向,向著这个目标,把这个当成我们这一生的价值观,那就对了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,什么最重要?身心清净重要。心清净身就清净,身心清净,他的相,第一个是健康不生病;我相信这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,健康长寿,不生病。第二个现象,烦恼轻,智慧长。烦恼没断,断烦恼不容易,断烦恼,涅盘你就证得了。烦恼你没有断,但是烦恼轻,也就是你的警觉性很高,不善的念头才起,你就有能力把它控制住,不让它增长,这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实在说,真正修行人,恶的念头没有,善的念头也没有。为什么?恶念所感的是三恶道,善念所感的是人天两道;换句话说,你出不了六道,麻烦在这个地方。善跟恶都是染,都不是清净,清净心里没有善恶,这个要知道。
由此可知,六道众生心不清净,我们看色界四禅定、无色界四空定,清不清净?他禅定的功夫能够让一切善念、恶念都不起,算不算清净?不算。为什么?他有无明,无明盖著他。什么叫无明?他不生智慧。善恶念头把它控制住了,它不起,它生智慧,那就对了,那才叫佛法,所以叫随缘妙用。随缘妙用这一句的意思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了,我们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就是普贤菩萨所说的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你看随喜里有功德。那我们世间人呢?世间人随喜有,但是没功德,随喜善是福德,随喜恶是恶报,你说麻不麻烦?这是报应。为什么随喜里头有功德?那是妙用,随缘妙用它就成就功德。妙用是什么?妙用是不著相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什么时候?一切处、一切时,不变。从早到晚,生活当中随缘不著相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这才真正清净,这才真正的「虚通」,虚通就生智慧。
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,著相,随顺善的境界著相,不生智慧,生什么?生贪、痴,顺境贪爱、愚痴;随顺逆境,怨恨、瞋恚、嫉妒,还是愚痴。由此可知,凡夫随顺生烦恼,贪瞋痴慢疑都叫烦恼,他生这个东西。诸佛菩萨他们有本事、有能力,不生烦恼,生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是通达明了,这个诸位恐怕还是不太好理解,说个俗话你就懂得,开悟,开悟就是通达明了。时时有悟处,处处都有悟处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他天天在开悟,他怎么会不快乐?悟有小悟,积小悟就会有大悟出现;累积大悟,时间久了就会有大彻大悟,大彻大悟就见性了,天天有悟处。像读经,读经为什么读不厌?我想常常读经的人,我一说你就明白了,遍遍有悟处,同样是一句,昨天我念的时候有悟处,今天念的时候,悟得更深一点。经典字字句句,前面我们常说,它的境界,从横的上面来讲没有边际,纵的来讲它没有底限,所以你遍遍有悟处。你念到一百岁,法味还没有尝尽,那个味道多浓。愈读愈欢喜,讲给别人听,愈讲愈欢喜,义理没有边际、没有穷尽,这就是法味。你看法味多深,尝到了,欲罢不能。
为什么有很多读经读久了就厌烦,不想再念了,或者想换个本子?没尝到味道。为什么没尝到味道?心浮气躁,对佛法有怀疑,对佛有怀疑,对经教有怀疑,那你就得不到味道,法味不会现前。世出世间法都是这样的,不过世间法浅,不像佛法,佛法太深了,字字句句含无量义,所以它的法味很浓,道理在此地。我们要是用清净心去读,真诚心、恭敬心去读,味道就会尝到。尝不到,我们心不清净,我们不恭敬,我们没有诚意,决定毛病在自己,不在外面,经典没有毛病。为什么古大德他们在这部经里面开悟的、证果的很多,我们今天为什么连法味都尝不到?反求诸己就对了。要是把这些问题、这个原因都推在这外面,那你就错了,你永远尝不到法味,这是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的。
别说经教,就是一句佛号,那个法味都是无穷,老实念这一句,有人说:你念得不厌烦!念阿弥陀佛,天天念这六个字,念几十年都不变,他愈念愈有兴趣,愈念愈高兴,为什么?那里头有法味。念观世音菩萨,还有念地藏菩萨,多了,念诸佛菩萨名号,要记住,真诚、清净、恭敬心,无论是念佛菩萨名号、念经典,都能尝到法味,你才有受用。法味什么受用?跟诸位讲一个非常浅显的,像孔子所讲的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」你得什么好处?喜乐,欢喜!佛法里面讲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,就是这个。喜乐是人生最殊胜的养分,人生活在喜乐里面,他怎么会不快乐?这个人怎么会生病?不可能。所以他不会生病,他不容易衰老,每天快快乐乐。这种快乐与富贵贫贱毫不相关,这个快乐的由来,不是外面的刺激,不是的,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真快乐!所以清净、虚通我们不能够疏忽。
虚心,要虚心你才能接受佛法。凡是研究教,听经听不懂,没兴趣,那是什么?你没有虚心。你的心是满的,就像茶杯一样,你里头装得满满的,诸佛菩萨的醍醐灌不进去,一灌进去就流掉、流失了,你是满的,满招损,虚就受益,你这个杯子什么东西都没有,空的,你就圆满的接受,这个很难,真不容易。什么东西满了?烦恼习气把你的心填满了,像《百法明门论》里所说的,那是纲领,六个根本烦恼、二十个随烦恼,满满的,圣教你就不能接受了。求学、求道最重要的就是虚心,我们怎么样才能虚心?烦恼习气放下。这里头最重要的,成见放下,不要自以为是,虚怀若谷,那圣贤教诲你统统就能接受,你会尝到法味。
「不动」,尤其要学,不动是不动心。眼见色,现代的社会五花八门,你眼睛所见的、耳朵所听的,全是诱惑;这诱惑里面有善有恶,现在这个社会,恶的诱惑多,善的诱惑少。见色闻声,你心动了,动什么心?合自己意思的,动贪心,想控制、想占有;不合自己意思的,动了恶念,想远离它,甚至於想消灭它,想这些念头。要知道,诸佛菩萨,乃至於阿罗汉,我们说到最低阶的,小乘须陀洹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,人家见色闻声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动心。这一点重要,他才能够永远行在菩提道上,向著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是明心见性。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,就是禁不起诱惑,这是我们学习没有进步的第一个因素。我们晓不晓得这个事情?晓得,做不到。
这是从前,早年我跟李老师学佛,老师常讲「看得破」,明白就是看破,「忍不过」。讲六波罗蜜的时候告诉我们,忍是成败的关键。六波罗蜜里面的「施」是种因,种善因,忍是成就的关键。果是什么?果是定慧,六度后面的果是定慧,你不能忍,你怎么会得定?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今天念佛,功夫成片没有得到,这是念佛人最低的功夫,没得到;得到这个功夫就决定往生,你有把握了,你决定得生净土。换句话说,生净土就是成佛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决定成佛。这桩事情真的是稀有,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。什么叫成片?心里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。他这个事情做不做?无论是佛事、是世事,他统统做。做事是随缘,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没有其他的,这叫妙用。《还源观》里面的四德,第一德「随缘妙用」,他这个妙用很低,不高。菩萨的妙用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,妙用;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决定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个我们做不到,这个境界太高;但是,如果他换成一句阿弥陀佛做得到。这是什么?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法门。诸位要晓得,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断烦恼,唯独净宗可以不断烦恼,所以带业往生,烦恼没断。一句阿弥陀佛把烦恼伏住了,什么念头都不生;顺境、逆境,念头一生就是阿弥陀佛,这是念佛人最低级的功夫,不是很高的,是往生西方净土必须具备的条件。
你看看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,什么人念佛才能往生?心净则佛土净,他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其他的没有,他心净,这个道理要懂。这一句佛号里头,浅深的义趣也是无有穷尽,为什么?初步功夫,凡圣同居土里头是这个样子,方便土里头也是这个样子,实报土里头还是这个样子。里头不一样,同居土里面烦恼习气没断,压住在那里,伏住在那里;方便土里面,见思烦恼断了,尘沙、无明伏住了;实报土里面,尘沙、无明都没有了。你看,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形相在,骨子里头功夫不相同。我们要问,方便土、实报土没有阿弥陀佛行不行?说老实话,实报土里确实没有阿弥陀佛。他为什么还念?利他,给一般念佛人做个好样子。这是大慈大悲,这就是《还源观》上的,《还源观》四德里的第二「威仪有则」,给世间一般人做个好样子,念佛做好样子。他是念而无念、无念而念,跟一般人不相同。我们生凡圣同居土是真有念,不是无念而念,我们是有念,控制住烦恼习气,他带业往生。实报土不带业了,我们知道只带无明习气,无明破了,习气没断。这个在前面讲得很多,所以我们要真正把这个当作一回事情。
虚通、不动,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谦虚,处处要学什么?学礼让,真正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一切都随缘,什么都好,你就会得自在,你就会得喜乐,你就会得智慧。为什么?烦恼轻。不一定要样样都讲求一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,那很苦。纵然你命里有富贵,你样样都得到,可是总不如随缘来得好。随缘才是真自在,随缘才能够契入佛经上所说的「时时是好时,日日是好日」;我们学教,加了两句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只要你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是这个境界,心开意解,这就是此地讲的「虚彻灵通,圆融无碍」,这能入华严境界,过华严的生活,学以致用,你再念佛修净土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所以这个要学,要练这个功,不要忘记,时时刻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学什么?不动心。也就是最初开始学不执著,不再执著、不再分别了。当然还得要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能做到,绝不是三天、五天就能做到的,可能要三年、五年,也可能要三十年、五十年。这个看你警觉性有多高,看你是不是勇猛精进,是不是真干?每个人进度不一样,早晚都会有成就。要学不动心,是难,修行真的是不容易。要是真干,有方便,什么方便?先不动口,佛门里面讲「止语」。止语是什么?目的是帮助你不动心。我们心一动就要说,那就说明你心动了。所以佛门修行,不少同修他抓住这个「止语」,能够不说尽量不要说,让佛号一个接著一个,一个接著一个,净念相继,这是很好的方法,很有效果。
末后一条,「快乐。谓此涅盘之理,无生死逼迫之苦,有真常寂灭之乐,故曰快乐。」这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报告的第二句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不生不灭。前面第四句学过,「无生死逼迫之苦」,前面第四句是讲不死,这个地方重要的意思就在底下这一句,「有真常寂灭之乐」,就快乐。真,就不是假的,诸位要知道,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;佛又常常用比喻说给我们听,说这些境界相是「梦幻泡影」。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,这四个字最重要的就是「梦」,四个都是比喻,以梦为主,其他的是陪衬的,如梦如幻,不是真的。我们学过《还源观》,对这些道理渐渐明白了,但是那是佛菩萨的境界,还不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没证得,佛菩萨给我们的信息,我们从信息上知道有这么回事情。要怎么样去看,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?这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懂得的修学。佛常常告诉我们,「方便有多门」,方法很多。细心去观察,最方便的一个方法,你从时间上看,昨天过去了,能把它再找回来吗?大家都知道不可能;明天还没到,你能看到明天的事情吗?看不到。这是障碍,过去了,回不来了,未来的不能预知。那么现前的呢?现前我们疏忽了,没去留意。现前什么境界?不是一天一天的过去;你看,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;再细细观察,一分一分的过去了,一秒一秒的过去了。在这个地方我们就真正看到无常,真正体会到佛讲的「一切法空」,一切法不可得。我们只看到人死,死了之后,他能带走什么?什么都带不走。真的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
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了,佛教导我们,凡是带不去的东西不要放在心上,假的;带得去的东西,那是真的,要放在心上。什么东西能带去?你这一生修善积德能带去,来生有好果报;你这一生造作恶业也能带去,来生三途受苦;你受持弥陀名号能带去,来生到极乐世界去见佛;在佛法上修学能带去,提升你自己的灵性,往生增高你的品位,我们要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。知道哪些是应该要做的,哪些是不应该的,你能把这个搞清楚,这叫智慧,你会在这个世间生活得很快乐、很幸福。为什么?你不迷惑,你不再执著,你能够随缘。跟一切众生结法缘,不要结善缘,也不能结恶缘,结法缘,好!生生世世我们都是好同参、好道友。善恶缘都有报,在六道,出不了六道,报恩报怨、讨债还债,搞这些事情。这些事情在六道里纠缠不清,生生世世,很可怜,为什么要干这个?
我们这一生很难得,能得人身,佛经上常讲「人身难得」,我们得到了;「佛法难闻」,我们闻到了,而且我们闻到佛法里最殊胜的华严净土,无比殊胜!如果我们疏忽了,烦恼习气没有把它伏一伏,这一生还要搞六道轮回,那就可惜了。你来生来世能不能遇到?大有问题,开经偈上讲的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所以我们明白了,我们活在这个世间,这一生当中要干的是什么事情?报恩,报佛恩、报祖宗恩。这个有意义,这是属於功德,不为自己。报佛恩,正法久住。怎样才能够让正法久住?自己依教奉行,就是正法久住。我自己不能依教奉行的话,我不住在法上,法也不住在我上,佛法就衰了,我们距离佛法就愈来愈远,那就错了。对佛要依教奉行,对祖宗呢?希望祖宗的教诲世世代代的传下去,祖宗教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。古人有两句话说得很好,「为往圣继绝学,为天下开太平」,这两句话说得好。往圣是过去的圣贤,老祖宗,他们的智慧、他们的经验是留给我们真正的财富。
我们要怎样继承?继承,两个条件,第一个条件「德行」,依教修行,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总的纲领「孝悌」。中国传统文化是孝悌的文化,从孝悌具体给我们讲出四个科目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至少传了一万多年,这不是假的。中国有文字,这文字是黄帝时候造的,黄帝到我们现在大概是四千五百年,古时候没有文字,但是这个传下来了,好记。你看孝悌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这都很容易记,记得了,理解了,都把它做出来,那就是圣人、就是贤人、就是君子,中国的教育就是教这个。佛菩萨教导我们的,十善、三皈、五戒、六度、普贤菩萨十愿,也就这么简简单单几条,这几条包括了全部的佛法。再给诸位说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也是圆圆满满包含了中国千万年来那些传统。
前清编了一套《四库全书》,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套丛书,集古今之大成。里面讲些什么?就这四样东西,就这四个纲领,里面所讲的就是伦常、四维、八德,就是这个东西。我们从哪里学起?从《弟子规》学起、从《感应篇》学起,中国古老的传统。佛法从哪里学起?从十善、三皈、五戒,从这里学起,真干!这是真常。确实有真、有常。常,永恒不变,为什么?老祖宗传下来的是性德,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,永恒不变,真常。不变是真,永恒是常,这里面有寂灭的乐。寂是清净,灭是什么?灭是灭烦恼。烦恼是因,不善的果报是果,因果都灭掉了,乐就现前,离苦就得乐了,有苦,哪里有乐!
佛告诉我们,世间没有乐。在一些圣贤、佛菩萨心目当中,世间人很可怜、很愚痴,把苦当作乐,这话怎么讲?经典上讲得很透彻,佛给我们说苦有八大类,八苦。我们这个人间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这四大类,任何一个人不能够避免。生苦,我们忘记了,非常健忘,可是如果你细心观察,能体会到一些。老苦,你看到老人,现在老人是真可怜,没人照顾,我看到很难过。我对於老人很关心,这么多年来,在世界各地讲经教学,我每到一个地方,我都会参观那个地方的老人福利事业,老人院,对於物质生活照顾很周到,那应该澳洲是第一。那个地方确实也是很理想的养老的一个地方,地大人少,生活的空间大,养老院就像公园一样,居住的环境、生活都照顾得很好,缺陷就是精神生活没有。如何能帮助他们提升精神生活,这非常必要。
我们佛门同修,也有位同修他发心,他想建一个养老院,我听了很赞叹。希望这个老人院盖成功,能够让这个老人院做一个示范点,这里面著重精神教育,让老人生活得很快乐,会感到这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日子是晚年。那他的功德就无量,这是一桩大好事。要怎样才能做到?养老院里面,从院长到所有的员工、护理人员都能把孝道做出来,这个养老院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孝子贤孙,你说老人怎么会不快乐!这个要靠教育,要靠中国传统文化,也就是说,人人都能够落实《弟子规》,就孝道做出来了,那老人怎么不欢喜?人人懂得因果报应,就会非常真诚的去做。这里头有个很深的道理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人生病死了以后,他的神识随业流转。他要是走得很好,你就知道他到好地方去了,他不会落三恶道;如果走的那个样子不好,叫人看到很恐怖、很难过,那就是到三途去了,这个关系非常大。所以送往生的人不能不注意。
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,老人晚年他欢喜,心里面得到安慰、得到欢喜,他就不会堕三恶道;如果他有怨恨、他有不平、他有怨气,这个麻烦,这个将来死了以后就到恶道。你看看,那我们做护理人员,在养老院工作的人,我们把孝道做好,让这些老人欢欢喜喜,等於是什么?把他们从地狱提升到天堂。这是什么事业?是佛菩萨的事业,这是无量功德,你能做这个好事,你将来就作菩萨、作佛去了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这是因果的道理,懂得因果,诚心诚意,我要做这桩好事,要帮助这个人从三途出来到生天,如果他念佛就送他到极乐世界成佛。他晓得这个因果,那养老院里面的工作人员是什么人?他不是常人,佛菩萨的事业。他所做的这个事业,在这全世界各行各业里头无比的神圣,一生能够参与做这个工作的人,他做的是圣人的事情。所以这叫懂得因果,他知道,全心全力去照顾老人,全心全意让老人欢喜,得要尽孝道。他的儿女尽不尽孝道,他是他的事情,我们跟他相处住在一块,我们要尽孝道,要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父母看待。所以这是神圣的事业,这不是普通事业。
佛度众生,把恶道众生度到三善道,善道的众生帮助他们超越六道轮回,一步一步往外提升,老人院里面就干这个工作,所以这是佛菩萨的事业。老人有信仰,都帮助他们,他信什么教就跟他讲什么教。这个养老院是多元文化,他喜欢什么东西我们帮助他,他想学什么东西,我们都会请好的老师来教,老人大学,活到老,学到老,学不了,他会很快乐。老人院也是多元文化的艺术交流中心,让他生活在这个氛围里面,他得到喜乐,他得到安慰,他会想到一生当中,晚年是他最幸福的这个阶段。心情好,疾病就减少;心情不好,疾病就增加,那医疗照顾就很麻烦。心情好的时候,这个医疗就不要那么样繁忙了。信仰什么宗教,给他建一个教堂,老人院里有个佛堂,也有个基督教堂,也有个回教教堂,他信什么教就到哪个教。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,互相的赞叹,互相照顾,你说这个生活多美满!我向往了很多年,现在居然有人发心要建,那太好了。
所以特别是老人,另外一个是儿童,儿童要好好教,为养老育幼。老人是提升他的境界,帮助他超越,这是好事;小孩要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。现在全世界的教育,都缺乏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缺这个东西,这个东西用一个字来讲,「德」。所以现在教育里所缺乏的是什么?德没有。所以说我们要办一个学校,专门对於儿童的,希望从幼儿园办到高中。这十几年的教育,认真的把伦理道德的教育从小教给小朋友,以这个为基础,十几岁之后,也就是我们讲高中之后,再接受现代的一些科技的教育。初中以下,著重在伦理道德修养,这对这个小孩来讲是他一生的幸福。所以今天社会上的大事是什么?养老育幼。这两桩大事我们不能疏忽,我们要全心全力以赴,把它做好。
这些年来,我也见过不少企业的老板,我对他们有个期望,希望他们用企业这个团体,把中国过去传统的家那种精神继承下去。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长治久安,我们在外国住的时间多,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,对中国没有不赞叹,没有不佩服。这么大的国家,这样长久的历史,这么多的人口,一直到今天它还不衰、还不败,什么原因?实在讲两桩事情做到了,第一桩是教育,第二桩就是家。中国的家是大家庭,古时候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,那个王村、那个张村,那是一家人,五代同堂。这么大的一个家庭,所以小孩从小就教他不能有自私自利,有自私自利这个家庭就破坏,就家破人亡。从小要训练他,让他永远记住,团体共存共荣。所以过去人他生活在这个世间,他有目的。为什么活在这个世间?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?为我的家,永远记住「荣宗耀祖,光大门楣」,这是家人每个人的愿望。所以他有家道,家道是共同的,就是伦常、四维八德,这是家道。他有家规,我们今天提倡的《弟子规》,是共同的家规。家规很多,这几条是共同的,无论什么样的家庭,它是基本法,必须要修学的;另外每个家他们经营的事业不相同,他还有别的规矩,也有几十条,所以他必须守规矩。家学,以前私塾就是这一家的子弟学校。家业,家庭所经营的事业。
中国这个家太难得,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,现在没有了。我回到中国去看,一个都找不到了,感到很难过。抗战之前还有,我住在乡村,确实每个村庄是一个家庭,家里面人很多,没有分家,大家庭。抗战胜利之后,再找不到了,真叫家破人亡。所以从前有家,年岁老了,老人欢喜,家庭养老,天伦之乐。你一个家庭,你子弟多少?有几十个人,都知道敬老尊贤,都会尊重老人、都会照顾老人,你说老人多快乐,他没有忧虑。现在人老了怎么办?谁照顾你?这老人好可怜。所以我就希望,传统血缘这个家不能复兴,不可能,所以我就想到企业,它是个团体,如何能够把中国家道继承下来?就是一定要讲求孝悌,一定要落实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这是家规,要办子弟学校。老板要把所有的员工,看成自己的亲兄弟、亲姐妹;员工的父母就是自己的叔叔伯伯,所以要办安养院,就是办老人院,是养自己员工,就是我们家里的老人;要办子弟学校,就是教员工的子弟。那你这一个企业就是一家人,就是一个家庭。这个要能做好,中国还是有复兴,前途无量。
所以在古时候,社会上各行各业,你们知道哪一个行业最轻松、最快乐?就是做官的,待遇很丰厚,工作很轻松,没有案子办。家把每个人都教好了,真的是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所以这些官员没事情做。我们翻开《四库全书.集部》,多少篇好的文学作品,是谁写的?做官的人写的,没事情干,写文章,写诗、写词。常常,你看带著他这些随从到寺院去访问高僧大德,去道观里面去拜访道长,没事做。为什么?家家都把人教好了,社会上没有坏人,没有坏人就没有坏事,社会安定繁荣。现在,在我们今天的社会,各种行业里最辛苦的就是做官的,你看他这种忙碌,几乎一点时间都没有,真苦!现在从政太苦了,跟从前不能比。从这里你就晓得,中国古人讲的「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,这个家一整齐了,国就治了,国治,社会就安定了,关键在家。家里头最重要的是学,所以他把学摆在最前面,你看家道、家规、家学,把这个东西摆在最前面。
我们要想这个世界安定和平,这个话是汤恩比讲的,二十一世纪的社会,需要中国文化跟大乘佛学,他是讲需要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学。英国人讲的,这不是我们讲的。我在英国访问,也常常把这个话提起来,我说这是你们英国人说的,说得非常有道理。我们现在要怎样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世人看看,给世人做个榜样、做个典型?我们也把这些事情介绍给联合国,我们过去也在汤池做了三年,用一个小镇来做实验,做成功了,做得很成功。这个事情不是我们做的事情,这是国家要做的,才能够普及,我们只带头做一个样子,让大家警觉到。这是一桩好事情,我们放下了。多少年前,我曾经跟诸位同学报告过,我们出家,四十岁之前努力的修学,建立自己的德行、学术;四十岁到六十岁,要奉献给教会,我们学佛的要贡献给佛教,为佛教服务;六十岁之后要退休了,退休可以教学,就是寺院里行政事情不再过问,这样佛教寺院会上轨道。寺院是什么?寺院是学校。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,这一定要懂得。
我出家的目的跟别人是不一样,我是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,认识佛教的;跟章嘉大师学佛,他老人家劝我出家,教我学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一生干什么?一生教学,职业教师,而且不收学费,义务的老师。我们认识清楚了,老师劝我,我也觉得这一份工作好,有这个必要,因为现在真正教学太少了,真正教学的道场也没有。这次回到台湾来,来治牙齿,牙齿治好了。这边同修,台南的同修,要想发起建立一个极乐寺,我去看了,面积不是很大,行。他们的负责人员来问我,我跟他们说得很坦白,我说如果你们建立这个寺庙,跟一般寺庙是一样的,我说台湾寺庙已经很多了,有你一个不多,没有你一个不少,没有多大意思,何必劳民伤财?我不赞成。我说如果你们要建一个寺庙,台湾没有的,那我倒很赞成。他说那什么寺庙是台湾没有的?我说教学的寺庙没有。如果你们能办这么一个寺庙,把释迦牟尼佛当年一生教学把它演出来,那这个很有价值,他们最后同意了。所以我说你这个寺庙,殿堂就是教室,希望有个大教室,六个小教室,为什么六个?六波罗蜜,六个小教室,一个大教室。每一个教室天天上课,你去请这些通达教理的出家、在家人来担任教学,培养下一代。希望这个寺庙世世代代都是以教学为中心。
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李老师创办一个台中莲社,台中莲社就有十几个班教学,培养很多年轻人。我参加那个班是经学班,就是学讲经的;还有学讲演的,有学国文的,有学诗词的,有学绘画的,有学音乐的,有学梵呗的,很多,十几个班,挺热闹的,台中莲社办的,很难得,非常难得。还是因为老师太少,李老师往生之后,我们这些同学们就没有办法把李老师的弘愿继承下来,更没有办法把它发扬光大。这桩事情老师看得很清楚,晚年的时候跟我谈过好几次,他非常清楚,他跟我说:台中情形外人不知道,你很清楚。他说:我死了之后就会瓦解掉。确实,像老师当年在世那种兴旺的气象没有了。那在海外,常年在海外弘法,我一个人,这是各人遇缘不同。佛法讲因缘,不能勉强,缘很复杂,不是那么简单。
所以真常之乐是教育,中国古人说得好,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」,这是人生一大乐事。我们希望台南的极乐寺,将来能够把释迦如来的正法稳住,然后培养人才,发扬光大。现在寺庙范围不大,为什么?人也不多。真正学经教,能够持戒、不怕吃苦的人还是少数,如果他这个寺院里能够有十个、八个,那就很不得了,我们乐观其成。我说我也全心全力帮助你,将来在教学这个方面,我们这些年留下的光碟很多,同学依照这个光碟来学习,就能成就。只要记住古人一句话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就会成就。开头是很辛苦,谚语所谓「凡事起头难」,学经教也是起头难,只要持之有恒,一遍一遍去学习,就是一部经,不能搞两部。将来就是,你这一个讲堂有多少人来听没有关系,三个人就不少了。所以我说小讲堂不要太大。这一个讲堂坐满多少人?不超过三十个人,小讲堂。大讲堂可以坐三百人,因为他只有那么大场地。
学一部经,这一部经至少要学十年。譬如一部《弥陀经》,一部《弥陀经》初学的时候,从头到尾,一天是讲两个小时,大概一个星期讲完了。讲完怎么办?讲第二遍,二遍讲完讲三遍,三遍讲完讲四遍;一年五十个星期,一年讲五十遍,十年讲五百遍。还不够,古人讲的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你还没讲到一千遍。十年讲下来,他开悟了,他真的通了。十年在一部经上,他心定的;定能生慧,定到一定的程度,智慧就开了;智慧开了之后,一切经就通了。但是怎么样?还要坚持,还是一部经讲到底,为什么?给后人做好样子。六个小讲堂培养六个法师,那十年之后,这六个法师都是世界上顶尖的法师。可不能换题目,一换题目就完了,就是一门,不可以好高骛远,要虚心学习,永远虚心。六个教室六部经,根是相同的,根就是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这是基础。开始用两年的时间,专门把根扎好,扎根的同时学文言文。我们学佛的人,文言文不必像李老师讲的去背一百篇古文,不需要;我们文言文学什么?文言文学经教,那最好的,《安士全书》跟《印光大师文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灵峰宗论》,这是好教材,我在这里面选个一百篇就行了,当作国文来读。你看文也学到了,经也学到了,这是什么?前面两年;第三年开始就是一部经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台湾极乐寺是向这个方向、这个目标去做。在中国大陆,我也希望庐江实际禅寺,那边也有几位出家的同学,他们很好学、很用功,也从这个方向去做,决定成就。我在不在这边指导没有关系,这个不重要,只要你自己把根扎稳,这是很重要的。
古大德用《灵峰宗论》好,蕅益大师的;《印光大师文钞》好,你在里面选,选一百篇,熟读,能讲,常常讲,像讲开示这样讲,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,这是扎根。这个根扎稳之后,就是选一部经,一生就这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。你要想广学多闻,广学多闻你什么都学不到,为什么?你心、念头不能集中,这是错误的道路。就是一门深入,广学多闻是在一门深入之后,一门深入里面开悟了,开悟之后你可以广学多闻,那就很简单了。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,经典展开一接触,不必念完,念个几篇,全通了。佛经里面有个例子,龙树菩萨,这人很有名气,大家都知道,他证得初地。他学习释迦牟尼佛的遗教,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他用多少时间?三个月。三个月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东西学完了,他怎么学的?通了,一部经翻几张就行了,这一部就完全明白了。可能吗?我们举一个例子,你就知道可能,你去看《坛经》,惠能大师,他有个学生法达,学《法华经》的,他念《法华经》,很难得,一门深入,他念了十年,经上虽然没有说他的时间,我判断是十年,他跟六祖讲,《法华经》他诵了三千部。《法华经》很长,一天顶多念一部,那三千部就是十年了,不容易!十年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但是他没开悟。六祖问他,《法华经》里讲什么东西?他说不出来,他向六祖请教。六祖说这个经我没有听过。他不认识字,当然他不会看,他说:你念那么熟,你念给我听听。《法华经》二十八品,他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六祖告诉他:行了,不要念了,我全明白了。你看看,二十八品,到第二品他就明白了。
我们就能够想像到,龙树菩萨看《大藏经》,他一部一部经他不是看完,看几页全知道了,这就放在旁边,这不需要了。所以三个月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全通了,这广学多闻。你不到这个程度,那你去学东西,你学得多累,累死了!什么时候广学多闻?开悟。没有开悟的时候不干,就是一门深入。古人讲「读书千遍」,我们的祖师大德常常都是讲三千遍,儒家讲千遍,我们佛法讲三千遍。如果我们能够把《弥陀经》讲三千遍,你就是现前的阿弥陀佛,真的,不是假的。到哪里去找?古大德当中有一生讲《弥陀经》的,只讲二、三百遍,你能发心把《弥陀经》讲一千遍,这还得了!像我们初学讲经的时候,《弥陀经》大概就是一个星期讲圆满,你看,一年五十个星期,五十遍,十年五百遍,二十年一千遍,二十年看会不会开悟?肯定开悟。持之有恒,没有不成就的。这里头,大家特别注意到扎根,如果你没有根,三千遍未必会开悟,这个很重要,根比什么都重要。现在一般人学佛,主要就是没有根,要认真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落实,你就有根了。你有佛菩萨的根,你才能成佛、成菩萨;你没有这个根,你努力一辈子,都达不到你的目标,那就很可惜。不是经不灵,不是功夫不灵,是你没有根。所以根比什么都重要,一定要重视,不可以疏忽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第三修行住」,我们学习菩萨十种观里面的第六句,就是第六种:
【观一切法无味。】
在这一段经文里面,我们顺便也把《涅盘经》里面讲的八种法味,我们也在此地做一个品尝。「涅盘」这两个字,它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,有小乘涅盘、有大乘涅盘,一般对涅盘的解释,最普遍的是不生不灭。小乘阿罗汉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,再把八十一品思惑也断尽,这个见惑跟思惑就是《百法》里面所讲的六个根本烦恼,这根本烦恼断尽了,就证得般涅盘,这是小乘的般涅盘。他得到解脱,把六道里面的因,六道是执著,把这个因解开了,烦恼解除了,脱离六道轮回,这是小乘涅盘,得到自在,但是法身、般若没现前,所以在佛门里面通常讲他证得半个解脱,不是究竟的,一半。大乘涅盘,通常翻译为大灭度,这个大灭度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这个得要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也就是回归自性。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这才能真正证得,这是诸佛菩萨给我们所说的法味。
「涅盘八味」,也就是在一切法当中,你能够体会到它的义味、义理,这个味道确实是世间所没有的,所以古大德常说「世味哪有法味浓」。世味,这个世俗人所说的酸甜苦辣咸五味。五味也是坏苦,这里头没有真乐;法味里头有,法味是开悟,通达明了,这个乐,有喜乐。契入境界,那就更乐了,这个乐是说世间、出世间,这个出世间是讲的四圣法界,也就是说,十法界六道里面的苦统统没有了。离苦得乐,苦没有了,那个境界就是乐,跟我们世间所讲苦乐的乐不一样,苦乐的乐是相对的。诸位要晓得,三界六道里面苦断了,乐也没有了,三界就是十法界六道里的乐都没有了,真乐,涅盘的法味才现前。像我们在这里看到《涅盘经》上所讲的「常住、寂灭、不老、不死、清净、虚通、不动」,我们学到这个地方,末后叫「快乐」。后面的四条,我们现前虽然没有证得法身,没有证得大般涅盘,但是后面这四个科目我们可以学。当然不会像法身菩萨那么殊胜的效果,我们能够学得一分就有一分受用,能够学两分就有两分受用,对我们,不但修行有大利益,对我们现前在人道,也能够享受人间所谓的幸福美满的生活,它能帮助我们这些。
「清净」,《涅盘经》里的意思深,「安住清凉」,我们朝著这个方向,向著这个目标,把这个当成我们这一生的价值观,那就对了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,什么最重要?身心清净重要。心清净身就清净,身心清净,他的相,第一个是健康不生病;我相信这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,健康长寿,不生病。第二个现象,烦恼轻,智慧长。烦恼没断,断烦恼不容易,断烦恼,涅盘你就证得了。烦恼你没有断,但是烦恼轻,也就是你的警觉性很高,不善的念头才起,你就有能力把它控制住,不让它增长,这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实在说,真正修行人,恶的念头没有,善的念头也没有。为什么?恶念所感的是三恶道,善念所感的是人天两道;换句话说,你出不了六道,麻烦在这个地方。善跟恶都是染,都不是清净,清净心里没有善恶,这个要知道。
由此可知,六道众生心不清净,我们看色界四禅定、无色界四空定,清不清净?他禅定的功夫能够让一切善念、恶念都不起,算不算清净?不算。为什么?他有无明,无明盖著他。什么叫无明?他不生智慧。善恶念头把它控制住了,它不起,它生智慧,那就对了,那才叫佛法,所以叫随缘妙用。随缘妙用这一句的意思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了,我们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就是普贤菩萨所说的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你看随喜里有功德。那我们世间人呢?世间人随喜有,但是没功德,随喜善是福德,随喜恶是恶报,你说麻不麻烦?这是报应。为什么随喜里头有功德?那是妙用,随缘妙用它就成就功德。妙用是什么?妙用是不著相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什么时候?一切处、一切时,不变。从早到晚,生活当中随缘不著相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这才真正清净,这才真正的「虚通」,虚通就生智慧。
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,著相,随顺善的境界著相,不生智慧,生什么?生贪、痴,顺境贪爱、愚痴;随顺逆境,怨恨、瞋恚、嫉妒,还是愚痴。由此可知,凡夫随顺生烦恼,贪瞋痴慢疑都叫烦恼,他生这个东西。诸佛菩萨他们有本事、有能力,不生烦恼,生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是通达明了,这个诸位恐怕还是不太好理解,说个俗话你就懂得,开悟,开悟就是通达明了。时时有悟处,处处都有悟处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他天天在开悟,他怎么会不快乐?悟有小悟,积小悟就会有大悟出现;累积大悟,时间久了就会有大彻大悟,大彻大悟就见性了,天天有悟处。像读经,读经为什么读不厌?我想常常读经的人,我一说你就明白了,遍遍有悟处,同样是一句,昨天我念的时候有悟处,今天念的时候,悟得更深一点。经典字字句句,前面我们常说,它的境界,从横的上面来讲没有边际,纵的来讲它没有底限,所以你遍遍有悟处。你念到一百岁,法味还没有尝尽,那个味道多浓。愈读愈欢喜,讲给别人听,愈讲愈欢喜,义理没有边际、没有穷尽,这就是法味。你看法味多深,尝到了,欲罢不能。
为什么有很多读经读久了就厌烦,不想再念了,或者想换个本子?没尝到味道。为什么没尝到味道?心浮气躁,对佛法有怀疑,对佛有怀疑,对经教有怀疑,那你就得不到味道,法味不会现前。世出世间法都是这样的,不过世间法浅,不像佛法,佛法太深了,字字句句含无量义,所以它的法味很浓,道理在此地。我们要是用清净心去读,真诚心、恭敬心去读,味道就会尝到。尝不到,我们心不清净,我们不恭敬,我们没有诚意,决定毛病在自己,不在外面,经典没有毛病。为什么古大德他们在这部经里面开悟的、证果的很多,我们今天为什么连法味都尝不到?反求诸己就对了。要是把这些问题、这个原因都推在这外面,那你就错了,你永远尝不到法味,这是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的。
别说经教,就是一句佛号,那个法味都是无穷,老实念这一句,有人说:你念得不厌烦!念阿弥陀佛,天天念这六个字,念几十年都不变,他愈念愈有兴趣,愈念愈高兴,为什么?那里头有法味。念观世音菩萨,还有念地藏菩萨,多了,念诸佛菩萨名号,要记住,真诚、清净、恭敬心,无论是念佛菩萨名号、念经典,都能尝到法味,你才有受用。法味什么受用?跟诸位讲一个非常浅显的,像孔子所讲的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」你得什么好处?喜乐,欢喜!佛法里面讲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,就是这个。喜乐是人生最殊胜的养分,人生活在喜乐里面,他怎么会不快乐?这个人怎么会生病?不可能。所以他不会生病,他不容易衰老,每天快快乐乐。这种快乐与富贵贫贱毫不相关,这个快乐的由来,不是外面的刺激,不是的,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真快乐!所以清净、虚通我们不能够疏忽。
虚心,要虚心你才能接受佛法。凡是研究教,听经听不懂,没兴趣,那是什么?你没有虚心。你的心是满的,就像茶杯一样,你里头装得满满的,诸佛菩萨的醍醐灌不进去,一灌进去就流掉、流失了,你是满的,满招损,虚就受益,你这个杯子什么东西都没有,空的,你就圆满的接受,这个很难,真不容易。什么东西满了?烦恼习气把你的心填满了,像《百法明门论》里所说的,那是纲领,六个根本烦恼、二十个随烦恼,满满的,圣教你就不能接受了。求学、求道最重要的就是虚心,我们怎么样才能虚心?烦恼习气放下。这里头最重要的,成见放下,不要自以为是,虚怀若谷,那圣贤教诲你统统就能接受,你会尝到法味。
「不动」,尤其要学,不动是不动心。眼见色,现代的社会五花八门,你眼睛所见的、耳朵所听的,全是诱惑;这诱惑里面有善有恶,现在这个社会,恶的诱惑多,善的诱惑少。见色闻声,你心动了,动什么心?合自己意思的,动贪心,想控制、想占有;不合自己意思的,动了恶念,想远离它,甚至於想消灭它,想这些念头。要知道,诸佛菩萨,乃至於阿罗汉,我们说到最低阶的,小乘须陀洹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,人家见色闻声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动心。这一点重要,他才能够永远行在菩提道上,向著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是明心见性。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,就是禁不起诱惑,这是我们学习没有进步的第一个因素。我们晓不晓得这个事情?晓得,做不到。
这是从前,早年我跟李老师学佛,老师常讲「看得破」,明白就是看破,「忍不过」。讲六波罗蜜的时候告诉我们,忍是成败的关键。六波罗蜜里面的「施」是种因,种善因,忍是成就的关键。果是什么?果是定慧,六度后面的果是定慧,你不能忍,你怎么会得定?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今天念佛,功夫成片没有得到,这是念佛人最低的功夫,没得到;得到这个功夫就决定往生,你有把握了,你决定得生净土。换句话说,生净土就是成佛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决定成佛。这桩事情真的是稀有,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。什么叫成片?心里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。他这个事情做不做?无论是佛事、是世事,他统统做。做事是随缘,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没有其他的,这叫妙用。《还源观》里面的四德,第一德「随缘妙用」,他这个妙用很低,不高。菩萨的妙用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,妙用;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决定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个我们做不到,这个境界太高;但是,如果他换成一句阿弥陀佛做得到。这是什么?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法门。诸位要晓得,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断烦恼,唯独净宗可以不断烦恼,所以带业往生,烦恼没断。一句阿弥陀佛把烦恼伏住了,什么念头都不生;顺境、逆境,念头一生就是阿弥陀佛,这是念佛人最低级的功夫,不是很高的,是往生西方净土必须具备的条件。
你看看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,什么人念佛才能往生?心净则佛土净,他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其他的没有,他心净,这个道理要懂。这一句佛号里头,浅深的义趣也是无有穷尽,为什么?初步功夫,凡圣同居土里头是这个样子,方便土里头也是这个样子,实报土里头还是这个样子。里头不一样,同居土里面烦恼习气没断,压住在那里,伏住在那里;方便土里面,见思烦恼断了,尘沙、无明伏住了;实报土里面,尘沙、无明都没有了。你看,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形相在,骨子里头功夫不相同。我们要问,方便土、实报土没有阿弥陀佛行不行?说老实话,实报土里确实没有阿弥陀佛。他为什么还念?利他,给一般念佛人做个好样子。这是大慈大悲,这就是《还源观》上的,《还源观》四德里的第二「威仪有则」,给世间一般人做个好样子,念佛做好样子。他是念而无念、无念而念,跟一般人不相同。我们生凡圣同居土是真有念,不是无念而念,我们是有念,控制住烦恼习气,他带业往生。实报土不带业了,我们知道只带无明习气,无明破了,习气没断。这个在前面讲得很多,所以我们要真正把这个当作一回事情。
虚通、不动,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谦虚,处处要学什么?学礼让,真正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一切都随缘,什么都好,你就会得自在,你就会得喜乐,你就会得智慧。为什么?烦恼轻。不一定要样样都讲求一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,那很苦。纵然你命里有富贵,你样样都得到,可是总不如随缘来得好。随缘才是真自在,随缘才能够契入佛经上所说的「时时是好时,日日是好日」;我们学教,加了两句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只要你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是这个境界,心开意解,这就是此地讲的「虚彻灵通,圆融无碍」,这能入华严境界,过华严的生活,学以致用,你再念佛修净土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所以这个要学,要练这个功,不要忘记,时时刻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学什么?不动心。也就是最初开始学不执著,不再执著、不再分别了。当然还得要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能做到,绝不是三天、五天就能做到的,可能要三年、五年,也可能要三十年、五十年。这个看你警觉性有多高,看你是不是勇猛精进,是不是真干?每个人进度不一样,早晚都会有成就。要学不动心,是难,修行真的是不容易。要是真干,有方便,什么方便?先不动口,佛门里面讲「止语」。止语是什么?目的是帮助你不动心。我们心一动就要说,那就说明你心动了。所以佛门修行,不少同修他抓住这个「止语」,能够不说尽量不要说,让佛号一个接著一个,一个接著一个,净念相继,这是很好的方法,很有效果。
末后一条,「快乐。谓此涅盘之理,无生死逼迫之苦,有真常寂灭之乐,故曰快乐。」这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报告的第二句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不生不灭。前面第四句学过,「无生死逼迫之苦」,前面第四句是讲不死,这个地方重要的意思就在底下这一句,「有真常寂灭之乐」,就快乐。真,就不是假的,诸位要知道,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;佛又常常用比喻说给我们听,说这些境界相是「梦幻泡影」。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,这四个字最重要的就是「梦」,四个都是比喻,以梦为主,其他的是陪衬的,如梦如幻,不是真的。我们学过《还源观》,对这些道理渐渐明白了,但是那是佛菩萨的境界,还不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没证得,佛菩萨给我们的信息,我们从信息上知道有这么回事情。要怎么样去看,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?这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懂得的修学。佛常常告诉我们,「方便有多门」,方法很多。细心去观察,最方便的一个方法,你从时间上看,昨天过去了,能把它再找回来吗?大家都知道不可能;明天还没到,你能看到明天的事情吗?看不到。这是障碍,过去了,回不来了,未来的不能预知。那么现前的呢?现前我们疏忽了,没去留意。现前什么境界?不是一天一天的过去;你看,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;再细细观察,一分一分的过去了,一秒一秒的过去了。在这个地方我们就真正看到无常,真正体会到佛讲的「一切法空」,一切法不可得。我们只看到人死,死了之后,他能带走什么?什么都带不走。真的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
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了,佛教导我们,凡是带不去的东西不要放在心上,假的;带得去的东西,那是真的,要放在心上。什么东西能带去?你这一生修善积德能带去,来生有好果报;你这一生造作恶业也能带去,来生三途受苦;你受持弥陀名号能带去,来生到极乐世界去见佛;在佛法上修学能带去,提升你自己的灵性,往生增高你的品位,我们要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。知道哪些是应该要做的,哪些是不应该的,你能把这个搞清楚,这叫智慧,你会在这个世间生活得很快乐、很幸福。为什么?你不迷惑,你不再执著,你能够随缘。跟一切众生结法缘,不要结善缘,也不能结恶缘,结法缘,好!生生世世我们都是好同参、好道友。善恶缘都有报,在六道,出不了六道,报恩报怨、讨债还债,搞这些事情。这些事情在六道里纠缠不清,生生世世,很可怜,为什么要干这个?
我们这一生很难得,能得人身,佛经上常讲「人身难得」,我们得到了;「佛法难闻」,我们闻到了,而且我们闻到佛法里最殊胜的华严净土,无比殊胜!如果我们疏忽了,烦恼习气没有把它伏一伏,这一生还要搞六道轮回,那就可惜了。你来生来世能不能遇到?大有问题,开经偈上讲的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所以我们明白了,我们活在这个世间,这一生当中要干的是什么事情?报恩,报佛恩、报祖宗恩。这个有意义,这是属於功德,不为自己。报佛恩,正法久住。怎样才能够让正法久住?自己依教奉行,就是正法久住。我自己不能依教奉行的话,我不住在法上,法也不住在我上,佛法就衰了,我们距离佛法就愈来愈远,那就错了。对佛要依教奉行,对祖宗呢?希望祖宗的教诲世世代代的传下去,祖宗教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。古人有两句话说得很好,「为往圣继绝学,为天下开太平」,这两句话说得好。往圣是过去的圣贤,老祖宗,他们的智慧、他们的经验是留给我们真正的财富。
我们要怎样继承?继承,两个条件,第一个条件「德行」,依教修行,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总的纲领「孝悌」。中国传统文化是孝悌的文化,从孝悌具体给我们讲出四个科目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至少传了一万多年,这不是假的。中国有文字,这文字是黄帝时候造的,黄帝到我们现在大概是四千五百年,古时候没有文字,但是这个传下来了,好记。你看孝悌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这都很容易记,记得了,理解了,都把它做出来,那就是圣人、就是贤人、就是君子,中国的教育就是教这个。佛菩萨教导我们的,十善、三皈、五戒、六度、普贤菩萨十愿,也就这么简简单单几条,这几条包括了全部的佛法。再给诸位说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也是圆圆满满包含了中国千万年来那些传统。
前清编了一套《四库全书》,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套丛书,集古今之大成。里面讲些什么?就这四样东西,就这四个纲领,里面所讲的就是伦常、四维、八德,就是这个东西。我们从哪里学起?从《弟子规》学起、从《感应篇》学起,中国古老的传统。佛法从哪里学起?从十善、三皈、五戒,从这里学起,真干!这是真常。确实有真、有常。常,永恒不变,为什么?老祖宗传下来的是性德,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,永恒不变,真常。不变是真,永恒是常,这里面有寂灭的乐。寂是清净,灭是什么?灭是灭烦恼。烦恼是因,不善的果报是果,因果都灭掉了,乐就现前,离苦就得乐了,有苦,哪里有乐!
佛告诉我们,世间没有乐。在一些圣贤、佛菩萨心目当中,世间人很可怜、很愚痴,把苦当作乐,这话怎么讲?经典上讲得很透彻,佛给我们说苦有八大类,八苦。我们这个人间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这四大类,任何一个人不能够避免。生苦,我们忘记了,非常健忘,可是如果你细心观察,能体会到一些。老苦,你看到老人,现在老人是真可怜,没人照顾,我看到很难过。我对於老人很关心,这么多年来,在世界各地讲经教学,我每到一个地方,我都会参观那个地方的老人福利事业,老人院,对於物质生活照顾很周到,那应该澳洲是第一。那个地方确实也是很理想的养老的一个地方,地大人少,生活的空间大,养老院就像公园一样,居住的环境、生活都照顾得很好,缺陷就是精神生活没有。如何能帮助他们提升精神生活,这非常必要。
我们佛门同修,也有位同修他发心,他想建一个养老院,我听了很赞叹。希望这个老人院盖成功,能够让这个老人院做一个示范点,这里面著重精神教育,让老人生活得很快乐,会感到这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日子是晚年。那他的功德就无量,这是一桩大好事。要怎样才能做到?养老院里面,从院长到所有的员工、护理人员都能把孝道做出来,这个养老院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孝子贤孙,你说老人怎么会不快乐!这个要靠教育,要靠中国传统文化,也就是说,人人都能够落实《弟子规》,就孝道做出来了,那老人怎么不欢喜?人人懂得因果报应,就会非常真诚的去做。这里头有个很深的道理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人生病死了以后,他的神识随业流转。他要是走得很好,你就知道他到好地方去了,他不会落三恶道;如果走的那个样子不好,叫人看到很恐怖、很难过,那就是到三途去了,这个关系非常大。所以送往生的人不能不注意。
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,老人晚年他欢喜,心里面得到安慰、得到欢喜,他就不会堕三恶道;如果他有怨恨、他有不平、他有怨气,这个麻烦,这个将来死了以后就到恶道。你看看,那我们做护理人员,在养老院工作的人,我们把孝道做好,让这些老人欢欢喜喜,等於是什么?把他们从地狱提升到天堂。这是什么事业?是佛菩萨的事业,这是无量功德,你能做这个好事,你将来就作菩萨、作佛去了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这是因果的道理,懂得因果,诚心诚意,我要做这桩好事,要帮助这个人从三途出来到生天,如果他念佛就送他到极乐世界成佛。他晓得这个因果,那养老院里面的工作人员是什么人?他不是常人,佛菩萨的事业。他所做的这个事业,在这全世界各行各业里头无比的神圣,一生能够参与做这个工作的人,他做的是圣人的事情。所以这叫懂得因果,他知道,全心全力去照顾老人,全心全意让老人欢喜,得要尽孝道。他的儿女尽不尽孝道,他是他的事情,我们跟他相处住在一块,我们要尽孝道,要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父母看待。所以这是神圣的事业,这不是普通事业。
佛度众生,把恶道众生度到三善道,善道的众生帮助他们超越六道轮回,一步一步往外提升,老人院里面就干这个工作,所以这是佛菩萨的事业。老人有信仰,都帮助他们,他信什么教就跟他讲什么教。这个养老院是多元文化,他喜欢什么东西我们帮助他,他想学什么东西,我们都会请好的老师来教,老人大学,活到老,学到老,学不了,他会很快乐。老人院也是多元文化的艺术交流中心,让他生活在这个氛围里面,他得到喜乐,他得到安慰,他会想到一生当中,晚年是他最幸福的这个阶段。心情好,疾病就减少;心情不好,疾病就增加,那医疗照顾就很麻烦。心情好的时候,这个医疗就不要那么样繁忙了。信仰什么宗教,给他建一个教堂,老人院里有个佛堂,也有个基督教堂,也有个回教教堂,他信什么教就到哪个教。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,互相的赞叹,互相照顾,你说这个生活多美满!我向往了很多年,现在居然有人发心要建,那太好了。
所以特别是老人,另外一个是儿童,儿童要好好教,为养老育幼。老人是提升他的境界,帮助他超越,这是好事;小孩要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。现在全世界的教育,都缺乏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缺这个东西,这个东西用一个字来讲,「德」。所以现在教育里所缺乏的是什么?德没有。所以说我们要办一个学校,专门对於儿童的,希望从幼儿园办到高中。这十几年的教育,认真的把伦理道德的教育从小教给小朋友,以这个为基础,十几岁之后,也就是我们讲高中之后,再接受现代的一些科技的教育。初中以下,著重在伦理道德修养,这对这个小孩来讲是他一生的幸福。所以今天社会上的大事是什么?养老育幼。这两桩大事我们不能疏忽,我们要全心全力以赴,把它做好。
这些年来,我也见过不少企业的老板,我对他们有个期望,希望他们用企业这个团体,把中国过去传统的家那种精神继承下去。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长治久安,我们在外国住的时间多,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,对中国没有不赞叹,没有不佩服。这么大的国家,这样长久的历史,这么多的人口,一直到今天它还不衰、还不败,什么原因?实在讲两桩事情做到了,第一桩是教育,第二桩就是家。中国的家是大家庭,古时候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,那个王村、那个张村,那是一家人,五代同堂。这么大的一个家庭,所以小孩从小就教他不能有自私自利,有自私自利这个家庭就破坏,就家破人亡。从小要训练他,让他永远记住,团体共存共荣。所以过去人他生活在这个世间,他有目的。为什么活在这个世间?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?为我的家,永远记住「荣宗耀祖,光大门楣」,这是家人每个人的愿望。所以他有家道,家道是共同的,就是伦常、四维八德,这是家道。他有家规,我们今天提倡的《弟子规》,是共同的家规。家规很多,这几条是共同的,无论什么样的家庭,它是基本法,必须要修学的;另外每个家他们经营的事业不相同,他还有别的规矩,也有几十条,所以他必须守规矩。家学,以前私塾就是这一家的子弟学校。家业,家庭所经营的事业。
中国这个家太难得,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,现在没有了。我回到中国去看,一个都找不到了,感到很难过。抗战之前还有,我住在乡村,确实每个村庄是一个家庭,家里面人很多,没有分家,大家庭。抗战胜利之后,再找不到了,真叫家破人亡。所以从前有家,年岁老了,老人欢喜,家庭养老,天伦之乐。你一个家庭,你子弟多少?有几十个人,都知道敬老尊贤,都会尊重老人、都会照顾老人,你说老人多快乐,他没有忧虑。现在人老了怎么办?谁照顾你?这老人好可怜。所以我就希望,传统血缘这个家不能复兴,不可能,所以我就想到企业,它是个团体,如何能够把中国家道继承下来?就是一定要讲求孝悌,一定要落实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这是家规,要办子弟学校。老板要把所有的员工,看成自己的亲兄弟、亲姐妹;员工的父母就是自己的叔叔伯伯,所以要办安养院,就是办老人院,是养自己员工,就是我们家里的老人;要办子弟学校,就是教员工的子弟。那你这一个企业就是一家人,就是一个家庭。这个要能做好,中国还是有复兴,前途无量。
所以在古时候,社会上各行各业,你们知道哪一个行业最轻松、最快乐?就是做官的,待遇很丰厚,工作很轻松,没有案子办。家把每个人都教好了,真的是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所以这些官员没事情做。我们翻开《四库全书.集部》,多少篇好的文学作品,是谁写的?做官的人写的,没事情干,写文章,写诗、写词。常常,你看带著他这些随从到寺院去访问高僧大德,去道观里面去拜访道长,没事做。为什么?家家都把人教好了,社会上没有坏人,没有坏人就没有坏事,社会安定繁荣。现在,在我们今天的社会,各种行业里最辛苦的就是做官的,你看他这种忙碌,几乎一点时间都没有,真苦!现在从政太苦了,跟从前不能比。从这里你就晓得,中国古人讲的「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,这个家一整齐了,国就治了,国治,社会就安定了,关键在家。家里头最重要的是学,所以他把学摆在最前面,你看家道、家规、家学,把这个东西摆在最前面。
我们要想这个世界安定和平,这个话是汤恩比讲的,二十一世纪的社会,需要中国文化跟大乘佛学,他是讲需要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学。英国人讲的,这不是我们讲的。我在英国访问,也常常把这个话提起来,我说这是你们英国人说的,说得非常有道理。我们现在要怎样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世人看看,给世人做个榜样、做个典型?我们也把这些事情介绍给联合国,我们过去也在汤池做了三年,用一个小镇来做实验,做成功了,做得很成功。这个事情不是我们做的事情,这是国家要做的,才能够普及,我们只带头做一个样子,让大家警觉到。这是一桩好事情,我们放下了。多少年前,我曾经跟诸位同学报告过,我们出家,四十岁之前努力的修学,建立自己的德行、学术;四十岁到六十岁,要奉献给教会,我们学佛的要贡献给佛教,为佛教服务;六十岁之后要退休了,退休可以教学,就是寺院里行政事情不再过问,这样佛教寺院会上轨道。寺院是什么?寺院是学校。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,这一定要懂得。
我出家的目的跟别人是不一样,我是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,认识佛教的;跟章嘉大师学佛,他老人家劝我出家,教我学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一生干什么?一生教学,职业教师,而且不收学费,义务的老师。我们认识清楚了,老师劝我,我也觉得这一份工作好,有这个必要,因为现在真正教学太少了,真正教学的道场也没有。这次回到台湾来,来治牙齿,牙齿治好了。这边同修,台南的同修,要想发起建立一个极乐寺,我去看了,面积不是很大,行。他们的负责人员来问我,我跟他们说得很坦白,我说如果你们建立这个寺庙,跟一般寺庙是一样的,我说台湾寺庙已经很多了,有你一个不多,没有你一个不少,没有多大意思,何必劳民伤财?我不赞成。我说如果你们要建一个寺庙,台湾没有的,那我倒很赞成。他说那什么寺庙是台湾没有的?我说教学的寺庙没有。如果你们能办这么一个寺庙,把释迦牟尼佛当年一生教学把它演出来,那这个很有价值,他们最后同意了。所以我说你这个寺庙,殿堂就是教室,希望有个大教室,六个小教室,为什么六个?六波罗蜜,六个小教室,一个大教室。每一个教室天天上课,你去请这些通达教理的出家、在家人来担任教学,培养下一代。希望这个寺庙世世代代都是以教学为中心。
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李老师创办一个台中莲社,台中莲社就有十几个班教学,培养很多年轻人。我参加那个班是经学班,就是学讲经的;还有学讲演的,有学国文的,有学诗词的,有学绘画的,有学音乐的,有学梵呗的,很多,十几个班,挺热闹的,台中莲社办的,很难得,非常难得。还是因为老师太少,李老师往生之后,我们这些同学们就没有办法把李老师的弘愿继承下来,更没有办法把它发扬光大。这桩事情老师看得很清楚,晚年的时候跟我谈过好几次,他非常清楚,他跟我说:台中情形外人不知道,你很清楚。他说:我死了之后就会瓦解掉。确实,像老师当年在世那种兴旺的气象没有了。那在海外,常年在海外弘法,我一个人,这是各人遇缘不同。佛法讲因缘,不能勉强,缘很复杂,不是那么简单。
所以真常之乐是教育,中国古人说得好,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」,这是人生一大乐事。我们希望台南的极乐寺,将来能够把释迦如来的正法稳住,然后培养人才,发扬光大。现在寺庙范围不大,为什么?人也不多。真正学经教,能够持戒、不怕吃苦的人还是少数,如果他这个寺院里能够有十个、八个,那就很不得了,我们乐观其成。我说我也全心全力帮助你,将来在教学这个方面,我们这些年留下的光碟很多,同学依照这个光碟来学习,就能成就。只要记住古人一句话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就会成就。开头是很辛苦,谚语所谓「凡事起头难」,学经教也是起头难,只要持之有恒,一遍一遍去学习,就是一部经,不能搞两部。将来就是,你这一个讲堂有多少人来听没有关系,三个人就不少了。所以我说小讲堂不要太大。这一个讲堂坐满多少人?不超过三十个人,小讲堂。大讲堂可以坐三百人,因为他只有那么大场地。
学一部经,这一部经至少要学十年。譬如一部《弥陀经》,一部《弥陀经》初学的时候,从头到尾,一天是讲两个小时,大概一个星期讲完了。讲完怎么办?讲第二遍,二遍讲完讲三遍,三遍讲完讲四遍;一年五十个星期,一年讲五十遍,十年讲五百遍。还不够,古人讲的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你还没讲到一千遍。十年讲下来,他开悟了,他真的通了。十年在一部经上,他心定的;定能生慧,定到一定的程度,智慧就开了;智慧开了之后,一切经就通了。但是怎么样?还要坚持,还是一部经讲到底,为什么?给后人做好样子。六个小讲堂培养六个法师,那十年之后,这六个法师都是世界上顶尖的法师。可不能换题目,一换题目就完了,就是一门,不可以好高骛远,要虚心学习,永远虚心。六个教室六部经,根是相同的,根就是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这是基础。开始用两年的时间,专门把根扎好,扎根的同时学文言文。我们学佛的人,文言文不必像李老师讲的去背一百篇古文,不需要;我们文言文学什么?文言文学经教,那最好的,《安士全书》跟《印光大师文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灵峰宗论》,这是好教材,我在这里面选个一百篇就行了,当作国文来读。你看文也学到了,经也学到了,这是什么?前面两年;第三年开始就是一部经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台湾极乐寺是向这个方向、这个目标去做。在中国大陆,我也希望庐江实际禅寺,那边也有几位出家的同学,他们很好学、很用功,也从这个方向去做,决定成就。我在不在这边指导没有关系,这个不重要,只要你自己把根扎稳,这是很重要的。
古大德用《灵峰宗论》好,蕅益大师的;《印光大师文钞》好,你在里面选,选一百篇,熟读,能讲,常常讲,像讲开示这样讲,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,这是扎根。这个根扎稳之后,就是选一部经,一生就这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。你要想广学多闻,广学多闻你什么都学不到,为什么?你心、念头不能集中,这是错误的道路。就是一门深入,广学多闻是在一门深入之后,一门深入里面开悟了,开悟之后你可以广学多闻,那就很简单了。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,经典展开一接触,不必念完,念个几篇,全通了。佛经里面有个例子,龙树菩萨,这人很有名气,大家都知道,他证得初地。他学习释迦牟尼佛的遗教,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他用多少时间?三个月。三个月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东西学完了,他怎么学的?通了,一部经翻几张就行了,这一部就完全明白了。可能吗?我们举一个例子,你就知道可能,你去看《坛经》,惠能大师,他有个学生法达,学《法华经》的,他念《法华经》,很难得,一门深入,他念了十年,经上虽然没有说他的时间,我判断是十年,他跟六祖讲,《法华经》他诵了三千部。《法华经》很长,一天顶多念一部,那三千部就是十年了,不容易!十年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但是他没开悟。六祖问他,《法华经》里讲什么东西?他说不出来,他向六祖请教。六祖说这个经我没有听过。他不认识字,当然他不会看,他说:你念那么熟,你念给我听听。《法华经》二十八品,他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六祖告诉他:行了,不要念了,我全明白了。你看看,二十八品,到第二品他就明白了。
我们就能够想像到,龙树菩萨看《大藏经》,他一部一部经他不是看完,看几页全知道了,这就放在旁边,这不需要了。所以三个月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全通了,这广学多闻。你不到这个程度,那你去学东西,你学得多累,累死了!什么时候广学多闻?开悟。没有开悟的时候不干,就是一门深入。古人讲「读书千遍」,我们的祖师大德常常都是讲三千遍,儒家讲千遍,我们佛法讲三千遍。如果我们能够把《弥陀经》讲三千遍,你就是现前的阿弥陀佛,真的,不是假的。到哪里去找?古大德当中有一生讲《弥陀经》的,只讲二、三百遍,你能发心把《弥陀经》讲一千遍,这还得了!像我们初学讲经的时候,《弥陀经》大概就是一个星期讲圆满,你看,一年五十个星期,五十遍,十年五百遍,二十年一千遍,二十年看会不会开悟?肯定开悟。持之有恒,没有不成就的。这里头,大家特别注意到扎根,如果你没有根,三千遍未必会开悟,这个很重要,根比什么都重要。现在一般人学佛,主要就是没有根,要认真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落实,你就有根了。你有佛菩萨的根,你才能成佛、成菩萨;你没有这个根,你努力一辈子,都达不到你的目标,那就很可惜。不是经不灵,不是功夫不灵,是你没有根。所以根比什么都重要,一定要重视,不可以疏忽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