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一0三卷) 2010/2/8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2103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第二治地住」,「胜进」最后的一段经文,我们念一念:
【何以故。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。有所闻法。即自开解。不由他教故。】
我们在「胜进」这一段经文里面,学到「诵习多闻,虚闲寂静,近善知识」,又学到「了达於义,如法修行,远离愚迷,安住不动」。我们读了这些经文,在现前生活环境当中,我们感触非常之深,尤其是诵习多闻、了达於义。菩萨在此地给我们一个最好的提示,教导我们要怎样的修学才能够契入境界,也就是说让我们在现前生活当中得到受用。最后这一段,『何以故』,为什么,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讲,为什么。为什么菩萨在此地要教我们如是的修学?下面说出来,『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』,这是第一个意思,利他。第二自利,『有所闻法,即自开解』,听了之后就能够悟入,用不著别人来教导,自己就能悟入。从这个地方去看,菩萨的定功有多深,为什么?开悟时要靠定功,没有定功就不能开悟。定功愈深,悟得也深,悟得也广。初住菩萨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我们通常称他这种悟叫大彻大悟,那不是普通的悟,为什么?他已经把起心动念放下了。大乘教里面我们学得很多,纵然记性不好,也都能记住,为什么?他不断在重复,这就是诵习多闻,不断在重复。我学东西,实在讲不是上上根人,我很坦白的跟大家做报告,我是中下根性的人,所以薰习遍数不多就记不住。因此我自己的标准,每学一样东西,我会学三十遍,我才能把重要的部分能够记住。
前面这一句非常重要,为什么?它是个动力,真正学佛,已经把名闻利养都放下了。世间人,可以说六道里面的人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他都会非常认真努力去做,为什么?有名利在里头,他能够得到名利,所以他很认真负责去做。没有名利的人,如何能够精进不懈?那就靠他的慈悲心,就是这里讲的「於诸众生增长大悲」。这些众生是十法界的众生,特别指的是六道众生。六道众生太苦了,尤其是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,虽然科技日新月异,可是道德沦丧了。科学家、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危机。我们刚刚过去的,实际上不能算过去,金融危机,我们看到许多报导。昨天我看到一个很惊人的消息,是同学们从网路传给我的,这是科学家的报告,说地球上的耕地,就是农耕的地,六十年之后会消失殆尽。这个消息太可怕了,六十年很快,我二十三岁到台湾,六十一年了。地球上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,这问题怎么办?我们人吃什么?这是说明什么?非常严重的粮食危机,淡水的危机、能源的危机,许多我们都想不到的,现在都变成危机了。我们听到这些报告,我今年八十四岁了,不可能再活六十年,不可能。我自己常常想,我再能活十年就很了不起,中国古人过八十岁叫风烛残年,也就是自己一定要知道随时会走。我们想到是这后人怎么办?现在这个世界年轻人、儿童怎么办?我们看到这个现象,有没有慈悲心?有,慈悲心是有,没有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们,那就是大悲心还不够。所以菩萨劝学十法的目的,是希望我们於诸众生增长大悲心,悲是怜悯众生。这个问题非常严重,而且非常迫切就在我们面前。
我们从古圣先贤教诲里面,学得一些智慧,学得一些德行。昨天我们整整用两个小时就学两句话,「了达於义,如法修行」,了是明了,达是通达,义是义理,在佛法里面讲,宇宙万法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总的说总不外乎这些。我们对这些表达得不够,为什么不够?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,我们有两种障碍,第一种烦恼障,烦恼障障碍我们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个事实我们在前面做过很多次报告。烦恼严重的人念佛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,至少是伏烦恼,你能够把烦恼伏住。这要求不高,没有要求你断烦恼,要求你伏住,它不起作用,经典上叫不起现行;就是我们讲,烦恼是有,不起作用。这个条件才能够带业往生,我们学佛才真正能算是有结果。烦恼的根是什么?根不好断,根是什么?与生俱来的贪瞋痴慢疑,佛给我们讲的这五种根本烦恼,这是根。根要是有,遇到缘它就起现行,它就发作,贪瞋痴慢疑就发作。缘有内有外,内的缘是什么?怨、恨、恼、怒、烦,这五个字,这是里面的缘,不是外头的。外面是什么?外面是五欲六尘的诱惑,财色名食睡、色声香味触法,它在那里勾引。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,所以佛法讲缘生,它不讲因,为什么?因已经有了,没有办法改变,但是缘可以改变,你能控制。我们把缘控制好,虽有因也没有关系,我们这一生当中,从净土法门还是一样有非常殊胜的成就,那就是要克服怨恨恼怒烦。像刘善人讲病,再也不怨恨别人,无论是别人怎么样的伤害我、毁谤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都没有一点怨恨。为什么?学佛的人会反求诸己,他为什么不怨恨那个人,会怨恨我?我今生没有得罪他,我有过去世,过去生中也许得罪他,跟他有了过节。那今天他对我种种的这个行为,这是应该的,一报还一报,我的帐清了,欢欢喜喜,还感谢他,我们这个冤结解开了。解结不能要求对方,要求对方,这个结是永远解不开的,要求自己,所以小乘须陀洹、菩萨在初信位就做这个功夫了。《华严经》初信位的菩萨,第一个把我见淡化了,就是执著这个身是我,为什么?这才真正叫烦恼的根本,根本的根本,因为有我,跟著我起来的有三毒。
我们学教学了这么多年,佛在经上讲得很透彻,我从哪里来的?我是从一念不觉,这个与别人不相干,是我自己起的念头,起了个念头。这个念头才起,就把自性(自己的本性)变成阿赖耶。阿赖耶是什么?阿赖耶是带了迷惑的自性,自性是真心,阿赖耶叫妄心。这一迷之后,真心不当家了。真心里面,佛在《华严》上讲得好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那是真心,你跟诸佛如来智慧是平等的、德行是平等的、相好是平等的,丝毫没有差别,真的是万德万能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那是你的本来面目。现在本来面目失掉了,这个不是真失掉,迷失,也就是说,它并没有失,但是现在因为你烦恼当家,妄心当家,妄心做主,它不做主,它不起作用了,是在这么一个状况之下,这与别人不相干。变成阿赖耶,阿赖耶起作用,这是三细相,第一个是业相,业相用我们现在科学的术语说,波动,波动的现象。要知道,真心不动,妄心它才动,频率非常之高,弥勒菩萨跟我们讲的,那就是妄心。它的频率高到什么程度?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也就是说在一秒钟它振动的频率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,这么快,这样的微细,这是业相。现在科学里面讲,这是能量。这一动,两种现象出现,第一个就是我出现了,我是正报,我出现了。我是什么?转相,转变了,我们就错误了,把我们的念头当作是自己,这念头不是自己,把它当作自己,就是把阿赖耶的业相当作自己,错了。那就变成什么?变成末那。末那,佛给我们讲,四大烦恼常相随,一迷就有这四种现象出来了。第一个是我,执著,执著阿赖耶的业相是我,执著这个东西;同时产生我爱,我爱是贪;我痴,愚痴;我慢,慢就是傲慢、就是瞋恚,所以贪瞋痴是第七意识,第七识,只要有它就有贪瞋痴,所以我说这是因。
佛跟我们讲根本烦恼,他讲了五个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。疑是什么?对圣教的怀疑,对佛菩萨的教诲怀疑,对圣贤教诲怀疑,因为怀疑,你就学不到东西。印光大师说得好,学东西你所得到的,是怎么得到的?从诚敬心得到的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」,也就是说,圣贤教诲你能够得一分利益。真的『不由他教』,是自性!诚敬是性德,有一分,你就能开解一分;有两分,你就能开解两分;有十分,你就能开解十分。印祖在《文钞》里头,这个话讲得太多了,常常劝导学人,这是真的。我们如果对老师怀疑,老师再高明也没有办法教你,为什么?你排斥,你不能接受。所以佛法里头讲缘分是讲根熟众生,某人他根熟了,什么叫熟了?他不怀疑就熟了,他能接受,你教他一分,他就接受一分;教他两分,他就接受两分。怎么知道他接受?如法修行就接受了。他学了没做到,能解不能行,那是什么?那是他没有真正理解。这个话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他给我说,佛法是知难行易。这是个哲学上的问题,不是知易行难,佛法是知难行易,你真知道了,做太容易了。所以到以后我们接受老师这种教诲,以后我们读《坛经》,看到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听五祖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豁然开悟了。五祖给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我们估计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,你看看两个小时之前凡夫,两个小时之后他成佛了。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,念头转过来他就是佛,不难!难在什么地方?难在你放不下,转不过来。你看经上给我们讲的,你放下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果。
阿罗汉是什么?阿罗汉是正觉。佛法修行的果德,名词术语里只有一句话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一句话可以翻成中文,为什么不翻?叫尊重不翻,因为它是学佛的终极目标,你学佛为什么?就为这个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,它这里面自然有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正觉,第二个阶段正等正觉,最后这个阶段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你看一句话,无上正等正觉,里头有正觉、有正等正觉、有无上,有三个层次。这就是三个不同的地位,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,正等正觉是菩萨,正觉是阿罗汉,所以菩萨、阿罗汉是佛教里学位的名称。他是怎么样拿到这个学位的?他得到正觉了。什么是正觉?执著没有了、放下了,大乘教里面常讲,见思烦恼断了,见思烦恼就是执著。见的烦恼就是你见解的错误,第一个是身见,你把身当作我,身不是我,你把它当作我。第二个是边见,边见就是对立,跟人对立、跟事对立、跟一切万物对立,现在科学家讲的相对论就是对立,这边见。第三个叫见取见,第四个叫戒取见,这两个我们中国人称它为成见。我们常讲某人成见很深,就是他很执著,他认为他的见解是正确的,别人是错误的,这两个成见。成见怎么会两个?一个是在因上,一个是在果上,见取见是在果上的成见,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。不属於上面四种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,统统叫邪见。归纳五大类,这五大类统统断尽,你全放下、没有了,你证小乘初果,大乘《华严经》里面初信位菩萨,你是真佛弟子了。十信是《华严经》的小学,一年级、二年级到十年级,你现在上了一年级,你是真佛弟子。真佛弟子,我们世间人对他很尊重,尊他为圣人,小圣,小小圣人,他不是凡夫了,初信菩萨,小乘是须陀洹。他再把思惑断掉,就是他错误的思想,错误的思想是什么?贪瞋痴慢疑,把这五种断掉,他就是正觉。
我们这个世间人不能说没觉悟、不能说没智慧,但是佛法里很有趣味,他有智慧、他有觉悟,但是不称他为正。标准是什么?标准是你还有烦恼在,你就不正,烦恼断了,那叫正,正知正见,这才叫正。我们三皈依里皈依法,法就是正知正见,这个才叫如法修行。你看看佛教给我们的,讲得容易,真正觉悟之后,他马上就放下,他一放下就证果,立刻就升级,他不是凡人了。再能够进一步放下分别,不但不执著,分别心不起了,那他升级了,他升到正等正觉,他不叫阿罗汉,他叫菩萨。如果再把起心动念放下,他又升了,他叫无上正等正觉,加上无上,他成佛了,他叫佛陀,他不叫菩萨。什么样的人到达这个境界?在《华严经》里,诸位要知道,初住以上统统是这个境界。其实《华严》是平等真法界,平等里面为什么又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四十二个阶级?有阶级就不平等,平等就没有阶级。对的,佛给你讲平等是给你讲真话,它真没有阶级。给你讲四十二个阶级是方便说,不是真的,是方便说。为什么说有四十二个阶级?他那个起心动念的习气有,是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,无明真的断了,无明烦恼的习气在。从习气浓淡、浅深说出四十二个等级,是这么一回事情。它是不是真有等级?没有,你要说真有等级,错了。什么地方真有等级?十法界里面真有等级,六道里头的等级是非常严格、非常明显。十法界里头有,这还真有等级,因为他有分别。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里头没有,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。
所以成佛在哪里?放下。为什么放不下?没看破。了达於义是看破,如法修行是放下。所以看破难,为什么放不下?没看破,看破之后放下很容易。放下,这个境界才真正往上提升。没有放下,没有放下你学得再多、学得再好,讲得天花乱坠,著作等身,在佛法里面讲什么?有名无实,叫什么?叫名字菩萨,有名无实,你没做到。真正在做,但是不及格,没有到达阿罗汉这个等级,没有取得正觉,但是确实你走的是正确的方向,你是向著正确的目标,你也很努力、很用功在精进,这个天台大师称为观行即。观行是你确实在修观,在学习看破,在学习放下。放下一分,就有一分的效果;放下两分,就有两分的利益,一点都不错。学佛,见思烦恼一丝毫不能放下的,这就是名字位中,古大德常讲的名字位中,你没有从名字提升到真干。我在这么多年,我自己也是在学。实在讲,我遇到的的确是真善知识、真的好老师,方东美先生、章嘉大师、李炳南老居士,真善知识。尤其是章嘉大师,第一天见面就把这个秘诀传授给我,「看破,放下」,就传给我。我做不到,做不到但是在做,一点一点的放,点点滴滴的放。效果呢?效果是身体健康,很少生病,寿命延长,在生活上比较有一点福报,命里头是一点福报都没有。这是什么?这是观行即里头的小成就,不是大成就。观行即里面最大的成就,给诸位说,是念佛自在往生,念佛功夫成就了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,想多住几年不碍事,是观行即里面功夫上乘的。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业障重,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悟入是难,只有求生净土,这个自己能有一点把握。修其他法门真的要断烦恼,不要说思惑,见惑都断不了。见惑断了,才是须陀洹、才是《华严经》初信位的菩萨。
我在这么多年当中常常劝导大家,实际上是劝导自己,我常说的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、放下贪瞋痴慢,我讲了几十年,我自己也真干,有没有做到?做得不够好。就是完全做到了,有没有入门?没有。我都讲真话,我讲的这十六个字你统统做到,你是到须陀洹的门口,没进去,你到门口了。初信位的菩萨,你也是到门口,你还没有跨进去一步。那一步要什么条件?那一步就是要佛法的条件,不是我说的了,要用佛经的条件,也就是五种见惑你要放下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这一放下,你就进去了。所以我说的十六个字是学前的功夫,你有这个条件,你就很容易进门,句句都是真话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法身菩萨的境界,对我们依旧是增长大悲,没有把我们初学忘记。我们初学学《华严》,阿赖耶识种《华严》的种子,这个意义很深。《华严经》不是一般初学人能学的,你能够来听,听得还津津有味,听得欲罢不能,说明什么?你过去生中,绝对不是一世、二世,三世、五世学过《华严经》,总是有十次以上,你阿赖耶有这个善根,今天一接触,他就生欢喜,这么个道理。
我们为什么不能一下放下,不能像能大师一样一下就能够悟入?我们功夫不够。惠能大师那个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,无量劫来生生世世,他成就了,他来示现给我们看,像释迦如来一样。所以增长大慈悲心,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对於小行菩萨念念不忘。《金刚经》上说,佛嘱咐这些大菩萨,时时刻刻护念这些小菩萨,要照顾这些小菩萨,帮助他们增长大悲心,菩提心才能发得出来,也就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我们学佛的人都会念,自己想一想,认真反省,做到没有?没做到。这个众生我喜欢他,我度他、帮助他;那个众生我讨厌他,不但不度他,我还得障碍他,这就错了。我们发的这个慈悲心是什么慈悲?叫「爱缘慈悲」,不出六道,心不平等,心不清净。佛给我们讲慈悲心四种,你是第一种爱缘慈悲。这是一切众生都有的,他对他的子女爱护,子女对父母爱护,这是爱缘慈悲。升一级叫「众生缘慈悲」,这个心量大了,这个平等了,像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我们今天讲大爱,这个扩大了,众生缘慈悲。菩萨的慈悲心比这个高,菩萨叫「法缘慈悲」。菩萨的慈悲心跟佛差不多,但是用心不一样,佛是「无缘慈悲」,没有条件的。菩萨也几乎是没有条件,他为什么会没有条件?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,这就是法。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,贤首国师的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从这个里面我们真的明白、真的觉悟了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。根据这个发的平等大慈悲心,这还是有条件的。到如来果地上,再没有条件了,叫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这个只有大乘教里头有。所以小乘是法缘慈,大乘教里面有权有实,权教是法缘慈悲,实教那是讲开悟以上的,就是初住以上的,这是无缘慈悲。初住以上就是真佛,不是假佛了。江味农居士注解《金刚经讲义》,《金刚经讲义》里面讲的诸佛如来,江居士统统都指《华严经》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的注子是这么解释诸佛。
所以帮助一切众生增长慈悲心非常重要。特别在我们现前的社会,我们现前社会缺少什么?诸位细细想想,缺少什么?用一个字回答,就是「爱」。缺乏到什么程度?缺乏到一切众生不知道自爱。对自己都不爱,他怎么会爱别人?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。如果真正爱自己的人,爱自己的什么?爱自己的本性本善,爱自己的性德,什么是性德?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是性德。这不是别人教的,这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能不爱吗?所以真正自爱的人,他才会真的爱人,不自爱,要是说爱人,那个靠不住,他会变化。这个变化的例子太多了,我看到同学提供给我的网路的信息,是讲最近香港的信息,香港年轻人结婚这是爱,结婚之后离婚的比率是一半,不久就离婚,你看那个爱是假的不是真的,变了。为什么?那是什么?那是情绪,他哪里懂得爱?真正的仁爱是性德,见性他才有。没见性呢?见性的这些善知识教导他,他也能够把性德发扬光大,逐渐逐渐的就把自己的性德引发出来,这叫功德。也就是用善的、用性德,用佛菩萨的性德,用圣贤人的性德,来薰修自己,假以时间,长时的薰修,把自己的性德薰出来。自己性德薰出来,你就成圣成贤,你就成佛成菩萨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薰习比什么都重要,得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,希望我们要重视这个教诲。
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你读这一本书,你把这本书念上一千遍,一千遍念完之后,就像经上讲的,「即自开解,不由他教」,那个意思你全都明白了,那是什么?开悟了。这一悟,给诸位说,一切都悟了,你六根就放光。放光是什么?充满了智慧,你一看就明白,一听就明白,一接触就全通达了,这叫开悟。没开悟的时候生烦恼,开悟的时候生智慧。所以末后这一段经文,把菩萨修学的目标、目的说出来了。我们明了之后要珍惜,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「第二治地住」就是怎样把我们心地治好,这一篇东西非常重要,有了好心地才能如法修行。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下面我们看第三住,第三住是「修行住」,我们把经文念一遍,它也是分两大段,「自分」跟「胜进」两大段。先看自分,第三修行住:
【佛子。云何为菩萨修行住。此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。】
这个菩萨用十种行观一切法。
【何等为十。所谓观一切法无常。】
那个『观』字它是贯注下去,就用一个,下面每一句上面都应该有一个「观」字。
【观一切法苦。】
这上头都有个「观」。
【观一切法空。观一切法无我。观一切法无作。观一切法无味。观一切法不如名。观一切法无处所。观一切法离分别。观一切法无坚实。是为十。】
这个地方的经文,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。《疏》,「释中」,这是解释里面,「先明自分,是护烦恼行,后明胜进,是护小乘行,前中,然此十无常,大同三地,彼论具释,引中边释,已见问明,既文义包含,略举一两」。这个意思简单解释一下,菩萨修行住,他自分是修十无常,这叫十无常观,也叫十种行观一切法。护烦恼行是护持你不生烦恼,你为什么会生烦恼?是你把这个世间很多东西看错了,你在这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,於是烦恼就生了。你要知道它的真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能够常作如是观,你怎么会生烦恼?你永远生智慧,不会生烦恼。这个地方教菩萨,菩萨本身是如是,他主要在这里教人的。大同三地是「十地品」里面第三地的菩萨,也是讲十无常,讲得非常详细。所以《华严经》有个很大的好处,你看同样这十个科目,我们现在是学第一个十住,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每一个大单元里面它都有十个小单元,十个小单元所修的名目都是相同的,可是里面的意思、境界浅深不一样。此地你看三住讲得很浅,到三地那就讲得很深、讲得很圆了,所以这是先给我们提出来。彼论具释,这就是《十地经论》,《十地经论》专门解释《十地经》,那个注解里头很详细,具体的解释。
下面说,「论云,命行不住,总名无常,此总句也」,这是总说。命是我们的寿命,行是什么意思?行是刹那不住。譬如我们寿命八十岁是命,命无常,八十岁人就得死了。八十岁怎么过的?八十岁,天天向八十岁迈进。我在早年讲经也曾经说了很多次,我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最精进,可以说一分一秒都不懈怠,真的不是假的,他向哪个目标?向坟墓。真的,人都是这样的,你从生下来,你往哪里走?就往坟墓上走。时间长短那是你的命,有人活三、五十岁,有人六、七十岁,有人八、九十岁的,那是命。一天都不肯停!不要说一天不肯停,一分钟都不肯停,一秒钟都不肯停,无常!那个不肯停就叫做行。所以命跟行都不住,不住就是它不停止在那个地方。总名无常,这一句是总说,这是我们现前的真相,不能不知道。这一条路,中国古人叫黄泉路,黄泉路上无老少,这是给我们的警惕。
我们一个聪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必须要知道,在我这有限寿命之中,我要成就什么。这个成就什么,你一定要知道,带得去的。古大德常跟我们说,带得去的,你要多做;带不去的,放下。什么东西带不去?财色名食睡带不去,给你说,五欲六尘带不去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带得去的是什么?德行带得去,你所造的业统统带去了。这个业里头有善业有恶业,善业将来带你到三善道,你到有福报的地方去,不善的业引导你到三恶道,你去受苦。这个东西带得去,那我们就得要考虑清楚,我要带善不要带恶。於是我们才恍然大悟,修养德行是带得去的。孔子的学生颜回,三十几岁就过世,是夫子常常赞叹的一个学生,夫子一生念念不忘的一个好学生。他寿命虽然短,他利用那个短的时间,他修养德行,他带去的是好东西。那寿命短,在我们的眼光里面看,怎么看法?好!他绝不堕三恶道,他的德行超过一般人,他到哪里享福?他到天上享福去了,在这里寿命短,早一天去享天福,你说是不是好事情?好事。他在这里多住一年,他就晚一年享福,他早走一天就早一天享福,他修成功了。所以这个道理必须要懂得。
下面说,这个总句,「然复有二,一者念念无常,二者一期无常」,这是讲一切法。这个菩萨确实是有慧,「但观一切诸法,念念不停,刹那生灭,而未会得法身真常之理,是名观一切法无常」。人、事、物,就把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了,所有一切自然现象也把它包在物里头,我们把它分类,通常我们讲人、事、物、自然现象,这就把整个宇宙一切诸法全包括了,没有一法不是无常的,这一定要知道。你知道一切法无常,你对於一切法就放得下,不再执著了,有,很好,没有也很好,永远是心平气和来对待。你在这里面决定没有取舍,决定不会有占有的念头,决定不会有控制的念头,也不会有得失的念头,你看你多自在。佛菩萨教我们随缘不攀缘,普贤菩萨教我们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如果有控制的念头、有占有的念头,你就没有办法随缘,没有法子修随喜功德了。
所以学佛,早年老师教我放下,从哪里放起?老师有善巧方便,我那个时候是初学,教我从对立做起,不要跟人对立。刚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容易,为什么?我们跟别人对立这个念头是已经成习惯了,哪有不对立的?实在讲都是傲慢。真的,佛在经教上给我们讲,我们不能不承认。以后跟李老师学经教,李老师讲这个傲慢是俱生烦恼,他说你细心去观察,看什么人?看乞丐,你看他有傲慢心。乞丐是在人类当中,这是最下等的,他没有钱,贫穷,沦为乞丐,没有地位,我们中国人讲贫贱到极处,贫为乞丐、贱为乞丐,贱是没有地位,贫是没有财富,靠乞讨、讨饭过日子。这样的人在路边上看到富贵人从他面前经过,他还不以为然,鼻子哼一声,「有什么了不起,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」,你看看,他还在讽刺别人。这就说明什么?他傲慢,他有傲慢,他不是没有。所以老师给我们说,傲慢是俱生烦恼。佛法说要断,为什么?它障碍你见性,它障碍你觉悟,它障碍你修行,这麻烦大了。儒家没有讲明心见性,所以儒家对於傲慢没有教人断,但是教人什么?要控制。你看《礼记》里说,「傲不可长」,这就说傲慢是有的,不要再增长了,儒家只是劝你,你控制住,不要再增长。可是佛法,佛法一定要断。为什么?贪瞋痴慢疑,这个根本烦恼,六个,后头恶见,其实恶见就是五种见惑,这五种错误的见解,就是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是这个,这五种见解是错误的,合起来叫六个根本烦恼,《百法明门论》上说的。这六个东西障碍你生生世世脱不了六道轮回,你说这个麻烦多大。
不学佛不知道轮回苦,不了解轮回状况。学佛之后,对这个事情逐渐逐渐明白了,才晓得六道不能住。六道里头只有受苦受难,没有法子向上提升,纵然生到天道,那是享受、享乐,那里没有苦,它不是永恒的,它也是刹那生灭的,寿命还是要到。寿命到,禅定功夫失掉了,依旧还是随业流转。那我们自己要想想,无始劫以来到今天,生生世世,我们自己认真去思惟,我们造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?肯定是恶业比善业多,为什么?佛告诉我们,我们阿赖耶识里头,统统讲阿赖耶,讲妄心,不能讲真心,为什么?真心没见到。讲真心,那是菩萨,那不是凡夫,所以我们讲妄心。妄心里面,善心所只有十一个,烦恼心所有二十六个,这就是说明在阿赖耶里面善恶较量,恶的力量大,善的力量小。所以人必须从小接受好的教育才能够弥补,如果没有好的教育,肯定是被环境所染污。
你的本性本善没错,习性力量不能疏忽,《三字经》一开头讲得很清楚,「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习相远」。你的自性是圣人、是贤人,你能随顺性德,你是圣贤,如果不随顺性德,你随顺外面的染污,那你跟你的性德、本善愈去愈远了,这真的。我们观察婴儿、婴孩,你看他对父母那个爱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阿赖耶还没起作用,真心流露。为什么他长大了,愈长大对父母那种爱就淡薄?十岁肯定不如五岁,二十岁肯定不如十岁,三十、四十岁很多人已经不要父母了,不孝!习相远。所以古圣先贤才重视教育,「苟不教,性乃迁」,教育从这个理念兴起来的。怎么教法?「教之道,贵以专」,这是中国古圣先贤千万年累积下来的智慧经验,世代相传。在中国传了几千年,效果卓著,真正收到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的德行,光大仁爱和平的爱心,所以带来的是身心健康、家庭和睦幸福、社会安定繁荣、世界和平,这从教育得来的。中国古圣先贤明了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把教学摆在第一,把经济摆在最后。经济是利,摆在最后,为什么?那是人之必争。如果这个社会都争利,会造成天下大乱,所以世世代代对这个事情严格的防范,维持社会的安定祥和。
所以中国人讲教育,家庭教育是根,扎根教育,比什么都重要。向上提升则是学校教育,在从前是私塾,就是家族的子弟学校。老师认真负责,身行言教,才能把学生教好。成年之后是社会教育,社会教育是儒释道,儒家教伦理道德,道家教因果教育,佛家教十善业道教育,这是社会教育。另外还有少数,希望更上一层楼,那就是宗教教育,至少他希望生天。学了佛之后,知道宇宙之间太广大,诸佛如来刹土永恒不坏,那是真常,它不是无常。舍弃无常,向往真常,那就接受宗教教育,宗教教育教你超越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超越三界就是超越六道轮回。再往上提升,超越十法界,那是真正的究竟圆满,回归到本善,回归到自性。贤首国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还源是什么?回归自性,这叫大圆满,这是佛教的教育。现在我们生长在乱世,生长在社会是以名利挂帅,没有一个人不竞争,竞争是正常的,竞争可以不择手段,今天向这个方向去发展,向这个方向去迈进。现在确实有一些人已经看出来,这个方向再向前发展会导致什么结果?世界毁灭。所以有人,少数人还不多,已经在高声疾呼,唤醒大家回头。能回得了头吗?太难。真的回头,回头是岸,世界还不至於毁灭,还会继续活下去;不回头,那个麻烦可大了。
菩萨在此地教我们,对於宇宙人生你怎么个看法,头一条就教给我们,你要看一切法无常。无常有两种现象,一种是念念不停,刹那生灭,这是学佛的人清楚明了。释迦牟尼佛在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说这个世间一切法它是怎么回事情?它真的是个波动现象,从波动现象里面发生的。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,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,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,《仁王经》上说的。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,四乘六十乘九百,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。跟我们讲这个世间不是真的,是念念不停,刹那生灭,《仁王经》上讲的。中国的佛门弟子,读过《仁王经》的人很多,在台湾好像每年还有一个仁王护国法会,读诵这部经。佛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,我们细心去观察,一个生灭就好像一张幻灯片,我们用电影来比喻,我这是电影的胶卷,它的底片,每一格是正片,就是我们讲的幻灯片。放在幻灯片里面,投射到银幕上,它是不动的,它是一张幻灯片,你看到的,张张都是独立,没有一张相同的。可是它在电影放映机里面,用快速度来放映,让我们的眼睛来不及看明它的真相。我们的眼睛视觉很迟钝,你看它一秒钟,镜头开关二十四次,我们没有办法看出它是静止的,我们看到它好像是活动的,就被它迷了,就被它欺骗了。现在佛告诉我们,现在一秒钟不是二十四张,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张,说什么?说我们现前这个世界,我们现前社会的真相。总而言之,一切现象从哪里来?是从念头产生的。
我们读到《菩萨处胎经》,这个菩萨是释迦牟尼佛,他在坐胎的时候,也就是母亲怀他的时候,他在胎中的时候,他在胎中讲经说法,这个境界我们没有办法想像。在这部经里头,世尊问弥勒菩萨,他说「心有所念」,我们凡夫起个念头,我想做一桩什么事情,我想去看个人,或者我想去喝一杯饮料,我们动这个念头。这一个念头里头,他说「有几个细念?有几个相?有几个识?」这个问得好。弥勒菩萨答覆也是一弹指,不是二十一万六千个念头,这一弹指多少?三十二亿百千念。百千是十万,以十万为单位,三十二亿乘十万,我们中国人算的,三百二十兆,这一弹指,三百二十兆个生灭,微细念头生灭,跟《仁王经》相比,那小巫见大巫,我们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《仁王经》上是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,弥勒菩萨这个话应该是真实说。我们还是一秒钟四弹指,三百二十兆乘四,变成什么?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就是一秒钟,好像我们将电影放映机的镜头开关多少次?一秒钟开关一千二百八十兆次。弥勒菩萨又说,「念念成形」,这个形是物质现象,「形皆有识」,精神现象。每一个念,诸位要晓得,一秒钟里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个念头,每一个念头都有物质现象生起,同时精神现象生起,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同时生起的,这是真实说,这是佛法讲的宇宙的缘起,生命的缘起,我从哪里来的。但是你要晓得,这个我是你执著的我,有没有真我?有真我,真我就是自性,能现、能生、能变,那是真我。这个我,虚空法界这个我,这是所现、所生、所变的;凡是所现、所生、所变的,都是念念不停,刹那生灭,这就是无常。无常不是真实的、不是永恒的,佛告诉我们,我们可以受用,不能执著。我们可以随缘,不能攀缘,你攀缘错了。普贤菩萨告诉我们,可以随喜成就功德,这句话就是古大德常讲的借假修真,这个现象是假的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假的,借假修真。在这里头修什么?修明心见性。怎么个修法?修不被幻境所动,知道它,它是虚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;佛告诉我们,「如露亦如电」,那是刹那生灭,「应作如是观」,你这样看法就对了,一点都没错。
所以在一切法里头,头一个就是学不对立。不对立,实在讲是五种见惑里面的边见,那是二边,我把我自己这一边撤除,别人那一边跟我就对立不起来了。不对立就没有怀疑、就没有矛盾、就没有冲突,大概百分之七、八十的烦恼就没有了。烦恼轻、智慧长,你烦恼没有了,你生智慧,所以说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它就会往外头透。所以别人赞叹我们,不要生很欢喜的心,那错了,为什么?就不要动感情,喜怒哀乐爱恶欲叫七情,烦恼!别人赞叹我们,笑一笑,感谢就好了,不要受,不要接受,以为我真的不错,那你就错了,我没有我。别人毁谤、侮辱,笑笑,没事,为什么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你只要把这两句话一提醒,这叫话头,禅宗里要参话头,这话头提起来,心平气和,妄念就没有了,这是真修行,为什么?把我们所有错误的念头、错误的言行全部都修正过来了。然后起什么心?动什么念?什么样的行为?利益众生,念念都是想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这是大慈悲心。看到现在众生那么苦,知道苦从哪来的,怎样纠正,自己很清楚,从自己做出来给大家看,让大家慢慢觉悟、慢慢回头,这叫自行化他。
这底下有一句,而未会得法身真常之理,这个菩萨还没有能够体会得法身真常之理,为什么?他还没有见到法身。这句话,诸位一定要晓得,他是不是真的没有见到法身?他见到了,他不见到,他怎么能超越十法界?他怎么能生到一真法界?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,这是法身大士,大家常常听到《华严经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这里说他未会得法身真常之理,这一句应该是什么?不是圆教,别教,别教里面的十住菩萨,没有见到法身,他看一切法无常。但是在实教里,实教是真实,法身菩萨看到什么?动静不二,他们统统是入不二法门,他们在相上见性,性相不二,在事上见到理了,理事不二,这是法身菩萨。他今天做这种示现,给谁看的?我们一定要记住,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,见到大龙菩萨收藏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那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二七日中所说,不是法身大士怎么可能?他从龙宫里面带回来,那个经带不回来,分量太大,阎浮提众生(我们地球上的人)不能接受;看中本,中本分量还是太大,没有法子;看小本,小本是什么?目录提要。像我们今天看中国的《四库全书》,那个分量太大,一千五百册,现在精装本,像《大藏经》一样,一千五百册;目录提要五册。龙树菩萨带回来的是目录提要,经上所讲这些原理原则都说出来了,我们凡夫要能够得受用,我们要能在这里面学到东西,才管用。要不然你学它干什么?入不了这个境界,不叫白学了吗?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。我们今天学这个管用,有大利益。我们入不了不二法门,为什么?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、对立、冲突还是不断在发生;我们如果晓得一切法无常,刹那生灭,它不存在,对我们契入境界初步有大利益,这个不能不懂。自己修行要懂,帮助别人也要懂,否则的话你就帮错了忙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第二治地住」,「胜进」最后的一段经文,我们念一念:
【何以故。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。有所闻法。即自开解。不由他教故。】
我们在「胜进」这一段经文里面,学到「诵习多闻,虚闲寂静,近善知识」,又学到「了达於义,如法修行,远离愚迷,安住不动」。我们读了这些经文,在现前生活环境当中,我们感触非常之深,尤其是诵习多闻、了达於义。菩萨在此地给我们一个最好的提示,教导我们要怎样的修学才能够契入境界,也就是说让我们在现前生活当中得到受用。最后这一段,『何以故』,为什么,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讲,为什么。为什么菩萨在此地要教我们如是的修学?下面说出来,『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』,这是第一个意思,利他。第二自利,『有所闻法,即自开解』,听了之后就能够悟入,用不著别人来教导,自己就能悟入。从这个地方去看,菩萨的定功有多深,为什么?开悟时要靠定功,没有定功就不能开悟。定功愈深,悟得也深,悟得也广。初住菩萨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我们通常称他这种悟叫大彻大悟,那不是普通的悟,为什么?他已经把起心动念放下了。大乘教里面我们学得很多,纵然记性不好,也都能记住,为什么?他不断在重复,这就是诵习多闻,不断在重复。我学东西,实在讲不是上上根人,我很坦白的跟大家做报告,我是中下根性的人,所以薰习遍数不多就记不住。因此我自己的标准,每学一样东西,我会学三十遍,我才能把重要的部分能够记住。
前面这一句非常重要,为什么?它是个动力,真正学佛,已经把名闻利养都放下了。世间人,可以说六道里面的人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他都会非常认真努力去做,为什么?有名利在里头,他能够得到名利,所以他很认真负责去做。没有名利的人,如何能够精进不懈?那就靠他的慈悲心,就是这里讲的「於诸众生增长大悲」。这些众生是十法界的众生,特别指的是六道众生。六道众生太苦了,尤其是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,虽然科技日新月异,可是道德沦丧了。科学家、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危机。我们刚刚过去的,实际上不能算过去,金融危机,我们看到许多报导。昨天我看到一个很惊人的消息,是同学们从网路传给我的,这是科学家的报告,说地球上的耕地,就是农耕的地,六十年之后会消失殆尽。这个消息太可怕了,六十年很快,我二十三岁到台湾,六十一年了。地球上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,这问题怎么办?我们人吃什么?这是说明什么?非常严重的粮食危机,淡水的危机、能源的危机,许多我们都想不到的,现在都变成危机了。我们听到这些报告,我今年八十四岁了,不可能再活六十年,不可能。我自己常常想,我再能活十年就很了不起,中国古人过八十岁叫风烛残年,也就是自己一定要知道随时会走。我们想到是这后人怎么办?现在这个世界年轻人、儿童怎么办?我们看到这个现象,有没有慈悲心?有,慈悲心是有,没有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们,那就是大悲心还不够。所以菩萨劝学十法的目的,是希望我们於诸众生增长大悲心,悲是怜悯众生。这个问题非常严重,而且非常迫切就在我们面前。
我们从古圣先贤教诲里面,学得一些智慧,学得一些德行。昨天我们整整用两个小时就学两句话,「了达於义,如法修行」,了是明了,达是通达,义是义理,在佛法里面讲,宇宙万法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总的说总不外乎这些。我们对这些表达得不够,为什么不够?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,我们有两种障碍,第一种烦恼障,烦恼障障碍我们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个事实我们在前面做过很多次报告。烦恼严重的人念佛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,至少是伏烦恼,你能够把烦恼伏住。这要求不高,没有要求你断烦恼,要求你伏住,它不起作用,经典上叫不起现行;就是我们讲,烦恼是有,不起作用。这个条件才能够带业往生,我们学佛才真正能算是有结果。烦恼的根是什么?根不好断,根是什么?与生俱来的贪瞋痴慢疑,佛给我们讲的这五种根本烦恼,这是根。根要是有,遇到缘它就起现行,它就发作,贪瞋痴慢疑就发作。缘有内有外,内的缘是什么?怨、恨、恼、怒、烦,这五个字,这是里面的缘,不是外头的。外面是什么?外面是五欲六尘的诱惑,财色名食睡、色声香味触法,它在那里勾引。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,所以佛法讲缘生,它不讲因,为什么?因已经有了,没有办法改变,但是缘可以改变,你能控制。我们把缘控制好,虽有因也没有关系,我们这一生当中,从净土法门还是一样有非常殊胜的成就,那就是要克服怨恨恼怒烦。像刘善人讲病,再也不怨恨别人,无论是别人怎么样的伤害我、毁谤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都没有一点怨恨。为什么?学佛的人会反求诸己,他为什么不怨恨那个人,会怨恨我?我今生没有得罪他,我有过去世,过去生中也许得罪他,跟他有了过节。那今天他对我种种的这个行为,这是应该的,一报还一报,我的帐清了,欢欢喜喜,还感谢他,我们这个冤结解开了。解结不能要求对方,要求对方,这个结是永远解不开的,要求自己,所以小乘须陀洹、菩萨在初信位就做这个功夫了。《华严经》初信位的菩萨,第一个把我见淡化了,就是执著这个身是我,为什么?这才真正叫烦恼的根本,根本的根本,因为有我,跟著我起来的有三毒。
我们学教学了这么多年,佛在经上讲得很透彻,我从哪里来的?我是从一念不觉,这个与别人不相干,是我自己起的念头,起了个念头。这个念头才起,就把自性(自己的本性)变成阿赖耶。阿赖耶是什么?阿赖耶是带了迷惑的自性,自性是真心,阿赖耶叫妄心。这一迷之后,真心不当家了。真心里面,佛在《华严》上讲得好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那是真心,你跟诸佛如来智慧是平等的、德行是平等的、相好是平等的,丝毫没有差别,真的是万德万能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那是你的本来面目。现在本来面目失掉了,这个不是真失掉,迷失,也就是说,它并没有失,但是现在因为你烦恼当家,妄心当家,妄心做主,它不做主,它不起作用了,是在这么一个状况之下,这与别人不相干。变成阿赖耶,阿赖耶起作用,这是三细相,第一个是业相,业相用我们现在科学的术语说,波动,波动的现象。要知道,真心不动,妄心它才动,频率非常之高,弥勒菩萨跟我们讲的,那就是妄心。它的频率高到什么程度?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也就是说在一秒钟它振动的频率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,这么快,这样的微细,这是业相。现在科学里面讲,这是能量。这一动,两种现象出现,第一个就是我出现了,我是正报,我出现了。我是什么?转相,转变了,我们就错误了,把我们的念头当作是自己,这念头不是自己,把它当作自己,就是把阿赖耶的业相当作自己,错了。那就变成什么?变成末那。末那,佛给我们讲,四大烦恼常相随,一迷就有这四种现象出来了。第一个是我,执著,执著阿赖耶的业相是我,执著这个东西;同时产生我爱,我爱是贪;我痴,愚痴;我慢,慢就是傲慢、就是瞋恚,所以贪瞋痴是第七意识,第七识,只要有它就有贪瞋痴,所以我说这是因。
佛跟我们讲根本烦恼,他讲了五个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。疑是什么?对圣教的怀疑,对佛菩萨的教诲怀疑,对圣贤教诲怀疑,因为怀疑,你就学不到东西。印光大师说得好,学东西你所得到的,是怎么得到的?从诚敬心得到的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」,也就是说,圣贤教诲你能够得一分利益。真的『不由他教』,是自性!诚敬是性德,有一分,你就能开解一分;有两分,你就能开解两分;有十分,你就能开解十分。印祖在《文钞》里头,这个话讲得太多了,常常劝导学人,这是真的。我们如果对老师怀疑,老师再高明也没有办法教你,为什么?你排斥,你不能接受。所以佛法里头讲缘分是讲根熟众生,某人他根熟了,什么叫熟了?他不怀疑就熟了,他能接受,你教他一分,他就接受一分;教他两分,他就接受两分。怎么知道他接受?如法修行就接受了。他学了没做到,能解不能行,那是什么?那是他没有真正理解。这个话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他给我说,佛法是知难行易。这是个哲学上的问题,不是知易行难,佛法是知难行易,你真知道了,做太容易了。所以到以后我们接受老师这种教诲,以后我们读《坛经》,看到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听五祖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豁然开悟了。五祖给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我们估计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,你看看两个小时之前凡夫,两个小时之后他成佛了。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,念头转过来他就是佛,不难!难在什么地方?难在你放不下,转不过来。你看经上给我们讲的,你放下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果。
阿罗汉是什么?阿罗汉是正觉。佛法修行的果德,名词术语里只有一句话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一句话可以翻成中文,为什么不翻?叫尊重不翻,因为它是学佛的终极目标,你学佛为什么?就为这个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,它这里面自然有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正觉,第二个阶段正等正觉,最后这个阶段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你看一句话,无上正等正觉,里头有正觉、有正等正觉、有无上,有三个层次。这就是三个不同的地位,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,正等正觉是菩萨,正觉是阿罗汉,所以菩萨、阿罗汉是佛教里学位的名称。他是怎么样拿到这个学位的?他得到正觉了。什么是正觉?执著没有了、放下了,大乘教里面常讲,见思烦恼断了,见思烦恼就是执著。见的烦恼就是你见解的错误,第一个是身见,你把身当作我,身不是我,你把它当作我。第二个是边见,边见就是对立,跟人对立、跟事对立、跟一切万物对立,现在科学家讲的相对论就是对立,这边见。第三个叫见取见,第四个叫戒取见,这两个我们中国人称它为成见。我们常讲某人成见很深,就是他很执著,他认为他的见解是正确的,别人是错误的,这两个成见。成见怎么会两个?一个是在因上,一个是在果上,见取见是在果上的成见,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。不属於上面四种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,统统叫邪见。归纳五大类,这五大类统统断尽,你全放下、没有了,你证小乘初果,大乘《华严经》里面初信位菩萨,你是真佛弟子了。十信是《华严经》的小学,一年级、二年级到十年级,你现在上了一年级,你是真佛弟子。真佛弟子,我们世间人对他很尊重,尊他为圣人,小圣,小小圣人,他不是凡夫了,初信菩萨,小乘是须陀洹。他再把思惑断掉,就是他错误的思想,错误的思想是什么?贪瞋痴慢疑,把这五种断掉,他就是正觉。
我们这个世间人不能说没觉悟、不能说没智慧,但是佛法里很有趣味,他有智慧、他有觉悟,但是不称他为正。标准是什么?标准是你还有烦恼在,你就不正,烦恼断了,那叫正,正知正见,这才叫正。我们三皈依里皈依法,法就是正知正见,这个才叫如法修行。你看看佛教给我们的,讲得容易,真正觉悟之后,他马上就放下,他一放下就证果,立刻就升级,他不是凡人了。再能够进一步放下分别,不但不执著,分别心不起了,那他升级了,他升到正等正觉,他不叫阿罗汉,他叫菩萨。如果再把起心动念放下,他又升了,他叫无上正等正觉,加上无上,他成佛了,他叫佛陀,他不叫菩萨。什么样的人到达这个境界?在《华严经》里,诸位要知道,初住以上统统是这个境界。其实《华严》是平等真法界,平等里面为什么又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四十二个阶级?有阶级就不平等,平等就没有阶级。对的,佛给你讲平等是给你讲真话,它真没有阶级。给你讲四十二个阶级是方便说,不是真的,是方便说。为什么说有四十二个阶级?他那个起心动念的习气有,是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,无明真的断了,无明烦恼的习气在。从习气浓淡、浅深说出四十二个等级,是这么一回事情。它是不是真有等级?没有,你要说真有等级,错了。什么地方真有等级?十法界里面真有等级,六道里头的等级是非常严格、非常明显。十法界里头有,这还真有等级,因为他有分别。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里头没有,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。
所以成佛在哪里?放下。为什么放不下?没看破。了达於义是看破,如法修行是放下。所以看破难,为什么放不下?没看破,看破之后放下很容易。放下,这个境界才真正往上提升。没有放下,没有放下你学得再多、学得再好,讲得天花乱坠,著作等身,在佛法里面讲什么?有名无实,叫什么?叫名字菩萨,有名无实,你没做到。真正在做,但是不及格,没有到达阿罗汉这个等级,没有取得正觉,但是确实你走的是正确的方向,你是向著正确的目标,你也很努力、很用功在精进,这个天台大师称为观行即。观行是你确实在修观,在学习看破,在学习放下。放下一分,就有一分的效果;放下两分,就有两分的利益,一点都不错。学佛,见思烦恼一丝毫不能放下的,这就是名字位中,古大德常讲的名字位中,你没有从名字提升到真干。我在这么多年,我自己也是在学。实在讲,我遇到的的确是真善知识、真的好老师,方东美先生、章嘉大师、李炳南老居士,真善知识。尤其是章嘉大师,第一天见面就把这个秘诀传授给我,「看破,放下」,就传给我。我做不到,做不到但是在做,一点一点的放,点点滴滴的放。效果呢?效果是身体健康,很少生病,寿命延长,在生活上比较有一点福报,命里头是一点福报都没有。这是什么?这是观行即里头的小成就,不是大成就。观行即里面最大的成就,给诸位说,是念佛自在往生,念佛功夫成就了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,想多住几年不碍事,是观行即里面功夫上乘的。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业障重,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悟入是难,只有求生净土,这个自己能有一点把握。修其他法门真的要断烦恼,不要说思惑,见惑都断不了。见惑断了,才是须陀洹、才是《华严经》初信位的菩萨。
我在这么多年当中常常劝导大家,实际上是劝导自己,我常说的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、放下贪瞋痴慢,我讲了几十年,我自己也真干,有没有做到?做得不够好。就是完全做到了,有没有入门?没有。我都讲真话,我讲的这十六个字你统统做到,你是到须陀洹的门口,没进去,你到门口了。初信位的菩萨,你也是到门口,你还没有跨进去一步。那一步要什么条件?那一步就是要佛法的条件,不是我说的了,要用佛经的条件,也就是五种见惑你要放下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这一放下,你就进去了。所以我说的十六个字是学前的功夫,你有这个条件,你就很容易进门,句句都是真话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法身菩萨的境界,对我们依旧是增长大悲,没有把我们初学忘记。我们初学学《华严》,阿赖耶识种《华严》的种子,这个意义很深。《华严经》不是一般初学人能学的,你能够来听,听得还津津有味,听得欲罢不能,说明什么?你过去生中,绝对不是一世、二世,三世、五世学过《华严经》,总是有十次以上,你阿赖耶有这个善根,今天一接触,他就生欢喜,这么个道理。
我们为什么不能一下放下,不能像能大师一样一下就能够悟入?我们功夫不够。惠能大师那个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,无量劫来生生世世,他成就了,他来示现给我们看,像释迦如来一样。所以增长大慈悲心,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对於小行菩萨念念不忘。《金刚经》上说,佛嘱咐这些大菩萨,时时刻刻护念这些小菩萨,要照顾这些小菩萨,帮助他们增长大悲心,菩提心才能发得出来,也就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我们学佛的人都会念,自己想一想,认真反省,做到没有?没做到。这个众生我喜欢他,我度他、帮助他;那个众生我讨厌他,不但不度他,我还得障碍他,这就错了。我们发的这个慈悲心是什么慈悲?叫「爱缘慈悲」,不出六道,心不平等,心不清净。佛给我们讲慈悲心四种,你是第一种爱缘慈悲。这是一切众生都有的,他对他的子女爱护,子女对父母爱护,这是爱缘慈悲。升一级叫「众生缘慈悲」,这个心量大了,这个平等了,像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我们今天讲大爱,这个扩大了,众生缘慈悲。菩萨的慈悲心比这个高,菩萨叫「法缘慈悲」。菩萨的慈悲心跟佛差不多,但是用心不一样,佛是「无缘慈悲」,没有条件的。菩萨也几乎是没有条件,他为什么会没有条件?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,这就是法。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,贤首国师的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从这个里面我们真的明白、真的觉悟了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。根据这个发的平等大慈悲心,这还是有条件的。到如来果地上,再没有条件了,叫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这个只有大乘教里头有。所以小乘是法缘慈,大乘教里面有权有实,权教是法缘慈悲,实教那是讲开悟以上的,就是初住以上的,这是无缘慈悲。初住以上就是真佛,不是假佛了。江味农居士注解《金刚经讲义》,《金刚经讲义》里面讲的诸佛如来,江居士统统都指《华严经》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的注子是这么解释诸佛。
所以帮助一切众生增长慈悲心非常重要。特别在我们现前的社会,我们现前社会缺少什么?诸位细细想想,缺少什么?用一个字回答,就是「爱」。缺乏到什么程度?缺乏到一切众生不知道自爱。对自己都不爱,他怎么会爱别人?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。如果真正爱自己的人,爱自己的什么?爱自己的本性本善,爱自己的性德,什么是性德?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是性德。这不是别人教的,这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能不爱吗?所以真正自爱的人,他才会真的爱人,不自爱,要是说爱人,那个靠不住,他会变化。这个变化的例子太多了,我看到同学提供给我的网路的信息,是讲最近香港的信息,香港年轻人结婚这是爱,结婚之后离婚的比率是一半,不久就离婚,你看那个爱是假的不是真的,变了。为什么?那是什么?那是情绪,他哪里懂得爱?真正的仁爱是性德,见性他才有。没见性呢?见性的这些善知识教导他,他也能够把性德发扬光大,逐渐逐渐的就把自己的性德引发出来,这叫功德。也就是用善的、用性德,用佛菩萨的性德,用圣贤人的性德,来薰修自己,假以时间,长时的薰修,把自己的性德薰出来。自己性德薰出来,你就成圣成贤,你就成佛成菩萨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薰习比什么都重要,得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,希望我们要重视这个教诲。
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你读这一本书,你把这本书念上一千遍,一千遍念完之后,就像经上讲的,「即自开解,不由他教」,那个意思你全都明白了,那是什么?开悟了。这一悟,给诸位说,一切都悟了,你六根就放光。放光是什么?充满了智慧,你一看就明白,一听就明白,一接触就全通达了,这叫开悟。没开悟的时候生烦恼,开悟的时候生智慧。所以末后这一段经文,把菩萨修学的目标、目的说出来了。我们明了之后要珍惜,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「第二治地住」就是怎样把我们心地治好,这一篇东西非常重要,有了好心地才能如法修行。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下面我们看第三住,第三住是「修行住」,我们把经文念一遍,它也是分两大段,「自分」跟「胜进」两大段。先看自分,第三修行住:
【佛子。云何为菩萨修行住。此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。】
这个菩萨用十种行观一切法。
【何等为十。所谓观一切法无常。】
那个『观』字它是贯注下去,就用一个,下面每一句上面都应该有一个「观」字。
【观一切法苦。】
这上头都有个「观」。
【观一切法空。观一切法无我。观一切法无作。观一切法无味。观一切法不如名。观一切法无处所。观一切法离分别。观一切法无坚实。是为十。】
这个地方的经文,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。《疏》,「释中」,这是解释里面,「先明自分,是护烦恼行,后明胜进,是护小乘行,前中,然此十无常,大同三地,彼论具释,引中边释,已见问明,既文义包含,略举一两」。这个意思简单解释一下,菩萨修行住,他自分是修十无常,这叫十无常观,也叫十种行观一切法。护烦恼行是护持你不生烦恼,你为什么会生烦恼?是你把这个世间很多东西看错了,你在这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,於是烦恼就生了。你要知道它的真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能够常作如是观,你怎么会生烦恼?你永远生智慧,不会生烦恼。这个地方教菩萨,菩萨本身是如是,他主要在这里教人的。大同三地是「十地品」里面第三地的菩萨,也是讲十无常,讲得非常详细。所以《华严经》有个很大的好处,你看同样这十个科目,我们现在是学第一个十住,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每一个大单元里面它都有十个小单元,十个小单元所修的名目都是相同的,可是里面的意思、境界浅深不一样。此地你看三住讲得很浅,到三地那就讲得很深、讲得很圆了,所以这是先给我们提出来。彼论具释,这就是《十地经论》,《十地经论》专门解释《十地经》,那个注解里头很详细,具体的解释。
下面说,「论云,命行不住,总名无常,此总句也」,这是总说。命是我们的寿命,行是什么意思?行是刹那不住。譬如我们寿命八十岁是命,命无常,八十岁人就得死了。八十岁怎么过的?八十岁,天天向八十岁迈进。我在早年讲经也曾经说了很多次,我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最精进,可以说一分一秒都不懈怠,真的不是假的,他向哪个目标?向坟墓。真的,人都是这样的,你从生下来,你往哪里走?就往坟墓上走。时间长短那是你的命,有人活三、五十岁,有人六、七十岁,有人八、九十岁的,那是命。一天都不肯停!不要说一天不肯停,一分钟都不肯停,一秒钟都不肯停,无常!那个不肯停就叫做行。所以命跟行都不住,不住就是它不停止在那个地方。总名无常,这一句是总说,这是我们现前的真相,不能不知道。这一条路,中国古人叫黄泉路,黄泉路上无老少,这是给我们的警惕。
我们一个聪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必须要知道,在我这有限寿命之中,我要成就什么。这个成就什么,你一定要知道,带得去的。古大德常跟我们说,带得去的,你要多做;带不去的,放下。什么东西带不去?财色名食睡带不去,给你说,五欲六尘带不去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带得去的是什么?德行带得去,你所造的业统统带去了。这个业里头有善业有恶业,善业将来带你到三善道,你到有福报的地方去,不善的业引导你到三恶道,你去受苦。这个东西带得去,那我们就得要考虑清楚,我要带善不要带恶。於是我们才恍然大悟,修养德行是带得去的。孔子的学生颜回,三十几岁就过世,是夫子常常赞叹的一个学生,夫子一生念念不忘的一个好学生。他寿命虽然短,他利用那个短的时间,他修养德行,他带去的是好东西。那寿命短,在我们的眼光里面看,怎么看法?好!他绝不堕三恶道,他的德行超过一般人,他到哪里享福?他到天上享福去了,在这里寿命短,早一天去享天福,你说是不是好事情?好事。他在这里多住一年,他就晚一年享福,他早走一天就早一天享福,他修成功了。所以这个道理必须要懂得。
下面说,这个总句,「然复有二,一者念念无常,二者一期无常」,这是讲一切法。这个菩萨确实是有慧,「但观一切诸法,念念不停,刹那生灭,而未会得法身真常之理,是名观一切法无常」。人、事、物,就把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了,所有一切自然现象也把它包在物里头,我们把它分类,通常我们讲人、事、物、自然现象,这就把整个宇宙一切诸法全包括了,没有一法不是无常的,这一定要知道。你知道一切法无常,你对於一切法就放得下,不再执著了,有,很好,没有也很好,永远是心平气和来对待。你在这里面决定没有取舍,决定不会有占有的念头,决定不会有控制的念头,也不会有得失的念头,你看你多自在。佛菩萨教我们随缘不攀缘,普贤菩萨教我们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如果有控制的念头、有占有的念头,你就没有办法随缘,没有法子修随喜功德了。
所以学佛,早年老师教我放下,从哪里放起?老师有善巧方便,我那个时候是初学,教我从对立做起,不要跟人对立。刚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容易,为什么?我们跟别人对立这个念头是已经成习惯了,哪有不对立的?实在讲都是傲慢。真的,佛在经教上给我们讲,我们不能不承认。以后跟李老师学经教,李老师讲这个傲慢是俱生烦恼,他说你细心去观察,看什么人?看乞丐,你看他有傲慢心。乞丐是在人类当中,这是最下等的,他没有钱,贫穷,沦为乞丐,没有地位,我们中国人讲贫贱到极处,贫为乞丐、贱为乞丐,贱是没有地位,贫是没有财富,靠乞讨、讨饭过日子。这样的人在路边上看到富贵人从他面前经过,他还不以为然,鼻子哼一声,「有什么了不起,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」,你看看,他还在讽刺别人。这就说明什么?他傲慢,他有傲慢,他不是没有。所以老师给我们说,傲慢是俱生烦恼。佛法说要断,为什么?它障碍你见性,它障碍你觉悟,它障碍你修行,这麻烦大了。儒家没有讲明心见性,所以儒家对於傲慢没有教人断,但是教人什么?要控制。你看《礼记》里说,「傲不可长」,这就说傲慢是有的,不要再增长了,儒家只是劝你,你控制住,不要再增长。可是佛法,佛法一定要断。为什么?贪瞋痴慢疑,这个根本烦恼,六个,后头恶见,其实恶见就是五种见惑,这五种错误的见解,就是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是这个,这五种见解是错误的,合起来叫六个根本烦恼,《百法明门论》上说的。这六个东西障碍你生生世世脱不了六道轮回,你说这个麻烦多大。
不学佛不知道轮回苦,不了解轮回状况。学佛之后,对这个事情逐渐逐渐明白了,才晓得六道不能住。六道里头只有受苦受难,没有法子向上提升,纵然生到天道,那是享受、享乐,那里没有苦,它不是永恒的,它也是刹那生灭的,寿命还是要到。寿命到,禅定功夫失掉了,依旧还是随业流转。那我们自己要想想,无始劫以来到今天,生生世世,我们自己认真去思惟,我们造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?肯定是恶业比善业多,为什么?佛告诉我们,我们阿赖耶识里头,统统讲阿赖耶,讲妄心,不能讲真心,为什么?真心没见到。讲真心,那是菩萨,那不是凡夫,所以我们讲妄心。妄心里面,善心所只有十一个,烦恼心所有二十六个,这就是说明在阿赖耶里面善恶较量,恶的力量大,善的力量小。所以人必须从小接受好的教育才能够弥补,如果没有好的教育,肯定是被环境所染污。
你的本性本善没错,习性力量不能疏忽,《三字经》一开头讲得很清楚,「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习相远」。你的自性是圣人、是贤人,你能随顺性德,你是圣贤,如果不随顺性德,你随顺外面的染污,那你跟你的性德、本善愈去愈远了,这真的。我们观察婴儿、婴孩,你看他对父母那个爱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阿赖耶还没起作用,真心流露。为什么他长大了,愈长大对父母那种爱就淡薄?十岁肯定不如五岁,二十岁肯定不如十岁,三十、四十岁很多人已经不要父母了,不孝!习相远。所以古圣先贤才重视教育,「苟不教,性乃迁」,教育从这个理念兴起来的。怎么教法?「教之道,贵以专」,这是中国古圣先贤千万年累积下来的智慧经验,世代相传。在中国传了几千年,效果卓著,真正收到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的德行,光大仁爱和平的爱心,所以带来的是身心健康、家庭和睦幸福、社会安定繁荣、世界和平,这从教育得来的。中国古圣先贤明了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把教学摆在第一,把经济摆在最后。经济是利,摆在最后,为什么?那是人之必争。如果这个社会都争利,会造成天下大乱,所以世世代代对这个事情严格的防范,维持社会的安定祥和。
所以中国人讲教育,家庭教育是根,扎根教育,比什么都重要。向上提升则是学校教育,在从前是私塾,就是家族的子弟学校。老师认真负责,身行言教,才能把学生教好。成年之后是社会教育,社会教育是儒释道,儒家教伦理道德,道家教因果教育,佛家教十善业道教育,这是社会教育。另外还有少数,希望更上一层楼,那就是宗教教育,至少他希望生天。学了佛之后,知道宇宙之间太广大,诸佛如来刹土永恒不坏,那是真常,它不是无常。舍弃无常,向往真常,那就接受宗教教育,宗教教育教你超越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超越三界就是超越六道轮回。再往上提升,超越十法界,那是真正的究竟圆满,回归到本善,回归到自性。贤首国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还源是什么?回归自性,这叫大圆满,这是佛教的教育。现在我们生长在乱世,生长在社会是以名利挂帅,没有一个人不竞争,竞争是正常的,竞争可以不择手段,今天向这个方向去发展,向这个方向去迈进。现在确实有一些人已经看出来,这个方向再向前发展会导致什么结果?世界毁灭。所以有人,少数人还不多,已经在高声疾呼,唤醒大家回头。能回得了头吗?太难。真的回头,回头是岸,世界还不至於毁灭,还会继续活下去;不回头,那个麻烦可大了。
菩萨在此地教我们,对於宇宙人生你怎么个看法,头一条就教给我们,你要看一切法无常。无常有两种现象,一种是念念不停,刹那生灭,这是学佛的人清楚明了。释迦牟尼佛在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说这个世间一切法它是怎么回事情?它真的是个波动现象,从波动现象里面发生的。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,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,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,《仁王经》上说的。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,四乘六十乘九百,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。跟我们讲这个世间不是真的,是念念不停,刹那生灭,《仁王经》上讲的。中国的佛门弟子,读过《仁王经》的人很多,在台湾好像每年还有一个仁王护国法会,读诵这部经。佛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,我们细心去观察,一个生灭就好像一张幻灯片,我们用电影来比喻,我这是电影的胶卷,它的底片,每一格是正片,就是我们讲的幻灯片。放在幻灯片里面,投射到银幕上,它是不动的,它是一张幻灯片,你看到的,张张都是独立,没有一张相同的。可是它在电影放映机里面,用快速度来放映,让我们的眼睛来不及看明它的真相。我们的眼睛视觉很迟钝,你看它一秒钟,镜头开关二十四次,我们没有办法看出它是静止的,我们看到它好像是活动的,就被它迷了,就被它欺骗了。现在佛告诉我们,现在一秒钟不是二十四张,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张,说什么?说我们现前这个世界,我们现前社会的真相。总而言之,一切现象从哪里来?是从念头产生的。
我们读到《菩萨处胎经》,这个菩萨是释迦牟尼佛,他在坐胎的时候,也就是母亲怀他的时候,他在胎中的时候,他在胎中讲经说法,这个境界我们没有办法想像。在这部经里头,世尊问弥勒菩萨,他说「心有所念」,我们凡夫起个念头,我想做一桩什么事情,我想去看个人,或者我想去喝一杯饮料,我们动这个念头。这一个念头里头,他说「有几个细念?有几个相?有几个识?」这个问得好。弥勒菩萨答覆也是一弹指,不是二十一万六千个念头,这一弹指多少?三十二亿百千念。百千是十万,以十万为单位,三十二亿乘十万,我们中国人算的,三百二十兆,这一弹指,三百二十兆个生灭,微细念头生灭,跟《仁王经》相比,那小巫见大巫,我们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《仁王经》上是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,弥勒菩萨这个话应该是真实说。我们还是一秒钟四弹指,三百二十兆乘四,变成什么?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就是一秒钟,好像我们将电影放映机的镜头开关多少次?一秒钟开关一千二百八十兆次。弥勒菩萨又说,「念念成形」,这个形是物质现象,「形皆有识」,精神现象。每一个念,诸位要晓得,一秒钟里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个念头,每一个念头都有物质现象生起,同时精神现象生起,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同时生起的,这是真实说,这是佛法讲的宇宙的缘起,生命的缘起,我从哪里来的。但是你要晓得,这个我是你执著的我,有没有真我?有真我,真我就是自性,能现、能生、能变,那是真我。这个我,虚空法界这个我,这是所现、所生、所变的;凡是所现、所生、所变的,都是念念不停,刹那生灭,这就是无常。无常不是真实的、不是永恒的,佛告诉我们,我们可以受用,不能执著。我们可以随缘,不能攀缘,你攀缘错了。普贤菩萨告诉我们,可以随喜成就功德,这句话就是古大德常讲的借假修真,这个现象是假的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假的,借假修真。在这里头修什么?修明心见性。怎么个修法?修不被幻境所动,知道它,它是虚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;佛告诉我们,「如露亦如电」,那是刹那生灭,「应作如是观」,你这样看法就对了,一点都没错。
所以在一切法里头,头一个就是学不对立。不对立,实在讲是五种见惑里面的边见,那是二边,我把我自己这一边撤除,别人那一边跟我就对立不起来了。不对立就没有怀疑、就没有矛盾、就没有冲突,大概百分之七、八十的烦恼就没有了。烦恼轻、智慧长,你烦恼没有了,你生智慧,所以说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它就会往外头透。所以别人赞叹我们,不要生很欢喜的心,那错了,为什么?就不要动感情,喜怒哀乐爱恶欲叫七情,烦恼!别人赞叹我们,笑一笑,感谢就好了,不要受,不要接受,以为我真的不错,那你就错了,我没有我。别人毁谤、侮辱,笑笑,没事,为什么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你只要把这两句话一提醒,这叫话头,禅宗里要参话头,这话头提起来,心平气和,妄念就没有了,这是真修行,为什么?把我们所有错误的念头、错误的言行全部都修正过来了。然后起什么心?动什么念?什么样的行为?利益众生,念念都是想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这是大慈悲心。看到现在众生那么苦,知道苦从哪来的,怎样纠正,自己很清楚,从自己做出来给大家看,让大家慢慢觉悟、慢慢回头,这叫自行化他。
这底下有一句,而未会得法身真常之理,这个菩萨还没有能够体会得法身真常之理,为什么?他还没有见到法身。这句话,诸位一定要晓得,他是不是真的没有见到法身?他见到了,他不见到,他怎么能超越十法界?他怎么能生到一真法界?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,这是法身大士,大家常常听到《华严经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这里说他未会得法身真常之理,这一句应该是什么?不是圆教,别教,别教里面的十住菩萨,没有见到法身,他看一切法无常。但是在实教里,实教是真实,法身菩萨看到什么?动静不二,他们统统是入不二法门,他们在相上见性,性相不二,在事上见到理了,理事不二,这是法身菩萨。他今天做这种示现,给谁看的?我们一定要记住,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,见到大龙菩萨收藏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那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二七日中所说,不是法身大士怎么可能?他从龙宫里面带回来,那个经带不回来,分量太大,阎浮提众生(我们地球上的人)不能接受;看中本,中本分量还是太大,没有法子;看小本,小本是什么?目录提要。像我们今天看中国的《四库全书》,那个分量太大,一千五百册,现在精装本,像《大藏经》一样,一千五百册;目录提要五册。龙树菩萨带回来的是目录提要,经上所讲这些原理原则都说出来了,我们凡夫要能够得受用,我们要能在这里面学到东西,才管用。要不然你学它干什么?入不了这个境界,不叫白学了吗?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的。我们今天学这个管用,有大利益。我们入不了不二法门,为什么?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、对立、冲突还是不断在发生;我们如果晓得一切法无常,刹那生灭,它不存在,对我们契入境界初步有大利益,这个不能不懂。自己修行要懂,帮助别人也要懂,否则的话你就帮错了忙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