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二0九九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二0九九卷)  2010/2/4  华严讲堂  档名:12-017-2099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第二治地住」,请看末后这一段经文,胜进:

  【佛子。此菩萨应劝学十法。何者为十。所谓诵习多闻。虚闲寂静。近善知识。发言和悦。语必知时。心无怯怖。了达於义。如法修行。远离愚迷。安住不动。何以故。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。有所闻法。即自开解。不由他教故。】

  今天我们来学习治地住菩萨的「胜进」十句,这十句就是十个科目。十是表法的,实际上它不是数字,但是在经文里面,确实它也用了十句,十是代表无尽的意思。十句是略举,也就是说,在这个位子上的菩萨,他修学的东西很多,这十种是纲领,我们从这个纲领上就能够理解,也能够观察到菩萨教导我们应该怎样修学,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。这一段是胜进,胜是殊胜,进是进步、精进。

  第一句『诵习多闻』,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,胜进也分三段,「列中十法」,这个列就是从「诵习多闻」到「安住不动」,他举例子,这里头十法,「有通有别,通相可知,别依展转」。通相,我们学佛的同学,尤其对大乘佛法有相当深入的同学,看到这些都知道,大概都知道。别依展转,这个别就是指治地住,治地菩萨它这个十法里头是后后胜於前前,它是有连带关系的,一个接著一个。譬如第一个先讲诵习多闻,第二个讲「虚闲寂静」,虚闲寂静是习,要用孔子的话来说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诵习多闻是学,虚闲寂静是习,也就是说,把所学的东西都要落实在实际生活上,在此地也就是所学的要落实在实际的功夫上,他的境界才能提升。如果不能够落实,那境界怎么能提升?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,别依展转,「一总求多闻,为二利行依」,这是说出广学多闻。为什么要广学多闻?二利是自利利他,自利利他一定要依据学习。你要不学习,你不能利他,也不能自利。诵是所学的经文念熟了,不需要看著读,读是你看著读,看著经本子读,不用经本你能够读下来这叫诵。所以诵是背诵,可见得他已经很熟悉了。习,习就是落实,《论语》里面讲「学而时习之」,这里讲诵而时习之,你能开智慧。这多闻就是闻慧,就能开智慧。

  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,他是二住菩萨,不是凡人。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他在哪里?他在一真法界,他不是在六道,他也不是在四圣法界,他是在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,你看看在日常生活当中,他还没有忘记诵习多闻。这个多闻跟我们所见到的、所想像的完全不相同,为什么?他们现前居住的环境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。我们学净宗的同学,对极乐世界知道比较多一点,至少《无量寿经》学过、《弥陀经》学过,至少这两样东西学过。知道极乐世界的人,每一天早晨,一定是参加阿弥陀佛的早会,听佛讲经说法。完了之后,时间还很长,他到哪里去?他到十方世界去参学去了,去拜佛、去供养。诸位要知道,供佛是修福报,用什么供养?供养庄严具就太多了,都是变化所作,他不需要带,他手就可以变化,变化种种供具,幢幡、宝盖、香华庄严,供佛,供佛这是修福。闻佛说法,我们不说多,在一尊佛那里听一句佛法,那《弥陀经》上佛是举例子给我们说,他每天早晨他见多少佛?见十万亿佛。一尊佛给他说一句法,他就听了十万亿句,不是十万句,十万亿句,你说他怎么不开智慧?这个地方多闻是这个意思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,我们今天学佛是在初学,是在六道里面人道初学,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讲不可思议,无法想像的。我们念了这一句,我们也会想到四弘誓愿第三句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跟这一句就对上了,诵习多闻。可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他不是这么教给我们的,他教给我们要发心,这是先决条件,特别是学大乘,把心量拓开,这个重要,所以第一个愿就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你把心量拓开。心量小不行,心量小出不了轮回,不但出不了轮回,说老实话,出不了欲界。轮回里头有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你心量太小的话,欲界出不去,为什么?你对於欲界非常的贪恋、非常的执著,心胸狭窄,我们一般讲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这个圈子就很小。而实际上,我们今天能够看到、能够观察到,许许多多人,欲界的天有六层,他顶多只能够在下面两层,四王天跟忉利天。能够生到夜摩天的机会就不多,为什么?夜摩天的心量就比较大一点了。也就是说,对於欲,欲就是财色名食睡,这是五欲;七情,喜怒哀乐爱恶欲,他比较淡,夜摩天人比较淡。四王天跟忉利天还是很严重,这两层天没有离开地面,在须弥山腰、须弥山顶;夜摩天就不在地面,叫空居天,他的境界是变化的,是化生的,变化的。愈往上去,这个欲望就愈淡。真正能把五欲六尘放下,没有贪恋,他就不在欲界,他到哪里去?到色界去了。为什么?色没有放下。色要是放下了,色就是物质现象,物质现象放下之后,他就到四空天去了。跟诸位说,四空天里头没有物质现象,它有精神,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灵魂,外国人讲灵魂,那是灵界的一个地区,那个地区是灵界的,没有物质。这是我们讲凡夫,六道凡夫,高级凡夫。

  很早,我们在《老子》里面看过,《老子》有一句话说,他说「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」,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,这忧患是什么?我有个身体,没有身体多好!这个观念是无色界天的观念,无色界天不要身体,他什么麻烦都没有了。身体没有了,跟诸位说,生老病死就没有了,你看这是根本的烦恼,你就能摆脱了。但是他无明没有破,这个无明不是根本无明,是枝末无明,无明没破,所以他出不了三界,也就是出不了六道轮回。无色界天人的寿命很长,他那个寿命是什么?是定功,所以色界、无色界他修禅定。禅定里面这个境界,他能把时间、空间突破,他对於六道里面的状况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们讲理事、因果,不谈性相,为什么?性相他不知道,他迷。如果性相要是通达,那他就成佛了,那他就不迷了。所以他对於宇宙之间的性相他不知道,但是理事、因果他知道,高级凡夫。

  佛教给我们发这个大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是跟大乘菩萨所发的愿是相同的,虽然做不到,能发这个心,了不起,这个心超越十法界。虽然是功夫不够,我们业障习气太深,功夫不够,但是有这种希望、有这种向往,这非常可贵。这个心发了,要是真发,那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说老实话,你的烦恼习气自自然然就减少,智慧开了,转烦恼为智慧,这心是真发。这个心一发,你念念当中是救度一切苦难众生,你看到众生的时候,你都想帮助他。所以这个心不容易发,说老实话,小乘不发这个心,没有这个心,小乘能成四果阿罗汉,菩提心没发。凡夫,所以《华严经》当机的有十种,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,这个凡夫他的功力连须陀洹都比不上,但是他心大,他看到一切众生受苦受难,他真的有怜悯、真的想帮助他,那不是假的,只不过说他能力做不到,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,这是真话。可见这个大心很难发。

  我们一般发这个大心,那是嘴皮上的发心,心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,心里还是天天计较自己的名闻利养。这个心要是一发的时候,他必定可以损己利人,跟一般人恰恰相反。凡夫是损人利己,他的念头是自利摆在前面。发这种心的时候,他利他摆在前面,他不是自利,念念利益别人,这是叫真正发菩提心。发心之后,佛菩萨、善知识教导我们,你要想真正将你所发的这个心能够兑现、能够做到,那你自己得成佛,你自己不成佛,你就度不了众生。你虽然跟佛的心是没有两样,都是想普度众生,佛有能力,你没有能力。那怎么办?学习。从哪里学起?从断烦恼学起,所以他第二愿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烦恼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是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你要把这个东西放下。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你就成佛了。当然放下不是那么容易,在理论上讲,放下实在讲是一念,一念觉,凡夫就成佛了。为什么我们觉不了?那就是你的烦恼习气不是一天,无量劫来,你所薰修的是烦恼习气,一世比一世深,一世比一世严重,这个佛菩萨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。只有什么?上上根人,他有能力顿舍,能在一念之间他统统放下。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的,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,他是一念顿舍,在断烦恼来讲叫顿断,一下就断掉,世尊给我们做了这个样子。在中国,我们也看到一个,实际上是很多,这一个是代表的,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也是一念顿断。世尊顿断,那个时候他是三十岁;惠能大师顿断,他是二十四岁,年轻。释迦牟尼佛在外面学习了十二年,当然在家里还有基础,出去参学十二年,可以说是学者,用现代的话说,他是知识分子。而惠能大师没有念过书,不认识字,我们中国人叫白丁。由此可知,顿舍烦恼与知识没有关系,有知识的人能做到,没有知识、不认识字的人他也能做到。这是做了两个典型给我们看,让我们在这里面去思惟、去观察,生起信心。

  大乘教里面讲得清楚,我们没有办法一次顿舍,慢慢来。慢慢来里面有上根人,上根不能够一次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但是他可以分为三次。首先能够一次把执著放下,执著就是见思烦恼,这一放下就成阿罗汉,如果根性更高一点的人,他能够把分别也放下,那他就成菩萨,三个一起放下,成佛了,惠能大师是三个一起放下,释迦牟尼佛也是三个一起放下,这是烦恼无尽誓愿断,他断了,成就了德行,回归自性。烦恼不断,学法门非常困难,纵然遇到好的善知识,跟你上课、跟你讲解,有的时候你听错了意思、错会了意思,这个自古以来比比皆是,把意思听错了,很多。他为什么会错意思?因为他有分别、有执著,他是用分别心在听、用执著心在听。分别心是阿赖耶里面的意识,执著的心是阿赖耶里面的末那识,他学习是用阿赖耶,往往产生错误。像惠能大师是上上根人,这个人厉害,这个人不用阿赖耶,所以他可以顿悟。阿赖耶是什么东西?看不见、听不到、摸不到,它无处不在,它无时不在,佛家叫它叫妄心,不是真心,妄心。阿赖耶叫第八识,末那叫第七识,第六叫意识,佛家叫三心二意。三心就是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叫三心,这三个妄心;二意就是第六意识,第七叫意根,叫二意,叫三心二意。给诸位说,十法界里面的人全是用的三心二意,所以叫凡夫,他不叫圣人,我们叫圣人是尊敬他,他不是真的圣人,是相似的圣人,不是真的。那就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,他们还是用阿赖耶。

  真正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这就成佛,那是什么境界?初住以上,在《华严经》上,我们看初住,发心住。我们现在学到是第二治地住,治是对治,你看地是什么?心地,发心之后要怎样把我们的心治好,心里面那些肮脏的东西、错误的东西要把它洗刷干净。洗刷干净,头一个方法就是诵习多闻,你不从这里下手,你没有第二个办法,这是什么?依靠圣教。诵什么?诵佛菩萨、圣贤的经典,依经典做标准。经典是佛菩萨说的,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,是圆满的性德。我们学佛没有别的,回归自性,回归自性一定要依靠性德。我们的性德被障碍了,佛菩萨的性德完全显现在外面,我们只要跟他学习就没错。违背性德,那叫造业,造业他就有果报,这个诸位不能不知道。

  我们怎样离苦得乐?学习圣贤人的教诲。《华严》我们已经学了四千多个小时,如果真正用心在学习,现在可以说是,诵习多闻应当有相当的深度,信心应该生起来了。随顺性德,现在学术界里面叫大自然,在佛法里叫性德,性德就是他们讲的大自然。但是大自然没有性德这个意思好,因为性德这个意思是圆满的,大自然这个名词每个人概念并不相同。性德是什么?性德是善,中国人讲得好,「人性本善」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只要是人,他的性就是善。善是什么意思?它圆满没有欠缺,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举了几个例子,举三个例子,讲得很好,第一个是智慧,智慧是圆满的,没有欠缺;第二个,德能是圆满的;第三个,相好是圆满的。你看佛在「出现品」里说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那个如来就是自性,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,是相同的、是平等的。诸佛如来他现在起作用,他有能力接收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感应,众生有感他就能应,他有这个能力。感应里面,把这三桩事情圆圆满满的示现出来了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都示现出来了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。看看这个众生他是什么毛病,应该用什么方法给他调理,让他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佛都能做到,菩萨也能做到。我们现在做不到,为什么做不到?烦恼没断。虽然学法门,学法门的过程当中,还有很多习气掺杂在里面,於是不得法门真实受用。这不能怪法门不好,自己不会学、不善学,没有把烦恼习气洗干净。好像这一个杯子一样,凡夫这个杯子里面盛什么?盛毒药的,三毒烦恼、贪瞋痴慢疑、自私自利,装这个东西。现在虽学佛了,把这个东西倒掉,倒掉怎么样?它里面还很脏,没洗干净,接受如来的正法,如来正法是什么?醍醐,最好的饮料放进去,放进去之后,这里头还有一些余毒,灌进去醍醐之后,醍醐也变成毒药了,变成这个。诸位从这个比喻里头,你细细去想想,确实如此,它不干不净,所以真实的教诲我们没得到。一定要把心里肮脏的东西洗刷干净,你才叫法器。你这个器里面,像这个杯子一样,洗刷干净了,里面的毒素一点都没有了,你才可以接受最好的饮料,你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。我们现在心里脏的东西太多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所以诵要习,然后才会多闻。

  这多闻更深的意思,听一部经,听明白了,所有经都懂了,这是多闻。《华严经》上讲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经通一切经通。八万四千法门,一个法门明白了,门门都明白了。所以学习经教,清凉这个注解里,后面有一段解释,引用的《涅盘经》,这个解释好,「非但多闻者,即涅盘经,高贵德王品云:宁愿少闻,多解义理,不愿多闻,於义不了」。这几句话说得好,最重要的是什么?里头的义理你明白了,义理是无尽,无穷无尽,所以要你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开经偈上讲得好。你真正明了的时候是一闻千悟,不是闻一知十,这个能力我们都有,这要晓得。我们跟诸佛如来是平等的,为什么人家一闻千悟,一闻一切悟,我们这个能力到哪里去了?烦恼习气障碍了,所以烦恼是冤家,烦恼是魔。你看《八大人觉经》上讲的四种魔,头一个就是烦恼魔,五阴魔、烦恼魔,天天跟魔在一起,把魔当作亲家,你说有什么办法?跟佛菩萨远离,跟魔太亲近了,魔障碍你,听一样有时候还听错;佛帮助你,听一样一切都明了了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明了的。所以广学多闻,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时候,前面的条件一定是把烦恼断了,至少烦恼要轻,你学的时候就起作用。你还有很严重的烦恼习气,那就像《涅盘经》上所说的,「宁愿少闻,多解义理」,这对於我们有益处的。不愿多闻而不懂得义理,那就错了,念再多都没有用。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此地诵习多闻是这个意思。

  在现前,我们真的想学教,圣教在中国说儒释道,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。三教在现在这个时代都衰了,好老师找不到,我们怎么办?我们很想学,我们到哪里去学?我们怎么个学法才能成就?这是当前最严峻的问题。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劝勉过同学,如果你真的发这个大心,这个心是搞真的,不是假的,古人讲的,「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」,你真有这样的大志,这个是大菩提心,我可以把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提供给你。总的原则不离四弘誓愿,你要先断烦恼,断烦恼怎么个断法?落实《弟子规》、落实《感应篇》。《弟子规》是儒的根,《感应篇》是道的根,《十善业》是佛的根,你这三样东西学好了,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你有了,你有了根基。然后还要学一个文言文,因为古圣先贤的这些典籍都是文言文写的,你至少要花一年的时间到两年的时间,你把文言文学好,钥匙拿到了,你就有能力打开三教的宝库。儒家现在又叫《儒藏》,佛家有《佛藏》,佛藏经是《大藏经》,现在道教有《道藏》,儒家现在有《儒藏》。这三藏经典那就是你真正得到的,你有这个钥匙,宝库打开了。没有文言文,三藏摆在你家里,你不得其门而入。文言文怎么个学法?我们初学的时候,亲近李炳南老居士,他老人家当年教我们是熟背五十篇古文,教材从哪个地方取?从《古文观止》。《古文观止》有三百多篇,你在里面选五十篇背熟,要能讲解清楚,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,这钥匙你拿到了。如果你能够熟读一百篇,不但你能阅读,你能够写文言文。所以我想,一个星期学一篇,一年五十个星期,两年一百个星期,用两年的工夫扎三个根。儒释道这三个根学好,一定要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你就有圣人的根基。然后你学儒,你就能成圣成贤;你学道,你就能成神成仙;你学佛,你就能成佛成菩萨。你没有这个根就没有办法,圣贤、佛菩萨来教你都没用,你必须有这三个根才行。诵习多闻,这一条你能做到。

  第二句『虚闲寂静』,清凉在此地告诉我们,「闻已闲静思修」。闲,虚闲,这是三教里面讲修行,儒释道都讲修行,儒以前多半讲修身,修身养性,读书的环境一定要非常宁静,清静的地方。佛家叫兰若,兰若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寂静的地区。它有个标准,寂静以什么为标准?牛叫的声音听不到。从前修行人都住在山里头,山附近一定有农村,农村里头养牛,牛叫的声音很大,牛叫的声音听不到,这个地方就叫做阿兰若,也就是以这个为标准。现在麻烦了,现在你看车的声音,噪音,飞机的声音也是噪音,现在要找一个清静环境比从前难,相当不容易找个清静的环境。所以我们现在人的福报不如古人,现在我们离不开噪音,噪音会干扰我们。那就要相当的定功,你能在噪音里面还能够修清净心,这是功夫。闲,要把不需要的事统统得放下,你的心里面就清闲了。古人讲「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无事」,又告诉我们「好事不如无事」。那我们是不是不要做好事?不是的,不去攀缘,随缘,遇到了要做,遇不到,别去找事做。要知道,诸佛菩萨教化众生,随缘,众生有感他就有应,众生没有感他不应,这叫随缘,他不是找事做的。有这个缘分,机缘成熟了,要做,为什么?利益社会的事情,利益大众的事情,缘成熟就应该要做,不做,对不起人。没有这个缘,你要去制造这个机缘,那是相当不容易,制造的时候你得要具备制造的条件。如果条件不具足,最好不要搞,为什么?你会带来一身烦恼,而且事情肯定失败。所以得预先观察清楚,有这些条件,可以能制造因缘,而且将来能看到这个效果,会做得成功,那个可以;做不成功,千万不要做。这是什么?这是智慧,这不是感情冲动。

  尤其是在修学过程当中,一定要在很清静环境里头去修。功夫是什么?功夫是静,寂静,寂静就是禅定。禅定不一定盘腿面壁,著重在哪里?著重在清净心、平等心,就是禅定。清净心不为外面境界所染,外面是什么境界?五欲六尘,不被它染污。五欲六尘在面前,自己里面起贪瞋痴慢就染污,把你的烦恼勾引起来,你就错了。所以顺境、善缘,你起了贪爱,你被贪爱染污;逆境、恶缘,你起了怨恨,你被怨恨给染污,那就是你总是禁不起环境的诱惑,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,五欲六尘染污那个严重性超过古人一百倍都不止。今天这个世界能修行成功,是大福德的人、大善根的人,善根福德要不是真正深厚,他禁不起诱惑。所以我才意识到,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教育,以前我不懂,想不通他为什么要提倡这个。我到八十岁才恍然大悟,才真正明白,伦理道德的修养,修养得很好,真正这个名利,财色名食睡在你面前的时候,你还是会动心,你还是忍不住。古人有一句话,从前李老师常常告诉我,「看得破,忍不过」,堕落了。可是什么?因果有效,要是真正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跟事实真相,再大的诱惑在面前不敢动心,为什么?一想后果,不堪设想。谚语所谓「得不偿失」,你今天得到一点小小的名利,你将来要到阿鼻地狱去受罪,受罪完了还得还债,欠命的还命,欠债还钱,一丝毫的便宜都占不到,那又何苦来?为什么自己造这么重的业?是不明了因果,所以因果教育重要。他老人家一生,可以说对我们这个社会,对我们传统文化,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倡因果教育。人人懂因果,不敢起恶念,不敢做坏事。伦理道德是让人羞於作恶,感觉到做不善的事情,感觉到丢人、羞耻,但是有的时候他还明知故犯,就是看得破、忍不过;但是真正懂得因果,他确实就不干了,这因果教育重要。因果教育,在中国历史上很久很久了。道教,你看在各个地方建立的城隍庙,城隍庙就是因果教育,就是因果教育的硬体设施。中国教伦理是祠堂,每一个族姓都有祠堂。教道德的是孔庙,每一个县都有一个孔庙。可是城隍庙、土地庙、山神庙到处都是,这是什么?这是教因果教育。民间相信,所以起心动念他不会为非作歹;换句话说,冻死、饿死,也不能够侵犯别人,所以他心是定的。虚闲寂静最重要的意思是心定下来了,心平气和,这是你诵习多闻的真正功夫,你有了。

  第三『近善知识』,「闻必依友」,这个友是老师。你要多闻,你想学习,你没有好老师怎么行?要真正好老师。现在好老师少了,真正好老师发心,来教伦理道德这些课程,有没有人?有,不多。如何能把这种教学的效果,把它扩展、推广,这要靠什么人?这个要靠世间第一等大福德人,大福德。有没有方法?有方法,现在上课可以录像,可以制造光碟流通,可以利用网路,可以利用电视。大福德人有,可惜他没智慧。你看电视,黄金时段演的那些节目,都是大福德的人拿钱买的这个时段来支持的。它演的内容是什么?演的内容是跟传统文化相违背的,那就是说,他用这么多钱去买这个时段,他在造业。网路、电视是在教学,它教什么东西?教人暴力色情、杀盗淫妄。为什么不请几个好的老师来上课?来讲讲《弟子规》、讲讲《感应篇》、讲讲《十善业》,甚至於我们刚才提出来,教教古文。这个钱花下去,他无量功德,他做好事。中国传统的文化太丰富,十家电视台一百年都讲不完,太丰富了。所以这是大福德人,不是没有,就念头上差了一点,他那个大福德做了缺德的事情;他一转过来,他就做智慧的事情。智慧拯救世界,拯救人心。我们今天念的这一段经文是治地,地是心地,现在心地出了问题,如何把它治好?这跟大夫治病一样,怎么把它治好?果然我们的心治好了,把自私自利转变成普度众生,中国毛主席所说的,「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」,把自私自利转成这个念头,他这一句话,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,就是佛法里众生无边誓愿度,同样的意思。那是什么?那就是佛法,那是大德,没人做。什么人去落实?中国古人所讲的志士仁人。现在志士仁人少,舍己为人的少,自私自利的人多,谁肯能够放弃自己的名利去干这个事情,我们这世界就有救了。

  这世界灾难很多,我们看过。实在说,我至少有四十五年没有看过电视、没有看过电影,报章杂志我统统都不看,几十年了。同学们告诉我,现在有个电影,全世界全球联播,电影院做联播,播什么?这个电影名字叫「2012」,买了票送给我,要我去看,一大堆人陪我一起去。我看了,几十年没有看,看过这个电影,这里面演什么?灾难。有没有办法对治?有。灾难怎么来的?我们的思想、言行不善所感召得来的。如果我们地球上的居民都省悟过来,像佛法所说的,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这灾难都没有了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我们之前学习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就是讲这些道理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中国人讲,「相由心生」,佛法讲,「境随心转」,这两句话是一个道理。

  我们的心善、思想善、言行善,没有一样不善,从近处讲,身心健康。德行要紧,中国人讲的五常,中医也说,五常是什么?五常是基本的德行,所有人都有,这是性德。你没有了,没有是你迷失了,不是没有,性德是自性本有的,而且都是圆满的。第一个是仁,仁义礼智信,这五种叫五常,常是永恒不变。你现在统统把它忘掉了,它还是在,所以它永远不变。只要有善友来教导你、来诱导你,你马上就现出来,我们过去在汤池做的这个实验就是很好的证明。所以良心,仁义礼智信这五样东西都是良心,仁是良心,义是良心,礼是良心,统统是良心,人都有良心,只是一时迷惑,有好老师来指导你的时候,良心马上就发现。仁是什么?爱人,人本来爱人,现在为什么不爱人?是自私自利,所以迷失了自性,仁者爱人。不仁,不爱别人的人、厌恶别人的人,容易生病,生在哪里?生在肝,生在肝病。义是什么意思?义是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是义,中国自古以来叫礼义之邦。不义呢?不义就是你的思想言行不合理、不合法、不合情,叫不义,你会得病,病在肺。礼是谦卑,尊敬别人。无礼是什么?自己贡高自大,瞧不起别人,这种人也容易得病,得什么病?得心脏病。智者不惑,不迷惑。无知,迷惑颠倒,他病在肾脏,无知。最后信,信,不欺骗别人;无信,病在脾胃。

  由此可知,左丘明说得好,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,《左传》是他写的,《左传》里面有一句话说,「人弃常则妖兴」。这什么意思?人,这五常仁义礼智信不要了,那他就不是人,因为人一定是具备这五个条件的,这是良心。仁义礼智信没有了,是人的样子,实际上,他的思想言行跟妖魔鬼怪没有两样,所以他说「人弃常则妖兴」,把五常丢掉就妖魔鬼怪出现了。妖魔鬼怪是谁?自己,不是别人,本来是佛,现在变成妖魔鬼怪。守住仁义礼智信,念念行在仁义礼智信,这个人是圣人、是贤人,在佛法里说,他是佛、是菩萨。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、相信这个道理,认真去修仁义礼智信,把仁义礼智信找回来,我们身体健康,五脏六腑不会有病。即使有病,也很快就可以好,为什么?心态调整了,你里面的组织,细胞组织就恢复正常,病毒的细胞就没有了,就这么个道理,这中医所讲的。医药对人顶多贡献只有三分,心态占七分,所以中医给你讲道理,很多疾病不需要用药物的,心态一转就好了。在日常行为当中,最重要是孝悌、孝道,人要能孝顺父母、孝顺尊长,他的身上血脉都畅通无阻,什么病都没有。你身体好,你家就和,一家就欢乐,所以家齐、国治、天下平。这是亲近善知识。

  今天我们怎样帮助别人来亲近善知识?一个就是普遍的介绍,抓住机会。现在的教学,利用高科技,这是很好的手段,藉这个能够普遍,能够让许许多多的人都有机会听到,听闻,闻法,有机会听到,有机会一起学习,这是过去没有这些科技是做不到的事情,现代有这个,很容易做到。华藏卫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它们每年还有一次「华藏卫视之友」的活动,这个活动很好。这个活动最好能做成像一般的论坛一样,大家在一起分享,提出更好改进的意见,让这个事业能够顺利的发扬光大,利益全世界有缘众生。为什么叫有缘众生?这是佛家的术语,他到时候会打开电视机来看这个节目,这就叫有缘。我们相信还有很多人想看,他不知道,这个信息他没有得到,因此我们知道这个信息、知道这个频道的时候,要时时刻刻想到把这个频道介绍给别人。你介绍给一个人,他要是真正常常收看这个节目,那他就得度了,你就度了一个人;你介绍十个人,你就度了十个人,这是一桩好事情。而且这个好事情,既不费钱,也不费力,轻而易举。这就是亲近善知识,非常重要。

  第四句『发言和悦』,这句话非常重要。言语是祸福之门,夫子教学就非常慎重,你看他教学的四科,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就是言语,第三是政事,第四是文学。在全世界,每一个族群、每一个宗教,古圣先贤他们没见过面,他们没有信息往来,但是他所想的、他所说的、他所教的,在原理原则上完全相同。这是什么?我们称它作真理,完全相同,都是把德行摆在第一,都是重视言语,「发言和悦」。无论是请教於人,或者是你教诲别人,我们在《还源观》上看到的四德,这是贤首国师为我们提出来的四种性德,都是法身菩萨的,我们应该学习。第一个「随缘妙用」,随缘,大家好懂,我们能做到随缘不攀缘,你就自在了。妙用,妙用得大自在,什么叫妙用?里面没有我,只有一个念头:利益社会、利益大众、利益国家、利益世界,他这个利益他想到别人,从来没有想过自己,这妙!想到自己,就又生烦恼,为什么?他就有得失。想别人,没有得失,事情做成功,众生有福,自己不居功,我没有什么贡献,众生有福。做不成功,众生没福,我也不会难过,我们已经尽心尽力,功德就圆满了,妙用!换句话说,不能把自己加在里头,加在里头就不妙了。自己加在里面就造业,这个业有善业、有恶业,总而言之,果报在六道,出不去。没有自己,这个业叫净业,佛教人修净业,断恶没有自己在里头,修善也没有自己在里头,净业。

  第二个,时时刻刻想到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样子,「威仪有则」,则就是原则,就是好样子,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,不能做坏样子。第三就讲到了,你看「质直柔和」,柔和就是此地讲的「发言和悦」,和是温和,悦是喜悦。反面是什么?反面现在人讲发脾气,那就不是和悦。人家把事情做错了,事情做错了也和颜爱语,做错的人会很感激你,不会再犯第二次错误。如果做错了,你把他叫过来,狠狠的训他一顿,发了一顿大脾气,他是你的下属,他替你打工,他不能反抗你,心里不服,过失还会重犯,他不服你。和颜悦色,处处为他著想,人家感恩,他怎么会再犯错误?我在年轻的时候,也上班,工作不多的时候,在那个时候还看看报纸,喜欢靠在椅子上,椅背往后靠,凳子前面两个脚就翘起来。我的长官,他从后面看到,我不知道,走近我的身旁,拍了我的肩膀,我一看过来,看到是他,赶快站起来。他是和颜跟我讲,他说你这个坐姿势不好,椅子容易翻过来,你就摔跤,你会受伤。我这个毛病永远就改掉,感恩!他没有把我狠狠教训一顿,没有,发言和悦,永远感激,永远不会再犯,这个力量多大。

  改正别人错误,发脾气是很愚蠢的一个做法,是错误的做法。真正学过《弟子规》的人不会这么做,他一定是和颜悦色,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。这是学问,是大学问。又何况我们向别人请教,这种事情太多了,活在这个世间,知识日新月异,要不要学?不能不学。但是传统的那是大学问,更要学,那是根基,有大学问,这些知识都被你受用,你会用得非常恰当。真正是有大学问,肯定他会用高科技媒体来传播古圣先贤的教诲,让无数众生破迷开悟,真正离苦得乐。今天灾难这么多,「2012马雅预言」所讲的,多少专家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,有记录片,这些记录片在网路上可以看到。我是同学介绍,我看到四种。古圣先贤、宗教教育,如果细细的来讲、来讨论,认真来学习,这灾难就没有了。就跟我刚才讲的,我们只要把仁义礼智信做到,百病不生;每个人都把仁义礼智信做到,灾难就化解,为什么?境随心转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境,我们中国人讲风水,现在人就叫我们居住的环境,我们生活的环境,它是随我们意念在变化的。我们念头好、念头善、言行善,没有一样不好,我们日子幸福美满。

  现代人活在这个世间,可怜!为什么?人心不善。起心动念都学会了,学会什么?学会损人利己。严重到什么程度?严重到医药,卖假药,这在古时候是绝对没有的。卖假药是什么行为?谋财害命,他不但要你的钱,还要你的命,这种事情怎么能做?再有的,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系的,饮食有毒。前天有个同学来告诉我,他是讲某一个连锁店,里面卖的鸡肉,这是真的事情,不是假的事情。他们的连锁店很多,是个很大的企业,说那个鸡养多少天他就要交货?两个星期。从鸡出生,两个星期,它就长大。怎么长的?它这个鸡根本没有休息,他是用强烈的灯光照射它,喂它吃。喂它都是化学饲料,实在疲倦,它就打瞌睡,醒过来就又吃。在笼子里挤得动弹不得,你看那鸡多可怜,两个星期就肥肥大大的,重量够了,就拿去杀掉,真可怜。所以这种鸡是非常不健康的,吃了这个肉,那是毒!真是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饮苦食毒」,多可怕。

  我们素食,素食它有农药、有化肥。农夫也学会损人利己,学会了,卖给市场的这些农作物,化肥用的分量很重,所以这个菜样子很好看,有毒!他自己吃的,他自己吃是另外种一块小地,它分开来的,它跟他卖的东西分开。时间不长,行,如果时间长,我们晓得,化肥毒素已经渗透在地面上,它扩散,他自己种的那个土,虽然他不用,它的土壤扩散到那边,他也遭受报应,你说多可怕。所以现在我们饮食起居没有安全感。瘟疫怎么形成的?就很清楚、很明白了,不必说了,你看看现在人过的是什么生活,他吃的是什么?喝的是什么?你就明白了。我是在前几年,在山东看那个养鸭的,那也是个集团,规模很大,那鸭子长成比那个鸡还稍微好一点,它是六个星期,现在我们听说这个鸡是两个星期,你说多可怕。所以逼著我们不得已的办法,我们在澳洲,好在澳洲是土地便宜,我们自己种菜。我们的菜园很大,不用农药,不用化肥,我们品种也很多。平常我们可以能供养三百个人,我们办活动,可以供养一千人。可是我们离开自己道场,到外面去旅行、活动,就不行了,就得要随顺环境。小心谨慎,依旧不能够避免,这是讲到我们现实生活。

 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?大家把利益摆在第一。中国人把利益摆在第一,给诸位说,是近代,顶多一个世纪。古时候,自古以来,中国人是把孝悌摆在第一,上古时代,三皇五帝。到夏商周,把仁义摆在第一,已经降了一级,先是孝悌,现在变成仁义。现代人把利益摆在第一,有什么办法?利是人之必争,人为了要争利,什么样的手段他都能用得出来,道德约束的力量消失掉了。所以因果有效,真正懂得因果,你要是用这种思想、手段谋取的利益,你这一生能够享受几天?将来堕阿鼻地狱,那有多长的时间?你去受罪,你受这个果报。地狱出来之后,你变畜生,或者是变人,你还得还债,你害过那些人,你要补偿,欠命的还命,欠债的还钱,一丝毫的便宜你都得不到。所以我们想到这些事情,我宁愿饿死,我宁愿冻死,我也不敢害人,为什么?我饿死、冻死,这是我自己的命,我死了以后,好地方去。干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,死了以后,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他到那里去。我们坚持绝不干这些事情,我们死了以后有天堂、有极乐世界,有许许多多好地方去,不一样。所以你懂得因果报应这个道理的时候,人对於作恶这个念头就熄掉,杀他,他也不敢做。

  尤其是学佛,真正在经典上道理明白了,人有没有死?没有死。生死是身体,身体有生死,灵性不灭。所以真正懂得的聪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是什么?提升自己的灵性,我这一生在人道,至少来生要到天道,不断向上提升,这是正确的。千万不要迷惑颠倒,造业、受报,来生往下堕落,那你就大错特错了。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,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」,早晨我把这个事情道理,宇宙人生的道理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晚上死,没有遗憾,能安心,知道我到哪里去,生从哪里来,死往哪里去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无论是儒学、道学、佛学,达到一定的境界都知道这个道理,所以都能把生死看破。生死看破就叫了生死,了是明了,不是没有生死,对生死这个事情是明了了。它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?那是很正常的事情,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,灵性不灭,一般人讲灵魂不死。你要珍惜,珍惜永恒的生命,不要被一时这个肉身,为了肉身享受造作罪业,不值得,这是绝大错误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