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九0卷) 2010/1/23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209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说分」最后的一段,「发心住」最后的一段。我们接著昨天,从清凉大师《疏钞》的末后,我们看《钞》,我把这一段念一遍,对对地方:
《钞》,「更有一问,答亦具三意」。这个问还是问的有些菩萨听到净土法门,但是不愿意往生,有些菩萨他发愿求生净土,这是什么意思?清凉大师为我们解答是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是「自不要生,为引众生令修净土因故」。自己为什么不要生?已经破了无明,像我们前面所说的,起心动念放下了,这是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生不生净土对他来说不重要,可以生也可以不生。但是应化在六道里面,特别是六道众生,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深,造业也广,所以要想超越轮回确实非常困难。菩萨知道有这样殊胜的一个法门,他要劝导一切众生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,发愿求生,所以他带头他做示范,他也求生净土。他不是为自己,他是为度众生。
第二,大师用个比喻来说,「如人不善於水」,就是不会游泳,「见子堕水」,这个子是很亲,见到自己的小孩掉到水里面去,他就想赶快去救他。自己不会游泳,那不是「自他俱没」,两个人都淹死吗?所以他聪明,「应求船筏而济渡之」。这个比喻说,要找渡水的工具,你才能够救他,才能够帮助他。这个比喻比喻得好,为什么?把权教菩萨都包括在内。权教菩萨还没有真正发心修净土,看到自己家里的亲人,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儿女在生死边缘当中,没有法子了生死出三界,这是大苦。这些菩萨们知道自己修行得不错,还是没有把握超越轮回,听到这个法门有这样的殊胜,真干!他生到净土,家里的人、亲朋好友看到了,会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、愿心,也依教奉行,彼此都得度。这是一个意思。更深的一层意思,他生到净土,见到弥陀,他就有能力帮助跟他有缘的人。什么缘?生生世世、宿世今生家亲眷属,他都知道了,我们没有见性的人不知道,见性的人他都知道。
现在这个世间,我见到有些同学他们做催眠,我在旁边参观,真的让这个人进入深度催眠,说出他过去生中的状况。这我亲眼看到的,大概三个半小时将近四个小时的样子,他说出八世,过去八世,这是我们道场的一个义工。八世不相同的状况,曾经有一世他做过女生,女孩子,有一世做士兵,这是很古老的时候,在战场上被人杀了。问他,杀他那个人你知不知道?他说不知道。为什么不知道?他从后面把他杀死的,没有看到面孔。你恨不恨他?恨他。这个催眠师告诉他,你杀别人,人家恨不恨你?这样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应当把怨恨放下。他心里稍微平静一点。这个在现在很流行,证明一个人有过去世。人既然有过去世,肯定就有来世,三世因果就证明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而且做催眠的这种方法并不是很难,一般人看几次都可以学会。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用这个方法,你能够看到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父母、家亲眷属。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世间,陌生人,第一次见面就很欢喜、就很熟悉?过去生中善缘。有些人,陌生人,头一次看到,心里就不舒服,什么原因?肯定过去生中跟他结的是不善的缘。如果没有前生,怎么可能有这种现象?这种现象我们冷静自己想想,都有。所以,三世轮回在哪里?就在现前。我们明白了,佛菩萨教导我们,冤家宜解不宜结,无论是善缘、是恶缘,统统要把它归到法缘就好。家亲眷属能够变化成法眷属,一同学教,一同念佛,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成佛、成菩萨,手连手、心连心来教化六道里面苦难众生,这就对了。不再跟一切众生结恶缘,怨缘一定要化解。所以这是很深的一个意思。
第三,「悲故乐住,智故往生」。佛法,特别是大乘,永远离不开悲智这两桩事情。他有慈悲心,不忍心看到众生在六道里迷惑、造业、受苦,所以他真正能跟一切众生同甘苦、同患难。这就是《还源观》讲四德末后这一句「代众生苦」,就这个意思,不离开六道,不离开苦难众生。因为他有智慧,他知道往生极乐世界,见到阿弥陀佛,那就一了百了,永远解脱。他自己成就了,也帮助有缘人都成就,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下面第三个小段,「徵释」,这个文我们念一念,不长。
【何以故。欲令菩萨。於佛法中。心转增广。】
经文就到此地。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他说「何须学此」,这个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必须,何必一定要学这个法门?底下答的是,「令得通别二种益故」,这是为了让有缘的众生得到两种利益,一种是通,一种是别。先说别,「别,谓增胜广大,此之别益,皆希后位,准下颂文,亦令不退」,这个意思好。别是什么?增胜广大,就是慈悲增长,智慧殊胜。菩萨的悲跟智都往上提升,提升的目的是希望证得底下一个果位,这是初住菩萨,向上提升就是二住菩萨。那不能不学,你要不学就不能提升。「有所闻下」,最后一句:
【有所闻法。即自开解。不由他教故。】
这句话非常重要,太好了,这是「诸位通益」,前面是别益,这是通益,「以解从内发,故不由他」。这个解是什么?悟,我们现在讲悟,觉悟,觉悟不从外来,决定是从内。怎么觉悟的?心地清净就觉悟,与外面不相干,所以故不由他。他指谁?他有三种,一种是「他人」,与别人没有关系;二者「心外」,他与心内有关系,他跟心外没有关系;第三「性外」,觉悟是自性,自性之外没有觉悟。所以一定晓得是从内发。我们真正要求开悟,求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不能向外求;可是外面可以做助缘帮助我们,这个倒要懂的,外面能够帮助我们,而真正觉悟一定是从内发的。我们为什么悟性发不出来?大乘教里面常说,你的烦恼、习气障碍住你,所以你悟性透不出来。诸佛菩萨千经万论,无不是教导我们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起心动念,你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悟处,能放下两分就有两分的悟处。现在问题是我们放不下,怎么办?佛有种种法门,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这些是方法,这些方法都是帮助你放下的。放下,开悟了,悟还是自性的,从内,不是从外头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
佛菩萨如是教导我们,在中国古圣先贤他也懂得,他教导的这些方法跟诸佛菩萨好像没有两样。老祖宗教人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读书是方法,一遍一遍去读,读懂了很好,不懂不要去研究,一直读下去,一遍一遍读,念到一千遍豁然开悟。这什么原因?原来用念书这个方法,把自己的烦恼控制住,只要烦恼控制住,智慧就往前透。这个道理,觉悟的人明了,古圣先贤知道,佛菩萨知道。所以读千遍,甚至於读几千遍,这是什么?这是一种控制烦恼的方法,也就是断烦恼的方法,或者是转烦恼的方法。你得有耐心,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真这样做,做的时间长了,心就定了,定能开慧。由此可知,心浮躁,就是我们现在讲心浮气躁,他怎么会开悟?经文摆在面前,我们看一遍不懂,看十遍也不懂,看一百遍也不懂,什么原因?心浮气躁。你看一千遍就懂了,为什么?心定了,浮躁消失掉,清净心现前。
特别是大乘经典,佛菩萨说,祖师大德给我们说,字字句句有无量义,我们连一个意思都看不出来,怎么能看到无量义?真的无量义吗?现在我们明白了,我们相信真的是无量义,为什么?它称性,性是无量的。「阿弥陀佛」这个名号是自性的德号,什么意思?就是无量义。阿,这是梵语,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智、翻作觉,要完全翻出来,无量智慧、无量觉悟,就是无量义,字字句句都无量。不要说一尊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来给我们说一个字,说无量劫都说不完。妙,这法真妙!为什么?它跟性德是贯通的。所以,经典你要通了,你得大自在,长说、短说,深说、浅说,无不自在。什么样根性的人给他用什么样的方法讲解,他都得利益,上根大彻大悟,中根大悟,下根小悟,他统统都有悟处,这个法妙。所谓是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,这是讲一切经都有这种通益,这个利益。所以,在佛法里面有句话说,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。圆通,圆是圆满,圆满通达的人,无论拈哪一法他都圆满通达,真的像清凉大师讲的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。这个里头都有喜乐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我们学佛求什么?就求这个。
自解,「自解亦三」,这一条重要。我们如何能够自解?自然就明白,自然就通达。第一个,「一者熏习成性,故能自解」,这一条就是多闻的益处,所以听东西一遍不行。现在人,他所学到的是知识,不是智慧,佛法教人要开智慧,从内开智慧,不重视知识。现在社会普遍的都是知识,佛学、儒学、道学,知识;我们要翻过来,我们要学佛、学儒、学道。儒释道都有智慧,智慧都是从内发的,都不是从外来的。那要怎么办?薰习,所谓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我通常教人,无论学什么东西,至少要学三十遍,很少,不多。古德教人,至少是三百遍,为什么?他有悟处。现在人没这个耐心,学三百遍他不可能,所以我要求三十遍。行吗?行。三十遍他学会了,他就会自然去学三百遍,为什么?甜头尝到了,我不教他学三百遍,他也会学三百遍;三百遍学到,那个甜头就更甜,他会学三千遍。所以对於现代人,我们劝导他,不能一下就讲三千,把他吓到了,他一遍也不学;慢慢的来,诱导他,三十遍。甚至於很多,他三十遍不肯学,我们陪他学。
诸位要记住,现在这个时代善知识少了,不像古时候,真的有大德、有高僧,你亲近会得利益。现在没有了,没有怎么办?念书、念经,经是佛菩萨说的。《华严经》这部经,如果你念三千遍,你怎么会不成佛?没这个道理。我们怎么办?带著他念,陪他一起念。我们可以把经典做成有声书,做成光碟,文字,不要有任何形相,文字打在光碟萤幕上,有声音,带著他念。他能够每天念几遍,我相信念三个月他就有味道了,法味尝到了,三个月法味尝到了。尝到之后,他不能停,停了他就退转,他如果不停,继续努力,三年。不要换东西,一样东西,一门深入,为什么?一,心是定的,看很多东西,心是浮的,差别在此地。一样东西,心是定的,等到你在一部东西里面开悟了,智慧开了,这时候你可以广学多闻。所以,佛法不是一定限制你不能学,不是的,智慧开了才学;智慧没有开,就守住一门。智慧开了之后,你学东西就很容易、很简单,一听就明白,一看就懂了。
在古印度,我们看龙树菩萨的传记,《高僧传》里头有,龙树菩萨的传记,龙树菩萨开悟了。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留下来的《大藏经》,龙树菩萨花了多少时间把《大藏经》全学会?三个月,九十天。释迦牟尼佛讲四十九年,他九十天就全通了,这个我们要记住。在中国,唐朝时候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。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,五祖忍和尚跟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他不认识字,他不能看文字,讲给他听,讲大意,我想顶多两个小时,他就通了。这一通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他全通了,怎么知道?我们在《坛经》上看到,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《大涅盘经》,分量很大,四十卷,念得很熟,她念了很多年,没开悟。六祖听她念经,她念完了之后,他就把经文的意思讲给她听,无尽藏比丘尼非常讶异,向他请教,他讲得太好了。拿著经本去问他,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。她更奇怪了,不认识字,怎么意思能够完全通达?他说这个与认不认识字没关系。与什么有关系?与你的心情有关系。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通,你天天念也念不通;哪一天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,就通了,就这么回事情。所以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了。以后他教学,遇到一个法达禅师,一生受持《法华经》,这个人听说能大师开悟了,明心见性了,他去参访。见面,这是给老师礼拜,行礼,行礼头没有著地。三拜拜完了起来,能大师就问他,你刚才礼拜头没著地,是不是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?头不著地是傲慢,被能大师看出来。他说,他读了三千遍《法华经》。《法华经》很长,一天顶多读一遍,七卷,那卷都很长,这个诸位都知道的。三千遍是十年的功夫,真的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。能大师问他,《法华经》讲些什么?他说不出来,回过头来向能大师请教。惠能就说:我不认识字,这个经我没听过,你既然念得这么熟,你背一遍给我听听。《法华经》总共二十八品,他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第二品,还没念完,六祖就点头,行了,不要再念,我都知道了。跟他讲《法华经》大意,他开悟了。开悟之后,再拜,头就著地了。你看看,这是内法,不在外头。
我们想不想开悟?想不想见性?人只要开悟,像惠能大师这样,这是彻悟,大彻大悟,不但六道超越了,十法界也超越。你要真的走这条路子,你要知道修清净心的重要。我们修净土法门,我们依靠的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修行的纲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在经题上,修什么?修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心,清净平等觉。清净心没有染污,染污是什么?烦恼、习气,这是染污。平等心里面没有高下,就平等了,肯定没有傲慢、没有嫉妒,傲慢、嫉妒是极不平等。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平等了。我看到这个人还不如我,那个人我看到讨厌,那个看到欢喜,不行,你没有开悟。开悟人的心是平等心,决定不染污,也就是我们在讲席里面常说的,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都不能够染污他,他心地清净。下面觉,觉是不迷,觉而不迷。怎样才觉而不迷?只要你做到清净、平等,你就不会迷惑,无论在什么境界,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,熏习成性太重要了。学一样东西三十遍这个耐心都没有,他怎么会有成就?三十遍是个基础,是扎根,扎下去了,并不牢固。所以我们想到中国古人教学,你就明了。古时候私塾教小朋友读书,所读的都是经书,小孩他怎么会懂?就是教你念。你的根性,根性有上中下三等,我们现在讲程度,每个人程度不一样,标准是什么?标准是十遍。给你读一篇文字,教你读,十遍你就能背,上根。背多少?五百字以上,这篇文章五百字到七百字,你十遍就能够背诵,这是上根;三百个字,十遍能背,中根;一百个字,十遍能背,下根。古时候,教你背的书通常是什么?通常是四书五经,选的这些。老师教学生背,十遍能背了,就知道你的根性。下根的人,老师每天教他背一百个字,中根的人背三百个字的样子,上根的人背五百个字,所以他每个人进度不一样。十遍会背了,要叫你背,背多少遍?背一百遍,根性利的背一百遍;根性差一点的,老师加一倍,背两百遍。这都是属於扎根,就是这个地方熏习成性。他背得熟,到第二天来上学的时候,昨天背过的一定要背一遍给老师听,然后再教新的,再教底下这一段,这样一个教法。小学完全背诵,这叫背得滚瓜烂熟,到大学的时候,中国没有中学,只有小学到大学,十三岁进太学,那就是大学。老师给你讲解、研究、讨论,就有悟处。大学里面念书不要经本,为什么?经本你都背过,所以老师也不需要经本,学生也不需要经本,读书乐!说到哪一部书,说到第几行、第几个字,每个人心里都清楚,都背过的。那个时候学的是智慧,现在学校教学的是知识,知识不讲求长时薰习,它不讲求这个,因为什么?它是外来的。知识是外来的,不是自发的,你是从外面学来的,智慧是从里面往外透出来的,不一样。这是自解,这一条非常重要。
现在找不到好老师了,有没有方法学?有。早在孟子的时代,孟子去我们二千五百年,他老人家就做了一个例子,好榜样。他要学孔子,孔子已经过世了,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间,他搜集到了,每天念孔子的书。有疑惑、有问题的地方,向孔子的学生请教,那个时候孔子的学生还有不少还在世间,向他们请教。他学成功了,成功的秘诀就是「熏习成性」,这是成功秘诀。而且成就超越孔子其他的学生,你看后人称孔子为至圣,称孟子为亚圣,今天提孔孟,没有提孔子别的学生,这是自学成功的。现在我们有典籍存在,又有这种高科技的帮助,这是好事情,这个要我们大力来推广。可是一个人的成就,他必须有两个基础,第一个是德行,没有德行的人不会成就,为什么?他心不定,也就是清净平等觉他没有。清净、平等是德行,觉是智慧,所以心一定要清净、要平等。用什么方法达到清净平等?薰习就能成就,自性清净心会现前,德行比什么都重要。第二个呢?第二是文字,中国古人留下来的典籍是文言文写出来的,这个我讲过很多遍,这是老祖宗真实智慧,无比殊胜的发明。中国老祖宗不发明科学技术,发明这个文字,发明了文言文。因为语言会随著时代改变,所以他发明一种文言,文言怎么样?跟语言分开,语言会变,文言永远不变,这就好了。永远不变,几千年前他写出来的东西,留在二千五百年之后,人看到还如同面对面的传授,这个了不起。那就是说你有德行,第二个条件你要学文言文。
文言文的学习难不难?一点都不难。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老师常常劝导我们,要熟读五十篇古文。他用的标准,课本是《古文观止》,在《古文观止》里选五十篇,熟读,要读到能够背、能够讲解,五十篇。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,就是文言文的钥匙你拿到了,《大藏经》文字障碍没有了,你能看得懂,《四库全书》你也能看得懂,文字障碍破了。如果你能够熟读一百篇,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。这个钥匙一定要拿到,没有拿到对不起祖宗,祖宗的智慧、祖宗的经验保留在经典里,留传给你,这是无尽的宝藏。老祖宗真对得起后代,无比的恩德,你要是不学,你怎么对得起祖宗?你怎么能对得起世世代代承传的人?所以,我劝一些同学,年轻的同学,好好学文言文,一个星期学一篇,一年你就有能力阅读,两年你就有能力写作,不难。德行这方面,只要落实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长时薰修,你就能得清净平等觉。至於古文,在台湾有殊胜的方便,台湾在过去,五十年前,那个时候大学、中学里面的国文老师,教文史的人,老教授还不少,真正做学问的。国语日报那个时候出版一份杂志,好像十天出一次,旬刊,叫「古今文选」。现在虽然不出了,可是留下来的分量够了,现在精装好像是十七册,有注音,你去念的时候不必去查字典,注得好,注音;有详细的解释,你不需要找参考资料。你在这个里面选五十篇、选一百篇,熟读,不要贪多,贪多嚼不烂。李老师给我们定的是一百篇,用这个来熏习成性。
我们有这两个条件就能够自修,以古人为老师。我们学《华严经》,跟谁学?清凉大师,唐朝人,这个注解是清凉大师作的,我们是清凉的学生。懂得这个道理,懂得方法,依教修学决定有成就。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说的是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,是真的,不是假的,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所以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讲得清楚、讲得透彻,就在这本《疏钞》里头。经是佛说的,注解,清凉大师等於说他给我们做导游,解依《华严》,行在《弥陀》,解行都要专一。如果《华严经》太大,不便於受持,行,有中本《华严》。中本《华严》是什么?就是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,中本《华严》。如果年岁大了,这还嫌太多,还有简单的,小本《华严》,《阿弥陀经》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。真的是简要详明,这四个字蕅益大师做到了,简单扼要,也很详细、也明白,你就受持这个小本,这一生决定成就。《无量寿经》我过去讲过很多遍,《弥陀经要解》、《疏钞》也都讲过几遍,有光碟,也有讲记,有文字,可以提供给诸位做参考。
所以,熏习成性重要,就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,遍数愈多愈好,一定要以开悟为目标。没有开悟的时候,那就一直念下去,不要著急,这个事情急不得的,因为急是烦恼、急是障碍。古人的标准千遍,大乘教里面,祖师大德常常讲三千遍,我们如果三千遍念完还不开悟,怎么办?再三千遍,你能够有恒心、有毅力这样坚持下去,没有不开悟的。这是自己第一个条件必须要具备的。第二个「了唯心」,第三个「了唯性」,了是明了,明了一切法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它这个地方,一个心,一个性,性就是真心,心呢?心是妄心,心是阿赖耶,性是真如自性。真如自性能生、能现,阿赖耶能变,唯识所变,变什么?变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,惠能大师开悟的最后一句话说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。所以你明了,万法差别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,但是总不外乎心性,心性是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的根源,都是从它变现出来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这个道理《华严经》讲得多、讲得透彻。这两条是理,前面熏习成性是事,理事不二,理事圆融,这是自解的秘诀。
我们接著看下面文。「故下云,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」,这句话我们要记住,常常别忘记。我们今天放不下,烦恼、习气很多,就是不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,不知道。真知道了,你自然就放下,真知道了,你在一切境界里头决定是一念不生,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就成佛了。我们今天读到这一句,听佛说的,不是自己的知见;如果是自己的知见的话,恭喜你,你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。一切法就是阿赖耶,就是真如自性,从变化上来看是阿赖耶,从体性上去看它是自性,它跟自己是一不是二。他的心性跟你的心性、跟我的心性,是一个心性,没有丝毫差别,这是大乘教,这是大乘究竟圆满的教诲。所以民国初年,欧阳竟无大师告诉我们,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,而为今世所必需。为什么不是哲学?哲学里有能所,佛法里头虽然讲能所,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,所以它不是哲学。佛法里面讲能生、能现、能变,那就是心性;万法、法界,是所生、所现、所变,这有能所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「即」,这个即字在此地,即心自性,这个即,能所就没有了,一切法就是心、就是性。特别在性上加个自,不是他性,自性,就是自己。性是自己,心是自己,一切法是自己,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德用。
下面,怕人听到之后又有问题,「若尔」,这个若尔意思是如果是这样的话,「云何复言有所闻耶,谓泛尔闻故,或自披寻,闻乃约法,开悟约义,不必假人委曲指授,故不由他」,我们就看到此地。他说要是这样的,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是这样子的,「云何」,为什么还要说有所闻耶?为什么会这么说法?没有别的,迷了。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,问题解决了,什么都不必说了。可是佛虽然这么说,这是佛的境界,不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决定不以为然,我们对佛虽然不反对,我们也没有说我不相信,相信怎么样?自己做不到。自己做不到,实际上就是不相信,信佛好难!必须证得这个境界,你才是真信。能接受,不反对,这通常讲正信,不是真信;真信是什么?真信是自己的境界,叫真信。正信是什么?相信佛所说的,佛有智慧,佛没有妄语,他不是假话,他不是骗人的,我们能信得过。自己一生的修学没有别的,就是入这个境界,就是这八个字,「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」是佛知佛见,也就是宗门讲的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就是见性。这就是在大乘教里面达到究竟圆满,这个境界就叫成佛。对十法界的人来说,对六道的人来说,你还是要熏习成性,你还是从这下手,你才能够见性。
这个地方有教我们的方法,头一个是「泛尔闻故」,这一句就是你亲近善知识,你要跟善知识学习,要听课,接受经教长期的薰修。下面一句,「或自披寻」,就是我们刚才讲,你这一生遇不到善知识,那只有自己去读。只有自己,我们今天说自学,没有人教,做古人的私淑弟子,像孟子学孔子,他跟孔子没见过面,在佛门里面,蕅益大师私淑莲池大师。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,蕅益是第九代,他学莲池,莲池已经往生了,莲池大师的《全集》在,他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去学习,学得很成功,成为第九代的祖师。这是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,这一生当中没有这个缘分,遇不到真正的好老师,只有靠自学。自学,我跟诸位提出来了,先扎三个根,德行,这基础,然后再把文言文学会。有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自己披寻,披是读经,寻是寻求开悟、寻求明理。他底下有解释,很好,「闻乃约法,开悟约义」,闻是六根接触六境,这从方法上讲的,开悟是从义理上讲的,大彻大悟,圆融贯通。「不必假人委曲指授,故不由他」,不是经过别人指导你的,是你自己学习成功的,在没有善知识指导之下,你也能够成功。
后面这句话说得好,「究竟则是佛无师智」,没有老师,智慧开了。没有老师也能开智慧,为什么?因为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,不是从外来的。佛在这个经后面,还很后,我们还要相当时间才能够学习得到,在「出现品」,佛讲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如来是自性,一切众生本性里面,有圆满的智慧、有圆满的德能、有圆满的相好,你一样都不缺乏。所以,佛觉悟之后,他对於一切众生的恭敬就跟见佛没有两样,绝对不会轻视一个众生。蚊虫、蚂蚁不敢轻视,为什么?它有佛性,它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是它迷,比我们迷得还重,它完全不知道。不但这些有情众生不能轻视,佛还对无情众生,因为《华严经》上讲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圆是圆满,种智就是一切种智;换句话说,无情跟有情不二,同一个心性,现的相不一样。有现有情的相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,有现无情相,现在讲的植物、矿物,都是从一个心性变现出来的。现相不同,能现的心性完全相同,你怎么可以轻视?怎么可以不尊重?普贤菩萨的「礼敬诸佛」,那是对於情与无情平等的恭敬,恭敬一切众生,包括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。那是恭敬什么?对自性的尊重,对性德的赞叹,这个意思多深!没有悟入这个境界,他不知道,入这个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,佛法许多的忏仪,忏悔文,一开头第一句「一切恭敬」、「一切礼敬」,那个一切就是情与无情全部包括在里头。古大德是真诚,现在我们是念这个文,言语上有了,未必有心,所以感应不如从前;如果真正有至诚恭敬心,感应不可思议。所以这个开悟是如来果地上的,就是自性里面的无师智,这个智慧现前。
「下诸位中,并同此释」,这是十住,下面有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这个解释跟此地讲的完全相同。也就是说,菩萨任何一个位次,都可以自己修行证得。有老师当然好,我们亲近善知识,没有老师,自己修行能成就,这个道理很明显,是你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。「有云,从自种生,云不由他,但是初意何足可尚。」「有云」,是有些善知识这种讲法,「从自种生」,种是种子,是你自己的种子生的,「云不由他」。这个是学唯识法相的。你为什么有智慧?你过去生中学习过,阿赖耶里头有种子,现在遇到缘了,这个种子起现行,所以不由他生。不像前面所讲的了唯心、了唯性,唯心唯性才是根源,本有。阿赖耶是迷了之后,薰习成种,这不是第一义,这是第二义,所以有这种说法。「何足可尚」,这个意思都明了了,尚是遵从的意思。
「又引下文,虽知诸法悟不由师,然求善知识无有厌足,亦非此意,彼据双行,此约自悟故」,这都是帮助我们破除疑惑。向下经文有这个说法,「虽知诸法悟不由师」,真正开悟是自己,为什么还「求善知识无有厌足」?这在经典里面,佛给我们举的例子非常之多,而菩萨、祖师大德为我们所做的示范,表演给我们看的,像《华严经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那是求善知识无有厌足,他做出来给我们看。我们要懂得,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总是教化一切众生方便法。从哪里教起?从孝亲、尊师。广大的这些群众、这些众生迷失了自性,迷得太久,迷得太深。迷了之后,给诸位说,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扭曲了,变成烦恼,烦恼无量无边;翻过来,智慧无量无边。迷了之后,智慧变成烦恼,德行变成造业,相好变成六道轮回,全扭曲了。一念觉悟,他就又回归到正位,一念不善,他又变成了烦恼、业习,这是事实真相。
所以佛菩萨教人,身行。言教,身要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做出什么榜样?孝亲、尊师。我们从什么地方知道?净宗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,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讲出,净宗修学的重要的纲领,叫「净业三福」。这个三条,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头一条,他做出来给我们看;第二条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;第三条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」,末后一句是教化众生,「劝进行者」。自行化他,总共三条十一句,佛说了,这是「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」。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,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要遵循这三条的教诲,菩萨表演出来给我们看,求善知识。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,没有善知识了,善知识留下来这些文字、典籍就是善知识,我们得到这些宝贵的典籍,学习要无有厌足。在初学一定要知道,绝对不是广学多闻,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,没有开悟不可以广学多闻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开悟之后一定要广学多闻,为什么?太容易了。像前面我们所讲的龙树菩萨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教,咱们现在的《大藏经》,人家三个月就学完了。可不可能?可能,他智慧开了,他一部经不必要看完,他看个几段就清楚了。就像六祖惠能大师,他叫法达禅师念《法华经》给他听,念到第二品,他说行了,不要再念,全知道了。这样学太快了,一部经只要看个几页就行了,就全通了,这是智慧开了。
诸位一定要记住,四弘誓愿大家很熟,四弘誓愿就教导我们学习的一个程序、次序,先要发愿。愿是什么?愿是推动你前进不退转的动力,中国人讲立志,佛家讲发愿。发的什么愿?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指什么地方众生?六道众生。十方诸佛刹土很多都有十法界、都有六道,我们在《华严经.世界成就品》里面看到的。六道众生太苦了,我们要帮助他,自己没有能力,拿什么帮助?帮助别人,先成就自己,只有自己成佛了,才有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能、圆满的神通、圆满的福报,才能真正帮得上忙,缺少一样都不行。所以有这个愿之后,从哪里做起?先断烦恼,你看,断烦恼摆在前面,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无尽的烦恼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执著断了,证阿罗汉果;分别断了,证菩萨果位;无明断了,就是妄想断了,就成佛。所以,先把这三大类的烦恼放下,然后才能广学多闻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很容易就学成了。烦恼不断,学东西很难,很辛苦。所以我们学东西一门深入,那是什么?那是用学习来断烦恼,是这个意思。烦恼没有的时候,再去学法门就很容易,很容易通。最后,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你成了佛,你不但可以度六道众生,度十法界的众生,乃至於三贤十圣统统都得到你的教化,这才叫普度,这才叫圆满功德。所以我们要懂得。菩萨,没有见性的菩萨「双行」,自行化他;已经见性的菩萨,那是无尽的慈悲,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。
下面疏文里头,「自解亦三」,这是讲不由他悟。「次第对上,谓一」,第一条,「由内性成故,不随他人」,是自性里头圆满成就的。第二,「了唯心故,不心外取法」,这都是很重要的开示。第三,「由了性故,如性外一法亦无」。这真正是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「净极光通达」,豁然彻悟,见自真心本性,这是这个境界。这些经文,意思深广无尽,确实没有边际的,这是在《华严经》上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才说,一般经典我们看不到这种经文。《华严经》上是真实教诲,它不是方便法门,一般大乘、小乘是方便法,权教的意思多,真实的意思少。《华严经》上全都是给你讲真实的,所以这个法门确实稀有难逢。明了这个意思了,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,一定是求善知识无有厌足。自己觉悟之后,教化众生无有厌足,在教学里头提升自己,中国古人讲的教学相长。天天教就是天天学,天天学就是天天教,教跟学是一不是二,又帮助别人,又提升自己,这个里头就法喜充满,真的是常生欢喜心。首先浮躁化解了,心浮气躁慢慢化解了,化解成什么样?心平气和。无论什么境界现前,你能不生烦恼,这是功夫,真功夫!顺境现前不生贪恋,逆境现前不生怨恨,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,心平气和。人要入这个境界,身心健康,百病不生,不但你家庭和乐,凡是跟你接触的人,没有一个不欢喜的。修学的人多了,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自然就现前。
所以同学们要记住,扎三个根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花个一、二年的时间学一百篇文言文。这是什么?这是你修学大乘的根基站稳了,你真正想成就,你就有基础,你有本钱了。往后,只要是你的方向、目标订了之后永远不改,锲而不舍,长时薰修,自行化他,你成就了。这个意思很重要,这些话,现在也到年底了,我奉献给大家,做为今年过年的一点小礼物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说分」最后的一段,「发心住」最后的一段。我们接著昨天,从清凉大师《疏钞》的末后,我们看《钞》,我把这一段念一遍,对对地方:
《钞》,「更有一问,答亦具三意」。这个问还是问的有些菩萨听到净土法门,但是不愿意往生,有些菩萨他发愿求生净土,这是什么意思?清凉大师为我们解答是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是「自不要生,为引众生令修净土因故」。自己为什么不要生?已经破了无明,像我们前面所说的,起心动念放下了,这是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生不生净土对他来说不重要,可以生也可以不生。但是应化在六道里面,特别是六道众生,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深,造业也广,所以要想超越轮回确实非常困难。菩萨知道有这样殊胜的一个法门,他要劝导一切众生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,发愿求生,所以他带头他做示范,他也求生净土。他不是为自己,他是为度众生。
第二,大师用个比喻来说,「如人不善於水」,就是不会游泳,「见子堕水」,这个子是很亲,见到自己的小孩掉到水里面去,他就想赶快去救他。自己不会游泳,那不是「自他俱没」,两个人都淹死吗?所以他聪明,「应求船筏而济渡之」。这个比喻说,要找渡水的工具,你才能够救他,才能够帮助他。这个比喻比喻得好,为什么?把权教菩萨都包括在内。权教菩萨还没有真正发心修净土,看到自己家里的亲人,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儿女在生死边缘当中,没有法子了生死出三界,这是大苦。这些菩萨们知道自己修行得不错,还是没有把握超越轮回,听到这个法门有这样的殊胜,真干!他生到净土,家里的人、亲朋好友看到了,会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、愿心,也依教奉行,彼此都得度。这是一个意思。更深的一层意思,他生到净土,见到弥陀,他就有能力帮助跟他有缘的人。什么缘?生生世世、宿世今生家亲眷属,他都知道了,我们没有见性的人不知道,见性的人他都知道。
现在这个世间,我见到有些同学他们做催眠,我在旁边参观,真的让这个人进入深度催眠,说出他过去生中的状况。这我亲眼看到的,大概三个半小时将近四个小时的样子,他说出八世,过去八世,这是我们道场的一个义工。八世不相同的状况,曾经有一世他做过女生,女孩子,有一世做士兵,这是很古老的时候,在战场上被人杀了。问他,杀他那个人你知不知道?他说不知道。为什么不知道?他从后面把他杀死的,没有看到面孔。你恨不恨他?恨他。这个催眠师告诉他,你杀别人,人家恨不恨你?这样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应当把怨恨放下。他心里稍微平静一点。这个在现在很流行,证明一个人有过去世。人既然有过去世,肯定就有来世,三世因果就证明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而且做催眠的这种方法并不是很难,一般人看几次都可以学会。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用这个方法,你能够看到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父母、家亲眷属。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世间,陌生人,第一次见面就很欢喜、就很熟悉?过去生中善缘。有些人,陌生人,头一次看到,心里就不舒服,什么原因?肯定过去生中跟他结的是不善的缘。如果没有前生,怎么可能有这种现象?这种现象我们冷静自己想想,都有。所以,三世轮回在哪里?就在现前。我们明白了,佛菩萨教导我们,冤家宜解不宜结,无论是善缘、是恶缘,统统要把它归到法缘就好。家亲眷属能够变化成法眷属,一同学教,一同念佛,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成佛、成菩萨,手连手、心连心来教化六道里面苦难众生,这就对了。不再跟一切众生结恶缘,怨缘一定要化解。所以这是很深的一个意思。
第三,「悲故乐住,智故往生」。佛法,特别是大乘,永远离不开悲智这两桩事情。他有慈悲心,不忍心看到众生在六道里迷惑、造业、受苦,所以他真正能跟一切众生同甘苦、同患难。这就是《还源观》讲四德末后这一句「代众生苦」,就这个意思,不离开六道,不离开苦难众生。因为他有智慧,他知道往生极乐世界,见到阿弥陀佛,那就一了百了,永远解脱。他自己成就了,也帮助有缘人都成就,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下面第三个小段,「徵释」,这个文我们念一念,不长。
【何以故。欲令菩萨。於佛法中。心转增广。】
经文就到此地。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他说「何须学此」,这个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必须,何必一定要学这个法门?底下答的是,「令得通别二种益故」,这是为了让有缘的众生得到两种利益,一种是通,一种是别。先说别,「别,谓增胜广大,此之别益,皆希后位,准下颂文,亦令不退」,这个意思好。别是什么?增胜广大,就是慈悲增长,智慧殊胜。菩萨的悲跟智都往上提升,提升的目的是希望证得底下一个果位,这是初住菩萨,向上提升就是二住菩萨。那不能不学,你要不学就不能提升。「有所闻下」,最后一句:
【有所闻法。即自开解。不由他教故。】
这句话非常重要,太好了,这是「诸位通益」,前面是别益,这是通益,「以解从内发,故不由他」。这个解是什么?悟,我们现在讲悟,觉悟,觉悟不从外来,决定是从内。怎么觉悟的?心地清净就觉悟,与外面不相干,所以故不由他。他指谁?他有三种,一种是「他人」,与别人没有关系;二者「心外」,他与心内有关系,他跟心外没有关系;第三「性外」,觉悟是自性,自性之外没有觉悟。所以一定晓得是从内发。我们真正要求开悟,求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不能向外求;可是外面可以做助缘帮助我们,这个倒要懂的,外面能够帮助我们,而真正觉悟一定是从内发的。我们为什么悟性发不出来?大乘教里面常说,你的烦恼、习气障碍住你,所以你悟性透不出来。诸佛菩萨千经万论,无不是教导我们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起心动念,你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悟处,能放下两分就有两分的悟处。现在问题是我们放不下,怎么办?佛有种种法门,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这些是方法,这些方法都是帮助你放下的。放下,开悟了,悟还是自性的,从内,不是从外头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
佛菩萨如是教导我们,在中国古圣先贤他也懂得,他教导的这些方法跟诸佛菩萨好像没有两样。老祖宗教人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读书是方法,一遍一遍去读,读懂了很好,不懂不要去研究,一直读下去,一遍一遍读,念到一千遍豁然开悟。这什么原因?原来用念书这个方法,把自己的烦恼控制住,只要烦恼控制住,智慧就往前透。这个道理,觉悟的人明了,古圣先贤知道,佛菩萨知道。所以读千遍,甚至於读几千遍,这是什么?这是一种控制烦恼的方法,也就是断烦恼的方法,或者是转烦恼的方法。你得有耐心,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真这样做,做的时间长了,心就定了,定能开慧。由此可知,心浮躁,就是我们现在讲心浮气躁,他怎么会开悟?经文摆在面前,我们看一遍不懂,看十遍也不懂,看一百遍也不懂,什么原因?心浮气躁。你看一千遍就懂了,为什么?心定了,浮躁消失掉,清净心现前。
特别是大乘经典,佛菩萨说,祖师大德给我们说,字字句句有无量义,我们连一个意思都看不出来,怎么能看到无量义?真的无量义吗?现在我们明白了,我们相信真的是无量义,为什么?它称性,性是无量的。「阿弥陀佛」这个名号是自性的德号,什么意思?就是无量义。阿,这是梵语,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智、翻作觉,要完全翻出来,无量智慧、无量觉悟,就是无量义,字字句句都无量。不要说一尊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来给我们说一个字,说无量劫都说不完。妙,这法真妙!为什么?它跟性德是贯通的。所以,经典你要通了,你得大自在,长说、短说,深说、浅说,无不自在。什么样根性的人给他用什么样的方法讲解,他都得利益,上根大彻大悟,中根大悟,下根小悟,他统统都有悟处,这个法妙。所谓是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,这是讲一切经都有这种通益,这个利益。所以,在佛法里面有句话说,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。圆通,圆是圆满,圆满通达的人,无论拈哪一法他都圆满通达,真的像清凉大师讲的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。这个里头都有喜乐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我们学佛求什么?就求这个。
自解,「自解亦三」,这一条重要。我们如何能够自解?自然就明白,自然就通达。第一个,「一者熏习成性,故能自解」,这一条就是多闻的益处,所以听东西一遍不行。现在人,他所学到的是知识,不是智慧,佛法教人要开智慧,从内开智慧,不重视知识。现在社会普遍的都是知识,佛学、儒学、道学,知识;我们要翻过来,我们要学佛、学儒、学道。儒释道都有智慧,智慧都是从内发的,都不是从外来的。那要怎么办?薰习,所谓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我通常教人,无论学什么东西,至少要学三十遍,很少,不多。古德教人,至少是三百遍,为什么?他有悟处。现在人没这个耐心,学三百遍他不可能,所以我要求三十遍。行吗?行。三十遍他学会了,他就会自然去学三百遍,为什么?甜头尝到了,我不教他学三百遍,他也会学三百遍;三百遍学到,那个甜头就更甜,他会学三千遍。所以对於现代人,我们劝导他,不能一下就讲三千,把他吓到了,他一遍也不学;慢慢的来,诱导他,三十遍。甚至於很多,他三十遍不肯学,我们陪他学。
诸位要记住,现在这个时代善知识少了,不像古时候,真的有大德、有高僧,你亲近会得利益。现在没有了,没有怎么办?念书、念经,经是佛菩萨说的。《华严经》这部经,如果你念三千遍,你怎么会不成佛?没这个道理。我们怎么办?带著他念,陪他一起念。我们可以把经典做成有声书,做成光碟,文字,不要有任何形相,文字打在光碟萤幕上,有声音,带著他念。他能够每天念几遍,我相信念三个月他就有味道了,法味尝到了,三个月法味尝到了。尝到之后,他不能停,停了他就退转,他如果不停,继续努力,三年。不要换东西,一样东西,一门深入,为什么?一,心是定的,看很多东西,心是浮的,差别在此地。一样东西,心是定的,等到你在一部东西里面开悟了,智慧开了,这时候你可以广学多闻。所以,佛法不是一定限制你不能学,不是的,智慧开了才学;智慧没有开,就守住一门。智慧开了之后,你学东西就很容易、很简单,一听就明白,一看就懂了。
在古印度,我们看龙树菩萨的传记,《高僧传》里头有,龙树菩萨的传记,龙树菩萨开悟了。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留下来的《大藏经》,龙树菩萨花了多少时间把《大藏经》全学会?三个月,九十天。释迦牟尼佛讲四十九年,他九十天就全通了,这个我们要记住。在中国,唐朝时候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。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,五祖忍和尚跟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他不认识字,他不能看文字,讲给他听,讲大意,我想顶多两个小时,他就通了。这一通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他全通了,怎么知道?我们在《坛经》上看到,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《大涅盘经》,分量很大,四十卷,念得很熟,她念了很多年,没开悟。六祖听她念经,她念完了之后,他就把经文的意思讲给她听,无尽藏比丘尼非常讶异,向他请教,他讲得太好了。拿著经本去问他,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。她更奇怪了,不认识字,怎么意思能够完全通达?他说这个与认不认识字没关系。与什么有关系?与你的心情有关系。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通,你天天念也念不通;哪一天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,就通了,就这么回事情。所以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了。以后他教学,遇到一个法达禅师,一生受持《法华经》,这个人听说能大师开悟了,明心见性了,他去参访。见面,这是给老师礼拜,行礼,行礼头没有著地。三拜拜完了起来,能大师就问他,你刚才礼拜头没著地,是不是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?头不著地是傲慢,被能大师看出来。他说,他读了三千遍《法华经》。《法华经》很长,一天顶多读一遍,七卷,那卷都很长,这个诸位都知道的。三千遍是十年的功夫,真的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。能大师问他,《法华经》讲些什么?他说不出来,回过头来向能大师请教。惠能就说:我不认识字,这个经我没听过,你既然念得这么熟,你背一遍给我听听。《法华经》总共二十八品,他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第二品,还没念完,六祖就点头,行了,不要再念,我都知道了。跟他讲《法华经》大意,他开悟了。开悟之后,再拜,头就著地了。你看看,这是内法,不在外头。
我们想不想开悟?想不想见性?人只要开悟,像惠能大师这样,这是彻悟,大彻大悟,不但六道超越了,十法界也超越。你要真的走这条路子,你要知道修清净心的重要。我们修净土法门,我们依靠的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修行的纲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在经题上,修什么?修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心,清净平等觉。清净心没有染污,染污是什么?烦恼、习气,这是染污。平等心里面没有高下,就平等了,肯定没有傲慢、没有嫉妒,傲慢、嫉妒是极不平等。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平等了。我看到这个人还不如我,那个人我看到讨厌,那个看到欢喜,不行,你没有开悟。开悟人的心是平等心,决定不染污,也就是我们在讲席里面常说的,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都不能够染污他,他心地清净。下面觉,觉是不迷,觉而不迷。怎样才觉而不迷?只要你做到清净、平等,你就不会迷惑,无论在什么境界,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,熏习成性太重要了。学一样东西三十遍这个耐心都没有,他怎么会有成就?三十遍是个基础,是扎根,扎下去了,并不牢固。所以我们想到中国古人教学,你就明了。古时候私塾教小朋友读书,所读的都是经书,小孩他怎么会懂?就是教你念。你的根性,根性有上中下三等,我们现在讲程度,每个人程度不一样,标准是什么?标准是十遍。给你读一篇文字,教你读,十遍你就能背,上根。背多少?五百字以上,这篇文章五百字到七百字,你十遍就能够背诵,这是上根;三百个字,十遍能背,中根;一百个字,十遍能背,下根。古时候,教你背的书通常是什么?通常是四书五经,选的这些。老师教学生背,十遍能背了,就知道你的根性。下根的人,老师每天教他背一百个字,中根的人背三百个字的样子,上根的人背五百个字,所以他每个人进度不一样。十遍会背了,要叫你背,背多少遍?背一百遍,根性利的背一百遍;根性差一点的,老师加一倍,背两百遍。这都是属於扎根,就是这个地方熏习成性。他背得熟,到第二天来上学的时候,昨天背过的一定要背一遍给老师听,然后再教新的,再教底下这一段,这样一个教法。小学完全背诵,这叫背得滚瓜烂熟,到大学的时候,中国没有中学,只有小学到大学,十三岁进太学,那就是大学。老师给你讲解、研究、讨论,就有悟处。大学里面念书不要经本,为什么?经本你都背过,所以老师也不需要经本,学生也不需要经本,读书乐!说到哪一部书,说到第几行、第几个字,每个人心里都清楚,都背过的。那个时候学的是智慧,现在学校教学的是知识,知识不讲求长时薰习,它不讲求这个,因为什么?它是外来的。知识是外来的,不是自发的,你是从外面学来的,智慧是从里面往外透出来的,不一样。这是自解,这一条非常重要。
现在找不到好老师了,有没有方法学?有。早在孟子的时代,孟子去我们二千五百年,他老人家就做了一个例子,好榜样。他要学孔子,孔子已经过世了,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间,他搜集到了,每天念孔子的书。有疑惑、有问题的地方,向孔子的学生请教,那个时候孔子的学生还有不少还在世间,向他们请教。他学成功了,成功的秘诀就是「熏习成性」,这是成功秘诀。而且成就超越孔子其他的学生,你看后人称孔子为至圣,称孟子为亚圣,今天提孔孟,没有提孔子别的学生,这是自学成功的。现在我们有典籍存在,又有这种高科技的帮助,这是好事情,这个要我们大力来推广。可是一个人的成就,他必须有两个基础,第一个是德行,没有德行的人不会成就,为什么?他心不定,也就是清净平等觉他没有。清净、平等是德行,觉是智慧,所以心一定要清净、要平等。用什么方法达到清净平等?薰习就能成就,自性清净心会现前,德行比什么都重要。第二个呢?第二是文字,中国古人留下来的典籍是文言文写出来的,这个我讲过很多遍,这是老祖宗真实智慧,无比殊胜的发明。中国老祖宗不发明科学技术,发明这个文字,发明了文言文。因为语言会随著时代改变,所以他发明一种文言,文言怎么样?跟语言分开,语言会变,文言永远不变,这就好了。永远不变,几千年前他写出来的东西,留在二千五百年之后,人看到还如同面对面的传授,这个了不起。那就是说你有德行,第二个条件你要学文言文。
文言文的学习难不难?一点都不难。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老师常常劝导我们,要熟读五十篇古文。他用的标准,课本是《古文观止》,在《古文观止》里选五十篇,熟读,要读到能够背、能够讲解,五十篇。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,就是文言文的钥匙你拿到了,《大藏经》文字障碍没有了,你能看得懂,《四库全书》你也能看得懂,文字障碍破了。如果你能够熟读一百篇,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。这个钥匙一定要拿到,没有拿到对不起祖宗,祖宗的智慧、祖宗的经验保留在经典里,留传给你,这是无尽的宝藏。老祖宗真对得起后代,无比的恩德,你要是不学,你怎么对得起祖宗?你怎么能对得起世世代代承传的人?所以,我劝一些同学,年轻的同学,好好学文言文,一个星期学一篇,一年你就有能力阅读,两年你就有能力写作,不难。德行这方面,只要落实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长时薰修,你就能得清净平等觉。至於古文,在台湾有殊胜的方便,台湾在过去,五十年前,那个时候大学、中学里面的国文老师,教文史的人,老教授还不少,真正做学问的。国语日报那个时候出版一份杂志,好像十天出一次,旬刊,叫「古今文选」。现在虽然不出了,可是留下来的分量够了,现在精装好像是十七册,有注音,你去念的时候不必去查字典,注得好,注音;有详细的解释,你不需要找参考资料。你在这个里面选五十篇、选一百篇,熟读,不要贪多,贪多嚼不烂。李老师给我们定的是一百篇,用这个来熏习成性。
我们有这两个条件就能够自修,以古人为老师。我们学《华严经》,跟谁学?清凉大师,唐朝人,这个注解是清凉大师作的,我们是清凉的学生。懂得这个道理,懂得方法,依教修学决定有成就。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说的是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,是真的,不是假的,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所以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讲得清楚、讲得透彻,就在这本《疏钞》里头。经是佛说的,注解,清凉大师等於说他给我们做导游,解依《华严》,行在《弥陀》,解行都要专一。如果《华严经》太大,不便於受持,行,有中本《华严》。中本《华严》是什么?就是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,中本《华严》。如果年岁大了,这还嫌太多,还有简单的,小本《华严》,《阿弥陀经》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。真的是简要详明,这四个字蕅益大师做到了,简单扼要,也很详细、也明白,你就受持这个小本,这一生决定成就。《无量寿经》我过去讲过很多遍,《弥陀经要解》、《疏钞》也都讲过几遍,有光碟,也有讲记,有文字,可以提供给诸位做参考。
所以,熏习成性重要,就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,遍数愈多愈好,一定要以开悟为目标。没有开悟的时候,那就一直念下去,不要著急,这个事情急不得的,因为急是烦恼、急是障碍。古人的标准千遍,大乘教里面,祖师大德常常讲三千遍,我们如果三千遍念完还不开悟,怎么办?再三千遍,你能够有恒心、有毅力这样坚持下去,没有不开悟的。这是自己第一个条件必须要具备的。第二个「了唯心」,第三个「了唯性」,了是明了,明了一切法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它这个地方,一个心,一个性,性就是真心,心呢?心是妄心,心是阿赖耶,性是真如自性。真如自性能生、能现,阿赖耶能变,唯识所变,变什么?变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,惠能大师开悟的最后一句话说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。所以你明了,万法差别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,但是总不外乎心性,心性是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的根源,都是从它变现出来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这个道理《华严经》讲得多、讲得透彻。这两条是理,前面熏习成性是事,理事不二,理事圆融,这是自解的秘诀。
我们接著看下面文。「故下云,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」,这句话我们要记住,常常别忘记。我们今天放不下,烦恼、习气很多,就是不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,不知道。真知道了,你自然就放下,真知道了,你在一切境界里头决定是一念不生,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就成佛了。我们今天读到这一句,听佛说的,不是自己的知见;如果是自己的知见的话,恭喜你,你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。一切法就是阿赖耶,就是真如自性,从变化上来看是阿赖耶,从体性上去看它是自性,它跟自己是一不是二。他的心性跟你的心性、跟我的心性,是一个心性,没有丝毫差别,这是大乘教,这是大乘究竟圆满的教诲。所以民国初年,欧阳竟无大师告诉我们,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,而为今世所必需。为什么不是哲学?哲学里有能所,佛法里头虽然讲能所,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,所以它不是哲学。佛法里面讲能生、能现、能变,那就是心性;万法、法界,是所生、所现、所变,这有能所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「即」,这个即字在此地,即心自性,这个即,能所就没有了,一切法就是心、就是性。特别在性上加个自,不是他性,自性,就是自己。性是自己,心是自己,一切法是自己,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德用。
下面,怕人听到之后又有问题,「若尔」,这个若尔意思是如果是这样的话,「云何复言有所闻耶,谓泛尔闻故,或自披寻,闻乃约法,开悟约义,不必假人委曲指授,故不由他」,我们就看到此地。他说要是这样的,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是这样子的,「云何」,为什么还要说有所闻耶?为什么会这么说法?没有别的,迷了。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,问题解决了,什么都不必说了。可是佛虽然这么说,这是佛的境界,不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决定不以为然,我们对佛虽然不反对,我们也没有说我不相信,相信怎么样?自己做不到。自己做不到,实际上就是不相信,信佛好难!必须证得这个境界,你才是真信。能接受,不反对,这通常讲正信,不是真信;真信是什么?真信是自己的境界,叫真信。正信是什么?相信佛所说的,佛有智慧,佛没有妄语,他不是假话,他不是骗人的,我们能信得过。自己一生的修学没有别的,就是入这个境界,就是这八个字,「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」是佛知佛见,也就是宗门讲的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就是见性。这就是在大乘教里面达到究竟圆满,这个境界就叫成佛。对十法界的人来说,对六道的人来说,你还是要熏习成性,你还是从这下手,你才能够见性。
这个地方有教我们的方法,头一个是「泛尔闻故」,这一句就是你亲近善知识,你要跟善知识学习,要听课,接受经教长期的薰修。下面一句,「或自披寻」,就是我们刚才讲,你这一生遇不到善知识,那只有自己去读。只有自己,我们今天说自学,没有人教,做古人的私淑弟子,像孟子学孔子,他跟孔子没见过面,在佛门里面,蕅益大师私淑莲池大师。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,蕅益是第九代,他学莲池,莲池已经往生了,莲池大师的《全集》在,他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去学习,学得很成功,成为第九代的祖师。这是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,这一生当中没有这个缘分,遇不到真正的好老师,只有靠自学。自学,我跟诸位提出来了,先扎三个根,德行,这基础,然后再把文言文学会。有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自己披寻,披是读经,寻是寻求开悟、寻求明理。他底下有解释,很好,「闻乃约法,开悟约义」,闻是六根接触六境,这从方法上讲的,开悟是从义理上讲的,大彻大悟,圆融贯通。「不必假人委曲指授,故不由他」,不是经过别人指导你的,是你自己学习成功的,在没有善知识指导之下,你也能够成功。
后面这句话说得好,「究竟则是佛无师智」,没有老师,智慧开了。没有老师也能开智慧,为什么?因为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,不是从外来的。佛在这个经后面,还很后,我们还要相当时间才能够学习得到,在「出现品」,佛讲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如来是自性,一切众生本性里面,有圆满的智慧、有圆满的德能、有圆满的相好,你一样都不缺乏。所以,佛觉悟之后,他对於一切众生的恭敬就跟见佛没有两样,绝对不会轻视一个众生。蚊虫、蚂蚁不敢轻视,为什么?它有佛性,它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是它迷,比我们迷得还重,它完全不知道。不但这些有情众生不能轻视,佛还对无情众生,因为《华严经》上讲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圆是圆满,种智就是一切种智;换句话说,无情跟有情不二,同一个心性,现的相不一样。有现有情的相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,有现无情相,现在讲的植物、矿物,都是从一个心性变现出来的。现相不同,能现的心性完全相同,你怎么可以轻视?怎么可以不尊重?普贤菩萨的「礼敬诸佛」,那是对於情与无情平等的恭敬,恭敬一切众生,包括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。那是恭敬什么?对自性的尊重,对性德的赞叹,这个意思多深!没有悟入这个境界,他不知道,入这个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,佛法许多的忏仪,忏悔文,一开头第一句「一切恭敬」、「一切礼敬」,那个一切就是情与无情全部包括在里头。古大德是真诚,现在我们是念这个文,言语上有了,未必有心,所以感应不如从前;如果真正有至诚恭敬心,感应不可思议。所以这个开悟是如来果地上的,就是自性里面的无师智,这个智慧现前。
「下诸位中,并同此释」,这是十住,下面有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这个解释跟此地讲的完全相同。也就是说,菩萨任何一个位次,都可以自己修行证得。有老师当然好,我们亲近善知识,没有老师,自己修行能成就,这个道理很明显,是你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。「有云,从自种生,云不由他,但是初意何足可尚。」「有云」,是有些善知识这种讲法,「从自种生」,种是种子,是你自己的种子生的,「云不由他」。这个是学唯识法相的。你为什么有智慧?你过去生中学习过,阿赖耶里头有种子,现在遇到缘了,这个种子起现行,所以不由他生。不像前面所讲的了唯心、了唯性,唯心唯性才是根源,本有。阿赖耶是迷了之后,薰习成种,这不是第一义,这是第二义,所以有这种说法。「何足可尚」,这个意思都明了了,尚是遵从的意思。
「又引下文,虽知诸法悟不由师,然求善知识无有厌足,亦非此意,彼据双行,此约自悟故」,这都是帮助我们破除疑惑。向下经文有这个说法,「虽知诸法悟不由师」,真正开悟是自己,为什么还「求善知识无有厌足」?这在经典里面,佛给我们举的例子非常之多,而菩萨、祖师大德为我们所做的示范,表演给我们看的,像《华严经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那是求善知识无有厌足,他做出来给我们看。我们要懂得,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总是教化一切众生方便法。从哪里教起?从孝亲、尊师。广大的这些群众、这些众生迷失了自性,迷得太久,迷得太深。迷了之后,给诸位说,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扭曲了,变成烦恼,烦恼无量无边;翻过来,智慧无量无边。迷了之后,智慧变成烦恼,德行变成造业,相好变成六道轮回,全扭曲了。一念觉悟,他就又回归到正位,一念不善,他又变成了烦恼、业习,这是事实真相。
所以佛菩萨教人,身行。言教,身要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做出什么榜样?孝亲、尊师。我们从什么地方知道?净宗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,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讲出,净宗修学的重要的纲领,叫「净业三福」。这个三条,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头一条,他做出来给我们看;第二条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;第三条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」,末后一句是教化众生,「劝进行者」。自行化他,总共三条十一句,佛说了,这是「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」。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,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要遵循这三条的教诲,菩萨表演出来给我们看,求善知识。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,没有善知识了,善知识留下来这些文字、典籍就是善知识,我们得到这些宝贵的典籍,学习要无有厌足。在初学一定要知道,绝对不是广学多闻,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,没有开悟不可以广学多闻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开悟之后一定要广学多闻,为什么?太容易了。像前面我们所讲的龙树菩萨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教,咱们现在的《大藏经》,人家三个月就学完了。可不可能?可能,他智慧开了,他一部经不必要看完,他看个几段就清楚了。就像六祖惠能大师,他叫法达禅师念《法华经》给他听,念到第二品,他说行了,不要再念,全知道了。这样学太快了,一部经只要看个几页就行了,就全通了,这是智慧开了。
诸位一定要记住,四弘誓愿大家很熟,四弘誓愿就教导我们学习的一个程序、次序,先要发愿。愿是什么?愿是推动你前进不退转的动力,中国人讲立志,佛家讲发愿。发的什么愿?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指什么地方众生?六道众生。十方诸佛刹土很多都有十法界、都有六道,我们在《华严经.世界成就品》里面看到的。六道众生太苦了,我们要帮助他,自己没有能力,拿什么帮助?帮助别人,先成就自己,只有自己成佛了,才有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能、圆满的神通、圆满的福报,才能真正帮得上忙,缺少一样都不行。所以有这个愿之后,从哪里做起?先断烦恼,你看,断烦恼摆在前面,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无尽的烦恼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执著断了,证阿罗汉果;分别断了,证菩萨果位;无明断了,就是妄想断了,就成佛。所以,先把这三大类的烦恼放下,然后才能广学多闻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很容易就学成了。烦恼不断,学东西很难,很辛苦。所以我们学东西一门深入,那是什么?那是用学习来断烦恼,是这个意思。烦恼没有的时候,再去学法门就很容易,很容易通。最后,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你成了佛,你不但可以度六道众生,度十法界的众生,乃至於三贤十圣统统都得到你的教化,这才叫普度,这才叫圆满功德。所以我们要懂得。菩萨,没有见性的菩萨「双行」,自行化他;已经见性的菩萨,那是无尽的慈悲,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。
下面疏文里头,「自解亦三」,这是讲不由他悟。「次第对上,谓一」,第一条,「由内性成故,不随他人」,是自性里头圆满成就的。第二,「了唯心故,不心外取法」,这都是很重要的开示。第三,「由了性故,如性外一法亦无」。这真正是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「净极光通达」,豁然彻悟,见自真心本性,这是这个境界。这些经文,意思深广无尽,确实没有边际的,这是在《华严经》上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才说,一般经典我们看不到这种经文。《华严经》上是真实教诲,它不是方便法门,一般大乘、小乘是方便法,权教的意思多,真实的意思少。《华严经》上全都是给你讲真实的,所以这个法门确实稀有难逢。明了这个意思了,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,一定是求善知识无有厌足。自己觉悟之后,教化众生无有厌足,在教学里头提升自己,中国古人讲的教学相长。天天教就是天天学,天天学就是天天教,教跟学是一不是二,又帮助别人,又提升自己,这个里头就法喜充满,真的是常生欢喜心。首先浮躁化解了,心浮气躁慢慢化解了,化解成什么样?心平气和。无论什么境界现前,你能不生烦恼,这是功夫,真功夫!顺境现前不生贪恋,逆境现前不生怨恨,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,心平气和。人要入这个境界,身心健康,百病不生,不但你家庭和乐,凡是跟你接触的人,没有一个不欢喜的。修学的人多了,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自然就现前。
所以同学们要记住,扎三个根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花个一、二年的时间学一百篇文言文。这是什么?这是你修学大乘的根基站稳了,你真正想成就,你就有基础,你有本钱了。往后,只要是你的方向、目标订了之后永远不改,锲而不舍,长时薰修,自行化他,你成就了。这个意思很重要,这些话,现在也到年底了,我奉献给大家,做为今年过年的一点小礼物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