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八九卷) 2010/1/22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2089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说分,发心住,第二胜进,我们从经文第六句看起,第六:
【生诸佛前恒蒙摄受。】
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很简单,说「成德依缘,故生佛前」,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的同时,有缘亲近佛陀,是这个意思。为什么?因为佛是无比殊胜的缘分,有缘遇到佛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成就就是此地讲的成德这一个字,也是从上面第五句来的,第五句讲「学佛德行,以为能至」。这个至有差等,都是说的果德,在佛法里面讲证小果,小果是阿罗汉,换句话说,没有出离六道不能算成就。即使你有这个修行的功夫,累劫的修行,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这是二十八层天里面最高的,但是没出三界,寿命八万大劫。一个大劫是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,八万大劫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。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这种记载,为什么?它太长了,我们这个世界,从考古学家告诉我们,也不过是几亿年、几十亿年,没有看到成住坏空。不但大劫见不到,中劫也见不到。佛经上讲,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,甚至於我们连小劫都还没有人能感受得到,可见宇宙之间确实是不可思议。不出轮回,八万大劫是很长的时间,但是它也会到。时间到了怎么样?到了他寿命就终了,他到顶头,不能再往上去,那只有往下堕落。多半堕到欲界,堕落到人间,还有一些堕到地狱的,为什么?堕到地狱,对圣教产生怀疑,这个罪就很重,怀疑古往今来这些佛菩萨说的话不可靠。疑,大乘教里面讲,是菩萨最严重的障碍。菩萨为什么不能够修净土?总的原因就是对净土法门不能生起信心,所以诸佛如来称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道理在此地,为什么?净土太容易,这些人不相信,不相信他就不接触,所以他得不到净土殊胜的利益。反过来看,我们修净土的这些同学们,无论在德行、在智慧、在功夫,我们比菩萨差远了,没法子比。别说高级的菩萨,我们拿《华严经》十信位的菩萨,这是最低的,初信位,这低得不能再低,我们都比不上。为什么?初信位的菩萨,他有本事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。佛经上常常说的,身见破了,边见破了,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他统统破了,才能证得初果。这桩事情,四禅天的人没做到,四空天的人也没做到。初果,虽然他没有出离六道轮回,但是他肯定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功德就圆满,也就是说他就超越六道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他的修证就证到阿罗汉,出去了,决定不堕三恶道。《金刚经》前半部讲的标准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他做到了,诸位要知道,小乘初果,大乘初信位的菩萨。
我们这些人比不上他,智慧、德行、功夫都比不上,但是我们有一样东西还超越他,那就是对净土死心塌地,真信。诸位要把我这句话记清楚,死心塌地真信,这个要记清楚。真信的人他万缘放下了,他不会再被这个世间,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善缘、恶缘,他都能够如如不动,这一生他肯定生净土,生净土就成佛。生净土,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讲的,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亲口宣扬的,十方世界念佛人生到西方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萨。阿惟越致是什么地位?不是十信位,也不是十住位,也不是十行、十回向,七地以上叫阿惟越致,你说那些菩萨怎么能相信?这桩事情蕅益大师讲得好,他讲带业往生的人,特别是凡圣同居土的,他到极乐世界了,你说他是菩萨,他见思烦恼一品没断,你说他是凡夫,他的神通、道力跟七地菩萨相等,蕅益大师讲真话,他跟七地菩萨怎么能等?这个诸位要晓得,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。就好像我们世间,小孩投生到世间来,这一个灵魂投生到帝王家,一出生他就是太子,他的享受就高人一等,他爸爸的福报,不是他修的。这个比喻诸位好好去体会一下,他享的是他爸爸的福,他爸爸是国王,等到他自己将来长大,慢慢学成智慧、德行,继承王位了,那就是他真的福报,在自己真的智慧、德能没有的时候,享爸爸的福。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就能生起信心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确实我们是凡夫,没错,我们享什么?享阿弥陀佛的福报,阿弥陀佛把他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加持这些人,所以这些人他就能够到十方世界,像明心见性的菩萨一样,他能度众生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这还了得!
《华严经》是初住以上有这个能力,可是净宗法门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,这是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你的,不必等他在极乐世界修行修到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不必。这个话谁能相信?我们不相信,有怀疑,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,他并没有讲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,除去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,他没说这个话。没说这个话,换句话说,方便土、同居土统统是阿惟越致菩萨。这些经文我们要特别注意,一点不能马虎。在过去我们这样想,没人给我们做见证,蕅益大师《要解》出来之后,我们得到见证,蕅益大师也是这么说的,可见得我们的想法没想错。所以法门不可思议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我们修行真正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抓住,就成功了,这是学佛德行到极处,虽不能说究竟圆满,等於究竟圆满,这个一定要成德依缘。
所以我们要生到佛前,生到哪一尊佛?生到阿弥陀佛面前,我们这一生这是我们唯一一桩大事。念念不忘,念念心中有佛,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,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,这叫真正念佛人,心里真有佛。念到功夫成熟,这个净宗法门里面叫成片,成片就是成熟了。成熟是什么样子?无论在什么时候、什么处所、什么境缘当中,一起念头,阿弥陀佛就出来,这就熟了,不起别的念头。一切境缘当中还会起别的念头,没熟。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那还不行,我为什么还有其他念头生起来?顺境起贪爱的念头,逆境起怨恨的念头,这就错了,这是什么?功夫不到家;功夫不到家,往生就没有把握。功夫到家,就是念头一起就是阿弥陀佛,这个人决定生净土。一般念佛人,普通念佛人,要念多久才能功夫成熟?我们从《净土圣贤录》里面去看,从历代念佛往生传记里面去看,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三年。我说这个话,三年前我在香港讲经,深圳有个年轻人,三十岁出头,黄忠昌居士,他听我讲经,听我讲到这一段,他就发心试试看是不是真的。在深圳闭关三年,每天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其他就是这一句佛号不断,他念到两年十个月,还差两个月满三年,两年十个月他就得到消息,预知时至,他就往生,没有生病,走得自在,走得潇洒,真走了。这是给我们做证明,三年时间足够,关键是要放得下。很多人念了不止三年,连三十年都不止,为什么消息都没有?你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,你没放下。黄忠昌给我们做榜样,他彻底放下,他在入关的时候把后事交代清楚,统统放下,没事了,每天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一声南无阿弥陀佛,这是我们应当学的,这种念法才成功。
所以一定要知道,为什么放不下?不知道这个世间法的真相,所以你没放下,真正知道世间法的真相,我想你一定很容易放下。世间法的真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我们在这个之前学过贤首大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前面一半给我们说明宇宙万法的来源,讲得清楚明白,说明宇宙万法跟我有什么关系,都讲清楚了。宇宙万法跟我是一体,所有一切现象是刹那生灭,确实就像电影底片那个胶卷一样,一个念头是一格,很快的速度,让我们眼睛看花了,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动的相,实际上它不动。惠能大师见到,这很了不起,你看他给我们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这两句话他看到真相了,看到自性里面隐现的法界虚空界,隐藏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这他看见了,显出来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这个不是真正见性说不出来。五祖忍和尚一听他讲这几句话,衣钵立刻就给他,给他做证明,他契入华严境界,契入常寂光净土,这是个明心见性的人。
经上这个地方讲的成德,这个德就是明心见性。所以要依善知识为缘,好老师!所以一定要生在佛前,接受佛陀的教诲。想想我们今天,我们没有那么好的运气,我们生在佛后,没有能够亲自蒙佛教诲,但是我们还是非常的幸运,生在佛陀法运的里面。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我们相信,我们信佛,现在这个世间许多人讲世界末日,佛经里头没有这个说法,佛经讲因果,众生心行不善,会有灾难,不是末日。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距离世尊的末法的那个时期还很远,释迦牟尼佛出现到我们现在,这世界上一般人讲二千五百多年,中国历史记载也不过是三千多年,就算三千多年,后头还有九千年,怎么会有世界末日?这是佛法里头说的,我们要相信。化解灾难的秘诀,最简单的、最容易的、最稳当的、最可靠的就是念佛。怎么个念法?这个很重要,你要不懂方法念了就不灵,懂方法念了就很灵。方法是什么?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秘诀,这是大势至菩萨传给我们的。势至菩萨最后嘱咐我们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从果上讲,念佛人,「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。这个现前,古大德有解释,是在你临命终时,你并没有死,你是活著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,这是现前。当来呢?是往生到极乐世界,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天天听他老人家教诲,那是当来。现前当来必定见佛,这都是成德依缘。所以阿弥陀佛是现在佛,不是过去佛,也不是未来佛,我们一定要生在佛前,这才算是真正有志气,真正对得起自己、对得起佛菩萨、对得起父母、对得起祖宗。明白这个道理,今天社会造谣的人很多,真的,古人所谓妖言惑众,我们偶尔见到、听到了,可以完全不放在心上,统统归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真有灾难,灾难化解了,没有灾难,这个佛号加持一切众生及国土,这是每一个念佛人应该要明白的,应该要懂得的。人与人之间要知道关系,要知道尽本分,敦伦尽分,知道谦虚,知道尊敬别人、爱护别人、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,你就有福,为什么?这是性德的流露。诸佛菩萨如是,我亦如是,那就对了。下面一句:
【方便演说寂静三昧。】
清凉大师的开示,「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」,这个寂字重要,你看前面说上求佛法,这个生佛前,上求,乐住生死、主导除恶、能导理教之法统统是下化,上求下化就免不了有纷动,有纷扰、有动作,如果没有寂定的功夫,他生烦恼。生烦恼,一个是退心,一个是堕落,我们世俗间人所说的禁不起考验,禁不起境界的诱惑。诸位要知道,善缘是诱惑,恶缘也是诱惑,顺境是诱惑,逆境也是诱惑,都是叫你起心动念生烦恼。所以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那是什么?那是菩萨修行,做个榜样给我们看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五十三种不同的境界,它说得很细,总的来说不外乎就这四种,顺境、逆境、善缘、恶缘,就这四种,或者四种里头一种,或者四种里头两种,四种里面三种,或者四种统统具足,五十三参就表演这个。善财童子亲身经历,他关关都通过,考试都及格,如如不动,真的他这个寂的功夫圆满了。善财修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修净土法门,就是这一句六字洪名。怎么知道的?德云比丘传授给他的,因为这个是参访第一个善知识。第一个善知识,我们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,印度也是这个说法,先入为主,这就是善财一生成佛主修的法门。助修的?助修的还是这一句阿弥陀佛。我们看到五十三参最后一参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你看一头一尾,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。当中所有一切境缘,无论是佛法的或者是世间法的,统统经历,寂而不动,清净寂灭,没有动摇他,没有染著他,这叫真功夫!
我们今天修行,问题出在哪里?我们这个功夫做得不及格,顺境、善缘有贪恋,逆境、恶缘有瞋恚,有时候还有嫉妒。这桩事情不能不特别谨慎,为什么?这就叫魔,什么魔?烦恼魔,你还在魔掌当中。《八大人觉经》上给我们讲四种魔,头一个是五阴魔,五阴是什么?是你的身体,你的身体不健康,常常多病,对你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。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很好懂,给你讲色受想行识那个不好懂。第二种就是烦恼魔。第三种是外缘,就是我刚才讲的,善缘、恶缘、顺境、逆境,那是外面境界,佛法讲天魔,天魔意思就是自然界,大自然界你能不能通过。最后一个是死魔,你修行功夫不好,寿命到了。功夫没有成就寿命到了,来生再得人身接著修行,至少要断二十年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诸位要记住,死不得,不能死。能长寿吗?能,佛菩萨加持你,你真正用功,想在这一生成就,佛菩萨有智慧、有德能,可以满你的愿。所以修行好的人身心健康长寿。
长寿怎么修?我们看古往今来这些例子,出家人也好,在家人也好,多做好事,真正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,这个人长寿。我们看《了凡四训》,袁了凡先生的寿命五十三岁,他没求长寿,他只知道断恶修善,全家人都干,五十三岁那一年他平平安安度过,他活到七十四岁,他多活了二十一年。古往今来这种例子太多太多了,我给同学们作证,我的寿命没有了凡先生那么长,他五十三,我只有四十五。我四十五岁那一年害一场病,我心里有数,寿命到了,所以我也不看医生,也不吃药,我念佛,念了一个月病好了。我这一生很少生病。有一年我遇到甘珠活佛,他告诉我,我们也有一段时间没见面,碰到之后很欢喜,叫著我,他说:净空法师,我们一些人常常在背后说笑你。我说:说些什么?说你这个人没有福报,又短命,好在还有一点点智慧。我说这些事情不必背后说,当我面说都可以,我很清楚,我不忌讳。他说:你这些年讲经教学功德很大,你的运转过来了,你的寿命很长,你的福报很大。我说:我什么都没有求,出了家,老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,我走他老人家这条路子,除讲经教学之外一无所求。讲经也没有道场,教学也没有学生,十几年前我们用网路,最近这些年来谢居士夫妇供养的卫星电视,扩大讲经教学的效果,这是好事。什么都没求,确实寿命延长了。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我的老师对我非常清楚,所以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教我修布施,修财布施,为什么?没有财富,教我修法布施,教我修无畏布施,因为寿命短,无畏布施会得健康长寿。我很听话,我不求福报,老师教我做的我就去做,寿命能不能延长,福报有没有,从来不想这些事情。老师说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求,没有感应,那是自己有业障。所以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问题决定不出在外面,出在自己,自己认真的反省,把原因找出来,然后忏除业障,业障忏除果德就现前。老祖宗这样教我们,佛菩萨也是这样教我们。所以这种纷扰动乱的现象,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社会当中,用什么?用寂静,寂静就是禅定、就是清净心。学佛的同学,尤其是我们常常在一起学习的,谁不想得到?为什么得不到?你能把原因找出来,把这个原因除掉,纷扰动乱你就不受它干扰,你在这个里面得清净心是真清净,你禁得起考验。底下一句:
【赞叹远离生死轮回。】
清凉大师解释得很好,「寂必远离生死轮回」。为什么?你看他用的字肯定,必定远离生死轮回,说明寂是出离六道的第一个因素,真因!寂是清净心,也是往生第一个条件,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西方极乐世界叫净土,我们如果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要用清净心,跟净土才相应。这桩事情诸佛菩萨已经把它显示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上,诸位常常念的,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这是《无量寿经》经题的全文。上半段讲果德,「大乘」是智慧,「无量寿」是德,「庄严」是相好。你看《华严经》不是常说吗?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就这句话,一切众生皆有,果德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,庄严是无量相好,无量的德能,举一个寿,寿是第一德。你的德能再多,如果没有寿命,那都是假的,全落空了,所以寿命在德能当中是第一德,决定不能缺少的。怎么修成的?后半段是因,这个因叫「清净平等觉」,觉就有智慧、就有大乘,平等,平等是寂,就是定,得无量寿,清净就庄严,那就相好。所以相好是从清净心得来的,无量寿是从平等心得来的,智慧是从觉得来的。我们要了解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,就知道《无量寿经》讲些什么,就是教我们修清净平等觉,得大乘无量寿庄严之果,这个果在极乐世界。
所以寂必定远离生死轮回,这句话我们真听懂了,真听明白了,就得要记住,这个寂字就包括《无量寿》经题上的五个字「清净平等觉」,这五个字浓缩成一个字就是寂,展开来就是清净平等觉。我们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修学?就用持名念佛,境界现前,就是前面讲的纷动,不要理会纷动,立刻提起六字洪名,把我们的心态转换过来,这就是古时候禅宗大德所谓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念头起来不怕,为什么?我们是凡夫,当然有念头,没有念头是圣人了,肯定有念头。念头起来的时候就怕是不觉,不觉是什么?会随著这个妄念发展,那就错了。要觉得快,念头才起来,立刻就换成阿弥陀佛,用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取而代之。善念也好,恶念也好,不要去理会它,转变成阿弥陀佛就行了,这叫真会念佛,这是念佛真正的功夫,你不再受世间一切法的干扰,纷动就是干扰。我们遇到净土法门,这一生是决定脱离六道轮回,决定往生极乐世界。下面第九句:
【为苦众生作归依处。】
清凉为我们开示的是「九、不失悲故」,慈悲,不失慈悲心,「常为物依」,为是作为,常常是不间断,作为物依。他不说人依,如果说人,在十法界里只是人道,这是人法界,菩萨不只为人,十法界的众生都依靠佛菩萨,所以用物。物的范围比人的范围大多了,物里面包括人,人是物的一种,所以它这个就包括到十法界里的佛、菩萨、声闻、缘觉、有天、有修罗、有人、有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物范围就大了。不但为这十种有情众生的依靠,而且还为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为法界众生,你看这范围多大。这才显示出佛菩萨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。缘是条件,佛菩萨对一切众生、对法界虚空界没有任何条件,为什么?因为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,一体怎么能谈条件?我们迷了自性,不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,所以谈条件,这错了。无条件是对的,有条件就错了,为什么?有条件就有分别、有执著,无条件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称性的慈悲,常为物依。「亦是总结前义,诸所施为皆为众生,大悲增上故」,这句话说得好,前面九句,包括供佛,每一句里面所说的都是为众生,不是为自己,所以这一句是全文的总结,十句的总结,一切为众生。真正知道事实真相的,这个众生包括十方刹土、微尘法界,这才圆满,这个才是圆满的性德,狭义上来讲,圆满的慈悲。
下面可能有人对这个十句有疑问,清凉大师为我们提出来,我们一般人学的时候没有疑问,这什么?一种是你真的明白了,另外一种是粗心大意,所以你提不出问题。我们看看他提的问题,他说「问,八」,前面第八条,「远离生死」,可是第一条又要乐住生死,这不是矛盾吗?你远离生死,你又乐住生死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「此云何通」?这两个意思是相反的,真的,你看第一句说菩萨爱好在这个六道生死轮回里面,他不舍弃,在这个里面帮助苦难众生,可是第八句的时候,寂必远离生死轮回。提得好,他不提起来我们也疏忽了,这一提起,想到是有道理。下面解答,「略有三意」,这略是简单讲,有三个意思。第一,「劝物远离,自处无厌」,劝六道众生的人要远离轮回,要了生死出三界,自己怎么样?自己无所谓,这第一个意思。第二个,「要自无缚,方能摄物」,缚是烦恼,自己要烦恼断尽,你才能够摄受众生,你才有能力在六道里头教化众生,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不行。好比游泳,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面去,赶快救他,你赶快出去,离开水面,他自己在里头无所谓,他有这个能力,这是这个意思。下面一个意思,那讲得更透彻,「即智之悲,故乐住生死」,你看他悲里头有智慧,他不是感情,所以他乐住生死,「即悲之智,远离轮回」,他在生死轮回里面他得自在,他不会受生死轮回的干扰,他有这个本事,悲智双运。
为什么?下面大师举出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的一段话来为我们说明,「故瑜伽云,菩萨厌离生死,过於二乘百千万倍,非不厌也」。小乘人厌离生死,出了六道不想再回来,所以经典里面世尊责备小乘,小乘人没有慈悲心,自己超越六道了,再不想帮助六道里面苦难众生。大乘菩萨有智慧,超越六道肯定他会再回来。所以净宗是大乘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自己生死并没了,他就赶回来。回来不怕生烦恼吗?不怕。什么原因?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他,他不会迷,无论是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他能够不迷,所以他可以回来。小乘人为什么不敢回来?回来他怕迷。其实小乘人如果真正了解事实真相,不必害怕,为什么?他有善根、他有福德,纵然你一时迷惑,一定有菩萨来帮助你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大菩萨要常常照顾小菩萨,小菩萨一迷,他来一点,就化了,就回头,就觉悟了。所以佛嘱咐这些大菩萨,明心见性的菩萨,要常常护念这些小菩萨,那个小菩萨是没有见性的,多半是指在哪里?在十法界的,他们要到六道来的话容易被感染,所以需要诸佛与大菩萨来帮助他们。我们相信,肯定的,为什么?大乘教里常讲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这些小行菩萨在六道里面自行化他,决定得到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的照顾,这是肯定的。
所以菩萨厌离生死,菩萨有智慧,对於六道轮回状况太清楚了,当然求出离,求出离的心决定超过二乘,这个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超过太多,百千万倍。他们依旧在六道里面,甚至於在三途里头,那就是底下所说的,「斯则不断生死而入涅盘,不动真际,常随流转,成不住道」,这个意思深了。我在早年讲经,大概三十多年前,我就常讲,大乘教里面常讲的「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」,我讲了四句,不变随缘这是法身菩萨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是初住以上,他们是不变随缘。为什么?他们都见性了,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第二种随缘不变,恒顺众生里面修不变,这是哪些人?小行菩萨,也就是说没有见性的,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,包括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四圣法界里头有佛、有菩萨,属於这一类的,他们是随缘不变。二乘,就是声闻、缘觉,他们不变不随缘。我们凡夫随缘随著变,这就坏了,随顺境、善缘就生贪恋,随逆境、恶缘就起怨恨,这个心总是被外头境界转,所以随缘随著变,那叫造业。
这些菩萨是法身菩萨,换句话说,统统都是成了佛的人,他们有能力不断生死而入涅盘,这个就是随缘不变,菩萨,大菩萨。不断生死这是大悲,而入涅盘是大智,悲智双运。这个境界很深,我们很不容易理解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应身在世间就有生死。像释迦牟尼佛,他也有父母,母亲也是怀胎十个月生他,从小到老,跟我们一般人没有两样,经历的也是生老病死,入涅盘是不生不灭,这不生不灭是什么?在这一生当中,他没有执著,他没有分别,他没有起心动念,这叫入大般涅盘。实际上阿罗汉证涅盘了,他只不过是把执著放下,执著没有了,他还有分别、还有起心动念,在佛法里面称他们做偏真涅盘,不是圆满的,偏在一部分,他就超越六道了,如果再能把分别断掉,把起心动念放下,他就入大般涅盘,超越十法界了。在此地,他虽然在六道,示现生老病死,跟一般人一样,可是他的心住在大寂定当中,那就是般涅盘。表现的样子跟我们是一样的,你看不出来,用心不同,他用真心,真心就是大般涅盘。为什么?真心不生不灭,真心不来不去,真心不垢不净、不常不断,八不中观里面就是形容真心,真心就是大般涅盘,外面的样子跟凡夫没有两样,里面的心完全不相同。凡夫的心是阿赖耶,佛菩萨应化到世间的心他的心是大般涅盘,这就是不断生死而入涅盘,法身菩萨。
下面说「不动真际,常随流转」,这是佛,真际就是真性、就是真心,就是究竟涅盘。这个涅盘上加上究竟,是谁?《华严经》上讲,妙觉位。这句话给我们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,曾经有人问过我,我们在实报土修行,把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,成妙觉位,证到常寂光净土,常寂光净土里头没有形相,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,在这种状况之下,他还到不到人间来?我们说实报土的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,大家没有问题,常寂光里头没有现象,他来不来?这一句话解答了,不动真际就是常寂光,就是妙觉位,究竟果位,他还是常随流转,也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里头,众生有感,他立刻就应,为什么?自性法尔如是。我们在《还源观》里面看到,宇宙万有的缘起是一念不觉。这个一念没有原因,这个一念没有时间、也没有空间,这一念是妄动,也不是真的,但是它有现象,这一念一动,把常寂光就变成阿赖耶,常寂光是真性,阿赖耶是妄性,从真起妄。修行,修行到最后是反妄归真。什么时候反妄归真?在《华严经》上,圆教初住菩萨就还源,为什么?不起心不动念,就还源了。虽然不起心不动念,他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,习气要完全断掉那就是妙觉。实际上妙觉,哪有这种名词,不得已而说的,真正回归常寂光了,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。在最近这十几年,日本有个江本胜博士,他用水做实验,发现水是矿物,它能听、它能看,它能懂得人的意思,既然懂得人的意思,它就能懂得周边环境的意思,这个肯定的。这个意思是什么?信息,能感受到信息。矿物能感受,它有见闻觉知、它有受想行识,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,常寂光肯定有。虽然他自己不起心不动念,别人起心动念他能感受到,他会起反应,这种反应就是应现,众生有感他有应现,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这个道理。说明常寂光,那完全是自性,自性与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,这才能讲得通。
所以末后,「成不住道」,这个不住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就是不住道。确实不住,这个不住是什么?他没有起心动念、他没有分别执著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他能够跟起心动念、分别、执著的众生起感应,这个感应是自然的,这个感应没有起心动念过。所以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这才叫做「不断生死而入涅盘,不动真际,常随流转」,才是这个意思。下面又有一个问题,我们看,「又,初」,第一句,「既乐住生死」,他说第六,「六复云何生诸佛前」?你既然喜欢住生死,用我们刚才的话,你为什么又求生极乐世界,要再生到阿弥陀佛那边去?这是六道生死,这一问又不通了,你发的这个愿有矛盾。这也很有道理。答也有三个意思,「亦有三义」。第一,「为诱物故」,菩萨故意在那里表演,诱导众生出离三界,三界太苦,佛菩萨示现,你看看认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,做样子给你看,让你觉悟,他是菩萨,做榜样给我们看,我们真的是凡夫,我们在六道真受苦,他受苦是假装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这是第一个意思,完全是在教化众生,身教。第二个意思,「求摄物之方故」,这是小行菩萨,小行菩萨自己的智慧、德能还不足,要求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加持他,他才能够获得度化众生的方便,这是第二个意思。第三个意思,「悲智无碍故」,这是说法身菩萨们,他们在六道里面做种种示现,显示出祖师大德在《华严经》上面讲的无障碍法界,事无碍、理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他做出来给我们看。这个意思很深,理很深,事很不容易理解,可是一个人有真诚心,有深信切愿,久久他能够体会到,他能够渐渐的悟入。
底下有一条,「又十藏约实智契舍,闻诸佛土不愿往生,此约权不坏事,故生诸佛土」。这个话也是悲智的示现,有些菩萨不愿往生,有些菩萨求生佛土,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众生根性不相同,这个我们很能够理解,为什么?都在我们眼前。不要说一般人,我们佛门的弟子,诸位想想,求往生净土的人多还是不愿往生的人多?肯定是不愿往生的人多。为什么?佛教有十个宗派,求往生只有净土宗,其他的都不愿意,包括学《华严》的都不愿意。我遇到,真正学《华严》,他们平常修什么?修法界观,他不念佛,他不求生净土。为什么?他被法界迷惑了,不知道求净土的好处。我学《华严经》最初也被这个迷惑了,因为我学佛是跟方老师学哲学的,我从哲学里面进来的,所以对净土没什么兴趣。老师善巧方便劝我多次,我不反对,不反对净土,但是我没有发愿求生净土。而发愿求生净土还是从《华严》上来的,我第一次讲《华严经》是民国六十年,三十多年前,也讲了很长时间,讲了一半,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,想到《华严经》的两位大菩萨,文殊、普贤,突然想到他们两个是修什么法门证得等觉菩萨位?《华严经》后面还没讲到,一直往下翻,翻到后面的时候发现了,文殊、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,这个让我感到非常惊讶,这两位大菩萨对净土是那么样的向往,那么样的热衷,而且带领著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就是从初住到等觉,都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我看到这样的经文我也呆了,我想怎么,你看文殊、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左右手,我们背后这个像,当中是毗卢遮那,文殊、普贤,这是毗卢遮那佛的得意门生,入室弟子,怎么会把华严会上这些佛菩萨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了,去皈依阿弥陀佛去了,毗卢遮那佛不生气吗?我家里这么多人,你怎么统统带跑掉了?毗卢遮那佛不但没有嫉妒,不生气,而且还鼓掌,好,太好了,这怎么回事情?这些法身菩萨在华藏世界修行要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得很长的时间,也就是说无明习气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断掉,可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那个时间大幅度的缩短。
这个事情不可思议,没法子解释。我们相信,为什么?真难,真不好懂,经上说这个事情,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」,那我们就没法子了。等觉菩萨、十地菩萨都不能给我们解答,究竟果佛他也不说明,他说你慢慢证得究竟果位,你不就明白了吗?他不解说,不给你说破,叫你自己亲证,这是宗门教学的手段,绝对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看现前这个佛门的同修,修其他宗派的,回过头来再修净土求往生的不多。净土宗的同学一生都在念佛,古时候隋唐那个时代,善导大师讲「万修万人去」,一个都不漏。可是在今天,我们看净宗同学,李老师说得好,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往生,他老人家常讲,只有三、五个,换句话说,二千人当中才有一个,不成比例。这什么原因?绝对不是法门有问题,绝对不是祖师大德有问题,我们要反求诸己,问题决定在自己身上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问题出在我们对於净宗的经教没有好好的去学过,认真修学净宗的经教你就恍然大悟。出在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清楚,道理不清楚你就有疑,你的信心就打折扣,造成你不能往生,第二种,方法错误,第三种,烦恼习气没有控制住。这个法门不要断,那断功夫高了。这个法门是不断烦恼,但是你要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,虽有烦恼,不起作用,这叫伏烦恼,你才能往生,烦恼伏不住不能往生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由此可知,深入经藏这句话重要。我们今天深入经藏不是说你深入《大藏经》,深入净宗的经藏,净宗经藏只有六种,五经一论。五经一论太多,一种行不行?行,这六种东西随便一种你得深入。六种里面分量最少的,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二百四十四个字,比《心经》还少。要怎样深入?你能先念上一万遍,你才能深入。古人讲的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那个见义就是深入了,功夫不够不行,古人讲的,「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」。如果,像这个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你能够念个一百万遍、两百万遍,通了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《无量寿经》,我常常讲,从这里下手的时候,先念三千遍。一天念三遍,三年,如果一天念九遍,一年。你心定了,定生慧,那个问题解决了,那真叫万修万人去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说分,发心住,第二胜进,我们从经文第六句看起,第六:
【生诸佛前恒蒙摄受。】
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很简单,说「成德依缘,故生佛前」,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的同时,有缘亲近佛陀,是这个意思。为什么?因为佛是无比殊胜的缘分,有缘遇到佛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成就就是此地讲的成德这一个字,也是从上面第五句来的,第五句讲「学佛德行,以为能至」。这个至有差等,都是说的果德,在佛法里面讲证小果,小果是阿罗汉,换句话说,没有出离六道不能算成就。即使你有这个修行的功夫,累劫的修行,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这是二十八层天里面最高的,但是没出三界,寿命八万大劫。一个大劫是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,八万大劫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。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这种记载,为什么?它太长了,我们这个世界,从考古学家告诉我们,也不过是几亿年、几十亿年,没有看到成住坏空。不但大劫见不到,中劫也见不到。佛经上讲,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,甚至於我们连小劫都还没有人能感受得到,可见宇宙之间确实是不可思议。不出轮回,八万大劫是很长的时间,但是它也会到。时间到了怎么样?到了他寿命就终了,他到顶头,不能再往上去,那只有往下堕落。多半堕到欲界,堕落到人间,还有一些堕到地狱的,为什么?堕到地狱,对圣教产生怀疑,这个罪就很重,怀疑古往今来这些佛菩萨说的话不可靠。疑,大乘教里面讲,是菩萨最严重的障碍。菩萨为什么不能够修净土?总的原因就是对净土法门不能生起信心,所以诸佛如来称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道理在此地,为什么?净土太容易,这些人不相信,不相信他就不接触,所以他得不到净土殊胜的利益。反过来看,我们修净土的这些同学们,无论在德行、在智慧、在功夫,我们比菩萨差远了,没法子比。别说高级的菩萨,我们拿《华严经》十信位的菩萨,这是最低的,初信位,这低得不能再低,我们都比不上。为什么?初信位的菩萨,他有本事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。佛经上常常说的,身见破了,边见破了,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他统统破了,才能证得初果。这桩事情,四禅天的人没做到,四空天的人也没做到。初果,虽然他没有出离六道轮回,但是他肯定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功德就圆满,也就是说他就超越六道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他的修证就证到阿罗汉,出去了,决定不堕三恶道。《金刚经》前半部讲的标准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他做到了,诸位要知道,小乘初果,大乘初信位的菩萨。
我们这些人比不上他,智慧、德行、功夫都比不上,但是我们有一样东西还超越他,那就是对净土死心塌地,真信。诸位要把我这句话记清楚,死心塌地真信,这个要记清楚。真信的人他万缘放下了,他不会再被这个世间,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善缘、恶缘,他都能够如如不动,这一生他肯定生净土,生净土就成佛。生净土,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讲的,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亲口宣扬的,十方世界念佛人生到西方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萨。阿惟越致是什么地位?不是十信位,也不是十住位,也不是十行、十回向,七地以上叫阿惟越致,你说那些菩萨怎么能相信?这桩事情蕅益大师讲得好,他讲带业往生的人,特别是凡圣同居土的,他到极乐世界了,你说他是菩萨,他见思烦恼一品没断,你说他是凡夫,他的神通、道力跟七地菩萨相等,蕅益大师讲真话,他跟七地菩萨怎么能等?这个诸位要晓得,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。就好像我们世间,小孩投生到世间来,这一个灵魂投生到帝王家,一出生他就是太子,他的享受就高人一等,他爸爸的福报,不是他修的。这个比喻诸位好好去体会一下,他享的是他爸爸的福,他爸爸是国王,等到他自己将来长大,慢慢学成智慧、德行,继承王位了,那就是他真的福报,在自己真的智慧、德能没有的时候,享爸爸的福。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就能生起信心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确实我们是凡夫,没错,我们享什么?享阿弥陀佛的福报,阿弥陀佛把他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加持这些人,所以这些人他就能够到十方世界,像明心见性的菩萨一样,他能度众生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这还了得!
《华严经》是初住以上有这个能力,可是净宗法门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,这是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你的,不必等他在极乐世界修行修到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不必。这个话谁能相信?我们不相信,有怀疑,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,他并没有讲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,除去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,他没说这个话。没说这个话,换句话说,方便土、同居土统统是阿惟越致菩萨。这些经文我们要特别注意,一点不能马虎。在过去我们这样想,没人给我们做见证,蕅益大师《要解》出来之后,我们得到见证,蕅益大师也是这么说的,可见得我们的想法没想错。所以法门不可思议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我们修行真正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抓住,就成功了,这是学佛德行到极处,虽不能说究竟圆满,等於究竟圆满,这个一定要成德依缘。
所以我们要生到佛前,生到哪一尊佛?生到阿弥陀佛面前,我们这一生这是我们唯一一桩大事。念念不忘,念念心中有佛,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,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,这叫真正念佛人,心里真有佛。念到功夫成熟,这个净宗法门里面叫成片,成片就是成熟了。成熟是什么样子?无论在什么时候、什么处所、什么境缘当中,一起念头,阿弥陀佛就出来,这就熟了,不起别的念头。一切境缘当中还会起别的念头,没熟。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那还不行,我为什么还有其他念头生起来?顺境起贪爱的念头,逆境起怨恨的念头,这就错了,这是什么?功夫不到家;功夫不到家,往生就没有把握。功夫到家,就是念头一起就是阿弥陀佛,这个人决定生净土。一般念佛人,普通念佛人,要念多久才能功夫成熟?我们从《净土圣贤录》里面去看,从历代念佛往生传记里面去看,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三年。我说这个话,三年前我在香港讲经,深圳有个年轻人,三十岁出头,黄忠昌居士,他听我讲经,听我讲到这一段,他就发心试试看是不是真的。在深圳闭关三年,每天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其他就是这一句佛号不断,他念到两年十个月,还差两个月满三年,两年十个月他就得到消息,预知时至,他就往生,没有生病,走得自在,走得潇洒,真走了。这是给我们做证明,三年时间足够,关键是要放得下。很多人念了不止三年,连三十年都不止,为什么消息都没有?你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,你没放下。黄忠昌给我们做榜样,他彻底放下,他在入关的时候把后事交代清楚,统统放下,没事了,每天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一声南无阿弥陀佛,这是我们应当学的,这种念法才成功。
所以一定要知道,为什么放不下?不知道这个世间法的真相,所以你没放下,真正知道世间法的真相,我想你一定很容易放下。世间法的真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我们在这个之前学过贤首大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前面一半给我们说明宇宙万法的来源,讲得清楚明白,说明宇宙万法跟我有什么关系,都讲清楚了。宇宙万法跟我是一体,所有一切现象是刹那生灭,确实就像电影底片那个胶卷一样,一个念头是一格,很快的速度,让我们眼睛看花了,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动的相,实际上它不动。惠能大师见到,这很了不起,你看他给我们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这两句话他看到真相了,看到自性里面隐现的法界虚空界,隐藏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这他看见了,显出来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这个不是真正见性说不出来。五祖忍和尚一听他讲这几句话,衣钵立刻就给他,给他做证明,他契入华严境界,契入常寂光净土,这是个明心见性的人。
经上这个地方讲的成德,这个德就是明心见性。所以要依善知识为缘,好老师!所以一定要生在佛前,接受佛陀的教诲。想想我们今天,我们没有那么好的运气,我们生在佛后,没有能够亲自蒙佛教诲,但是我们还是非常的幸运,生在佛陀法运的里面。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我们相信,我们信佛,现在这个世间许多人讲世界末日,佛经里头没有这个说法,佛经讲因果,众生心行不善,会有灾难,不是末日。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距离世尊的末法的那个时期还很远,释迦牟尼佛出现到我们现在,这世界上一般人讲二千五百多年,中国历史记载也不过是三千多年,就算三千多年,后头还有九千年,怎么会有世界末日?这是佛法里头说的,我们要相信。化解灾难的秘诀,最简单的、最容易的、最稳当的、最可靠的就是念佛。怎么个念法?这个很重要,你要不懂方法念了就不灵,懂方法念了就很灵。方法是什么?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秘诀,这是大势至菩萨传给我们的。势至菩萨最后嘱咐我们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从果上讲,念佛人,「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。这个现前,古大德有解释,是在你临命终时,你并没有死,你是活著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,这是现前。当来呢?是往生到极乐世界,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天天听他老人家教诲,那是当来。现前当来必定见佛,这都是成德依缘。所以阿弥陀佛是现在佛,不是过去佛,也不是未来佛,我们一定要生在佛前,这才算是真正有志气,真正对得起自己、对得起佛菩萨、对得起父母、对得起祖宗。明白这个道理,今天社会造谣的人很多,真的,古人所谓妖言惑众,我们偶尔见到、听到了,可以完全不放在心上,统统归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真有灾难,灾难化解了,没有灾难,这个佛号加持一切众生及国土,这是每一个念佛人应该要明白的,应该要懂得的。人与人之间要知道关系,要知道尽本分,敦伦尽分,知道谦虚,知道尊敬别人、爱护别人、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,你就有福,为什么?这是性德的流露。诸佛菩萨如是,我亦如是,那就对了。下面一句:
【方便演说寂静三昧。】
清凉大师的开示,「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」,这个寂字重要,你看前面说上求佛法,这个生佛前,上求,乐住生死、主导除恶、能导理教之法统统是下化,上求下化就免不了有纷动,有纷扰、有动作,如果没有寂定的功夫,他生烦恼。生烦恼,一个是退心,一个是堕落,我们世俗间人所说的禁不起考验,禁不起境界的诱惑。诸位要知道,善缘是诱惑,恶缘也是诱惑,顺境是诱惑,逆境也是诱惑,都是叫你起心动念生烦恼。所以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那是什么?那是菩萨修行,做个榜样给我们看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五十三种不同的境界,它说得很细,总的来说不外乎就这四种,顺境、逆境、善缘、恶缘,就这四种,或者四种里头一种,或者四种里头两种,四种里面三种,或者四种统统具足,五十三参就表演这个。善财童子亲身经历,他关关都通过,考试都及格,如如不动,真的他这个寂的功夫圆满了。善财修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修净土法门,就是这一句六字洪名。怎么知道的?德云比丘传授给他的,因为这个是参访第一个善知识。第一个善知识,我们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,印度也是这个说法,先入为主,这就是善财一生成佛主修的法门。助修的?助修的还是这一句阿弥陀佛。我们看到五十三参最后一参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你看一头一尾,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。当中所有一切境缘,无论是佛法的或者是世间法的,统统经历,寂而不动,清净寂灭,没有动摇他,没有染著他,这叫真功夫!
我们今天修行,问题出在哪里?我们这个功夫做得不及格,顺境、善缘有贪恋,逆境、恶缘有瞋恚,有时候还有嫉妒。这桩事情不能不特别谨慎,为什么?这就叫魔,什么魔?烦恼魔,你还在魔掌当中。《八大人觉经》上给我们讲四种魔,头一个是五阴魔,五阴是什么?是你的身体,你的身体不健康,常常多病,对你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。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很好懂,给你讲色受想行识那个不好懂。第二种就是烦恼魔。第三种是外缘,就是我刚才讲的,善缘、恶缘、顺境、逆境,那是外面境界,佛法讲天魔,天魔意思就是自然界,大自然界你能不能通过。最后一个是死魔,你修行功夫不好,寿命到了。功夫没有成就寿命到了,来生再得人身接著修行,至少要断二十年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诸位要记住,死不得,不能死。能长寿吗?能,佛菩萨加持你,你真正用功,想在这一生成就,佛菩萨有智慧、有德能,可以满你的愿。所以修行好的人身心健康长寿。
长寿怎么修?我们看古往今来这些例子,出家人也好,在家人也好,多做好事,真正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,这个人长寿。我们看《了凡四训》,袁了凡先生的寿命五十三岁,他没求长寿,他只知道断恶修善,全家人都干,五十三岁那一年他平平安安度过,他活到七十四岁,他多活了二十一年。古往今来这种例子太多太多了,我给同学们作证,我的寿命没有了凡先生那么长,他五十三,我只有四十五。我四十五岁那一年害一场病,我心里有数,寿命到了,所以我也不看医生,也不吃药,我念佛,念了一个月病好了。我这一生很少生病。有一年我遇到甘珠活佛,他告诉我,我们也有一段时间没见面,碰到之后很欢喜,叫著我,他说:净空法师,我们一些人常常在背后说笑你。我说:说些什么?说你这个人没有福报,又短命,好在还有一点点智慧。我说这些事情不必背后说,当我面说都可以,我很清楚,我不忌讳。他说:你这些年讲经教学功德很大,你的运转过来了,你的寿命很长,你的福报很大。我说:我什么都没有求,出了家,老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,我走他老人家这条路子,除讲经教学之外一无所求。讲经也没有道场,教学也没有学生,十几年前我们用网路,最近这些年来谢居士夫妇供养的卫星电视,扩大讲经教学的效果,这是好事。什么都没求,确实寿命延长了。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我的老师对我非常清楚,所以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教我修布施,修财布施,为什么?没有财富,教我修法布施,教我修无畏布施,因为寿命短,无畏布施会得健康长寿。我很听话,我不求福报,老师教我做的我就去做,寿命能不能延长,福报有没有,从来不想这些事情。老师说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求,没有感应,那是自己有业障。所以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问题决定不出在外面,出在自己,自己认真的反省,把原因找出来,然后忏除业障,业障忏除果德就现前。老祖宗这样教我们,佛菩萨也是这样教我们。所以这种纷扰动乱的现象,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社会当中,用什么?用寂静,寂静就是禅定、就是清净心。学佛的同学,尤其是我们常常在一起学习的,谁不想得到?为什么得不到?你能把原因找出来,把这个原因除掉,纷扰动乱你就不受它干扰,你在这个里面得清净心是真清净,你禁得起考验。底下一句:
【赞叹远离生死轮回。】
清凉大师解释得很好,「寂必远离生死轮回」。为什么?你看他用的字肯定,必定远离生死轮回,说明寂是出离六道的第一个因素,真因!寂是清净心,也是往生第一个条件,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西方极乐世界叫净土,我们如果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要用清净心,跟净土才相应。这桩事情诸佛菩萨已经把它显示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上,诸位常常念的,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这是《无量寿经》经题的全文。上半段讲果德,「大乘」是智慧,「无量寿」是德,「庄严」是相好。你看《华严经》不是常说吗?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就这句话,一切众生皆有,果德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,庄严是无量相好,无量的德能,举一个寿,寿是第一德。你的德能再多,如果没有寿命,那都是假的,全落空了,所以寿命在德能当中是第一德,决定不能缺少的。怎么修成的?后半段是因,这个因叫「清净平等觉」,觉就有智慧、就有大乘,平等,平等是寂,就是定,得无量寿,清净就庄严,那就相好。所以相好是从清净心得来的,无量寿是从平等心得来的,智慧是从觉得来的。我们要了解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,就知道《无量寿经》讲些什么,就是教我们修清净平等觉,得大乘无量寿庄严之果,这个果在极乐世界。
所以寂必定远离生死轮回,这句话我们真听懂了,真听明白了,就得要记住,这个寂字就包括《无量寿》经题上的五个字「清净平等觉」,这五个字浓缩成一个字就是寂,展开来就是清净平等觉。我们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修学?就用持名念佛,境界现前,就是前面讲的纷动,不要理会纷动,立刻提起六字洪名,把我们的心态转换过来,这就是古时候禅宗大德所谓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念头起来不怕,为什么?我们是凡夫,当然有念头,没有念头是圣人了,肯定有念头。念头起来的时候就怕是不觉,不觉是什么?会随著这个妄念发展,那就错了。要觉得快,念头才起来,立刻就换成阿弥陀佛,用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取而代之。善念也好,恶念也好,不要去理会它,转变成阿弥陀佛就行了,这叫真会念佛,这是念佛真正的功夫,你不再受世间一切法的干扰,纷动就是干扰。我们遇到净土法门,这一生是决定脱离六道轮回,决定往生极乐世界。下面第九句:
【为苦众生作归依处。】
清凉为我们开示的是「九、不失悲故」,慈悲,不失慈悲心,「常为物依」,为是作为,常常是不间断,作为物依。他不说人依,如果说人,在十法界里只是人道,这是人法界,菩萨不只为人,十法界的众生都依靠佛菩萨,所以用物。物的范围比人的范围大多了,物里面包括人,人是物的一种,所以它这个就包括到十法界里的佛、菩萨、声闻、缘觉、有天、有修罗、有人、有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物范围就大了。不但为这十种有情众生的依靠,而且还为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为法界众生,你看这范围多大。这才显示出佛菩萨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。缘是条件,佛菩萨对一切众生、对法界虚空界没有任何条件,为什么?因为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,一体怎么能谈条件?我们迷了自性,不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,所以谈条件,这错了。无条件是对的,有条件就错了,为什么?有条件就有分别、有执著,无条件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称性的慈悲,常为物依。「亦是总结前义,诸所施为皆为众生,大悲增上故」,这句话说得好,前面九句,包括供佛,每一句里面所说的都是为众生,不是为自己,所以这一句是全文的总结,十句的总结,一切为众生。真正知道事实真相的,这个众生包括十方刹土、微尘法界,这才圆满,这个才是圆满的性德,狭义上来讲,圆满的慈悲。
下面可能有人对这个十句有疑问,清凉大师为我们提出来,我们一般人学的时候没有疑问,这什么?一种是你真的明白了,另外一种是粗心大意,所以你提不出问题。我们看看他提的问题,他说「问,八」,前面第八条,「远离生死」,可是第一条又要乐住生死,这不是矛盾吗?你远离生死,你又乐住生死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「此云何通」?这两个意思是相反的,真的,你看第一句说菩萨爱好在这个六道生死轮回里面,他不舍弃,在这个里面帮助苦难众生,可是第八句的时候,寂必远离生死轮回。提得好,他不提起来我们也疏忽了,这一提起,想到是有道理。下面解答,「略有三意」,这略是简单讲,有三个意思。第一,「劝物远离,自处无厌」,劝六道众生的人要远离轮回,要了生死出三界,自己怎么样?自己无所谓,这第一个意思。第二个,「要自无缚,方能摄物」,缚是烦恼,自己要烦恼断尽,你才能够摄受众生,你才有能力在六道里头教化众生,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不行。好比游泳,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面去,赶快救他,你赶快出去,离开水面,他自己在里头无所谓,他有这个能力,这是这个意思。下面一个意思,那讲得更透彻,「即智之悲,故乐住生死」,你看他悲里头有智慧,他不是感情,所以他乐住生死,「即悲之智,远离轮回」,他在生死轮回里面他得自在,他不会受生死轮回的干扰,他有这个本事,悲智双运。
为什么?下面大师举出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的一段话来为我们说明,「故瑜伽云,菩萨厌离生死,过於二乘百千万倍,非不厌也」。小乘人厌离生死,出了六道不想再回来,所以经典里面世尊责备小乘,小乘人没有慈悲心,自己超越六道了,再不想帮助六道里面苦难众生。大乘菩萨有智慧,超越六道肯定他会再回来。所以净宗是大乘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自己生死并没了,他就赶回来。回来不怕生烦恼吗?不怕。什么原因?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他,他不会迷,无论是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他能够不迷,所以他可以回来。小乘人为什么不敢回来?回来他怕迷。其实小乘人如果真正了解事实真相,不必害怕,为什么?他有善根、他有福德,纵然你一时迷惑,一定有菩萨来帮助你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大菩萨要常常照顾小菩萨,小菩萨一迷,他来一点,就化了,就回头,就觉悟了。所以佛嘱咐这些大菩萨,明心见性的菩萨,要常常护念这些小菩萨,那个小菩萨是没有见性的,多半是指在哪里?在十法界的,他们要到六道来的话容易被感染,所以需要诸佛与大菩萨来帮助他们。我们相信,肯定的,为什么?大乘教里常讲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这些小行菩萨在六道里面自行化他,决定得到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的照顾,这是肯定的。
所以菩萨厌离生死,菩萨有智慧,对於六道轮回状况太清楚了,当然求出离,求出离的心决定超过二乘,这个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超过太多,百千万倍。他们依旧在六道里面,甚至於在三途里头,那就是底下所说的,「斯则不断生死而入涅盘,不动真际,常随流转,成不住道」,这个意思深了。我在早年讲经,大概三十多年前,我就常讲,大乘教里面常讲的「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」,我讲了四句,不变随缘这是法身菩萨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是初住以上,他们是不变随缘。为什么?他们都见性了,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第二种随缘不变,恒顺众生里面修不变,这是哪些人?小行菩萨,也就是说没有见性的,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,包括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四圣法界里头有佛、有菩萨,属於这一类的,他们是随缘不变。二乘,就是声闻、缘觉,他们不变不随缘。我们凡夫随缘随著变,这就坏了,随顺境、善缘就生贪恋,随逆境、恶缘就起怨恨,这个心总是被外头境界转,所以随缘随著变,那叫造业。
这些菩萨是法身菩萨,换句话说,统统都是成了佛的人,他们有能力不断生死而入涅盘,这个就是随缘不变,菩萨,大菩萨。不断生死这是大悲,而入涅盘是大智,悲智双运。这个境界很深,我们很不容易理解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应身在世间就有生死。像释迦牟尼佛,他也有父母,母亲也是怀胎十个月生他,从小到老,跟我们一般人没有两样,经历的也是生老病死,入涅盘是不生不灭,这不生不灭是什么?在这一生当中,他没有执著,他没有分别,他没有起心动念,这叫入大般涅盘。实际上阿罗汉证涅盘了,他只不过是把执著放下,执著没有了,他还有分别、还有起心动念,在佛法里面称他们做偏真涅盘,不是圆满的,偏在一部分,他就超越六道了,如果再能把分别断掉,把起心动念放下,他就入大般涅盘,超越十法界了。在此地,他虽然在六道,示现生老病死,跟一般人一样,可是他的心住在大寂定当中,那就是般涅盘。表现的样子跟我们是一样的,你看不出来,用心不同,他用真心,真心就是大般涅盘。为什么?真心不生不灭,真心不来不去,真心不垢不净、不常不断,八不中观里面就是形容真心,真心就是大般涅盘,外面的样子跟凡夫没有两样,里面的心完全不相同。凡夫的心是阿赖耶,佛菩萨应化到世间的心他的心是大般涅盘,这就是不断生死而入涅盘,法身菩萨。
下面说「不动真际,常随流转」,这是佛,真际就是真性、就是真心,就是究竟涅盘。这个涅盘上加上究竟,是谁?《华严经》上讲,妙觉位。这句话给我们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,曾经有人问过我,我们在实报土修行,把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,成妙觉位,证到常寂光净土,常寂光净土里头没有形相,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,在这种状况之下,他还到不到人间来?我们说实报土的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,大家没有问题,常寂光里头没有现象,他来不来?这一句话解答了,不动真际就是常寂光,就是妙觉位,究竟果位,他还是常随流转,也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里头,众生有感,他立刻就应,为什么?自性法尔如是。我们在《还源观》里面看到,宇宙万有的缘起是一念不觉。这个一念没有原因,这个一念没有时间、也没有空间,这一念是妄动,也不是真的,但是它有现象,这一念一动,把常寂光就变成阿赖耶,常寂光是真性,阿赖耶是妄性,从真起妄。修行,修行到最后是反妄归真。什么时候反妄归真?在《华严经》上,圆教初住菩萨就还源,为什么?不起心不动念,就还源了。虽然不起心不动念,他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,习气要完全断掉那就是妙觉。实际上妙觉,哪有这种名词,不得已而说的,真正回归常寂光了,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。在最近这十几年,日本有个江本胜博士,他用水做实验,发现水是矿物,它能听、它能看,它能懂得人的意思,既然懂得人的意思,它就能懂得周边环境的意思,这个肯定的。这个意思是什么?信息,能感受到信息。矿物能感受,它有见闻觉知、它有受想行识,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,常寂光肯定有。虽然他自己不起心不动念,别人起心动念他能感受到,他会起反应,这种反应就是应现,众生有感他有应现,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这个道理。说明常寂光,那完全是自性,自性与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,这才能讲得通。
所以末后,「成不住道」,这个不住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就是不住道。确实不住,这个不住是什么?他没有起心动念、他没有分别执著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他能够跟起心动念、分别、执著的众生起感应,这个感应是自然的,这个感应没有起心动念过。所以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这才叫做「不断生死而入涅盘,不动真际,常随流转」,才是这个意思。下面又有一个问题,我们看,「又,初」,第一句,「既乐住生死」,他说第六,「六复云何生诸佛前」?你既然喜欢住生死,用我们刚才的话,你为什么又求生极乐世界,要再生到阿弥陀佛那边去?这是六道生死,这一问又不通了,你发的这个愿有矛盾。这也很有道理。答也有三个意思,「亦有三义」。第一,「为诱物故」,菩萨故意在那里表演,诱导众生出离三界,三界太苦,佛菩萨示现,你看看认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,做样子给你看,让你觉悟,他是菩萨,做榜样给我们看,我们真的是凡夫,我们在六道真受苦,他受苦是假装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这是第一个意思,完全是在教化众生,身教。第二个意思,「求摄物之方故」,这是小行菩萨,小行菩萨自己的智慧、德能还不足,要求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加持他,他才能够获得度化众生的方便,这是第二个意思。第三个意思,「悲智无碍故」,这是说法身菩萨们,他们在六道里面做种种示现,显示出祖师大德在《华严经》上面讲的无障碍法界,事无碍、理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他做出来给我们看。这个意思很深,理很深,事很不容易理解,可是一个人有真诚心,有深信切愿,久久他能够体会到,他能够渐渐的悟入。
底下有一条,「又十藏约实智契舍,闻诸佛土不愿往生,此约权不坏事,故生诸佛土」。这个话也是悲智的示现,有些菩萨不愿往生,有些菩萨求生佛土,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众生根性不相同,这个我们很能够理解,为什么?都在我们眼前。不要说一般人,我们佛门的弟子,诸位想想,求往生净土的人多还是不愿往生的人多?肯定是不愿往生的人多。为什么?佛教有十个宗派,求往生只有净土宗,其他的都不愿意,包括学《华严》的都不愿意。我遇到,真正学《华严》,他们平常修什么?修法界观,他不念佛,他不求生净土。为什么?他被法界迷惑了,不知道求净土的好处。我学《华严经》最初也被这个迷惑了,因为我学佛是跟方老师学哲学的,我从哲学里面进来的,所以对净土没什么兴趣。老师善巧方便劝我多次,我不反对,不反对净土,但是我没有发愿求生净土。而发愿求生净土还是从《华严》上来的,我第一次讲《华严经》是民国六十年,三十多年前,也讲了很长时间,讲了一半,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,想到《华严经》的两位大菩萨,文殊、普贤,突然想到他们两个是修什么法门证得等觉菩萨位?《华严经》后面还没讲到,一直往下翻,翻到后面的时候发现了,文殊、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,这个让我感到非常惊讶,这两位大菩萨对净土是那么样的向往,那么样的热衷,而且带领著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就是从初住到等觉,都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我看到这样的经文我也呆了,我想怎么,你看文殊、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左右手,我们背后这个像,当中是毗卢遮那,文殊、普贤,这是毗卢遮那佛的得意门生,入室弟子,怎么会把华严会上这些佛菩萨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了,去皈依阿弥陀佛去了,毗卢遮那佛不生气吗?我家里这么多人,你怎么统统带跑掉了?毗卢遮那佛不但没有嫉妒,不生气,而且还鼓掌,好,太好了,这怎么回事情?这些法身菩萨在华藏世界修行要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得很长的时间,也就是说无明习气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断掉,可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那个时间大幅度的缩短。
这个事情不可思议,没法子解释。我们相信,为什么?真难,真不好懂,经上说这个事情,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」,那我们就没法子了。等觉菩萨、十地菩萨都不能给我们解答,究竟果佛他也不说明,他说你慢慢证得究竟果位,你不就明白了吗?他不解说,不给你说破,叫你自己亲证,这是宗门教学的手段,绝对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看现前这个佛门的同修,修其他宗派的,回过头来再修净土求往生的不多。净土宗的同学一生都在念佛,古时候隋唐那个时代,善导大师讲「万修万人去」,一个都不漏。可是在今天,我们看净宗同学,李老师说得好,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往生,他老人家常讲,只有三、五个,换句话说,二千人当中才有一个,不成比例。这什么原因?绝对不是法门有问题,绝对不是祖师大德有问题,我们要反求诸己,问题决定在自己身上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问题出在我们对於净宗的经教没有好好的去学过,认真修学净宗的经教你就恍然大悟。出在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清楚,道理不清楚你就有疑,你的信心就打折扣,造成你不能往生,第二种,方法错误,第三种,烦恼习气没有控制住。这个法门不要断,那断功夫高了。这个法门是不断烦恼,但是你要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,虽有烦恼,不起作用,这叫伏烦恼,你才能往生,烦恼伏不住不能往生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由此可知,深入经藏这句话重要。我们今天深入经藏不是说你深入《大藏经》,深入净宗的经藏,净宗经藏只有六种,五经一论。五经一论太多,一种行不行?行,这六种东西随便一种你得深入。六种里面分量最少的,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二百四十四个字,比《心经》还少。要怎样深入?你能先念上一万遍,你才能深入。古人讲的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那个见义就是深入了,功夫不够不行,古人讲的,「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」。如果,像这个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你能够念个一百万遍、两百万遍,通了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《无量寿经》,我常常讲,从这里下手的时候,先念三千遍。一天念三遍,三年,如果一天念九遍,一年。你心定了,定生慧,那个问题解决了,那真叫万修万人去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