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二0八七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二0八七卷)  2009/12/10  台湾高雄  档名:12-017-2087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初发心住菩萨,第二「胜进」,经文有十句,我们学到第七句,今天我们从第八句看起,第八句是:

  【赞叹远离生死轮回。】

 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,「寂必远离生死轮回」,昨天我们学到的第七句,也是「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」,这两句都把寂放在前面,意义非常的深广,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可以说纷动达到了极点,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上来看,古今中外社会的动乱没有像今天这个现象。而此地特别给我们指出来,上求纷动,下化的是弘法,也是在这个动乱的社会,这都造成很大的困难。我们看看古来的大德,在《大藏经》史传这个部分,古人的道场建立在深山、山林,不但远离都市,远离都市总几十里,远离村庄,附近邻近的村庄至少也有三、五里的样子,所以人迹罕至。他们住在高山上,那时交通不方便,上山很困难,我们不说别的,就是我们去过几次的浙江东天目山,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,从山下到山上庙里,得走两天。现在方便,汽车可以开到半山,然后再走差不多三个小时。如果不是诚心诚意去拜佛、去学教,谁愿意受这样的辛苦?如果说是更大的道场,像中国的四大名山,你要去朝拜就更辛苦。

  住在山上确实非常寂静,没有杂音,听不到杂音,那是一个修行学习的好处所。现在没有了,现在纵然古时候那些丛林寺院,现在都开上马路,都架上缆车,便利旅客观光旅游,所以现在,从前这些古道场真的是车水马龙,我去看过几个。在一九九0年初我第一次访问祖国,在北京拜访赵朴初老居士,赵老跟我是同乡,所以见面非常亲切。第一次见面我们在一起就谈了四个半小时,留我吃饭,陪我去的一行人差不多有十七、八个,承蒙他老人家接待。我就很感叹的说,古道场已经不能做为上求下化的场所,氛围完全不一样,可以开辟做观光旅游,大家来朝圣。古道场都是有几百年、上千年的历史,值得人来凭吊。真正上求,就是我们求学,这教学的道场,弘化是接引大众这样的道场,我们应当重新建立。我记得我当时还提了有建议,我说最好模仿外国的大学城,我们开辟新道场。现在交通方便,不需要很多道场,一个宗派一个道场就够了,这一个道场就是一个城市,跟外国的大学城一样。分为两个部分,一个部分是修行的道场,学会,净宗学会;另一个部分是教学的道场,上学,上学的道场,净宗学院,这净土宗的例子。天台宗,天台学会、天台学院,法相学会、法相学院,华严学会、华严学院,这样子做法,我说中国十个宗派,每一个宗派建一个,他听了很欢喜。非常可惜,他年岁大了,八十多岁,心有余而力不足,我这个想法他非常欢喜。确实我们今天想学习、求学,找不到地方,现在我们想弘法讲经,对大众来弘法,也找不到地方,国内外一年偶尔有一、二次,大家发起一个弘法大会。

  我这次去吉隆坡是在摄影棚讲经,他们建了一个新的摄影棚,听说也有网路,希望我去讲一个月,我选了一部经,《无量寿经》菁华。这篇东西是早年我在美国旧金山选的,《无量寿经》里面选了六十个小段,最小的段子大概只有两句,那是我在旧金山大觉莲社讲的。以后同学们,那个时候好像是录音带,还没有录像,录音带写成书,在台湾有流通。我这次就想用这个本子,预备讲半个月到二十天,半个月,一天两个小时,就三十个小时,二十天就四十个小时。讲完之后我到澳洲去一趟,这次到澳洲本来是准备讲经的,现在临时改变主意,到那边去访问宗教。我上一次去访问南澳五个宗教,这次打算再访问五个宗教,寻求宗教团结,希望宗教都能够主动的来推动宗教教育,就是宗教教学,希望每个宗教重视讲经教学,我们访问的目的在此。对现前的社会,现前社会是个纷动的社会,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安定,中国人所谓的稳定第一,就是如何能够化解社会各种的冲突。像一般人常常挂在嘴上的,夫妻冲突,离婚就是夫妻冲突,父子冲突、兄弟冲突、邻里冲突,一直到族群、到宗教,到国家与国家。这些事情联合国这么多年来不断在做,没有办法化解,这桩事情必须要宗教教育。宗教教育里面要特别重视伦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,要重视这个,高深的部分,像哲学的部分、科学的部分,那少数人,社会大众迫切需要的就这三种。宗教经典里面的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有助於化解冲突,帮助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,我访问宗教目的在此地。回来我还是想到这边来继续讲《华严经》。预订这次离开大概是一个月的时间。

  所以我看到第七、第八这两句经文我感触很深,想到我早年亲近章嘉大师,他给我的时间是每个星期天两个小时。我跟他老人家三年,每一次我去见他,几乎我们都是在定中,说话不多,但是印象非常深刻,与经文上这个寂字有关系。真诚心,那个心是清净的,那个心不是浮动的。今天我们常讲心浮气躁,心浮气躁不但是道你无法契入,世间的学术你也学不到。所以中国古人教人,什么样的心态去求学?尊师重道,尊是尊敬,尊敬心是真诚心、是清净心,这样的心态老师乐意教你,你也完全能够接受,能够契入境界。你能得多少,那就是印光大师讲的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诚敬就得二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诸位要知道,上求与诚敬的关系就太大了。不是老师要学生恭敬,老师如果说是希望学生恭敬,要求学生恭敬,这不是个好老师,这样的老师,你跟他再久,你未必能学到东西。好老师,他看你多少诚敬心,他知道你能够吸收多少,他就得给你多少。你有十分诚敬,他给你九分,他对不起你,为什么?你能够体会到十分,老师只教你九分,还欠你一分。如果你只有八分诚敬,老师不会教十分,为什么?因为那个两分你不能收吸,教等於白教,白费力气。所以老师观察学生,他能够学到多少,从这里看,不是老师说你要对我怎么尊重,没这个意思。

  老师用心就是传道,你看他从上一代继承下来,他要把这个道传下去,中国人所谓「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」。做老师的,后是什么?继承他道业的这个人,这种学生。学生多少没关系,真正有学生能传他道的,这个学生他重视,是他的传人。这种缘分得来不容易,可遇不可求,学生想亲近一个好老师不容易,缘分。老师曾经跟我说,老师要想找一个好学生,能传他的道,比学生亲近好老师不知道要难多少倍,到哪里去找?实在找不到,所以就著书,把他的道用文字传给下一代,让后人读到他的书,从书中向他学习,用这种方式。现在比书籍的方式更方便的是录像,能够看到老师,也能够听到音声,再对照著书本,方便太多了。所以现在真学,虽然跟古人比没有古人那样的环境,修学环境,但是现在自己学可以能成功,那就是得力於高科技带来的方便,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,我们不能不感激这些科学家给我们带来的方便,这个方便是古时候没有的。遗憾的就是他没有好老师指点他,没有真正同参道友能够经常在一起切磋琢磨,少这个。虽然少,他真的能用功,懂得这个方法,遵守古大德的教诲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肯定成就。重要的就是要一门,不能搞太多,不能搞太杂,纷动就是太杂、太乱。

  一部经,一生专攻一部经会开悟。我们在倓虚法师《影尘回忆录》里面看到一篇记载,「八载寒窗读《楞严》」,一门深入,一部《楞严经》,念了多久?念了八年。《楞严经》念了八年差不多也将近念到一千部,念熟了一天念一部,一年三百六十部,应该是差不多念到三千部。谁念的?倓老法师一个老朋友,刘居士,以后他出家了,东北人。他有感应,他们三个人合伙开一个中药铺,你看他有一天中午没有顾客,他就在柜台上打瞌睡,就见到两个人进来,他作梦,那个梦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两个人进来,进来一看,熟人,而且是冤家,以前为了财务纠纷打官司,刘先生打赢了,这两个人上吊死了,自杀了,刘居士非常后悔,你看因为这一点财物,害了这两个人自杀,所以也很难过。看到这两个人来,是不是来讨命的?看到心里还有一点害怕,结果看他相貌、举止很温和,不像找麻烦的,走到他面前就跪下来,他就问他,为什么?什么事情?他说求超度。刘居士就放心,不来找麻烦,来求超度。他就问他,我用什么方法超度你?他说你答应就行。没问题,我答应你。看到这两个鬼,踩著他的膝盖,踩著他的肩膀,升天去了。这什么力量?八载寒窗读《楞严》的功德,他要没有这个功德,这两个鬼魂不会来找他。可见得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不需要形式,我答应你,你看他就借他的功德就升天了。这两个人走了之后接著又来了两个,一个妇女带个小孩,这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,过世了,那个小孩是他的女儿。这两个人进来,也跪到他面前,问她干什么?求超度,跟前面例子是一样的,我怎么超度你?只要你答应就行。看到这两个,这是以前的太太跟小孩,看到也是踩著他的膝盖、踩著肩膀,升天了。这种能力是什么?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,他心是定的。

  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有障碍?为什么功夫不得力?心是乱的,妄念太多,外面干扰太多,这种干扰就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」。这个社会上道门太多,这个人说这个好,那个人说那个法门好,你听了之后,这个也想学,那个也想学,听了之后比较,我现在学的都不如他们,那我得改学他们的,过两天又听说有更殊胜的,你就常常在改变,你怎么会成就?所以这个寂静就太重要。佛告诉我们,佛陀入灭之前,阿难尊者代我们问的,佛在世,我们以佛为师,佛不在世了,我们依什么人为老师?佛说了两句话,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,这就说明你能持戒、你能吃苦,就跟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两样。又非常慈悲,给我们说了四依法,这个太重要。四依法第一句,「依法不依人」,法是什么?经典,经典是我们唯一的依靠。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,他就是给我说,我跟他学哲学,他告诉我,佛经哲学在经典,你要到经典当中去求,这句话非常重要,跟释迦牟尼佛「依法不依人」是一个意思。第二个说「依义不依语」,佛知道佛法将来弘遍全世界会被翻成各种不同文字,翻译有没有问题?可不可以翻译?甚至於一部经有很多种的翻译,我们今天学的《无量寿经》就有十二种翻译,大家所熟悉的《金刚经》,你看看《大藏经》里面有六种不同的本子,译本。可以翻译,只要意思翻对了,文字没有关系,语言没有关系,「依义不依语」,你看多活泼,我们对翻译、对会集的怀疑就统统消失掉了。

  第三个是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」,什么叫了义?适合我的程度,适合我现前环境,不会障碍我学习,这叫了义。太深的经典我没有能力学,太浅的经典我不需要学,这都叫不了义。所以了义跟不了义没有界定范围,佛只说这个,能够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,这叫了义。我们想想,在我们这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,了脱这三界之苦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指导我们的方向目标都是净土。佛在《大集经》里面给末法时期的同学授记,末法净土成就,这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。我们生在末法,我们听佛的话,选择净土法门。净土的经典不多,传到现在总共只有五经一论,只有六样东西。这六部东西以《无量寿经》为大经,净宗的大经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其实分量也不多,只有一卷,我们果然能够一门深入。长时薰修,就成就。

  今天中午我遇到一个老居士,跟我同年,学得不错,原来头发白了,现在头发变黑了。他告诉我,我以前讲这部经的时候劝人先把这部经念三千遍,他告诉我,他三千遍念圆满头发变黑了。精神好,八十三岁,不衰!我看那个样子比我还好,太难得了。能不能成就确实就在长时薰修,坚持一门深入,他就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每天能够诵一部经,一年三百六十天,一天不缺,每天一部,一天能够念佛一万声,不难!四十年前我也遇到八十多岁的一个老居士,那个时候我在凤山莲社,煮云法师请我讲经,有个老居士,这个老居士是老佛教徒,他学过密、学过禅、学过教,到退休了,八十多岁,碰到我的时候,他说法师,我现在念佛了。我说为什么?过去所学的那些东西统统不得力,还是念佛可靠。回过头来专门念佛,他告诉我,他一天那时候念三万声佛号。他怎么念的?他经行,就是早晚散步,大概要走二、三个小时,没有事情,老人,运动,住在乡下,在野外散步,一步一句佛号,换句话说,他每天走三万步,所以身体很健康。那一年他跟我谈话的时候好像是八十四岁,身心健康,一门深入。

  所以看到今天社会的现象,这一句我们感触特别深,我们想找一个安定的环境不容易。那是什么?那要福报,我有福报同学没有福报也不行,同学有福报我没有福报也不行。所以这个事情不是容易事,这里头有因果关系在里头。所以我现在对办学的期望我放弃了,我用什么?我把我自己学习的方法,所得的利益,我都在讲经的时候统统讲出来,同学们在电视机前面,在网路屏幕前面,你们看到,你们听到,我提供这些建议,如果你觉得可行,你的环境能办到,你就会有成就,关键就是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。要坚定相信,佛在经上常讲,「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」,自己要做得了主宰,不能随便听别人的,因为在现前的社会,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」,人会扰乱我们,鬼神也会扰乱。怎样才不受扰乱?一概不听。偶尔听到,你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,他的话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跟经典所说的,跟圣贤所说的相应,可以做参考,如果不相应,置之不理,若无其事,决定不能被他所转,不能被他动摇,你就会有成就。否则的话,这些扰乱你的人,把你拖下水的人,统统都是你的冤亲债主,他不希望你成就,你有成就他嫉妒,他想尽方法来障碍。这在现前社会这种现象太多太多了,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让你上求下化尽可能的减少障碍。这个要有智慧,要有定力,你才能做到。

  第八句这就非常之好,「寂」,你心地清净,「必远离生死轮回」,这一句可以说诸佛如来、祖师大德告诉所有的佛门弟子一个正确的修学目标,学佛为什么?为离苦得乐。什么是苦?轮回是苦。佛在经论上讲得太多了,三善道虽然是乐,不长久,时间很短促,三恶道之苦那个时劫比三善道不知道要长多久。所以六道轮回里面,经典上有比喻,三恶道是你的家乡,三善道是你出去观光旅游度假。你想想看,你这一年当中,一辈子当中,你是在家乡住的时间多,还是度假的时间多?这个比喻,比喻得好,你不出轮回那就是这种现象。如果我们再冷静的去思惟,我们从早到晚,从大年初一到腊月三十,我们在生活当中,工作、待人接物、起心动念,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?先想一天的。如果这一天动的念头,恶念多,善念少,你就明白了。再想一个星期,一个月,一年。善恶的标准,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利益众生的是善,利益自己的是恶,这是佛家的标准,我们一定要清楚。

  为什么说利益自己的是恶?佛教我们远离生死轮回,生死轮回从哪来的?从我来的。所以常常想到我,我执就非常坚固,你就出不了轮回,要想出离轮回要把我放下。你看无论是大乘、小乘修行,真修,真修没有别的,就是放下。章嘉大师跟我见面,第一次教给我的就是教给我看破放下,这话是真的。非常感激这个老人,头一天就把佛门里面修学的秘诀传授给我,那个时候初学,听到这个话似懂非懂,实在讲是不懂。这么多年来,愈学愈能够体会这两句话,要紧!你看看大小乘经里面都这么说,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你就证小乘须陀洹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。这虽然是小小圣,算不得什么,小小圣,很了不起,他不是凡夫,他虽然还没有出六道轮回,决定不堕三恶道,而且天上人间顶多七次往返他就超越六道,证阿罗汉果,菩萨证七信位的菩萨。七信位真的好像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证七信位菩萨,就超越六道轮回。

  八十八品见惑是什么?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,归纳为五大类,就好讲话,八十八太多了,我们初学人也不容易记住。《教乘法数》里头有,《佛学大辞典》里面有,江味农居士《金刚经讲记》里头有。这五大类就好讲,第一就是身见,执著这个身是我,头一个,头一个要放下的。知道什么?身不是我。身是什么?身是我所,不是我,我所有的,像衣服一样,衣服不是我,衣服是我所有的,别人要想要我这件衣服,我很欢喜脱了就给他,就这么样的自在。所以要晓得,我这个身体有生死,我没有生死,好像衣服脏了、破了,丢掉不要了,再换一件新的。这是首先要了解的,人没有生死,现在连外国人都知道,身虽然有生灭,灵性永恒不灭。你看惠能大师悟道的时候,他向五祖忍和尚提出的报告,第二句「何期自性,本无生灭」,没有想到自性是不生不灭的,那个自性是自己。所以你能够把这一关看破,不再执著身是我,你见惑里头五类第一类你得到了。第二个边见,边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对立,这是所有烦恼的一个根源,要放下,不跟人对立、不跟事对立、不跟一切万物对立,你的烦恼,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矛盾、冲突,都能够化解。第三种、第四种,这两种合起来中国人叫成见,就是我们一般讲主观观念,这是错误的。《般若经》上讲「一切法,毕竟空,无所有,不可得」,有什么主观观念?妄想,错了,这个放下。这里头有两类,一个是因上的主观观念,一个果上的主观观念,都是错误,你看错了。最后一种,除了上面这四类之外,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都叫邪见。这五种统统放下你就证初果,真的入门,真正是佛门弟子,不是凡人。小乘初果一年级,大乘十信位的初信位菩萨也是一年级,你上了佛的小学,一年级的学生,换句话说,我们这五种错误见解还没有放下的,没入门。

  我讲经教学这么多年,常常勉励同学,就我们现前努力可以能做得到的,我劝大家第一个放下自私自利,起心动念想别人,不要想自己,第二放下名闻利养,第三个放下五欲六尘,第四放下贪瞋痴慢,我讲十六个字。这十六个字都能做到,我们入门了没有?没有,但是到门口了。你能把这十六个字做到,佛所讲的这五种见惑你就不难放下,放下之后你不就入门了吗?所以我讲放下这十六个字,只是到了佛教小学一年级的门口,你并没有进去,进去那要用经典的标准,不是我这个标准,但是我这个标准是经典标准的前方便,就是预备功夫,得真干才行。诸位要知道,如果证得小乘初果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在了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,一丝毫障碍都没有,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,在哪里?方便有余土,提升了,因为你在佛门里证得果位,小小果它也是果位,他往生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。换句话说,我们没有办法证到初果的,能够把我讲的这十六个字能做到,起心动念不想自己,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、利益民族、利益天下一切众生,这个真正能做到,肯定得生净土。为什么?你是善人,善男子、善女人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,也不错了。

  蕅益大师为我们示现的,有人问他老人家,你念佛求生净土希望能得什么样的果位?他告诉人,我只希望得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我就满足了。这个示现是给我们看的,我们老实念佛,不要希求品位,品位反而高。天天想品位什么?你在打岔,打闲岔,破坏你一心不乱的功夫,一心不乱里头还加了一个品位在里头,你说那不是麻烦事吗?学习古人,所谓「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」,就对了。认真努力,这样子我们才能够远离生死轮回,你这一生过得真是有价值、有意义,对了,你没有错。如果这一生修得再好,出不去六道轮回,那你就非常可惜了,你修了很大的福报,没有功德。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,福德不行,你来生还是在天上人间享福,这是你修了大福报。在六道里面享福,你有没有把握来生能得人身,来生能生天,有没有把握?这个佛经里面说得很多,你要想得人身,你要具足中品十善、三皈五戒,这个能做好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你能把这三样东西落实,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。《弟子规》是儒家的根,儒家我们通常讲四书五经、十三经,落实在日常生活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就是《弟子规》。儒家教人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,后头有个笃行,那个笃行就是《弟子规》。如果没有笃行,单单有四书五经、十三经,你都念得很好,你也讲得不错,可是你都做不到,那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儒学,不是学儒,有笃行那真的学儒。

  中国自古以来民间统统受了圣贤教化,虽然很多人不认识字,但是都懂得做人的规矩,像《弟子规》,他都懂,他不认识字,他全都做到。谁教他的?从小父母教他的。为什么?父母做到了,用不著特意去教他,父母做到了,他从小看到父母言行举止,他就学会了,父母是用身教。六、七岁上学,老师才有言教,他全做到了。《感应篇》做到了,《弟子规》一千零八十个字,《感应篇》一千三百个字,《十善业道经》长一点,我有一个节本,我编的节本五百多个字,不到六百字,这三样东西分量很少,你能把它落实,真做到,那是好公民,那你就是把儒释道全部都落实在你生活当中,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所以中国几千年来这个族群、这个社会,能够做出了长治久安、和谐社会,不容易,就靠这个。这种教学几千年没变过,就得到几千年的安定和平,现在我们这个世纪疏忽了,这一疏忽社会就乱了。如何能够再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?老祖宗东西找回来就行。你要认为它不科学,那你完全错了,《弟子规》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情,哪一桩事情不合科学?孝顺父母不科学吗?尊师重道不科学吗?你去找,哪一样?尖端的科学与哲学都在大乘经里面。

  所以上一个世纪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过,「要解决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问题,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。这是英国人讲的,这是世界上权威的历史哲学家,他一生只研究文化史,他懂得。他的著作里面谈到宗教拯救世界,我们上一次在此地,将他这两段谈话,我们大家在一起做了分享,大家都非常欢喜,全是讲的中国东西,你就晓得这个老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尊敬心,非常难得。我跟他没见过面,看了他几本书。我们自己一定要珍惜自己祖宗之德,五千年的传统那是高度的智慧,没有智慧怎么能承传下来?全世界研究历史的都知道,世界四大古文明,其他三个都没有了,唯独中国文明还存在,靠什么?靠的是世世代代有人承传,只有在我们现前这一代疏忽了,现在问题出来了。外国讲科学,他的问题也出来了,而且比中国还严重。所以现在他们有一些聪明人到中国来寻宝,找中国古圣先贤的东西,到印度去寻宝,我相信可能是受汤恩比的影响。换句话说,汤恩比心目当中,能拯救今天世界的,是中国孔孟学说、是大乘佛法,所以外国人到印度去找大乘佛法,到中国去找孔孟学说。找孔孟学说到中国来找,对的,大乘佛法到印度去找没有了,大乘佛法在中国,不在印度。所以中国的年轻知识分子要认识祖宗之德,要能体会祖宗的智慧,我们认真努力来学习,有这样的基础,然后你再去看西方这些科技,你会超过他们之上,这是肯定的。

  佛法里面讲的,这我常讲,我讲的是真话,佛经讲什么?我们给它大分,五个科目,它讲伦理、讲道德、讲因果、讲哲学、讲科学,这五个科目都讲到登峰造极,都讲到究竟圆满,真了不起!佛法是教育,我从这个地方体认之后,在最近这个十几年,我接触了世界上许多宗教,我肯定所有宗教原本都是社会教育。所以往后宗教一定要恢复它的教育、教学,它才能在这个社会发扬光大,如果把宗教教学舍弃,我相信这个宗教在这个潮流之下会被淘汰掉。在宗教教学,佛教是非常特殊,佛教本来就是社会教育,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还是社会教育,它变成宗教,好像在清初,有一些学者们谈到这个,我记不得是哪一个,有这么一个印象,好像佛教变成宗教顶多三百年,这就是说乾隆以后才变成宗教,在这以前它是教学,寺院庵堂是学校,是佛教教学的道场,佛度众生是度人的,不是度鬼的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你看经忏佛事都是中国古来这些大德们他们编的,他们会集的,佛没有编过这些东西,佛当年只教学,只讲经,就是教学,所谓是「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」。佛真的是如此,标准的老师。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修行是什么?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行为包括身口意,意是思想,我们想错了,我们看错了,这是属於意的行为,把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。口是言语,身是动作,我们话说错了,我们事情做错了,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。修行在哪里?在日常生活、在工作、在处事待人接物,在这些地方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,这叫修行。修行绝不是在佛前天天礼拜,敲著木鱼诵经,不是搞这一套,那你就全搞错了。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寺庙没有研究经教的,只有诵经拜佛的,没有研究经教,教学的没有了。

  所以佛教要复兴,这是以前方老师跟我讲过很多次,他提醒我,特别是我出家之后,他对我有个期望,这个期望恐怕我这一生做不到,他告诉我,佛教要复兴,必须恢复唐宋时代的丛林制度。丛林制度是什么?是大学、是教育,丛林里面纲领执事你要是了解,跟现在学校完全相同。丛林里面的主席就是方丈和尚那是校长,首座和尚是教务长,维那师是训导长,监院是总务长,名称叫的不一样,执事完全相同,它是学校。所以一个丛林寺院里面它教学的教室很多,用佛教的话,是这些首座和尚分座讲经,这边这个教室讲《法华》,那边的教室讲《华严》,那边的教室讲《般若》,都有老师在那边主讲,你学哪一门课,你就进哪一个讲堂。它是一门深入的,不是说你好几个讲堂都可以,这不可以,你学哪一门就专攻这一门,老师天天授课。如果能恢复这个制度,佛教能复兴,不能恢复这个制度,佛教要复兴很困难。现在的问题,最大的难处是什么?没有人教,这个东西很难,培养一个好的老师至少要十年,中国古人所谓「十载寒窗,一举成名」。专攻一部经论,他心是定的,这个专攻就是持戒,这是佛门的规矩,你能够守规矩,专攻一样,十年不间断。要反覆的学习,不是说这门功课我学一遍之后就可以,就能够结束了,佛法不是这样的,佛法要重复无量遍,古人所谓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。

  在古时候那些专攻的祖师大德,他主修的这一部经,念三千遍的人很多,三千遍是普通的标准,像《法华》、像《楞严》,三千遍肯定是十年。不做这个功夫怎么行?不但天天要读,天天还要讲、还要研究,现在所谓是跟同学们在一起分享,自己对於经论的体会遍遍不相同。所以佛经里面讲义味,义味是什么?就是味道、法味,这个义味无穷,天天有新的悟处,所以他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契入之后乐此不疲,一部经通了部部经都通。所以这是佛法跟世间学术不一样,世间学术,你学这一个科系,转另外一个科系你什么都不懂,佛法不是的,佛法求的是明心见性,只要一见性全通了。哪一部经明心见性?部部经都明心见性,八万四千法门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讲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什么意思?门门都能帮助你开悟,门门都能帮助你得定。

  先是得定,定是什么?得清净心,得定到一个阶段之后肯定开悟。悟有大悟、有小悟、有彻悟,终极的目标要大彻大悟,那见性了,那就全通了。不但佛法通了,世间所有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,全通了,为什么?一切法不离自性,全是心现识变的,所以一通一切通,道理在此地。谁能做得到?在理论上讲人人都能做得到,就怕你不干。你要下定决心真正干,然后唯一的秘诀,你就是排除障碍,这个排除障碍是什么?决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扰。内不生烦恼,这个不生烦恼就是我们讲的这四句十六个字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因为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那是烦恼的根,你必须把这些东西舍掉,不生烦恼了。不生烦恼只生智慧,所以佛经上常讲,「烦恼轻、智慧长」。在这个境界里头,我们常讲心态纯正,对自己来讲,身心健康,不容易生病。你在家里面修行,肯定你影响你一家人,你家庭和睦,家庭幸福。你要是工作的话,你有工作、有事业,你的事业一定顺利、一定兴旺,你也肯定影响你的邻里乡党,那就叫化他。自己修成肯定影响别人、影响环境,自己修得没有成就,你就没有办法影响别人。所以佛家讲的,度人就是教人,先教自己,自己没有做到,你就很不容易教别人,人家不相信,自己一定要做到。

  今天整个社会动乱,原因是什么?人心不清净,这是真正的原因,人心不慈悲。诸位要知道,清净慈悲是性德,你本来是清净,你本来是慈悲,菩提心里面所说的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是每个人的真心,你本来就是这样的。现在这五种都失掉,真诚失掉了,变什么?虚伪,你错了;清净变成染污,严重的身心染污;平等失去了,傲慢;智慧失掉的时候,愚迷;慈悲失掉的时候,自私自利,起心动念损人利己,这样子你的身口意所造的全是恶业,恶业必定有恶报,这才叫苦。我们这一生很幸运,在这样的这么动乱社会当中我们遇到佛法,我们遇到好老师,遇到净宗,遇到《华严》,这确确实实如经所说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我们遇到了。遇到要不能掌握,不能在这一生当中往生净土,那就大错特错。往生净土的确很简单,只要我们常讲的这十六个字放下,真放下。怎么样放下自私自利?就是学著我起心动念都想到别人、想到社会、想到国家、想到民族、想到一切苦难众生,不要动其他的念头,你常常想到这个。想这个什么?激发自己的道心,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,只有我们自己学成了,我们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我要学不成,他们就受灾难,我学成功了,他们就可以离苦得乐,这对自己是很大的一个动力,推动我们勇猛精进,不会让我们堕落。为自己容易懈怠,为众生、为苦难众生你就不能懈怠,不能见死不救。所以要用善巧方便帮助自己,要有一个动力,让自己真正精进。不为名闻利养,如果有名闻利养肯定会遭到魔难。魔能够伤害你没有别的,就是障碍你的名闻利养,你没有名闻利养,魔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,他没有办法害你,他障碍正法障碍不了你,你还是成就你自己的。障碍正法什么?障碍大众修学正法的机缘,他的罪是从那里结的,不是从我们这里结的,这个要懂得,对我们自己丝毫不受影响。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,就得大自在,不能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,要放下贪瞋痴慢,与道完全相应。所以这十六个字,在佛法里头虽然没有入门,是非常好的根基,有这样的根基入佛法就不难了。

  在今天这个社会,我们看到很多修学一、二十年,二、三十年,修得很不错的,做得也很不错的,但是到最后一遇到境界他就变心了。什么境界?名闻利养的境界,一现前,他抵挡不住,贪瞋痴起来了。他自己也知道错误,不对,他就是回不了头,诱惑的力量太大,禁不起诱惑。所以从这里我们就想起印光大师一生提倡因果教育,就感到非常重要。这个老和尚真的了不起,把这个时代的根,根之根掘发出来了。人要真正懂得因果报应,深信不疑,什么样的诱惑他也会不动心。所以这个老人的提倡,我们明白了,我们觉悟了。所以我在台湾这几个月,见的人也很多,我都是劝他们深信因果,提倡印祖所说的《了凡四训》、《安士全书》、《太上感应篇汇编》。这三种书都是明清人的著作,都是用文言文写的,现在要大量流通应当要把它写成白话文,最好还有详细的讲解,对现在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。网路、电视这是非常好的工具,用这种工具把这三样东西,祖师的一生心血,极力提倡。我们要能够继承祖师的志向,用现代这些科学工具把它发扬光大,能救社会。人要真正相信因果,《十善业道》跟《弟子规》就踏实了,他真干,他不是干假的。没有因果这个观念,他可能还作假,用这个东西来装饰门面,达到他名闻利养的目的。这些事情我相信在印祖那个时代他就看到了,就看得很清楚,所以才极力提倡因果。

  在台湾的社会,无论是朝野,都能接受儒释道三家的教学,这在今天全世界难得找到的这么一个地区。生长在这个地区的人,有使命、有责任继承传统文化,继承大乘佛法,继承祖师的教诲。像这些东西,还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你才真正能成就大家。《弟子规》不要看轻了,薄薄的这一小本,一千零八十个字,你真正把它做得圆满,你就是大圣人。四书五经、十三经要不要读?不需要读,你做到了,四书五经、十三经里面讲的经义你统统都落实,这一千零八十个字就是四书五经、十三经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《感应篇》是道家的,这一千三百个字的《太上感应篇》你统统能做到,道家所学的那些《道藏》,它也有藏经,《道藏》,你就全部落实。你想想看应不应该用十年工夫?佛法的《大藏经》,你能把《十善业道》用十年落实,那一部《大藏经》,无论哪一部经典,你一看就都通了,你一点障碍都没有,它是一大藏教的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不能小看。佛讲的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《十善业道经》跟《华严经》是平等,没有高下,《十善业道经》跟整个《大藏经》是平等,没有高下。你得懂得这个道理,然后不敢轻视,对大经不畏惧,对小部经不敢轻视,你知道统统都是性德的流露,而且都是圆满的流露,这一点太难得了。所以同学们要认真努力学习。

  我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人把这些东西讲得这么透彻,没有,如果我在年轻时候我这些老师就能讲得像我现在讲得这么透彻,我今天的成就不止这样,那就太殊胜了。我是花了五十八年的工夫,好处就是五十八年没有脱节,没有走歧途,没有走弯路,遵从老师的指导,这样子学来的。诸位年轻的同学,特别是二、三十岁的同学,你们要是真的懂得了、真的明白了,对佛菩萨能相信,不怀疑,对古圣先贤能够深信不疑,无论学哪一门,记住,就是一门,不能学多,多就杂了。这一门的基础必须学十年,十年之后你再涉猎所有的法门,能够触类旁通。中国人学东西像一棵大树一样,先固根、固本,我们用一年的时间、两年的时间固根,根就是三个东西,儒释道的三个根,用一年、两年的时间专攻,把根扎好,然后再选一部经论,那是固本,要十年,十年之后你这棵大树的枝叶繁茂,中国人的成就是像这样的,生生不息。外国人做学问他是像金字塔,先怎么样?广学多闻,然后慢慢就搞成一点,像博士,专攻一点,到金字塔。你晓得,金字塔是有极限的,到顶它就没有了,它不能再往上提升,树不一样,树年年往上长,千年的老树,几千年的老树,年年发新枝,年年开新花,结新果,活的!这是做学问的方法,中国跟外国理念不一样。所以中国人真有成就,外国人成就有限制,中国没有限制,一直到你明心见性。中国人的功夫是静,外国人用的方法是动,这个也不一样。他用思考、用研究,中国不是,中国讲参究,不是研究。什么叫参究?不用心意识,心是妄想,意是执著,识是分别,换句话说,他不用这个东西,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就是三昧,从三昧到开智慧,活活泼泼。最后还有一条,我们还有几分钟。

  【为苦众生作归依处。】

  你看念念不舍众生,『苦众生』是指谁?十法界众生都苦,为什么?没开悟、没见性。四圣法界跟六道相比他是极乐世界,但是他要跟实报庄严土相比他就苦了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实报庄严土,人家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四圣法界做不到,所以他有苦。菩萨常常念众生苦,要为众生做依靠,苦众生总想找个依靠,为他『作归依处』。「亦是总结前义」,你看一开端第一句是讲真供养,供佛,这一大段经文讲九句,就是落实真供养。「诸所施为,皆为众生,大悲增上故」,菩萨一切的作为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用种种不同的方式,今天讲的手段,只有一个目的,为众生,决定没有为自己。就是我这个身,我活在这个世间,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什么?为众生,为给众生做出一个好榜样,让众生学习。我们起心动念自己要去想一想,这个社会上大众都像我这个念头行不行?如果这个念头是不善的,不行,不行我这个念头不能动。所以我们常说,起心动念要跟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相应,这就对了,这中国老祖宗的教学。在佛法里面,起心动念要跟净业三福,要跟六和敬、三学六度、十大愿王相应,你是真正修行人。

  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这是孝亲尊师,第一句,不孝父母什么成就也没有,背师叛道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。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父母之恩,念念不忘老师之恩,要特别提倡,为什么?现在大家疏忽了,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,甚至於父母年老的时候不养父母。现在在社会上很多很多,这个现象多可怕,你不养父母,将来你老了你的子孙不会养你,为什么?因果报应,你的下一代看到你的行为,那个印象太深了,他知道他怎么做法。我们要想将来老的时候子孙孝顺,那你现在就不能不孝顺父母,对於父母,对於尊长、叔叔伯伯,对於祖父母,都要细心照顾,这是你积大德累大功,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佛法是师道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,从这里做起,诚诚恳恳去做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