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八六卷) 2009/12/9 台湾高雄 档名:12-017-208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初发心住,第二胜进」,我们从别列第五句看起:
【学佛功德。】
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,十句都是供佛。供佛的意思很深很广,许多同学都读过《金刚经》,佛在《金刚般若》里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。为什么?佛法能令人觉悟,能令人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而大千世界的七宝做不到,这我们要记住。供养里面也是法供养为最,无比殊胜的功德。这句『学佛功德』,清凉大师的注解注得很简单,「学佛德行,以为能至」,这个能至的意思就深了,至是到达,到达什么地方?到达无上正等正觉,那是要学佛的德行才行。佛的德行从哪里学起?大乘教里佛常常讲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我们就知道,要从佛心做功夫,佛的心是什么?大乘教里面很多地方为我们很具体的说出来,「平等心」是佛心。佛给我们讲十法界,十法界从心想生,也就是说,十法界的因缘很复杂,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无量因缘。无量因缘当中,哪一个缘最重要,佛给我们拈出来了。作佛,我们讲成佛,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心,平等心是佛。平等心里头怎么样?没有差别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有分别,心不平等;有执著,那个心就更不平等。平等心也就是清净心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标示的「清净平等觉」,这就是佛无量无边德行的原点。佛的德行从哪里生的?从清净平等觉里头生的。清净是决定没有染污,平等里头决定没有分别,觉悟里头决定没有迷惑,迷才堕在六道,搞六道轮回。六道,一切经论里面把它形容为「苦海」,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什么是回头?觉就回头了,觉悟就回头了。
菩萨,菩萨是「六度心」,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菩萨从来不想自己,起心动念都是想别人,如何帮助别人破迷开悟,如何帮助别人离苦得乐,这是菩萨心。我们从这里细细去观察,菩萨心比佛心就差一等。但是菩萨大公无私,没有私心,念念决定是跟六波罗蜜、十波罗蜜相应,这菩萨心。辟支佛是「缘觉心」,就是十二因缘,有分别,没执著;声闻、阿罗汉是「四谛心」,苦集灭道,有分别,也没有执著。下面是六道。天人的心是「上品十善」,佛还说「四无量心」是天心,慈悲喜舍。舍是什么?舍是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这个他放下了。五欲六尘的享受,色界跟无色界天全放下了;欲界天愈往上去愈淡薄,他还是有,很淡薄了,我们讲的是习气,夜摩天以上,习气,那个习气的轻重很明显的能看得出来。人道,你来生能不能再回到人间?佛告诉我们,以佛经的标准,「五戒十善心」;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,伦常八德心,我们真正能做到,来生不失人身。我们现在得人身,是因为过去生中我们做到了,我们有这个因,父母是缘,因遇到缘,这就结果,你就到这个世间来,这得人身。
五戒十善,常说,伦常八德,在过去小孩都懂,可是最近,尤其是最近的半个世纪,社会上说这个话的人愈来愈少,最近二十年几乎听不到,没人讲这个了。我们想想,这个世界愈来愈不稳定,愈来灾难愈多,什么原因?与这个有大关系,因为佛讲得很清楚,「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」。相由心生是讲个人,我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与这个有关系。如果念念心里面跟伦常八德相应,你身体健康,你不会生病;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违背伦常八德,你就会常常生病,你身体不健康。你看最近有一个光碟,彭鑫医生讲五常与健康的关系,讲仁义礼智信,五常,这五常跟身体健康的关系。仁义礼智信对应的是我们身体里面心肝脾肺肾,你违反哪个,你哪个器官会有问题,讲得很有道理,这是讲个人。如果讲境随心转,我们居住的环境,这环境如果是好,风调雨顺,没有灾难,我们真能感应到;如果我们的心行跟伦常道德相违背,这环境的灾难就产生,水灾、火灾、地震、海啸都会出现,最麻烦的是瘟疫,没有一样不是与我们心行有关系,在佛法总的名称叫「众业所感」,我们大家的业力。
由此可知,使我们想到中国过去古圣先王,他们治国平天下用什么?用圣贤的德行来治天下,教化众生,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,他的职责三个字:君、亲、师。君是带头、领导,你把人民领导到哪里?一定是领导到太平盛世,这个国家长治久安。他把你带到这一条路,我们一般讲幸福圆满。第二个字是亲,亲是父母,用父母爱护儿女这种心养育众生。第三个字是师,老师,你要把前面两个目标顺利达成,你得好好的教他。教人怎么个教法?以身作则,也就是说,他先把伦常八德做到,做表率,然后上行下效,这个国家就长治久安,这个国家永远不衰,世世代代传道就传这个道。回过头来我们看佛,佛佛道同,古佛传给今佛,今佛传给未来佛,传什么?清净、平等、觉。清净在三学里面叫戒学;平等,定学,定就平等了。所以佛法讲三昧,无量三昧,三昧现前,说明你所学的功夫得力。修净土的叫念佛三昧,修《华严》的称为华严三昧,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讲修学的方法五止、六观,华严三昧,学《法华》的,法华三昧。八万四千法门就有八万四千三昧,无量法门就有无量三昧。所谓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,你依照这个方法,依照这个门径,你成就三昧,三昧是定学,在三藏里面就是经藏;觉是智慧,觉在三藏里面属於论藏。经、律、论三藏,清净、平等、觉。
确实,古佛跟今佛不二,所有修行证果的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,都是走的这一条路,没有第二条路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,佛家简称叫「三学」。我们今天,这个三学是有次第的,不能躐等的,躐等决定不能成就,所以一定是从戒学下手。古时候佛法里面,无论在家、出家,非常重视五年学戒,这个意思用现在话来说,就是学佛的前五年要把基础打好,这个基础就是戒律,什么戒律?十善、三皈、五戒,这是基础;出家的,还要加一个《沙弥律仪》。佛在《佛藏经》里面,《佛藏经》不是《大藏经》,它的名字叫《佛藏经》,是一部分量不大的,佛在这经上讲,「佛子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认你,那是什么?躐等了。一定是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先学做人,人都做不好,你怎么能作佛?人的标准是什么?人的标准是十善业。所以十善业上品生天,上品十善;中品十善就是人道;下品十善是阿修罗。其实阿修罗修十善也修得挺好,说老实话,在我们凡夫眼目当中,他们修的是上品十善,为什么说他是下品?真修上品十善,但是心里没有把傲慢放下,傲慢嫉妒没有放下,他好胜,样样是走在人前面的。烧香也要烧头一炷香,烧第二炷香他就不高兴了。寺庙出功德的时候,他出得很多,人家不能超过他,人家出一百万,我出两百万,一定要把人家压倒,好胜好强。他修的这个善,在佛法里就变成上中下三品的下品。他来生福报很大,说不定是帝王,来生有这么大的福报,为什么说是下品?他享福的时候会造严重的恶业,做国王有生杀之权,哪个不高兴他就杀人,那个造的业就重;还有,一个错误的政策,多少人受害。阿修罗有大福报,有天人之福,没有天人之德,差别在此地。这要很细心去观察,你才能了解其中的差别。
持戒的目的,一定要晓得是得定。如果持戒,我们修十善,现在我们不学小乘,《佛藏经》里面说是一定先学小乘后学大乘,佛法传到中国来是这样的,没错,所以我们中国《大藏经》里面,小乘经翻得非常完整,现在跟南传巴利文的《藏经》一对比,真的,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古代祖师大德们他们用心。为什么不学了?这里头有道理,这是唐朝中叶以后,中国人学佛就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好,儒家跟道家,跟小乘比,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这个样子儒释道三家形式上有,实质上呢?实质上早就融成一体。特别是唐朝中叶以后,佛家带头,用儒扎根,用儒的什么?伦理,就是五伦、五常、八德。我们今天讲四个就全了,四个是什么?加上四维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。中国老祖宗千万年来,他们自己所修的、所行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就这四个科目。
五伦是讲关系,人与人的关系,父子的关系、夫妇的关系、君臣的关系、兄弟的关系、朋友的关系,「四海之内皆朋友也」,你看这一展开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这个关系遍及到整个世界,一切人皆须爱,得先把关系搞清楚!然后是基本的德行,五常,仁义礼智信,叫常,常是什么?永远不能失掉的,如果失掉,做人的资格就没有了。人之所以称之为人,就是他有五常。「仁」就是爱心,就是亲爱。你看中国人造字,仁是二人,推己及人,我们现在谚语里面所说的将心比心,这是仁。「义」,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所以义者循理,不能做违背情理法的事情,那就错了。「礼」,非常重要,礼是外表,礼节不能疏忽。家人父子,那是家里的规矩,礼节一疏忽就乱了,这家就乱了;社会上礼节要是疏忽,社会就乱了。现在社会混乱原因在哪里?礼没有了,大家不讲礼了。诸位要晓得,礼是秩序,没有礼,秩序就没有了。礼里头最重要的精神讲尊卑上下。四维是礼义廉耻,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,我们老祖宗千万年来教什么?就教这个,人人懂得,人人遵守,身心健康。一家人遵守,你家庭和睦。中国讲一家,现在人都没有这个观念,因为中国古时候是大家庭,五代同堂,这一个家族二、三百人是正常的、是普通的;家族兴旺的,就是人丁兴旺的,六、七百人,人丁不旺的也有一、二百人。这个家怎么和睦?有礼就和睦了,礼是规矩。
「智」是理智,人与人之间,亲情之间,也要用理智才能维系正常,如果感情用事,麻烦就来了,感情用事是什么?不服你,理能够服人,感情不能服人。最后一个字讲「信用」,「凡出言,信为先」,说话算话,与任何人都不能够失信。所以中国古人往来,很少有契约、文字,不作兴这个,这是什么?这是很可耻的,那是说什么?你这个人不守信用,才给你订下这个东西。守信用,何必呢?何必要这么麻烦?借钱要不要写借据?不需要。借钱的人时时刻刻念到,我有钱赶快还,这是信,不会赖帐的,这是中国人。
四维八德,这是五常展开。四维八德: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。孝悌忠信,存心,心是孝悌忠信,身体表现出来是礼义廉耻,行为是仁爱和平,这个社会多好!这个社会是大同世界,比小康殊胜多了。人要能这样想,肯定能进入大同。所以在中国学圣贤的德行,你才能做到圣贤。能至就是能达到,你学佛,能把十善、三皈、五戒、沙弥律仪真正落实,你肯定能作佛。基础的德行你做到了,小乘的三千威仪,大乘的八万细行,自然就圆满,不需要操一点心,自然圆满。这个相由心生,如来果地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自然现前,相由心生,因为你心里面是圆满的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是圆满的,那个相就是圣贤。学佛的人,你的心里面圆满的十善三皈五戒,你是真菩萨,你不是假菩萨;修到究竟圆满,八万细行就出现,那是佛相现前。
「福人居福地」,圣贤是福人,佛菩萨是福人,他居的地,这个环境是宝土,怎么会有灾难?哪有这种道理!我们在这么多经典里面看到,没有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有地震,没听说华藏世界有台风,没有听说过。为什么?那个地方居住的人个个都是福人,他居的是福地,「福地福人居」。这个道理我们明白,参透了,我们能不能化解地球上这么多灾难?答案是肯定的,能,只要居住在地球上众生觉悟了,能把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做到,能够把十善三皈五戒做到,这个世界上什么灾难都没有。地壳为什么会变化?为什么?佛在经上说大地,你看《地藏经》上讲的「坚牢地神」,坚固牢靠,不会出问题。大地为什么那么样坚牢?人的心正、行正,它自然就坚固;如果人心邪恶,违背伦常道德,在佛法里讲,违背了自性,这个大地就松了、散了,所以才有板块的变化。科学家讲,板块变化好像有周期性的,几十万年、几百万年会有一次,你们能相信吗?能相信,为什么?这德行是一代不如一代,古人的德行好,灾难少;现在人没有德行,灾难多了。
我们看朝代,在中国很明显,中国的历史记载很清楚,每个朝代开国的帝王,那真的是过的太平盛世,为什么?治得好,皇帝带头,伦常道德彻底做到,大臣看到佩服,上行下效,真干。领导阶层真干,底下被领导的百姓都感染,都真干,那就是什么?人人都有福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福报头一个是领导人有大福报,我们人人跟他学,人人都有福,福地。他传到末代,弊端到后来都生了,为什么?末代帝王违背祖宗教诲,跟祖宗的教诲相违背,不守规矩,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,上行下效,国家其他下阶层的领导都不负责任,都敷衍塞责,这社会就坏了,就动乱了。从人事你就想到,整个,我们就不讲别的,讲地球,这个地球上山河大地的变动,你看跟这个像不像?所以佛讲的两句话我们就相信,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。我们人心好了,大地就好,这里就变成福地。要想避免灾难,人人修福,我们是福人就住福地,人有福了,大地都转变了。从前,实在讲也很不容易,宫廷里面皇上礼请,礼请,有礼貌,尊师重道,请这个社会上有德行、有学问的到宫廷里面去上课,讲经教学,帝王带著嫔妃大臣听课。这个事情真的,不是假的,我在《四库全书》里面看到,前清宫廷里面讲经的讲义编到《四库全书》里头,你看看那些,这些大德在宫廷里对帝王怎么讲经,你看看四书怎么讲的,五经怎么讲的,我们都能看到。帝王日常的生活,太监有记录的,今天几点钟起床,几点钟漱口,他的生活都记载的,三点钟起床。所以皇帝不好当,很辛苦,不要以为那是好事情,请我去当我不干,太苦了!那个生活是一板一眼,一点都不能差错的。所以有个好皇帝,老百姓享福,他真的做得很辛苦。这些古籍,诸位要是翻翻读读之后,你对待从前这些帝王会起尊敬的心,会生出感恩的心,跟现代不一样。中国过去这个制度,如其讲的是帝王专制,那我们不承认,它是什么政治?圣贤政治,这是真的,真的是圣贤。圣贤是人做出来的,肯学就行,所以他能成圣成贤,学佛能成佛作祖。这是我们学习一个目标,我们能够做到、能够达到。下面第六是:
【生诸佛前。恒蒙摄受。】
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是两句话,「成德依缘,故生佛前」。佛前就是佛在世,佛后就是佛灭度了。要生在佛前,为什么?接受佛的教诲。成德依缘,这句话讲得好,我们要成就德行,缘太重要了!缘,佛在经上讲四种,讲四缘生法,第一种叫「亲因缘」,这是什么?这是善根,你阿赖耶识里头有圣贤的种子,有佛菩萨的种子。真的吗?真的。哪个人有?人人都有,没有一个是欠缺的,真的是平等平等。你为什么没有成就?你没有遇到缘。我这一生有点小成就,如果要没有遇到方老师,这一生就完了,恐怕早已经就不在世了,这个缘多重要!所以真正第一个因缘,是你自己有的,你自性里头有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这才叫是成佛第一个缘,第一个因。第二个缘叫「所缘缘」,也是属於自己的,你所缘的那个缘,也就是说,你这一生当中,我们中国人讲立志,佛法里面讲发心、发愿,你有一个方向,你有一个目标,这个方向目标是我所缘的缘,我这一生一定向这个方向、向这个目标,我会达到这个目标。在我们修净土的,这就很好讲话,我们一个方向,西方极乐世界;一个目标,我们亲近阿弥陀佛,依阿弥陀佛做老师,我们向他学习。你看多清楚、多明白!我们这一生来干什么?就是来干这个的,就是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。
第三个缘还是属於自己的,叫「无间缘」,你这种发心、这个方向目标不能中断,念念不舍,你才会有成就。你一中断,或者改变方向目标,那你永远达不到。你看,这三种缘是自己,合起来叫善根,自己里头有善根。后面一个非常重要,后面一个讲「增上缘」,外面的缘分。外面缘分,老师,这最重要,老师属於增上缘里头的。增上缘头一个是老师,第二个是法门,第三是同学,第四个是护法,少一个都不能成就。不但祖师大德常常赞叹,佛在经上也常说,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我们得人身闻佛法,这个缘算是具足一半。闻了能信能解,这就说明我们自己有善根。问题,我们所缘缘是不是一门深入?无间缘是不是长时薰修?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所缘缘具足了,无间缘具足了,下面就是外缘,遇到好老师帮助你。
大乘佛法的典籍在中国中文《大藏经》里面,可以说是相当完备。这么多法门,取舍是大学问,我们取哪个法门?这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。如果这个法门太深,学起来不容易,我们很难成就;希望在一生当中能成就的,最好找一个简单的法门,稳当、可靠、快速,这些条件统统具足那就是净土法门。净土法门经论不多,全部的经论只有六种,五经一论,装订成一本也不过薄薄的一小册,五经一论就全了。五经一论还是太多,我还是没有办法学,行,这六样东西随便用一样都能成功,最少的一样,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」,二百四十四个字,就能保证你到极乐世界,你到哪里去找这个法门?所以你遇到好老师,遇到法门,遇到好的同学,老师是指导,同学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。老师好比指路,指示你的;同学是作伴,我们一同去走这个道路,你在菩提道上有伴侣;后头得有个最重要的,护法。如果你没有护法,菩提道不好走,为什么?无始劫来我们跟众生结的怨太多,所以冤亲债主他要来找麻烦,他不让你成就,为什么?他要报复你,你杀了他,你还欠他命,没有还他命;你夺取了他,你还没有把债务还清,你想走,哪有这个道理!所以自自然然他们来扰乱,你必须要一个有力的护持。
所以护法的人,实实在在说,多分都是菩萨再来,他的任务很大。为中国传统文化,为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,他要尽心尽力帮助底下一代人才培养的功夫,他要把这个事情做好,提供他修学的环境。佛、祖都说得好,为什么?无论是世法、是佛法,道理是一个,一定要懂得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,他才真正能够学得成功;不能吃苦不会成就,不守规矩不能成就,这是两个基本态度。有这两个态度,我们就必须要尽心尽力帮助他。有时候帮助他到一个程度,他变心了,他烦恼心生起来,不再遵守佛的教诲,依他自己的意思,他去创业去了。真正明心见性,行,他创业,他就另立宗派,在中国佛教大乘八个宗派,小乘两个宗派,在日本十三个宗派,他自立宗派去了,行;如果不是明心见性,那他就背师叛道,搞什么东西?搞名闻利养去了。这些人,他也有一点福报,他也有才华,他也会有群众,他不是正法,表面上看他是正法,你细心观察,他不是正法。这桩事情,我们要记住孔老夫子的一句话,《论语》上说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则不足观也」,这是孔老夫子教我们看人。他有什么毛病?他有傲慢,他有吝啬,虽然教人,自己留一手,不肯完全教人,为什么?防止、怕别人超过他,他有这种心态,嫉妒。夫子说,有这样的心态,他不是真正圣贤;他如果是命里有福报,他也能盛极一时,到最后下场他是失败的。这要很细心才能看得出来,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。
我们很小心谨慎,也没有办法真正像佛菩萨看得那么仔细,我们还是会把人看错,但是我们始终有个感恩的心,批不批评人的过失?决定不可以,为什么?各人有各人的因果。一定要记住佛陀的教诲,称赞别人,不批评别人。他的长处赞叹他,他的缺点不说、不批评,这就对了。我们遇到这个事情,对我们来讲,我们在受教育,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会了,往后再看人的时候就很注意这桩事情。你看,增长自己的德行,增长自己的智慧。别人在那里做表演,表演的人到底是魔、是菩萨、是佛,我们不知道,我们统统要把他当作佛菩萨看待,那你就完全对了。你的菩提道决定是顺畅,是畅通无碍的。所以心地一定要善良,一定要厚道。我们从正面做,人人都有个良心,只是一时被这外面的境界所诱惑,名闻利养的诱惑,五欲六尘的诱惑,他的定力不够,接受这些境界,他就动摇了,动摇之后迷在里面,他晓不晓得?有的人晓得,为什么回不了头?面子问题,这面子很害人。所以对於一些很爱面子的人,我们也要明了,爱面子的人不容易在大众当中发露忏悔,这他做不到。在大众当中发露忏悔,那个忏罪的效果最大,真的改过自新,中国古谚语所谓「浪子回头金不换」,就是指这些人,能够在大众面前认错,我做错了,我从今之后决定改过自新。
所以成德没有依缘是不能成就的,因缘具足,我们才能成就。由此可知,老师教导我们的恩德,同学辅助我们的恩德,护法护持我们的功德,是平等的,没有哪个大、哪个小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世间圣贤,出世间佛菩萨,基本的,第一个依靠是什么?孝亲尊师,这是第一个依靠。释迦牟尼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讲的「净业三福」三条,第一条头一句就是讲「孝养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师长」,你看把父母跟老师摆在第一。不孝父母,不懂得尊师重道,他不会成就,无论做得怎么样辉煌,最后会失败。这个道理不能不懂,这个道理有很深因果的道理在里头。圣贤人的成就是孝敬,佛菩萨的成就也是孝敬,在大乘教里面讲,证得圆满的佛果,那个孝敬才圆满,那叫大孝。
我在早年讲经的时候说过很多次,四十岁之前要扎根,根深蒂固;四十到六十要弘法利生,学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;六十以后,要当护法,培养下一代,帮助下一代,全心全力照顾底下一代。协助弘法利生的人,就是四十到六十的,辅助他们;培养四十岁以前的,好好照顾他。这个时候的护法内行,知道应该怎么护法,为什么?自己亲身经过的!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,我在弘法过程当中,我需要些什么,你是过来人,过来人护法是内行。不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的过来人,有的时候护法还变成了障碍,但还是有功德,为什么?没有护持是非常非常艰难,还是有好处,不过不圆满。我说了很多遍,但是真正听懂了,肯照这样做了,不多,我不但没有看见,我还没有听说过。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常常教导我们,从我做起,我要真正这样干法。我今年八十岁,我要退下来当护法了。这部经没人讲,所以每天讲两个小时经,其他的时间我都在做护法的工作。
弘法的人才,最重要的是有他上台讲经的机会,这个要护法帮忙。我这一生能有这一点小成就,完全得力於韩馆长,她要不发心帮助我这桩事情,我就不能成就,那就是什么?舞台,你唱歌要有表演的舞台,没有舞台不行;我们讲经要有讲台,要有听众。韩馆长帮助我三十年,就是让我天天有讲台,天天她去张罗,邀人来听,有听众。我跟她讲,听众多少没有关系,三个、五个都行。所以她很开心,并不是我要她找几百人、几千人,那她就头痛了,她就为难了。三、五个人好找,她的交际很广,亲戚朋友很多,而且大家听了欢喜,这听众当中他又去带听众。所以我们确实是从三、五个人开始,到以后有一、二十人,到最后经常差不多有五十人左右的样子,最初的十年。以后欢喜听的人愈来愈多,这都是听众去拉听众,去介绍佛法。所以这个护持比什么都重要,你讲经讲得再好,没有场所讲。
我们过去在台中学教,台中有两个讲堂提供给学生用的,灵山寺每个星期讲一次经,是男生用的,台中莲社每个星期六讲一次经,灵山寺是星期天。台中莲社的莲友来听经,人数大概一百人左右,两个地方练习讲经。一次两个同学上台,讲演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,但是一个讲国语、一个讲台语,好像是翻译一样,其实他们同用一份讲稿,讲稿是相同的,就是一个人讲一段,我们是这么练习出来的。讲稿全是复讲老师的,这在佛法里叫科班出身,我们是从最基层的地方来学起,学出来的。可是这个要成就难,一个星期只能上一次台,两个人,一个人实际上四十五分钟,那学到哪一年才能学得出来?所以我就比较著急。还好,我的法缘还不错,我就找这些老同修,我到你们家里去讲好不好?行!所以我到同修家的客厅里,没有正式的讲台,到人家家里面,三、五个,六、七个,他的邻居、朋友邀集起来,一个星期讲一次,在张三家里讲一次,李四家里讲一次。我一个礼拜就至少有三次到四次,这样练才能练得出来。以后到台北去讲经,有好几个道场邀请,我全部答应。道场是一个星期讲一次,这个道场星期一讲《普门品》,那个道场星期二讲《地藏经》,那边那个道埸讲这个,我记得一个星期讲五种经。每个道场,道场它不能连著的,它没有这个时间,一个星期一次讲经的法会。这些都是韩馆长去联系,她打听哪个道场喜欢听什么经来告诉我。要不是这样的练习,搞不成功。所以对於讲台,我们自己锲而不舍,天天有机会,我天天都要讲。我记得最兴盛的时候,大概有几个月,不到一年,我一个星期讲经超过三十个小时。早晨,这上午、下午、晚上统统有,很热闹。那个时候,这准备的时候是一点妄想都没有,为什么?你要讲好多种经,好多地方讲,这么密集,那个心都用在经教上,不能懈怠,不能懒散。好机会一定要抓住,这才能成功。
所以自己要勇猛精进,护持的人对你照顾面面周到。弘法能成就,最重要的靠护法。老师教给我们这条路,教给了方法,如果没有得力的护持人,自己要不肯发心的话,你还是不能成就。我们在台中当年跟李老师学习经教的,他有个经学班,就是台中莲社经学班,办了两年,二十多个同学,真正成就没几个人,什么原因?就是长时薰修,要不能把握这个,常常中断,就不行。讲经的人如果说半年不讲经,他就完了,他要再想讲经的时候,他就接不起来了。所以从前老师比喻给我们说,打拳的人天天要练,「拳不离手」;唱歌的人、唱戏的人天天吊嗓子,「曲不离口」,他才能成就。一中断,气就没有了,再接就很困难了。这你就知道,护法要对你鼓励,要对你帮助,你自己不能懈怠。这样一配合才能成就。这个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到哪里去找个好护法?可遇不可求。为什么?护法人要长远心,韩馆长碰到我之后,一直到她老人家往生,三十年,三十年如一日,这个恩德大,在这个世间确实不多见,这么样的热忱,面面都想到,成就一个人。她成就我弘法,我成就她护法,都不容易。
这一句讲的是「成德依缘,故生佛前」,这个缘是第一殊胜,不是容易碰到的。佛陀生在这个世间,刚好我们也生在这个世间,同一个时代,而且还同一个地区,你才能遇得到。在佛陀那个时代,交通不发达,旅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骑马、马车,再就是风船、帆船,哪有现在这么方便?从台北走到高雄,总得走十几天你才能走到,哪有现在这高铁一个半钟点就到了!这古人不能想像的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,现在科学技术发达,运用这些好的工具。这桩事情,早年方老师就常常提醒我,虽然我们没有能力,也不敢想,可是他讲过很多次,我们印象很深:要利用电视,要利用大众传播。在那时候有无线电台,利用电视,利用这种工具来讲经教学,弘法利生,听众就多了。可是我们那个时候出家,没有人供养,这需要很多钱,到哪里去找?而老师教导我们,督促我们很严格,就是不化缘,这是我们一生都遵守老师的教诲。别人自动供养可以收,不能伸手向人要钱,绝对要禁忌。台中莲社、慈光图书馆都守住这一条。老师说,如果一个道场,人家来讲经你常常来化缘,吓得那些听众下一次不敢来听经,为什么?听经要钱的。这就是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。他自动捐献的可以接受,还得要问清楚,他钱从哪里来的。如果他有钱,所谓是净财,可以。如果他知道佛法好,自己贫穷,去借高利贷来供养,这决定不能要,为什么?这财不干净。或者他变卖他的家业来供养,都不可以,都不许可。所以佛法,真正佛法,确实值得人尊敬。我们没有财供养,我们宣传就好,我们赞叹就好。让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来做弘护正法的事业,这就是如法的,这是对的。下面第七句:
【方便演说寂静三昧。】
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疏,「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」。我刚才讲的这些话,老师教导我们,与这一句有关系。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这是佛法,这是如来家业,我们看到这四个字,就能深深体会得什么是佛法,上求是求智慧、求德行,下化是教。你学成之后干什么?教学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,他从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,上求。在那个时代,印度宗教学术很发达,好像我们中国春秋战国,诸子百家争鸣,很类似。印度无论是宗教还是学术都重视禅定,所以他这里有个「寂」字在此地,重视禅定。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,能够见到不同维次空间的真相,这种知识是现量的,不是推想的,让你亲自能够接触到。所以他们对於六道里面状况非常清楚。释迦牟尼佛是个非常好学的人,孝亲尊师,我们相信他的定功绝不在别人之下。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,就是那个时代在印度普遍流行的。四禅八定修成了,上面你能够达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,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狱,整个六道的状况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诸位要记住,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,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时尚风气。这个定从什么地方传来的?记载里面,从婆罗门教。婆罗门教是印度很古老的宗教,它能够传到现在,有它的道理,就是它著重修定。我在这些年当中,最近十几年跟他们有往来。他们的历史,根据他们说,至少比佛教要早一万年,他说一万几千年的历史。佛教就算中国的记载才三千年。那真是个古老的宗教。
所以,释迦牟尼佛出去求学的时候,这个肯定就学成了。他学了十二年,从十九岁学到三十岁。孔子也讲「三十而立」,自立了,释迦牟尼佛也是三十而立。孔子是十五岁有志於学,立志就是他的一生的方向目标确定,他学成就了。释迦牟尼佛立志於学绝对不是十九岁,十九岁是出去参学,离开家庭出去参学。这大圣大贤给我们做的示现,给我们做的榜样,好样子。学了十二年,应当在印度所有的学派、宗教他都学过了,广学多闻。对於一个好学的人来说,我常常想到,他肯定还有一些问题没解决。第一个,六道从哪里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,还有没有世界?这些问题在印度宗教学术界里都找不到答案。所以释迦牟尼就跑到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,在大树下面入定,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,入更深的禅定,他突破了,突破了四禅八定,这问题答案解决了,这就是后人所谓「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」,他做到了,於是就开始教学。你看,彻悟之后,上求下化。上求,求到了,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能,就开始教学,七十九岁圆寂的,教学四十九年。这是经上所讲的「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」,教学四十九年。他是从开悟就教学。孔子不是,孔子三十而立,没有开始教学。为什么?目标方向不一样。孔子的目标是寻求诸侯里头国君能重用他,他是想做官,施展他的抱负,为国家为人民造福,圣贤之志,他目标在此地。所以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周游列国,见到不少国家领导人,没人肯用他,为什么?他太能干了。我相信,每个国家都很欣赏他,都很佩服他,怕他来做宰相的时候会把政权推翻了,他当头去了。他虽然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,不会做,可是别人总不放心他,所以没人敢用他。到六十八岁,想想算了,他的方向目标改变了,回老家去教学。所以他教学,也不少,三千弟子,里头出类拔萃的七十二个人,七十二贤,教学成功。他只教了五年,走了。孔子七十三岁走的,六十八岁回去开始教学,教五年。你看,方向目标不相同。
释迦牟尼佛方向目标一个,开悟了怎么样?就是教学,除教学之外,他什么都不干。为什么?他才知道真正的事相,诸法实相。你要救度这些苦难众生,用什么方法最好?就是教育。中国古人常讲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他就搞教育,就搞教学,这是对的。佛讲得很清楚,苦从哪里来的?苦从迷来的,没有智慧,你想错了,做错了,那苦难就来了。教学,教学的一个总的目标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。迷破了,他就能离苦,觉悟了,他就能得乐。你看,他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他是用教育,他不是用政治上的措施,他不用这个。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分,职业老师。那接触的人,面很广。你看当时,这经典里面记载,印度十六个大国王都是听他讲课,听他讲经,护持佛法。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能够遍及五印度,道理在此地。他是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讲,没有固定在一个地方。而且一生自己没有建立学校,没有校舍,现在讲的没有道场。他的活动在哪里?在山林,在树下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身心没有压力,快乐无比!我们人间看到他很苦,他一点都不苦,乐此不疲。我们从这个地方认识了佛教,认识了释迦牟尼佛。
我学佛的时候,章嘉大师教导我学释迦牟尼佛,方东美先生教我认识佛法,知道它是教育,它不是迷信。我认识章嘉大师也很难得,第一天见面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我说方老师跟我讲大乘佛法,我知道佛法无比殊胜,我很喜欢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就能够契入境界?我的问题提出来,他老人家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看了半个多小时,一句话不说。我等他答覆,很耐心的等。以后,大概过了十几年之后,我才恍然大悟,他为什么当时不答覆我?我年轻,心浮气躁。心浮气躁,给你讲了没用,耳边风,这耳朵进去那里出去了。他一定要等我整个情绪定下来,他才开口,这个高明,他给你讲的,你一生不会忘记。所以这个传法,「寂」太重要,求法也要寂,传法也要寂,心都要定下来,这个字是秘诀。没有耐心,如果等了半个钟点还没有讲话,掉头就走,那就完了,你机会就完了。很有耐心,恭敬心等待老师开示。半个多小时的时候,说了一个字,「有」。有,我们的精神马上就起来,心又浮动了,沉不住气,年轻人。他又不说话了,这一次大概等了差不多六七分钟,我们又定下来了,说了六个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第一次见面,坐了两个多小时,只讲几个字。我听了似懂非懂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想了半天,「从哪里下手?」他教给我布施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我给他讲,我一无所有,自己生活非常艰难,用什么布施?他问我:一毛钱有没有?我说一毛钱有,可以。一块钱有没有?一块钱也还勉强。你就从一块一毛做起。这他教给我的。
我们从这个见面以后,以后就约定每个星期天见一次面,三年。每次见面大概是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,说话都不多,几乎我们都在定中。所以到他那个地方去就好像修禅定一样。我的佛法基础他老人家奠定的,他劝我出家,他劝我学释迦牟尼佛,我感激老师的恩德,我听话,真好!这不是假的。方东美先生讲的,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这一生真的是得到了。所以从这之后就再锻炼自己,多替别人想,少替自己想。我出来讲经,我学佛第七年出来讲经,大概讲经十年之后,就很少想自己了,都是替别人想,替佛法想。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如何能久住世间?如何能发扬光大?遇到整个世界动乱,那我也有这个缘分,代表澳洲的学校参加联合国的这个和平活动,才真正知道全世界迫切需要中国传统文化,就像汤恩比所说的,拯救二十一世纪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。所以我们才到处参与活动做讲演,提出报告,以这个为主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初发心住,第二胜进」,我们从别列第五句看起:
【学佛功德。】
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,十句都是供佛。供佛的意思很深很广,许多同学都读过《金刚经》,佛在《金刚般若》里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。为什么?佛法能令人觉悟,能令人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而大千世界的七宝做不到,这我们要记住。供养里面也是法供养为最,无比殊胜的功德。这句『学佛功德』,清凉大师的注解注得很简单,「学佛德行,以为能至」,这个能至的意思就深了,至是到达,到达什么地方?到达无上正等正觉,那是要学佛的德行才行。佛的德行从哪里学起?大乘教里佛常常讲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我们就知道,要从佛心做功夫,佛的心是什么?大乘教里面很多地方为我们很具体的说出来,「平等心」是佛心。佛给我们讲十法界,十法界从心想生,也就是说,十法界的因缘很复杂,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无量因缘。无量因缘当中,哪一个缘最重要,佛给我们拈出来了。作佛,我们讲成佛,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心,平等心是佛。平等心里头怎么样?没有差别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有分别,心不平等;有执著,那个心就更不平等。平等心也就是清净心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标示的「清净平等觉」,这就是佛无量无边德行的原点。佛的德行从哪里生的?从清净平等觉里头生的。清净是决定没有染污,平等里头决定没有分别,觉悟里头决定没有迷惑,迷才堕在六道,搞六道轮回。六道,一切经论里面把它形容为「苦海」,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什么是回头?觉就回头了,觉悟就回头了。
菩萨,菩萨是「六度心」,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菩萨从来不想自己,起心动念都是想别人,如何帮助别人破迷开悟,如何帮助别人离苦得乐,这是菩萨心。我们从这里细细去观察,菩萨心比佛心就差一等。但是菩萨大公无私,没有私心,念念决定是跟六波罗蜜、十波罗蜜相应,这菩萨心。辟支佛是「缘觉心」,就是十二因缘,有分别,没执著;声闻、阿罗汉是「四谛心」,苦集灭道,有分别,也没有执著。下面是六道。天人的心是「上品十善」,佛还说「四无量心」是天心,慈悲喜舍。舍是什么?舍是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这个他放下了。五欲六尘的享受,色界跟无色界天全放下了;欲界天愈往上去愈淡薄,他还是有,很淡薄了,我们讲的是习气,夜摩天以上,习气,那个习气的轻重很明显的能看得出来。人道,你来生能不能再回到人间?佛告诉我们,以佛经的标准,「五戒十善心」;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,伦常八德心,我们真正能做到,来生不失人身。我们现在得人身,是因为过去生中我们做到了,我们有这个因,父母是缘,因遇到缘,这就结果,你就到这个世间来,这得人身。
五戒十善,常说,伦常八德,在过去小孩都懂,可是最近,尤其是最近的半个世纪,社会上说这个话的人愈来愈少,最近二十年几乎听不到,没人讲这个了。我们想想,这个世界愈来愈不稳定,愈来灾难愈多,什么原因?与这个有大关系,因为佛讲得很清楚,「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」。相由心生是讲个人,我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与这个有关系。如果念念心里面跟伦常八德相应,你身体健康,你不会生病;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违背伦常八德,你就会常常生病,你身体不健康。你看最近有一个光碟,彭鑫医生讲五常与健康的关系,讲仁义礼智信,五常,这五常跟身体健康的关系。仁义礼智信对应的是我们身体里面心肝脾肺肾,你违反哪个,你哪个器官会有问题,讲得很有道理,这是讲个人。如果讲境随心转,我们居住的环境,这环境如果是好,风调雨顺,没有灾难,我们真能感应到;如果我们的心行跟伦常道德相违背,这环境的灾难就产生,水灾、火灾、地震、海啸都会出现,最麻烦的是瘟疫,没有一样不是与我们心行有关系,在佛法总的名称叫「众业所感」,我们大家的业力。
由此可知,使我们想到中国过去古圣先王,他们治国平天下用什么?用圣贤的德行来治天下,教化众生,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,他的职责三个字:君、亲、师。君是带头、领导,你把人民领导到哪里?一定是领导到太平盛世,这个国家长治久安。他把你带到这一条路,我们一般讲幸福圆满。第二个字是亲,亲是父母,用父母爱护儿女这种心养育众生。第三个字是师,老师,你要把前面两个目标顺利达成,你得好好的教他。教人怎么个教法?以身作则,也就是说,他先把伦常八德做到,做表率,然后上行下效,这个国家就长治久安,这个国家永远不衰,世世代代传道就传这个道。回过头来我们看佛,佛佛道同,古佛传给今佛,今佛传给未来佛,传什么?清净、平等、觉。清净在三学里面叫戒学;平等,定学,定就平等了。所以佛法讲三昧,无量三昧,三昧现前,说明你所学的功夫得力。修净土的叫念佛三昧,修《华严》的称为华严三昧,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讲修学的方法五止、六观,华严三昧,学《法华》的,法华三昧。八万四千法门就有八万四千三昧,无量法门就有无量三昧。所谓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,你依照这个方法,依照这个门径,你成就三昧,三昧是定学,在三藏里面就是经藏;觉是智慧,觉在三藏里面属於论藏。经、律、论三藏,清净、平等、觉。
确实,古佛跟今佛不二,所有修行证果的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,都是走的这一条路,没有第二条路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,佛家简称叫「三学」。我们今天,这个三学是有次第的,不能躐等的,躐等决定不能成就,所以一定是从戒学下手。古时候佛法里面,无论在家、出家,非常重视五年学戒,这个意思用现在话来说,就是学佛的前五年要把基础打好,这个基础就是戒律,什么戒律?十善、三皈、五戒,这是基础;出家的,还要加一个《沙弥律仪》。佛在《佛藏经》里面,《佛藏经》不是《大藏经》,它的名字叫《佛藏经》,是一部分量不大的,佛在这经上讲,「佛子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认你,那是什么?躐等了。一定是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先学做人,人都做不好,你怎么能作佛?人的标准是什么?人的标准是十善业。所以十善业上品生天,上品十善;中品十善就是人道;下品十善是阿修罗。其实阿修罗修十善也修得挺好,说老实话,在我们凡夫眼目当中,他们修的是上品十善,为什么说他是下品?真修上品十善,但是心里没有把傲慢放下,傲慢嫉妒没有放下,他好胜,样样是走在人前面的。烧香也要烧头一炷香,烧第二炷香他就不高兴了。寺庙出功德的时候,他出得很多,人家不能超过他,人家出一百万,我出两百万,一定要把人家压倒,好胜好强。他修的这个善,在佛法里就变成上中下三品的下品。他来生福报很大,说不定是帝王,来生有这么大的福报,为什么说是下品?他享福的时候会造严重的恶业,做国王有生杀之权,哪个不高兴他就杀人,那个造的业就重;还有,一个错误的政策,多少人受害。阿修罗有大福报,有天人之福,没有天人之德,差别在此地。这要很细心去观察,你才能了解其中的差别。
持戒的目的,一定要晓得是得定。如果持戒,我们修十善,现在我们不学小乘,《佛藏经》里面说是一定先学小乘后学大乘,佛法传到中国来是这样的,没错,所以我们中国《大藏经》里面,小乘经翻得非常完整,现在跟南传巴利文的《藏经》一对比,真的,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古代祖师大德们他们用心。为什么不学了?这里头有道理,这是唐朝中叶以后,中国人学佛就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好,儒家跟道家,跟小乘比,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这个样子儒释道三家形式上有,实质上呢?实质上早就融成一体。特别是唐朝中叶以后,佛家带头,用儒扎根,用儒的什么?伦理,就是五伦、五常、八德。我们今天讲四个就全了,四个是什么?加上四维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。中国老祖宗千万年来,他们自己所修的、所行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就这四个科目。
五伦是讲关系,人与人的关系,父子的关系、夫妇的关系、君臣的关系、兄弟的关系、朋友的关系,「四海之内皆朋友也」,你看这一展开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这个关系遍及到整个世界,一切人皆须爱,得先把关系搞清楚!然后是基本的德行,五常,仁义礼智信,叫常,常是什么?永远不能失掉的,如果失掉,做人的资格就没有了。人之所以称之为人,就是他有五常。「仁」就是爱心,就是亲爱。你看中国人造字,仁是二人,推己及人,我们现在谚语里面所说的将心比心,这是仁。「义」,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所以义者循理,不能做违背情理法的事情,那就错了。「礼」,非常重要,礼是外表,礼节不能疏忽。家人父子,那是家里的规矩,礼节一疏忽就乱了,这家就乱了;社会上礼节要是疏忽,社会就乱了。现在社会混乱原因在哪里?礼没有了,大家不讲礼了。诸位要晓得,礼是秩序,没有礼,秩序就没有了。礼里头最重要的精神讲尊卑上下。四维是礼义廉耻,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,我们老祖宗千万年来教什么?就教这个,人人懂得,人人遵守,身心健康。一家人遵守,你家庭和睦。中国讲一家,现在人都没有这个观念,因为中国古时候是大家庭,五代同堂,这一个家族二、三百人是正常的、是普通的;家族兴旺的,就是人丁兴旺的,六、七百人,人丁不旺的也有一、二百人。这个家怎么和睦?有礼就和睦了,礼是规矩。
「智」是理智,人与人之间,亲情之间,也要用理智才能维系正常,如果感情用事,麻烦就来了,感情用事是什么?不服你,理能够服人,感情不能服人。最后一个字讲「信用」,「凡出言,信为先」,说话算话,与任何人都不能够失信。所以中国古人往来,很少有契约、文字,不作兴这个,这是什么?这是很可耻的,那是说什么?你这个人不守信用,才给你订下这个东西。守信用,何必呢?何必要这么麻烦?借钱要不要写借据?不需要。借钱的人时时刻刻念到,我有钱赶快还,这是信,不会赖帐的,这是中国人。
四维八德,这是五常展开。四维八德: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。孝悌忠信,存心,心是孝悌忠信,身体表现出来是礼义廉耻,行为是仁爱和平,这个社会多好!这个社会是大同世界,比小康殊胜多了。人要能这样想,肯定能进入大同。所以在中国学圣贤的德行,你才能做到圣贤。能至就是能达到,你学佛,能把十善、三皈、五戒、沙弥律仪真正落实,你肯定能作佛。基础的德行你做到了,小乘的三千威仪,大乘的八万细行,自然就圆满,不需要操一点心,自然圆满。这个相由心生,如来果地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自然现前,相由心生,因为你心里面是圆满的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是圆满的,那个相就是圣贤。学佛的人,你的心里面圆满的十善三皈五戒,你是真菩萨,你不是假菩萨;修到究竟圆满,八万细行就出现,那是佛相现前。
「福人居福地」,圣贤是福人,佛菩萨是福人,他居的地,这个环境是宝土,怎么会有灾难?哪有这种道理!我们在这么多经典里面看到,没有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有地震,没听说华藏世界有台风,没有听说过。为什么?那个地方居住的人个个都是福人,他居的是福地,「福地福人居」。这个道理我们明白,参透了,我们能不能化解地球上这么多灾难?答案是肯定的,能,只要居住在地球上众生觉悟了,能把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做到,能够把十善三皈五戒做到,这个世界上什么灾难都没有。地壳为什么会变化?为什么?佛在经上说大地,你看《地藏经》上讲的「坚牢地神」,坚固牢靠,不会出问题。大地为什么那么样坚牢?人的心正、行正,它自然就坚固;如果人心邪恶,违背伦常道德,在佛法里讲,违背了自性,这个大地就松了、散了,所以才有板块的变化。科学家讲,板块变化好像有周期性的,几十万年、几百万年会有一次,你们能相信吗?能相信,为什么?这德行是一代不如一代,古人的德行好,灾难少;现在人没有德行,灾难多了。
我们看朝代,在中国很明显,中国的历史记载很清楚,每个朝代开国的帝王,那真的是过的太平盛世,为什么?治得好,皇帝带头,伦常道德彻底做到,大臣看到佩服,上行下效,真干。领导阶层真干,底下被领导的百姓都感染,都真干,那就是什么?人人都有福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福报头一个是领导人有大福报,我们人人跟他学,人人都有福,福地。他传到末代,弊端到后来都生了,为什么?末代帝王违背祖宗教诲,跟祖宗的教诲相违背,不守规矩,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,上行下效,国家其他下阶层的领导都不负责任,都敷衍塞责,这社会就坏了,就动乱了。从人事你就想到,整个,我们就不讲别的,讲地球,这个地球上山河大地的变动,你看跟这个像不像?所以佛讲的两句话我们就相信,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。我们人心好了,大地就好,这里就变成福地。要想避免灾难,人人修福,我们是福人就住福地,人有福了,大地都转变了。从前,实在讲也很不容易,宫廷里面皇上礼请,礼请,有礼貌,尊师重道,请这个社会上有德行、有学问的到宫廷里面去上课,讲经教学,帝王带著嫔妃大臣听课。这个事情真的,不是假的,我在《四库全书》里面看到,前清宫廷里面讲经的讲义编到《四库全书》里头,你看看那些,这些大德在宫廷里对帝王怎么讲经,你看看四书怎么讲的,五经怎么讲的,我们都能看到。帝王日常的生活,太监有记录的,今天几点钟起床,几点钟漱口,他的生活都记载的,三点钟起床。所以皇帝不好当,很辛苦,不要以为那是好事情,请我去当我不干,太苦了!那个生活是一板一眼,一点都不能差错的。所以有个好皇帝,老百姓享福,他真的做得很辛苦。这些古籍,诸位要是翻翻读读之后,你对待从前这些帝王会起尊敬的心,会生出感恩的心,跟现代不一样。中国过去这个制度,如其讲的是帝王专制,那我们不承认,它是什么政治?圣贤政治,这是真的,真的是圣贤。圣贤是人做出来的,肯学就行,所以他能成圣成贤,学佛能成佛作祖。这是我们学习一个目标,我们能够做到、能够达到。下面第六是:
【生诸佛前。恒蒙摄受。】
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是两句话,「成德依缘,故生佛前」。佛前就是佛在世,佛后就是佛灭度了。要生在佛前,为什么?接受佛的教诲。成德依缘,这句话讲得好,我们要成就德行,缘太重要了!缘,佛在经上讲四种,讲四缘生法,第一种叫「亲因缘」,这是什么?这是善根,你阿赖耶识里头有圣贤的种子,有佛菩萨的种子。真的吗?真的。哪个人有?人人都有,没有一个是欠缺的,真的是平等平等。你为什么没有成就?你没有遇到缘。我这一生有点小成就,如果要没有遇到方老师,这一生就完了,恐怕早已经就不在世了,这个缘多重要!所以真正第一个因缘,是你自己有的,你自性里头有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这才叫是成佛第一个缘,第一个因。第二个缘叫「所缘缘」,也是属於自己的,你所缘的那个缘,也就是说,你这一生当中,我们中国人讲立志,佛法里面讲发心、发愿,你有一个方向,你有一个目标,这个方向目标是我所缘的缘,我这一生一定向这个方向、向这个目标,我会达到这个目标。在我们修净土的,这就很好讲话,我们一个方向,西方极乐世界;一个目标,我们亲近阿弥陀佛,依阿弥陀佛做老师,我们向他学习。你看多清楚、多明白!我们这一生来干什么?就是来干这个的,就是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。
第三个缘还是属於自己的,叫「无间缘」,你这种发心、这个方向目标不能中断,念念不舍,你才会有成就。你一中断,或者改变方向目标,那你永远达不到。你看,这三种缘是自己,合起来叫善根,自己里头有善根。后面一个非常重要,后面一个讲「增上缘」,外面的缘分。外面缘分,老师,这最重要,老师属於增上缘里头的。增上缘头一个是老师,第二个是法门,第三是同学,第四个是护法,少一个都不能成就。不但祖师大德常常赞叹,佛在经上也常说,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我们得人身闻佛法,这个缘算是具足一半。闻了能信能解,这就说明我们自己有善根。问题,我们所缘缘是不是一门深入?无间缘是不是长时薰修?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所缘缘具足了,无间缘具足了,下面就是外缘,遇到好老师帮助你。
大乘佛法的典籍在中国中文《大藏经》里面,可以说是相当完备。这么多法门,取舍是大学问,我们取哪个法门?这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。如果这个法门太深,学起来不容易,我们很难成就;希望在一生当中能成就的,最好找一个简单的法门,稳当、可靠、快速,这些条件统统具足那就是净土法门。净土法门经论不多,全部的经论只有六种,五经一论,装订成一本也不过薄薄的一小册,五经一论就全了。五经一论还是太多,我还是没有办法学,行,这六样东西随便用一样都能成功,最少的一样,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」,二百四十四个字,就能保证你到极乐世界,你到哪里去找这个法门?所以你遇到好老师,遇到法门,遇到好的同学,老师是指导,同学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。老师好比指路,指示你的;同学是作伴,我们一同去走这个道路,你在菩提道上有伴侣;后头得有个最重要的,护法。如果你没有护法,菩提道不好走,为什么?无始劫来我们跟众生结的怨太多,所以冤亲债主他要来找麻烦,他不让你成就,为什么?他要报复你,你杀了他,你还欠他命,没有还他命;你夺取了他,你还没有把债务还清,你想走,哪有这个道理!所以自自然然他们来扰乱,你必须要一个有力的护持。
所以护法的人,实实在在说,多分都是菩萨再来,他的任务很大。为中国传统文化,为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,他要尽心尽力帮助底下一代人才培养的功夫,他要把这个事情做好,提供他修学的环境。佛、祖都说得好,为什么?无论是世法、是佛法,道理是一个,一定要懂得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,他才真正能够学得成功;不能吃苦不会成就,不守规矩不能成就,这是两个基本态度。有这两个态度,我们就必须要尽心尽力帮助他。有时候帮助他到一个程度,他变心了,他烦恼心生起来,不再遵守佛的教诲,依他自己的意思,他去创业去了。真正明心见性,行,他创业,他就另立宗派,在中国佛教大乘八个宗派,小乘两个宗派,在日本十三个宗派,他自立宗派去了,行;如果不是明心见性,那他就背师叛道,搞什么东西?搞名闻利养去了。这些人,他也有一点福报,他也有才华,他也会有群众,他不是正法,表面上看他是正法,你细心观察,他不是正法。这桩事情,我们要记住孔老夫子的一句话,《论语》上说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则不足观也」,这是孔老夫子教我们看人。他有什么毛病?他有傲慢,他有吝啬,虽然教人,自己留一手,不肯完全教人,为什么?防止、怕别人超过他,他有这种心态,嫉妒。夫子说,有这样的心态,他不是真正圣贤;他如果是命里有福报,他也能盛极一时,到最后下场他是失败的。这要很细心才能看得出来,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。
我们很小心谨慎,也没有办法真正像佛菩萨看得那么仔细,我们还是会把人看错,但是我们始终有个感恩的心,批不批评人的过失?决定不可以,为什么?各人有各人的因果。一定要记住佛陀的教诲,称赞别人,不批评别人。他的长处赞叹他,他的缺点不说、不批评,这就对了。我们遇到这个事情,对我们来讲,我们在受教育,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会了,往后再看人的时候就很注意这桩事情。你看,增长自己的德行,增长自己的智慧。别人在那里做表演,表演的人到底是魔、是菩萨、是佛,我们不知道,我们统统要把他当作佛菩萨看待,那你就完全对了。你的菩提道决定是顺畅,是畅通无碍的。所以心地一定要善良,一定要厚道。我们从正面做,人人都有个良心,只是一时被这外面的境界所诱惑,名闻利养的诱惑,五欲六尘的诱惑,他的定力不够,接受这些境界,他就动摇了,动摇之后迷在里面,他晓不晓得?有的人晓得,为什么回不了头?面子问题,这面子很害人。所以对於一些很爱面子的人,我们也要明了,爱面子的人不容易在大众当中发露忏悔,这他做不到。在大众当中发露忏悔,那个忏罪的效果最大,真的改过自新,中国古谚语所谓「浪子回头金不换」,就是指这些人,能够在大众面前认错,我做错了,我从今之后决定改过自新。
所以成德没有依缘是不能成就的,因缘具足,我们才能成就。由此可知,老师教导我们的恩德,同学辅助我们的恩德,护法护持我们的功德,是平等的,没有哪个大、哪个小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世间圣贤,出世间佛菩萨,基本的,第一个依靠是什么?孝亲尊师,这是第一个依靠。释迦牟尼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讲的「净业三福」三条,第一条头一句就是讲「孝养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师长」,你看把父母跟老师摆在第一。不孝父母,不懂得尊师重道,他不会成就,无论做得怎么样辉煌,最后会失败。这个道理不能不懂,这个道理有很深因果的道理在里头。圣贤人的成就是孝敬,佛菩萨的成就也是孝敬,在大乘教里面讲,证得圆满的佛果,那个孝敬才圆满,那叫大孝。
我在早年讲经的时候说过很多次,四十岁之前要扎根,根深蒂固;四十到六十要弘法利生,学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;六十以后,要当护法,培养下一代,帮助下一代,全心全力照顾底下一代。协助弘法利生的人,就是四十到六十的,辅助他们;培养四十岁以前的,好好照顾他。这个时候的护法内行,知道应该怎么护法,为什么?自己亲身经过的!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,我在弘法过程当中,我需要些什么,你是过来人,过来人护法是内行。不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的过来人,有的时候护法还变成了障碍,但还是有功德,为什么?没有护持是非常非常艰难,还是有好处,不过不圆满。我说了很多遍,但是真正听懂了,肯照这样做了,不多,我不但没有看见,我还没有听说过。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常常教导我们,从我做起,我要真正这样干法。我今年八十岁,我要退下来当护法了。这部经没人讲,所以每天讲两个小时经,其他的时间我都在做护法的工作。
弘法的人才,最重要的是有他上台讲经的机会,这个要护法帮忙。我这一生能有这一点小成就,完全得力於韩馆长,她要不发心帮助我这桩事情,我就不能成就,那就是什么?舞台,你唱歌要有表演的舞台,没有舞台不行;我们讲经要有讲台,要有听众。韩馆长帮助我三十年,就是让我天天有讲台,天天她去张罗,邀人来听,有听众。我跟她讲,听众多少没有关系,三个、五个都行。所以她很开心,并不是我要她找几百人、几千人,那她就头痛了,她就为难了。三、五个人好找,她的交际很广,亲戚朋友很多,而且大家听了欢喜,这听众当中他又去带听众。所以我们确实是从三、五个人开始,到以后有一、二十人,到最后经常差不多有五十人左右的样子,最初的十年。以后欢喜听的人愈来愈多,这都是听众去拉听众,去介绍佛法。所以这个护持比什么都重要,你讲经讲得再好,没有场所讲。
我们过去在台中学教,台中有两个讲堂提供给学生用的,灵山寺每个星期讲一次经,是男生用的,台中莲社每个星期六讲一次经,灵山寺是星期天。台中莲社的莲友来听经,人数大概一百人左右,两个地方练习讲经。一次两个同学上台,讲演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,但是一个讲国语、一个讲台语,好像是翻译一样,其实他们同用一份讲稿,讲稿是相同的,就是一个人讲一段,我们是这么练习出来的。讲稿全是复讲老师的,这在佛法里叫科班出身,我们是从最基层的地方来学起,学出来的。可是这个要成就难,一个星期只能上一次台,两个人,一个人实际上四十五分钟,那学到哪一年才能学得出来?所以我就比较著急。还好,我的法缘还不错,我就找这些老同修,我到你们家里去讲好不好?行!所以我到同修家的客厅里,没有正式的讲台,到人家家里面,三、五个,六、七个,他的邻居、朋友邀集起来,一个星期讲一次,在张三家里讲一次,李四家里讲一次。我一个礼拜就至少有三次到四次,这样练才能练得出来。以后到台北去讲经,有好几个道场邀请,我全部答应。道场是一个星期讲一次,这个道场星期一讲《普门品》,那个道场星期二讲《地藏经》,那边那个道埸讲这个,我记得一个星期讲五种经。每个道场,道场它不能连著的,它没有这个时间,一个星期一次讲经的法会。这些都是韩馆长去联系,她打听哪个道场喜欢听什么经来告诉我。要不是这样的练习,搞不成功。所以对於讲台,我们自己锲而不舍,天天有机会,我天天都要讲。我记得最兴盛的时候,大概有几个月,不到一年,我一个星期讲经超过三十个小时。早晨,这上午、下午、晚上统统有,很热闹。那个时候,这准备的时候是一点妄想都没有,为什么?你要讲好多种经,好多地方讲,这么密集,那个心都用在经教上,不能懈怠,不能懒散。好机会一定要抓住,这才能成功。
所以自己要勇猛精进,护持的人对你照顾面面周到。弘法能成就,最重要的靠护法。老师教给我们这条路,教给了方法,如果没有得力的护持人,自己要不肯发心的话,你还是不能成就。我们在台中当年跟李老师学习经教的,他有个经学班,就是台中莲社经学班,办了两年,二十多个同学,真正成就没几个人,什么原因?就是长时薰修,要不能把握这个,常常中断,就不行。讲经的人如果说半年不讲经,他就完了,他要再想讲经的时候,他就接不起来了。所以从前老师比喻给我们说,打拳的人天天要练,「拳不离手」;唱歌的人、唱戏的人天天吊嗓子,「曲不离口」,他才能成就。一中断,气就没有了,再接就很困难了。这你就知道,护法要对你鼓励,要对你帮助,你自己不能懈怠。这样一配合才能成就。这个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到哪里去找个好护法?可遇不可求。为什么?护法人要长远心,韩馆长碰到我之后,一直到她老人家往生,三十年,三十年如一日,这个恩德大,在这个世间确实不多见,这么样的热忱,面面都想到,成就一个人。她成就我弘法,我成就她护法,都不容易。
这一句讲的是「成德依缘,故生佛前」,这个缘是第一殊胜,不是容易碰到的。佛陀生在这个世间,刚好我们也生在这个世间,同一个时代,而且还同一个地区,你才能遇得到。在佛陀那个时代,交通不发达,旅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骑马、马车,再就是风船、帆船,哪有现在这么方便?从台北走到高雄,总得走十几天你才能走到,哪有现在这高铁一个半钟点就到了!这古人不能想像的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,现在科学技术发达,运用这些好的工具。这桩事情,早年方老师就常常提醒我,虽然我们没有能力,也不敢想,可是他讲过很多次,我们印象很深:要利用电视,要利用大众传播。在那时候有无线电台,利用电视,利用这种工具来讲经教学,弘法利生,听众就多了。可是我们那个时候出家,没有人供养,这需要很多钱,到哪里去找?而老师教导我们,督促我们很严格,就是不化缘,这是我们一生都遵守老师的教诲。别人自动供养可以收,不能伸手向人要钱,绝对要禁忌。台中莲社、慈光图书馆都守住这一条。老师说,如果一个道场,人家来讲经你常常来化缘,吓得那些听众下一次不敢来听经,为什么?听经要钱的。这就是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。他自动捐献的可以接受,还得要问清楚,他钱从哪里来的。如果他有钱,所谓是净财,可以。如果他知道佛法好,自己贫穷,去借高利贷来供养,这决定不能要,为什么?这财不干净。或者他变卖他的家业来供养,都不可以,都不许可。所以佛法,真正佛法,确实值得人尊敬。我们没有财供养,我们宣传就好,我们赞叹就好。让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来做弘护正法的事业,这就是如法的,这是对的。下面第七句:
【方便演说寂静三昧。】
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疏,「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」。我刚才讲的这些话,老师教导我们,与这一句有关系。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这是佛法,这是如来家业,我们看到这四个字,就能深深体会得什么是佛法,上求是求智慧、求德行,下化是教。你学成之后干什么?教学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,他从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,上求。在那个时代,印度宗教学术很发达,好像我们中国春秋战国,诸子百家争鸣,很类似。印度无论是宗教还是学术都重视禅定,所以他这里有个「寂」字在此地,重视禅定。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,能够见到不同维次空间的真相,这种知识是现量的,不是推想的,让你亲自能够接触到。所以他们对於六道里面状况非常清楚。释迦牟尼佛是个非常好学的人,孝亲尊师,我们相信他的定功绝不在别人之下。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,就是那个时代在印度普遍流行的。四禅八定修成了,上面你能够达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,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狱,整个六道的状况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诸位要记住,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,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时尚风气。这个定从什么地方传来的?记载里面,从婆罗门教。婆罗门教是印度很古老的宗教,它能够传到现在,有它的道理,就是它著重修定。我在这些年当中,最近十几年跟他们有往来。他们的历史,根据他们说,至少比佛教要早一万年,他说一万几千年的历史。佛教就算中国的记载才三千年。那真是个古老的宗教。
所以,释迦牟尼佛出去求学的时候,这个肯定就学成了。他学了十二年,从十九岁学到三十岁。孔子也讲「三十而立」,自立了,释迦牟尼佛也是三十而立。孔子是十五岁有志於学,立志就是他的一生的方向目标确定,他学成就了。释迦牟尼佛立志於学绝对不是十九岁,十九岁是出去参学,离开家庭出去参学。这大圣大贤给我们做的示现,给我们做的榜样,好样子。学了十二年,应当在印度所有的学派、宗教他都学过了,广学多闻。对於一个好学的人来说,我常常想到,他肯定还有一些问题没解决。第一个,六道从哪里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,还有没有世界?这些问题在印度宗教学术界里都找不到答案。所以释迦牟尼就跑到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,在大树下面入定,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,入更深的禅定,他突破了,突破了四禅八定,这问题答案解决了,这就是后人所谓「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」,他做到了,於是就开始教学。你看,彻悟之后,上求下化。上求,求到了,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能,就开始教学,七十九岁圆寂的,教学四十九年。这是经上所讲的「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」,教学四十九年。他是从开悟就教学。孔子不是,孔子三十而立,没有开始教学。为什么?目标方向不一样。孔子的目标是寻求诸侯里头国君能重用他,他是想做官,施展他的抱负,为国家为人民造福,圣贤之志,他目标在此地。所以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周游列国,见到不少国家领导人,没人肯用他,为什么?他太能干了。我相信,每个国家都很欣赏他,都很佩服他,怕他来做宰相的时候会把政权推翻了,他当头去了。他虽然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,不会做,可是别人总不放心他,所以没人敢用他。到六十八岁,想想算了,他的方向目标改变了,回老家去教学。所以他教学,也不少,三千弟子,里头出类拔萃的七十二个人,七十二贤,教学成功。他只教了五年,走了。孔子七十三岁走的,六十八岁回去开始教学,教五年。你看,方向目标不相同。
释迦牟尼佛方向目标一个,开悟了怎么样?就是教学,除教学之外,他什么都不干。为什么?他才知道真正的事相,诸法实相。你要救度这些苦难众生,用什么方法最好?就是教育。中国古人常讲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他就搞教育,就搞教学,这是对的。佛讲得很清楚,苦从哪里来的?苦从迷来的,没有智慧,你想错了,做错了,那苦难就来了。教学,教学的一个总的目标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。迷破了,他就能离苦,觉悟了,他就能得乐。你看,他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他是用教育,他不是用政治上的措施,他不用这个。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分,职业老师。那接触的人,面很广。你看当时,这经典里面记载,印度十六个大国王都是听他讲课,听他讲经,护持佛法。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能够遍及五印度,道理在此地。他是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讲,没有固定在一个地方。而且一生自己没有建立学校,没有校舍,现在讲的没有道场。他的活动在哪里?在山林,在树下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身心没有压力,快乐无比!我们人间看到他很苦,他一点都不苦,乐此不疲。我们从这个地方认识了佛教,认识了释迦牟尼佛。
我学佛的时候,章嘉大师教导我学释迦牟尼佛,方东美先生教我认识佛法,知道它是教育,它不是迷信。我认识章嘉大师也很难得,第一天见面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我说方老师跟我讲大乘佛法,我知道佛法无比殊胜,我很喜欢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就能够契入境界?我的问题提出来,他老人家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看了半个多小时,一句话不说。我等他答覆,很耐心的等。以后,大概过了十几年之后,我才恍然大悟,他为什么当时不答覆我?我年轻,心浮气躁。心浮气躁,给你讲了没用,耳边风,这耳朵进去那里出去了。他一定要等我整个情绪定下来,他才开口,这个高明,他给你讲的,你一生不会忘记。所以这个传法,「寂」太重要,求法也要寂,传法也要寂,心都要定下来,这个字是秘诀。没有耐心,如果等了半个钟点还没有讲话,掉头就走,那就完了,你机会就完了。很有耐心,恭敬心等待老师开示。半个多小时的时候,说了一个字,「有」。有,我们的精神马上就起来,心又浮动了,沉不住气,年轻人。他又不说话了,这一次大概等了差不多六七分钟,我们又定下来了,说了六个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第一次见面,坐了两个多小时,只讲几个字。我听了似懂非懂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想了半天,「从哪里下手?」他教给我布施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我给他讲,我一无所有,自己生活非常艰难,用什么布施?他问我:一毛钱有没有?我说一毛钱有,可以。一块钱有没有?一块钱也还勉强。你就从一块一毛做起。这他教给我的。
我们从这个见面以后,以后就约定每个星期天见一次面,三年。每次见面大概是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,说话都不多,几乎我们都在定中。所以到他那个地方去就好像修禅定一样。我的佛法基础他老人家奠定的,他劝我出家,他劝我学释迦牟尼佛,我感激老师的恩德,我听话,真好!这不是假的。方东美先生讲的,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这一生真的是得到了。所以从这之后就再锻炼自己,多替别人想,少替自己想。我出来讲经,我学佛第七年出来讲经,大概讲经十年之后,就很少想自己了,都是替别人想,替佛法想。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如何能久住世间?如何能发扬光大?遇到整个世界动乱,那我也有这个缘分,代表澳洲的学校参加联合国的这个和平活动,才真正知道全世界迫切需要中国传统文化,就像汤恩比所说的,拯救二十一世纪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。所以我们才到处参与活动做讲演,提出报告,以这个为主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