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六八卷) 2009/11/20 台湾高雄 档名:12-017-2068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四本分」末后的李长者的《合论》,今天我们从「三明三昧之力者,其力有五」,从这里看起。
一、定体净欲遍周力,二、定能显智慧同佛力,三、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」,上一节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今天我们从第四,「定能契佛所知见,得诸佛共所加持力」,从这个地方看起。长者给我们的开示,明显的告诉我们,戒生定,定生慧。无定不生佛智,佛智就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,无定就不见佛的身相。所以见佛身相,生佛智慧,一定要有定,这就是法慧菩萨在此地示现入定的真正的用意。实际上,为什么讲示现?法身菩萨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,所以他这个定没有出入的。大乘经里面佛常说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他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。这个定不是讲身,绝对不是身盘腿面壁那就叫入定,那是形式,身虽然不动,他的念头在动,那不叫入定。真正入定是讲念头不动,他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。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,他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,示现开悟,之后就是四十九年讲经教学。在印度这个地区,我们常说五印度,就是印度的五个地区,东南西北中,走遍印度这一块大地,他都在定中,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这才叫自性本定。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。所以定生慧,见佛身相,见的是法身,见的是报身。我们是见不到佛的报身、法身,见不到,我们偶尔能见的是佛的应化身。应身是示现住在我们世间,跟我们一般凡人一样,这应身;化身是偶尔见到的,你有这个缘分,见到之后他就不见了。
我们在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里面见到的,老和尚有一次朝五台山,你想他从南方,三步一拜要拜到五台山,陜西的五台山,这么远的路程三步一拜,从出发拜到五台山,时间总得要一、两年,很长的时间。路上难免生病,真生病,走在荒山旷野,没有人烟的地方,也没医生,怎么办?正在困难的时候,遇到一个乞丐,要饭的乞丐遇到。这个乞丐看他病倒在那个地方很可怜,照顾他,照顾他几天,慢慢恢复健康,他又能拜了。虚老和尚非常感激他,问他叫什么名字?他说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。住在哪呢?他说我就住在五台山下,你到五台山问大家都知道。他就记在心里,到五台山到处去打听,没人知道,以后在寺院里面问这些法师,法师告诉他是文殊菩萨,他才恍然大悟。那是什么?那是化身,文殊菩萨的化身,在朝五台山的过程当中两次救他,化身。所以有定才有这个能力,没有定不行!这个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学不执著,真能做到不执著这是小定,这个小定是阿罗汉所证得的。能不分别这是大定,菩萨证得的;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定,是自性本定。法慧菩萨所入的定是自性本定,不应该有入有出,他做出有入有出的样子,是演给我们看的,为人演说,是表演给我们看的,这个要知道,实际上他什么时候不在定中!所以他自性本定没有入出。
我们今天看第四种力用,入定的作用,「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」。不仅仅是自性本定能够契入诸佛知见,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「佛知佛见」,这是自性起用。即使菩萨所得的定,声闻、缘觉所得的定,楞严会上世尊跟我们说,阿罗汉所证得的是九次第定,超越六道。六道里面有八定,就是四禅八定,这个不出六道轮回,可以生到六道最高的天上,非想非非想处天,四空天的最上层,就是出不了六道。如果把定功再加上一层,再提升,提升就超过四空定,那就第九定,到第九定就超越六道,他就不在六道里头。到哪里去?到四圣法界的声闻法界,他到那边去,四圣法界最低的。凭什么去的,我们一定要晓得,凭不执著,阿罗汉能够对世出世间一切法,不再有执著的念头。执著里面最严重的,我们在学习当中常常提醒同学,第一个是控制,第二个是占有。我们对人想控制,对事也想控制,对一切万物也想控制,控制的念头就是执著。占有的念头是严重执著,占有之后不放手,占有之后不放手他以后到哪里?他决定到三恶道。执著造成的六道轮回,执著愈重就往六道下面愈往下沉,那个占有念头,到死那个念头都不舍就到阿鼻地狱去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我们修行真功夫,真功夫是什么?就是在这两点上著力,我不控制、我也不占有,等到你把控制、占有的念头放下,你感觉得你身体很轻松,你很自在,无论学哪个法门功夫都会得力。有严重控制、占有的时候,你只生烦恼不生智慧,无论怎么样用功,功夫都不得力。确实有不少人不能说他不用功,他真用功,可是功夫就不得力,原因在哪里?他自己也不晓得,他找不到。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
所以佛教我们放下,秘诀就是放下。特别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《华严经》讲到修行,专讲修行的这一部分是「离世间品」,里面跟我们讲了两千多个法门,修行的方法。两千多个法门,你要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一门,这一门就是放下,「离世间品」,你要远离这个世间。从前念佛堂堂主带著大家一起念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每个人都有这个心,但是对於这个世界放不下,他留恋,所以念一辈子佛也去不了极乐世界。临终助念也没用处,他还是放不下,不觉悟,对这个世间种种法生起贪恋。《华严经》末后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清凉大师把这桩事情用一句话说出,高明到极处。五十三参为的是什么?叫历事炼心。在一切人事物他接触,接触目的是在里头训练自己不动心,最高的不动心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善财童子就训练这个。为什么不说分别执著?分别执著早就没有,他是最后一个关头起心动念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训练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这个境界是一切诸佛果地上的境界,这个修成是究竟圆满的佛果。善财为我们示现的是什么地位?跟此地讲的法慧菩萨是同等的地位。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上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,成就了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么?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善财童子就是自性里面本有的如来智慧现前,他要没有智慧,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他怎么会不动心?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不起心、不动念是智慧,智慧起这么大的作用。
智慧何以能起这么大的作用?智慧看破了,看破这个世界所有一切法,假的不是真的,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那是幻有,不是真有。真跟假,在佛法里面的标准,真是永恒存在,不生不灭,这是真的;如果它有生灭,那就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所以佛法里头的标准,真假标准是以这个为判断的一个标准。我们想想,你细心去观察,哪一法是永恒不灭?学习大乘,学习《华严》,特别是学习过贤首国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那就是什么?就是学《华严经》的,依照《华严经》的理论、方法来修行的人,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告诉我们,自性能生万法。怎么生的?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。那个原始是一念不觉,「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」,这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出现。你看我们说这一句话要很长的时间,实际上一念,一念现在我们知道,我们也有个简单的方法把它算出来,一念多长时间?依弥勒菩萨的说法,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一秒为单位,一秒有几个念头?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念,单位是兆,兆是万亿,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念头。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,弥勒菩萨说得好,「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」,你要不要放下?你没有办法执著,你没有办法保持,这把事实真相说出来,叫万法皆空,相是幻相,不是真相。像我们看电视屏幕、我们看电影的银幕这个样子,你要以为它是真的,错了。
真正把这个事实真相明白,明白就是看破,你可以享受,可以受用;你不能执著,你不能控制、你不能占有。你可以享受,你要控制、占有,错了,怎么可能占有?不可能,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古大德教给我们一句话,这相假的,整个宇宙是假的,我们身体也是假的,念头也是假的,借假修真,这个高明到极处,借这个假身、假相。再告诉你,佛法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哪来的什么佛法?借著佛法修真,真是什么?真是明心见性,见性是真的,那就不是假的,借假修真就完全正确。顺著这个假的回归到自性,假东西从哪里来?自性变现的,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。所以他契佛知见,佛所知、佛所见,见到事实真相,得诸佛共所加持力,所以你才得到一切诸佛加持你。加持什么?加持你智慧,你智慧已经往外透,他才加得上。你智慧如果完全被烦恼盖覆,诸佛如来加不上;你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诸佛就能加得上。三业加持,前面我们在经文里面读过。
第五,看末后第五种,「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力」。如来家,这前面讲住处,现在这个菩萨叫十住位,他有住处,住在哪里?住在如来家。哪里是如来家?大菩提心是如来家。初住菩萨真正发了菩提心,十信位菩萨发心那是相似的,不是真的,十住菩萨是真的发菩提心,不是假的,他的心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有体有用,体是真诚。前面大师引用《起信论》讲法,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我们净宗,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跟我们讲的,「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」,这是三心,净宗常讲「三心圆发」,圆是圆满,这三种心圆满的发出来。在净土是什么人?净土是理一心不乱。理一心不乱也分三辈九品,刚刚发的,圆满发出来的,就是此地的法慧菩萨,初住。宗门里面称这个境界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。我们今天也发这个心,而我们讲得更具体,大家好懂,经论一对照,意思就更明显,什么是直心?直心就是真诚心、至诚心,至诚心就是直心。至诚是什么?真诚到极处,一丝毫虚伪都没有,这是真诚心,这是菩提心的体;换句话说,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这样的,同一个理体。一切诸佛菩萨,下面到六道众生,六道到三途地狱众生,哪个人没有菩提心?有,那是自性的本体。迷了,迷了才有虚伪,不诚实是迷了,本来是真诚的。
现在我们学佛明白这个事情,敢不敢对人用真心?不敢。为什么?别人都骗我,我要用诚实对他,那我不就吃亏了吗?你对我虚情假意,我还给你的也是虚情假意,所以永远不能成就。怎么才能成就?中国古人说得好,「吃亏是福」,你要肯吃亏。你怕吃亏,你用虚伪的心去修菩萨道,不相应,你的心跟这个道不相应,所以永远不能成就。那怎么?不怕吃亏,你虚情假意对我,我用真诚心对你。不怕吃亏的人结果怎么样?他有福,他在这个世间可能是吃了很多亏,但是最后他成佛了,他回归自性。所以你往后面去看,原来他真的得到福报,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,他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六道、脱离十法界。原来吃亏才是真正占便宜,占便宜的人原来是真正吃了大亏,占便宜的人他将来往哪里去?往三途恶道去。吃了亏的人他到极乐世界、到天堂去,那怎么会一样?不一样!所以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怕吃亏,还欢喜吃亏,我们才有永脱轮回、永脱苦海的那一天。要生如来家,也就是我们的真心要透出来。真诚心的自受用跟世间不一样,世间人今天心里面认为什么是受用?名闻利养是受用,五欲六尘是受用,不知道这些东西全是烦恼,全是假的。诸佛菩萨的受用,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写的,清净、平等、正觉是自受用,这是真心,这不是妄心。除了自受用,还有他受用,他受用,我用什么心对待别人,跟别人交往大慈大悲,这个地方讲的是大悲心,大慈悲心。
《观经》上讲的「回向发愿心」,我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,自己不要,为什么不要?不能要。为什么不能要?假的不是真的。假的,回向一切众生就是真的,就不是假的;自己想得到是假的,决定得不到。回向给一切众生你就得到,得到什么?得到清净、得到平等、得到正觉。所以,清净平等觉从哪里来的?从大慈悲心来的,你没有大慈悲,哪来的清净平等觉?没有慈悲心的人自私自利,这都得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你才知道修行真正的秘诀,奥秘才真正了解到,对於自己功夫当然有帮助,当然这个功夫时时刻刻向上提升,这叫真佛子,见了性的才叫真佛子。没有见性的不是真佛子,天台大师六即里头讲得好,不是真的是什么?不是真的叫相似,很像,不是真的。这一定要搞清楚,而且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我们功夫才能得力。相似是什么?你是用妄心在修行,你不是用真诚心。我们很想用真诚心,真诚心就是透不出来,为什么?你有烦恼。烦恼里头有无明烦恼、有尘沙烦恼、有见思烦恼,无量无边的烦恼,把你的真心障碍住。真心不是没有,透不出来,不起作用,起作用的是烦恼习气;彻底放下,你的真心才现前。
我们要问,哪个学佛的人不希望彻底放下?就是放不下。这桩事情佛菩萨清楚,完全明了为什么放不下?你在六道住的时间太长,烦恼薰习的时间太久,想离开离不开,想放下放不下。真正听了之后马上就放下的,有没有这种人?有。是不是他一生修成的?不是,过去生生世世在修行,今天他毕业了。要不是过去世生生世世善根现前,怎么可能?不可能的事情。那种人在佛法叫根熟众生,像果木一样它熟了,可以摘下来。没有熟的还让它慢慢去长,到成熟才能够去把它采下来,是这么个道理,根熟众生。我们现在根没熟,还要继续努力,哪一天根熟,跟他们没有两样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根熟的人也不必羡慕,晓得他功夫到了,今天毕业。我们距离毕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,再好好努力,是这么回事情。每年学校举行毕业典礼,你看博士班毕业的,博士帽子服装穿起来,参加毕业典礼,他今天得博士。博士之前你要晓得,他幼稚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他念多少年?今天我们碰到他毕业,看到这么快,你看不到一个小时仪式就举行完毕,要知道他前面几十年的功夫!所以我们看到学佛的人豁然开悟,明心见性,那是他博士班毕业。
还要走这么长的路也相当困惑,有没有个便宜的方法?真的,佛菩萨懂得我们的心理,但是这个便宜的方法,你要能接受也不简单,也不是你这一生。也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缘成熟,你听了才肯接受,这就是净宗带业往生、念佛法门。不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断烦恼,带著烦恼也能完成,这个法门只有一个。不像其他的,其他的断烦恼、证菩提,那个法门有八万四千,有无量法门;说带业往生,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断烦恼,只有一门,弥陀净土,除这一门之外没有第二门。这一门里最可贵、最难得的,就是你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,死心塌地,那你这一生能成就。可是我们念佛,常常,这很多不是一个、两个,可能我们自己也有这个现象,两种烦恼困扰你,一个叫昏沉,精神提不起来,佛号提不起来,常常忘记。另外一种叫掉举,杂念太多,心定不下来,想念佛号,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头,不晓得起多少个妄念。遇到这个状况怎么办?古大德教给我们,遇到这个状况,你就把佛号放下,为什么?你愈念烦恼愈重。放下是什么?忏除业障,最好的方法去拜佛,拜佛的时候求佛力加持、求忏悔,忏悔业障。拜佛的时候把一切妄想放下,对著佛像如同佛在面前,恭恭敬敬的礼拜,拜上一百拜、两百拜、三百拜,拜佛的时候默念。拜佛不要出声,出声伤身体、伤气。默念,佛力加持,真正求忏悔,晓得自己业障很重,这时候跟诸佛菩萨很容易感应道交。
还有一种可能障碍你的,你的冤亲债主,看你用功修行念佛,他就来障碍你,让你起昏沉,让你起杂念,他们在旁边给你作恶缘。我们这样做,诚心诚意的拜佛求忏悔,也很容易跟冤亲债主感应。我们希望跟冤亲债主一同修行,一起念佛,将来同生极乐国,这是化解冤亲债主一个好方法,可以这样做。慢慢的,最重要的还是对世缘冷淡,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要看得淡,不能太执著,我们不能一下放下,慢慢的淡化,这是好事情。淡化,诸位要明了,就是不再执著、不再分别,不起心、不动念是做不到的,我们只在分别执著上下功夫,我们取西方极乐世界就真有把握。放下起心动念到极乐世界才办,现在先放下分别执著,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。这是一条捷径,是一条快速的通道,稳当、简单、容易,要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。真正坚实的基础,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讲的三个根,儒释道的三个根,为什么?根本戒。你看因戒得定、因定开慧,慧才能住如来家,没有定慧怎么行?根本戒就是净业三福里面告诉我们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孝亲尊师,我们把它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真干;慈心不杀,我们落实在《太上感应篇》;有这个基础,十善就没有问题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就可以做到。真做到了,也算是真佛弟子,虽然没见性,你的方向道路没有错,是向著真佛成佛之道这条路走上去,没有偏差、没错误。这也是住佛智慧力,我们这个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跟诸菩萨修行成佛是一条路。
下面我们继续看下去,都还是讲定,「一定体而能净欲遍周力者」,这下面是解释前面的五种力。我们看长者的开示,「为以此无作定体,而能净诸欲妄,身心同於虚空无表里,遍周虚空法界故」。长者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就很清楚,我们在前面学习也是这个意思。这个定,无作定体这是大定,无作是真定,是自性本定。在前面长者也曾经跟我们说过,六道里面四禅八定是有为有作,六道之外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乃至於十法界里面的佛,他们的定也是有为有作,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,出不了十法界都叫凡夫不是圣人。我们在方便说,四圣法界称为小圣,不是大圣,小圣,对我们来讲他是圣人,可是他对实报土的人来讲,他是凡夫。凡圣那个分界线是在十法界,十法界里面是凡夫,十法界外面是圣人,是实报庄严土。凡夫在大乘法里面分为内凡、外凡,六道是内凡,六道之外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是外凡,六道之外的凡夫。为什么?他用妄心,他没用真心。只要用阿赖耶,你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以为是你的心,那就是凡夫。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转八识成四智是圣人,你一转就是法慧以上的地位,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才真正叫圣人,《华严经》上称为法身菩萨,天台大师称之为分证即佛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,天台大师说那是相似即佛,相似不是真的,因为他用阿赖耶,用八识五十一心所。相似佛就是他虽然用的妄心,他真听话,他依教奉行,佛在经里面所给他讲的这些理论,他全部接受,佛讲那些教诲他统统做到,是妄心,他做到了,所以他相似,你看他很像佛,他不是真的,心没转过来;妄心一转成为真心,那就真佛,那就不是假佛。
所以无作定体,他才真的能够净诸欲妄,欲就是五欲,财色名食睡。妄里面包含多了,自私自利是妄,名闻利养是妄,贪瞋痴慢是妄,连妄想分别执著全是妄。这两个字就是烦恼、习气、染污,要无作定体才真的把它完全转变,转烦恼为菩提,转业报身为诸佛如来金刚不坏身,只要见性就全转。所以这个身,身心同於虚空没有表里,遍周虚空法界故,这句话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三种周遍,身心都是这样周遍法界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为什么?它是性德。自性里面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我们今天迷了,以为有时间,以为有空间,迷的时候有。时间、空间不是真的,时间、空间、所有的万事万物,当然也不是真的。像我们现在看电视屏幕,好像是有空间,也好像有时间,实际上呢?实际上屏幕是个平面,它不是立体的。可是画面在里面的时候,好像是立体的,我们看到有近有远,你看近的画面大,远的画面就小,其实没有大小,这是一种幻觉,不是真相;真相没大小,真相没有远近,没有远近是没有距离。所以世尊在《楞严经》上讲,所有现象的发生,他说得好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所以还是当处,当处出生,当处灭尽,没有过去、未来,就是当下一念,那叫真相。每一个念头接著那叫幻相,说真相也不对,为什么?它不存在,你说它一念,一念已经过去,《金刚经》上讲三心不可得。
但是你要晓得,心是能现能变,三心不可得,就是所现所变的统统不可得。你要是从这里悟出这个道理来,你就自在,你就真肯放下,你就能契入佛的境界,佛知佛见。所以它没有表里,没有表里就没有内外。《还源观》里面讲没有内外,它讲什么?它讲一尘,一粒微尘,一粒微尘里面没有表里。说大,大而无外,没边际;说小,小而无内,这很不容易懂。所以我常常讲这是《华严》的哲学,大而无外是宏观世界,讲宇宙,宏观宇宙;小而无内这是讲量子力学,现在科学向这两个极端去发展。而佛法发展到圆满,大小是一不是二;换句话说,没有大小、没有表里。无表里是真的,没有表里,大小不二,距离空间是远近不二,从时间上来讲是去来不二,过去跟未来不二,这是真的。现在科学还没有讲到这一点,佛法超前了,里面有确实高深的哲学、高深的科学,这是事实真相。为什么?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。这一体当中,小从一微尘、一毛孔或者是一毛端展现出来。大呢?大就是虚空法界,真的是一不是二。
这个事实真相明白,关系搞清楚,《华严》的伦理,伦理就是讲关系。从我们自身来讲,我们这个身体,眼耳鼻舌身不同的器官,它是什么关系?这是外表,里面五脏六腑,是什么关系?五脏六腑跟眼耳鼻舌身有什么关系?一体,一个生命共同体,这是小宇宙。扩大呢?扩大是虚空法界,大宇宙。大宇宙、十法界依正庄严,跟我们什么关系?像这种十法界在华藏世界里面数不清,我们只可以用无量无边无尽无数来说。无尽的诸佛刹土,每一个诸佛刹土里面都有十法界,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?从微观世界里面讲,每一个微尘、每一个毛端里面,有虚空法界、有诸佛刹土,微观世界里面的诸佛刹土也有六道轮回,那个六道里面每一个众生还各个都有毛端,毛端里头又有十法界,重重无尽。这是什么?这是自性,自性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。微观世界里面有世界,那个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样大,微尘没有放大,世界没有缩小,一一微尘皆如是,一一毛端皆如是。很可惜这科学家没有读到《华严经》,要读到《华严经》,他会大开眼界,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个事情,佛把这事实真相完全展现出来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依正庄严跟自己是一体,所以菩提心现前,真心现前。
这个真心现前,大慈大悲,悲是救苦,看到一切众生苦,是自己苦。慈是与乐,也就是帮助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自己本分的事情。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,是他本分事情,他应该做的事情,没有任何条件,这才叫大慈大悲。有条件那个慈悲就不能叫大,大是没条件。所以佛法讲慈悲,讲四种缘。我们凡夫没有大慈大悲,有没有慈悲?有,什么慈悲?「爱缘慈悲」,你爱他就对他很好,就很慈悲,不爱他就没有慈悲,这是凡夫。凡夫里面有大心凡夫,那个心量大的,跟自己没有关系的,他也能照顾,佛说这种人叫「众生缘慈悲」,他真正能做到像《弟子规》上所说的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他这个心量就大,叫大心凡夫。我们世间人称这种人叫圣人、贤人,他心量比一般人大,他能够爱人类。不是人类他就不爱,畜生还吃它,这哪里会爱它?他只有众生缘慈悲。菩萨比他高一等,菩萨是「法缘慈悲」,都是有条件的。菩萨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没有证得,听佛说的,相信,所以心量也像佛一样,一切众生他统统都有慈悲心。到菩萨修行证果,明心见性,那叫大慈大悲,为什么?没有任何条件。这是什么?我们自己的慈悲心不断向上提升,提升跟诸佛如来一样周遍法界,爱心遍法界,善意也遍法界。这是什么?真人,明心见性,真佛就是真人。不但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慈悲,对树木花草也慈悲,对山河大地也慈悲,对虚空法界没有一样不慈悲,为什么?全是自性,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,这是佛陀教育的究竟圆满。
所以,佛教实实在在说它是教育。我学佛就是发现这桩事情,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,接受方东美先生的指导,重新认识佛法,它不是宗教,它是九法界里面至善圆满的教育,我是这样看它,我也是这样学习,它是教育。所以我这一生学佛学得很辛苦,苦在哪里?苦在跟宗教脱节,宗教不能包容我。所以我一生没有庙,庙里头客客气气的话,你在里头住个两天作客,接待你一下,长住不可能,为什么?他们是宗教。我搞的是教育,所以一生流浪,过的日子过得非常辛苦。还有一点点安慰,所以还能支持著那是什么?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庙,他一生也是在外面流浪。我这个流浪比他还好一点,为什么?没地方住,天天住的都还不错。他每天住树林、树下,我每天还都有房子住,房子不是我的,借住的,还不错,还有人肯照顾我,借住。物质生活还不缺乏,真的一无所有。所以想想的时候,想到释迦牟尼佛,自己就很安慰,佛在三千年前把这个样子做出来。
章嘉大师早年教我学释迦牟尼佛,我已经学了五十八年,在形式上很相似,在实质上他老人家开悟,我还没开悟。他老人家讲的东西,留下来一些经典,我能看得懂,我懂得他所讲的。而章嘉大师在五十八年前,我第一次见他面,他就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,那个时候年轻刚刚接触,对佛法从来没有听说过,听这两句话似懂非懂,好像懂,实际上没听懂。可是我们有一个好处,孝顺父母、尊师重道,所以对老师的教诲是认真去做。头一天见面,他教我是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你才能入佛门,讲了六个字。那一天我离开他老人家,他送我到门口,他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,「我今天给你讲了六个字,你好好去做六年。」我真听话真做了六年,学什么?学放下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、放下贪瞋痴慢。习气重,这一放下,遇到境界它又起来,跟这个习气境界就做拉锯战,它拉我的时候我又再退回来,就是这样干法。可是六年之后,真的对於此地讲的欲妄,妄想的妄,欲妄是淡了很多,淡薄了很多,应了佛经里面的两句话,「烦恼轻,智慧长」。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,本来是想到台中去听他老人家讲经,他就劝我学讲经,我这讲经是他鼓励我的,他把我送上了讲台。非常好,为什么?因为讲经天天要准备,妄念就少,精神就集中。所以这么多年来,走过世界许多国家地区,没有染上恶习,靠什么?就靠讲经。天天讲给别人听,当然自己是最得受用的,也就是天天讲给自己听。利他就是自利,自利就是利他,自他不二!
我是一个中下根性的人,不是上根利智,这么长的时间薰习,逐渐逐渐的契入境界;如果不是长时间的薰习,会堕落。可是对外面的缘要懂得拒绝,外面缘最强、最厉害的,实在讲在佛法讲那是魔,现在这社会上最大的魔、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?电视。你每天看电视就是面对著魔,你会不会受它干扰?这个很可怕。所以我至少有五十年的样子,没看电视,电视从有彩色,我就没有看,我以前看,初学佛的时候黑白电视。从有彩色之后,我们就跟电视绝缘。不看报纸,报纸、杂志、广播,这些统统都远离,你的心才会定下来。你天天不离开这些,你受它们的干扰,受它们的薰习,这麻烦大!你怎么能定下来?你怎么能在经典里,字里行间看出它的味道?这是李老师以前告诉我的,看经、听教,听教是听别人讲经,一定要能看出、要能听出弦外之音,你才真的会有受用。也就是祖师大德们所谓的,经典字字句句里头有无量义。所以你真正契入之后法喜充满,你才真正肯定祖师大德说的一句话,「世味哪有法味浓」!世间是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,这些东西味道比不上法味。佛经你真听懂,真看懂,你自然会把那些东西淘汰掉,为什么?不能比。这里面有喜悦,能够把你自性里面那个欢喜引发出来,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。
世间圣贤的典籍也有法味,所以孔子在《论语》,你看第一句话说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告诉我们,喜乐从哪里来的?喜乐是从学习里头来的。学圣人之道会有喜乐,就是喜悦,它不受外头刺激,它从内心里头生出来的。所以古人讲「孔颜之乐」,孔子、颜回,他们确实对於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非常淡薄。孔子周游列国,目的是想当时的诸侯能够用他,给他一官半职,他来施展他的抱负。他不是为自己,用现在的话,他是为人民服务,真为人民服务,想有这么一个机会,为众生不是为自己。诸侯不敢用他,这年岁也大了,回到老家,回老家那一年孔子六十八岁,那是花甲老人。他七十三岁过世的,所以他回家去教学,七十三岁走了,就教了五年。孔老夫子在世作梦也没有想到,他会成为后人尊他为万世师表,他作梦都没想到。那是什么?他有真实的德行,他用真心,他不是妄心。这个真心,要是天台大师说的,相似的真心,不是纯真,纯真的他超越十法界,他是相似的。所以他的境界是四圣法界的境界,他不是实报庄严土。所以真正的喜乐是从学习里头得来的,这个味道尝到了,法味,你就绝对不会舍弃经典,经典比每天吃饭还重要。吃饭不重要,睡觉不重要,读经重要,喜乐重要,人要生活在欢喜里面,这真有乐趣,这就价值观不一样。
再看底下第二,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者」,这前面讲的第二个,「为无作用定」,前面是讲无作定体就是自性,无作用定就是自性起用,自性起用「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故。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,为迷境情起缘五欲心障故,以修无作定为方便,佛智自然智便现故」。这说得好,自性起用它就能现无作用自然慧,这是什么?前面讲的是定体,定体在大乘教里面也说它作根本智,《般若经》里面讲的,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般若无知是定体,前面讲的体,无所不知是讲从体起用,从体起用是无所不知。我们佛门弟子通常家里面现在供佛像,佛像供三尊,一佛二菩萨表这个意思,佛代表体,代表般若无知,它起作用,起作用是菩萨,菩萨起作用一定是两个菩萨,一个菩萨自受用,一个菩萨他受用。譬如以我们净宗供养的西方三圣,阿弥陀佛是代表自性的性体,真诚。我们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来说,阿弥陀佛代表真诚,大势至菩萨代表清净平等觉,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。大势至菩萨是自受用,观世音菩萨是他受用,你怎么对待自己,怎么样对待别人,对待自己的就是自受用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这自受用,大慈大悲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所以两个菩萨就是一个自受用、一个他受用。
天台宗供本师释迦牟尼佛、迦叶、阿难,佛的两大弟子。释迦牟尼佛代表性体,真诚;迦叶代表自受用,清净平等觉;阿难代表他受用,大慈大悲,传法利益众生,结集经藏,传法度众生。华严宗供华严三圣,我们这个背后背景是华严三圣,毗卢遮那是自性的本体,代表真诚,文殊菩萨代表智慧,普贤菩萨代表实践,福慧双修,文殊代表慧,普贤代表福,慧是自利,福是利他。自利的是真实智慧,帮助众生是真实的福报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这是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表法的意思,你要懂,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,你要用真诚心,你要修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觉,你要以大慈大悲,无条件的爱心去爱护别人。爱心的落实在生活当中决定是谦虚,谦虚是第一德。释迦牟尼佛在世,你看看经典所记载的,他对哪一个人不尊敬!孔子在世,对贫贱人、对小孩都非常恭敬,都不失礼。谦卑是学人,学做人、学作佛的基础,第一德从这里开始。能够谦卑这才能够尊重别人,从这里做起,能尊重别人才真正能够关爱别人、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,才能全心全力舍己为人,帮助别人。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看到老鹰找不到东西吃,饿得很可怜,自己把身上肉割一块喂老鹰;看到老虎也饿得很可怜,舍身喂老虎。一般人做不到,确确实实是舍己为人,不是损人利己,损人利己的果报在三途,舍己为人是菩萨、是佛,这种精神我们要学习。
所以我们为帮助别人离苦得乐,帮助别人从哪里帮?教学。古圣先贤、佛菩萨都是把教学摆在第一,一生乐此不疲。释迦牟尼佛干了一辈子,示现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,七十九岁离开这个世间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。释迦牟尼佛没有建庙,释迦牟尼佛没有搞法会,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所谓现在的佛事,没有,佛经里面讲的佛事是教学,修行那是个人自己的事情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只教人破迷开悟,帮助你觉悟,至於修行是你个人的事情。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打过禅七,也没有打过念佛七,搞这些事情是后来祖师大德搞出来的,佛当年在世没有,为什么?每个人学了之后都是身体力行,他都有成就。后来的人虽然学,学了不干,所以祖师才想出办法,我们大家一起干,你就不能偷懒,用意在此地;现在大家虽然在一起,不是真干,凑热闹,假干。所以从前大家是依众靠众,真有很多人成就,现在真成就的人愈来愈少,世道一代不如一代,我们要了解这个状况。所以走佛的这个路子,还是一条正路,虽然很辛苦,有代价,值得我们去做。
这个无作用定,它能现无作用自然慧,智慧不必去求,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,智慧开了什么都通达。为什么?底下这一句讲得太好!「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」,这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他说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就全包括,一样都不缺。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,它不是求来的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;不但具足智慧,具足德能,万德万能,没有一点欠缺,德行、技能;第三个讲相好,相好我们今天讲福报,相好头一个是身相,经上讲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」,我们世间看相算命讲的贵相,他一样都不缺,三十二种贵相他统统具足,这相好,一切众生各个都有。现在为什么没有?这是「为迷境情起」,这个境是境界,我们今天讲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、自然环境,对於这些环境真相不了解,这些环境全是虚幻的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;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你要是不迷,你就生智慧不会生情,这情起来的时候,情是感情,情是什么?我们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。七情五欲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它起这个东西,这些东西障碍了,这就是业障,你起这个东西就造业。怎么造业?你贪五欲六尘,你在这里面起了贪瞋痴慢,它就变成障碍,把你的自然智慧障碍住了。智慧障碍了,智慧变成烦恼,烦恼无量无边,原来是无量无边的智慧,一迷境情起就把它变成烦恼,德能呢?德能变成造业。相好呢?相好变成六道轮回,变质了。
如果我们一觉悟,破迷开悟,给诸位说,烦恼又恢复成智慧,业障又恢复成功德,六道轮回又恢复成实报庄严土,念头一转就行!所以起心动念那个力量不可思议。现在我们这个念头都错了,我们想错、看错、说错、做错,所以身体一身的毛病,病态出来了,居住的环境,什么天灾人祸也都出来了,就这么来的。如果一念回头正知正见,你身体健康,什么毛病不需要治疗,不需要吃药,它自己就好了,居住的环境什么灾难都没有,都化解,为什么?佛在经上讲「境随心转」、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境界头一个是自身,身体是最近的一个境界,念头一转的时候身体就好了。真的就像《黄帝内经》上所说的一百岁,你的健康状况跟年轻人一样,它不衰。现在我们学了佛,不但知道身体是随著自己念头转变,山河大地、虚空法界都随著我们念头在变。佛法里面所说的,确实我们很不容易依教奉行,可是有个很简单的方法,念佛。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,都在其中,你老老实实、诚诚恳恳念这句佛号。平常在生活当中想到断恶修善,标准就是十善,或者用中国的八德,可是孝顺父母一定要摆在前面,世间圣人、出世间的佛菩萨,没有一个不孝顺父母。所以净业三福头一句就是「孝养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师长」,父母的恩跟老师的恩是同样的。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,我们的智慧得自於老师,老师是我们的法身父母,法身慧命的父母,要知道报恩!成圣、成贤、成佛、成菩萨,是真报恩者。我们对佛菩萨的话深信不疑,知道境随心转。
「以修无作定为方便」,最适合的方法,「佛智自然智便现故」,智慧不需要学的,自自然然就现前。首先是什么?你的清净心现前,你的平等心现前,清净心现前你不染污,平等心现前你没有高下,用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。平等心起用,刚才讲,决定是谦卑而不是傲慢,决定是尊重别人,决定会做出牺牲奉献、舍己为人。这是佛陀的教育,这是世出世间究竟圆满的教育,可惜很多人不知道,还产生严重的误会。这个我们能理解,我没有认识方东美先生之前,我也认为它是迷信,我不肯接触它。方老师跟我讲清楚、讲明白,我才恍然大悟,这是世间没有能够相比的好教育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四本分」末后的李长者的《合论》,今天我们从「三明三昧之力者,其力有五」,从这里看起。
一、定体净欲遍周力,二、定能显智慧同佛力,三、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」,上一节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今天我们从第四,「定能契佛所知见,得诸佛共所加持力」,从这个地方看起。长者给我们的开示,明显的告诉我们,戒生定,定生慧。无定不生佛智,佛智就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,无定就不见佛的身相。所以见佛身相,生佛智慧,一定要有定,这就是法慧菩萨在此地示现入定的真正的用意。实际上,为什么讲示现?法身菩萨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,所以他这个定没有出入的。大乘经里面佛常说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他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。这个定不是讲身,绝对不是身盘腿面壁那就叫入定,那是形式,身虽然不动,他的念头在动,那不叫入定。真正入定是讲念头不动,他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。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,他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,示现开悟,之后就是四十九年讲经教学。在印度这个地区,我们常说五印度,就是印度的五个地区,东南西北中,走遍印度这一块大地,他都在定中,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这才叫自性本定。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。所以定生慧,见佛身相,见的是法身,见的是报身。我们是见不到佛的报身、法身,见不到,我们偶尔能见的是佛的应化身。应身是示现住在我们世间,跟我们一般凡人一样,这应身;化身是偶尔见到的,你有这个缘分,见到之后他就不见了。
我们在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里面见到的,老和尚有一次朝五台山,你想他从南方,三步一拜要拜到五台山,陜西的五台山,这么远的路程三步一拜,从出发拜到五台山,时间总得要一、两年,很长的时间。路上难免生病,真生病,走在荒山旷野,没有人烟的地方,也没医生,怎么办?正在困难的时候,遇到一个乞丐,要饭的乞丐遇到。这个乞丐看他病倒在那个地方很可怜,照顾他,照顾他几天,慢慢恢复健康,他又能拜了。虚老和尚非常感激他,问他叫什么名字?他说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。住在哪呢?他说我就住在五台山下,你到五台山问大家都知道。他就记在心里,到五台山到处去打听,没人知道,以后在寺院里面问这些法师,法师告诉他是文殊菩萨,他才恍然大悟。那是什么?那是化身,文殊菩萨的化身,在朝五台山的过程当中两次救他,化身。所以有定才有这个能力,没有定不行!这个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学不执著,真能做到不执著这是小定,这个小定是阿罗汉所证得的。能不分别这是大定,菩萨证得的;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定,是自性本定。法慧菩萨所入的定是自性本定,不应该有入有出,他做出有入有出的样子,是演给我们看的,为人演说,是表演给我们看的,这个要知道,实际上他什么时候不在定中!所以他自性本定没有入出。
我们今天看第四种力用,入定的作用,「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」。不仅仅是自性本定能够契入诸佛知见,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「佛知佛见」,这是自性起用。即使菩萨所得的定,声闻、缘觉所得的定,楞严会上世尊跟我们说,阿罗汉所证得的是九次第定,超越六道。六道里面有八定,就是四禅八定,这个不出六道轮回,可以生到六道最高的天上,非想非非想处天,四空天的最上层,就是出不了六道。如果把定功再加上一层,再提升,提升就超过四空定,那就第九定,到第九定就超越六道,他就不在六道里头。到哪里去?到四圣法界的声闻法界,他到那边去,四圣法界最低的。凭什么去的,我们一定要晓得,凭不执著,阿罗汉能够对世出世间一切法,不再有执著的念头。执著里面最严重的,我们在学习当中常常提醒同学,第一个是控制,第二个是占有。我们对人想控制,对事也想控制,对一切万物也想控制,控制的念头就是执著。占有的念头是严重执著,占有之后不放手,占有之后不放手他以后到哪里?他决定到三恶道。执著造成的六道轮回,执著愈重就往六道下面愈往下沉,那个占有念头,到死那个念头都不舍就到阿鼻地狱去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我们修行真功夫,真功夫是什么?就是在这两点上著力,我不控制、我也不占有,等到你把控制、占有的念头放下,你感觉得你身体很轻松,你很自在,无论学哪个法门功夫都会得力。有严重控制、占有的时候,你只生烦恼不生智慧,无论怎么样用功,功夫都不得力。确实有不少人不能说他不用功,他真用功,可是功夫就不得力,原因在哪里?他自己也不晓得,他找不到。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
所以佛教我们放下,秘诀就是放下。特别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《华严经》讲到修行,专讲修行的这一部分是「离世间品」,里面跟我们讲了两千多个法门,修行的方法。两千多个法门,你要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一门,这一门就是放下,「离世间品」,你要远离这个世间。从前念佛堂堂主带著大家一起念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每个人都有这个心,但是对於这个世界放不下,他留恋,所以念一辈子佛也去不了极乐世界。临终助念也没用处,他还是放不下,不觉悟,对这个世间种种法生起贪恋。《华严经》末后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清凉大师把这桩事情用一句话说出,高明到极处。五十三参为的是什么?叫历事炼心。在一切人事物他接触,接触目的是在里头训练自己不动心,最高的不动心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善财童子就训练这个。为什么不说分别执著?分别执著早就没有,他是最后一个关头起心动念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训练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这个境界是一切诸佛果地上的境界,这个修成是究竟圆满的佛果。善财为我们示现的是什么地位?跟此地讲的法慧菩萨是同等的地位。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上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,成就了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么?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善财童子就是自性里面本有的如来智慧现前,他要没有智慧,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他怎么会不动心?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不起心、不动念是智慧,智慧起这么大的作用。
智慧何以能起这么大的作用?智慧看破了,看破这个世界所有一切法,假的不是真的,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那是幻有,不是真有。真跟假,在佛法里面的标准,真是永恒存在,不生不灭,这是真的;如果它有生灭,那就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所以佛法里头的标准,真假标准是以这个为判断的一个标准。我们想想,你细心去观察,哪一法是永恒不灭?学习大乘,学习《华严》,特别是学习过贤首国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那就是什么?就是学《华严经》的,依照《华严经》的理论、方法来修行的人,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告诉我们,自性能生万法。怎么生的?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。那个原始是一念不觉,「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」,这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出现。你看我们说这一句话要很长的时间,实际上一念,一念现在我们知道,我们也有个简单的方法把它算出来,一念多长时间?依弥勒菩萨的说法,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一秒为单位,一秒有几个念头?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念,单位是兆,兆是万亿,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念头。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,弥勒菩萨说得好,「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」,你要不要放下?你没有办法执著,你没有办法保持,这把事实真相说出来,叫万法皆空,相是幻相,不是真相。像我们看电视屏幕、我们看电影的银幕这个样子,你要以为它是真的,错了。
真正把这个事实真相明白,明白就是看破,你可以享受,可以受用;你不能执著,你不能控制、你不能占有。你可以享受,你要控制、占有,错了,怎么可能占有?不可能,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古大德教给我们一句话,这相假的,整个宇宙是假的,我们身体也是假的,念头也是假的,借假修真,这个高明到极处,借这个假身、假相。再告诉你,佛法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哪来的什么佛法?借著佛法修真,真是什么?真是明心见性,见性是真的,那就不是假的,借假修真就完全正确。顺著这个假的回归到自性,假东西从哪里来?自性变现的,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。所以他契佛知见,佛所知、佛所见,见到事实真相,得诸佛共所加持力,所以你才得到一切诸佛加持你。加持什么?加持你智慧,你智慧已经往外透,他才加得上。你智慧如果完全被烦恼盖覆,诸佛如来加不上;你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诸佛就能加得上。三业加持,前面我们在经文里面读过。
第五,看末后第五种,「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力」。如来家,这前面讲住处,现在这个菩萨叫十住位,他有住处,住在哪里?住在如来家。哪里是如来家?大菩提心是如来家。初住菩萨真正发了菩提心,十信位菩萨发心那是相似的,不是真的,十住菩萨是真的发菩提心,不是假的,他的心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有体有用,体是真诚。前面大师引用《起信论》讲法,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我们净宗,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跟我们讲的,「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」,这是三心,净宗常讲「三心圆发」,圆是圆满,这三种心圆满的发出来。在净土是什么人?净土是理一心不乱。理一心不乱也分三辈九品,刚刚发的,圆满发出来的,就是此地的法慧菩萨,初住。宗门里面称这个境界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。我们今天也发这个心,而我们讲得更具体,大家好懂,经论一对照,意思就更明显,什么是直心?直心就是真诚心、至诚心,至诚心就是直心。至诚是什么?真诚到极处,一丝毫虚伪都没有,这是真诚心,这是菩提心的体;换句话说,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这样的,同一个理体。一切诸佛菩萨,下面到六道众生,六道到三途地狱众生,哪个人没有菩提心?有,那是自性的本体。迷了,迷了才有虚伪,不诚实是迷了,本来是真诚的。
现在我们学佛明白这个事情,敢不敢对人用真心?不敢。为什么?别人都骗我,我要用诚实对他,那我不就吃亏了吗?你对我虚情假意,我还给你的也是虚情假意,所以永远不能成就。怎么才能成就?中国古人说得好,「吃亏是福」,你要肯吃亏。你怕吃亏,你用虚伪的心去修菩萨道,不相应,你的心跟这个道不相应,所以永远不能成就。那怎么?不怕吃亏,你虚情假意对我,我用真诚心对你。不怕吃亏的人结果怎么样?他有福,他在这个世间可能是吃了很多亏,但是最后他成佛了,他回归自性。所以你往后面去看,原来他真的得到福报,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,他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六道、脱离十法界。原来吃亏才是真正占便宜,占便宜的人原来是真正吃了大亏,占便宜的人他将来往哪里去?往三途恶道去。吃了亏的人他到极乐世界、到天堂去,那怎么会一样?不一样!所以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怕吃亏,还欢喜吃亏,我们才有永脱轮回、永脱苦海的那一天。要生如来家,也就是我们的真心要透出来。真诚心的自受用跟世间不一样,世间人今天心里面认为什么是受用?名闻利养是受用,五欲六尘是受用,不知道这些东西全是烦恼,全是假的。诸佛菩萨的受用,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写的,清净、平等、正觉是自受用,这是真心,这不是妄心。除了自受用,还有他受用,他受用,我用什么心对待别人,跟别人交往大慈大悲,这个地方讲的是大悲心,大慈悲心。
《观经》上讲的「回向发愿心」,我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,自己不要,为什么不要?不能要。为什么不能要?假的不是真的。假的,回向一切众生就是真的,就不是假的;自己想得到是假的,决定得不到。回向给一切众生你就得到,得到什么?得到清净、得到平等、得到正觉。所以,清净平等觉从哪里来的?从大慈悲心来的,你没有大慈悲,哪来的清净平等觉?没有慈悲心的人自私自利,这都得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你才知道修行真正的秘诀,奥秘才真正了解到,对於自己功夫当然有帮助,当然这个功夫时时刻刻向上提升,这叫真佛子,见了性的才叫真佛子。没有见性的不是真佛子,天台大师六即里头讲得好,不是真的是什么?不是真的叫相似,很像,不是真的。这一定要搞清楚,而且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我们功夫才能得力。相似是什么?你是用妄心在修行,你不是用真诚心。我们很想用真诚心,真诚心就是透不出来,为什么?你有烦恼。烦恼里头有无明烦恼、有尘沙烦恼、有见思烦恼,无量无边的烦恼,把你的真心障碍住。真心不是没有,透不出来,不起作用,起作用的是烦恼习气;彻底放下,你的真心才现前。
我们要问,哪个学佛的人不希望彻底放下?就是放不下。这桩事情佛菩萨清楚,完全明了为什么放不下?你在六道住的时间太长,烦恼薰习的时间太久,想离开离不开,想放下放不下。真正听了之后马上就放下的,有没有这种人?有。是不是他一生修成的?不是,过去生生世世在修行,今天他毕业了。要不是过去世生生世世善根现前,怎么可能?不可能的事情。那种人在佛法叫根熟众生,像果木一样它熟了,可以摘下来。没有熟的还让它慢慢去长,到成熟才能够去把它采下来,是这么个道理,根熟众生。我们现在根没熟,还要继续努力,哪一天根熟,跟他们没有两样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根熟的人也不必羡慕,晓得他功夫到了,今天毕业。我们距离毕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,再好好努力,是这么回事情。每年学校举行毕业典礼,你看博士班毕业的,博士帽子服装穿起来,参加毕业典礼,他今天得博士。博士之前你要晓得,他幼稚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他念多少年?今天我们碰到他毕业,看到这么快,你看不到一个小时仪式就举行完毕,要知道他前面几十年的功夫!所以我们看到学佛的人豁然开悟,明心见性,那是他博士班毕业。
还要走这么长的路也相当困惑,有没有个便宜的方法?真的,佛菩萨懂得我们的心理,但是这个便宜的方法,你要能接受也不简单,也不是你这一生。也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缘成熟,你听了才肯接受,这就是净宗带业往生、念佛法门。不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断烦恼,带著烦恼也能完成,这个法门只有一个。不像其他的,其他的断烦恼、证菩提,那个法门有八万四千,有无量法门;说带业往生,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断烦恼,只有一门,弥陀净土,除这一门之外没有第二门。这一门里最可贵、最难得的,就是你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,死心塌地,那你这一生能成就。可是我们念佛,常常,这很多不是一个、两个,可能我们自己也有这个现象,两种烦恼困扰你,一个叫昏沉,精神提不起来,佛号提不起来,常常忘记。另外一种叫掉举,杂念太多,心定不下来,想念佛号,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头,不晓得起多少个妄念。遇到这个状况怎么办?古大德教给我们,遇到这个状况,你就把佛号放下,为什么?你愈念烦恼愈重。放下是什么?忏除业障,最好的方法去拜佛,拜佛的时候求佛力加持、求忏悔,忏悔业障。拜佛的时候把一切妄想放下,对著佛像如同佛在面前,恭恭敬敬的礼拜,拜上一百拜、两百拜、三百拜,拜佛的时候默念。拜佛不要出声,出声伤身体、伤气。默念,佛力加持,真正求忏悔,晓得自己业障很重,这时候跟诸佛菩萨很容易感应道交。
还有一种可能障碍你的,你的冤亲债主,看你用功修行念佛,他就来障碍你,让你起昏沉,让你起杂念,他们在旁边给你作恶缘。我们这样做,诚心诚意的拜佛求忏悔,也很容易跟冤亲债主感应。我们希望跟冤亲债主一同修行,一起念佛,将来同生极乐国,这是化解冤亲债主一个好方法,可以这样做。慢慢的,最重要的还是对世缘冷淡,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要看得淡,不能太执著,我们不能一下放下,慢慢的淡化,这是好事情。淡化,诸位要明了,就是不再执著、不再分别,不起心、不动念是做不到的,我们只在分别执著上下功夫,我们取西方极乐世界就真有把握。放下起心动念到极乐世界才办,现在先放下分别执著,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。这是一条捷径,是一条快速的通道,稳当、简单、容易,要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。真正坚实的基础,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讲的三个根,儒释道的三个根,为什么?根本戒。你看因戒得定、因定开慧,慧才能住如来家,没有定慧怎么行?根本戒就是净业三福里面告诉我们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孝亲尊师,我们把它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真干;慈心不杀,我们落实在《太上感应篇》;有这个基础,十善就没有问题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就可以做到。真做到了,也算是真佛弟子,虽然没见性,你的方向道路没有错,是向著真佛成佛之道这条路走上去,没有偏差、没错误。这也是住佛智慧力,我们这个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跟诸菩萨修行成佛是一条路。
下面我们继续看下去,都还是讲定,「一定体而能净欲遍周力者」,这下面是解释前面的五种力。我们看长者的开示,「为以此无作定体,而能净诸欲妄,身心同於虚空无表里,遍周虚空法界故」。长者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就很清楚,我们在前面学习也是这个意思。这个定,无作定体这是大定,无作是真定,是自性本定。在前面长者也曾经跟我们说过,六道里面四禅八定是有为有作,六道之外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乃至於十法界里面的佛,他们的定也是有为有作,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,出不了十法界都叫凡夫不是圣人。我们在方便说,四圣法界称为小圣,不是大圣,小圣,对我们来讲他是圣人,可是他对实报土的人来讲,他是凡夫。凡圣那个分界线是在十法界,十法界里面是凡夫,十法界外面是圣人,是实报庄严土。凡夫在大乘法里面分为内凡、外凡,六道是内凡,六道之外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是外凡,六道之外的凡夫。为什么?他用妄心,他没用真心。只要用阿赖耶,你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以为是你的心,那就是凡夫。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转八识成四智是圣人,你一转就是法慧以上的地位,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才真正叫圣人,《华严经》上称为法身菩萨,天台大师称之为分证即佛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,天台大师说那是相似即佛,相似不是真的,因为他用阿赖耶,用八识五十一心所。相似佛就是他虽然用的妄心,他真听话,他依教奉行,佛在经里面所给他讲的这些理论,他全部接受,佛讲那些教诲他统统做到,是妄心,他做到了,所以他相似,你看他很像佛,他不是真的,心没转过来;妄心一转成为真心,那就真佛,那就不是假佛。
所以无作定体,他才真的能够净诸欲妄,欲就是五欲,财色名食睡。妄里面包含多了,自私自利是妄,名闻利养是妄,贪瞋痴慢是妄,连妄想分别执著全是妄。这两个字就是烦恼、习气、染污,要无作定体才真的把它完全转变,转烦恼为菩提,转业报身为诸佛如来金刚不坏身,只要见性就全转。所以这个身,身心同於虚空没有表里,遍周虚空法界故,这句话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三种周遍,身心都是这样周遍法界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为什么?它是性德。自性里面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我们今天迷了,以为有时间,以为有空间,迷的时候有。时间、空间不是真的,时间、空间、所有的万事万物,当然也不是真的。像我们现在看电视屏幕,好像是有空间,也好像有时间,实际上呢?实际上屏幕是个平面,它不是立体的。可是画面在里面的时候,好像是立体的,我们看到有近有远,你看近的画面大,远的画面就小,其实没有大小,这是一种幻觉,不是真相;真相没大小,真相没有远近,没有远近是没有距离。所以世尊在《楞严经》上讲,所有现象的发生,他说得好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所以还是当处,当处出生,当处灭尽,没有过去、未来,就是当下一念,那叫真相。每一个念头接著那叫幻相,说真相也不对,为什么?它不存在,你说它一念,一念已经过去,《金刚经》上讲三心不可得。
但是你要晓得,心是能现能变,三心不可得,就是所现所变的统统不可得。你要是从这里悟出这个道理来,你就自在,你就真肯放下,你就能契入佛的境界,佛知佛见。所以它没有表里,没有表里就没有内外。《还源观》里面讲没有内外,它讲什么?它讲一尘,一粒微尘,一粒微尘里面没有表里。说大,大而无外,没边际;说小,小而无内,这很不容易懂。所以我常常讲这是《华严》的哲学,大而无外是宏观世界,讲宇宙,宏观宇宙;小而无内这是讲量子力学,现在科学向这两个极端去发展。而佛法发展到圆满,大小是一不是二;换句话说,没有大小、没有表里。无表里是真的,没有表里,大小不二,距离空间是远近不二,从时间上来讲是去来不二,过去跟未来不二,这是真的。现在科学还没有讲到这一点,佛法超前了,里面有确实高深的哲学、高深的科学,这是事实真相。为什么?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。这一体当中,小从一微尘、一毛孔或者是一毛端展现出来。大呢?大就是虚空法界,真的是一不是二。
这个事实真相明白,关系搞清楚,《华严》的伦理,伦理就是讲关系。从我们自身来讲,我们这个身体,眼耳鼻舌身不同的器官,它是什么关系?这是外表,里面五脏六腑,是什么关系?五脏六腑跟眼耳鼻舌身有什么关系?一体,一个生命共同体,这是小宇宙。扩大呢?扩大是虚空法界,大宇宙。大宇宙、十法界依正庄严,跟我们什么关系?像这种十法界在华藏世界里面数不清,我们只可以用无量无边无尽无数来说。无尽的诸佛刹土,每一个诸佛刹土里面都有十法界,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?从微观世界里面讲,每一个微尘、每一个毛端里面,有虚空法界、有诸佛刹土,微观世界里面的诸佛刹土也有六道轮回,那个六道里面每一个众生还各个都有毛端,毛端里头又有十法界,重重无尽。这是什么?这是自性,自性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。微观世界里面有世界,那个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样大,微尘没有放大,世界没有缩小,一一微尘皆如是,一一毛端皆如是。很可惜这科学家没有读到《华严经》,要读到《华严经》,他会大开眼界,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个事情,佛把这事实真相完全展现出来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依正庄严跟自己是一体,所以菩提心现前,真心现前。
这个真心现前,大慈大悲,悲是救苦,看到一切众生苦,是自己苦。慈是与乐,也就是帮助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自己本分的事情。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,是他本分事情,他应该做的事情,没有任何条件,这才叫大慈大悲。有条件那个慈悲就不能叫大,大是没条件。所以佛法讲慈悲,讲四种缘。我们凡夫没有大慈大悲,有没有慈悲?有,什么慈悲?「爱缘慈悲」,你爱他就对他很好,就很慈悲,不爱他就没有慈悲,这是凡夫。凡夫里面有大心凡夫,那个心量大的,跟自己没有关系的,他也能照顾,佛说这种人叫「众生缘慈悲」,他真正能做到像《弟子规》上所说的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他这个心量就大,叫大心凡夫。我们世间人称这种人叫圣人、贤人,他心量比一般人大,他能够爱人类。不是人类他就不爱,畜生还吃它,这哪里会爱它?他只有众生缘慈悲。菩萨比他高一等,菩萨是「法缘慈悲」,都是有条件的。菩萨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没有证得,听佛说的,相信,所以心量也像佛一样,一切众生他统统都有慈悲心。到菩萨修行证果,明心见性,那叫大慈大悲,为什么?没有任何条件。这是什么?我们自己的慈悲心不断向上提升,提升跟诸佛如来一样周遍法界,爱心遍法界,善意也遍法界。这是什么?真人,明心见性,真佛就是真人。不但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慈悲,对树木花草也慈悲,对山河大地也慈悲,对虚空法界没有一样不慈悲,为什么?全是自性,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,这是佛陀教育的究竟圆满。
所以,佛教实实在在说它是教育。我学佛就是发现这桩事情,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,接受方东美先生的指导,重新认识佛法,它不是宗教,它是九法界里面至善圆满的教育,我是这样看它,我也是这样学习,它是教育。所以我这一生学佛学得很辛苦,苦在哪里?苦在跟宗教脱节,宗教不能包容我。所以我一生没有庙,庙里头客客气气的话,你在里头住个两天作客,接待你一下,长住不可能,为什么?他们是宗教。我搞的是教育,所以一生流浪,过的日子过得非常辛苦。还有一点点安慰,所以还能支持著那是什么?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庙,他一生也是在外面流浪。我这个流浪比他还好一点,为什么?没地方住,天天住的都还不错。他每天住树林、树下,我每天还都有房子住,房子不是我的,借住的,还不错,还有人肯照顾我,借住。物质生活还不缺乏,真的一无所有。所以想想的时候,想到释迦牟尼佛,自己就很安慰,佛在三千年前把这个样子做出来。
章嘉大师早年教我学释迦牟尼佛,我已经学了五十八年,在形式上很相似,在实质上他老人家开悟,我还没开悟。他老人家讲的东西,留下来一些经典,我能看得懂,我懂得他所讲的。而章嘉大师在五十八年前,我第一次见他面,他就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,那个时候年轻刚刚接触,对佛法从来没有听说过,听这两句话似懂非懂,好像懂,实际上没听懂。可是我们有一个好处,孝顺父母、尊师重道,所以对老师的教诲是认真去做。头一天见面,他教我是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你才能入佛门,讲了六个字。那一天我离开他老人家,他送我到门口,他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,「我今天给你讲了六个字,你好好去做六年。」我真听话真做了六年,学什么?学放下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、放下贪瞋痴慢。习气重,这一放下,遇到境界它又起来,跟这个习气境界就做拉锯战,它拉我的时候我又再退回来,就是这样干法。可是六年之后,真的对於此地讲的欲妄,妄想的妄,欲妄是淡了很多,淡薄了很多,应了佛经里面的两句话,「烦恼轻,智慧长」。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,本来是想到台中去听他老人家讲经,他就劝我学讲经,我这讲经是他鼓励我的,他把我送上了讲台。非常好,为什么?因为讲经天天要准备,妄念就少,精神就集中。所以这么多年来,走过世界许多国家地区,没有染上恶习,靠什么?就靠讲经。天天讲给别人听,当然自己是最得受用的,也就是天天讲给自己听。利他就是自利,自利就是利他,自他不二!
我是一个中下根性的人,不是上根利智,这么长的时间薰习,逐渐逐渐的契入境界;如果不是长时间的薰习,会堕落。可是对外面的缘要懂得拒绝,外面缘最强、最厉害的,实在讲在佛法讲那是魔,现在这社会上最大的魔、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?电视。你每天看电视就是面对著魔,你会不会受它干扰?这个很可怕。所以我至少有五十年的样子,没看电视,电视从有彩色,我就没有看,我以前看,初学佛的时候黑白电视。从有彩色之后,我们就跟电视绝缘。不看报纸,报纸、杂志、广播,这些统统都远离,你的心才会定下来。你天天不离开这些,你受它们的干扰,受它们的薰习,这麻烦大!你怎么能定下来?你怎么能在经典里,字里行间看出它的味道?这是李老师以前告诉我的,看经、听教,听教是听别人讲经,一定要能看出、要能听出弦外之音,你才真的会有受用。也就是祖师大德们所谓的,经典字字句句里头有无量义。所以你真正契入之后法喜充满,你才真正肯定祖师大德说的一句话,「世味哪有法味浓」!世间是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,这些东西味道比不上法味。佛经你真听懂,真看懂,你自然会把那些东西淘汰掉,为什么?不能比。这里面有喜悦,能够把你自性里面那个欢喜引发出来,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。
世间圣贤的典籍也有法味,所以孔子在《论语》,你看第一句话说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告诉我们,喜乐从哪里来的?喜乐是从学习里头来的。学圣人之道会有喜乐,就是喜悦,它不受外头刺激,它从内心里头生出来的。所以古人讲「孔颜之乐」,孔子、颜回,他们确实对於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非常淡薄。孔子周游列国,目的是想当时的诸侯能够用他,给他一官半职,他来施展他的抱负。他不是为自己,用现在的话,他是为人民服务,真为人民服务,想有这么一个机会,为众生不是为自己。诸侯不敢用他,这年岁也大了,回到老家,回老家那一年孔子六十八岁,那是花甲老人。他七十三岁过世的,所以他回家去教学,七十三岁走了,就教了五年。孔老夫子在世作梦也没有想到,他会成为后人尊他为万世师表,他作梦都没想到。那是什么?他有真实的德行,他用真心,他不是妄心。这个真心,要是天台大师说的,相似的真心,不是纯真,纯真的他超越十法界,他是相似的。所以他的境界是四圣法界的境界,他不是实报庄严土。所以真正的喜乐是从学习里头得来的,这个味道尝到了,法味,你就绝对不会舍弃经典,经典比每天吃饭还重要。吃饭不重要,睡觉不重要,读经重要,喜乐重要,人要生活在欢喜里面,这真有乐趣,这就价值观不一样。
再看底下第二,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者」,这前面讲的第二个,「为无作用定」,前面是讲无作定体就是自性,无作用定就是自性起用,自性起用「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故。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,为迷境情起缘五欲心障故,以修无作定为方便,佛智自然智便现故」。这说得好,自性起用它就能现无作用自然慧,这是什么?前面讲的是定体,定体在大乘教里面也说它作根本智,《般若经》里面讲的,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般若无知是定体,前面讲的体,无所不知是讲从体起用,从体起用是无所不知。我们佛门弟子通常家里面现在供佛像,佛像供三尊,一佛二菩萨表这个意思,佛代表体,代表般若无知,它起作用,起作用是菩萨,菩萨起作用一定是两个菩萨,一个菩萨自受用,一个菩萨他受用。譬如以我们净宗供养的西方三圣,阿弥陀佛是代表自性的性体,真诚。我们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来说,阿弥陀佛代表真诚,大势至菩萨代表清净平等觉,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。大势至菩萨是自受用,观世音菩萨是他受用,你怎么对待自己,怎么样对待别人,对待自己的就是自受用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这自受用,大慈大悲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所以两个菩萨就是一个自受用、一个他受用。
天台宗供本师释迦牟尼佛、迦叶、阿难,佛的两大弟子。释迦牟尼佛代表性体,真诚;迦叶代表自受用,清净平等觉;阿难代表他受用,大慈大悲,传法利益众生,结集经藏,传法度众生。华严宗供华严三圣,我们这个背后背景是华严三圣,毗卢遮那是自性的本体,代表真诚,文殊菩萨代表智慧,普贤菩萨代表实践,福慧双修,文殊代表慧,普贤代表福,慧是自利,福是利他。自利的是真实智慧,帮助众生是真实的福报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这是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表法的意思,你要懂,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,你要用真诚心,你要修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觉,你要以大慈大悲,无条件的爱心去爱护别人。爱心的落实在生活当中决定是谦虚,谦虚是第一德。释迦牟尼佛在世,你看看经典所记载的,他对哪一个人不尊敬!孔子在世,对贫贱人、对小孩都非常恭敬,都不失礼。谦卑是学人,学做人、学作佛的基础,第一德从这里开始。能够谦卑这才能够尊重别人,从这里做起,能尊重别人才真正能够关爱别人、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,才能全心全力舍己为人,帮助别人。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看到老鹰找不到东西吃,饿得很可怜,自己把身上肉割一块喂老鹰;看到老虎也饿得很可怜,舍身喂老虎。一般人做不到,确确实实是舍己为人,不是损人利己,损人利己的果报在三途,舍己为人是菩萨、是佛,这种精神我们要学习。
所以我们为帮助别人离苦得乐,帮助别人从哪里帮?教学。古圣先贤、佛菩萨都是把教学摆在第一,一生乐此不疲。释迦牟尼佛干了一辈子,示现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,七十九岁离开这个世间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。释迦牟尼佛没有建庙,释迦牟尼佛没有搞法会,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所谓现在的佛事,没有,佛经里面讲的佛事是教学,修行那是个人自己的事情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只教人破迷开悟,帮助你觉悟,至於修行是你个人的事情。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打过禅七,也没有打过念佛七,搞这些事情是后来祖师大德搞出来的,佛当年在世没有,为什么?每个人学了之后都是身体力行,他都有成就。后来的人虽然学,学了不干,所以祖师才想出办法,我们大家一起干,你就不能偷懒,用意在此地;现在大家虽然在一起,不是真干,凑热闹,假干。所以从前大家是依众靠众,真有很多人成就,现在真成就的人愈来愈少,世道一代不如一代,我们要了解这个状况。所以走佛的这个路子,还是一条正路,虽然很辛苦,有代价,值得我们去做。
这个无作用定,它能现无作用自然慧,智慧不必去求,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,智慧开了什么都通达。为什么?底下这一句讲得太好!「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」,这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他说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就全包括,一样都不缺。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,它不是求来的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;不但具足智慧,具足德能,万德万能,没有一点欠缺,德行、技能;第三个讲相好,相好我们今天讲福报,相好头一个是身相,经上讲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」,我们世间看相算命讲的贵相,他一样都不缺,三十二种贵相他统统具足,这相好,一切众生各个都有。现在为什么没有?这是「为迷境情起」,这个境是境界,我们今天讲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、自然环境,对於这些环境真相不了解,这些环境全是虚幻的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;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你要是不迷,你就生智慧不会生情,这情起来的时候,情是感情,情是什么?我们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。七情五欲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它起这个东西,这些东西障碍了,这就是业障,你起这个东西就造业。怎么造业?你贪五欲六尘,你在这里面起了贪瞋痴慢,它就变成障碍,把你的自然智慧障碍住了。智慧障碍了,智慧变成烦恼,烦恼无量无边,原来是无量无边的智慧,一迷境情起就把它变成烦恼,德能呢?德能变成造业。相好呢?相好变成六道轮回,变质了。
如果我们一觉悟,破迷开悟,给诸位说,烦恼又恢复成智慧,业障又恢复成功德,六道轮回又恢复成实报庄严土,念头一转就行!所以起心动念那个力量不可思议。现在我们这个念头都错了,我们想错、看错、说错、做错,所以身体一身的毛病,病态出来了,居住的环境,什么天灾人祸也都出来了,就这么来的。如果一念回头正知正见,你身体健康,什么毛病不需要治疗,不需要吃药,它自己就好了,居住的环境什么灾难都没有,都化解,为什么?佛在经上讲「境随心转」、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境界头一个是自身,身体是最近的一个境界,念头一转的时候身体就好了。真的就像《黄帝内经》上所说的一百岁,你的健康状况跟年轻人一样,它不衰。现在我们学了佛,不但知道身体是随著自己念头转变,山河大地、虚空法界都随著我们念头在变。佛法里面所说的,确实我们很不容易依教奉行,可是有个很简单的方法,念佛。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,都在其中,你老老实实、诚诚恳恳念这句佛号。平常在生活当中想到断恶修善,标准就是十善,或者用中国的八德,可是孝顺父母一定要摆在前面,世间圣人、出世间的佛菩萨,没有一个不孝顺父母。所以净业三福头一句就是「孝养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师长」,父母的恩跟老师的恩是同样的。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,我们的智慧得自於老师,老师是我们的法身父母,法身慧命的父母,要知道报恩!成圣、成贤、成佛、成菩萨,是真报恩者。我们对佛菩萨的话深信不疑,知道境随心转。
「以修无作定为方便」,最适合的方法,「佛智自然智便现故」,智慧不需要学的,自自然然就现前。首先是什么?你的清净心现前,你的平等心现前,清净心现前你不染污,平等心现前你没有高下,用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。平等心起用,刚才讲,决定是谦卑而不是傲慢,决定是尊重别人,决定会做出牺牲奉献、舍己为人。这是佛陀的教育,这是世出世间究竟圆满的教育,可惜很多人不知道,还产生严重的误会。这个我们能理解,我没有认识方东美先生之前,我也认为它是迷信,我不肯接触它。方老师跟我讲清楚、讲明白,我才恍然大悟,这是世间没有能够相比的好教育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