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五五卷) 2009/11/7 台湾高雄 档名:12-017-2055
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我们从「第三正辨加相」,经文还是从头念一遍:
【善男子。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。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。无著智。无断智。无痴智。无异智。无失智。无量智。无胜智。无懈智。无夺智。何以故。此三昧力。法如是故。是时诸佛各伸右手。摩法慧菩萨顶。】
经文到这个地方。我们前面学到『无碍智』,第一句,「无碍智」就是四无碍智,也叫四无碍辩才。我们今天看清凉大师的《疏钞》,反正字不长,我们就从头念。「疏,分三」,就是刚才念的这段文分三个小段。「先」,先这是第一段,「口加」,因为这是正辨加相,佛陀加持菩萨,先说口加,「劝说以增辩」。第二段是「意加,冥被以益智」。第三是「身加,摩顶以增威」。这是先把三段交代了。我们看底下,「二是时下」,『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』,从这个地方开始,这是「意加」。「先加后释」,后面再解释,「前中与十种智」。「初总」,总就是无碍智。「谓四无碍解智,是说法所依故」,这是解释第一句四无碍辩才,这里头有法、有义、有词、有乐说,这个我们在前面学过了。从「无著智」一直到「无夺智」,这个九句都是属於乐说无碍,这个科文里面,「余皆乐说无碍」。
第一个『无著』,著是执著,无著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分别、无执著。如果我们能够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再执著了,这个我们在讲席里面学过很多,这是什么境界?阿罗汉的境界,在《华严经》是七信位以上,虽然还没有入住,是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,他脱离六道轮回了。有没有辩才?有,他真的得到了,四无碍辩才他都具足,但是那个功力不如菩萨,菩萨的辩才比他深、比他广,这是刚刚得到。如果再进一步,於一切诸法不但不执著,连分别都没有了,那他的地位高,在四圣法界里面他成了菩萨。你看看声闻、缘觉是小乘,菩萨跟佛是大乘,但是是十法界里面的,没有出十法界,是十法界最高的两层,这都是属於方便有余土,在我们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。他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,没见性,为什么?他还会起心动念。这个非常非常之难,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就圆满的超越,超越十法界,那他真的成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。天台智者大师说得好,他说他是「相似即佛」。天台大师讲六种佛,叫「六即佛」,这个我们学大乘的人必须要记住的,为什么?他真的给了我们信心、给了我们希望。第一个是「理即佛」,从理上讲。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,佛是什么?佛是自性,我们中国老祖宗讲人性本善,那个本善就是佛。从理上讲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个话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过好几次,本来是佛,哪个不是佛?都是佛。可是现在我们怎么样?我们的自性是被障碍住了,就是这三种烦恼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只要有这三种东西,我们自性虽有,不显。实在说,怎么不显?明明就在眼前,可是在眼前,明明你就不认识,不认识当然你就起不了作用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佛法讲隐现,有障碍的时候它就隐了,就是障碍现前,你所感受得到的统统是分别执著妄想,这是你能感受到的。所以必须把这三样东西放下,那自性的性德你就感受到,实在讲自性的体、相、作用你全就感受到了。那是什么人?最低的程度就是法慧菩萨,我们现在学的这一段经文,初住以上,超越十法界了。法慧菩萨那就跟我们这个世间,像从前惠能大师一样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所有障碍都化解了,自性的体、相、作用统统现前。
所以我们学佛,要把无著做为我们学习第一个目标。真的无著你就入门了,你还有执著,你入不了佛门。可是这个东西难,是真难,我们想不想放下?想放下,可是就是放不下。这应该有二十年了,早年我在美国讲经的时候,提出十六个字跟同学们互相勉励,我们要把这十六个字放下,才能契入佛门。十六个字就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,五欲六尘要放下,贪瞋痴慢要放下,我说得很明白、说得很清楚。这个放下很难得了,有没有入大乘?告诉大家,不但大乘没有入,小乘也没入。这功夫算不错了,是的,只到门口,还没有进门,你看看,这四样放下,到门口,没进门。怎样才算进门?那要用《金刚经》的标准,四相破了就进门,你看这无著,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你就入门。入门是什么地位?《华严经》上说的十信菩萨,你是初信位。十信是小学,大乘的小学,一年级。所以我讲的那十六个字是门口,到门口了,再努力一下,把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放下,就证得,才是《华严经》上的初信位菩萨。初信位很了不起,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,他决定不堕三恶道,所以在三种不退转里面,第一个不退转就是位不退,他得到了,他是我们佛法里面一般讲的圣人,他不是凡夫,他证得圣果,小小果。他断烦恼跟小乘初果相等,是平等的,统统都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。可是论智慧,初信位的菩萨不但超越须陀洹,他的智慧超过阿罗汉,这是真的。神通相似,天眼通、天耳通他恢复了。六通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,一点都不稀奇,我们是有烦恼,那是障碍,烦恼只要消除一点,它就慢慢的往外透,这两种能力是最先透出来,你获得天眼、天耳。智慧你就可想而知,无著智现前了。
我们看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,「一、无著者,论名不著辩才」,不著是不执著了,不执著的这种辩才。「於所说法,无住著故,即七辩中捷辩」,昨天我们学的七辩,七辩学了,现在学这一段经文就容易。捷辩,「须言即言,故无著也」,就是他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了,七辩里第一个捷辩。昨天我们也说过,真正具足捷辩,捷是敏捷,别人提出问题,不需要思考,自自然然就答覆出来,不需要思考的。一般是对谁说?一般都对法身菩萨,也就是初住以上,他是真的。在阿罗汉当然也有,我们人间天上不如他,他不如法身菩萨,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。要用天台大师的话,十法界里面的捷辩也是相似捷辩,他所证得的果位是相似佛。第一个是理,理即佛。
从下往上来看,我们现在学佛了,天台大师称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叫「名字即佛」,名字即佛什么意思?有名无实。现在才开始学佛,依然是凡夫,不过凡夫天天向成佛这个方向、向成佛这个目标迈进,可是第一站还没达到,还向著第一站前进。第一站是什么?第一站叫「观行即佛」,我们一般讲你修学功夫得力,是这个境界,功夫得力了。这个功夫得力称为观行,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,观是什么?止观,你看我们《还源观》里面讲「五止、六观」。观,就是章嘉大师给我讲的看破,那你就晓得,观行那个行是什么?行是放下,能看破肯定放下。他为什么放不下?没看破!真看破了,也就是对於宇宙人生世出世间法真的明白、真的通达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为什么?你想想,你要不要智慧?要。要不要清净?要。我们现在心净不下来,妄念太多。想不想得清净心?要。要不要得平等心?要。要不要得随缘自在?要,放下都得到了。你不放下,是业障把你障住了。这个东西就是把业障放下,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往外透,从观行就透了一点,那一点虽然很少,可是在我们世法里面讲,那非常管用。为什么世法大家都没透,你才透一点,你就出人头地?观行即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就是功夫成片,那就是天台大师讲的观行即。
功夫成片是什么意思?这是在所有法门里无比殊胜的法门,这是念佛法门。因为在其他法门,在这个阶段里头不能算成就,功夫成片是不错,出不了六道。可是在念佛法门里头,功夫成片就决定得生。生极乐世界,不但超越六道,十法界都超越了。你看看八万四千法门,这点小功夫,其他法门里不行,你必须要往上提升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你才晓得净土的殊胜,净土达到这个阶段就肯定往生。功夫好一点的,不但是预知时至,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,自在!这是修其他的法门不行,只有修净土,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的加持。所以我们要知道珍惜,这个法门要不好好的修,你到什么时候再遇到?善导大师讲得好,善导大师传说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,多么稀有!所以他说净宗这个法门,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漏,这话是真的。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老师常常很感慨的说,他是说我们台中莲社的莲友,莲友当中一万个人,真正念佛往生的只有二、三个,那跟善导大师说的话怎么有那么大的差距?原因是什么?你念佛念一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,就是功夫成片。如果达到功夫成片,那就肯定得生,没有话说。没有达到功夫成片就靠不住,那么将来到哪里去?这是个大问题,来生是不是肯定生天?不见得。
我在台中有一天偶然翻到灌顶法师的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》,我翻到最后一页,念佛人一百种果报,当然他只举一百个例子,肯定不止一百种,但是这一百种类都包括了。头一条堕阿鼻地狱,我吃一惊,一个人念佛念一辈子怎么会堕阿鼻地狱?哪有这种道理?我就拿著经本去问老师,老师一看到这个疑问就说:好,你问得好,这个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讲,我在讲经的时候跟大众讲。虽然自己认真学佛、念佛,天天发愿求生净土,可是他的心行与五逆十恶相应,所以他不能往生,死了还要堕阿鼻地狱。那他一生念佛有没有功德?有,功德是什么?阿赖耶里面的念佛种子,这个在。五逆罪我们想起来真可怕,五逆罪里第一个杀母亲、杀父亲,从前少,现在社会上有,这是五逆罪里两个最重的,摆在前面。杀阿罗汉,阿罗汉是老师,不知道报老师的恩,还要杀老师、害老师,这个罪重。第四条是出佛身血,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,提婆达多干的事情。佛的福报大,没有人能够伤害佛,你想暗杀做不到,他福报太大了;可是让他受点伤,有。提婆达多知道佛每天出去托钵走的道路,那个道路当中有一段是峭壁的底下,所以他就偷偷爬到峭壁上,准备一块很大的石头,佛在下面走,他就推下去。他把石头推下去的时候,韦驮菩萨在空中用降魔杵把石头拦住,拦住的时候,这个石头就破碎,碎片把佛的脚砸破,流了一点血,叫出佛身血。这个都是起这种念头、干这个事情,要堕阿鼻地狱。第五条是破和合僧,就是破坏僧团。这叫五逆罪,一切罪里头最重的。
早年我在台北讲经,有一次一个老居士请我吃饭,赵默林老居士,老一辈的人都知道。这也是我们台湾佛教里头的名人,他也是皈依印光法师,跟我们李老师是同学,师兄弟。请我吃饭,在台北火车站的功德林,我去了,邀我去,就我们两个人,叫了两个菜。吃饭的时候他就问我,净空法师,你知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请你吃饭?我说我不知道,我还没有神通,不晓得。什么事情?他说我有一桩事情要请教你。我说不敢当,老居士学佛比我们早,怎么会有问题来问我?不敢当。他说五逆罪堕阿鼻地狱,前面四条不容易犯,你说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,都不容易。出佛身血,现在佛不在世了,有等流,就是跟他有平等的,是以很恶的心,瞋恨、恶心破坏佛像,等於破佛身血。无意当中破坏没有关系,是用瞋恨心,恨透了,要把这个佛像毁掉,那是五逆罪,这是等流。他说这个都不容易,他说末后那个破和合僧,这个可不得了!他问我这个问题。你看,哪个寺庙里头没有破和合僧的?我说这个事情,咱们吃饭,没关系。他说怎么没有关系?我就问他,我说老居士,你学佛很多年了,比我早多了,你想想,你在什么时候遇到一个和合僧的道场?我这一问他,他一回想,笑了一笑,寺庙里住两个人都打架,哪来的和合僧?没有和合僧。我这一说,他才恍然大悟,真的没有。无论是出家人道场、在家人道场,里头住两个人都天天吵架,都不和。和合僧的条件,必须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修,遵守戒律、遵守六和敬,那叫和合僧团。我跟他说,我说我学佛这么多年没有遇到过,也没有听说过,这个问题才把它解开了。实在讲,和合僧团,你在家里头学佛,你家里头要有四口之家,四口人,如果你真正做到持戒、守六和敬,你这个家里就叫六和敬的僧团。这样的僧团出现,经典讲得很清楚,诸佛护念,天龙善神拥护,你居住在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不会遭灾难,你说那个功德多大。所以破坏和合僧团,这个罪是堕阿鼻地狱。所以和合僧团没有了,现在不要说两个人不和,一个人都不和,你看他无缘无故都发脾气,自己跟自己都没有办法和睦相处,何况跟别人?所以请他放心吃饭,这个没问题。我跟他解释了这么个问题。
我们这一生当中真的想有一个和合僧团出现,就是找不到。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,第一次离开台湾出去讲经,在香港讲《楞严经》,讲了四个月,认识了香港佛教界里头的两个领导,一个是觉光法师、一个是洗尘法师。他们两个都是东北人,觉光法师比我大,洗尘法师年龄跟我差不多,大我二、三岁,我们很谈得来。他在我面前提到这个戒律重要。我就跟他讲和合僧团,我说你带头,你在香港干,找五个人,五比丘,香港还有些山坡地,没人住的,我说我们搭帐棚,我们每天出去乞食。香港学佛的人很多,每天乞食一定都还吃得不错。我说我们在一块念佛、研究经教,过释迦牟尼佛当年的生活。他很欢喜!一直不能兑现,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。为什么?现在出家人不愿意受苦,他受不了。其实不苦,入了这个境界之后,其乐无穷,释迦牟尼佛怎么会教人吃苦?他老人家宣扬佛法,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怎么会苦?你说过这种生活多自在。洗尘法师也往生了,现在我们不再提这个话了,没有一个人能做到。所以至少四个人以上,五个人最好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起家,所以这很有意思,这是真正的僧团。今天我们想到这个地方,说到、讲到了,我们看有缘分来试试看,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有没有发这个大心,有发这个大心的,我们来帮助他、成就他。现在不必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是需要的,不用树下一宿。现在帐棚好,蒙古包非常理想,又很便宜,能有一块场地,架五个蒙古包,可以一个做佛堂、一个做讲堂,五个人在一块讲经,另外一个可以做厨房,有两个做宿舍,五个蒙古包,很有意思,真的能做得出来。
所以佛教导我们,佛陀入灭的时候给我们说了两桩事情,最后遗教,第一个是「以戒为师」。这是阿难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,您老人家在世,我们以您为老师,您老人家不在了,我们依靠什么人做老师?佛也没有说指哪个人,佛说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。你要能持戒,你不怕吃苦,你就跟佛陀在世没有两样。佛陀在世,修行是个人的事情,佛从来没有领导大家修行。共修没有,佛只有讲经说法,只有解答问题,所以我们要晓得,释迦牟尼佛一生是教学。所以严格的来说,佛跟宗教没有关系,他跟学派有关系,他是一个学派,是教学,像中国孔子、孟子一样,是教学。一生教学,三十岁开悟,七十九岁圆寂,这是经上记载的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教学!今天寺院庵堂为什么不能和合?这个问题是我早年出家,大概我出家是一年的样子,是出家好像第二年,过年的时候,左营兴隆寺的住持天乙法师,邀请我到她寺庙来过年,我在寺庙住了二天还是三天。过年的时候当然跟大众见面,要我跟大家讲讲话,她提出一个问题问我,她说她在古籍里面看到,古时候在寺院里面修行的人,赶他走他都不肯走。她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道场,她有五个庙,分布在南台湾,台北还有一个,五个寺庙的住持。她说为什么我这里人留不住,住在这里二、三个月就想走,这什么原因?我就告诉她,古人是慕道而来,你这个寺庙有道,他是来学道的,他道业没有成就,他当然不会走。现在我们的寺庙没有道,有什么?有法会、有经忏佛事,这个留不住人。这她才完全明白。所以你要晓得,道场,这是什么道?佛道!佛道在所有道门里头是无比殊胜的大道,你这有没有?没有,那怎么行?所以从前是来求道的、来求学的,这个道场真有道、真有学,人家没有学成,怎么样苦、怎么样困难,他也不会离开。所以这个我们要懂,无论是出家人道场、是在家居士道场,都要重视道。
佛教在隋唐时代,那个时候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,最盛的时期,十个宗派出现了,大乘八个宗,小乘两个宗派,真是无比的殊胜。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都没有了,就是净土宗到处有,是不是如法?还是不如法。从什么地方看不如法?道场自立门户,同修不相往来,这就不如法。尤其是自赞毁他,变成什么?经营一个道场,目的是什么?拉信徒,这就坏了。释迦牟尼佛一生不拉信徒,为什么?师道。师道是非常尊严,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,所以学是你来求学,哪里是我来求你?哪有这种道理!那个师道的尊严不是完全没有了吗?不能往教,是你来求学,这就对了。中国的师道跟佛家教学可以说是很多地方是相同的,这一点是不谋而合的。怎么可以去拉信徒,怎么可以自己赞叹自己去毁谤别人?这是犯戒,菩萨戒里面就不许可,不准自赞毁他,怎么能做这种事情?
十个宗祖师建立的,每个宗都是适合不同根性的人而建立的。净土宗的门广,所谓是利钝全收,从上上根到下下根统统都能修净土。不像其他的,你说达摩传来的禅宗,六祖惠能这一支,通常我们称南宗,它的对象是上上根人,上根人都不行,上上根人。只有净土宗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所以它的成就有理一心不乱、有事一心不乱、有功夫成片。在这个末法以后,这个时间很长,哪个法门成就?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,在《大集经》里面讲的,佛有这么一段预言,说「正法时期,戒律成就;像法时期,禅定成就;末法时期,净土成就」,这是他预先说的,在世的时候说的。什么是正法时期?释迦牟尼佛往生之后一千年,第一个一千年,正法;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;从第三个一千年以后有一万年,末法一万年,净土成就,讲得这么清楚。我们生在末法,我们选择净土法门是佛亲自指导的。我要选择其他法门,那是我们自己根性,我们属於哪一种根性,能够接受哪一个法门。我们没有能力,不知道自己根性,法门这么多,也不知道选择什么法门,那就老老实实依释迦牟尼佛的教诲,大概不会有错误,这选净土宗,所以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晓得。
成就一定要在自己这一生,所以无著非常重要,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,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,我刚才说的,功夫成片里面,上三品的自在往生,他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,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,有这种功夫。中等的,预知时至,不会生病,无疾而终,坐著走的、站著走的,你说多潇洒。下品的,可能还有一点病,有一点病苦,也许有人帮他助念,决定得生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有三辈九品,这是专门接引中下根性的人,我们听到欢喜,为什么?我们是中下根性,这就有分了。可是这个地方要记住,千万不能有严重的分别执著,为什么?这个东西它会产生障碍,现前障碍我们念佛功夫,往生的时候障碍就更麻烦,所以这个总得要放下。尤其我们学了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实在讲,祖师把它看作净土宗的经典,实际上它是哪一宗都有,你看《华严经》到末后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第一个老师、善知识,德云比丘就是修般舟三昧,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。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,你看看它表法的意思,他参访头一个念佛法门,最后一个,普贤菩萨领导他到极乐世界去,一头一尾,你想想这什么味道。所以善财是用什么法门?念佛法门,当中参学这五十一位善知识是成就他的后得智。后得智是什么?无所不知,他每个法门都去参观、都去访问,他都明了,他不学。他学什么?还是学净土,还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这一点你要看清楚。文殊是念佛往生净土,普贤也是念佛往生净土,善财也是。我是看到这个才回过头来真正相信净土了,以前没懂这个,老师劝我学净土,不好意思说不修,实际上呢?实际上没有发这个心。所以我在民国六十年开始讲《华严经》,讲了十几年,《四十》讲了一半,《八十》讲了一半,发现这个问题,发现这个才死心塌地回归净土。我也很感谢老师过去苦口婆心劝导我,也很感激他,《华严》上才真干了。
下面我们看第二个,「无断智,即无断辩,谓相续连环,终无竭故」。这个辩才说他有这个能力把一桩事情长说短说、深说浅说,无不自在,不会有断层说不下去的这个问题,这叫无断。这智慧从哪里得的?全是自性里面的。所以人要见了性,智慧全现前;不见性,智慧确实有遇到困难的时候,特别是答覆别人问题,有人提出问题,真的自己没有接触过就被人问倒了,答不出来。所以我们在答问的时候是求佛菩萨加持,而且首先要谦虚,我不是圣贤,我没有开悟,大家提出问题,尽我能力为大家解说,也可能我不能解决。从前老师在,我不能解决,我会去请教老师,或者是再到经典里面去找答案。咱们总得话说在前面,不至於有尴尬的场面出现,总得预防。真正烦恼断了,智慧增长了,他自然有这个能力。所以这些全都是菩萨,尤其是法身菩萨,智慧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当然没有中断的。
第三是「无痴智」,就是我们前面学的七辩里面的「迅辩」,「明於事理,心无痴暗,言则迅疾,如悬河故」,我们中国古人常常形容辩才无碍,口若悬河。第四「无异者」,就是「应辩」,所以这跟七辩所讲的大同小异。「应时应根,无差异故」,提出问题的人是感,佛菩萨有应,你给他解答就是应。一个问题确实有时节因缘,有根性不同,同样这个问题,你在古时候有那个时候的解答,为什么?那个时候的众生听到之后,学习有受用。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,不要说太远,一个甲子之前跟一个甲子之后,差别就太大了。一甲子之前就是六十年前,我刚到台湾那个时候,台湾人口只有六百万人,现在二千三百万人。那个时候台湾这个地方人情味很浓厚,人民确实非常老实、非常可爱,人与人之间有真诚相交,跟现在完全不一样。所以佛法讲解修行跟现在也完全不相同,现在的染污非常严重,光是应付这些染污,我们的智慧、精神都不够用,所以修行在今天比起六十年前不知道困难多少。那个时候还真有些有道心的人,嫌这个都市太繁华,到乡下、到山上住个小茅蓬。我在三十一岁那一年跟忏云法师,我们台南的菩妙法师,还有个达宗法师,在不在我现在不知道,三位法师,朱镜宙老居士,我一个,我们五个人,在埔里观音山住茅蓬。真的是茅蓬,没路,我们自己开了个小路,不能用车,自行车都不行,都不能走的。山上住个小茅蓬,非常清静,没有人去。我在茅蓬住了五个半月,以后忏云法师给我建议,他看到我性格是个讲经教书的、教学的,他说你走这路子好,就劝我到台中跟李老师去学教去。李老师在那里开了一个经学班,有二十多个学生,我去参加他的班。所以应时应根性,这个就叫契机契理,学的人真得受用。
第五「无失者,即无错谬辩,凡说契理,无差失故」。前面讲契机,就是你讲的东西一定要适合提问的人的根机,而且是他现前的需要,这是他最希望获得的知识,或者是智慧,帮助他解决现前的难题。所以说法要上契如来所说之理,对下,下契众生的根机,这叫契机契理,这个说得就有价值,实用;不是说一些无用的话,谈玄说妙,那叫玄学。所以佛法称之为实学,实实在在,学了就管用,所以大家欢喜。《大方广佛华严》说些什么?是释迦牟尼佛开悟的时候说的,实际上就是说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真实的状况,我们从早到晚,从出生到我们离开这个世间,这一世,还讲到什么?还讲到我们过去世,还有未来世,它讲得太多了,所以真管用!统统说的是自己,没说到别人。所以方老师讲,从理上讲,它是高深的哲学,从事上讲,它是高深的科学,里面还包括圆满的伦理学、心理学,道德因果,无所不包,真正是一门大学问。
下面第六「无量」,这个就是七辩里面「丰义味辩」,「名数事理,皆无量故」,这个是清凉大师写的。现在我们学了这么多年,可以说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相好,要是用现代话说,无论它讲哲学、讲科学、讲所有的学术,样样都是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,为什么?它称性。我们学佛,稍稍契入经教就明白了,就不会怀疑,为什么?自性是无量的。你看我们在《还源观》里面,贤首国师给我们讲三种周遍,他是举一个例子,什么例子?一粒微尘,这一粒微尘是我们眼睛不能看见的,大概现在科学里面讲的基本粒子夸克。它能不能再分?如果还能再分,那还不是的。佛讲的微尘是不能再分了,小到不能再小,再小就没有了,就变成虚空,这样的微尘,一粒,一粒它称性,为什么?它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自性怎么变现出来的现在我们也明白了,难得弥勒菩萨把这个秘密给我们揭穿,我们懂得了。这一粒微尘「周遍法界」,尽虚空遍法界,这周遍是什么?能量,现在科学名词叫能量、信息。这一粒微尘是物质,这么小的物质,它的信息跟能量周遍法界。第二个「出生无尽」,这就是无量,所以它变化。所以我们想不通,以后我想到万花筒,万花筒你看小小的都变化无穷,你怎么样转,你去看里面的图案,你转一个星期,找不到有两个相同的。所以我从这个比喻上有一点想像,一粒微尘把整个宇宙里的变化那个信息统统包括在里头,一个都不漏。第三个「含容空有」,这不可思议,没法子解释,就是佛经上常讲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这一粒微尘它能够包虚空,它能够周遍法界。这些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,从信息,真正不可思议!这是属於无量,所以丰义味辩,你要能契入,法味无穷。
下面第七「无胜」,胜是殊胜,无胜是没有能够比它更胜的,我们讲是无比的殊胜。「即一切世间最上妙辩」,这个一切世间可不得了,一切世间包括智正觉世间,那就包括佛的法界,我们常讲一真法界,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。这个下面有「五德」,它有五种德。第一个叫「甚深如雷」,他说话的音声像雷响一样。雷震耳,雷声震动我们有时候害怕,佛说话像打雷一样,那不把我们都吓坏?这是形容,佛的音声非常的美妙,让你听到非常悦耳,它不会刺激你。佛光亦如是,佛光比太阳还亮,不刺眼睛,太阳光刺眼睛,佛光不刺眼睛,柔和,明亮超过太阳,光是柔和的。全是性德,性德是最美满的、最圆满的。第二个「清彻远闻」,这个远闻是遍法界虚空界都听到,就像现在的广播一样。我们为什么没听到?不是此地没有诸佛讲经的音声,有,我们为什么听不到?我们这个收音机坏了、有故障,这耳朵是收音机,故障不灵了。本来是各种频道统统能听到的,现在只能听到一、二个频道,其他的频道统统不灵了。怎么坏掉的?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搞乱了,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它马上就恢复正常。恢复正常,宇宙之间什么样的音声统统听到,所以诸佛讲经说法,我们要不要到那边去?可以不必去,在这里就听得很清楚。佛的声音就有这么个好处。
第三「其声哀雅,如迦陵频伽」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有迦陵频伽鸟,这鸟极乐世界有,它会讲经,它会说法,它也会唱赞,非常美妙。你心里才动念头,你有感,它就有应。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,如果看到阿弥陀佛、观音菩萨,都很严肃,坐在那里不敢随便,这是有很多约束。如果我们能听这些鸟来讲经说法,讲的跟佛菩萨没有两样,你看我们就可以放逸一点,可以自在一点。极乐世界真的处处都替我们想到,这些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的,阿弥陀佛的化身。第四「能令众生,入心敬爱」,这一点很难得,听到说法的声音起恭敬心、起爱慕的心,他才能真的学习,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。
第五「其有闻者,欢喜无厌」,这种说法,真可以说说到究竟圆满,为什么?听不厌,一遍一遍听不厌。世间这些东西,像报纸、杂志,你看一遍决定不会再去看第二遍。好的文学作品,像中国的四大小说,《西游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》、《水浒》是中国四大小说,名著,我小时候都看过。大概可以看多少遍?看十遍,有这么大能耐,十遍以后不想看了,现在这个东西摆在面前,不会动心了。《西游记》跟《红楼梦》大概我看过十遍,《三国演义》跟《水浒传》大概三、四遍。看这些东西对於自己写作有很大帮助,那文章好,这是名小说。普通的小说看一遍不会看第二遍。可是圣人的作品不一样,你看看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你念一百遍还想念,念了一千遍还是想念,欢喜无厌,那是什么?有道在里头,遍遍意思不一样,把自己提升了。佛法更是如此,佛法这一部经,中国古人讲读书千遍,那是讲圣人的东西,佛法不讲千遍,长时薰修,无限的,就是一部经,一千遍、二千遍、三千遍你去念,愈念你悟出的道理愈深愈广,无有穷尽。
那问题,你可能会问我:我现在怎么念不下去?甚至念一念就打瞌睡,什么原因?你没有懂得,像吃东西一样,囫囵吞枣,你没有尝到味道,你要细嚼慢咽,你才能欣赏这佳肴的味道,你没尝到味道,如果真尝到味道,其味无穷。所以展开经卷就如同跟佛菩萨对面谈话一样,听佛菩萨教诲,真的是欢喜无厌,你才能把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法喜充满。昨天我们谈到学习的秘诀,这个很重要。现在人学佛学不下去,为什么?心浮气躁,你不具备做佛弟子的条件。不但是没有做佛弟子的条件,就是世间圣人,你要想亲近孔子、孟子,你也不具备条件。现在做老师很可怜,我都不讲现在,我讲六十年前,我亲近方老师的时候。老师告诉我,因为那个时候我生活在最困难的时候,自己失学,也非常好学,希望利用工作的假期,能够到学校旁听老师的讲课,我写信寄文章给他,目的是在此地。见面的时候他就告诉我,他说现在的学校,六十年前的台湾大学,他说先生不像先生,学生不像学生,他说你要到学校去听课,你会大失所望。他告诉我这个话,就是完全拒绝了,那时我的心里多难过。所以来求老师,老师给一瓶凉水给你浇下了,确实很沮丧、很难过,没有话说,回答不出来。这样我们沉默了五分钟的样子,老师很慈悲,他说这样好了,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,我给你讲二个钟点。我们就这么约定,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,二个小时课,所以我们上课是在他家的小客厅,小圆桌,我们一对一这样上课的,没有书本。
他真是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,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,从他自己,他自己是学西方哲学的,学康德的。从西方讲到东方、讲到中国,从中国讲到印度,这样给我介绍,最后讲到佛经哲学。这是我们连作梦都不敢想,我们贫穷,一分钱学费都缴不起,老师为什么这么爱护?给诸位说,我只具备一个条件,做学生的条件,尊师重道,真想学。所以他告诉我,到学校学不到。我们才体会到,真正好老师一生希望什么?希望有个传人,能够传他的东西,这个太难了。所以学生求一个好老师不容易,可遇不可求,这是李老师告诉我的。做老师的人想找一个学生来继承他的道业那是更难,哪里去找?所以以后很多同学知道我跟方老师是这样学的,对我都另眼看待,他说我们的老师眼睛长在头顶上,根本就瞧不起人,他说他能对你这样关照,大概你还不错。这是真的,传人不容易,要发真诚心,真干!所以学东西,你要用心去学。
昨天我举个例子,前几年我们在汤池,我提出「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,从我家做起,从我村做起,从我镇做起」,我教他的。我们学大乘经教也是如此,你要不用心去学,你得不到。可是今天一般人心里是什么?心里面是财色名食睡,心里头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,圣贤他怎么能放得进去?所以那自自然然排斥的力量,这就是好老师在学校里也没有办法教学生,不能接受。学生心浮气躁,没有定力、没有耐力,坐在那里能听两个小时吗?不容易。所以我们这个讲堂,一堂课两个小时,这么多人坐在这里动都不动,走遍全世界,你去看大学,看不到。哪个大学里头讲堂有这样好的秩序?包括英国,这是最著名的大学,剑桥、牛津我去看了,也比不上我们讲经的这种气氛。教授去上课,十五分钟之后,你看学生东张西望,就定不下来,就在胡思乱想了,东张西望,精神就不集中,一看就晓得,他怎么能学到东西?所以他学到什么?知识,不开智慧,智慧要从定里面,他能定得住,他才能开智慧。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
我们真正要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,这个很重要,中国传统文化是大乘的根基,现在学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大家知道了,这么多年我们在提倡,大家晓得了。能不能学得好?用心就学得好。实在讲,老祖宗教给我们的东西,教我们抓纲领,纲领抓住。中国传统东西是什么?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多简单。佛法里面,净业三福、五戒十善、六度、普贤十愿,也是四个科目。你真的用心,真的心上有,那你就契入境界。所以我们常讲的八德,八德两个讲法,古人的讲法是「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」,后来又有一种讲法,「忠孝仁爱,信义和平」,这两种我们把它合起来,四个重复,四个重复去掉十二个字,这是中国的德目。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,「孝悌忠信从我心做起,礼义廉耻从我身做起,仁爱和平从我行做起」,我们自己身心健康、家庭和乐,家和万事兴,我们居住这个地区不会有灾难。为什么?境随心转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人,哪一个人不能成圣成贤?佛法讲,哪一个人不能作菩萨、不能作佛?问题是你自己肯不肯干,得用心才行。心上再不要有自私自利,再不可以有是非人我,不能有名闻利养,不能有五欲六尘,心里头要有道德,这个道德是性德,自性里头本来有的。道德就是我的心,心就是道德,道德就是我的行为,行为就是道德,成就了。佛菩萨大圣大贤之道,不在外头,在自己自性里面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
这后面说,「具斯五义,故云无胜,上即七辩」,我们昨天讲的七种辩才无碍,这个前面的七句确实就是七辩。下面第八「无懈者,通策前七,无疲倦故」,这个无懈是精进,精进不懈。我们中国古德讲日新又新是这个意思,现在讲天天求进步。在佛门,寺院里面一进门,山门天王殿,山门,里面塑的有四大金刚,就是四天王,四天王里面第二位南方增长天王就是无懈。你看他的名字叫增长,智慧增长、德行增长,在我们今天讲,我们的生活品质也增长,样样都往上提升。所以佛教不是呆板的、不是落伍的、不是一成不变,它求进步,它求精进,无懈就是精进,精进要靠智慧。所以精进什么?前面的七种智慧,不断的要向上提升,就是这个意思。下面第九「无夺者,具前总别」,这个无夺就好像是总结,前面的总是四无碍辩才,别就是前面所说的八种,「无能制伏,令退屈故」,这种智慧辩才这是具足自性的性德,有没有能制伏的?没有,他自性里头有,没有任何力量叫他退转、叫他屈服,不可能。为什么?下面有解释,「何以故下,徵释」,何以故是经文,『何以故,此三昧力,法如是故』,这就是说这个解释,「法慧得此三昧,法合如是,得诸佛加」,这个道理在此地。为什么说到无能制伏,令退屈故,这说到究竟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?何以故三个字是问话,这里面的意思是「诸佛有力能与,有慈能普,何故十智唯与法慧」。诸佛有这个能力能够加持你,有大慈悲,所以他能够普遍加持你,也能够加持一切众生,这是真的。佛菩萨这种加持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。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,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三种周遍就是有慈能普。这样的加持是加持法慧菩萨,法慧菩萨是刚刚开悟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圆教初住,他刚刚离开十法界,证得这个果位,他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我们通常叫这个地方叫一真法界,他到这里去了。
这个地方是平等法界,虽然有阶级,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你看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四十二个阶级。这个我们在学经教前面多次说过,这个阶级是不是真的有?诸位想想,我们如果能够把执著放下、分别放下,起心动念也放下,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还有什么阶级?起心动念分别才有阶级,分别没有了,起心动念没有了,哪来的阶级?你要明了这个意思,所以这个境界是平等真法界,叫一真法界。为什么佛又讲这四十二个阶级?清凉大师把它点出来了,如果不是他老人家给我们说出来,我们会怀疑一辈子。他说什么?无始无明习气没断,就是说起心动念虽然没有了,起心动念的习气还在,非常微细。碍不碍事?不碍事。所以初住菩萨那种智慧、神通、能力,跟究竟果地的佛果、第四十二个阶级妙觉位没有两样,真的没有两样。没有两样为什么这样说?因为这个习气没断,习气有浓有淡。我们古大德用这个比喻很好,古大德用酒瓶做比喻,酒瓶装酒的,酒倒干净,瓶子擦干净,确实一滴酒都没有了,闻闻还有味道,还有酒的味道,那就比喻习气,习气还在。所以习气,证得果位,这四十二个阶级他那个习气厚薄不一样。像法慧菩萨刚刚证得,他的习气就很浓,愈往上就愈淡,到等觉还有一分,那一分没有了就叫究竟佛果,所以究竟佛果没有习气了。这个习气要多少时间才能断完?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三大阿僧只劫。就是告诉你,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说我们修行证果,不是的,是你证得初住之后从那一天算起,像法慧菩萨证得之后一直到断尽,断尽就是妙觉,是这么个意思。所以说这四十一个位次,不能说它有,也不能说它没有,妙就妙在此地。
从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的,我们有时候你看像烦恼什么东西,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,这个心淡了一些,有没有断?没断。为什么?你还犯过失,这叫没断。真的断了,真的断了在行为上完全没有了,可是有时候还有那一点样子在,傲慢的样子、喜欢的样子、讨厌的样子,还有那点样子,那点样子是什么?那是习气。这是我们凡夫讲见思烦恼的习气,就是执著的习气、分别的习气,那个断还不难。那我们晓得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,就是执著没有了,有执著的习气,到什么时候断?到辟支佛断了,辟支佛没有习气了,这才搞干净。但是辟支佛,在辟支佛这个果位上,进一步断分别,分别断了之后,他就是菩萨。可是菩萨有分别的习气,那分别的习气到什么时候断?断了之后他就提升到四圣法界的佛法界,最高的。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没有分别的习气,他有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断掉了,就证初住菩萨果位,就证得这个果位,但是有起心动念的习气。起心动念的习气不好断,你看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断掉。三大阿僧只劫,实在讲佛法在这个地位上的时候,空间跟时间都没有了,三大阿僧只劫可能是佛说「很不容易断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它分为四十二个等级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我们了解这个意思,不要以为它真的有这个,那我们就完全著相,著相就错了,一定要了解佛的真实义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十住品第十五》,我们从「第三正辨加相」,经文还是从头念一遍:
【善男子。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。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。无著智。无断智。无痴智。无异智。无失智。无量智。无胜智。无懈智。无夺智。何以故。此三昧力。法如是故。是时诸佛各伸右手。摩法慧菩萨顶。】
经文到这个地方。我们前面学到『无碍智』,第一句,「无碍智」就是四无碍智,也叫四无碍辩才。我们今天看清凉大师的《疏钞》,反正字不长,我们就从头念。「疏,分三」,就是刚才念的这段文分三个小段。「先」,先这是第一段,「口加」,因为这是正辨加相,佛陀加持菩萨,先说口加,「劝说以增辩」。第二段是「意加,冥被以益智」。第三是「身加,摩顶以增威」。这是先把三段交代了。我们看底下,「二是时下」,『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』,从这个地方开始,这是「意加」。「先加后释」,后面再解释,「前中与十种智」。「初总」,总就是无碍智。「谓四无碍解智,是说法所依故」,这是解释第一句四无碍辩才,这里头有法、有义、有词、有乐说,这个我们在前面学过了。从「无著智」一直到「无夺智」,这个九句都是属於乐说无碍,这个科文里面,「余皆乐说无碍」。
第一个『无著』,著是执著,无著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分别、无执著。如果我们能够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再执著了,这个我们在讲席里面学过很多,这是什么境界?阿罗汉的境界,在《华严经》是七信位以上,虽然还没有入住,是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,他脱离六道轮回了。有没有辩才?有,他真的得到了,四无碍辩才他都具足,但是那个功力不如菩萨,菩萨的辩才比他深、比他广,这是刚刚得到。如果再进一步,於一切诸法不但不执著,连分别都没有了,那他的地位高,在四圣法界里面他成了菩萨。你看看声闻、缘觉是小乘,菩萨跟佛是大乘,但是是十法界里面的,没有出十法界,是十法界最高的两层,这都是属於方便有余土,在我们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。他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,没见性,为什么?他还会起心动念。这个非常非常之难,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就圆满的超越,超越十法界,那他真的成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。天台智者大师说得好,他说他是「相似即佛」。天台大师讲六种佛,叫「六即佛」,这个我们学大乘的人必须要记住的,为什么?他真的给了我们信心、给了我们希望。第一个是「理即佛」,从理上讲。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,佛是什么?佛是自性,我们中国老祖宗讲人性本善,那个本善就是佛。从理上讲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个话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过好几次,本来是佛,哪个不是佛?都是佛。可是现在我们怎么样?我们的自性是被障碍住了,就是这三种烦恼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只要有这三种东西,我们自性虽有,不显。实在说,怎么不显?明明就在眼前,可是在眼前,明明你就不认识,不认识当然你就起不了作用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佛法讲隐现,有障碍的时候它就隐了,就是障碍现前,你所感受得到的统统是分别执著妄想,这是你能感受到的。所以必须把这三样东西放下,那自性的性德你就感受到,实在讲自性的体、相、作用你全就感受到了。那是什么人?最低的程度就是法慧菩萨,我们现在学的这一段经文,初住以上,超越十法界了。法慧菩萨那就跟我们这个世间,像从前惠能大师一样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所有障碍都化解了,自性的体、相、作用统统现前。
所以我们学佛,要把无著做为我们学习第一个目标。真的无著你就入门了,你还有执著,你入不了佛门。可是这个东西难,是真难,我们想不想放下?想放下,可是就是放不下。这应该有二十年了,早年我在美国讲经的时候,提出十六个字跟同学们互相勉励,我们要把这十六个字放下,才能契入佛门。十六个字就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,五欲六尘要放下,贪瞋痴慢要放下,我说得很明白、说得很清楚。这个放下很难得了,有没有入大乘?告诉大家,不但大乘没有入,小乘也没入。这功夫算不错了,是的,只到门口,还没有进门,你看看,这四样放下,到门口,没进门。怎样才算进门?那要用《金刚经》的标准,四相破了就进门,你看这无著,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你就入门。入门是什么地位?《华严经》上说的十信菩萨,你是初信位。十信是小学,大乘的小学,一年级。所以我讲的那十六个字是门口,到门口了,再努力一下,把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放下,就证得,才是《华严经》上的初信位菩萨。初信位很了不起,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,他决定不堕三恶道,所以在三种不退转里面,第一个不退转就是位不退,他得到了,他是我们佛法里面一般讲的圣人,他不是凡夫,他证得圣果,小小果。他断烦恼跟小乘初果相等,是平等的,统统都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。可是论智慧,初信位的菩萨不但超越须陀洹,他的智慧超过阿罗汉,这是真的。神通相似,天眼通、天耳通他恢复了。六通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,一点都不稀奇,我们是有烦恼,那是障碍,烦恼只要消除一点,它就慢慢的往外透,这两种能力是最先透出来,你获得天眼、天耳。智慧你就可想而知,无著智现前了。
我们看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,「一、无著者,论名不著辩才」,不著是不执著了,不执著的这种辩才。「於所说法,无住著故,即七辩中捷辩」,昨天我们学的七辩,七辩学了,现在学这一段经文就容易。捷辩,「须言即言,故无著也」,就是他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了,七辩里第一个捷辩。昨天我们也说过,真正具足捷辩,捷是敏捷,别人提出问题,不需要思考,自自然然就答覆出来,不需要思考的。一般是对谁说?一般都对法身菩萨,也就是初住以上,他是真的。在阿罗汉当然也有,我们人间天上不如他,他不如法身菩萨,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。要用天台大师的话,十法界里面的捷辩也是相似捷辩,他所证得的果位是相似佛。第一个是理,理即佛。
从下往上来看,我们现在学佛了,天台大师称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叫「名字即佛」,名字即佛什么意思?有名无实。现在才开始学佛,依然是凡夫,不过凡夫天天向成佛这个方向、向成佛这个目标迈进,可是第一站还没达到,还向著第一站前进。第一站是什么?第一站叫「观行即佛」,我们一般讲你修学功夫得力,是这个境界,功夫得力了。这个功夫得力称为观行,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,观是什么?止观,你看我们《还源观》里面讲「五止、六观」。观,就是章嘉大师给我讲的看破,那你就晓得,观行那个行是什么?行是放下,能看破肯定放下。他为什么放不下?没看破!真看破了,也就是对於宇宙人生世出世间法真的明白、真的通达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为什么?你想想,你要不要智慧?要。要不要清净?要。我们现在心净不下来,妄念太多。想不想得清净心?要。要不要得平等心?要。要不要得随缘自在?要,放下都得到了。你不放下,是业障把你障住了。这个东西就是把业障放下,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往外透,从观行就透了一点,那一点虽然很少,可是在我们世法里面讲,那非常管用。为什么世法大家都没透,你才透一点,你就出人头地?观行即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就是功夫成片,那就是天台大师讲的观行即。
功夫成片是什么意思?这是在所有法门里无比殊胜的法门,这是念佛法门。因为在其他法门,在这个阶段里头不能算成就,功夫成片是不错,出不了六道。可是在念佛法门里头,功夫成片就决定得生。生极乐世界,不但超越六道,十法界都超越了。你看看八万四千法门,这点小功夫,其他法门里不行,你必须要往上提升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你才晓得净土的殊胜,净土达到这个阶段就肯定往生。功夫好一点的,不但是预知时至,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,自在!这是修其他的法门不行,只有修净土,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的加持。所以我们要知道珍惜,这个法门要不好好的修,你到什么时候再遇到?善导大师讲得好,善导大师传说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,多么稀有!所以他说净宗这个法门,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漏,这话是真的。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老师常常很感慨的说,他是说我们台中莲社的莲友,莲友当中一万个人,真正念佛往生的只有二、三个,那跟善导大师说的话怎么有那么大的差距?原因是什么?你念佛念一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,就是功夫成片。如果达到功夫成片,那就肯定得生,没有话说。没有达到功夫成片就靠不住,那么将来到哪里去?这是个大问题,来生是不是肯定生天?不见得。
我在台中有一天偶然翻到灌顶法师的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》,我翻到最后一页,念佛人一百种果报,当然他只举一百个例子,肯定不止一百种,但是这一百种类都包括了。头一条堕阿鼻地狱,我吃一惊,一个人念佛念一辈子怎么会堕阿鼻地狱?哪有这种道理?我就拿著经本去问老师,老师一看到这个疑问就说:好,你问得好,这个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讲,我在讲经的时候跟大众讲。虽然自己认真学佛、念佛,天天发愿求生净土,可是他的心行与五逆十恶相应,所以他不能往生,死了还要堕阿鼻地狱。那他一生念佛有没有功德?有,功德是什么?阿赖耶里面的念佛种子,这个在。五逆罪我们想起来真可怕,五逆罪里第一个杀母亲、杀父亲,从前少,现在社会上有,这是五逆罪里两个最重的,摆在前面。杀阿罗汉,阿罗汉是老师,不知道报老师的恩,还要杀老师、害老师,这个罪重。第四条是出佛身血,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,提婆达多干的事情。佛的福报大,没有人能够伤害佛,你想暗杀做不到,他福报太大了;可是让他受点伤,有。提婆达多知道佛每天出去托钵走的道路,那个道路当中有一段是峭壁的底下,所以他就偷偷爬到峭壁上,准备一块很大的石头,佛在下面走,他就推下去。他把石头推下去的时候,韦驮菩萨在空中用降魔杵把石头拦住,拦住的时候,这个石头就破碎,碎片把佛的脚砸破,流了一点血,叫出佛身血。这个都是起这种念头、干这个事情,要堕阿鼻地狱。第五条是破和合僧,就是破坏僧团。这叫五逆罪,一切罪里头最重的。
早年我在台北讲经,有一次一个老居士请我吃饭,赵默林老居士,老一辈的人都知道。这也是我们台湾佛教里头的名人,他也是皈依印光法师,跟我们李老师是同学,师兄弟。请我吃饭,在台北火车站的功德林,我去了,邀我去,就我们两个人,叫了两个菜。吃饭的时候他就问我,净空法师,你知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请你吃饭?我说我不知道,我还没有神通,不晓得。什么事情?他说我有一桩事情要请教你。我说不敢当,老居士学佛比我们早,怎么会有问题来问我?不敢当。他说五逆罪堕阿鼻地狱,前面四条不容易犯,你说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,都不容易。出佛身血,现在佛不在世了,有等流,就是跟他有平等的,是以很恶的心,瞋恨、恶心破坏佛像,等於破佛身血。无意当中破坏没有关系,是用瞋恨心,恨透了,要把这个佛像毁掉,那是五逆罪,这是等流。他说这个都不容易,他说末后那个破和合僧,这个可不得了!他问我这个问题。你看,哪个寺庙里头没有破和合僧的?我说这个事情,咱们吃饭,没关系。他说怎么没有关系?我就问他,我说老居士,你学佛很多年了,比我早多了,你想想,你在什么时候遇到一个和合僧的道场?我这一问他,他一回想,笑了一笑,寺庙里住两个人都打架,哪来的和合僧?没有和合僧。我这一说,他才恍然大悟,真的没有。无论是出家人道场、在家人道场,里头住两个人都天天吵架,都不和。和合僧的条件,必须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修,遵守戒律、遵守六和敬,那叫和合僧团。我跟他说,我说我学佛这么多年没有遇到过,也没有听说过,这个问题才把它解开了。实在讲,和合僧团,你在家里头学佛,你家里头要有四口之家,四口人,如果你真正做到持戒、守六和敬,你这个家里就叫六和敬的僧团。这样的僧团出现,经典讲得很清楚,诸佛护念,天龙善神拥护,你居住在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不会遭灾难,你说那个功德多大。所以破坏和合僧团,这个罪是堕阿鼻地狱。所以和合僧团没有了,现在不要说两个人不和,一个人都不和,你看他无缘无故都发脾气,自己跟自己都没有办法和睦相处,何况跟别人?所以请他放心吃饭,这个没问题。我跟他解释了这么个问题。
我们这一生当中真的想有一个和合僧团出现,就是找不到。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,第一次离开台湾出去讲经,在香港讲《楞严经》,讲了四个月,认识了香港佛教界里头的两个领导,一个是觉光法师、一个是洗尘法师。他们两个都是东北人,觉光法师比我大,洗尘法师年龄跟我差不多,大我二、三岁,我们很谈得来。他在我面前提到这个戒律重要。我就跟他讲和合僧团,我说你带头,你在香港干,找五个人,五比丘,香港还有些山坡地,没人住的,我说我们搭帐棚,我们每天出去乞食。香港学佛的人很多,每天乞食一定都还吃得不错。我说我们在一块念佛、研究经教,过释迦牟尼佛当年的生活。他很欢喜!一直不能兑现,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。为什么?现在出家人不愿意受苦,他受不了。其实不苦,入了这个境界之后,其乐无穷,释迦牟尼佛怎么会教人吃苦?他老人家宣扬佛法,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怎么会苦?你说过这种生活多自在。洗尘法师也往生了,现在我们不再提这个话了,没有一个人能做到。所以至少四个人以上,五个人最好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起家,所以这很有意思,这是真正的僧团。今天我们想到这个地方,说到、讲到了,我们看有缘分来试试看,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有没有发这个大心,有发这个大心的,我们来帮助他、成就他。现在不必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是需要的,不用树下一宿。现在帐棚好,蒙古包非常理想,又很便宜,能有一块场地,架五个蒙古包,可以一个做佛堂、一个做讲堂,五个人在一块讲经,另外一个可以做厨房,有两个做宿舍,五个蒙古包,很有意思,真的能做得出来。
所以佛教导我们,佛陀入灭的时候给我们说了两桩事情,最后遗教,第一个是「以戒为师」。这是阿难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,您老人家在世,我们以您为老师,您老人家不在了,我们依靠什么人做老师?佛也没有说指哪个人,佛说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。你要能持戒,你不怕吃苦,你就跟佛陀在世没有两样。佛陀在世,修行是个人的事情,佛从来没有领导大家修行。共修没有,佛只有讲经说法,只有解答问题,所以我们要晓得,释迦牟尼佛一生是教学。所以严格的来说,佛跟宗教没有关系,他跟学派有关系,他是一个学派,是教学,像中国孔子、孟子一样,是教学。一生教学,三十岁开悟,七十九岁圆寂,这是经上记载的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教学!今天寺院庵堂为什么不能和合?这个问题是我早年出家,大概我出家是一年的样子,是出家好像第二年,过年的时候,左营兴隆寺的住持天乙法师,邀请我到她寺庙来过年,我在寺庙住了二天还是三天。过年的时候当然跟大众见面,要我跟大家讲讲话,她提出一个问题问我,她说她在古籍里面看到,古时候在寺院里面修行的人,赶他走他都不肯走。她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道场,她有五个庙,分布在南台湾,台北还有一个,五个寺庙的住持。她说为什么我这里人留不住,住在这里二、三个月就想走,这什么原因?我就告诉她,古人是慕道而来,你这个寺庙有道,他是来学道的,他道业没有成就,他当然不会走。现在我们的寺庙没有道,有什么?有法会、有经忏佛事,这个留不住人。这她才完全明白。所以你要晓得,道场,这是什么道?佛道!佛道在所有道门里头是无比殊胜的大道,你这有没有?没有,那怎么行?所以从前是来求道的、来求学的,这个道场真有道、真有学,人家没有学成,怎么样苦、怎么样困难,他也不会离开。所以这个我们要懂,无论是出家人道场、是在家居士道场,都要重视道。
佛教在隋唐时代,那个时候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,最盛的时期,十个宗派出现了,大乘八个宗,小乘两个宗派,真是无比的殊胜。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都没有了,就是净土宗到处有,是不是如法?还是不如法。从什么地方看不如法?道场自立门户,同修不相往来,这就不如法。尤其是自赞毁他,变成什么?经营一个道场,目的是什么?拉信徒,这就坏了。释迦牟尼佛一生不拉信徒,为什么?师道。师道是非常尊严,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,所以学是你来求学,哪里是我来求你?哪有这种道理!那个师道的尊严不是完全没有了吗?不能往教,是你来求学,这就对了。中国的师道跟佛家教学可以说是很多地方是相同的,这一点是不谋而合的。怎么可以去拉信徒,怎么可以自己赞叹自己去毁谤别人?这是犯戒,菩萨戒里面就不许可,不准自赞毁他,怎么能做这种事情?
十个宗祖师建立的,每个宗都是适合不同根性的人而建立的。净土宗的门广,所谓是利钝全收,从上上根到下下根统统都能修净土。不像其他的,你说达摩传来的禅宗,六祖惠能这一支,通常我们称南宗,它的对象是上上根人,上根人都不行,上上根人。只有净土宗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所以它的成就有理一心不乱、有事一心不乱、有功夫成片。在这个末法以后,这个时间很长,哪个法门成就?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,在《大集经》里面讲的,佛有这么一段预言,说「正法时期,戒律成就;像法时期,禅定成就;末法时期,净土成就」,这是他预先说的,在世的时候说的。什么是正法时期?释迦牟尼佛往生之后一千年,第一个一千年,正法;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;从第三个一千年以后有一万年,末法一万年,净土成就,讲得这么清楚。我们生在末法,我们选择净土法门是佛亲自指导的。我要选择其他法门,那是我们自己根性,我们属於哪一种根性,能够接受哪一个法门。我们没有能力,不知道自己根性,法门这么多,也不知道选择什么法门,那就老老实实依释迦牟尼佛的教诲,大概不会有错误,这选净土宗,所以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晓得。
成就一定要在自己这一生,所以无著非常重要,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,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,我刚才说的,功夫成片里面,上三品的自在往生,他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,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,有这种功夫。中等的,预知时至,不会生病,无疾而终,坐著走的、站著走的,你说多潇洒。下品的,可能还有一点病,有一点病苦,也许有人帮他助念,决定得生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有三辈九品,这是专门接引中下根性的人,我们听到欢喜,为什么?我们是中下根性,这就有分了。可是这个地方要记住,千万不能有严重的分别执著,为什么?这个东西它会产生障碍,现前障碍我们念佛功夫,往生的时候障碍就更麻烦,所以这个总得要放下。尤其我们学了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实在讲,祖师把它看作净土宗的经典,实际上它是哪一宗都有,你看《华严经》到末后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第一个老师、善知识,德云比丘就是修般舟三昧,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。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,你看看它表法的意思,他参访头一个念佛法门,最后一个,普贤菩萨领导他到极乐世界去,一头一尾,你想想这什么味道。所以善财是用什么法门?念佛法门,当中参学这五十一位善知识是成就他的后得智。后得智是什么?无所不知,他每个法门都去参观、都去访问,他都明了,他不学。他学什么?还是学净土,还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这一点你要看清楚。文殊是念佛往生净土,普贤也是念佛往生净土,善财也是。我是看到这个才回过头来真正相信净土了,以前没懂这个,老师劝我学净土,不好意思说不修,实际上呢?实际上没有发这个心。所以我在民国六十年开始讲《华严经》,讲了十几年,《四十》讲了一半,《八十》讲了一半,发现这个问题,发现这个才死心塌地回归净土。我也很感谢老师过去苦口婆心劝导我,也很感激他,《华严》上才真干了。
下面我们看第二个,「无断智,即无断辩,谓相续连环,终无竭故」。这个辩才说他有这个能力把一桩事情长说短说、深说浅说,无不自在,不会有断层说不下去的这个问题,这叫无断。这智慧从哪里得的?全是自性里面的。所以人要见了性,智慧全现前;不见性,智慧确实有遇到困难的时候,特别是答覆别人问题,有人提出问题,真的自己没有接触过就被人问倒了,答不出来。所以我们在答问的时候是求佛菩萨加持,而且首先要谦虚,我不是圣贤,我没有开悟,大家提出问题,尽我能力为大家解说,也可能我不能解决。从前老师在,我不能解决,我会去请教老师,或者是再到经典里面去找答案。咱们总得话说在前面,不至於有尴尬的场面出现,总得预防。真正烦恼断了,智慧增长了,他自然有这个能力。所以这些全都是菩萨,尤其是法身菩萨,智慧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当然没有中断的。
第三是「无痴智」,就是我们前面学的七辩里面的「迅辩」,「明於事理,心无痴暗,言则迅疾,如悬河故」,我们中国古人常常形容辩才无碍,口若悬河。第四「无异者」,就是「应辩」,所以这跟七辩所讲的大同小异。「应时应根,无差异故」,提出问题的人是感,佛菩萨有应,你给他解答就是应。一个问题确实有时节因缘,有根性不同,同样这个问题,你在古时候有那个时候的解答,为什么?那个时候的众生听到之后,学习有受用。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,不要说太远,一个甲子之前跟一个甲子之后,差别就太大了。一甲子之前就是六十年前,我刚到台湾那个时候,台湾人口只有六百万人,现在二千三百万人。那个时候台湾这个地方人情味很浓厚,人民确实非常老实、非常可爱,人与人之间有真诚相交,跟现在完全不一样。所以佛法讲解修行跟现在也完全不相同,现在的染污非常严重,光是应付这些染污,我们的智慧、精神都不够用,所以修行在今天比起六十年前不知道困难多少。那个时候还真有些有道心的人,嫌这个都市太繁华,到乡下、到山上住个小茅蓬。我在三十一岁那一年跟忏云法师,我们台南的菩妙法师,还有个达宗法师,在不在我现在不知道,三位法师,朱镜宙老居士,我一个,我们五个人,在埔里观音山住茅蓬。真的是茅蓬,没路,我们自己开了个小路,不能用车,自行车都不行,都不能走的。山上住个小茅蓬,非常清静,没有人去。我在茅蓬住了五个半月,以后忏云法师给我建议,他看到我性格是个讲经教书的、教学的,他说你走这路子好,就劝我到台中跟李老师去学教去。李老师在那里开了一个经学班,有二十多个学生,我去参加他的班。所以应时应根性,这个就叫契机契理,学的人真得受用。
第五「无失者,即无错谬辩,凡说契理,无差失故」。前面讲契机,就是你讲的东西一定要适合提问的人的根机,而且是他现前的需要,这是他最希望获得的知识,或者是智慧,帮助他解决现前的难题。所以说法要上契如来所说之理,对下,下契众生的根机,这叫契机契理,这个说得就有价值,实用;不是说一些无用的话,谈玄说妙,那叫玄学。所以佛法称之为实学,实实在在,学了就管用,所以大家欢喜。《大方广佛华严》说些什么?是释迦牟尼佛开悟的时候说的,实际上就是说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真实的状况,我们从早到晚,从出生到我们离开这个世间,这一世,还讲到什么?还讲到我们过去世,还有未来世,它讲得太多了,所以真管用!统统说的是自己,没说到别人。所以方老师讲,从理上讲,它是高深的哲学,从事上讲,它是高深的科学,里面还包括圆满的伦理学、心理学,道德因果,无所不包,真正是一门大学问。
下面第六「无量」,这个就是七辩里面「丰义味辩」,「名数事理,皆无量故」,这个是清凉大师写的。现在我们学了这么多年,可以说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相好,要是用现代话说,无论它讲哲学、讲科学、讲所有的学术,样样都是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,为什么?它称性。我们学佛,稍稍契入经教就明白了,就不会怀疑,为什么?自性是无量的。你看我们在《还源观》里面,贤首国师给我们讲三种周遍,他是举一个例子,什么例子?一粒微尘,这一粒微尘是我们眼睛不能看见的,大概现在科学里面讲的基本粒子夸克。它能不能再分?如果还能再分,那还不是的。佛讲的微尘是不能再分了,小到不能再小,再小就没有了,就变成虚空,这样的微尘,一粒,一粒它称性,为什么?它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自性怎么变现出来的现在我们也明白了,难得弥勒菩萨把这个秘密给我们揭穿,我们懂得了。这一粒微尘「周遍法界」,尽虚空遍法界,这周遍是什么?能量,现在科学名词叫能量、信息。这一粒微尘是物质,这么小的物质,它的信息跟能量周遍法界。第二个「出生无尽」,这就是无量,所以它变化。所以我们想不通,以后我想到万花筒,万花筒你看小小的都变化无穷,你怎么样转,你去看里面的图案,你转一个星期,找不到有两个相同的。所以我从这个比喻上有一点想像,一粒微尘把整个宇宙里的变化那个信息统统包括在里头,一个都不漏。第三个「含容空有」,这不可思议,没法子解释,就是佛经上常讲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这一粒微尘它能够包虚空,它能够周遍法界。这些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,从信息,真正不可思议!这是属於无量,所以丰义味辩,你要能契入,法味无穷。
下面第七「无胜」,胜是殊胜,无胜是没有能够比它更胜的,我们讲是无比的殊胜。「即一切世间最上妙辩」,这个一切世间可不得了,一切世间包括智正觉世间,那就包括佛的法界,我们常讲一真法界,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。这个下面有「五德」,它有五种德。第一个叫「甚深如雷」,他说话的音声像雷响一样。雷震耳,雷声震动我们有时候害怕,佛说话像打雷一样,那不把我们都吓坏?这是形容,佛的音声非常的美妙,让你听到非常悦耳,它不会刺激你。佛光亦如是,佛光比太阳还亮,不刺眼睛,太阳光刺眼睛,佛光不刺眼睛,柔和,明亮超过太阳,光是柔和的。全是性德,性德是最美满的、最圆满的。第二个「清彻远闻」,这个远闻是遍法界虚空界都听到,就像现在的广播一样。我们为什么没听到?不是此地没有诸佛讲经的音声,有,我们为什么听不到?我们这个收音机坏了、有故障,这耳朵是收音机,故障不灵了。本来是各种频道统统能听到的,现在只能听到一、二个频道,其他的频道统统不灵了。怎么坏掉的?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搞乱了,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它马上就恢复正常。恢复正常,宇宙之间什么样的音声统统听到,所以诸佛讲经说法,我们要不要到那边去?可以不必去,在这里就听得很清楚。佛的声音就有这么个好处。
第三「其声哀雅,如迦陵频伽」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有迦陵频伽鸟,这鸟极乐世界有,它会讲经,它会说法,它也会唱赞,非常美妙。你心里才动念头,你有感,它就有应。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,如果看到阿弥陀佛、观音菩萨,都很严肃,坐在那里不敢随便,这是有很多约束。如果我们能听这些鸟来讲经说法,讲的跟佛菩萨没有两样,你看我们就可以放逸一点,可以自在一点。极乐世界真的处处都替我们想到,这些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的,阿弥陀佛的化身。第四「能令众生,入心敬爱」,这一点很难得,听到说法的声音起恭敬心、起爱慕的心,他才能真的学习,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。
第五「其有闻者,欢喜无厌」,这种说法,真可以说说到究竟圆满,为什么?听不厌,一遍一遍听不厌。世间这些东西,像报纸、杂志,你看一遍决定不会再去看第二遍。好的文学作品,像中国的四大小说,《西游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》、《水浒》是中国四大小说,名著,我小时候都看过。大概可以看多少遍?看十遍,有这么大能耐,十遍以后不想看了,现在这个东西摆在面前,不会动心了。《西游记》跟《红楼梦》大概我看过十遍,《三国演义》跟《水浒传》大概三、四遍。看这些东西对於自己写作有很大帮助,那文章好,这是名小说。普通的小说看一遍不会看第二遍。可是圣人的作品不一样,你看看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你念一百遍还想念,念了一千遍还是想念,欢喜无厌,那是什么?有道在里头,遍遍意思不一样,把自己提升了。佛法更是如此,佛法这一部经,中国古人讲读书千遍,那是讲圣人的东西,佛法不讲千遍,长时薰修,无限的,就是一部经,一千遍、二千遍、三千遍你去念,愈念你悟出的道理愈深愈广,无有穷尽。
那问题,你可能会问我:我现在怎么念不下去?甚至念一念就打瞌睡,什么原因?你没有懂得,像吃东西一样,囫囵吞枣,你没有尝到味道,你要细嚼慢咽,你才能欣赏这佳肴的味道,你没尝到味道,如果真尝到味道,其味无穷。所以展开经卷就如同跟佛菩萨对面谈话一样,听佛菩萨教诲,真的是欢喜无厌,你才能把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法喜充满。昨天我们谈到学习的秘诀,这个很重要。现在人学佛学不下去,为什么?心浮气躁,你不具备做佛弟子的条件。不但是没有做佛弟子的条件,就是世间圣人,你要想亲近孔子、孟子,你也不具备条件。现在做老师很可怜,我都不讲现在,我讲六十年前,我亲近方老师的时候。老师告诉我,因为那个时候我生活在最困难的时候,自己失学,也非常好学,希望利用工作的假期,能够到学校旁听老师的讲课,我写信寄文章给他,目的是在此地。见面的时候他就告诉我,他说现在的学校,六十年前的台湾大学,他说先生不像先生,学生不像学生,他说你要到学校去听课,你会大失所望。他告诉我这个话,就是完全拒绝了,那时我的心里多难过。所以来求老师,老师给一瓶凉水给你浇下了,确实很沮丧、很难过,没有话说,回答不出来。这样我们沉默了五分钟的样子,老师很慈悲,他说这样好了,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,我给你讲二个钟点。我们就这么约定,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,二个小时课,所以我们上课是在他家的小客厅,小圆桌,我们一对一这样上课的,没有书本。
他真是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,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,从他自己,他自己是学西方哲学的,学康德的。从西方讲到东方、讲到中国,从中国讲到印度,这样给我介绍,最后讲到佛经哲学。这是我们连作梦都不敢想,我们贫穷,一分钱学费都缴不起,老师为什么这么爱护?给诸位说,我只具备一个条件,做学生的条件,尊师重道,真想学。所以他告诉我,到学校学不到。我们才体会到,真正好老师一生希望什么?希望有个传人,能够传他的东西,这个太难了。所以学生求一个好老师不容易,可遇不可求,这是李老师告诉我的。做老师的人想找一个学生来继承他的道业那是更难,哪里去找?所以以后很多同学知道我跟方老师是这样学的,对我都另眼看待,他说我们的老师眼睛长在头顶上,根本就瞧不起人,他说他能对你这样关照,大概你还不错。这是真的,传人不容易,要发真诚心,真干!所以学东西,你要用心去学。
昨天我举个例子,前几年我们在汤池,我提出「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,从我家做起,从我村做起,从我镇做起」,我教他的。我们学大乘经教也是如此,你要不用心去学,你得不到。可是今天一般人心里是什么?心里面是财色名食睡,心里头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,圣贤他怎么能放得进去?所以那自自然然排斥的力量,这就是好老师在学校里也没有办法教学生,不能接受。学生心浮气躁,没有定力、没有耐力,坐在那里能听两个小时吗?不容易。所以我们这个讲堂,一堂课两个小时,这么多人坐在这里动都不动,走遍全世界,你去看大学,看不到。哪个大学里头讲堂有这样好的秩序?包括英国,这是最著名的大学,剑桥、牛津我去看了,也比不上我们讲经的这种气氛。教授去上课,十五分钟之后,你看学生东张西望,就定不下来,就在胡思乱想了,东张西望,精神就不集中,一看就晓得,他怎么能学到东西?所以他学到什么?知识,不开智慧,智慧要从定里面,他能定得住,他才能开智慧。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
我们真正要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,这个很重要,中国传统文化是大乘的根基,现在学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大家知道了,这么多年我们在提倡,大家晓得了。能不能学得好?用心就学得好。实在讲,老祖宗教给我们的东西,教我们抓纲领,纲领抓住。中国传统东西是什么?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多简单。佛法里面,净业三福、五戒十善、六度、普贤十愿,也是四个科目。你真的用心,真的心上有,那你就契入境界。所以我们常讲的八德,八德两个讲法,古人的讲法是「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」,后来又有一种讲法,「忠孝仁爱,信义和平」,这两种我们把它合起来,四个重复,四个重复去掉十二个字,这是中国的德目。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,「孝悌忠信从我心做起,礼义廉耻从我身做起,仁爱和平从我行做起」,我们自己身心健康、家庭和乐,家和万事兴,我们居住这个地区不会有灾难。为什么?境随心转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人,哪一个人不能成圣成贤?佛法讲,哪一个人不能作菩萨、不能作佛?问题是你自己肯不肯干,得用心才行。心上再不要有自私自利,再不可以有是非人我,不能有名闻利养,不能有五欲六尘,心里头要有道德,这个道德是性德,自性里头本来有的。道德就是我的心,心就是道德,道德就是我的行为,行为就是道德,成就了。佛菩萨大圣大贤之道,不在外头,在自己自性里面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
这后面说,「具斯五义,故云无胜,上即七辩」,我们昨天讲的七种辩才无碍,这个前面的七句确实就是七辩。下面第八「无懈者,通策前七,无疲倦故」,这个无懈是精进,精进不懈。我们中国古德讲日新又新是这个意思,现在讲天天求进步。在佛门,寺院里面一进门,山门天王殿,山门,里面塑的有四大金刚,就是四天王,四天王里面第二位南方增长天王就是无懈。你看他的名字叫增长,智慧增长、德行增长,在我们今天讲,我们的生活品质也增长,样样都往上提升。所以佛教不是呆板的、不是落伍的、不是一成不变,它求进步,它求精进,无懈就是精进,精进要靠智慧。所以精进什么?前面的七种智慧,不断的要向上提升,就是这个意思。下面第九「无夺者,具前总别」,这个无夺就好像是总结,前面的总是四无碍辩才,别就是前面所说的八种,「无能制伏,令退屈故」,这种智慧辩才这是具足自性的性德,有没有能制伏的?没有,他自性里头有,没有任何力量叫他退转、叫他屈服,不可能。为什么?下面有解释,「何以故下,徵释」,何以故是经文,『何以故,此三昧力,法如是故』,这就是说这个解释,「法慧得此三昧,法合如是,得诸佛加」,这个道理在此地。为什么说到无能制伏,令退屈故,这说到究竟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?何以故三个字是问话,这里面的意思是「诸佛有力能与,有慈能普,何故十智唯与法慧」。诸佛有这个能力能够加持你,有大慈悲,所以他能够普遍加持你,也能够加持一切众生,这是真的。佛菩萨这种加持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。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,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三种周遍就是有慈能普。这样的加持是加持法慧菩萨,法慧菩萨是刚刚开悟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圆教初住,他刚刚离开十法界,证得这个果位,他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我们通常叫这个地方叫一真法界,他到这里去了。
这个地方是平等法界,虽然有阶级,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你看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四十二个阶级。这个我们在学经教前面多次说过,这个阶级是不是真的有?诸位想想,我们如果能够把执著放下、分别放下,起心动念也放下,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还有什么阶级?起心动念分别才有阶级,分别没有了,起心动念没有了,哪来的阶级?你要明了这个意思,所以这个境界是平等真法界,叫一真法界。为什么佛又讲这四十二个阶级?清凉大师把它点出来了,如果不是他老人家给我们说出来,我们会怀疑一辈子。他说什么?无始无明习气没断,就是说起心动念虽然没有了,起心动念的习气还在,非常微细。碍不碍事?不碍事。所以初住菩萨那种智慧、神通、能力,跟究竟果地的佛果、第四十二个阶级妙觉位没有两样,真的没有两样。没有两样为什么这样说?因为这个习气没断,习气有浓有淡。我们古大德用这个比喻很好,古大德用酒瓶做比喻,酒瓶装酒的,酒倒干净,瓶子擦干净,确实一滴酒都没有了,闻闻还有味道,还有酒的味道,那就比喻习气,习气还在。所以习气,证得果位,这四十二个阶级他那个习气厚薄不一样。像法慧菩萨刚刚证得,他的习气就很浓,愈往上就愈淡,到等觉还有一分,那一分没有了就叫究竟佛果,所以究竟佛果没有习气了。这个习气要多少时间才能断完?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三大阿僧只劫。就是告诉你,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说我们修行证果,不是的,是你证得初住之后从那一天算起,像法慧菩萨证得之后一直到断尽,断尽就是妙觉,是这么个意思。所以说这四十一个位次,不能说它有,也不能说它没有,妙就妙在此地。
从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的,我们有时候你看像烦恼什么东西,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,这个心淡了一些,有没有断?没断。为什么?你还犯过失,这叫没断。真的断了,真的断了在行为上完全没有了,可是有时候还有那一点样子在,傲慢的样子、喜欢的样子、讨厌的样子,还有那点样子,那点样子是什么?那是习气。这是我们凡夫讲见思烦恼的习气,就是执著的习气、分别的习气,那个断还不难。那我们晓得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,就是执著没有了,有执著的习气,到什么时候断?到辟支佛断了,辟支佛没有习气了,这才搞干净。但是辟支佛,在辟支佛这个果位上,进一步断分别,分别断了之后,他就是菩萨。可是菩萨有分别的习气,那分别的习气到什么时候断?断了之后他就提升到四圣法界的佛法界,最高的。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没有分别的习气,他有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断掉了,就证初住菩萨果位,就证得这个果位,但是有起心动念的习气。起心动念的习气不好断,你看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断掉。三大阿僧只劫,实在讲佛法在这个地位上的时候,空间跟时间都没有了,三大阿僧只劫可能是佛说「很不容易断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它分为四十二个等级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我们了解这个意思,不要以为它真的有这个,那我们就完全著相,著相就错了,一定要了解佛的真实义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