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二0五0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二0五0卷)  2009/11/2  台湾高雄  档名:12-017-2050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・十住品第十五》,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二段「辨加所为」。我们把经文念一遍:

  【为增长佛智故。深入法界故。善了众生界故。所入无碍故。所行无障故。得无等方便故。入一切智性故。觉一切法故。知一切根故。能持说一切法故。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住。】

  这段经文就是诸佛如来加持菩萨之所为,就是为什么要加持他,这把意思说出来了。我们看清凉大师他老人家的《疏》:「且对加因,名加所为,然加所为,正在说法」;「此十」,我们上面念的这十句,「亦即说法所为,展转相成」。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,不是无缘无故的,也不是偶然的,这里面就述说它有因缘。这是我们在大经里面常常看到的。为什么要加?这是因。这段文在加因之后说明加持所为,为什么?实在讲就是为说法。这十种所为展转相成。说展转,清凉大师怕我们不能够明了这个意思,所以他再加以注解,这个注解叫钞。钞是注疏的,疏是注经的,注解的注解,难得都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。《钞》里面说,「展转相成者,举佛愿等,为得加故」。由此可知,这是佛的本愿。

  我们知道,中国古时候的家庭,父母对儿女就跟佛对菩萨一样;佛是老师,菩萨是学生。家庭里面最大的一桩事情就是得有后人、有接班人,所谓是「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」。这个「后」诸位一定要知道,并不是你的儿孙多;儿孙多也算后人,但是那个后的意思不在此地,是你的后人确实有能力继承家道的。在古时候说一个家,家道、家规、家学、家业,这是家里面的大事,后人当中一定有人来继承,那你的家就世代不衰,它有承传。在我们中国,可以说第一个家,也就是世世代代有承传的,这诸位都晓得,孔家,孔老夫子的家。实在讲,哪个朝代的帝王都没有办法跟孔子比。帝王,我们在历史里面看到,他能传多少代,那是祖宗积功累德所成就的。孔子的德就太大!二千五百多年来代代都不衰。传到现代大概就没有了,传了二千五百年。民国年间还有孔子奉祀官府在台湾,孔德成是奉祀官,这最后一代,听说现在连奉祀官也没有了,这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里面是个很悲哀、感叹的事情。我们去看看,将来中国的政府会不会继续设置奉祀官。我有理由相信,这个朝代没有,底下一个朝代可能会有。为什么?民族的文化道统不能中断。孔子代表中国传统文化,他没有了,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到此为止。这个事情如果是英国汤恩比知道,他会流眼泪,他会伤心。为什么?我们知道他天天在想著,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带给全世界的安定和平,而且他还真的希望中国人能统治全世界。中国人凭什么统治全世界?凭传统文化。我们中国人,甚至於很多人疏忽了,这个外国人他了解。为什么他了解?他一生的精力时间都用在研究世界文化史。他是个历史哲学家,他研究历史跟一般史学家不一样,他是专门研究文化史。所以这桩事情,凡是中国人要放在心上,不能让它断掉。

  再说到中国文化,确实是有问题。在过去几千年来,我们每个族姓都有祠堂,春秋祭祖,没有把祖宗忘记,而且世世代代都续谱。谱是家族的历史,在过去大概二十年到三十年要修一次,就是把现在所生的小孩要记载在家谱上。家谱里面最重要的,就是你世世代代家里面生的小孩哪一天出世的,然后记载的是功名。在过去参加考试,像秀才、举人、进士,这是叫有功名,现在讲有学位,要记录上去。他的事业简简单单的,曾经做过国家什么样的职务,哪一年过世的,葬在什么地方,这是一定要记录下去的。世世代代你能够找你的根!现在家谱疏忽了,祠堂也不要,这是什么?孝没有了。孝没有了,忠就没有了,古人讲,「忠臣出孝子之门」,忠孝没有了。忠孝没有了,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拔掉了。五千年的根本,今天把它毁掉,这多可惜,这是我们非常痛心的一桩事情。在海外的中国人,像我这么大的年岁,对於这个事情是无比的关怀。文化大革命,祠堂毁掉了,家谱还在不在?这几十年当中,我们心目当中就想这个东西在不在,我们家的历史!我找了许多年,到处打听。二00五年,我回到老家,离开家乡七十年,在家乡到处打听,总算还是祖宗有德,家谱还找到了一部,真不容易。我的一个族弟告诉我,他说还在。我说在哪里?他说他收藏了。我说你怎么收藏的?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祠堂被毁了,他在祠堂里面偷出来的,那个时候他只有十七岁。真不容易!祖宗加持他。一直他就藏起来,没有人知道,他家里人也不知道,遇到我问的时候他才告诉我。我说现在没有关系了,文化大革命已经终止,不再有这个事情,你可以拿出来我们大家看看。这才拿出来,装在一个箱子里,人家以为这箱子装衣服的。这一个箱子整整就一套,线装书,宣纸印的,三十七册。我们大家翻翻看是无限的欢喜。这一看才晓得,我们是炎黄后裔。黄帝之前没有发明文字,没有记载,有传说,所以前面第一句「伏羲之后」。伏羲、神农是我们的远祖,那时候没有文字记载,到黄帝这才一代一代记下来,到我这一代,我这个辈分,一百三十六代。多欢喜!一代一代清清楚楚的记下来。我展开家谱,家谱上没有我的名字,有我父亲、母亲的名字,因为修那本家谱的时候我还没出世。民国四年修的,我民国十六年生的,所以修家谱的时候我还没有出世。现在你看,隔这么多年我们要续谱,就是民国四年以后出生的家族的人,名字要补上去。这在从前是很大的大事。所以无后为大,你后头没有继承人,守不住家业,叫家破人亡。

  做老师的,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传人,也是无后为大。学生再多,不能继承你的学术,不能继承你的道统,那是你一生当中无比的遗憾。可是这个事情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,你到哪里去找?找不到!真的是可遇不可求。老师要遇到一个好的学生,能够传他学术、传他道统的,那他是如获至宝,这一代一代能传下去了。如果一生遇不到,那怎么办?不得已用第二个办法,著书立说,把他的著作传下去。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人,只有留著作。我们知道历代儒释道三家,用著书留在这个世间的人多,真正有传人的人不多,这是一桩难事情。我们做学生想求一个好老师难,好的老师想找一个继承他的学生就更难。所以佛遇到这个好学生,菩萨,菩萨是学生,心心念念希望这个学生能承传他的法脉,弘法利生,念念都不忘要帮助他;这个加持就是帮助,用最善巧、最适当的方法来帮助他,成就他,佛法世世代代有传人,利益众生无量无边!可是这桩事情也不是容易的。

  在历史上,释迦牟尼佛的传人算是最多的,我们在经典上看到,每部经一翻开,你一定看到有记载,听众里头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是佛的常随弟子,是佛的传人。佛法传到中国,在中国形成十个宗派,小乘两派,唐朝末年以后就衰了。什么原因?是被中国儒、道代替了。所以中国人不学小乘,用儒、用道做为修学大乘的基础。大乘有八个宗派,世代相传。传到今天,这些宗派现在有传法的仪式,传一个法本。法本是什么?证书,实质没有了。在从前传承,是你在这个宗派里修学有很好的成绩,老师才把这个证书给你,你是这一派的传人;现在没有了,现在老师不讲这个,只有形式上的证书一代一代传下去,法没有了,法要看老祖宗的。华严宗的,我们现在要看清凉的、要看宗密的;天台宗的,我们要看智者大师的、要看章安的,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。所以我们现在祈求佛菩萨怜悯这个世间苦难众生,求诸佛菩萨乘愿再来,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这是真的,这不是假的,不是再来人不可能悟入。所以佛事还是要靠佛力加持。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看到,佛菩萨加持后学的弟子,这讲展转相成,世世代代往下传递。

  所以举佛愿等,这后头小注上有,我把它念下去:「举佛愿等,为得加故,所以加者,为说法故」,这非常重要,就是为说法。「若更进释」,再进一步,它有四重,「四重」,第一个「诸佛愿等,为入三昧故」。实在讲,佛他老人家最大的一个愿望,愿望所有的佛弟子修学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这个利益是什么?利益是三昧。三昧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;受是感受、是受用。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,我们凡夫的受都不是正受,凡夫的受是什么?五种,很多,归纳起来不外乎五大类,叫苦乐忧喜舍,五种受。身有乐受、有苦受,心有忧受、有喜受,还有一种,当我们身没有苦乐,心也没有忧喜,这不错,这叫舍。为什么舍?它时间不久,它又会起苦乐忧喜。如果永远没有苦乐忧喜,都是舍受,那就是三昧,这叫正常。我们再讲得清楚明白一点,就是你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那就是三昧。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真的,这是诸佛教化一切众生,希望大家都能够证得的。真是一个好老师!普愿大家个个成就。他没有为自己想,念念为学生想。

  第二,你得三昧,你得三昧一定就会得诸佛加持。诸佛如来加持,实在讲,诸佛如来加持是普遍的加持,十法界的众生平等加持。为什么这个地方一定要这个说法,「为得加持」?佛普遍加持,我们凡夫感受不到,得三昧的人他能感受得到,是这个意思。不是我们一般人佛不加持,不是,佛心是平等的。三昧是什么?三昧那个心是定的。没有得三昧的人心是浮躁的,妄念烦恼习气很多,所以佛菩萨加持你感受不到。我们在这么多年来学习《华严》,我们懂得,诸佛如来决定是平等的,对於十法界,从佛法界到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佛是平等平等,决定没有差别。你明了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你对佛菩萨才感恩!佛菩萨的慈悲、佛菩萨对於众生的爱护超过父母太多!真的是平等心。在理上讲,那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「三种周遍」,他怎么会有分别!

  三昧有浅深不同,我们讲定有小定、有大定、有甚深禅定,不同,差别很大。从《华严经》里面来看,菩萨五十一个阶级,从十信位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。这个等级怎么分的?等级就是三昧浅深不同。三昧是定功。初信位菩萨得的是小定,叫小小定。小小定也不是我们凡夫能明了的,我们凡夫跟他相比那差太远。最小的,小定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,十信好比小学,初信是小学一年级。他得的是什么定?经教里面讲,见思烦恼里面他把见烦恼放下,断了。这个见就是你错误的见解、错误的看法,放下了。这个品类也很复杂,佛在教学当中把它归纳为五大类,五种见惑。第一个「身见」,诸位要记住,把我们这个身体当作自己,这头一个错误。第二类的错误叫「边见」,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对立。第三、第四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成见,某人成见太深。成见为什么有两种?一种是因上的成见,一种是果上的成见,所以它有两种。因上的成见,「非因计因」,你把因看错了;果上的成见是「非果计果」,这个计是以为有果。因上叫「戒取见」,果上叫「见取见」。除这两种之外,其他所有一切错误见解就归纳为一个叫「邪见」。这五种统统放下,你才能证入初信位的菩萨,你也得到佛力加持。

  这个境界在《金刚经》上讲,《金刚经》大家都很熟,《金刚经》前半部讲的,「菩萨」,大乘菩萨,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四相空了,他就证得初信位的菩萨。佛教门槛是真高!比我们现在学校取博士学位难,博士学位不难取,这个难。这是什么?佛教小学一年级。我们过去初学的时候不知道,以为《金刚经》上,《金刚经》是大乘的,大概破四相是什么人?是法身菩萨明心见性,都以为是这样,经文摆在面前都没有办法体会到。后来这个经念多了,豁然看到经上须陀洹,须陀洹是小乘初果,佛问:你证得须陀洹了吗?须陀洹回答得好,如果我要自己认为我证得须陀洹,佛就不叫我须陀洹。你看这个回答得多好。为什么?我证得须陀洹,我还在,我相没破;我的对方就是人,那人相也没破,你四相都在。四相没有了、断掉了、放下了,你才证须陀洹。须陀洹跟初信位的菩萨在断证烦恼上讲是平等的。我们从这里才恍然大悟。《金刚经》是大乘法,大乘法里用须陀洹来讲就更清楚、更明白,实在它就代表《华严经》里面的初信位菩萨。这是我们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。我们修行,修行就要取得这个果位,这是老师对我们的期望,这样你才真正能得到老师的加持。他得佛的加持,智慧就开了,他就提升再证得上面一个阶位,二信位的菩萨、三信位的菩萨、四信位的菩萨;到七信位,那个断证的功夫跟阿罗汉相等,也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尽,七信位。所以这十信它跟小乘四果四向一对,完全吻合。断烦恼的功夫是相等的,智慧不相同,智慧是大乘的智慧超过小乘就太多!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,断烦恼是一样,可是智慧不一样。

  这是我们从经典里面,确实能够体会到佛加持一切苦难众生。但是众生由於烦恼习气太重,感受不到!学佛的人有一分清净心,你就感受一分加持,有两分清净心,你就能感受两分的加持,而且很明显。我们在听经的时候、我们在读经的时候,真听懂了、真明白了,这就是佛力加持。为什么?烦恼轻了。同样在读、同样在听,同样这部经天天在读,为什么过去那么长的时间这意思我都不懂,为什么今天一展开就豁然明了?过去烦恼很重,障碍,今天烦恼轻一点,他就悟了。我们凡夫这个迷悟是拉锯战,不是一悟永悟,今天悟了,明天又糊涂了,烦恼习气一来又糊涂了,常常有这么个现象。我们的功夫就在此地显示出来了。真放下!这不是开玩笑的,真的,你才能得法喜充满,你才能够真正在佛门里头累积功德。累积功德一定是无我,知道身不是我。身是什么?身是我所有的,像衣服一样;衣服不是我,衣服是我所有的。所以要知道,身有生死,我没有生死。我是什么?一般凡夫认为是灵魂。你也不能说他是错,灵魂没有生死,过几天它又投胎去,它又找个身体去;它要不找身体,我们就称它为中阴身。还有,有聪明的,他不要身体了,身体太麻烦、太累赘。这种想法在中国最早我们书本里面看,老子就这个想法,老子说「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」,我最大的忧患是有身体,没有身体多好。有没有没有身体的人?有。什么人?无色界天,他不要身体。我们可以称无色界为灵界,灵魂住在里面,那是六道里面的高级凡夫。可是灵魂实际上是迷惑的,它没有觉悟,它不灵。我们称灵魂是赞叹它,其实它不灵,它迷惑;如果真正灵了、真正觉悟了,就不叫做灵魂,我们佛门称它为灵性,那是自己。开悟了,明心见性,见到灵性,见到自性。自性不生不灭,自性清净无染,自性能生万法,那才是自己。禅宗里面常说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那就是自性。千万不要误会身是我,错了,身不是,身是假的,身有生死,灵性不生不灭,灵魂有变易生死,这是佛在经上讲得很透彻的。所以讲得加。实在讲,诸佛菩萨的加持平等普遍,没有差别。

  第三,「所以加者,为说法故」。这个加都是加持智慧,说法的时候还加持辩才。这人不会说话,可是他一上台他就会说;这人好像不见得有什么智慧,上台突然就有智慧。这些事情,凡是上台讲经都有这个感应。没讲经之前,当然有充分准备,准备很多参考资料,可是一上台之后完全用不上。在台上讲出来的,下了台之后自己都觉得很讶异,我怎么能说得出,说得这么好?佛力加持你,三宝加持你。所以讲经老和尚都有。我从前问过李老师,李老师有,常常有。到我们自己学讲经上台的时候也发觉常常有,绝不是自己事先准备的。我们要想得到佛明显的加持,上台是最容易感受到的。帮助你,当你一心一意想帮助一些苦难众生,决定没有自己名闻利养夹杂在里面,你的智慧、你的善巧方便突然现前,那是三宝加持。最后这句话说得很重要,说法为什么?「为令菩萨增长佛智等故」。这里头有个「等」字。佛帮助你成佛,不是别的。帮助你成佛,你一定要行菩萨道,你不行菩萨道你成不了。菩萨道是什么?教化众生。为什么教化众生能成佛?教学相长。你自性智慧怎么现前的?在教学当中自然往外流露,性德往外流露,又得到佛力加持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下面清凉大师说,「文分二别,初十句别明,后一结说」,在前面十句里面第一句是总,其他的九句是别。「总为说十住法,令信解诸菩萨修行,增长性习二性,生菩提智故」。这十句里第一句是经文『为增长佛智故』,就是这一句。你看看,佛对於学生的爱护,希望你早一天成佛。佛以智慧、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你,你一定要相信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。为什么你不成就?你不了解事实真相,不知道佛的慈悲加持,你不知道,所以你常常退心。凡夫进得少退得多,这是自己造成的。自己造成的自己不知道,还怨天尤人,怪佛菩萨不加持你,怪佛菩萨不照顾你,那你就造罪业。佛菩萨明明加持你、照顾你,你冤枉他,这就错了。确实在初学这种现象很多,所以初学的时候这个瓶颈很不容易突破,总是认为我已经很努力,我已经做得很多。不知道你做得是不少,可是你做错的就更多。这是什么?业障,习气、烦恼在作祟。真用功的人,功夫用在哪里?功夫用在放下烦恼习气,这叫真功夫!你所修的菩萨道、所做的善行,这里头长智慧;长两种智慧,一个是根本智,一个是后得智,后得智就是善巧方便。

  清凉这句话我们也简单解释一下,「总」,这是第一句,「为增长佛智故」,就是说这一句。「总为说十住法,令信解诸菩萨」,信解菩萨是什么人?十信位,十住菩萨有能力教导十信菩萨。十信菩萨不是简单人,诸位要晓得,我们从小乘来讲大家容易明白,你看须陀洹,初果,他所证的就是断烦恼,跟《华严经》初信位平等;初信位也是断五种见惑,小乘须陀洹也是断五种见惑,你不断你就不能证得。要知道,须陀洹是小乘一年级,初信位是大乘一年级,上学的资格都是要断见惑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这都没有了。经论上所讲的八十八品见惑分为这五大类。虽然没有离开六道,但是他们是决定不堕三恶道。而且,肯定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他就出离六道轮回;不管有没有佛出世,他都有能力超越六道。也就是说,有佛出世,他能证阿罗汉;没有佛出世,他证得辟支佛,独觉。因为这七次往返,生生世世接受佛法的薰修,这个力量太大,没佛出世他也能成就。

  这个现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给我们修学增长了很大的信心。我们今天就一定要什么?想到我这一生成就,如果遇不到真善知识,那这一生就完了。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觉得有希望,遇不到真正善知识还是能成就。怎么样?诸佛菩萨、善知识的典籍留在世间,被集结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如果我们得到这些经典,就跟亲近善知识没有两样。能不能成就,就是你如不如法。也就是说,佛法讲的「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」,你能不能持戒?这个持戒不是经典里面讲的戒,这个持戒就是祖宗留下来的这些方法。方法里面第一个,十善业道、三皈五戒,这是基础,基础如果疏忽了,用什么样的功这一辈子不能成就,下一辈子还不能成就。扎根太重要了!你不能够疏忽。为什么有人修行能成功,有人修行不成功?基础。像盖房子一样,有人盖高楼盖得很成功,地基打得稳固;有人盖个茅舍都盖不起来,为什么?在沙土上,没有地基。所以这个根本重要!中国世世代代都有高人出现,是什么原因?过去扎根的教育做得很好,在中国很普遍。农村里面,妇女不认识字,她受过教育,她懂得做人;母亲不认识字,教出的小孩是圣人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为什么?《弟子规》做到!《弟子规》她不会念、她不认识字,可是她统统做到,从小学的、父母教的。父母不是言教,父母是身教,父母做到,小孩在旁边看会了,几千年世世代代就这么传下来。这个根扎得好,以后遇到、亲近善知识他能成就;一生遇不到善知识,能够识字,认真学习也能成就。这种人很多,《高僧传》里头、《居士传》里头、《善女人传》里面我们都看到。

  我们从初果看,这是初信;初果在修行的时候,二果向,向著二果,这是二信位的菩萨;证得二果等於三信位的菩萨;三信再提升,三果向,四信,五信、六信,四果是七信位的菩萨,就是阿罗汉,超越六道,不再回到六道来了;八信就是辟支佛,九信就是十法界里的菩萨,十信就是十法界里的佛。十法界里是四圣法界,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这叫信解菩萨,包括十法界。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他就超越十法界,到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。我们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。这是讲令信解菩萨修行。菩萨,印度话,梵语音译的。佛经传到中国,古时候翻译的,中国有讲古译、今译。这个古今是从玄奘大师为标准,玄奘大师之前称为古译,玄奘大师以后称为今译。古时候译为道,菩提翻作道,这底下讲的是「生菩提智」;今译,就是玄奘大师以后都翻成觉,觉悟,菩提是觉悟的意思。所觉的境界有理有事,理就是涅盘,断烦恼障,证涅盘的一切智。一切智是什么?是万法皆空,这是一切智。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这是属於一切智,阿罗汉证得了。事,也是一切有为的一切法,有为有生有灭。我们用《百法明门论》来看就很清楚,这是世亲菩萨把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讲的六百六十法归纳为一百法,便利於教导初学,这是法相宗入门的基础课程。这一百法里面前面九十四法叫有为法,后面六个是无为法;无为法就是没有生灭的现象,前面九十四法都有生灭现象。从哪里讲起?从阿赖耶讲起。八识、五十一心所、十一个善法、二十四个不相应,统统是有为法。这从事上说的。如果我们把这些所知放下,所知是障碍,所以障有两种,一种是烦恼障,一种是所知障。烦恼障涅盘,所知障菩提,这两种障断掉,那就成佛。

  我们看佛菩萨给我们做的榜样,释迦牟尼佛示现的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识分子,聪明好学!他给我们做这种表演。十九岁离开家庭,我们知道王子出身,聪明好学,身分很特殊。你想想看,在当时印度,宗教学术就像我们中国春秋时代百家争鸣,一时学术风气达到登峰造极,释迦生在这个时代。所以他去参学,印度的宗教、印度的学派,他统统亲近过、统统都去学。我这次在澳洲悉尼访问几个宗教,里面有个学派,吠陀,古印度的哲学的学派。他们没有仪式,完全是教学,你进到道场,它是教室。他也有一张释迦牟尼佛的画像挂在墙壁上,不像我们是供在那里做礼拜,他没有,就像普通的字画一样挂在墙上。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在吠陀学派学过,因为我们接触得很少,我就向长老请教,吠陀里面说的中心思想是些什么?他告诉我,他们肯定宇宙一切万法是一体。他给我们做了半个小时的讲解,我听了之后,跟我们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讲的大致相同,没有《还源观》讲得那么清楚。佛曾经学过。可是他学了十二年,所有宗教哲学他统统接触,他再也没地方学,但是问题我相信会跟我们差不多,问题没解决。宇宙是一体,跟我们是一体,我们能承认,中国老子也说「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」,也有这种讲法,可是没讲清楚、没讲明白。宇宙到底怎么来、到底怎么回事情?我从哪里来?这个大问题没有解答。

  特别是六道轮回,这在古印度普遍大家都知道,这不是传说。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学婆罗门教,肯定四禅八定他得到了,得到四禅八定使六道里面的时空就突破。换句话说,他能看得到非想非非想天,他能看得到阿鼻地狱。在定中境界上没有障碍,你只要得四禅八定你就能看到,这就是你亲证的境界。可是问题在哪里?六道从哪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外面还有没有世界?这些问题在当时所有宗教学派都不能答覆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到恒河边上,找一棵大树底下入定,把十二年所学统统放下。十二年所学叫所知障,所知障一放下开悟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问题解决了。那一年是三十岁。这一开悟,彻底明了,就开始教学。要知道释迦牟尼佛教学,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。他怎么教?一个人也教,两个人也教,十个、八个人也教,几百个人、几千个人也教。只要他一开口都是教育,你把它记录下来全是经典。不是正式有课堂摆在那里才叫教学,不是的,活活泼泼,一丝毫拘束都没有。办班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不但言教,身行,做出榜样来给人看,身行言教四十九年,七十九岁圆寂的,知识分子。

  在中国唐朝时候,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这为我们表演的,他不认识字,给我们示现的,一天经也没有学过,没有亲近过任何善知识,只是遇到五祖忍和尚。在黄梅那里住了八个月,干什么?厨房里做义工。五祖没有让他到禅堂参禅,没有让他到讲堂听教,只是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,做义工,做了八个月。传法的时候把衣钵传给他,没有传给别人。别人当然不服气,这是道场的一个义工,什么都不会,没有念过书,祖师怎么可以把衣钵传给他?五祖知道,知道大家不服气,所以传给他的时候,半夜就叫他赶快走,躲起来,不要让人找到你。他跑到猎人队里面躲了十五年,大家把这桩事情淡忘了,他才出来。为什么?嫉妒、不服!六祖那一年二十四岁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释迦牟尼佛见性,把见性那个境界说出来,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释迦牟尼佛明心见性的报告。他说了多久?二七日中,他是在定中说的。所以人不知道,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树底下打坐,入定了,二七十四天,没有人知道他在定中讲经说法。听众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如果不是法身大士,他不能进入释迦如来的定中。说出这么一部经。这部经太大了,现在传到中国来的是目录提要,不是全经,像《四库全书》目录一样。惠能大师见性了,也把见性那个境界向五祖忍和尚报告,他只说了五句话,这五句话是说,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第三句本自具足,第四句本无动摇,最后一句能生万法。五祖忍和尚一听,行了,后头不要说了,给他证明他真见性。能大师讲的这五句,跟释迦牟尼佛讲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一桩事情。所以一部《华严经》要是把它浓缩就是这五句,这五句展开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》。

  释迦牟尼佛断两种烦恼,烦恼障、所知障统放下了;惠能大师没有所知障,他什么也没学过,他只有烦恼障,所以他烦恼障一断完,他也明心见性。这个示现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让我们知道修行的诀窍在什么地方。所以我是愈学愈感激章嘉大师。我跟他老人家第一天见面就向他请教,我提出第一个问题:我知道佛法殊胜,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,有什么方法能让我很快的契入?章嘉大师告诉我六个字:看得破,放得下,就契入。这两句话实在讲,我是似懂非懂。接著我第二句就向他请教:从哪里下手?他告诉我布施,教我修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我没有别的长处,我很听话、很老实,真干!那一天我离开的时候,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,他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:今天我告诉你六个字,你好好去做六年。我真听话、真干。老人遇到一个听话的学生很爱护,所以我跟他三年,每个星期见一次面。星期天放假我不要上班,他给我两个小时,除了他有公务或者很繁忙的时候,三年当中没有间断。我佛法的基础是他老人家给我奠定的,他告诉我学释迦牟尼佛。方东美先生告诉我,佛法在经典里面。这些指示都非常重要,我们没有走冤枉路,从经典学释迦牟尼佛。

  所以在经教里面我们看到,佛法是学术,不是宗教,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。所谓的佛陀、菩萨、阿罗汉,实际上是佛法学位的名称,就像现在学校一样,最高的学位博士,硕士,学士,佛陀就是博士学位。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,这个最高的学位每个人都可以拿到,他不是神,他不是上帝,它是学位。菩萨是第二个学位,阿罗汉是第一个学位。拿到这个学位的标准是什么?放下,章嘉大师讲的放下,看破放下。看破,你是把事实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诸法实相,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三个都放下了就是佛。只放下一个,放下哪一个?执著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,第一个学位拿到了。第一个学位是正觉,你真的觉悟了,你没有错误,正觉。再把分别放下,不但不执著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也不分别,分别心没有了,你就证菩萨,升了一级。菩萨是什么?正等正觉。如果再向上提升,你能在一切法里头,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,这叫破无明,这叫放下根本烦恼,不起心不动念,那你证得最高的学位,佛陀,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。这是三个学位名称。章嘉大师教得好,我第一天问他,他就说出来了,就把这个传给我,还叮咛嘱咐要去真干。放下你就会看破,看破又帮助你放下。放下见思烦恼,就是执著,你证阿罗汉果,阿罗汉智慧开了,超越六道轮回;再知道还要放下分别,阿罗汉还有分别,分别再放下,他就成菩萨;菩萨再放下起心动念,他就成佛。所以佛法的修学,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白,修什么?放下就是!决定不能有烦恼习气。这些东西,为什么佛要叫你放下?自性里头没有的。

  自性里有什么?跟菩萨讲,诸位要知道,因为菩萨还有起心动念,还可以跟他讲,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性德相好。性德是什么东西?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讲的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这是性德。佛教菩萨、教阿罗汉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随顺性德,这是向上提升;违逆性德,往下堕落。在佛法里面,佛给我们讲三皈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、普贤十愿,也很简单。这是性德,必须要遵守。《还源观》上讲得简单,讲四种,那四种是非常圆满。我们讲得这么多种,儒讲的四个科目,佛讲的六个科目,都是《还源观》里的第二,四德的第二德。它第一是讲什么?随缘妙用,第二讲威仪有则。所以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是威仪有则,佛法里面讲的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波罗蜜、十愿也是威仪有则。讲得再多,《还源观》上是一条,就是修行人一切时、一切处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,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处事待人接物永远记住,用什么心态?柔和质直。我对佛菩萨是这样的态度,我对所有一切众生也是这个态度,对我的冤亲债主也是这个态度,这就对了,那你是真的在学佛。你还喜欢这个讨厌那个,这不行,这是六道凡夫。佛菩萨是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。

  佛菩萨在这个世间遵守佛的一个教诫,那就是代一切众生苦。你到这个世间来是行菩萨道的,菩萨道是什么?救苦救难,这是菩萨的本分。别人毁谤我、侮辱我,甚至於陷害我,我怨不怨恨?不怨恨。为什么不怨恨?他是佛,他现在迷惑,所以做错事情,他的本性本善,一时迷惑,你怎么可以责怪他?他清醒过来就觉悟、就明白了。那我们要做好样子给他看,帮助他觉悟、帮助他回头。他毁谤我,我赞叹他,为什么?人不可能说一点好处都没有,他有缺点,他也有好处,我们不提他的缺点,专赞叹他的好处,这就对了。这是普贤行愿里教给我们的,「礼敬诸佛,称赞如来」。他对我无礼,我对他有礼;他对我不尊敬,我对他尊敬,跟尊敬佛一样的尊敬。他能接受我的时候,我全心全力帮助;他不能接受,我就回避他。不但佛菩萨这样教我们,古圣先贤也是这样教导我们。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统统放下,这就对了,这才能增长佛智。其实佛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,为什么不能现前?烦恼习气障碍了它。我们把烦恼习气放下,我们自性里面智慧就往外透,这叫增长佛智。自性里没有,怎么个障法!

  大师在《疏》里面给我们讲,「增长性习二性,生菩提智故」。性是本性,习是习性,本性跟习性,在佛法里面,两种都是智慧。在世间人说,本性是善,善隐,不见了,习性是恶的,习性当家做主现前,造业!习性,你亲近善人就变成善,亲近恶人就变成恶,所谓「近朱则赤,近墨则黑」。现在人习性很麻烦,为什么?他所接触的恶多善少。现在我们生在这个世界,张开眼睛所看的是什么?所听的是什么?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,我们在这个境界里头全学坏了,所以感得许多的灾难、疾病。对自己身体来讲是疾病,对我们居住环境来讲是灾难,水灾、火灾、地震、飓风,感得这些灾难。灾难不是无缘无故的,是有原因的,这些科学还没有见到。现在人相信科学不相信圣教,而圣教就超越了科学,没人知道。

  我初学佛的时候,方老师就把《华严经》介绍给我,他说《华严》是佛经哲学概论,这部书编得太好,有圆满的理论,他在理论上加上个圆满,有周密的方法,后面还带表演,他说这种教科书在全世界找不到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表演!把这个理论方法怎么样在日常生活当中能落实,做出来给你看,这部书编得太好了。我们读了《华严》之后回想,朱熹编四书那个灵感决定是从《华严经》上得来的。为什么?它太像《华严经》。《中庸》是理论,《大学》是方法,《论语》跟《孟子》就是五十三参。你看看,圣人、贤人怎样把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的理论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跟《华严》一样!那我们知道朱夫子当年在世跟佛法往来得非常密切,决定读过《华严》。这我们有理由相信,编得这么好!於是我们展开四书都会想到《华严经》。所以习性,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他所表演的那个习性是善,纯净纯善,与本性完全相应,所以生菩提智。那个性本善是根本智,习性的善是后得智,我们讲权智,在佛法里常讲善巧方便,这个善巧方便是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表演的习性。所以近朱则赤,我们跟圣贤人在一起,二性都善。我们没有法子亲近到善知识,读圣贤书就是亲近善知识。

  学佛的人,无论在哪个时代,无论在什么样环境当中,只要能够真正把握住修行的重点,没有不成就的。学习的秘诀就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你看看《高僧传》、看看《居士传》,净土宗里面的《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你去看看,那些成就的人就是能把这个秘诀掌握到。阿公阿婆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他也能掌握,掌握到什么?一句阿弥陀佛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,念到三年人家往生了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不生病,走得那么潇洒,成功了,一门深入。研教经教的,一部经用个十年、八年的功夫,定得到、清净心得到,智慧开了,它起作用。倓虚法师的传记《影尘回忆录》,这里面记载一桩事情,一个刘居士,八载寒窗读《楞严》。那个时候他并没有出家,倓虚法师他们三个朋友一起开了一个中药铺。他这个朋友天天读《楞严经》读了八年,这天在店铺里面,中午,也没有什么人来,没有顾客,就在柜台上打瞌睡,打瞌睡的时候他作梦,这个梦很逼真,就见到两个人走到他店铺来。他一看,这两个人是冤亲债主,为了财务事情打官司,他打赢了,这两个人输了,输了就上吊。两个人吊死,他非常后悔,学佛的人为了这么一点点事情,让两个人丢了性命。所以看他们来了,他原先心里不安,结果来了跪在他面前,他就问他:你有什么事情?求超度。他说行,心就平了,不是来找麻烦的,求超度的。他说:我要怎么样超度你?他说只要你答应。他说:好,我答应你。看到这两个鬼踩到他的膝盖、踩到他的肩膀升天了。你看就那么容易,什么原因?八载寒窗读《楞严》的功德,不可思议。你看,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有这么大的效果!不要操一点点事他就成就。现在时间到了,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