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二0四七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二0四七卷)  2009/9/29  台湾高雄  档名:12-017-2047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・十住品第十五》,我们从第二「加分」看起,还是从第一句念起:

  【以三昧力。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。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。皆同一号。名曰法慧。普现其前。】

  『以三昧力』,这是佛所加持的,所以十方佛都现前。我们看清凉的《疏》,清凉《疏》里面告诉我们,他举论,引论来做例子,「论云,所以偏加金刚藏者,得此定故,前由佛力能入,今由定力佛现,互为增上,力相云何,谓无作三昧,显自觉智,寂不失照,冥同佛心,故感佛现三业加也」,到这里是一段。三昧,世出世间法都非常重视,我们无论是学世法、是学佛法,总要记住,大乘教里面佛有「四法不断」。这是教给我们,哪个四法?第一个是正念,第二个是正定,第三个是总持,第四个是辩才。因为这四法是菩萨应化在世间他所起的作用,所以它不会断的。这四法我们要学,不能不学。什么叫正念?大乘经教里面常讲「正念无念」,可见得有念就不正。为什么?起心动念,我们的真心就变质,起心动念就变质了,变成什么?变成阿赖耶,阿赖耶叫做妄心。这一变之后麻烦就大了,阿赖耶就做主、就当家,我们的真心有,真心永远不变,但是它不起作用。大乘教里面,大乘跟小乘的差别,最明显的就是菩提心,大乘教讲发菩提心,小乘没有发菩提心。给诸位说,小乘在哪里?在方便有余土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十法界,六道是凡圣同居土,六道上面四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这叫做方便有余土,合起来十法界。十法界的外面,叫做实报庄严土,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经,法慧菩萨他们是住在实报土。所以他有住,十法界里没住,搞轮回,四圣法界还好一点,他不会堕落到六道。六道里面就很糟糕,升沉不定,行善,善业就感三善道,恶业就堕三恶道。虽然是六道,说老实话,六道里面众生,堕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的时间短。所以佛经上常讲,六道众生是把三恶道当作老家,三善道是出去观光旅游,不久他又回来了。这个话我们能相信吗?能。为什么会相信?我们冷静想想就明白,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,几个善念、几个恶念,这事情不就明白了吗?善念生三善道,恶念生三恶道。

  什么叫善念?什么叫恶念?起心动念为别人的是善念,起心动念为自己的是恶念。为什么?学佛的人都知道,佛法头一个教我们放下的,就是放下身见,身不是我,这个放下才能入门,这个放不下不能入门,总在门外。所以佛不许我们有身见,换句话说,六道怎么来的?六道就是我执变现出来的。你再不执著「我」这个念头,六道就没有,你就超越六道,至少你也跟阿罗汉一样,生到方便有余土去,不再搞轮回。所以就晓得,我们起心动念都有我,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这不就搞三恶道吗?几个人起心动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、舍己为人?那是什么?那会生人天道、三善道。我们从这里就搞清楚,我们的念头确实恶的念头多、善的念头少,要是不经佛给我们说,我们总自己以为不错。尤其世间有一句成语,从前我在香港的时候,香港有个何守信,也是个很有名的记者、电视主持人,他来访问我就问过我这么一个问题。他说法师,谚语讲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,这话是真的吗?他问我这句话。我就告诉他,这句话是错误的,我说孔子没有为自己,释迦牟尼佛没有为自己,天也没有诛他,地也没有灭他。这句话误导了多少人,错了。

  大圣大贤、诸佛菩萨都教我们起心动念想什么?想一切苦难众生。我们刚刚学完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四性德,真正是大德,是自性起的作用。第一德是「随缘妙用」,我们都随缘,但是用不妙,我们用错了,菩萨随缘妙用。妙用是什么?随一切众生的缘,确实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著,那叫妙用,那是佛菩萨;我们起心动念是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这就不妙,这是我们应当向佛菩萨学习的。第二个「威仪有则」,这句话很重要。我们在人间,我们要想帮助别人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,这就是佛菩萨,这就是圣贤。如果我们表现的形象不好,让人家学这坏榜样,我们就错了,我们就有罪。希望我们对社会、对大众有正面的影响,不要有负面的,正面的就是把道德做出来,把因果报应做出来,把伦理做出来,这就好,这是正面的。如果我们要做杀盗淫妄,要做妄语、两舌,这就错误,大错特错,那就要负因果责任,要负伦理道德的责任。所以威仪有则就是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我们的行为能够给世间人做好样子。

  第三个德,「柔和质直」。质直是什么?质直是我们中国人讲诚意、真诚,内心真诚,外面表现出来是柔和,你看都给十法界众生做好样子。最后一句「代众生苦」。我们到世间来干什么?你说诸佛早就成佛了,他到世间来干什么?法身菩萨早就成佛了,他来到世间代众生苦,都给我们做好样子。会的,一生决定成就,像《华严经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那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学华严,怎样入华严境界。五十三位佛菩萨,示现在我们世间,我们一看,那就是现在所讲的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全是佛菩萨在表演。《华严经》的修学,善财给我们做了个榜样,学人(就是学生)就一个人,我自己,我自己以外的都是善友。善友就是善知识,我们中国人习惯叫老师,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,他在我们面前表演。他表演善的,提醒我们,我有没有?有,好好保持;没有,赶快学。他要是表演恶的,我们就反省,我有没有?有则改之,没有呢?没有勉励自己不能犯他那个过错。你看善人、恶人,正面表演、负面表演,统统是帮助我的,统统是提升我的。你要懂得这个道理,你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那怎么会不成佛?对於顺境、善缘不起贪恋,能放得下,对於逆境、恶缘没有瞋恚,永远心平气和。

  所以正念就是真诚,没有妄念,这个非常重要。得正念就是法身菩萨,四圣法界里头没有,我们讲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都还没有。他们的正念,天台智者大师说叫相似即,相似的正念,跟真正的佛菩萨的正念很像,但不是真的。为什么不是真的?他用的是阿赖耶识,他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用真心叫正念,用真心的人不在十法界,超越了,他在一真法界,也就是我们《华严经》讲的初住以上,华藏世界毗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,他们住在那里。那个地方没有灾难,那个地方真的是究竟圆满幸福的环境,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,连四圣法界也不能跟它相比。所以,正念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真诚心,法身菩萨有,我们要学。怎么学法?尽量的要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放下,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感应,就有一分的受用,放下两分就有两分的受用,一定要放下,不要再执著。

  第二,正定。这两句都是八正道里头的,正念、正定。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,自己心要能做得了主,不要被外面境界所动摇,不要为外面环境所染污。动摇就是起分别,动摇了,生起七情五欲那就是被染污。譬如看这个东西很合自己的意思,贪心就起来,贪心起来就染污了,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贪恋;不合自己意思,心里不高兴,这也被染污。永远保持著清净心,那就是正定,正定里头不但有清净,而且还有平等,因为你不平等,正定得不到。正定就是清净、平等,正念就是觉,咱们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有。中国人讲真诚,我们把这两个字做为菩提心之体,佛在经论上讲菩提心不好懂,我用变通的方法大家容易体会,我用真诚心,是菩提心之体。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,自受用一般经论叫深心,古大德对深心的解释叫好善好德,我们也不容易理解,我们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这就很方便。所以清净,不受染污;平等,没有动摇;觉就不迷。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时时提起,不被外境所转,《楞严经》上讲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那就相似了,很像,佛菩萨不会被境界转,我们要学。

  万一起心动念怎么办?立刻要观照功夫提起,那就是觉,所以说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念为什么会起?习气,无量劫来养成的习气,哪能不起?不起你不就成佛了吗?你是凡夫,肯定会起心动念,佛知道,清楚得很。一起心动念立刻就警觉到,这就觉悟,警觉到什么?把念头转过来,我们念佛的人转什么?转阿弥陀佛。善念,阿弥陀佛,恶念,阿弥陀佛,统统归到阿弥陀佛就摆平了,这叫真修行,这叫会念佛。所以念佛你会不会?会念这叫功夫,你看,把你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全打掉,一句佛号取而代之,这叫会念佛;念久了,念久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见色闻声,就会不执著、不分别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就成功了。能够念到不执著,那叫功夫成片;念到不分别,叫事一心不乱;念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是理一心不乱,理一心不乱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,你就超越了。除了这些功夫,跟一切大乘法里面同一个原理原则,但是净土还有特别殊胜的,那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力加持你,这是其他法门没有的。阿弥陀佛本愿力,你只要有小小一点功夫,对世间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真能放下,贪瞋痴慢能放下少分,不是完全放下,能放下那么一点点,常常保持清净心,相似的正念、正定现前,就决定得生净土。

  我们学佛,不论你弘不弘法、教不教人,因为净宗是大乘,我不上台讲经说法,我在台下遇到人都能劝他,劝他信佛,劝他对佛的教诲能有些理解,劝他念佛。应当要做,而且自己要做出样子给别人看,自己不做出样子,你就没有办法影响别人,你也没有办法劝导别人。我们过去在庐江做实验,办了一个中心,还没开学,老师先开始集训。第一天我跟这些老师讲话,我告诉老师,我说我们这一次开这个班意义很深,这是救国家、救民族,真正是「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」,这个重担在我们每一位老师肩膀上。我说孔子是老师,他教学成功了,释迦牟尼佛是老师,他教学也成功了,他为什么成功?我们得好好想想,他成功秘诀在哪里?他所教的自己全做到。自己做到然后再教人,这是圣人;第二,说出来之后决定能兑现、能做到的,这是贤人;如果自己没有做到,希望别人做到,自己做不到,那是骗人,骗人这种教学会失败。圣贤人教学秘诀就在此地,一定是先做到。我们推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里一共一百一十三桩事情,我们全都做到,这样才行。那是我说的,我希望老师们用四个月的时间,把《弟子规》百分之百的落实,然后我们再向外推广,来帮助这个小镇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一起都来学,肯定会做得成功。我没想到老师两个多月就落实,非常欢喜、非常安慰。我听到这个信息之后,行了,就可以下乡入户,到每个家庭去表演,身教重於言教。所以这个小镇,我们原先以为二、三年才有成绩看到,没有想到四个月,三、四个月成绩卓著。这什么原因?我们把圣贤人这个方法真的学到,才能产生这种效果。

  学到,这就是四法里面的总持法门,总持是什么?重要的纲领原则掌握到了。总是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,就是我们现在讲抓纲领,纲领掌握到,细节活学活用。第四个是辩才。辩才学不来的,怎么学法?辩才从哪里来的?辩才从正念、正定、总持来的,只要你前面三个有了,后面无障碍的辩才就出现,这是我们要学的。总之,诚心诚意为别人,不为自己,才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,辩才也是加持才有的。

  所以前面佛力加持,他有这个愿代众生苦,看到六道众生这么多迷惑颠倒,在那里造业受报。佛菩萨有愿,没成佛之前都发过四弘誓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你想帮助人,没有能力,所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现在你成佛了,能够放下起心动念就成佛;起心动念还有,能够放下分别执著,这是菩萨;分别也放不下,能放下执著,那是阿罗汉,都有能力在六道里面帮助这些苦难众生。重要的你要真放下,为苦难众生,不为自己名闻利养。见到有能力比我好的、德行比我高的,我怎么样?我得让位给他。在中国佛教史里面有个非常显著、著名的例子,六祖惠能大师。接受五祖衣钵之后,由於嫉妒障碍,他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一天经都没听过。在黄梅虽然住了八个月,五祖分配他的工作还是他的本行,他是樵夫,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去卖,是干这个行业的。现在世间这个行业没有了,抗战期间还有,现在没有了。昨天跟我在一起的余老师,我们两个是小学同学,那时候我们住在福建建瓯,我们念小学二年级就在一起。那时候城里面没有自来水,所以有卖水的,在外面挑水,挑到城里面来卖,卖水的。有卖柴的,惠能大师就是卖柴的,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。我们能想到,忍和尚会下神秀法师,那是五祖的大弟子,经听得多,也有很好的修养,在五祖会里面常常是代五祖说法,很不错。所以每个人心目当中都认为将来六代祖一定是他,一定传给他的,没想到传给一个卖柴的人,这什么人能服?一听说衣钵给惠能拿去了,全寺庙这些人统统分头四面去找,想把衣钵抢回来。五祖拦不住!倒是神秀还不错,真的还有点修养,神秀说师父把衣钵传给他,当然他确实是比我高。从能大师那首偈子他也就服了。五祖叫他们作偈,神秀法师作了一首偈,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,这神秀写的。惠能听到这个,当然他不认识字,他听人家念,听说这个偈子没有见性,所以他把它改了,他叫人家写到旁边,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这首偈写出来之后,没有一个人不吃惊。他在黄梅八个月,就在柴房里面舂米、劈柴,干这个事情干了八个月,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他,大家不服。他跑到猎人队里面去躲避,这一躲避就是十五年,经过十五年,大家把这个事情也淡忘了,他才出来。

  出来到广州,现在的光孝寺,那时候印宗法师在讲《涅盘经》,他坐在后面听讲经。印宗法师那个时候的身分了不起,岭南一带,就是广东这一带,是第一位大善知识,这还得了!他在讲经,外面有旗杆,那个旗杆现在还在,我去看过,还在,当然换了,坏掉之后重新又立了个旗杆。当年在那里挂的幡,风吹得幡动,里面就有两个出家人起心动念,一个出家人说你看外面风动,那个说不是风动,是幡动。两个人风动幡动争来争去,彼此都不服。惠能大师坐在旁边,告诉他,他说「仁者」,你看他多谦虚,佛门里面称仁者是称菩萨,仁慈的仁,他说「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」。这两个人一听马上就服了。这座经讲完,印宗法师下来,听到这个事情,心里面也服了,就怀疑,问他「听说黄梅衣钵传了很多年」,他就问「仁者,是不是你得的衣钵?」惠能大师承认「是的」。他说「衣钵拿来看看」,展示大家看。印宗法师给惠能剃头,惠能这时候还是在家身分,得衣钵是在家身分,居士。印宗法师给他剃头,剃了头之后,倒过来拜他为师,如果要有嫉妒障碍,惠能大师出不来。立刻让位,这还得了!岭南第一高僧拜他做老师,水涨船高,一下就把惠能大师抬举上来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惠能大师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师的成就,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。

  嫉妒、障碍在唐朝时候就那么严重,在现前这个社会那就更难。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,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,老师就给我说了好多次。他说学经教是不错,好事,可是你将来经教要讲好了,讲不好还无所谓,如果真的讲得很好,大众都赞叹,你就走投无路。老师跟我讲了多少次,我就晓得,就心里有个底。这一生你看我学佛五十八年,再过两年就一甲子,讲经讲了五十一年,真的,老师的话应了,走投无路。是到处受欢迎,但是你顶多只能住一个月,住两个月就讨人嫌了,三个月人家就要赶你走。还好释迦牟尼佛给我做了榜样,我想到这里就想起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一生没道场,过游牧生活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我比他还幸福多了。所以想起世尊我就很安慰。我们中国谚语有句话说得很好,「花无百日香,人无千日好」,这是我一生自己很受警觉,无论在哪个地方决定不能过三年,过三年赶紧就要走,不走麻烦就来了,嫉妒障碍统统都来。我们没有遇到印宗,但是我这一生能成就,遇到韩馆长,韩馆长照顾我三十年,要没有这三十年这样的照顾,安定的环境,我们不可能有成就。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、要明了,要知道感恩。怎么成就的?老师是指路,章嘉大师、李老师指引我们的方向、目标,护持的人重要,护持的人是你在菩提道上走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问题,障碍,有人来保护你,让你重重突破障碍,你才能成就。

  所以细心去观察你就会开智慧,你就会明白,学了《华严经》那更清楚、更明白了,法喜充满。以前遇到毁谤、障碍,心里还有点难过,那就错了,学了《华严》才知道不可以怨恨,而且还要感恩。我记得我第一次讲《华严经》是民国六十年,今年民国是九十八年,三十八年将近四十年。三十八年前我第一次讲《华严》,在台北志莲精舍开讲的,一个星期讲三天,那时候年轻,精神体力好,两天讲八十,一天讲四十,就是八十、四十同时讲,好像也讲了十几年,断断续续的。因为常常出国,讲了十七年,讲了一半,没讲完,那时候没有录音,更没有录像,这第一次讲。在《四十华严》里面才真正有一点领悟,知道感恩。韩馆长往生了,我们离开台北,接受李木源居士的照顾,我们到新加坡,在新加坡三年半,将近四年,我们感恩。我离开台北的时候,有二十多位悟字辈的同参道友们跟著我一起去的,当时大家的心很不平。我写了这几个字,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」,勉励我们二十多位悟字辈的同学,六句话。第一个「感激斥责你的人」,为什么?「他帮助我们增长定慧」,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;第二个「感激绊倒你的人」,为什么?「他强化我们的能力」;「感激遗弃你的人,因为他教导我们应该能自立;感激鞭打你的人,因为他消除我们的业障;感激欺骗你的人,他增长我们的见识;感激伤害你的人,他磨炼我们的心志」。总而言之,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,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这是正确的。所以,一个严重的困难,我们能够心平气和的度过,确实增长我们的定力,增长我们的忍辱,增长我们智慧。

  我离开新加坡,移民到澳洲,这些同学们也跟著我一道去,我给同学们两句话互相勉励,第一句是「处逆境,随恶缘,无瞋恚,业障尽消」,第二句是「处顺境,随善缘,无贪痴,福慧全现」。人生天天在学习,天天在受考验,问题在你会不会。如果真的把善财这套本事学会,你这一生决定成就,问题是你会不会。天天都是在折磨、在磨炼,不是正面的就是反面的,正面也是磨炼,正面你会不会起贪恋?你要起贪恋你就堕落了。无论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在这里面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就对了,你叫真学佛。真学佛的人会感恩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为什么?道道关口你都顺利通过,这叫学佛。学佛是学智慧,一个人有智慧他怎么会生烦恼,哪有这种道理!我们有所损失,什么损失?没有损失。世间一切所有的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大家都清楚,你有什么损失?没有损失。记住,永远造善业,不造恶业,为什么?这是你带得去的。金银财宝你带不去,你的房屋田宅带不去,你的家亲眷属也带不去,没有一样东西能带去,「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」。我们修什么业?至少我们得修净业,不但恶业我们不造,善业也不造,我们造净业。什么叫净业?断恶不著断恶的相,行善不计行善的相,天天断恶修善,心地干干净净。不要说我做了多少好事、修了多少功德,那就坏了,你全著相了。那是什么?那你造的是染业,不是净业,净业是心地干净,一尘不染。

  我这么一点小小的成就,我也常常提供同学,让大家分享,提供诸位做参考,那就是这一生当中没有一天离开经卷。经卷就是佛,佛的教诲,天天接受。有缘跟同学们一起来分享,我在讲台上,从开始学讲经就跟大家说了,我是学生,我不是老师。坐在台下的诸位,你们都是我的老师,都是我的监学,我跟大家提出报告,欢喜接受大家的指教。始终是这个态度,这个态度老师教的,一生也没改变。别人称我法师,我怎么敢当,但是没有法子,习惯如此,就随缘,自己不能真正认为是法师,那就错了。自己要像善财一样,没有成佛,永远是学生。谁是我们的老师?所有众生都是我的老师,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演的,我看到的、我听到的,孔子讲「三人行必有我师」,他的心行善,我向他学习,他心行不善,我要反省,回光返照我有没有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还是老师。他是不是恶人?他不是恶人,不是恶人为什么做坏事?他是舞台上表演,他演恶人演得很像。表演什么?来度我的。你要这样想、这样看,这个看法是真的,世间法没有什么真假,真假是在你自己的心、你的念头,没有真假。佛法里没有相对的,真妄、大小、善恶、罪福都不是真的,都是相对的,就看你怎么看法。你用分别执著,那个看法就麻烦,你离妄想分别执著,法法平等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诸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给你讲真话。地狱里面众生是佛菩萨,在我学佛的,特别是学《华严》、学善财的,那怎么不是菩萨?他做这个示现给我看,造什么样的不善受这个果报,我一看明白了,我要不要做这个不善?我不愿意做这个不善。全都在表演,我们全都要感恩,明白了、懂得了、会了,真的是头头是道、左右逢源。我们得佛菩萨的加持,一切众生所作所为你要是真的明白了,不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加持你吗?从来没有离开过佛菩萨,问题就是你会不会回头,你是不是真的回头。

  后面这几句话说得好,「互为增上,力相云何」,底下告诉我们,「谓无作三昧,显自觉智」,自觉智就是佛。什么叫无作三昧?在大乘教里面简单的说,於一切生死法中,离愿求造作而得的定,就叫做无作三昧。所以无作三昧也叫做无愿三昧,也叫做无求三昧。我们在「贤首品」里面读过五首偈,佛教菩萨的,这五首偈我们在此地可以念一念,再温习温习,很好。第一首,「菩萨发意求菩提,非是无因无有缘,於佛法僧生净信,以是而生广大心」。菩萨发心求无上菩提,就是求正觉,俗话讲求成佛,不是无因、不是无缘。因是什么?因是自性本来是佛,这一定要知道。我们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人性本善,《三字经》第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包括我自己在内,我自己没有例外的,人性本善。佛讲得更清楚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是因。缘是什么?底下这一句说的,「於佛法僧生净信」这是缘。如果你对於三宝不相信,信,信不清净,不清净你有怀疑,你有夹杂,你常常忘掉,这都不是净信;净信至少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个缘就结上了。你自己本来是佛,於佛法僧能生净信,你一定会好好的去学习,你这一生肯定妄尽还源。诸位要知道,妄是什么?妄是妄想分别执著。你确实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这是三大类的烦恼。我们不是上上根人,惠能是上上根人,他一下就放下了,所以他是顿悟、顿修、顿超,一念就转凡成圣。我们是业障深重,没有法子跟他比,没有法子跟他比,佛很慈悲,教我们慢慢放,一点一点的放,这叫渐修,它也有效。从哪里放?从执著,处事待人接物不再执著。执著里面,我常常劝同修,先从对立下手,学著不跟人对立,他跟我对立,我不跟他对立。有对立就会有矛盾,就会有误会,就会有冲突,所有一切不善都从这生的。不跟人对立,不跟事对立,不跟一切万物对立,这在佛法里属於边见,边是二边,这个不是真的。我们学了《华严》才知道宇宙是一体,宇宙是和谐的,我们懂得一体,我们跟天地万物和谐,这跟自性相应,这就对了。天天读经,天天接受佛菩萨的教诲,我们就不会迷失,学了要真干你就有受用,这个受用快乐无比。这个快乐不是精神上的,也不是物质上的,是与性德相应,孔子也有这个乐趣,你看《论语》头一句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悦是快乐、喜悦。从佛菩萨、从圣贤我们知道,喜乐从哪里来的?是从学习当中得来的。你不认真学习你就不会有喜乐,这个喜乐在佛法里讲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我们中国谚语有句话说,欢喜好,欢喜的人健康,欢喜的人没有烦恼,所以说人逢喜事精神爽,这个能养人。为什么年岁增长还能保持著很好的体力,道理在此地,他没有烦恼、没有忧虑。

  底下一首偈接著讲,讲得就更好,他说「不求五欲」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你要求这个东西你就有烦恼,你喜乐就得不到。五欲得到,财色名食睡得到不是很欢喜吗?那个欢喜里头有情执,那不是真欢喜,那个欢喜里头不干净,有染污,五欲丢掉你又苦恼了。那个欢喜是苦乐之乐,是相对的,法喜充满这个喜它不是相对的,因为它不是外面求来的,从内心里头你自性里面的欢喜,我们自性原来就是欢喜的。所以,爱心出自於自性,它不是对立的。世间人苦乐是对立的,苦乐是对立的,那个乐也不是真乐,这个道理要懂得。「王位」,王位很苦。我在澳洲见到总理,忙得不得了,他告诉我,晚上睡觉只能睡五个小时。跟我见面泡了一大杯浓咖啡,他告诉我这个提精神,没有这个不行。我跟他说了一句开玩笑的话,我说在现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里头,最辛苦的就是干你这个行业,王位。你每天开多少会?头脑有多少事情?我说在这个社会里头,最快乐的是干我这个行业,没事,万缘都放下了,没事。那个事情太多了,光是每天见客,每天跟人握手,很累。你要是想通了、看清楚了,你会干这个事情吗?送我我也不干,求我我也不干,太苦了!代众生苦,我是发了这个愿,那个苦太苦了,太辛苦,不能干。有人去竞选、去干的话,我很佩服他,他这个勇气很了不起,我没这个勇气,这讲真的。「富饶」,拥有财富好不好?亿万财产也可怜,我也见过。我在香港,香港首富李嘉诚,我跟他见面聊了五十分钟,富而不乐,每天不吃安眠药不能睡觉,你说多痛苦。所以佛聪明,释迦牟尼佛聪明绝顶,他有王位他不要,他是王子,他要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。你看五欲、王位、丰饶他统统具足,大聪明人,做榜样给我们看,舍得干干净净,日中一食,三衣一钵,过这种最简单的生活,快乐无比。那不是糊涂人干的,这个诸位要知道,是世间第一等聪明人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,给我们后世人做榜样。你有这些东西你心里就有牵挂,你很不容易放下;你把这些东西统统都不追求,不要这些东西,你就很容易放下。放下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果,超越六道。六道可不好出,永远不再搞生死轮回,这是多么大的福气,多么有意义的成就。「自乐」是小乘,这不是讲别的,世间人哪有自乐,世间天人也没有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都没有,阿罗汉、辟支佛他得自乐。但是他不主动去帮助众生,众生求到他,他也很慈悲,他会教你,你不去找他他不来找你。不像菩萨,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,众生有苦难,不找他,他来找你,找你帮助你,这是菩萨。后面「大名称」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高官显爵,王位是国王,大名称是大臣,佛教我们这个东西都不可以有。

  「但为永灭众生苦,利益世间而发心」,这什么?这是《还源观》里面四愿末后的一愿,「代众生苦」。众生苦在哪里?苦在迷惑,苦在不觉悟。佛给我们讲得好,苦从哪里来?苦从迷来的;乐从哪里来?乐从觉来的,觉悟就快乐,决定不是物质的享受。在《论语》里面我们所看到的,孔子学生很多,他最欣赏、最赞叹的是颜回,而颜回的物质生活是最差的,住在陋巷,日常生活箪食瓢饮。箪食,诸位没看见过这个箪,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,用竹子编成一个篓,当作饭碗;喝水,杯子没有,用葫芦瓢,他过这个生活。但是最快乐,「回也不改其乐」,一般人受不了这种物质生活的贫穷,颜回快乐,无论在什么地方见什么人都欢喜,笑容灿烂,面门放光。为什么那么快乐?快乐从哪里来?觉来的,他觉悟了,这种快乐从内心里面、自性里面发出来的,与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不相干。如果圣贤教诲里头没有这些东西,谁愿意干?愈学愈快乐,你就学不厌。经书愈读愈快乐,为什么?遍遍有悟处,就乐在其中。如果遍遍都一样的,你会念厌、念烦了,不想再去读;遍遍有新的东西发现,其妙无穷。典籍确实其深无底,其广没有边,里面讲什么?完全讲我们的自性,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统是自性变的,读这个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所以要舍,你只要放下,才知道比拥有快乐,你就渐渐的入佛境界。拥有不快乐,为什么不快乐?怕失掉,患得患失,他有这个念头。你全部放下,烦恼就没有了,就断尽了。帮助众生做再多的好事,作而无作、无作而作,前面讲的无作三昧。做了没做?真做了,为什么说无作?心地痕迹都不著,做成功了不居功,众生有福;做不成功也没有什么遗憾,众生福报、因缘不足。自己尽心尽力,功德圆满,不管事情做成做不成都是功德圆满,心地清净平等觉,这才叫学佛,这才叫得受用。

  底下这一首,「常欲利乐诸众生,庄严国土供养佛,受持正法修诸智,证菩提故而发心」。你看这首偈说得很清楚,你学佛为什么?学佛为证菩提。没有忘掉国家社会,为什么?庄严国土。用什么来庄严?用供养佛,用受持正法修诸智。供养佛怎么供养?大乘教里面,处处佛都说了,佛讲的是法供养,不是讲别的。法供养里面第一条,「依教修行供养」,佛所教你的你统统做到,这叫供养佛。佛教什么?我们净土宗,遵守佛教导我们的最高修学的指导原则是「净业三福」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的三句话,这是净土宗最高的指导原则。第一句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头一条,我们真正落实做到,这叫供养佛。我就从这一句,这些年来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,从哪里得来的?从这一句。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怎么落实?《弟子规》落实了。《弟子规》是不是佛法?是,儒家的东西是佛法,佛是这样教导我们的。「慈心不杀」,我就想到《太上感应篇》。底下一句「修十善业」,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说的。这句话是儒释道三个根,重要!第二句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小乘。第三句是大乘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劝进行者是教化众生,自己修成之后要教化众生。教化众生最重要的是身教,身教重於言教,我自己要做出来给人看,这才行,你自己做不到,你教人,人家不相信。所以受持正法,受是接受,持是保持。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是智慧,菩提就是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,我们要把它开启出来,那就是因戒得定、因定开慧。前面所讲的全都是戒律,《弟子规》是戒律,《感应篇》是戒律,《十善业道》是戒律,这个叫根本戒,这个做不到,其他的你都不能成就,所以佛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我们展开经卷,常常看到佛称善男子善女人,那个善是有标准的,第一条做到才叫善人。孝亲、尊师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,你要真正落实,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,日常生活落实了,工作上也落实了,处事待人接物统统能落实,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。

  今天有个同学送了两本书给我,讲预言的,一本书是二0一二年,讲全球的灾难,另外一本是一百年这个世界,我略略的翻一翻,我觉得那是胡造谣言,不能相信。我们相信佛法,佛怎么告诉我们?境随心转,如果我们的心善、思想善、言行善,所有灾难都能化解,为什么?宇宙跟自己是一体。我们起心动念,人不知道,人本来知道,为什么不知道?他烦恼习气太重,他障碍太多,心浮气躁,我们的信息他接收不到,他接收的全是负面的。不如物质,你看,我们也干了十几年,从一九九九年,到今年就十一年了,我们种菜,澳洲院子大,种菜。我们种的蔬菜、水果,种的这些农作物,不用化肥、不用农药,我们每天教它念佛,把念佛机在菜园里挂了好几个,满菜园都是念佛的声音,有时候佛教歌曲的声音来供养它们,菜长得特别好。附近这些农家来看到我们的菜园,问,你们怎么种,种得这么好?我们告诉他,他感觉到不可思议。它懂得我们的意思,爱心!帮助它成长。而且那些小虫,吃菜的那些小虫,我们跟它约定,它非常遵守有信用,我们都很感动。我们的菜园一定划一个角落专门供养它,小虫专门到那边去吃,隔著旁边的菜它决定不会去吃,它给我们留著,我们也给它留著。我们尊重它,它也尊重我们,互助合作,共存共荣。我们果木树很多,大概也有十几种,我们跟小鸟约定,小鸟也很遵守,懂得我们的意思。我们指定几棵树,这几棵树长的水果你们可以去吃,不是指定的,你一定要给我保留,你们不能去动。统统都遵守,所以跟这些小动物相处比人好,人都不守信用,它们非常守信用。

  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读到,不但是一切动物跟我们心灵上能沟通,矿物也能沟通。江本博士水实验很清楚、很明显,能,矿物、山河大地都能沟通。我们的善念一起来,整个山河大地、花草树木统统都变成善,哪里会有灾难?灾难怎么产生的?《楞严经》上佛讲得很清楚,贪瞋痴慢,贪婪感来的是水灾,瞋恨感来的是火灾。现在地球温度上升,科学家感觉到很害怕、很严重,这问题。地球为什么温度天天上升?发脾气的人太多了。你要真正懂这个道理,以后可不能发脾气,你发一次脾气,就把这温度又加深一点,你说你造不造罪业?永远保持著心平气和,你身体健康,你也帮助了一切众生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。瞋恚是火灾、火山爆发,这都属於瞋恚,愚痴是风灾,傲慢是地震,傲慢就不平,感应得地震。所以,贪瞋痴慢疑统统断掉,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就一样,永远不会有任何灾难,山川秀丽,五谷丰收,那是多么美好的自然环境,都是我们起心动念所感的。佛法不要说多,就是净业三福这三条做到,这个世间就太平。我们自己要做,做出来给人看,我们那个菜园就是弘法的道场,让很多人参观,一看真做成了,不要农药、不要化肥,长得这么好,天天丰收。而且这些菜真的懂得我们的意思,平常供养的量能供养三百个人吃的,我们有时候做法会,不多,一年大概有二次、三次。法会可能有一千人,那个菜园里的菜就能供养一千人,奇怪!长得又肥又胖。真的,我们互相照顾、互相关怀、互助合作,庄严国土。

  下面一首,「深心信解常清净,恭敬尊重一切佛,於法及僧亦如是,至诚供养而发心」。深心是自受用的心,深心是什么?信,对佛陀教诲真信、真干。你真的理解你就真干,干了之后真有效果,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,不受外面环境污染。恭敬尊重一切佛,这个一切佛是一切众生,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这个范围就广大。佛是什么?佛是觉。动物有觉知,植物也有觉知,江本博士实验水,水是矿物,现在我们知道矿物也有觉知。我们坐在这个讲堂里,桌椅板凳有没有觉知?有觉知。弥勒菩萨讲得好,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我们把它换算一下,它的单位是百千,百千是十万,三十二亿乘十万,三百二十兆,一弹指三百二十兆的念头。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物质,「形皆有识」,识就是见闻觉知,就是受想行识。所以物质有,只要是物质都会听、都会看,都懂得人的意思。虚空也是物质,你怎么能说它没有?法差别很大,无量无边,但是同一个自性,自性清净圆明,同一个自性。自性本来就有见闻觉知,所以自性变现的一切法统统有见闻觉知。

  江本博士把水实验做出来,我看到了,有个同学在网路下载给我看,我看得很欢喜,我就告诉他,打听他住在哪里,找他来。我邀请他到澳洲做了几场讲演,我到东京开会也去参观他的实验室。他以前不敢碰宗教,他认为宗教是迷信,他是科学家,怕有连累,接触我之后他才恍然大悟,「你所实验的东西佛三千年前都说过了」,他吓了一跳。我说佛讲得比你清楚,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有色声香味,你现在才实验一种色,还有香、还有味,你都没有实验出来。我说你要努力,你统统都能把它实验出来、测验出来,你就高明了。所有物质现象都有色声香味,都有见闻觉知、受想行识这个他实验出来了,色声香味只找到一个,还有三个还没找到、没发现到,你要努力。佛法是高等科学,你不要看错了,方老师当年介绍给我,佛法是最高的哲学,我现在这么多年学习,明白了,从理上讲是最高的哲学,从事上讲是最高的科学,一点都不假。

  所以恭敬尊重一切佛,一切佛就是一切万法。《华严经》讲的情与无情,情是动物,无情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跟矿物,全都是佛,一个性。佛经上说在动物身上来讲,叫佛性,在植物、矿物里面叫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不是两个性。这个地方的一切佛,意思就广了,我们对於所有一切万物都要有恭敬心,都要有尊重心,自己一定要学谦卑,这就对了,要学谦卑。早年我在新加坡,讲过天主教早晚课诵的《玫瑰经》,我听说这个光碟还在天主教里流通。天主教《玫瑰经》一共十五段,第一段就是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。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,佛法教人谦卑,天主教也教人谦卑,圣母玛利亚自己做出榜样给大家看。这是敬佛,下面有法、僧,法是什么?方法,学习的方法,僧是代表清净,法是代表正知正见,僧是代表清净不染。我们要明白它里头的意思,我们对於正知正见恭敬尊重,对於清净平等恭敬尊重,要认真学习,这是我们在发心。

  末后一首偈是在劝我们,「深信於佛及佛法」,这是从事上讲的。这个佛是谁?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毗卢遮那佛,在我们这个世间所讲的释迦牟尼佛,我们修净土的对於阿弥陀佛,要深信。以及遗留下的经典,告诉我们这些法门,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经典上讲得很清楚。「亦信佛子所行道」,佛子就是佛后世的弟子。我们今天学佛,这是我最初接触,方老师就告诉我,佛法在哪里?佛法在经典里面,这些指导好。我亲近章嘉大师,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。所以他教我念的经不是普通一般的,我们都没想到过,他教我念《释迦谱》、念《释迦方志》,释迦牟尼佛的传记,唐朝时候人编的,里面统统是从经文里节录下来的。认识释迦牟尼佛、了解释迦牟尼佛,跟释迦牟尼佛学习。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,第一次接触,老师就这样教导我,我就依教奉行。我一生没有道场,释迦牟尼佛没道场,但是释迦牟尼佛非常活泼,国王大臣、长者居士有别墅、有花园,请佛到那边去讲经说法他也接受,他不拒绝,讲完了就走。我们现在讲是接受使用权,不要所有权,这个花园别墅的所有权是主人的,佛在那里面讲经教学,过个几年,他这个课程一个大单元讲完,别的地方去了,道场就还给原主。好!他的学生那么多,不去争财产,没有财产,所以没有想争取财产的念头,没这个念头。这个方法太好了,没有一点执著。佛法到中国,那是国家建的道场,最初帝王,国家建的道场,不是私人的。以后也有私人,所谓大富长者,他们的田园、别墅捐献出来做道场,这个有的。但是没有说是出家人去化缘建道场,没有,这到很晚的时候,晚近才有这种事情发生,这对佛教很不利。为什么?放下就困难,你要不放下你永远不能入门。所以佛子所行道,我们要看过去佛子所行的,特别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行,跟佛一样,这个我们要相信。

  「及信无上大菩提」,佛教导我们,学佛终极的目标就是求无上正等正觉,无上正等正觉是自己本性里头本来有的,所以你决定可以得到,只要放下。佛教给我们,放下执著你就成正觉,放下分别你就成正等正觉,正觉是阿罗汉,正等正觉是菩萨,放下起心动念,你就成无上正等正觉,那就是佛。统统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有的,不是从外头来的,外面来的你未必能得到,自己本有的你决定得到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两句话,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,本有的你当然可以证得,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放下。所以放下是没有的,自性里没有的,这些贪瞋痴慢、是非人我,这个没有,自私自利,自性里没有这个东西,真可以放下。自性里有的是智慧、是德行、是相好,佛在经上讲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德就是我们今天讲德行、能力,相是相好、福报。只要把三种障碍放下,它统统现前,这三种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东西统统放下叫妄尽,智慧德相现前叫还源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