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四0卷) 2009/2/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204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长者的《合论》。
论文我们学到「但为约法身大智大悲之上,法具无尽,须当安立五位行门」,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在这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到的,长者为我们提示法具无尽,法是一切法,具是具足,一切法,每一法都具足无尽,就是三遍里面所讲的出生无尽,我们也可以说是变幻无尽;变化不如用变幻好,无论怎么变,它都是个幻相,我们不能把它看作真的。在教学方面,当然要把它分浅深次第,所以有五位的行门,这就是说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这五个位次,这是为了教学方便。虽然有次第,次第就是圆融,圆融就是次第,这个话很不容易体会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」,从相上看有行布,行布是次第,相上看有次第,从性上看没有次第;从事上看有次第,从理上看没有次第,为什么?下文就讲到,五位行门,就是包括所有一切的方便说法。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叫做方便门,方便门的所有一切说法、讲法,「总是一心一智一时智等遍满所行之道」,这句是讲圆融,上一句讲的是次第,所以次第跟圆融是一回事情。六道凡夫没有这个智慧,不知道事实真相,讲次第很容易接受,他能信能解,依照次第去修行。超越六道,提升到四圣法界里面,逐渐就接近圆融,一直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、不动念,华严境界就现前了。什么叫华严境界?就是无障碍的境界。清凉大师跟我们说了四种无碍: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这个境界现前了。这个境界现前,确实是诸佛如来的大自在,真正看破放下了。看破是对於宇宙万法真的是通达明了,这叫看破;放下,你看看,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这真放下了。在这个境界里面才叫做真正的佛,他真的成佛,不再搞这些了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以下都是在学习,学看破、学放下。上中下三根逐渐的向上提升,也就是不断的在放下,这总得要知道、要明了。我们能明白多少,就得放下多少,自己才能得真实受用。
这么多年来,我们常常劝勉同学,要放下自私自利。我们是凡夫,首先要承认我们有自私自利,我们有名闻利养,我们有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,我们有贪瞋痴慢,佛所说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,不是说别人,就是说我自己,没有一样不具足。我们要直下承当,也就是承认,这才有救;如果不肯承当,说这个我没有,别人有,我没有,那你就没救了。我们自己承当,自己才认真反省,才能够改过自新,所谓改往修来,不能像上上根人一时顿舍,我们做不到,我们慢慢的舍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会想到,看到龙女一生成就,她是顿超,可是善财的一生成就是渐修。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,像世尊我们学不到,六祖能大师也学不到,同样的,龙女那个修行方法我们也学不到,可是善财我们能学到,这个榜样好!他是一步一步往上爬,四十一个阶级一步一步往上爬。但是决定看破,也就是经上前后这两句,真的通达明了,一丝毫都没有疑惑。五位行门或者再加上十信位,就是六位行门,六位要记住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总是一心一智一时智等遍满所行之道。所以佛法,这是《华严》里面常常说的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你要是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你就有疑惑;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你就没有疑惑。
底下教我们修行,「是故起信进修行者」。起信进修,起信是初发心,真的相信,我们现在有没有真相信?真相信的人不生烦恼,真相信的人,我们还没做到!《华严经》的标准,真相信的人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。这个心是什么?初发心,就是发心住,初住菩萨,这真正发菩提心,这是佛的标准,大乘的标准。我们把这个标准降低,降到小乘的标准,看看我们能不能够与小乘起信相应?小乘起信的相应是八十八种见惑断尽了。这八十八种见惑我们也是常常提醒的,为什么?没做到,要不断的去提醒。头一个身见,第二个边见,第三、第四是成见,末后一个是邪见,这五种都没有,小乘起信;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就是十信位的初信菩萨,我们想想,我们也没有到达这个标准。换句话说,我们的心水是动的,很容易动,小风小浪就动了,大风大浪就更不必说了,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受不了一点刺激,有一点小的刺激,七情五欲就发作。七情是什么?喜怒哀乐爱恶欲,我们讲情绪。哪个人没有?赞叹几句,很高兴;别人说几句难听的话,心里就难过好几天,这是什么?小风小浪。小乘的境界入门,经上常讲「八风吹不动」,这个风就是外面境界,你六根接触之后怎么样?不动心,就是不会生起七情五欲的念头,真的把它控制住,七情五欲没有断,能控制得住,我们一般人讲忍辱功夫不错,他能够受得了。在境界风动里面,他居然能够不起心、不动念,小乘境界。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努力学习的,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。
昨天有同学在网路上节录一些新闻来送给我看,这里面全部都是最近二、三天报导的,网路上报导的,都是些灾难消息。这里面有个最严重的,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,这是科学家报导的,这个地球上二十年之后,我们的水源会有严重的缺乏。估计南北极的冰会融化,超过想像之外的快速,高山的积雪融化,很多大江、大河的水源会断绝,他说至少二十亿人没有饮水,得不到饮水。这个大难谁都没有法子解决,所以他们预测的,将来的战争是争夺饮水。地方没有水就变成沙漠,草木不生,人吃什么?科学家给我们估计二十年。最近这两年,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太大,该冷的时候不冷,该热的时候不热。气候的反常,我们在前面也讲过,我们是根据佛经上的理论,这就是讲的三种周遍,这是原理,在实际环境上,你才真正相信境随心转。我们起心动念与遍法界虚空界都起感应的作用,速度之快我们无法想像。在实际,佛家常讲实际理地,就是《华严经》在此地讲的一心一智一时。一时没有前后,一心就是一念,这一念时间很短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一弹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,就是一弹指的时间,那叫一心,那叫一念,周遍法界。这个现象没人知道,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八地菩萨他才能感受到,知道这个事实存在。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,对我们地球生态环境有关系。
气温为什么不断在上升?科学家说空气当中排放二氧化碳,这个起了作用。这是有作用,但是这个是标,不是本。本是什么?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的这些人,内心里头怨恨不平,怨气、怒气,一天到晚常常不高兴,发脾气,这些是什么?都是属於瞋恚的一分。瞋恚是什么相?瞋恚是火,往上升,就是温度上升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心里不高兴,心里发个脾气,地球温度就上升一点,它就上升。我们依照这么一个原理,我们让地球的温度降温行不行?在理论上讲是决定做得到的,只要地球上的居民都保持著心平气和,像佛所说的就太好了,「息灭贪瞋痴,勤修戒定慧」,这个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全没有了。但是佛经上说得这么清楚,现在人不相信,他说这个不合乎科学。其实科学有证明,我常常举例江本博士在日本琵琶湖做的那个实验,那就是很好的证明。他不过就是一、二百个人,把意念集中,在湖岸旁边做祈祷,这个小湾水质它就产生变化,证明佛法上常讲的境随心转。境是我们居住的环境,现在所谓是地球的生态环境,真的是随著我们念头在转。我们是什么念头?贪瞋痴慢的念头。贪,水灾,对应的是水灾;瞋恚对应的是温度上升,是火;愚痴对应的是风灾;傲慢、不平对应的是地震。那我们就相信,佛教导我们「息灭贪瞋痴,勤修戒定慧」,绝对正确。不但度自己,有意无意之中都度了众生,帮了众生的忙。我们想到现在这个世界上学佛的人不少!没错,学佛的人是不少,这些学佛的人果然都能认真修戒定慧,息贪瞋痴,肯定会产生很大的效用。可是实际上怎么样?实际上学佛的人天天都搞贪瞋痴,那就没有法子,学归学,贪瞋痴恐怕天天在增长,没有减少。所以要知道,佛没有说错,经典没有记载错,祖师大德没教错,我们自己没做到。我们也会讲,讲得天花乱坠,就是做不到。
我们回头再认真想想,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得度?得度最容易的,也是最有效的、最圆满的,是求生净土,我们能不能往生?善导大师告诉我们,「万修万人去」,他讲得没错,真干的人,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会漏差。可是早年李老师告诉我们这批学生,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往生的二、三个人而已!这是什么原因?就是古人讲的,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换句话说,现在念佛的人,大多数都是这个念法,不真干!天天念弥陀,贪瞋痴慢没有降温,七情五欲不能控制,这句佛号不起作用,压不住。佛号有力量能控制住,这是定功,定久了生智慧,智慧帮助你看破。我们也常常勉励同学,在这种状况之下,《金刚经》管用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把这句经文念一下,心地就平静多了,不至於再激动,这叫修行,这叫功夫。可是几个人在境界现前的时候,能够立刻用得上佛在经上的提示?都忘掉了,过后可能他又想起来,已经发作了,这种现象常常有。那算不错了,过后还能够忏悔,这是好事情。为什么?常常忏悔他功夫就有进步,三年五载之后他真控制得了,境界现前他就不会发作,凡夫学习总得有个过程。所以六波罗蜜要常常记住,第一个布施就是放下。持戒是做个好样子给别人看,持戒也就是把一切错误放下。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很难辨别!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做出个好样子,但是我们往往都把他忘得干干净净。如果你真看清楚、真看明白了,学习释迦牟尼佛,这个人这一生决定成佛,那都不是假的。我们知道现前这个社会,五欲六尘,邪知邪见,诱惑的力量比过去(过去不要多久,过去半个世纪,过去一个世纪)增长百倍都不止,那个时候没这么多的诱惑,所以学佛容易成就。现在外面诱惑力量太大,外面有诱惑,里面有烦恼,烦恼就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,所以成就的人就愈来愈少,敌不过诱惑就堕落了。这个事情是我们这一生修行成功失败关键的所在,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没有警惕。要想成就一定要放下,尤其在现前这个社会。
我相信你们常常看电视、常常看报纸,你们所得到的资讯比我多,资讯里头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。对修行人来说,这个负面的信息是好消息,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。中国古圣先贤告诉我们,「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」,今天这个地球既危又乱,老祖宗提醒我们赶快移民,赶快争取时间办移民的手续,移到哪里去?移到极乐世界去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非常欢迎我们过去,为什么不去?真有这个认知,所以这不是一个坏信息,我看是好信息。认真去办移民手续,这个移民的手续就是具足信愿行,老实念佛求生净土,这就对了。这个世间万缘放下,你不能不放下,我们从这个地方起信进修,这就我们现前这个立场。
「於大智境界,莫作三世近远延促之见」。这是我们对於大乘有尊重的心、有敬重的心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,是大乘境界、是法身菩萨的境界。法身菩萨境界里面没有三世,过去现在未来没有,就是说他那个境界里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,所以你不能作三世近远,近远是讲空间,没有远近。为什么?一心一智一时。延促,延促是讲时间,延是延长,促是短促,这句话简单讲,它里头没有时空这桩事。我们真是很长时间生活在有时空的幻相里头,现在让我们把这个境界消除那不容易,消除不掉,所以他先教给我们不要有这个看法,这个见就是看法。法身菩萨跟我们这里不一样,我们这个地方有时间、空间,法身菩萨没有。所以莫作这两个字重要,提醒我们。「违智境界故,失本大智之境,逐情识故,随相转故」。如果有这种时间、空间的见解,我们的亏吃大了。实在讲,如果不是随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,那你就是随著业识变作十法界、六道、三途。所以这个错误的看法,再加上错误的想法,把如来大智境界就变成十法界、变成六道、变成三途,就是迷了,愈迷愈深。所以说你失去了,违智境界就是迷失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德相,你迷了这个,所以失去自性本有的大智。这个失是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,真的失掉你怎么恢复?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。觉悟,智慧就现前,幻化的境界就没有了,就像我们作梦一样,睡觉的时候在梦中有境界,像是真的,醒过来之后,梦中的境界就没有了。我们现在确实就在这个现象当中,在作梦!几时醒悟过来,不但六道没有了,十法界也没有了。我们现在在人道,六道都是梦境,永嘉大师说得好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一醒过来六道没有了,六道是一场梦。醒过来在哪里?在四圣法界。醒过来,醒过来还在梦中,还不是真正清醒,那我们六道是什么?六道是作梦里头又作梦,能不能一下就真的清醒过来?能,不多,但是从六道里面醒过来到四圣法界,这个多;更多的是相信阿弥陀佛,临命终的时候佛接引他到极乐世界,这更多,而且还非常殊胜。所以世尊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净土,道理在此地,我们这一生有缘遇到了,千万不能空过。这个地方有这句话,这句话很重要,因为你迷了,你就「逐情识故,随相转故」,这就是我们先前讲的,你现在的念头,现在那个心随著外面境界转。外面境界合你的意思,你就起贪心,想控制、想占有,这属於贪心;如果不合自己的意思,你就起瞋恚、起厌恶,你想离开,这都是随境界转。大乘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那就对了。你要能够转境界,不要被境界转了。「此会第四断惑次第竟」,在十住会上,第四段讲断惑次第,到这个地方就讲完了。末后的总结就是教我们,我们智慧没有开,要相信佛的话,相信佛的话就是六道里头最有智慧的人。相信诸佛如来所证的境界是真实的,依教修行,不被外面环境所转,老实念佛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
下面长者举比喻说,「如此五位断惑次第」,就是上面所说的,如此是像上面所说的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。断惑次第,「如空无时」,它没有时间的,「如圆镜顿照」。这些话我们都很不容易体会,断惑次第,次第有先后,有先后就是有时间,怎么无时?因为它的体是一心一智一时。我们对於一时这个观念,你看佛经,无论哪一本佛经一展开,你可以看到「如是我闻,一时」,就这里讲的一时,一时是真的。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总怀疑,因为经上讲的阿难尊者记忆力第一,就像现在的电脑一样,听佛讲过一句话他就不会忘记,他有这种能力。可是看到一时我们就怀疑,到底是哪年哪月哪日?像会议纪录一样,他怎么含糊笼统用个一时?让我们对阿难的能力起了怀疑。有人说时差不一样,古今的时间不相同,譬如印度的历法跟中国历法不一样,在中国本身夏商周的历法就不一样,所谓有时差不好记就用个一时。这个说法说得太勉强,不能让我们心服口服。现在到华严会上我们才明白,真的是一时,没有先后。《金刚经》上虽然说,说了我们没听懂,说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,我们听了似懂非懂,没真搞懂。一直到听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这才算是有一点明白,不怀疑了,才晓得一时是真的,没有过去现在未来。释迦牟尼佛讲经既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,我们能不能参与法会?当然能。智者大师是学《法华经》的,天台宗的大师,他读《法华经》的时候入定了,在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《法华经》,他还听了一座,就是听了一堂课,出定之后告诉大家,释迦牟尼佛讲《法华经》,法会没散,我去听了一堂。这是什么?这是一时。他在定中,把过去现在未来放下了,一心一智一时的境界现前了,真的在。那我们想,既然真的在,那念念都在,一在一切在,一空一切空。从相上讲,有;从性上讲,空,空有不二,空有是一。长者在此地举的比喻,如圆镜顿照,像一面镜子照到外面山河大地,一照它一起都现了,没有说是近的先现、远的后现,它没有次第,同时就现了。现代人科学技术发达,手机都可以照相。照相机在从前是很珍贵的,现在太普遍,半个世纪之前照相机是个名贵的奢侈品,现在变成普通玩具,到处都是。就像照相一样,一时顿现。
「如摩尼宝,能同众色」。摩尼宝,我们就没见过了,在经典上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,宝珠;我们虽然没见过摩尼宝,可是金刚钻常见,宝石。宝石也是它什么都没有,但是它的面很多,每一面的光色千变万化,用这个来做比喻,都是比喻总不出三种周遍。下面一个比喻说,「如一滴之水」,这个比喻好。这一滴水,「入大海中,等同无二」。这一滴水如果在小溪里面,我们叫它做溪水;这个小溪流进小河里,我们叫它做河水;河再流到江里面,我们称它作江水,它的名字一直都在变;流到大海里面,名字全失掉,它也不叫河水,也不叫江水,也不叫溪水,它是大海之水。这比喻什么?究竟的比喻是讲前面五位次第,这个人修行,在十信位里面我们称他信位菩萨,到十住我们称他十住菩萨,到十行称他十行菩萨、十回向菩萨、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,最后流到大海,都叫佛了。前面就是一滴水它所流的经过,这一滴水比喻什么?比喻我们自己,修行人,比喻行人,我们现在在哪个地位。这一滴水必须经历从地上泉水冒出来,一定是小溪,流过小溪,流过小河,流过大江,再能到达大海,这是归到大海里头必须经历的途径。
我们学佛也不例外,如果我们今天遇到这样殊胜的一个法门,能真正掌握住念佛求生净土,那是无比的殊胜。生到净土之后,还有没有五位?有,不但有五位,六位都包括在其中。西方净土很特殊,它有凡圣同居土,虽有凡圣同居土,它没有六道,它只有两道,人天两道;它没有阿修罗,没有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这很殊胜。它有方便有余土,方便有余土那我们就晓得,肯定有声闻、有缘觉、有菩萨、有佛,但是一定要生到实报庄严土才算是真正成就。在同居土、在方便土显示出定功、智慧、德能,都是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,如果不加持,他就不可能。譬如每天去供佛请法,请法就是请教,供佛是修福,请法是修慧,福慧双修,这个缘就太殊胜了。我们在这个世间别说找佛,我们求个阿罗汉都求不到,没这个福分。可是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极乐世界每天你都能够随意去供养十万亿佛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。每天去供养十万亿佛,怎么供法?分身去的。换句话说,他能够有十万亿个分身,每尊佛那里都现他的身相。他供佛修福、闻法开智慧,每一天。一天就不得了,一天供养十万亿尊佛,就是一尊佛给你说一句佛法,你一天已经闻了十万亿句佛法,这还得了!又何况这个十万亿不是数目字,是表法的。表什么?表究竟圆满。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的诸佛,你同时都供养尽了,念念如是。我们不给你讲天天如是,怕你误会那个地方还有过去现在未来,念念如是。有没有位次?有位次,跟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一样,有十信,因为你从凡圣同居土,有十信。初信菩萨不堕三恶道,人间天上七次往来证阿罗汉果,阿罗汉果是第七信位的菩萨,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人天,没有三恶道。
佛对得起我们,把宇宙之间这么好的地方介绍给我们,这样殊胜的地方介绍给我们,我们还在半信半疑,还在虚情假意,那怎么对得起佛菩萨!只要你诚信,能把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缘统统放下,你决定能去,去了之后就是阿惟越致菩萨。给你讲,念念能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、听经闻法,这是什么?这是阿惟越致菩萨的境界。阿惟越致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意思是七地以上,所以极乐世界同居土、方便土这里面的修行人,都是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所以他成就太快了。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只需要十二劫就能提升到实报庄严土,这就是说他自己真正的修行功力超越十法界了。在我们这个世间超越十法界谈何容易,佛在经上常讲无量劫!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十二劫。无量劫跟十二劫没法子比,所以说极乐世界修行成就是太快了,称为难信之法。谁难信?菩萨们难信,就是不是修行这个法门的那些菩萨们,他不相信。因为他们修行太苦,费的时间太长,哪有你这么快、这么容易成就。这个快速成就是得力於弥陀威神加持,我们常讲四十八愿加持你,我们要愿意接受、欢喜接受、感恩接受,依教奉行。这个世界搞什么,不需要!真正念佛求往生,不要道场,道场累赘、麻烦,天天好多事情,妨碍你往生。有,都要把它丢掉;没有,你再去搞这个东西,那就错了。一心一意老实念佛。我们在此地,前两年在深圳,黄忠昌居士做出最好的榜样。闭关三年,只求往生,还不到三年,差两个月满三年,就是两年十个月,他就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。三十几岁的人,做这么好的一个榜样给我们看,增长我们的信心。确实我们在这个法门里面,我们学习经教,理论搞清楚,方法明白了,古圣先贤做了榜样,作证转。释迦牟尼佛教学就用三个方式:一个示转,示现给你看;劝转,讲经说法是劝我们;最后是作证。黄忠昌来给我们作证,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好比这一滴水入大海,跟一切诸佛如来等同无二,这个我们要记住。要发一个狠心,狠心是什么?狠心才能舍掉,才不再有留恋。
「以大智慧之圆镜普印诸作,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」。我们有没有这个大智慧的圆镜?这个大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我们智慧没开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就是自性大智慧的起用。如果我们真的明白,把自己的错误知见放下,经上给我们所说的,我们完全认同,不怀疑,肯定接受过来依教奉行,我们不知不觉就提升到相似位的菩萨。相似位是在哪里?方便土,就提升了。就好像这一滴水一样,凡夫初放下一切执著分别妄想,就像这一滴水入了大海,这个大海是性海,法性。我们一切所作所为,我们今天的作为里面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这是六道凡夫的作为,如果真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自自然然就产生变化,变成作而无作的大用。无作而作,作而无作,那就得大自在、就圆融。这个境界,就是《还源观》上所讲的一体、二用、三遍,我们真正回归到本体,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。初住菩萨就回归了,虽有习气,不碍事,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,所以他是一行一切行,念佛也是一念一切念,这个境界里面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所以称之为无作大用。
末后一句,「无三世之一时故」,这就是长者前面讲的圆镜顿现,现前了。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一时的真实义、一时的真相,那个一心一念一智慧你就能体会得到。所以法界是平等的,法界是圆融的,这个意思总得要晓得。为什么?晓得之后,你会把分别执著放下,这对於我们修学功夫得力是真实的帮助。我们为什么放不下?就是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没有亲自见到;天天看佛经、念佛经、研究讨论,听说而已,不是自己亲见的,於是总有些疑惑,这就障碍自己不肯放下。如果一点疑惑都没有,他怎么会不放下!放下,妨不妨碍我现前的生活?一点都不妨碍,使你的生活更为美满,没有丝毫妨碍,真正达到究竟幸福美满。入了华严境界,过佛华严的生活,还有哪种生活比这个更殊胜、比这个更美满、比这个更高的?找不到了。由此可知,大乘不能不学,而且修学不能中断。中断,我们究竟圆满的生活就失掉。
李长者在「十住品」里面重要的开示,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,把整个这一品的大意都说到了。下面第四段解释经文,这是「十住品」的经文,从「尔时法慧菩萨」起,这是正式入经文。我们看释文:「四品分二」,这四品是「十住品、梵行品、初发心功德品、明法品」,这四品,就是十住会这一会有四品经文。「前三当位行德」,前面三个就是十住、梵行、初发心功德品,当位是十住菩萨,我们现在学习的十位菩萨,是讲他们修行的大德、大智、大慧、大能。我们听了前面李长者的开示,知道十住菩萨每位所修的,都是究竟圆满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因为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这都是显示出一体二用三遍,每一位里面都显示到,每一行里面都显示到。要讲修行的纲领,那就不出普贤的十愿、文殊的十波罗蜜,这在前面都略略的提到。十愿里头每一愿都包括其他的九愿,这就变成一百愿,十乘十就是一百;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十波罗蜜,百再乘十就是一千,所以每个位次都是圆满的,圆满的德行。为什么还要位次?位次怎么来的?清凉在《疏钞》上告诉我们,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相同,这么来的。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对他们的行德不起作用,这个要知道,不碍事,不起作用。这些菩萨们应化在十法界,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,他们都能应,以无量无边无尽的应化身,帮助十法界六道三途众生断恶修善,帮助他们破迷开悟、转凡成圣。为什么有这些差别?众生迷失自性有浅深差别不同所形成的。理上讲完全没有,事上是这个现象清清楚楚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示现,无不是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
虽然现身说法教学,实际上没有起心动念,你要认为他真起心动念,那就错了,你完全看错了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示现八相成道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示现开悟,示现讲经三百余会、说法四十九年,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,这是什么?这就是四德里面的随缘妙用。随缘就是示现,随缘,给你讲经说法也是随缘。妙在哪里?妙在他没有起心动念,他没有分别执著,所以说四十九年,没说一句话。我们不懂,说四十九年,怎么没说一句话?真不好懂。佛有善巧,当年在世就有人问,佛举个比喻,道场有钟鼓,那时候钟鼓有,很古老的时候就有钟鼓。佛就问他,鼓有没有鸣?叩它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则不鸣。当你正在叩的时候,鼓有没有鸣?没有。鼓要有鸣的话,不叩它也鸣,那才叫鸣,它真的没有鸣。佛用这个比喻告诉大家,「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」,为什么会有说?就好像你有感,他有应,我们到现在对这个情形才略知一二。像江本博士水实验,水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我们以善意对它,它的反应给你一个很美的结晶;以恶念对它,一个很丑陋的结晶。这个图案我们讲堂外面有,你们都能看到。水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,有没有分别执著?没有,它的感应很灵敏,它能看、能听、能懂得人的意思,这在三种周遍上。至於它的反应那就是在四德上,这是随缘妙用。我们凡夫也随缘、也起用,但是起用里面怎么?起用里头有起心动念、有分别执著,不妙了,人家妙。不但这个妙,他还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,那是圆满的性德自然的流露,无论在哪一道,无论跟什么样的众生往来,都是做出最好的榜样。
那个榜样的用意何在?用意是帮助人省悟过来。业障重的人,帮助他省悟过来断恶修善,也就是帮助他不落三恶道。人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做很多恶事,来世堕三恶道。菩萨做十戒,做行善,修苦行,用这种方法让他看了心有所感动,回过头来断恶修善,他就不堕三恶道。人做极大的坏事,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,他还能忏悔,就有机会不堕三恶道。就怕没有人提醒他,他那个恶念不能悔改,那个亏就吃大了。这是对於根性劣的人说的。根性殊胜,很聪明、很有善根,菩萨就示现帮助他破迷开悟。破迷开悟什么?他能够脱离六道轮回。断恶修善不能脱离六道,只是不堕三恶道,从三恶道把你提升到三善道,没离开三恶道,离开三恶道一定得破迷开悟。什么是迷?最严重的迷惑就是执著,就是常常有一个控制的念头、占有的念头,这两个错误念头是你在六道轮回里头造一切恶业的根。你为什么要占有、为什么要控制?你以为是真的,你不知道六道是假的。如果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这个念头就放下。这是关於迷悟,你省悟过来之后,才知道过去错了、真错了,为什么会动这种恶念。控制占有是恶念,严重的恶念,为什么?自私自利从它起来的,贪瞋痴慢从它起来的,烦恼习气从它生起的。所以我们修行,最重的习气先断,这两种习气最严重,我们从这里下手。真的要把念头转一转,一切所作所为是为利益众生,是为帮助众生,帮助他要有正确的方向目标,那就是帮助他断恶修善,帮助他破迷开悟,帮助他转凡成圣。这个目标是纯正的,这种思想见解叫佛知佛见,做这些工作的行为那叫菩萨行,我们这一生就不会再犯错误了。行的是菩提大道、成佛之道,於世间法不再沾染。不再沾染是心地里头没有,事上呢?事上帮助众生,有,心上没有。一定要学佛、要学法身大士他们的行德。我们凡夫,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,我们凡夫行,下头没有德这个字,下面叫什么?叫业,业报的业。凡夫叫行业,菩萨示现叫行德,不一样!这个我们要懂得。
「后一胜进」,胜是殊胜,进是提升,再进一步,进一步什么?他才「趣后」,十住后面是十行,趣后就是十行,又升一级,升上去了。后面这一品叫「明法品」,「明法品」帮助十住菩萨提升到十行。我们再接著看底下,这是先介绍一下,「前会无胜进者,但是趣位方便,未成位故」。前会是十信会,十信菩萨,十信菩萨在佛法里是小学,没有学位,所以他只是趣位的方便,他本身没有学位,所以就没有胜进这个意思。因为十信菩萨没有出十法界,在十法界里面,超越十法界才有学位,这个学位是真的。所以阿罗汉叫小果,小果里头他有个学位,在大果里头他没有,大乘里面他没有。小乘里面,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,这是小乘的学位,都没有出十法界,而且前面三果还没有脱离六道,到阿罗汉才算脱离六道,所以阿罗汉算一个小果。底下「回向是位」,十回向,十回向也没有进趣,就是胜进趣后十回向也没有,为什么?「三贤位满,总为趣地之方便」。三贤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叫三贤位,到登地才叫圣人,所以我们常讲三贤十圣。三贤是三十个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叫三贤位,所以第十回向三贤位圆满了。圆满怎么样?圆满往上面去是登地,是圣人了,转贤成圣。所以三贤位他修学的目标是要证圣人的果位,就跟小学毕业他的目标是进中学,中学毕业之后他的目标进大学。所以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里面,从最上面阶段说,他们都没有学位,都没有拿到学位,到登地这才真正有学位。所以,总为趣地之方便故。「亦显趣无分别,离趣相故」,这句说得非常好,他没有身见了,为什么?他不著相。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,显这个意思在。
「今初分三」,这个初就是「十住品」,十住品分为三段,大分分为三大段。「初品辨位」,这就是十住品,是初品。今初是讲前三当位行德,讲十住、梵行、初发心功德品。所以十住品辨位,说明十住位的意思。第二「次品」是梵行品,「辨行」,说明菩萨修行。「梵行品」是属於戒,像我们在前面十信位里面有「净行品」,十信菩萨修的;十住菩萨修行修「梵行品」。就像我们现在劝同学,我们修什么?以什么来做为我们修行的标准?要以《弟子规》,要以《感应篇》,要以《十善业道》,如果出家还要加上《沙弥律仪》,那就是我们修行。十住菩萨修梵行,十信菩萨前面我们念过,修净行。他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,决定与经教相应,没有违背。我们真正学佛必须要记住,佛法修行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要是做不到,不是真正修行人,是假的。所以有慧眼的人,慧眼实在讲人人都有,你就能辨别哪是真佛、哪是假佛,就是真学佛的人、假学佛的人。真学佛的人是什么?他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一定跟十善业道相应。出家了,出家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?这是一般世俗人讲的,我这讲法大家容易懂,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?他的思想、言行与沙弥律仪相应的,那是真的;与沙弥律仪不相应的,那就是假的,所以一看就穿了。在从前学儒的,他是真儒还是假儒?你拿《弟子规》去衡量就知道了。他的行为跟《弟子规》完全相应,真的,不是假的,他是学孔孟之道;与《弟子规》相违背的,他是假的,他不是真的。四书五经讲得再好,是学术,不是圣贤大道,他讲的是学术。所以一定要重视德行,他有没有德行,这个重要。
「后品」就是「初发心功德品」,说明他修行的功德。你看前一品讲他的修行,第一品「十住品」是讲他的位次,从发心住到灌顶住,说明他的地位,然后就说明他们的行相,他们修行。十个位次修行是同样的,都是一样的,像佛家讲的菩萨,都是修十波罗蜜,都是修普贤行愿,名目完全相同,但是深度不一样,境界不一样。「初亦名解」,就是「十住品」每个位次都给我们详细讲解。「文分七分」,七分就是七个段落,第一个是「三昧分」,第二是「加分」,加是加持,第三个是「起分」,第四个是「本分」,第五个是「说分」,第六是「证成分」,最后「重颂」,这有带偈颂的。底下这个文,这就是第一段,就是「三昧分」。今天时间到了,明天我们来学学十住菩萨的三昧分,经文里面讲「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」,这非常有趣味。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长者的《合论》。
论文我们学到「但为约法身大智大悲之上,法具无尽,须当安立五位行门」,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在这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到的,长者为我们提示法具无尽,法是一切法,具是具足,一切法,每一法都具足无尽,就是三遍里面所讲的出生无尽,我们也可以说是变幻无尽;变化不如用变幻好,无论怎么变,它都是个幻相,我们不能把它看作真的。在教学方面,当然要把它分浅深次第,所以有五位的行门,这就是说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这五个位次,这是为了教学方便。虽然有次第,次第就是圆融,圆融就是次第,这个话很不容易体会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」,从相上看有行布,行布是次第,相上看有次第,从性上看没有次第;从事上看有次第,从理上看没有次第,为什么?下文就讲到,五位行门,就是包括所有一切的方便说法。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叫做方便门,方便门的所有一切说法、讲法,「总是一心一智一时智等遍满所行之道」,这句是讲圆融,上一句讲的是次第,所以次第跟圆融是一回事情。六道凡夫没有这个智慧,不知道事实真相,讲次第很容易接受,他能信能解,依照次第去修行。超越六道,提升到四圣法界里面,逐渐就接近圆融,一直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、不动念,华严境界就现前了。什么叫华严境界?就是无障碍的境界。清凉大师跟我们说了四种无碍: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这个境界现前了。这个境界现前,确实是诸佛如来的大自在,真正看破放下了。看破是对於宇宙万法真的是通达明了,这叫看破;放下,你看看,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这真放下了。在这个境界里面才叫做真正的佛,他真的成佛,不再搞这些了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以下都是在学习,学看破、学放下。上中下三根逐渐的向上提升,也就是不断的在放下,这总得要知道、要明了。我们能明白多少,就得放下多少,自己才能得真实受用。
这么多年来,我们常常劝勉同学,要放下自私自利。我们是凡夫,首先要承认我们有自私自利,我们有名闻利养,我们有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,我们有贪瞋痴慢,佛所说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,不是说别人,就是说我自己,没有一样不具足。我们要直下承当,也就是承认,这才有救;如果不肯承当,说这个我没有,别人有,我没有,那你就没救了。我们自己承当,自己才认真反省,才能够改过自新,所谓改往修来,不能像上上根人一时顿舍,我们做不到,我们慢慢的舍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会想到,看到龙女一生成就,她是顿超,可是善财的一生成就是渐修。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,像世尊我们学不到,六祖能大师也学不到,同样的,龙女那个修行方法我们也学不到,可是善财我们能学到,这个榜样好!他是一步一步往上爬,四十一个阶级一步一步往上爬。但是决定看破,也就是经上前后这两句,真的通达明了,一丝毫都没有疑惑。五位行门或者再加上十信位,就是六位行门,六位要记住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总是一心一智一时智等遍满所行之道。所以佛法,这是《华严》里面常常说的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你要是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你就有疑惑;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你就没有疑惑。
底下教我们修行,「是故起信进修行者」。起信进修,起信是初发心,真的相信,我们现在有没有真相信?真相信的人不生烦恼,真相信的人,我们还没做到!《华严经》的标准,真相信的人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。这个心是什么?初发心,就是发心住,初住菩萨,这真正发菩提心,这是佛的标准,大乘的标准。我们把这个标准降低,降到小乘的标准,看看我们能不能够与小乘起信相应?小乘起信的相应是八十八种见惑断尽了。这八十八种见惑我们也是常常提醒的,为什么?没做到,要不断的去提醒。头一个身见,第二个边见,第三、第四是成见,末后一个是邪见,这五种都没有,小乘起信;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就是十信位的初信菩萨,我们想想,我们也没有到达这个标准。换句话说,我们的心水是动的,很容易动,小风小浪就动了,大风大浪就更不必说了,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受不了一点刺激,有一点小的刺激,七情五欲就发作。七情是什么?喜怒哀乐爱恶欲,我们讲情绪。哪个人没有?赞叹几句,很高兴;别人说几句难听的话,心里就难过好几天,这是什么?小风小浪。小乘的境界入门,经上常讲「八风吹不动」,这个风就是外面境界,你六根接触之后怎么样?不动心,就是不会生起七情五欲的念头,真的把它控制住,七情五欲没有断,能控制得住,我们一般人讲忍辱功夫不错,他能够受得了。在境界风动里面,他居然能够不起心、不动念,小乘境界。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努力学习的,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。
昨天有同学在网路上节录一些新闻来送给我看,这里面全部都是最近二、三天报导的,网路上报导的,都是些灾难消息。这里面有个最严重的,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,这是科学家报导的,这个地球上二十年之后,我们的水源会有严重的缺乏。估计南北极的冰会融化,超过想像之外的快速,高山的积雪融化,很多大江、大河的水源会断绝,他说至少二十亿人没有饮水,得不到饮水。这个大难谁都没有法子解决,所以他们预测的,将来的战争是争夺饮水。地方没有水就变成沙漠,草木不生,人吃什么?科学家给我们估计二十年。最近这两年,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太大,该冷的时候不冷,该热的时候不热。气候的反常,我们在前面也讲过,我们是根据佛经上的理论,这就是讲的三种周遍,这是原理,在实际环境上,你才真正相信境随心转。我们起心动念与遍法界虚空界都起感应的作用,速度之快我们无法想像。在实际,佛家常讲实际理地,就是《华严经》在此地讲的一心一智一时。一时没有前后,一心就是一念,这一念时间很短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一弹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,就是一弹指的时间,那叫一心,那叫一念,周遍法界。这个现象没人知道,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八地菩萨他才能感受到,知道这个事实存在。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,对我们地球生态环境有关系。
气温为什么不断在上升?科学家说空气当中排放二氧化碳,这个起了作用。这是有作用,但是这个是标,不是本。本是什么?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的这些人,内心里头怨恨不平,怨气、怒气,一天到晚常常不高兴,发脾气,这些是什么?都是属於瞋恚的一分。瞋恚是什么相?瞋恚是火,往上升,就是温度上升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心里不高兴,心里发个脾气,地球温度就上升一点,它就上升。我们依照这么一个原理,我们让地球的温度降温行不行?在理论上讲是决定做得到的,只要地球上的居民都保持著心平气和,像佛所说的就太好了,「息灭贪瞋痴,勤修戒定慧」,这个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全没有了。但是佛经上说得这么清楚,现在人不相信,他说这个不合乎科学。其实科学有证明,我常常举例江本博士在日本琵琶湖做的那个实验,那就是很好的证明。他不过就是一、二百个人,把意念集中,在湖岸旁边做祈祷,这个小湾水质它就产生变化,证明佛法上常讲的境随心转。境是我们居住的环境,现在所谓是地球的生态环境,真的是随著我们念头在转。我们是什么念头?贪瞋痴慢的念头。贪,水灾,对应的是水灾;瞋恚对应的是温度上升,是火;愚痴对应的是风灾;傲慢、不平对应的是地震。那我们就相信,佛教导我们「息灭贪瞋痴,勤修戒定慧」,绝对正确。不但度自己,有意无意之中都度了众生,帮了众生的忙。我们想到现在这个世界上学佛的人不少!没错,学佛的人是不少,这些学佛的人果然都能认真修戒定慧,息贪瞋痴,肯定会产生很大的效用。可是实际上怎么样?实际上学佛的人天天都搞贪瞋痴,那就没有法子,学归学,贪瞋痴恐怕天天在增长,没有减少。所以要知道,佛没有说错,经典没有记载错,祖师大德没教错,我们自己没做到。我们也会讲,讲得天花乱坠,就是做不到。
我们回头再认真想想,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得度?得度最容易的,也是最有效的、最圆满的,是求生净土,我们能不能往生?善导大师告诉我们,「万修万人去」,他讲得没错,真干的人,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会漏差。可是早年李老师告诉我们这批学生,一万个念佛人,真正往生的二、三个人而已!这是什么原因?就是古人讲的,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换句话说,现在念佛的人,大多数都是这个念法,不真干!天天念弥陀,贪瞋痴慢没有降温,七情五欲不能控制,这句佛号不起作用,压不住。佛号有力量能控制住,这是定功,定久了生智慧,智慧帮助你看破。我们也常常勉励同学,在这种状况之下,《金刚经》管用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把这句经文念一下,心地就平静多了,不至於再激动,这叫修行,这叫功夫。可是几个人在境界现前的时候,能够立刻用得上佛在经上的提示?都忘掉了,过后可能他又想起来,已经发作了,这种现象常常有。那算不错了,过后还能够忏悔,这是好事情。为什么?常常忏悔他功夫就有进步,三年五载之后他真控制得了,境界现前他就不会发作,凡夫学习总得有个过程。所以六波罗蜜要常常记住,第一个布施就是放下。持戒是做个好样子给别人看,持戒也就是把一切错误放下。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很难辨别!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做出个好样子,但是我们往往都把他忘得干干净净。如果你真看清楚、真看明白了,学习释迦牟尼佛,这个人这一生决定成佛,那都不是假的。我们知道现前这个社会,五欲六尘,邪知邪见,诱惑的力量比过去(过去不要多久,过去半个世纪,过去一个世纪)增长百倍都不止,那个时候没这么多的诱惑,所以学佛容易成就。现在外面诱惑力量太大,外面有诱惑,里面有烦恼,烦恼就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,所以成就的人就愈来愈少,敌不过诱惑就堕落了。这个事情是我们这一生修行成功失败关键的所在,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没有警惕。要想成就一定要放下,尤其在现前这个社会。
我相信你们常常看电视、常常看报纸,你们所得到的资讯比我多,资讯里头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。对修行人来说,这个负面的信息是好消息,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。中国古圣先贤告诉我们,「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」,今天这个地球既危又乱,老祖宗提醒我们赶快移民,赶快争取时间办移民的手续,移到哪里去?移到极乐世界去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非常欢迎我们过去,为什么不去?真有这个认知,所以这不是一个坏信息,我看是好信息。认真去办移民手续,这个移民的手续就是具足信愿行,老实念佛求生净土,这就对了。这个世间万缘放下,你不能不放下,我们从这个地方起信进修,这就我们现前这个立场。
「於大智境界,莫作三世近远延促之见」。这是我们对於大乘有尊重的心、有敬重的心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,是大乘境界、是法身菩萨的境界。法身菩萨境界里面没有三世,过去现在未来没有,就是说他那个境界里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,所以你不能作三世近远,近远是讲空间,没有远近。为什么?一心一智一时。延促,延促是讲时间,延是延长,促是短促,这句话简单讲,它里头没有时空这桩事。我们真是很长时间生活在有时空的幻相里头,现在让我们把这个境界消除那不容易,消除不掉,所以他先教给我们不要有这个看法,这个见就是看法。法身菩萨跟我们这里不一样,我们这个地方有时间、空间,法身菩萨没有。所以莫作这两个字重要,提醒我们。「违智境界故,失本大智之境,逐情识故,随相转故」。如果有这种时间、空间的见解,我们的亏吃大了。实在讲,如果不是随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,那你就是随著业识变作十法界、六道、三途。所以这个错误的看法,再加上错误的想法,把如来大智境界就变成十法界、变成六道、变成三途,就是迷了,愈迷愈深。所以说你失去了,违智境界就是迷失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德相,你迷了这个,所以失去自性本有的大智。这个失是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,真的失掉你怎么恢复?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。觉悟,智慧就现前,幻化的境界就没有了,就像我们作梦一样,睡觉的时候在梦中有境界,像是真的,醒过来之后,梦中的境界就没有了。我们现在确实就在这个现象当中,在作梦!几时醒悟过来,不但六道没有了,十法界也没有了。我们现在在人道,六道都是梦境,永嘉大师说得好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一醒过来六道没有了,六道是一场梦。醒过来在哪里?在四圣法界。醒过来,醒过来还在梦中,还不是真正清醒,那我们六道是什么?六道是作梦里头又作梦,能不能一下就真的清醒过来?能,不多,但是从六道里面醒过来到四圣法界,这个多;更多的是相信阿弥陀佛,临命终的时候佛接引他到极乐世界,这更多,而且还非常殊胜。所以世尊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净土,道理在此地,我们这一生有缘遇到了,千万不能空过。这个地方有这句话,这句话很重要,因为你迷了,你就「逐情识故,随相转故」,这就是我们先前讲的,你现在的念头,现在那个心随著外面境界转。外面境界合你的意思,你就起贪心,想控制、想占有,这属於贪心;如果不合自己的意思,你就起瞋恚、起厌恶,你想离开,这都是随境界转。大乘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那就对了。你要能够转境界,不要被境界转了。「此会第四断惑次第竟」,在十住会上,第四段讲断惑次第,到这个地方就讲完了。末后的总结就是教我们,我们智慧没有开,要相信佛的话,相信佛的话就是六道里头最有智慧的人。相信诸佛如来所证的境界是真实的,依教修行,不被外面环境所转,老实念佛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
下面长者举比喻说,「如此五位断惑次第」,就是上面所说的,如此是像上面所说的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。断惑次第,「如空无时」,它没有时间的,「如圆镜顿照」。这些话我们都很不容易体会,断惑次第,次第有先后,有先后就是有时间,怎么无时?因为它的体是一心一智一时。我们对於一时这个观念,你看佛经,无论哪一本佛经一展开,你可以看到「如是我闻,一时」,就这里讲的一时,一时是真的。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总怀疑,因为经上讲的阿难尊者记忆力第一,就像现在的电脑一样,听佛讲过一句话他就不会忘记,他有这种能力。可是看到一时我们就怀疑,到底是哪年哪月哪日?像会议纪录一样,他怎么含糊笼统用个一时?让我们对阿难的能力起了怀疑。有人说时差不一样,古今的时间不相同,譬如印度的历法跟中国历法不一样,在中国本身夏商周的历法就不一样,所谓有时差不好记就用个一时。这个说法说得太勉强,不能让我们心服口服。现在到华严会上我们才明白,真的是一时,没有先后。《金刚经》上虽然说,说了我们没听懂,说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,我们听了似懂非懂,没真搞懂。一直到听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这才算是有一点明白,不怀疑了,才晓得一时是真的,没有过去现在未来。释迦牟尼佛讲经既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,我们能不能参与法会?当然能。智者大师是学《法华经》的,天台宗的大师,他读《法华经》的时候入定了,在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《法华经》,他还听了一座,就是听了一堂课,出定之后告诉大家,释迦牟尼佛讲《法华经》,法会没散,我去听了一堂。这是什么?这是一时。他在定中,把过去现在未来放下了,一心一智一时的境界现前了,真的在。那我们想,既然真的在,那念念都在,一在一切在,一空一切空。从相上讲,有;从性上讲,空,空有不二,空有是一。长者在此地举的比喻,如圆镜顿照,像一面镜子照到外面山河大地,一照它一起都现了,没有说是近的先现、远的后现,它没有次第,同时就现了。现代人科学技术发达,手机都可以照相。照相机在从前是很珍贵的,现在太普遍,半个世纪之前照相机是个名贵的奢侈品,现在变成普通玩具,到处都是。就像照相一样,一时顿现。
「如摩尼宝,能同众色」。摩尼宝,我们就没见过了,在经典上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,宝珠;我们虽然没见过摩尼宝,可是金刚钻常见,宝石。宝石也是它什么都没有,但是它的面很多,每一面的光色千变万化,用这个来做比喻,都是比喻总不出三种周遍。下面一个比喻说,「如一滴之水」,这个比喻好。这一滴水,「入大海中,等同无二」。这一滴水如果在小溪里面,我们叫它做溪水;这个小溪流进小河里,我们叫它做河水;河再流到江里面,我们称它作江水,它的名字一直都在变;流到大海里面,名字全失掉,它也不叫河水,也不叫江水,也不叫溪水,它是大海之水。这比喻什么?究竟的比喻是讲前面五位次第,这个人修行,在十信位里面我们称他信位菩萨,到十住我们称他十住菩萨,到十行称他十行菩萨、十回向菩萨、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,最后流到大海,都叫佛了。前面就是一滴水它所流的经过,这一滴水比喻什么?比喻我们自己,修行人,比喻行人,我们现在在哪个地位。这一滴水必须经历从地上泉水冒出来,一定是小溪,流过小溪,流过小河,流过大江,再能到达大海,这是归到大海里头必须经历的途径。
我们学佛也不例外,如果我们今天遇到这样殊胜的一个法门,能真正掌握住念佛求生净土,那是无比的殊胜。生到净土之后,还有没有五位?有,不但有五位,六位都包括在其中。西方净土很特殊,它有凡圣同居土,虽有凡圣同居土,它没有六道,它只有两道,人天两道;它没有阿修罗,没有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这很殊胜。它有方便有余土,方便有余土那我们就晓得,肯定有声闻、有缘觉、有菩萨、有佛,但是一定要生到实报庄严土才算是真正成就。在同居土、在方便土显示出定功、智慧、德能,都是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,如果不加持,他就不可能。譬如每天去供佛请法,请法就是请教,供佛是修福,请法是修慧,福慧双修,这个缘就太殊胜了。我们在这个世间别说找佛,我们求个阿罗汉都求不到,没这个福分。可是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极乐世界每天你都能够随意去供养十万亿佛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。每天去供养十万亿佛,怎么供法?分身去的。换句话说,他能够有十万亿个分身,每尊佛那里都现他的身相。他供佛修福、闻法开智慧,每一天。一天就不得了,一天供养十万亿尊佛,就是一尊佛给你说一句佛法,你一天已经闻了十万亿句佛法,这还得了!又何况这个十万亿不是数目字,是表法的。表什么?表究竟圆满。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的诸佛,你同时都供养尽了,念念如是。我们不给你讲天天如是,怕你误会那个地方还有过去现在未来,念念如是。有没有位次?有位次,跟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一样,有十信,因为你从凡圣同居土,有十信。初信菩萨不堕三恶道,人间天上七次往来证阿罗汉果,阿罗汉果是第七信位的菩萨,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人天,没有三恶道。
佛对得起我们,把宇宙之间这么好的地方介绍给我们,这样殊胜的地方介绍给我们,我们还在半信半疑,还在虚情假意,那怎么对得起佛菩萨!只要你诚信,能把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缘统统放下,你决定能去,去了之后就是阿惟越致菩萨。给你讲,念念能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、听经闻法,这是什么?这是阿惟越致菩萨的境界。阿惟越致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意思是七地以上,所以极乐世界同居土、方便土这里面的修行人,都是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所以他成就太快了。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只需要十二劫就能提升到实报庄严土,这就是说他自己真正的修行功力超越十法界了。在我们这个世间超越十法界谈何容易,佛在经上常讲无量劫!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十二劫。无量劫跟十二劫没法子比,所以说极乐世界修行成就是太快了,称为难信之法。谁难信?菩萨们难信,就是不是修行这个法门的那些菩萨们,他不相信。因为他们修行太苦,费的时间太长,哪有你这么快、这么容易成就。这个快速成就是得力於弥陀威神加持,我们常讲四十八愿加持你,我们要愿意接受、欢喜接受、感恩接受,依教奉行。这个世界搞什么,不需要!真正念佛求往生,不要道场,道场累赘、麻烦,天天好多事情,妨碍你往生。有,都要把它丢掉;没有,你再去搞这个东西,那就错了。一心一意老实念佛。我们在此地,前两年在深圳,黄忠昌居士做出最好的榜样。闭关三年,只求往生,还不到三年,差两个月满三年,就是两年十个月,他就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。三十几岁的人,做这么好的一个榜样给我们看,增长我们的信心。确实我们在这个法门里面,我们学习经教,理论搞清楚,方法明白了,古圣先贤做了榜样,作证转。释迦牟尼佛教学就用三个方式:一个示转,示现给你看;劝转,讲经说法是劝我们;最后是作证。黄忠昌来给我们作证,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好比这一滴水入大海,跟一切诸佛如来等同无二,这个我们要记住。要发一个狠心,狠心是什么?狠心才能舍掉,才不再有留恋。
「以大智慧之圆镜普印诸作,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」。我们有没有这个大智慧的圆镜?这个大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我们智慧没开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就是自性大智慧的起用。如果我们真的明白,把自己的错误知见放下,经上给我们所说的,我们完全认同,不怀疑,肯定接受过来依教奉行,我们不知不觉就提升到相似位的菩萨。相似位是在哪里?方便土,就提升了。就好像这一滴水一样,凡夫初放下一切执著分别妄想,就像这一滴水入了大海,这个大海是性海,法性。我们一切所作所为,我们今天的作为里面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这是六道凡夫的作为,如果真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自自然然就产生变化,变成作而无作的大用。无作而作,作而无作,那就得大自在、就圆融。这个境界,就是《还源观》上所讲的一体、二用、三遍,我们真正回归到本体,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。初住菩萨就回归了,虽有习气,不碍事,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,所以他是一行一切行,念佛也是一念一切念,这个境界里面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所以称之为无作大用。
末后一句,「无三世之一时故」,这就是长者前面讲的圆镜顿现,现前了。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一时的真实义、一时的真相,那个一心一念一智慧你就能体会得到。所以法界是平等的,法界是圆融的,这个意思总得要晓得。为什么?晓得之后,你会把分别执著放下,这对於我们修学功夫得力是真实的帮助。我们为什么放不下?就是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没有亲自见到;天天看佛经、念佛经、研究讨论,听说而已,不是自己亲见的,於是总有些疑惑,这就障碍自己不肯放下。如果一点疑惑都没有,他怎么会不放下!放下,妨不妨碍我现前的生活?一点都不妨碍,使你的生活更为美满,没有丝毫妨碍,真正达到究竟幸福美满。入了华严境界,过佛华严的生活,还有哪种生活比这个更殊胜、比这个更美满、比这个更高的?找不到了。由此可知,大乘不能不学,而且修学不能中断。中断,我们究竟圆满的生活就失掉。
李长者在「十住品」里面重要的开示,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,把整个这一品的大意都说到了。下面第四段解释经文,这是「十住品」的经文,从「尔时法慧菩萨」起,这是正式入经文。我们看释文:「四品分二」,这四品是「十住品、梵行品、初发心功德品、明法品」,这四品,就是十住会这一会有四品经文。「前三当位行德」,前面三个就是十住、梵行、初发心功德品,当位是十住菩萨,我们现在学习的十位菩萨,是讲他们修行的大德、大智、大慧、大能。我们听了前面李长者的开示,知道十住菩萨每位所修的,都是究竟圆满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因为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这都是显示出一体二用三遍,每一位里面都显示到,每一行里面都显示到。要讲修行的纲领,那就不出普贤的十愿、文殊的十波罗蜜,这在前面都略略的提到。十愿里头每一愿都包括其他的九愿,这就变成一百愿,十乘十就是一百;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十波罗蜜,百再乘十就是一千,所以每个位次都是圆满的,圆满的德行。为什么还要位次?位次怎么来的?清凉在《疏钞》上告诉我们,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相同,这么来的。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对他们的行德不起作用,这个要知道,不碍事,不起作用。这些菩萨们应化在十法界,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,他们都能应,以无量无边无尽的应化身,帮助十法界六道三途众生断恶修善,帮助他们破迷开悟、转凡成圣。为什么有这些差别?众生迷失自性有浅深差别不同所形成的。理上讲完全没有,事上是这个现象清清楚楚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示现,无不是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
虽然现身说法教学,实际上没有起心动念,你要认为他真起心动念,那就错了,你完全看错了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示现八相成道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示现开悟,示现讲经三百余会、说法四十九年,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,这是什么?这就是四德里面的随缘妙用。随缘就是示现,随缘,给你讲经说法也是随缘。妙在哪里?妙在他没有起心动念,他没有分别执著,所以说四十九年,没说一句话。我们不懂,说四十九年,怎么没说一句话?真不好懂。佛有善巧,当年在世就有人问,佛举个比喻,道场有钟鼓,那时候钟鼓有,很古老的时候就有钟鼓。佛就问他,鼓有没有鸣?叩它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则不鸣。当你正在叩的时候,鼓有没有鸣?没有。鼓要有鸣的话,不叩它也鸣,那才叫鸣,它真的没有鸣。佛用这个比喻告诉大家,「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」,为什么会有说?就好像你有感,他有应,我们到现在对这个情形才略知一二。像江本博士水实验,水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我们以善意对它,它的反应给你一个很美的结晶;以恶念对它,一个很丑陋的结晶。这个图案我们讲堂外面有,你们都能看到。水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,有没有分别执著?没有,它的感应很灵敏,它能看、能听、能懂得人的意思,这在三种周遍上。至於它的反应那就是在四德上,这是随缘妙用。我们凡夫也随缘、也起用,但是起用里面怎么?起用里头有起心动念、有分别执著,不妙了,人家妙。不但这个妙,他还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,那是圆满的性德自然的流露,无论在哪一道,无论跟什么样的众生往来,都是做出最好的榜样。
那个榜样的用意何在?用意是帮助人省悟过来。业障重的人,帮助他省悟过来断恶修善,也就是帮助他不落三恶道。人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做很多恶事,来世堕三恶道。菩萨做十戒,做行善,修苦行,用这种方法让他看了心有所感动,回过头来断恶修善,他就不堕三恶道。人做极大的坏事,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,他还能忏悔,就有机会不堕三恶道。就怕没有人提醒他,他那个恶念不能悔改,那个亏就吃大了。这是对於根性劣的人说的。根性殊胜,很聪明、很有善根,菩萨就示现帮助他破迷开悟。破迷开悟什么?他能够脱离六道轮回。断恶修善不能脱离六道,只是不堕三恶道,从三恶道把你提升到三善道,没离开三恶道,离开三恶道一定得破迷开悟。什么是迷?最严重的迷惑就是执著,就是常常有一个控制的念头、占有的念头,这两个错误念头是你在六道轮回里头造一切恶业的根。你为什么要占有、为什么要控制?你以为是真的,你不知道六道是假的。如果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这个念头就放下。这是关於迷悟,你省悟过来之后,才知道过去错了、真错了,为什么会动这种恶念。控制占有是恶念,严重的恶念,为什么?自私自利从它起来的,贪瞋痴慢从它起来的,烦恼习气从它生起的。所以我们修行,最重的习气先断,这两种习气最严重,我们从这里下手。真的要把念头转一转,一切所作所为是为利益众生,是为帮助众生,帮助他要有正确的方向目标,那就是帮助他断恶修善,帮助他破迷开悟,帮助他转凡成圣。这个目标是纯正的,这种思想见解叫佛知佛见,做这些工作的行为那叫菩萨行,我们这一生就不会再犯错误了。行的是菩提大道、成佛之道,於世间法不再沾染。不再沾染是心地里头没有,事上呢?事上帮助众生,有,心上没有。一定要学佛、要学法身大士他们的行德。我们凡夫,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,我们凡夫行,下头没有德这个字,下面叫什么?叫业,业报的业。凡夫叫行业,菩萨示现叫行德,不一样!这个我们要懂得。
「后一胜进」,胜是殊胜,进是提升,再进一步,进一步什么?他才「趣后」,十住后面是十行,趣后就是十行,又升一级,升上去了。后面这一品叫「明法品」,「明法品」帮助十住菩萨提升到十行。我们再接著看底下,这是先介绍一下,「前会无胜进者,但是趣位方便,未成位故」。前会是十信会,十信菩萨,十信菩萨在佛法里是小学,没有学位,所以他只是趣位的方便,他本身没有学位,所以就没有胜进这个意思。因为十信菩萨没有出十法界,在十法界里面,超越十法界才有学位,这个学位是真的。所以阿罗汉叫小果,小果里头他有个学位,在大果里头他没有,大乘里面他没有。小乘里面,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,这是小乘的学位,都没有出十法界,而且前面三果还没有脱离六道,到阿罗汉才算脱离六道,所以阿罗汉算一个小果。底下「回向是位」,十回向,十回向也没有进趣,就是胜进趣后十回向也没有,为什么?「三贤位满,总为趣地之方便」。三贤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叫三贤位,到登地才叫圣人,所以我们常讲三贤十圣。三贤是三十个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叫三贤位,所以第十回向三贤位圆满了。圆满怎么样?圆满往上面去是登地,是圣人了,转贤成圣。所以三贤位他修学的目标是要证圣人的果位,就跟小学毕业他的目标是进中学,中学毕业之后他的目标进大学。所以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里面,从最上面阶段说,他们都没有学位,都没有拿到学位,到登地这才真正有学位。所以,总为趣地之方便故。「亦显趣无分别,离趣相故」,这句说得非常好,他没有身见了,为什么?他不著相。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,显这个意思在。
「今初分三」,这个初就是「十住品」,十住品分为三段,大分分为三大段。「初品辨位」,这就是十住品,是初品。今初是讲前三当位行德,讲十住、梵行、初发心功德品。所以十住品辨位,说明十住位的意思。第二「次品」是梵行品,「辨行」,说明菩萨修行。「梵行品」是属於戒,像我们在前面十信位里面有「净行品」,十信菩萨修的;十住菩萨修行修「梵行品」。就像我们现在劝同学,我们修什么?以什么来做为我们修行的标准?要以《弟子规》,要以《感应篇》,要以《十善业道》,如果出家还要加上《沙弥律仪》,那就是我们修行。十住菩萨修梵行,十信菩萨前面我们念过,修净行。他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,决定与经教相应,没有违背。我们真正学佛必须要记住,佛法修行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要是做不到,不是真正修行人,是假的。所以有慧眼的人,慧眼实在讲人人都有,你就能辨别哪是真佛、哪是假佛,就是真学佛的人、假学佛的人。真学佛的人是什么?他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一定跟十善业道相应。出家了,出家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?这是一般世俗人讲的,我这讲法大家容易懂,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?他的思想、言行与沙弥律仪相应的,那是真的;与沙弥律仪不相应的,那就是假的,所以一看就穿了。在从前学儒的,他是真儒还是假儒?你拿《弟子规》去衡量就知道了。他的行为跟《弟子规》完全相应,真的,不是假的,他是学孔孟之道;与《弟子规》相违背的,他是假的,他不是真的。四书五经讲得再好,是学术,不是圣贤大道,他讲的是学术。所以一定要重视德行,他有没有德行,这个重要。
「后品」就是「初发心功德品」,说明他修行的功德。你看前一品讲他的修行,第一品「十住品」是讲他的位次,从发心住到灌顶住,说明他的地位,然后就说明他们的行相,他们修行。十个位次修行是同样的,都是一样的,像佛家讲的菩萨,都是修十波罗蜜,都是修普贤行愿,名目完全相同,但是深度不一样,境界不一样。「初亦名解」,就是「十住品」每个位次都给我们详细讲解。「文分七分」,七分就是七个段落,第一个是「三昧分」,第二是「加分」,加是加持,第三个是「起分」,第四个是「本分」,第五个是「说分」,第六是「证成分」,最后「重颂」,这有带偈颂的。底下这个文,这就是第一段,就是「三昧分」。今天时间到了,明天我们来学学十住菩萨的三昧分,经文里面讲「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」,这非常有趣味。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