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三八卷) 2009/2/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2038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长者的《合论》。
我们前面学到「入初发心住者,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,即五位通修,以初住及十地,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」,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什么是一佛智慧境界?我们还是参考学习《大方广佛华严》,我们学习「十种智明」,这就是一佛智慧境界。十种智明我们大概也用了十个小时在一起学习这个科目,总的来说,还是教导我们看破、放下,特别是看破。我想每个同学都希望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那就成佛了。世尊在这个经上多次的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本来具足一切诸佛的智慧德相,现在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世尊很慈悲告诉我们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学了这么久,现在总算是明白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有,这就是六道凡夫,堕落在六道不难,堕落在里面想离开可不是容易事情。
佛告诉我们,於世出世法,这里头特别要记住,世间法跟出世间法,出世间法是指佛法,正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那个法就是佛法、出世间法,非法就是世间法。真正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,连执著的念头都没有,那就恭喜你,你在学佛之中算是证了小果,值得欢喜。小果是什么?阿罗汉果,超越六道轮回。由此可知,六道轮回是执著变现出来的。这个境界当然不是真的,总的给你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六道是虚妄的,你能够摆脱,你能够超越,超越之后到哪里去?到方便有余土去了。诸位要记住,六道是凡圣同居土,你就生到方便有余土。方便有余土有四个阶层,有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。记住,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,是方便土里面的佛,天台大师说这叫相似佛,不是真佛。为什么不是真佛?他还是用妄心,不是真心。妄心是什么?还是用阿赖耶,八识,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还是用这个心。他用得正,四圣法界用得正,虽说是妄心,但是他的思想正、言论正、行为正,这个正从哪里来的?这个正就是世尊的好学生,依教奉行,真干,真正称之为佛弟子。在方便土把分别放下,不再分别了,把妄想放下,那就得大欢喜,为什么?他成佛了。分别心没有了,妄念没有了;妄念是什么?起心动念;也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,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。我们在十种智明里面学过,不起心不动念能够在六道里面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,转凡成圣。
虽然做这些工作,现身说法,像释迦牟尼佛、像这些大菩萨、像这些祖师大德是佛菩萨应化而来的,从表面上看跟我们凡人没有两样,从骨子里面去看,完全不一样。六道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,他有这个东西,这些大圣大哲应化在六道里头,所现的事相跟六道众生没有两样,但是人家从来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叫什么?叫妙用。贤首国师给我们讲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四德里面第一德「随缘妙用」,这个妙就是随缘也不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会学佛的要学这一招,学这一招那真是大乘根性。他的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跟《华严经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媲美,这一生当中决定圆成佛道。像下面所说的,这底下举的例子,「如龙女一刹那之际,已具三生,普贤行满,佛果亦就」,就是他们这个境界。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,还有控制的念头,还有占有的念头,还有是非邪正的念头,不行,依然是博地凡夫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学佛修什么?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你要知道修行的总纲领,方向、目标要认清楚,真叫「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」,真正的佛道,目标是什么、方向是什么?觉正净。你看看一入佛门,首先一桩事情是传授三皈,三皈可重要了,三皈是什么?诸位都知道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都会念,甚至於在回向偈里面你也都念到,「皈依佛,不堕地狱;皈依法,不堕饿鬼;皈依僧,不堕傍生」,你皈依了,你就不堕三恶道了吗?三恶道照堕,堕得还很快。那皈依是不是不灵?不是的,你那个皈依是形式的,假的,不是真的,有样子没有实质。像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说,「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」。你的一生谁主宰你?业力主宰你,你天天在造罪业,皈依什么意思忘掉了,不懂,传授皈依的老师大概也没有跟你讲清楚,只有形式,没有实质。皈是回头,依是依靠。皈依佛,佛是什么?佛是觉。六祖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传授三皈,他不讲佛法僧,他不教人念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为什么?他教人念皈依觉、皈依正、皈依净,用觉正净三个字。我早年看到这段经文我就想起来,佛法从永平十年传到中国,那个时候是公元六十七年,到惠能大师那个时候将近七百多年,法愈传愈讹,很多人把佛法的意思错会了、误会了。皈依三宝,真的,他误会什么?误会佛就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,法就是经典,僧就是出家人,这个错了,三皈不是这个意思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,你靠它能靠得住吗?经典再多,一把火就烧光了;出家人没有能够断烦恼,没有能证果,也是自身难保,这能靠得住吗?所以能大师不用佛法僧,用觉正净,让我们不至於产生误会,这是他的智慧。皈依佛就是觉,觉而不迷。我们凡夫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,这是迷。不了解真相,迷惑颠倒,所以我们想错了、看错了、说错了、做错了,这叫造业。你的业善,善恶的标准就是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的,与十善相应,你的果报在人天,与十善不相应,你的果报在三恶道,它有标准的。所以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自性觉,自性觉就是佛;皈依法,法是正知正见,换句话说,我们都是邪知邪见,怎样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,这叫皈依法;僧的意思是什么?僧的意思是清净、和谐的意思,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,与大众相处修六和敬这叫僧,这叫皈依僧。这是佛给我们最高的指导原则,我们不能讲忘得一干二净,忘得一干二净是你学过,你没学过,你根本就不懂,还美其名为学佛,实在讲这造罪业,你所表的相不是佛法,你所表的相是迷信,天天造作罪业自己不知道。
佛很慈悲,一进门就把修学的宗旨、目标、方向传授给你,你有没有得到?真得到了,从哪里修起?有个根本依,从哪里修起?从五戒修起。三皈受了就受五戒,五戒是什么?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五戒,从这里修起。五戒,古大德跟我们讲,跟中国千万年老祖宗教导我们五常的意思完全相同,伦常大道。伦是五伦,父子、君臣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,这是大道,五常是大德,伦是讲关系,关系知道之后,怎么样相处,这个相处是大德,就是仁义礼智信。「仁者爱人」,不会伤害人,相当佛法讲的不杀生,「义者循理」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能够如理如法,我们现在讲的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是义。这个义跟五戒里面不偷盗,不偷盗是不占人便宜,跟这个相应。礼,不淫欲,不邪淫;智,不饮酒;信,不妄语。中国老祖宗在佛教没传到中国来的时候,这是基本的修行方法,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。仁义礼智信是大德,合起来叫伦常大道,展开就成八德,八德有两个说法,除掉重复,十二个字,这十二个字都是从仁义礼智信里面推展出来的,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人的标准,在佛法里面讲,这是根本的戒律,「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」,诸位想想看,它是不是觉正净的落实?是不是五戒的落实?我们学佛要从这里学起。六和敬的落实。
我们为什么五戒做不到?为什么六和敬做不到?把老祖宗教导我们做人基本的这些条件忽略了。这个忽略不能怪现在人,现在人造作什么样的罪业都要原谅他,为什么?《无量寿经》上佛说得很好,「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」,那就不能责怪他。我们传统教育丢掉差不多一百年,年轻人他怎么会晓得?他的父亲不知道,没教他,他的祖父也不知道,他的曾祖父也未必知道,大概到高祖父才懂得一些,丢掉的时间太长了,没人讲究了,在社会上也听不到了,所以他的思想、他的言论、他的行为与道德完全相违背。起心动念害人,害人就等於杀生;占人便宜就等於偷盗;言行乖张,心浮气躁,就是没有礼,等於邪淫。这个淫引申的意思是过分,所以下雨,雨下得太多,过分了,叫淫雨,它有过分的意思,我们讲失礼,没礼了。现在人不讲信用,对人怀疑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,谁相信谁!甚至於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,他怎么能相信别人?确实迷惑颠倒,没有智慧,这才是一切经里面所讲的「可怜悯者」。众生可怜在哪里?你从这里一看,哪个不可怜?遇到佛法,是不是遇到真的?
所以有人说现在这个世间已经没有正法道场,这个我同意。我在早年,说这个话至少三十年前,那个时候我还在台湾讲经,有天一个老居士,老居士跟我很熟,那个时候他七十多岁,我才四十多岁,我讲经,他经常来听。一天他请我吃饭,在台北火车站附近的功德林,吃饭的时候他就问我:净空法师,你知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请你吃饭?我说:我不知道,你请我,我就来了。他说:我今天有一桩事情要请教你,很严重的问题。我说:什么严重的问题?他说:造五逆罪堕阿鼻地狱,现在社会上干这个事情的人很多。诸位知道,三十年前社会的风气跟现在不一样,那个时候还能过得去。我说没有那么严重。他说:五逆罪,杀父、杀母没听说过(现在常常有报导,在那个时候没有);杀阿罗汉,当然不可能,阿罗汉在哪里,你找也找不到;出佛身血也不可能;最后的那一条,破和合僧,这个常有。很多学佛、不学佛的批评出家人,批评寺院庵堂,这都是属於破和合僧,让大家对佛教产生误会,信徒对法师不相信,对道场不相信;不相信佛的人那更有机缘趁这个机会最好把佛教开除掉,他说这个太多。我听了之后我就跟他讲:我们好好吃饭,别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。他听了,听不懂,他看了我好半天,好像我没有把这个事情在意。他就用怀疑的口吻问我:怎么这么冷淡?我反过来问他:老居士,你学佛比我早,我要不出家我称你老师;他跟李老师是师兄弟,印光大师的学生,我们对他很尊敬。他说破和合僧,我就问他:你这一生当中,你见到哪个寺院是和合僧团?他一想也笑起来了,没有一个,庙里住两个出家人都吵架、都不和,哪来的和合僧?
从前,我们听说,在古书里面看到过,僧团是修六和敬的,现在没有了。大家在一起共修,一个人一个心,一个人一个想法。和合,见和同解没有了,戒和同修也没有了,身和同住勉强,口和无诤没有了,天天吵架,利和同均,大家都在争,争利。我分析给他听,现在这个世界没有和合僧团,所以一些人对寺庙的批评没有那么重的罪过;罪过是有,骂人总不是好事,批评不是好事,他有过失,没那么严重。如果真的有一个道场,道场不必大,佛门里面讲四个人是一众,就是有四个人在一起修行这个小道场,他们真正做到六和敬,那就是正法道场。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拥护,要批评这样的道场才是阿鼻地狱的罪过。老居士这一听,他一想明白了,大家一笑。所以我们要晓得,四个人找不到,我一个人干可以,一个人干是真修行,但不是僧团,不能说正法道场。一个人不可以说是正法道场,修的是正法,要四个人以上才是一个僧团,才叫一个正法道场,真修真干。我们相信一个、一个人真干的有,团体里面没看见过。真干的人少,不多。诸位想想看,真干的人一定是持戒、修定、开慧,一定走这个道路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走的这条成佛之道,没有第二条。
戒律,在家学佛,十善业没做到,出家学佛,《沙弥律仪》没做到,佛法衰!无论怎么用功修行,功夫不得力。我们承认,现在的人无论在智慧、在善根福德因缘,决定不比古人差,为什么不能有古人那样的成就?古人受持三皈五戒十善,他真能做到,现在为什么做不到?使我们想起世尊在经教里面说了这么一句话,说佛弟子「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,释迦牟尼佛不承认,你是冒充的学生,不是真正的学生。你没有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循序渐进,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。小乘是基础,人天法,在佛法里面,《十善业道》是八万四千法门共同的基础,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,禅也好、教也好,显也好、密也好,统统是依《十善业道》做基础。《十善业道》也不容易,为什么从前人能学成功?从前人有小乘的根基。我们《大藏经》翻译的小乘经经典相当完备。章嘉大师早年就告诉我,南传巴利文的《藏经》,小乘经,就是我们中国《藏经》的阿含部,《四阿含》。我们的《四阿含》跟巴利文《藏经》对比,几乎是相等,翻译的完备。在隋唐早年小乘有两个宗派,成实宗、俱舍宗,这是学佛的共同科目,一定要学习的。可是中国人在唐朝中叶之后不学小乘,不学阿含,用儒跟道来代替,好!儒跟道确实在德行上来讲,跟小乘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,在德行上、心量上来讲,比小乘经更要大,我们中国人讲「量大福大」,所以到宋朝这两个宗就没有了,现在中国佛教只剩大乘八个宗派。我们知道从前人用儒,儒至少《弟子规》一定要学,《三字经》一定要学,《三字经》是国学概论,里面包罗万象,四书必须要读的,这儒要读的;道,《老子》一定要读,《感应篇》一定要读,《庄子》,这分量大一点,至少「内篇」这七篇是必读的,有这个基础,再入大乘不难了,没有这个基础你怎么能入大乘?可是现在我们看看,我们儒丢掉了,道也不学了,所以佛法怎么学都学不像,原因在这个地方。
我们在这一生要想成就,没有别的办法,只有念佛求生净土。可是真正生净土的人,你看看净宗的经典不多,现在所讲的五经一论,经典一展开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。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破坏人家道场,天天还讲是非,阿弥陀佛慈悲接你去,极乐世界的大众不能接受你,那阿弥陀佛就不会来接你,你得要能跟大众相处才行。你所看的全是别人的缺点,别人的好处你一样都没看到,你的良心都装著别人的罪恶、装著别人的垃圾,已经变成恶人的垃圾桶你自己都不知道,你能够到极乐世界去吗?所以这一生念佛只能跟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而已。真的想往生,我常常劝大家,特别是在最近这几年,一定要好好的学《弟子规》、学《感应篇》、学《十善业》,你有这个条件,才真正是佛经里面所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那个善是有条件的,有这三个根那就是善人,没有这三个根,佛菩萨不承认你,你自己说得怎么好都没有用处,你可以欺骗现在社会大众,你欺骗不了佛菩萨。我们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不稀奇,没有意义,要得到诸佛菩萨的赞叹,那就对了。所以这三样东西我们就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。
《华严经》上的十种智明好!那是佛教法身菩萨的。我们是读了、学习了,不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虽然做不到,要心向往之,我们要向这条路子、向这个方向去迈进,要时时刻刻记住提升自己,见贤思齐。我们为什么想提升而提升不上去,原因是什么?原因是放不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,这是个大障碍。财色名食睡,佛说这是地狱五条根,有一条你跟三恶道就有缘,五条都具足你还得了!必须把这个舍得干干净净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,三衣一钵,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统统放下,人家的心是清净的,是觉而不迷,是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。无量无边的法门,到最后就是这三条路,你是走哪个门?我们修净土的是走净门,清净心,性宗、禅宗他们走觉门,大彻大悟,教下的宗派都是走正门,正知正见。展开经卷,一定要相信、一定要肯定经典里面所讲的知见是正确的,佛知佛见。我们的想法、看法跟经上讲的相应,这是好的,这是对了;如果我们想的跟佛经上讲的不一样,必须承认我错了,佛经没错,要依照经典把我们的错误修正过来,这叫真正修行。所以经论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、错误的见解,戒律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言行。
这是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诸菩萨、罗汉、祖师大德世世代代的教诲,我们不能够怀疑,更不能够否定,至少要学孔子读书学习的态度。孔子的态度是什么?《论语》上说得很好,他自己说的,「子曰:信而好古」,他对古圣先贤的东西不怀疑,他相信,喜欢跟古人学习,为什么?古人所学的、所悟的,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性德,不是什么创造发明。所以他也说出他自己一生学习、修持、教学、传道,他老人家说得很好,信而好古、述而不作。述是什么?都是古圣先贤的,自己没有创作、没有发明。这个话我相信,为什么?你走的是明心见性这一条,性德是圆满的,你不可能在性德上加一点,也不能在性德上减一点,圆满的。你有发明,那是什么?那是知识,不是性德。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,跟夫子这个话可以说完全相同,这是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》经题里面跟我们说出的。他说释迦牟尼佛讲,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他没说一句话,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讲的,没有在古佛所说上面加一个字。你看看世出世间圣人没有发明、没有创造,现在人动不动就是要发明、要创造,世出世间圣贤没有,老老实实学圣学贤。自己证得圣贤的位次,还是述而不作,智慧、德能、才艺、神通、事业,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。这个话是真理,这个话是真言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,要认真去学习。
修道,真修、假修,佛经上有标准,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的更多!好样子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许多同学早晚课都念,那是什么?那是标准,真修行的标准,第一个「礼敬诸佛」,他真修行,你看他有没有礼貌,他要不懂礼貌,假修行,不是真修行。第二「称赞如来」,真正修行人是赞叹别人的善行,绝没有批评别人的不是,别人有不是,有不是不赞叹、不批评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教给我们的。真修行人,他心地清净、善良,决定不会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,那自己心就不善,放在口上就造口业,这哪是修行人?这是造罪业的人。你看看这个标准多好,这标准大家都知道。第三个「广修供养」,这都是真修行人干的。第四个「忏除业障」,天天忏悔自己的业障,哪有时间去看别人?哪有时间去批评别人?十条里面,这四条全是自己的德行。看到别人的好处,决定没有嫉妒,随喜功德,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。这个人我不喜欢,但是他做的是好事,我有能力帮助他,就全心全力成就他,要有这个心量。不能说我不高兴他,我就障碍他,我就不帮助他,不可以。成就人的善事就是成就社会的善行、成就大众的善意,一定要看得深、看得远,把我们的过失才真正能够化解。再有能力,「请转法轮,请佛住世」,这就是要全心全力帮助正法久住,希望圣贤教诲常在世间教化众生。人是教得好的,佛菩萨是教出来的,孔子、孟子也是教出来的。常常存这个心,常常行这个道,这个道是圣贤之道、是菩萨道。这个标准要掌握到,儒释道三个根就是绝对标准,必须要遵守的。
我们现在接著再看下文,「但明生熟惯习胜劣,安立住地之名。为智体之中,非三世情摄故。」这就是讲修行,放下起心动念这就是圆满。我们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,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,这个人就成佛,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。《华严经》上讲十信心满,这十信心他圆满了,入初住,就是入初发心住,这发的心就是诸位都知道的叫大菩提心,初发菩提心。这一发心,他就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,他的智慧现前,自性里头本有的圆满智慧;慈悲心现前,因为慈悲心现前,十法界的众生跟他有感,他就有应,感应道交。这个事情前面我们学了很多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。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一样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自自然然就现身,一定是契机契理帮助这些有缘众生,那是慈悲心在推动。他为什么这么做?慈悲心是性德,不是学来的,不是修来的,自性里头本有的,智慧也是自性里头本有的。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位次?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为什么还有这名称?这里说出来,但明生熟惯习胜劣。这就是说这些人虽然是起心动念放下了,不起心不动念,他还有习气在。习气有生有熟,像十住位就生,刚刚放下的,十地就很熟,十地他这个习气就很淡,很淡薄,所以有生熟。有惯习,惯是习惯,过去在十法界里面那些习惯,无量劫养成的习惯,虽然在实报庄严土,确实不起心不动念,偶尔那个习惯还会冒出来,惯习就是我们讲的习惯。所以他有胜有劣,品位愈高的愈殊胜,愈往下面就比较劣。这才有安立住地之名。这个住地,当中还有行、向省掉,就是他才安立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这些名称,这是假名安立。是不是真有?不能说真有,也不能说没有,你不要去分别,你分别、你去想,错了,想你又落到分别执著。他们这些位次的人从来没有这个念头。这是世尊在人天道里面讲经教学假立的名称,可是这个假立有用处,不是没有用处。虽然在实报土,实报土是平等法界,平等里面依旧有差别,但是那个差别不碍平等。也就是说,初住菩萨,初发心的发心住的菩萨,他在起作用的时候就是与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,现身说法,与十地菩萨、与等觉菩萨没有两样,我们凡夫决定分不出来。而实际上?实际上是等觉胜,十住是劣,这种胜劣很微细,不是我们凡夫境界。
这就说明为智体之中,这个智体就是佛性,佛经上常讲的法性、佛性。其实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为什么说两个名称?说佛性就是讲智体,单单说法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,从这一分来讲。这一分是觉,觉而不迷,所以称为佛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是你本具的智慧,不是学来的,只要破了无明,智慧就现前,这不是三世情摄。哪三世?这个三世不是讲时间,不是讲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,不是的,这是讲有情世间、器世间、智正觉世间。有情世间,我们今天所讲的动物,动物是有情的,这范围就包得广,十法界有情众生;器世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、矿物;第三种讲智正觉世间,那是圣人,不是凡夫,他们智慧开了,烦恼断了,虽然没有断尽,他也断得相当层次。譬如阿罗汉,六道里面的执著没有了,逐渐向上提升,执著的习气没有了,分别没有了,分别习气也没有了,到最后连起心动念也放下,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才证得这个智体,见性了,见到法性、见到佛性,这不是三世间能够明白的。佛家常讲「非证莫知」,你自己没有证得,给你讲也讲不清楚。
《华严经》实在讲把宇宙之间许多奥秘给我们揭发了,这是世尊的善巧方便,十种智明里面讲的「善巧智明」,为我们说出来,说不出来的说出来了。说出来有个好处,我们虽然没有法子理解,甚至於还很难相信,但是把疑情提起来了,有这个疑惑,没有答案。这个疑情会起作用,不定在什么时候豁然大悟,悟入这个境界。下面举例子,「如龙女一刹那之际,已具三生」,这个故事在《法华经》里面,龙女,你要晓得,她不是在人道,在畜生道,年龄很小,八岁,小龙女。这就说明,无论你在哪一道,只要你真正能明白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,识是什么?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凡夫,龙女是凡夫,一念之间转凡成圣。畜生道都能成就,人比畜生殊胜多了,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?道理就是,这跟你讲实话,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,知道,放不下,想放下也放不下。这里头最难舍的亲情、情爱,无始劫的缠绕,这一生又碰到。情爱里头有顺有逆,顺是妻子儿女,逆是冤亲债主,它会转变的,喜怒无常,这一生是亲人,来生是冤家;来生是冤家,后一生又变成亲人。正因为这么一个缘故,这《三字经》上讲的,「苟不教,性乃迁」,就说这桩事情,所以教育重要。
教育什么?教育能帮助他觉悟,帮助他醒过来,醒过来之后他就能舍、他就能放下。真正舍干净,这个世间有没有亲人?有。哪些人是亲人?没有一个众生不是亲人。这个事实真相,初发心的菩萨就证得,同一个法身,同一个法性,还能有比这个更亲的吗?没有了。我们在佛法里面听得很多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十方三世佛是指谁?过去佛没问题,现在佛也没有问题,未来佛是谁?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。这一切众生,不但指有情的,连无情的也包括在里头,《华严经》上说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这说尽了。这句话的意思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同一个法身,同一个法性;不能说这个人跟我无关系,这个物跟我无关系,那是邪知邪见,你要问问这些法身菩萨,发心住以上的,他不是这样回答你。一体,这个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已经念过好几遍,「一心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」,这种经文我们念过好多遍。入这个境界,时间、空间没有了。因为时间、空间是假的,不是真的,十法界里面有,一真法界里头没有,也就是诸佛的实报庄严土里面没有时空。
「普贤行满,佛果亦就」,这是讲到《华严》上说的,龙女是《法华》,这是转到《华严》。我们知道在隋唐时代,中国人称那个时代是佛教的黄金时代,十个宗派是那个时候建立的,每个宗派的祖师大德应该可以说都是佛菩萨应化而来的,国力盛极一时,佛法也盛极一时,帝王大臣护法,高僧大德辈出,经典大致上翻译完成,到宋朝时候翻译的经典很少了,大部分都在唐朝中叶的时候就完成,是佛教的黄金时代。普贤行,纲领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,十大愿王怎么落实?学《华严经》的人都知道,落实在五十三参,五十三参就是善财童子把十大愿王做出来给我们看。五十三参是怎么回事情你可不能不知道,你要不知道你就没法子修,你也学不到。善财童子是代表一个大乘学人,就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一个代表、一个榜样,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现在社会里各行各业的这些人物,出家的有六个人,其他统统是在家的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。善财童子跟他们接触的时候,你细细观察,那个十愿是不是全部都做到?我们如果对这个不懂,那你就没有法子学,你怎么能学普贤菩萨?所以《华严经》是活的,不是死的,这个经本是说明书。我几十年都没有看戏,没有进戏院,我年轻的时候有时候看看戏、看看电影,戏院去过,电影院也去过。进入电影院,进去的时候就拿一张说明书,这个剧情的说明,戏院也是的,今天有哪几出戏,也都有个说明书给你看。我们这个经本是说明书。《华严经》在哪里?《华严经》是我们现实的社会,是我们日常的生活,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,你遇到的一切人、一切事就是五十三参,所以它是活的。你们听听龙树菩萨讲,在大龙菩萨那里看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大本的,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那说什么?我们实际上的生活状况,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个都不漏。我们要学做好人,要学做善人,要学作佛,要学作菩萨,学做圣贤,这说明书里面先告诉我们,然后你亲身去历练,历事炼心。历是经历,你必须在事相上去经历,炼什么心?炼普贤菩萨十愿的心,炼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的心。普贤菩萨每一愿里面都包括其他的九愿,愿愿如是,每一愿里面都具足文殊菩萨十波罗蜜,而十波罗蜜里面,每一个波罗蜜都具备其他九波罗蜜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重重无尽,这是华严世界。
华严世界不远,就在我们眼前,就看你能不能契入?你能契入,那你所过的这个生活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告诉我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普贤菩萨的生活,文殊菩萨的生活,一切诸佛如来智慧德相的生活。迷了你不知道,你在搞六道轮回,悟了的时候,六道轮回就变成一真法界。所以普贤行满这四个字重要,我们学了要会用,尤其是前面四条,前面四条是基础,一定要非常坚固。你看头一个就是教礼敬,为什么见人要行九十度鞠躬礼?这是学《华严经》的,这是修普贤行的。为什么要对人能够布施?首先布施什么?布施尊重,布施爱心、敬爱,布施关怀,布施照顾,这都属於布施波罗蜜里面的。这里头有财、有法、有无畏,一个布施里面具足圆满的波罗蜜多。布施如是,持戒亦如是,持戒里头有更深的意思,威仪有则,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。
我们这个道场虽然小,供养万姓先祖的牌位,为什么?这一般寺庙里头没有的。这是提倡孝道,现在社会大众把祖先都忘掉了,我们这个地方天天跟祖先们致敬,做样子给人看的。孝是一切善法的根本,是成佛、成菩萨的真因。我们供养老师的这些遗像干什么?现在人不尊重老师,我们这个做法就是教导大家尊师重道。供祖先牌位是孝亲,孝亲不能忘记尊师,尊师的重要意义是重道,你对於道学重视你才会记得老师的恩德。这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净业三福,那是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,前面两句话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你看摆在前面两句,这两句没有了后头全都没有。所以在中国学儒、学道、学佛都要从孝亲尊师做起。怎样孝亲尊师?普贤十愿、文殊十波罗蜜,你能够做到,那叫孝亲、那叫尊师。如何具体落实?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具体落实,上面指导的原则就是普贤十愿、文殊的十波罗蜜,认真去学,其乐无穷。你真正去学的话,你就会体会得到「孔颜之乐」,孔子、颜回的乐,他乐在哪里?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!学是在圣教里面学,习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,这里头就有真乐,佛家讲的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学了管用,这真的学会了。所以普贤行满,你看十愿、十行满了,佛果亦就,他在最后教善财童子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由此可知,念佛的人普贤十愿要是修行圆满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同居土,也不在方便土,在实报庄严土,为什么?生到极乐世界他就证得圆满的佛果,真正是阿惟越致菩萨,不是阿弥陀佛加持的,是他自己真正证得的。方便土里面、同居土里面,虽然他是带业往生的,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,使他等於阿惟越致菩萨,那是受加持的,不是他自己证得的,可是普贤行满的人是自己证得的。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,《华严经》上七地以上,这不是普通菩萨。
下面长者引文殊菩萨的一段开示,我们看,「如文殊师利菩萨颂云,一念普观无量劫,无去无来亦无住,如是了知三世事,超诸方便成十力」。这首偈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我们常常看到,也很熟悉,虽然很熟悉,不是我们境界,确实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。可是我们现在念这首偈,意思大致都不迷惑,能够相信,功夫好的人能够肯定,没有怀疑。一念普观无量劫,念劫圆融,没有过去,没有未来,也没有现在,这个住就是现在。这个境界是实报庄严土里面的境界,在方便有余土里面就是四圣法界,必须入定,在定中里面才能把时空维次突破,但是在实报庄严土里头不必入定,因为他已经证得自性本定,他都是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的自性本定就是六祖大师跟我们讲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这就是自性本定,不需要再入定,都是这个境界,可是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需要入定。你们看《地藏经》,很多同修《地藏经》都念得很熟,你们看到婆罗门女、光目女,她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思议。在自己遭遇苦难的时候,遇到真正善知识来帮助她,遇到阿罗汉,阿罗汉是四圣法界的,不是六道里面。自己母亲造作罪业,过世了,不晓得到哪一道,向阿罗汉请教。阿罗汉先入定,出定才告诉她,你的母亲造作罪业,现在堕在什么地方,告诉她怎样帮助她离苦得乐,阿罗汉要入定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也要入定,十法界里面的佛陀还是要入定,到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,就不需要,为什么?念念都在定中。也就是说,实报庄严土里面这些菩萨,就是从发心住以上,他们不再起心动念,那就是自性本定。
文殊菩萨给我们讲,「一念普观无量劫」,一念是菩萨一念,无量劫是六道众生,或者方便土里面这些相似即的菩萨们,你去看他,他们有时空,所谓不同空间维次,他们有。那我们要晓得,不同空间的维次,现在科学家证明确实有,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,从理论上讲,空间维次没有数量的,无量无边。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,他是个学科学的,近代的科学家,确实从科学里头证明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,理论上讲是没有边际,但是用什么方法来突破还不知道。我们学佛,在大乘佛法里这么多年的薰习,能有一点体会,不同空间维次怎么形成的?它跟一切法没有两样,我们相信它的形成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样形成的。所以修定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,让它不起作用,时间虽然很短,空间维次可以突破,不能完全突破,可以突破一部分。譬如阿罗汉,能够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,这只要有四禅八定就能做到。四禅八定那个力量不是把烦恼转变,只是定功把烦恼伏住,叫它暂时不起作用,他在伏住那个时间里面,六道的空间维次没有了,所以他能够统统看见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定功愈深的人突破的层面就愈大愈深,完全突破,没有了,《华严经》上讲初住以上。换句话说,在十法界里面有时空维次,超越十法界就没有了,再回头来看十法界,清清楚楚。
我们看这末后一句,「如是了知三世事,超诸方便成十力」。这方便是什么?就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色界、无色界天,跟方便有余土里面相似即菩萨们,他们以入定的这种方法能了知,对於十法界里面的依正庄严是什么一回事情他清清楚楚。可是这些分证即位的法身菩萨们,他们是自性本定,像大乘经里面常说的,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十法界众生有感,他们立刻就有应,随类现身,依旧在大定当中。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,我们中国人讲虚岁,释迦牟尼佛是八十岁圆寂的,外国人讲七十九岁,他是为我们示现,演戏给我们看。十九岁出去求学,三十岁大彻大悟,悟了之后就开始教学,一直教到他圆寂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我们就想到他决定没有分别执著。不但他是这样的,当时跟他一起修行的这些弟子们,经上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亦复如是,这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。再回头我们想想,像中国六祖惠能大师,二十四岁开悟见性,开悟见性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是完全平等的。他为什么能开悟?不认识字,一天经都没听过,也没有参过禅,也没有念过佛,为什么能开悟?这正是他告诉无尽藏比丘尼的话,开悟这桩事情与学不学没关系,与什么有关系?与放下有关系。所以诸位要记住,放下执著就证阿罗汉,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,不起心、不动念你就成佛了。我们就晓得,佛法整个的教学,没有别的,看破放下。
我这一生很幸运,遇到好老师,章嘉大师,头一天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我说我知道佛法非常殊胜,有没有秘诀让我快一点契入。他就告诉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一点不错,是真话,不是假话。我那时候向他老人家请教,从哪里下手?他告诉我「布施」,财、法、无畏三种布施,从这里下手。我们的根性不高,没有办法像惠能大师一样,我们慢慢的放,一天放一点,一年放一点,真的愈放愈有智慧,愈放身体愈好,这是个证明。真学佛没有别的,把一切烦恼习气统统放下,把分别执著放下,这有真成就。放不下,那是搞佛学,对於生死轮回没有关系,这不可以不知道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长者的《合论》。
我们前面学到「入初发心住者,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,即五位通修,以初住及十地,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」,我们学到这个地方。什么是一佛智慧境界?我们还是参考学习《大方广佛华严》,我们学习「十种智明」,这就是一佛智慧境界。十种智明我们大概也用了十个小时在一起学习这个科目,总的来说,还是教导我们看破、放下,特别是看破。我想每个同学都希望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那就成佛了。世尊在这个经上多次的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本来具足一切诸佛的智慧德相,现在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世尊很慈悲告诉我们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学了这么久,现在总算是明白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有,这就是六道凡夫,堕落在六道不难,堕落在里面想离开可不是容易事情。
佛告诉我们,於世出世法,这里头特别要记住,世间法跟出世间法,出世间法是指佛法,正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那个法就是佛法、出世间法,非法就是世间法。真正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,连执著的念头都没有,那就恭喜你,你在学佛之中算是证了小果,值得欢喜。小果是什么?阿罗汉果,超越六道轮回。由此可知,六道轮回是执著变现出来的。这个境界当然不是真的,总的给你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六道是虚妄的,你能够摆脱,你能够超越,超越之后到哪里去?到方便有余土去了。诸位要记住,六道是凡圣同居土,你就生到方便有余土。方便有余土有四个阶层,有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。记住,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,是方便土里面的佛,天台大师说这叫相似佛,不是真佛。为什么不是真佛?他还是用妄心,不是真心。妄心是什么?还是用阿赖耶,八识,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还是用这个心。他用得正,四圣法界用得正,虽说是妄心,但是他的思想正、言论正、行为正,这个正从哪里来的?这个正就是世尊的好学生,依教奉行,真干,真正称之为佛弟子。在方便土把分别放下,不再分别了,把妄想放下,那就得大欢喜,为什么?他成佛了。分别心没有了,妄念没有了;妄念是什么?起心动念;也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,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。我们在十种智明里面学过,不起心不动念能够在六道里面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,转凡成圣。
虽然做这些工作,现身说法,像释迦牟尼佛、像这些大菩萨、像这些祖师大德是佛菩萨应化而来的,从表面上看跟我们凡人没有两样,从骨子里面去看,完全不一样。六道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著,他有这个东西,这些大圣大哲应化在六道里头,所现的事相跟六道众生没有两样,但是人家从来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叫什么?叫妙用。贤首国师给我们讲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四德里面第一德「随缘妙用」,这个妙就是随缘也不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会学佛的要学这一招,学这一招那真是大乘根性。他的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跟《华严经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媲美,这一生当中决定圆成佛道。像下面所说的,这底下举的例子,「如龙女一刹那之际,已具三生,普贤行满,佛果亦就」,就是他们这个境界。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,还有控制的念头,还有占有的念头,还有是非邪正的念头,不行,依然是博地凡夫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学佛修什么?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你要知道修行的总纲领,方向、目标要认清楚,真叫「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」,真正的佛道,目标是什么、方向是什么?觉正净。你看看一入佛门,首先一桩事情是传授三皈,三皈可重要了,三皈是什么?诸位都知道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都会念,甚至於在回向偈里面你也都念到,「皈依佛,不堕地狱;皈依法,不堕饿鬼;皈依僧,不堕傍生」,你皈依了,你就不堕三恶道了吗?三恶道照堕,堕得还很快。那皈依是不是不灵?不是的,你那个皈依是形式的,假的,不是真的,有样子没有实质。像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说,「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」。你的一生谁主宰你?业力主宰你,你天天在造罪业,皈依什么意思忘掉了,不懂,传授皈依的老师大概也没有跟你讲清楚,只有形式,没有实质。皈是回头,依是依靠。皈依佛,佛是什么?佛是觉。六祖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传授三皈,他不讲佛法僧,他不教人念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为什么?他教人念皈依觉、皈依正、皈依净,用觉正净三个字。我早年看到这段经文我就想起来,佛法从永平十年传到中国,那个时候是公元六十七年,到惠能大师那个时候将近七百多年,法愈传愈讹,很多人把佛法的意思错会了、误会了。皈依三宝,真的,他误会什么?误会佛就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,法就是经典,僧就是出家人,这个错了,三皈不是这个意思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,你靠它能靠得住吗?经典再多,一把火就烧光了;出家人没有能够断烦恼,没有能证果,也是自身难保,这能靠得住吗?所以能大师不用佛法僧,用觉正净,让我们不至於产生误会,这是他的智慧。皈依佛就是觉,觉而不迷。我们凡夫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,这是迷。不了解真相,迷惑颠倒,所以我们想错了、看错了、说错了、做错了,这叫造业。你的业善,善恶的标准就是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的,与十善相应,你的果报在人天,与十善不相应,你的果报在三恶道,它有标准的。所以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自性觉,自性觉就是佛;皈依法,法是正知正见,换句话说,我们都是邪知邪见,怎样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,这叫皈依法;僧的意思是什么?僧的意思是清净、和谐的意思,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,与大众相处修六和敬这叫僧,这叫皈依僧。这是佛给我们最高的指导原则,我们不能讲忘得一干二净,忘得一干二净是你学过,你没学过,你根本就不懂,还美其名为学佛,实在讲这造罪业,你所表的相不是佛法,你所表的相是迷信,天天造作罪业自己不知道。
佛很慈悲,一进门就把修学的宗旨、目标、方向传授给你,你有没有得到?真得到了,从哪里修起?有个根本依,从哪里修起?从五戒修起。三皈受了就受五戒,五戒是什么?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五戒,从这里修起。五戒,古大德跟我们讲,跟中国千万年老祖宗教导我们五常的意思完全相同,伦常大道。伦是五伦,父子、君臣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,这是大道,五常是大德,伦是讲关系,关系知道之后,怎么样相处,这个相处是大德,就是仁义礼智信。「仁者爱人」,不会伤害人,相当佛法讲的不杀生,「义者循理」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能够如理如法,我们现在讲的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是义。这个义跟五戒里面不偷盗,不偷盗是不占人便宜,跟这个相应。礼,不淫欲,不邪淫;智,不饮酒;信,不妄语。中国老祖宗在佛教没传到中国来的时候,这是基本的修行方法,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。仁义礼智信是大德,合起来叫伦常大道,展开就成八德,八德有两个说法,除掉重复,十二个字,这十二个字都是从仁义礼智信里面推展出来的,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人的标准,在佛法里面讲,这是根本的戒律,「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」,诸位想想看,它是不是觉正净的落实?是不是五戒的落实?我们学佛要从这里学起。六和敬的落实。
我们为什么五戒做不到?为什么六和敬做不到?把老祖宗教导我们做人基本的这些条件忽略了。这个忽略不能怪现在人,现在人造作什么样的罪业都要原谅他,为什么?《无量寿经》上佛说得很好,「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」,那就不能责怪他。我们传统教育丢掉差不多一百年,年轻人他怎么会晓得?他的父亲不知道,没教他,他的祖父也不知道,他的曾祖父也未必知道,大概到高祖父才懂得一些,丢掉的时间太长了,没人讲究了,在社会上也听不到了,所以他的思想、他的言论、他的行为与道德完全相违背。起心动念害人,害人就等於杀生;占人便宜就等於偷盗;言行乖张,心浮气躁,就是没有礼,等於邪淫。这个淫引申的意思是过分,所以下雨,雨下得太多,过分了,叫淫雨,它有过分的意思,我们讲失礼,没礼了。现在人不讲信用,对人怀疑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,谁相信谁!甚至於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,他怎么能相信别人?确实迷惑颠倒,没有智慧,这才是一切经里面所讲的「可怜悯者」。众生可怜在哪里?你从这里一看,哪个不可怜?遇到佛法,是不是遇到真的?
所以有人说现在这个世间已经没有正法道场,这个我同意。我在早年,说这个话至少三十年前,那个时候我还在台湾讲经,有天一个老居士,老居士跟我很熟,那个时候他七十多岁,我才四十多岁,我讲经,他经常来听。一天他请我吃饭,在台北火车站附近的功德林,吃饭的时候他就问我:净空法师,你知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请你吃饭?我说:我不知道,你请我,我就来了。他说:我今天有一桩事情要请教你,很严重的问题。我说:什么严重的问题?他说:造五逆罪堕阿鼻地狱,现在社会上干这个事情的人很多。诸位知道,三十年前社会的风气跟现在不一样,那个时候还能过得去。我说没有那么严重。他说:五逆罪,杀父、杀母没听说过(现在常常有报导,在那个时候没有);杀阿罗汉,当然不可能,阿罗汉在哪里,你找也找不到;出佛身血也不可能;最后的那一条,破和合僧,这个常有。很多学佛、不学佛的批评出家人,批评寺院庵堂,这都是属於破和合僧,让大家对佛教产生误会,信徒对法师不相信,对道场不相信;不相信佛的人那更有机缘趁这个机会最好把佛教开除掉,他说这个太多。我听了之后我就跟他讲:我们好好吃饭,别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。他听了,听不懂,他看了我好半天,好像我没有把这个事情在意。他就用怀疑的口吻问我:怎么这么冷淡?我反过来问他:老居士,你学佛比我早,我要不出家我称你老师;他跟李老师是师兄弟,印光大师的学生,我们对他很尊敬。他说破和合僧,我就问他:你这一生当中,你见到哪个寺院是和合僧团?他一想也笑起来了,没有一个,庙里住两个出家人都吵架、都不和,哪来的和合僧?
从前,我们听说,在古书里面看到过,僧团是修六和敬的,现在没有了。大家在一起共修,一个人一个心,一个人一个想法。和合,见和同解没有了,戒和同修也没有了,身和同住勉强,口和无诤没有了,天天吵架,利和同均,大家都在争,争利。我分析给他听,现在这个世界没有和合僧团,所以一些人对寺庙的批评没有那么重的罪过;罪过是有,骂人总不是好事,批评不是好事,他有过失,没那么严重。如果真的有一个道场,道场不必大,佛门里面讲四个人是一众,就是有四个人在一起修行这个小道场,他们真正做到六和敬,那就是正法道场。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拥护,要批评这样的道场才是阿鼻地狱的罪过。老居士这一听,他一想明白了,大家一笑。所以我们要晓得,四个人找不到,我一个人干可以,一个人干是真修行,但不是僧团,不能说正法道场。一个人不可以说是正法道场,修的是正法,要四个人以上才是一个僧团,才叫一个正法道场,真修真干。我们相信一个、一个人真干的有,团体里面没看见过。真干的人少,不多。诸位想想看,真干的人一定是持戒、修定、开慧,一定走这个道路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走的这条成佛之道,没有第二条。
戒律,在家学佛,十善业没做到,出家学佛,《沙弥律仪》没做到,佛法衰!无论怎么用功修行,功夫不得力。我们承认,现在的人无论在智慧、在善根福德因缘,决定不比古人差,为什么不能有古人那样的成就?古人受持三皈五戒十善,他真能做到,现在为什么做不到?使我们想起世尊在经教里面说了这么一句话,说佛弟子「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,释迦牟尼佛不承认,你是冒充的学生,不是真正的学生。你没有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循序渐进,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。小乘是基础,人天法,在佛法里面,《十善业道》是八万四千法门共同的基础,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,禅也好、教也好,显也好、密也好,统统是依《十善业道》做基础。《十善业道》也不容易,为什么从前人能学成功?从前人有小乘的根基。我们《大藏经》翻译的小乘经经典相当完备。章嘉大师早年就告诉我,南传巴利文的《藏经》,小乘经,就是我们中国《藏经》的阿含部,《四阿含》。我们的《四阿含》跟巴利文《藏经》对比,几乎是相等,翻译的完备。在隋唐早年小乘有两个宗派,成实宗、俱舍宗,这是学佛的共同科目,一定要学习的。可是中国人在唐朝中叶之后不学小乘,不学阿含,用儒跟道来代替,好!儒跟道确实在德行上来讲,跟小乘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,在德行上、心量上来讲,比小乘经更要大,我们中国人讲「量大福大」,所以到宋朝这两个宗就没有了,现在中国佛教只剩大乘八个宗派。我们知道从前人用儒,儒至少《弟子规》一定要学,《三字经》一定要学,《三字经》是国学概论,里面包罗万象,四书必须要读的,这儒要读的;道,《老子》一定要读,《感应篇》一定要读,《庄子》,这分量大一点,至少「内篇」这七篇是必读的,有这个基础,再入大乘不难了,没有这个基础你怎么能入大乘?可是现在我们看看,我们儒丢掉了,道也不学了,所以佛法怎么学都学不像,原因在这个地方。
我们在这一生要想成就,没有别的办法,只有念佛求生净土。可是真正生净土的人,你看看净宗的经典不多,现在所讲的五经一论,经典一展开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。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破坏人家道场,天天还讲是非,阿弥陀佛慈悲接你去,极乐世界的大众不能接受你,那阿弥陀佛就不会来接你,你得要能跟大众相处才行。你所看的全是别人的缺点,别人的好处你一样都没看到,你的良心都装著别人的罪恶、装著别人的垃圾,已经变成恶人的垃圾桶你自己都不知道,你能够到极乐世界去吗?所以这一生念佛只能跟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而已。真的想往生,我常常劝大家,特别是在最近这几年,一定要好好的学《弟子规》、学《感应篇》、学《十善业》,你有这个条件,才真正是佛经里面所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那个善是有条件的,有这三个根那就是善人,没有这三个根,佛菩萨不承认你,你自己说得怎么好都没有用处,你可以欺骗现在社会大众,你欺骗不了佛菩萨。我们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不稀奇,没有意义,要得到诸佛菩萨的赞叹,那就对了。所以这三样东西我们就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。
《华严经》上的十种智明好!那是佛教法身菩萨的。我们是读了、学习了,不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虽然做不到,要心向往之,我们要向这条路子、向这个方向去迈进,要时时刻刻记住提升自己,见贤思齐。我们为什么想提升而提升不上去,原因是什么?原因是放不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,这是个大障碍。财色名食睡,佛说这是地狱五条根,有一条你跟三恶道就有缘,五条都具足你还得了!必须把这个舍得干干净净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,三衣一钵,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统统放下,人家的心是清净的,是觉而不迷,是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。无量无边的法门,到最后就是这三条路,你是走哪个门?我们修净土的是走净门,清净心,性宗、禅宗他们走觉门,大彻大悟,教下的宗派都是走正门,正知正见。展开经卷,一定要相信、一定要肯定经典里面所讲的知见是正确的,佛知佛见。我们的想法、看法跟经上讲的相应,这是好的,这是对了;如果我们想的跟佛经上讲的不一样,必须承认我错了,佛经没错,要依照经典把我们的错误修正过来,这叫真正修行。所以经论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、错误的见解,戒律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言行。
这是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诸菩萨、罗汉、祖师大德世世代代的教诲,我们不能够怀疑,更不能够否定,至少要学孔子读书学习的态度。孔子的态度是什么?《论语》上说得很好,他自己说的,「子曰:信而好古」,他对古圣先贤的东西不怀疑,他相信,喜欢跟古人学习,为什么?古人所学的、所悟的,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性德,不是什么创造发明。所以他也说出他自己一生学习、修持、教学、传道,他老人家说得很好,信而好古、述而不作。述是什么?都是古圣先贤的,自己没有创作、没有发明。这个话我相信,为什么?你走的是明心见性这一条,性德是圆满的,你不可能在性德上加一点,也不能在性德上减一点,圆满的。你有发明,那是什么?那是知识,不是性德。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,跟夫子这个话可以说完全相同,这是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》经题里面跟我们说出的。他说释迦牟尼佛讲,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他没说一句话,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讲的,没有在古佛所说上面加一个字。你看看世出世间圣人没有发明、没有创造,现在人动不动就是要发明、要创造,世出世间圣贤没有,老老实实学圣学贤。自己证得圣贤的位次,还是述而不作,智慧、德能、才艺、神通、事业,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。这个话是真理,这个话是真言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,要认真去学习。
修道,真修、假修,佛经上有标准,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的更多!好样子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许多同学早晚课都念,那是什么?那是标准,真修行的标准,第一个「礼敬诸佛」,他真修行,你看他有没有礼貌,他要不懂礼貌,假修行,不是真修行。第二「称赞如来」,真正修行人是赞叹别人的善行,绝没有批评别人的不是,别人有不是,有不是不赞叹、不批评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教给我们的。真修行人,他心地清净、善良,决定不会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,那自己心就不善,放在口上就造口业,这哪是修行人?这是造罪业的人。你看看这个标准多好,这标准大家都知道。第三个「广修供养」,这都是真修行人干的。第四个「忏除业障」,天天忏悔自己的业障,哪有时间去看别人?哪有时间去批评别人?十条里面,这四条全是自己的德行。看到别人的好处,决定没有嫉妒,随喜功德,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。这个人我不喜欢,但是他做的是好事,我有能力帮助他,就全心全力成就他,要有这个心量。不能说我不高兴他,我就障碍他,我就不帮助他,不可以。成就人的善事就是成就社会的善行、成就大众的善意,一定要看得深、看得远,把我们的过失才真正能够化解。再有能力,「请转法轮,请佛住世」,这就是要全心全力帮助正法久住,希望圣贤教诲常在世间教化众生。人是教得好的,佛菩萨是教出来的,孔子、孟子也是教出来的。常常存这个心,常常行这个道,这个道是圣贤之道、是菩萨道。这个标准要掌握到,儒释道三个根就是绝对标准,必须要遵守的。
我们现在接著再看下文,「但明生熟惯习胜劣,安立住地之名。为智体之中,非三世情摄故。」这就是讲修行,放下起心动念这就是圆满。我们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,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,这个人就成佛,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。《华严经》上讲十信心满,这十信心他圆满了,入初住,就是入初发心住,这发的心就是诸位都知道的叫大菩提心,初发菩提心。这一发心,他就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,他的智慧现前,自性里头本有的圆满智慧;慈悲心现前,因为慈悲心现前,十法界的众生跟他有感,他就有应,感应道交。这个事情前面我们学了很多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。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一样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自自然然就现身,一定是契机契理帮助这些有缘众生,那是慈悲心在推动。他为什么这么做?慈悲心是性德,不是学来的,不是修来的,自性里头本有的,智慧也是自性里头本有的。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位次?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为什么还有这名称?这里说出来,但明生熟惯习胜劣。这就是说这些人虽然是起心动念放下了,不起心不动念,他还有习气在。习气有生有熟,像十住位就生,刚刚放下的,十地就很熟,十地他这个习气就很淡,很淡薄,所以有生熟。有惯习,惯是习惯,过去在十法界里面那些习惯,无量劫养成的习惯,虽然在实报庄严土,确实不起心不动念,偶尔那个习惯还会冒出来,惯习就是我们讲的习惯。所以他有胜有劣,品位愈高的愈殊胜,愈往下面就比较劣。这才有安立住地之名。这个住地,当中还有行、向省掉,就是他才安立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这些名称,这是假名安立。是不是真有?不能说真有,也不能说没有,你不要去分别,你分别、你去想,错了,想你又落到分别执著。他们这些位次的人从来没有这个念头。这是世尊在人天道里面讲经教学假立的名称,可是这个假立有用处,不是没有用处。虽然在实报土,实报土是平等法界,平等里面依旧有差别,但是那个差别不碍平等。也就是说,初住菩萨,初发心的发心住的菩萨,他在起作用的时候就是与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,现身说法,与十地菩萨、与等觉菩萨没有两样,我们凡夫决定分不出来。而实际上?实际上是等觉胜,十住是劣,这种胜劣很微细,不是我们凡夫境界。
这就说明为智体之中,这个智体就是佛性,佛经上常讲的法性、佛性。其实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为什么说两个名称?说佛性就是讲智体,单单说法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,从这一分来讲。这一分是觉,觉而不迷,所以称为佛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是你本具的智慧,不是学来的,只要破了无明,智慧就现前,这不是三世情摄。哪三世?这个三世不是讲时间,不是讲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,不是的,这是讲有情世间、器世间、智正觉世间。有情世间,我们今天所讲的动物,动物是有情的,这范围就包得广,十法界有情众生;器世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、矿物;第三种讲智正觉世间,那是圣人,不是凡夫,他们智慧开了,烦恼断了,虽然没有断尽,他也断得相当层次。譬如阿罗汉,六道里面的执著没有了,逐渐向上提升,执著的习气没有了,分别没有了,分别习气也没有了,到最后连起心动念也放下,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才证得这个智体,见性了,见到法性、见到佛性,这不是三世间能够明白的。佛家常讲「非证莫知」,你自己没有证得,给你讲也讲不清楚。
《华严经》实在讲把宇宙之间许多奥秘给我们揭发了,这是世尊的善巧方便,十种智明里面讲的「善巧智明」,为我们说出来,说不出来的说出来了。说出来有个好处,我们虽然没有法子理解,甚至於还很难相信,但是把疑情提起来了,有这个疑惑,没有答案。这个疑情会起作用,不定在什么时候豁然大悟,悟入这个境界。下面举例子,「如龙女一刹那之际,已具三生」,这个故事在《法华经》里面,龙女,你要晓得,她不是在人道,在畜生道,年龄很小,八岁,小龙女。这就说明,无论你在哪一道,只要你真正能明白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,识是什么?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凡夫,龙女是凡夫,一念之间转凡成圣。畜生道都能成就,人比畜生殊胜多了,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?道理就是,这跟你讲实话,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,知道,放不下,想放下也放不下。这里头最难舍的亲情、情爱,无始劫的缠绕,这一生又碰到。情爱里头有顺有逆,顺是妻子儿女,逆是冤亲债主,它会转变的,喜怒无常,这一生是亲人,来生是冤家;来生是冤家,后一生又变成亲人。正因为这么一个缘故,这《三字经》上讲的,「苟不教,性乃迁」,就说这桩事情,所以教育重要。
教育什么?教育能帮助他觉悟,帮助他醒过来,醒过来之后他就能舍、他就能放下。真正舍干净,这个世间有没有亲人?有。哪些人是亲人?没有一个众生不是亲人。这个事实真相,初发心的菩萨就证得,同一个法身,同一个法性,还能有比这个更亲的吗?没有了。我们在佛法里面听得很多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十方三世佛是指谁?过去佛没问题,现在佛也没有问题,未来佛是谁?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。这一切众生,不但指有情的,连无情的也包括在里头,《华严经》上说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这说尽了。这句话的意思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同一个法身,同一个法性;不能说这个人跟我无关系,这个物跟我无关系,那是邪知邪见,你要问问这些法身菩萨,发心住以上的,他不是这样回答你。一体,这个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已经念过好几遍,「一心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」,这种经文我们念过好多遍。入这个境界,时间、空间没有了。因为时间、空间是假的,不是真的,十法界里面有,一真法界里头没有,也就是诸佛的实报庄严土里面没有时空。
「普贤行满,佛果亦就」,这是讲到《华严》上说的,龙女是《法华》,这是转到《华严》。我们知道在隋唐时代,中国人称那个时代是佛教的黄金时代,十个宗派是那个时候建立的,每个宗派的祖师大德应该可以说都是佛菩萨应化而来的,国力盛极一时,佛法也盛极一时,帝王大臣护法,高僧大德辈出,经典大致上翻译完成,到宋朝时候翻译的经典很少了,大部分都在唐朝中叶的时候就完成,是佛教的黄金时代。普贤行,纲领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,十大愿王怎么落实?学《华严经》的人都知道,落实在五十三参,五十三参就是善财童子把十大愿王做出来给我们看。五十三参是怎么回事情你可不能不知道,你要不知道你就没法子修,你也学不到。善财童子是代表一个大乘学人,就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一个代表、一个榜样,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现在社会里各行各业的这些人物,出家的有六个人,其他统统是在家的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。善财童子跟他们接触的时候,你细细观察,那个十愿是不是全部都做到?我们如果对这个不懂,那你就没有法子学,你怎么能学普贤菩萨?所以《华严经》是活的,不是死的,这个经本是说明书。我几十年都没有看戏,没有进戏院,我年轻的时候有时候看看戏、看看电影,戏院去过,电影院也去过。进入电影院,进去的时候就拿一张说明书,这个剧情的说明,戏院也是的,今天有哪几出戏,也都有个说明书给你看。我们这个经本是说明书。《华严经》在哪里?《华严经》是我们现实的社会,是我们日常的生活,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,你遇到的一切人、一切事就是五十三参,所以它是活的。你们听听龙树菩萨讲,在大龙菩萨那里看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大本的,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那说什么?我们实际上的生活状况,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个都不漏。我们要学做好人,要学做善人,要学作佛,要学作菩萨,学做圣贤,这说明书里面先告诉我们,然后你亲身去历练,历事炼心。历是经历,你必须在事相上去经历,炼什么心?炼普贤菩萨十愿的心,炼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的心。普贤菩萨每一愿里面都包括其他的九愿,愿愿如是,每一愿里面都具足文殊菩萨十波罗蜜,而十波罗蜜里面,每一个波罗蜜都具备其他九波罗蜜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重重无尽,这是华严世界。
华严世界不远,就在我们眼前,就看你能不能契入?你能契入,那你所过的这个生活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告诉我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普贤菩萨的生活,文殊菩萨的生活,一切诸佛如来智慧德相的生活。迷了你不知道,你在搞六道轮回,悟了的时候,六道轮回就变成一真法界。所以普贤行满这四个字重要,我们学了要会用,尤其是前面四条,前面四条是基础,一定要非常坚固。你看头一个就是教礼敬,为什么见人要行九十度鞠躬礼?这是学《华严经》的,这是修普贤行的。为什么要对人能够布施?首先布施什么?布施尊重,布施爱心、敬爱,布施关怀,布施照顾,这都属於布施波罗蜜里面的。这里头有财、有法、有无畏,一个布施里面具足圆满的波罗蜜多。布施如是,持戒亦如是,持戒里头有更深的意思,威仪有则,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。
我们这个道场虽然小,供养万姓先祖的牌位,为什么?这一般寺庙里头没有的。这是提倡孝道,现在社会大众把祖先都忘掉了,我们这个地方天天跟祖先们致敬,做样子给人看的。孝是一切善法的根本,是成佛、成菩萨的真因。我们供养老师的这些遗像干什么?现在人不尊重老师,我们这个做法就是教导大家尊师重道。供祖先牌位是孝亲,孝亲不能忘记尊师,尊师的重要意义是重道,你对於道学重视你才会记得老师的恩德。这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净业三福,那是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,前面两句话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你看摆在前面两句,这两句没有了后头全都没有。所以在中国学儒、学道、学佛都要从孝亲尊师做起。怎样孝亲尊师?普贤十愿、文殊十波罗蜜,你能够做到,那叫孝亲、那叫尊师。如何具体落实?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具体落实,上面指导的原则就是普贤十愿、文殊的十波罗蜜,认真去学,其乐无穷。你真正去学的话,你就会体会得到「孔颜之乐」,孔子、颜回的乐,他乐在哪里?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!学是在圣教里面学,习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,这里头就有真乐,佛家讲的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学了管用,这真的学会了。所以普贤行满,你看十愿、十行满了,佛果亦就,他在最后教善财童子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由此可知,念佛的人普贤十愿要是修行圆满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同居土,也不在方便土,在实报庄严土,为什么?生到极乐世界他就证得圆满的佛果,真正是阿惟越致菩萨,不是阿弥陀佛加持的,是他自己真正证得的。方便土里面、同居土里面,虽然他是带业往生的,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,使他等於阿惟越致菩萨,那是受加持的,不是他自己证得的,可是普贤行满的人是自己证得的。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,《华严经》上七地以上,这不是普通菩萨。
下面长者引文殊菩萨的一段开示,我们看,「如文殊师利菩萨颂云,一念普观无量劫,无去无来亦无住,如是了知三世事,超诸方便成十力」。这首偈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我们常常看到,也很熟悉,虽然很熟悉,不是我们境界,确实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。可是我们现在念这首偈,意思大致都不迷惑,能够相信,功夫好的人能够肯定,没有怀疑。一念普观无量劫,念劫圆融,没有过去,没有未来,也没有现在,这个住就是现在。这个境界是实报庄严土里面的境界,在方便有余土里面就是四圣法界,必须入定,在定中里面才能把时空维次突破,但是在实报庄严土里头不必入定,因为他已经证得自性本定,他都是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的自性本定就是六祖大师跟我们讲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这就是自性本定,不需要再入定,都是这个境界,可是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需要入定。你们看《地藏经》,很多同修《地藏经》都念得很熟,你们看到婆罗门女、光目女,她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思议。在自己遭遇苦难的时候,遇到真正善知识来帮助她,遇到阿罗汉,阿罗汉是四圣法界的,不是六道里面。自己母亲造作罪业,过世了,不晓得到哪一道,向阿罗汉请教。阿罗汉先入定,出定才告诉她,你的母亲造作罪业,现在堕在什么地方,告诉她怎样帮助她离苦得乐,阿罗汉要入定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也要入定,十法界里面的佛陀还是要入定,到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,就不需要,为什么?念念都在定中。也就是说,实报庄严土里面这些菩萨,就是从发心住以上,他们不再起心动念,那就是自性本定。
文殊菩萨给我们讲,「一念普观无量劫」,一念是菩萨一念,无量劫是六道众生,或者方便土里面这些相似即的菩萨们,你去看他,他们有时空,所谓不同空间维次,他们有。那我们要晓得,不同空间的维次,现在科学家证明确实有,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,从理论上讲,空间维次没有数量的,无量无边。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,他是个学科学的,近代的科学家,确实从科学里头证明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,理论上讲是没有边际,但是用什么方法来突破还不知道。我们学佛,在大乘佛法里这么多年的薰习,能有一点体会,不同空间维次怎么形成的?它跟一切法没有两样,我们相信它的形成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样形成的。所以修定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,让它不起作用,时间虽然很短,空间维次可以突破,不能完全突破,可以突破一部分。譬如阿罗汉,能够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,这只要有四禅八定就能做到。四禅八定那个力量不是把烦恼转变,只是定功把烦恼伏住,叫它暂时不起作用,他在伏住那个时间里面,六道的空间维次没有了,所以他能够统统看见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定功愈深的人突破的层面就愈大愈深,完全突破,没有了,《华严经》上讲初住以上。换句话说,在十法界里面有时空维次,超越十法界就没有了,再回头来看十法界,清清楚楚。
我们看这末后一句,「如是了知三世事,超诸方便成十力」。这方便是什么?就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色界、无色界天,跟方便有余土里面相似即菩萨们,他们以入定的这种方法能了知,对於十法界里面的依正庄严是什么一回事情他清清楚楚。可是这些分证即位的法身菩萨们,他们是自性本定,像大乘经里面常说的,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十法界众生有感,他们立刻就有应,随类现身,依旧在大定当中。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,我们中国人讲虚岁,释迦牟尼佛是八十岁圆寂的,外国人讲七十九岁,他是为我们示现,演戏给我们看。十九岁出去求学,三十岁大彻大悟,悟了之后就开始教学,一直教到他圆寂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我们就想到他决定没有分别执著。不但他是这样的,当时跟他一起修行的这些弟子们,经上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亦复如是,这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。再回头我们想想,像中国六祖惠能大师,二十四岁开悟见性,开悟见性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是完全平等的。他为什么能开悟?不认识字,一天经都没听过,也没有参过禅,也没有念过佛,为什么能开悟?这正是他告诉无尽藏比丘尼的话,开悟这桩事情与学不学没关系,与什么有关系?与放下有关系。所以诸位要记住,放下执著就证阿罗汉,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,不起心、不动念你就成佛了。我们就晓得,佛法整个的教学,没有别的,看破放下。
我这一生很幸运,遇到好老师,章嘉大师,头一天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我说我知道佛法非常殊胜,有没有秘诀让我快一点契入。他就告诉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一点不错,是真话,不是假话。我那时候向他老人家请教,从哪里下手?他告诉我「布施」,财、法、无畏三种布施,从这里下手。我们的根性不高,没有办法像惠能大师一样,我们慢慢的放,一天放一点,一年放一点,真的愈放愈有智慧,愈放身体愈好,这是个证明。真学佛没有别的,把一切烦恼习气统统放下,把分别执著放下,这有真成就。放不下,那是搞佛学,对於生死轮回没有关系,这不可以不知道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