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二六卷) 2009/1/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202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长者的《合论》,我们接著从「已上十种对治」看起。
「已上十种对治,皆一念心上,初发心时,一行之中,一时之内,无前后际,对治此十种障法,成一法一心一智慧,一行之中,十十无尽法门,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,以法事之中,合具此十种无尽法门,同别一多自在故」,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。我们看这段文,这段文字不深,义理很深,是诸佛如来不思议的境界。事实真相就在我们眼前,但是凡夫,不单是我们,六道凡夫、四圣法界的这些圣贤,也没有办法体会到这个境界。我们算是很有幸,从《华严经》上得到这些信息,这么长的时间薰修,让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如孔夫子所说的「信而好古」。这句话很难得,首先这个信心不容易,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薰习,确实很难生起信心。只要信心生起来,对於古圣先贤就不怀疑,就能够接受、能够爱好,知道他们不欺骗人,知道他们是真实的圆证自性,佛家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。儒跟道也不例外,只不过悟入的境界确实有浅深不同。但是在圆教,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不同之中它有相同。不同称之为行布,同称之为圆融,行布跟圆融是一不是二,所以说「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」,行布是次第,有次第,有高下,有浅深。有,为什么又能够融通无碍?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,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给我们说清楚了。前面从初住讲到十住,发心住讲到灌顶住,这在教学仪式上是有必要的,由浅而深,可是实际上?实际上它是圆融的。
今天他在总结里面就说,「已上十种对治」,从初住到十住对治烦恼习气。这个地方应该要说的是烦恼的余习,烦恼断了,烦恼没有了,只有习气。如果烦恼没有断,他在十法界,他脱离不了十法界。烦恼断掉之后,就是无始无明断了,我们讲起心动念,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再起心动念,这叫无明断了,烦恼断尽。但是虽然烦恼断尽,他还有习气,习气也有浅深不同,厚薄不一样,很浅薄的就说他品位高,像十地菩萨;习气还相当浓厚,品位就低,十住、十行菩萨。特别在十住是非常明显的能看出来,我们在前面看到长者引用五十三参来做例子,说得好!粗重的习气在第八住、第九住就断尽,灌顶住的菩萨粗重的习气没有了,上面还有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可见得那是很少的习气,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。
这段讲到圆融,这十种对治,「皆一念心上,初发心时」。这个一念不是我们很粗的念头,这个一念是细念,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个细念,这是一念心上。初发心是觉,觉而不迷,觉是什么?觉是不动,诸位这个地方一定要知道,觉心不动,什么心动?妄心动。也就是真心不动,真心永远不动,即使我们今天沦落在六道,甚至很不幸堕入阿鼻地狱,我们的真心从来没有动过。从这个角度上来观察、来说,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这是从理上讲的,从自性上讲的,没动过。动是妄心,妄心离不开真心。这桩事情很难讲,我们过去在大乘教里面,世尊谈到这个问题,像楞严会上他讲演若达多迷头认影的故事。我们举类似的,在受军训的时候紧急集合,帽子戴在头上忘掉了,衣服穿整齐了,到处去找帽子,到处找找不到,急得一身大汗,问别人: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?人家指著:你的帽子不是在头上吗?一摸,果然在。这个事情怎么解释?佛说了,我们一念不觉就像这种情形。这个情形不是真的,忽然迷了。什么原因迷的?没有原因。什么时候迷的?没有时候。所以佛用这个词用得好,叫妄念,妄是虚妄的,不是真的。觉悟的人,这真正聪明人、高明的人,一听说妄,念头就没有了,不往下再追。有一等人,这一等人还不少,他要追究,到底什么原因忘记?几时忘记的?一旦觉悟之后,以后还会不会再迷惑?有可能,说不定过个几天、过个几个月紧急集合的时候,你又发现这个毛病,很难讲。没有原因,没有时间,一念心上,初发心时,只要一念觉,什么问题都没有,就回归自性。
「一行之中,一时之内,无前后际」,就是那一念,永远就是这一念。一念之前有没有一念?有,那一念过去了。一念之后还有没有一念?未来还有一念。只要你不要去理会它,你的常住真心就现前。我们的麻烦就麻烦在此地,我们要追究。这个追究,无始劫以来迷在六道轮回养成了习气,这个习气非常浓厚,总是要追问:什么原因?为什么?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么一个现象,佛才说菩萨最大的障碍就是疑,所以把疑列入根本烦恼,根本烦恼六个,贪瞋痴慢,下头就是疑,这个疑障碍你见性,障碍你证果。你要问:无明几时有的?为什么会有无明?如果六祖惠能大师当时要有这个疑问,五祖的衣钵就不会传给他,我们想想对不对?五祖衣钵为什么会传给他?他没有疑问,没有疑问当下就见性,说出他的境界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现在我们被染污了,我们都会问:什么原因染污?为什么会染污?几时染污的?这个染污用什么方法把它去掉?对治,前面讲对治。要不要对治?不需要,只要一下放下,什么事都没有。为什么?我还要问:为什么没有了?因为那是虚妄的,那是梦幻泡影,你执著它干什么?你要追问它干什么?它如果真有其事,你追问是可以的,根本没有。我们能破这一关,开悟修行证果就不难,这一关不能突破,难!不但开悟没指望,证果没指望,甚至连往生极乐世界都没有把握。
这要问,为什么连往生极乐世界没把握?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的条件,经上讲得很清楚,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那个地方是净土,往生的条件要跟净土相应,清净心跟清净土相应,心不清净不能往生。执持名号,心里什么念头都没有,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能往生。这个条件太优厚,本来有这句阿弥陀佛都不能往生,现在准许你有这句阿弥陀佛可以往生。但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凡圣同居土,跟我们这个世界一样,不过我们这个世界凡圣同居土里头有六道,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只有两道,人道、天道,除这两道之外,其他四道没有。这些事情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前面「华藏世界品」里面看得很多,大宇宙当中像这样的情况很多,有世界十法界具足,有世界不具足,这就是说明那个世界众生业习果报不相同。这个世界众生无所不为,善恶都干,所以他十法界具足。西方极乐世界有人天,他不做恶事,一切众生都修上品十善,所以它只有人天两道,没有三恶道。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,我们明白了可以增长信心。
我们的烦恼习气断不了,只要将这句佛号念得纯熟,把烦恼习气盖住,虽有烦恼习气,它不起现行,就是它不起作用,这就能往生。生到极乐世界利益太殊胜,世尊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介绍的,生到西方就圆证三不退,这个太殊胜。证三不退,他加个「圆」字,圆是圆满的,圆满证得三不退,在一般讲是什么样的地位?一般大乘教里面讲圆满证得三不退是八地菩萨,不动地,这太殊胜。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不是我们一般人难信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们都不相信,哪有这种便宜的事情!好像这个东西,人家是辛辛苦苦无量劫修行,他才能得到这个果报、才能到这个境界,你怎么不劳而获?怎么这么轻易你就得到?所以他不相信。克实而论,不轻易。你要晓得这个法,你能相信这个法门,这可不是容易事情,不是偶然的。
美国过去有一个预言家凯西,这世界上很多人知道,他是一个灵体附身,用催眠的方法替人治病。这个灵非常善,确实在过去生中是他的好朋友,缘分很深,附在他身上。他告诉我们,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人一生当中的遭遇,没有一桩事情是突然的(就是没有原因的),没有一桩,都是有前因后果。过去生中没有因,这一生当中你怎么会遇到这个事情?这一生当中所造的因又感到来生的果报。这是业因果报事实真相,他说出来了。我们从这桩事情就联想到,我们今天信阿弥陀佛,真干,就晓得不容易,跟前世的因一定有关系,也就是过去生中、多少劫来,我们都念佛求往生。为什么没去?大概在临命终时有怀疑。所以生生世世累积下来的善根福德因缘,这一生又遇到,深信不疑,这一生往生不是侥幸的,没有侥幸的事情,是应当庆祝我们累劫的善根在这一生成熟,是这么回事情。这真正值得可喜!如果没有成熟,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能往生,依然错过。
只要我们细心冷静去观察,全都能看出来,看得清楚,看得明白。譬如一个念佛人,念得很好,功夫不错,没有妄念,起心动念心里都是佛号,临命终的时候家亲眷属在旁边扰乱,急著要想方法来急救,这一急救就麻烦了,可能在这个时候他心就乱了,那就去不成。这真正是所谓「不是冤家不聚头」,或是你的儿孙,或是你的兄弟、你的亲朋好友,他也是善意不是恶意,善意,障碍你往生。所以《饬终津梁》里面特别提出这个警告,人在临终的时候最好家亲眷属不要接近,隔离,让同参道友助念送他往生,走了之后八个小时以后让他家亲眷属再来看他,这很有道理,这是安全的护航,这不是不人道,这里头有大道理在。念佛往生八小时应该没有问题,他真的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了,留下来这个遗体怎么处置与他不妨碍。这是讲什么?就是习气。真有功夫,习气很薄,那不在乎,一断气他就走了。但是这种人少,太少了,所以就不能不护航。
长者这段文里面最难懂的,就是「一念心上,一行之中,一时之内,无前后际,对治此十种障法」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说有次第,要初住、二住、三住,说到十住,可是真的在断证功夫上,一断一切断,没有次第,这个经是圆教大乘。我们现在对这个道理能够想得通,因为它的原理,它的真相,只有一念。这一念就出生二用,《还源观》里面讲,二用是什么?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同时生起。生起就消失了,你到哪里去找习气?找不到!找不到又不能说没有,说有又没有痕迹。所以佛告诉我们,不能有有无的这个念头,有有无的念头,错在我自己,不是事实真相。事实真相,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无,你只要有无的念头断掉,你的问题解决了,跟事实真相就相应,可以说是完全的相应、圆满的相应。只要一动念,它就不相应,背道而驰;这一动念是迷,不动念是觉。
假如我们在此地真的要悟到了,你要想对治这十种障法,十种障法展开来就是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的障法,用一个什么东西来对治它?不动。譬如,古德也这么说,这个社会大乱,天下大乱,只要自己心地不乱,乱象就没有,乱象就不可得。我们细细想想这个道理,认真努力从这里学习。说得容易,做起来不容易。我们就想到佛教导我们的八万四千法门,这个经上讲的「十十无尽法门」,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,我们在这里面选一门。我们不会选,释迦牟尼佛很慈悲,代替我们选了。他老人家在灭度之前给我们的遗教,「正法时期戒律成就,像法时期禅定成就,末法时期净土成就」,这是他代我们选的。我们现在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,末法时期什么成就?净土成就。我们选择净土里面这一句六字洪名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用这什么?用这一念对治一切妄念,就行了,就是此地讲的原理原则,让我们恢复到一法一心一智慧一行之中,这也是《华严经》教学的中心理念。你看五十三参善财第一个参访的,德云比丘,我们前面读过,代表初住菩萨,修般舟三昧,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世界,叫先入为主,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。他跟善财童子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,这二十一种一展开,无量无边法门,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说禅,所有法门都是禅,说教,所有法门都是教,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所以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。
这个法门我们用起来方便,在日常生活当中、工作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一点妨碍都没有。大庭广众之下念佛不方便,默念,没有声音,自己在心里念,外头人看不出来,你说它多方便。只要心里有一个阿弥陀佛,所有一切境界也都变成阿弥陀佛,这有受用。看到一切人是阿弥陀佛,看到一切事是阿弥陀佛,看到山河大地都是阿弥陀佛。能大师告诉我们,自性能生万法,万法皆是阿弥陀佛,你说你能不往生吗?没这个道理!生到极乐世界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,没有关系,一土就是四土,《华严经》的例子。你看这个地方讲十信,初信他的发心、他的修行、他的果证,连同后面的九个位次,全得到了,全有了,到灌顶住的菩萨,第十住,前面九个统统具足,这个好懂。为什么?譬如他在十层楼上,下面九层当然都是他的基础,统统都有。还有上面的,上面也具足,这一点不好懂。他为什么会具足?一体。
所以贤首国师首先给我们讲「显一体」,一体,你一得不一切都得了吗?一修一切修,一念一切念,就这个道理。所以成一法,一切法成一法,这一法是什么?从体上讲,自性清净圆明体。你要不能证得一体,你就没有办法是一法,证到一体之后,一法就现前。体有没有?体真有。体不是物质,体也不是精神,世尊在经教里面给我们形容的,叫大光明藏,在四土里面跟我们讲的,叫做常寂光土,实际上就是常寂光,常是永恒不变,寂是净。寂是体,光是起用,光是遍照,光明遍照,这是体,体是这个样子。它现相?那就是一念不觉,它现相了,也就是能大师讲的「能生万法」,现相了。现相,那个相你想想看,体是光明遍照,相是不是光明遍照?肯定,相要不光明遍照,那跟体就不一样,所以相也光明遍照。
於是真的,贤首大师告诉我们的,「起二用」,起二用就现相,相怎么样?相是遍法界。他接著给我们讲「三遍」。第一个是「普周法界」,现的相分(物质),物质现象普周法界,精神现象也是普周法界,这个我们现在讲能量,普周法界,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。现相呢?现相「出生无尽」。你想到出生,出生是变化,无尽,没有边际,没有数量,跟普周相应。「含容空有」,还是一体,出生无尽是多,含容空有又变成一,空是讲性、性体,有是讲万法,就成一法一心一智慧。
「一行之中,十十无尽法门」。这一行,如果是心,就是一念,这是心的行为,口是言语,身体是动作,身口意三业的行为。纵然是极其微细的行为,我们凡夫粗心大意,我说这句话意思就是说,极其微细的那个行为连自己都不知道。自己不知道,为什么有?习气,不知不觉,其实他有行为。心地清净的人,有定功的人,定功愈深我们讲心愈细,定功愈浅的人他心愈粗,没有定功的人心浮气躁。所以细行,佛给我们讲,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;人家一条一条说出来,真的不是假的,真说出来八万四千。我们知道,八万四千还是归纳来讲的,为什么?如果展开来讲,确实此地所讲十十无尽法门,这才是真话,没有边际,没有数量。中国谚语所谓「牵一发而动全身」,我们用这个话的意思来说,极其微细的一个细念、一个细行,普周法界。你想想,我们今天能相信,为什么?普周法界是一体,你在这一体当中,哪有不相应的道理?像一个圆球,我们用个很细的针刺一下,它的影响是不是整个全体?从外表到内心,绝对不是局部。
这个事我们不容易了解,我们用身体做实验就晓得,这个身体是一体,用一根针无论在哪个地方刺一下,全身都感觉,这个容易体会。然后我们晓得,整个宇宙是一体,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,所以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是周遍含容,这就是讲到感应道交的道理。我们众生有感,感有很多是微细的,佛法里叫冥感,那就是微细的,连自己都不知道。现在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东西,这叫什么?无始无明习气,真的是体会不到,它起作用,它起作用还是周遍法界。从教义里面讲,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,所以「同别一多自在故」,没有妨碍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宇宙是和谐的,同别一多自在。我们看小宇宙,小宇宙是地球,你看地球上,我们不说人,我们说山河大地、说花草树木,你从这些地方去看,从自然现象去看,同别一多,它自不自在?自在。然后你再观察,这地球上许多的动物,形状类别不一样,也有同别一多,它自不自在?它也自在。再看人类,上古的人类,同别一多,我相信也是得大自在。为什么?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,没有是非人我的念头。
从历史上记载我们能看到,原始人的生活是游牧,跟动物一样。他肚子饿了,需要找一点东西来吃,吃饱之后他绝对不会伤害一个动物,他得自在。由游牧以后到农耕,慢慢懂得农耕,农耕就要据有土地。那时候地球上人少地多,大家对於土地的拥有不在乎,没有控制的念头,没有占有的念头,他得自在。一直到以后,人愈来愈多,人多土地没有增加,拥有土地的时候,那个控制的念头生起来,占有的念头生起来,就不自在,就迷了。这个念头是错误的,不是正确的。能够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控制,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占有,你就回归自性,你就回归自在。所以佛菩萨没有别的教我们,只是教我们放下而已。你放下就得自在,你放下就得圆满;凡是有控制、有占有的念头,你决定不自在,你决定不圆满,你生活在这个人间生活得很辛苦,你一生生活在烦恼里面,在忧虑里面,在迷惑颠倒之中,这就有苦。佛法把你归纳,身有苦乐,心有忧喜,苦多乐少,忧多喜少。特别是在这个时代,可以说乐没有了,只有苦没有乐,只有忧没有喜,你说人多可怜!细心去观察,我们人不如动物,动物不如植物,植物不如矿物,你细心去观察就了解。回头再听佛的教诲,我们渐渐能体会他的意思,能觉悟。
十十无尽法门,「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」,这句话重要。自心不动智佛,这句话说什么?就是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讲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为什么?你自心不动。六祖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清净心生智慧,不动是寂,智慧是照,不动是体,智慧是用,它体用可以互相转换的,也可以说智慧是体,不动是用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这得大自在,这是真实智慧。所以《弥陀经》上六方佛里面,第一位是东方不动智佛,世尊常以须弥这个名号来做代表,须弥是须弥山,须弥山王代表不动,总以这个为体。所以佛法的修行,它是以不动为总的纲领、总的枢纽。像佛家常说的,「因戒得定」,定是枢纽,「因定开慧」,定是体,智慧是作用,定心、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动的心是妄心,不动的心是真心,动的心起作用是烦恼、是妄想分别执著,不动的心起作用是智慧、是照,叫智照。我们苦就苦在我们有真心不会用,而天天所用的是个妄心。妄心是什么?念头,妄念,念头太多。念头愈多他就愈辛苦,他安不下来,他定不下来。殊不知,佛法的修学,这也不尽是佛法,所有一切圣贤之法,无不是以清净心为体,连世间高级的修学也是修定,著重清净心,著重悟性,那个悟性就是慧。
我这个年龄,小时候上学偶尔听到老师在谈话,老师跟老师在谈话,偶尔会听到他们在讨论,某个同学有悟性,某个学生悟性很高,某个学生没有悟性,我们常常听到这些话。那时候年纪小,也不懂得什么意思,现在想想有道理。有悟性的人喜欢静,悟性差一点的人好动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童蒙教学,他就教小学生修定,小孩心是动的,浮动的,他要学规矩,学得像个小大人一样。现在一般从事於教育的,对这种教学法他有批评,他反对,认为儿童活泼天真,应当要让他充分时间去游戏。中国不是的,因为儿童时期,在人生阶段里面讲,这个阶段记忆力最殊胜。所以中国以前教学,就在这个阶段把他一生当中应该要记得的东西统统就背过,一生不会忘记,不能让他天天去玩,把这个机缘错过了。年岁稍微大了一点,理解的能力强了,记性衰了,小时候不好好的念书,去背书,十六、七岁以后就不容易。
所以中国人的教育非常有道理,中国人不是不喜欢玩,中国人把人的一生受用跟现在人是反方向的,现在人是年轻喜欢玩,中年踏进社会服务於各个行业,做得很辛苦,晚年就更可怜。中国人他是少年的时候完全培养德性的根基,成就自己的学业、道业,中年服务於社会,晚年安乐,所以叫晚年享福。你看看,年轻的时候、少年的时候培福;中年是为社会服务,造福;晚年享福,所以一切享受都在退休之后,享受天伦之乐。外国人恰相反的,外国人比喻说,儿童时代是人生的天堂,中年是人生的战场,晚年是人生的坟墓,你说多么悲哀!这是外国人跟中国人思惟的不相同,哪一种优、哪一种劣,我们应该多想想。晚年享福是真正享福,儿童享福不是真正享福。晚年是功成身就,放下万缘,无忧无虑,那是真的享福,成就了。少年享福,不好好学习,到一生一事无成,那晚年很可怜,哪有福?
中国人,尤其是中国的青年人,对於中国传统不能不知道,老祖宗五千年留下来的智慧经验,这是无与伦比的宝藏,祖宗希望后代的子孙都能够继承,都能够得到受用,都能发扬光大;如果对这个轻视了,那叫自找苦吃。经是智慧、是学问,史是经验、是教训。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,最重要的功课就是两门,经跟史,这两个是基础。再有余力可以学诸子,诸子里面多半是哲学与科学,再来是文艺,在《四库》里面属於集部是文艺,经史子集,这四门是主要的功课。现在的学校,小学生的主要功课是什么?我们小时候那个时代,小学主要的功课有国语(就是语文)、有算数、有历史、有地理、有公民,公民是讲德行的,在公民之前是讲修身。我们那个时代不叫修身叫公民,其实修身比公民意思好,我们念书的时候改了,修身改成公民。看到比我们年岁大的,大概大我五岁,都是学过修身。历史、地理、自然,以后有社会,有这么多科目,语文、数学、历史、地理非常重要。现在的学校我就不知道,他学些什么不晓得。语文里面的取材多半是取古籍,虽然国家提倡白话文,内容是把古籍翻译成白话。而实际上祖宗给我们设想的文言文,那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,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族群找不到的,这是中国人的智慧。老祖宗们很早就发现言语会变,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在变化,古人讲的话我们现在听不懂,我们现在讲的话,过个二、三百年之后他们也听不懂,所以文字跟语文要是完全一致的话,那些文字也看不懂。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叫文言文,跟我们的语文完全脱节,我们言语不管怎么变化,它那个文言不变。所以你要能学到文言文,几千年古人留下来的古籍,你现在一样能看得懂。这了不起,这种发明太了不起。文言文难不难?给诸位说,一点都不难。现在大家畏难是什么?你不学它,你看到它就难了,其实它不难。
我们学了佛之后,学经教了,老师告诉我们,佛教的经典是古人翻译的,古人翻译已经考虑到不能用很深的文字,便利於流通,所以是采取当时的白话文。佛经在文学上,它这种文字叫变体文,不是纯粹的文言文,几乎是白话。所以佛经的文字比古文好懂,比起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四书》好懂,比起古文好懂,早就想到了。可是现在人读佛经读不懂,必须要加以解释。老师教导我们,让我们把文言文的钥匙拿到,这个钥匙是什么?熟读古文五十篇,老师指定的教材是《古文观止》。这现在一般书店都买得到,《古文观止》收集的大概三百篇的样子,是古时候文章里面的精华,最精彩的,三百篇。老师告诉我们,熟读五十篇,要读到能背诵,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,钥匙就拿到了;要能够熟读一百篇,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。在一般人的能力,取得这个条件,一年时间够了。一年五十多个星期,一个星期背一篇不难。年轻人,二十岁之前,一个星期背两篇,一年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;二十岁以上的,记忆力差了,一个星期背一篇,一年背五十篇。自古以来读书人是这么学成的,我们要懂,要真肯干。
所以在语文的基础上,我们还是采取古文,不采取佛经。说念五十篇古文,那我念《无量寿经》不是很好吗?《无量寿经》,夏莲居的会集本,四十八品,就是四十八篇,也符合李老师的标准,但是老师为什么不选经?经文浅,文言文有深度,你读五十篇古文,读经没有问题,你《无量寿经》背诵了,你读古文有问题。这不能不懂,不能不认真学习。所以中国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,五千年的经验,历史是经验,五千年这些老规矩、老方法,五千年的成效,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族群里找不到。从这个地方你真正体会到祖先是如何爱护他的后代,为后人著想,无微不至,留下来丰富的宝藏,帮助我们化解一切疑难杂症,让子孙后代离苦得乐,破迷开悟。如果我们对祖宗东西否定,那叫大不孝。大不孝的果报,不但现在要吃苦,将来还要堕三恶道。所以应该知恩报恩,应该认真努力学习。
我们接著看下面,「以此十种对治,一时令惯习自在故」。这就是佛在大乘经里面教导我们,以这些原理原则的方式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。一时令惯习自在,惯是习惯,习是习气,意思相同。我们习气作祟,不自在,通过佛法的学习,了解诸法实相,放下一切虚妄,就得自在。所以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什么是是、什么是非,什么是染、什么是净,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,都要有能力辨别清楚,这是智慧。《了凡四训》是一部好书,里面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,一般人总觉得自己命不好,《了凡四训》就是教我们改造命运的一部宝典,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就能改造自己命运。这本书出来之后,在国内流通得很广,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。我看他老人家对於《了凡四训》、对於《安士全书》,确实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给我们看,苏州弘化社流通这两样东西数量超过百万册,在那个时代,民国初年,祖师为什么要这样做?值得我们深思熟虑,才知道他真实的智慧、真实的慈悲,要来拯救这个社会。
今天社会动乱他看到了,所以他全心全力用这些典籍来教化众生,希望普及到社会。可是现代的社会,广大的群众受的是什么教育?我们可以说今天全世界广大群众他们接受的是电视教育、是网际网路的教育。这个教育的内容,正面的少,负面的多,正面的质与量跟负面不成比例,整个社会的动乱他们不能不负责任。我们最近这三年在汤池做了一个实验,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,反过来说,人民是可以教得坏的,就看你怎么教法。自然灾害从哪里来的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「境随心转」,大自然是环境,环境的变化是人心的感应。现在我们得到科学证明,江本博士的水实验就是最好的证明。大自然的环境,人心的感应,人心善,环境没有一样不善,人心不善,大自然就变坏了。佛法里对这个道理讲得很圆满,因为大自然跟我们自己的念头是一体,我们要想风调雨顺,要想国泰民安,靠什么?念头转过来就行,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自然灾害就没有了,你不相信就没法子。现在人相信科学,江本博士是做的科学实验,科学实验证明诸佛菩萨、古圣先贤所说的话是正确的。
下面长者说,「不同三乘权教,约劣解众生,存世间三世之性,说佛果在三僧只之外」。大乘,特别是华严圆教跟三乘权教讲的不一样。这个三乘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或者说为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小乘是声闻、阿罗汉。我们用四圣法界来讲,声闻界是小乘,往上去是缘觉,缘觉是中乘,再往上去是菩萨,菩萨是大乘。但是要晓得,这叫权教,权教就是不是真实的,方便教,这是十法界里的四圣法界。真实法呢?真实法在十法界之外,一真法界才叫真实,是圆教的大乘;三乘里面的大乘都是方便。所以这四个阶层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。极乐世界有方便有余土,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也有方便有余土,这是权教。权教菩萨他依旧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也就是他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虽然用的是妄心,他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诲,能够用经论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,用戒律修正自己的言行,所以他们的思想、他们的行为很像佛。所以天台大师判六即佛,判他们是相似即佛,很像,学得很像,不是真的。为什么不是真的?因为他不是用真心,他用真心他就是真佛,那不必要学,他自然就是那个样子。现在因为不是用的真心,是向用真心的人学习,学得很像,外表学得很像,这叫劣解众生。劣的反面是殊胜,叫胜解,胜解是明心见性之后,那个理解完全正确,没有丝毫错误。
所以他跟权教不同,权教他还有世间三世之性,就是他还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他有这种想法、有这种看法。我们现在都是的,确实我们执著有三世,我们执著有十方,如果是圆教大乘,他们没有这个执著,他们只有一念,而说实在的话,这一念也没有。但是这个一念发生的现象,似有非有,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,也不能说它有,这是大乘的胜解,三世十方都不存在,他心里没有这样的分别执著。这讲菩萨,不讲佛,佛是不起心不动念了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!所以我们今天修行,断起心动念是真难,没法子断,它太微细,可是我们要知道,必须从分别执著上下手,我们这一生才能得救,像宗教里面讲的,我们这一生才会有结果。如果不放下分别执著,我们决定不能往生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想想这个世间苦,这个世间实在太苦了。苦,不能自杀,自杀不能解决问题。现代的社会,你在电视广播、报纸新闻里面去看,每天这个世界上多少人自杀。自杀如果能解决问题,释迦牟尼佛早就教我们自杀了,不能解决问题。我在早年讲经常常提到这个事情,学了佛之后就知道决定不能死,为什么?不死我们才能解决问题,解决生死问题,如果死了,死了就不得了,永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。生活过得再苦还是要过下去,真正尝到苦滋味,那你就应该把一切外缘放下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念个三、四年,功夫就成就,问题就解决了。这桩事情有理论、有方法,有许多前人给我们做出榜样,除了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,只要看看现前,我们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的那些念佛同修们,你看他们往生,预知时至,不生病,无疾而终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告诉我们:阿弥陀佛来迎接我,我到极乐世界去了。这不是假事,这不是装得出来的,这都是事实。早年倓虚老法师在香港,跟我们讲得太多了,每个例子都非常感动人,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。我们要下定决心,这一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,这个世间的人与事,有也好,没有也好,都不要放在心上,我们这一生就圆满成就。如果常常放在心上,决定产生障碍,这个障碍是真的障碍,严重的障碍。
我们离不开三世,离不开十方,所以说成佛要在三大阿僧只劫之外。这是一般学佛人的看法,也不能说错。三大阿僧只劫是很长的时间,说明学佛不容易。我们从大乘圆教里面透出的真实消息,知道宇宙、生命的起源,知道了事实真相。从理上讲,就像长者在此地所说的,凡圣是一念之间,一念觉,凡夫成圣,一念迷,佛就变成凡夫,理论上是一念。在事上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证明,他把这一念放下他就见性、就成佛了;在中国一千三百年前,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,也是一念放下,明心见性,圆满成就。这样的人实在讲太少了,所谓是上上根人,他能放得下。实在放不下,用念佛的方法把烦恼习气控制住,让它不起作用,起作用的就是这句佛号,让佛号起作用,不要让分别执著起作用,这叫功夫成片,叫功夫得力,有这个成就就决定往生。这样的成就在我们中国做出示现的那就非常之多,真的是不胜枚举,也带给我们坚定的信心,我们看到他能成就,我们也能成就,换句话说,只要真正放下就能成就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那是真的放下,真的得到究竟圆满,《华严》导归极乐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长者的《合论》,我们接著从「已上十种对治」看起。
「已上十种对治,皆一念心上,初发心时,一行之中,一时之内,无前后际,对治此十种障法,成一法一心一智慧,一行之中,十十无尽法门,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,以法事之中,合具此十种无尽法门,同别一多自在故」,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。我们看这段文,这段文字不深,义理很深,是诸佛如来不思议的境界。事实真相就在我们眼前,但是凡夫,不单是我们,六道凡夫、四圣法界的这些圣贤,也没有办法体会到这个境界。我们算是很有幸,从《华严经》上得到这些信息,这么长的时间薰修,让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如孔夫子所说的「信而好古」。这句话很难得,首先这个信心不容易,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薰习,确实很难生起信心。只要信心生起来,对於古圣先贤就不怀疑,就能够接受、能够爱好,知道他们不欺骗人,知道他们是真实的圆证自性,佛家里面讲的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。儒跟道也不例外,只不过悟入的境界确实有浅深不同。但是在圆教,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不同之中它有相同。不同称之为行布,同称之为圆融,行布跟圆融是一不是二,所以说「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」,行布是次第,有次第,有高下,有浅深。有,为什么又能够融通无碍?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,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给我们说清楚了。前面从初住讲到十住,发心住讲到灌顶住,这在教学仪式上是有必要的,由浅而深,可是实际上?实际上它是圆融的。
今天他在总结里面就说,「已上十种对治」,从初住到十住对治烦恼习气。这个地方应该要说的是烦恼的余习,烦恼断了,烦恼没有了,只有习气。如果烦恼没有断,他在十法界,他脱离不了十法界。烦恼断掉之后,就是无始无明断了,我们讲起心动念,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再起心动念,这叫无明断了,烦恼断尽。但是虽然烦恼断尽,他还有习气,习气也有浅深不同,厚薄不一样,很浅薄的就说他品位高,像十地菩萨;习气还相当浓厚,品位就低,十住、十行菩萨。特别在十住是非常明显的能看出来,我们在前面看到长者引用五十三参来做例子,说得好!粗重的习气在第八住、第九住就断尽,灌顶住的菩萨粗重的习气没有了,上面还有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可见得那是很少的习气,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。
这段讲到圆融,这十种对治,「皆一念心上,初发心时」。这个一念不是我们很粗的念头,这个一念是细念,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个细念,这是一念心上。初发心是觉,觉而不迷,觉是什么?觉是不动,诸位这个地方一定要知道,觉心不动,什么心动?妄心动。也就是真心不动,真心永远不动,即使我们今天沦落在六道,甚至很不幸堕入阿鼻地狱,我们的真心从来没有动过。从这个角度上来观察、来说,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这是从理上讲的,从自性上讲的,没动过。动是妄心,妄心离不开真心。这桩事情很难讲,我们过去在大乘教里面,世尊谈到这个问题,像楞严会上他讲演若达多迷头认影的故事。我们举类似的,在受军训的时候紧急集合,帽子戴在头上忘掉了,衣服穿整齐了,到处去找帽子,到处找找不到,急得一身大汗,问别人: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?人家指著:你的帽子不是在头上吗?一摸,果然在。这个事情怎么解释?佛说了,我们一念不觉就像这种情形。这个情形不是真的,忽然迷了。什么原因迷的?没有原因。什么时候迷的?没有时候。所以佛用这个词用得好,叫妄念,妄是虚妄的,不是真的。觉悟的人,这真正聪明人、高明的人,一听说妄,念头就没有了,不往下再追。有一等人,这一等人还不少,他要追究,到底什么原因忘记?几时忘记的?一旦觉悟之后,以后还会不会再迷惑?有可能,说不定过个几天、过个几个月紧急集合的时候,你又发现这个毛病,很难讲。没有原因,没有时间,一念心上,初发心时,只要一念觉,什么问题都没有,就回归自性。
「一行之中,一时之内,无前后际」,就是那一念,永远就是这一念。一念之前有没有一念?有,那一念过去了。一念之后还有没有一念?未来还有一念。只要你不要去理会它,你的常住真心就现前。我们的麻烦就麻烦在此地,我们要追究。这个追究,无始劫以来迷在六道轮回养成了习气,这个习气非常浓厚,总是要追问:什么原因?为什么?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么一个现象,佛才说菩萨最大的障碍就是疑,所以把疑列入根本烦恼,根本烦恼六个,贪瞋痴慢,下头就是疑,这个疑障碍你见性,障碍你证果。你要问:无明几时有的?为什么会有无明?如果六祖惠能大师当时要有这个疑问,五祖的衣钵就不会传给他,我们想想对不对?五祖衣钵为什么会传给他?他没有疑问,没有疑问当下就见性,说出他的境界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现在我们被染污了,我们都会问:什么原因染污?为什么会染污?几时染污的?这个染污用什么方法把它去掉?对治,前面讲对治。要不要对治?不需要,只要一下放下,什么事都没有。为什么?我还要问:为什么没有了?因为那是虚妄的,那是梦幻泡影,你执著它干什么?你要追问它干什么?它如果真有其事,你追问是可以的,根本没有。我们能破这一关,开悟修行证果就不难,这一关不能突破,难!不但开悟没指望,证果没指望,甚至连往生极乐世界都没有把握。
这要问,为什么连往生极乐世界没把握?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的条件,经上讲得很清楚,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那个地方是净土,往生的条件要跟净土相应,清净心跟清净土相应,心不清净不能往生。执持名号,心里什么念头都没有,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能往生。这个条件太优厚,本来有这句阿弥陀佛都不能往生,现在准许你有这句阿弥陀佛可以往生。但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凡圣同居土,跟我们这个世界一样,不过我们这个世界凡圣同居土里头有六道,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只有两道,人道、天道,除这两道之外,其他四道没有。这些事情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前面「华藏世界品」里面看得很多,大宇宙当中像这样的情况很多,有世界十法界具足,有世界不具足,这就是说明那个世界众生业习果报不相同。这个世界众生无所不为,善恶都干,所以他十法界具足。西方极乐世界有人天,他不做恶事,一切众生都修上品十善,所以它只有人天两道,没有三恶道。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,我们明白了可以增长信心。
我们的烦恼习气断不了,只要将这句佛号念得纯熟,把烦恼习气盖住,虽有烦恼习气,它不起现行,就是它不起作用,这就能往生。生到极乐世界利益太殊胜,世尊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介绍的,生到西方就圆证三不退,这个太殊胜。证三不退,他加个「圆」字,圆是圆满的,圆满证得三不退,在一般讲是什么样的地位?一般大乘教里面讲圆满证得三不退是八地菩萨,不动地,这太殊胜。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不是我们一般人难信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们都不相信,哪有这种便宜的事情!好像这个东西,人家是辛辛苦苦无量劫修行,他才能得到这个果报、才能到这个境界,你怎么不劳而获?怎么这么轻易你就得到?所以他不相信。克实而论,不轻易。你要晓得这个法,你能相信这个法门,这可不是容易事情,不是偶然的。
美国过去有一个预言家凯西,这世界上很多人知道,他是一个灵体附身,用催眠的方法替人治病。这个灵非常善,确实在过去生中是他的好朋友,缘分很深,附在他身上。他告诉我们,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人一生当中的遭遇,没有一桩事情是突然的(就是没有原因的),没有一桩,都是有前因后果。过去生中没有因,这一生当中你怎么会遇到这个事情?这一生当中所造的因又感到来生的果报。这是业因果报事实真相,他说出来了。我们从这桩事情就联想到,我们今天信阿弥陀佛,真干,就晓得不容易,跟前世的因一定有关系,也就是过去生中、多少劫来,我们都念佛求往生。为什么没去?大概在临命终时有怀疑。所以生生世世累积下来的善根福德因缘,这一生又遇到,深信不疑,这一生往生不是侥幸的,没有侥幸的事情,是应当庆祝我们累劫的善根在这一生成熟,是这么回事情。这真正值得可喜!如果没有成熟,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能往生,依然错过。
只要我们细心冷静去观察,全都能看出来,看得清楚,看得明白。譬如一个念佛人,念得很好,功夫不错,没有妄念,起心动念心里都是佛号,临命终的时候家亲眷属在旁边扰乱,急著要想方法来急救,这一急救就麻烦了,可能在这个时候他心就乱了,那就去不成。这真正是所谓「不是冤家不聚头」,或是你的儿孙,或是你的兄弟、你的亲朋好友,他也是善意不是恶意,善意,障碍你往生。所以《饬终津梁》里面特别提出这个警告,人在临终的时候最好家亲眷属不要接近,隔离,让同参道友助念送他往生,走了之后八个小时以后让他家亲眷属再来看他,这很有道理,这是安全的护航,这不是不人道,这里头有大道理在。念佛往生八小时应该没有问题,他真的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了,留下来这个遗体怎么处置与他不妨碍。这是讲什么?就是习气。真有功夫,习气很薄,那不在乎,一断气他就走了。但是这种人少,太少了,所以就不能不护航。
长者这段文里面最难懂的,就是「一念心上,一行之中,一时之内,无前后际,对治此十种障法」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说有次第,要初住、二住、三住,说到十住,可是真的在断证功夫上,一断一切断,没有次第,这个经是圆教大乘。我们现在对这个道理能够想得通,因为它的原理,它的真相,只有一念。这一念就出生二用,《还源观》里面讲,二用是什么?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同时生起。生起就消失了,你到哪里去找习气?找不到!找不到又不能说没有,说有又没有痕迹。所以佛告诉我们,不能有有无的这个念头,有有无的念头,错在我自己,不是事实真相。事实真相,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无,你只要有无的念头断掉,你的问题解决了,跟事实真相就相应,可以说是完全的相应、圆满的相应。只要一动念,它就不相应,背道而驰;这一动念是迷,不动念是觉。
假如我们在此地真的要悟到了,你要想对治这十种障法,十种障法展开来就是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的障法,用一个什么东西来对治它?不动。譬如,古德也这么说,这个社会大乱,天下大乱,只要自己心地不乱,乱象就没有,乱象就不可得。我们细细想想这个道理,认真努力从这里学习。说得容易,做起来不容易。我们就想到佛教导我们的八万四千法门,这个经上讲的「十十无尽法门」,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,我们在这里面选一门。我们不会选,释迦牟尼佛很慈悲,代替我们选了。他老人家在灭度之前给我们的遗教,「正法时期戒律成就,像法时期禅定成就,末法时期净土成就」,这是他代我们选的。我们现在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,末法时期什么成就?净土成就。我们选择净土里面这一句六字洪名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用这什么?用这一念对治一切妄念,就行了,就是此地讲的原理原则,让我们恢复到一法一心一智慧一行之中,这也是《华严经》教学的中心理念。你看五十三参善财第一个参访的,德云比丘,我们前面读过,代表初住菩萨,修般舟三昧,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世界,叫先入为主,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。他跟善财童子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,这二十一种一展开,无量无边法门,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说禅,所有法门都是禅,说教,所有法门都是教,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所以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。
这个法门我们用起来方便,在日常生活当中、工作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一点妨碍都没有。大庭广众之下念佛不方便,默念,没有声音,自己在心里念,外头人看不出来,你说它多方便。只要心里有一个阿弥陀佛,所有一切境界也都变成阿弥陀佛,这有受用。看到一切人是阿弥陀佛,看到一切事是阿弥陀佛,看到山河大地都是阿弥陀佛。能大师告诉我们,自性能生万法,万法皆是阿弥陀佛,你说你能不往生吗?没这个道理!生到极乐世界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,没有关系,一土就是四土,《华严经》的例子。你看这个地方讲十信,初信他的发心、他的修行、他的果证,连同后面的九个位次,全得到了,全有了,到灌顶住的菩萨,第十住,前面九个统统具足,这个好懂。为什么?譬如他在十层楼上,下面九层当然都是他的基础,统统都有。还有上面的,上面也具足,这一点不好懂。他为什么会具足?一体。
所以贤首国师首先给我们讲「显一体」,一体,你一得不一切都得了吗?一修一切修,一念一切念,就这个道理。所以成一法,一切法成一法,这一法是什么?从体上讲,自性清净圆明体。你要不能证得一体,你就没有办法是一法,证到一体之后,一法就现前。体有没有?体真有。体不是物质,体也不是精神,世尊在经教里面给我们形容的,叫大光明藏,在四土里面跟我们讲的,叫做常寂光土,实际上就是常寂光,常是永恒不变,寂是净。寂是体,光是起用,光是遍照,光明遍照,这是体,体是这个样子。它现相?那就是一念不觉,它现相了,也就是能大师讲的「能生万法」,现相了。现相,那个相你想想看,体是光明遍照,相是不是光明遍照?肯定,相要不光明遍照,那跟体就不一样,所以相也光明遍照。
於是真的,贤首大师告诉我们的,「起二用」,起二用就现相,相怎么样?相是遍法界。他接著给我们讲「三遍」。第一个是「普周法界」,现的相分(物质),物质现象普周法界,精神现象也是普周法界,这个我们现在讲能量,普周法界,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。现相呢?现相「出生无尽」。你想到出生,出生是变化,无尽,没有边际,没有数量,跟普周相应。「含容空有」,还是一体,出生无尽是多,含容空有又变成一,空是讲性、性体,有是讲万法,就成一法一心一智慧。
「一行之中,十十无尽法门」。这一行,如果是心,就是一念,这是心的行为,口是言语,身体是动作,身口意三业的行为。纵然是极其微细的行为,我们凡夫粗心大意,我说这句话意思就是说,极其微细的那个行为连自己都不知道。自己不知道,为什么有?习气,不知不觉,其实他有行为。心地清净的人,有定功的人,定功愈深我们讲心愈细,定功愈浅的人他心愈粗,没有定功的人心浮气躁。所以细行,佛给我们讲,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;人家一条一条说出来,真的不是假的,真说出来八万四千。我们知道,八万四千还是归纳来讲的,为什么?如果展开来讲,确实此地所讲十十无尽法门,这才是真话,没有边际,没有数量。中国谚语所谓「牵一发而动全身」,我们用这个话的意思来说,极其微细的一个细念、一个细行,普周法界。你想想,我们今天能相信,为什么?普周法界是一体,你在这一体当中,哪有不相应的道理?像一个圆球,我们用个很细的针刺一下,它的影响是不是整个全体?从外表到内心,绝对不是局部。
这个事我们不容易了解,我们用身体做实验就晓得,这个身体是一体,用一根针无论在哪个地方刺一下,全身都感觉,这个容易体会。然后我们晓得,整个宇宙是一体,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,所以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是周遍含容,这就是讲到感应道交的道理。我们众生有感,感有很多是微细的,佛法里叫冥感,那就是微细的,连自己都不知道。现在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东西,这叫什么?无始无明习气,真的是体会不到,它起作用,它起作用还是周遍法界。从教义里面讲,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,所以「同别一多自在故」,没有妨碍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宇宙是和谐的,同别一多自在。我们看小宇宙,小宇宙是地球,你看地球上,我们不说人,我们说山河大地、说花草树木,你从这些地方去看,从自然现象去看,同别一多,它自不自在?自在。然后你再观察,这地球上许多的动物,形状类别不一样,也有同别一多,它自不自在?它也自在。再看人类,上古的人类,同别一多,我相信也是得大自在。为什么?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,没有是非人我的念头。
从历史上记载我们能看到,原始人的生活是游牧,跟动物一样。他肚子饿了,需要找一点东西来吃,吃饱之后他绝对不会伤害一个动物,他得自在。由游牧以后到农耕,慢慢懂得农耕,农耕就要据有土地。那时候地球上人少地多,大家对於土地的拥有不在乎,没有控制的念头,没有占有的念头,他得自在。一直到以后,人愈来愈多,人多土地没有增加,拥有土地的时候,那个控制的念头生起来,占有的念头生起来,就不自在,就迷了。这个念头是错误的,不是正确的。能够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控制,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占有,你就回归自性,你就回归自在。所以佛菩萨没有别的教我们,只是教我们放下而已。你放下就得自在,你放下就得圆满;凡是有控制、有占有的念头,你决定不自在,你决定不圆满,你生活在这个人间生活得很辛苦,你一生生活在烦恼里面,在忧虑里面,在迷惑颠倒之中,这就有苦。佛法把你归纳,身有苦乐,心有忧喜,苦多乐少,忧多喜少。特别是在这个时代,可以说乐没有了,只有苦没有乐,只有忧没有喜,你说人多可怜!细心去观察,我们人不如动物,动物不如植物,植物不如矿物,你细心去观察就了解。回头再听佛的教诲,我们渐渐能体会他的意思,能觉悟。
十十无尽法门,「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」,这句话重要。自心不动智佛,这句话说什么?就是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讲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为什么?你自心不动。六祖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清净心生智慧,不动是寂,智慧是照,不动是体,智慧是用,它体用可以互相转换的,也可以说智慧是体,不动是用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这得大自在,这是真实智慧。所以《弥陀经》上六方佛里面,第一位是东方不动智佛,世尊常以须弥这个名号来做代表,须弥是须弥山,须弥山王代表不动,总以这个为体。所以佛法的修行,它是以不动为总的纲领、总的枢纽。像佛家常说的,「因戒得定」,定是枢纽,「因定开慧」,定是体,智慧是作用,定心、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动的心是妄心,不动的心是真心,动的心起作用是烦恼、是妄想分别执著,不动的心起作用是智慧、是照,叫智照。我们苦就苦在我们有真心不会用,而天天所用的是个妄心。妄心是什么?念头,妄念,念头太多。念头愈多他就愈辛苦,他安不下来,他定不下来。殊不知,佛法的修学,这也不尽是佛法,所有一切圣贤之法,无不是以清净心为体,连世间高级的修学也是修定,著重清净心,著重悟性,那个悟性就是慧。
我这个年龄,小时候上学偶尔听到老师在谈话,老师跟老师在谈话,偶尔会听到他们在讨论,某个同学有悟性,某个学生悟性很高,某个学生没有悟性,我们常常听到这些话。那时候年纪小,也不懂得什么意思,现在想想有道理。有悟性的人喜欢静,悟性差一点的人好动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童蒙教学,他就教小学生修定,小孩心是动的,浮动的,他要学规矩,学得像个小大人一样。现在一般从事於教育的,对这种教学法他有批评,他反对,认为儿童活泼天真,应当要让他充分时间去游戏。中国不是的,因为儿童时期,在人生阶段里面讲,这个阶段记忆力最殊胜。所以中国以前教学,就在这个阶段把他一生当中应该要记得的东西统统就背过,一生不会忘记,不能让他天天去玩,把这个机缘错过了。年岁稍微大了一点,理解的能力强了,记性衰了,小时候不好好的念书,去背书,十六、七岁以后就不容易。
所以中国人的教育非常有道理,中国人不是不喜欢玩,中国人把人的一生受用跟现在人是反方向的,现在人是年轻喜欢玩,中年踏进社会服务於各个行业,做得很辛苦,晚年就更可怜。中国人他是少年的时候完全培养德性的根基,成就自己的学业、道业,中年服务於社会,晚年安乐,所以叫晚年享福。你看看,年轻的时候、少年的时候培福;中年是为社会服务,造福;晚年享福,所以一切享受都在退休之后,享受天伦之乐。外国人恰相反的,外国人比喻说,儿童时代是人生的天堂,中年是人生的战场,晚年是人生的坟墓,你说多么悲哀!这是外国人跟中国人思惟的不相同,哪一种优、哪一种劣,我们应该多想想。晚年享福是真正享福,儿童享福不是真正享福。晚年是功成身就,放下万缘,无忧无虑,那是真的享福,成就了。少年享福,不好好学习,到一生一事无成,那晚年很可怜,哪有福?
中国人,尤其是中国的青年人,对於中国传统不能不知道,老祖宗五千年留下来的智慧经验,这是无与伦比的宝藏,祖宗希望后代的子孙都能够继承,都能够得到受用,都能发扬光大;如果对这个轻视了,那叫自找苦吃。经是智慧、是学问,史是经验、是教训。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,最重要的功课就是两门,经跟史,这两个是基础。再有余力可以学诸子,诸子里面多半是哲学与科学,再来是文艺,在《四库》里面属於集部是文艺,经史子集,这四门是主要的功课。现在的学校,小学生的主要功课是什么?我们小时候那个时代,小学主要的功课有国语(就是语文)、有算数、有历史、有地理、有公民,公民是讲德行的,在公民之前是讲修身。我们那个时代不叫修身叫公民,其实修身比公民意思好,我们念书的时候改了,修身改成公民。看到比我们年岁大的,大概大我五岁,都是学过修身。历史、地理、自然,以后有社会,有这么多科目,语文、数学、历史、地理非常重要。现在的学校我就不知道,他学些什么不晓得。语文里面的取材多半是取古籍,虽然国家提倡白话文,内容是把古籍翻译成白话。而实际上祖宗给我们设想的文言文,那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,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族群找不到的,这是中国人的智慧。老祖宗们很早就发现言语会变,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在变化,古人讲的话我们现在听不懂,我们现在讲的话,过个二、三百年之后他们也听不懂,所以文字跟语文要是完全一致的话,那些文字也看不懂。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叫文言文,跟我们的语文完全脱节,我们言语不管怎么变化,它那个文言不变。所以你要能学到文言文,几千年古人留下来的古籍,你现在一样能看得懂。这了不起,这种发明太了不起。文言文难不难?给诸位说,一点都不难。现在大家畏难是什么?你不学它,你看到它就难了,其实它不难。
我们学了佛之后,学经教了,老师告诉我们,佛教的经典是古人翻译的,古人翻译已经考虑到不能用很深的文字,便利於流通,所以是采取当时的白话文。佛经在文学上,它这种文字叫变体文,不是纯粹的文言文,几乎是白话。所以佛经的文字比古文好懂,比起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四书》好懂,比起古文好懂,早就想到了。可是现在人读佛经读不懂,必须要加以解释。老师教导我们,让我们把文言文的钥匙拿到,这个钥匙是什么?熟读古文五十篇,老师指定的教材是《古文观止》。这现在一般书店都买得到,《古文观止》收集的大概三百篇的样子,是古时候文章里面的精华,最精彩的,三百篇。老师告诉我们,熟读五十篇,要读到能背诵,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,钥匙就拿到了;要能够熟读一百篇,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。在一般人的能力,取得这个条件,一年时间够了。一年五十多个星期,一个星期背一篇不难。年轻人,二十岁之前,一个星期背两篇,一年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;二十岁以上的,记忆力差了,一个星期背一篇,一年背五十篇。自古以来读书人是这么学成的,我们要懂,要真肯干。
所以在语文的基础上,我们还是采取古文,不采取佛经。说念五十篇古文,那我念《无量寿经》不是很好吗?《无量寿经》,夏莲居的会集本,四十八品,就是四十八篇,也符合李老师的标准,但是老师为什么不选经?经文浅,文言文有深度,你读五十篇古文,读经没有问题,你《无量寿经》背诵了,你读古文有问题。这不能不懂,不能不认真学习。所以中国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,五千年的经验,历史是经验,五千年这些老规矩、老方法,五千年的成效,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族群里找不到。从这个地方你真正体会到祖先是如何爱护他的后代,为后人著想,无微不至,留下来丰富的宝藏,帮助我们化解一切疑难杂症,让子孙后代离苦得乐,破迷开悟。如果我们对祖宗东西否定,那叫大不孝。大不孝的果报,不但现在要吃苦,将来还要堕三恶道。所以应该知恩报恩,应该认真努力学习。
我们接著看下面,「以此十种对治,一时令惯习自在故」。这就是佛在大乘经里面教导我们,以这些原理原则的方式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。一时令惯习自在,惯是习惯,习是习气,意思相同。我们习气作祟,不自在,通过佛法的学习,了解诸法实相,放下一切虚妄,就得自在。所以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什么是是、什么是非,什么是染、什么是净,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,都要有能力辨别清楚,这是智慧。《了凡四训》是一部好书,里面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,一般人总觉得自己命不好,《了凡四训》就是教我们改造命运的一部宝典,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就能改造自己命运。这本书出来之后,在国内流通得很广,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。我看他老人家对於《了凡四训》、对於《安士全书》,确实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给我们看,苏州弘化社流通这两样东西数量超过百万册,在那个时代,民国初年,祖师为什么要这样做?值得我们深思熟虑,才知道他真实的智慧、真实的慈悲,要来拯救这个社会。
今天社会动乱他看到了,所以他全心全力用这些典籍来教化众生,希望普及到社会。可是现代的社会,广大的群众受的是什么教育?我们可以说今天全世界广大群众他们接受的是电视教育、是网际网路的教育。这个教育的内容,正面的少,负面的多,正面的质与量跟负面不成比例,整个社会的动乱他们不能不负责任。我们最近这三年在汤池做了一个实验,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,反过来说,人民是可以教得坏的,就看你怎么教法。自然灾害从哪里来的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「境随心转」,大自然是环境,环境的变化是人心的感应。现在我们得到科学证明,江本博士的水实验就是最好的证明。大自然的环境,人心的感应,人心善,环境没有一样不善,人心不善,大自然就变坏了。佛法里对这个道理讲得很圆满,因为大自然跟我们自己的念头是一体,我们要想风调雨顺,要想国泰民安,靠什么?念头转过来就行,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自然灾害就没有了,你不相信就没法子。现在人相信科学,江本博士是做的科学实验,科学实验证明诸佛菩萨、古圣先贤所说的话是正确的。
下面长者说,「不同三乘权教,约劣解众生,存世间三世之性,说佛果在三僧只之外」。大乘,特别是华严圆教跟三乘权教讲的不一样。这个三乘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或者说为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小乘是声闻、阿罗汉。我们用四圣法界来讲,声闻界是小乘,往上去是缘觉,缘觉是中乘,再往上去是菩萨,菩萨是大乘。但是要晓得,这叫权教,权教就是不是真实的,方便教,这是十法界里的四圣法界。真实法呢?真实法在十法界之外,一真法界才叫真实,是圆教的大乘;三乘里面的大乘都是方便。所以这四个阶层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。极乐世界有方便有余土,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也有方便有余土,这是权教。权教菩萨他依旧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也就是他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虽然用的是妄心,他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诲,能够用经论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,用戒律修正自己的言行,所以他们的思想、他们的行为很像佛。所以天台大师判六即佛,判他们是相似即佛,很像,学得很像,不是真的。为什么不是真的?因为他不是用真心,他用真心他就是真佛,那不必要学,他自然就是那个样子。现在因为不是用的真心,是向用真心的人学习,学得很像,外表学得很像,这叫劣解众生。劣的反面是殊胜,叫胜解,胜解是明心见性之后,那个理解完全正确,没有丝毫错误。
所以他跟权教不同,权教他还有世间三世之性,就是他还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他有这种想法、有这种看法。我们现在都是的,确实我们执著有三世,我们执著有十方,如果是圆教大乘,他们没有这个执著,他们只有一念,而说实在的话,这一念也没有。但是这个一念发生的现象,似有非有,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,也不能说它有,这是大乘的胜解,三世十方都不存在,他心里没有这样的分别执著。这讲菩萨,不讲佛,佛是不起心不动念了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!所以我们今天修行,断起心动念是真难,没法子断,它太微细,可是我们要知道,必须从分别执著上下手,我们这一生才能得救,像宗教里面讲的,我们这一生才会有结果。如果不放下分别执著,我们决定不能往生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想想这个世间苦,这个世间实在太苦了。苦,不能自杀,自杀不能解决问题。现代的社会,你在电视广播、报纸新闻里面去看,每天这个世界上多少人自杀。自杀如果能解决问题,释迦牟尼佛早就教我们自杀了,不能解决问题。我在早年讲经常常提到这个事情,学了佛之后就知道决定不能死,为什么?不死我们才能解决问题,解决生死问题,如果死了,死了就不得了,永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。生活过得再苦还是要过下去,真正尝到苦滋味,那你就应该把一切外缘放下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念个三、四年,功夫就成就,问题就解决了。这桩事情有理论、有方法,有许多前人给我们做出榜样,除了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,只要看看现前,我们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的那些念佛同修们,你看他们往生,预知时至,不生病,无疾而终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告诉我们:阿弥陀佛来迎接我,我到极乐世界去了。这不是假事,这不是装得出来的,这都是事实。早年倓虚老法师在香港,跟我们讲得太多了,每个例子都非常感动人,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。我们要下定决心,这一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,这个世间的人与事,有也好,没有也好,都不要放在心上,我们这一生就圆满成就。如果常常放在心上,决定产生障碍,这个障碍是真的障碍,严重的障碍。
我们离不开三世,离不开十方,所以说成佛要在三大阿僧只劫之外。这是一般学佛人的看法,也不能说错。三大阿僧只劫是很长的时间,说明学佛不容易。我们从大乘圆教里面透出的真实消息,知道宇宙、生命的起源,知道了事实真相。从理上讲,就像长者在此地所说的,凡圣是一念之间,一念觉,凡夫成圣,一念迷,佛就变成凡夫,理论上是一念。在事上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证明,他把这一念放下他就见性、就成佛了;在中国一千三百年前,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,也是一念放下,明心见性,圆满成就。这样的人实在讲太少了,所谓是上上根人,他能放得下。实在放不下,用念佛的方法把烦恼习气控制住,让它不起作用,起作用的就是这句佛号,让佛号起作用,不要让分别执著起作用,这叫功夫成片,叫功夫得力,有这个成就就决定往生。这样的成就在我们中国做出示现的那就非常之多,真的是不胜枚举,也带给我们坚定的信心,我们看到他能成就,我们也能成就,换句话说,只要真正放下就能成就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那是真的放下,真的得到究竟圆满,《华严》导归极乐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