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二0二五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二0二五卷)  2009/1/17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17-2025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长者的《合论》,第八段「童真住」。

  我们先将文念一段,「第八童真住,对治处缠同事,世间余习,智不清净障,令清净故」。童是比喻童子,真就是不假,这里有喻、有法,八住菩萨他代表的是清净,三业清净,下面文我们就看到。断烦恼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,对治处缠同事,缠是缠缚,也就是说,我们跟一群烦恼习气很重的人在一起,跟他们同事,共同生活、共同工作、共同修行。纵然我们修行还有些功夫,可是要知道一定还有世间余习,习气,有这些习气,智慧就不清净,有时候还会生烦恼,纵然不生烦恼,把烦恼压住,心里面也不是很痛快的,这就是不清净的现象;到童真住,这个现象渐渐就没有了,他能得清净。我们特别要注意到菩萨的名号,你看看童真就能把这些余习化解。我们细心去观察小朋友,童子,不过现在的童子很难讲,现在童子染污很重。过去确实像我们这个年龄,小时候生长在农村,十一、二岁都不懂事,确实我们有过童年,现在太难,不懂事快乐!跟小朋友不愉快,大概几分钟过后就没事、忘掉了,又在一起玩耍。所以八住菩萨叫童真,这个名号含义很深,也就是提醒我们,特别是处在现前这个社会,如何能保持我们的童真,也就是保持童子之心。中国人有句话说「赤子之心」,跟这个意思是相同,怎么能保持著赤子之心?赤子是小孩,没有被这个社会染污,但是他有习气,习气并不很严重。

  我们看长者引用五十三参,善财童子「见毗目瞿沙仙人」,毗目瞿沙仙人代表第八住,他所引用的跟经里所讲的完全相应,这就是在五十三参里面代表童真住的菩萨,你看看他的身分是仙人。前面第七不退住,他举的是休舍优婆夷,是位在家的女居士,那是第七不退住的菩萨。所以五十三参佛菩萨在这里示现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,就是把这社会里面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包括了。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晓得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现象。我们从早到晚,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,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,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所以《华严经》是活的。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见到大本《华严》,那个数量是无法计算的,概略的说了一个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」,你要晓得他说这话是什么?这话就是,遍法界虚空界,所有一切众生他们活动的现象,就叫大方广佛华严,无比的殊胜庄严。什么人能见到?觉悟的人能见到。觉悟的标准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是初住以上,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第八住,他们见到,应化在世间帮助众生离苦得乐。众生可怜,迷失自性,所有一切的言行、造作都是违背自性,违背自性就叫做造业。造业当然有果报,净业感得的是四圣法界,染业所感的是六道轮回,染业里面又有善恶,善业感得三善道,恶业感得三恶道。

  无论是染净、善恶,在法身菩萨眼目之中,无非是清净庄严。这什么原因?我们老同学一直在一起学习到今天,应该都清楚、都明白,为什么?十法界六道三途是个假相,不是真的,不是事实,迷在其中的这些众生他当作真实,所以他才有苦乐忧喜舍的受。知道真相的人,苦乐忧喜舍没有了,没有了,佛法里叫正受,正是什么?正常,他们的受是正常的受,正常是如如不动。如如不动是定,自性本定,六祖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自性本定;了了分明是慧,能生万法,照见万法,像《心经》上所说的,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」,初住以上都是一样,都相同的境界,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这个世间人、迷惑的人所受的那些苦,他全没有。这些菩萨在这个世间,无论是在四圣法界、是在六凡,佛法里有个比喻,比喻得好,叫「梦中佛事」。佛在经上,确实比喻里头用「梦」这个字用得最多,梦幻泡影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梦中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叫大做梦中佛事,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佛菩萨的境界。

  所以他确实是世尊所说的,「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」,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。也就是我们前面所学习到的,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寂照同时,寂照是一不是二。这说法就超越哲学,哲学寂不是照、照不是寂,寂跟照是二法。佛法里头找不到二,所以佛法是圆融的,确实是一法,不但二是一,三也是一,无量也是一,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,这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一是说体,体是空寂的,多是讲相,相没有自体,体既然是空寂的,相再多也是空寂的,不可得,所以说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彻底明了事实真相,所以他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能够随缘,能行方便波罗蜜。波罗蜜是印度话,用我们的话来解释它的意思,就是究竟圆满,是这个意思,印度人的本义是到彼岸,我们中国人叫到家。我们这个说法大家不好懂,跟你讲究竟圆满,这就是到家、到顶,就这个意思。她行方便,善巧方便达到究竟圆满,在家居士她证得不退住这个果位。

  再提升就童真住,唯有方便到家显现出来的形象才天真烂漫,我们讲可爱极了。所以仙人你看表「大智清洁,无所染故」,真的,像六祖能大师所说的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何处惹尘埃就是无所染,这是真话。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有没有被染?没有,真的没有。而自以为是被染污,所以染污就是《百法》里面所讲的「不相应行法」,它不是事实,可是你心里认为有它就产生障碍,真心里头没有这些东西,这些烦恼习气从哪里生的?从起心动念生的。起心动念也没有,这很难懂,真有起心动念吗?没有。可是没有,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、境界现前?这是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所讲的起二用。它怎么起来的?佛说得很妙,但是我们不懂,佛说清楚了,佛讲那个动是什么?是妄想,起心动念是妄想。起心动念是想,它上头加个妄字,妄就是根本就没这回事情,它不是真的。起与无起没有妨碍,觉悟的人明白这回事情,迷的人不明白。你看看佛说这桩事情,就无始无明,《楞严经》里面辨别这个事情,富楼那尊者把这个问题提出来,向释迦牟尼佛请教。无始无明是什么原因生起来的?无始无明是几时有的?菩萨修行,把无始无明断了,什么时候无始无明还会起来?这问题很有趣味,释迦牟尼佛怎么答覆他?方法很多,不答覆就是答覆。

  为什么?你问几时起来的?无始!无是没有,没有开始;如果有始有终,它就是真的。它没有开始,经上讲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。我们会问:为什么会有一念?为什么有一念不觉?你一个追问就是加一倍的迷惑,两次追问就加两倍的迷惑,愈迷愈深。如果你真懂得无始无明它根本不是真的,妄想,你著重那个妄,妄不是真的,只要不起心、不动念就没事,愈是去追究麻烦就大,道理在此地。为什么不能追究?现在我们懂得追究是什么?就产生相续,这里面生了妄想,从妄想生分别,从分别生执著,愈来愈严重。妄想分别执著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,六道出现了。起心动念,现实报庄严土,还没事;一起分别,实报土不见了,实报土变成四圣法界;再一执著,四圣法界又变了,变成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里面,还要继续不断的去分别执著,这个轮回的现象,佛在经上讲一切众生是永无出期,永远没有超越轮回的日子,这是个假相。怎么样才脱轮回?放下就是。放下什么?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妄想,不但轮回没有,十法界也没有。所以这个现象是不能想的,佛经上说一句话说得好极了,叫「不可思议」,不能想,想是妄想;不能议,就是不能说,真相就现前。你只要有想、有说的时候,那是妄心现前,真相不见了。实际上真妄不二,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见到真相,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见到的是假相,假相跟真相是一个相,妙就妙在此地。

  所以从一体起二用,一体,体里面什么都没有,清净光明,连实报土都没有,说个清净光明。这一体不能说它有,不能说它无,为什么?你说它有,它确实没有,物质现象没有,精神现象也没有;你不能说它无,为什么?能生万法。那一念不觉的时候它就起现象,虽起现象还是假的,为什么?起那个现象时间太短了。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那个现象,就是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是同时起来,它存在的时间多长?我们现在简单的计算,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不可得,太短了。所以相是假相,相根本不存在,我们今天看到存在的相,是这种极其微细相的相续相,如果不是相续,我们完全不能觉察,这相续相。谁能见到我们今天讲的真相?佛法讲诸法实相,这是讲真相,真相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那个相,你见到了,那是真相。大乘教里告诉我们八地菩萨,八地菩萨心清净几乎接近真心,在这样清净的时候,这个极其微细的那一动他能觉察。也就是说,好比我们看电影的银幕,我们知道电影银幕上的相,是放映机里面的幻灯片一格一格的,它的速度太快,一秒钟二十四格,我们的观察没有办法捕捉一格,一格的时间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我们无法捕捉那个一格,所以看到相续相。现在我们所看的宇宙现象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它速度更快,它是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格,你怎么能捕捉它一格?

  这个捕捉就我们现在用快门,照相机上用快门那可以捕捉。我们用照相机,这个照相机的快门二十四分之一秒,我们在电影银幕上就能捕捉它,为什么?跟它的相同、频率相同,它也是一秒钟二十四格,我们现在相机快门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就能捕捉到。现在我们现实的这个现象,必须要把相机的速度加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那么快的快门就能把弥勒菩萨所讲的捕捉到。大概现在还没办法,现在的相机,我很久没有玩相机,我玩相机的时候最快的快门大概千分之一秒。通常我们使用的多半是一百分之一秒、二百分之一秒的,所以你能够照,像照喷射机,二百分之一秒照喷射机它就不动,它在飞行的时候你能照得清清楚楚的,你照的时候它不动,你就捕捉它。从这些道理,我们能够理解,能够体会到,也能体会到八住菩萨他的定功,也就是他的心「大智清洁,无所染故」。

  再看后面,「休舍优婆夷与仙人住处同名,俱是海潮处者」,休舍优婆夷是不退住的菩萨,第八这仙人是童真住的菩萨,他们两个住在一起,「明此悲智一体,无染而不净」。染净是一不是二,染是悲,净是智,悲是怜悯心,孟子所说的「恻隐之心」,这是悲心,看到别人有痛苦,我们讲的同情心。同情心觉悟了是智慧,智慧有没有同情?有。所以慈悲两个字,它的体是智慧,也就是我们常讲理性的慈悲。慈悲实在讲就是爱心,这个爱心它不迷,它是理智的、是理性的,所以称之为慈悲。佛家不讲爱,慈悲实际上就是爱。因为世间人讲的爱它有染,它没有智;佛法里面的爱,它有智,它就不染,意思就深。无染而不净,就是一切的染污,六道都染,有般若真智,所有一切染他接触都清净的。这个道理就是前面所说的,真正你找染净都不可得,你看看在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你去找染净,你怎么能找到?找不到!无染而不净。

  可是「若随悲修智,犹有习气染境之心」。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,像儒家讲的就非常明显,恻隐之心、同情心、怜悯心,这都是属於悲。在起作用的时候,自己能够觉而不迷,这就是修智,什么叫觉而不迷?行大慈大悲而没有分别执著,这是修智,还有习气。到什么时候习气没有了?修大慈大悲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,那个习气就没有了。没有起心动念行吗?没有起心动念能起作用吗?能。我们现在明白了,江本博士水实验,水是矿物,水接触我们一般人的意念,善的念头、恶的念头它起作用。起作用它有反应,它所现的相,结晶的图案,你看看它有起心动念吗?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这是自性的本能,众生有感,它自自然然就有应。众生有感的时候有有心、有无心,但是菩萨应的时候绝对没有我们讲的心,就是妄想心、分别心、执著心决定没有。尤其是法身菩萨,世尊在此地把他讲成四十一个阶级,每个阶级里面断无始无明的习气,是说给我们听的,勉励我们初学,他们没有了,我们真有。不但我们现在有,我们在前面读过,十信菩萨没有出十法界,有很浓厚的习气。何况我们现在,连初信位都没有达到,我们这样深、这么厚的习气,要没有高度的警觉心,肯定是随业流转,要想超越六道那就难了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这个地方举出这是习气最严重的,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,男女在一起最容易产生情爱,情爱是习气,它举这个例子。休舍优婆夷、毗目瞿沙仙人他们住在一起,修什么?断这个习气,断这种情爱的习气。「第七第八两位,和会一终是也。」

  「若也随智行慈,无有染习,即师子幢王女,慈行童女是」。那个位次就高,为什么?在这个阶段,就是第七、第八住这种习气他就断掉,再高级的、高层次的,他就没有这个习气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我过去初学佛的时候,老师给我讲到这个,因为我的老师是密宗上师章嘉大师。密宗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表法,这些佛像、菩萨像,很多有男女拥抱在一起的,连阿弥陀佛都有。我见到密宗阿弥陀佛的像,阿弥陀佛怀里面抱著明妃,这什么意思?佛在果位上,那就是后面这个意思,随智行慈,无有染习,表这个意思,没有染习,《华严经》讲到最后的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。密是修清净心,净土也是修清净心,密的清净比净土更要殊胜,为什么?密确实是「随智行慈,无有染习」。

  净土宗呢?净土宗是前面,就是此地所讲的「随悲修智,犹有习气」,这是净土宗。净土宗修清净心是远离这些境界,你得清净;但是真的清净不能远离,远离你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习气,显密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。可是要知道密不好修,非常难,老师给我严重的警告。密,我们在此地看的时候,看到童真住才看到这个现象,第八住,四十一品无明已经断掉八品。由此可知,如果没有这个道行、没有这个功夫,也就是没有这个智慧,在此地讲的话,在这个境界里面还有染恶习气存在,你就堕落。章嘉大师以前告诉我,密里面没有渐修的,你真的能够随智行慈无有染习,即身成佛,就成就了。如果你还生烦恼,你立刻就堕阿鼻地狱,就是说明它没有当中的。这个法门要不要修?不修不能成佛,一定要修,什么时候?初地以上。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第八住,不到初地,但是要算别教来讲,别教的初地等於圆教的初住,在别教这是八地菩萨。《华严》是圆教,不一样!所以我们晓得,密在佛法里面,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,它是博士班,即身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拿到最高的学位。不是这个程度的,你参与这个班就错了,完全错了。

  所以世尊很慈悲,对一般大众来讲,他老人家说「佛子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这对一般人来讲的,这个意思就是学佛要按照次第,像念书一样,你一定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你慢慢提升,你不能前头都不要,一下就念博士班,没这个道理。那种人有没有?有,非常少。大乘教里面称为什么?上上根人,不是普通人。我们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去看,这两千年中上上根人有没有?有,不多。两千多年也不算少,真正明心见性的,《五灯会元》里面记载就有一千七百个公案,加上后来,我们想到应该有两千人,两千年有两千人,真的不容易。你说这个世间修行人多少?古时候修学的环境好,依照《五灯会元》的例子来看,一年有一个见性的人,所以真的是不容易。但是从净土宗里面来讲,一年有多少个往生的?那就很多!《往生传》里面、《净土圣贤录》里面,是几个很幸运的有人帮他写、帮他记载下来;许多念佛往生的,没有记录下来的多!太多了。所以《华严》到最后,它所标榜的、所提倡的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道理要懂。

  我们继续再往下面看,「第九法王子住,对治说法不自在障,令自在故」。我们前面看过九信位的菩萨是法师位,第九住往后去第九行、第九回向、第九地,都是法师位,像释迦牟尼佛一样,一生教化众生,三轮说法,三轮是身口意。身用我们的话来说,严持戒律是身教,为大众做最好的榜样,无论大众学不学佛,都要给他做最好的榜样,做出来给人看是身教。不杀生、不偷盗,这个不杀生是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,大小乘的戒律结罪不一样,小乘杀生,确实你断了他的身命就叫杀生,这就结罪。大乘菩萨戒不一样,大乘菩萨戒是从起心动念上结罪,所以大乘戒难持,你并没有杀他,但是你很恨他,我要杀你,这个念头一动就犯了杀戒。所以大乘是论心不论事,小乘是论事不论心,像我们世间法律是论事不论心的。但是大乘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,你心里动念头你就犯了杀戒。心里动个念头想控制别人的财物,占有别人的财物,有没有行为?没有,但是大乘你已经犯了盗戒。小乘不犯,小乘真的把别人财物据为己有,这才犯戒;或者是控制,让他财用不得自在也犯戒。所以小乘戒虽然多,容易持;大乘戒不多,很难持,这个道理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九住菩萨真的是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,令正法久住世间,所以他要发心说法。说法不自在障,有没有这种情形?有,太多了。我们同学当中无论在家、出家,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,弘法利生障碍很多。你怎么样对治?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,法师真正体解真俗二谛,悟法王法。这个标准说得很明白,得要开悟,在教下叫大开圆解,在宗门就是大彻大悟,你才能够讲经弘法不至於错误。要是用这个标准,在现在就没有了,没有了怎么办?我们自己苦,迷而不觉,众生比我们更苦,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。李老师当年教导我们,在往昔弘扬正法,无论是法师或者是居士,他老人家说「至少都是三果以上的圣人,不是凡夫。」中国人有福报,诸佛菩萨、大阿罗汉应化在这个地区主持正法,众生有福,我们相信,福从哪里来的?老祖宗培下来的。我们有个很明显、也有强烈的感触,我们知道佛法是师道,我们称释迦牟尼为本师,根本的老师;我们自称为弟子,弟子是学生,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。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中国人的福分就从这里来的。我们的老祖宗,有历史记载的四千五百年,再向上追溯可以追溯到十万年、几十万年,甚至於几百万年之前,世世代代相传都是讲孝道,教我们孝亲尊师,孝亲尊师就是大福报!感应十方一切诸佛如来,这些大圣大贤应化在这个世间。

  现在少了,为什么少了?现在人不孝父母、不敬师长,佛菩萨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在这个世间,学生对他不尊重。不尊重,他就没法子教!再热心、再好的方法,学生不肯接受,这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三重障,所以他就不来。但是大乘教里头常讲,「佛氏门中不舍一人」,这真叫大慈大悲。现在众生多可怜、多苦,佛菩萨能忍心舍弃这些众生吗?我们冷静思惟观察,我们深深的相信,佛菩萨无尽的慈悲绝对不会舍弃这些苦难众生,他来了,来在哪里?不是以老师的身分。在哪里?五十三参提供我们很好的参考资料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,你细心的观察。这人间里头真有很多好人,那些好人里面很多是佛菩萨再来的,以种种善巧方便来感化众生,那真的叫善巧。为什么?他的示现出乎我们想像之外,我们无法想像。让我们在现实环境里面,看到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善巧,真的,跟五十三参讲的非常相应。

  我们看第九段里面,李长者他引用的第九住菩萨,善财童子去参访的,「即如善财见胜热婆罗门,以登刀山,入火聚,行苦行时,随天龙神人及非人,来者无不获益」。胜热婆罗门这是佛法里面讲到宗教,婆罗门教里面的一位大德,他的名号叫胜热,他所示现的是反面的贪瞋痴,善财参访这位善知识有礼敬,没有赞叹。五十三参里面,参访的时候决定是有礼敬、有赞叹,唯独对示现反面的就没有赞叹,诸位在经文上要留意这些地方。为什么不赞叹?这里头有道理,他所行的,不是真正有功夫的人不可以学,你学就坏了。胜热婆罗门表愚痴,甘露火王表瞋恚,伐苏蜜多女表贪欲,这是代表贪瞋痴的,贪瞋痴也能做佛事,贪瞋痴也能度化众生。问题就是你一定要看这些众生,过去现前他的行业,应以什么方法度他就用什么方法,应该以什么身分去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分,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。《华严经》上,我们要用观世音菩萨的话,不止三十二应,五十三应。

  胜热婆罗门也度了不少众生,天、龙、神、人及非人,天是诸天,六道里面的;龙是八部,是护法神。天神、地神,人及非人,也就是六道众生,到他道场里面来没有不得利益的。这些利益小的知道断恶修善,我们中国人一般讲因果报应,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,从这个地方觉悟!这些人你用伦理道德劝他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,亲眼看到那些果报,他相信。所以这位婆罗门菩萨示现的,在此摆在这个地方是九住菩萨,不是凡人。大乘圆教九住就等於别教九地菩萨,这哪里是普通人!他示现这种人。所以我们明了之后,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哪个行业都有菩萨在,都有菩萨在那里教化众生,以种种不同的方式,我们不能轻慢,不能够随意去批评。但是我们守住一个原则,佛在《华严》上教导我们,看他的行业不是善的,我们恭敬不赞叹,善财教我们的态度就对了。善财去参访得不得利益?得利益,把自己提升,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,他的地位就提升一层,真得利益!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,所以我们要掌住一个总的原则。

  十年前我离开新加坡,写了一副对联,勉励我们的同学,我们是二十几个同学一起移民到澳洲,我是这样写的「处逆境,随恶缘」,境是环境,环境不顺利;缘是人事环境,障碍重重。我们在新加坡不能再住下去,不能不离开,要用什么样的心态?「无瞋恚」,不怨天不尤人,没有瞋恚心,欢欢喜喜的离开。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,那个地方四众同修对我们的照顾,永远要不忘他们的恩德,记别人的好处,不要记别人的不好处,佛菩萨教导我们的。这个样子是什么?我们的业障才能消得掉,「业障尽消」。我们到澳洲,在那个时候跟新加坡对比,那边我们处的是顺境,随的是善缘。澳洲同修欢迎我们到澳洲去,澳洲政府也欢迎我们去,给我们很多方便。我们到那里去一看,那个地方地大人少,土地、房屋很便宜。我们在新加坡买了一栋大楼,做为新加坡净宗学会,土地面积只有六千尺,建筑面积大概是一半,三千尺的样子,八层,八层楼公寓式的房子,在那个时候用了一千万美金,这个我们赠送给新加坡净宗学会。我们离开,欢欢喜喜离开到澳洲,我们看澳洲土地太便宜,我们买了一个教堂,土地的面积有一个英亩,一英亩就是四万尺,大概还大一些,五十七万,美金五十七万,所以太便宜。我们在澳洲不断的扩建,到现在我们总共大概花五百万的样子,我们拥有三百多英亩,一个英亩是四万尺,现在我们拥有土地三百多英亩,大概合中国将近是三千亩这么大的土地。我们的房舍可以住一百多人,在那个地方定居,这是顺境、善缘,我们有高度的警觉心,不能起贪的念头,无贪痴福慧就全现了。有这么好的环境,认真努力的修行。

  在过去几十年当中,我讲经的时候常常说,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能够守本分,一生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,跟别人、跟社会大众互助合作,这个世界就是大治之世,天下太平。所以中国古人教导我们,「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」,这是金玉良言。我们这个行业,我们是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,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,讲经教学,身分是职业老师,这是我们本分事情;我们做其他的事情,就叫不守本分。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,过去我们三年当中,在庐江办了一个传统文化教育中心,这是不守本分,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?这是被联合国逼的。我们移民到澳洲之后,帮助那个地区团结宗教、团结族群,安定社会。人家欢迎我们去住,我们得有点贡献。九一一事件之后,我接受学校的聘请,就代表学校参与联合国的和平会议,从二00三年起到现在参加了十几次。我们真正见到这个世界上,确实有不少仁人志士关心怎么样化解冲突,怎样能恢复到安定和平?这是大事。世出世间法的建立、成就,都需要安定的环境;社会动乱不安,不但佛法不能成就,世法也不能成就。所以社会的现象是一片的混乱,我们学佛的人有责任、有义务,来帮助大家来化解这个问题,佛家讲救苦救难。没有这个机缘,我们不攀缘;有这个机会,我们不能不做。

  我们将中国古圣先贤五千年来,这个国家地区长治久安的那些道理、方法、推行的效果,我们在联合国做出报告,提供给大家做参考,确实有效果。大家听了很欢喜、很赞叹,可是没有信心,会后我们在一起吃饭聊天,许多人来问我,他说「法师,你讲得很好,那是理想,做不到!」我们从这些谈话当中就深深体会到,今天最严重的危机不是别的,信心危机。对古圣先贤的教诲丧失了信心,自己又想不出好办法,怎么办?就必须要做个实验,科学讲实验,做出来给他看,他才会相信。所以我们在汤池办的文化教育中心,用一门课《弟子规》,这是儒家的基本、根本东西,在这个小镇,用这个小镇做实验。小镇四万八千人,我们的做法,让这个小镇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来学,成功了。不到半年这个小镇的风气一百八十度的回转,我们从这里真正得到了证明,证实祖宗所说的人性本善,人之初、性本善,是真的不是假的,证明人是很好教的,就是没人教他。现在我们将这个中心交给国家,我们自己回归到本位,这个重要。每个人在自己本位上,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人人都这样的,我们的社会就安定。

  我们这个行业是教学,释迦牟尼佛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,经上所说的「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」。说法就是教学,三百余会我们现在讲办班,办班三百多次,规模有大有小,大的有几千人,小的一、二个人;时间有长有短,长的十几年,短的几个小时。真正做到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佛陀教学活活泼泼。一生所教的、所讲的,后来学生把它记录下来,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典。他一生讲得多!记录也相当的完整,传到中国是少分,那个时候运输非常不方便,不是全部传到中国来。中国的高僧到印度去学习、去留学,印度一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传教、来教学,总是观察中国人的根性,佛法讲契机契理,中国人爱好的东西都带来,中国人不太欢喜的那就不带。非常可惜,现在这些原始的典籍丧失。好在到中国来,中国又精挑细选,适合我们传统文化的都把它翻译过来,成为现在的《大藏经》。这些事、理,我们都应该要明了、要清楚,知道前人的功勋我们要感恩,不能够忘恩负义。感恩的表现就是认真学习,世代相传,这叫真正感恩。我们不认真学习,不把如来的正法传下去,那就错了,对不起佛菩萨,对不起祖师大德,也对不起自己,更对不起后人。所以知恩报恩,感恩戴德,就是要认真修学、弘法利生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,「第十灌顶住,对治悲智不自在清净障,令得清净」。前面九住法师住是对治说法不自在障,这里头最重要的,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境、逆境、善缘、恶缘,全都是在考验我们自己的。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障碍?是因为自己有严重的分别执著。所以我们老祖宗好,真有智慧,世世代代教导我们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你不能够怪别人,你怪别人、怪环境不好那你错了。你一定回过头来反省,障碍决定在自己,不在外面,外面无论什么环境,只要自己内心里头没有障碍,就无往而不利,这个方法是妙绝!学佛,真正学佛实在讲就是学做人,在这个世间无论是什么样的,善人、恶人、穷人、富人、贵人、贱人,不同种族、不同文化、不同信仰,都能够和睦相处,平等对待,你就成功,这就是佛菩萨。除这些之外,佛法还讲到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,我们中国人讲的天地鬼神,也要跟他们和睦相处,平等对待,这样才能真正离苦得乐,真正得大自在。我们看诸佛菩萨他怎样把障碍破除?无一不是靠自己的修为,不是从外面,外面解决不了问题。解决问题最重要的,就是修清净心,首先不跟一切人对立,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。对立就是边见,别人跟我对立,我不跟他对立,对立就化解了。不跟一切事对立,不跟一切物对立,让你的心里头没有对立,没有对立就没有矛盾,没有矛盾就没有冲突,心安理得!具备这个条件才能学道、才能学佛。

  悲智是一体,可以互为体用,悲是慈悲,智是智慧,慈悲跟智慧是一体。慈悲是体,智慧是用;智慧是体,慈悲是用。悲智不自在那就不圆融,为什么不圆融?肯定毛病发生在分别执著。所以放下分别执著,慈悲跟智慧就圆融,就得清净了。分别执著离不开自私自利,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常常劝导同学,跟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励,总是常常提醒自己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、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欲、放下贪瞋痴慢,我说这十六个字,这十六个字造成我们修学上的障碍。所以这个障碍不在外面,在自己,自己本身的障碍除掉,外面障碍都不能成立。为什么不能成立?一切障碍无非是障碍你自私自利、障碍你的名闻利养、障碍你的贪欲,你现在把这个断掉之后,你还有什么障碍!外面所有一切障碍都不发生效果,你真正得清净心,智慧清净,慈悲也清净。

  灌顶是比喻,古时候,这是古印度太子继承王位,在大典当中行灌顶的礼。你看看第九是法王子,第十灌顶位就是太子登基成为国王,这到顶头。第九是菩萨位,第十就是佛的果位,成佛,我们知道佛是悲智自在,用这个代表大自在。它举的比喻,「即如善财见师子幢王女,慈行童女,王者智自在故,女者表随悲同事,无染习故」。第七、第八是在修行位,第九、第十是在证果位,修因证果,第十是到圆满。师子幢王女她代表智自在,在此地不用王子用王女,表随悲同事,无染习故,前面是断染习,现在染习完全断掉。「明智满从悲处世间故,即同事而无习气故」,这句话非常重要,同事,用现在的话说,共同在一起生活、在一起工作,在佛法里面呢?在一起修行,不但事事无碍,连习气都没有,这真是到究竟圆满。

  「已上十种对治」,这是总结,介绍我们十住菩萨他们在断习气的过程当中,他们在事相上完全没有,只是习气。我们今天不是在断习气,我们在事上断,要在这上下功夫。「十种对治,皆一念心上,初发心时,一行之中,一时之内,无前后际,对治此十种障法,成一法一心一智慧。一行之中,十十无尽法门,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,以法事之中,合具此十种无尽法门,同别一多自在故。以此十种对治,一时令惯习自在故」。到这个地方是一段,这段我们读起来非常向往、非常欢喜,这个确实是如来果地上的成就,也是性德圆满的显露,一定要知道人人皆有。所以《华严经》讲的什么?全讲的是自己,没有一句一字是讲的别人。禅宗里面所谓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本来面目是什么?《华严经》就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。原来大方广佛华严是自己不是别人,这个道理总要清楚、总要明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这段我们明天再来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