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二一卷) 2009/1/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2021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十住品第十五之一」。
我们接著看宗趣,第三「宗趣」。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简单,也讲得很清楚,「以十住行法为宗,摄位得果为趣」,宗是修因,趣是证果。这品经重要的修学方法称之为宗,是以十住行法,十住菩萨修行的方法。行是讲行为,行为就很复杂,也很多、很难讲,佛在教学过程当中把它归纳为三大类,再多的行为总不出三大类,就是身口意,依照这三类来分。身就是我们身体的动作,这是身的行为,口是言语,意是念头,起心动念,这是意业的行为。行为有了过失,把它修正过来,叫修行,这个意思我们学佛的同学一定要搞清楚。有些人谈到修行就好像高深莫测,认为诵经、拜佛这是修行,实际上诵经、拜佛未必是修行。如果诵经、拜佛的目的不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,那怎么叫修行?与修行不相干。所以说到修行,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论、动作,身体的造作。修行当然得要有个标准,像我们这些年来常常提倡的儒释道三个根,那个根就是标准。我们要从什么地方下手?要从根下手。当然十住菩萨不是从根,他那个根已经太稳固,这个地位已经太高了。可是我们一定要从根下手,要没有根,实在讲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我们非常向往、非常羡慕,做不到,它太高了。但是给我们很大的鼓励,我们知道从根本下手,认真努力向上提升,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也能提升到十住位。可不可能?在理上讲是决定可能,事上就要看个人的努力,真正努力也能达到这个水平。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。
十住行法就是十住菩萨修行的方法,我们要是依照这个方法修学,当然也能够契入他们的境界。这个是宗,宗是重要的,称之为宗,尊崇的也称之为宗。宗教,如果是照中国文字意思来讲很好,主要的、重要的,这是宗的意思,教就是教育。这种教育就是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育、崇高的教育,这是宗的意思,所以依照中国文字来解释非常好。在中国,佛教传到中国来,大家对佛教的看法,不是像现在的看法「宗教是迷信、宗教是有神论」,不是这个意思,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宗教这个概念,都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诲、释迦牟尼佛的教学,从西方,中国帝王派特使去礼请过来的。请过来之后,帝王就依佛为老师,自称为弟子,对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尊重,对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都封为国师。现在宗教的概念,说实在话并不长久。过去我的老师告诉我,宗教这个概念是从日本传过来的,西方的宗教传到日本,日本传到中国,才有宗教这么个名词,当然是指西方许多宗教。在中国这三教,儒教、佛教、道教,在日本还有他们本土的神道教,一并称之为宗教,这个历史不出三百年。但是佛门里面它本身称宗教,这个宗教跟现在我们讲宗教的意义完全不一样,佛门自己称宗教叫宗门、教下。释迦牟尼佛教学他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,一种叫宗门,就是禅宗,禅宗没有文字,不需要讲解,完全靠悟,而悟还是顿悟。确实这个方法是对上上根人,不是上上根用不上,那才叫真的是重要的、主要的。其他的宗派,在中国一共是十个宗派,除禅宗之外,其他九个宗派都称为教下。教下就是按部就班的学习,像我们念书一样,幼稚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这样慢慢的,这叫教下。
宗门叫顿悟,天才班,他什么也没有学,他就可以上博士班,这种人太少了。在经典里面最明显的给我们示现的,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,他是个天才班,顿悟。在中国,难得也出现这么样一个人,唐朝时候惠能大师他也是顿悟,那是特殊天才。惠能大师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学佛,他一天经都没有听过,你说修行,禅堂、念佛堂他也没有参加过。只是在五祖忍和尚的道场,五祖半夜三更召见他,给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我们估计顶多两个小时,讲大意。讲不到三分之一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开悟了。那个开悟是什么?开悟就成佛,就入十住的境界,最低都是十住境界,真的成佛。这是属於上上根人,我们一般讲那是真正的天才班。这一悟就一切都悟了,他什么都通了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,你去问他,他都会给你讲得头头是道,叫真悟了。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切经,没有一部是难得倒他的,除了佛法之外,世间所有一切法,你去问他,他没有一样不知道,这叫真悟了。为什么有这个能力?这里头有个道理,这个道理就是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都是从自性生的。你看他开悟自己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是整个宇宙,一切法是自性生的、自性现的,是自性变化出来,只要你见性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
佛法的教学,无论是哪个宗派,顿悟也好,渐修也好,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那真的叫圆满的毕业。毕业也有好几次,像我们学校念书一样,幼稚园念三年,幼稚园毕业,小学念六年毕业了,初中三年也毕业了,高中三年也毕业了,他毕业很多次。终极的毕业在我们世间是博士班,拿到博士学位,没有比这个再高的。佛法也是如此,譬如十信,十信是从初信到十信,就像念书一样,一年级、二年级到十年级,十住毕业,十行毕业、十回向毕业、十地毕业,他也毕业很多次,跟我们世间教学没有两样。所以佛法是教育、是教学,确实跟西方宗教这个概念不相关。可是现在佛教确实有一部分真的变成跟西方宗教一样,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是宗教。可是一定要知道,从释迦牟尼佛开始,一直传到中国,传到中国前清初年,还是教育。变成宗教应当是在乾隆以后,乾隆那个时代还没有,乾隆以后嘉庆、道光、咸丰,渐渐的演变为宗教。这个历史我们要晓得。
我们学佛,我们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,我们不是搞宗教。这里面,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教些什么?我们学了半个世纪,今年二00九年,我学习佛教五十八年,算今年是五十八年。在这么长的岁月里面,我们可以说这半个多世纪,对经义的了解,大分来讲它里面有五个项目。第一个是伦理,伦理的范围非常之大,伦理是讲关系,里面跟我们讲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一切动物的关系,人跟一切植物的关系,人跟一切山河大地的关系,人跟宇宙的关系,人跟不同维次空间的关系,这都属於伦理,他讲得真的圆满。第二个讲道德,关系知道了,如何相处这就属於道德问题。再就有因果的教育,修因证果,你看这里宗就是因,趣就是果,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,善因有善果,恶因有恶果。除这个之外,它有哲学、有科学。这五样都讲到登峰造极、都讲到究竟圆满,我们不能不佩服。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法介绍给我,告诉我说: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所以有人问我:法师,你怎么除夕还讲经,大年初一也讲经?我说:快乐!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,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真正接触到,真正体会到,这里头有大乐。你要想得到,一定得依教奉行,就是要修因、要证果。
底下一段是论,你们看头一个字是论,这个论是李通玄长者他老人家做的。我们学《华严》,我们找到两个老师来帮助我们,第一个老师是出家人清凉大师,《疏》就是清凉大师做的,要没有他们两个人帮助,这个经文我们看不懂,经文的意思太丰富,这两位老师来协助我们。《论》是李通玄。这两个老师是同时代的人,都是唐朝时候人,而李通玄还是皇室,跟李世民是一家,唐朝皇室。他很难得,他没做官,他一生学佛,以居士身分学佛,对《华严》真的有悟处。我们看到《华严经合论》是他作的,在序文里面叙说的因缘我们看到感到很稀有。他对《华严经》里面有悟处,想给《华严经》做个注解,要想找个清静的环境,当然在山上。在山上就遇到一只老虎,就告诉老虎,我想给《华严经》做个注解,你在这个山上住得久,对这里很熟悉,有没有好的环境,你带我去。那个老虎就带他去,他就跟著老虎走,走到一个山洞里面,那个山洞是老虎窝,一窝老虎。看到那个山洞真的是好,他就跟老虎说行,这个地方不错,那你们搬出去。老虎就搬家,把那个洞就让给他,他就在洞里面修行。他住在那里,第二天一早就看到两个女孩子来伺候他,给他烧饭、洗衣服,照顾他,给他准备文房四宝,他所需要的东西统统给他准备好。长者接受她们的供养,从来没跟她们说过一句话,一心专注在《华严经》上。等到《华严经》的注解全部写完,这个时间很长,总得要将近一、二年的时间,完成了。完成之后,这两个女孩子就不见了,他总以为是附近村庄里头的,下山到附近村庄,总是打个招呼谢谢她,这么长的时间照顾,他从来没有问她姓名,也没有说一句话。到山下打听,没有这个人,所以一般讲那是天人来照顾,他有这么多的感应。
我们现在看长者在此地《论》里的解释。「将释此品」,将要解释这品经,就是十住品,「约作五门分别」,五门就是五大段,我们现在讲五大段。这五大段下面就说出来,第一「释品名目」,就是解释品题,为什么叫十住品。第二「释品来意」,为什么佛要讲这一品。第三「明品之宗趣」,跟清凉大师一样,我们刚才看到清凉大师讲的宗趣。第四是「都会断惑次第」,他多了这一点,多了这条,都就是总,总的来会合。十住菩萨从初住到十住这十个次第,十个次第他都要断烦恼,他断烦恼才能往上提升,讲断惑的次第。为什么他讲断惑,而清凉不讲?我们知道这是大乘圆教,怎样才能证得初住?这在前面我们讲得很多,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才能证得。诸位想想,不起心、不动念还断什么惑?烦恼断尽了,起心动念都没有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,这是清凉在前面告诉我们的。从初住往上去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《华严》讲四十二个位次,这四十二个位次有没有?诸位想想看,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哪来的次第?所以说这四十二个阶级不存在。为什么佛还说这四十二个阶级?因为无始无明的习气犹存,这是从习气上来说的,不是事实,事实上没有,习气上有。习气有厚薄不一样,刚刚把起心动念放下,习气还很浓。这个习气有没有方法断?没有法子断。没有法子断,此地他讲断惑次第,这个断是自然的断,叫无功用道,我们要了解这个意思。长者跟清凉大师的没有冲突,长者在此地是更细腻的告诉我们,你看从初住、二住、三住、四住,他不一样。我们明白这个意思。所以《疏》跟《论》合起来看,我们对於经义就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第五「随文释义」,这解释经文,这都完全相同。他把五门分别的题目说出来,下面一条一条的叙说,先看第一「释品名目,此品说十种住门,名为十住品」。说十种住,这个住前面清凉大师讲得清楚,住怎么讲?慧是能住,理是所住,慧住於理叫做住,十就是它有十个阶级,有十种不同,这称之为十住。我们前面读过清凉大师的解释,他解释得详细,他说「始入空界,住空性位」,十住是空性位,所以叫做住。由此可知,到这个地方智慧开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这就入了初住。入这个地位,真的他入了空界,怎么叫空界?十法界没有了。如果没有到这个层次,没到这个层次就是说他起心动念有,他还有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叫做无明,无明烦恼,这是无始无明烦恼,这就是十信位的菩萨。十信位是菩萨,通常讲十法界他是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,《华严经》是十信位的菩萨。他执著断了,执著习气也没有,分别断了,分别习气也没有,但是他有起心动念。
起心动念是非常微细,就像弥勒菩萨所说的,一个念头是多长时间?这个我们同学都能够说得出来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我们现在用秒做单位,时间用秒做单位。那是多长?我们可以想想,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,我们知道电影是怎么形成的?是幻灯片组成的。你看那个胶卷,胶卷一格一格的,一格就是一张幻灯片,张张不一样。它的速度太快,让我们产生了幻觉,快到什么程度?一秒钟二十四格,一秒钟二十四格我们就看到好像很逼真。现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一秒钟多少格?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格,就是我们现在现实的境界,也是每一格都不一样。我们今天看的感官的世界是什么?就像电影的胶卷的相续相,它的速度太快,二十四格已经让我们眼花,以为好像是真的,现在我们实际上看的是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格,你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够知道这个事实真相?智慧从哪里来的?智慧从清净心来的,清净心就是定,定到极处,清净心里面觉察到,这个现象觉察到了。佛给我们讲那是什么地位?八地菩萨。现在初住,十住刚刚进这个位次,住在空界,那就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什么时候把所以然搞清楚?他的功夫还不够,还要再往上提升,他再提升到八地的时候,他就完全明白,那就像弥勒菩萨一样,他能够说得很清楚、说得很明白。这个念头速度太快、太微细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「不可执持」,你没有办法掌握,它的速度太快,这叫事实真相,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。
现在菩萨是刚刚把无明断掉,无明断掉就是起心动念放下了,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是初住,十法界没有了。十法界是怎么来的?四圣法界是分别来的,你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。六道轮回怎么来的?执著来的,你有执著就有六道。所以执著没有,六道就没有;分别没有,四圣法界没有了,我们讲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没有了。没有了他到哪里?他到的是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,他到这里来。这个地方,为什么还有这个境界?因为他有习气,起心动念没有了,起心动念习气有,只要有习气,这个境界就存在。如果习气也没有了,统统断尽,这佛经上讲的四十一品无明,就是无明习气,这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,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。这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不但十法界是假的,诸佛菩萨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。我们要问,有真的吗?有。真的是什么?净土经所讲的常寂光净土,真的。那是什么?那是我们的自性、那是我们的真心,永恒不变,它是真的。因为它不是生灭法,所有一切现象是生灭法,只有这个不是生灭法。
所以在大乘教里,一切众生、一切万法是平等的,都是从自性所生、所现、所变,没有两样。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功德、能力、相好统统具足,没有说哪个比哪个高一点,哪个比哪个差一点,没有,完全平等,这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。佛菩萨教导我们,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,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教导我们、帮助我们,目的何在?目的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,我们也能证得实报土,也能证得常寂光,目的在此地。所以我们学佛,如果说是求世间的富贵,荣华富贵,名闻利养,那你全搞错了。我们要问,世间荣华富贵、名闻利养,佛法能求到吗?能,当然能。你看,你求成佛都能求得到,这些事情叫鸡毛蒜皮小事,哪有求不到的?决定能求到,又何况你所求的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。你纵然求,你所得到的不圆满,你要是见性,你得到是大圆满,这里头有真乐,佛家讲的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讲到究竟圆满是妙觉位,这真的得究竟圆满。
我们再看第二,「明品来意者,为前品是偈赞劝修之门」。他讲得比清凉好懂,前面是「须弥顶上偈赞品」,那是劝修。你看赞叹,十住位这些菩萨具足无量功德,我们看了确实非常羡慕,我们在学习「偈赞品」的时候也法喜充满,这是劝修。劝修之后,「此品明正举修行十住之行,是故此品须来」,劝修讲完,如果十住修行的法门要不说,那不叫落空了吗?所以这品经一定要接著来,来跟我们讲修行证得十住菩萨果位的学习的科目。「十住者,生诸佛大智慧中住。」所以《疏》、《论》合起来看就很容易理解,十住是他生到诸佛大智慧中,心里面就是智慧了,不生烦恼,心生智慧,不生烦恼。烦恼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。不但是分别执著不生,连起心动念都不生,才叫真的大智慧。一切诸佛如来都没有起心动念,现在这位菩萨也达到不起心不动念,跟诸佛如来的境界就融合成一体,这叫住。可以说,这个住就是不生烦恼,永远不生烦恼。菩萨在这个时候,有能力与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的众生、六道的众生、三途的众生起感应道交,众生有求,他就有应,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千处祈求千处应,那就讲观音菩萨,他跟观音菩萨一样,哪个地方有求,立刻他就有感应。应该现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,应该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,现身说法都没有起心动念。这个东西我们很难理解,不起心不动念怎么能现身?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会说话?这个境界佛在经上常常用四个字,叫不可思议,或者叫不思议境界。我们确实是不好理解,我们对於佛陀这句话,这是经上常常看到的,只有个模糊的概念,不清楚。我确实是看到日本江本博士水实验,这个模糊概念才真的清楚,不再模糊,才晓得感应道交是怎么回事情。
江本博士用水做实验,水我们知道是矿物,它不是生物,它不是动物、不是植物,它不是生物,是矿物。水放在一个玻璃瓶里面,我们用善的念头对著它,这感,善念头,「我很喜欢你、我很爱你」,他把这瓶水放在冰箱里面,这个冰箱是摄氏五度,这个温度它就结冰,把结冰拿出来,放在显微镜里面看它的雪花,看结冰的形相就看到很美很美。我们外面挂著有江本博士的这些实验的作品。如果我们以不善的念头对它,「我不喜欢你、讨厌你」,它的结晶就变得非常丑陋。反覆的实验,实验了十几万次,一点都不差。证明什么?证明水懂得人的意思,它能看、能听,能懂得人的意思。听音乐,给古典音乐给它听,它的结晶很美;给现在摇滚乐去给它听,现出来的相就很难看,它懂得!给它看的时候,我们也不必起心动念,写个爱字贴到水瓶上,写个感恩贴到水瓶上,它的结晶都很美,写个讨厌,或者是写个战争、死亡,这些字样贴上去,它结晶就很丑陋。
我们从这个实验当中明白了,诸佛菩萨真的他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他自自然然的反应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众生感,有的时候有起心动念,有分别、有执著,他来应的时候,他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。所以,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,为我们讲经说法,示现种种修行的样子来教给我们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!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,这真叫不思议境界。他不是不起作用,他起作用,起作用能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所讲的「随缘妙用」。他妙在哪里?妙在他没有起心动念,妙在这里。我们凡夫就不行,不但六道,连四圣法界都起心动念。四圣法界可以做到不分别、不执著,但是起心动念,那就不妙了。所以这个妙用,我们才晓得它不是在阿罗汉,它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,应化在我们世间,妙用。阿罗汉有没有来应化?有,他不妙。真正的阿罗汉,他还有分别、还有妄想;菩萨没有分别,他有分别的习气,他有妄想;十法界里面的佛,他分别习气断了,他有妄想,那都不妙。所以,随缘妙用不是对十法界说的,那是初住以上的,他们真的是妙用。
这是生诸佛大智慧中,就是跟诸佛如来的大智慧相应,自己智慧跟诸佛智慧连在一起。就好像什么?江里面的水,长江、黄河的水,没有流入大海这叫江水、河水,流入大海就融成一个。那个大海就是佛的大智慧海,流到海里之后再也没有江,也没有河,它融成一体。我们没有见性之前,我们就像江水、河水一样,见性的时候就跟诸佛融合成一体,是这样的境界,确实是无比殊胜。「入此位永不退还,故名之为住」,这个不退还就是永远不会退到十法界,这叫不退。不退我们在前面讲了三种不退,三种都是讲的位不退,不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《弥陀经》里面所讲的三不退,那是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单单讲位不退有三种,这个也要知道。真正入佛门,你证得初信位的菩萨,小乘就是初果,你永远不会退到三恶道,这是第一个位不退。他不会退到三恶道,他就在人天,虽然出不了六道轮回,他果报就是人间天上,他不会到三途。第二种位不退是阿罗汉,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,也就是执著断掉了,於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执著,他超越六道轮回,他得不退,永远不会退到六道轮回。这个地方讲的是初住菩萨,永远不会退到十法界,所以这个叫位不退,故名为住,这个住就是明心见性,他再不会退转。
第三「明品宗趣者」,他这个宗趣比清凉大师讲的清楚,清凉大师只说「十住行法为宗,摄位得果为趣」,他这里讲得清楚。「明此品说十种住,二十种进修因果为正宗」,这就是清凉讲十住行法,他这里说得详细,十种住里面有二十种进修因果。下面又说,「又住佛所住以为正宗」,这就是住在诸佛大智慧当中,「明此十住位中,各有两种因果,各各当位之中,初举十法,是忻趣增上之缘,后举十法,是当位之内,修学之果,如文具明」,到经文我们都会看到。前面讲的十法是让我们产生向往,忻就是向往,希望我也能够得到、希望我也能够契入,这是缘,你有了希望你才肯真干。后举十法,那就是从初住到十住他修的是什么法门,所以修学之果。这个比清凉讲得清楚多了。
再看下面这段,这段是清凉大师没有说的。「会当十住位中断惑次第者」,会就是会合,总的来说,就是这个意思,总的来说十住位中断惑的次第。这个断惑就是断无始无明习气,这个一定要讲清楚,不要以为十住菩萨还在断惑。这个惑,我们一般看到这个字就会想到无明,像《华严经》上讲到的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大乘经里一般讲的是无明烦恼、尘沙烦恼、见思烦恼,是这样说的,说法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。无明烦恼就是《华严经》讲的妄想,就是起心动念,尘沙烦恼就是《华严》讲的分别,见思烦恼就是《华严》讲的执著,名相不相同,意思是一样的。
他底下就说得多,「如初发心住,治地住,修行住」,这是前面三住,初住是初发心住,二住是治地住,三住是修行住,把这三个合起来,「此三种住中,明总修出世间心,破诸世间烦恼缠缚,一时顿成根本智慧」。此地所说的,这三住合起来讲,总修出世间心,出世间是什么心?真心。世间是什么心?妄心,或者我们用佛学的名词来说,世间的心是八识心,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、前五识叫八识,八识又叫八心,八心王。用八心王,就是用八识,是在十法界,十法界统统用八识,没有用到真心。法相宗里面讲的转八识成四智,那就是用真心,四智是出世间心,相宗修行的宗旨,就是主要的方法,是转八识成四智。开始从哪里转?从六、七,六、七是因上转,五、八是果上转,五是前五识,眼耳鼻舌身,这个因上没法子转的。第六意识就是分别,第七识就是执著,然后你就晓得,第八识跟前五识叫妄想,果上转,你这一想就想通了、就明了了。所以先要把执著放下,然后再把分别放下,最后妄想就很容易放下,不难了。这三种放下就是转八识成四智,那叫出世间心,这真心。真心现前,不但六道没有,十法界也没有,叫觉后空空无大千,这是你真的看到遍法界一切万法的真相,佛教的名词叫诸法实相,一切法的真实相你见到了。
「破诸世间烦恼缠缚」,这个世间,佛经上讲的三大类的烦恼,无明烦恼、尘沙烦恼、见思烦恼,全部摆脱掉,这烦恼都没有了。所以「一时顿成根本智慧」,根本智就是自性里面般若智慧,现前了。般若智慧是什么样子?不起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清净心,清净心就叫做根本智慧;它起作用,起作用是无所不知。不起作用的时候它无知,所以般若无知,这是根本智;无所不知是后得智,后得智是它起作用,起作用是无所不知。起作用跟不起作用,这话怎么讲法?譬如你见到应化身的佛菩萨,你见到他,你见到释迦牟尼佛,你见到惠能大师,甚至只要你见到真正破无明证法身的那些修行人,那些修行人都是初住以上的,你不问他,他在你面前所现的就是根本智。他心从来没动过,好像没有智慧,般若无知,你也不能说他没有智慧,你也不能说他有智慧。如果你有问题向他请教,他立刻就答覆你,你决定问不倒他,他无所不知。他有没有学过?不需要学,是自性里头本有般若智慧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力?因为一切万法是自性变现的,自性变现出的一切万法,十法界依正庄严,自性怎么会不知道?没有一样不通达。
根本智,前面这四个字要留意,「一时顿成」,一时是什么?没有先后,一时就是时间跟空间维次突破了,一时里头没有先后,没有过去、没有现在、没有未来。所以,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他全知道,此界他方的事情也全知道,这神通广大。但是你要知道,佛告诉我们,这种能力是所有一切众生个个具足。诸佛如来有,我们刚才讲的法身大士有,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他都有,实在讲你也有、他也有、我也有。为什么你我他的能力失掉?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,根本智不能现前。没有根本智,哪来的后得智?我们现在求学、去学智慧,学得再多都不是根本智、都不是后得智,那叫什么?佛家有个名词叫世智辩聪,世间人的聪明智慧,都不是真的。世间人的聪明智慧,我们在前面学过,那是六粗里的智相,我讲智相讲得很白,大家好懂,知识。你所求的是知识,知识不是智慧,与智慧不相干。知识好像能解决现前一些问题,小问题,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,又何况解决问题后头带后遗症。所以,它不是根本解决的方法,根本解决的方法一定要真实智慧。
东西方学术的理念在此地产生很大的差别,西方的科学家、哲学家他们所追求的是知识,东方,像中国、像印度那些大圣大贤他们所求的是智慧,不一样。智慧跟知识差别在哪里?知识里面有烦恼,智慧里头没有烦恼,这个分别就很明显。也就是说智慧里面绝对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,绝对没有,那是智慧;知识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不一样。我们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知识就变成智慧,所以你学也行,不学也行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是学,他认真学了十二年,学了十二年是知识,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,那十二年就变成智慧,变成后得智,无所不知。这个示现的是我们现在所讲知识分子,好学。惠能在中国表演的恰恰相反,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不是好学的人。他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他也通了,他的通达跟释迦牟尼佛的通达没有两样,一通一切都通达。所以他在《坛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说此事与学不学没关系,此事就是什么?大彻大悟,这个事情与学不学没关系。这是别人好奇问他,你没有学过,你怎么都知道?你不认识字,人家把经念给你听,你全懂得。他就说这个跟学、无学没干涉,关键在哪里?关键在放下,所以放下太重要了。要知道世间什么都是假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,你得欢欢喜喜的放下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自然现前。现前也不可以贪图,一贪图就起烦恼,就错了。现前怎么样?现前你要帮助众生。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相好现前,那个福报是天人的福报都不能比,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依旧托钵,依旧三衣一钵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?他为什么干这个?没有一点贪心,还是自自然然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、修行证果,真正开悟的人做出样子给我们看。所以一时顿成根本智。
下面举例,举三个人,这三个人就是初住、二住、三住。「即如善财,於妙峰山上见德云比丘,得诸佛智慧光明门」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这是离开他的老师,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在文殊菩萨会下,一时顿成根本智慧。这就是在文殊菩萨那里修行毕业了,就是把无始无明放下了,我们用起心动念,把起心动念放下,於一切境界上都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是一时顿成根本智慧。老师就叫他出去参学,毕业了,我们中国人讲出师,他可以出去参学。老师介绍他德云比丘,你先去看他,你看看他怎么修行方法。他在哪里?在妙峰山上,峰是高山,妙,佛法里面这个妙,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,非有非无才是妙;就是事实真相是妙,你说它有,错了,你说它没有也错了,为什么?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你见相不著相,那就妙了。为什么?性相是一不是二,见相就是见性,见性就是见相,所以称为妙。
德云比丘就是《四十华严》里面讲的吉祥云比丘,这是两个翻译的人不一样,翻译的名词不一样,意思是一样的,是一个人。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,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净土。你看他头一个老师,这个意义很深,我们东方人讲先入为主,这头一个老师先入为主。后面第二个海云比丘是德云比丘介绍他的,你去看海云比丘,海云比丘代表第二住。从这以下到五十三参,第五十三最后一个善知识是普贤菩萨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我对於净土信了,不再怀疑,就是看到这个经文,我死心塌地修净土。你看华严会上,文殊、普贤发愿求生净土,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,是他的传法弟子,当然跟老师是走一条路子。老师指点他去参学,德云比丘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,再看到末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没话说了。才知道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学什么?统统修的是念佛法门。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见到的,「德遵普贤」,德遵普贤是华严会上法身大士,他们的大智、大德、大能,遵从普贤菩萨,听菩萨的教诲,都到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,你看这是什么境界?你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,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,你永远不会改变、永远不会退转。
德云比丘跟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,二十一是代表圆满,它不是数字,密宗以二十一为圆满,以十六为圆满,这是表法的。所以《华严经》里禅教显密统统有,这是圆满的教学,我们现在人的时髦名词叫多元文化,《华严》是多元文化,这里面显示出无量的法门。这二十一门一展开,那就是不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法门,统统教念佛法门,这个念佛法门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。佛是什么?佛是觉悟,佛是智慧,念念心住诸佛如来大智慧门中,这叫念佛。哪一门不是念佛?佛在《金刚经》所说的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为什么?每个法门你修行到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,所以它是平等的,就没有高下,门门都是念佛法门。明心见性就是念佛,念佛就是明心见性,名词不一样,意思、境界都相同。所以他见德云比丘,得诸佛智慧光明门,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是念佛法门。「即除已上世间诸烦恼障,以成佛智慧光明故」,他所得的智慧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。此地所讲的是无始无明习气,断一品习气升一级,那就升第二住。
第二是「海门国见海云比丘」,这是德云介绍的。每个菩萨、每位善知识非常谦虚,你看五十三参那个味道,首先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谦虚。人人都谦虚,告诉善财,你在我这里参学,我知道的很有限,我全都告诉你了,你去参访海云比丘,他比我高明多了,我不如他。都这样谦虚,个个都是这样的。所以善财在德云比丘那里,那是真正得到他自己需要修学的法门。他就是死心塌地,五十三参每一参明白之后,「恋德礼辞」,就是感恩,感恩善知识的教诲,礼谢,辞是什么?辞是不修那个法门,还是念佛到底,这句佛号念到底,经过任何的境界,彻底明了,如如不动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他一生成佛,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。
第二见海云比丘,「除心境迷真,作十二缘生观,令无障故」。是不是真有障?如果是真有障,他在十法界里面,他就不能离开十法界。所以这个障是比喻,不是真正有障,而是什么?而是他无明习气没有能断,是讲习气,不是讲真的。我们现在的确是心境迷真,不知道真心,也不知道真的境界,我们是真迷。他们心境都悟了,都开悟了,悟了之后还有习气。此地统统要加上习气,我们就好懂,这是清凉大师在前面告诉我们的。作十二缘生观也是比喻,如果真的要作这个观,他有起心动念了,起心动念障碍就现前,他不起心动念。我们想到这个地方,就想到江本博士水实验那个状况。菩萨应化在世间,我们能看到他的习气,为什么?你看到他在修行,好像是有那么回事情,就是水实验所现的相,它是自然的,它绝对没有起心动念,自然现相。而且现相还很奇怪,我们是修净土的,它会现念佛的相;我们参禅的,参话头,它随哪个不同它就现哪个,不一样的,千变万化,这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「出生无尽」。江本博士做水实验的时候他告诉我这么一桩事情,他说他所做的实验,几十万次的实验,没有两个结晶是完全相同的。这个话什么意思?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「出生无尽」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的前念跟后念不一样,它现的就不相同;前念跟后念很相似,它现的相相似,它不完全相同,道理在此地。我们拿他那个实验可以来解释《还源观》的三遍,普周法界遍、出生无尽遍、含容空有遍,这是宇宙之间的真相。所以它是个活的,它不是呆板的。然后我们把它联想到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无论是什么身分,你细心观察,这三种周遍就在他言谈举止一切动作之间表现无遗,你看得出来。
第三修行住,「善住比丘」,善财来参访他,是海云比丘介绍的。见他,善住菩萨教他、帮助他「除心境不明净障」,这诸位都要知道,极其微细。我在讲《四十华严》,在台湾讲过、在香港讲过,那个时候我讲的跟现在完全不一样。那个时候我讲的,真的以为是有障,现在我们了解,是习气、是自然的现象。就跟水实验那个水结晶的现相一样,是自然的,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夹杂在里头,它能现相,这叫妙用,随缘妙用。随缘妙用这一句,是四德里第一个,是法身菩萨,不是凡夫。不但不是六道凡夫,四圣法界叫外凡,也不是,确实是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见性之后才有这个能量,才有这种表现;没有见性,那是十足的凡夫。这跟我们各人修学境界不相同,你自己修行到某个境界,你能看出某个层次,没到这个境界看得很浅,全著了事相,著了相。现在晓得,五十三参著不得相。可是我们在过去也明了,善财童子离开文殊菩萨那个时候是明心见性了,这我们知道,但是看他五十三参我们就又糊涂了,没有办法将五十三参自圆其说,怎么他还有这么多障碍,还在这里破障?清凉大师注解里讲得很清楚,但是自己就是悟不出来。现在晓得,我们放下得不够,你真放下,就悟入了;你放下得不够,你悟入就浅,不够深度。但是那种讲法对我们是有利益,我们是凡夫,愈是浅说我们愈得利益,深说反而不得利益。
这是这么多年来,从修学累积经验当中,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,佛法的秘诀没有别的,秘诀在放下。可是放下不是容易事情,放下的基础在看破,佛经帮助我们看破,帮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,你了解得愈深、了解得愈透彻,你放下就愈容易。你放下会真正感到快乐,放下之后的现象,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烦恼轻、智慧长。我们不能说没有烦恼,没有烦恼那就是入了初住,那真的没烦恼。我们现在还在凡夫,可是烦恼轻一分、智慧长一分,这里头就有快乐、有法喜,方东美先生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那就是生智慧,少生烦恼。
「见善住比丘,除心境不明净障」,心境已经是光明清净,怎么不明净?比起究竟如来果位上那就比不上,比不上究竟佛果。古人有个比喻,譬如等觉菩萨,这还差远了,等觉菩萨跟佛怎么比喻法?古大德讲晚上看月亮,月亮最美、最圆的时候,中国人都讲中秋,都用中秋月亮做比喻。等觉菩萨看中秋的月亮就像隔个玻璃,隔个玻璃看月亮;妙觉位,就是究竟果位,什么间隔都没有,连一层玻璃也没有。玻璃隔的跟没有玻璃看的好像是一样的,但还是有一层,我们凡夫看是完全看不出来。像初住菩萨,像这个菩萨,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他看到满月,古人讲隔罗看月,罗是罗纱,很细的绸缎制的,像罗纱,隔著一层。看得清不清楚?清楚,看得很清楚,隔了一层罗纱,叫隔罗望月。比上不如,比下那就差多了,这叫不明净。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,渐渐就明白了。
「得菩萨无碍解脱门,能见一切众生根器业行,死此生彼,悉皆明见。」这是说他们的利益,就更清楚、更明白了。能够看到一切众生,这一切众生是十法界的众生,十法界从佛、菩萨、缘觉、声闻,一直到三恶道,畜生、饿鬼、地狱,他的根器、他的业行、他的生死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这不是看他一生,看他生生世世,看他过去未来,为什么?在初住菩萨,时间、空间没有了,现在科学里面所讲的,时空维次完全突破,空间没有了,就是距离没有了。如果我们能突破空间维次,那极乐世界在哪里?就在面前,没有距离了。时间要是突破之后,就是没有先后,无量劫之前、无量劫以后都在眼前,所以他看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
根器业行,死此生彼,这几句话我们一看马上会联想到这属於神通,从神通要再往深处一想,好像这些事情都是前定。伊斯兰《古兰经》里面,六种信最后一个「信前定」,谁定的?没有人定,自己定的。自己过去生中的根器、业行决定这一生,这一生的根器、业行决定下一生,这一生心善行善,来生一定生天。为什么?天人的业感自自然然的,他那里有个道德标准,那边的居民个个都是心善行善,你也心善,自然到那里去。好像我们世间人的俱乐部,你看看香港这个都市,喜欢跳舞的都到跳舞厅去,他自然就去了;喜欢打麻将的,你看条条街上都有麻将馆,他都往那里去了。所以说你到哪一道去,你怎么去的?是你的习气、你的爱好。贪心重的都到那一块去,那是什么?饿鬼道。瞋恚心重的、傲慢心重的、嫉妒心重的,都到地狱去。所以是谁叫你去的?你的业力牵引著你去,就是你对那个有爱好。学佛的人当然都到佛道去,他欢喜佛,欢喜菩萨。业力牵著你走,不是有什么人做主宰,没有!真正做主宰的就是此地讲的,是你的根器、业行,这个东西做主宰。所以教育太重要,接受圣贤教育,肯定他跟圣贤走,那走的是善道;接受佛菩萨的教育,那肯定跟佛走,走的是佛道,佛道高明,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。
现在科学家我们也很佩服,他们大多数还是依据数学的推演,所以数学是科学之母,用精确的计算来推演,发现许多奥秘,宇宙的奥秘。佛法它不用数学,佛法用什么?用禅定,也就是用清净心。《楞严经》上佛说「净极光通达」,心清净到极处时候它就放光,这个光就是智慧,智慧一出来,没有一样不通达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清净心生智慧。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,依据这个道理来看现在看过去,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古时候古圣先贤世出世间高人很多,现在科学技术进步,反而高人没有了,什么原因?古时候人心清净,有欲望,欲望不大,现在的人心浮气躁,他心不清净,他的欲望没有止境的、没有边际的,他可以有很多的知识,他没有智慧。从这里我们就都明白了,我们在现前社会里,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?是修清净心,是学不被外面境界干扰,这叫真功夫,这叫真学问。你动我不动,要怎样才能学到这个本事?必须知道经上所说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像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,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你心就是定的。生活在这个世间随缘,也学,认真学,努力去学,学多少算多少,管用。学什么?学随缘妙用,妙用很难,我们恐怕学不到,我们可以学随缘不变。
真正通达了解宇宙的变化真像万花筒一样,出生无尽,千变万化,没有一样是真的,没有一样值得留恋的,没有一样值得控制的,没有一样值得占有的,你的心自然就平静了。这个要了解事实真相,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我们要常常念念,把它念得很熟,境界现前,才起贪瞋痴,马上把这个念几句,就会把贪瞋痴念跑掉。「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」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,所有现象的存在,那个生灭的存在,时间只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你怎么能控制它、你怎么能得到它?你所看到的就像看电影一张一张、一格一格的相续相。这个现象,整个宇宙的现象是一种相似相续相,速度太快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「不可执持」,你没有办法执著它,你决定没有办法保持它,瞬间就走了、过去了,这是事实真相。了解事实真相,你掌握住不动心,你能够欣赏,你在这里成就自己的德行,就是成就自己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;成就自己的清净心,成就自己的不动摇心,然后清净心生智慧,你跟菩萨一样,照见五蕴皆空。然后再去帮助有缘人,人人都有缘,缘分有浅深不同,深的缘分是什么?他能信、能解,他真干,这个缘分深。缘分浅的,他是相信,他也喜欢听,他做不到,这缘分浅。接触到,不相信,那缘分更浅,有没有缘?有缘,为什么?一历耳根、一历眼根,他阿赖耶识里佛种子种下去,叫佛度有缘人,人人都有缘。
「已上初发心住,治地住,修行住,明得十住中出缠心胜,是故善财初二三善知识,皆是比丘,明离缠解脱,表此三住位中行相故。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你看他初出来就看到三个出家人,这三个出家人代表什么意思?代表出世,他取这个意思。五十三参里面出家人总共是六个,代表出世间,远离尘寰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就是出离的心胜,把世间烦恼习气统统放下,表这么个意思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十住品第十五之一」。
我们接著看宗趣,第三「宗趣」。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简单,也讲得很清楚,「以十住行法为宗,摄位得果为趣」,宗是修因,趣是证果。这品经重要的修学方法称之为宗,是以十住行法,十住菩萨修行的方法。行是讲行为,行为就很复杂,也很多、很难讲,佛在教学过程当中把它归纳为三大类,再多的行为总不出三大类,就是身口意,依照这三类来分。身就是我们身体的动作,这是身的行为,口是言语,意是念头,起心动念,这是意业的行为。行为有了过失,把它修正过来,叫修行,这个意思我们学佛的同学一定要搞清楚。有些人谈到修行就好像高深莫测,认为诵经、拜佛这是修行,实际上诵经、拜佛未必是修行。如果诵经、拜佛的目的不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,那怎么叫修行?与修行不相干。所以说到修行,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论、动作,身体的造作。修行当然得要有个标准,像我们这些年来常常提倡的儒释道三个根,那个根就是标准。我们要从什么地方下手?要从根下手。当然十住菩萨不是从根,他那个根已经太稳固,这个地位已经太高了。可是我们一定要从根下手,要没有根,实在讲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我们非常向往、非常羡慕,做不到,它太高了。但是给我们很大的鼓励,我们知道从根本下手,认真努力向上提升,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也能提升到十住位。可不可能?在理上讲是决定可能,事上就要看个人的努力,真正努力也能达到这个水平。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。
十住行法就是十住菩萨修行的方法,我们要是依照这个方法修学,当然也能够契入他们的境界。这个是宗,宗是重要的,称之为宗,尊崇的也称之为宗。宗教,如果是照中国文字意思来讲很好,主要的、重要的,这是宗的意思,教就是教育。这种教育就是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育、崇高的教育,这是宗的意思,所以依照中国文字来解释非常好。在中国,佛教传到中国来,大家对佛教的看法,不是像现在的看法「宗教是迷信、宗教是有神论」,不是这个意思,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宗教这个概念,都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诲、释迦牟尼佛的教学,从西方,中国帝王派特使去礼请过来的。请过来之后,帝王就依佛为老师,自称为弟子,对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尊重,对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都封为国师。现在宗教的概念,说实在话并不长久。过去我的老师告诉我,宗教这个概念是从日本传过来的,西方的宗教传到日本,日本传到中国,才有宗教这么个名词,当然是指西方许多宗教。在中国这三教,儒教、佛教、道教,在日本还有他们本土的神道教,一并称之为宗教,这个历史不出三百年。但是佛门里面它本身称宗教,这个宗教跟现在我们讲宗教的意义完全不一样,佛门自己称宗教叫宗门、教下。释迦牟尼佛教学他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,一种叫宗门,就是禅宗,禅宗没有文字,不需要讲解,完全靠悟,而悟还是顿悟。确实这个方法是对上上根人,不是上上根用不上,那才叫真的是重要的、主要的。其他的宗派,在中国一共是十个宗派,除禅宗之外,其他九个宗派都称为教下。教下就是按部就班的学习,像我们念书一样,幼稚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这样慢慢的,这叫教下。
宗门叫顿悟,天才班,他什么也没有学,他就可以上博士班,这种人太少了。在经典里面最明显的给我们示现的,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,他是个天才班,顿悟。在中国,难得也出现这么样一个人,唐朝时候惠能大师他也是顿悟,那是特殊天才。惠能大师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学佛,他一天经都没有听过,你说修行,禅堂、念佛堂他也没有参加过。只是在五祖忍和尚的道场,五祖半夜三更召见他,给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我们估计顶多两个小时,讲大意。讲不到三分之一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开悟了。那个开悟是什么?开悟就成佛,就入十住的境界,最低都是十住境界,真的成佛。这是属於上上根人,我们一般讲那是真正的天才班。这一悟就一切都悟了,他什么都通了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,你去问他,他都会给你讲得头头是道,叫真悟了。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切经,没有一部是难得倒他的,除了佛法之外,世间所有一切法,你去问他,他没有一样不知道,这叫真悟了。为什么有这个能力?这里头有个道理,这个道理就是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都是从自性生的。你看他开悟自己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是整个宇宙,一切法是自性生的、自性现的,是自性变化出来,只要你见性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
佛法的教学,无论是哪个宗派,顿悟也好,渐修也好,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那真的叫圆满的毕业。毕业也有好几次,像我们学校念书一样,幼稚园念三年,幼稚园毕业,小学念六年毕业了,初中三年也毕业了,高中三年也毕业了,他毕业很多次。终极的毕业在我们世间是博士班,拿到博士学位,没有比这个再高的。佛法也是如此,譬如十信,十信是从初信到十信,就像念书一样,一年级、二年级到十年级,十住毕业,十行毕业、十回向毕业、十地毕业,他也毕业很多次,跟我们世间教学没有两样。所以佛法是教育、是教学,确实跟西方宗教这个概念不相关。可是现在佛教确实有一部分真的变成跟西方宗教一样,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是宗教。可是一定要知道,从释迦牟尼佛开始,一直传到中国,传到中国前清初年,还是教育。变成宗教应当是在乾隆以后,乾隆那个时代还没有,乾隆以后嘉庆、道光、咸丰,渐渐的演变为宗教。这个历史我们要晓得。
我们学佛,我们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,我们不是搞宗教。这里面,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教些什么?我们学了半个世纪,今年二00九年,我学习佛教五十八年,算今年是五十八年。在这么长的岁月里面,我们可以说这半个多世纪,对经义的了解,大分来讲它里面有五个项目。第一个是伦理,伦理的范围非常之大,伦理是讲关系,里面跟我们讲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一切动物的关系,人跟一切植物的关系,人跟一切山河大地的关系,人跟宇宙的关系,人跟不同维次空间的关系,这都属於伦理,他讲得真的圆满。第二个讲道德,关系知道了,如何相处这就属於道德问题。再就有因果的教育,修因证果,你看这里宗就是因,趣就是果,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,善因有善果,恶因有恶果。除这个之外,它有哲学、有科学。这五样都讲到登峰造极、都讲到究竟圆满,我们不能不佩服。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法介绍给我,告诉我说: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所以有人问我:法师,你怎么除夕还讲经,大年初一也讲经?我说:快乐!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,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真正接触到,真正体会到,这里头有大乐。你要想得到,一定得依教奉行,就是要修因、要证果。
底下一段是论,你们看头一个字是论,这个论是李通玄长者他老人家做的。我们学《华严》,我们找到两个老师来帮助我们,第一个老师是出家人清凉大师,《疏》就是清凉大师做的,要没有他们两个人帮助,这个经文我们看不懂,经文的意思太丰富,这两位老师来协助我们。《论》是李通玄。这两个老师是同时代的人,都是唐朝时候人,而李通玄还是皇室,跟李世民是一家,唐朝皇室。他很难得,他没做官,他一生学佛,以居士身分学佛,对《华严》真的有悟处。我们看到《华严经合论》是他作的,在序文里面叙说的因缘我们看到感到很稀有。他对《华严经》里面有悟处,想给《华严经》做个注解,要想找个清静的环境,当然在山上。在山上就遇到一只老虎,就告诉老虎,我想给《华严经》做个注解,你在这个山上住得久,对这里很熟悉,有没有好的环境,你带我去。那个老虎就带他去,他就跟著老虎走,走到一个山洞里面,那个山洞是老虎窝,一窝老虎。看到那个山洞真的是好,他就跟老虎说行,这个地方不错,那你们搬出去。老虎就搬家,把那个洞就让给他,他就在洞里面修行。他住在那里,第二天一早就看到两个女孩子来伺候他,给他烧饭、洗衣服,照顾他,给他准备文房四宝,他所需要的东西统统给他准备好。长者接受她们的供养,从来没跟她们说过一句话,一心专注在《华严经》上。等到《华严经》的注解全部写完,这个时间很长,总得要将近一、二年的时间,完成了。完成之后,这两个女孩子就不见了,他总以为是附近村庄里头的,下山到附近村庄,总是打个招呼谢谢她,这么长的时间照顾,他从来没有问她姓名,也没有说一句话。到山下打听,没有这个人,所以一般讲那是天人来照顾,他有这么多的感应。
我们现在看长者在此地《论》里的解释。「将释此品」,将要解释这品经,就是十住品,「约作五门分别」,五门就是五大段,我们现在讲五大段。这五大段下面就说出来,第一「释品名目」,就是解释品题,为什么叫十住品。第二「释品来意」,为什么佛要讲这一品。第三「明品之宗趣」,跟清凉大师一样,我们刚才看到清凉大师讲的宗趣。第四是「都会断惑次第」,他多了这一点,多了这条,都就是总,总的来会合。十住菩萨从初住到十住这十个次第,十个次第他都要断烦恼,他断烦恼才能往上提升,讲断惑的次第。为什么他讲断惑,而清凉不讲?我们知道这是大乘圆教,怎样才能证得初住?这在前面我们讲得很多,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才能证得。诸位想想,不起心、不动念还断什么惑?烦恼断尽了,起心动念都没有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,这是清凉在前面告诉我们的。从初住往上去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《华严》讲四十二个位次,这四十二个位次有没有?诸位想想看,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哪来的次第?所以说这四十二个阶级不存在。为什么佛还说这四十二个阶级?因为无始无明的习气犹存,这是从习气上来说的,不是事实,事实上没有,习气上有。习气有厚薄不一样,刚刚把起心动念放下,习气还很浓。这个习气有没有方法断?没有法子断。没有法子断,此地他讲断惑次第,这个断是自然的断,叫无功用道,我们要了解这个意思。长者跟清凉大师的没有冲突,长者在此地是更细腻的告诉我们,你看从初住、二住、三住、四住,他不一样。我们明白这个意思。所以《疏》跟《论》合起来看,我们对於经义就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第五「随文释义」,这解释经文,这都完全相同。他把五门分别的题目说出来,下面一条一条的叙说,先看第一「释品名目,此品说十种住门,名为十住品」。说十种住,这个住前面清凉大师讲得清楚,住怎么讲?慧是能住,理是所住,慧住於理叫做住,十就是它有十个阶级,有十种不同,这称之为十住。我们前面读过清凉大师的解释,他解释得详细,他说「始入空界,住空性位」,十住是空性位,所以叫做住。由此可知,到这个地方智慧开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这就入了初住。入这个地位,真的他入了空界,怎么叫空界?十法界没有了。如果没有到这个层次,没到这个层次就是说他起心动念有,他还有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叫做无明,无明烦恼,这是无始无明烦恼,这就是十信位的菩萨。十信位是菩萨,通常讲十法界他是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,《华严经》是十信位的菩萨。他执著断了,执著习气也没有,分别断了,分别习气也没有,但是他有起心动念。
起心动念是非常微细,就像弥勒菩萨所说的,一个念头是多长时间?这个我们同学都能够说得出来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我们现在用秒做单位,时间用秒做单位。那是多长?我们可以想想,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,我们知道电影是怎么形成的?是幻灯片组成的。你看那个胶卷,胶卷一格一格的,一格就是一张幻灯片,张张不一样。它的速度太快,让我们产生了幻觉,快到什么程度?一秒钟二十四格,一秒钟二十四格我们就看到好像很逼真。现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一秒钟多少格?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格,就是我们现在现实的境界,也是每一格都不一样。我们今天看的感官的世界是什么?就像电影的胶卷的相续相,它的速度太快,二十四格已经让我们眼花,以为好像是真的,现在我们实际上看的是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格,你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够知道这个事实真相?智慧从哪里来的?智慧从清净心来的,清净心就是定,定到极处,清净心里面觉察到,这个现象觉察到了。佛给我们讲那是什么地位?八地菩萨。现在初住,十住刚刚进这个位次,住在空界,那就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什么时候把所以然搞清楚?他的功夫还不够,还要再往上提升,他再提升到八地的时候,他就完全明白,那就像弥勒菩萨一样,他能够说得很清楚、说得很明白。这个念头速度太快、太微细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「不可执持」,你没有办法掌握,它的速度太快,这叫事实真相,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。
现在菩萨是刚刚把无明断掉,无明断掉就是起心动念放下了,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是初住,十法界没有了。十法界是怎么来的?四圣法界是分别来的,你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。六道轮回怎么来的?执著来的,你有执著就有六道。所以执著没有,六道就没有;分别没有,四圣法界没有了,我们讲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没有了。没有了他到哪里?他到的是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,他到这里来。这个地方,为什么还有这个境界?因为他有习气,起心动念没有了,起心动念习气有,只要有习气,这个境界就存在。如果习气也没有了,统统断尽,这佛经上讲的四十一品无明,就是无明习气,这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,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。这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不但十法界是假的,诸佛菩萨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。我们要问,有真的吗?有。真的是什么?净土经所讲的常寂光净土,真的。那是什么?那是我们的自性、那是我们的真心,永恒不变,它是真的。因为它不是生灭法,所有一切现象是生灭法,只有这个不是生灭法。
所以在大乘教里,一切众生、一切万法是平等的,都是从自性所生、所现、所变,没有两样。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功德、能力、相好统统具足,没有说哪个比哪个高一点,哪个比哪个差一点,没有,完全平等,这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。佛菩萨教导我们,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,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教导我们、帮助我们,目的何在?目的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,我们也能证得实报土,也能证得常寂光,目的在此地。所以我们学佛,如果说是求世间的富贵,荣华富贵,名闻利养,那你全搞错了。我们要问,世间荣华富贵、名闻利养,佛法能求到吗?能,当然能。你看,你求成佛都能求得到,这些事情叫鸡毛蒜皮小事,哪有求不到的?决定能求到,又何况你所求的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。你纵然求,你所得到的不圆满,你要是见性,你得到是大圆满,这里头有真乐,佛家讲的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讲到究竟圆满是妙觉位,这真的得究竟圆满。
我们再看第二,「明品来意者,为前品是偈赞劝修之门」。他讲得比清凉好懂,前面是「须弥顶上偈赞品」,那是劝修。你看赞叹,十住位这些菩萨具足无量功德,我们看了确实非常羡慕,我们在学习「偈赞品」的时候也法喜充满,这是劝修。劝修之后,「此品明正举修行十住之行,是故此品须来」,劝修讲完,如果十住修行的法门要不说,那不叫落空了吗?所以这品经一定要接著来,来跟我们讲修行证得十住菩萨果位的学习的科目。「十住者,生诸佛大智慧中住。」所以《疏》、《论》合起来看就很容易理解,十住是他生到诸佛大智慧中,心里面就是智慧了,不生烦恼,心生智慧,不生烦恼。烦恼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。不但是分别执著不生,连起心动念都不生,才叫真的大智慧。一切诸佛如来都没有起心动念,现在这位菩萨也达到不起心不动念,跟诸佛如来的境界就融合成一体,这叫住。可以说,这个住就是不生烦恼,永远不生烦恼。菩萨在这个时候,有能力与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的众生、六道的众生、三途的众生起感应道交,众生有求,他就有应,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千处祈求千处应,那就讲观音菩萨,他跟观音菩萨一样,哪个地方有求,立刻他就有感应。应该现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,应该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,现身说法都没有起心动念。这个东西我们很难理解,不起心不动念怎么能现身?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会说话?这个境界佛在经上常常用四个字,叫不可思议,或者叫不思议境界。我们确实是不好理解,我们对於佛陀这句话,这是经上常常看到的,只有个模糊的概念,不清楚。我确实是看到日本江本博士水实验,这个模糊概念才真的清楚,不再模糊,才晓得感应道交是怎么回事情。
江本博士用水做实验,水我们知道是矿物,它不是生物,它不是动物、不是植物,它不是生物,是矿物。水放在一个玻璃瓶里面,我们用善的念头对著它,这感,善念头,「我很喜欢你、我很爱你」,他把这瓶水放在冰箱里面,这个冰箱是摄氏五度,这个温度它就结冰,把结冰拿出来,放在显微镜里面看它的雪花,看结冰的形相就看到很美很美。我们外面挂著有江本博士的这些实验的作品。如果我们以不善的念头对它,「我不喜欢你、讨厌你」,它的结晶就变得非常丑陋。反覆的实验,实验了十几万次,一点都不差。证明什么?证明水懂得人的意思,它能看、能听,能懂得人的意思。听音乐,给古典音乐给它听,它的结晶很美;给现在摇滚乐去给它听,现出来的相就很难看,它懂得!给它看的时候,我们也不必起心动念,写个爱字贴到水瓶上,写个感恩贴到水瓶上,它的结晶都很美,写个讨厌,或者是写个战争、死亡,这些字样贴上去,它结晶就很丑陋。
我们从这个实验当中明白了,诸佛菩萨真的他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他自自然然的反应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众生感,有的时候有起心动念,有分别、有执著,他来应的时候,他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。所以,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,为我们讲经说法,示现种种修行的样子来教给我们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!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,这真叫不思议境界。他不是不起作用,他起作用,起作用能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所讲的「随缘妙用」。他妙在哪里?妙在他没有起心动念,妙在这里。我们凡夫就不行,不但六道,连四圣法界都起心动念。四圣法界可以做到不分别、不执著,但是起心动念,那就不妙了。所以这个妙用,我们才晓得它不是在阿罗汉,它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,应化在我们世间,妙用。阿罗汉有没有来应化?有,他不妙。真正的阿罗汉,他还有分别、还有妄想;菩萨没有分别,他有分别的习气,他有妄想;十法界里面的佛,他分别习气断了,他有妄想,那都不妙。所以,随缘妙用不是对十法界说的,那是初住以上的,他们真的是妙用。
这是生诸佛大智慧中,就是跟诸佛如来的大智慧相应,自己智慧跟诸佛智慧连在一起。就好像什么?江里面的水,长江、黄河的水,没有流入大海这叫江水、河水,流入大海就融成一个。那个大海就是佛的大智慧海,流到海里之后再也没有江,也没有河,它融成一体。我们没有见性之前,我们就像江水、河水一样,见性的时候就跟诸佛融合成一体,是这样的境界,确实是无比殊胜。「入此位永不退还,故名之为住」,这个不退还就是永远不会退到十法界,这叫不退。不退我们在前面讲了三种不退,三种都是讲的位不退,不是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《弥陀经》里面所讲的三不退,那是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单单讲位不退有三种,这个也要知道。真正入佛门,你证得初信位的菩萨,小乘就是初果,你永远不会退到三恶道,这是第一个位不退。他不会退到三恶道,他就在人天,虽然出不了六道轮回,他果报就是人间天上,他不会到三途。第二种位不退是阿罗汉,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,也就是执著断掉了,於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执著,他超越六道轮回,他得不退,永远不会退到六道轮回。这个地方讲的是初住菩萨,永远不会退到十法界,所以这个叫位不退,故名为住,这个住就是明心见性,他再不会退转。
第三「明品宗趣者」,他这个宗趣比清凉大师讲的清楚,清凉大师只说「十住行法为宗,摄位得果为趣」,他这里讲得清楚。「明此品说十种住,二十种进修因果为正宗」,这就是清凉讲十住行法,他这里说得详细,十种住里面有二十种进修因果。下面又说,「又住佛所住以为正宗」,这就是住在诸佛大智慧当中,「明此十住位中,各有两种因果,各各当位之中,初举十法,是忻趣增上之缘,后举十法,是当位之内,修学之果,如文具明」,到经文我们都会看到。前面讲的十法是让我们产生向往,忻就是向往,希望我也能够得到、希望我也能够契入,这是缘,你有了希望你才肯真干。后举十法,那就是从初住到十住他修的是什么法门,所以修学之果。这个比清凉讲得清楚多了。
再看下面这段,这段是清凉大师没有说的。「会当十住位中断惑次第者」,会就是会合,总的来说,就是这个意思,总的来说十住位中断惑的次第。这个断惑就是断无始无明习气,这个一定要讲清楚,不要以为十住菩萨还在断惑。这个惑,我们一般看到这个字就会想到无明,像《华严经》上讲到的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大乘经里一般讲的是无明烦恼、尘沙烦恼、见思烦恼,是这样说的,说法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。无明烦恼就是《华严经》讲的妄想,就是起心动念,尘沙烦恼就是《华严》讲的分别,见思烦恼就是《华严》讲的执著,名相不相同,意思是一样的。
他底下就说得多,「如初发心住,治地住,修行住」,这是前面三住,初住是初发心住,二住是治地住,三住是修行住,把这三个合起来,「此三种住中,明总修出世间心,破诸世间烦恼缠缚,一时顿成根本智慧」。此地所说的,这三住合起来讲,总修出世间心,出世间是什么心?真心。世间是什么心?妄心,或者我们用佛学的名词来说,世间的心是八识心,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、前五识叫八识,八识又叫八心,八心王。用八心王,就是用八识,是在十法界,十法界统统用八识,没有用到真心。法相宗里面讲的转八识成四智,那就是用真心,四智是出世间心,相宗修行的宗旨,就是主要的方法,是转八识成四智。开始从哪里转?从六、七,六、七是因上转,五、八是果上转,五是前五识,眼耳鼻舌身,这个因上没法子转的。第六意识就是分别,第七识就是执著,然后你就晓得,第八识跟前五识叫妄想,果上转,你这一想就想通了、就明了了。所以先要把执著放下,然后再把分别放下,最后妄想就很容易放下,不难了。这三种放下就是转八识成四智,那叫出世间心,这真心。真心现前,不但六道没有,十法界也没有,叫觉后空空无大千,这是你真的看到遍法界一切万法的真相,佛教的名词叫诸法实相,一切法的真实相你见到了。
「破诸世间烦恼缠缚」,这个世间,佛经上讲的三大类的烦恼,无明烦恼、尘沙烦恼、见思烦恼,全部摆脱掉,这烦恼都没有了。所以「一时顿成根本智慧」,根本智就是自性里面般若智慧,现前了。般若智慧是什么样子?不起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清净心,清净心就叫做根本智慧;它起作用,起作用是无所不知。不起作用的时候它无知,所以般若无知,这是根本智;无所不知是后得智,后得智是它起作用,起作用是无所不知。起作用跟不起作用,这话怎么讲法?譬如你见到应化身的佛菩萨,你见到他,你见到释迦牟尼佛,你见到惠能大师,甚至只要你见到真正破无明证法身的那些修行人,那些修行人都是初住以上的,你不问他,他在你面前所现的就是根本智。他心从来没动过,好像没有智慧,般若无知,你也不能说他没有智慧,你也不能说他有智慧。如果你有问题向他请教,他立刻就答覆你,你决定问不倒他,他无所不知。他有没有学过?不需要学,是自性里头本有般若智慧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力?因为一切万法是自性变现的,自性变现出的一切万法,十法界依正庄严,自性怎么会不知道?没有一样不通达。
根本智,前面这四个字要留意,「一时顿成」,一时是什么?没有先后,一时就是时间跟空间维次突破了,一时里头没有先后,没有过去、没有现在、没有未来。所以,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他全知道,此界他方的事情也全知道,这神通广大。但是你要知道,佛告诉我们,这种能力是所有一切众生个个具足。诸佛如来有,我们刚才讲的法身大士有,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他都有,实在讲你也有、他也有、我也有。为什么你我他的能力失掉?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,根本智不能现前。没有根本智,哪来的后得智?我们现在求学、去学智慧,学得再多都不是根本智、都不是后得智,那叫什么?佛家有个名词叫世智辩聪,世间人的聪明智慧,都不是真的。世间人的聪明智慧,我们在前面学过,那是六粗里的智相,我讲智相讲得很白,大家好懂,知识。你所求的是知识,知识不是智慧,与智慧不相干。知识好像能解决现前一些问题,小问题,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,又何况解决问题后头带后遗症。所以,它不是根本解决的方法,根本解决的方法一定要真实智慧。
东西方学术的理念在此地产生很大的差别,西方的科学家、哲学家他们所追求的是知识,东方,像中国、像印度那些大圣大贤他们所求的是智慧,不一样。智慧跟知识差别在哪里?知识里面有烦恼,智慧里头没有烦恼,这个分别就很明显。也就是说智慧里面绝对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,绝对没有,那是智慧;知识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不一样。我们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知识就变成智慧,所以你学也行,不学也行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是学,他认真学了十二年,学了十二年是知识,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,那十二年就变成智慧,变成后得智,无所不知。这个示现的是我们现在所讲知识分子,好学。惠能在中国表演的恰恰相反,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不是好学的人。他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他也通了,他的通达跟释迦牟尼佛的通达没有两样,一通一切都通达。所以他在《坛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说此事与学不学没关系,此事就是什么?大彻大悟,这个事情与学不学没关系。这是别人好奇问他,你没有学过,你怎么都知道?你不认识字,人家把经念给你听,你全懂得。他就说这个跟学、无学没干涉,关键在哪里?关键在放下,所以放下太重要了。要知道世间什么都是假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,你得欢欢喜喜的放下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自然现前。现前也不可以贪图,一贪图就起烦恼,就错了。现前怎么样?现前你要帮助众生。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相好现前,那个福报是天人的福报都不能比,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依旧托钵,依旧三衣一钵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?他为什么干这个?没有一点贪心,还是自自然然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、修行证果,真正开悟的人做出样子给我们看。所以一时顿成根本智。
下面举例,举三个人,这三个人就是初住、二住、三住。「即如善财,於妙峰山上见德云比丘,得诸佛智慧光明门」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这是离开他的老师,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在文殊菩萨会下,一时顿成根本智慧。这就是在文殊菩萨那里修行毕业了,就是把无始无明放下了,我们用起心动念,把起心动念放下,於一切境界上都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是一时顿成根本智慧。老师就叫他出去参学,毕业了,我们中国人讲出师,他可以出去参学。老师介绍他德云比丘,你先去看他,你看看他怎么修行方法。他在哪里?在妙峰山上,峰是高山,妙,佛法里面这个妙,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,非有非无才是妙;就是事实真相是妙,你说它有,错了,你说它没有也错了,为什么?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你见相不著相,那就妙了。为什么?性相是一不是二,见相就是见性,见性就是见相,所以称为妙。
德云比丘就是《四十华严》里面讲的吉祥云比丘,这是两个翻译的人不一样,翻译的名词不一样,意思是一样的,是一个人。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,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净土。你看他头一个老师,这个意义很深,我们东方人讲先入为主,这头一个老师先入为主。后面第二个海云比丘是德云比丘介绍他的,你去看海云比丘,海云比丘代表第二住。从这以下到五十三参,第五十三最后一个善知识是普贤菩萨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我对於净土信了,不再怀疑,就是看到这个经文,我死心塌地修净土。你看华严会上,文殊、普贤发愿求生净土,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,是他的传法弟子,当然跟老师是走一条路子。老师指点他去参学,德云比丘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,再看到末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没话说了。才知道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学什么?统统修的是念佛法门。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见到的,「德遵普贤」,德遵普贤是华严会上法身大士,他们的大智、大德、大能,遵从普贤菩萨,听菩萨的教诲,都到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,你看这是什么境界?你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,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,你永远不会改变、永远不会退转。
德云比丘跟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,二十一是代表圆满,它不是数字,密宗以二十一为圆满,以十六为圆满,这是表法的。所以《华严经》里禅教显密统统有,这是圆满的教学,我们现在人的时髦名词叫多元文化,《华严》是多元文化,这里面显示出无量的法门。这二十一门一展开,那就是不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法门,统统教念佛法门,这个念佛法门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。佛是什么?佛是觉悟,佛是智慧,念念心住诸佛如来大智慧门中,这叫念佛。哪一门不是念佛?佛在《金刚经》所说的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为什么?每个法门你修行到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,所以它是平等的,就没有高下,门门都是念佛法门。明心见性就是念佛,念佛就是明心见性,名词不一样,意思、境界都相同。所以他见德云比丘,得诸佛智慧光明门,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是念佛法门。「即除已上世间诸烦恼障,以成佛智慧光明故」,他所得的智慧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。此地所讲的是无始无明习气,断一品习气升一级,那就升第二住。
第二是「海门国见海云比丘」,这是德云介绍的。每个菩萨、每位善知识非常谦虚,你看五十三参那个味道,首先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谦虚。人人都谦虚,告诉善财,你在我这里参学,我知道的很有限,我全都告诉你了,你去参访海云比丘,他比我高明多了,我不如他。都这样谦虚,个个都是这样的。所以善财在德云比丘那里,那是真正得到他自己需要修学的法门。他就是死心塌地,五十三参每一参明白之后,「恋德礼辞」,就是感恩,感恩善知识的教诲,礼谢,辞是什么?辞是不修那个法门,还是念佛到底,这句佛号念到底,经过任何的境界,彻底明了,如如不动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他一生成佛,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。
第二见海云比丘,「除心境迷真,作十二缘生观,令无障故」。是不是真有障?如果是真有障,他在十法界里面,他就不能离开十法界。所以这个障是比喻,不是真正有障,而是什么?而是他无明习气没有能断,是讲习气,不是讲真的。我们现在的确是心境迷真,不知道真心,也不知道真的境界,我们是真迷。他们心境都悟了,都开悟了,悟了之后还有习气。此地统统要加上习气,我们就好懂,这是清凉大师在前面告诉我们的。作十二缘生观也是比喻,如果真的要作这个观,他有起心动念了,起心动念障碍就现前,他不起心动念。我们想到这个地方,就想到江本博士水实验那个状况。菩萨应化在世间,我们能看到他的习气,为什么?你看到他在修行,好像是有那么回事情,就是水实验所现的相,它是自然的,它绝对没有起心动念,自然现相。而且现相还很奇怪,我们是修净土的,它会现念佛的相;我们参禅的,参话头,它随哪个不同它就现哪个,不一样的,千变万化,这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「出生无尽」。江本博士做水实验的时候他告诉我这么一桩事情,他说他所做的实验,几十万次的实验,没有两个结晶是完全相同的。这个话什么意思?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「出生无尽」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的前念跟后念不一样,它现的就不相同;前念跟后念很相似,它现的相相似,它不完全相同,道理在此地。我们拿他那个实验可以来解释《还源观》的三遍,普周法界遍、出生无尽遍、含容空有遍,这是宇宙之间的真相。所以它是个活的,它不是呆板的。然后我们把它联想到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无论是什么身分,你细心观察,这三种周遍就在他言谈举止一切动作之间表现无遗,你看得出来。
第三修行住,「善住比丘」,善财来参访他,是海云比丘介绍的。见他,善住菩萨教他、帮助他「除心境不明净障」,这诸位都要知道,极其微细。我在讲《四十华严》,在台湾讲过、在香港讲过,那个时候我讲的跟现在完全不一样。那个时候我讲的,真的以为是有障,现在我们了解,是习气、是自然的现象。就跟水实验那个水结晶的现相一样,是自然的,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夹杂在里头,它能现相,这叫妙用,随缘妙用。随缘妙用这一句,是四德里第一个,是法身菩萨,不是凡夫。不但不是六道凡夫,四圣法界叫外凡,也不是,确实是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见性之后才有这个能量,才有这种表现;没有见性,那是十足的凡夫。这跟我们各人修学境界不相同,你自己修行到某个境界,你能看出某个层次,没到这个境界看得很浅,全著了事相,著了相。现在晓得,五十三参著不得相。可是我们在过去也明了,善财童子离开文殊菩萨那个时候是明心见性了,这我们知道,但是看他五十三参我们就又糊涂了,没有办法将五十三参自圆其说,怎么他还有这么多障碍,还在这里破障?清凉大师注解里讲得很清楚,但是自己就是悟不出来。现在晓得,我们放下得不够,你真放下,就悟入了;你放下得不够,你悟入就浅,不够深度。但是那种讲法对我们是有利益,我们是凡夫,愈是浅说我们愈得利益,深说反而不得利益。
这是这么多年来,从修学累积经验当中,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,佛法的秘诀没有别的,秘诀在放下。可是放下不是容易事情,放下的基础在看破,佛经帮助我们看破,帮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,你了解得愈深、了解得愈透彻,你放下就愈容易。你放下会真正感到快乐,放下之后的现象,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烦恼轻、智慧长。我们不能说没有烦恼,没有烦恼那就是入了初住,那真的没烦恼。我们现在还在凡夫,可是烦恼轻一分、智慧长一分,这里头就有快乐、有法喜,方东美先生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那就是生智慧,少生烦恼。
「见善住比丘,除心境不明净障」,心境已经是光明清净,怎么不明净?比起究竟如来果位上那就比不上,比不上究竟佛果。古人有个比喻,譬如等觉菩萨,这还差远了,等觉菩萨跟佛怎么比喻法?古大德讲晚上看月亮,月亮最美、最圆的时候,中国人都讲中秋,都用中秋月亮做比喻。等觉菩萨看中秋的月亮就像隔个玻璃,隔个玻璃看月亮;妙觉位,就是究竟果位,什么间隔都没有,连一层玻璃也没有。玻璃隔的跟没有玻璃看的好像是一样的,但还是有一层,我们凡夫看是完全看不出来。像初住菩萨,像这个菩萨,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他看到满月,古人讲隔罗看月,罗是罗纱,很细的绸缎制的,像罗纱,隔著一层。看得清不清楚?清楚,看得很清楚,隔了一层罗纱,叫隔罗望月。比上不如,比下那就差多了,这叫不明净。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,渐渐就明白了。
「得菩萨无碍解脱门,能见一切众生根器业行,死此生彼,悉皆明见。」这是说他们的利益,就更清楚、更明白了。能够看到一切众生,这一切众生是十法界的众生,十法界从佛、菩萨、缘觉、声闻,一直到三恶道,畜生、饿鬼、地狱,他的根器、他的业行、他的生死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这不是看他一生,看他生生世世,看他过去未来,为什么?在初住菩萨,时间、空间没有了,现在科学里面所讲的,时空维次完全突破,空间没有了,就是距离没有了。如果我们能突破空间维次,那极乐世界在哪里?就在面前,没有距离了。时间要是突破之后,就是没有先后,无量劫之前、无量劫以后都在眼前,所以他看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
根器业行,死此生彼,这几句话我们一看马上会联想到这属於神通,从神通要再往深处一想,好像这些事情都是前定。伊斯兰《古兰经》里面,六种信最后一个「信前定」,谁定的?没有人定,自己定的。自己过去生中的根器、业行决定这一生,这一生的根器、业行决定下一生,这一生心善行善,来生一定生天。为什么?天人的业感自自然然的,他那里有个道德标准,那边的居民个个都是心善行善,你也心善,自然到那里去。好像我们世间人的俱乐部,你看看香港这个都市,喜欢跳舞的都到跳舞厅去,他自然就去了;喜欢打麻将的,你看条条街上都有麻将馆,他都往那里去了。所以说你到哪一道去,你怎么去的?是你的习气、你的爱好。贪心重的都到那一块去,那是什么?饿鬼道。瞋恚心重的、傲慢心重的、嫉妒心重的,都到地狱去。所以是谁叫你去的?你的业力牵引著你去,就是你对那个有爱好。学佛的人当然都到佛道去,他欢喜佛,欢喜菩萨。业力牵著你走,不是有什么人做主宰,没有!真正做主宰的就是此地讲的,是你的根器、业行,这个东西做主宰。所以教育太重要,接受圣贤教育,肯定他跟圣贤走,那走的是善道;接受佛菩萨的教育,那肯定跟佛走,走的是佛道,佛道高明,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。
现在科学家我们也很佩服,他们大多数还是依据数学的推演,所以数学是科学之母,用精确的计算来推演,发现许多奥秘,宇宙的奥秘。佛法它不用数学,佛法用什么?用禅定,也就是用清净心。《楞严经》上佛说「净极光通达」,心清净到极处时候它就放光,这个光就是智慧,智慧一出来,没有一样不通达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清净心生智慧。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,依据这个道理来看现在看过去,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古时候古圣先贤世出世间高人很多,现在科学技术进步,反而高人没有了,什么原因?古时候人心清净,有欲望,欲望不大,现在的人心浮气躁,他心不清净,他的欲望没有止境的、没有边际的,他可以有很多的知识,他没有智慧。从这里我们就都明白了,我们在现前社会里,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?是修清净心,是学不被外面境界干扰,这叫真功夫,这叫真学问。你动我不动,要怎样才能学到这个本事?必须知道经上所说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像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,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你心就是定的。生活在这个世间随缘,也学,认真学,努力去学,学多少算多少,管用。学什么?学随缘妙用,妙用很难,我们恐怕学不到,我们可以学随缘不变。
真正通达了解宇宙的变化真像万花筒一样,出生无尽,千变万化,没有一样是真的,没有一样值得留恋的,没有一样值得控制的,没有一样值得占有的,你的心自然就平静了。这个要了解事实真相,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我们要常常念念,把它念得很熟,境界现前,才起贪瞋痴,马上把这个念几句,就会把贪瞋痴念跑掉。「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」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,所有现象的存在,那个生灭的存在,时间只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你怎么能控制它、你怎么能得到它?你所看到的就像看电影一张一张、一格一格的相续相。这个现象,整个宇宙的现象是一种相似相续相,速度太快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「不可执持」,你没有办法执著它,你决定没有办法保持它,瞬间就走了、过去了,这是事实真相。了解事实真相,你掌握住不动心,你能够欣赏,你在这里成就自己的德行,就是成就自己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;成就自己的清净心,成就自己的不动摇心,然后清净心生智慧,你跟菩萨一样,照见五蕴皆空。然后再去帮助有缘人,人人都有缘,缘分有浅深不同,深的缘分是什么?他能信、能解,他真干,这个缘分深。缘分浅的,他是相信,他也喜欢听,他做不到,这缘分浅。接触到,不相信,那缘分更浅,有没有缘?有缘,为什么?一历耳根、一历眼根,他阿赖耶识里佛种子种下去,叫佛度有缘人,人人都有缘。
「已上初发心住,治地住,修行住,明得十住中出缠心胜,是故善财初二三善知识,皆是比丘,明离缠解脱,表此三住位中行相故。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你看他初出来就看到三个出家人,这三个出家人代表什么意思?代表出世,他取这个意思。五十三参里面出家人总共是六个,代表出世间,远离尘寰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就是出离的心胜,把世间烦恼习气统统放下,表这么个意思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