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一七卷) 2008/12/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2017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最后的一段,「上方坚固慧菩萨」。偈颂我们从第四首看起,第四:
【若佛菩萨等。不出於世间。无有一众生。而能得安乐。如来等正觉。及诸贤圣众。出现於世间。能与众生乐。】
这是坚固慧菩萨十首偈里面的第二段。第二段有四首偈,前面我们学过两首,现在接著学后面这两首。经文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『若佛菩萨等』,因为下面一首偈有讲到『及诸贤圣众』,所以此地「佛菩萨等」是专指十方一切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,连到下面就好讲。法身菩萨是天台大师所说的分证即佛,天台家最著名的讲六即佛,也就是把「佛」给我们分析说明有六种,有六种佛。第一种,那就是《华严经》上常讲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是从心性上讲的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所以说「理即佛」,那是我们一切众生个个具足,从理上讲众生都是佛;从事上来讲,众生是凡夫不是佛。如果说佛,就是迷失了自性的佛,这样说可以。迷了之后那就得修,修什么?要认清楚哪是迷、哪是觉,必须把迷惑放下,一心求正觉,这就是佛门当中常说的回头是岸,回归自性。
回归自性的路很长,时间要很久,不是很快能成就。但是从理上讲,凡夫成佛确实在一念之间。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给我们表演过,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也给我们表演过,真的是在一念之间。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我们看到善财一生成佛,在《法华经》上我们看到龙女八岁成佛,那都属於顿超,在佛法讲上上根人,一般人做不到。做不到有做不到的方法,叫渐修,慢慢来,像爬楼梯一样,一层比一层高,用这个方法叫渐修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,这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贤首、天台,讲五教、讲四教,那就讲得更详细了。没有修行的时候,就是我们一般人叫「名字即佛」,为什么?你迷了理,就是迷了自性,你是个有名无实的佛,叫名字位中。这是包括学佛、不学佛都可以说是名字位中,有名无实,这才开始修行。
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认识清楚,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。这个名词术语的意思一定要搞得很清楚。我们的行为就太多了,佛是把无量无边无尽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,叫身口意,不管你的行为有多少,你总离不开身口意;身是身体的造作,言是言语,口是言语,意是念头,我们讲思想。你思想错误、见解错误、言论错误、行为错误,你得把它修正过来,标准是什么?标准是自性。这个标准好!不是佛菩萨制定的,凡是随顺自性,与性德相应的,这是正确的;与性德相违背,那就是错误的。譬如我们平常讲自私自利,自性里头没有;名闻利养,自性里头也没有;五欲六尘,自性里头还是没有;贪瞋痴慢也没有,没有就都错误的,这些东西我们把它修正过来,这叫真修行。所以修行,佛就开了许多的方法,诸位常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,八万四千是个数字,实际上不止!我们在四弘誓愿里面念的是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那就不止八万四千。所以我们要知道从哪里修起,我们功夫才真正得力。
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,我们细心去观察,学佛的同学,在家学佛这个烦恼习气,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十六个字,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还是统统具足。学佛之前是这个样子,学佛之后不见得减轻,甚至於学佛之后还增长,这个麻烦大!所以功夫不得力。出家学佛也不例外,戒律就不谈了,也谈这十六个字,出家学佛的人,自私自利有没有放下?名闻利养有没有放下?五欲六尘有没有放下?贪瞋痴慢有没有放下?如果这些东西不放下,那经上所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没你的分,你不在这个范围之内。所以说修行从哪里修起?总的纲领,十方诸佛还得包括三世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,总纲领就是戒定慧。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智慧,所以学佛学的是什么?学智慧。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,真实智慧是我们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
惠能大师开悟、明心见性了,也就是回归自性,自性是什么样子?他说了五句话,那就是说自性的样子。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何期,用现在的话来说,没想到,没想到自性是清净的。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自性是不生不灭的,这就是真的,这不是假的。佛法里面讲真假,标准就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,不生不灭是真的,凡是有生灭都是假的,那就不是真的。你看看我们现实的环境,有情众生,这是佛经的术语,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什么?动物,有情众生是动物。动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异灭,矿物,像世界、星球属於矿物,有成住坏空,那就是什么?统统有生灭。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,不但这些东西有形相的有生有灭,还有没有形相的,空间、时间都不是真的。我们学佛,开始学没注意到,听到科学家说,才感觉到时间、空间不是真的。佛有没有说过?有!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,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就有时分、方分,方分是讲空间,时分就讲时间,那是不相应行法,是个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实,说得很清楚。三千年前佛就把这个事情说出来,科学家到现在才发现,也算是不容易了。所以真的不生不灭,自性不生不灭,这就是真的。佛法里面说自性,也说佛性、也说法性、也说第一义谛,这桩事情的名词佛总说了将近一百个。为什么?这是教学的智慧,教你不要执著。名词是假的不是真的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你不要执著佛在经上讲的这些名相,你懂得它的意思就好,不要去分别,所以这个用意很深。说到名字即佛,我们是有名无实。
修行功夫得力,那就要升等,叫什么?「观行即佛」,观是观察,行是真干,真的向佛菩萨学习。怎么学法?经典里面的理论是我们思想见解的依据,凡是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典的理论相应,这是正确的,这就没有错误。我们的言论行为要用戒律做标准,符合戒律的,你的言论是正的、你的行为是正的。所以经论是修正思想见解的标准,戒律是修正言行的标准。我们都能认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,这叫观行,功夫得力了,就是在外表上有一点像了,像学佛的人。照这么说来,现在在家出家学佛的,应该都是观行即,这才对!为什么连我们前面所讲的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都放不下?原因在哪里?我们总得要去找!把原因找到,把这个原因消除,我们功夫才能得力。如果这些障碍不消除,我们无法入门。
这就要想到,古时候佛法传到中国来,是在汉明帝的时候,公元六十七年,将近二千年。佛法是师道,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所谓孝亲尊师。世尊灭度之后,他的弟子们也是四面八方去传教、去教学。在许多地方一、二百年,三、四百年就消失,就没有了,只有传到中国来的这一支,一直到现在还存在。中国这一支传到东亚,韩国、日本、越南,他们的佛教都从中国传过去,还包括蒙古跟西藏。要知道西藏的佛教,最早是文成公主传过去的,以后有一部分从印度直接传到西藏,最早是文成公主传过去的,把佛像、经书带到西藏。所以这一支真的是在中国生根、茁壮、开花、结果,成绩不但不输给印度,实在说超过印度多多!这什么原因?因为中国本土提倡孝道、提倡尊师,佛是老师,所以这个环境好!这个水土非常适合於佛陀教育的长成,是这么个道理。
一直到满清末年,在家学佛、出家学佛都还有个样子,我们讲观行即佛,那在中国是非常普遍。中国大乘八个宗,代代都有贤圣出现,代表的人物就是各宗的这些祖师大德,那都不是普通人,他们在观行即之上,又上一层楼,那是天台大师讲「相似即佛」,很像佛了,学得很像;无论是在思想、见解、言行,学得很像。相似那当然还不是真的,为什么?他没见性,见性才是真的,没有见性,那叫相似即佛,这个要知道。相似即佛是四圣法界,不是六道,六道里面是观行,观行位没有离开六道;离开六道是相似位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这真的是圣人。相似位如果把无明放下,我们讲破无明,他就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,他不是相似,叫「分证即佛」。他不是圆证,他是分证,为什么不是圆证?他的烦恼习气没断,无始无明习气没断,他分别执著的习气都断了,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。无始无明习气断了,那是圆满究竟的佛果,所以他说佛有六种。
《华严经》里面佛说得很好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德是德能,我们今天讲你的道德、你的技能;相是相好,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福报,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,佛法里面讲不止五种福,福慧都是无量无边,这自性里统统有的。只要见性统统现前,没有一样不现前,这是真正能令众生得安乐,还有比这个更安稳的吗?还有比这个更乐的吗?没有了。所以安乐不是从外头求来的,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可是现在我们迷失了,迷失之后,以为我们自己没有安乐,要去追求安乐,这是一个错误的误导。尤其是把安乐误会了,什么叫安?什么叫乐?现在大家把安乐跟欲望挂了钩,以为得到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享受这就叫安乐。你细心去观察,社会大众是不是这种见解?追求这种安乐,他有没有得到安?他有没有得到乐?你去问问那个富贵人,我见过不少,也向他们请教,拥有亿万的财富,他告诉我说:他心不安,他不快乐,晚上睡觉都要吃安眠药,没有吃安眠药是不能睡觉的,很痛苦!这不安不乐。这就是谚语所说的「富而不乐,贵而不安」。
佛法里面讲的安乐是真安,为什么他能得到真安,我们这个世间人得不到?安乐都是果报,这两个字连起来,安是因,乐是果。你要不安,哪来的乐?那怎样才能得到安?安也是个果,前面的因是什么?因是平,中国人说平安。他心不平,他怎么会安?平也是果,上面还有因,和。他跟人不和,他哪来的平?你愈往上面去推,推到最后、最前面,给诸位说《大学》上讲的「格物致知」。物是什么?物就是欲望;格是什么?格是格斗。换句话说,你要把欲望放下、把欲望舍弃,你才能得和平安乐,根是在欲望,所以佛家讲的三重障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我们今天学佛,学了这么多年,连个观行位都得不到,这应该很惭愧。功夫好的人,人家在一生当中可以修到相似位,我们连观行位都没拿到,原因是什么?我们的障碍没有排除,带著障碍来修行,所有一切修行的功夫全被障碍破坏了。
佛门里有个术语大家都知道,「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」,也说「火烧功德林」,这两句话不一样,意思相同,你修学的功德一发脾气全完了。由此可知,修行不容易。实在讲,懂得就不难,不懂得是真不容易。从哪里修?先从把烦恼放下,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常常提到的这十六个字,要放下。放下自私自利,为什么?因为它是最严重的障碍,它是一切障碍的根本,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,你要断烦恼、你要开智慧,你得从根断;从枝叶上断不了,烦恼还会生起来,把根挖掉,烦恼就不生了。根就是自私自利,有自私自利你才会有名闻利养、才有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、才有贪瞋痴慢的烦恼,所以一定从根把它拔除。这个法子怎么修?佛教给我们十善业道,这是佛法修行最基本的课程,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无论是哪个宗派,哪个法门都必须从十善业道开始。我们现在学佛,谁从十善业道开始的?即使是从十善业道开始,也不能成就,原因是什么?世尊在经上曾经这么说过:「佛子,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由此可知,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。
佛教传到中国,对於小乘经典的翻译很丰富,大乘经典的翻译,传到中国来的确不多,大概是重要的东西传到中国来。因为大乘的分量大,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,运输非常艰难。但是小乘经典,因为它的分量少,小乘经很多经不超过五百字的很多,就像一篇文章一样。我们现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《四阿含》就是小乘经,跟现在南传巴利文的《藏经》去对比,他们的经典比我们大概只多五十几部,这个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。总共大概将近三千部,他只比我们多五十部,这个量就很少,可见得翻译相当完备。到中国也成立两个宗派,成实宗、俱舍宗,确实早期学佛都是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。可是唐朝中叶以后,中国的这些佛弟子,无论在家出家不学小乘了,所以小乘这两个宗到宋朝以后就没有了,现在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两个宗,只知道中国佛教有八大宗,大乘的。
中国唐朝以后的这些在家、出家人修学,有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?没有。中国人找到代替的课程,那就是儒跟道。中国人学儒、学道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,这个好;儒道是自己的东西,根深蒂固,不输给小乘。中国的佛教,在家出家没有不学儒的、没有不学道的。所以三教九流,在唐朝时候就形成多元文化一体的概念,这是很进步的思想。现在这些年来,我们深深的发现学佛功夫不得力,所以才回过头来扎根,扎儒的根、道的根。儒的根我们取《弟子规》,道的根我们取《太上感应篇》,佛的根《十善业》。如果我们从《弟子规》学、从《感应篇》学、从《十善业道》学,我们的根就扎稳。有这三个根,那就没有问题了。有这三个根,无论你学儒、学道、学佛,你学儒可以成圣成贤,像孔子、孟子那样;学道,你也可以学到老庄;学佛,你也可以能成佛、成菩萨,这个很重要!所以决定不能疏忽扎根的教育,这扎根太重要了。
只有从扎根,你才能够放下三种重障,这三重障是什么?第一个是傲慢,第二个是嫉妒,第三个是贪欲。你想想,我们有没有?六道里面的众生,包括天道,包括色界、无色界一切天人,这三种障只可以说有轻重不同而已,全都有。佛说这个烦恼叫俱生烦恼,不是你学来的;你到人间来投胎,你就带来了。这三种烦恼从什么时候有的?我们可以说,用中国人的话,从开天辟地的时候就有了。这个话也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,我们在贤首国师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里面,你就看到。《妄尽还源观》太好了,我们读了之后都五体投地,《华严》这样大部头的经,讲到修行的方法就是那一篇文章,告诉我们怎样学习《华严》、入华严境界;华严境界是佛境界。
他首先跟我们讲宇宙是一体,「显一体」,一体就是自性。自性,也说做心性,也说做法性,或者单单说一个性,也说之为真心,名词很多。自性,它不是物质,它也不是精神,我们的六根缘不到,攀缘不到,为什么?我们眼看不见它,耳也听不到它,鼻也闻不到它,身体不能接触,我们连想都想不出来,它是真的。惠能大师讲,它是永远清净的,没有染污,不生不灭,它真的。能大师告诉我们,还有「本自具足」,它什么都不缺,样样齐全。这个本自具足,《华严经》上说,它具足什么?它具足智慧,它具足德相。所以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,福报也不是从外头来的,我们真的想求,现在我们想求发财、求聪明智慧、求健康寿长,都不要到外头求,自性里头有,圆满具足,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相比是相等的,绝不比他差,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所以佛家讲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量说这句话?是因为自性里头全有!你决定能求得到。你自性里没有,那就很难求得到,自性本有。如果人人都懂这个道理,都向自性求,天下不就太平了吗?你看看,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不就做到了吗?人人都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,天下太平!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、就是华藏世界。这是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才行,才能把这个事实真相讲清楚、讲明白,而且他做出来给我们看,一点都不假。
物质跟精神现象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,自性里头虽然没有,但是它能现;所现,它不是真的,怎么说不是真的?它是生灭法,精神现象也是生灭法,物质现象还是生灭法。但是这个现象,这个相一现出来,这就是在佛法讲,性怎么样变成阿赖耶,阿赖耶就是现相了,精神跟物质现象出来了。阿赖耶的三细相,第一个是业相,业相是什么?业是振动,宇宙最初就是这一动,就出了现象;出了物质现象、出了精神现象。精神现象里面,这就讲末那识,四大烦恼常相随。这一动,这一动在佛法讲无始无明,起了个妄念,叫一念不觉,那就是一个极其微细的振动,自性里面产生幻相,阿赖耶识。四大烦恼头一个是我见。佛法讲正报跟依报,这两种东西出现,依报就是宇宙,这个现象出现了;正报是自己,我自己出现了。我自己一出现,佛说就带著四个烦恼,四种违背性德的这个玩意出现了。他说头一个是我见,执著有个我,这正报,有我就有我爱,我爱是贪;我慢,傲慢,我慢是瞋,是瞋的根;还有个我痴。你看看贪瞋痴的根,还没发展到贪瞋痴,贪瞋痴的根有了,以后它增长发展就变成贪瞋痴;我爱就变成贪,我慢就变成瞋,再我痴,这是与生俱来,从开天辟地就出现这个东西。如果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诲,这些是可以被控制的,它虽然有,它有一定的范围,不至於有大妨碍。如果没有接受到圣贤教诲,让它自己去发展,那个麻烦大了。
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「近朱则赤,近墨则黑」,他要遇到好人、好的境界,他不错;他要遇到不善的境界、不善的环境、不善的人,他就全变坏了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,有情众生(这不是讲人,动物),有情众生是可以教得好的,可以教他成圣成贤,可以教他成佛、成菩萨,也可以教得坏的。我们现在这个地球,在我们最近这半个世纪真的不得了!这半个世纪因为科学技术进步,有了电视、有了网路,网路跟电视是现在地球上所有一切人类天天在接受它的教育。它教什么?你打开来看,总不外乎暴力、色情、杀盗淫妄,它教这个东西。这个社会还会有安乐吗?这个社会还会有和平吗?现在这个世界上,许多从事於世界和平工作的这些人,我见得很多,对於这个世界还能不能恢复和平没有信心,你说这个多可怕。今天你们讲金融危机、粮食危机、能源危机,我觉得那都是小事;最严重的危机是信心危机。你们能相信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?还会有安稳吗?还会有快乐吗?我相信没有人会给我肯定的答案,除了佛菩萨。
我们学佛,可以说在这个大时代是最幸运的人。我们能走上这条路、搭上这条船,这不能不感谢方东美先生,要是没有他的指引,我们这一生就错过了。他告诉我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从他这句话里面重新认识佛教。本来认为佛教是迷信的、是消极的,听了老师的教诲,老师教给我,他说佛教不在外面形式,在现在外面形式上你找不到。在哪里?在经典。所以我们从经典里面去找,真的!学习佛教经典,正是像孔子所说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这个悦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愈学愈快乐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不再受社会这些干扰,这社会不管它怎么动、它怎么乱,我们都会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知道它的前因后果,也能知道它将来怎么发展,它向哪个方向发展,我们自己不卷进去,这就很好,好事。我们要跟著佛菩萨走,经典就是佛菩萨为我们引路。思想见解不离经典的理论,言语行为不离开经典里面的教诲,你说这个人生多快乐,这个人生多么的美满。所以我们念这首偈,生无限感恩的心,感恩佛菩萨出现在世间留给我们这么多的教诲。
再看后面一首偈:『如来等正觉,及诸贤圣众,出现於世间,能与众生乐』。「如来等正觉」,这句是总结前面所说的,就是前面「若佛菩萨等」,总结这一句。第二句就重要,「及诸贤圣众」,这里面举了三种人,贤人是二乘,声闻、缘觉,我们中国人讲阿罗汉、辟支佛,这是贤人。圣是十圣,我们现在读的十住菩萨是十圣,十地菩萨是大十圣,十住菩萨是小十圣,我们讲到底下一品,诸位就明白。十住跟十地非常相似。众,众是凡人,凡夫身。虽然是凡夫身,他依教奉行,真干,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,天台大师所讲的观行即佛。二乘,声闻、缘觉著重在自利,他不是不利他,你去找他,他会教你;你不找他,他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好事不如无事,他是这么一种人。也就是说,缺少慈悲心,你找他,他会教你。圣就不一样,圣是大乘,大乘,你不找他,他来找你。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「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」,你不请他,他自然就来。当然,他来要观机,像前面所说的「佛以大悲心,普观诸众生」。你的善根缘分成熟,他一定会来帮助你,帮助你提升、帮助你成就。如果你的善根因缘没有成熟,他也来,他帮助你种善根。这一生不能成熟,但那个种子种下去了,来生后世遇到缘的时候一定会成熟,所以这个太难得,这就叫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一个都不舍弃,这是大乘菩萨,叫大慈大悲。
现在他不相信佛的,不相信,以为是迷信。实际我们能理解,因为我在没有遇到方老师之前,也认为佛教是迷信,也不能接受,缘不成熟。谁能够来接引你?那要是你自己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、最仰慕的人、信得过的人,他来开口,你就能接受。不是你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,他来把佛教介绍给你,你还得跟他辩论,你还得反驳,所以这缘就很重要。我们到底下一品里面会讲三种缘,众生能够接触佛教,必须要具足这三种缘分。所以我们学佛之后,真正在佛法里面得到确实是无比殊胜的利益,那是什么?这一生当中不造恶业,那就是无比殊胜的利益。造作恶业果报在三途,还跟一切众生结冤仇,招来来生后世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,你说这不是麻烦事吗?遇不到佛法,把事实真相没搞清楚,肯定是堕在这个漩涡里,所以无比殊胜利益是在此地。
我们今天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,这是外面的环境,我们遇到一些人物,是善缘还是恶缘,我们都知道怎样去处理、怎样去对待;顺境善缘不起贪心,逆境恶缘没有瞋恚,无论受什么样的冤屈,不怨天尤人,自然就化解了。不但不跟一切人结怨,不跟一切动物结怨,不杀生、不吃肉了,不跟这些众生结怨,不跟花草树木结怨,不跟山河大地结怨,山河大地怎么?随便破坏自然环境就是跟山河大地结怨,不跟宇宙不同空间维次众生结怨,你说这多快乐。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,平等对待,平等对待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态度是谦卑、尊重对方,这是平等对待。里面不能有傲慢,把自己的傲慢去掉,用什么方法?谦卑、尊重对方。连花草树木、山河大地都是这样一片恭敬,这是佛法教导我们。
这些圣贤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,凡夫众里面,这里头有圣人应化在其中,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。从理上讲肯定有,不但有,而且还很多。为什么?众生愈是有苦有难的时候,佛菩萨都来帮助。佛菩萨以善巧方便来帮助我们、来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让我们看到了、听到了、接触到了有所感悟,再发心跟他学习。这些人确实是做到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这对广大群众。对待我们这些修行人?他一定要帮助我们提升,这里面善巧方便就不可思议了。我们做一桩好事,善心善行做好事,他来障碍你,他来破坏你,给你严重的阻挠。遇到这个事情怎么办?就像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,《金刚经》上只提了一提,这个故事很长、很详细在《大涅盘经》里面。遇到这么一个难,我们看忍辱仙人他怎么处理?忍辱仙人是被歌利王误会,歌利王把他杀了。怎么杀的?凌迟处死,这在刑罚里头最残酷的,不是一刀把你杀死,用刀把你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割,这样把你割死。你说你要受多大的折磨?要受多大的痛苦?忍辱仙人接受,没有辩白,完全接受。在割截身体的时候,他告诉歌利王,我将来成佛,我第一个来度你。忍辱仙人在这个地方,不但没有丝毫怨恨、没有报复,在我想像当中他是用感恩的心,为什么?他修忍辱波罗蜜。看你能不能忍?就好像老师来考试,真能忍,那你忍辱波罗蜜就圆满了,就打一百分。这打一百分,谁给你打的?歌利王给你打的。你看你这个念头一转,那个魔就变成佛了。
所以佛经上常讲,外面境界里头「无佛亦无魔」,佛跟魔在哪里?在你的念头。你一个善念魔就变成佛,他是佛菩萨来考验你;你要是以恶念对待他,我没有过失,你冤枉我、你害我,我恨你,将来我一定报复你,那佛也变成魔,都在自己一念。所以佛教导我们要培养正念,不能有邪念,邪念就错了,遍法界虚空界无一个不是魔;如果正念,魔界、修罗界,乃至於饿鬼、地狱界,没有一个不是佛,全是佛。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我们「境随心转」。我们以凡夫的观念来说,什么是宇宙的中心?念头。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,念头才是宇宙的核心,念善,佛菩萨境界现前、净土现前;念恶,饿鬼、畜生、地狱三恶道现前,一点都不错。天台大师讲《法华经》,给我们讲「百界千如」,说得好!每一界里面都有十法界,讲到我们人间有人中之佛、人间的菩萨、人间的罗汉、人间的诸天人、人间的畜生、人间的饿鬼、人间的地狱。这些事情,在佛经里面讲这叫花报,这是十法界的花报。花报现前,花后头有果,如果这个花报出现,后面的果报必定现前,毫无怀疑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无论我们的遭遇是顺是逆,假如花报都好,逆来顺受,好!禁得起考验,不怨天不尤人,认真的反省忏悔,改过自新,这花报很好,果报必定殊胜。如果我们眼前是一种什么心理?怨恨的心、不平的心、报复的心,这个事情就麻烦,你的日子不好过。
日子好过,不好过,不要问别人,都是你自己念头生出来的。一念善,日子好过,要饭也好过,他也很快乐。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,我也常常跟一些同修们说,贫穷不怕,要饭也不怕,不是羞耻。什么是真正羞耻?借钱过日子,那真正羞耻。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老祖宗都是这样教导我们,人贫穷到极处,也不能够去借债过日子。可是西方人的思想,他就是借债,成了一种习惯。我们中国人看到,格格不入,这日子怎么能过?所以借债过日子才会产生金融风暴。如果不借债的话,你这一生决定遇不到金融风暴。所以日子好不好过是在自己一念之间,一念正,正念,什么样的环境都过得很自在、都过得很快乐,幸福美满的人生。念头不正,你是大富大贵,日子都很难过,你每天患得患失,疑虑烦恼不断,所以说「富而不乐,贵而不安」。由此可知,学道、学佛是多么的重要。我们从儒释道三家,学到了正知正见,正语正行,哪有不安乐的道理?所以安乐真的现前。这些人,大儒、大道、大佛出现在世间,确实给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安乐。
真正的安乐,诸位一定要明了,不是物质上的享受,物质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安乐。如果我们每个人冷静去想想,我们这一天的生活所需,很少。一般人一天三餐饭,你能吃多少?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个十年,要是能够节俭一点、爱惜一点,穿二、三十年。我的老师李炳南,他那一套中山装,见客的,我估计他至少穿了四十年,他不要买新衣服,生活非常简单,他一天吃一餐,这种生活过得快乐、自在,一生不求人,不求人就最快乐。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不攀缘、不求人,这是这句里面的「圣贤众」,这个「众」就是人间的这些老师,我们遇到的善知识,他不但对我们有言教,他有身教。我跟李老师十年,十年当中我看到他老人家的行谊,虽然他是居士身分,他过的生活比出家人还要简单、还要严格。工作量很大,他在政府机关服务,这个机关现在没有了、撤销了,是奉祀官府,他是那里面的主任秘书,奉祀官是孔德成,孔先生。他每天上班,要工作。他好像是三个大学的教授,他天天去上课。他是台中莲社跟慈光图书馆的创办人,还要接见佛门这些信徒,每天要劝大家念佛,指导大家修行。每个星期固定的两次讲经,一次是对大众的,一次是教学生。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医,还得给人看病。他一个人至少是五个人的工作量,生活过得那么节俭、过得那么快乐、过得那么自在,我们常常接触他的人非常羡慕。
我们这些学生跟他相比,没有一个能超越他的,他老人家多才多艺,我们这些学生最多只学他一样。他那许多才艺,我们没有办法统统学,我跟他老人家就学佛经,就学这一样。所以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。那个时代跟我们相去,中国人讲一世,一世是三十年,你看这世界的「世」字,三个十,三十年为一世。也就是三十年前那个社会,跟现在不一样了,差别很大。我们在现在这个世纪,在往后的一世,学习比从前困难十倍都不止,这个原因非常明显,也就是媒体的教学对社会大众产生极重大的影响。如果它影响是不善的,现在要叫社会大众回头,舍恶趣善,你说谈何容易!所以今天一定要做出好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,要真正做出来。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,在过去这种教育是由家庭承担的,过去的家是大家庭,所谓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我们细心去研究、去观察,我们对於传统、对於老祖宗真的是佩服到五体投地,发现他们个个有真实智慧,五千年来都把教育摆在第一,这就是真实智慧。教什么?教伦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,这三种教育能够普及,社会安定,世界就和平。向上再提升,那是少数人;向上就是今天所讲的哲学与科学,这不是一般人,一般人只要前面这三种教育。伦理的教育,伦理的教育是讲关系,讲得透彻,人跟人的关系、人跟树木花草的关系、人跟山河大地的关系、人跟一切万物的关系,乃至於人跟不同维次空间的关系,佛法里面讲的,人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关系,这个讲尽了,这都属於伦理。如何把这些关系处好,这是道德。这个关系的核心,处理关系的核心,在本质上就一个字,爱。你看佛门,佛门虽然广大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慈悲是什么?慈悲就是爱。父子有亲,五伦的核心就是亲爱。方便的核心是什么?方便核心是和,我们老祖宗讲太和、讲中和、讲保和,「礼之用,和为贵」,核心是个和。宇宙是和谐的,世界是和谐的,万物是和谐的。讲到我们人身,人身是小宇宙,我们一个人,外面是五官眼耳鼻舌身,里面是五脏六腑,每个器官它所司的功能不相同,它们能够和睦相处,从来没有对立过。你从这里去体会,小宇宙和,大宇宙也和。我们跟大宇宙不和,首先我们里面就不和,里面不和就生病,外面不和就天灾人祸。天灾人祸从哪里来?不和来的,和就没有了。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身做起,做出样子来才影响别人。
很多同学知道我在这几年,在汤池小镇做了一个文化教育中心,做试验。这不是出家人做的事情,为什么会做这个事情?被九一一打出来的,要是没有九一一事件,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事情。那个时候我住在澳洲,昆士兰大学有个和平学院,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,和平学院就有了严重问题发生。这个学院研究的主题,就是「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,世界和平」。所以学校找到我,我跟这些教授们做了两次座谈,他们就邀请我参与这个和平活动。这是整个社会问题,也是整个人类的问题。佛家既然是大慈大悲,找来了,就不能不干,所以就参与。代表学校、代表澳洲参加多次的国际和平会议,跟联合国就往来。这样子,我们看到与会的这些会友们,真的都是世界上知名的学者专家,想不出方法,来问我,我也没有方法。但是我学佛,佛有方法;我们是中国人,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,老祖宗有方法,所以我们把老祖宗的方法、把佛的方法搬出来跟大家谈。他们听到是耳目一新,很欢喜、很赞叹,但是会后,没信心。会后我们聊天吃饭,他就问我,「法师,你讲得很好,这是理想,做不到。」这是什么?信心危机,这就真的是危机,这危机比什么都严重。要化解这个危机,就要做实验,他相信科学,科学就是要拿出实验出来,所以在汤池搞这个实验。实验做成功了,做得相当成功,做成功了,我们就不要做了,我们交给国家、交给政府,希望政府来推动。那我们?我们要提升自己,要认真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、提升自己的学术、提升自己的道行,这个重要。
现前的社会,诸位晓得,许许多多的活动太多,这些活动,对於学、对於道都有障碍,让你的心定不下来。心定不下来就不能有大的成就,纵然有成就,不大,真正大成就要不动。我们看古人,无论在家出家,学佛学道或者是学儒,工夫都是十年以上,谚语所谓「十载寒窗,一举成名」。十年心定下来了,定生慧,这才能入得了门,才能有成就可言。如果是心浮气躁,不但学佛不能入门,学道学儒也不能入门。学得再多,也是孔子所谓「记问之学」,底下一句不好听,「不足以为人师」,这就是你不能做社会大众的榜样。现在这个社会普遍是心浮气躁,不要说现前,我刚刚学佛的时候,我二十六岁学佛,五十七年之前,半个世纪。我们自己本身,自己觉得不错,可是我们的老人,我们老师那一辈,长我们一辈,看我们这些人心浮气躁。那我们比现在这些学生好多了,可是我们的老师看我们不满意。我向老师提个问题,这常有的事,特别是章嘉大师,问题提出来,他不会马上就答覆你,他要等你心平气和的时候才告诉你,确实我很受用。有时候一个问题提出来,二十分钟、半个小时,常事。我们在一个小客厅里面静坐,他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看到很长的时间,心定下来了、专注了,他才开口来跟你讲。不是一问马上就答,滔滔不绝跟你讲,他不是这样的,他说话很简单。你的情绪定不下来,他绝对不会开口。方东美先生也如是,李老师,这些人他都不例外。真正不能接受的,也许你太浮动,你定不下来、静不下来,几句话敷衍你,打发你走了,这我们常见。
所以才晓得古人的成就没有别的,我们现在人的根性、智慧绝不比古人差,不输给古人,输在什么地方?输在心浮气躁,这一点上我们就输了。所以他能看得懂古籍,他能体会到古人的用心。我们如果不能把这个念头息下来,这个浮躁降伏,我们这一生的成就那就有限,就很困难。所以为什么读书人、修道人要住在深山,十年不下山、二十年不下山、三十年不下山,有!我在日本开会,顺便去访问比睿山,日本佛教对於比睿山看得非常重,他说那是佛教的母亲。日本佛教十三个宗派,开山的祖师都是在比睿山修行。所以我上去参访的时候,我向他们管长请教,他们叫管长,就是我们中国的方丈、住持,向他请教。早年这些祖师大德在比睿山修行,他们住在山上住多久?他告诉我,最少的一个是十六年,十六年不下山,他心定了;多的时候,三十多年,难怪他有那么大的成就。
中国从前古时候科举时代,秀才也是找个很安静的地方去读书,在从前有书院,书院像寺庙一样,建筑在深山,环境幽雅,在那个地方也是十年不出门。十年有一点成就,老师才叫他,你可以去参加考试,考举人、考进士。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定下来,德行、学问就不能成就。古时候的考试,对德行非常重视。所以中国五千年来,这个社会长治久安,怎么得来的?这是外国人学习中国历史想不透的一个问题,这么大的国家,这么多的人口,怎么能够有这样好的成绩?改朝换代,一个政权,新政权的建立,大概一般都是五年,社会就安定,就上轨道。这一安定,至少有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太平盛世。这在全世界外国历史里头找不到的,所以他们研究历史,对中国人真佩服。为什么?教育,只要把教育办好,天下就太平。所以中国安定,社会还有一个重要的,就是家。
中国家是大家庭,五代同堂、六代同堂。这一个家小,人口少的,也有个二百人左右;一般大多数的都是三、四百人;人丁兴旺的都六、七百人,一个家。所以从前是一个村庄、一个庄,你看就是一个姓,那就是一家,所以他家是社会,能治家就能治国。家齐而后国治,家真齐,他有家道,这外国人没有的;有家规,《弟子规》是共同的家规,除这个共同之外,他还有他家庭里另外的规矩,必须要遵守的;有家学、有家业。家的功能,有养老育幼,所以从前人年岁大了他不怕,他家族养他,他不必担忧;小孩只要能读书,家族照顾他,所以这个家在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。因为家有规矩,社会安定,地方的官员没什么事情好做。你看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里,很多做官的人游山玩水,到处去写文章、去旅游,哪有现在做官这么辛苦,案件这么多,办不完的事。从前做官一个月难得有几个案子,所以他很自在,为什么?每个家都好。这个社会上没有坏人,没有犯法、作奸犯科的,没有,靠家。
家,你看「修身齐家,格致为本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只要把这十六个字抓住,冲突就没有,安定和平就现前,这是中国人的智慧,老祖宗的智慧。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动乱,就是失掉这两句话。修身齐家,格物致知是根本;建立一个政权,巩固政权,统治这个国家,教学为先,只要把教育办好,什么事情都解决。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社会,毛病不就出在这里吗?不重视教育,重视经济贸易,重视这个。这个东西,把经济放在第一,经济是财富,财是人之必争,每个人都要争、争利,这个社会不会安定。争利是一个什么念头?损人利己,我利己,肯定损别人。每个人都损人利己,他不就打架了?所以人之必争。中国从前讲教育,教什么?教伦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,那里头教人什么?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天下太平。在教育,不在别的,所以教育办好了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所以贤圣众出现於世间,能与众生乐,一点都不假。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最后的一段,「上方坚固慧菩萨」。偈颂我们从第四首看起,第四:
【若佛菩萨等。不出於世间。无有一众生。而能得安乐。如来等正觉。及诸贤圣众。出现於世间。能与众生乐。】
这是坚固慧菩萨十首偈里面的第二段。第二段有四首偈,前面我们学过两首,现在接著学后面这两首。经文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『若佛菩萨等』,因为下面一首偈有讲到『及诸贤圣众』,所以此地「佛菩萨等」是专指十方一切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,连到下面就好讲。法身菩萨是天台大师所说的分证即佛,天台家最著名的讲六即佛,也就是把「佛」给我们分析说明有六种,有六种佛。第一种,那就是《华严经》上常讲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是从心性上讲的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所以说「理即佛」,那是我们一切众生个个具足,从理上讲众生都是佛;从事上来讲,众生是凡夫不是佛。如果说佛,就是迷失了自性的佛,这样说可以。迷了之后那就得修,修什么?要认清楚哪是迷、哪是觉,必须把迷惑放下,一心求正觉,这就是佛门当中常说的回头是岸,回归自性。
回归自性的路很长,时间要很久,不是很快能成就。但是从理上讲,凡夫成佛确实在一念之间。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给我们表演过,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也给我们表演过,真的是在一念之间。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我们看到善财一生成佛,在《法华经》上我们看到龙女八岁成佛,那都属於顿超,在佛法讲上上根人,一般人做不到。做不到有做不到的方法,叫渐修,慢慢来,像爬楼梯一样,一层比一层高,用这个方法叫渐修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,这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贤首、天台,讲五教、讲四教,那就讲得更详细了。没有修行的时候,就是我们一般人叫「名字即佛」,为什么?你迷了理,就是迷了自性,你是个有名无实的佛,叫名字位中。这是包括学佛、不学佛都可以说是名字位中,有名无实,这才开始修行。
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认识清楚,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。这个名词术语的意思一定要搞得很清楚。我们的行为就太多了,佛是把无量无边无尽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,叫身口意,不管你的行为有多少,你总离不开身口意;身是身体的造作,言是言语,口是言语,意是念头,我们讲思想。你思想错误、见解错误、言论错误、行为错误,你得把它修正过来,标准是什么?标准是自性。这个标准好!不是佛菩萨制定的,凡是随顺自性,与性德相应的,这是正确的;与性德相违背,那就是错误的。譬如我们平常讲自私自利,自性里头没有;名闻利养,自性里头也没有;五欲六尘,自性里头还是没有;贪瞋痴慢也没有,没有就都错误的,这些东西我们把它修正过来,这叫真修行。所以修行,佛就开了许多的方法,诸位常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,八万四千是个数字,实际上不止!我们在四弘誓愿里面念的是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那就不止八万四千。所以我们要知道从哪里修起,我们功夫才真正得力。
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,我们细心去观察,学佛的同学,在家学佛这个烦恼习气,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十六个字,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还是统统具足。学佛之前是这个样子,学佛之后不见得减轻,甚至於学佛之后还增长,这个麻烦大!所以功夫不得力。出家学佛也不例外,戒律就不谈了,也谈这十六个字,出家学佛的人,自私自利有没有放下?名闻利养有没有放下?五欲六尘有没有放下?贪瞋痴慢有没有放下?如果这些东西不放下,那经上所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没你的分,你不在这个范围之内。所以说修行从哪里修起?总的纲领,十方诸佛还得包括三世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,总纲领就是戒定慧。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智慧,所以学佛学的是什么?学智慧。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,真实智慧是我们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
惠能大师开悟、明心见性了,也就是回归自性,自性是什么样子?他说了五句话,那就是说自性的样子。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何期,用现在的话来说,没想到,没想到自性是清净的。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自性是不生不灭的,这就是真的,这不是假的。佛法里面讲真假,标准就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,不生不灭是真的,凡是有生灭都是假的,那就不是真的。你看看我们现实的环境,有情众生,这是佛经的术语,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什么?动物,有情众生是动物。动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异灭,矿物,像世界、星球属於矿物,有成住坏空,那就是什么?统统有生灭。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,不但这些东西有形相的有生有灭,还有没有形相的,空间、时间都不是真的。我们学佛,开始学没注意到,听到科学家说,才感觉到时间、空间不是真的。佛有没有说过?有!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,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就有时分、方分,方分是讲空间,时分就讲时间,那是不相应行法,是个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实,说得很清楚。三千年前佛就把这个事情说出来,科学家到现在才发现,也算是不容易了。所以真的不生不灭,自性不生不灭,这就是真的。佛法里面说自性,也说佛性、也说法性、也说第一义谛,这桩事情的名词佛总说了将近一百个。为什么?这是教学的智慧,教你不要执著。名词是假的不是真的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你不要执著佛在经上讲的这些名相,你懂得它的意思就好,不要去分别,所以这个用意很深。说到名字即佛,我们是有名无实。
修行功夫得力,那就要升等,叫什么?「观行即佛」,观是观察,行是真干,真的向佛菩萨学习。怎么学法?经典里面的理论是我们思想见解的依据,凡是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典的理论相应,这是正确的,这就没有错误。我们的言论行为要用戒律做标准,符合戒律的,你的言论是正的、你的行为是正的。所以经论是修正思想见解的标准,戒律是修正言行的标准。我们都能认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,这叫观行,功夫得力了,就是在外表上有一点像了,像学佛的人。照这么说来,现在在家出家学佛的,应该都是观行即,这才对!为什么连我们前面所讲的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都放不下?原因在哪里?我们总得要去找!把原因找到,把这个原因消除,我们功夫才能得力。如果这些障碍不消除,我们无法入门。
这就要想到,古时候佛法传到中国来,是在汉明帝的时候,公元六十七年,将近二千年。佛法是师道,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所谓孝亲尊师。世尊灭度之后,他的弟子们也是四面八方去传教、去教学。在许多地方一、二百年,三、四百年就消失,就没有了,只有传到中国来的这一支,一直到现在还存在。中国这一支传到东亚,韩国、日本、越南,他们的佛教都从中国传过去,还包括蒙古跟西藏。要知道西藏的佛教,最早是文成公主传过去的,以后有一部分从印度直接传到西藏,最早是文成公主传过去的,把佛像、经书带到西藏。所以这一支真的是在中国生根、茁壮、开花、结果,成绩不但不输给印度,实在说超过印度多多!这什么原因?因为中国本土提倡孝道、提倡尊师,佛是老师,所以这个环境好!这个水土非常适合於佛陀教育的长成,是这么个道理。
一直到满清末年,在家学佛、出家学佛都还有个样子,我们讲观行即佛,那在中国是非常普遍。中国大乘八个宗,代代都有贤圣出现,代表的人物就是各宗的这些祖师大德,那都不是普通人,他们在观行即之上,又上一层楼,那是天台大师讲「相似即佛」,很像佛了,学得很像;无论是在思想、见解、言行,学得很像。相似那当然还不是真的,为什么?他没见性,见性才是真的,没有见性,那叫相似即佛,这个要知道。相似即佛是四圣法界,不是六道,六道里面是观行,观行位没有离开六道;离开六道是相似位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这真的是圣人。相似位如果把无明放下,我们讲破无明,他就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,他不是相似,叫「分证即佛」。他不是圆证,他是分证,为什么不是圆证?他的烦恼习气没断,无始无明习气没断,他分别执著的习气都断了,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。无始无明习气断了,那是圆满究竟的佛果,所以他说佛有六种。
《华严经》里面佛说得很好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德是德能,我们今天讲你的道德、你的技能;相是相好,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福报,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,佛法里面讲不止五种福,福慧都是无量无边,这自性里统统有的。只要见性统统现前,没有一样不现前,这是真正能令众生得安乐,还有比这个更安稳的吗?还有比这个更乐的吗?没有了。所以安乐不是从外头求来的,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可是现在我们迷失了,迷失之后,以为我们自己没有安乐,要去追求安乐,这是一个错误的误导。尤其是把安乐误会了,什么叫安?什么叫乐?现在大家把安乐跟欲望挂了钩,以为得到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享受这就叫安乐。你细心去观察,社会大众是不是这种见解?追求这种安乐,他有没有得到安?他有没有得到乐?你去问问那个富贵人,我见过不少,也向他们请教,拥有亿万的财富,他告诉我说:他心不安,他不快乐,晚上睡觉都要吃安眠药,没有吃安眠药是不能睡觉的,很痛苦!这不安不乐。这就是谚语所说的「富而不乐,贵而不安」。
佛法里面讲的安乐是真安,为什么他能得到真安,我们这个世间人得不到?安乐都是果报,这两个字连起来,安是因,乐是果。你要不安,哪来的乐?那怎样才能得到安?安也是个果,前面的因是什么?因是平,中国人说平安。他心不平,他怎么会安?平也是果,上面还有因,和。他跟人不和,他哪来的平?你愈往上面去推,推到最后、最前面,给诸位说《大学》上讲的「格物致知」。物是什么?物就是欲望;格是什么?格是格斗。换句话说,你要把欲望放下、把欲望舍弃,你才能得和平安乐,根是在欲望,所以佛家讲的三重障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我们今天学佛,学了这么多年,连个观行位都得不到,这应该很惭愧。功夫好的人,人家在一生当中可以修到相似位,我们连观行位都没拿到,原因是什么?我们的障碍没有排除,带著障碍来修行,所有一切修行的功夫全被障碍破坏了。
佛门里有个术语大家都知道,「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」,也说「火烧功德林」,这两句话不一样,意思相同,你修学的功德一发脾气全完了。由此可知,修行不容易。实在讲,懂得就不难,不懂得是真不容易。从哪里修?先从把烦恼放下,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常常提到的这十六个字,要放下。放下自私自利,为什么?因为它是最严重的障碍,它是一切障碍的根本,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,你要断烦恼、你要开智慧,你得从根断;从枝叶上断不了,烦恼还会生起来,把根挖掉,烦恼就不生了。根就是自私自利,有自私自利你才会有名闻利养、才有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、才有贪瞋痴慢的烦恼,所以一定从根把它拔除。这个法子怎么修?佛教给我们十善业道,这是佛法修行最基本的课程,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无论是哪个宗派,哪个法门都必须从十善业道开始。我们现在学佛,谁从十善业道开始的?即使是从十善业道开始,也不能成就,原因是什么?世尊在经上曾经这么说过:「佛子,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由此可知,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。
佛教传到中国,对於小乘经典的翻译很丰富,大乘经典的翻译,传到中国来的确不多,大概是重要的东西传到中国来。因为大乘的分量大,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,运输非常艰难。但是小乘经典,因为它的分量少,小乘经很多经不超过五百字的很多,就像一篇文章一样。我们现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《四阿含》就是小乘经,跟现在南传巴利文的《藏经》去对比,他们的经典比我们大概只多五十几部,这个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。总共大概将近三千部,他只比我们多五十部,这个量就很少,可见得翻译相当完备。到中国也成立两个宗派,成实宗、俱舍宗,确实早期学佛都是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。可是唐朝中叶以后,中国的这些佛弟子,无论在家出家不学小乘了,所以小乘这两个宗到宋朝以后就没有了,现在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两个宗,只知道中国佛教有八大宗,大乘的。
中国唐朝以后的这些在家、出家人修学,有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?没有。中国人找到代替的课程,那就是儒跟道。中国人学儒、学道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,这个好;儒道是自己的东西,根深蒂固,不输给小乘。中国的佛教,在家出家没有不学儒的、没有不学道的。所以三教九流,在唐朝时候就形成多元文化一体的概念,这是很进步的思想。现在这些年来,我们深深的发现学佛功夫不得力,所以才回过头来扎根,扎儒的根、道的根。儒的根我们取《弟子规》,道的根我们取《太上感应篇》,佛的根《十善业》。如果我们从《弟子规》学、从《感应篇》学、从《十善业道》学,我们的根就扎稳。有这三个根,那就没有问题了。有这三个根,无论你学儒、学道、学佛,你学儒可以成圣成贤,像孔子、孟子那样;学道,你也可以学到老庄;学佛,你也可以能成佛、成菩萨,这个很重要!所以决定不能疏忽扎根的教育,这扎根太重要了。
只有从扎根,你才能够放下三种重障,这三重障是什么?第一个是傲慢,第二个是嫉妒,第三个是贪欲。你想想,我们有没有?六道里面的众生,包括天道,包括色界、无色界一切天人,这三种障只可以说有轻重不同而已,全都有。佛说这个烦恼叫俱生烦恼,不是你学来的;你到人间来投胎,你就带来了。这三种烦恼从什么时候有的?我们可以说,用中国人的话,从开天辟地的时候就有了。这个话也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,我们在贤首国师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里面,你就看到。《妄尽还源观》太好了,我们读了之后都五体投地,《华严》这样大部头的经,讲到修行的方法就是那一篇文章,告诉我们怎样学习《华严》、入华严境界;华严境界是佛境界。
他首先跟我们讲宇宙是一体,「显一体」,一体就是自性。自性,也说做心性,也说做法性,或者单单说一个性,也说之为真心,名词很多。自性,它不是物质,它也不是精神,我们的六根缘不到,攀缘不到,为什么?我们眼看不见它,耳也听不到它,鼻也闻不到它,身体不能接触,我们连想都想不出来,它是真的。惠能大师讲,它是永远清净的,没有染污,不生不灭,它真的。能大师告诉我们,还有「本自具足」,它什么都不缺,样样齐全。这个本自具足,《华严经》上说,它具足什么?它具足智慧,它具足德相。所以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,福报也不是从外头来的,我们真的想求,现在我们想求发财、求聪明智慧、求健康寿长,都不要到外头求,自性里头有,圆满具足,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相比是相等的,绝不比他差,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所以佛家讲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量说这句话?是因为自性里头全有!你决定能求得到。你自性里没有,那就很难求得到,自性本有。如果人人都懂这个道理,都向自性求,天下不就太平了吗?你看看,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不就做到了吗?人人都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,天下太平!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、就是华藏世界。这是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才行,才能把这个事实真相讲清楚、讲明白,而且他做出来给我们看,一点都不假。
物质跟精神现象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,自性里头虽然没有,但是它能现;所现,它不是真的,怎么说不是真的?它是生灭法,精神现象也是生灭法,物质现象还是生灭法。但是这个现象,这个相一现出来,这就是在佛法讲,性怎么样变成阿赖耶,阿赖耶就是现相了,精神跟物质现象出来了。阿赖耶的三细相,第一个是业相,业相是什么?业是振动,宇宙最初就是这一动,就出了现象;出了物质现象、出了精神现象。精神现象里面,这就讲末那识,四大烦恼常相随。这一动,这一动在佛法讲无始无明,起了个妄念,叫一念不觉,那就是一个极其微细的振动,自性里面产生幻相,阿赖耶识。四大烦恼头一个是我见。佛法讲正报跟依报,这两种东西出现,依报就是宇宙,这个现象出现了;正报是自己,我自己出现了。我自己一出现,佛说就带著四个烦恼,四种违背性德的这个玩意出现了。他说头一个是我见,执著有个我,这正报,有我就有我爱,我爱是贪;我慢,傲慢,我慢是瞋,是瞋的根;还有个我痴。你看看贪瞋痴的根,还没发展到贪瞋痴,贪瞋痴的根有了,以后它增长发展就变成贪瞋痴;我爱就变成贪,我慢就变成瞋,再我痴,这是与生俱来,从开天辟地就出现这个东西。如果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诲,这些是可以被控制的,它虽然有,它有一定的范围,不至於有大妨碍。如果没有接受到圣贤教诲,让它自己去发展,那个麻烦大了。
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「近朱则赤,近墨则黑」,他要遇到好人、好的境界,他不错;他要遇到不善的境界、不善的环境、不善的人,他就全变坏了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,有情众生(这不是讲人,动物),有情众生是可以教得好的,可以教他成圣成贤,可以教他成佛、成菩萨,也可以教得坏的。我们现在这个地球,在我们最近这半个世纪真的不得了!这半个世纪因为科学技术进步,有了电视、有了网路,网路跟电视是现在地球上所有一切人类天天在接受它的教育。它教什么?你打开来看,总不外乎暴力、色情、杀盗淫妄,它教这个东西。这个社会还会有安乐吗?这个社会还会有和平吗?现在这个世界上,许多从事於世界和平工作的这些人,我见得很多,对於这个世界还能不能恢复和平没有信心,你说这个多可怕。今天你们讲金融危机、粮食危机、能源危机,我觉得那都是小事;最严重的危机是信心危机。你们能相信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?还会有安稳吗?还会有快乐吗?我相信没有人会给我肯定的答案,除了佛菩萨。
我们学佛,可以说在这个大时代是最幸运的人。我们能走上这条路、搭上这条船,这不能不感谢方东美先生,要是没有他的指引,我们这一生就错过了。他告诉我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从他这句话里面重新认识佛教。本来认为佛教是迷信的、是消极的,听了老师的教诲,老师教给我,他说佛教不在外面形式,在现在外面形式上你找不到。在哪里?在经典。所以我们从经典里面去找,真的!学习佛教经典,正是像孔子所说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这个悦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愈学愈快乐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不再受社会这些干扰,这社会不管它怎么动、它怎么乱,我们都会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知道它的前因后果,也能知道它将来怎么发展,它向哪个方向发展,我们自己不卷进去,这就很好,好事。我们要跟著佛菩萨走,经典就是佛菩萨为我们引路。思想见解不离经典的理论,言语行为不离开经典里面的教诲,你说这个人生多快乐,这个人生多么的美满。所以我们念这首偈,生无限感恩的心,感恩佛菩萨出现在世间留给我们这么多的教诲。
再看后面一首偈:『如来等正觉,及诸贤圣众,出现於世间,能与众生乐』。「如来等正觉」,这句是总结前面所说的,就是前面「若佛菩萨等」,总结这一句。第二句就重要,「及诸贤圣众」,这里面举了三种人,贤人是二乘,声闻、缘觉,我们中国人讲阿罗汉、辟支佛,这是贤人。圣是十圣,我们现在读的十住菩萨是十圣,十地菩萨是大十圣,十住菩萨是小十圣,我们讲到底下一品,诸位就明白。十住跟十地非常相似。众,众是凡人,凡夫身。虽然是凡夫身,他依教奉行,真干,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,天台大师所讲的观行即佛。二乘,声闻、缘觉著重在自利,他不是不利他,你去找他,他会教你;你不找他,他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好事不如无事,他是这么一种人。也就是说,缺少慈悲心,你找他,他会教你。圣就不一样,圣是大乘,大乘,你不找他,他来找你。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「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」,你不请他,他自然就来。当然,他来要观机,像前面所说的「佛以大悲心,普观诸众生」。你的善根缘分成熟,他一定会来帮助你,帮助你提升、帮助你成就。如果你的善根因缘没有成熟,他也来,他帮助你种善根。这一生不能成熟,但那个种子种下去了,来生后世遇到缘的时候一定会成熟,所以这个太难得,这就叫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一个都不舍弃,这是大乘菩萨,叫大慈大悲。
现在他不相信佛的,不相信,以为是迷信。实际我们能理解,因为我在没有遇到方老师之前,也认为佛教是迷信,也不能接受,缘不成熟。谁能够来接引你?那要是你自己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、最仰慕的人、信得过的人,他来开口,你就能接受。不是你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,他来把佛教介绍给你,你还得跟他辩论,你还得反驳,所以这缘就很重要。我们到底下一品里面会讲三种缘,众生能够接触佛教,必须要具足这三种缘分。所以我们学佛之后,真正在佛法里面得到确实是无比殊胜的利益,那是什么?这一生当中不造恶业,那就是无比殊胜的利益。造作恶业果报在三途,还跟一切众生结冤仇,招来来生后世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,你说这不是麻烦事吗?遇不到佛法,把事实真相没搞清楚,肯定是堕在这个漩涡里,所以无比殊胜利益是在此地。
我们今天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,这是外面的环境,我们遇到一些人物,是善缘还是恶缘,我们都知道怎样去处理、怎样去对待;顺境善缘不起贪心,逆境恶缘没有瞋恚,无论受什么样的冤屈,不怨天尤人,自然就化解了。不但不跟一切人结怨,不跟一切动物结怨,不杀生、不吃肉了,不跟这些众生结怨,不跟花草树木结怨,不跟山河大地结怨,山河大地怎么?随便破坏自然环境就是跟山河大地结怨,不跟宇宙不同空间维次众生结怨,你说这多快乐。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,平等对待,平等对待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态度是谦卑、尊重对方,这是平等对待。里面不能有傲慢,把自己的傲慢去掉,用什么方法?谦卑、尊重对方。连花草树木、山河大地都是这样一片恭敬,这是佛法教导我们。
这些圣贤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,凡夫众里面,这里头有圣人应化在其中,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。从理上讲肯定有,不但有,而且还很多。为什么?众生愈是有苦有难的时候,佛菩萨都来帮助。佛菩萨以善巧方便来帮助我们、来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让我们看到了、听到了、接触到了有所感悟,再发心跟他学习。这些人确实是做到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这对广大群众。对待我们这些修行人?他一定要帮助我们提升,这里面善巧方便就不可思议了。我们做一桩好事,善心善行做好事,他来障碍你,他来破坏你,给你严重的阻挠。遇到这个事情怎么办?就像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,《金刚经》上只提了一提,这个故事很长、很详细在《大涅盘经》里面。遇到这么一个难,我们看忍辱仙人他怎么处理?忍辱仙人是被歌利王误会,歌利王把他杀了。怎么杀的?凌迟处死,这在刑罚里头最残酷的,不是一刀把你杀死,用刀把你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割,这样把你割死。你说你要受多大的折磨?要受多大的痛苦?忍辱仙人接受,没有辩白,完全接受。在割截身体的时候,他告诉歌利王,我将来成佛,我第一个来度你。忍辱仙人在这个地方,不但没有丝毫怨恨、没有报复,在我想像当中他是用感恩的心,为什么?他修忍辱波罗蜜。看你能不能忍?就好像老师来考试,真能忍,那你忍辱波罗蜜就圆满了,就打一百分。这打一百分,谁给你打的?歌利王给你打的。你看你这个念头一转,那个魔就变成佛了。
所以佛经上常讲,外面境界里头「无佛亦无魔」,佛跟魔在哪里?在你的念头。你一个善念魔就变成佛,他是佛菩萨来考验你;你要是以恶念对待他,我没有过失,你冤枉我、你害我,我恨你,将来我一定报复你,那佛也变成魔,都在自己一念。所以佛教导我们要培养正念,不能有邪念,邪念就错了,遍法界虚空界无一个不是魔;如果正念,魔界、修罗界,乃至於饿鬼、地狱界,没有一个不是佛,全是佛。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我们「境随心转」。我们以凡夫的观念来说,什么是宇宙的中心?念头。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,念头才是宇宙的核心,念善,佛菩萨境界现前、净土现前;念恶,饿鬼、畜生、地狱三恶道现前,一点都不错。天台大师讲《法华经》,给我们讲「百界千如」,说得好!每一界里面都有十法界,讲到我们人间有人中之佛、人间的菩萨、人间的罗汉、人间的诸天人、人间的畜生、人间的饿鬼、人间的地狱。这些事情,在佛经里面讲这叫花报,这是十法界的花报。花报现前,花后头有果,如果这个花报出现,后面的果报必定现前,毫无怀疑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无论我们的遭遇是顺是逆,假如花报都好,逆来顺受,好!禁得起考验,不怨天不尤人,认真的反省忏悔,改过自新,这花报很好,果报必定殊胜。如果我们眼前是一种什么心理?怨恨的心、不平的心、报复的心,这个事情就麻烦,你的日子不好过。
日子好过,不好过,不要问别人,都是你自己念头生出来的。一念善,日子好过,要饭也好过,他也很快乐。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,我也常常跟一些同修们说,贫穷不怕,要饭也不怕,不是羞耻。什么是真正羞耻?借钱过日子,那真正羞耻。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老祖宗都是这样教导我们,人贫穷到极处,也不能够去借债过日子。可是西方人的思想,他就是借债,成了一种习惯。我们中国人看到,格格不入,这日子怎么能过?所以借债过日子才会产生金融风暴。如果不借债的话,你这一生决定遇不到金融风暴。所以日子好不好过是在自己一念之间,一念正,正念,什么样的环境都过得很自在、都过得很快乐,幸福美满的人生。念头不正,你是大富大贵,日子都很难过,你每天患得患失,疑虑烦恼不断,所以说「富而不乐,贵而不安」。由此可知,学道、学佛是多么的重要。我们从儒释道三家,学到了正知正见,正语正行,哪有不安乐的道理?所以安乐真的现前。这些人,大儒、大道、大佛出现在世间,确实给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安乐。
真正的安乐,诸位一定要明了,不是物质上的享受,物质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安乐。如果我们每个人冷静去想想,我们这一天的生活所需,很少。一般人一天三餐饭,你能吃多少?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个十年,要是能够节俭一点、爱惜一点,穿二、三十年。我的老师李炳南,他那一套中山装,见客的,我估计他至少穿了四十年,他不要买新衣服,生活非常简单,他一天吃一餐,这种生活过得快乐、自在,一生不求人,不求人就最快乐。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不攀缘、不求人,这是这句里面的「圣贤众」,这个「众」就是人间的这些老师,我们遇到的善知识,他不但对我们有言教,他有身教。我跟李老师十年,十年当中我看到他老人家的行谊,虽然他是居士身分,他过的生活比出家人还要简单、还要严格。工作量很大,他在政府机关服务,这个机关现在没有了、撤销了,是奉祀官府,他是那里面的主任秘书,奉祀官是孔德成,孔先生。他每天上班,要工作。他好像是三个大学的教授,他天天去上课。他是台中莲社跟慈光图书馆的创办人,还要接见佛门这些信徒,每天要劝大家念佛,指导大家修行。每个星期固定的两次讲经,一次是对大众的,一次是教学生。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医,还得给人看病。他一个人至少是五个人的工作量,生活过得那么节俭、过得那么快乐、过得那么自在,我们常常接触他的人非常羡慕。
我们这些学生跟他相比,没有一个能超越他的,他老人家多才多艺,我们这些学生最多只学他一样。他那许多才艺,我们没有办法统统学,我跟他老人家就学佛经,就学这一样。所以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。那个时代跟我们相去,中国人讲一世,一世是三十年,你看这世界的「世」字,三个十,三十年为一世。也就是三十年前那个社会,跟现在不一样了,差别很大。我们在现在这个世纪,在往后的一世,学习比从前困难十倍都不止,这个原因非常明显,也就是媒体的教学对社会大众产生极重大的影响。如果它影响是不善的,现在要叫社会大众回头,舍恶趣善,你说谈何容易!所以今天一定要做出好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,要真正做出来。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,在过去这种教育是由家庭承担的,过去的家是大家庭,所谓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我们细心去研究、去观察,我们对於传统、对於老祖宗真的是佩服到五体投地,发现他们个个有真实智慧,五千年来都把教育摆在第一,这就是真实智慧。教什么?教伦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,这三种教育能够普及,社会安定,世界就和平。向上再提升,那是少数人;向上就是今天所讲的哲学与科学,这不是一般人,一般人只要前面这三种教育。伦理的教育,伦理的教育是讲关系,讲得透彻,人跟人的关系、人跟树木花草的关系、人跟山河大地的关系、人跟一切万物的关系,乃至於人跟不同维次空间的关系,佛法里面讲的,人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关系,这个讲尽了,这都属於伦理。如何把这些关系处好,这是道德。这个关系的核心,处理关系的核心,在本质上就一个字,爱。你看佛门,佛门虽然广大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慈悲是什么?慈悲就是爱。父子有亲,五伦的核心就是亲爱。方便的核心是什么?方便核心是和,我们老祖宗讲太和、讲中和、讲保和,「礼之用,和为贵」,核心是个和。宇宙是和谐的,世界是和谐的,万物是和谐的。讲到我们人身,人身是小宇宙,我们一个人,外面是五官眼耳鼻舌身,里面是五脏六腑,每个器官它所司的功能不相同,它们能够和睦相处,从来没有对立过。你从这里去体会,小宇宙和,大宇宙也和。我们跟大宇宙不和,首先我们里面就不和,里面不和就生病,外面不和就天灾人祸。天灾人祸从哪里来?不和来的,和就没有了。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身做起,做出样子来才影响别人。
很多同学知道我在这几年,在汤池小镇做了一个文化教育中心,做试验。这不是出家人做的事情,为什么会做这个事情?被九一一打出来的,要是没有九一一事件,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事情。那个时候我住在澳洲,昆士兰大学有个和平学院,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,和平学院就有了严重问题发生。这个学院研究的主题,就是「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,世界和平」。所以学校找到我,我跟这些教授们做了两次座谈,他们就邀请我参与这个和平活动。这是整个社会问题,也是整个人类的问题。佛家既然是大慈大悲,找来了,就不能不干,所以就参与。代表学校、代表澳洲参加多次的国际和平会议,跟联合国就往来。这样子,我们看到与会的这些会友们,真的都是世界上知名的学者专家,想不出方法,来问我,我也没有方法。但是我学佛,佛有方法;我们是中国人,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,老祖宗有方法,所以我们把老祖宗的方法、把佛的方法搬出来跟大家谈。他们听到是耳目一新,很欢喜、很赞叹,但是会后,没信心。会后我们聊天吃饭,他就问我,「法师,你讲得很好,这是理想,做不到。」这是什么?信心危机,这就真的是危机,这危机比什么都严重。要化解这个危机,就要做实验,他相信科学,科学就是要拿出实验出来,所以在汤池搞这个实验。实验做成功了,做得相当成功,做成功了,我们就不要做了,我们交给国家、交给政府,希望政府来推动。那我们?我们要提升自己,要认真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、提升自己的学术、提升自己的道行,这个重要。
现前的社会,诸位晓得,许许多多的活动太多,这些活动,对於学、对於道都有障碍,让你的心定不下来。心定不下来就不能有大的成就,纵然有成就,不大,真正大成就要不动。我们看古人,无论在家出家,学佛学道或者是学儒,工夫都是十年以上,谚语所谓「十载寒窗,一举成名」。十年心定下来了,定生慧,这才能入得了门,才能有成就可言。如果是心浮气躁,不但学佛不能入门,学道学儒也不能入门。学得再多,也是孔子所谓「记问之学」,底下一句不好听,「不足以为人师」,这就是你不能做社会大众的榜样。现在这个社会普遍是心浮气躁,不要说现前,我刚刚学佛的时候,我二十六岁学佛,五十七年之前,半个世纪。我们自己本身,自己觉得不错,可是我们的老人,我们老师那一辈,长我们一辈,看我们这些人心浮气躁。那我们比现在这些学生好多了,可是我们的老师看我们不满意。我向老师提个问题,这常有的事,特别是章嘉大师,问题提出来,他不会马上就答覆你,他要等你心平气和的时候才告诉你,确实我很受用。有时候一个问题提出来,二十分钟、半个小时,常事。我们在一个小客厅里面静坐,他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看到很长的时间,心定下来了、专注了,他才开口来跟你讲。不是一问马上就答,滔滔不绝跟你讲,他不是这样的,他说话很简单。你的情绪定不下来,他绝对不会开口。方东美先生也如是,李老师,这些人他都不例外。真正不能接受的,也许你太浮动,你定不下来、静不下来,几句话敷衍你,打发你走了,这我们常见。
所以才晓得古人的成就没有别的,我们现在人的根性、智慧绝不比古人差,不输给古人,输在什么地方?输在心浮气躁,这一点上我们就输了。所以他能看得懂古籍,他能体会到古人的用心。我们如果不能把这个念头息下来,这个浮躁降伏,我们这一生的成就那就有限,就很困难。所以为什么读书人、修道人要住在深山,十年不下山、二十年不下山、三十年不下山,有!我在日本开会,顺便去访问比睿山,日本佛教对於比睿山看得非常重,他说那是佛教的母亲。日本佛教十三个宗派,开山的祖师都是在比睿山修行。所以我上去参访的时候,我向他们管长请教,他们叫管长,就是我们中国的方丈、住持,向他请教。早年这些祖师大德在比睿山修行,他们住在山上住多久?他告诉我,最少的一个是十六年,十六年不下山,他心定了;多的时候,三十多年,难怪他有那么大的成就。
中国从前古时候科举时代,秀才也是找个很安静的地方去读书,在从前有书院,书院像寺庙一样,建筑在深山,环境幽雅,在那个地方也是十年不出门。十年有一点成就,老师才叫他,你可以去参加考试,考举人、考进士。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定下来,德行、学问就不能成就。古时候的考试,对德行非常重视。所以中国五千年来,这个社会长治久安,怎么得来的?这是外国人学习中国历史想不透的一个问题,这么大的国家,这么多的人口,怎么能够有这样好的成绩?改朝换代,一个政权,新政权的建立,大概一般都是五年,社会就安定,就上轨道。这一安定,至少有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太平盛世。这在全世界外国历史里头找不到的,所以他们研究历史,对中国人真佩服。为什么?教育,只要把教育办好,天下就太平。所以中国安定,社会还有一个重要的,就是家。
中国家是大家庭,五代同堂、六代同堂。这一个家小,人口少的,也有个二百人左右;一般大多数的都是三、四百人;人丁兴旺的都六、七百人,一个家。所以从前是一个村庄、一个庄,你看就是一个姓,那就是一家,所以他家是社会,能治家就能治国。家齐而后国治,家真齐,他有家道,这外国人没有的;有家规,《弟子规》是共同的家规,除这个共同之外,他还有他家庭里另外的规矩,必须要遵守的;有家学、有家业。家的功能,有养老育幼,所以从前人年岁大了他不怕,他家族养他,他不必担忧;小孩只要能读书,家族照顾他,所以这个家在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。因为家有规矩,社会安定,地方的官员没什么事情好做。你看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里,很多做官的人游山玩水,到处去写文章、去旅游,哪有现在做官这么辛苦,案件这么多,办不完的事。从前做官一个月难得有几个案子,所以他很自在,为什么?每个家都好。这个社会上没有坏人,没有犯法、作奸犯科的,没有,靠家。
家,你看「修身齐家,格致为本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只要把这十六个字抓住,冲突就没有,安定和平就现前,这是中国人的智慧,老祖宗的智慧。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动乱,就是失掉这两句话。修身齐家,格物致知是根本;建立一个政权,巩固政权,统治这个国家,教学为先,只要把教育办好,什么事情都解决。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社会,毛病不就出在这里吗?不重视教育,重视经济贸易,重视这个。这个东西,把经济放在第一,经济是财富,财是人之必争,每个人都要争、争利,这个社会不会安定。争利是一个什么念头?损人利己,我利己,肯定损别人。每个人都损人利己,他不就打架了?所以人之必争。中国从前讲教育,教什么?教伦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,那里头教人什么?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天下太平。在教育,不在别的,所以教育办好了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所以贤圣众出现於世间,能与众生乐,一点都不假。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