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一五卷) 2008/12/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201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最后一段,「第十上方坚固慧菩萨」,我们念这一行长行文:
【尔时坚固慧菩萨。承佛威力。普观十方而说颂言。】
像这样的经文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重复了几十次,凡是重复多的,一定是最重要的。佛菩萨慈悲,知道众生习气很重,记性不好,所以要不断的提示,希望我们常常能够记住,学谦虚,这个经文最重要的意思就是这一点。『坚固慧菩萨』,十住菩萨都是用慧字,从法慧菩萨开始,一直到最后,名号里都有个慧,最后是讲坚固慧。前面我们看到第九位是无上慧,再前面是真实慧,到这个地方是讲到坚固慧。「坚固慧」是什么意思?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有一句,就说得很清楚。「坚固慧者,智力成就,不可坏故」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,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没有能够破坏的,所以称为坚固慧。
十个菩萨十种慧,我们必须要知道,言说实在讲是无可奈何,为什么?它的范围很窄小,就是很有限,言语跟思惟都是很有限,没有办法把事实真相完全告诉我们,除非自己悟入。否则的话,教的人没法子教,学的人也没法子学,为什么?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十住,任何一住都圆满十住,所以任何一慧也都圆满其他的九种慧,这是仅仅在十住这个小范围,如果就全经的范围那就太广大了。经上给我们说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那个多,多到什么程度,我们无法了解,也无法去体会。那个多是周遍,在我们凡夫讲周遍法界、周遍虚空,在佛法里面讲,多就是自性,圆圆满满的自性。虚空、法界、宇宙,在自性里面占多大的范围?像佛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佛把自性比喻作太空,太虚空,把我们的虚空比喻作空中一片云彩,是云彩大还是虚空大?那我们就晓得,真的是没有法子比。
所以讲智慧,这个智慧是圆圆满满的智慧,此地十条也不过提十个纲领而已。这种智慧,菩萨证得,佛证得,我们虽然没有证得,但是佛告诉我们,人人具足,每个人都有。「出现品」里面,佛说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现在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佛也一句话说破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话说得这么容易、说得这么简单,把众生跟诸佛如来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众生觉悟了就成佛,迷了自性这才叫众生,众生跟佛无二无别,差别就是在迷悟。我们学佛学什么?大乘教里面讲得很清楚,我们学的就是破迷开悟,破迷开悟就转凡成圣。我们学了很长的时间,不仅这一生,每位在座的同学,或者是在电视机面前、电脑屏幕面前长时间的来学习,我们可以肯定你不是这一生才学,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学。为什么没开悟?这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,不能放下,知道应该放下,可是事实上他就是放不下。放不下,在十法界、在六道那得受苦。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,佛是教我们学两桩事情,不但学破迷开悟,还要学断恶修善。
断恶修善是六道里面的事情,它的好处在哪里?好处教我们离苦得乐,我们在六道里出不了六道,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离苦得乐。佛给我们讲,苦从哪来的?苦从迷惑来的;乐从哪里来的?乐从觉悟来的,那是真乐、究竟乐。现在我们在六道里面,苦是从造恶业来的,迷惑了才造恶业,明白了就不肯造恶业,就会修善、会积功累德,那我们就得人天福报。这是佛教导我们,替我们著想,面面都想到。在四圣法界里面,这十法界,他们只学一样,为什么?因为他们善恶没有了,六道里面的苦乐没有了,他还没有见性。所以四圣法界里面完全是修破迷开悟、转凡成圣,他们的目标是转凡成圣。我们现在两个都要,两个都要,有轻重缓急,我们要把断恶修善摆在重点,这个急著要做。我们这一生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,没有关系,我们念佛求生净土,我们的破迷开悟到极乐世界再办。现在多听、多薰习有好处,实在讲是达不到这个境界,到极乐世界就行了。所以佛讲的这些,我们统统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「坚固慧菩萨」,在十住里面他是最后的一位,「灌顶住」,经教里有个简单的解释,说「菩萨既为佛子」,这是真正的佛弟子,「堪行佛事」,堪是有能力,佛事是什么?是自行化他的事业。自行是不断的向上提升自己的灵性;化他,这是《华严经》,初住菩萨就已经把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,所以他真的成佛了,我们平常讲的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为什么还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?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告诉我们,这四十一个阶级是无明习气厚薄不同的名号,地位愈高,说明他无明习气很少、很薄,地位很低,像十住,习气还很浓,是这么个意思。无明真的断了,确实没有了,只是无明习气而已。四十一品习气,这是讲习气厚薄分为四十一等,十住已经断了前面的九品,四十一品断九品,现在断第十品,功夫相当不错,确确实实堪行佛事这句是当之无愧。他跟究竟圆满的佛果应化在十法界、应化在六道,乃至在三途,无二无别,也就是他有能力代替究竟圆满佛在遍法界虚空界里教化有缘众生。所以佛为他灌顶,灌顶有没有这个形式不重要,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义理。「则佛以智水灌顶,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。」就好像印度古时候,太子登基就王位的时候,接受灌顶仪式,这是就职大典当中的仪式,灌顶是非常重要的,是这么一回事情,所以佛也取世间这个意思来讲。形式可能没有,没有这个形式,他有这个意思在,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。坚固慧就是灌顶位。
这样的菩萨,还是这么谦虚,『承佛威力』,不说自己有能力,其实自己,你看从初住就明心见性,也就是说智慧德相跟究竟果地上的圆满佛没有丝毫差别。像一般大乘经里面所讲的,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,应以菩萨身得度,他就能现菩萨身而为说法,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他跟究竟佛果这个能力没有两样。究竟现什么样的身,说什么样的法,不是自家这边的事,那是什么?那是感的那一方,众生的那一方。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众生心里面想什么,他自然就应,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随心应量。所以能感的众生,十法界众生,他们有起心动念、有分别执著,能应的这些佛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。可以说他应,应得那么自然、应得那么自在、应得那么殊胜,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,是应化来的。印度的高僧大德、这些祖师们,也都是佛菩萨应化来的。佛法传到中国,中国历代的祖师确实也有不少是佛菩萨化身来的。那你要问,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?从理论上讲肯定有,为什么?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看到众生苦难,哪有不来的道理!众生没有去求佛菩萨,没有感,他怎么应?没有求佛菩萨的人多,可是还有少数在求,只要有一个人求,他都来。一个人求,他来,你一个是当机者,其余的大众也沾光。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肯定很多!愈是苦难的地方佛菩萨愈多。他要不来,这个世界还能维持吗?这个世界必然会毁灭。但是他到这个世间来,肯定不是以佛菩萨身分来,为什么?要是以佛菩萨身分来,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崇尚科学,都认为佛菩萨是宗教、是迷信,动这种念头,发出这样的言论,罪过可就重了。这是毁谤三宝,毁谤三宝的罪,在戒律里面是堕阿鼻地狱。所以他不用这个身分,他用普通一般人的身分出现,你不知道。但是怎么样?他真帮你的忙,你不会毁谤他,至少减轻毁谤。如果示现为出家人,可能还有人家说他是迷信,他要示现是个在家居士,甚至於他不是居士,他真的是佛来示现的。像我们看《华严经》末后一品「入法界品」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善知识全是诸佛如来示现的。里面示现出家的只有六个人,其余全是在家人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,我们不知道!五十三参在哪里?就是现实的社会、现前的大众。
读了《华严经》,晓得这个道理、晓得这些事实真相,那我们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轻慢,你遇到一个乞丐,说不定那个乞丐就是佛菩萨。我们在近代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,我跟老和尚没有见过面,我学佛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往生,我在《年谱》上看到他一生的行谊,内心非常赞叹、非常仰慕。他朝五台山,从广东这边出发,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,你想想看,走路,走三步拜一拜,从广东拜到五台山要一、二年。这么长的时间、这样辛苦,这就难免不生病,路上病过几次,而且病得很重,没人照顾。遇到一个讨饭的叫化子,这个叫化子照顾他,一直照顾他病养好了,可以继续再拜,他才离开。他非常感激那个叫化子,问他什么名字,哪里人?他说他姓文,名字叫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他说我叫文吉,他就住在五台山,是那边的人,你去朝五台山,他很欢喜。他说你到五台山的时候,你问文吉,大家都知道。过了几个月之后,他又生病了,你看那么巧,又遇到文吉,文吉来帮他忙。到五台山去问,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人,到寺庙里面去问,寺庙的人告诉他,法师,你遇到的那个人就是文殊菩萨,他才恍然大悟。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来帮你忙,你不知道那个人的身分,他来照顾你。有苦难的人很多,佛菩萨大慈大悲,哪有说见到不照顾的道理!所以我们肯定在现前这个世间,诸佛菩萨很多,我们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,也许你瞧不起的这个人,看到不如意的那个人,那个人就是佛菩萨再来的。
於是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要懂得尊重别人,要懂得感恩,认真的依照经典里面的道理、方法好好修行,把自己错误的行为都给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你看像经文上教导我们的,要学谦虚,自己有智慧、有能力,还谦虚我这个智慧能力是佛菩萨加持的,不是我自己的,「承佛威力」。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,古时候的学生,菩萨是佛的学生,自己纵然是有创造、有发明,他把这个智慧能力都推给他的老师,老师教导我的。菩萨说这是佛的威神加持,如果没有佛威神加持,我哪有这种智慧能力!谦敬、谦虚,尊重老师。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更要把它做出来,为什么?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对老师已经不尊重了。不孝父母、不敬师长,这个人於世出世间法都得不到真传。为什么?印光大师说得好,我们在世出世间求学,印祖说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,尊师重道!对老师的尊敬就是对你所学的道业的尊敬,你重视道,你才会敬老师。老师要找个传道的人、传法的人,他找谁?就看学生诚敬心有多少,他就教多少。为什么?他没有诚敬心,他就有傲慢、嫉妒、贪欲,这是三重障,你教他没用,他听不进去,他听不懂,那你叫白费力气。他有诚敬心,他能吸收,他是法器,他听得懂,他能理解,他能依教奉行。所以老师教他教多少?看他诚敬心有几分,这个人有十分诚敬心,老师只教九分,那老师对不起学生。这个人有三分诚敬心,老师教三分就行了,不必教四分,教四分,那一分是多余的,他不能吸收。老师对待学生传教就依这个标准。
这种求学的态度是自然的,不是勉强的,不是装出来的,自自然然的。师生相处,老师会看得出来,学生对老师毫无恭敬心,老师怎么教法?听说现在有些学校,学生跟老师打分数,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,这个老师下个学期学校就不再续聘他,他就得失业了。那老师怎么办?只好巴结学生,让学生欢喜,他下个学期还能在这里教书。这是教学的悲哀,这个悲哀是真的,而且非常严重,为什么?下一代没有人才,真正好老师不能教,老师都改行,不再教书,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。我们想到这个问题,感触非常深,因为我这个年龄,我小时候第一天上学校,那是私塾,乡下私塾。进学校的时候,我父亲带著我,还带了礼物送给老师的。进学校,新的学生进来,私塾学生不多,大概只有二、三十个人的样子,一个老师教二、三十个人。同学站在礼堂的两边,老师在当中,我的父亲带著我,先向孔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。拜完孔夫子之后,我父亲请老师上座,坐在孔夫子牌位的下面,有个太师椅,请老师上座。我父亲带著我,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再把带来的礼物献给老师,那个礼物等於像学费一样。我们懂得尊师重道,就是从父亲跟老师这样表演,让我亲自体会到,同学也都看到,每个新同学来的时候我们都看到,都是这样的。父母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我们能不听话吗?不敢不听话。老师接受家长这样的重托、这样的诚意,他要不认真教学生他良心何在,他能对得起家长吗?所以真教。在学校里面不听老师教导,被老师处分,罚跪、打手心这是常事。当然哭哭啼啼回到家里,父母知道了,到第二天,父母会陪著我一起上学,给老师磕头,感谢老师管教,还给老师送礼。哪有像现在,现在我听说老师要处罚学生的时候,他们家长还要到警察那去告状,老师犯罪,要受刑事处分,老师谁敢教!所以现在为什么小孩不孝父母?为什么学生不尊重老师?孝道没有了,师道没有了,教育没有了。现在的教育是教一些技术,技术、能力,已经变成什么?变成生意买卖,伦理、道德、做人的教育没有。所以我听到很多企业老板告诉我,每年大学毕业生很多,他们雇不到人,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,这问题怎么解决?不能不解决,不解决,底下一代就完了。
再看下面,『普观十方』。你看前面是尊重老师,这句是尊重大众,是老师的威德加持,同时也得到十方大众的加持,感恩的心!「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,念念不忘老师的恩,念念不忘众生恩,众生彼此互相有恩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,而且要很认真的学习。你看华严会上,每位佛菩萨出来说话都那么样谦虚。『而说颂言』,他在这个大会上也有十首偈颂,赞叹、劝导我们要认真学习。我们先看第一首颂:
【伟哉大光明。勇健无上士。为利群迷故。而兴於世间。】
我们先看清凉大师的注解,先说坚固慧菩萨十首偈颂的大意,然后再一首一首的为我们介绍。「颂意」,这是十首颂,十首颂的意思,「为显欲令增长一切种智,文云得净慧眼,了佛境故」。前面第九段无上慧菩萨,最后一句说「若闻此法者,当得清净眼」,这个地方接著坚固慧菩萨就更进一步的劝告我们,要得净慧眼,明了诸佛如来的境界。可是得净慧眼需要智慧,所以这十首偈显示,我们要想增长一切种智,帮助我们增长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是佛经上一个名词,这就是佛里面智的意思。通常我们讲佛陀,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,在中国找不到相应的字来翻印度这个名词,所以就用了音,用音译。弗这个字,没有人字边的弗,中国古字里头有,所以佛经传到中国,翻译的时候造了很多新字。佛这个字是新造的,加个人字,这是个人,它的音叫弗。什么意思再解释,它有智慧、觉悟的意思。那翻智觉也可以!还是不行,它那个智跟觉,在我们中国也找不到相应的意思,它智里头有三种智,觉里头有三种觉,这就不好翻了。这三种智,第一种叫一切智,第二种叫道种智,第三种叫一切种智,佛这个意思里头含这三种智。三种觉,一个是自觉,第二个是觉他,第三个是觉行圆满,就是自觉、觉他圆满。所以,觉是以智为体,觉为用,有体有用。
什么叫一切智?一切智是知法总相,一切法的总相,总相是什么?总相是毕竟空,《般若经》上说的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这是讲一切法的总相。我们同学在一起,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学习《华严》,一直学习下来的,听这句话没有问题,你会有很清楚的概念。一切法确实它是个幻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这是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这是知法总相。他对一切法他能放下,也就是说他不会执著,甚至於他也不分别,他不会再执著。得一切智,就是知法总相,这是阿罗汉。佛门里面罗汉有这个智慧,但是另外两种他没有,道种智、一切种智他没有。什么人有道种智?先把道种智简单解释,道是道理,种是种种,这就是宇宙之间一切的现象,万事万物,这就是种种、多,什么道理有的?我们现在讲宇宙什么道理出现的?生命是什么道理而有的?这叫道种智。所以一切种智,总相是讲体,别相是讲应用。这一切现象,无量无边差别现象,它是个什么道理?这个智慧是菩萨有的。阿罗汉知道一切法是空,但是不知道这些现象怎么出生的,为什么会有这些千变万化,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个道理他不懂。所以菩萨比阿罗汉就高了。但是菩萨没有一切种智,菩萨有两种,有一切智、道种智,没有一切种智。什么人才有一切种智?成佛才有。成佛就是,一切就是一切智,种智就是道种智,知道这两样是一不是二,圆融无碍。像《心经》上讲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那是一切种智,那是如来果地上才证得的,菩萨还不到这个境界。在《华严经》上,什么样的菩萨得一切种智?十住菩萨就得一切种智。所以十住菩萨是佛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,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,虽然不能称他圆满,为什么?他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。习气虽然没断,他的一切种智,跟如来究竟果地上的一切种智,在起作用上没有差别。所以在此地,你看经文上说,还欲令增长一切种智,可见得他已经得一切种智,希望这一切种智再加强,这个话说得有味道,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。
下面,「文云」,文云是里面的偈颂,也就是坚固慧菩萨的报告,有这么两句,「得净慧眼,了佛境故」。希望无明习气愈来愈薄,你对於究竟的境界就会愈来愈清楚,达到究竟圆满,这才是佛陀教化一切众生终极的目标。希望都能达到究竟圆满,比诸佛如来差一丝毫都不行,一定要达到究竟圆满。这是总意,总的意思,报告总的意思。「十颂分四」,十首颂也分为四段。「初」,这一首就算是一段,这是第一段。第一段「总叹」,叹是赞叹,总叹,「为物兴世」,他不说为人,如果说为人,兴是出兴、出现,出现在世间,如果说为人出现在世间,那在十法界里只有人法界,其他的九法界就没有了,所以用物,物,那就十法界全了,为十法界的众生出现在世间,这慈悲到了极处。出现在世间,一个是智照,一个是慈悲,「智光遍照,大悲勇健」,这八个字就是第一首偈。
我们现在看经文,四句,第一句说『伟哉大光明,勇健无上士』,这两句话是赞佛的成就。「伟」是太伟大了,无法形容,找不到赞叹的话来赞叹他。中国过去读书人对孔子的赞叹,只能用个大哉,也是此地伟哉的一个意思,大哉。就是我们讲的,他太伟大了,他的智慧德能究竟圆满,用什么话能把它全部涵盖、包括起来?这个地方用的是「大光明」,行。大德、大能,包括大福报,总离不开大智慧,没有智慧就不可能有大德、大能、大福报。由此可知,智慧第一,智慧能够出生大德、能出生大能、能出生大福德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价值观。佛法里面的价值观是大智慧,所以佛法求的不是别的,是求智慧,有智慧,样样具足了。
佛法终极所希求的目标,佛经里面的术语叫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也是印度话音译的。可不可以翻成中文?可以。这跟佛陀的意思不一样,佛陀的意思太多,找不到中国的词汇来翻它,可是这一句行,确实能把它翻出来。为什么不翻?叫尊重不翻,为什么?这是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。你学佛你求什么?就是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句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,菩提翻作觉悟,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句话里头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是正觉,第二个是正等正觉,第三个是无上正等正觉。这是佛家或者是佛陀教育里面三个标准,如果你得到正觉,你就拿到第一个学位,这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,第一个学位。再提升上去是正等正觉,等是等於,等於当然还不到,正等正觉,这个学位名称叫菩萨,所以菩萨他得到的是正等正觉。最高的学位是佛陀,佛陀拿到的是无上正等正觉。好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三个学位,有博士、硕士、学士,但是佛法这三个学位的标准,是正觉、正等正觉、无上正等正觉。
怎么拿法?要不要去读书,经过考试?佛教里头没有考试,佛法里面叫你放下。为什么?无上正等正觉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现在没有了,现在没有是因为你有障碍。这个障碍是什么?是妄想、是分别、是执著,这三样东西把我们自性里面无上正等正觉障碍住了。障碍住,它还是起作用,起什么作用?烦恼。所以佛经上讲烦恼即菩提,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,没有障碍的时候叫菩提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;有了障碍,有了障碍它就变成烦恼,所以烦恼无边、无量无边。因此佛告诉我们,你只把障碍放下,你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恢复。你要放下执著,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,万事万法不再执著,你只要不执著,你就得清净心。清净心生智慧就是正觉,不生烦恼,正觉就现前,你就证得阿罗汉果。要不要去念书、去学?不要!因为你的智慧、你的能力、你的才艺、你的福报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,而且都是圆满的,没有欠缺。如果再能够把分别也断掉,不但不执著,分别也没有,你就证得第二个果位,你得到的是正等正觉,果位的名称叫菩萨。再上去,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起心动念叫妄想,妄想没有了,起心动念都没有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你得到的是无上正等正觉,这个名称叫佛陀。不是很清楚、很明白吗?
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,他还学了十二年,他是用知识分子的身分来为我们表演,很勤苦的学习,学十二年,他彻底放下,放下才成无上正等正觉。在中国,我们现在是在广东地区,一千三百年前这里也出了一尊佛,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,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所证得的也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你要知道,他不认识字,他没有念过书,寺院里面讲堂他一天没去过,禅堂他也一天没去过,念佛堂更不必说了;换句话说,他在佛门里面正式上课一天都没有过。为什么五祖把衣钵传给他?因为他得到无上正等正觉。谁知道?五祖知道,五祖也得到,这些祖祖都得到的,所谓得到就是说他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。所以六祖在《坛经》里面讲,这桩事情跟学、不学没关系,只要放下。
我的老师,我最初学佛大概是一、二个月的时间,很幸运遇到一位出家人,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,章嘉大师。我就向他请教,我们能够希望入佛境界,有没有秘诀,有没有好方法,能叫我很快进去。他告诉我六个字,看得破、放得下,你就入境界。真的,释迦牟尼佛看得破、放得下,六祖惠能大师也是看得破、放得下,在中国历代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也是看得破、放得下,这个重要!首先我们要看破放下的,是什么?一定要看破傲慢、嫉妒、贪欲不是性德,我们自性里没有,它是最严重的障碍,你把它看破,然后你把它放下。为什么?放下之后,我们学经教就能够懂经教里面的意思,像开经偈里面讲的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我们一看佛经、一听就懂得佛的意思。
我们看不懂,我们也听不懂,什么原因?就是这三个障碍障住了。千万不要以为我很谦虚,我没有傲慢,实际上你的傲慢已经现前,在哪里?我!有我就有傲慢,因为有我才有嫉妒,有我才有贪欲。你想想,只要有个我,这三重障全出来,你怎么能说你没有傲慢?这三种烦恼在佛法里面叫俱生烦恼,不是学来的,一般的讲法,过去世生生世世已经成了习惯,你生下来的时候你就带来了,就有了,这个说法好懂。如果从佛法里面讲真实义给你说,这个东西从你一念不觉那个时候就产生。我们在《华严》里面学得也很多,一念不觉就无明起来,这就是现在科学里讲的波动现象。所以科学家也不错,很难得,认为宇宙之间没有物质存在。物质是什么?物质是波动现象形成的,这个发现很了不起,跟佛经上讲的一样。
佛经上讲的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,全是从波动发生的,这个波动是极其微细,不但我们不能够觉察,阿罗汉不能,一般的菩萨也不能。这个地方才讲到十住菩萨,佛在经上讲,什么样的菩萨才能够感觉到那个细微的波动,也就是讲无始无明?八地。十住菩萨还要修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十地、九地、八地;换句话说,他还要修二十八个阶级,到第八地他才感觉到这个波动现象,到九地、十地那就很明显,到十一地完全明了那个波动现象。这个波动就变出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,精神现象里面就有四种烦恼出生。这个四种烦恼,头一个就是我见,就是执著有我,有个我,有我见、有我爱、有我慢、有我痴,你看这就是佛在大乘经教里常讲的贪瞋痴,我爱是贪,我慢是瞋,我痴。那个微微一动,物质跟精神现象才生,他就有这个东西在,真正叫根深蒂固,所以不好断。真有能力一下把它断掉,这种人不能不佩服他,我们在中国看到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这一招。他在彻底放下的时候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那时候他才二十四岁,很年轻。这一放下,凡夫就成佛,转凡成圣。转凡成圣需要多少时间?在理论上讲一念,你一念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你马上就成佛。成佛之后,智慧能力一切都通达,他没有学过经,没听过,佛所有的一切经,你念给他听他都会讲,而且讲得一点都不错,就跟释迦牟尼佛讲的一样,能讲得叫你开悟。他的德行、他的相好,确实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所以从祖师大德种种示现,我们明白了,学佛求的是什么?「伟哉大光明」,求智慧。如果学佛求升官发财,那就大错特错。佛法是无价之宝,你拿到这个宝,你在香港可以买整个香港,你说我就买一块糖吃,你说多可惜。我们求升官发财,就是拿佛法去换一颗糖吃,错了。你拿到这个宝,你能够得到遍法界虚空界,你怎么可以去换个糖吃?真正得到佛法,你就得到究竟圆满的一切,没有一样你没有得到,这个道理总得要懂。这句意思无有穷尽,无量无边,大光明。我们在《地藏经》里面一开头看到佛的十二光明,这个地方伟哉大光明就统统包括了,包括《地藏经》上讲的十二种光。
下面一句「勇健无上士」,在中国古人讲三达德,三种,达是通达的达,道德的德,三达德就是讲智、仁、勇。你看也讲这个,也把智放在第一,有智自然就有仁、就有勇。智仁勇,智是体,仁是爱人,勇是勇於帮助别人,别人有苦有难,他一定要去帮助他,帮助他解决,勇健。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慈大悲,大慈是仁,大悲是勇,这慈悲心。勇用健来形容它,健是《易经》里面所说的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」。他的大慈大悲永远是那么样的圆满,永远是那么样的究竟,对十法界一切众生。「无上士」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,士是读书人,这个读书人、修行人他的成就已经达到究竟圆满。我们前面所说的,他已经得到无上正等正觉,所以他的慈悲是圆满的。慈悲心就是应化在十法界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的动力。我们现在人说,你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?你为什么要辛辛苦苦的这么工作?答案很简单,赚钱,因为有钱赚我才肯干,没有钱当然就不干。这些诸佛菩萨不贪财、也不贪名、也不贪利,他什么都不贪,他为什么拼命干?
我们首先看释迦牟尼佛,这不是个普通人,他是王子出身,他父亲是国王,兄弟也很多,他是老大,太子的身分。他要不出家,他继承父亲的王位,世间这些荣华富贵他为什么要舍弃掉?为什么一生做个苦行僧?他的苦行僧是从十九岁开始,七十九岁过世,一生!为什么?就是这句话里头讲的勇健无上士,那是大慈大悲,这个力量在驱动他。慈悲从哪里来的?慈悲是性德,自性里头本来有的。我们现在慈悲心失掉,是迷失了自性,明心见性之后,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起来。可是这里面无量无边的性德,哪一个最重要,哪一个最为第一?智慧,智慧叫第一德,没有智慧那就迷了,自性里头的无量德能都不起作用、都变质了。所以智慧是第一。学佛的人学智慧,不迷信,迷信不是佛法,佛法是破迷开悟,哪里是迷信,哪有这种道理!所以说佛法是迷信,这个人对佛法是一无所知,他要知道,至少不会说佛法是迷信,人家修学的宗旨、目标就是破迷开悟。所以我们晓得,大慈大悲这个力量不可思议。
在世间人有没有?也有,你也能够体会得出来,你看到母亲对待儿女,那是慈悲心。这个慈悲心在佛法叫爱缘慈悲,她爱她的小孩,所以她能够付出,全心全力的付出。特别是小孩在婴儿的时候,你看他在一岁,从出生到一岁,父母怎么照顾他,这个在佛法叫爱缘慈悲。佛法慈悲是讲四种,爱缘、众生缘、法缘、无缘。在佛的分上是无缘慈悲,缘是条件,没条件,无条件的,叫大慈大悲。父母对儿女是有条件的,爱缘。世间的大圣大贤、英雄豪杰爱民族、爱国家、爱人类,那叫众生缘慈悲,那个心量大,量大福大。菩萨、阿罗汉叫法缘慈悲,为什么?他在佛法里面了解之后,自性里面的智慧、慈悲逐渐透露出来。到成佛,成佛那是究竟圆满,没条件,叫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。这个地方所讲的是佛的境界,你看无上士,十住菩萨所讲的都是像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,是佛境界,不是一般菩萨境界。在《华严经》也可以称为法身菩萨,那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,明心见性就能称之为佛,是真佛不是假佛。
第一句是大智,第二句是大慈大悲,第三句是『为利群迷故,而兴於世间』。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?为了利益众生,大乘教里面常讲利益无边、利益无尽,而且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,决定没有厚此薄彼,是平等的。也许我们要问,佛是平等的慈悲、平等的救苦救难,为什么对待别人好,我没有沾到光?好像事上不平等。我遇到很多人提出这个意见,好像佛菩萨对人也是不平等的。这是我们自己这边的误会,不是佛菩萨,为什么?佛菩萨如果是有心,就不平等,他要是有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肯定不平等。他应化在十法界,应化在我们人间,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也没有分别执著过,你怎么能说他不平等?这是我们从理上去讲,他真平等。事上不平等,那不是他那边事情,是众生这边事情,众生每个人业障不一样。业障重的,得菩萨智慧、慈悲就得的少,你体会得少,如果业障轻的人,他就得的多。实际上就跟在学校读书一样,一个老师教这一班同学,学生里面有成绩非常好的,有成绩很差的。是不是老师教导有偏心?没有,老师在台上讲课是一样的,并没有特别去教哪个人,学生的根性不一样。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我们学佛,接受佛菩萨的教诲,我们所得到的也各个不相同,这是正理。佛教导我们,佛教得好!人有贤愚,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烦恼轻的就贤慧,烦恼重的就愚痴。我们现在很愚痴,怎样能够把我们变成聪明?行,只要你把烦恼放下,你就聪明了。教得真好!我们是不是能够从愚笨变成聪明?能!你要真相信才行,你真肯干,这些历代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出好榜样,秘诀就在放下。
这么多年来,我常常劝勉同学,我们要想真正契入佛境界,不要多,契入少分,我们在这一生就受用无穷,就真正能够得到幸福美满,得到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真能得到。秘诀是什么?放下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五欲六尘,放下贪瞋痴慢,就得到了,这得到少分。怎么说少分?不但不能跟佛比,跟阿罗汉比都比不上,可是跟世间一般人比,那我们是快乐无比,他不如我们。所以秘诀在放下,在看破、在放下,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佛教菩萨,这最明显的,佛教菩萨六个纲领,佛家称六波罗蜜,波罗蜜也是印度话,直接翻它的意思叫到彼岸。我们一般翻作六度,这是比喻,从我们这里苦海,渡过苦海,那边就是极乐世界。这六种方法,第一个是布施。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人,全世界的人,无论是哪个国家、哪个族群,甚至於不同宗教信仰,你问他想不想发财?大家都想。想不想聪明智慧?都想。想不想健康长寿?都想,你看看。能不能得到?能!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,你想求发财、求健康长寿、求聪明智慧,样样保证你得到。生财有大道,想发财,到佛门里来才能发大财。佛教你怎么样发财,怎么样得到这三种东西?布施,布施是因,你得到这是果报。
财富是果报,怎么得来的?你看现在世界上的人很多发大财的,他过去生中他有因,不是无缘无故的。无缘无故,他发财,为什么我不发财?这里头有个道理。他种植,他有收获,我没有种植,我哪里会有收获?这有因有果。所以佛告诉我们,财布施是因,我们以财帮助别人,特别是救济别人的苦难,愈施愈多。财布施是因,得财富是果报,愈施愈多,这是正当的方法。聪明智慧是果报,法布施是因。我们所懂得的、所知道的都叫法,欢喜教导别人,所谓是不吝法,我知道多少我就会教多少,一点不保留。不可以有个小心眼,我全都教给你,将来你超过我,我怎么办?真有这种人,教人要留一手,怕别人超过他,这种人就不开智慧。毫无保留,我知道多少我就教你多少,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长,年年不一样。如果说留一手,怕别人学了超过我,你就不会有进步,你的东西就到此为止,你再不能向上提升,那个很可惜。财用也是如此,我的财统统布施光了,我没有了,我明天怎么办?想到这个,布施,我有一百块钱,顶多我布施五十块不错了,我还留五十自己用。也不错,你发不了大财,为什么?你还有悭吝心,还有舍不得这个念头,你的财发得不足。如果全盘拿出去,我明天饿死了也没有关系,我有的时候我要帮助人,到明天就发大财。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,别人有痛苦的时候你能够勇於帮助他排除苦难。这里面第一个,所以佛家为什么讲素食,素食是无畏布施,你看小动物它被杀了,不吃它、不杀害它,属於无畏布施,所以他得健康长寿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凡是众生有苦难的时候、有疾病的时候,疾病也是很苦,你帮助他,帮助他找好的大夫,他要穷困付不起医药费,帮助他,这都属於无畏布施。所以我常常讲我一生不生病,为什么不生病?没有医药费,我的医药费全布施掉了,所以不可以生病。如果我要攒一笔钱,我老的时候做医药费,那肯定生病,要不然这钱怎么用?所以我布施医药,我在医院里面我每个月,我在澳洲,我住在图文巴,图文巴市有个市立医院,我每个月送一万块钱澳币医药费,一年十二万,年年送。还有个基督教他们办了一个关怀中心,办得好,人临命终时它照顾。它的经费不足,我也是一个月给它一万块钱。所以我每一年二十四万,这个叫无畏布施。好处在哪里?健康,不生病。所以不要自己要留一笔医药费准备自己生病,他怎么能不生病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你就准备你老、准备你病,有一笔钱储在那里,肯定你会老、肯定你会生病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我们要把这个错误观念要把它断掉、要把它放下,有能力,尽心尽力帮助别人,这是好事。佛教导我们开智慧,智慧开了,我们做事就很如法。现前的果报,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得相信,不要怀疑,真的是愈施愈多。尤其在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》对於宇宙之间性相、理事、因果讲得非常详细、非常透彻。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、方法,指导我们生活行为,这个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所以利益群迷,「群迷」是指六道,不但指六道,而且还包括四圣法界。为什么?四圣法界就是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他们没有见性。十法界的佛达到见性的边缘,他们确实了不起,执著放下,分别放下,连分别执著的习气也没有了,这是十法界的佛。但是他还会起心动念,这是很微细的起心动念,如果能把起心动念放下,他就脱离十法界。脱离十法界他就回归到一真法界,到哪里去?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他到那里去了,那个我们称之为一真法界。所以这些诸佛如来,不但他要帮助六道众生,他还要帮助十法界里面这些圣贤,小圣,也帮助他们。「而兴於世间」,这是为物兴世。善导大师告诉我们,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一句话,他说「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」,这句话说得好,说到究竟处,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所以念佛求生净土,这是学佛一生当中真正稳当、快速,无比殊胜的成就。
现在有许多地方都常常想邀请我去讲经,特别是国内。在国内讲经,国家有政策,境外人士,宗教界的人士,在中国可以观光、旅游、探亲、访友,也可以回国定居,但是不能从事於宗教活动,所以希望同修们了解,国家的政策。我们佛弟子一定遵守佛的戒律,不犯国制,就是决定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政策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但是我们的经教学习,有网路、有卫星,卫星虽然不能落地,如果在边远地区,装个接收器、装个天线,内地讲锅,小锅,小的就可以收看到。网路非常方便,只要有电脑你就能够接收得到。这些工具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它,我们在一个地方学习,用这种工具就可以能够普及到全球。所以就不必要我去了,无论在哪个地方,大家都可以在一起学习。有问题,传真到这边来,我们每个星期五给诸位做解答。所以远方的同学,我们并没有离开,我们还是天天在一起学习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最后一段,「第十上方坚固慧菩萨」,我们念这一行长行文:
【尔时坚固慧菩萨。承佛威力。普观十方而说颂言。】
像这样的经文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重复了几十次,凡是重复多的,一定是最重要的。佛菩萨慈悲,知道众生习气很重,记性不好,所以要不断的提示,希望我们常常能够记住,学谦虚,这个经文最重要的意思就是这一点。『坚固慧菩萨』,十住菩萨都是用慧字,从法慧菩萨开始,一直到最后,名号里都有个慧,最后是讲坚固慧。前面我们看到第九位是无上慧,再前面是真实慧,到这个地方是讲到坚固慧。「坚固慧」是什么意思?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有一句,就说得很清楚。「坚固慧者,智力成就,不可坏故」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,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没有能够破坏的,所以称为坚固慧。
十个菩萨十种慧,我们必须要知道,言说实在讲是无可奈何,为什么?它的范围很窄小,就是很有限,言语跟思惟都是很有限,没有办法把事实真相完全告诉我们,除非自己悟入。否则的话,教的人没法子教,学的人也没法子学,为什么?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十住,任何一住都圆满十住,所以任何一慧也都圆满其他的九种慧,这是仅仅在十住这个小范围,如果就全经的范围那就太广大了。经上给我们说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那个多,多到什么程度,我们无法了解,也无法去体会。那个多是周遍,在我们凡夫讲周遍法界、周遍虚空,在佛法里面讲,多就是自性,圆圆满满的自性。虚空、法界、宇宙,在自性里面占多大的范围?像佛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佛把自性比喻作太空,太虚空,把我们的虚空比喻作空中一片云彩,是云彩大还是虚空大?那我们就晓得,真的是没有法子比。
所以讲智慧,这个智慧是圆圆满满的智慧,此地十条也不过提十个纲领而已。这种智慧,菩萨证得,佛证得,我们虽然没有证得,但是佛告诉我们,人人具足,每个人都有。「出现品」里面,佛说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现在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佛也一句话说破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话说得这么容易、说得这么简单,把众生跟诸佛如来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众生觉悟了就成佛,迷了自性这才叫众生,众生跟佛无二无别,差别就是在迷悟。我们学佛学什么?大乘教里面讲得很清楚,我们学的就是破迷开悟,破迷开悟就转凡成圣。我们学了很长的时间,不仅这一生,每位在座的同学,或者是在电视机面前、电脑屏幕面前长时间的来学习,我们可以肯定你不是这一生才学,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学。为什么没开悟?这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,不能放下,知道应该放下,可是事实上他就是放不下。放不下,在十法界、在六道那得受苦。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,佛是教我们学两桩事情,不但学破迷开悟,还要学断恶修善。
断恶修善是六道里面的事情,它的好处在哪里?好处教我们离苦得乐,我们在六道里出不了六道,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离苦得乐。佛给我们讲,苦从哪来的?苦从迷惑来的;乐从哪里来的?乐从觉悟来的,那是真乐、究竟乐。现在我们在六道里面,苦是从造恶业来的,迷惑了才造恶业,明白了就不肯造恶业,就会修善、会积功累德,那我们就得人天福报。这是佛教导我们,替我们著想,面面都想到。在四圣法界里面,这十法界,他们只学一样,为什么?因为他们善恶没有了,六道里面的苦乐没有了,他还没有见性。所以四圣法界里面完全是修破迷开悟、转凡成圣,他们的目标是转凡成圣。我们现在两个都要,两个都要,有轻重缓急,我们要把断恶修善摆在重点,这个急著要做。我们这一生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,没有关系,我们念佛求生净土,我们的破迷开悟到极乐世界再办。现在多听、多薰习有好处,实在讲是达不到这个境界,到极乐世界就行了。所以佛讲的这些,我们统统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「坚固慧菩萨」,在十住里面他是最后的一位,「灌顶住」,经教里有个简单的解释,说「菩萨既为佛子」,这是真正的佛弟子,「堪行佛事」,堪是有能力,佛事是什么?是自行化他的事业。自行是不断的向上提升自己的灵性;化他,这是《华严经》,初住菩萨就已经把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,所以他真的成佛了,我们平常讲的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为什么还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?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告诉我们,这四十一个阶级是无明习气厚薄不同的名号,地位愈高,说明他无明习气很少、很薄,地位很低,像十住,习气还很浓,是这么个意思。无明真的断了,确实没有了,只是无明习气而已。四十一品习气,这是讲习气厚薄分为四十一等,十住已经断了前面的九品,四十一品断九品,现在断第十品,功夫相当不错,确确实实堪行佛事这句是当之无愧。他跟究竟圆满的佛果应化在十法界、应化在六道,乃至在三途,无二无别,也就是他有能力代替究竟圆满佛在遍法界虚空界里教化有缘众生。所以佛为他灌顶,灌顶有没有这个形式不重要,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义理。「则佛以智水灌顶,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。」就好像印度古时候,太子登基就王位的时候,接受灌顶仪式,这是就职大典当中的仪式,灌顶是非常重要的,是这么一回事情,所以佛也取世间这个意思来讲。形式可能没有,没有这个形式,他有这个意思在,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。坚固慧就是灌顶位。
这样的菩萨,还是这么谦虚,『承佛威力』,不说自己有能力,其实自己,你看从初住就明心见性,也就是说智慧德相跟究竟果地上的圆满佛没有丝毫差别。像一般大乘经里面所讲的,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,应以菩萨身得度,他就能现菩萨身而为说法,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他跟究竟佛果这个能力没有两样。究竟现什么样的身,说什么样的法,不是自家这边的事,那是什么?那是感的那一方,众生的那一方。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众生心里面想什么,他自然就应,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随心应量。所以能感的众生,十法界众生,他们有起心动念、有分别执著,能应的这些佛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。可以说他应,应得那么自然、应得那么自在、应得那么殊胜,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,是应化来的。印度的高僧大德、这些祖师们,也都是佛菩萨应化来的。佛法传到中国,中国历代的祖师确实也有不少是佛菩萨化身来的。那你要问,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?从理论上讲肯定有,为什么?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看到众生苦难,哪有不来的道理!众生没有去求佛菩萨,没有感,他怎么应?没有求佛菩萨的人多,可是还有少数在求,只要有一个人求,他都来。一个人求,他来,你一个是当机者,其余的大众也沾光。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肯定很多!愈是苦难的地方佛菩萨愈多。他要不来,这个世界还能维持吗?这个世界必然会毁灭。但是他到这个世间来,肯定不是以佛菩萨身分来,为什么?要是以佛菩萨身分来,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崇尚科学,都认为佛菩萨是宗教、是迷信,动这种念头,发出这样的言论,罪过可就重了。这是毁谤三宝,毁谤三宝的罪,在戒律里面是堕阿鼻地狱。所以他不用这个身分,他用普通一般人的身分出现,你不知道。但是怎么样?他真帮你的忙,你不会毁谤他,至少减轻毁谤。如果示现为出家人,可能还有人家说他是迷信,他要示现是个在家居士,甚至於他不是居士,他真的是佛来示现的。像我们看《华严经》末后一品「入法界品」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善知识全是诸佛如来示现的。里面示现出家的只有六个人,其余全是在家人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,我们不知道!五十三参在哪里?就是现实的社会、现前的大众。
读了《华严经》,晓得这个道理、晓得这些事实真相,那我们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轻慢,你遇到一个乞丐,说不定那个乞丐就是佛菩萨。我们在近代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,我跟老和尚没有见过面,我学佛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往生,我在《年谱》上看到他一生的行谊,内心非常赞叹、非常仰慕。他朝五台山,从广东这边出发,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,你想想看,走路,走三步拜一拜,从广东拜到五台山要一、二年。这么长的时间、这样辛苦,这就难免不生病,路上病过几次,而且病得很重,没人照顾。遇到一个讨饭的叫化子,这个叫化子照顾他,一直照顾他病养好了,可以继续再拜,他才离开。他非常感激那个叫化子,问他什么名字,哪里人?他说他姓文,名字叫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他说我叫文吉,他就住在五台山,是那边的人,你去朝五台山,他很欢喜。他说你到五台山的时候,你问文吉,大家都知道。过了几个月之后,他又生病了,你看那么巧,又遇到文吉,文吉来帮他忙。到五台山去问,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人,到寺庙里面去问,寺庙的人告诉他,法师,你遇到的那个人就是文殊菩萨,他才恍然大悟。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来帮你忙,你不知道那个人的身分,他来照顾你。有苦难的人很多,佛菩萨大慈大悲,哪有说见到不照顾的道理!所以我们肯定在现前这个世间,诸佛菩萨很多,我们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,也许你瞧不起的这个人,看到不如意的那个人,那个人就是佛菩萨再来的。
於是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要懂得尊重别人,要懂得感恩,认真的依照经典里面的道理、方法好好修行,把自己错误的行为都给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你看像经文上教导我们的,要学谦虚,自己有智慧、有能力,还谦虚我这个智慧能力是佛菩萨加持的,不是我自己的,「承佛威力」。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,古时候的学生,菩萨是佛的学生,自己纵然是有创造、有发明,他把这个智慧能力都推给他的老师,老师教导我的。菩萨说这是佛的威神加持,如果没有佛威神加持,我哪有这种智慧能力!谦敬、谦虚,尊重老师。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更要把它做出来,为什么?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对老师已经不尊重了。不孝父母、不敬师长,这个人於世出世间法都得不到真传。为什么?印光大师说得好,我们在世出世间求学,印祖说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,尊师重道!对老师的尊敬就是对你所学的道业的尊敬,你重视道,你才会敬老师。老师要找个传道的人、传法的人,他找谁?就看学生诚敬心有多少,他就教多少。为什么?他没有诚敬心,他就有傲慢、嫉妒、贪欲,这是三重障,你教他没用,他听不进去,他听不懂,那你叫白费力气。他有诚敬心,他能吸收,他是法器,他听得懂,他能理解,他能依教奉行。所以老师教他教多少?看他诚敬心有几分,这个人有十分诚敬心,老师只教九分,那老师对不起学生。这个人有三分诚敬心,老师教三分就行了,不必教四分,教四分,那一分是多余的,他不能吸收。老师对待学生传教就依这个标准。
这种求学的态度是自然的,不是勉强的,不是装出来的,自自然然的。师生相处,老师会看得出来,学生对老师毫无恭敬心,老师怎么教法?听说现在有些学校,学生跟老师打分数,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,这个老师下个学期学校就不再续聘他,他就得失业了。那老师怎么办?只好巴结学生,让学生欢喜,他下个学期还能在这里教书。这是教学的悲哀,这个悲哀是真的,而且非常严重,为什么?下一代没有人才,真正好老师不能教,老师都改行,不再教书,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。我们想到这个问题,感触非常深,因为我这个年龄,我小时候第一天上学校,那是私塾,乡下私塾。进学校的时候,我父亲带著我,还带了礼物送给老师的。进学校,新的学生进来,私塾学生不多,大概只有二、三十个人的样子,一个老师教二、三十个人。同学站在礼堂的两边,老师在当中,我的父亲带著我,先向孔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。拜完孔夫子之后,我父亲请老师上座,坐在孔夫子牌位的下面,有个太师椅,请老师上座。我父亲带著我,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再把带来的礼物献给老师,那个礼物等於像学费一样。我们懂得尊师重道,就是从父亲跟老师这样表演,让我亲自体会到,同学也都看到,每个新同学来的时候我们都看到,都是这样的。父母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我们能不听话吗?不敢不听话。老师接受家长这样的重托、这样的诚意,他要不认真教学生他良心何在,他能对得起家长吗?所以真教。在学校里面不听老师教导,被老师处分,罚跪、打手心这是常事。当然哭哭啼啼回到家里,父母知道了,到第二天,父母会陪著我一起上学,给老师磕头,感谢老师管教,还给老师送礼。哪有像现在,现在我听说老师要处罚学生的时候,他们家长还要到警察那去告状,老师犯罪,要受刑事处分,老师谁敢教!所以现在为什么小孩不孝父母?为什么学生不尊重老师?孝道没有了,师道没有了,教育没有了。现在的教育是教一些技术,技术、能力,已经变成什么?变成生意买卖,伦理、道德、做人的教育没有。所以我听到很多企业老板告诉我,每年大学毕业生很多,他们雇不到人,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,这问题怎么解决?不能不解决,不解决,底下一代就完了。
再看下面,『普观十方』。你看前面是尊重老师,这句是尊重大众,是老师的威德加持,同时也得到十方大众的加持,感恩的心!「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,念念不忘老师的恩,念念不忘众生恩,众生彼此互相有恩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,而且要很认真的学习。你看华严会上,每位佛菩萨出来说话都那么样谦虚。『而说颂言』,他在这个大会上也有十首偈颂,赞叹、劝导我们要认真学习。我们先看第一首颂:
【伟哉大光明。勇健无上士。为利群迷故。而兴於世间。】
我们先看清凉大师的注解,先说坚固慧菩萨十首偈颂的大意,然后再一首一首的为我们介绍。「颂意」,这是十首颂,十首颂的意思,「为显欲令增长一切种智,文云得净慧眼,了佛境故」。前面第九段无上慧菩萨,最后一句说「若闻此法者,当得清净眼」,这个地方接著坚固慧菩萨就更进一步的劝告我们,要得净慧眼,明了诸佛如来的境界。可是得净慧眼需要智慧,所以这十首偈显示,我们要想增长一切种智,帮助我们增长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是佛经上一个名词,这就是佛里面智的意思。通常我们讲佛陀,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,在中国找不到相应的字来翻印度这个名词,所以就用了音,用音译。弗这个字,没有人字边的弗,中国古字里头有,所以佛经传到中国,翻译的时候造了很多新字。佛这个字是新造的,加个人字,这是个人,它的音叫弗。什么意思再解释,它有智慧、觉悟的意思。那翻智觉也可以!还是不行,它那个智跟觉,在我们中国也找不到相应的意思,它智里头有三种智,觉里头有三种觉,这就不好翻了。这三种智,第一种叫一切智,第二种叫道种智,第三种叫一切种智,佛这个意思里头含这三种智。三种觉,一个是自觉,第二个是觉他,第三个是觉行圆满,就是自觉、觉他圆满。所以,觉是以智为体,觉为用,有体有用。
什么叫一切智?一切智是知法总相,一切法的总相,总相是什么?总相是毕竟空,《般若经》上说的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这是讲一切法的总相。我们同学在一起,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学习《华严》,一直学习下来的,听这句话没有问题,你会有很清楚的概念。一切法确实它是个幻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这是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这是知法总相。他对一切法他能放下,也就是说他不会执著,甚至於他也不分别,他不会再执著。得一切智,就是知法总相,这是阿罗汉。佛门里面罗汉有这个智慧,但是另外两种他没有,道种智、一切种智他没有。什么人有道种智?先把道种智简单解释,道是道理,种是种种,这就是宇宙之间一切的现象,万事万物,这就是种种、多,什么道理有的?我们现在讲宇宙什么道理出现的?生命是什么道理而有的?这叫道种智。所以一切种智,总相是讲体,别相是讲应用。这一切现象,无量无边差别现象,它是个什么道理?这个智慧是菩萨有的。阿罗汉知道一切法是空,但是不知道这些现象怎么出生的,为什么会有这些千变万化,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个道理他不懂。所以菩萨比阿罗汉就高了。但是菩萨没有一切种智,菩萨有两种,有一切智、道种智,没有一切种智。什么人才有一切种智?成佛才有。成佛就是,一切就是一切智,种智就是道种智,知道这两样是一不是二,圆融无碍。像《心经》上讲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那是一切种智,那是如来果地上才证得的,菩萨还不到这个境界。在《华严经》上,什么样的菩萨得一切种智?十住菩萨就得一切种智。所以十住菩萨是佛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,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,虽然不能称他圆满,为什么?他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。习气虽然没断,他的一切种智,跟如来究竟果地上的一切种智,在起作用上没有差别。所以在此地,你看经文上说,还欲令增长一切种智,可见得他已经得一切种智,希望这一切种智再加强,这个话说得有味道,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。
下面,「文云」,文云是里面的偈颂,也就是坚固慧菩萨的报告,有这么两句,「得净慧眼,了佛境故」。希望无明习气愈来愈薄,你对於究竟的境界就会愈来愈清楚,达到究竟圆满,这才是佛陀教化一切众生终极的目标。希望都能达到究竟圆满,比诸佛如来差一丝毫都不行,一定要达到究竟圆满。这是总意,总的意思,报告总的意思。「十颂分四」,十首颂也分为四段。「初」,这一首就算是一段,这是第一段。第一段「总叹」,叹是赞叹,总叹,「为物兴世」,他不说为人,如果说为人,兴是出兴、出现,出现在世间,如果说为人出现在世间,那在十法界里只有人法界,其他的九法界就没有了,所以用物,物,那就十法界全了,为十法界的众生出现在世间,这慈悲到了极处。出现在世间,一个是智照,一个是慈悲,「智光遍照,大悲勇健」,这八个字就是第一首偈。
我们现在看经文,四句,第一句说『伟哉大光明,勇健无上士』,这两句话是赞佛的成就。「伟」是太伟大了,无法形容,找不到赞叹的话来赞叹他。中国过去读书人对孔子的赞叹,只能用个大哉,也是此地伟哉的一个意思,大哉。就是我们讲的,他太伟大了,他的智慧德能究竟圆满,用什么话能把它全部涵盖、包括起来?这个地方用的是「大光明」,行。大德、大能,包括大福报,总离不开大智慧,没有智慧就不可能有大德、大能、大福报。由此可知,智慧第一,智慧能够出生大德、能出生大能、能出生大福德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价值观。佛法里面的价值观是大智慧,所以佛法求的不是别的,是求智慧,有智慧,样样具足了。
佛法终极所希求的目标,佛经里面的术语叫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也是印度话音译的。可不可以翻成中文?可以。这跟佛陀的意思不一样,佛陀的意思太多,找不到中国的词汇来翻它,可是这一句行,确实能把它翻出来。为什么不翻?叫尊重不翻,为什么?这是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。你学佛你求什么?就是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句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,菩提翻作觉悟,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句话里头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是正觉,第二个是正等正觉,第三个是无上正等正觉。这是佛家或者是佛陀教育里面三个标准,如果你得到正觉,你就拿到第一个学位,这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,第一个学位。再提升上去是正等正觉,等是等於,等於当然还不到,正等正觉,这个学位名称叫菩萨,所以菩萨他得到的是正等正觉。最高的学位是佛陀,佛陀拿到的是无上正等正觉。好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三个学位,有博士、硕士、学士,但是佛法这三个学位的标准,是正觉、正等正觉、无上正等正觉。
怎么拿法?要不要去读书,经过考试?佛教里头没有考试,佛法里面叫你放下。为什么?无上正等正觉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现在没有了,现在没有是因为你有障碍。这个障碍是什么?是妄想、是分别、是执著,这三样东西把我们自性里面无上正等正觉障碍住了。障碍住,它还是起作用,起什么作用?烦恼。所以佛经上讲烦恼即菩提,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,没有障碍的时候叫菩提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;有了障碍,有了障碍它就变成烦恼,所以烦恼无边、无量无边。因此佛告诉我们,你只把障碍放下,你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恢复。你要放下执著,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,万事万法不再执著,你只要不执著,你就得清净心。清净心生智慧就是正觉,不生烦恼,正觉就现前,你就证得阿罗汉果。要不要去念书、去学?不要!因为你的智慧、你的能力、你的才艺、你的福报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,而且都是圆满的,没有欠缺。如果再能够把分别也断掉,不但不执著,分别也没有,你就证得第二个果位,你得到的是正等正觉,果位的名称叫菩萨。再上去,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起心动念叫妄想,妄想没有了,起心动念都没有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你得到的是无上正等正觉,这个名称叫佛陀。不是很清楚、很明白吗?
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,他还学了十二年,他是用知识分子的身分来为我们表演,很勤苦的学习,学十二年,他彻底放下,放下才成无上正等正觉。在中国,我们现在是在广东地区,一千三百年前这里也出了一尊佛,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,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所证得的也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你要知道,他不认识字,他没有念过书,寺院里面讲堂他一天没去过,禅堂他也一天没去过,念佛堂更不必说了;换句话说,他在佛门里面正式上课一天都没有过。为什么五祖把衣钵传给他?因为他得到无上正等正觉。谁知道?五祖知道,五祖也得到,这些祖祖都得到的,所谓得到就是说他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。所以六祖在《坛经》里面讲,这桩事情跟学、不学没关系,只要放下。
我的老师,我最初学佛大概是一、二个月的时间,很幸运遇到一位出家人,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,章嘉大师。我就向他请教,我们能够希望入佛境界,有没有秘诀,有没有好方法,能叫我很快进去。他告诉我六个字,看得破、放得下,你就入境界。真的,释迦牟尼佛看得破、放得下,六祖惠能大师也是看得破、放得下,在中国历代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也是看得破、放得下,这个重要!首先我们要看破放下的,是什么?一定要看破傲慢、嫉妒、贪欲不是性德,我们自性里没有,它是最严重的障碍,你把它看破,然后你把它放下。为什么?放下之后,我们学经教就能够懂经教里面的意思,像开经偈里面讲的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我们一看佛经、一听就懂得佛的意思。
我们看不懂,我们也听不懂,什么原因?就是这三个障碍障住了。千万不要以为我很谦虚,我没有傲慢,实际上你的傲慢已经现前,在哪里?我!有我就有傲慢,因为有我才有嫉妒,有我才有贪欲。你想想,只要有个我,这三重障全出来,你怎么能说你没有傲慢?这三种烦恼在佛法里面叫俱生烦恼,不是学来的,一般的讲法,过去世生生世世已经成了习惯,你生下来的时候你就带来了,就有了,这个说法好懂。如果从佛法里面讲真实义给你说,这个东西从你一念不觉那个时候就产生。我们在《华严》里面学得也很多,一念不觉就无明起来,这就是现在科学里讲的波动现象。所以科学家也不错,很难得,认为宇宙之间没有物质存在。物质是什么?物质是波动现象形成的,这个发现很了不起,跟佛经上讲的一样。
佛经上讲的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,全是从波动发生的,这个波动是极其微细,不但我们不能够觉察,阿罗汉不能,一般的菩萨也不能。这个地方才讲到十住菩萨,佛在经上讲,什么样的菩萨才能够感觉到那个细微的波动,也就是讲无始无明?八地。十住菩萨还要修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十地、九地、八地;换句话说,他还要修二十八个阶级,到第八地他才感觉到这个波动现象,到九地、十地那就很明显,到十一地完全明了那个波动现象。这个波动就变出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,精神现象里面就有四种烦恼出生。这个四种烦恼,头一个就是我见,就是执著有我,有个我,有我见、有我爱、有我慢、有我痴,你看这就是佛在大乘经教里常讲的贪瞋痴,我爱是贪,我慢是瞋,我痴。那个微微一动,物质跟精神现象才生,他就有这个东西在,真正叫根深蒂固,所以不好断。真有能力一下把它断掉,这种人不能不佩服他,我们在中国看到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这一招。他在彻底放下的时候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那时候他才二十四岁,很年轻。这一放下,凡夫就成佛,转凡成圣。转凡成圣需要多少时间?在理论上讲一念,你一念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你马上就成佛。成佛之后,智慧能力一切都通达,他没有学过经,没听过,佛所有的一切经,你念给他听他都会讲,而且讲得一点都不错,就跟释迦牟尼佛讲的一样,能讲得叫你开悟。他的德行、他的相好,确实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所以从祖师大德种种示现,我们明白了,学佛求的是什么?「伟哉大光明」,求智慧。如果学佛求升官发财,那就大错特错。佛法是无价之宝,你拿到这个宝,你在香港可以买整个香港,你说我就买一块糖吃,你说多可惜。我们求升官发财,就是拿佛法去换一颗糖吃,错了。你拿到这个宝,你能够得到遍法界虚空界,你怎么可以去换个糖吃?真正得到佛法,你就得到究竟圆满的一切,没有一样你没有得到,这个道理总得要懂。这句意思无有穷尽,无量无边,大光明。我们在《地藏经》里面一开头看到佛的十二光明,这个地方伟哉大光明就统统包括了,包括《地藏经》上讲的十二种光。
下面一句「勇健无上士」,在中国古人讲三达德,三种,达是通达的达,道德的德,三达德就是讲智、仁、勇。你看也讲这个,也把智放在第一,有智自然就有仁、就有勇。智仁勇,智是体,仁是爱人,勇是勇於帮助别人,别人有苦有难,他一定要去帮助他,帮助他解决,勇健。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慈大悲,大慈是仁,大悲是勇,这慈悲心。勇用健来形容它,健是《易经》里面所说的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」。他的大慈大悲永远是那么样的圆满,永远是那么样的究竟,对十法界一切众生。「无上士」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,士是读书人,这个读书人、修行人他的成就已经达到究竟圆满。我们前面所说的,他已经得到无上正等正觉,所以他的慈悲是圆满的。慈悲心就是应化在十法界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的动力。我们现在人说,你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?你为什么要辛辛苦苦的这么工作?答案很简单,赚钱,因为有钱赚我才肯干,没有钱当然就不干。这些诸佛菩萨不贪财、也不贪名、也不贪利,他什么都不贪,他为什么拼命干?
我们首先看释迦牟尼佛,这不是个普通人,他是王子出身,他父亲是国王,兄弟也很多,他是老大,太子的身分。他要不出家,他继承父亲的王位,世间这些荣华富贵他为什么要舍弃掉?为什么一生做个苦行僧?他的苦行僧是从十九岁开始,七十九岁过世,一生!为什么?就是这句话里头讲的勇健无上士,那是大慈大悲,这个力量在驱动他。慈悲从哪里来的?慈悲是性德,自性里头本来有的。我们现在慈悲心失掉,是迷失了自性,明心见性之后,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起来。可是这里面无量无边的性德,哪一个最重要,哪一个最为第一?智慧,智慧叫第一德,没有智慧那就迷了,自性里头的无量德能都不起作用、都变质了。所以智慧是第一。学佛的人学智慧,不迷信,迷信不是佛法,佛法是破迷开悟,哪里是迷信,哪有这种道理!所以说佛法是迷信,这个人对佛法是一无所知,他要知道,至少不会说佛法是迷信,人家修学的宗旨、目标就是破迷开悟。所以我们晓得,大慈大悲这个力量不可思议。
在世间人有没有?也有,你也能够体会得出来,你看到母亲对待儿女,那是慈悲心。这个慈悲心在佛法叫爱缘慈悲,她爱她的小孩,所以她能够付出,全心全力的付出。特别是小孩在婴儿的时候,你看他在一岁,从出生到一岁,父母怎么照顾他,这个在佛法叫爱缘慈悲。佛法慈悲是讲四种,爱缘、众生缘、法缘、无缘。在佛的分上是无缘慈悲,缘是条件,没条件,无条件的,叫大慈大悲。父母对儿女是有条件的,爱缘。世间的大圣大贤、英雄豪杰爱民族、爱国家、爱人类,那叫众生缘慈悲,那个心量大,量大福大。菩萨、阿罗汉叫法缘慈悲,为什么?他在佛法里面了解之后,自性里面的智慧、慈悲逐渐透露出来。到成佛,成佛那是究竟圆满,没条件,叫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。这个地方所讲的是佛的境界,你看无上士,十住菩萨所讲的都是像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,是佛境界,不是一般菩萨境界。在《华严经》也可以称为法身菩萨,那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,明心见性就能称之为佛,是真佛不是假佛。
第一句是大智,第二句是大慈大悲,第三句是『为利群迷故,而兴於世间』。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?为了利益众生,大乘教里面常讲利益无边、利益无尽,而且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,决定没有厚此薄彼,是平等的。也许我们要问,佛是平等的慈悲、平等的救苦救难,为什么对待别人好,我没有沾到光?好像事上不平等。我遇到很多人提出这个意见,好像佛菩萨对人也是不平等的。这是我们自己这边的误会,不是佛菩萨,为什么?佛菩萨如果是有心,就不平等,他要是有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肯定不平等。他应化在十法界,应化在我们人间,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也没有分别执著过,你怎么能说他不平等?这是我们从理上去讲,他真平等。事上不平等,那不是他那边事情,是众生这边事情,众生每个人业障不一样。业障重的,得菩萨智慧、慈悲就得的少,你体会得少,如果业障轻的人,他就得的多。实际上就跟在学校读书一样,一个老师教这一班同学,学生里面有成绩非常好的,有成绩很差的。是不是老师教导有偏心?没有,老师在台上讲课是一样的,并没有特别去教哪个人,学生的根性不一样。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我们学佛,接受佛菩萨的教诲,我们所得到的也各个不相同,这是正理。佛教导我们,佛教得好!人有贤愚,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烦恼轻的就贤慧,烦恼重的就愚痴。我们现在很愚痴,怎样能够把我们变成聪明?行,只要你把烦恼放下,你就聪明了。教得真好!我们是不是能够从愚笨变成聪明?能!你要真相信才行,你真肯干,这些历代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出好榜样,秘诀就在放下。
这么多年来,我常常劝勉同学,我们要想真正契入佛境界,不要多,契入少分,我们在这一生就受用无穷,就真正能够得到幸福美满,得到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真能得到。秘诀是什么?放下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五欲六尘,放下贪瞋痴慢,就得到了,这得到少分。怎么说少分?不但不能跟佛比,跟阿罗汉比都比不上,可是跟世间一般人比,那我们是快乐无比,他不如我们。所以秘诀在放下,在看破、在放下,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佛教菩萨,这最明显的,佛教菩萨六个纲领,佛家称六波罗蜜,波罗蜜也是印度话,直接翻它的意思叫到彼岸。我们一般翻作六度,这是比喻,从我们这里苦海,渡过苦海,那边就是极乐世界。这六种方法,第一个是布施。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人,全世界的人,无论是哪个国家、哪个族群,甚至於不同宗教信仰,你问他想不想发财?大家都想。想不想聪明智慧?都想。想不想健康长寿?都想,你看看。能不能得到?能!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,你想求发财、求健康长寿、求聪明智慧,样样保证你得到。生财有大道,想发财,到佛门里来才能发大财。佛教你怎么样发财,怎么样得到这三种东西?布施,布施是因,你得到这是果报。
财富是果报,怎么得来的?你看现在世界上的人很多发大财的,他过去生中他有因,不是无缘无故的。无缘无故,他发财,为什么我不发财?这里头有个道理。他种植,他有收获,我没有种植,我哪里会有收获?这有因有果。所以佛告诉我们,财布施是因,我们以财帮助别人,特别是救济别人的苦难,愈施愈多。财布施是因,得财富是果报,愈施愈多,这是正当的方法。聪明智慧是果报,法布施是因。我们所懂得的、所知道的都叫法,欢喜教导别人,所谓是不吝法,我知道多少我就会教多少,一点不保留。不可以有个小心眼,我全都教给你,将来你超过我,我怎么办?真有这种人,教人要留一手,怕别人超过他,这种人就不开智慧。毫无保留,我知道多少我就教你多少,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长,年年不一样。如果说留一手,怕别人学了超过我,你就不会有进步,你的东西就到此为止,你再不能向上提升,那个很可惜。财用也是如此,我的财统统布施光了,我没有了,我明天怎么办?想到这个,布施,我有一百块钱,顶多我布施五十块不错了,我还留五十自己用。也不错,你发不了大财,为什么?你还有悭吝心,还有舍不得这个念头,你的财发得不足。如果全盘拿出去,我明天饿死了也没有关系,我有的时候我要帮助人,到明天就发大财。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,别人有痛苦的时候你能够勇於帮助他排除苦难。这里面第一个,所以佛家为什么讲素食,素食是无畏布施,你看小动物它被杀了,不吃它、不杀害它,属於无畏布施,所以他得健康长寿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凡是众生有苦难的时候、有疾病的时候,疾病也是很苦,你帮助他,帮助他找好的大夫,他要穷困付不起医药费,帮助他,这都属於无畏布施。所以我常常讲我一生不生病,为什么不生病?没有医药费,我的医药费全布施掉了,所以不可以生病。如果我要攒一笔钱,我老的时候做医药费,那肯定生病,要不然这钱怎么用?所以我布施医药,我在医院里面我每个月,我在澳洲,我住在图文巴,图文巴市有个市立医院,我每个月送一万块钱澳币医药费,一年十二万,年年送。还有个基督教他们办了一个关怀中心,办得好,人临命终时它照顾。它的经费不足,我也是一个月给它一万块钱。所以我每一年二十四万,这个叫无畏布施。好处在哪里?健康,不生病。所以不要自己要留一笔医药费准备自己生病,他怎么能不生病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你就准备你老、准备你病,有一笔钱储在那里,肯定你会老、肯定你会生病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我们要把这个错误观念要把它断掉、要把它放下,有能力,尽心尽力帮助别人,这是好事。佛教导我们开智慧,智慧开了,我们做事就很如法。现前的果报,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得相信,不要怀疑,真的是愈施愈多。尤其在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》对於宇宙之间性相、理事、因果讲得非常详细、非常透彻。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、方法,指导我们生活行为,这个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所以利益群迷,「群迷」是指六道,不但指六道,而且还包括四圣法界。为什么?四圣法界就是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他们没有见性。十法界的佛达到见性的边缘,他们确实了不起,执著放下,分别放下,连分别执著的习气也没有了,这是十法界的佛。但是他还会起心动念,这是很微细的起心动念,如果能把起心动念放下,他就脱离十法界。脱离十法界他就回归到一真法界,到哪里去?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他到那里去了,那个我们称之为一真法界。所以这些诸佛如来,不但他要帮助六道众生,他还要帮助十法界里面这些圣贤,小圣,也帮助他们。「而兴於世间」,这是为物兴世。善导大师告诉我们,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一句话,他说「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」,这句话说得好,说到究竟处,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所以念佛求生净土,这是学佛一生当中真正稳当、快速,无比殊胜的成就。
现在有许多地方都常常想邀请我去讲经,特别是国内。在国内讲经,国家有政策,境外人士,宗教界的人士,在中国可以观光、旅游、探亲、访友,也可以回国定居,但是不能从事於宗教活动,所以希望同修们了解,国家的政策。我们佛弟子一定遵守佛的戒律,不犯国制,就是决定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政策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但是我们的经教学习,有网路、有卫星,卫星虽然不能落地,如果在边远地区,装个接收器、装个天线,内地讲锅,小锅,小的就可以收看到。网路非常方便,只要有电脑你就能够接收得到。这些工具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它,我们在一个地方学习,用这种工具就可以能够普及到全球。所以就不必要我去了,无论在哪个地方,大家都可以在一起学习。有问题,传真到这边来,我们每个星期五给诸位做解答。所以远方的同学,我们并没有离开,我们还是天天在一起学习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