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0九卷) 2008/12/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2009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九段「无上慧菩萨」,偈颂第六首看起,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:
【此中无有二。亦复无有一。大智善见者。如理巧安住。】
这段经文佛菩萨告诉我们,就在一切现象上,你就见到自性,就见到理体。怎么见法?就是不能够著相,这点很重要。学佛的同学很多人都知道,过去禅宗里面大德,这是比较明显的,彻悟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见性,性是什么样子?老师总得让学生你说来我听听,什么样子?这就是相当於现在所谓考试,所谓面试,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见到了。最明显的、最具代表的是《坛经》里面六祖惠能大师,他的见性跟这个经上讲的境界完全相同。我们知道五祖时节因缘到了,就是时机成熟他心里有数,他应该要传法了。传法之后不会太久,他就往生,他就走了,底下有传人了。谁来传?心里面早就有数,但是还是要通过客观的考试,让大家心服口服。如果不通过考试就传,学生们心里不服。在考试的时候,大众也都认为肯定是神秀法师,因为神秀在当时已经是五祖的助教,五祖教那么多人,他是当助教。也就是说在大众当中他是带头的,他是个班长,佛门叫班首,现在叫班长,肯定是他,还有谁好讲话,这大众公认的。怎么想也没想到五祖把法传给惠能,这是没有一个人能想得到的。
考试,说简单也不简单,说不简单也很简单,五祖让学生们把自己学习的心得,写首偈子来送给他看看,这个故事在《坛经》里面记载得很清楚。这逼得神秀不得不写一首偈,这首偈也非常有名,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,这很多人都能够记得很熟的。这首偈五祖看了也很赞叹,不容易!这真正在修行,可是没见性,为什么?著相。你看我们经文里第一句就是讲,第五首偈,「於法无所著,无念亦无染」,结果怎么样?结果神秀法师这首偈,著相、有念又有染。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」,著相,「时时勤拂拭」是有染,希望把这个染洗干净,「勿使惹尘埃」,这有念、有染。惠能大师听到这首偈,他不认识字,别人念给他听,念的时候他听到了,他就晓得这没见性。他也随著大众,因为神秀大师把这首偈写在墙壁上,他也随著大众跟著一起到写著这偈颂的墙壁那里去拜,去礼拜,拜法。拜完之后,他说他也有一首偈,他不会写字,请个人帮他代写。当时有个姓张的居士,是个做官的,也在场,就答应了,「好,我代你写,你念出来」。实际上他是把那首偈子改掉,把神秀这首偈改了,他说的完全与无所著相应,「菩提本无树」,菩提哪来的树,「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这首偈一改过来之后,大家都很惊讶,五祖听了之后赶紧把它擦掉,说也没见性,让大家心平下来,半夜三更把他召见,法就传给他。
像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话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现在是不是佛?是佛。现在是个什么?现在是个糊涂佛,有障碍的佛。什么东西障碍?就是著相障碍了,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句话就是能大师开悟所讲的五句,实在讲一句话就讲完,佛这句话就讲完了。贤首国师在《还源观》上讲的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这一句话也讲完了。你看就这么一句话,惠能大师讲了五句,五句就是这一句话;而释迦牟尼佛讲了一部《华严经》,这一部《华严经》还是这五句话,就这一句话,一多不二,这个意思我们要懂。所以佛说,我们凡夫变成这个样子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这句话如果你听懂了,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你本来是佛。惠能大师了不起的地方,就是他听五祖开示,五祖给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一起放下;一起放下,障碍就没有了,自性就现前,这就叫做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就成佛。能大师的见性,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,是同一个境界,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。
释迦牟尼佛示现见性的那年是三十岁,惠能大师见性那年是二十四岁。释迦牟尼佛是表现一个知识分子,你看王子的身分,这身分特殊,聪明好学,这知识分子,是代表这种情形的,他还出去学了十二年,十九岁出去参学,到三十岁十二年。他学得很有成就,我们可以说当时印度这些宗教家,学派里面这些大德他统统亲近过。而且印度人非常重视禅定,我们相信他的四禅八定圆满成就,有这个能力他就突破今天所说的空间维次。四禅八定虽然不能完全突破,六道突破了,他能够看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他能看到阿鼻地狱,这里面的状况他一清二楚。这个不但释迦牟尼佛做到了,所有印度许多宗教、学派里面这些圣哲都有这个能力,不是一个人见到的,大家共同见到的,这就不是假的。你把六道里面状况向大家报告,那些人可以给你做证明,他讲得没错,我见到是这样的,这就决定不是假的。
可是我们能想像得到,至少有三个问题没有答案,第一个就是六道怎么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解答。所以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有这个疑问,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。他到菩提树下,实际上印度人叫毕钵罗树,是个大树,因为佛在那个地方开悟,所以以后叫它做菩提树,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,这个重要,这都是教我们。为什么?你所学得来的是知识,不是智慧,在外面学的是知识,你所看到的见闻觉知都是知识,不是智慧,智慧是从内心里放出来的,放光。把知识放下,如果知识不放下,它也是障碍,叫所知障,障碍见性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佛学跟学佛不一样,你不放下,全变成佛学。佛学是知识,开悟是智慧,是两码事情,智慧能解决问题,知识不能解决问题,知识能明了这些事相,不能解决问题。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也懂这个道理,你看汉朝那个时候,佛法有没有传来我们不知道,很早的时候,古德就说过,「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」。你所学得来的是记问之学,包括纵然你有禅定,你在六道轮回里面的事情搞得那么清楚,还是属於记问之学,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你还不能够解决,因为你出不了六道。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告诉大家要放下,放下入更深的禅定,这个界限就突破,突破之后,问题解决了。六道从哪里来的?知道了;为什么会有六道?也知道了。六道之外的境界太大了,六道真叫沧海之一滴,一个水泡,这是六道,这才看到华藏世界,大世界无量无边,这叫成佛。
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佛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;六祖在中国成就了,他不是以佛身,应以比丘身得度者,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分,用什么身分不是自己的意思,如果是自己的意思,他又有著、他又有念、他又有染了,不是自己的意思。那是什么意思?众生的感,他自然的应,这个我们用江本博士水实验你就能体会得到。确实这些佛菩萨所谓倒驾慈航,回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,这感应道交,众生感,他就应。而实实在在,很多话都是佛不得已随顺我们的常识说的,为什么?好懂。如果讲真话,讲真话你不懂,你会怀疑。讲真话是什么?这个感应,他也没有来,他也没有去,这是讲真话。说倒驾慈航,他来了没有?没有来;他去了没有?没有去,不来不去,这跟你讲真的,这就不懂了。他从极乐世界到这里来,从华藏世界到这里来,这个我们很懂,我们一点怀疑都没有;我们说他不来不去,这个麻烦大了。可是我们学《华严经》学到此地,现在懂得,真的是不来不去。为什么?我们有感,这一念感,他立刻就应,其实法身无处不在,他没有形相,你有感他就现相。就好比水的结晶,我们不通过实验看不到,它结晶在不在?在,它不是不在。你一实验,它就现出来。现出什么?现出它能听、它能看、它能懂得人的意思。不实验,它有没有?还是有,不能说不实验它没有,它有!
这就是说,心性遍法界虚空界,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,心地清净现净土。什么是净土?四圣法界是净土。心地不清净,就现秽土,不干净。什么地方不干净?六道不干净。秽土里面有善恶,净土里头没有善恶,四圣法界里面没有善恶,他心清净的,不但没有恶念,善念也没有,这真清净。六道里头有善恶,善念就三善道现前,恶念就三恶道现前,所以六道里头有善恶,四圣法界没有善恶,有染净。染净算是净了,还不是真正清净,真正清净怎样?染净都没有。这个经上讲的意思,染净都没有。染净都没有,那是什么境界出现?一真法界出现,就是实报庄严土出现。在《华严经》上初住以上,初住就是明心见性,什么叫明心见性?简单的说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明心见性,只要你统统放下,实报土现前。实报土里面的,那都是叫佛,所以叫诸佛如来。这个诸佛不是说很多很多的佛,不是这个意思,诸佛是讲四十一个阶级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四十个,等觉,四十一个,这四十一个叫诸佛。都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所以我们去想,他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著,这个境界叫真平等。在真平等里面,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?要是有四十一个阶级,那就不平等了。我们晓得,起心动念才有四十一个阶级,你有分别、有执著,如果说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都没有,哪来的四十一个阶级?这意思你一定要明白。有没有四十一个阶级?没有。为什么佛说四十一个阶级?四十一个阶级你不能说它没有,也不能说它有,为什么?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出来,他要不说出来,我们想不出来,我们总是会疑惑。他说什么?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,这个我们就明白了。
习气有厚薄不一样,他把这个习气厚薄分为四十一个阶级。初住菩萨起心动念刚刚放下,习气全在。习气有没有办法断?没有办法,断不掉。什么叫习气也很不好懂,古大德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,古大德用酒瓶做比喻,就是我们常见的酒瓶。他说酒瓶盛的酒都倒干净了,里头用干布擦,擦得干干净净,一滴酒都没有,真的没有,闻闻还有味道,那个味道就叫习气。这个习气你除不掉,有什么方法?摆在那里不要动它,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了。多长的时间这个习气才会真的没有?三大阿僧只劫。诸位要晓得,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说你修行的时间,是你无明断了之后,那个习气断干净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,习气就完全没有了,那叫究竟圆满佛。习气难断!
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问题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总算是把这个答案找到,找到不简单,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搞清楚。然后我们真的明白了,怎么修行法?无非是放下,所以放下太重要了。我们没有惠能大师那个本事,他能够一次放下,我们做不到。做不到,佛教给我们慢慢放,一天放一点,一天放一点,一年放一点,一年放一点,能够继续不断的放个三、五十年,也能到这个境界。他是一下就放下,一念之间就断掉,我们现在是走渐修,他那叫顿超,那是一步登天,我们这叫爬楼梯,一级一级往上爬也能到最高峰,达到最高峰完全是相同的。所以渐顿就不二,到达高峰就不二,没有达到的时候是不一样,到达之后是相同的。
我们从哪里放?我们在这几十年学习当中,常常劝勉同学,我们从自私自利放下,再不可以有自私自利的念头。自私自利的行为没有了,自私自利放下了,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是习气,还得把习气放下,为什么?才不会犯错。要把名闻利养的念头放下,要把贪爱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放下,要把贪瞋痴慢放下,我说这四句。这四句要知道,这四句没有进门,只是带到佛的门口,没进去。要是跨进这一步,入佛门,那真的证果了,小乘须陀洹果,大乘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。我们不能小看,为什么?这是圣人,你只跨进这一步叫超凡入圣。为什么?从此之后你进了学校,你一年一年升级,他就往上升,不会往下退,所以这一步跨进去叫「位不退」。佛法讲三种不退,第一个位不退你得到了,就是你再不会退转到凡夫,你退的底线就是初信位的菩萨,不会再退出来,初信位是最低的。你到二信、三信可能会退到一信,但是不会再退出来。小乘也是的,证得须陀洹,证到二果可能会退转退到初果,初果不会再往下退,保证你不退转。我们懂得这个,这都很难!这一生当中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。
如果真的你证得须陀洹果,或者是证得初信位的菩萨,我们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生方便有余土,不是凡圣同居土,你看这位子提升得多高,提升得多快。所以真正有志,要努力,要发一个狠心、勇猛心,放下。不是没有这个人,在中国过去朝朝代代都有这样的人,在家、出家,男众、女众,你去看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,你就知道了。真有这种人发这种狠心,他能放下,他在这一生当中有殊胜的成就,大幅度的提升极乐世界的品位。这个不是做不到,在理上讲人人都做得到,在事上讲,当然缘不相同,机缘很重要。你放下,你还有身体,你这个身体要穿衣、要吃饭,谁来照顾?就叫护法,这就是缘分,得有人帮助你,吃饭的时候给你送饭来,能照顾你,这叫护法,要善护,有这种人护持你。多半是用什么方法?闭关。闭关是有个关房,里面有小院子,你不出门,你就在里面念佛,一直念到往生。大概需要多少时间?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里面得到一个数据,大概是三年。为什么?太多人三年就成功,真的成功,他预知时至,他不生病走的。走的时候清清楚楚告诉大家,阿弥陀佛来了,接引我走了,一点都不迷惑,没有生病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自在!从前老和尚告诉我们,讲这些故事给我们听,名字我们不记得了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,早年我们初学佛的时候。一个念佛往生的人,走的时候他问,坐著走的你们有没有见过?有;有没有听说过?有。站著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?有;有没有见到过?也有。他翻个跟斗,头朝下、脚朝上,这样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?没听说过;有没有见过?没见过,他就走了。游戏神通,真是得大自在。
《华严》是大自在、是无障碍,我们今天藉这段时间来把佛十种无碍给诸位介绍,你就晓得,说佛的十种无碍就是我们自己的十种无碍。为什么?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是佛,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就自在。这是说「谓卢舍那佛说华严经,现法界无尽身云,真应相融,一多无碍」,我们先就说这几句。先解释卢舍那,《华严经》是卢舍那说的,卢舍那是谁?卢舍那就是释迦牟尼佛。《华严经》上讲佛有三身,有法身、有报身、有应化身。我们讲释迦牟尼佛,在我们这个世界是应化身,什么人应化的?卢舍那应化的。卢舍那是什么意思?卢舍那翻成中国意思叫「净满」,清净圆满。实在讲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的一句话,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用现在话说,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清净的,这个清净是圆满的清净。说这句话的是什么?他证得了报身,报身是卢舍那;换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的分身,惠能大师也是卢舍那的分身,卢舍那就是你自己自性里头圆满清净的那一分。
也有地方讲卢舍那的意思是「光明遍照」,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,毗卢遮那是法身,能不能讲?可以。为什么?三身是一身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你讲光明遍照行,你讲清净圆满也行。清净圆满是智慧,智慧是本有的,不是从外头修的,只要你有清净心,你一分清净心透一分智慧,十分清净心透十分智慧。智慧不是学来的,跟知识不一样,知识你是从外面求来的,智慧是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它能解决问题,它决定没有后遗症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,学术讲什么?讲悟性。但是印度人讲得彻底,印度人的悟性要从禅定里面去得到,中国人也讲修定,但是没有印度人那么严格,没有印度人那么样的深。中国人也讲静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」,这个也是禅定的意思,不过比起印度人就浅太多了,可是也是讲这套功夫。这些在西方人确实没有,东方人有智慧,西方人搞的是知识。
所以说《华严经》,说从卢舍那佛说《华严经》,这是从性德上讲的,释迦牟尼佛讲《华严经》是从事相上讲的。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的化身,讲《华严经》现法界无尽身云,就是现无量无边身,一切时、一切处都在那里宣讲,有没有止境?没有止境。而且是六尘说法,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,都在讲《华严经》,我们不知道。云这个字是个虚字,在此地它是表法的,就是说明身也好、事也好、法界也好,都不是真的。你看云,你不能说它有,你也不能说它无,非有非无,远看是云彩,近看没有了,我们现在坐上飞机飞到云层就知道了。云这个字在佛经上用得最多,就是代表不能说有、不能说无,你知道有这个形相,你不能够得到它,你抓不到它。这就是说「一切法,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云就是这样的,你不能得到,你可以享受它,你不能够占有它,你不能够控制它。我们如果用这个心态来过日子,你就快乐,你就过神仙生活,你得大自在。为什么?没有得失的念头。我们凡夫的烦恼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得失,患得患失,你晓得是云,你没有得失,你可以享受,多快乐。没有控制就没有烦恼,没有占有你就不造罪业,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给我们示现的,教你怎么过日子。用这种心态来过日子,什么灾难都没有,所有一切灾难与你不相干。灾难来的时候为什么你会感到苦?你接受,你就苦了。你晓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你就像看电视一样,电视里面灾难那是什么?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我们现前宇宙里面种种变化,是人的业力在里面变化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这一切三恶道不是真的,三善道也不是真的,再跟你说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,都是梦幻泡影。
再跟你说一真法界、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,为什么?我们现在晓得是无始无明习气现出来的,习气断了,它就没有了。什么是真的?常寂光是真的,那是不生不灭。常寂光在哪里?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就在眼前。我用比喻来说,诸位晓得,常寂光是什么?我们电视的屏幕是常寂光,它什么都没有。我们看到实报土也好,十法界依正庄严也好,那就是屏幕里现的现相,所以现相全是假的。你把频道一关,什么都没有,原来真相现前,屏幕这个相现前;你打开的时候,它现不现前?还现前,所以它不生不灭。屏幕上的影像是有生有灭的,屏幕不生不灭,不管它现相也好不现也好它都不生不灭,那个不生不灭叫常寂光,那是我们的自性,那是真正的我。所有一切现象是虚妄,希望从虚妄里面你回归到自性,自性是真的,能现万法,就跟电视屏幕一样能现万法。惠能大师最后一句话说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就这个意思,它能现万法。虽现万法,这法绝对不是真的,这个你要知道。所以,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真的,一真法界里面的庄严也不是真的。但是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,都必须要经历的,你统统晓得,晓得都不执著,你就得自在了。永远记住佛给你讲的真话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如果我们在境界里面起一念贪心,你把这句话念一念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你贪恋的心就没有了。如果看到不如意的,你心里怨恨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怨恨心没有了。没有了,什么心起现?清净心现前,清净心现前是什么?就是你自性屏幕现前,不管它里头怎么样,屏幕没动,不管它里面是染是净,屏幕染净都没有,善恶染净全没有,这是自性!整个宇宙就是这个样子,所以你要把真相找到,叫诸法实相。
真身就是卢舍那,应身,应是感应,众生有感,卢舍那就应。卢舍那,记住,不要想著卢舍那是一个人,那你就想错了,你又著相了。卢舍那是自性的清净圆满,你就想著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卢舍那是什么?屏幕,我们讲电视的屏幕。众生有感,好比他按电钮,按一个频道,影像出现,那是应,叫感应道交。在应的里面,佛给我们讲,这里头出生无尽,由我们自己业力。实在讲,统统都是自己的业力,但是自己的业力有些强弱不一样,特别强的就像我们自己的成见,我们自己的愿望,这个很强。弱的部分,甚至於我们连想都没想到,其实它有,它不是没有,共业,一切众生的共业,对我们自己来说它是弱,我们主观观念强。於是感官世界千差万别,每个人感受不一样,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宇宙,所谓同分妄见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,别业妄见。同分妄见也不是真的相同,没有真的相同的道理,就是相似,很接近,相似的相同,没有真正的相同。都是自己起心动念变现出来的,与别人相不相干?毫不相关,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参透。所以这个地方跟你讲的真应相融,真是屏幕,应是里面的画面,它相融。看起来好像是一,它又不是一,相会消失,屏幕不消失,这是事实真相,一多无碍,画面是多,屏幕是一,它没有障碍。
「虽常在此处,而不离他处」,此处、他方不二,实在讲是什么?契入这个境界之后,空间跟时间都没有,空间跟时间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这在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学的,但是我们想不透。空间跟时间,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它所排列的是不相应行法,不相应行法,用现在的话说,它是抽象概念,它不是事实。如果说时间没有了,先后就没有,昨天、明天没有了,去年、明年没有了,去年的事情跟明年的事情都在眼前,你统统能看见,这是不思议的境界。空间没有了,怎么样?距离没有了,极乐世界在哪里?就在此地,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迷的时候,迷了自性,有时间、有空间,觉悟之后,时空没有了,这是真的。时空没有,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体,他方、此处是一不是二,所以常在此处,不离他处,没有来去,不能说他从那里到这里来,不是,没有来去。我们现在迷的时候,有没有来去?我们也还是没有来去,但是你自己执著以为有来去,确实没有来去。为什么?前一念不是后一念,后一念不是前一念,它念念是独立的。你听弥勒菩萨在此所讲的话,一弹指,我们现在用我们的说法是三百二十兆念头,这一弹指,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?三百二十兆。每个念头都现相,每个形相里面都有见闻觉知,形皆有识,前念不是后念,后念不是前念,它有相似,它绝对不是一个。你真正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搞清楚、搞明白是什么?叫解悟。而佛告诉我们,你还得进一步,要证悟,证悟的时候,你得到的是圆满受用。解悟是得到少分受用,为什么?你对於一切看淡了,不再那么执著。证悟的时候那就成佛,你真的是跟诸佛境界完全契入,那个不一样。所以,证悟得先通过解悟,你没有解悟你怎么能证悟,信解行证。我们今天也是这样,不知道。我们跟诸佛如来有什么两样?哪里有感,他自然就有应,他就现身去应,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,迷惑颠倒,还执著、还分别、还打妄想。诸佛菩萨他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妄想,这里面有带著习气的那是法身菩萨,四十一位菩萨,不带习气的那是究竟圆满的佛,统统都感应道交。
「虽远在他方,而恒住此方」,他方、此方,此处、他处都是讲的空间。「身虽不异,而亦非一」,他可以现同样的身。譬如释迦牟尼佛,他现佛身,在这个大世界里面,他可以同时在许许多多不同的地方现同样的身,那就是众生有同样的业感,同样的感他就现同样的身。所以身相不能说一,也不能说异,不一不异。「同时异处,而是一身」,时间相同,处所不相同,现的身也不见得一样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无论现多少身,还是一个身,卢舍那身!是从哪里现的?从清净圆满里头现出来的。
下面就跟你讲理,前面这是跟你讲事,「盖佛之体用,与法界同故」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我们今天所有一切的体用也是跟诸佛相同,跟法界相同,只是佛觉而不迷,我们是迷而不觉,就差在这里,除这个之外,没有两样。我们今天要是证悟,那就跟佛完全相同。没有证悟,现在解悟,明白了,解悟我们对生死不怕了,知道没有生死,也就是真的像佛经上讲的「远离颠倒梦想,度一切苦厄」,什么样灾难我们都晓得,这千变万化。你就会把这整个世间当作什么?人生如戏,你在看戏。这个世界不管怎么演变,好像你在看电视一样、看电影一样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你的心是定的,你不受外面境界干扰,解悟可以做得到。下面说,「混万化而即真,会精粗而一致,圆融无碍,随机教异耳」。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,你说他现身,你说他不现身,现跟不现是一不是二,圆融无碍,真妄是一体。混,我们常讲混是融合的意思,融合万事万物,都是真的。就好像见性一样,性在哪里?左右逢源,头头是道,随拈一法无不是,小,微尘;大,宇宙。这个真,用佛学的名词就是卢舍那、毗卢遮那,都是自性本体的名称,或者我们称佛性、法性,也是讲这个。会精粗而一致,精是对四圣法界来说的,粗是对六道里面众生来讲的,无论在四圣、在六道都是一致,也没有差别。
底下举出十种,十是代表无量,不是数字,也就是把无量无边的无碍归纳为十种,做简单介绍。第一个是「用周无碍」,它作用周遍,「谓佛於刹尘等处,现法界身云,起无边业用」。这个地方讲的佛就是四十一位诸佛如来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,所以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。於刹,刹是佛国土,尘是微尘,刹是讲大世界,尘是讲尘沙,比沙小,沙太大了。佛讲尘一共讲了八种,这都是讲的小数,很小。他说我们肉眼,肉眼眼力很好,能够看到牛毛尘。牛毛很粗,牛毛尖上有一粒尘土,眼睛好的人能看见,眼睛差的人看不见,不知道这上面有灰尘。这是最粗的,这是颗粒最大的。牛毛尘分作七分,七分之一叫羊毛尘,这第二种;羊毛尘再分七分之一,叫兔毛尘;兔毛尘分作七分之一,叫水尘;水尘七分之一叫金尘;金尘七分之一叫微尘,佛经里面讲的微尘。微尘,肉眼、天眼都看不见,都看不到,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,换句话说,六道里面的天人,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,他们的天眼都看不到,阿罗汉能看到。微尘的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,色聚极微的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,佛就讲到此地,再就没有了。极微之微叫邻虚尘,它不能再分,再分它是虚空,它跟虚空做邻居。所以佛讲极小的他讲了八种,这个东西相当於现在的微观世界,讲量子力学,他讲到原子、讲到电子、讲到基本粒子、讲到夸克,佛也讲八个,跟这个很相似。
但是在此地我们知道,佛能够在法界现身,众生有感,佛有应,一般人想不到微尘里头也有众生,那个众生里头有感,佛也有应,在微尘里面去应,这是佛家讲的大小不二,没有大小。刹土不大,微尘不小,微尘里面有刹土,刹土里头有微尘,这个我们在前面读过。什么人能去?普贤菩萨常常到微尘里面的世界去拜佛、去度众生。这比科学家高明,科学家发现夸克、发现基本粒子,基本粒子里面还有世界他没发现,这是佛法里面讲的高等科学。虽然现在科学家那是猜想、是想像,还不能把它证实,说宇宙是大爆炸,大爆炸出现了宇宙。爆炸的原点,原点很小,大概也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极微之微,说的这个意思,这个点爆炸,就形成现在的宇宙。可是佛告诉我们,宇宙的出生不是爆炸的,是什么?是起心动念,就是振动,这个科学也讲到。极微细的振动,这个振动就把自性里头本来具足,惠能大师讲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这个具足是圆满,没有一丝毫欠缺的,这个东西振动它,它就出现,不动它,它不出现。不动的时候不能说它没有,常寂光,常寂光不能说它没有,只要一振动,它就现相,就现宇宙;现相不能说它有,不现相不能说它没有,这是性德,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。
所以佛法是科学,它教你证得,怎么证得?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证得,这个境界就现前。我们从惠能大师说的这五句话,我们就很深刻的体会,他真的是证得,他不证得的话他说不出来。也就是说证得的时候,他真的见到常寂光,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,他真的看到屏幕。屏幕是如如不动的,是没有染污,是清净的,是具足一切万法的,屏幕不打开不能说它没有,打开不能说它有,就这个意思。我们现在从这个比喻上比较容易体会,所以我们很佩服古人,古人没有这些东西,他怎么能体会到那么深。所以,起无边业用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讲「出生无尽」,我们用万花筒来做比喻,从这么个小小东西来体会到它出生无尽这个道理。万花筒我们晓得,只有几片不同颜色的碎纸,你只要转动,它里面的变化千变万化,还找不到两个相同的。大宇宙、小宇宙的变化都是这么一个道理,都是动,不动,它就不起作用,动,它就起作用。自性是不动的,什么东西动?动是虚妄的,妄动,真不动,妄动。我们起心动念是妄的,心浮气躁这是动,心平气和是不动,不动生慧,动生烦恼,烦恼不能解决问题,烦恼只有把问题愈搞愈复杂。在中国古圣先贤,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来的时候怎么办?不动,把它放在一边,等心平气和的时候你再回头来看,就解决了;不可以在烦躁的时候解决问题,烦躁的时候解决问题后遗症很多,都是这个道理,这与性德相应。也就是说遇到任何事情绝不起冲动,永远保持著心平气和。
下面举经做例证,「故经云」,这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「一一微尘中,能证一切法,如是无所碍,周行十方国」。这里头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一微尘中,这个微尘就是前面讲的极微之微,在这个微尘里面能证一切法。为什么?微尘是性起的,是自性,法界也是自性,自性没有大小,所以一粒微尘跟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。那宇宙大!没有大小,大小是什么?大小是对立的,自性里头找不到对立。远近是对立,先后是对立,所有一切对立都不存在,心才清净,有这些东西,心就不清净。清净心现净土,不清净的就现染土、就现六道。六道里面讲清净、讲禅定,四禅八定,那讲定,功夫是不错,要是跟四圣法界比,你功夫差远了,还是心浮气躁。真的清净就不在六道,六道就没有了,四圣法界现前。四圣法界要跟诸佛实报土比,还是不够清净,为什么?他虽然没有执著,他还有执著的习气,还有分别,还有分别习气,还会起心动念。这就晓得,六道就是执著变现的,没有执著,六道就没有了。阿罗汉,我们怎么晓得这个事情?阿罗汉还有执著的习气,没有执著,阿罗汉超越六道,这样子我们晓得,六道是执著造成的。只要真的对世出世间一切法、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万物不再执著,六道就没有。六道从哪里来的?从执著来的,答案出来了。为什么会有六道?因为你有执著,你就有六道。你没有执著,你超越了,他没有执著,他超越了,六道之外的世界是太大了。所以从一尘中能证一切法。
我们现在看到晶片,像指甲那么大一点点的一块,居然里头能包容一部《大藏经》,有这么大的容量。一部《四库全书》,我看到那个晶片好像只有十几片,薄薄的十几片,一套《四库全书》。科学了不起,可是跟佛法比,佛法能在一尘中能证一切法,遍法界虚空界全部在一尘里头,我们的科学跟佛经上说的还差得远。现在一块晶片,我们看到很大,像指甲这么大一块,你才容那么一点点,人家一尘里头容一切法。这个一切法有过去、有未来,真的是所谓「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」,全都在一微尘里头。「如是无所碍,周行十方国」,周行十方国是形容他能在十方一切诸佛国土里面现身,帮助有缘众生破迷开悟。
「又云,佛演一妙音,周闻十方国,众音悉具足,法雨皆充满。」这都是讲他的作用周遍法界没有障碍,这是讲说法,前面是讲现身,现身没有障碍,说法没有障碍。「佛演一妙音」,一音而说法,这一音周闻十方国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们的心动一个念头,不管善念、恶念,周遍法界,这个速度之快没有办法形容。我们今天从物理上讲,光的速度最快,电磁波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,可是我们念头,动一个念头,念头的速度立刻周遍法界,光速、电磁波的速度跟我们念头的速度不能比,太小了。所以我们起念,善念跟善神感应,恶念跟那些恶魔感应,他都有感应的,你清净的念头,佛念跟佛感应,遍法界虚空界。我们想佛,佛现前,想魔,魔现前,想什么,什么现前,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。但是你要知道,你所想的全是虚妄,想佛是不是虚妄的?想佛也是虚妄的。但是虚妄里头有差别,如果我们真常想阿弥陀佛,想到极乐世界去,到那个地方可以开悟,可以成佛,这个不一样。你想天神,不过生天是享天福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。你要是想这些恶魔,帮助你作恶,让你恶业造得更深、更重、更广,你将来在三恶道受苦就受得愈来愈深,时间愈来愈久,全是自作自受。这是讲感应道交的一个道理,不可思议。
佛的法音确实是周遍法界,如果我们心清净,想听佛讲经,能不能听到?能听到。隋朝智者大师给我们做了个表演,他讲《法华经》,在讲台上忽然入定。出定之后告诉大家,他在定中他到了印度灵鹫山,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《法华经》,他还听了一段,他说《法华经》这一会到现在没散!在定中他能回到过去,智者大师去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多年,定中时间没有,空间也没有,告诉大家,佛还在讲《法华经》。也在唐朝,法照法师,朝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,他还请教问了很多修行的方法,见到五台山大圣竹林寺,金碧辉煌,佛的道场。离开的时候沿途做记号,希望下次再来不要迷路,结果回头一看,荒山,全没有了,这是菩萨示现的。这个世界叫凡圣同居土,有佛菩萨住的地方,有缘的人见到,示现给你看到,没有缘的人看不到,荒山。所以我们相信鸡足山有迦叶尊者的道场,决定是辉煌。《慈悲水忏》里面讲悟达国师见到迦诺迦尊者,那道场在四川,也是的,离开之后再回头看,没有了,荒山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我们这个人间不必执著,跟那个是一样的,有缘就看见,没有缘的看不见。所以,佛的音声也遍法界虚空界。「众音悉具足」,众音是说法,无量无边的佛法,有缘都能接触得到,都能听得到。「法雨」,法雨是形容诸佛如来的法布施周遍法界。「如是等用,无量无边,法界微尘」,法界是大的、大世界,微尘是物质里最小的,「无不周遍」,周遍法界,也周遍微尘,「是为用周无碍」,作用周遍,没有障碍。
我们今天能够很清楚、很明显的体会到,我们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一切造作跟佛的用周无碍完全相同。绝不能说是觉悟的时候成佛有,在众生、凡夫没有,那就讲不通,凡圣不二,怎么能讲得通?佛菩萨身相是自性变现的,我们的身相也是自性变现的,有什么两样?没有两样,真没有两样。差别在什么地方?差别在他觉,我们迷,给诸位说,迷悟不同,除迷悟之外,你找不到两样。所以我们常说,你去读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讲的是什么?《华严》讲的是自己,不是别人。你要认为《华严》讲的是别人,那这《华严》是别人的《华严》,不是你自己的《华严》。全是自己,贵在直下承当,你才能契入华严境界。怎么契入?常常读诵就契入,熟!天天跟它接近,天天不离开它。
现在有很多学佛的朋友来找我,听说我想搞个华严班,都想来参加。我们没有这个缘分,就是没有这个福报,找不到地方。需不需要找地方?不需要。为什么?处处都是道场,要找地方干什么!你只要懂得这个方法,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你就能契入华严境界,你就能够转迷为悟,转凡为圣。我们提供大家的方法,就是现在我们的《华严经》已经讲了四千个小时,诸位要是真正想学,要记住戒定慧这三大原则。戒是什么?戒是守方法,你守规矩、守方法。你真正肯学的话,一天十二个小时,天天不间断。这十二个小时,早晨起来念佛念两个小时,晚上睡觉之前,晚课念佛两个小时,这四个小时。上午、下午八个小时听经,听《华严经》,从我们这四千个小时的光碟,你从第一片听起。一天听六个小时,上午三个小时,一个小时静坐,下午也是听三个小时,一个小时静坐。你能够天天这样做法,这四千个小时听完差不多要三、四年,你三、四年这样做,你的心定了,那就恭喜。这是方法,依照这个方法就是持戒,三年你就得定,这个定就是华严三昧,定到一定的时间就开智慧,破迷开悟;这一悟之后,《华严经》没有听完,全通了,全都懂了。
我把这个方法传给你,无论在哪个地方那就是华严班。所以我们这个华严班是超越时空的,没有一定的处所,处处都是,时时都是,我们在一起学习。以这样的学习功夫,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决定得生,而且品位很高。你的烦恼、习气没断,凡圣同居土也是上辈往生,上辈就是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、上品下生。上辈往生的人都能够生死自在,换句话说,你想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可以去得了,你想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。但是有这种功夫的人多半他就走了,他还留在这个世间还不走的,那肯定还有些有缘众生需要他帮助。所以他住在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,是为帮助别人而住在这个世间;要为自己早就去了,不会住在这个世间,叫生死自在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这个功夫多少时间成就?我想不会超过五年,三年你得定,再加两年的功夫就会开慧。
第二,「相遍无碍,谓佛於十方一切世界,无量佛刹,种种神变,皆有如来示现受生之相,随现一相,众相皆具,万德斯圆,是为相遍无碍」。相是现相,变是变化,神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,叫神奇莫测,不是凡夫能想像得到的。不但是三十二应,我们常常念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知道三十二应,三十二是类,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,确实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。那个应,不是说应该用什么身,那我们把意思用错了。应是什么?是感应,众生有感,他就有应,他自己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自自然然的应。就像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一样,就是自己一个人,我用爱心对这个水,每次现的结晶都是非常之美,但是不是一样的。为什么不是一样的?我们念念那个爱心里头有等级成分不一样,所以它现的相不可能两个完全相同的,大同小异,它不会完全相同。这就是你同一个念头,你不可能第二个念头跟前面那个念头完全相同,做不到,总是有差别。这种微细的差别,你自己不能觉察,但是在水结晶反应上现出来。这就说明念念不一样,就是那爱心念念都不一样,都不相同。
就是说佛在遍法界虚空界,前面讲的大的是世界,小的是微尘,无量佛刹,微尘当中有佛刹。一切众生有感,微尘里面众生很多,他也有感,所以皆有如来示现受生之相。受生是什么?八相成道,现这个,这是举一个例子,举八相成道。你知道这个例子,他什么相都能现。八相成道是示现佛身,是现佛相,他能现菩萨相,他能现人相、能现天相、能现畜生相、能现花草树木相、能现山河大地相,所以你说佛在哪里?无处不是。所以觉悟的人说性在哪里?性就是佛,佛就是性。为什么?性是能现、能生、能变,一切万事万物是所现、所生、所变。能现是自性,在哪里?一切相上就是的,一切现相的体不就是自性吗?体你见不到,现相就见到了。我们还从电视屏幕上来看,屏幕是自性,屏幕在哪里你不知道,屏幕上所现的一切相,哪一个相不是屏幕?原来全都是的,没有一法不是的,就这个道理。连虚空都是的,虚空是自性现的,没有自性哪来的虚空,虚空是不相应行法,我们现在讲是抽象概念造成的。
没有一法不是,法法皆是,法法皆如,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对於一切诸法性德现前。性德头一个是什么?你们拜忏,拜忏里头一句话是什么?那是性德里第一个,「一切恭敬」,这性德。普贤菩萨行愿十大愿王,第一个「礼敬诸佛」。我们回头看看世间法,咱们中国的古礼,《礼记》里头一句,「曲礼曰:毋不敬」,没有一样不恭敬,就是一切恭敬,这是性德。什么人是这样的?见性的人都是这样的,对佛菩萨恭敬、对善人恭敬、对恶人也恭敬、对蚊虫蚂蚁也恭敬、对树木花草也恭敬、对山河大地也恭敬,没有一样不恭敬,为什么?平等的。他恭敬什么?恭敬法性,他见性了。那个恭敬是恭敬心,心里有恭敬,表现在外面自然是恭敬的样子。表现在外面这叫礼节,礼节是性德的流露,你看看在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四德,这个四德是比什么都重要,第二讲的「威仪有则」,这个示现是教化众生,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。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,现在这时代大家都不讲礼,人跟人当中没有恭敬心,你见人能微笑、能点头,熟的人能给他一鞠躬,就不一样。对方感受,他接受到了,你教他,旁边一切人看到也不一样,都受感染。我们汤池小镇那个例子,产生效果很大,到那里去的人都不知道恭敬,人与人都不晓得敬礼,点点头已经算不错了。学了几天都会鞠躬,无论跟哪个人见面都能行九十度鞠躬礼,那就不一样。「威仪有则」,这就叫行菩萨道,这就叫普度众生。
迷的人心量很小,觉悟的人心量就大,迷的人只顾自己,觉悟的人会念念为众生想,你看他常常能为众生想,这人觉悟了。特别是冤亲债主,冤亲债主要化解,我们的老祖宗在这些古籍里常常叮咛嘱咐,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要懂这个道理,不可以跟人结怨。结怨,你觉悟了没有问题,为什么?你超越六道轮回。如果你没有觉悟,你还在六道,那个事情麻烦,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苦不堪言!人生最凄惨的事情、最痛苦的事情无过於与人结怨,结怨有有意的、有无意的,最怕的是无意。怎样化解?这深深一鞠躬,真诚的关怀,就解决了,再深的怨恨都化解了。所以我们要懂得,人家对我们不好、对我们无礼、对我们横蛮,我们自己想到什么?他对别人为什么不是这样的?他为什么对我这样的?大概我过去生中是这样对他,一报还一报,现在还来了。我们马上晓得,我们以好态度对他,以善的态度对他,化解了。化解,以后是朋友,化敌为友,化怨为亲,这不但度自己,也度他。所以佛度有缘人,跟我们相亲的是有缘人,跟我们做怨怼的也是有缘人,有缘人先度,没缘的人,他也不是怨也不是亲,那得摆在第二,有缘先度。冤亲平等,这个问题才能化解。可不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很麻烦。放在心上,不但是有冤冤相报,对自己修行障道,他障碍你的清净心,他障碍你开悟,甚至於念佛障碍你功夫成片,障碍你往生,决定要化解。冤亲债主不在面前,我给他供个长生牌位,我天天对他礼敬。底下讲「随现一相,众相皆具,万德斯圆」,这叫「相遍无碍」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九段「无上慧菩萨」,偈颂第六首看起,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:
【此中无有二。亦复无有一。大智善见者。如理巧安住。】
这段经文佛菩萨告诉我们,就在一切现象上,你就见到自性,就见到理体。怎么见法?就是不能够著相,这点很重要。学佛的同学很多人都知道,过去禅宗里面大德,这是比较明显的,彻悟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见性,性是什么样子?老师总得让学生你说来我听听,什么样子?这就是相当於现在所谓考试,所谓面试,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见到了。最明显的、最具代表的是《坛经》里面六祖惠能大师,他的见性跟这个经上讲的境界完全相同。我们知道五祖时节因缘到了,就是时机成熟他心里有数,他应该要传法了。传法之后不会太久,他就往生,他就走了,底下有传人了。谁来传?心里面早就有数,但是还是要通过客观的考试,让大家心服口服。如果不通过考试就传,学生们心里不服。在考试的时候,大众也都认为肯定是神秀法师,因为神秀在当时已经是五祖的助教,五祖教那么多人,他是当助教。也就是说在大众当中他是带头的,他是个班长,佛门叫班首,现在叫班长,肯定是他,还有谁好讲话,这大众公认的。怎么想也没想到五祖把法传给惠能,这是没有一个人能想得到的。
考试,说简单也不简单,说不简单也很简单,五祖让学生们把自己学习的心得,写首偈子来送给他看看,这个故事在《坛经》里面记载得很清楚。这逼得神秀不得不写一首偈,这首偈也非常有名,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,这很多人都能够记得很熟的。这首偈五祖看了也很赞叹,不容易!这真正在修行,可是没见性,为什么?著相。你看我们经文里第一句就是讲,第五首偈,「於法无所著,无念亦无染」,结果怎么样?结果神秀法师这首偈,著相、有念又有染。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」,著相,「时时勤拂拭」是有染,希望把这个染洗干净,「勿使惹尘埃」,这有念、有染。惠能大师听到这首偈,他不认识字,别人念给他听,念的时候他听到了,他就晓得这没见性。他也随著大众,因为神秀大师把这首偈写在墙壁上,他也随著大众跟著一起到写著这偈颂的墙壁那里去拜,去礼拜,拜法。拜完之后,他说他也有一首偈,他不会写字,请个人帮他代写。当时有个姓张的居士,是个做官的,也在场,就答应了,「好,我代你写,你念出来」。实际上他是把那首偈子改掉,把神秀这首偈改了,他说的完全与无所著相应,「菩提本无树」,菩提哪来的树,「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这首偈一改过来之后,大家都很惊讶,五祖听了之后赶紧把它擦掉,说也没见性,让大家心平下来,半夜三更把他召见,法就传给他。
像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话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现在是不是佛?是佛。现在是个什么?现在是个糊涂佛,有障碍的佛。什么东西障碍?就是著相障碍了,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句话就是能大师开悟所讲的五句,实在讲一句话就讲完,佛这句话就讲完了。贤首国师在《还源观》上讲的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这一句话也讲完了。你看就这么一句话,惠能大师讲了五句,五句就是这一句话;而释迦牟尼佛讲了一部《华严经》,这一部《华严经》还是这五句话,就这一句话,一多不二,这个意思我们要懂。所以佛说,我们凡夫变成这个样子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这句话如果你听懂了,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你本来是佛。惠能大师了不起的地方,就是他听五祖开示,五祖给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一起放下;一起放下,障碍就没有了,自性就现前,这就叫做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就成佛。能大师的见性,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,是同一个境界,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。
释迦牟尼佛示现见性的那年是三十岁,惠能大师见性那年是二十四岁。释迦牟尼佛是表现一个知识分子,你看王子的身分,这身分特殊,聪明好学,这知识分子,是代表这种情形的,他还出去学了十二年,十九岁出去参学,到三十岁十二年。他学得很有成就,我们可以说当时印度这些宗教家,学派里面这些大德他统统亲近过。而且印度人非常重视禅定,我们相信他的四禅八定圆满成就,有这个能力他就突破今天所说的空间维次。四禅八定虽然不能完全突破,六道突破了,他能够看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他能看到阿鼻地狱,这里面的状况他一清二楚。这个不但释迦牟尼佛做到了,所有印度许多宗教、学派里面这些圣哲都有这个能力,不是一个人见到的,大家共同见到的,这就不是假的。你把六道里面状况向大家报告,那些人可以给你做证明,他讲得没错,我见到是这样的,这就决定不是假的。
可是我们能想像得到,至少有三个问题没有答案,第一个就是六道怎么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解答。所以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有这个疑问,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。他到菩提树下,实际上印度人叫毕钵罗树,是个大树,因为佛在那个地方开悟,所以以后叫它做菩提树,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,这个重要,这都是教我们。为什么?你所学得来的是知识,不是智慧,在外面学的是知识,你所看到的见闻觉知都是知识,不是智慧,智慧是从内心里放出来的,放光。把知识放下,如果知识不放下,它也是障碍,叫所知障,障碍见性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佛学跟学佛不一样,你不放下,全变成佛学。佛学是知识,开悟是智慧,是两码事情,智慧能解决问题,知识不能解决问题,知识能明了这些事相,不能解决问题。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也懂这个道理,你看汉朝那个时候,佛法有没有传来我们不知道,很早的时候,古德就说过,「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」。你所学得来的是记问之学,包括纵然你有禅定,你在六道轮回里面的事情搞得那么清楚,还是属於记问之学,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你还不能够解决,因为你出不了六道。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告诉大家要放下,放下入更深的禅定,这个界限就突破,突破之后,问题解决了。六道从哪里来的?知道了;为什么会有六道?也知道了。六道之外的境界太大了,六道真叫沧海之一滴,一个水泡,这是六道,这才看到华藏世界,大世界无量无边,这叫成佛。
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佛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;六祖在中国成就了,他不是以佛身,应以比丘身得度者,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分,用什么身分不是自己的意思,如果是自己的意思,他又有著、他又有念、他又有染了,不是自己的意思。那是什么意思?众生的感,他自然的应,这个我们用江本博士水实验你就能体会得到。确实这些佛菩萨所谓倒驾慈航,回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,这感应道交,众生感,他就应。而实实在在,很多话都是佛不得已随顺我们的常识说的,为什么?好懂。如果讲真话,讲真话你不懂,你会怀疑。讲真话是什么?这个感应,他也没有来,他也没有去,这是讲真话。说倒驾慈航,他来了没有?没有来;他去了没有?没有去,不来不去,这跟你讲真的,这就不懂了。他从极乐世界到这里来,从华藏世界到这里来,这个我们很懂,我们一点怀疑都没有;我们说他不来不去,这个麻烦大了。可是我们学《华严经》学到此地,现在懂得,真的是不来不去。为什么?我们有感,这一念感,他立刻就应,其实法身无处不在,他没有形相,你有感他就现相。就好比水的结晶,我们不通过实验看不到,它结晶在不在?在,它不是不在。你一实验,它就现出来。现出什么?现出它能听、它能看、它能懂得人的意思。不实验,它有没有?还是有,不能说不实验它没有,它有!
这就是说,心性遍法界虚空界,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,心地清净现净土。什么是净土?四圣法界是净土。心地不清净,就现秽土,不干净。什么地方不干净?六道不干净。秽土里面有善恶,净土里头没有善恶,四圣法界里面没有善恶,他心清净的,不但没有恶念,善念也没有,这真清净。六道里头有善恶,善念就三善道现前,恶念就三恶道现前,所以六道里头有善恶,四圣法界没有善恶,有染净。染净算是净了,还不是真正清净,真正清净怎样?染净都没有。这个经上讲的意思,染净都没有。染净都没有,那是什么境界出现?一真法界出现,就是实报庄严土出现。在《华严经》上初住以上,初住就是明心见性,什么叫明心见性?简单的说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明心见性,只要你统统放下,实报土现前。实报土里面的,那都是叫佛,所以叫诸佛如来。这个诸佛不是说很多很多的佛,不是这个意思,诸佛是讲四十一个阶级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四十个,等觉,四十一个,这四十一个叫诸佛。都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所以我们去想,他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著,这个境界叫真平等。在真平等里面,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?要是有四十一个阶级,那就不平等了。我们晓得,起心动念才有四十一个阶级,你有分别、有执著,如果说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都没有,哪来的四十一个阶级?这意思你一定要明白。有没有四十一个阶级?没有。为什么佛说四十一个阶级?四十一个阶级你不能说它没有,也不能说它有,为什么?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出来,他要不说出来,我们想不出来,我们总是会疑惑。他说什么?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,这个我们就明白了。
习气有厚薄不一样,他把这个习气厚薄分为四十一个阶级。初住菩萨起心动念刚刚放下,习气全在。习气有没有办法断?没有办法,断不掉。什么叫习气也很不好懂,古大德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,古大德用酒瓶做比喻,就是我们常见的酒瓶。他说酒瓶盛的酒都倒干净了,里头用干布擦,擦得干干净净,一滴酒都没有,真的没有,闻闻还有味道,那个味道就叫习气。这个习气你除不掉,有什么方法?摆在那里不要动它,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了。多长的时间这个习气才会真的没有?三大阿僧只劫。诸位要晓得,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说你修行的时间,是你无明断了之后,那个习气断干净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,习气就完全没有了,那叫究竟圆满佛。习气难断!
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问题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总算是把这个答案找到,找到不简单,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搞清楚。然后我们真的明白了,怎么修行法?无非是放下,所以放下太重要了。我们没有惠能大师那个本事,他能够一次放下,我们做不到。做不到,佛教给我们慢慢放,一天放一点,一天放一点,一年放一点,一年放一点,能够继续不断的放个三、五十年,也能到这个境界。他是一下就放下,一念之间就断掉,我们现在是走渐修,他那叫顿超,那是一步登天,我们这叫爬楼梯,一级一级往上爬也能到最高峰,达到最高峰完全是相同的。所以渐顿就不二,到达高峰就不二,没有达到的时候是不一样,到达之后是相同的。
我们从哪里放?我们在这几十年学习当中,常常劝勉同学,我们从自私自利放下,再不可以有自私自利的念头。自私自利的行为没有了,自私自利放下了,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是习气,还得把习气放下,为什么?才不会犯错。要把名闻利养的念头放下,要把贪爱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放下,要把贪瞋痴慢放下,我说这四句。这四句要知道,这四句没有进门,只是带到佛的门口,没进去。要是跨进这一步,入佛门,那真的证果了,小乘须陀洹果,大乘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。我们不能小看,为什么?这是圣人,你只跨进这一步叫超凡入圣。为什么?从此之后你进了学校,你一年一年升级,他就往上升,不会往下退,所以这一步跨进去叫「位不退」。佛法讲三种不退,第一个位不退你得到了,就是你再不会退转到凡夫,你退的底线就是初信位的菩萨,不会再退出来,初信位是最低的。你到二信、三信可能会退到一信,但是不会再退出来。小乘也是的,证得须陀洹,证到二果可能会退转退到初果,初果不会再往下退,保证你不退转。我们懂得这个,这都很难!这一生当中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。
如果真的你证得须陀洹果,或者是证得初信位的菩萨,我们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生方便有余土,不是凡圣同居土,你看这位子提升得多高,提升得多快。所以真正有志,要努力,要发一个狠心、勇猛心,放下。不是没有这个人,在中国过去朝朝代代都有这样的人,在家、出家,男众、女众,你去看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,你就知道了。真有这种人发这种狠心,他能放下,他在这一生当中有殊胜的成就,大幅度的提升极乐世界的品位。这个不是做不到,在理上讲人人都做得到,在事上讲,当然缘不相同,机缘很重要。你放下,你还有身体,你这个身体要穿衣、要吃饭,谁来照顾?就叫护法,这就是缘分,得有人帮助你,吃饭的时候给你送饭来,能照顾你,这叫护法,要善护,有这种人护持你。多半是用什么方法?闭关。闭关是有个关房,里面有小院子,你不出门,你就在里面念佛,一直念到往生。大概需要多少时间?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里面得到一个数据,大概是三年。为什么?太多人三年就成功,真的成功,他预知时至,他不生病走的。走的时候清清楚楚告诉大家,阿弥陀佛来了,接引我走了,一点都不迷惑,没有生病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自在!从前老和尚告诉我们,讲这些故事给我们听,名字我们不记得了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,早年我们初学佛的时候。一个念佛往生的人,走的时候他问,坐著走的你们有没有见过?有;有没有听说过?有。站著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?有;有没有见到过?也有。他翻个跟斗,头朝下、脚朝上,这样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?没听说过;有没有见过?没见过,他就走了。游戏神通,真是得大自在。
《华严》是大自在、是无障碍,我们今天藉这段时间来把佛十种无碍给诸位介绍,你就晓得,说佛的十种无碍就是我们自己的十种无碍。为什么?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是佛,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就自在。这是说「谓卢舍那佛说华严经,现法界无尽身云,真应相融,一多无碍」,我们先就说这几句。先解释卢舍那,《华严经》是卢舍那说的,卢舍那是谁?卢舍那就是释迦牟尼佛。《华严经》上讲佛有三身,有法身、有报身、有应化身。我们讲释迦牟尼佛,在我们这个世界是应化身,什么人应化的?卢舍那应化的。卢舍那是什么意思?卢舍那翻成中国意思叫「净满」,清净圆满。实在讲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的一句话,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用现在话说,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清净的,这个清净是圆满的清净。说这句话的是什么?他证得了报身,报身是卢舍那;换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的分身,惠能大师也是卢舍那的分身,卢舍那就是你自己自性里头圆满清净的那一分。
也有地方讲卢舍那的意思是「光明遍照」,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,毗卢遮那是法身,能不能讲?可以。为什么?三身是一身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你讲光明遍照行,你讲清净圆满也行。清净圆满是智慧,智慧是本有的,不是从外头修的,只要你有清净心,你一分清净心透一分智慧,十分清净心透十分智慧。智慧不是学来的,跟知识不一样,知识你是从外面求来的,智慧是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它能解决问题,它决定没有后遗症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,学术讲什么?讲悟性。但是印度人讲得彻底,印度人的悟性要从禅定里面去得到,中国人也讲修定,但是没有印度人那么严格,没有印度人那么样的深。中国人也讲静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」,这个也是禅定的意思,不过比起印度人就浅太多了,可是也是讲这套功夫。这些在西方人确实没有,东方人有智慧,西方人搞的是知识。
所以说《华严经》,说从卢舍那佛说《华严经》,这是从性德上讲的,释迦牟尼佛讲《华严经》是从事相上讲的。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的化身,讲《华严经》现法界无尽身云,就是现无量无边身,一切时、一切处都在那里宣讲,有没有止境?没有止境。而且是六尘说法,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,都在讲《华严经》,我们不知道。云这个字是个虚字,在此地它是表法的,就是说明身也好、事也好、法界也好,都不是真的。你看云,你不能说它有,你也不能说它无,非有非无,远看是云彩,近看没有了,我们现在坐上飞机飞到云层就知道了。云这个字在佛经上用得最多,就是代表不能说有、不能说无,你知道有这个形相,你不能够得到它,你抓不到它。这就是说「一切法,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云就是这样的,你不能得到,你可以享受它,你不能够占有它,你不能够控制它。我们如果用这个心态来过日子,你就快乐,你就过神仙生活,你得大自在。为什么?没有得失的念头。我们凡夫的烦恼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得失,患得患失,你晓得是云,你没有得失,你可以享受,多快乐。没有控制就没有烦恼,没有占有你就不造罪业,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给我们示现的,教你怎么过日子。用这种心态来过日子,什么灾难都没有,所有一切灾难与你不相干。灾难来的时候为什么你会感到苦?你接受,你就苦了。你晓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你就像看电视一样,电视里面灾难那是什么?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我们现前宇宙里面种种变化,是人的业力在里面变化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这一切三恶道不是真的,三善道也不是真的,再跟你说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,都是梦幻泡影。
再跟你说一真法界、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,为什么?我们现在晓得是无始无明习气现出来的,习气断了,它就没有了。什么是真的?常寂光是真的,那是不生不灭。常寂光在哪里?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就在眼前。我用比喻来说,诸位晓得,常寂光是什么?我们电视的屏幕是常寂光,它什么都没有。我们看到实报土也好,十法界依正庄严也好,那就是屏幕里现的现相,所以现相全是假的。你把频道一关,什么都没有,原来真相现前,屏幕这个相现前;你打开的时候,它现不现前?还现前,所以它不生不灭。屏幕上的影像是有生有灭的,屏幕不生不灭,不管它现相也好不现也好它都不生不灭,那个不生不灭叫常寂光,那是我们的自性,那是真正的我。所有一切现象是虚妄,希望从虚妄里面你回归到自性,自性是真的,能现万法,就跟电视屏幕一样能现万法。惠能大师最后一句话说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就这个意思,它能现万法。虽现万法,这法绝对不是真的,这个你要知道。所以,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真的,一真法界里面的庄严也不是真的。但是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,都必须要经历的,你统统晓得,晓得都不执著,你就得自在了。永远记住佛给你讲的真话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如果我们在境界里面起一念贪心,你把这句话念一念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你贪恋的心就没有了。如果看到不如意的,你心里怨恨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怨恨心没有了。没有了,什么心起现?清净心现前,清净心现前是什么?就是你自性屏幕现前,不管它里头怎么样,屏幕没动,不管它里面是染是净,屏幕染净都没有,善恶染净全没有,这是自性!整个宇宙就是这个样子,所以你要把真相找到,叫诸法实相。
真身就是卢舍那,应身,应是感应,众生有感,卢舍那就应。卢舍那,记住,不要想著卢舍那是一个人,那你就想错了,你又著相了。卢舍那是自性的清净圆满,你就想著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卢舍那是什么?屏幕,我们讲电视的屏幕。众生有感,好比他按电钮,按一个频道,影像出现,那是应,叫感应道交。在应的里面,佛给我们讲,这里头出生无尽,由我们自己业力。实在讲,统统都是自己的业力,但是自己的业力有些强弱不一样,特别强的就像我们自己的成见,我们自己的愿望,这个很强。弱的部分,甚至於我们连想都没想到,其实它有,它不是没有,共业,一切众生的共业,对我们自己来说它是弱,我们主观观念强。於是感官世界千差万别,每个人感受不一样,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宇宙,所谓同分妄见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,别业妄见。同分妄见也不是真的相同,没有真的相同的道理,就是相似,很接近,相似的相同,没有真正的相同。都是自己起心动念变现出来的,与别人相不相干?毫不相关,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参透。所以这个地方跟你讲的真应相融,真是屏幕,应是里面的画面,它相融。看起来好像是一,它又不是一,相会消失,屏幕不消失,这是事实真相,一多无碍,画面是多,屏幕是一,它没有障碍。
「虽常在此处,而不离他处」,此处、他方不二,实在讲是什么?契入这个境界之后,空间跟时间都没有,空间跟时间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这在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学的,但是我们想不透。空间跟时间,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它所排列的是不相应行法,不相应行法,用现在的话说,它是抽象概念,它不是事实。如果说时间没有了,先后就没有,昨天、明天没有了,去年、明年没有了,去年的事情跟明年的事情都在眼前,你统统能看见,这是不思议的境界。空间没有了,怎么样?距离没有了,极乐世界在哪里?就在此地,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迷的时候,迷了自性,有时间、有空间,觉悟之后,时空没有了,这是真的。时空没有,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体,他方、此处是一不是二,所以常在此处,不离他处,没有来去,不能说他从那里到这里来,不是,没有来去。我们现在迷的时候,有没有来去?我们也还是没有来去,但是你自己执著以为有来去,确实没有来去。为什么?前一念不是后一念,后一念不是前一念,它念念是独立的。你听弥勒菩萨在此所讲的话,一弹指,我们现在用我们的说法是三百二十兆念头,这一弹指,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?三百二十兆。每个念头都现相,每个形相里面都有见闻觉知,形皆有识,前念不是后念,后念不是前念,它有相似,它绝对不是一个。你真正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搞清楚、搞明白是什么?叫解悟。而佛告诉我们,你还得进一步,要证悟,证悟的时候,你得到的是圆满受用。解悟是得到少分受用,为什么?你对於一切看淡了,不再那么执著。证悟的时候那就成佛,你真的是跟诸佛境界完全契入,那个不一样。所以,证悟得先通过解悟,你没有解悟你怎么能证悟,信解行证。我们今天也是这样,不知道。我们跟诸佛如来有什么两样?哪里有感,他自然就有应,他就现身去应,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,迷惑颠倒,还执著、还分别、还打妄想。诸佛菩萨他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妄想,这里面有带著习气的那是法身菩萨,四十一位菩萨,不带习气的那是究竟圆满的佛,统统都感应道交。
「虽远在他方,而恒住此方」,他方、此方,此处、他处都是讲的空间。「身虽不异,而亦非一」,他可以现同样的身。譬如释迦牟尼佛,他现佛身,在这个大世界里面,他可以同时在许许多多不同的地方现同样的身,那就是众生有同样的业感,同样的感他就现同样的身。所以身相不能说一,也不能说异,不一不异。「同时异处,而是一身」,时间相同,处所不相同,现的身也不见得一样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无论现多少身,还是一个身,卢舍那身!是从哪里现的?从清净圆满里头现出来的。
下面就跟你讲理,前面这是跟你讲事,「盖佛之体用,与法界同故」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我们今天所有一切的体用也是跟诸佛相同,跟法界相同,只是佛觉而不迷,我们是迷而不觉,就差在这里,除这个之外,没有两样。我们今天要是证悟,那就跟佛完全相同。没有证悟,现在解悟,明白了,解悟我们对生死不怕了,知道没有生死,也就是真的像佛经上讲的「远离颠倒梦想,度一切苦厄」,什么样灾难我们都晓得,这千变万化。你就会把这整个世间当作什么?人生如戏,你在看戏。这个世界不管怎么演变,好像你在看电视一样、看电影一样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你的心是定的,你不受外面境界干扰,解悟可以做得到。下面说,「混万化而即真,会精粗而一致,圆融无碍,随机教异耳」。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,你说他现身,你说他不现身,现跟不现是一不是二,圆融无碍,真妄是一体。混,我们常讲混是融合的意思,融合万事万物,都是真的。就好像见性一样,性在哪里?左右逢源,头头是道,随拈一法无不是,小,微尘;大,宇宙。这个真,用佛学的名词就是卢舍那、毗卢遮那,都是自性本体的名称,或者我们称佛性、法性,也是讲这个。会精粗而一致,精是对四圣法界来说的,粗是对六道里面众生来讲的,无论在四圣、在六道都是一致,也没有差别。
底下举出十种,十是代表无量,不是数字,也就是把无量无边的无碍归纳为十种,做简单介绍。第一个是「用周无碍」,它作用周遍,「谓佛於刹尘等处,现法界身云,起无边业用」。这个地方讲的佛就是四十一位诸佛如来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,所以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。於刹,刹是佛国土,尘是微尘,刹是讲大世界,尘是讲尘沙,比沙小,沙太大了。佛讲尘一共讲了八种,这都是讲的小数,很小。他说我们肉眼,肉眼眼力很好,能够看到牛毛尘。牛毛很粗,牛毛尖上有一粒尘土,眼睛好的人能看见,眼睛差的人看不见,不知道这上面有灰尘。这是最粗的,这是颗粒最大的。牛毛尘分作七分,七分之一叫羊毛尘,这第二种;羊毛尘再分七分之一,叫兔毛尘;兔毛尘分作七分之一,叫水尘;水尘七分之一叫金尘;金尘七分之一叫微尘,佛经里面讲的微尘。微尘,肉眼、天眼都看不见,都看不到,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,换句话说,六道里面的天人,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,他们的天眼都看不到,阿罗汉能看到。微尘的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,色聚极微的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,佛就讲到此地,再就没有了。极微之微叫邻虚尘,它不能再分,再分它是虚空,它跟虚空做邻居。所以佛讲极小的他讲了八种,这个东西相当於现在的微观世界,讲量子力学,他讲到原子、讲到电子、讲到基本粒子、讲到夸克,佛也讲八个,跟这个很相似。
但是在此地我们知道,佛能够在法界现身,众生有感,佛有应,一般人想不到微尘里头也有众生,那个众生里头有感,佛也有应,在微尘里面去应,这是佛家讲的大小不二,没有大小。刹土不大,微尘不小,微尘里面有刹土,刹土里头有微尘,这个我们在前面读过。什么人能去?普贤菩萨常常到微尘里面的世界去拜佛、去度众生。这比科学家高明,科学家发现夸克、发现基本粒子,基本粒子里面还有世界他没发现,这是佛法里面讲的高等科学。虽然现在科学家那是猜想、是想像,还不能把它证实,说宇宙是大爆炸,大爆炸出现了宇宙。爆炸的原点,原点很小,大概也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极微之微,说的这个意思,这个点爆炸,就形成现在的宇宙。可是佛告诉我们,宇宙的出生不是爆炸的,是什么?是起心动念,就是振动,这个科学也讲到。极微细的振动,这个振动就把自性里头本来具足,惠能大师讲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这个具足是圆满,没有一丝毫欠缺的,这个东西振动它,它就出现,不动它,它不出现。不动的时候不能说它没有,常寂光,常寂光不能说它没有,只要一振动,它就现相,就现宇宙;现相不能说它有,不现相不能说它没有,这是性德,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。
所以佛法是科学,它教你证得,怎么证得?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证得,这个境界就现前。我们从惠能大师说的这五句话,我们就很深刻的体会,他真的是证得,他不证得的话他说不出来。也就是说证得的时候,他真的见到常寂光,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,他真的看到屏幕。屏幕是如如不动的,是没有染污,是清净的,是具足一切万法的,屏幕不打开不能说它没有,打开不能说它有,就这个意思。我们现在从这个比喻上比较容易体会,所以我们很佩服古人,古人没有这些东西,他怎么能体会到那么深。所以,起无边业用就是《还源观》里面讲「出生无尽」,我们用万花筒来做比喻,从这么个小小东西来体会到它出生无尽这个道理。万花筒我们晓得,只有几片不同颜色的碎纸,你只要转动,它里面的变化千变万化,还找不到两个相同的。大宇宙、小宇宙的变化都是这么一个道理,都是动,不动,它就不起作用,动,它就起作用。自性是不动的,什么东西动?动是虚妄的,妄动,真不动,妄动。我们起心动念是妄的,心浮气躁这是动,心平气和是不动,不动生慧,动生烦恼,烦恼不能解决问题,烦恼只有把问题愈搞愈复杂。在中国古圣先贤,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来的时候怎么办?不动,把它放在一边,等心平气和的时候你再回头来看,就解决了;不可以在烦躁的时候解决问题,烦躁的时候解决问题后遗症很多,都是这个道理,这与性德相应。也就是说遇到任何事情绝不起冲动,永远保持著心平气和。
下面举经做例证,「故经云」,这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「一一微尘中,能证一切法,如是无所碍,周行十方国」。这里头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一微尘中,这个微尘就是前面讲的极微之微,在这个微尘里面能证一切法。为什么?微尘是性起的,是自性,法界也是自性,自性没有大小,所以一粒微尘跟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。那宇宙大!没有大小,大小是什么?大小是对立的,自性里头找不到对立。远近是对立,先后是对立,所有一切对立都不存在,心才清净,有这些东西,心就不清净。清净心现净土,不清净的就现染土、就现六道。六道里面讲清净、讲禅定,四禅八定,那讲定,功夫是不错,要是跟四圣法界比,你功夫差远了,还是心浮气躁。真的清净就不在六道,六道就没有了,四圣法界现前。四圣法界要跟诸佛实报土比,还是不够清净,为什么?他虽然没有执著,他还有执著的习气,还有分别,还有分别习气,还会起心动念。这就晓得,六道就是执著变现的,没有执著,六道就没有了。阿罗汉,我们怎么晓得这个事情?阿罗汉还有执著的习气,没有执著,阿罗汉超越六道,这样子我们晓得,六道是执著造成的。只要真的对世出世间一切法、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万物不再执著,六道就没有。六道从哪里来的?从执著来的,答案出来了。为什么会有六道?因为你有执著,你就有六道。你没有执著,你超越了,他没有执著,他超越了,六道之外的世界是太大了。所以从一尘中能证一切法。
我们现在看到晶片,像指甲那么大一点点的一块,居然里头能包容一部《大藏经》,有这么大的容量。一部《四库全书》,我看到那个晶片好像只有十几片,薄薄的十几片,一套《四库全书》。科学了不起,可是跟佛法比,佛法能在一尘中能证一切法,遍法界虚空界全部在一尘里头,我们的科学跟佛经上说的还差得远。现在一块晶片,我们看到很大,像指甲这么大一块,你才容那么一点点,人家一尘里头容一切法。这个一切法有过去、有未来,真的是所谓「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」,全都在一微尘里头。「如是无所碍,周行十方国」,周行十方国是形容他能在十方一切诸佛国土里面现身,帮助有缘众生破迷开悟。
「又云,佛演一妙音,周闻十方国,众音悉具足,法雨皆充满。」这都是讲他的作用周遍法界没有障碍,这是讲说法,前面是讲现身,现身没有障碍,说法没有障碍。「佛演一妙音」,一音而说法,这一音周闻十方国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们的心动一个念头,不管善念、恶念,周遍法界,这个速度之快没有办法形容。我们今天从物理上讲,光的速度最快,电磁波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,可是我们念头,动一个念头,念头的速度立刻周遍法界,光速、电磁波的速度跟我们念头的速度不能比,太小了。所以我们起念,善念跟善神感应,恶念跟那些恶魔感应,他都有感应的,你清净的念头,佛念跟佛感应,遍法界虚空界。我们想佛,佛现前,想魔,魔现前,想什么,什么现前,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。但是你要知道,你所想的全是虚妄,想佛是不是虚妄的?想佛也是虚妄的。但是虚妄里头有差别,如果我们真常想阿弥陀佛,想到极乐世界去,到那个地方可以开悟,可以成佛,这个不一样。你想天神,不过生天是享天福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。你要是想这些恶魔,帮助你作恶,让你恶业造得更深、更重、更广,你将来在三恶道受苦就受得愈来愈深,时间愈来愈久,全是自作自受。这是讲感应道交的一个道理,不可思议。
佛的法音确实是周遍法界,如果我们心清净,想听佛讲经,能不能听到?能听到。隋朝智者大师给我们做了个表演,他讲《法华经》,在讲台上忽然入定。出定之后告诉大家,他在定中他到了印度灵鹫山,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《法华经》,他还听了一段,他说《法华经》这一会到现在没散!在定中他能回到过去,智者大师去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多年,定中时间没有,空间也没有,告诉大家,佛还在讲《法华经》。也在唐朝,法照法师,朝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,他还请教问了很多修行的方法,见到五台山大圣竹林寺,金碧辉煌,佛的道场。离开的时候沿途做记号,希望下次再来不要迷路,结果回头一看,荒山,全没有了,这是菩萨示现的。这个世界叫凡圣同居土,有佛菩萨住的地方,有缘的人见到,示现给你看到,没有缘的人看不到,荒山。所以我们相信鸡足山有迦叶尊者的道场,决定是辉煌。《慈悲水忏》里面讲悟达国师见到迦诺迦尊者,那道场在四川,也是的,离开之后再回头看,没有了,荒山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我们这个人间不必执著,跟那个是一样的,有缘就看见,没有缘的看不见。所以,佛的音声也遍法界虚空界。「众音悉具足」,众音是说法,无量无边的佛法,有缘都能接触得到,都能听得到。「法雨」,法雨是形容诸佛如来的法布施周遍法界。「如是等用,无量无边,法界微尘」,法界是大的、大世界,微尘是物质里最小的,「无不周遍」,周遍法界,也周遍微尘,「是为用周无碍」,作用周遍,没有障碍。
我们今天能够很清楚、很明显的体会到,我们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一切造作跟佛的用周无碍完全相同。绝不能说是觉悟的时候成佛有,在众生、凡夫没有,那就讲不通,凡圣不二,怎么能讲得通?佛菩萨身相是自性变现的,我们的身相也是自性变现的,有什么两样?没有两样,真没有两样。差别在什么地方?差别在他觉,我们迷,给诸位说,迷悟不同,除迷悟之外,你找不到两样。所以我们常说,你去读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讲的是什么?《华严》讲的是自己,不是别人。你要认为《华严》讲的是别人,那这《华严》是别人的《华严》,不是你自己的《华严》。全是自己,贵在直下承当,你才能契入华严境界。怎么契入?常常读诵就契入,熟!天天跟它接近,天天不离开它。
现在有很多学佛的朋友来找我,听说我想搞个华严班,都想来参加。我们没有这个缘分,就是没有这个福报,找不到地方。需不需要找地方?不需要。为什么?处处都是道场,要找地方干什么!你只要懂得这个方法,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你就能契入华严境界,你就能够转迷为悟,转凡为圣。我们提供大家的方法,就是现在我们的《华严经》已经讲了四千个小时,诸位要是真正想学,要记住戒定慧这三大原则。戒是什么?戒是守方法,你守规矩、守方法。你真正肯学的话,一天十二个小时,天天不间断。这十二个小时,早晨起来念佛念两个小时,晚上睡觉之前,晚课念佛两个小时,这四个小时。上午、下午八个小时听经,听《华严经》,从我们这四千个小时的光碟,你从第一片听起。一天听六个小时,上午三个小时,一个小时静坐,下午也是听三个小时,一个小时静坐。你能够天天这样做法,这四千个小时听完差不多要三、四年,你三、四年这样做,你的心定了,那就恭喜。这是方法,依照这个方法就是持戒,三年你就得定,这个定就是华严三昧,定到一定的时间就开智慧,破迷开悟;这一悟之后,《华严经》没有听完,全通了,全都懂了。
我把这个方法传给你,无论在哪个地方那就是华严班。所以我们这个华严班是超越时空的,没有一定的处所,处处都是,时时都是,我们在一起学习。以这样的学习功夫,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决定得生,而且品位很高。你的烦恼、习气没断,凡圣同居土也是上辈往生,上辈就是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、上品下生。上辈往生的人都能够生死自在,换句话说,你想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可以去得了,你想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。但是有这种功夫的人多半他就走了,他还留在这个世间还不走的,那肯定还有些有缘众生需要他帮助。所以他住在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,是为帮助别人而住在这个世间;要为自己早就去了,不会住在这个世间,叫生死自在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这个功夫多少时间成就?我想不会超过五年,三年你得定,再加两年的功夫就会开慧。
第二,「相遍无碍,谓佛於十方一切世界,无量佛刹,种种神变,皆有如来示现受生之相,随现一相,众相皆具,万德斯圆,是为相遍无碍」。相是现相,变是变化,神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,叫神奇莫测,不是凡夫能想像得到的。不但是三十二应,我们常常念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知道三十二应,三十二是类,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,确实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。那个应,不是说应该用什么身,那我们把意思用错了。应是什么?是感应,众生有感,他就有应,他自己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自自然然的应。就像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一样,就是自己一个人,我用爱心对这个水,每次现的结晶都是非常之美,但是不是一样的。为什么不是一样的?我们念念那个爱心里头有等级成分不一样,所以它现的相不可能两个完全相同的,大同小异,它不会完全相同。这就是你同一个念头,你不可能第二个念头跟前面那个念头完全相同,做不到,总是有差别。这种微细的差别,你自己不能觉察,但是在水结晶反应上现出来。这就说明念念不一样,就是那爱心念念都不一样,都不相同。
就是说佛在遍法界虚空界,前面讲的大的是世界,小的是微尘,无量佛刹,微尘当中有佛刹。一切众生有感,微尘里面众生很多,他也有感,所以皆有如来示现受生之相。受生是什么?八相成道,现这个,这是举一个例子,举八相成道。你知道这个例子,他什么相都能现。八相成道是示现佛身,是现佛相,他能现菩萨相,他能现人相、能现天相、能现畜生相、能现花草树木相、能现山河大地相,所以你说佛在哪里?无处不是。所以觉悟的人说性在哪里?性就是佛,佛就是性。为什么?性是能现、能生、能变,一切万事万物是所现、所生、所变。能现是自性,在哪里?一切相上就是的,一切现相的体不就是自性吗?体你见不到,现相就见到了。我们还从电视屏幕上来看,屏幕是自性,屏幕在哪里你不知道,屏幕上所现的一切相,哪一个相不是屏幕?原来全都是的,没有一法不是的,就这个道理。连虚空都是的,虚空是自性现的,没有自性哪来的虚空,虚空是不相应行法,我们现在讲是抽象概念造成的。
没有一法不是,法法皆是,法法皆如,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对於一切诸法性德现前。性德头一个是什么?你们拜忏,拜忏里头一句话是什么?那是性德里第一个,「一切恭敬」,这性德。普贤菩萨行愿十大愿王,第一个「礼敬诸佛」。我们回头看看世间法,咱们中国的古礼,《礼记》里头一句,「曲礼曰:毋不敬」,没有一样不恭敬,就是一切恭敬,这是性德。什么人是这样的?见性的人都是这样的,对佛菩萨恭敬、对善人恭敬、对恶人也恭敬、对蚊虫蚂蚁也恭敬、对树木花草也恭敬、对山河大地也恭敬,没有一样不恭敬,为什么?平等的。他恭敬什么?恭敬法性,他见性了。那个恭敬是恭敬心,心里有恭敬,表现在外面自然是恭敬的样子。表现在外面这叫礼节,礼节是性德的流露,你看看在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四德,这个四德是比什么都重要,第二讲的「威仪有则」,这个示现是教化众生,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。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,现在这时代大家都不讲礼,人跟人当中没有恭敬心,你见人能微笑、能点头,熟的人能给他一鞠躬,就不一样。对方感受,他接受到了,你教他,旁边一切人看到也不一样,都受感染。我们汤池小镇那个例子,产生效果很大,到那里去的人都不知道恭敬,人与人都不晓得敬礼,点点头已经算不错了。学了几天都会鞠躬,无论跟哪个人见面都能行九十度鞠躬礼,那就不一样。「威仪有则」,这就叫行菩萨道,这就叫普度众生。
迷的人心量很小,觉悟的人心量就大,迷的人只顾自己,觉悟的人会念念为众生想,你看他常常能为众生想,这人觉悟了。特别是冤亲债主,冤亲债主要化解,我们的老祖宗在这些古籍里常常叮咛嘱咐,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要懂这个道理,不可以跟人结怨。结怨,你觉悟了没有问题,为什么?你超越六道轮回。如果你没有觉悟,你还在六道,那个事情麻烦,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苦不堪言!人生最凄惨的事情、最痛苦的事情无过於与人结怨,结怨有有意的、有无意的,最怕的是无意。怎样化解?这深深一鞠躬,真诚的关怀,就解决了,再深的怨恨都化解了。所以我们要懂得,人家对我们不好、对我们无礼、对我们横蛮,我们自己想到什么?他对别人为什么不是这样的?他为什么对我这样的?大概我过去生中是这样对他,一报还一报,现在还来了。我们马上晓得,我们以好态度对他,以善的态度对他,化解了。化解,以后是朋友,化敌为友,化怨为亲,这不但度自己,也度他。所以佛度有缘人,跟我们相亲的是有缘人,跟我们做怨怼的也是有缘人,有缘人先度,没缘的人,他也不是怨也不是亲,那得摆在第二,有缘先度。冤亲平等,这个问题才能化解。可不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很麻烦。放在心上,不但是有冤冤相报,对自己修行障道,他障碍你的清净心,他障碍你开悟,甚至於念佛障碍你功夫成片,障碍你往生,决定要化解。冤亲债主不在面前,我给他供个长生牌位,我天天对他礼敬。底下讲「随现一相,众相皆具,万德斯圆」,这叫「相遍无碍」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