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二00五卷) 2008/11/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200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九段看起,「无上慧菩萨」,偈颂从第二首看起,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:
【诸佛所得处。无作无分别。粗者无所有。微细亦复然。】
这首偈二十个字,它的内容深广无尽,也把宇宙万有的真相说出来了。大乘教里面最简单的一句,许多同学都能够道得,就是「万法皆空」,这四句就是解释万法皆空;《心经》里面所说的「无智亦无得」,这是讲到真正究竟处,为什么无智、无得,这四句讲得很清楚。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这八首偈里面,前面六首是讲「内证」。这是内证的第一首,也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,教下里面所说的大开圆解,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。不同宗派所说的名词术语不一样,但是内容都是一桩事情,这个我们总得要明白。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「正明证入」,正是正式的,明是明了、明明白白,他证入了。证入什么?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在这首偈,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个小时,『诸佛所得处』,成佛,成佛是得道,我们世俗人讲得道了,成就佛道了。他所得的是什么?「处」就是菩提涅盘。菩提是什么?涅盘是什么?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的那时候,他明心见性了,他说了五句话,第一句话就是菩提,第二句话就是涅盘。他第一句怎么说?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菩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觉,清净就觉,染污就不觉,他说出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有没有染污?没有,从来也没有染污过,过去没有染污,现在也不会染污,未来还是没有染污。清净心生智慧,这叫菩提。没有染污,我们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末后两句说到粗细,粗是什么?六粗,细是三细,三细六粗没有,哪来的染污!可是我们现在的麻烦,麻烦在我们三细六粗统统有。
三细六粗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我们前面一堂课,我们就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三细相是妄想,是起心动念;六粗就是分别执著,六粗前面四条是分别,后面两条起业相、业系苦相是执著,所以从三细六粗就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没有!没有,我们以为是有,不但以为是有,我们还执著它是真有,这个麻烦大了,就是错在这个地方。但是不管你怎么以为、怎么执著,它都是假的,它不是真的。你几时要是明白了,三细相是什么?三细相是自性里面的幻相,不去理它,没事。所以大乘教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佛祖说,讲我们这些众生,「真如不守自性」。这就是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为什么会有无明?是真如不守自性。这句话是双关语,两重意思,第一个是讲到根本,三细是非常微细的波动,昨天我们说得很清楚。
我们看弥勒菩萨跟世尊的对话,世尊问弥勒菩萨,我们凡夫常讲一念,起个念头,这念头很粗,世尊问弥勒菩萨,这一念里头有几个念?那就是细念,我们这个念是粗念,这一念是粗念,一个粗念里头有几个细念?有几个形?有几个识?形是物质现象,识是精神现象。弥勒菩萨的答覆是「一弹指」,一弹指是一个粗念,一弹指里面「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」,百千是十万,三十二亿乘十万就是三百二十兆。你看我们的一个粗念、一个念头分析出来,这里头分成细念,就是阿赖耶讲的细念,三细相的细念,有三百二十兆个细念。我们通常弹指,试试看一秒钟,一秒钟可以弹四次,再乘四,现在都用一秒钟做单位,一秒钟有多少个细念?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个细念。弥勒菩萨说得好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,念念成形,这个形就是阿赖耶三细相最后一个叫境界相,境界相是什么?物质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。念头一动,宇宙就出现了,所以说宇宙从哪里来的。宇宙出现了,依报出来了,形皆有识,识是什么?正报出来了,识不是别人,识是我,我从哪里来的。我跟宇宙是同时发生的,都是自性里头的幻相,不理它,没事。不理它,这种现象是什么?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净土宗常讲的,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里头有三细相,没有六粗。六粗在哪里?六粗在十法界、在六道,这是把宇宙根源说出来了。
我从哪里来的?禅宗有参话头,参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最初父母未生前我们本来面目是什么?本来面目就是自性清净心,那就是本来面目。在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讲的是什么?一体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说一句,惠能大师说了五句。给诸位说,五句跟这一句意思完全相同。自性,六祖说自性;自性清净,你看清净有了;圆是圆满,不生不灭是圆满,本自具足是圆满,本无动摇是圆满,能生万法也是圆满。它还有个明,明是什么?明是自性觉,就是清净起作用,那是明,那就是菩提。所以六祖讲五句,《还源观》上讲一句,自性清净圆明体。发生现前这个幻相,《还源观》上讲得很清楚,从一体起二用,起了两种作用,怎么起的?就是真如不守自性,这是真如不守自性的第一个意思。起了一点非常微细的波动,这个非常微细你要知道,它的时间是一秒钟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,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就在那个短短的时间。
这个短短的时间,清凉这里说得好,「不可以识识」,你没有办法,这个识是什么?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就是分别,你没有办法用分别去认识它;「不可以智知」,智是什么?智是智相,六粗里的头一个,智相,我们今天讲的知识,这不是智慧,是知识,知识达不到,你没有办法用知识去了解它,所以说不可思议。最后的结论说,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这是讲到大乘教里面所谓的菩提涅盘。菩提、涅盘是个假名,你不要以为真有菩提,是真有菩提,但是它名字并不叫菩提;真有涅盘,它也不叫涅盘,这是个假名。譬如我们人都有个名字,名字是假名,名是我吗?名不是我,我可以把名字改掉,换个名字。你们看近代弘一大师,这也是个书法家,他常常写字送给人,写完之后他题个名字,大家拿到都不一样,凑起来之后,他的名字有一百多个,随心所欲,没有一个名字。这就是什么?名是假名,老子说得好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所以贵在什么?贵在你体会它的意思,所谓是言外之音,你要是执著在名相里就全错了。
所以佛在《般若经》上跟我们说,他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全否定了,他说我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,什么人要说我说法,这个人叫谤佛。这话什么意思?这个话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,名相是假的,你要从假相里面去悟入真实。真实在不在假名?不在假名里头,执著假名你就不能够悟入真实,你必须不执著假名。假名不碍事,它是假的,它是虚妄的,所以从虚妄里引导你入真实,那就对了。像我们现在走路,你们在高速公路上走,每一段有个岔路它就有个指牌,那个指牌是指示你道路的,它写著南京,那是向南京方向走。你要是不懂得,「南京到了,这就是南京了」,就完全错了。佛讲一切经就是这个意思,到处插指路牌,绝对不是那个地方,你循著这个路走,你就对了,你看到之后,你把它丢掉,你往前面走。所以决定不可以执著,不但不能执著,分别也不可以。佛法难也就难在这个地方,如果你真懂了,真懂它不难,它的确也很容易,只要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放下,自性清净圆明体你就证得。
在哪里?就在现前,就在当下。所以悟了的人,你问他:性在哪里?他跟你讲:头头是道、左右逢源、就在当下、没有一法不是。古大德用比喻告诉我们,他用黄金比喻自性,以金器比喻万法,器器皆金,哪一法不是自性!我们今天讲法,有色法、有心法,归为这两大类,色法是物质,心法是精神。精神跟物质是分不开的,精神里面有物质,物质里头有精神,所有物质里头有精神现象,就是有见闻觉知、有受想行识。这个现象是最近这十年,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实验证明出来了,水是矿物,它真的有见闻觉知、有受想行识;换句话说,它不是死的,现在所谓是有机体,它是活的。佛告诉我们,不但是水有见闻觉知、有受想行识,任何物质,物质讲到最小,现在讲原子、电子、粒子、基本粒子,我们肉眼都看不见,在显微镜之下才看到的,它是物质,物质就有见闻觉知、就有受想行识,无论什么物质都没有例外的。弥勒菩萨讲的,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物质现象,「形皆有识」,识就是精神现象,就是讲的见闻觉知、受想行识,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统统都有,只要六粗里头都有。
三细相里面有见闻觉知,没有受想行识,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智相,就是说他没有分别,智相是分别,他没有分别就没有受想行识,有分别就有受想行识。所以在十法界里面,高级的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菩萨、佛在十法界里面是高级的,他有没有受想行识?还是有,为什么?他分别的习气没断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分别断了,分别习气没断;十法界里面的佛分别习气断了,他妄想没断,他还会起心动念,所以他还有智相,很微弱的智相。智相一断,十法界就没有了,真的是觉后空空无大千,十法界也没了。这是什么境界现前?实报庄严土现前,实报庄严土是三细相,极其微细。所以「不可以识识,不可以智知」,这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唯证方知。怎么证法?放下就证得了。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不了解事实真相,没有想到佛在《华严》里面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。知道之后,我们於一切法,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不再有执著,不但没有执著,我相信分别也放下了,放下起心动念不容易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能够把执著放下,这就证果,不是究竟果,但是真的证果了。果是什么?佛经里面有句话说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就是果。这是梵语的音译,可以翻,不是不能翻,翻经的这些法师他用原文音译,他不翻,是为了什么?尊重不翻。我们学佛想得什么?就得这个,翻成中国意思叫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句话里头有三桩事情:正觉、正等正觉、无上正等正觉,这三桩事。放下执著,你就证得正觉,正觉的名字有个假名,叫阿罗汉、叫辟支佛,阿罗汉、辟支佛他证得正觉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证得正觉的人,六道没有了。由此可知,六道从哪里来的?六道从执著来的,只要有执著就有六道。换句话说,六道是自己造的,是自己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。我有执著,我有六道;你有执著,你也有六道;他有执著,他也有六道。你我他,我们坐在一起,我们所看到六道的境界叫同分见妄,因为我们都有这个烦恼习气,所以我们看到是一样的,其实各人看到的是各人的境界,并不是真的一样。好比我们这个摄影棚里面,你看有十几盏灯光,现在都开了,光光交流,实际上我们每盏灯的光各各不相同。你要不相信的话,你关掉这一盏,这盏灯它就没有了。他不执著了,这个人证阿罗汉走了,其他的人有,他还在。你再关掉一盏,它的光没有了,各人是各人的。六道,各人是各人的六道,彼此有没有交涉?不能说没有交涉,也不能说有交涉,这很微妙!所以佛讲这个法叫妙法,为什么?基本的原理你要记住,一体二用,二用里头有三遍,这就是有基本的道理在里头,这是基本的原理。
三遍就是物质现象也好,是精神现象也好,它都有三个特性,第一个特性就是周遍法界,好像我这盏灯照著,周遍这个房间,他的灯也周遍这个房间,每盏灯都是周遍房间。有没有冲突?没有冲突;有没有妨害?没有妨害。为什么没有冲突、没有妨害?因为它是虚妄的,它不是真的,你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这是第一个特性,周遍法界。第二个特性,出生无尽,那就变化太多了,为什么会有变化?随著你的分别执著它起变化,也就是随著你的六粗起变化,起变化是十法界,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这么个缘故。你的分别执著很淡薄,这个境界就很清净,就是净土,分别执著很浓就染污了。一般讲十法界里面,四圣法界心清净,可以说是净土;六凡六道里面是染污,是秽土,是染污。
染污里面就又出现善恶,诸位要晓得,净土里头没有善恶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里头没有善恶,只有染净,一层比一层清净。阿罗汉是刚刚得清净心,辟支佛的清净心比他深,菩萨的清净心又比辟支佛高一等,最清净的是佛,没见性。这个清净就是讲智相很淡薄,阿罗汉的智相很浓,但是阿罗汉不造业了,业系苦相、起业相他没有了,所以他没有六道。在六道里面,这就是染了,染污,心地染污不清净,这里面有善恶,所以善则感三善道,恶他就感得三恶道。三善道里面,最上面的叫上品十善,第二等的是中品十善,第三等的是我们人间,下品十善。也有人说下品十善是阿修罗、罗刹,人是中品十善,诸天是上品十善,行,也能讲得通。恶也有上中下三品,上品是最恶的,上品恶是地狱,中品恶是饿鬼,下品恶是畜生。千变万化,出生无尽。
这个道理我们也很难想得通,所以我们就想到小时候玩的万花筒,我讲万花筒,有很多人送了好多万花筒给我。我们把万花筒比作自性,你看里面,你只要动,这个动是什么?就是分别执著,分别执著就是动,你在里面看它,里面变化无量无边。你把它不停的转一年,你看,不会有一个相同的,出生无尽,怎么变都没有超越你的分别执著,出生无尽。第三个很重要,含容空有。物质跟精神都有这三个特性。第二个特性就是惠能大师末后那一句话说,「能生万法」,我们把万花筒比喻作自性,一转,能生万法。万法不离自性,无论是精神、是物质都是含容空有。很微细的一念,一念里面成形,变成物质现象;变成精神现象,形皆有识,也是周遍法界的。
含容空有,我们佛门讲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心包太虚是含空,虚空,要知道虚空是自性变的,不离自性,离了自性没有虚空;容是包容,包容有,有就是量周沙界。你看看,本来的心量是这样的,现在这个心量为什么变成那么小?变成这么小,还不就是分别执著!愈执著,心愈小,愈小你就愈苦。苦从哪里来的?是你自作自受,你忘失了你的自心,忘失了你的本性,你的本性是包虚空法界的。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相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那就对了。我们要问,诸佛菩萨他是怎么看这个世界、怎么看这个宇宙、怎么看十法界依正庄严?《金刚经》的四句偈就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他对於宇宙万象决定没有分别,决定没有执著,那就不碍事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。这就入如来境界,这就是成正觉,这就是得菩提涅盘了。所以小乘人放下了执著,得少分,菩提涅盘的少分;菩萨能够把分别放下,不分别了,他就得多分;到佛,佛是把起心动念也放下了,他得的是圆满。菩萨得的是正等正觉,佛所得到的是无上正等正觉。
所以这首偈里头特别要给你说的,粗的没有,粗的没有就是十法界没有;细的没有,细的没有就是一真法界跟实报庄严土也没有。也许初学的同学说,什么都没有了,那怎么办?什么都没有了,自性现前了。自性是什么?常寂光。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四土,最高的叫常寂光土,常寂光土也叫大光明藏,一片光明,这里头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。什么时候能证得?起心动念放下就证得了。所以在《华严经》上,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他怎么明心的?就是他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统统放下。根利的人,我们讲上上根人,这种人很厉害,他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一下放下,那从凡夫立刻就成佛,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他都不必经历,他一下就到顶头上去了。我们现在天天慢慢放、慢慢放是爬楼梯,一级一级往上去登。
那个很厉害,有两个代表的人物,其实人物很多。两个最出名的,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,他在三十岁的时候给我们表演一下放下,顿悟、顿超、顿证无上菩提。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其实禅宗里面,代代祖师哪个不是这样的!惠能特别是因为他不认识字,他没有念过书,一天经都没听过,所以我们用他来做代表。他听到别人念《金刚经》,是偶然的一个时候,经典上记载,他原来是个樵夫,卖柴火的。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,抗战时期还有,我们小时候住在城市里面还买柴烧灶,那时候没有这些电,也没有瓦斯,连煤气都没有,所以煮饭的时候是烧柴火。柴火专门有这些苦力的工人,他们上山砍柴,挑到城里面来卖;还有卖水的,没有自来水,有专门挑水卖水的,这都是很辛苦的工作。他一天卖的钱不多,都很少,买一点米、买一点菜过一天日子,所以很辛苦的生活。他柴卖掉,拿到钱离开的时候,就听到有人念经,他就在窗外面站了一会儿,愈听愈有意思,他就推开门到里面找这个念经的人,向他请教,你念的是什么?念得很好,很好听。这个念经的人也感觉得很惊讶,这个卖柴的人不认识字,他怎么能听得懂《金刚经》?这一听,他就叫听的人把他听的意思讲出来,这个念经的人感觉到非常惊讶,很了不起,那时候惠能二十四岁。
诸位从这个地方,你细心去想想,所以能大师说,转凡成圣与学不学没关系。他悟了之后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你念给他听,他就讲给你听,他讲得一点都不错,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他。五祖的大弟子神秀跟五祖不少年,五祖教学,神秀担任助教,你看看,衣钵没有传给神秀,传给惠能,这个不认识字的。为什么?他真放下了,神秀没放下。祖师传衣钵,让大家自己把这么多年学习的心得写首偈子来看看,这是考试,这也很公平。神秀的一首偈,他写的也就是他的心得报告,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。我们现在想想,妄想分别执著他有没有放下?你看这四句,没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在。惠能大师听到这首偈子也非常赞叹,赞叹完之后,他说我也有一首,他又不会写字,请别人帮他写,他怎么的一首?他把神秀大师的偈子改了,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」,改掉了,他著相,这个没有了。由此可知,这与学、无学真的不相干,只要你肯放下,放下原来就是。在哪里?就在当下。
所以无明怎么起来的?这个要知道,无明什么时候起来的?佛在经上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佛给我们讲无始无明,无始就是没有开始。有开始、有终结,那不就是真的!所以无明不生不灭。不生不灭是什么?它是有生有灭,它时间太短,短到你找不到它的生灭。你去想想看,一秒钟它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灭,这生灭你能找得出来吗?它太快了,可以说生灭同时,生灭同时就是没有生灭。什么原因起的?没有原因;什么时候起的?没有时候;什么处所起的?没有处所,你都找不到,全是虚妄,这个要了解。
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,「本觉自然」,所以它不是造作的,起心动念就是造作,本觉自然的。你起心动念,本觉就不觉,就变成不觉了。「悟亦冥符」,冥符就是暗合道妙,悟了,你就明白了,这个事实真相你就完全搞清楚了。所以「智无分别」,智本来就是分别,六粗里头第一个是智相,它就有分别,这告诉你没有分别。到无分别的时候,三细相就没有了,三细相没有了就是实报庄严土没有了。「六粗亦然」,六粗是十法界,三细相没有了,十法界哪里会存在!剩下来的是什么?剩下来的就是常寂光,这是永恒不变的,只有这是真的。这里面精神现象没有,物质现象也没有,一片光明,这是自性清净圆明体。所以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,我们都是这一个圆明体现出来的,现出来的幻相,这要知道,不是真相。只要我们不起心动念,就又回归到清净圆明体,回归清净圆明体就成佛了,这叫究竟圆满佛,这总得搞清楚。所以清凉这两句话讲得很好,「不可以识识,不可以智知」,这两句话讲得非常之好,也就是不能起心动念,不能够分别,分别尚且不能,当然就没有执著,这个话的真正意思在此地。
下面解释粗细,什么叫细,什么叫粗?「又有能所证,名之为粗」,有能证、有所证,这个相就粗了。能证、所证在哪里?四圣法界。阿罗汉,他把执著放下,证阿罗汉果,他有能证,他有所证;辟支佛也有能证、也有所证;四圣里面的菩萨、佛都有能证、都有所证,这粗。「无能所证,目之为细」,无能所证是什么?这是我们常讲的一真法界、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里面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所以他没有能证也没有所证,那叫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到向上一著,「皆言语道,故并无之」,言语也没有了。「菩提涅盘,绝心行故」,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了,试问还有没有什么菩提涅盘!说到了极处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这首偈,你要是把它的大意明了,时时用这个来观照,也就是我们烦恼习气现行的时候,你就把这四句偈念一念,你的心就平了,「诸佛所得处,无作无分别,粗者无所有,微细亦复然」,你的心就恢复到平静。三细六粗就变宇宙,就变十法界,三细相就是宇宙现象出现了,我出现了,依正庄严出现了,六粗就是十法界出现了,这说明这个事实真相。下面我们看第三首:
【诸佛所行境。於中无有数。正觉远离数。此是佛真法。】
佛法确实有真有假。这是第三首。讲后五首,就是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这五首偈,讲什么?「照境显理」。我们现在看照境显理的第一首,「后五中,初偈」,就是第三,我们刚刚念的此是佛真法,「正明照境,境即俗境」,境是什么?境就是六道,照就是观照,这个字用得好。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你想想,你哪一天没有照?你早晨起来照镜子,晚上睡觉之前洗个脸也照镜子,照!这教导我们什么?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用心如镜就对了。你看镜子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;有没有分别执著?没有,但是它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是明心见性的人,他们用心都是照,不像我们,我们用心是什么?照里头有分别、有执著,这就错了。他们没有分别执著,就是六根,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,乃至意知法,六根对六尘起作用都用一个照字,用这个字代表,就是六根对六尘的境界。《心经》上举这个例子,用观世音菩萨做代表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。如果我们要会照,就照见万法皆空,眼见的是色空,耳听的是声空,鼻嗅的是香空,舌尝的是味空,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,你得清净心。我们现在因为有分别、有执著,照见的时候起副作用,副作用是什么?贪瞋痴慢。诸位要知道,贪瞋痴慢,自性里头没有,不但自性里头没有贪瞋痴慢,自性里头,前面一首偈我们念过,三细六粗都没有,哪来的是非人我!哪里来的四相四见!四相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没有这个东西。
所以《金刚经》上佛说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什么是有为法?这讲得很粗,粗中之粗,凡是有生灭的法就叫有为法。我们人在这个世间,你看有出生、有死亡,有生老病死;植物有生住异灭,所以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;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,所以叫无常。这一切无常的都叫做生灭法,就是有为法。什么东西无为?大概我们看看除了虚空之外,好像统统都是有为的。而实际上给你讲,虚空也是有为法,不过它变化很小,我们发现不了它的变化,不像其他物质跟精神现象变化差别很大,我们容易觉察到。其实虚空也不是真的,你看看天亲菩萨的《百法明门论》,他把时间跟空间排列在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。百法分为五大类,分为心法(精神)、色法(物质),心法里面还有心所法,心所法也是属於精神,心所是心理作用,所以心法、心所法是精神,色法是物质。心不相应行法,心不相应这个法有,它不属於心法,它也不是心所法,它也不是色法,用现在的话来说,叫抽象的概念。它与心、心所、色法有关系,但是它又不是属於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,一共有二十四类,二十四类里面就有时间跟空间。
时间、空间从哪里来的?从分别执著来的,人要到放下分别执著,时空就没有了。时间没有了,你可以回到过去,你也可以走进未来;空间没有了,远近没有了,距离没有了。极乐世界在哪里?就在此地;华藏世界在哪里?也在此地。很难懂!其实我们现在要利用这些科学技术来比喻,就不难懂了。科学家告诉我们,在这个宇宙里面确实有许多不同维次的空间。我们现在所住的空间是三维空间,四维、五维、六维、七维,在理论上讲是没有数量的,无量无边的维次。维次不相同,你就见不到,你只能见到同维次,或者是在这维次以下的,二维空间我们能见到,一维空间是零。那我们用比喻,譬如我们现在用电视,电视屏幕,我们知道这个电视屏幕可以能够收到全世界总有几千、几万个电视台,这些画面统统可以能收到,这就好比是无数的不同空间维次。我们按钮按到哪个频道,它这个频道就出现,没有按的时候,你不能说它没有;按的时候它出现了,你也不能说它真有。
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是讲一尊佛的刹土,我们知道这个宇宙之间,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每个诸佛刹土里面多数都有十法界。我们在「世界成就品」里面读到过,「华藏世界品」、「世界成就品」前面我们念过,宇宙之间诸佛刹土无量无边。有的诸佛刹土它只有实报庄严土,它没有十法界,那真的是净土。为什么是这样的?可能,我们在理论上能想得通,那个世界里面的居民只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所以它没有十法界。如果这个世界上居民,他有妄想、他有分别、他有执著,那就有十法界、有六道、有三途。所以你们如果要问,有没有世界上没有三途的?肯定有,那个世界的居民虽然有六道,但是它没有六道,它只有三道。甚至於只有两道,人天两道,为什么?他不作恶,他没有贪瞋痴,贪瞋痴慢都没有,那就是修罗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就没有了,这可能,不是不可能。我们这个世界的居民,贪瞋痴慢疑统统具足,那就是十法界、六道三途统统具足。所以你要问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。虽然有,是虚妄,实际上讲,了不可得!为什么?你想一念的时间那么短,它所现出来的境界,所以念念不可得,是个幻境。你不要执著它,不要去想它,你一放下,你就作佛菩萨了;你要是天天想它,那就是智相、相续相、计名字相,就统统出来了,那就愈搞愈错了。我们现在看,走这个错误路子的人真多。前天有个同修送本书给我看,这书讲什么?讲世界末日,从哪里讲起?从宇宙大爆炸讲起,但是它的结论我很赞成,书很厚,我是大略的看了一下。它的结论说,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,这个世界走向毁灭。这话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所以他提出拯救世界要怎么?要限制科学的发展。这个话不是他所说出来的,我在过去看汤恩比先生的一些著作,他在七0年代就讲得很多。他就提出科技的发展是必须要有限度,凡是对人类衣食住行有帮助的可以发展;与衣食住行不相干的,最好不要搞这东西。所以这个总结是正确的。
佛教给我们,我们就要认识万法,能大师告诉我们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是自性所生,或者是所现,或者说所变都行。《华严经》上讲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识是什么?分别执著是识,实际上三细相都是识,三细相是阿赖耶极其微细的分别,现的相是实报庄严土。这里面如果起智,这个智不是智慧,是知识,为什么?它从识里面生的,不是自性,自性本有的是智慧。所以智慧不是从读书上求来的,读什么样的书你都开不了智慧,读佛经也开不了智慧。佛经读得滚瓜烂熟,讲得天花乱坠,那是什么?那是智,六粗相里面的智相,我们讲知识,不是智慧,这要知道。不用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你只要不用它,智慧就起来了。所以我们细心去观察,六祖惠能的是智慧,那是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有的智慧,所以他能够照见五蕴皆空,跟观世音菩萨一样。对於整个宇宙森罗万象,他都能够通达明了,为什么?因为它是自性所变现的,见了性哪有不明了的道理!
我们看这首偈子,这是叫我们照境,境就是俗境,这是十法界里面的。「有能所故」,有能照、有所照。能与所,如果你有分别、你有执著,就错了。有能照、有所照,要有这种分别,这是四圣法界下面,声闻、缘觉。如果没有这个分别,那是「即俗而真」,就是真跟俗是一不是二。能所是分别,把分别放下,分别没有了,当然执著也没有了,这是什么?这个人是十法界的菩萨。如果对能所,念头都不生了,那是法身菩萨,是佛的境界,这个地方我们要学。「心同无为,故云远离」,这是『正觉远离数』。正觉,我们有分别,这个正觉是谁?阿罗汉;如果我们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动念,这个正觉是法身菩萨。《华严》是圆教、是一乘,这个正觉决定不是阿罗汉,至少也是初住以上的菩萨,为什么?「远离数」。远离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这叫真的远离,这时候一切法是真的佛法,不是假的。
是真的,那这一法永恒存在?不是,不是这个意思,「真法」是你真的懂得这一切法的真相,是这个意思。你真的晓得这一切法是幻有,它的体是真空,真空就是自性,自性能生万法,万法不离自性。你不可以在这个地方起心动念,你才恍然大悟,彻底明了,你真的认识了。所以佛真法,佛是大觉,你彻底觉悟了,这就叫做你真正见到、你真正明白诸法实相。这是我们应该要学的,应该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那你就过佛菩萨的日子,就不是凡夫。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灾难?对你来讲没有了,你入到这个境界,这世间没有灾难,对迷的人讲,迷的人有,觉悟的人没有。像《心经》里面观自在菩萨所说的,「度一切苦厄」,为什么?你照见五蕴皆空。万法皆空,了不可得,哪来的灾难!所以一切苦厄没有了。然后你才真正晓得,只有佛法,只有大乘能解决问题,它是真的解决,它不是假的。你回归到自性,你的生活空间是无限大的,而且你住在任何时空里面,你都是与自性相应的,世界什么样的灾难与你已经毫不相关,得大自在,你才能帮助这些苦难众生。他们为什么这样?迷而不觉,起心动念像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,无不是罪,无不是业。「是佛真法」,这一句「双结能所」,这首偈做总结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确实有能现、有所现,但是能所是一,为什么?都不离自性,不离三细相。我们再看底下一首偈:
【如来光普照。灭除众暗冥。是光非有照。亦复非无照。】
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,「后四遣相显理」,就是这首偈往后,就是第四、第五、第六、第七这四首偈,说什么?遣相显理。理在哪里?理在事相里面,你著了相,你就见不到理;如果你不著相,理就现前,这个理就是自性。所以什么时候你见性?只要你不著相,那真的是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什么不是自性!虚空也是自性,万法都是自性变的。所以古人讲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金在哪里?随拈一法都是金,哪一样不是金!你就晓得,一切法的本体就是自性,本体不是物质、不是精神,它能变现成物质、变现成精神,它自己不是,它能变;所变现的这些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就是自性。你执著分别,你永远见不到;你只要离开分别执著,你就见到了。见到的不圆满,必须要怎么样?必须要把起心动念放下,到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,你就完全见到了。
那时候你所见到的跟惠能大师肯定完全相同,那就是你见到任何一法,你见到什么?你见到它本自清净,你见到它本不生灭,你见到它本自具足、本无动摇、能生万法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《还源观》里面,你见到了一体,你见到了二用,你见到了三遍,极小的微尘里面,你都见到这现象,这叫见性。我们今天见不到是什么?迷了。迷的什么?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。为什么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就见不到?佛经上的比喻好,它把我们的心比喻作水,水必须在很清净、不混浊,就是干净,平,没有波浪,这个水像一面镜子,照见外面境界。我们起心动念了,微波,起了波浪,起了波浪还能照,不是很清楚,起心动念是微波;有分别,分别是大浪,那就很难见得清楚;执著是波涛,完全不见了。所以阿罗汉他能够把执著放下,让波涛变成大浪,那就是能见少分了。像我们现在在九龙看香港,你看维多利亚港,浪不小,但是香港的倒影还能看得到,你在这边看那边的倒影。如果是湖面,水平如镜,倒影就像镜子一样,就看得很清楚。现在我们看的时候,它都还在动。所以这个比喻比得很好,我们必须要把心定下来,心静下来,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,没有分别执著。贪瞋痴慢是染污,执著是造业,那是波涛。所以我们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放下,就见到了,见到事实真相。所以后面是遣相显理,你不要著相,遣是把它遣除,遣除你的妄想分别执著,你不要著相,性就见到了,就见性了。
它的方法?都是「蹑迹遣滞」,用这个方法。「初偈」,就是我们刚才念的第四首,「双非显中」,这里面讲『是光非有照,亦复非无照』,这是双显。显什么?「照理灭障,菩提涅盘,离有无故」。菩提涅盘,你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无,为什么?你说有,你分别执著了;你说无,你也分别执著了,就这个道理。你只要不起心不动念,有无都不存在,你真的照见了。这个事情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,很重要,无论什么事情现在自己面前,六根所接触的都要晓得。这个「光」是什么?光就是智觉,『如来光普照』,你看它不用佛,它用「如来」。如来是什么?如来是自性,佛是从相上说的,如来是从性上讲的。讲佛,从相上讲,有释迦牟尼佛、有药师佛、有毗卢遮那佛,它有分别;从性上讲,性上讲是一个。我们的自性就是如来,自性的光就是般若智慧,所以我们眼看东西,我们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,是不是看得很清楚?古大德常常给我们讲,我们第一念就是「如来光普照」,第一念。可是第二念就变了,第二念分别执著就跟著起来,这就坏了,就迷了。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,这个人就成佛了。为什么不能保持,还会变?这就是所谓「真如不守自性」,你没有办法把它保持住。你落到分别就落一级,再落到执著就落两级,往后怎么样?愈陷愈深,把你的妄想烦恼习气统统勾出来,那你就苦了。苦从哪里来的?苦没有来处,是你妄念里头生的,告诉你,都是假的不是真的,你那个苦是冤枉受的。所以佛说这些众生叫可怜悯者,为什么?真有苦,你要说他可怜悯者,那你不是就挖苦别人?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法!根本就没有,他以为有在受苦,这才真可怜,可怜可悯,那不是真有,这个道理要懂。
所以我们要学,《楞严经》上佛讲得非常好,教我们舍识用根,就这个意思。经上这个意思,古大德很少发现,明朝时候有个交光法师,被他发现了。他很感慨的说,古大德对於《楞严经》的注解,都没有真正懂得佛的真实义。他发现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跟天台大师所讲的意思不同。天台也有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所谓三止三观。《楞严》从传到中国来,一般研究《楞严》的都是用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来解释这三个意思。交光大师说不是的,它跟天台不一样,天台三止三观没有离开心意识,也就是说没有离开妄想分别。但是《楞严经》里面所说的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是不用心意识,心意识就是识,舍识用根。不用心意识用什么?不用心意识就是用如来智慧光来普照,它是这个意思。交光大师好像寿命也不是很长,他得了病,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。他就跟阿弥陀佛说:《楞严经》传到中国来很久了,注解不是如来真实义,我想重作一本注解来解释《楞严经》,向阿弥陀佛告假,我现在要注经,等我经注完之后,我再请佛来接引我往生。阿弥陀佛点头答应,走了,他的病好了,所以可以请假的,来注经。这段故事是在他序文里面写出来的,我们相信交光法师不会打妄语,肯定是真有其事,所以向阿弥陀佛告假来注经。这就是《楞严经》的新疏,就是从这里分开新旧两派的讲法,旧派是以长水大师为首,依天台大师,就是依《法华经》的止观来讲;交光完全是相反,从心性上来说,说得好。
舍识用根就跟禅关系非常密切,你看禅家的参究怎么参法?离心意识参。所以佛家叫参究,不叫研究,我们世间研究是什么?研究他用心意识,参究是不用心意识。心意识是什么?心是妄想,意是执著,识是分别,就是说,他用的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,他还用这个东西。用这个东西不能见性,这个东西是什么?障碍,障碍你明心见性。所以禅宗决定不用这个东西,是离心意识,也就是说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打妄想,这很难。这三个东西离开,你就晓得他心多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,智慧就是如来光普照。所以你只要有分别执著,就不是如来光普照,是六粗里面智相光普照,就不能『灭除众暗冥』,那做不到。「众暗冥」是什么?暗是黑暗,冥是不明,众暗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就这些东西。离心意识,这个才能灭除。
下面这两句很重要,「是光」就是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光,你不能够起心动念,「我自性清净心里面般若智慧现前了」,你只要有这一念就完了,完全又堕落在六粗里面的智相去了,智相接著相续相可麻烦了。不能有,不能有这个念头,也不能说「亦复非无照」,这不是自性,都不可以有。无论你说是有,或者是没有,都在分别执著里头,那你就全都错了。要晓得自性里头,我们常讲的,它没有相对的,没有对立的。我们凡夫生活在什么世界?科学家提出相对论,相对论就是对立的,你看,有长就有短,有大就有小,它都是对立的。自性里头没有对立的,所以宇宙是一体。你知道一体,你就跟一切人不对立,跟一切事不对立,跟一切万物不对立了。不对立,你就回归到自性,这个太重要了。多少人修行不能回归到自性,什么原因?对立不肯放下。这就是不知道自性清净圆明体,包括所有的万法,都在这个体里头,十法界依正庄严,哪一法离开它!它这个东西就像大海一样,所谓性海,大乘教里面把法性比作海,森罗万象就像海里面的泡沫一样,海里面的水泡沫很多,浪花很多,没有离开大海,它是一体的。
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够回归到一体,就好办了,於一切法不再有分别、不再有执著,那变成什么?四德现前。你看三遍后面讲四德,头一个是随缘妙用,你就能够随一切众生的缘。妙是什么?随缘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妙!我们今天随缘,随缘随著变,为什么?随缘会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这就是凡夫,这不是妙用,这是造业。诸佛菩萨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那就是说,他永远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著。所以这个摆在第一条,有这一条才会有第二条。第二条是什么?第二条就是今天讲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你才真正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众生看。最好的榜样是什么?你随顺性德,你不违背性德,所以说威仪有则,就随顺性德,不违背性德,你说这多有意思。所以说「离有无」,菩提涅盘离有无,有无就是对立,就是相对的,他永远不对立,你要记住这个,所有一切法里头都没有对立的。这是性德,它是一体,一体怎么对立!两个体就对立,一体。知道我们每个人就像大海的一个小水泡,我们都同一个大海,水泡起来的时候,好像这个水泡不是那个水泡,水泡破裂的时候都一样的。没有破裂的时候也知道是一样的,这叫觉悟,这叫明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九段看起,「无上慧菩萨」,偈颂从第二首看起,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:
【诸佛所得处。无作无分别。粗者无所有。微细亦复然。】
这首偈二十个字,它的内容深广无尽,也把宇宙万有的真相说出来了。大乘教里面最简单的一句,许多同学都能够道得,就是「万法皆空」,这四句就是解释万法皆空;《心经》里面所说的「无智亦无得」,这是讲到真正究竟处,为什么无智、无得,这四句讲得很清楚。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这八首偈里面,前面六首是讲「内证」。这是内证的第一首,也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,教下里面所说的大开圆解,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。不同宗派所说的名词术语不一样,但是内容都是一桩事情,这个我们总得要明白。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「正明证入」,正是正式的,明是明了、明明白白,他证入了。证入什么?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在这首偈,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个小时,『诸佛所得处』,成佛,成佛是得道,我们世俗人讲得道了,成就佛道了。他所得的是什么?「处」就是菩提涅盘。菩提是什么?涅盘是什么?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的那时候,他明心见性了,他说了五句话,第一句话就是菩提,第二句话就是涅盘。他第一句怎么说?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菩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觉,清净就觉,染污就不觉,他说出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有没有染污?没有,从来也没有染污过,过去没有染污,现在也不会染污,未来还是没有染污。清净心生智慧,这叫菩提。没有染污,我们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末后两句说到粗细,粗是什么?六粗,细是三细,三细六粗没有,哪来的染污!可是我们现在的麻烦,麻烦在我们三细六粗统统有。
三细六粗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我们前面一堂课,我们就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三细相是妄想,是起心动念;六粗就是分别执著,六粗前面四条是分别,后面两条起业相、业系苦相是执著,所以从三细六粗就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没有!没有,我们以为是有,不但以为是有,我们还执著它是真有,这个麻烦大了,就是错在这个地方。但是不管你怎么以为、怎么执著,它都是假的,它不是真的。你几时要是明白了,三细相是什么?三细相是自性里面的幻相,不去理它,没事。所以大乘教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佛祖说,讲我们这些众生,「真如不守自性」。这就是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为什么会有无明?是真如不守自性。这句话是双关语,两重意思,第一个是讲到根本,三细是非常微细的波动,昨天我们说得很清楚。
我们看弥勒菩萨跟世尊的对话,世尊问弥勒菩萨,我们凡夫常讲一念,起个念头,这念头很粗,世尊问弥勒菩萨,这一念里头有几个念?那就是细念,我们这个念是粗念,这一念是粗念,一个粗念里头有几个细念?有几个形?有几个识?形是物质现象,识是精神现象。弥勒菩萨的答覆是「一弹指」,一弹指是一个粗念,一弹指里面「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」,百千是十万,三十二亿乘十万就是三百二十兆。你看我们的一个粗念、一个念头分析出来,这里头分成细念,就是阿赖耶讲的细念,三细相的细念,有三百二十兆个细念。我们通常弹指,试试看一秒钟,一秒钟可以弹四次,再乘四,现在都用一秒钟做单位,一秒钟有多少个细念?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个细念。弥勒菩萨说得好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,念念成形,这个形就是阿赖耶三细相最后一个叫境界相,境界相是什么?物质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。念头一动,宇宙就出现了,所以说宇宙从哪里来的。宇宙出现了,依报出来了,形皆有识,识是什么?正报出来了,识不是别人,识是我,我从哪里来的。我跟宇宙是同时发生的,都是自性里头的幻相,不理它,没事。不理它,这种现象是什么?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净土宗常讲的,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里头有三细相,没有六粗。六粗在哪里?六粗在十法界、在六道,这是把宇宙根源说出来了。
我从哪里来的?禅宗有参话头,参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最初父母未生前我们本来面目是什么?本来面目就是自性清净心,那就是本来面目。在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讲的是什么?一体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说一句,惠能大师说了五句。给诸位说,五句跟这一句意思完全相同。自性,六祖说自性;自性清净,你看清净有了;圆是圆满,不生不灭是圆满,本自具足是圆满,本无动摇是圆满,能生万法也是圆满。它还有个明,明是什么?明是自性觉,就是清净起作用,那是明,那就是菩提。所以六祖讲五句,《还源观》上讲一句,自性清净圆明体。发生现前这个幻相,《还源观》上讲得很清楚,从一体起二用,起了两种作用,怎么起的?就是真如不守自性,这是真如不守自性的第一个意思。起了一点非常微细的波动,这个非常微细你要知道,它的时间是一秒钟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,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就在那个短短的时间。
这个短短的时间,清凉这里说得好,「不可以识识」,你没有办法,这个识是什么?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就是分别,你没有办法用分别去认识它;「不可以智知」,智是什么?智是智相,六粗里的头一个,智相,我们今天讲的知识,这不是智慧,是知识,知识达不到,你没有办法用知识去了解它,所以说不可思议。最后的结论说,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这是讲到大乘教里面所谓的菩提涅盘。菩提、涅盘是个假名,你不要以为真有菩提,是真有菩提,但是它名字并不叫菩提;真有涅盘,它也不叫涅盘,这是个假名。譬如我们人都有个名字,名字是假名,名是我吗?名不是我,我可以把名字改掉,换个名字。你们看近代弘一大师,这也是个书法家,他常常写字送给人,写完之后他题个名字,大家拿到都不一样,凑起来之后,他的名字有一百多个,随心所欲,没有一个名字。这就是什么?名是假名,老子说得好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所以贵在什么?贵在你体会它的意思,所谓是言外之音,你要是执著在名相里就全错了。
所以佛在《般若经》上跟我们说,他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全否定了,他说我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,什么人要说我说法,这个人叫谤佛。这话什么意思?这个话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,名相是假的,你要从假相里面去悟入真实。真实在不在假名?不在假名里头,执著假名你就不能够悟入真实,你必须不执著假名。假名不碍事,它是假的,它是虚妄的,所以从虚妄里引导你入真实,那就对了。像我们现在走路,你们在高速公路上走,每一段有个岔路它就有个指牌,那个指牌是指示你道路的,它写著南京,那是向南京方向走。你要是不懂得,「南京到了,这就是南京了」,就完全错了。佛讲一切经就是这个意思,到处插指路牌,绝对不是那个地方,你循著这个路走,你就对了,你看到之后,你把它丢掉,你往前面走。所以决定不可以执著,不但不能执著,分别也不可以。佛法难也就难在这个地方,如果你真懂了,真懂它不难,它的确也很容易,只要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放下,自性清净圆明体你就证得。
在哪里?就在现前,就在当下。所以悟了的人,你问他:性在哪里?他跟你讲:头头是道、左右逢源、就在当下、没有一法不是。古大德用比喻告诉我们,他用黄金比喻自性,以金器比喻万法,器器皆金,哪一法不是自性!我们今天讲法,有色法、有心法,归为这两大类,色法是物质,心法是精神。精神跟物质是分不开的,精神里面有物质,物质里头有精神,所有物质里头有精神现象,就是有见闻觉知、有受想行识。这个现象是最近这十年,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实验证明出来了,水是矿物,它真的有见闻觉知、有受想行识;换句话说,它不是死的,现在所谓是有机体,它是活的。佛告诉我们,不但是水有见闻觉知、有受想行识,任何物质,物质讲到最小,现在讲原子、电子、粒子、基本粒子,我们肉眼都看不见,在显微镜之下才看到的,它是物质,物质就有见闻觉知、就有受想行识,无论什么物质都没有例外的。弥勒菩萨讲的,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物质现象,「形皆有识」,识就是精神现象,就是讲的见闻觉知、受想行识,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统统都有,只要六粗里头都有。
三细相里面有见闻觉知,没有受想行识,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智相,就是说他没有分别,智相是分别,他没有分别就没有受想行识,有分别就有受想行识。所以在十法界里面,高级的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菩萨、佛在十法界里面是高级的,他有没有受想行识?还是有,为什么?他分别的习气没断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分别断了,分别习气没断;十法界里面的佛分别习气断了,他妄想没断,他还会起心动念,所以他还有智相,很微弱的智相。智相一断,十法界就没有了,真的是觉后空空无大千,十法界也没了。这是什么境界现前?实报庄严土现前,实报庄严土是三细相,极其微细。所以「不可以识识,不可以智知」,这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唯证方知。怎么证法?放下就证得了。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不了解事实真相,没有想到佛在《华严》里面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。知道之后,我们於一切法,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不再有执著,不但没有执著,我相信分别也放下了,放下起心动念不容易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能够把执著放下,这就证果,不是究竟果,但是真的证果了。果是什么?佛经里面有句话说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就是果。这是梵语的音译,可以翻,不是不能翻,翻经的这些法师他用原文音译,他不翻,是为了什么?尊重不翻。我们学佛想得什么?就得这个,翻成中国意思叫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句话里头有三桩事情:正觉、正等正觉、无上正等正觉,这三桩事。放下执著,你就证得正觉,正觉的名字有个假名,叫阿罗汉、叫辟支佛,阿罗汉、辟支佛他证得正觉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证得正觉的人,六道没有了。由此可知,六道从哪里来的?六道从执著来的,只要有执著就有六道。换句话说,六道是自己造的,是自己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。我有执著,我有六道;你有执著,你也有六道;他有执著,他也有六道。你我他,我们坐在一起,我们所看到六道的境界叫同分见妄,因为我们都有这个烦恼习气,所以我们看到是一样的,其实各人看到的是各人的境界,并不是真的一样。好比我们这个摄影棚里面,你看有十几盏灯光,现在都开了,光光交流,实际上我们每盏灯的光各各不相同。你要不相信的话,你关掉这一盏,这盏灯它就没有了。他不执著了,这个人证阿罗汉走了,其他的人有,他还在。你再关掉一盏,它的光没有了,各人是各人的。六道,各人是各人的六道,彼此有没有交涉?不能说没有交涉,也不能说有交涉,这很微妙!所以佛讲这个法叫妙法,为什么?基本的原理你要记住,一体二用,二用里头有三遍,这就是有基本的道理在里头,这是基本的原理。
三遍就是物质现象也好,是精神现象也好,它都有三个特性,第一个特性就是周遍法界,好像我这盏灯照著,周遍这个房间,他的灯也周遍这个房间,每盏灯都是周遍房间。有没有冲突?没有冲突;有没有妨害?没有妨害。为什么没有冲突、没有妨害?因为它是虚妄的,它不是真的,你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这是第一个特性,周遍法界。第二个特性,出生无尽,那就变化太多了,为什么会有变化?随著你的分别执著它起变化,也就是随著你的六粗起变化,起变化是十法界,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这么个缘故。你的分别执著很淡薄,这个境界就很清净,就是净土,分别执著很浓就染污了。一般讲十法界里面,四圣法界心清净,可以说是净土;六凡六道里面是染污,是秽土,是染污。
染污里面就又出现善恶,诸位要晓得,净土里头没有善恶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里头没有善恶,只有染净,一层比一层清净。阿罗汉是刚刚得清净心,辟支佛的清净心比他深,菩萨的清净心又比辟支佛高一等,最清净的是佛,没见性。这个清净就是讲智相很淡薄,阿罗汉的智相很浓,但是阿罗汉不造业了,业系苦相、起业相他没有了,所以他没有六道。在六道里面,这就是染了,染污,心地染污不清净,这里面有善恶,所以善则感三善道,恶他就感得三恶道。三善道里面,最上面的叫上品十善,第二等的是中品十善,第三等的是我们人间,下品十善。也有人说下品十善是阿修罗、罗刹,人是中品十善,诸天是上品十善,行,也能讲得通。恶也有上中下三品,上品是最恶的,上品恶是地狱,中品恶是饿鬼,下品恶是畜生。千变万化,出生无尽。
这个道理我们也很难想得通,所以我们就想到小时候玩的万花筒,我讲万花筒,有很多人送了好多万花筒给我。我们把万花筒比作自性,你看里面,你只要动,这个动是什么?就是分别执著,分别执著就是动,你在里面看它,里面变化无量无边。你把它不停的转一年,你看,不会有一个相同的,出生无尽,怎么变都没有超越你的分别执著,出生无尽。第三个很重要,含容空有。物质跟精神都有这三个特性。第二个特性就是惠能大师末后那一句话说,「能生万法」,我们把万花筒比喻作自性,一转,能生万法。万法不离自性,无论是精神、是物质都是含容空有。很微细的一念,一念里面成形,变成物质现象;变成精神现象,形皆有识,也是周遍法界的。
含容空有,我们佛门讲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心包太虚是含空,虚空,要知道虚空是自性变的,不离自性,离了自性没有虚空;容是包容,包容有,有就是量周沙界。你看看,本来的心量是这样的,现在这个心量为什么变成那么小?变成这么小,还不就是分别执著!愈执著,心愈小,愈小你就愈苦。苦从哪里来的?是你自作自受,你忘失了你的自心,忘失了你的本性,你的本性是包虚空法界的。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相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那就对了。我们要问,诸佛菩萨他是怎么看这个世界、怎么看这个宇宙、怎么看十法界依正庄严?《金刚经》的四句偈就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他对於宇宙万象决定没有分别,决定没有执著,那就不碍事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。这就入如来境界,这就是成正觉,这就是得菩提涅盘了。所以小乘人放下了执著,得少分,菩提涅盘的少分;菩萨能够把分别放下,不分别了,他就得多分;到佛,佛是把起心动念也放下了,他得的是圆满。菩萨得的是正等正觉,佛所得到的是无上正等正觉。
所以这首偈里头特别要给你说的,粗的没有,粗的没有就是十法界没有;细的没有,细的没有就是一真法界跟实报庄严土也没有。也许初学的同学说,什么都没有了,那怎么办?什么都没有了,自性现前了。自性是什么?常寂光。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四土,最高的叫常寂光土,常寂光土也叫大光明藏,一片光明,这里头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。什么时候能证得?起心动念放下就证得了。所以在《华严经》上,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他怎么明心的?就是他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统统放下。根利的人,我们讲上上根人,这种人很厉害,他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一下放下,那从凡夫立刻就成佛,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他都不必经历,他一下就到顶头上去了。我们现在天天慢慢放、慢慢放是爬楼梯,一级一级往上去登。
那个很厉害,有两个代表的人物,其实人物很多。两个最出名的,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,他在三十岁的时候给我们表演一下放下,顿悟、顿超、顿证无上菩提。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其实禅宗里面,代代祖师哪个不是这样的!惠能特别是因为他不认识字,他没有念过书,一天经都没听过,所以我们用他来做代表。他听到别人念《金刚经》,是偶然的一个时候,经典上记载,他原来是个樵夫,卖柴火的。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,抗战时期还有,我们小时候住在城市里面还买柴烧灶,那时候没有这些电,也没有瓦斯,连煤气都没有,所以煮饭的时候是烧柴火。柴火专门有这些苦力的工人,他们上山砍柴,挑到城里面来卖;还有卖水的,没有自来水,有专门挑水卖水的,这都是很辛苦的工作。他一天卖的钱不多,都很少,买一点米、买一点菜过一天日子,所以很辛苦的生活。他柴卖掉,拿到钱离开的时候,就听到有人念经,他就在窗外面站了一会儿,愈听愈有意思,他就推开门到里面找这个念经的人,向他请教,你念的是什么?念得很好,很好听。这个念经的人也感觉得很惊讶,这个卖柴的人不认识字,他怎么能听得懂《金刚经》?这一听,他就叫听的人把他听的意思讲出来,这个念经的人感觉到非常惊讶,很了不起,那时候惠能二十四岁。
诸位从这个地方,你细心去想想,所以能大师说,转凡成圣与学不学没关系。他悟了之后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你念给他听,他就讲给你听,他讲得一点都不错,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他。五祖的大弟子神秀跟五祖不少年,五祖教学,神秀担任助教,你看看,衣钵没有传给神秀,传给惠能,这个不认识字的。为什么?他真放下了,神秀没放下。祖师传衣钵,让大家自己把这么多年学习的心得写首偈子来看看,这是考试,这也很公平。神秀的一首偈,他写的也就是他的心得报告,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。我们现在想想,妄想分别执著他有没有放下?你看这四句,没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在。惠能大师听到这首偈子也非常赞叹,赞叹完之后,他说我也有一首,他又不会写字,请别人帮他写,他怎么的一首?他把神秀大师的偈子改了,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」,改掉了,他著相,这个没有了。由此可知,这与学、无学真的不相干,只要你肯放下,放下原来就是。在哪里?就在当下。
所以无明怎么起来的?这个要知道,无明什么时候起来的?佛在经上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佛给我们讲无始无明,无始就是没有开始。有开始、有终结,那不就是真的!所以无明不生不灭。不生不灭是什么?它是有生有灭,它时间太短,短到你找不到它的生灭。你去想想看,一秒钟它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灭,这生灭你能找得出来吗?它太快了,可以说生灭同时,生灭同时就是没有生灭。什么原因起的?没有原因;什么时候起的?没有时候;什么处所起的?没有处所,你都找不到,全是虚妄,这个要了解。
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,「本觉自然」,所以它不是造作的,起心动念就是造作,本觉自然的。你起心动念,本觉就不觉,就变成不觉了。「悟亦冥符」,冥符就是暗合道妙,悟了,你就明白了,这个事实真相你就完全搞清楚了。所以「智无分别」,智本来就是分别,六粗里头第一个是智相,它就有分别,这告诉你没有分别。到无分别的时候,三细相就没有了,三细相没有了就是实报庄严土没有了。「六粗亦然」,六粗是十法界,三细相没有了,十法界哪里会存在!剩下来的是什么?剩下来的就是常寂光,这是永恒不变的,只有这是真的。这里面精神现象没有,物质现象也没有,一片光明,这是自性清净圆明体。所以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,我们都是这一个圆明体现出来的,现出来的幻相,这要知道,不是真相。只要我们不起心动念,就又回归到清净圆明体,回归清净圆明体就成佛了,这叫究竟圆满佛,这总得搞清楚。所以清凉这两句话讲得很好,「不可以识识,不可以智知」,这两句话讲得非常之好,也就是不能起心动念,不能够分别,分别尚且不能,当然就没有执著,这个话的真正意思在此地。
下面解释粗细,什么叫细,什么叫粗?「又有能所证,名之为粗」,有能证、有所证,这个相就粗了。能证、所证在哪里?四圣法界。阿罗汉,他把执著放下,证阿罗汉果,他有能证,他有所证;辟支佛也有能证、也有所证;四圣里面的菩萨、佛都有能证、都有所证,这粗。「无能所证,目之为细」,无能所证是什么?这是我们常讲的一真法界、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里面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所以他没有能证也没有所证,那叫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到向上一著,「皆言语道,故并无之」,言语也没有了。「菩提涅盘,绝心行故」,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了,试问还有没有什么菩提涅盘!说到了极处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这首偈,你要是把它的大意明了,时时用这个来观照,也就是我们烦恼习气现行的时候,你就把这四句偈念一念,你的心就平了,「诸佛所得处,无作无分别,粗者无所有,微细亦复然」,你的心就恢复到平静。三细六粗就变宇宙,就变十法界,三细相就是宇宙现象出现了,我出现了,依正庄严出现了,六粗就是十法界出现了,这说明这个事实真相。下面我们看第三首:
【诸佛所行境。於中无有数。正觉远离数。此是佛真法。】
佛法确实有真有假。这是第三首。讲后五首,就是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这五首偈,讲什么?「照境显理」。我们现在看照境显理的第一首,「后五中,初偈」,就是第三,我们刚刚念的此是佛真法,「正明照境,境即俗境」,境是什么?境就是六道,照就是观照,这个字用得好。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你想想,你哪一天没有照?你早晨起来照镜子,晚上睡觉之前洗个脸也照镜子,照!这教导我们什么?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用心如镜就对了。你看镜子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;有没有分别执著?没有,但是它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是明心见性的人,他们用心都是照,不像我们,我们用心是什么?照里头有分别、有执著,这就错了。他们没有分别执著,就是六根,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,乃至意知法,六根对六尘起作用都用一个照字,用这个字代表,就是六根对六尘的境界。《心经》上举这个例子,用观世音菩萨做代表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。如果我们要会照,就照见万法皆空,眼见的是色空,耳听的是声空,鼻嗅的是香空,舌尝的是味空,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,你得清净心。我们现在因为有分别、有执著,照见的时候起副作用,副作用是什么?贪瞋痴慢。诸位要知道,贪瞋痴慢,自性里头没有,不但自性里头没有贪瞋痴慢,自性里头,前面一首偈我们念过,三细六粗都没有,哪来的是非人我!哪里来的四相四见!四相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没有这个东西。
所以《金刚经》上佛说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什么是有为法?这讲得很粗,粗中之粗,凡是有生灭的法就叫有为法。我们人在这个世间,你看有出生、有死亡,有生老病死;植物有生住异灭,所以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;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,所以叫无常。这一切无常的都叫做生灭法,就是有为法。什么东西无为?大概我们看看除了虚空之外,好像统统都是有为的。而实际上给你讲,虚空也是有为法,不过它变化很小,我们发现不了它的变化,不像其他物质跟精神现象变化差别很大,我们容易觉察到。其实虚空也不是真的,你看看天亲菩萨的《百法明门论》,他把时间跟空间排列在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。百法分为五大类,分为心法(精神)、色法(物质),心法里面还有心所法,心所法也是属於精神,心所是心理作用,所以心法、心所法是精神,色法是物质。心不相应行法,心不相应这个法有,它不属於心法,它也不是心所法,它也不是色法,用现在的话来说,叫抽象的概念。它与心、心所、色法有关系,但是它又不是属於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,一共有二十四类,二十四类里面就有时间跟空间。
时间、空间从哪里来的?从分别执著来的,人要到放下分别执著,时空就没有了。时间没有了,你可以回到过去,你也可以走进未来;空间没有了,远近没有了,距离没有了。极乐世界在哪里?就在此地;华藏世界在哪里?也在此地。很难懂!其实我们现在要利用这些科学技术来比喻,就不难懂了。科学家告诉我们,在这个宇宙里面确实有许多不同维次的空间。我们现在所住的空间是三维空间,四维、五维、六维、七维,在理论上讲是没有数量的,无量无边的维次。维次不相同,你就见不到,你只能见到同维次,或者是在这维次以下的,二维空间我们能见到,一维空间是零。那我们用比喻,譬如我们现在用电视,电视屏幕,我们知道这个电视屏幕可以能够收到全世界总有几千、几万个电视台,这些画面统统可以能收到,这就好比是无数的不同空间维次。我们按钮按到哪个频道,它这个频道就出现,没有按的时候,你不能说它没有;按的时候它出现了,你也不能说它真有。
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是讲一尊佛的刹土,我们知道这个宇宙之间,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每个诸佛刹土里面多数都有十法界。我们在「世界成就品」里面读到过,「华藏世界品」、「世界成就品」前面我们念过,宇宙之间诸佛刹土无量无边。有的诸佛刹土它只有实报庄严土,它没有十法界,那真的是净土。为什么是这样的?可能,我们在理论上能想得通,那个世界里面的居民只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所以它没有十法界。如果这个世界上居民,他有妄想、他有分别、他有执著,那就有十法界、有六道、有三途。所以你们如果要问,有没有世界上没有三途的?肯定有,那个世界的居民虽然有六道,但是它没有六道,它只有三道。甚至於只有两道,人天两道,为什么?他不作恶,他没有贪瞋痴,贪瞋痴慢都没有,那就是修罗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就没有了,这可能,不是不可能。我们这个世界的居民,贪瞋痴慢疑统统具足,那就是十法界、六道三途统统具足。所以你要问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。虽然有,是虚妄,实际上讲,了不可得!为什么?你想一念的时间那么短,它所现出来的境界,所以念念不可得,是个幻境。你不要执著它,不要去想它,你一放下,你就作佛菩萨了;你要是天天想它,那就是智相、相续相、计名字相,就统统出来了,那就愈搞愈错了。我们现在看,走这个错误路子的人真多。前天有个同修送本书给我看,这书讲什么?讲世界末日,从哪里讲起?从宇宙大爆炸讲起,但是它的结论我很赞成,书很厚,我是大略的看了一下。它的结论说,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,这个世界走向毁灭。这话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所以他提出拯救世界要怎么?要限制科学的发展。这个话不是他所说出来的,我在过去看汤恩比先生的一些著作,他在七0年代就讲得很多。他就提出科技的发展是必须要有限度,凡是对人类衣食住行有帮助的可以发展;与衣食住行不相干的,最好不要搞这东西。所以这个总结是正确的。
佛教给我们,我们就要认识万法,能大师告诉我们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是自性所生,或者是所现,或者说所变都行。《华严经》上讲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识是什么?分别执著是识,实际上三细相都是识,三细相是阿赖耶极其微细的分别,现的相是实报庄严土。这里面如果起智,这个智不是智慧,是知识,为什么?它从识里面生的,不是自性,自性本有的是智慧。所以智慧不是从读书上求来的,读什么样的书你都开不了智慧,读佛经也开不了智慧。佛经读得滚瓜烂熟,讲得天花乱坠,那是什么?那是智,六粗相里面的智相,我们讲知识,不是智慧,这要知道。不用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你只要不用它,智慧就起来了。所以我们细心去观察,六祖惠能的是智慧,那是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有的智慧,所以他能够照见五蕴皆空,跟观世音菩萨一样。对於整个宇宙森罗万象,他都能够通达明了,为什么?因为它是自性所变现的,见了性哪有不明了的道理!
我们看这首偈子,这是叫我们照境,境就是俗境,这是十法界里面的。「有能所故」,有能照、有所照。能与所,如果你有分别、你有执著,就错了。有能照、有所照,要有这种分别,这是四圣法界下面,声闻、缘觉。如果没有这个分别,那是「即俗而真」,就是真跟俗是一不是二。能所是分别,把分别放下,分别没有了,当然执著也没有了,这是什么?这个人是十法界的菩萨。如果对能所,念头都不生了,那是法身菩萨,是佛的境界,这个地方我们要学。「心同无为,故云远离」,这是『正觉远离数』。正觉,我们有分别,这个正觉是谁?阿罗汉;如果我们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动念,这个正觉是法身菩萨。《华严》是圆教、是一乘,这个正觉决定不是阿罗汉,至少也是初住以上的菩萨,为什么?「远离数」。远离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这叫真的远离,这时候一切法是真的佛法,不是假的。
是真的,那这一法永恒存在?不是,不是这个意思,「真法」是你真的懂得这一切法的真相,是这个意思。你真的晓得这一切法是幻有,它的体是真空,真空就是自性,自性能生万法,万法不离自性。你不可以在这个地方起心动念,你才恍然大悟,彻底明了,你真的认识了。所以佛真法,佛是大觉,你彻底觉悟了,这就叫做你真正见到、你真正明白诸法实相。这是我们应该要学的,应该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那你就过佛菩萨的日子,就不是凡夫。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灾难?对你来讲没有了,你入到这个境界,这世间没有灾难,对迷的人讲,迷的人有,觉悟的人没有。像《心经》里面观自在菩萨所说的,「度一切苦厄」,为什么?你照见五蕴皆空。万法皆空,了不可得,哪来的灾难!所以一切苦厄没有了。然后你才真正晓得,只有佛法,只有大乘能解决问题,它是真的解决,它不是假的。你回归到自性,你的生活空间是无限大的,而且你住在任何时空里面,你都是与自性相应的,世界什么样的灾难与你已经毫不相关,得大自在,你才能帮助这些苦难众生。他们为什么这样?迷而不觉,起心动念像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,无不是罪,无不是业。「是佛真法」,这一句「双结能所」,这首偈做总结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确实有能现、有所现,但是能所是一,为什么?都不离自性,不离三细相。我们再看底下一首偈:
【如来光普照。灭除众暗冥。是光非有照。亦复非无照。】
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,「后四遣相显理」,就是这首偈往后,就是第四、第五、第六、第七这四首偈,说什么?遣相显理。理在哪里?理在事相里面,你著了相,你就见不到理;如果你不著相,理就现前,这个理就是自性。所以什么时候你见性?只要你不著相,那真的是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什么不是自性!虚空也是自性,万法都是自性变的。所以古人讲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金在哪里?随拈一法都是金,哪一样不是金!你就晓得,一切法的本体就是自性,本体不是物质、不是精神,它能变现成物质、变现成精神,它自己不是,它能变;所变现的这些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就是自性。你执著分别,你永远见不到;你只要离开分别执著,你就见到了。见到的不圆满,必须要怎么样?必须要把起心动念放下,到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,你就完全见到了。
那时候你所见到的跟惠能大师肯定完全相同,那就是你见到任何一法,你见到什么?你见到它本自清净,你见到它本不生灭,你见到它本自具足、本无动摇、能生万法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《还源观》里面,你见到了一体,你见到了二用,你见到了三遍,极小的微尘里面,你都见到这现象,这叫见性。我们今天见不到是什么?迷了。迷的什么?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。为什么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就见不到?佛经上的比喻好,它把我们的心比喻作水,水必须在很清净、不混浊,就是干净,平,没有波浪,这个水像一面镜子,照见外面境界。我们起心动念了,微波,起了波浪,起了波浪还能照,不是很清楚,起心动念是微波;有分别,分别是大浪,那就很难见得清楚;执著是波涛,完全不见了。所以阿罗汉他能够把执著放下,让波涛变成大浪,那就是能见少分了。像我们现在在九龙看香港,你看维多利亚港,浪不小,但是香港的倒影还能看得到,你在这边看那边的倒影。如果是湖面,水平如镜,倒影就像镜子一样,就看得很清楚。现在我们看的时候,它都还在动。所以这个比喻比得很好,我们必须要把心定下来,心静下来,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,没有分别执著。贪瞋痴慢是染污,执著是造业,那是波涛。所以我们能够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放下,就见到了,见到事实真相。所以后面是遣相显理,你不要著相,遣是把它遣除,遣除你的妄想分别执著,你不要著相,性就见到了,就见性了。
它的方法?都是「蹑迹遣滞」,用这个方法。「初偈」,就是我们刚才念的第四首,「双非显中」,这里面讲『是光非有照,亦复非无照』,这是双显。显什么?「照理灭障,菩提涅盘,离有无故」。菩提涅盘,你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无,为什么?你说有,你分别执著了;你说无,你也分别执著了,就这个道理。你只要不起心不动念,有无都不存在,你真的照见了。这个事情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,很重要,无论什么事情现在自己面前,六根所接触的都要晓得。这个「光」是什么?光就是智觉,『如来光普照』,你看它不用佛,它用「如来」。如来是什么?如来是自性,佛是从相上说的,如来是从性上讲的。讲佛,从相上讲,有释迦牟尼佛、有药师佛、有毗卢遮那佛,它有分别;从性上讲,性上讲是一个。我们的自性就是如来,自性的光就是般若智慧,所以我们眼看东西,我们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,是不是看得很清楚?古大德常常给我们讲,我们第一念就是「如来光普照」,第一念。可是第二念就变了,第二念分别执著就跟著起来,这就坏了,就迷了。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,这个人就成佛了。为什么不能保持,还会变?这就是所谓「真如不守自性」,你没有办法把它保持住。你落到分别就落一级,再落到执著就落两级,往后怎么样?愈陷愈深,把你的妄想烦恼习气统统勾出来,那你就苦了。苦从哪里来的?苦没有来处,是你妄念里头生的,告诉你,都是假的不是真的,你那个苦是冤枉受的。所以佛说这些众生叫可怜悯者,为什么?真有苦,你要说他可怜悯者,那你不是就挖苦别人?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法!根本就没有,他以为有在受苦,这才真可怜,可怜可悯,那不是真有,这个道理要懂。
所以我们要学,《楞严经》上佛讲得非常好,教我们舍识用根,就这个意思。经上这个意思,古大德很少发现,明朝时候有个交光法师,被他发现了。他很感慨的说,古大德对於《楞严经》的注解,都没有真正懂得佛的真实义。他发现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跟天台大师所讲的意思不同。天台也有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所谓三止三观。《楞严》从传到中国来,一般研究《楞严》的都是用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来解释这三个意思。交光大师说不是的,它跟天台不一样,天台三止三观没有离开心意识,也就是说没有离开妄想分别。但是《楞严经》里面所说的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是不用心意识,心意识就是识,舍识用根。不用心意识用什么?不用心意识就是用如来智慧光来普照,它是这个意思。交光大师好像寿命也不是很长,他得了病,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。他就跟阿弥陀佛说:《楞严经》传到中国来很久了,注解不是如来真实义,我想重作一本注解来解释《楞严经》,向阿弥陀佛告假,我现在要注经,等我经注完之后,我再请佛来接引我往生。阿弥陀佛点头答应,走了,他的病好了,所以可以请假的,来注经。这段故事是在他序文里面写出来的,我们相信交光法师不会打妄语,肯定是真有其事,所以向阿弥陀佛告假来注经。这就是《楞严经》的新疏,就是从这里分开新旧两派的讲法,旧派是以长水大师为首,依天台大师,就是依《法华经》的止观来讲;交光完全是相反,从心性上来说,说得好。
舍识用根就跟禅关系非常密切,你看禅家的参究怎么参法?离心意识参。所以佛家叫参究,不叫研究,我们世间研究是什么?研究他用心意识,参究是不用心意识。心意识是什么?心是妄想,意是执著,识是分别,就是说,他用的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,他还用这个东西。用这个东西不能见性,这个东西是什么?障碍,障碍你明心见性。所以禅宗决定不用这个东西,是离心意识,也就是说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打妄想,这很难。这三个东西离开,你就晓得他心多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,智慧就是如来光普照。所以你只要有分别执著,就不是如来光普照,是六粗里面智相光普照,就不能『灭除众暗冥』,那做不到。「众暗冥」是什么?暗是黑暗,冥是不明,众暗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就这些东西。离心意识,这个才能灭除。
下面这两句很重要,「是光」就是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光,你不能够起心动念,「我自性清净心里面般若智慧现前了」,你只要有这一念就完了,完全又堕落在六粗里面的智相去了,智相接著相续相可麻烦了。不能有,不能有这个念头,也不能说「亦复非无照」,这不是自性,都不可以有。无论你说是有,或者是没有,都在分别执著里头,那你就全都错了。要晓得自性里头,我们常讲的,它没有相对的,没有对立的。我们凡夫生活在什么世界?科学家提出相对论,相对论就是对立的,你看,有长就有短,有大就有小,它都是对立的。自性里头没有对立的,所以宇宙是一体。你知道一体,你就跟一切人不对立,跟一切事不对立,跟一切万物不对立了。不对立,你就回归到自性,这个太重要了。多少人修行不能回归到自性,什么原因?对立不肯放下。这就是不知道自性清净圆明体,包括所有的万法,都在这个体里头,十法界依正庄严,哪一法离开它!它这个东西就像大海一样,所谓性海,大乘教里面把法性比作海,森罗万象就像海里面的泡沫一样,海里面的水泡沫很多,浪花很多,没有离开大海,它是一体的。
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够回归到一体,就好办了,於一切法不再有分别、不再有执著,那变成什么?四德现前。你看三遍后面讲四德,头一个是随缘妙用,你就能够随一切众生的缘。妙是什么?随缘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妙!我们今天随缘,随缘随著变,为什么?随缘会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这就是凡夫,这不是妙用,这是造业。诸佛菩萨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那就是说,他永远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著。所以这个摆在第一条,有这一条才会有第二条。第二条是什么?第二条就是今天讲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你才真正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众生看。最好的榜样是什么?你随顺性德,你不违背性德,所以说威仪有则,就随顺性德,不违背性德,你说这多有意思。所以说「离有无」,菩提涅盘离有无,有无就是对立,就是相对的,他永远不对立,你要记住这个,所有一切法里头都没有对立的。这是性德,它是一体,一体怎么对立!两个体就对立,一体。知道我们每个人就像大海的一个小水泡,我们都同一个大海,水泡起来的时候,好像这个水泡不是那个水泡,水泡破裂的时候都一样的。没有破裂的时候也知道是一样的,这叫觉悟,这叫明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