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九五六卷) 2008/4/29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195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三段偈赞分,第三小段西方胜慧菩萨。我们看偈颂悟中的两首,第四、第五,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:
【了知一切法。自性无所有。如是解法性。则见卢舍那。因前五蕴故。后蕴相续起。於此性了知。见佛难思议。】
前一首我们在前面学过偈颂里面的大意,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前面第二、第三首偈是说迷,迷了以后内外都是虚妄的,所谓迷惑颠倒。这两首偈是讲觉悟,清凉大师首先给我们讲,「今有了因,内外皆悟」。什么叫了因?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给我们讲「三因佛性」,三因佛性是佛门的一个术语,第一个是正因佛性,第二是了因佛性,第三是缘因佛性。这里说了一个了因。在三因佛性里面有很简单的说明,「佛陀」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,觉就是讲三种智慧圆满了,这三种智慧是「佛陀」这个术语里面所包含的。因为「佛」这个字是含多义不翻,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字汇来翻它的意思,所以只有用音译,翻音不翻字,「佛陀耶」,然后再加以解释。它有智慧的意思,有觉悟的意思,智有三种智,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我们中国「智」没有这三个意思。「觉」也有三种觉,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在中国找不到这个字汇,不得已用音译。这是我们学佛同学必须要知道的,因为什么叫佛得讲清楚。翻译佛经的时候造了不少新字,这个佛字就是翻经时候造的一个新字,中国从前字汇里没有,只有没有单人边的「弗」,这是中国的古字,这个字念佛。印度这个佛是人,所以在弗字上加上一个人字边,意思就是这是人,佛是人。然后用三智、三觉来解释,具足三种智、三种觉这个人就称为佛陀,很像中国圣人的意思。中国圣人是对於一切法通达明了,称之为圣人,所以佛的意思有智慧、觉悟。智慧是体,觉悟是用,有体有用,有智慧他才觉悟,没有智慧他就不能觉悟了。
这个觉还要加以解释,不是普通的觉,不是普通的智。「一切智」,一切是指法,对於一切法总相通达明了。一切法的总相是什么?总相是空,所以讲万法皆空。阿罗汉有这个智慧,所以他对於一切法不再执著,因为知道万法皆空,还有什么好执著?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,自己的身是四大五蕴和合的一个假相,缘生的。缘我们现在讲条件,它不是个单纯的条件,非常复杂。佛将非常复杂的条件归纳为两大类,这就好讲了,这两大类就是色法跟心法,分为这两类。这个两类,色不外乎地水火风,心不外乎受想行识,就这样子以这简单的方法来跟我们讲解一切法。所以,一切法也可以说离不开地水火风,离不开受想行识。这是阿罗汉所证得的。第二种叫「道种智」,道是道理,包括方法在里头。宇宙这么复杂,我们要问它这是什么道理产生的;种是多,种种。这是什么?这是讲有,这不是讲空。所以一切智讲空,讲本体,哲学里面讲的本体,道种智是讲现象。现象非常复杂,这些现象怎么产生的?我们今天讲宇宙从哪来的,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?那就有种种的道理,太多了。这个智慧要是具足,就称为道种智。阿罗汉有一切智,没有道种智,你问他宇宙怎么样产生的,他不知道,他知道这些玩意儿统统是虚幻不实。菩萨比罗汉就聪明,菩萨知道。我们晓得,知道道种智当然一定知道一切智,有一切智不见得有道种智,有道种智一定有一切智。这是菩萨所证得的。最后一个叫「一切种智」,我们看这个名相你就能体会到,一切是一切智,种智是道种智,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,圆融了。菩萨虽然有,也通达一切智,也通达道种智,他还圆不过来。到什么时候才能圆过来?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就成佛了,在《华严经》上,初住菩萨就证得一切种智。所以我们说,一切智是声闻、缘觉,四圣法界下面两层所证的;道种智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、佛法界所证的;知道现象跟本体是一不是二,那就是一切种智现前,就成佛了,超越十法界。在《华严》是初住以上,这是真佛,不是假佛,成一切种智。这个智慧遍一切处,我们常讲遍法界虚空界全包了,无不照了。《般若心经》上跟我们讲的「照见」,要注意这个「照」字,照见里头决定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而且没有起心动念,才照见。
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世间,人间、天上,这是讲六道,六道聪明才智那是上面这两阶,是人、天两道。人天两道再聪明的人,对於诸法实相没有真正的了解。这里头我们今天讲有科学家、有哲学家、有宗教家,或者也许有思想家。我们听了,有思想家,思是什么?思是分别;想是什么?想是执著。你看中国的文字,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,你不知道它怎么念法,你看到那个字的样子你就懂得它的意思。你看「思」,思是心,心上面有什么?心上面有一格一格的,有个「田」字,田字是画个格子,那是分别,不分别哪有格子?所以思是代表分别。「想」,想就有相,我们想个人,脑海里头那个人相就现出来,想一桩事,这个事的相现出来。曾经去玩过的地方,我们想想上海滩,那是我大概二十一、二岁的时候,抗战刚刚胜利,我到上海去看过,那个时候的上海滩。现在讲上海滩我都知道,现在的上海就不知道了,那个相就浮出来。所以想是相,相是执著。思想家,你们想想是什么味道?分别执著!
分别执著不是智,不是智慧,是知识,知识不等於智慧;此地这三种智是智慧,不是知识。放下执著,一切智现前;放下分别,道种智现前;放下起心动念,一切种智现前,所以佛法是教我们放下。这个东西学不学不要紧,没有关系,主要是放下,为什么?因为它自性本具的,不是从外来的,自性里头本有的。三种智现前叫「大圆觉性」,圆是圆满,觉是觉悟。三种障碍都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,妄想是起心动念,我们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,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现前。也就是佛在这部经上讲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智慧是圆满的。德是什么?相我们知道,相是物质,就是弥勒菩萨讲的形,相是形,「念念成形」。德是什么?德是识,「形形有识」,那是德,德就是见闻觉知,色声香味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都是属於性德。这些东西是自性里本来有的,你去学有它,不学还是有它,关键在迷悟,迷了叫凡夫,觉了叫佛菩萨,除了迷悟之外,没有差别。
佛性,觉悟的时候没有增加,迷惑的时候也没有减少,不增不减。《中观论》上讲的八个不,都是形容这桩事情,「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一不异,不增不减」,也有说不常不断,《中观论》上讲不常不断。众生跟佛统统具有,佛不比我们多一分,凡夫也没有缺少一分,这叫佛性。三因佛性统统显了就是三德,这个三德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所以法身、般若、解脱也是一切众生统统具足的。我们现在迷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隐了,不现前;如果觉悟了,这就现前。阿罗汉,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的,阿罗汉有解脱,解脱并不是很圆满,解脱自在,六种神通现前。阿罗汉有天眼通、有天耳通、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、有神足通、有漏尽通,这属於解脱。但是般若、法身还没现前,也就是三德里头解脱德他现前了,般若、法身还是隐没,隐现不同。他要慢慢的向上提升,般若现前,般若现前之后,法身就现前。般若在菩萨就证得,十法界里面的菩萨、佛逐渐证得,到圆教初住,法身才现前。证得法身,当然这三德都具足,叫「三德密藏」,这是对我们凡夫说的。凡夫有这三德,但是不显,好像是秘密的、隐密的藏起来,不现前,不是没有。我们凡夫自己不知道,但是佛与法身菩萨看得清清楚楚的。
所以,佛跟法身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礼敬,绝对没有傲慢,绝对不敢轻视,为什么?他是佛,这个众生跟诸佛如来,诸佛如来看他跟自己没有丝毫差别,怎么可以轻慢?所以,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是礼敬、称赞、供养,你说多么美好。六道凡夫这三德统统隐藏了,自己完全没有办法觉察,所以才起贡高我慢,起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,把般若变成了烦恼,把解脱变成了束缚,像绳索一样把自己捆绑起来。祖师常常用作茧自缚,就像春蚕吐丝吐到最后把自己裹在里面,解脱没有了,法身变成什么?法身变成了六道轮回,你说麻不麻烦?全在!变质了。为什么变质这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,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把法身、般若、解脱整个扭曲了。
三因先说「正因」,正是中,中是不偏,不偏叫做中,正则不邪。我们简单说,你的知见,你没有偏见,你没有邪见,那你就叫正知正见;如果你的见解思想偏了、邪了,叫邪知邪见,「正」是这样解释法。中就不偏,决定是双照,面面都照到,不偏,照空、照假,双照,空假都照到。这个照是照见,像观世音菩萨在《心经》里讲的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。我们今天这个偈子就谈到,你看『因前五蕴故,后蕴相续起』,你什么时候能照见五蕴皆空,那就是『於此性了知,见佛难思议』。这首偈可以用《心经》来解释。照空、照假,空,能见一切法空。一切法怎么来的?现在科学家发现,一切法是无中生有,无中生有就是佛法讲的空。空不等於无,如果空等於无,怎么能生有?所以佛家讲这个空字很难懂,它能生有。所以空是什么?空是法性。知道一切法无所有这是真谛,就是总相,一切法的总相,万法皆空。照假,假是幻相,是俗谛,俗谛是缘生的,也就是说它具足某种条件,假相现前。像我们这个宇宙是假相,它具足什么条件?具足一念不觉,也就是起心动念。
为什么会起心动念?没有原因,你要找它的原因,你怎么找也找不到,愈找就愈陷到里面去,就是你迷在里面,你不找它才能够省悟过来。这个东西你找不到,在佛法修行层面上来讲,此处用不得力,这在什么时候?我们学《华严》学过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无始无明的习气还有,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法子断。你不要去理它,什么事都没有,你一想它就错了。你想它,分别执著起来了,那马上堕落,你不想它,你不会往下坠。所以讲此处用不得力,真的用不得力。一切要随顺性德,性德与一切众生它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,为什么?整个宇宙是一体,遍法界虚空界。佛讲法界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的空间,在理上讲无量无边,为什么?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法界,你说你有多少念头?真叫无量无边。科学家给我们讲,我想应该是从数学里推算出来的,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。这个说法跟佛法也有些相应,但是不见得就是佛法所说。佛法里面讲十法界,加个一真法界,不是也十一个吗?我想那是一种巧合,不是真实的。佛法讲得深,佛法决定不是用思惟想像能解释得了的,这是个很深、很广、很复杂的课题,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办不到。
早年我年轻的时候,接触佛法还不久,不久大概也有七、八年,我曾经提出这个问题向方东美先生请教。方先生告诉我,佛法向上一著,也就是我们讲的高级的佛法,他说科学的方法论、逻辑、辩证法、因明统统用不上。这个话是真的,你想想看,这属於科学的方法论,尤其是逻辑、辩证法,这是纯粹的哲学。他要不要用分别执著?他要不要用心意识?既然落在心意识里面,就不能解决问题。你对於六道的问题这个能解决,你对於心性的问题,这个方法就不能解决。向上一著是讲心性、讲理,不是在事,是在理上讲,理上要是不能透彻,事上你怎么能圆满?佛法用的方法跟现在科学家的不一样,科学家用数学,数学是科学之母;用仪器,尤其现在制作出精密的仪器来观测。佛法不是,佛法是用内功,是用禅定、用清净心来突破空间维次。所以他所见到的,不是推测的,不是想像的,是突破空间维次亲自看到的。
像弥勒菩萨跟我们讲的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用我们中国人的计算方法就是三百二十兆的念头,这个念头就是生灭,三百二十兆生灭,这样快速。这个生灭是动相,震动,这样微细,这样快速,什么人能看见?佛经上给我们说八地菩萨,八地菩萨心地非常清净,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觉到。由此可知,粗心大意那怎么能解决问题?怎么能见到事实真相?心浮气躁不能学习。世出世间学习真能成就的话,都要靠心地清净、专一,你才能学到东西。心要专,心要一,禅定就是专一到极处。修定有方法,方法是什么作用?方法是帮助你收心,帮助你从心浮气躁回归到安静。方法很多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守这些方法,用这些方法,就叫做持戒,所谓因戒得定。像我们净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,我们持名念佛为什么还得不到定?原因是我们虽然持名念佛,依旧没有懂得持名念佛的方法,持名念佛的目标不晓得,方法也不晓得。什么方法?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「圆通章」上教给我们,那是念佛的方法,就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很多同学读过《楞严经》,我一提你们都知道,我们念佛有没有做到?「都摄六根」就是专心,觉明妙行菩萨讲的是一样的话,但说法不同,我们听起来更好懂。他说什么?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个好懂,这是方法。我们现在念佛实在讲,对於经教所说的极乐世界是半信半疑,为什么?我们这个世界没放下,极乐世界没看见,念佛念这么多年,极乐世界连消息都没有,念佛的时候夹杂著妄想,常常间断。所以多少年念下来,功夫不得力,原因就是不如法。念佛有方法的,《十六观经》上说得更详细。都摄六根是收心,跟孟子所讲的非常相似,孟夫子说: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。」你心都在外头跑,眼,心从眼跑到色那边去了,去分别执著色法,从耳跑到音声上去,眼耳鼻舌身,从这往外跑。现在佛菩萨教给我们收回来,都摄六根,收回来,眼不要去缘外面的色法,耳不要去闻外面的声法,六根收回来,收心然后才能念佛。念佛是「净念相继」。净念,你有怀疑,不是净念,有夹杂,不是净念,所以净念就是没有怀疑、没有夹杂,相继就是不断。你能够保持住,念不念没有关系,你心里真有阿弥陀佛,不在口念,在心上真有阿弥陀佛。除阿弥陀佛之外,别的都放下,这个人叫真念佛人,他肯定得念佛三昧,那是得定。
开悟的时候叫「理一心不乱」,得定的时候叫「事一心不乱」,有一点清净心,功夫得力了,叫「功夫成片」。所以念佛法门殊胜,达到功夫成片,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只要你能够把我们常常讲的十六个字放下,自私自利放下、名闻利养放下、五欲六尘放下、贪瞋痴慢放下,你就能到功夫成片,有功夫成片就能带业往生。这个标准是一般人统统可以做得到的,所以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漏。再向上,我们讲事一心不乱,那就不是每个人能做到,为什么?事一心不乱是得念佛三昧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真放下了。他这个境界跟阿罗汉相等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前面念过,是七信位的菩萨。我们讲功夫成片那是初信,初信位的菩萨应该是我们都能够办得到的,决定往生,没有问题。念得功夫好的,预知时至,没有病苦,自在往生,里头也有九品。如果得事一心的,就是得念佛三昧,他生方便有余土,不是凡圣同居土;得理一心的生实报庄严土,那个人就更少了。可是极乐世界很特殊,这是我们没想到的,极乐世界有四土、三辈、九品。就像办学校一样,一般人办学,总是办小学、办中学、办大学、办研究所,小学有小学校,中学有中学校,他把它分开。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的,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也是这样的。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特殊,特殊在哪里?它有小学、有中学、有大学、有研究所,在一个课堂上课,这很特别。你看我们在娑婆世界,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,确实有菩萨、有罗汉在这个世间,他见得到我们,我们见不到他。同在一个地球,但是空间维次不一样,所以见不到。如果在极乐世界,那天天见面,为什么?它空间维次没有了,时间跟空间都不存在,极乐世界是这样的情形,没有时间,没有空间。没有空间就没有距离,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,所以你到极乐世界去,你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,天天跟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,跟他们在一起。他们确实是实报土,我们确实是凡圣同居土,可是天天见面,就是同在一个教室上课,这是很特别的,十方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劝我们求生净土,都劝我们亲近阿弥陀佛,道理就在此地。
所以,知道一切法假有,不是真的,这是俗谛,是从相上讲的。什么时候你知道性跟相是一不是二,任何一法是性空相有,空叫真空,有叫妙有,妙有就是真空,真空就是妙有,这叫「中谛」。三谛具足,这是正因佛性。正因佛性哪个人没有?诸佛菩萨有,他现前;一切凡夫统统都有,虽有怎么样?虽有不能现前。为什么不能现前?佛说得很好,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,这个不能就是不能现前。由此可知,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正因佛性就现前,那就是三智、三谛你就证得。
第二个「了因」,了是照了,就是照见,照见、明了。什么东西照?正因照,没有正因,就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起作用,它才能照。我们今天把我们的正因佛性,就是这三种智,已经把它变成烦恼。所以,教中常常讲「烦恼即菩提」,从凡夫说,烦恼即菩提;迷了自性叫烦恼,悟了烦恼就转变成菩提,这个菩提就是我们在此地讲的三种智。智现前与理相应,理就是性,与理性相应,这叫了因。所以清凉大师讲,「今有了因,内外皆悟」。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了因?后面还有个「缘因佛性」,我们现在缘不足。缘是什么?助缘,助缘是讲「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,开发正因之性」,这叫缘因佛性。这也是世尊在《弥陀经》上告诉我们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正因,你怎么知道极乐世界,知道之后想到那里去,这个属於了因跟缘因。
所以,每一个往生的人,绝对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的,那是不可能的。往生是什么?过去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成熟,你才能得生。过去修得很有基础了,这一生还没成熟,那还得加一点功夫,让它在这一生当中提升、成熟,这也要靠助缘。助缘总不外乎现在讲的教学,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,能够遇到这些经典,特别是净宗的经典,遇到之后,能信、能解、肯发心、肯念佛,具足信愿行三资粮,你在这一生就很可能往生了。为什么很可能?这三个条件,不能夹杂、不能间断,你就决定得生;如果你还有夹杂,还有间断,那就难了。夹杂什么?总不外乎名闻利养,这最容易夹杂在里头;自私自利,一夹杂这个,你这一生的机会就错过。说老实话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念佛没能往生,错在哪里?错在名利不肯放下,贪瞋痴慢没放下,不知道错过多少机会。这一生难得又遇到,如果这一生还是不能把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放下,你这一生就又错过了。我们要知道,每错过一次,下一次再遇到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,不是一世一世接著的,要是一世一世接著的,我们早就走了。有的时候,上一次跟这一次当中间隔无量劫,所以遇到这个法门,总是很辛苦、很长的时间,几年甚至十几、二十年才相信。这是什么原因?隔太久了,有人到几十年、到老死的时候才相信。从这些事上我们就能够体会到,他上一次跟这一次当中距离时间多长。如果很近的话,大概在过去十世,十世算是近的,遇到他就能相信,他就不怀疑。细心观察,前因后果全在我们面前。
所以这三种具足,第一种是性具的,第二是智慧开显,了因,此地是『了知一切法,自性无所有』。第四偈「翻前外取」,不再执取外面这些境界相,为什么?一切法相有性无,就是相有体空,当相即空。你要从相上见性,性是空的,性是不可得的,无所有、不可得的,我们就不再执著一切现象,不会再把这些现象放在心上,你很自在,你的烦恼去掉一大半了。世间人的烦恼从哪里来的?患得患失,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,贪心在作祟,得到之后又怕失掉,要怎样保持,患得患失实在讲是烦恼的真正根源。「了知一切法,自性无所有」,这个烦恼就断了,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,有没有是缘!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清净心,这个重要。清凉这里这句话说得好,「了一切法,即心自性,性亦非性,情破理现」,这个叫见法身佛,就是你证得法身了,『卢舍那』是法身佛,「称於法性,无内外也」。
小注里面我们可以把它念一念,「谓了一切法」,这是指上面这句经文,「即心自性,此是表诠」,诠是诠叙,表是表法,「由一切法无性故,即我心之实性」,实性就是自己的佛性,就是自己的法性。清凉大师后面还说了一句「性亦非性」,这是怕你执著,所以这是遮,遮是防止你执著。你执著还有个性,那你又错了,为什么?这是假名,这是名字,名字不能执著,名词术语不可以执著,这才是真性。说真性,如果你又执著这个性是真性就错了,所以清凉大师再说「以无性为性」,无性之性就是真性。「即心自性,如圆成性」,圆成实性,圆是圆满,成是成就。「性亦非性,如胜义无自性性」,这是讲三性,三性就是三自性,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。佛说这三种,实际上性哪有那么多?从方方面面来说,让我们对这桩事情能够理解,是帮助我们理解,不得已而说的。所以马鸣菩萨讲得好,我们不要执著言语,不要执著文字,不要执著名相。听懂了是悟了,听不懂不能去想,愈想就愈错。听不懂没有关系,你阿赖耶里面落这个印象,这个印象就是疑情。所以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,你有这个疑的种子,说不定遇到什么缘就豁然开悟,就明白了。所以佛说的这些话,要晓得说完之后痕迹都把它扫除,扫得干干净净的,痕迹都不留,这是一个善说法者。
后面这首偈,第五首,「翻前内取」,因为前面第四首偈是迷内取,这首偈是对前面的,不执著五蕴。「了蕴性相,则见自心之佛」,蕴就是色受想行识,我们讲「四大五蕴」。四大五蕴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现象的归纳,四大是色法,地水火风,前面跟诸位都有详细的介绍。地就是讲的形,弥勒菩萨讲的形,「念念成形」,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的相分。八识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,就是自证分、证自证分、见分、相分,相分是物质,见分是精神。弥勒菩萨所讲的念念成形,那个形就是色,「形皆有识」,识就是心。这是说明物质跟精神,现在哲学里是这么说法的名词,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心法跟色法。它是同时生起的,它是密切集合在一起的,不能分割,物质里有精神,有心法,心法里面必然有物质。物质里怎么知道有精神、有心法?心法是见闻觉知,这个我们从最近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,得到现代所谓科学实验的证明。我跟江本博士说,不但水有见闻觉知,我告诉他,所有的物质现象统统有见闻觉知。尘沙有,微尘有,树木花草有,山河大地有,没有一样没有,只要有形的东西统统都具足心法,心跟物是一不是二。
根据这个道理,这佛经上说的道理,确实有许多人做各种不同的实验,真的证明了。我看过一些报导,有些小学生他们用馒头做实验。一锅蒸的馒头把它放在两边,一边,每经过那个地方都赞叹它,赞叹这个馒头,那一边就用讨厌的心对待它。大概放了七天,赞叹的馒头发酵,颜色变得黄黄的,闻起来很香;对它不善念头的那个馒头变得黑黑的,味道很臭。这就实验出来了,就是它有见闻觉知。还有人用香蕉、水果,也用这个方法,隔几天之后,赞叹的那支香蕉就变得很好吃,味道很好;反过来的那支香蕉就不能吃了,变坏了。一切万物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这是诸法实相,真相。所以,四大五蕴包括了所有的法相,所有一切的现象总不出四大五蕴。你能照见四大五蕴,你就照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的事实真相,你就统统了解,全是自心变现的。
所以佛说得好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一切法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这两句话我们听得耳熟,佛讲的遍数讲太多了,可是怎么样?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作用。如果起作用是怎么样?起作用我们至少证阿罗汉,为什么?我们对於这一切法真放下了,真的不再执著。为什么我们还放不下?我们依然在执著,佛经天天在薰习,这说明一个事实,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,虽然天天薰还不起作用。我以前讲经举了个比喻,好比一根木头放在水里面泡,大概泡了很长的时间,湿透了,整个湿透了。现在我们把它捞出来,拿一根火柴想把它点燃,一根火柴点不行,点不燃,好,再来一根,一盒火柴烧光了还没有点燃。我们现在的烦恼习气就像水里浸透的木头一样,佛法的薰修就像火柴一样,你说要烧多少包火柴才能把我们点燃?就这么个道理。我们无量劫来被烦恼习气在薰习,薰成习惯了,现在虽然听到佛经,点点头,很欢喜,不起作用。可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,你不要灰心,继续不断的薰,总会有一天把它点燃。那就是对於经教要乐此不疲,其他东西要放下,这门东西要加强。真的有个二十年、三十年的薰习,锲而不舍,起作用了,你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你回不了头来。有人回头得早,三、五年回头的,根利,那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,而且上一次跟这一次距离时间短,才会有这种现象。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次一等,上一世跟这一世的时间距离得长,距离有几十世甚至於几百世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要花上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回头,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真的回不了头来。所以,这里头的道理我们很清楚、很明了。
明了五蕴皆空,《心经》上讲的,观世音菩萨明了了,那你就见自心之佛了。「与卢舍那非一非异,故难思议」,卢舍那是法身佛,非一,不是一样,非异,也不是两样。这个话不好懂,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也就不难懂。卢舍那不是一个人,释迦牟尼也不是一个人,毗卢遮那也不是一个人;毗卢遮那是法身,卢舍那是报身,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。你修行证入这个境界,你证得法身,你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,非异。但是很多人证得毗卢遮那,都证得法身,那就不是一个人,同入这个境界,没有两样。好像你念书,你们都念博士学位,都拿到博士学位,非异;可是你们有好几个人都拿到,不是一个人,也不是一个,统统拿到这个学位。你从这个地方慢慢去想,你就能想通,然后你再回过头来想自己跟一切万法的关系,跟一切众生的关系,非一非异。我们跟一切众生可能形状不相同,人跟畜生不一样,人跟鬼神不一样,非一;但是佛性是一样的,非异。人有佛性,畜生有佛性,鬼神有佛性,从佛性上看没有两样,从你现在报身上看,那不是一样。从法身、报身,本来是一体,从现在的业报身那就不是一体,非一非异。我们从这里就了解,非一是讲现在的业报身,非异是讲我们本有的法身跟报身,这本有的那是一,那个不异。我们证得的时候,还是非一非异,非一是什么?示现不相同,你在十法界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。所以,应化身非一,法、报身非异,这就好讲了。所以这不可思议。
「然此一偈,文含多意,一但是蕴缚,无有我人,则破前凡夫取我相也」,这个很重要。凡夫都著我,都把这个东西当作是我,这是六道轮回的根,你著了我相。这是一般人没法子接受的,这个不是我,什么是我?没有我还得了吗?实在讲根本就没有我,他要执著有个我。没有我,这是什么东西?五蕴缠缚著这么一个东西,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现的这么一个相,你怎么能把它当作我?那不是我,是什么?我们换个名词叫「我所」,就是我所有的。像衣服,衣服不是我,这个大家知道,衣服跟我是什么关系?我所有的。现在这个四大五蕴缠缚著的东西是什么?是我所有的。我是什么?我是法性,那才是我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灵魂不是我,一般人不把身体看作我,把灵魂看作我,确实是提升了一级,可是还不是真的。真的是什么?真的是性,我们用灵性,灵性是我,灵性不异。灵魂跟蕴缚是完全虚妄的,凡夫都著了这个相。
第二个意思,「前后因依,相续无性,则破凡小取法相也」。法相是什么?法相是四大的相、五蕴的相,四大五蕴也没有,还是众缘和合。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,他前后两个意思,前面一个,「但是蕴缚等者,即涅盘二十九」,《涅盘经》第二十九卷,「师子吼」菩萨他提出一个问题,「难」是提出一个难题。「如佛所说,一切法有二种因,一者正因,二者缘因」,三因佛性前面说了三个,还有了因,这是讲了一个正因,一个缘因。「以是二因,应无缚解」,应该说是没有缠缚,既没有缠缚,哪有解脱?他问得很有理由。「是五阴者」,色受想行识五阴,有四大五阴,「念念生灭,如其生灭,谁缚谁解」。这是向世尊提出问题,知道五蕴是相续相,我们在末后这首偈里面,「因前五蕴故,后蕴相续起」,所以一切的现象是虚幻不实,我加上一个,抽象的相续相。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,那个相是怎么形成的?是幻灯片,幻灯片就好比是五蕴,前面一张灭了,后面一个又接著起来,你所看到的是相续相。我们今天所看的这个色相,这个物质色相,就是物质的一种相续相,它移动的速度太快。物质现象存不存在?不存在,正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但是第二个相续它又起来,也是当处出生、随处灭尽。这两句话真的就像我们放电影的镜头的开关,你看一打开,当处出生,一关了,随处灭尽,很有这个味道。可是底下它是念念相续,你看到的是相续相。这个现象谁缚谁解?系缚跟解脱的相都看不出来,佛为什么说系缚?所以他称「世尊,因此五阴,生后五阴,此阴自灭,不至彼阴」。这说得很有道理,跟弥勒菩萨给我们讲的意思完全相同。像幻灯片一样,前一张幻灯片灭了,后一张幻灯片生起来,它有相似,它绝对不是一张。我们讲大同小异,这是相似,没有一张是完全相同的。
下面他又举了个比喻,「如子生芽」,像种子,像瓜子,我们种在下面,种子生芽了,「子不至芽,而能生芽」,子不是芽,但是它能生芽,生芽之后种子就没有了。「众生亦尔」,众生也是这样的,前一个形相跟后一个形相它不是一个,这里头哪来的系缚?哪来的解脱?这个问得很有道理。下面你看佛怎么答覆,佛「引蜡印印泥,印坏文成喻」,用这个来做比喻。蜡印印泥这个事情是古时候的,现在人见不到了。古时候用蜡把它刻成一个模型,然后用泥,印在泥里面。这个泥多半是烧窑,放在窑里面一烧,蜡就没有了,可是印的文在这泥里头现出来了。大概从前瓦当都是用这些方法来造成的,有很多精美的这些艺术品,它原来是在蜡上刻的,怎么样用泥把它烧成。所以,印坏了,蜡印坏了,文成了,瓦当成了。用这个比喻,比喻什么?「生时诸根有具不具」,生是现相,现相生的时候,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,有具足的,有不具的。你说哪些有具足的?哪些有不具足的?现相,譬如我们人的现相,人有具,眼耳鼻舌身有具。那一杯水具不具足?水不具足。江本胜博士用水,水是矿物,放在玻璃瓶里,玻璃瓶里的水它有没有眼耳鼻舌身?它不具。「具者见色,则生於贪,生於贪故,则名为爱」,它就起了这个东西。不具它就不生,它有没有?有,不能说它没有。你看我们用色相,你写个字给它看,它懂,它能感受到。甚至於什么都没有,我们给它个意念,你对它说「我很喜欢你,我很爱你」,你用真心对它说,它起反应;「我讨厌你,我不喜欢你」,它也起反应。不具,它有,不是没有。
佛在底下说,「狂故生贪」,见色的时候,狂是迷了,他不觉,他才有贪,这叫「无明」。「贪爱无明二因缘故,所见境界皆悉颠倒」。什么是颠倒?下面给你说出来了,「无常见常,无我见我,无乐见乐,无净见净」,举这四个例子,常、乐、我、净,根本都没有,自己以为有。这是什么?你见解错误。要知道,贪爱、无明,自性里没有,从哪里生的?从妄想分别执著生的,自性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你要想到佛所说的,起因是妄想,妄就不是真的,妄想里面起分别,分别起执著。可见得分别是妄中之妄,执著是妄中再加个虚妄,妄想是第一个虚妄,分别是第二个虚妄,执著是第三个虚妄。从这里你就看他迷得多深,这叫四颠倒。颠倒之后,「作善恶行」,你作善、作恶,「烦恼作业,业作烦恼,是名系缚」。「以是义故,名五阴生」,五阴现象就是众缘和合这样生起来的。
「此中意云」,佛说这里头的大意,「虽复生灭」,刚才讲了,它虽然就像相续相,这相续相的生灭「不妨系缚」,确实有系缚的现象,随著这相续相它传下来。这系缚实在讲就是因果,所以说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我们用因果来解释大家就好懂,它随著相续相它也跟著下去,所以才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。这个地方用意,「故今用云,但是蕴缚,无有我人」,主要是用这个来解释这个意思。确实我们今天这个色身是四大五蕴和合,缚是比喻,像绳索一样把我们捆绑在一块,缚是烦恼的意思,烦恼障碍了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,虽有,因为这个障碍迷惑了,不起正用。但是你不能说它不起用,它起了副作用,副作用就是把智慧变成烦恼,把德能变成造业,把相好变成灾难,变成三途六道,这就是把三德密藏完全给扭曲了。扭曲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身体的真相,它是四大五蕴和合的一个假相,它不是我。
我们明白之后,我们再回过头来,我们用这个来修真的,叫「借假修真」,这个东西是假的,行,你只要好好的利用它。所以说,造三途业报是它,修行证果也是它,看你会不会用。这里头就是缘因,你遇到什么样的缘,缘是机缘,一般讲机会,你遇到这个机会,你抓住这个机会,掌握这个机会,你好好的用它,这一生用这个证果。如果你迷失了,把它当作我的话,样样为它,吃东西讲求美味,美味谁尝?这三寸舌头,舌头下都不知道味道了,为这三寸舌头造多少杀业,这个就错了。如果晓得这不是我,我为它干什么,你就不会贪味了。你虽然接触外面境界,不生贪心,也不生爱心,这个爱是贪爱,是情执,你就会用智慧、用理智了。样样都能随顺自性,这能成佛道。所以这个道理要懂,我们要会用。今天这一段没讲完,但时间到了,我们明天再接著来学习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三段偈赞分,第三小段西方胜慧菩萨。我们看偈颂悟中的两首,第四、第五,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:
【了知一切法。自性无所有。如是解法性。则见卢舍那。因前五蕴故。后蕴相续起。於此性了知。见佛难思议。】
前一首我们在前面学过偈颂里面的大意,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前面第二、第三首偈是说迷,迷了以后内外都是虚妄的,所谓迷惑颠倒。这两首偈是讲觉悟,清凉大师首先给我们讲,「今有了因,内外皆悟」。什么叫了因?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给我们讲「三因佛性」,三因佛性是佛门的一个术语,第一个是正因佛性,第二是了因佛性,第三是缘因佛性。这里说了一个了因。在三因佛性里面有很简单的说明,「佛陀」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,觉就是讲三种智慧圆满了,这三种智慧是「佛陀」这个术语里面所包含的。因为「佛」这个字是含多义不翻,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字汇来翻它的意思,所以只有用音译,翻音不翻字,「佛陀耶」,然后再加以解释。它有智慧的意思,有觉悟的意思,智有三种智,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我们中国「智」没有这三个意思。「觉」也有三种觉,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在中国找不到这个字汇,不得已用音译。这是我们学佛同学必须要知道的,因为什么叫佛得讲清楚。翻译佛经的时候造了不少新字,这个佛字就是翻经时候造的一个新字,中国从前字汇里没有,只有没有单人边的「弗」,这是中国的古字,这个字念佛。印度这个佛是人,所以在弗字上加上一个人字边,意思就是这是人,佛是人。然后用三智、三觉来解释,具足三种智、三种觉这个人就称为佛陀,很像中国圣人的意思。中国圣人是对於一切法通达明了,称之为圣人,所以佛的意思有智慧、觉悟。智慧是体,觉悟是用,有体有用,有智慧他才觉悟,没有智慧他就不能觉悟了。
这个觉还要加以解释,不是普通的觉,不是普通的智。「一切智」,一切是指法,对於一切法总相通达明了。一切法的总相是什么?总相是空,所以讲万法皆空。阿罗汉有这个智慧,所以他对於一切法不再执著,因为知道万法皆空,还有什么好执著?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,自己的身是四大五蕴和合的一个假相,缘生的。缘我们现在讲条件,它不是个单纯的条件,非常复杂。佛将非常复杂的条件归纳为两大类,这就好讲了,这两大类就是色法跟心法,分为这两类。这个两类,色不外乎地水火风,心不外乎受想行识,就这样子以这简单的方法来跟我们讲解一切法。所以,一切法也可以说离不开地水火风,离不开受想行识。这是阿罗汉所证得的。第二种叫「道种智」,道是道理,包括方法在里头。宇宙这么复杂,我们要问它这是什么道理产生的;种是多,种种。这是什么?这是讲有,这不是讲空。所以一切智讲空,讲本体,哲学里面讲的本体,道种智是讲现象。现象非常复杂,这些现象怎么产生的?我们今天讲宇宙从哪来的,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?那就有种种的道理,太多了。这个智慧要是具足,就称为道种智。阿罗汉有一切智,没有道种智,你问他宇宙怎么样产生的,他不知道,他知道这些玩意儿统统是虚幻不实。菩萨比罗汉就聪明,菩萨知道。我们晓得,知道道种智当然一定知道一切智,有一切智不见得有道种智,有道种智一定有一切智。这是菩萨所证得的。最后一个叫「一切种智」,我们看这个名相你就能体会到,一切是一切智,种智是道种智,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,圆融了。菩萨虽然有,也通达一切智,也通达道种智,他还圆不过来。到什么时候才能圆过来?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就成佛了,在《华严经》上,初住菩萨就证得一切种智。所以我们说,一切智是声闻、缘觉,四圣法界下面两层所证的;道种智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、佛法界所证的;知道现象跟本体是一不是二,那就是一切种智现前,就成佛了,超越十法界。在《华严》是初住以上,这是真佛,不是假佛,成一切种智。这个智慧遍一切处,我们常讲遍法界虚空界全包了,无不照了。《般若心经》上跟我们讲的「照见」,要注意这个「照」字,照见里头决定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而且没有起心动念,才照见。
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世间,人间、天上,这是讲六道,六道聪明才智那是上面这两阶,是人、天两道。人天两道再聪明的人,对於诸法实相没有真正的了解。这里头我们今天讲有科学家、有哲学家、有宗教家,或者也许有思想家。我们听了,有思想家,思是什么?思是分别;想是什么?想是执著。你看中国的文字,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,你不知道它怎么念法,你看到那个字的样子你就懂得它的意思。你看「思」,思是心,心上面有什么?心上面有一格一格的,有个「田」字,田字是画个格子,那是分别,不分别哪有格子?所以思是代表分别。「想」,想就有相,我们想个人,脑海里头那个人相就现出来,想一桩事,这个事的相现出来。曾经去玩过的地方,我们想想上海滩,那是我大概二十一、二岁的时候,抗战刚刚胜利,我到上海去看过,那个时候的上海滩。现在讲上海滩我都知道,现在的上海就不知道了,那个相就浮出来。所以想是相,相是执著。思想家,你们想想是什么味道?分别执著!
分别执著不是智,不是智慧,是知识,知识不等於智慧;此地这三种智是智慧,不是知识。放下执著,一切智现前;放下分别,道种智现前;放下起心动念,一切种智现前,所以佛法是教我们放下。这个东西学不学不要紧,没有关系,主要是放下,为什么?因为它自性本具的,不是从外来的,自性里头本有的。三种智现前叫「大圆觉性」,圆是圆满,觉是觉悟。三种障碍都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,妄想是起心动念,我们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著,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现前。也就是佛在这部经上讲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智慧是圆满的。德是什么?相我们知道,相是物质,就是弥勒菩萨讲的形,相是形,「念念成形」。德是什么?德是识,「形形有识」,那是德,德就是见闻觉知,色声香味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都是属於性德。这些东西是自性里本来有的,你去学有它,不学还是有它,关键在迷悟,迷了叫凡夫,觉了叫佛菩萨,除了迷悟之外,没有差别。
佛性,觉悟的时候没有增加,迷惑的时候也没有减少,不增不减。《中观论》上讲的八个不,都是形容这桩事情,「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一不异,不增不减」,也有说不常不断,《中观论》上讲不常不断。众生跟佛统统具有,佛不比我们多一分,凡夫也没有缺少一分,这叫佛性。三因佛性统统显了就是三德,这个三德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所以法身、般若、解脱也是一切众生统统具足的。我们现在迷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隐了,不现前;如果觉悟了,这就现前。阿罗汉,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的,阿罗汉有解脱,解脱并不是很圆满,解脱自在,六种神通现前。阿罗汉有天眼通、有天耳通、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、有神足通、有漏尽通,这属於解脱。但是般若、法身还没现前,也就是三德里头解脱德他现前了,般若、法身还是隐没,隐现不同。他要慢慢的向上提升,般若现前,般若现前之后,法身就现前。般若在菩萨就证得,十法界里面的菩萨、佛逐渐证得,到圆教初住,法身才现前。证得法身,当然这三德都具足,叫「三德密藏」,这是对我们凡夫说的。凡夫有这三德,但是不显,好像是秘密的、隐密的藏起来,不现前,不是没有。我们凡夫自己不知道,但是佛与法身菩萨看得清清楚楚的。
所以,佛跟法身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礼敬,绝对没有傲慢,绝对不敢轻视,为什么?他是佛,这个众生跟诸佛如来,诸佛如来看他跟自己没有丝毫差别,怎么可以轻慢?所以,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是礼敬、称赞、供养,你说多么美好。六道凡夫这三德统统隐藏了,自己完全没有办法觉察,所以才起贡高我慢,起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,把般若变成了烦恼,把解脱变成了束缚,像绳索一样把自己捆绑起来。祖师常常用作茧自缚,就像春蚕吐丝吐到最后把自己裹在里面,解脱没有了,法身变成什么?法身变成了六道轮回,你说麻不麻烦?全在!变质了。为什么变质这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,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把法身、般若、解脱整个扭曲了。
三因先说「正因」,正是中,中是不偏,不偏叫做中,正则不邪。我们简单说,你的知见,你没有偏见,你没有邪见,那你就叫正知正见;如果你的见解思想偏了、邪了,叫邪知邪见,「正」是这样解释法。中就不偏,决定是双照,面面都照到,不偏,照空、照假,双照,空假都照到。这个照是照见,像观世音菩萨在《心经》里讲的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。我们今天这个偈子就谈到,你看『因前五蕴故,后蕴相续起』,你什么时候能照见五蕴皆空,那就是『於此性了知,见佛难思议』。这首偈可以用《心经》来解释。照空、照假,空,能见一切法空。一切法怎么来的?现在科学家发现,一切法是无中生有,无中生有就是佛法讲的空。空不等於无,如果空等於无,怎么能生有?所以佛家讲这个空字很难懂,它能生有。所以空是什么?空是法性。知道一切法无所有这是真谛,就是总相,一切法的总相,万法皆空。照假,假是幻相,是俗谛,俗谛是缘生的,也就是说它具足某种条件,假相现前。像我们这个宇宙是假相,它具足什么条件?具足一念不觉,也就是起心动念。
为什么会起心动念?没有原因,你要找它的原因,你怎么找也找不到,愈找就愈陷到里面去,就是你迷在里面,你不找它才能够省悟过来。这个东西你找不到,在佛法修行层面上来讲,此处用不得力,这在什么时候?我们学《华严》学过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无始无明的习气还有,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法子断。你不要去理它,什么事都没有,你一想它就错了。你想它,分别执著起来了,那马上堕落,你不想它,你不会往下坠。所以讲此处用不得力,真的用不得力。一切要随顺性德,性德与一切众生它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,为什么?整个宇宙是一体,遍法界虚空界。佛讲法界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的空间,在理上讲无量无边,为什么?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法界,你说你有多少念头?真叫无量无边。科学家给我们讲,我想应该是从数学里推算出来的,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。这个说法跟佛法也有些相应,但是不见得就是佛法所说。佛法里面讲十法界,加个一真法界,不是也十一个吗?我想那是一种巧合,不是真实的。佛法讲得深,佛法决定不是用思惟想像能解释得了的,这是个很深、很广、很复杂的课题,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办不到。
早年我年轻的时候,接触佛法还不久,不久大概也有七、八年,我曾经提出这个问题向方东美先生请教。方先生告诉我,佛法向上一著,也就是我们讲的高级的佛法,他说科学的方法论、逻辑、辩证法、因明统统用不上。这个话是真的,你想想看,这属於科学的方法论,尤其是逻辑、辩证法,这是纯粹的哲学。他要不要用分别执著?他要不要用心意识?既然落在心意识里面,就不能解决问题。你对於六道的问题这个能解决,你对於心性的问题,这个方法就不能解决。向上一著是讲心性、讲理,不是在事,是在理上讲,理上要是不能透彻,事上你怎么能圆满?佛法用的方法跟现在科学家的不一样,科学家用数学,数学是科学之母;用仪器,尤其现在制作出精密的仪器来观测。佛法不是,佛法是用内功,是用禅定、用清净心来突破空间维次。所以他所见到的,不是推测的,不是想像的,是突破空间维次亲自看到的。
像弥勒菩萨跟我们讲的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用我们中国人的计算方法就是三百二十兆的念头,这个念头就是生灭,三百二十兆生灭,这样快速。这个生灭是动相,震动,这样微细,这样快速,什么人能看见?佛经上给我们说八地菩萨,八地菩萨心地非常清净,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觉到。由此可知,粗心大意那怎么能解决问题?怎么能见到事实真相?心浮气躁不能学习。世出世间学习真能成就的话,都要靠心地清净、专一,你才能学到东西。心要专,心要一,禅定就是专一到极处。修定有方法,方法是什么作用?方法是帮助你收心,帮助你从心浮气躁回归到安静。方法很多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守这些方法,用这些方法,就叫做持戒,所谓因戒得定。像我们净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,我们持名念佛为什么还得不到定?原因是我们虽然持名念佛,依旧没有懂得持名念佛的方法,持名念佛的目标不晓得,方法也不晓得。什么方法?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「圆通章」上教给我们,那是念佛的方法,就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很多同学读过《楞严经》,我一提你们都知道,我们念佛有没有做到?「都摄六根」就是专心,觉明妙行菩萨讲的是一样的话,但说法不同,我们听起来更好懂。他说什么?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个好懂,这是方法。我们现在念佛实在讲,对於经教所说的极乐世界是半信半疑,为什么?我们这个世界没放下,极乐世界没看见,念佛念这么多年,极乐世界连消息都没有,念佛的时候夹杂著妄想,常常间断。所以多少年念下来,功夫不得力,原因就是不如法。念佛有方法的,《十六观经》上说得更详细。都摄六根是收心,跟孟子所讲的非常相似,孟夫子说: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。」你心都在外头跑,眼,心从眼跑到色那边去了,去分别执著色法,从耳跑到音声上去,眼耳鼻舌身,从这往外跑。现在佛菩萨教给我们收回来,都摄六根,收回来,眼不要去缘外面的色法,耳不要去闻外面的声法,六根收回来,收心然后才能念佛。念佛是「净念相继」。净念,你有怀疑,不是净念,有夹杂,不是净念,所以净念就是没有怀疑、没有夹杂,相继就是不断。你能够保持住,念不念没有关系,你心里真有阿弥陀佛,不在口念,在心上真有阿弥陀佛。除阿弥陀佛之外,别的都放下,这个人叫真念佛人,他肯定得念佛三昧,那是得定。
开悟的时候叫「理一心不乱」,得定的时候叫「事一心不乱」,有一点清净心,功夫得力了,叫「功夫成片」。所以念佛法门殊胜,达到功夫成片,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只要你能够把我们常常讲的十六个字放下,自私自利放下、名闻利养放下、五欲六尘放下、贪瞋痴慢放下,你就能到功夫成片,有功夫成片就能带业往生。这个标准是一般人统统可以做得到的,所以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漏。再向上,我们讲事一心不乱,那就不是每个人能做到,为什么?事一心不乱是得念佛三昧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真放下了。他这个境界跟阿罗汉相等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前面念过,是七信位的菩萨。我们讲功夫成片那是初信,初信位的菩萨应该是我们都能够办得到的,决定往生,没有问题。念得功夫好的,预知时至,没有病苦,自在往生,里头也有九品。如果得事一心的,就是得念佛三昧,他生方便有余土,不是凡圣同居土;得理一心的生实报庄严土,那个人就更少了。可是极乐世界很特殊,这是我们没想到的,极乐世界有四土、三辈、九品。就像办学校一样,一般人办学,总是办小学、办中学、办大学、办研究所,小学有小学校,中学有中学校,他把它分开。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的,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也是这样的。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特殊,特殊在哪里?它有小学、有中学、有大学、有研究所,在一个课堂上课,这很特别。你看我们在娑婆世界,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,确实有菩萨、有罗汉在这个世间,他见得到我们,我们见不到他。同在一个地球,但是空间维次不一样,所以见不到。如果在极乐世界,那天天见面,为什么?它空间维次没有了,时间跟空间都不存在,极乐世界是这样的情形,没有时间,没有空间。没有空间就没有距离,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,所以你到极乐世界去,你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,天天跟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,跟他们在一起。他们确实是实报土,我们确实是凡圣同居土,可是天天见面,就是同在一个教室上课,这是很特别的,十方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劝我们求生净土,都劝我们亲近阿弥陀佛,道理就在此地。
所以,知道一切法假有,不是真的,这是俗谛,是从相上讲的。什么时候你知道性跟相是一不是二,任何一法是性空相有,空叫真空,有叫妙有,妙有就是真空,真空就是妙有,这叫「中谛」。三谛具足,这是正因佛性。正因佛性哪个人没有?诸佛菩萨有,他现前;一切凡夫统统都有,虽有怎么样?虽有不能现前。为什么不能现前?佛说得很好,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,这个不能就是不能现前。由此可知,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正因佛性就现前,那就是三智、三谛你就证得。
第二个「了因」,了是照了,就是照见,照见、明了。什么东西照?正因照,没有正因,就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起作用,它才能照。我们今天把我们的正因佛性,就是这三种智,已经把它变成烦恼。所以,教中常常讲「烦恼即菩提」,从凡夫说,烦恼即菩提;迷了自性叫烦恼,悟了烦恼就转变成菩提,这个菩提就是我们在此地讲的三种智。智现前与理相应,理就是性,与理性相应,这叫了因。所以清凉大师讲,「今有了因,内外皆悟」。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了因?后面还有个「缘因佛性」,我们现在缘不足。缘是什么?助缘,助缘是讲「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,开发正因之性」,这叫缘因佛性。这也是世尊在《弥陀经》上告诉我们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正因,你怎么知道极乐世界,知道之后想到那里去,这个属於了因跟缘因。
所以,每一个往生的人,绝对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的,那是不可能的。往生是什么?过去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成熟,你才能得生。过去修得很有基础了,这一生还没成熟,那还得加一点功夫,让它在这一生当中提升、成熟,这也要靠助缘。助缘总不外乎现在讲的教学,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,能够遇到这些经典,特别是净宗的经典,遇到之后,能信、能解、肯发心、肯念佛,具足信愿行三资粮,你在这一生就很可能往生了。为什么很可能?这三个条件,不能夹杂、不能间断,你就决定得生;如果你还有夹杂,还有间断,那就难了。夹杂什么?总不外乎名闻利养,这最容易夹杂在里头;自私自利,一夹杂这个,你这一生的机会就错过。说老实话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念佛没能往生,错在哪里?错在名利不肯放下,贪瞋痴慢没放下,不知道错过多少机会。这一生难得又遇到,如果这一生还是不能把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放下,你这一生就又错过了。我们要知道,每错过一次,下一次再遇到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,不是一世一世接著的,要是一世一世接著的,我们早就走了。有的时候,上一次跟这一次当中间隔无量劫,所以遇到这个法门,总是很辛苦、很长的时间,几年甚至十几、二十年才相信。这是什么原因?隔太久了,有人到几十年、到老死的时候才相信。从这些事上我们就能够体会到,他上一次跟这一次当中距离时间多长。如果很近的话,大概在过去十世,十世算是近的,遇到他就能相信,他就不怀疑。细心观察,前因后果全在我们面前。
所以这三种具足,第一种是性具的,第二是智慧开显,了因,此地是『了知一切法,自性无所有』。第四偈「翻前外取」,不再执取外面这些境界相,为什么?一切法相有性无,就是相有体空,当相即空。你要从相上见性,性是空的,性是不可得的,无所有、不可得的,我们就不再执著一切现象,不会再把这些现象放在心上,你很自在,你的烦恼去掉一大半了。世间人的烦恼从哪里来的?患得患失,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,贪心在作祟,得到之后又怕失掉,要怎样保持,患得患失实在讲是烦恼的真正根源。「了知一切法,自性无所有」,这个烦恼就断了,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,有没有是缘!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清净心,这个重要。清凉这里这句话说得好,「了一切法,即心自性,性亦非性,情破理现」,这个叫见法身佛,就是你证得法身了,『卢舍那』是法身佛,「称於法性,无内外也」。
小注里面我们可以把它念一念,「谓了一切法」,这是指上面这句经文,「即心自性,此是表诠」,诠是诠叙,表是表法,「由一切法无性故,即我心之实性」,实性就是自己的佛性,就是自己的法性。清凉大师后面还说了一句「性亦非性」,这是怕你执著,所以这是遮,遮是防止你执著。你执著还有个性,那你又错了,为什么?这是假名,这是名字,名字不能执著,名词术语不可以执著,这才是真性。说真性,如果你又执著这个性是真性就错了,所以清凉大师再说「以无性为性」,无性之性就是真性。「即心自性,如圆成性」,圆成实性,圆是圆满,成是成就。「性亦非性,如胜义无自性性」,这是讲三性,三性就是三自性,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。佛说这三种,实际上性哪有那么多?从方方面面来说,让我们对这桩事情能够理解,是帮助我们理解,不得已而说的。所以马鸣菩萨讲得好,我们不要执著言语,不要执著文字,不要执著名相。听懂了是悟了,听不懂不能去想,愈想就愈错。听不懂没有关系,你阿赖耶里面落这个印象,这个印象就是疑情。所以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,你有这个疑的种子,说不定遇到什么缘就豁然开悟,就明白了。所以佛说的这些话,要晓得说完之后痕迹都把它扫除,扫得干干净净的,痕迹都不留,这是一个善说法者。
后面这首偈,第五首,「翻前内取」,因为前面第四首偈是迷内取,这首偈是对前面的,不执著五蕴。「了蕴性相,则见自心之佛」,蕴就是色受想行识,我们讲「四大五蕴」。四大五蕴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现象的归纳,四大是色法,地水火风,前面跟诸位都有详细的介绍。地就是讲的形,弥勒菩萨讲的形,「念念成形」,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的相分。八识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,就是自证分、证自证分、见分、相分,相分是物质,见分是精神。弥勒菩萨所讲的念念成形,那个形就是色,「形皆有识」,识就是心。这是说明物质跟精神,现在哲学里是这么说法的名词,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心法跟色法。它是同时生起的,它是密切集合在一起的,不能分割,物质里有精神,有心法,心法里面必然有物质。物质里怎么知道有精神、有心法?心法是见闻觉知,这个我们从最近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,得到现代所谓科学实验的证明。我跟江本博士说,不但水有见闻觉知,我告诉他,所有的物质现象统统有见闻觉知。尘沙有,微尘有,树木花草有,山河大地有,没有一样没有,只要有形的东西统统都具足心法,心跟物是一不是二。
根据这个道理,这佛经上说的道理,确实有许多人做各种不同的实验,真的证明了。我看过一些报导,有些小学生他们用馒头做实验。一锅蒸的馒头把它放在两边,一边,每经过那个地方都赞叹它,赞叹这个馒头,那一边就用讨厌的心对待它。大概放了七天,赞叹的馒头发酵,颜色变得黄黄的,闻起来很香;对它不善念头的那个馒头变得黑黑的,味道很臭。这就实验出来了,就是它有见闻觉知。还有人用香蕉、水果,也用这个方法,隔几天之后,赞叹的那支香蕉就变得很好吃,味道很好;反过来的那支香蕉就不能吃了,变坏了。一切万物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这是诸法实相,真相。所以,四大五蕴包括了所有的法相,所有一切的现象总不出四大五蕴。你能照见四大五蕴,你就照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的事实真相,你就统统了解,全是自心变现的。
所以佛说得好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一切法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这两句话我们听得耳熟,佛讲的遍数讲太多了,可是怎么样?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作用。如果起作用是怎么样?起作用我们至少证阿罗汉,为什么?我们对於这一切法真放下了,真的不再执著。为什么我们还放不下?我们依然在执著,佛经天天在薰习,这说明一个事实,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,虽然天天薰还不起作用。我以前讲经举了个比喻,好比一根木头放在水里面泡,大概泡了很长的时间,湿透了,整个湿透了。现在我们把它捞出来,拿一根火柴想把它点燃,一根火柴点不行,点不燃,好,再来一根,一盒火柴烧光了还没有点燃。我们现在的烦恼习气就像水里浸透的木头一样,佛法的薰修就像火柴一样,你说要烧多少包火柴才能把我们点燃?就这么个道理。我们无量劫来被烦恼习气在薰习,薰成习惯了,现在虽然听到佛经,点点头,很欢喜,不起作用。可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,你不要灰心,继续不断的薰,总会有一天把它点燃。那就是对於经教要乐此不疲,其他东西要放下,这门东西要加强。真的有个二十年、三十年的薰习,锲而不舍,起作用了,你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你回不了头来。有人回头得早,三、五年回头的,根利,那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,而且上一次跟这一次距离时间短,才会有这种现象。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次一等,上一世跟这一世的时间距离得长,距离有几十世甚至於几百世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要花上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回头,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真的回不了头来。所以,这里头的道理我们很清楚、很明了。
明了五蕴皆空,《心经》上讲的,观世音菩萨明了了,那你就见自心之佛了。「与卢舍那非一非异,故难思议」,卢舍那是法身佛,非一,不是一样,非异,也不是两样。这个话不好懂,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也就不难懂。卢舍那不是一个人,释迦牟尼也不是一个人,毗卢遮那也不是一个人;毗卢遮那是法身,卢舍那是报身,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。你修行证入这个境界,你证得法身,你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,非异。但是很多人证得毗卢遮那,都证得法身,那就不是一个人,同入这个境界,没有两样。好像你念书,你们都念博士学位,都拿到博士学位,非异;可是你们有好几个人都拿到,不是一个人,也不是一个,统统拿到这个学位。你从这个地方慢慢去想,你就能想通,然后你再回过头来想自己跟一切万法的关系,跟一切众生的关系,非一非异。我们跟一切众生可能形状不相同,人跟畜生不一样,人跟鬼神不一样,非一;但是佛性是一样的,非异。人有佛性,畜生有佛性,鬼神有佛性,从佛性上看没有两样,从你现在报身上看,那不是一样。从法身、报身,本来是一体,从现在的业报身那就不是一体,非一非异。我们从这里就了解,非一是讲现在的业报身,非异是讲我们本有的法身跟报身,这本有的那是一,那个不异。我们证得的时候,还是非一非异,非一是什么?示现不相同,你在十法界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。所以,应化身非一,法、报身非异,这就好讲了。所以这不可思议。
「然此一偈,文含多意,一但是蕴缚,无有我人,则破前凡夫取我相也」,这个很重要。凡夫都著我,都把这个东西当作是我,这是六道轮回的根,你著了我相。这是一般人没法子接受的,这个不是我,什么是我?没有我还得了吗?实在讲根本就没有我,他要执著有个我。没有我,这是什么东西?五蕴缠缚著这么一个东西,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现的这么一个相,你怎么能把它当作我?那不是我,是什么?我们换个名词叫「我所」,就是我所有的。像衣服,衣服不是我,这个大家知道,衣服跟我是什么关系?我所有的。现在这个四大五蕴缠缚著的东西是什么?是我所有的。我是什么?我是法性,那才是我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灵魂不是我,一般人不把身体看作我,把灵魂看作我,确实是提升了一级,可是还不是真的。真的是什么?真的是性,我们用灵性,灵性是我,灵性不异。灵魂跟蕴缚是完全虚妄的,凡夫都著了这个相。
第二个意思,「前后因依,相续无性,则破凡小取法相也」。法相是什么?法相是四大的相、五蕴的相,四大五蕴也没有,还是众缘和合。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,他前后两个意思,前面一个,「但是蕴缚等者,即涅盘二十九」,《涅盘经》第二十九卷,「师子吼」菩萨他提出一个问题,「难」是提出一个难题。「如佛所说,一切法有二种因,一者正因,二者缘因」,三因佛性前面说了三个,还有了因,这是讲了一个正因,一个缘因。「以是二因,应无缚解」,应该说是没有缠缚,既没有缠缚,哪有解脱?他问得很有理由。「是五阴者」,色受想行识五阴,有四大五阴,「念念生灭,如其生灭,谁缚谁解」。这是向世尊提出问题,知道五蕴是相续相,我们在末后这首偈里面,「因前五蕴故,后蕴相续起」,所以一切的现象是虚幻不实,我加上一个,抽象的相续相。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,那个相是怎么形成的?是幻灯片,幻灯片就好比是五蕴,前面一张灭了,后面一个又接著起来,你所看到的是相续相。我们今天所看的这个色相,这个物质色相,就是物质的一种相续相,它移动的速度太快。物质现象存不存在?不存在,正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但是第二个相续它又起来,也是当处出生、随处灭尽。这两句话真的就像我们放电影的镜头的开关,你看一打开,当处出生,一关了,随处灭尽,很有这个味道。可是底下它是念念相续,你看到的是相续相。这个现象谁缚谁解?系缚跟解脱的相都看不出来,佛为什么说系缚?所以他称「世尊,因此五阴,生后五阴,此阴自灭,不至彼阴」。这说得很有道理,跟弥勒菩萨给我们讲的意思完全相同。像幻灯片一样,前一张幻灯片灭了,后一张幻灯片生起来,它有相似,它绝对不是一张。我们讲大同小异,这是相似,没有一张是完全相同的。
下面他又举了个比喻,「如子生芽」,像种子,像瓜子,我们种在下面,种子生芽了,「子不至芽,而能生芽」,子不是芽,但是它能生芽,生芽之后种子就没有了。「众生亦尔」,众生也是这样的,前一个形相跟后一个形相它不是一个,这里头哪来的系缚?哪来的解脱?这个问得很有道理。下面你看佛怎么答覆,佛「引蜡印印泥,印坏文成喻」,用这个来做比喻。蜡印印泥这个事情是古时候的,现在人见不到了。古时候用蜡把它刻成一个模型,然后用泥,印在泥里面。这个泥多半是烧窑,放在窑里面一烧,蜡就没有了,可是印的文在这泥里头现出来了。大概从前瓦当都是用这些方法来造成的,有很多精美的这些艺术品,它原来是在蜡上刻的,怎么样用泥把它烧成。所以,印坏了,蜡印坏了,文成了,瓦当成了。用这个比喻,比喻什么?「生时诸根有具不具」,生是现相,现相生的时候,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,有具足的,有不具的。你说哪些有具足的?哪些有不具足的?现相,譬如我们人的现相,人有具,眼耳鼻舌身有具。那一杯水具不具足?水不具足。江本胜博士用水,水是矿物,放在玻璃瓶里,玻璃瓶里的水它有没有眼耳鼻舌身?它不具。「具者见色,则生於贪,生於贪故,则名为爱」,它就起了这个东西。不具它就不生,它有没有?有,不能说它没有。你看我们用色相,你写个字给它看,它懂,它能感受到。甚至於什么都没有,我们给它个意念,你对它说「我很喜欢你,我很爱你」,你用真心对它说,它起反应;「我讨厌你,我不喜欢你」,它也起反应。不具,它有,不是没有。
佛在底下说,「狂故生贪」,见色的时候,狂是迷了,他不觉,他才有贪,这叫「无明」。「贪爱无明二因缘故,所见境界皆悉颠倒」。什么是颠倒?下面给你说出来了,「无常见常,无我见我,无乐见乐,无净见净」,举这四个例子,常、乐、我、净,根本都没有,自己以为有。这是什么?你见解错误。要知道,贪爱、无明,自性里没有,从哪里生的?从妄想分别执著生的,自性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你要想到佛所说的,起因是妄想,妄就不是真的,妄想里面起分别,分别起执著。可见得分别是妄中之妄,执著是妄中再加个虚妄,妄想是第一个虚妄,分别是第二个虚妄,执著是第三个虚妄。从这里你就看他迷得多深,这叫四颠倒。颠倒之后,「作善恶行」,你作善、作恶,「烦恼作业,业作烦恼,是名系缚」。「以是义故,名五阴生」,五阴现象就是众缘和合这样生起来的。
「此中意云」,佛说这里头的大意,「虽复生灭」,刚才讲了,它虽然就像相续相,这相续相的生灭「不妨系缚」,确实有系缚的现象,随著这相续相它传下来。这系缚实在讲就是因果,所以说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我们用因果来解释大家就好懂,它随著相续相它也跟著下去,所以才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。这个地方用意,「故今用云,但是蕴缚,无有我人」,主要是用这个来解释这个意思。确实我们今天这个色身是四大五蕴和合,缚是比喻,像绳索一样把我们捆绑在一块,缚是烦恼的意思,烦恼障碍了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,虽有,因为这个障碍迷惑了,不起正用。但是你不能说它不起用,它起了副作用,副作用就是把智慧变成烦恼,把德能变成造业,把相好变成灾难,变成三途六道,这就是把三德密藏完全给扭曲了。扭曲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身体的真相,它是四大五蕴和合的一个假相,它不是我。
我们明白之后,我们再回过头来,我们用这个来修真的,叫「借假修真」,这个东西是假的,行,你只要好好的利用它。所以说,造三途业报是它,修行证果也是它,看你会不会用。这里头就是缘因,你遇到什么样的缘,缘是机缘,一般讲机会,你遇到这个机会,你抓住这个机会,掌握这个机会,你好好的用它,这一生用这个证果。如果你迷失了,把它当作我的话,样样为它,吃东西讲求美味,美味谁尝?这三寸舌头,舌头下都不知道味道了,为这三寸舌头造多少杀业,这个就错了。如果晓得这不是我,我为它干什么,你就不会贪味了。你虽然接触外面境界,不生贪心,也不生爱心,这个爱是贪爱,是情执,你就会用智慧、用理智了。样样都能随顺自性,这能成佛道。所以这个道理要懂,我们要会用。今天这一段没讲完,但时间到了,我们明天再接著来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