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一九五三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九五三卷)  2008/4/24  华严讲堂  档名:12-017-1953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三大段第三小段,偈颂从第三首看起:

  【迷惑无知者。妄取五蕴相。不了彼真性。是人不见佛。】

  这是迷悟当中,迷的第二首偈。清凉大师在《疏》里面给我们提示的「后偈」,后偈就是第三首,「取内蕴相」,五蕴,「不了蕴性」,五蕴的体性不了解,「故不见心佛」,到这里是一段,这是学大乘的为什么迷了。下面又说「亦是愚法小乘,故名无知者也」,小乘也犯这个毛病,也是不能了解五蕴性空。在前面第一首,第一首很重要,第一首是讲「如来一切智」,这是迷悟的根本。第二首是讲我们执著外面的境界,「取相不如理」,这是错误,著相了。这首偈是从内心讲,外面迷於现象,里面不知道心性的真相,内外都迷,这怎么能见佛?见佛就是见性,见性就是见佛,禅宗里面说得很好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由此可知,不见性的就叫凡夫,见性的就叫佛,这是凡夫跟佛的区别。六道凡夫没有见性,四圣法界也没有见性。这个诸位要晓得,四圣法界就是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虽没有见性,他能够依教奉行,他是真的依教奉行。佛在经上所教导的,他都能去做到,所以虽然没有见性,他对於见性的距离是愈来愈近。

  这个我们从断烦恼,或者我们讲放下,就有很深的体会。我们今天讲真心,我们的真心为什么生不起来?用真心的就是佛菩萨,至少是阿罗汉。但是你要知道,法身菩萨才是真正用真心,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,他是用的相似真心,很像真心,但他不是真心。他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,八识里面是染净和合,也就是说他用净的这一分多,染用得少。我们凡夫完全用染,不知道用净,这就难了,这个障碍就太大了。所造成的障碍,一类是属於烦恼,一类是属於所知,由於这两种障碍,我们们的真心发不起来。所以真心要如何发?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懂得,真心能生得出来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,第一个条件是烦恼放下,真心的障碍就去掉一半。烦恼是什么?执著,不但对世间法不执著,对佛法也不执著。为什么?佛讲得好,「佛法因缘生」,给你说因缘生,它就不是真的,所以佛法也是假的。不过这个假的能够帮助你回到真的层次上,所以佛法也不能执著。你看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多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那个法是佛法。所以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,我们听佛说法,读大乘经典,要用什么态度?「离言说相」,离就是放下,就不要执著。读经离文字相,要不要文字?要文字,要文字不执著文字,听佛讲经不执著言语,这你要放下!第二讲「离名字相」,名词术语,佛是名词,凡夫是名词,三界是名词,真性是名词,佛菩萨都是名词,都是假的,名可名,非常名,你了解这个意思,不要去执著名字相,这两条都是放下执著。第三个「离心缘相」,心缘相是分别,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?

  只要你放下分别、放下执著,真心就现前。放下一分,真心现一分,放下两分,真心现两分,所以会学佛的人对於世出世间法,知道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要能够体会在心里,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到真实的用处,这个用处就是烦恼轻、智慧长。你不放下不行,分别执著一定要放下,这是真心现前的秘诀,事上放下,理上不分别,这两种障碍就轻,这是真正学佛不能不知道。许许多多学佛的同学,无论在家、出家,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,天天亲近释迦牟尼佛的人,大多数人还是搞生死轮回,为什么?放不下。对佛的形像起分别执著,对佛的教诲起分别执著,起分别执著到底对不对?不能说对,也不能说不对。著相修福,对佛恭敬著相,对佛的教诲著相,也能依教奉行,得人天福报,这就是修福不修慧。福跟慧的差别,分别执著就变成福,离分别执著它就是慧。慧与性德相应,就悟了,与悟相应;有分别执著修福,它跟迷相应。就这两首偈讲的,一个迷於外面的境界,一个是迷於自己的心性。第二首偈迷於外面境界,今天念的这首偈迷於内里面的心性,内外统迷,真心不能现前。

  所修的福报,福报特别是在佛门,佛门修大福!但是享大福报的时候,如果没有智慧,肯定造业,造业的机会比别人多,比别人严重。没有福报的人想造业,也造不了什么大业,伤害几个人而已。如果是做官的,你们大家念过《了凡四训》,了凡先生做宝坻知县,这是个大县,直属於中央政府的大县,他动一个善念,全县人民得福报,你看修福多容易。如果他有一个坏的念头,全县的人都受苦,所以他修福容易,他造业也容易。了凡先生学了佛,想做一万桩善事,每天很愁闷,这一万桩善事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?我们在他家训里面看到,他第一次发愿做三千桩善事,十年才圆满。第二次又发愿做三千桩善事,全家人帮助,全家人行善四年圆满,就缩短了。现在做了知县发愿做一万桩善事,他的夫人就愁了,在衙门里行善不方便,这一万桩善事哪年才能圆满?他自己也很愁。晚上睡不著觉,想著这个事情,愿发了又不能收回来。他就有感应,晚上就梦到一个天神,天神告诉他:你那一万桩善事已经圆满。他说:怎么圆满?他说:你下令减租。农民缴的田租缴得太重,他体恤到农民生活的艰苦,把田租大幅度的减轻,这是桩好事。这个令已经下去,已经在推行,全县的农民受你的恩惠。他听了这个话半信半疑,第二天醒来,刚好五台山有个法师,幻余法师从他这边经过来看他,他就把这梦中事情给幻余法师讲,请教法师这个可不可以相信?法师说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公门好修善,你没有这个机会,你做不出来。如果说国家领导人一个善念,全国人得福这还得了,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中国现在有十三亿人,一个好的政策十三亿人受惠,十三亿人得福,谁能做得到?可是一个不善的政策,十三亿人要受罪、受苦。真的是公门好修福,公门也容易造业,这个道理要懂。所以无论在哪个大小的领导地位上,他的机会就来了。我们常说,很多年来我说了很多次,拯救这个世界的人,毁灭世界两种人,一个是国家领导人,一个是媒体的主持人。不要小看媒体,媒体天天在广播,收看的人有多少?如果你是好的教导,真正像中国古人所定的标准「思无邪」,那是多大的功德,你所修的功德或者是福德,不亚於帝王。如果你的节目内容,是暴力、色情、杀盗淫妄,那你造的罪业也不下於魔王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平民身分也能够积功累德,特别是在伦理、道德、因果这三方面。我们是个平民,我们认真努力学习,做一个很好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,会影响这个社会,在现在新闻媒体给你一访问,给你一报导,这个影响就扩大,你也就造千千万万人的福了。这很可能的,新闻媒体给你报导。

  懂得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我们就晓得,得人身难,佛常讲「人身难得」。得人身有什么好处?得人身的好处,是你遇到一生成佛的机会,这个机会不容易,所以得人身、闻佛法。真正闻佛法,不怀疑、不迷惑,对於佛法能够正确的理解,依教奉行,你这一生不但能超越六道轮回,而且超越十法界。这个机会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,真正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,我们要把握住!怎么样这一生才真的能成佛,永脱轮回,永脱十法界?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果然能够一切放下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他就成功了。这个事情与读书、不读书没关系,与富贵、贫贱也没有关系,关系就是你是不是真能放下?像念佛堂堂主常常给大家开示,「放下身心世界」,心里不要再有这个东西,放下身心世界,就是放下对身心世界的分别执著妄想,你把这个统统放下,一心专念,就成功了。说得这么明白,说得这么简单,你再看看有几个人真放下的?

  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里面,看到一个标准的例子,莹珂法师宋朝时候人,出家人不守戒律,不守清规,造很多的罪业,不过这个人好处他相信因果。为什么造这些业?烦恼习气太重,禁不起诱惑,人家一引诱他就造业。相信因果报应救了他,业造多了、造重了,害怕,自己想想决定堕地狱。向同学们请教,有什么方法能够让他不堕地狱?同学们劝他,只有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带业往生,送他一本《往生传》给他看。他看《往生传》非常感动,就发了大心真干,真干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念了三天三夜。念到精疲力倦,三天三夜没睡觉,没有吃东西,这是真诚心,感动了阿弥陀佛,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。佛告诉他:你还有十年阳寿,等到十年之后我来接你。莹珂聪明,跟阿弥陀佛说:十年阳寿,我不要了。阿弥陀佛问他:为什么?「我劣根性太重,禁不起诱惑,再有十年的寿命,我又不知道要做多少恶业,我十年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跟你走。」阿弥陀佛很慈悲,答应了,跟他说:好,三天之后我来接你。为什么不当时带他走,要三天之后?这个传记上没有记载,我们心里很清楚,当时要是带他走,他是往生了,对别人没有影响。人家一看他,他关著门三天三夜死了,人家也不知道他往生,都说:这个人造罪造太重,死了,你看。起不了影响的作用,《往生传》上也不会给他留名字,这人三天死了。所以阿弥陀佛三天之后来,让他对大家宣布,念佛法门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《弥陀经》上说「若一日、若二日到若七日」,一点都不假,他可以作证,这就是弘法利生。弘法利生转法轮,示转、劝转、作证转,他是作证。让当时、后世,现在距离宋朝将近一千年我们都知道,知道有这个例子,对他非常景仰,就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。所以让他告诉大家,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接我往生,到第三天果然阿弥陀佛接他走,这不是假事。寺院里大众亲眼所看到的,你就知道他让多少人看到、听到,发真心念佛。那些听到、见到的,发真心念佛往生的,都是他接引的,都是他度的。连我们到现在这一千年之后,读到他这段事迹,我们的信心增长,我们也能够放下一切真干,这不都是他度的吗?对这个法门再不怀疑,晓得怎么修法。

  修行这是真的,这是第一重要,这不是小事。天天我们在讲《华严经》,这是小事,这不是大事,这是附带的。做这个事情是为什么?是为正法久住,是为这个,有缘应该要做,报佛恩!这是报佛恩,报祖师的恩,报父母祖宗的恩,真实报恩者,这要晓得。可是真正究竟的报恩,圆满的报恩,彻底的报恩,就是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了,那个报恩就圆满。总而言之,我们把念佛求往生是摆在第一位,我们决定不怕死,因为我们知道不生不灭,没有生死,只有轮回,没有生死。死了不过像换件衣服一样,换个身体,聪明人、有智慧的人应当愈换愈好。最聪明的,你看凡夫身舍掉了,到极乐世界换成佛身,身体不是四大五蕴的身体,《无量寿经》上说得清楚,跟阿弥陀佛一样,「皆是紫磨真金色身」,永远不坏身,永远不生病的身,永远不衰老的身,得这个身。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边地往生都得这个身,寿命是真的无量,不是假的。一生圆成佛道,你说这个机会到哪里去找!

  如果要真的想在这一生证得,往生就是证得,那就得要真干。如果有缘,有缘不但是自己有福报,众生有福报。众生要没有福,那是什么现象?那是社会动乱,众生没福,灾难频繁,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众生没福。我们想找一个好环境修行找不到,找不到是什么?自己没福。这就知道我们自己福报跟众生是有连带的关系,也可以说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遇到缘,你的心要定得下来,这个很重要,不能到处跑。这桩事情,在我年轻的时候,李老师跟我讲过多次,不止一次,我的印象深刻,就是劝我不要跑。我是期待他老人家,希望他老人家能够帮助我在台中长住,这他做得到。可是跟他十年,十年没有说过这个话,那我就没有一个落脚之处,这就不得不跑。还好遇到韩馆长,韩馆长照顾我三十年,但是这三十年不像古人,古人住山上三十年不下山,那大成就!这个缘我们就没有,福报不够。我们在台湾有个小道场,将来有三通了,诸位到台北看看我们从前那个小道场,一点点大,总算是自己有个道场。我们那个道场大小,差不多像你们现在这个讲堂三分之二,就这么大。而是在我讲经二十周年才有的,以前我讲经是租讲堂、借讲堂,自己没有道场。我们也从来没有个念头去建道场,这么一个小道场也是被逼,听众们大家自动自发提供的,听众大家拿钱买了这么一个小地方,做为一个永久的道场。可是那个时候国外有缘分,常常出国,许多地方邀请为什么要去?自己没有一个安定的道场。道场,我们那个小图书馆,像你们现在这里三分之二这么大地方,是在公寓里面,八层楼的一个大厦,我们在第五层。那一栋大厦一层的面积很大,人家的办公室、有住家的、有做生意的,很复杂。到处去跑,总想哪个地方有缘分可以定下来,目的在此地。跑了几十年,每个地方都不能定居,都有障碍逼著你非走不可,所以没福!受这么多辛苦,不能产生影响。

  好在我们自己小时候有点家教,以后遇到佛法,在台湾遇到这三位老师,真正善知识指导,我们对老师尊重。看待老师跟看待父母没有两样,对老师没有怀疑,就像对父母一样的,老师的教诲依教奉行,所以没有染著不良的习气。每天对经典、圣贤书没离开,天天亲近圣贤,天天亲近佛菩萨,所以才有这么一点小成就。到这样的年龄,这自己想不到,我想不到能活到八十岁。年轻的时候,多少人给我算命看相,都说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,四十五岁那年真的害一场病,我就晓得寿命到了,也不怕死,求生净土,病的时候我也不看医生,也不吃药,为什么?寿命到了,医生只能够医病,不能医命。既然寿命到了,求医何必?所以要求佛,不要求医。我在那一个月当中,日夜就是念佛求生净土,一个月病好了,这一关就度过。这个事是不是真的?真的。连事后大概是我在五十岁的那个年代,不远,我遇到甘珠活佛,他也是章嘉大师的弟子,大概大我二十岁,章嘉大师大我三十九岁。这个活佛是个好人,很规矩,我们交往的时间也很长。有一次碰到了,这是我跟他最后一次见面,他告诉我,你这些年来讲经说法的功德很大,你的命运完全转过来。他说:你从前的命是短命没福,现在你的寿命很长,你的福报很大。我们听了半信半疑,从来也没想到寿命,也没有想到福报,一切都是随缘,绝不攀缘。老师教的,我们一生奉行,不攀缘,一切是佛菩萨安排的,顺境也好、是逆境也好,都能用平常心去对待,愈是遇到逆境愈知道发愤用功。我不求长寿,希望早一天往生,身体留在世间无非是两桩事情,一个是提升自己的灵性,自利的。一个是帮助年轻人学习佛法,这是真正帮助正法久住,就这两桩事情。除这两桩事情之外,没事!走了很多地方广结法缘,确实在一般人心目当中法缘非常殊胜。

  所以,自己对自己要很清楚。业障人人都有,哪个人没业障?无量劫来宿世今生,造的善业有,造的恶业肯定也不少,所以冤亲债主在所不免。当我们运衰的时候,烦恼习气会现行,这种状况就给宿世今生的冤亲债主制造机会,他们就来找麻烦;我们心地清净,冤亲债主他不找你。你烦恼习气很重的时候,这很重就是放不下,什么事都想问,什么事都想管,与自己不相干的也要来管一遭。这叫什么?这叫业障现前,你身心都不安宁,冤亲债主找上身来了。周边是些什么人?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,有天眼通的他看到,周边的人是魔、是妖、是怪。这些人影响你的磁场,影响你的情绪,扰乱你的修行,这不是好事!我相信有许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,不过什么?你的阳寿还没到,虽然他来干扰,出出气,还不至於要你命。到你寿命将到的时候,那个时候可麻烦,他真要命,真来折磨你。这个时候真正能够消灾免难,就是放下万缘,一心念佛,这些妖魔鬼怪、冤亲债主不敢找你,为什么?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,护法天龙善神拥护你,他不能贴近你。问题是我们如何能感得佛力的加持、天神拥护?这就是真诚心、大愿心。说老实话,大愿心不难发,真诚心难,真诚心要放下,放下分别、放下执著。真诚心就是清净平等心,放下执著,执著是染污,清净心现前。分别就不平等,就有高下;分别心放下,心就平等,清净平等心是真心。这个一得到,我们平常讲的五个都得到,你清净心得到,或者是平等心得到,真诚也得到,正觉也得到,慈悲也得到。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只要一个得到,五个都具足,这叫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真心,这才能解决问题。

  学佛,我们常讲,首先要肯定自己的身分是凡夫、是迷惑,这个自己要肯定。肯定自己的身分,贪瞋痴就容易放下,头一个贡高我慢的心会放下,凡夫有什么了不起,愚痴,不如别人。跟阿罗汉不能比,不要说跟阿罗汉,跟须陀洹都不能比。须陀洹刚刚入门,我们现在门都没入,如果不从净土法门是决定不能成就,这个必须要肯定的。修什么法门,出不了六道轮回,凡夫要想出六道轮回,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。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圣贤所修,我们在大乘教里面读到的很清楚,须陀洹的条件是放下八十八品的见惑。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佛教导我们,他把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,这就好讲。那我们想想,身见有没有放下?我们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,这个执著有没有放下?边见有没有放下?边见就是对立,我们跟人对立、跟事对立、跟很多万物对立。对立就是二边,对立提升就是矛盾,矛盾提升就是冲突,所以矛盾、冲突都是严重的边见。见取见,戒取见,这个我们中国人把它合起来叫成见,现在的人讲主观观念,我以为怎样,我觉得怎样,这是错误的见解,不是正确的。末后一个是邪见,所有一切不正确的见解、错误的见解归到这一类。这五种见惑,须陀洹统统断掉了,证初果,入佛门,真佛弟子,他不是假的。所以皈依、受戒都不算是真的,天台大师讲在名字位中,有名无实。见惑断掉的时候,那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,你入佛门,这是小乘初果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,十信第一个初信位,初信等於小乘初果,这叫圣人。虽然没有出离六道轮回,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。我们就晓得,什么原因堕三恶道?八十八品见惑堕三恶道。这个破了之后,有六道轮回,只在人天不在三恶道,三恶道的缘断掉。那我们想想,我们还有没有这五种烦恼?有没有执著身是我?有没有执著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我所有的?有没有跟人对立、跟事对立、跟一切法对立?统统都有,那你就晓得,我在六道里有三恶道的机会,机会很多。

  大乘教的经典是一面镜子,常常读诵就是天天在照,我们五蕴皆空没有照到,是把自己一身的毛病,前因后果真的照见,这个照见有好处。照见五蕴皆空那太好了,你超越十法界。照到自己这个业身,业果报应有个好处,是激发自己非在这一生往生不可。为什么?这一生不能往生就不得了!这一生什么荣华富贵,那一点用处都没有,你就把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这些享受,你统统把它丢干净,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,绝对不把它放在心上,你这句阿弥陀佛才念得好,功夫才能得力,你才能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往生。这是六道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,算是你很幸运,你不迷了,你把这条路找到,这条路既能自度也能帮助别人。所以古人教导我们,我们这些年来也常常提起,无论世出世间一切法,学习总的一个原则是「贵以专」,专就是真心,散乱决定是妄心。

  我们看看佛教菩萨学习的十个纲领、十个科目,是性德,性德好施,喜欢帮助别人,没有条件!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喜欢帮助人,施财、施法、施无畏是性德。布施的反面是什么?悭贪,这是自性里没有的,悭是吝啬,我们中国人讲小气,舍不得,不肯帮助人。你从这里看,一个是自性的性德,本有的;一个是本来无的,悭贪本来没有,这是妄想分别里头出来的。自性欢喜守规矩,爱好持戒,持戒的反面是恶作,所有一切不善的行为,性德没有,性德是纯净纯善。我们今天把持戒看作一桩难事,这就是什么?这是我们迷惑太久,放荡成了一个习惯,现在叫你回头回归到自性,你感觉得很困难。

  从感觉很困难,反面想想,才知道自己业障习气的严重性。然后想想这个不善的思想、言行,所造作的果报太可怕,三途地狱。你要不相信,寿命不长,转眼你就去了,你就又回到地狱去了。地狱出来不容易,进去很容易,人间寿命很短促,鬼、狱寿命很长,你所造作的恶业,在那里头不报尽,你就出不来。那里头报尽不是报你一生的,你过去生生世世所有的恶业,要统统报尽。报尽到人道来了,为什么他又作恶?那个恶业的习气没有断!你要是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想想,明心见性的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,分别执著的习气也断了,只有妄想习气没断。你回过头来就能想到,我们贪瞋痴的习气没有断,贪瞋痴的罪受完,就好像在监狱里判刑,刑期到了放你出来,你造恶的习气没断,所以很容易染上坏习惯。这个时候那就看你运气,你要有好运气遇到好的老师、好的家庭,从小受好的教训,你就成圣人,就这么个道理。你的妈妈要像孔圣人的妈妈,你就变成圣人,孔圣人。

  这要晓得,你从地狱出来的时候,你的罪报是已经报尽了,习气在,所谓「近朱则赤,近墨则黑」。你要是遇到好的环境,你全学好了,遇到坏的环境你又学坏。我们中国的老祖宗,至少要算五千的老祖宗,对这些事实真相了解!所以小孩在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,因为他有习气,习气不容易断。你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,但是妄想习气要多长久才能断?三大阿僧只劫,没方法,随其自然。可不能染坏习气,慢慢的习气才能消得了。我们在贪瞋痴的这些坏习气,那个力量绝不亚於无始无明的习气。从这些地方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,对於古圣先贤不能不衷心的佩服,他们知道,他们要不知道,他们就不会强调教育;现在人不知道,把教育疏忽了。古大德清楚,所以对於婴儿伦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看得比什么都重,世世代代有大圣大贤,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,这个社会才能够长治久安,人民才真正能过著美满幸福的生活。

  我们如果要没有这个缘分,在大经大论里面学习诸法实相,那我们也是一无所知。明白之后,第一个要自爱,要珍惜自己这次的缘分,决定不能让它空过。真正觉悟,真正回头,从什么地方看出来?从对圣教不怀疑。你看多少学佛的人,甚至於学佛学一辈子,李炳南老居士的话,到八、九十岁临死的时候还不信,这说哪些人?这说出家人。我当时听了老师这些话,半信半疑,怎么会出家到老死都不相信?他不信他怎么会出家?他怎么会受戒?他怎么能过几十年出家人的生活?老师最后说出的标准,让我们听了叫恍然大悟,他没有能依教奉行。他经念得很多,讲得也天花乱坠,自己做不到!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十善业道他做到没有?这个我们就知道。沙弥律仪做到没有?三皈五戒做到没有?不要说多了,就讲这四个标准,那就真的不信。你信,哪有做不到的道理!

  这桩事情章嘉大师给我说过,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他说在你面前,譬如这边放的是黄金,这边放的是黄铜,你要真正认识清楚,知道价值。现在人说这两个你可以随便拿一堆去,你是拿黄铜,还是拿黄金?一定拿黄金。这个比喻就是什么?这是佛法,这是世间法,佛法是黄金,世间法是黄铜,世间法是什么?名闻利养、财色名食睡摆在那边,你到底是要哪个?现在我们所看到的,大家黄金舍掉,他拿黄铜。出世间法三皈五戒、十善、沙弥律仪他不要,他要名闻利养,他要财色名食睡,这就好比什么?舍弃黄金,他拿黄铜,这个比喻容易懂,印象深刻。他为什么不取黄金?不认识、不信,不相信那个价值比这个高。像三岁小孩一样,这边放的是黄金,这边放个糖果在那里,你说这两样要哪一样?他一定拿糖果。所以我们是真的不信,真心发不出来,起心动念全是妄心,这个事实自己一定要清楚。别人是迷是觉与我总是不相干,我自己的迷悟关系太大了,我自己要不迷这一生能往生、能作佛,要迷了的时候肯定堕三途。虽然从地狱出来得人身,习气决定是恶的习气比善的习气要大得多,大得太多。佛在法相经典里面跟我们讲的,二十六个烦恼,恶习气,善的心所只有十一个,恶的心所就是二十六个烦恼。你看烦恼二十六,善心所十一个,不到恶的一半,而且恶的心所力量强大,善心所力量很薄弱,所以人学坏容易,学好很难,道理在此地。

  我们一个人要是一生都能保持行善不造恶,太难太难,真的保不住。他自己也不敢说他能保得住,能够不产生变化不容易。只有证果的人,我们相信他决定不会错,须陀洹以上的,这是圣人。不是圣人保不住,他会受外面环境影响,里面受内心烦恼的迷惑,『迷惑无知者』,外取相,内迷惑,我们在这种地位。要保全,我们除了天天亲近圣贤、亲近佛菩萨之外,没有第二条路走,这个亲近又要记住,贵以专。所以为什么古人把道场建在山林里面,人迹不到的地方?你的心容易清净。距离村庄三里路以上,这在从前,从前没有交通工具。佛还有个标准,寺庙建筑听不到牛叫的声音,牛叫的声音比较大,农村里养牛,牛马叫的声音听不到,这个地方安静。环境影响我们修行,选定这个好的环境,住在深山里面养道,几十年不下山。我们净宗远公大师在庐山东林念佛堂,现在的东林寺,三十多年不下山,一百二十三个同修个个都是这样的,个个成就,无比的殊胜庄严。为什么?一下山心就乱了。一部经,那个时候一部经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慧远大师当年,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都没有翻译过来。所以他那个时候,只是依《无量寿经》建立念佛道场。现在净宗是五经一论。一部经、一句佛号,三十多年没有改变,所以个个成就。

  道场专修专弘,好比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,从前道场都是这样的,所以每个道场有它不同的道风、学风。虽然同样都修净土法门的,可能选的经论不一样,譬如最早的远公初祖,他就是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没有第二部经。有的净宗道场他依《阿弥陀经》修行,一部《弥陀经》,也是一句佛号,这两个道场就不一样。虽然是一部经,你的老师不相同,知见就不完全相同。《弥陀经》,如果是依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以《疏钞》建立见和同解。另外一个道场也是《弥陀经》,依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,那又是个道场,不能搞杂了。搞杂怎么样?搞杂的同学,我们的道心还不坚固,见解还没有圆通,你走一条路没问题,你走两条路就会起疑惑,有疑惑就有分别、就有执著,连带的烦恼就生起来,把你的道心全破坏。所以为什么跟一个老师,学一个法门,住一个道场,就这么个道理。如果一生不想成就,那没有关系,你什么都可以学,你的常识很丰富,你的心是杂乱的,你得不到念佛三昧,你不能往生,你就什么都可以学。真正要想念佛,这一生当中往生见佛,那就不行,那一定是一部经、一个法门。

  奠定基础之后,所谓大开圆解,你可以涉猎一切经,到那个时候你看一切经,一切经都是《无量寿经》,没有一字一句是矛盾的,这就是通了,通了是什么?你得念佛三昧之后开智慧,智慧开了,圆通了那就行,没有到圆通不行。《华严经》最后给我们做最好的示范,善财童子,善财童子亲近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修什么法门?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修净土法门。怎么知道?「入法界品」里面,文殊、普贤这两位大菩萨,华藏世界的两位上首菩萨带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发愿求生净土。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,是文殊菩萨的传人,他要不修净土法门,跟老师就不相应。所以我们断定,善财童子一定跟老师修净土法门,他得念佛三昧智慧开了,就大开圆解,在净土宗里面讲得理一心不乱,在教下讲大开圆解。老师就不要他再跟了,出去参学,这是什么?毕业了。中国从前讲出师,你可以离开老师,你可以独立,出去参学。

  出去参学,第一个遇到的善知识,第一个参访的是德云比丘,在《四十华严》称为吉祥云比丘,同一个经本,翻译的人不一样,吉祥就是德,德就是吉祥,是一个人。你看他第一个,第一个是我们东方人讲先入为主,所以第一个太重要。第一个善友他学什么法门?他修般舟三昧,般舟三昧就是专修阿弥陀佛的法门,求生净土,头一个遇到的。你从这些迹象上去观察,德云比丘给善财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,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一展开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门,他把它归纳为二十一类,二十一类统统是念佛法门。这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你修净土法门的时候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法门全是净土法门。你学禅,禅是参究的法门,所有法门全是参究法门,全是通的,一点障碍都没有。圆融、贯通!这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一门通一切门通,一法通一切法通,一部经通一切经通。善财第一个遇到的。再看最后第五十三,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你去看一头一尾彻始彻终,善财童子学什么?学念佛法门。当中参访五十一位善知识,所修不同的法门,善财一个个去参访。最后,经文是六大段,最后这一段是「恋德礼辞」,他去看了、他去听了,他接触到了,一切通达明了。通达明了,对善知识、对这个法门感激,恋德是感恩,礼是礼拜,就是礼拜赞叹,辞是什么?不学这个法门,还是自己念自己佛,什么都知道,他只学一个念佛法门,这是恋德礼辞。成就之后,大开圆解了,还是专修一门,没有大开圆解,没有资格参学。所以定慧成就了,定要真正得三昧,慧真的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才可以参学。所以标准都要懂得。

  我们初学不知道,受了戒之后有的同学发心去闭关,也有同学发心去住茅蓬,我们看到、听到了很羡慕。也很巧,我也遇到一个施主,他在山上有一栋别墅,日本式的,那个别墅是二战当中建造的。建的别墅建在山上是躲避轰炸的,因为那时候联军对日本作战之后,台湾是日本军事基地,美国飞机常常去轰炸。所以他们在山上建个别墅,别墅边上就是个防空洞,战后没用处,他们也不住在山上,住都市。认识我之后,他就想把那个别墅送给我,我也看了很欢喜,我到台中把这个事情向老师报告。老师就告诉我闭关、住山,住山就是住茅蓬,是有条件的。我说什么条件?他说第一个条件是你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在这个阶段你应当弘法度生,可是没有人知道你,你可以宣布闭关、住山。从前人说是寻师访道,哪个是真正有道德高人?住山的是高人,闭关的是高人,那是真正的善知识。善知识很谦虚都不承认,但是闭关跟住山就是告诉大家:我已经开悟。如果没有开悟,你要到处去参学,像善财童子一样五十三参,要参学。这是第一个条件,老师就问我有没有?没有,我初学没有资格。第二个条件,虽然没有开悟,你的名气太大,声望太高,每天想来看你的人很多,你没有办法修行。好,闭关住山,不见客了,这是第二个条件。我们刚刚出家也没有这个条件,老师说算了,那个房子还给人家,还是得好好的学习,依照规矩去做。我们这才了解,原来闭关、住山有这么个条件在,不是这两个条件,你没有资格闭关。人家也来叩关,向你来请教,你要是不能给人解答疑难,人家可以把你关房打开:「出来跟我一道去,你还不够资格。」所以这个我们要晓得。

  初学的人跟定一个老师,老师负责任教导你,跟老师要学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毕业,才能出去参学。善财童子跟文殊菩萨,到得定,到大彻大悟,文殊菩萨不留他,不再留他,叫他去参学,参学成就后得智。智慧有两种,跟老师那些年住山是成就根本智,有根本才有后得。像树一样先有根本,然后才有枝叶花果,枝叶花果是后得智,先有根本,根本是什么?是戒定慧,这是根本。我们就晓得,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上成就了戒定慧三学。戒是规矩,我们今天讲三个根、四个根,这个成就了。定成就了,能够在山上住上十年、二十年不动心,智慧开了。智慧开了之后,你才能够接触外面的社会,什么样的法师你都能跟他接触,什么样的经教、法门也能接触,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你统统能接触。为什么?你了解现在社会状况,你才能弘法利生,你讲经才能够应机施教,所以你讲出来是活的。真正能够帮助自己,自己境界不断提升,帮助大众为社会解决疑难杂症,这是佛法,它有道理的。为什么有时候叫你下山,有时候叫你要住山,它都有道理的。我们凡夫智慧没有开,见不到,这些祖师大德他们智慧开,他们真有戒定慧,真清楚、真明白。只要学人,佛门叫学人,现在叫学生,学生对老师不怀疑,完全能接受老师教诲,几乎没有不成就的。

  所以我们今天遇到这个缘分,这个缘分无比的殊胜,生活一切所需不要自己操一点心,常住的护持很周到。我们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一心办道,这个福报绝对不是三、四、五世修来的,三、四、五世修不到这么大的福报,这《金刚经》上说的。而是什么?多生多劫修的大福报。跟世间人福报不一样,世间大富大贵三、四、五世可以修得,十世、八世可以修得。这个出世的福报太大了,为什么?你能够超越六道,能够超越十法界,你从这个地方想,你才晓得这个福报不是普通福报。所以你要有认知,你能够掌握,你才不迷,才不受外面诱惑,真成功了。这些都要靠教学、教育。在这个道场天天不离开经教,这是个正法道场,每天我们固定有八小时的功课。八小时功课,大家在一起上课四个小时,我在此地我跟诸位讲《华严》两个小时。另外两个小时,你们诸位要学讲,就是你们每天要提出学习报告。我们现在人数并不多,学习报告首先我们要有德行,同学们在一起,不能有嫉妒,不能有障碍,看到那个同学比我好的,要赞叹,那个讲台要让他,先让他,不要去争执。为什么?善根福德因缘各人不一样,善根福德深厚的,应该是他在前面讲,先成就他。我可以在他后面,不要站在人前面。

  古时候培养弘法的人才,没有佛学院,没有讲堂,是老和尚天天讲经,讲堂讲经,大殿讲经,听众出家、在家的都有,人数都很多。讲经的人才怎么样选择?选择你的善根福德深厚。什么叫善根?善根是你能够记得住,能信、能解、能记住,这是必须要的条件。第二个条件就是福德,福德是你肯发心。你有前面的条件,能理解、能相信、能够记住,而不想出来讲经,那就没法子。所以还要有愿望,我愿意学这个法门。这个条件具足,老法师就让你复小座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讲经法师怎么培养的?复小座出来的。复小座从谁开始?你一定要晓得,复小座的祖宗是阿难尊者,阿难尊者结集经藏就是复小座。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,并没有人笔记,而是佛灭度之后,同学们觉得这个很重要,佛的教训要把它记载下来,流传下去。记忆力最好的是阿难,阿难记忆力好、理解力好,是佛的侍者,跟佛的时间最长,佛所讲的经他都听过,他都能记得,所以就请他复讲。请阿难复讲决定不能加自己的意思,五百阿罗汉作证。当时阿难复讲五百人听,都是五百阿罗汉,都是亲近佛陀的来听阿难讲,看阿难讲得对不对,有没有把佛的意思讲错。五百个人都同意,没有反对意见就记录下来,这就成为经典。所以从这个开始,就世世代代都是复讲,所以佛门法师全是复小座出身。

  一直到近代,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《楞严经》,在香港遇到演培法师。我们也很熟,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就认识他,听他讲过经。遇到之后他就讲,就谈到佛学院,他说你看看现在,哪个讲经是佛学院出来?包括你在内,你也不是佛学院出来,复小座出来的。这是传统,两千多年来全是复小座。我们过去在新加坡,我办了个僧伽弘法人才培训班,时间是短期的三个月,都是用复小座。像宽容他们都是班上的学生,他们学得都感觉到很有受用,一门深入三个月的薰修,他们感觉比过去念佛学院三年成绩还好。所以我们这边学讲经也是学复小座,复小座是戒定慧三学一次修成的,因为你依照规矩,这就是持戒。你有意见不准你发挥,是叫你修忍辱波罗蜜,它有用意的,忍才能得定!在六度里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,你不能忍你不会得三昧,不得三昧你就不会开悟。所以要训练你忍,这么个道理,不是说压抑你,不是的。你到开悟之后再发挥不是更好吗?何必先有一点点意见,就想提出来?叫你修忍辱波罗蜜。然后你真正了解祖师大德这世代相传,这个方法好极了,真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没话说,这么好的设计。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法跟古大德一比,那差太多了,所以古大德能培养出圣贤,能培养出佛菩萨。现在学校不行,做不到这个,只能说学者专家培养这些,圣贤做不到,佛菩萨做不到。所以中国古来这些祖师大德,他那套方法是培养圣贤,是培养佛菩萨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如果我们对这个不相信,不能接受,要用现在科学的方法,那就好了,那就统统走向佛学,不是学佛。佛教经典你可以去研究,你可以讲得天花乱坠,你还是凡夫俗子一个,你没有定、没有慧,所以这些不可以不懂。真明白了,我们的心就定了,知道怎么样学习,知道在学习当中如何谦让,不要争执。

  现在讲经顺序来抽签,那都不是办法。同学在一起哪个人程度都知道,哪个人程度比较好,推他,他先上台,再其次,是这样的。我们十年时间,第一年他讲都不错,我们再轮到第二年、第三年、第四年、第五年都行,何必要争?因为他根性好,他预备的时间短;我们推迟到后面,我们准备的时间长,各有长短。准备的时间长,你准备得更充分。明白这些道理,你就会学会谦让。但是大家同学推崇,你要当仁不让,你也不能够太过分的谦虚,也要接受。写讲稿是要费时间,一天讲一次怕来不及,三天讲一次,讲一个小时,三天讲一个小时。每天都有人讲,总得至少有三、四个人出来讲,这三、四个人一部经讲完,底下再换一批,这样子大家都有机会学习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