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九四七卷) 2008/4/17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1947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三段偈赞分,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,偈颂第八首看起:
【牟尼离三世。诸相悉具足。住於无所住。普遍而不动。】
这个地方的『牟尼』,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,以一尊佛做个例子,一切诸佛如来无不如是,这个意思一定要懂。诸佛菩萨没有名号,老子所谓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这是真的。不但没有名号,连形相也没有。形相是怎么来的?众生有感,法尔应现,自自然然的就现这个相。就好像江本博士做水实验,我们对一个玻璃瓶里面盛的水给它一个念头,一个善的念头或者是不善的念头,它自然现出结晶的现象给我们看,它不是有意的,是自然的。而且我们的念头念念生灭,这个生灭的情形我们现在知道非常快速,所以反应的现象也是刹那变化,我们确实找不到一个相同的现象,什么原因?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相同的念头。即使念头是念一桩事情,那个念的程度、浅深、广狭不相同,造成念念都没有相同的。可是到有个时候就同了,叫「佛佛道同」,成佛就同。为什么?成佛没有念头的,也就是说这个刹那生灭的念头没有了,那个时候相同。这是什么境界?究竟圆满的佛果。
我们在前面曾经学习过,也曾经跟大家报告过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这个时候是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跟我们说的。在《华严经》,这一尊佛是什么地位?大乘圆教初住的地位。所以初住就成佛了,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。为什么佛还要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?再往上面去还有究竟圆满的佛果,合起来四十二个位次,这四十二个位次从哪里来的?你想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哪来的四十二个位次?但是佛没有妄语,佛句句话真实,这四十二个位次怎么建立的?我们想不出,难得清凉大师一句话把我们点醒了,妄想虽然断了,习气还在。这我们就明白了,使我们晓得,执著有执著的习气,你看执著断掉是阿罗汉,阿罗汉执著的习气没有断。到什么时候习气断掉?习气断掉就不叫阿罗汉,叫辟支佛,所以辟支佛比阿罗汉高。分别断掉是菩萨,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,分别的习气断掉就叫做佛。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,为什么?他妄想没断。妄想断掉他就是法身菩萨,真佛、分证佛。为什么没有究竟圆满?无明习气没断,妄想就是无明,无明习气没断。无明的习气很难断,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,需要多长的时间?要三大阿僧只劫才断得干净。无明的习气没有任何方法去断,古大德常讲「此处用不得力」,我用个什么方法把它快一点断掉,你愈想就愈糟,愈想是什么?妄想,从妄想生分别再生执著,你堕落了。那怎么办?随它去,不理它,让它慢慢自然就断掉了。所以放下妄想之后,十法界没有了,这个人提升到一真法界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华藏世界,这不是十法界,极乐世界,这都属於一真法界,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细心去体会。
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,是不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?如果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,就是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这样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生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,真的是一到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,那个境界殊胜。还有三个都没断,妄想分别执著全没有断,他也能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。那个凡圣同居土不能说有,不能说没有,太奇妙了,不可思议!它不是十法界的四土,它是一真法界里面的四土,有四土之名,没有四土的障碍,所以这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,这我们要知道。我们取十方诸佛刹土难!为什么要断惑?断惑证真,要断到什么程度才能生其他的一切诸佛刹土?必须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脱离十法界,你才能往生诸佛刹土。但是西方阿弥陀佛的刹土例外,这是弥陀慈悲大愿的加持,你妄想分别执著没断、没放下也能往生。
往生三个条件,你真信,你有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,你真能念佛。但是念佛也是有条件的,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,什么条件?你念佛的功夫能把见思烦恼伏住,没断,伏住是什么?暂时不起作用就行。这一念相应一念佛,这是跟阿弥陀佛相应;念念相应,念念跟阿弥陀佛相应。往生实在讲就一念,只要一念相应就能往生。那一念是什么念头?是你断气之前最后的一念。一生不念佛,最后那一念你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,这真不可思议!你就细心去观察,好好去想一想,你能不能保证自己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?如果最后一念是阿弥陀,没有问题;最后一念保不住,就又要搞六道轮回了。所以我们念佛送往生,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帮人家助念,助念时候你细心观察,他在断气的时候,头脑清楚,一点都不糊涂,跟著大众佛号,他就决定得生;如果临终糊涂了,不醒人事了,问他什么也不知道,人也不认识,那就难了。那大众给他念佛,不能说没有好处,也有好处,他不能往生。要说是根性好的,一生善行功德做得多的,他人天道受生,也有瑞相。如果业障重的,造的恶多的,他堕三恶道,因为有这么多人给他送终、念佛、助念,他在恶道里减轻痛苦。这都有好处。
我们了解这些事实真相,放下就在现在,放下就在今天,不要等;我们光阴还多,等到过几年再放下还可以,那就完了、就来不及了。没有闻法之前,不能放下,那是情有可原,可以原谅的,为什么?你不知道!你既然知道了,就应该现在放下。想放下放不下,尽量放下,天天放下,年年放下,那你就有进步,这叫渐修,这个根不利。我们可以说是绝大多数,我自己也是这种根性,中下根性的人。天天放,月月放,年年放,一年比一年轻。自己知不知道?知道。怎么知道?这烦恼烦心的事情年年少了,不是没有,有,可是一年比一年少,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,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,这就是修行的效果。同样的经文,你们有很多同学听我的《无量寿经》光碟,《无量寿经》我讲过十遍,你们把十遍按照我讲的次第去听,你会明显的觉察到,我讲的遍遍不相同,一遍比一遍讲得好,你在这里就看到效果了。为什么?年年自己境界有提升,它就不一样。长年跟我在一起的同学,你们听我讲经会发现,年年不一样,月月不一样,这就是有进步。进步虽然不快,但是时时刻刻都在进步,没有往后退。
为什么会有进步?天天在放下,点点滴滴在放下,不干不行!放下之后才感觉到烦恼轻、智慧长,这两句话是佛经上的;如果不是认真放下,这两句话的意思你体会不到。放下什么?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,就在这上下功夫。妄想不要去理它,为什么?妄想你只要想它,它就增长,它就放不下,没有法子放下的,不能叫它增长,不理它就好了。因为在法相宗里面告诉我们,妄想是无明烦恼,是阿赖耶识,它是果上转的,它不是因上转的。因上转的我们能用得著力,果上转的用不著力;因转了之后,果自然跟著转。因上用功的就是分别执著,第六意识的分别,第七意识的执著。真正做到不分别,第六识就转变成妙观察智,智慧现前了,妙观察智。你一看、一听、一接触全部明了,妙观察智现前。执著要是放下了,就是末那识,平等性智现前,执著放下了,你的平等心现前,清净平等是自性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真正用功不是别的,真正用功就是放下分别执著。人事没有障碍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没障碍。障碍的是分别执著,分别执著是妄心,妄中之妄。阿赖耶跟前五识是假的不是真的,六、七识更假,我们被这些假相迷惑了,认假不认真。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比喻说认贼为子,你认错了人,把假的当作真的,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。如果不遇到佛法,这个真跟假我们一生都不能辨别;换句话说,这一生都被欺骗了,都被分别执著这个假相欺骗,造无量无边的罪业,来世堕三途。
佛对我们无比的恩德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,我们现在晓得这是假的,这不是真的。所以在生活也好,工作也好,处事待人接物,不再执著了,不要再坚持自己怎么想法、自己怎么做法,不可以,那是坚固执著。不能接受别人意见,这是坚固的执著,能够放弃,可以多听听别人的,欢欢喜喜听听别人的。如果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意见好,但是差不多,那就可以放弃自己的,随顺别人的。如果差距太大,差距太大是於自己利害得失,也没有关系,也能恒顺众生,这是个人的,不去计较;要是团体的、大众的,这个要所谓是仗义直言,是为大众的,不是为个人。念念为众生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真实的帮助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因为苦乐是果,迷悟是因。苦从哪里来的?迷了才有苦,迷了才有六道三途,觉悟了就没有了。正所谓是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人觉悟了六道就没有了。迷的时候有,悟的时候没有。
所以经上举释迦牟尼佛做一个例子,一切诸佛包括法身菩萨,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诸佛,你看江味农居士注解,我们通常不知道,看到诸佛就以为是一切诸佛如来,我们是这样体会的,江味农居士给我们点醒,不是这个意思。那个诸佛是什么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个阶级,所以叫诸,都是佛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他跟我们说明诸佛是这个意思,这个意思实在太好了。所以初住就是真佛不是假佛,他以上因为无始无明习气有厚薄不相同,所以佛说出四十一个阶级。这四十一个阶级,我们前面学过,要知道不能说它有,也不能说它无。你要是说它有,一个人分别执著妄想都没有了,哪来的阶级!这从理上说。可是真的在事上讲,他无明习气没断干净,既然没断干净,那就有厚薄浅深不相同,所以佛说有。这叫事实真相。
「牟尼」是梵语,古印度话,可以翻译的,没有翻,音译过来的,这叫尊重不翻,因为是本师的德号。本师德号四个字释迦牟尼,这四个字都没有翻。释迦的意思是能仁,仁是仁慈,这个人他能行仁慈,能以仁慈待人,印度话称释迦。牟尼的意思是寂默,清净寂灭。寂是静,静到极处叫寂静;默,默是我们前面讲止观到最高的境界,这个境界就是讲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是默。平常我们在一般场合介绍,总用最简单的话大家好懂,我们都讲成清净,这是牟尼本义里面的少分。要真正详细讲的时候,那不只这个意思,那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才真正是寂灭。名号里面前面两个字是待人,他受用,我们待人要慈悲、要仁慈;牟尼这两个字是对自己,对自己要清净,这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你看六祖惠能见性之后,第一句话就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就晓得清净是自己的真心,清净是自己的本觉。中国古圣先贤老祖宗跟我们讲的,人性本善,本善就是清净,本善就是本觉。我们今天对人不知道慈悲,对自己不知道清净。现在的人,非常明显你去观察,心浮气躁,一点清净都没有了。心浮气躁他过的是什么生活?不是人的生活。人心是定的,天心是清净的,那心浮气躁是谁?心浮气躁是三恶道。那你就晓得,心浮气躁过的是什么日子?过的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日子,外面形状像个人,他过的不是人的日子。
佛菩萨没有名号,名号是随顺众生建立的。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时代,他老人家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在这一万二千年这个时间当中,这里面的众生对人不仁慈,所以他名号上用一个释迦;对自己不知道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心,所以用个牟尼。释迦牟尼这个名号你就知道了,是他老人家在这一万二千年教化此地众生的宗旨!教什么?就是教大家要仁慈、要清净。如果他换一个地方、换一个时代,他的名字就要换了。譬如释迦牟尼佛到极乐世界去作佛,代替阿弥陀佛,作佛去了,能不能叫释迦牟尼?不能。为什么不能?极乐世界的人各个人对人仁慈,释迦两个字用不上;极乐世界的人各个人心地清净,牟尼用不上。他换个名词,换什么名词?一定换阿弥陀佛,为什么?适合那个世界众生的根性。阿弥陀佛能翻,阿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觉。你看那个地方众生觉,本觉流露出来了,本善流露出来了。虽然流露出来,还没有到圆满,所以加个无量,无量觉!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相好,要让它圆圆满满的流露出来,没有丝毫障碍,阿弥陀佛名号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在极乐世界得用这个做教学的宗旨、教学的纲领。你看佛的名号,就晓得那个世界,名号像开的处方,你就晓得那个地方众生害的什么病,你看处方就知道病,你看到病就晓得用什么处方,就这么个道理。
在我们这一方,特别是在中国,中国古时候也很懂得名字的表法,所以小孩出生父母给他起个名字,不是无意义的、不是随便起的。这个名字是父母对於这个小孩一生的期望,希望他这一生能够名符其实,这满父母的愿。但名字是不好起,古时候没有辈分,大概总算是我们一般讲五百年,五百年前中国人有辈分,也许有更早一点的,我们家族这一支大概是五百年前才开始有辈分,有辈分起名字就更不好起了。为什么?他要受上辈分那个字的限制,那只有一个字,还要跟辈分这个字能够连起来。这是父母对儿女的期望。所以名不可以改,改名叫大不孝!把父母对你的期望,你把它忘掉了,你把它抛弃掉了,自己另外起个名字,这个不可以。另外,你可以用别号,所以中国人有名、有字。字是你成年的时候,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,戴帽子,女子十六岁行笄礼,梳头了,这个时候你的同辈,你的兄弟(哥哥、姊姊),或者你的朋友,送你一个名号,这个名号叫字,有名、有字。
成年之后一般人尊重你,你不是小孩,你是大人了,你要受到礼遇,所以一般人不称你的名,称你的字。什么人称你名?你的父母称你名,父母一生称你名,还有一个人,老师一生称你名。所以老师的地位,在中国,是跟父母平等的。我们中国人说,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。所以孝亲尊师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德行,不忘记父母,不忘记老师。老师一生称名,你就看到老师在中国文化里面他的地位多高。你做了官,在朝廷上做了官,皇帝称你也称字不称名,对你尊敬,所谓敬大臣。可是自己对皇帝一定称名,自己对长辈也一定称名。长辈就是你的祖父母,祖父母都称你字不称你名,所以称你名只限於生你的父母、教你的老师。中国有孝道、有师道。由此可以体会到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哪有像现在,现在不但称名,连姓也称,这在古时候,连姓带名字叫大不敬。朝廷里面做官,皇帝哪一天称你名,你的麻烦就来了,为什么?你有罪了,你该判刑了。判刑那你是囚犯,每个人都称你名。这是从前的一些常识,现在没有了。现在没有了,社会就乱了。我们研究社会动乱的因素,很复杂,这是其中之一。这个与社会动乱有什么关系?你想想这里面的含义,含义是敬,人与人互相之间诚敬没有了,你说它会不会乱?这些称呼显示出诚敬,人与人之间都能够诚恳、真诚,都能够尊重,这个社会就有秩序,社会就安定。所以不能说这些东西在现代社会用不上,现在社会用不上那就意味著现在社会不需要安定,那怎么样?愈乱愈好,乱到最后整个世界毁灭,这真的是无知无识。我们祖宗确实有真智慧,教导我们,为我们想的、为我们设计的,都是让后世的子孙真正能过到幸福美满的生活。积五千年的经验、五千年的智慧教导我们。那我们今天自以为是聪明,认为他们是落伍了,这就要遭难,就得受罪了。
佛经常说,「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」,这个名号是广义的,佛菩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我们自己名号功德也不可思议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常常想到,我出家,师父给我起个法名叫「净空」,那我常常想到,我有没有清净?我有没有做到空?空是放下得干干净净,如果我心不清净,性不空寂,愧对自己、愧对老师。在家名字是父母起的,如果不能名符其实,对不起父母、对不起祖宗。这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本师释迦牟尼佛,他的名号他完全兑现了,他对一切众生确实大慈大悲。这个大,没有条件,没有条件的慈悲才叫大慈大悲。我们世间人有条件的,佛经上讲得清楚,佛经上讲爱缘慈悲,这是凡夫,你喜欢他,你就对他很慈悲;你不喜欢他,你对他就不慈悲。慈悲就是爱的意思,佛不说爱,说慈悲,为什么?世间人讲爱,爱里头有情、有情执,这会产生副作用,所以佛换个名词用慈悲,慈悲是依理智不是依感情;换句话说,理性的那种爱就叫做慈悲,里面掺杂著感情的慈悲就叫爱,这个意思要能分辨的清楚。佛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,智是理智,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智,不可以感情用事。佛陀在世,身语意三业都是给我们做示范,真的是行为世范。
『离三世』,这个「三世」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是讲三种世间,有情世间、器世间、智正觉世间,叫三世间。佛对这三种世间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离了。另外一种是我们世间人讲的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叫三世。这里面的意思,世是讲的时间,说时间一定会连想到空间。所以佛法这个三世,因为它这是偈颂,偈颂是五言偈,是一句五个字,在一般讲一定会牟尼离三世间。那个间是空间,世是时间,超越了时空,就是这个意思,超越时空,佛与法身菩萨超越时空。超越时间就没有先后,没有过去现在未来,超越空间就没有距离、没有大小,那是什么?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在哪里?一真法界就在现前,没有离开当下。觉,你就见到了;迷,你就见不到。迷,你见到是三世间,有时间、有空间,觉悟了没有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,迷的时候有十法界、有六道、有三途,觉的时候没有,三途、六道、十法界都没有了,是同时、是同处,不是说另外有一个世间,不是的。这个意思《华严经》上讲得透彻,讲得太多了。清凉大师的注解不多,我们把它念一念。
「第四」,这是第四节,十首偈分成六个小段,这是第四小段,有一首偈,就是第八首。「佛即同法如,谓同空法故,离三世;同假法故,相具足;同双遣故,无住无著;同如体故,遍不动摇」。注解的虽然不多,意思都给我们显示出来了。第一句你看佛,「牟尼离三世」,佛即同法如,法是什么?法是法界,佛跟法界是一体,如就是,佛就是法,法就是佛,如是一不二的意思,是一不是二。法是什么?法是空的,同空法故,没有三世。这个意思深,没有过去、没有未来、也没有现在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三心不可得」,过去心,过去已经过去了,已经不在了;未来的还没来,也不存在;说现在,现在已经过去了,你找不到现在。那我们要想到弥勒菩萨所说的,真的没有现在,不要说弥勒菩萨,就说世尊在《仁王经》上的方便说,现在也找不到。《仁王经》上佛给我们讲,一弹指有六十刹那,就是一弹指这么长的时间把它分作六十分,一分是一刹那,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。这一弹指当中有六十个九百生灭,哪里去找现在?找不到。弥勒菩萨讲的那个更微细,弥勒菩萨是法相专家,法相唯识学的教授,他说的是决定不错,我们相信他是真实说。他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就是三百二十兆的生灭,这一弹指。三百二十兆分之一,哪来的现在?现在不存在。现在不存在,哪里有过去?哪里有未来?
牟尼离三世。他住的是什么境界?叫一真法界。一真这是个名词,名词是不得已而取的,为了说话方便起见,我们今天讲,为了资讯传达便利起见而设的,它是假的,它不是真的。你要执著真有这个那就错了,那你迷在佛法里头。所以学佛不容易,你想想看无论在家、出家,有几个人不被佛法迷了?再想想我自己有没有被佛法迷了?别人迷不迷与我不相干,我自己有没有迷在佛法里?什么叫迷?执著言说、文字、名字这些现象,统统迷了,所以你不开悟!不迷,哪有不悟的道理!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苦口婆心教我们,听佛说法要记住,不执著言说相,佛怎么说不要执著;文字是言说的符号,言说相不能执著,文字相就不可以执著,这就对了。第二个是名字相,所有一切的名词术语,牟尼是名词,三世是术语,你接受这个资讯,明白了,不要著相。然后说不著心缘相,心缘相是什么?我听了我想像它是什么意思,错了,愈想愈错。所以佛法不能研究,研究的不是佛法,是你自己妄想里头变出来的法,不是佛法。研究没有离开心意识,就是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你没有离开心意识。心意识是妄心,妄心怎么研究研究不出真心出来,那怎么办?妄心舍掉,真心就现前。妄心是像乌云遮住太阳,怎么样叫太阳出来?把云层驱散掉,阳光就现前了!所以乌云不驱散,去找个太阳来,这是找不到的。这些道理要懂。经我们要不要念?要念、要学,不要著相,你的智慧就开了。它是一个工具,工具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它,不能执著工具就是心性,那就错了,它不是心性,心性里面没这些东西。
所以佛十号第一个名号叫如来,这个意思很深。如来是什么意思?《金刚经》上有解释,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,这个解释得好!一切法,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。古大德用金跟金器做比喻,譬如戴个金的镯子,镯子是器,它是用金做的,金在哪里?金就是器,器在哪里?器就是金,金跟器是一不是二;金如其镯,镯如其金,是一不是二,那你真的就明白了。所以性跟相能离开吗?离不开,为什么?相是性变现出来的。这个现在科学家知道相是物质,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?无中生有,科学家以为是无中生有。佛法说那个无是什么?那是性,心现识变。相确确实实,相分是心现的,法性变现的,变现成什么样子那是识,识在那个地方主导,让它常常换样子。如果没有识?没有识,性变现的样子它就永远是那个样子,决定没有变化。那是个什么样子?一片光明,佛法里面讲的无量光、无量寿,那是真的样子。自性现出来这个相一点都没有产生变化,一成不变;动一念就有变化,就有见分、相分出来;见分是精神,佛法里面叫心法,相分是物质,是色法。由心法跟色法演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是怎么一回事情?佛法说得有道理,跟科学家这些报告,这么多年研究报告,我们觉得佛法说得有道理,我们能够信得过,是自性变现的。所以世界从哪里来的?世界是你自己造的,不是上帝造的,不是神造的,你自己造的。
第二句『诸相悉具足』,这是什么?同假法故,相具足。这个相是假相,可不是真相,所以相有,性空相有。其实相跟性是一不是二。相是事,事有理无,相有性无,这个相叫空相、叫假相、叫妙有,所以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,真空是从性上讲的。「诸相」,就是《坛经》上所说的「能生万法」。性是究竟圆满的,你看佛给我们的介绍,它具足智慧德相。智慧德相就是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它具足什么?《华严经》上解释,具足如来智慧德相。如来就是自性,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,它具足这个。虽具足,它没有现前,这在佛法叫隐,表现出来叫显,隐显不二,是一不是二。
佛经上常常给我们说明的,十法界,一个法界显,九法界隐,隐显都是假法,都不是真的。就好像我们看电视屏幕一样,十个频道,十个频道是同时存在,没有先后、没有次第,我们按这个频道,第一个频道,屏幕上影相现前了,其他的九个看不到,一个现九个隐。我再按第二个频道,第二个频道出现了,第一个频道不见了,也是九个隐一个现。你要细细的去体会,隐现是同时,隐现不二,隐现没有次第、先后,隐显都在缘。这十法界,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,就好像一个电视机十个频道,你统统具足,你现在现的是什么?现在现的是人道,其他九法界没有了。转眼之间,我们人道的缘终了,人道不见了,下面又有个缘成熟了。如果这个缘是贪心,那么底下频道现什么?现饿鬼道。如果是瞋恚心、嫉妒心,鬼道没有了,地狱道出现了。如果是对於是非、邪正、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,都把它错认了,这是愚痴,畜生道现前。
或者是你在佛门里面修了福报,佛门里面修福,这个通常人讲功德,功德很难,福德容易。功德是什么?清净心修的善,断恶修善是功德,染污的心,断恶修善是福德。我们再讲得明白一点,没有自私自利、没有贪瞋痴慢,断恶修善,为正法久住,为利益众生,普度众生,这功德。如果有自私自利、有名闻利养、有贪瞋痴慢,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福德。这要搞清楚。福德里面最重要的,没有嫉妒心,没有好胜心,没有障碍别人的心,人天两道。如果有嫉妒,有障碍别人善心善行,他修的这个福很大,他的果报在阿修罗、在罗刹。这些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,讲得很透彻,我们也要好好的记住,常常用这个来反省、来检点,就知道自己将来会落在哪一道。为什么?我们现在这一生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在造因、造业因,与哪一道相应,他自然就落在那一道,真的是自作自受。不是佛菩萨安排,也不是神主宰,与阎罗王更不相干,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这是佛法,佛是觉悟,佛是智慧,你真正觉悟了。
「诸相悉具足」,这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像我们刚才举的这个比喻,你这个屏幕上诸法皆具足。中国这些电视我都没有看过,从来没有看过,早年在外国我知道,像美国电视频道就有一百多个,真叫具足,二十四小时没有中断。我们把它比喻说十个,十法界,好说,容易懂,十个频道,无论你开不开机器,它统统具足。完全不开的时候,隐,十法界都隐;你开了之后,一个显九个隐,这叫「诸相悉具足」。相是假的,它不妨碍,如果是真的,它就会妨碍,它是假的,所以虽然重叠,它也不碍事。如果我们有天眼、有法眼,那个频道不开,你在一个屏幕里面,十个频道同时看到,虽同时看到,各个不相碍。这是一回什么事情?这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谓突破时空维次,这个现象就现前。能不能?能。我们凡夫没有,凡夫里头有极少数有报得的,少。报得就是我们讲天生,他就有这种能力,看到我们一般凡人看不到的,他能看到天道,他能看到鬼道,我们凡夫看不到。连人道他就看到三道了,十法界他能看三个法界。
能力愈大的看得愈多,大概到小乘二果,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就全突破,那就是六个不同的空间维次他能够同时看到,斯陀含。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大概是二信位的菩萨就有这个能力,初信位能力刚刚产生,他有天眼、天耳,这两种能力恢复,不是很大。到二果就提升,当然这两种能力增强,那我们相信六道这空间维次他能突破,他还有两种能力现前,宿命、他心;他能够看到他过去生生生世世的事情,他知道别人的念头,叫他心通,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。到三果,又有一个能力现前,神足,他能变化,他能够飞行变化,这个物质里面拦不住他,像墙壁他可以穿过,往来自由,他去旅行不必交通工具。像达摩祖师,一枝芦苇可以渡长江,那多么自在,而且速度之快绝不亚於我们现在的轮船飞机,刹那之间他就到达。
佛说这是我们的本能,我们每个人都有,不要去羡慕那些人。现在这个能力为什么丧失掉?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东西害了自己,而且还舍不得放下,不知道放下之后那个利益的殊胜没有法子相比。为什么不肯放下?我们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,佛告诉我们,半信半疑,所以不肯放下。佛给我们讲的是完全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了,他表现的一定是彻底放下,为什么?不再干糊涂事了。所以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,诸相悉具足。诸相这两个字的含义深广无尽,它所包含的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,如果有欠缺的它就现不出来。它能够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,它能现无量无边的世界,它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依报就是能现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,能现花草树木,能现山河大地,能现虚空法界。虚空也不是真的,时间跟空间都是假的。所以这个诸相里面,是六祖大师讲的两句话,一个是第三句所讲的「本自具足」,第五句所说的「能生万法」,这两句就在这诸相里头,诸相悉具足。只有隐现不同,但是隐现不二,除掉障碍,圆满的显现;如果有障碍,障碍很严重,那就是现一,其他的就隐没,是这么一种状况。
底下这两句是讲觉悟的人他起的作用,第一句是讲体,第二句讲相,后头两句讲用,我们要学。『住於无所住,普遍而不动』。住於无所住,跟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是一个意思,惠能大师在这一句上言下大悟。凡夫心有所住,住是什么?执著。有所住心,也就是我们世间所讲的,你这一生活在世间是为什么。现在绝对大多数是为钱,把赚钱摆在第一。我来在这个世间干什么?他说来赚钱的。钱赚得再多,不懂得享受,还要赚,拼命在那里赚,累死了,累到死,不晓得钱做什么用处。这种人多,我看到很多,为这个活著的,心住在财富上,没有满足的时候。有人住在名上,有人住在利上,总不外这五种欲,财色名食睡,名跟位(地位)连在一起,跟权力连在一起,这心有所住。觉悟的人高,住於无所住,没有离开人群,没有离开社会,在形相上跟社会大众没有两样,一样的生活,一样的工作,一样的待人接物,而且面面都周到,这个好!跟一般人不同的,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无所住!这是什么人?法身菩萨。十法界的佛都不能跟他相比,为什么?十法界的佛他有起心动念,所以他有住,他不是无住。
再往下面降,十法界里面的菩萨,有起心动念,有分别的习气,他没有分别执著,有分别的习气;阿罗汉没有执著,有执著的习气。六道里头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我们讲天道二十八层天,这二十八层天,从四王天往上,愈往上面去,分别执著愈淡。但是他没有断,他要是真正把分别执著舍掉,六道就没有了。所以六道轮回,执著变现出来的,四圣法界里头有分别,没有执著。我们对於执著这个亏吃太大了,执著身是我,执著名是我,不知道名是假名,身是幻身。有分别执著就造业,没有分别执著就不造业,不造业的那个业,在佛法里给它起个名字叫净业。那就是他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失清净心,或者再说得浅显一点,不障碍他的清净心,那就是住於无所住,那他造的就是净业。什么人?最明显的,佛菩萨应化在世间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他一生从出生到圆寂七十九年,世尊七十九岁圆寂的,我们中国人算虚岁是八十岁。从出生到圆寂一生所表演的,住於无所住,普遍而不动,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。你看他示现的八相成道,入胎,我们讲来投胎,出生,成长,到求学,到出家,讲经教学,一直到圆寂,为我们表演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八相成道是「而生其心」。虽然生心,他没住,没住是什么?他没有分别执著。不但分别执著没有,起心动念也没有,就是末后这一句,「普遍而不动」,没起心、没动念。所以我们对於佛,对於佛的经教,可不可以批评?可不可以加自己的意见?不可以。为什么?佛一生一句话没说,佛一生一桩事没做。对於一个没有做过事,没有说一句话,你去批判他,那你就是毁谤他,那就造极重的罪业了。佛为什么说了四十九年,说没说?真的没说。你要不懂这个道理,我们举这个寺庙,你看寺庙每天有晨钟暮鼓,你去问那个钟,它响过没有?它一生从来没响过。鼓有没有响过?它一生没响过。没响过怎么?别人敲它,他敲,它自己没有响过。虽然别人敲,它也没响过,这个道理你懂不懂?就是钟也好、鼓也好,它是住於无所住,普遍而不动。佛出现在这个世间,来而不来,不来而来,所以称作如来。如来另外一个解释,「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」,实在讲就是《楞严经》上讲的那两句话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叫如来。你想想看,哪一个人不是如来?哪一法不是如来?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只是我们粗心大意,在这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,看不到事实真相。
《楞严》这两句话讲得好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这个速度太快了,你没有办法觉知。佛说得很清楚,什么人能觉知?八地以上。八地以上的心清净到极处,极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受到。凡夫的心就像海浪波涛大风大浪,对於外面境界失去照见的能力,平静下来能力就恢复。我们现在的心真的像海啸一样。那佛的心?佛的心是平静的,风平浪静,没有染污、没有波浪,像一面镜子一样,照见,普遍而不动。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,应该用什么心来办事?要用清净心,要用平等心,清净平等就是不动心。没有执著,不动;没有分别,不动。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能办事吗?能,办得跟佛一样好,圆圆满满,没有丝毫欠缺。为什么?不用分别心,你用的是妙观察智;不用执著,你用的是平等性智。你看看分别执著离开,你的自性现前了。自性是什么?是平等,自性是妙观,观察入微。这就是什么?转识成智。所以你不要怕,我这一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不就变成白痴了吗?以为有分别、有聪明智慧,我不糊涂,我不是白痴,其实错了,真的不用的时候,智慧现前。
那你说不用,其实还是用。你看我不用分别了、我不用执著了,你说你有没有分别执著?你还在分别执著,我不用这个、不用那个,这就是你妄想分别执著断不尽的真正原因。你想断,断不了,因为那个想断已经是分别执著了,分别执著不能断分别执著。只有止观才真产生效果,真的止了,真的放下了,自然就明了。放下是定,放下,清净心就现前;生灭心是假的,放下生灭心,不生不灭的清净心现前。清净心里面有智慧,清净心里面有德能,清净心里面有相好,诸佛的境界自然现前,跟现在的世间不冲突,虽然重叠,一点不妨碍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,他所住的世间是智正觉世间,他所住的是实报庄严土,我们所住的凡圣同居土跟他在一起一点都不妨碍。他清楚明了,我们是糊涂、迷惑颠倒,不知道事实真相。这是我们要学的,要学住於无所住,普遍而不动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三段偈赞分,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,偈颂第八首看起:
【牟尼离三世。诸相悉具足。住於无所住。普遍而不动。】
这个地方的『牟尼』,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,以一尊佛做个例子,一切诸佛如来无不如是,这个意思一定要懂。诸佛菩萨没有名号,老子所谓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这是真的。不但没有名号,连形相也没有。形相是怎么来的?众生有感,法尔应现,自自然然的就现这个相。就好像江本博士做水实验,我们对一个玻璃瓶里面盛的水给它一个念头,一个善的念头或者是不善的念头,它自然现出结晶的现象给我们看,它不是有意的,是自然的。而且我们的念头念念生灭,这个生灭的情形我们现在知道非常快速,所以反应的现象也是刹那变化,我们确实找不到一个相同的现象,什么原因?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相同的念头。即使念头是念一桩事情,那个念的程度、浅深、广狭不相同,造成念念都没有相同的。可是到有个时候就同了,叫「佛佛道同」,成佛就同。为什么?成佛没有念头的,也就是说这个刹那生灭的念头没有了,那个时候相同。这是什么境界?究竟圆满的佛果。
我们在前面曾经学习过,也曾经跟大家报告过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这个时候是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跟我们说的。在《华严经》,这一尊佛是什么地位?大乘圆教初住的地位。所以初住就成佛了,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。为什么佛还要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?再往上面去还有究竟圆满的佛果,合起来四十二个位次,这四十二个位次从哪里来的?你想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哪来的四十二个位次?但是佛没有妄语,佛句句话真实,这四十二个位次怎么建立的?我们想不出,难得清凉大师一句话把我们点醒了,妄想虽然断了,习气还在。这我们就明白了,使我们晓得,执著有执著的习气,你看执著断掉是阿罗汉,阿罗汉执著的习气没有断。到什么时候习气断掉?习气断掉就不叫阿罗汉,叫辟支佛,所以辟支佛比阿罗汉高。分别断掉是菩萨,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,分别的习气断掉就叫做佛。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,为什么?他妄想没断。妄想断掉他就是法身菩萨,真佛、分证佛。为什么没有究竟圆满?无明习气没断,妄想就是无明,无明习气没断。无明的习气很难断,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,需要多长的时间?要三大阿僧只劫才断得干净。无明的习气没有任何方法去断,古大德常讲「此处用不得力」,我用个什么方法把它快一点断掉,你愈想就愈糟,愈想是什么?妄想,从妄想生分别再生执著,你堕落了。那怎么办?随它去,不理它,让它慢慢自然就断掉了。所以放下妄想之后,十法界没有了,这个人提升到一真法界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华藏世界,这不是十法界,极乐世界,这都属於一真法界,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细心去体会。
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,是不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?如果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,就是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这样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生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,真的是一到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,那个境界殊胜。还有三个都没断,妄想分别执著全没有断,他也能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。那个凡圣同居土不能说有,不能说没有,太奇妙了,不可思议!它不是十法界的四土,它是一真法界里面的四土,有四土之名,没有四土的障碍,所以这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,这我们要知道。我们取十方诸佛刹土难!为什么要断惑?断惑证真,要断到什么程度才能生其他的一切诸佛刹土?必须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脱离十法界,你才能往生诸佛刹土。但是西方阿弥陀佛的刹土例外,这是弥陀慈悲大愿的加持,你妄想分别执著没断、没放下也能往生。
往生三个条件,你真信,你有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,你真能念佛。但是念佛也是有条件的,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,什么条件?你念佛的功夫能把见思烦恼伏住,没断,伏住是什么?暂时不起作用就行。这一念相应一念佛,这是跟阿弥陀佛相应;念念相应,念念跟阿弥陀佛相应。往生实在讲就一念,只要一念相应就能往生。那一念是什么念头?是你断气之前最后的一念。一生不念佛,最后那一念你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,这真不可思议!你就细心去观察,好好去想一想,你能不能保证自己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?如果最后一念是阿弥陀,没有问题;最后一念保不住,就又要搞六道轮回了。所以我们念佛送往生,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帮人家助念,助念时候你细心观察,他在断气的时候,头脑清楚,一点都不糊涂,跟著大众佛号,他就决定得生;如果临终糊涂了,不醒人事了,问他什么也不知道,人也不认识,那就难了。那大众给他念佛,不能说没有好处,也有好处,他不能往生。要说是根性好的,一生善行功德做得多的,他人天道受生,也有瑞相。如果业障重的,造的恶多的,他堕三恶道,因为有这么多人给他送终、念佛、助念,他在恶道里减轻痛苦。这都有好处。
我们了解这些事实真相,放下就在现在,放下就在今天,不要等;我们光阴还多,等到过几年再放下还可以,那就完了、就来不及了。没有闻法之前,不能放下,那是情有可原,可以原谅的,为什么?你不知道!你既然知道了,就应该现在放下。想放下放不下,尽量放下,天天放下,年年放下,那你就有进步,这叫渐修,这个根不利。我们可以说是绝大多数,我自己也是这种根性,中下根性的人。天天放,月月放,年年放,一年比一年轻。自己知不知道?知道。怎么知道?这烦恼烦心的事情年年少了,不是没有,有,可是一年比一年少,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,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,这就是修行的效果。同样的经文,你们有很多同学听我的《无量寿经》光碟,《无量寿经》我讲过十遍,你们把十遍按照我讲的次第去听,你会明显的觉察到,我讲的遍遍不相同,一遍比一遍讲得好,你在这里就看到效果了。为什么?年年自己境界有提升,它就不一样。长年跟我在一起的同学,你们听我讲经会发现,年年不一样,月月不一样,这就是有进步。进步虽然不快,但是时时刻刻都在进步,没有往后退。
为什么会有进步?天天在放下,点点滴滴在放下,不干不行!放下之后才感觉到烦恼轻、智慧长,这两句话是佛经上的;如果不是认真放下,这两句话的意思你体会不到。放下什么?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,就在这上下功夫。妄想不要去理它,为什么?妄想你只要想它,它就增长,它就放不下,没有法子放下的,不能叫它增长,不理它就好了。因为在法相宗里面告诉我们,妄想是无明烦恼,是阿赖耶识,它是果上转的,它不是因上转的。因上转的我们能用得著力,果上转的用不著力;因转了之后,果自然跟著转。因上用功的就是分别执著,第六意识的分别,第七意识的执著。真正做到不分别,第六识就转变成妙观察智,智慧现前了,妙观察智。你一看、一听、一接触全部明了,妙观察智现前。执著要是放下了,就是末那识,平等性智现前,执著放下了,你的平等心现前,清净平等是自性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真正用功不是别的,真正用功就是放下分别执著。人事没有障碍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没障碍。障碍的是分别执著,分别执著是妄心,妄中之妄。阿赖耶跟前五识是假的不是真的,六、七识更假,我们被这些假相迷惑了,认假不认真。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比喻说认贼为子,你认错了人,把假的当作真的,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。如果不遇到佛法,这个真跟假我们一生都不能辨别;换句话说,这一生都被欺骗了,都被分别执著这个假相欺骗,造无量无边的罪业,来世堕三途。
佛对我们无比的恩德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,我们现在晓得这是假的,这不是真的。所以在生活也好,工作也好,处事待人接物,不再执著了,不要再坚持自己怎么想法、自己怎么做法,不可以,那是坚固执著。不能接受别人意见,这是坚固的执著,能够放弃,可以多听听别人的,欢欢喜喜听听别人的。如果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意见好,但是差不多,那就可以放弃自己的,随顺别人的。如果差距太大,差距太大是於自己利害得失,也没有关系,也能恒顺众生,这是个人的,不去计较;要是团体的、大众的,这个要所谓是仗义直言,是为大众的,不是为个人。念念为众生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真实的帮助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因为苦乐是果,迷悟是因。苦从哪里来的?迷了才有苦,迷了才有六道三途,觉悟了就没有了。正所谓是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人觉悟了六道就没有了。迷的时候有,悟的时候没有。
所以经上举释迦牟尼佛做一个例子,一切诸佛包括法身菩萨,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诸佛,你看江味农居士注解,我们通常不知道,看到诸佛就以为是一切诸佛如来,我们是这样体会的,江味农居士给我们点醒,不是这个意思。那个诸佛是什么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四十一个阶级,所以叫诸,都是佛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他跟我们说明诸佛是这个意思,这个意思实在太好了。所以初住就是真佛不是假佛,他以上因为无始无明习气有厚薄不相同,所以佛说出四十一个阶级。这四十一个阶级,我们前面学过,要知道不能说它有,也不能说它无。你要是说它有,一个人分别执著妄想都没有了,哪来的阶级!这从理上说。可是真的在事上讲,他无明习气没断干净,既然没断干净,那就有厚薄浅深不相同,所以佛说有。这叫事实真相。
「牟尼」是梵语,古印度话,可以翻译的,没有翻,音译过来的,这叫尊重不翻,因为是本师的德号。本师德号四个字释迦牟尼,这四个字都没有翻。释迦的意思是能仁,仁是仁慈,这个人他能行仁慈,能以仁慈待人,印度话称释迦。牟尼的意思是寂默,清净寂灭。寂是静,静到极处叫寂静;默,默是我们前面讲止观到最高的境界,这个境界就是讲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是默。平常我们在一般场合介绍,总用最简单的话大家好懂,我们都讲成清净,这是牟尼本义里面的少分。要真正详细讲的时候,那不只这个意思,那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才真正是寂灭。名号里面前面两个字是待人,他受用,我们待人要慈悲、要仁慈;牟尼这两个字是对自己,对自己要清净,这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你看六祖惠能见性之后,第一句话就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就晓得清净是自己的真心,清净是自己的本觉。中国古圣先贤老祖宗跟我们讲的,人性本善,本善就是清净,本善就是本觉。我们今天对人不知道慈悲,对自己不知道清净。现在的人,非常明显你去观察,心浮气躁,一点清净都没有了。心浮气躁他过的是什么生活?不是人的生活。人心是定的,天心是清净的,那心浮气躁是谁?心浮气躁是三恶道。那你就晓得,心浮气躁过的是什么日子?过的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日子,外面形状像个人,他过的不是人的日子。
佛菩萨没有名号,名号是随顺众生建立的。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时代,他老人家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在这一万二千年这个时间当中,这里面的众生对人不仁慈,所以他名号上用一个释迦;对自己不知道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心,所以用个牟尼。释迦牟尼这个名号你就知道了,是他老人家在这一万二千年教化此地众生的宗旨!教什么?就是教大家要仁慈、要清净。如果他换一个地方、换一个时代,他的名字就要换了。譬如释迦牟尼佛到极乐世界去作佛,代替阿弥陀佛,作佛去了,能不能叫释迦牟尼?不能。为什么不能?极乐世界的人各个人对人仁慈,释迦两个字用不上;极乐世界的人各个人心地清净,牟尼用不上。他换个名词,换什么名词?一定换阿弥陀佛,为什么?适合那个世界众生的根性。阿弥陀佛能翻,阿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觉。你看那个地方众生觉,本觉流露出来了,本善流露出来了。虽然流露出来,还没有到圆满,所以加个无量,无量觉!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相好,要让它圆圆满满的流露出来,没有丝毫障碍,阿弥陀佛名号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在极乐世界得用这个做教学的宗旨、教学的纲领。你看佛的名号,就晓得那个世界,名号像开的处方,你就晓得那个地方众生害的什么病,你看处方就知道病,你看到病就晓得用什么处方,就这么个道理。
在我们这一方,特别是在中国,中国古时候也很懂得名字的表法,所以小孩出生父母给他起个名字,不是无意义的、不是随便起的。这个名字是父母对於这个小孩一生的期望,希望他这一生能够名符其实,这满父母的愿。但名字是不好起,古时候没有辈分,大概总算是我们一般讲五百年,五百年前中国人有辈分,也许有更早一点的,我们家族这一支大概是五百年前才开始有辈分,有辈分起名字就更不好起了。为什么?他要受上辈分那个字的限制,那只有一个字,还要跟辈分这个字能够连起来。这是父母对儿女的期望。所以名不可以改,改名叫大不孝!把父母对你的期望,你把它忘掉了,你把它抛弃掉了,自己另外起个名字,这个不可以。另外,你可以用别号,所以中国人有名、有字。字是你成年的时候,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,戴帽子,女子十六岁行笄礼,梳头了,这个时候你的同辈,你的兄弟(哥哥、姊姊),或者你的朋友,送你一个名号,这个名号叫字,有名、有字。
成年之后一般人尊重你,你不是小孩,你是大人了,你要受到礼遇,所以一般人不称你的名,称你的字。什么人称你名?你的父母称你名,父母一生称你名,还有一个人,老师一生称你名。所以老师的地位,在中国,是跟父母平等的。我们中国人说,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。所以孝亲尊师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德行,不忘记父母,不忘记老师。老师一生称名,你就看到老师在中国文化里面他的地位多高。你做了官,在朝廷上做了官,皇帝称你也称字不称名,对你尊敬,所谓敬大臣。可是自己对皇帝一定称名,自己对长辈也一定称名。长辈就是你的祖父母,祖父母都称你字不称你名,所以称你名只限於生你的父母、教你的老师。中国有孝道、有师道。由此可以体会到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哪有像现在,现在不但称名,连姓也称,这在古时候,连姓带名字叫大不敬。朝廷里面做官,皇帝哪一天称你名,你的麻烦就来了,为什么?你有罪了,你该判刑了。判刑那你是囚犯,每个人都称你名。这是从前的一些常识,现在没有了。现在没有了,社会就乱了。我们研究社会动乱的因素,很复杂,这是其中之一。这个与社会动乱有什么关系?你想想这里面的含义,含义是敬,人与人互相之间诚敬没有了,你说它会不会乱?这些称呼显示出诚敬,人与人之间都能够诚恳、真诚,都能够尊重,这个社会就有秩序,社会就安定。所以不能说这些东西在现代社会用不上,现在社会用不上那就意味著现在社会不需要安定,那怎么样?愈乱愈好,乱到最后整个世界毁灭,这真的是无知无识。我们祖宗确实有真智慧,教导我们,为我们想的、为我们设计的,都是让后世的子孙真正能过到幸福美满的生活。积五千年的经验、五千年的智慧教导我们。那我们今天自以为是聪明,认为他们是落伍了,这就要遭难,就得受罪了。
佛经常说,「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」,这个名号是广义的,佛菩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我们自己名号功德也不可思议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常常想到,我出家,师父给我起个法名叫「净空」,那我常常想到,我有没有清净?我有没有做到空?空是放下得干干净净,如果我心不清净,性不空寂,愧对自己、愧对老师。在家名字是父母起的,如果不能名符其实,对不起父母、对不起祖宗。这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本师释迦牟尼佛,他的名号他完全兑现了,他对一切众生确实大慈大悲。这个大,没有条件,没有条件的慈悲才叫大慈大悲。我们世间人有条件的,佛经上讲得清楚,佛经上讲爱缘慈悲,这是凡夫,你喜欢他,你就对他很慈悲;你不喜欢他,你对他就不慈悲。慈悲就是爱的意思,佛不说爱,说慈悲,为什么?世间人讲爱,爱里头有情、有情执,这会产生副作用,所以佛换个名词用慈悲,慈悲是依理智不是依感情;换句话说,理性的那种爱就叫做慈悲,里面掺杂著感情的慈悲就叫爱,这个意思要能分辨的清楚。佛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,智是理智,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智,不可以感情用事。佛陀在世,身语意三业都是给我们做示范,真的是行为世范。
『离三世』,这个「三世」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是讲三种世间,有情世间、器世间、智正觉世间,叫三世间。佛对这三种世间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离了。另外一种是我们世间人讲的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叫三世。这里面的意思,世是讲的时间,说时间一定会连想到空间。所以佛法这个三世,因为它这是偈颂,偈颂是五言偈,是一句五个字,在一般讲一定会牟尼离三世间。那个间是空间,世是时间,超越了时空,就是这个意思,超越时空,佛与法身菩萨超越时空。超越时间就没有先后,没有过去现在未来,超越空间就没有距离、没有大小,那是什么?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在哪里?一真法界就在现前,没有离开当下。觉,你就见到了;迷,你就见不到。迷,你见到是三世间,有时间、有空间,觉悟了没有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,迷的时候有十法界、有六道、有三途,觉的时候没有,三途、六道、十法界都没有了,是同时、是同处,不是说另外有一个世间,不是的。这个意思《华严经》上讲得透彻,讲得太多了。清凉大师的注解不多,我们把它念一念。
「第四」,这是第四节,十首偈分成六个小段,这是第四小段,有一首偈,就是第八首。「佛即同法如,谓同空法故,离三世;同假法故,相具足;同双遣故,无住无著;同如体故,遍不动摇」。注解的虽然不多,意思都给我们显示出来了。第一句你看佛,「牟尼离三世」,佛即同法如,法是什么?法是法界,佛跟法界是一体,如就是,佛就是法,法就是佛,如是一不二的意思,是一不是二。法是什么?法是空的,同空法故,没有三世。这个意思深,没有过去、没有未来、也没有现在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三心不可得」,过去心,过去已经过去了,已经不在了;未来的还没来,也不存在;说现在,现在已经过去了,你找不到现在。那我们要想到弥勒菩萨所说的,真的没有现在,不要说弥勒菩萨,就说世尊在《仁王经》上的方便说,现在也找不到。《仁王经》上佛给我们讲,一弹指有六十刹那,就是一弹指这么长的时间把它分作六十分,一分是一刹那,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。这一弹指当中有六十个九百生灭,哪里去找现在?找不到。弥勒菩萨讲的那个更微细,弥勒菩萨是法相专家,法相唯识学的教授,他说的是决定不错,我们相信他是真实说。他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就是三百二十兆的生灭,这一弹指。三百二十兆分之一,哪来的现在?现在不存在。现在不存在,哪里有过去?哪里有未来?
牟尼离三世。他住的是什么境界?叫一真法界。一真这是个名词,名词是不得已而取的,为了说话方便起见,我们今天讲,为了资讯传达便利起见而设的,它是假的,它不是真的。你要执著真有这个那就错了,那你迷在佛法里头。所以学佛不容易,你想想看无论在家、出家,有几个人不被佛法迷了?再想想我自己有没有被佛法迷了?别人迷不迷与我不相干,我自己有没有迷在佛法里?什么叫迷?执著言说、文字、名字这些现象,统统迷了,所以你不开悟!不迷,哪有不悟的道理!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苦口婆心教我们,听佛说法要记住,不执著言说相,佛怎么说不要执著;文字是言说的符号,言说相不能执著,文字相就不可以执著,这就对了。第二个是名字相,所有一切的名词术语,牟尼是名词,三世是术语,你接受这个资讯,明白了,不要著相。然后说不著心缘相,心缘相是什么?我听了我想像它是什么意思,错了,愈想愈错。所以佛法不能研究,研究的不是佛法,是你自己妄想里头变出来的法,不是佛法。研究没有离开心意识,就是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你没有离开心意识。心意识是妄心,妄心怎么研究研究不出真心出来,那怎么办?妄心舍掉,真心就现前。妄心是像乌云遮住太阳,怎么样叫太阳出来?把云层驱散掉,阳光就现前了!所以乌云不驱散,去找个太阳来,这是找不到的。这些道理要懂。经我们要不要念?要念、要学,不要著相,你的智慧就开了。它是一个工具,工具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它,不能执著工具就是心性,那就错了,它不是心性,心性里面没这些东西。
所以佛十号第一个名号叫如来,这个意思很深。如来是什么意思?《金刚经》上有解释,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,这个解释得好!一切法,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。古大德用金跟金器做比喻,譬如戴个金的镯子,镯子是器,它是用金做的,金在哪里?金就是器,器在哪里?器就是金,金跟器是一不是二;金如其镯,镯如其金,是一不是二,那你真的就明白了。所以性跟相能离开吗?离不开,为什么?相是性变现出来的。这个现在科学家知道相是物质,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?无中生有,科学家以为是无中生有。佛法说那个无是什么?那是性,心现识变。相确确实实,相分是心现的,法性变现的,变现成什么样子那是识,识在那个地方主导,让它常常换样子。如果没有识?没有识,性变现的样子它就永远是那个样子,决定没有变化。那是个什么样子?一片光明,佛法里面讲的无量光、无量寿,那是真的样子。自性现出来这个相一点都没有产生变化,一成不变;动一念就有变化,就有见分、相分出来;见分是精神,佛法里面叫心法,相分是物质,是色法。由心法跟色法演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是怎么一回事情?佛法说得有道理,跟科学家这些报告,这么多年研究报告,我们觉得佛法说得有道理,我们能够信得过,是自性变现的。所以世界从哪里来的?世界是你自己造的,不是上帝造的,不是神造的,你自己造的。
第二句『诸相悉具足』,这是什么?同假法故,相具足。这个相是假相,可不是真相,所以相有,性空相有。其实相跟性是一不是二。相是事,事有理无,相有性无,这个相叫空相、叫假相、叫妙有,所以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,真空是从性上讲的。「诸相」,就是《坛经》上所说的「能生万法」。性是究竟圆满的,你看佛给我们的介绍,它具足智慧德相。智慧德相就是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它具足什么?《华严经》上解释,具足如来智慧德相。如来就是自性,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,它具足这个。虽具足,它没有现前,这在佛法叫隐,表现出来叫显,隐显不二,是一不是二。
佛经上常常给我们说明的,十法界,一个法界显,九法界隐,隐显都是假法,都不是真的。就好像我们看电视屏幕一样,十个频道,十个频道是同时存在,没有先后、没有次第,我们按这个频道,第一个频道,屏幕上影相现前了,其他的九个看不到,一个现九个隐。我再按第二个频道,第二个频道出现了,第一个频道不见了,也是九个隐一个现。你要细细的去体会,隐现是同时,隐现不二,隐现没有次第、先后,隐显都在缘。这十法界,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,就好像一个电视机十个频道,你统统具足,你现在现的是什么?现在现的是人道,其他九法界没有了。转眼之间,我们人道的缘终了,人道不见了,下面又有个缘成熟了。如果这个缘是贪心,那么底下频道现什么?现饿鬼道。如果是瞋恚心、嫉妒心,鬼道没有了,地狱道出现了。如果是对於是非、邪正、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,都把它错认了,这是愚痴,畜生道现前。
或者是你在佛门里面修了福报,佛门里面修福,这个通常人讲功德,功德很难,福德容易。功德是什么?清净心修的善,断恶修善是功德,染污的心,断恶修善是福德。我们再讲得明白一点,没有自私自利、没有贪瞋痴慢,断恶修善,为正法久住,为利益众生,普度众生,这功德。如果有自私自利、有名闻利养、有贪瞋痴慢,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福德。这要搞清楚。福德里面最重要的,没有嫉妒心,没有好胜心,没有障碍别人的心,人天两道。如果有嫉妒,有障碍别人善心善行,他修的这个福很大,他的果报在阿修罗、在罗刹。这些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,讲得很透彻,我们也要好好的记住,常常用这个来反省、来检点,就知道自己将来会落在哪一道。为什么?我们现在这一生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在造因、造业因,与哪一道相应,他自然就落在那一道,真的是自作自受。不是佛菩萨安排,也不是神主宰,与阎罗王更不相干,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这是佛法,佛是觉悟,佛是智慧,你真正觉悟了。
「诸相悉具足」,这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像我们刚才举的这个比喻,你这个屏幕上诸法皆具足。中国这些电视我都没有看过,从来没有看过,早年在外国我知道,像美国电视频道就有一百多个,真叫具足,二十四小时没有中断。我们把它比喻说十个,十法界,好说,容易懂,十个频道,无论你开不开机器,它统统具足。完全不开的时候,隐,十法界都隐;你开了之后,一个显九个隐,这叫「诸相悉具足」。相是假的,它不妨碍,如果是真的,它就会妨碍,它是假的,所以虽然重叠,它也不碍事。如果我们有天眼、有法眼,那个频道不开,你在一个屏幕里面,十个频道同时看到,虽同时看到,各个不相碍。这是一回什么事情?这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谓突破时空维次,这个现象就现前。能不能?能。我们凡夫没有,凡夫里头有极少数有报得的,少。报得就是我们讲天生,他就有这种能力,看到我们一般凡人看不到的,他能看到天道,他能看到鬼道,我们凡夫看不到。连人道他就看到三道了,十法界他能看三个法界。
能力愈大的看得愈多,大概到小乘二果,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就全突破,那就是六个不同的空间维次他能够同时看到,斯陀含。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大概是二信位的菩萨就有这个能力,初信位能力刚刚产生,他有天眼、天耳,这两种能力恢复,不是很大。到二果就提升,当然这两种能力增强,那我们相信六道这空间维次他能突破,他还有两种能力现前,宿命、他心;他能够看到他过去生生生世世的事情,他知道别人的念头,叫他心通,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。到三果,又有一个能力现前,神足,他能变化,他能够飞行变化,这个物质里面拦不住他,像墙壁他可以穿过,往来自由,他去旅行不必交通工具。像达摩祖师,一枝芦苇可以渡长江,那多么自在,而且速度之快绝不亚於我们现在的轮船飞机,刹那之间他就到达。
佛说这是我们的本能,我们每个人都有,不要去羡慕那些人。现在这个能力为什么丧失掉?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东西害了自己,而且还舍不得放下,不知道放下之后那个利益的殊胜没有法子相比。为什么不肯放下?我们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,佛告诉我们,半信半疑,所以不肯放下。佛给我们讲的是完全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了,他表现的一定是彻底放下,为什么?不再干糊涂事了。所以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,诸相悉具足。诸相这两个字的含义深广无尽,它所包含的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,如果有欠缺的它就现不出来。它能够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,它能现无量无边的世界,它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依报就是能现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,能现花草树木,能现山河大地,能现虚空法界。虚空也不是真的,时间跟空间都是假的。所以这个诸相里面,是六祖大师讲的两句话,一个是第三句所讲的「本自具足」,第五句所说的「能生万法」,这两句就在这诸相里头,诸相悉具足。只有隐现不同,但是隐现不二,除掉障碍,圆满的显现;如果有障碍,障碍很严重,那就是现一,其他的就隐没,是这么一种状况。
底下这两句是讲觉悟的人他起的作用,第一句是讲体,第二句讲相,后头两句讲用,我们要学。『住於无所住,普遍而不动』。住於无所住,跟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是一个意思,惠能大师在这一句上言下大悟。凡夫心有所住,住是什么?执著。有所住心,也就是我们世间所讲的,你这一生活在世间是为什么。现在绝对大多数是为钱,把赚钱摆在第一。我来在这个世间干什么?他说来赚钱的。钱赚得再多,不懂得享受,还要赚,拼命在那里赚,累死了,累到死,不晓得钱做什么用处。这种人多,我看到很多,为这个活著的,心住在财富上,没有满足的时候。有人住在名上,有人住在利上,总不外这五种欲,财色名食睡,名跟位(地位)连在一起,跟权力连在一起,这心有所住。觉悟的人高,住於无所住,没有离开人群,没有离开社会,在形相上跟社会大众没有两样,一样的生活,一样的工作,一样的待人接物,而且面面都周到,这个好!跟一般人不同的,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无所住!这是什么人?法身菩萨。十法界的佛都不能跟他相比,为什么?十法界的佛他有起心动念,所以他有住,他不是无住。
再往下面降,十法界里面的菩萨,有起心动念,有分别的习气,他没有分别执著,有分别的习气;阿罗汉没有执著,有执著的习气。六道里头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我们讲天道二十八层天,这二十八层天,从四王天往上,愈往上面去,分别执著愈淡。但是他没有断,他要是真正把分别执著舍掉,六道就没有了。所以六道轮回,执著变现出来的,四圣法界里头有分别,没有执著。我们对於执著这个亏吃太大了,执著身是我,执著名是我,不知道名是假名,身是幻身。有分别执著就造业,没有分别执著就不造业,不造业的那个业,在佛法里给它起个名字叫净业。那就是他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失清净心,或者再说得浅显一点,不障碍他的清净心,那就是住於无所住,那他造的就是净业。什么人?最明显的,佛菩萨应化在世间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他一生从出生到圆寂七十九年,世尊七十九岁圆寂的,我们中国人算虚岁是八十岁。从出生到圆寂一生所表演的,住於无所住,普遍而不动,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。你看他示现的八相成道,入胎,我们讲来投胎,出生,成长,到求学,到出家,讲经教学,一直到圆寂,为我们表演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八相成道是「而生其心」。虽然生心,他没住,没住是什么?他没有分别执著。不但分别执著没有,起心动念也没有,就是末后这一句,「普遍而不动」,没起心、没动念。所以我们对於佛,对於佛的经教,可不可以批评?可不可以加自己的意见?不可以。为什么?佛一生一句话没说,佛一生一桩事没做。对於一个没有做过事,没有说一句话,你去批判他,那你就是毁谤他,那就造极重的罪业了。佛为什么说了四十九年,说没说?真的没说。你要不懂这个道理,我们举这个寺庙,你看寺庙每天有晨钟暮鼓,你去问那个钟,它响过没有?它一生从来没响过。鼓有没有响过?它一生没响过。没响过怎么?别人敲它,他敲,它自己没有响过。虽然别人敲,它也没响过,这个道理你懂不懂?就是钟也好、鼓也好,它是住於无所住,普遍而不动。佛出现在这个世间,来而不来,不来而来,所以称作如来。如来另外一个解释,「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」,实在讲就是《楞严经》上讲的那两句话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叫如来。你想想看,哪一个人不是如来?哪一法不是如来?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只是我们粗心大意,在这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,看不到事实真相。
《楞严》这两句话讲得好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这个速度太快了,你没有办法觉知。佛说得很清楚,什么人能觉知?八地以上。八地以上的心清净到极处,极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受到。凡夫的心就像海浪波涛大风大浪,对於外面境界失去照见的能力,平静下来能力就恢复。我们现在的心真的像海啸一样。那佛的心?佛的心是平静的,风平浪静,没有染污、没有波浪,像一面镜子一样,照见,普遍而不动。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,应该用什么心来办事?要用清净心,要用平等心,清净平等就是不动心。没有执著,不动;没有分别,不动。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能办事吗?能,办得跟佛一样好,圆圆满满,没有丝毫欠缺。为什么?不用分别心,你用的是妙观察智;不用执著,你用的是平等性智。你看看分别执著离开,你的自性现前了。自性是什么?是平等,自性是妙观,观察入微。这就是什么?转识成智。所以你不要怕,我这一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不就变成白痴了吗?以为有分别、有聪明智慧,我不糊涂,我不是白痴,其实错了,真的不用的时候,智慧现前。
那你说不用,其实还是用。你看我不用分别了、我不用执著了,你说你有没有分别执著?你还在分别执著,我不用这个、不用那个,这就是你妄想分别执著断不尽的真正原因。你想断,断不了,因为那个想断已经是分别执著了,分别执著不能断分别执著。只有止观才真产生效果,真的止了,真的放下了,自然就明了。放下是定,放下,清净心就现前;生灭心是假的,放下生灭心,不生不灭的清净心现前。清净心里面有智慧,清净心里面有德能,清净心里面有相好,诸佛的境界自然现前,跟现在的世间不冲突,虽然重叠,一点不妨碍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,他所住的世间是智正觉世间,他所住的是实报庄严土,我们所住的凡圣同居土跟他在一起一点都不妨碍。他清楚明了,我们是糊涂、迷惑颠倒,不知道事实真相。这是我们要学的,要学住於无所住,普遍而不动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