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九四四卷) 2008/4/14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194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三段「偈赞分」,第二个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,偈颂第五、第六首。
这四首偈,前面两首讲观,后面两首讲止。有些同学听了前面我们所介绍的天台的三止三观好像容易接受,看到杜顺和尚的五止、六观反而觉得茫然。其实两位祖师说的不一样,意思是相同的。三止三观是总的纲领上说,五止、六观是这个道理如何能活活泼泼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上,也就是三止三观怎么落实,杜顺和尚讲得详细。止是放下,最重要的是前面两句,离缘、绝欲,这个非常重要,我们应当要学的。后面三个,法身菩萨的境界,我们虽然做不到,但是知道有好处,知道事实真相。这个真相不是我们的境界,但是对於我们离缘,不再攀缘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攀缘,不再有欲望,会有很大的帮助。为什么不要攀缘?为什么要放下欲望?它有个道理在,不懂这个道理,我们纵然学,学得不够彻底,所以心性不会现前,明心见性我们做不到。如果理事我们都能做到,转凡成圣就不成问题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成就,这才叫一大事因缘。诸佛菩萨出世,出现在世间,就是为这个事情,如果不是为这个事情,到世间来不叫多事吗?所以这个道理要懂。宇宙从哪里来的?生命从哪里来的?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?这是大问题。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性起繁兴」,这句话就全说明了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能生能现的心性不可得,所生所现的万法也不可得,说心性不可得也许我们容易懂得,说一切万法(就是现象)不可得,这我们很难理解。为什么?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,怎么不可得?真的是不可得,而我们以为可得是一种错觉,把这个现象看错了,没有看到它的真相,看到真相才知道确实不可得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你才真的明白了。既然是虚妄就不会攀缘,不攀缘才能恒顺众生,恒顺众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法乐,你就不会再生烦恼,烦恼不断自然就没有了。这个东西止住就达到无念,念无了,外面相是假的,真相大白!
所以,我们看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他们教化的善巧方便,殊途同归,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。格物而后致知,就是放下之后你才能真的看破。放下是属於定,看破是智慧生起来,这个智慧不是外头来的,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。佛告诉我们,因为有障碍,这个智慧不能现前,障碍没有了,智慧自然就现前。头一个,你看到诸法的理体,体是本体,理是道理。理体是什么?理体是真空。这个名词好,真空,真空不空,相是妙有,妙有非有。真空不空是从无念上生的,妙有非有是从非相上生的,你才真正懂得《金刚经》的奥义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在作用上,真空妙有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就是后面的四种观,真空妙有应用在日常生活。第一个是圆融,「心境秘密圆融观」,圆融才自在,自在必定是无碍,有障碍就不自在,无障碍得自在。天台大师跟我们讲四种无碍,理无碍,理是真空,事无碍,事相是妙有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这是圆融,这是众缘。生活在这样的境界里面,这是华严境界,这是诸佛如来的生活,我们能契入那就是真正证入《华严》的大方广。我们把他这几句文念一念,这个文都是很简单的节要。「所言心者,谓无碍心,诸佛证之,以成法身也。境者,谓无碍境,诸佛证之,以成净土也」,前面一堂课我们学到此地,「然如来报身,及所依净土,圆融无碍」。实在说,我们的报身、我们所依据的国土,是不是圆融无碍?是!跟诸佛菩萨没两样。可是事实上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距,尤其我们生活在现前这个时代,佛讲五浊恶世。我初学佛的时候,五十年前,读到这样的句子我有怀疑,我想佛说话是不是太过分?五浊我们承认,佛讲的没错,是有。到今天我们再看佛的遗教,对这句话完全肯定,真的是浊恶到极处,浊恶到难以忍受的境界了。
我们讲染污,五十年前染污轻。抗战时期,虽然中原地区有战乱,日本人的侵略,我们逃难,那时候我们十几岁,没有交通工具,都是步行,走了十个省。无论走到什么地方,口渴了,河里面的水,溪里面的水,田沟里面的水,都可以喝,我们两个手把水捧起来都能喝。老人告诉我们,怕水不干净,吃了会拉肚子,所以我们的旅行,天天走路,身上要带几个大蒜瓣,喝这个水的时候吃一片大蒜瓣,这个方法。大蒜能解毒、能消炎,用这个作用,没有什么药物。山上野生的,现在叫野菜,花果有很多都能吃的,都能充饥。可是现在的污染,水不能喝了,河里面的水、池塘里面的水,水沟里的水就更不必说,你一看混浊、肮脏。才相隔半个世纪。让我们想起来,世尊在经上讲的话可能是完全针对现前社会大众所说的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这个现象怎么造成的?是我们自己不善的心行造成的,这要知道。大乘经上佛常说境随心转,外面的环境是随著我们的心、随著我们的念头在转。我们的心善,没有一法不善,山河大地样样都善,我们的心不善,所有外面境界都不善。这桩事情只有佛在经上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,现在的科学可以说是刚刚发现,还不能普遍。很少数的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我们的意念可以改变外面环境,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他不相信。有个错误的观念,说人定胜天,认为人可以决定大自然,可以改变大自然,可以改造大自然,破坏地球生态环境。「人定胜天」这句话是古人说的,现在人把它解错了意思,认为人一定可以能够战胜自然,天就是自然,解释错了。古人是说什么?人定,人心定下来,就能改变外面自然环境,这是对的。那个定是禅定,知止,知止而后致知,致知才能够适应环境。你有智慧,你能够跟大自然心境圆融,他怎么会不自在?
底下两句比较不好懂,「或身中现土,土中现身,心境双融,了无迫隘也」,这两句不好懂。可是学大乘的人就能解释,这个身是什么身?不是我们这个肉身,是法身。在法身里面现净土、现秽土,在土里面现十法界身。我们举个例子诸位就容易明白,土好比我们的地球,不说远,我们就讲六、七十年之前,那时候的人身比现在清净。那时候人的身心是有染污,不严重,人还都能够循规蹈矩,还都能够遵守伦常道德,都还有这个观念。比过去人是不如,但是比现在差别太大了,我们就是土中现清净身。现在?现在土中现邪恶身,现在的人是伦理道德不要了、佛菩萨不要了,外国人宗教也不要了,相信科学,宣布上帝已经死亡,再没人相信上帝了。人的善心大幅度的退化,人的恶念大幅度的增长,一个个所谓是人本主义,自私自利,只知道利害,连父母都不认识。这是土中现身,身土是一不是二,都是从念里生出来的。佛说得好,「迷唯一念,悟止一心」,一心是定。所以定就能开悟,悟才能够通达诸法实相,迷不能通达,迷惑颠倒。迷是什么?起心动念,一念就迷了。
所以在理上讲,凡夫成佛一念之间,转迷为悟就成佛了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个榜样,他三十岁的时候,菩提树下示现成等正觉,经上所谓夜睹明星、豁然大悟。开悟好像都在晚上,六祖惠能大师也是晚上,忍和尚跟他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也是豁然大悟,半夜三更之后。这里头有含义,有意思,为什么不在白天,为什么都在晚上?晚上安静,都有很深的寓意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,不是偶然的。告诉我们,身心安稳、环境清净容易得三昧,容易开悟。契入境界之后则晓得身土是一不是二,我们把它看作二,觉悟的人知道不二。不但是性相不二,理事不二,因果不二;换句话说,在觉悟人的心里找不到对立的,没有对立的。所以和谐是自性,和谐是性德。
在五千年的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「和为贵」,佛菩萨教导我们六和敬,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,必须要学习的,学跟一切人和睦相处。他不跟我和,我跟他和,他跟我对立,我不跟他对立,他怀疑我,我信任他,决定不吃亏。佛讲得很具体,讲了六桩事情,就是和。和怎么落实?和为贵,怎么落实?佛说得清楚。第一个是「见和同解」,这是和的根。为什么要说和?道理在哪里?根本的道理,法性是和睦的,就是能生、能现、能变的法性,纵然是起个妄念变成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,还是和睦的。六道众生相上不和、事上不和,理是一个,性是一个,是他迷了,他不知道有个性。自性的功能扭曲了,随著他的邪知邪见扭曲了,你看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变成烦恼,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德能,扭曲之后变成造业,自性里面的相好,我们一般人讲福报,相好是福报,变成六道三途,这就很冤枉。这些东西不是真的,能现能变的性识不可得,所变的境界哪里会是真的?所以,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你要能真正知道一切现象是虚妄,你在这里头就不会起心动念。换句话说,你还会起心动念,你不了解事实真相,你把所有一切现象全看错了,看错了就继续再搞六道轮回。我们在此地看到真修行人,懂得真空妙有就是懂得性相的实相、真相,理事的真相,理是真空,事是妙有。所以,他心境双融,没有障碍,这是真相。
下面第四句,「智身影现众缘观,谓智体唯一,能鉴众缘,犹如日轮照现,迥处虚空,有目之流,无不亲见也」。智身,智身是报身,报身是从智慧生的,所以圆满报身。这个智慧不是学来的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我们现在这个智慧是被烦恼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,不能现前。这个智慧在佛法里也称为本觉,本来就觉悟,这不是学的。也称为佛性,法性、佛性,法性就是本性,佛性是本性里面的一分。如果我们用四分来讲诸位就好懂,心心所的四分,自证分就是法性,能现能生的法性,证自证分就是佛性。所以佛性是法性里面的般若智慧,这是本来就有的,不是学来的。见分跟相分那是没有的,那是虚妄的,是性识变出来的东西,这一定要知道。这个性,见分就是讲的心法,相分就是色法,色法是物质,心法是精神,精神的现象、物质的现象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就是讲这桩事情,精神跟物质全是假的。凡夫迷惑颠倒,不能觉知,佛在这个世间帮助我们,无与伦比的恩惠就是帮我们破迷开悟,帮助我们回头是岸。回头是回归自性,从迷惑颠倒回归自性,这就对了。所以这注子里面讲,智体唯一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前面念过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」,智体唯一。这一智慧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,这一分智慧能鉴众缘。鉴是镜子,镜子照,照见万法,鉴就是镜子照外面的境界。外面是众缘,法界,虚空法界,这面镜子把它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这是比喻,比喻智慧,智慧能通达明了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所有一切的现象、一切的道理。所以理事、性相、因果没有一样不通达。
下面一句比喻说,好比太阳,太阳出来了,照见宇宙,照见大地,用这个来比喻。可是太阳怎么样?太阳是永远在虚空当中,这个比喻有很深的意思。我们如果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就好像迥处虚空,没有障碍。你要有执著就有六道三途,所以你一定要晓得,六道三途是自己造的,从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。执著一切善法,现三善道,执著一切恶法,变三恶道。本来没有,现在也没有,是你执著,自己以为有,你以为有就真有,一有,就是一个执著有,一切都有,一空一切空。这一是什么?念头!念头起来,这一念,一切都有了,都现前;这一念没有了,万法皆空,了不可得,连一真法界都空了。有十法界就有一真法界,给诸位说,十法界空了,一真法界也空了,为什么?它从那一念生的。一真法界没有了,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?记住,佛在经上早就告诉我们,叫常寂光土。身土是一不是二,身是常寂光,土也是常寂光,常寂光里头没有身土的名字,没有身土的现象。大乘教里面也称之为叫大光明藏,一片光明,这是自性圆满的显现。
起一念就能现,这是怪事情。惠能大师给我们说出来,为什么会现?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哪一样也不缺。可是所现的相,真的,无量无边,无有穷尽,你没法子想像。这个境界让我想到我们小时候玩万花筒,用万花筒来做比喻可以能体会到。万花筒很简单,我这里有一个,这是别人送我的万花筒。里面三片玻璃镜子,正三角形,把它黏在一起,外面放些不同颜色的碎纸片。你从这边去看,你把它转动,它里面的变化千变万化,无量无边的变化没有一个相同的。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是这样子,这是自性的功能,自性的德用。所以本自具足,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,自性具足的。你动个念头它就现相,就好像这个万花筒,你不动它不变,你一转动它就变了,它就现了。十法界庄严从哪来的?动来的。不动的时候相现前,叫一真法界。像我们拿著万花筒来看,我没有转动它,你看到那个境界好比一真法界,你一转动它,马上就变了。比只能够做个比方,接近,但是决定比不到真实,这个要知道。念头才一动,现的相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是诸佛如来完全一样。万花筒里头显不出这个相来,显不出来。然后从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、变成六道、变成三途,那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变出来。所以,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,从心想生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,是心想生,就是你有了分别、有了执著。分别是想,执著是思,我们讲思想,你看执著他有界限了,心里有界限,这就很严重。分别,分别还没有界限,有相,所以人分别叫想,执著叫思。放下执著就没有六道的相,你从六道里面醒悟过来了。就像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上所说的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那就是说你从六道这个大梦醒过来,六道没有了。他还有四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还有这四法界,叫四圣法界,这个法界里面只有分别,没有执著。没有执著,诸位要晓得,烦恼就没有了,见思烦恼就没有了。所以,四圣跟我们六道来比它是净土。四圣要是跟一真法界,就是诸佛的实报庄严土来比,四圣是秽土,实报土更清净,为什么?他没有分别,更清净。
这种现象都是法性里头自然有的,没有理由,没有原因,一念不觉这个现象就发生。所以能大师说得好,「本自具足」,到起一念的时候,「能生万法」。我们今天境界是起念了,这个念头起来之后,第二个念头又起来,第三个念头、第四个念头,无量无边的念头一个一个都生起来,相续相。什么时候成佛?念头止住,放下了,就恢复了,就恢复正常。所以,我们用电影来做比喻,放映机正在播放的时候,银幕上的画面一格一格的在跳动,跳的速度太快,我们认为好像是真的,真有其事。什么时候放映机停止,不动了,银幕上现像没有了,你看一片是白的,那个白的就叫大光明藏。机器一播放,马上就动了,现象就出来。我们常常想这些事情,想这个现象、想它的原理,就能体会到自性、法性它所起的作用。大方广就是讲自性,大是自性之体,方是自性的相,广是自性的作用,佛在这堂课里就是把这桩事情给我们讲清楚、讲明白。佛是亲见的,这不是他的创作,不是他的发明,不是他的发现,它本来就是这样的。唯证方知,怎么个证法?放下就证得。
「有目之流,无不亲见也」,这是事实真相。这个目不是我们的,我们没有这个目。《金刚经》上说佛有五眼,有目,我们没有,我们只有肉眼。佛有肉眼、有天眼、有慧眼、有法眼、有佛眼,我们凡夫只有一个,只有肉眼。天人有两个,天人有肉眼、有天眼;阿罗汉又多了一个,慧眼;菩萨又多了一个,法眼,最后到如来果地,佛眼,叫五眼圆明,无不亲见。这个地方的目,我们要晓得是五眼具足。阿罗汉的慧眼能看到少分,菩萨的法眼能看到多分,只有佛眼才能看到究竟,看到圆满。这五种眼我们统统都有,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。现在你就晓得,执著障什么眼?障慧眼,执著没有了就证阿罗汉,慧眼就现前。所以有执著,慧眼没有了;有分别,法眼没有了;有起心动念,佛眼没有了。你这一想就通了,把这三样东西放下,你就五眼圆明。所以佛法是科学,是登峰造极的科学,不要用什么仪器,也不要用高深的数学去推论,不需要。只要你肯放下,就证明,你的慧眼、法眼、佛眼就现前。
下面第五「多身入一境像观」。末后这两种观都是从「智身影现众缘观」里面生出来的,是以第三做基础。这个作用愈来愈广,一多不二,多身入一。像镜子一样,镜子是一,镜子照外面照很多人,现在照相机很普遍,可是在五十年前照相机是非常名贵。大家都常用,你看你照相的时候,相机是一,外面许多的人物全都照进去。小注里说「谓以大止妙观法力加持故,得一身作多身,多身入一身,如镜现像,无有障碍也」。这个境界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介绍的观世音菩萨那个样子,观世音菩萨确实能现无量无边身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而且可以同时现无量无边身。三十二应这是举例子来说的,举出三十二类身。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度之,你喜欢释迦牟尼佛,他就现释迦牟尼佛身,你喜欢阿弥陀佛,他就现阿弥陀身,你喜欢药师佛,他就现药师佛身,他能现无量无边佛身,随众生所好。你喜欢哪尊菩萨,他就现那个菩萨身,你喜欢哪个天神,他就现天神身。你喜欢人他就现人身,人各行各类,我们讲各行各业,现身自在,以一身作多身。
一身是什么身?一身是法身。所以,你有大止、妙观、法力,这得法身。大止是什么?一切放下,心要让它空,为什么?它本来没有。佛教在三千年前它就用图腾来表法,用什么样的图案?他用圆,像镜子,圆,他用圆来表法。圆这个周,圆周有,圆心,有没有圆心?当然有圆心,圆心不可得,圆心是空的,你决定找不到。你说中心点上点一点,那一点你在放大镜里面看是一大块,它不是一点。所以几何里头的点是个抽象的概念,你决定找不到事相,事相上找不到,抽象概念。点移动则成线,线还能看见,譬如一个黑,一个白,黑白交界的地方有一条线。点找不到。线移动则成面,我们就感觉到实在有,我们承认它存在。线还是抽象,但是可以见,点见不到。佛用这个图案来表法,好!它能表空有不二,能表空是真空、有是妙有,又表示这个有,圆周是依圆心而有的,就是现在所谓物质是无中生有的,它表这个意思。不但物质是无中生有,精神也是无中生有,都是从真心生出来的。真心在不动的时候,那就是惠能大师讲的「本自具足」,这个话很抽象。它什么都没有,本自具足,什么都没有,它一样也不缺,为什么?遇到缘,缘是什么?缘是动,起心动念那是缘。遇到这个缘,能生万法,圆周就成,而圆周大小是无量无边,千变万化。
一身能化无量身,无量无边身能入一身,如镜现像无有障碍。好像一面镜子里,你去照镜子,镜子里面现像,多身入一身。古时候,好像是贤首大师,这人都是国师,为皇上在宫廷里面讲《华严经》,皇上听不懂,没办法了解这个意思。贤首国师很聪明,请皇帝做个八角亭。亭子建成了,他请皇帝,八角亭八面,每一面放个大镜子,镜子互相照著。建好之后,他请皇帝你在亭子当中站著,你看看四面的镜子。他一看,多身入一身,一身入多身,一多不二,他点头,明白了。一多不二,《华严》上说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这个比喻只是让你知道这么一桩事情,而实际上,实际上必须见性的人他才真的起这个作用。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,没有道理的。没有道理,祖师大德也得说出一个道理出来,你可不能执著,你执著就错了,你就上当了。
所以,看经、学教不能不遵守《起信论》里面的一句开示,那就是「离言说相、离名字相、离心缘相」。他说三个,我说四个,四个就是三个。言说跟文字是一不是二,文字是言语的符号。我们看经跟听经,听经不要著言说相,看经不要著文字相,这是一桩事情。不要执著名词术语,不著这个相。不著心缘相,心缘是我想它这是什么意思,不用,你不能想。因为你想你就用意识心去听,意识心听自性的流露是做不到的,完全产生误会,你就没有办法知道如来真实义。开经偈上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愿解如来真实义一定这四个都要离掉,不执著。就是不要分别执著言语,不要分别执著文字,不要分别执名相,不要起心动念、不要去想它,一接触就开悟,缘成熟一接触就开悟,开悟的门就在此地。你要是不会,不会你开悟的门永远是关著的,你开不了悟,你的悟门堵死了。为什么惠能大师在一句话之下他就大彻大悟?他的悟门没障碍,就这么个道理。
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看到一段故事,惠明。这个人没出家之前他是四品将军,人比较粗鲁,也就是比较爽直,是个武官。五祖把衣钵传给能大师,他不服气,跟著许多人一起去追赶,他追到了。惠能一晓得是他来,没法子,将军是武将,就把衣钵放在个石头上,自己就逃在旁边躲起来,他是来夺衣钵的。结果惠明去拿那个衣钵拿不动,护法神守护,他是个四品将军,拿不动,提不动,他明白了。惠能不是普通人,他拿到这衣钵很轻,我四品将军拿不动,惭愧心就生起来了。就大声喊著,称惠能为行者,这也是尊称,「行者,我是为求道来的,求法来的,我不是为衣钵来的,请你出来」。惠能走出来,他向惠能求法,惠能坐在石头上,他跪在下面。他只教他「不思善、不思恶」,就是善恶统统都不要想,都放下,「正在这个时候,在这个状况之下,什么是明上座(他尊敬他)本来面目?」他在这一句话里面醒悟过来。这什么原因?在这个感动的时候,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没有别的。真正放下了,人家一句话把你提醒,回光返照,他境界就现前,这也就是一句话开悟了。
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度了四十三个人,惠明长者是其中的一个,就在追赶的时候遇到,他真的成佛了。调过头下山的时候,告诉大家这条路没有,我走过了,没有看到,别的地方去。这不叫妄语,这叫开缘,不要造罪业。所以惠明以后他改了名字,他认惠能大师做老师,在他会下开悟的。所以,人能不能开悟就是看你能不能真的放下,让自己恢复到清净心现前,清净心是真心,有人点一下,真的你就悟了。悟了的境界跟能大师是一样的、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样的,也就是什么都通了。在中国佛教史里头,能大师所教的学生当然多,在我们想像当中决定不止一万人,跟他学的真正开悟的四十三个人,不得了!空前绝后。六祖大师之前没有这么殊胜,六祖以后也没有看到第二个人。在禅宗史上,会下一生开悟的,一个、两个有,很多,四个、五个不多了,只有几个人,像能大师有四十三个人再也没见过。
所以我们懂得,如果真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我们的门打开了,悟门是开的,如果不是完全放下,你的悟门是关闭的。如果从次第上悟入,我们就用个比喻,你这个门是三道门,第一道门开了,证阿罗汉果,里面还有两个门,你进了大门,还有二门、还有三门;分别放下,第二道门开了;妄想放下,第三道门也开了,你才能见性。这是世尊、菩萨、祖师大德为我们做种种示现。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没有别的,是放下,实在是习气太重太深放不下,总要淡薄,一年比一年淡薄这是好境界。如果年年习气烦恼还一样,你就一点进展都没有,白学了。假如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增长,那麻烦就大了,那是你年年在倒退,退到哪里去?退到三途去了,这太可怕了。怎样能保证我们自己不退转?我自己的经验,当然每个人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。我们是中下根性,中中、中上我们都谈不到,我中下根性。最有效果的方法是经教,天天用经教来薰习自己,我们就能够避免烦恼的薰习,对烦恼知道远离。烦恼薰习在现在可以说最厉害的是电视,现在有网路、有报纸杂志、广告,还有这些影剧歌舞,这些东西不能接触,应当要远离,我们的心才能保持清净。天天跟佛法接触我们这一生才有救,否则的话,不管你搞什么,你搞得再热闹,搞得世间人讲的再有成就,最后成就的果报免不了三途,这就太可怕了。
为什么我们说免不了三途?没有能力辨别邪正、是非、善恶,他连这个能力都没有,把邪法当作正法,把恶法当作善法,太多了。自己并不知道,天天还非常热心,全心全力在做这些事情,统统叫造业。每天接触经教,不离开佛陀教诲,天天听佛菩萨的教诲。所以要长时间,短时间,如果还没有悟入,寿命到了,那就得要来世再来了。来世还要得人身,还要有缘闻佛法,才能继续接著干,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所以真正看清楚,真正明白了,死心塌地,我就走这条路,别的路子再好我也不干。经教帮助我断疑生信,帮助我增长善根,加强远离,这个靠经教很有效果。心愈清净,你展开经教你理解就更多,这里头的义理无有穷尽。真的经本广大没有边际,其深没有底,完全看我们自己清净心的程度,你有一分清净心你懂一分,十分清净心你就能懂十分;心浮气躁,佛菩萨当面跟你讲你也听不懂,也是耳边风。由此可知,我们常常讲的这三个根重要。
昨天蔡老师来看我,还谈到这个问题。为什么?你要是没有这三个根,你研究佛法,有理论,你没有事相,你在事相上没有,那个理论是什么?那个理论就落空了。还不如一个持戒念佛的人,持戒念佛有事,事通理,他有受用。理论通达了,不持戒,《弟子规》是根本戒,譬如第一句,大家认为这都是糟粕,这个东西学它干什么?「父母呼,应勿缓」,学这个干什么?圣人的东西里头有大学问。父母叫你都爱理不理,别人叫你,你会理他吗?从小养成贡高我慢,自以为是,会养成这个习气。这个习气养成之后,什么都不能接受,谚语所谓「满招损,谦受益」,他不懂得谦虚,他自以为是,你不要看小小一点动作。见人的时候行礼,九十度鞠躬礼,现在人摇头,这太过分了,没有这个必要。这是个大学问,世出世间一切法是从恭敬当中求来的,没有恭敬心你就不是法器,圣贤人来教你都没法子,你不能接受。所以小小戒里头有大学问,小小戒里面有大功德,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,他疏忽了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有果报,你要晓得因果报应,你的警觉心就高了,时时刻刻会提高警觉。
末后一观,「主伴互现帝网观,谓毗卢遮那自身为主,十方诸佛菩萨为伴;或以一身为主,多身为伴;主伴互现,重重无尽,如帝网珠,光光交映,无有穷尽也」。这一条是教给我们处众,主伴圆融,主伴互现。主不是独一之主,人人都可以做主,人人也是伴。好像开会一样,推选一个主席,他在讲台上面他是主,我们在台下都是伴。他讲完了,第二个人上台去,他下了台他也是伴,那个人上去也是主,所以佛法是平等法。但是主伴里面呈现什么?呈现个秩序,秩序、规矩是和谐的根本,没有秩序、没有规矩,和谐就没有了。所以他在台上,我们尊敬他,我们拥护他,他下台了,另外一个人在台上,他也一样的尊敬他、拥护他,主伴互现。
在中国过去丛林,就是佛教的僧团里面,一个道场有一个住持,方丈。住持方丈从哪里来的?选举来的,所以佛教最早提倡选举制度。一个道场分工合作,所谓是一百零八单,这个单就好像我们现在讲单位,大大小小工作分配一百零八单。上面领导阶层的,第一个是住持,也称为方丈,方丈是他居住的小房间叫方丈。首座、维那、监院,这是领导阶层的,纲领执事,是所有住众大家选举出来的。选举当然提名,先提名的先表决。这是重要的大事,所以羯磨,羯磨就是会议,印度人称为羯磨。表决,你要是同意就不说话,这个好,心都是定的,也不要举手,不说话。你有意见你就说,你不说话就表示你承认了,你同意了。要表决四次,叫白四羯磨,要说四次。我们现在某个人推选某个人做方丈,可能也有三、四个,按提名的先后来表决。念这个人,第一个人念了,没有意见,完全没有意见,这通过了,再第二次表决,第三次表决,第四次表决,都没有反对的,他就正式成为这一届的方丈。任期一年,每年腊月三十,就是除夕这一天总辞,一百零八单执事总辞。总辞,马上就开始选下面一任,连选可以连任。选出来之后,第二天初一新的执事就职。所以,佛教里是民主,这个制度非常好。选上这些执事不是做官,是为大众服务的。服务总不能叫你长年服务,对不起你,所以服务期限只一年。服务操心,要管很多事情,清众是什么都不管的,身心清净。你能够享受这个权利,你也得要尽义务,所以选出来是尽义务。这是过去,这个制度非常好。
所以祖师在此地给我们做出比喻,像毗卢遮那佛,这是华藏法界里面的导师。我们在佛教里面没有看到天王,没有看到什么大帝,没看到,佛法界里面只有老师,只看到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。极乐世界,我们没有看到那边的帝王、没有看到天主、没有看到总统这一类的,没有。然后你才晓得,佛世界像个什么?像个学校,导师是校长,佛是校长。这一个世界只有一个佛,校长只有一个,其他的诸佛如来到这个地方来都是教授,身分都是教授,菩萨,教授是菩萨;讲阿罗汉、辟支佛,那就变成助教,带领初学的。所以,它是一个教学的团体,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的团体。有组织,跟世间不一样。性质,选出来这些人都是为大众服务的,地位完全平等的。有秩序,好像是有尊卑高下的秩序,但是没有尊卑上下这种分别执著,这是跟世法不相同的。所以在佛教里,每个人都可以做主,每个人也都是伴。十方诸佛菩萨到华藏世界来,那个诸佛都称为菩萨。下面,从上面这个例子推演,就在所有一切僧团,像我们这个世间,或以一身为主,多身为伴,主伴互现,重重无尽。所以佛法里面讲的是任一,不是独一,任一是平等的,独一就不平等,除了他一个人是主,其他人不能做主,这就是独一。佛法每个人都是主,每个人也都是伴,看什么场合,怎样去表演,示现。佛家讲示现,现在社会上叫表演,表演就是示现,示现就是表演。都是演给众生看的,真正是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我们的行为表演出最佳的榜样、最好的模范,这成就功德,这是提升自己,帮助别人。现在这个社会上术语常常讲的「双赢」,这就是一种双赢的现象。提升自己是自利,帮助别人破迷开悟、回归自性是利他,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,确实现在人所讲的永远是双赢。而且和睦相处,法喜充满,这是佛法。
我们怎样落实,怎样普及,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,这就是经上讲的大事因缘,我们要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去努力。从哪里做起?一定是从自己做起,绝不是从外头来。如果是要求别人做,自己不做,错了,自己不得利益,别人也做不到。圣贤教育无不是从自己做起,释迦从自己做起,孔子从自己做起,孟子,没有一个不是从自己做起,才真有成就;要求别人,自己不肯做,永远失败。这是千百年历史的事实,我们看得很清楚,自行而后才能化他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三段「偈赞分」,第二个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,偈颂第五、第六首。
这四首偈,前面两首讲观,后面两首讲止。有些同学听了前面我们所介绍的天台的三止三观好像容易接受,看到杜顺和尚的五止、六观反而觉得茫然。其实两位祖师说的不一样,意思是相同的。三止三观是总的纲领上说,五止、六观是这个道理如何能活活泼泼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上,也就是三止三观怎么落实,杜顺和尚讲得详细。止是放下,最重要的是前面两句,离缘、绝欲,这个非常重要,我们应当要学的。后面三个,法身菩萨的境界,我们虽然做不到,但是知道有好处,知道事实真相。这个真相不是我们的境界,但是对於我们离缘,不再攀缘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攀缘,不再有欲望,会有很大的帮助。为什么不要攀缘?为什么要放下欲望?它有个道理在,不懂这个道理,我们纵然学,学得不够彻底,所以心性不会现前,明心见性我们做不到。如果理事我们都能做到,转凡成圣就不成问题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成就,这才叫一大事因缘。诸佛菩萨出世,出现在世间,就是为这个事情,如果不是为这个事情,到世间来不叫多事吗?所以这个道理要懂。宇宙从哪里来的?生命从哪里来的?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?这是大问题。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性起繁兴」,这句话就全说明了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能生能现的心性不可得,所生所现的万法也不可得,说心性不可得也许我们容易懂得,说一切万法(就是现象)不可得,这我们很难理解。为什么?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,怎么不可得?真的是不可得,而我们以为可得是一种错觉,把这个现象看错了,没有看到它的真相,看到真相才知道确实不可得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你才真的明白了。既然是虚妄就不会攀缘,不攀缘才能恒顺众生,恒顺众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法乐,你就不会再生烦恼,烦恼不断自然就没有了。这个东西止住就达到无念,念无了,外面相是假的,真相大白!
所以,我们看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他们教化的善巧方便,殊途同归,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。格物而后致知,就是放下之后你才能真的看破。放下是属於定,看破是智慧生起来,这个智慧不是外头来的,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。佛告诉我们,因为有障碍,这个智慧不能现前,障碍没有了,智慧自然就现前。头一个,你看到诸法的理体,体是本体,理是道理。理体是什么?理体是真空。这个名词好,真空,真空不空,相是妙有,妙有非有。真空不空是从无念上生的,妙有非有是从非相上生的,你才真正懂得《金刚经》的奥义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在作用上,真空妙有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就是后面的四种观,真空妙有应用在日常生活。第一个是圆融,「心境秘密圆融观」,圆融才自在,自在必定是无碍,有障碍就不自在,无障碍得自在。天台大师跟我们讲四种无碍,理无碍,理是真空,事无碍,事相是妙有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这是圆融,这是众缘。生活在这样的境界里面,这是华严境界,这是诸佛如来的生活,我们能契入那就是真正证入《华严》的大方广。我们把他这几句文念一念,这个文都是很简单的节要。「所言心者,谓无碍心,诸佛证之,以成法身也。境者,谓无碍境,诸佛证之,以成净土也」,前面一堂课我们学到此地,「然如来报身,及所依净土,圆融无碍」。实在说,我们的报身、我们所依据的国土,是不是圆融无碍?是!跟诸佛菩萨没两样。可是事实上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距,尤其我们生活在现前这个时代,佛讲五浊恶世。我初学佛的时候,五十年前,读到这样的句子我有怀疑,我想佛说话是不是太过分?五浊我们承认,佛讲的没错,是有。到今天我们再看佛的遗教,对这句话完全肯定,真的是浊恶到极处,浊恶到难以忍受的境界了。
我们讲染污,五十年前染污轻。抗战时期,虽然中原地区有战乱,日本人的侵略,我们逃难,那时候我们十几岁,没有交通工具,都是步行,走了十个省。无论走到什么地方,口渴了,河里面的水,溪里面的水,田沟里面的水,都可以喝,我们两个手把水捧起来都能喝。老人告诉我们,怕水不干净,吃了会拉肚子,所以我们的旅行,天天走路,身上要带几个大蒜瓣,喝这个水的时候吃一片大蒜瓣,这个方法。大蒜能解毒、能消炎,用这个作用,没有什么药物。山上野生的,现在叫野菜,花果有很多都能吃的,都能充饥。可是现在的污染,水不能喝了,河里面的水、池塘里面的水,水沟里的水就更不必说,你一看混浊、肮脏。才相隔半个世纪。让我们想起来,世尊在经上讲的话可能是完全针对现前社会大众所说的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这个现象怎么造成的?是我们自己不善的心行造成的,这要知道。大乘经上佛常说境随心转,外面的环境是随著我们的心、随著我们的念头在转。我们的心善,没有一法不善,山河大地样样都善,我们的心不善,所有外面境界都不善。这桩事情只有佛在经上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,现在的科学可以说是刚刚发现,还不能普遍。很少数的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我们的意念可以改变外面环境,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他不相信。有个错误的观念,说人定胜天,认为人可以决定大自然,可以改变大自然,可以改造大自然,破坏地球生态环境。「人定胜天」这句话是古人说的,现在人把它解错了意思,认为人一定可以能够战胜自然,天就是自然,解释错了。古人是说什么?人定,人心定下来,就能改变外面自然环境,这是对的。那个定是禅定,知止,知止而后致知,致知才能够适应环境。你有智慧,你能够跟大自然心境圆融,他怎么会不自在?
底下两句比较不好懂,「或身中现土,土中现身,心境双融,了无迫隘也」,这两句不好懂。可是学大乘的人就能解释,这个身是什么身?不是我们这个肉身,是法身。在法身里面现净土、现秽土,在土里面现十法界身。我们举个例子诸位就容易明白,土好比我们的地球,不说远,我们就讲六、七十年之前,那时候的人身比现在清净。那时候人的身心是有染污,不严重,人还都能够循规蹈矩,还都能够遵守伦常道德,都还有这个观念。比过去人是不如,但是比现在差别太大了,我们就是土中现清净身。现在?现在土中现邪恶身,现在的人是伦理道德不要了、佛菩萨不要了,外国人宗教也不要了,相信科学,宣布上帝已经死亡,再没人相信上帝了。人的善心大幅度的退化,人的恶念大幅度的增长,一个个所谓是人本主义,自私自利,只知道利害,连父母都不认识。这是土中现身,身土是一不是二,都是从念里生出来的。佛说得好,「迷唯一念,悟止一心」,一心是定。所以定就能开悟,悟才能够通达诸法实相,迷不能通达,迷惑颠倒。迷是什么?起心动念,一念就迷了。
所以在理上讲,凡夫成佛一念之间,转迷为悟就成佛了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个榜样,他三十岁的时候,菩提树下示现成等正觉,经上所谓夜睹明星、豁然大悟。开悟好像都在晚上,六祖惠能大师也是晚上,忍和尚跟他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也是豁然大悟,半夜三更之后。这里头有含义,有意思,为什么不在白天,为什么都在晚上?晚上安静,都有很深的寓意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,不是偶然的。告诉我们,身心安稳、环境清净容易得三昧,容易开悟。契入境界之后则晓得身土是一不是二,我们把它看作二,觉悟的人知道不二。不但是性相不二,理事不二,因果不二;换句话说,在觉悟人的心里找不到对立的,没有对立的。所以和谐是自性,和谐是性德。
在五千年的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「和为贵」,佛菩萨教导我们六和敬,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,必须要学习的,学跟一切人和睦相处。他不跟我和,我跟他和,他跟我对立,我不跟他对立,他怀疑我,我信任他,决定不吃亏。佛讲得很具体,讲了六桩事情,就是和。和怎么落实?和为贵,怎么落实?佛说得清楚。第一个是「见和同解」,这是和的根。为什么要说和?道理在哪里?根本的道理,法性是和睦的,就是能生、能现、能变的法性,纵然是起个妄念变成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,还是和睦的。六道众生相上不和、事上不和,理是一个,性是一个,是他迷了,他不知道有个性。自性的功能扭曲了,随著他的邪知邪见扭曲了,你看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变成烦恼,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德能,扭曲之后变成造业,自性里面的相好,我们一般人讲福报,相好是福报,变成六道三途,这就很冤枉。这些东西不是真的,能现能变的性识不可得,所变的境界哪里会是真的?所以,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你要能真正知道一切现象是虚妄,你在这里头就不会起心动念。换句话说,你还会起心动念,你不了解事实真相,你把所有一切现象全看错了,看错了就继续再搞六道轮回。我们在此地看到真修行人,懂得真空妙有就是懂得性相的实相、真相,理事的真相,理是真空,事是妙有。所以,他心境双融,没有障碍,这是真相。
下面第四句,「智身影现众缘观,谓智体唯一,能鉴众缘,犹如日轮照现,迥处虚空,有目之流,无不亲见也」。智身,智身是报身,报身是从智慧生的,所以圆满报身。这个智慧不是学来的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我们现在这个智慧是被烦恼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,不能现前。这个智慧在佛法里也称为本觉,本来就觉悟,这不是学的。也称为佛性,法性、佛性,法性就是本性,佛性是本性里面的一分。如果我们用四分来讲诸位就好懂,心心所的四分,自证分就是法性,能现能生的法性,证自证分就是佛性。所以佛性是法性里面的般若智慧,这是本来就有的,不是学来的。见分跟相分那是没有的,那是虚妄的,是性识变出来的东西,这一定要知道。这个性,见分就是讲的心法,相分就是色法,色法是物质,心法是精神,精神的现象、物质的现象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就是讲这桩事情,精神跟物质全是假的。凡夫迷惑颠倒,不能觉知,佛在这个世间帮助我们,无与伦比的恩惠就是帮我们破迷开悟,帮助我们回头是岸。回头是回归自性,从迷惑颠倒回归自性,这就对了。所以这注子里面讲,智体唯一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前面念过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」,智体唯一。这一智慧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,这一分智慧能鉴众缘。鉴是镜子,镜子照,照见万法,鉴就是镜子照外面的境界。外面是众缘,法界,虚空法界,这面镜子把它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这是比喻,比喻智慧,智慧能通达明了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所有一切的现象、一切的道理。所以理事、性相、因果没有一样不通达。
下面一句比喻说,好比太阳,太阳出来了,照见宇宙,照见大地,用这个来比喻。可是太阳怎么样?太阳是永远在虚空当中,这个比喻有很深的意思。我们如果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就好像迥处虚空,没有障碍。你要有执著就有六道三途,所以你一定要晓得,六道三途是自己造的,从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。执著一切善法,现三善道,执著一切恶法,变三恶道。本来没有,现在也没有,是你执著,自己以为有,你以为有就真有,一有,就是一个执著有,一切都有,一空一切空。这一是什么?念头!念头起来,这一念,一切都有了,都现前;这一念没有了,万法皆空,了不可得,连一真法界都空了。有十法界就有一真法界,给诸位说,十法界空了,一真法界也空了,为什么?它从那一念生的。一真法界没有了,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?记住,佛在经上早就告诉我们,叫常寂光土。身土是一不是二,身是常寂光,土也是常寂光,常寂光里头没有身土的名字,没有身土的现象。大乘教里面也称之为叫大光明藏,一片光明,这是自性圆满的显现。
起一念就能现,这是怪事情。惠能大师给我们说出来,为什么会现?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哪一样也不缺。可是所现的相,真的,无量无边,无有穷尽,你没法子想像。这个境界让我想到我们小时候玩万花筒,用万花筒来做比喻可以能体会到。万花筒很简单,我这里有一个,这是别人送我的万花筒。里面三片玻璃镜子,正三角形,把它黏在一起,外面放些不同颜色的碎纸片。你从这边去看,你把它转动,它里面的变化千变万化,无量无边的变化没有一个相同的。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是这样子,这是自性的功能,自性的德用。所以本自具足,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,自性具足的。你动个念头它就现相,就好像这个万花筒,你不动它不变,你一转动它就变了,它就现了。十法界庄严从哪来的?动来的。不动的时候相现前,叫一真法界。像我们拿著万花筒来看,我没有转动它,你看到那个境界好比一真法界,你一转动它,马上就变了。比只能够做个比方,接近,但是决定比不到真实,这个要知道。念头才一动,现的相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是诸佛如来完全一样。万花筒里头显不出这个相来,显不出来。然后从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、变成六道、变成三途,那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变出来。所以,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,从心想生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,是心想生,就是你有了分别、有了执著。分别是想,执著是思,我们讲思想,你看执著他有界限了,心里有界限,这就很严重。分别,分别还没有界限,有相,所以人分别叫想,执著叫思。放下执著就没有六道的相,你从六道里面醒悟过来了。就像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上所说的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那就是说你从六道这个大梦醒过来,六道没有了。他还有四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还有这四法界,叫四圣法界,这个法界里面只有分别,没有执著。没有执著,诸位要晓得,烦恼就没有了,见思烦恼就没有了。所以,四圣跟我们六道来比它是净土。四圣要是跟一真法界,就是诸佛的实报庄严土来比,四圣是秽土,实报土更清净,为什么?他没有分别,更清净。
这种现象都是法性里头自然有的,没有理由,没有原因,一念不觉这个现象就发生。所以能大师说得好,「本自具足」,到起一念的时候,「能生万法」。我们今天境界是起念了,这个念头起来之后,第二个念头又起来,第三个念头、第四个念头,无量无边的念头一个一个都生起来,相续相。什么时候成佛?念头止住,放下了,就恢复了,就恢复正常。所以,我们用电影来做比喻,放映机正在播放的时候,银幕上的画面一格一格的在跳动,跳的速度太快,我们认为好像是真的,真有其事。什么时候放映机停止,不动了,银幕上现像没有了,你看一片是白的,那个白的就叫大光明藏。机器一播放,马上就动了,现象就出来。我们常常想这些事情,想这个现象、想它的原理,就能体会到自性、法性它所起的作用。大方广就是讲自性,大是自性之体,方是自性的相,广是自性的作用,佛在这堂课里就是把这桩事情给我们讲清楚、讲明白。佛是亲见的,这不是他的创作,不是他的发明,不是他的发现,它本来就是这样的。唯证方知,怎么个证法?放下就证得。
「有目之流,无不亲见也」,这是事实真相。这个目不是我们的,我们没有这个目。《金刚经》上说佛有五眼,有目,我们没有,我们只有肉眼。佛有肉眼、有天眼、有慧眼、有法眼、有佛眼,我们凡夫只有一个,只有肉眼。天人有两个,天人有肉眼、有天眼;阿罗汉又多了一个,慧眼;菩萨又多了一个,法眼,最后到如来果地,佛眼,叫五眼圆明,无不亲见。这个地方的目,我们要晓得是五眼具足。阿罗汉的慧眼能看到少分,菩萨的法眼能看到多分,只有佛眼才能看到究竟,看到圆满。这五种眼我们统统都有,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。现在你就晓得,执著障什么眼?障慧眼,执著没有了就证阿罗汉,慧眼就现前。所以有执著,慧眼没有了;有分别,法眼没有了;有起心动念,佛眼没有了。你这一想就通了,把这三样东西放下,你就五眼圆明。所以佛法是科学,是登峰造极的科学,不要用什么仪器,也不要用高深的数学去推论,不需要。只要你肯放下,就证明,你的慧眼、法眼、佛眼就现前。
下面第五「多身入一境像观」。末后这两种观都是从「智身影现众缘观」里面生出来的,是以第三做基础。这个作用愈来愈广,一多不二,多身入一。像镜子一样,镜子是一,镜子照外面照很多人,现在照相机很普遍,可是在五十年前照相机是非常名贵。大家都常用,你看你照相的时候,相机是一,外面许多的人物全都照进去。小注里说「谓以大止妙观法力加持故,得一身作多身,多身入一身,如镜现像,无有障碍也」。这个境界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介绍的观世音菩萨那个样子,观世音菩萨确实能现无量无边身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而且可以同时现无量无边身。三十二应这是举例子来说的,举出三十二类身。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度之,你喜欢释迦牟尼佛,他就现释迦牟尼佛身,你喜欢阿弥陀佛,他就现阿弥陀身,你喜欢药师佛,他就现药师佛身,他能现无量无边佛身,随众生所好。你喜欢哪尊菩萨,他就现那个菩萨身,你喜欢哪个天神,他就现天神身。你喜欢人他就现人身,人各行各类,我们讲各行各业,现身自在,以一身作多身。
一身是什么身?一身是法身。所以,你有大止、妙观、法力,这得法身。大止是什么?一切放下,心要让它空,为什么?它本来没有。佛教在三千年前它就用图腾来表法,用什么样的图案?他用圆,像镜子,圆,他用圆来表法。圆这个周,圆周有,圆心,有没有圆心?当然有圆心,圆心不可得,圆心是空的,你决定找不到。你说中心点上点一点,那一点你在放大镜里面看是一大块,它不是一点。所以几何里头的点是个抽象的概念,你决定找不到事相,事相上找不到,抽象概念。点移动则成线,线还能看见,譬如一个黑,一个白,黑白交界的地方有一条线。点找不到。线移动则成面,我们就感觉到实在有,我们承认它存在。线还是抽象,但是可以见,点见不到。佛用这个图案来表法,好!它能表空有不二,能表空是真空、有是妙有,又表示这个有,圆周是依圆心而有的,就是现在所谓物质是无中生有的,它表这个意思。不但物质是无中生有,精神也是无中生有,都是从真心生出来的。真心在不动的时候,那就是惠能大师讲的「本自具足」,这个话很抽象。它什么都没有,本自具足,什么都没有,它一样也不缺,为什么?遇到缘,缘是什么?缘是动,起心动念那是缘。遇到这个缘,能生万法,圆周就成,而圆周大小是无量无边,千变万化。
一身能化无量身,无量无边身能入一身,如镜现像无有障碍。好像一面镜子里,你去照镜子,镜子里面现像,多身入一身。古时候,好像是贤首大师,这人都是国师,为皇上在宫廷里面讲《华严经》,皇上听不懂,没办法了解这个意思。贤首国师很聪明,请皇帝做个八角亭。亭子建成了,他请皇帝,八角亭八面,每一面放个大镜子,镜子互相照著。建好之后,他请皇帝你在亭子当中站著,你看看四面的镜子。他一看,多身入一身,一身入多身,一多不二,他点头,明白了。一多不二,《华严》上说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这个比喻只是让你知道这么一桩事情,而实际上,实际上必须见性的人他才真的起这个作用。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,没有道理的。没有道理,祖师大德也得说出一个道理出来,你可不能执著,你执著就错了,你就上当了。
所以,看经、学教不能不遵守《起信论》里面的一句开示,那就是「离言说相、离名字相、离心缘相」。他说三个,我说四个,四个就是三个。言说跟文字是一不是二,文字是言语的符号。我们看经跟听经,听经不要著言说相,看经不要著文字相,这是一桩事情。不要执著名词术语,不著这个相。不著心缘相,心缘是我想它这是什么意思,不用,你不能想。因为你想你就用意识心去听,意识心听自性的流露是做不到的,完全产生误会,你就没有办法知道如来真实义。开经偈上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愿解如来真实义一定这四个都要离掉,不执著。就是不要分别执著言语,不要分别执著文字,不要分别执名相,不要起心动念、不要去想它,一接触就开悟,缘成熟一接触就开悟,开悟的门就在此地。你要是不会,不会你开悟的门永远是关著的,你开不了悟,你的悟门堵死了。为什么惠能大师在一句话之下他就大彻大悟?他的悟门没障碍,就这么个道理。
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看到一段故事,惠明。这个人没出家之前他是四品将军,人比较粗鲁,也就是比较爽直,是个武官。五祖把衣钵传给能大师,他不服气,跟著许多人一起去追赶,他追到了。惠能一晓得是他来,没法子,将军是武将,就把衣钵放在个石头上,自己就逃在旁边躲起来,他是来夺衣钵的。结果惠明去拿那个衣钵拿不动,护法神守护,他是个四品将军,拿不动,提不动,他明白了。惠能不是普通人,他拿到这衣钵很轻,我四品将军拿不动,惭愧心就生起来了。就大声喊著,称惠能为行者,这也是尊称,「行者,我是为求道来的,求法来的,我不是为衣钵来的,请你出来」。惠能走出来,他向惠能求法,惠能坐在石头上,他跪在下面。他只教他「不思善、不思恶」,就是善恶统统都不要想,都放下,「正在这个时候,在这个状况之下,什么是明上座(他尊敬他)本来面目?」他在这一句话里面醒悟过来。这什么原因?在这个感动的时候,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没有别的。真正放下了,人家一句话把你提醒,回光返照,他境界就现前,这也就是一句话开悟了。
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度了四十三个人,惠明长者是其中的一个,就在追赶的时候遇到,他真的成佛了。调过头下山的时候,告诉大家这条路没有,我走过了,没有看到,别的地方去。这不叫妄语,这叫开缘,不要造罪业。所以惠明以后他改了名字,他认惠能大师做老师,在他会下开悟的。所以,人能不能开悟就是看你能不能真的放下,让自己恢复到清净心现前,清净心是真心,有人点一下,真的你就悟了。悟了的境界跟能大师是一样的、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样的,也就是什么都通了。在中国佛教史里头,能大师所教的学生当然多,在我们想像当中决定不止一万人,跟他学的真正开悟的四十三个人,不得了!空前绝后。六祖大师之前没有这么殊胜,六祖以后也没有看到第二个人。在禅宗史上,会下一生开悟的,一个、两个有,很多,四个、五个不多了,只有几个人,像能大师有四十三个人再也没见过。
所以我们懂得,如果真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我们的门打开了,悟门是开的,如果不是完全放下,你的悟门是关闭的。如果从次第上悟入,我们就用个比喻,你这个门是三道门,第一道门开了,证阿罗汉果,里面还有两个门,你进了大门,还有二门、还有三门;分别放下,第二道门开了;妄想放下,第三道门也开了,你才能见性。这是世尊、菩萨、祖师大德为我们做种种示现。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没有别的,是放下,实在是习气太重太深放不下,总要淡薄,一年比一年淡薄这是好境界。如果年年习气烦恼还一样,你就一点进展都没有,白学了。假如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增长,那麻烦就大了,那是你年年在倒退,退到哪里去?退到三途去了,这太可怕了。怎样能保证我们自己不退转?我自己的经验,当然每个人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。我们是中下根性,中中、中上我们都谈不到,我中下根性。最有效果的方法是经教,天天用经教来薰习自己,我们就能够避免烦恼的薰习,对烦恼知道远离。烦恼薰习在现在可以说最厉害的是电视,现在有网路、有报纸杂志、广告,还有这些影剧歌舞,这些东西不能接触,应当要远离,我们的心才能保持清净。天天跟佛法接触我们这一生才有救,否则的话,不管你搞什么,你搞得再热闹,搞得世间人讲的再有成就,最后成就的果报免不了三途,这就太可怕了。
为什么我们说免不了三途?没有能力辨别邪正、是非、善恶,他连这个能力都没有,把邪法当作正法,把恶法当作善法,太多了。自己并不知道,天天还非常热心,全心全力在做这些事情,统统叫造业。每天接触经教,不离开佛陀教诲,天天听佛菩萨的教诲。所以要长时间,短时间,如果还没有悟入,寿命到了,那就得要来世再来了。来世还要得人身,还要有缘闻佛法,才能继续接著干,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所以真正看清楚,真正明白了,死心塌地,我就走这条路,别的路子再好我也不干。经教帮助我断疑生信,帮助我增长善根,加强远离,这个靠经教很有效果。心愈清净,你展开经教你理解就更多,这里头的义理无有穷尽。真的经本广大没有边际,其深没有底,完全看我们自己清净心的程度,你有一分清净心你懂一分,十分清净心你就能懂十分;心浮气躁,佛菩萨当面跟你讲你也听不懂,也是耳边风。由此可知,我们常常讲的这三个根重要。
昨天蔡老师来看我,还谈到这个问题。为什么?你要是没有这三个根,你研究佛法,有理论,你没有事相,你在事相上没有,那个理论是什么?那个理论就落空了。还不如一个持戒念佛的人,持戒念佛有事,事通理,他有受用。理论通达了,不持戒,《弟子规》是根本戒,譬如第一句,大家认为这都是糟粕,这个东西学它干什么?「父母呼,应勿缓」,学这个干什么?圣人的东西里头有大学问。父母叫你都爱理不理,别人叫你,你会理他吗?从小养成贡高我慢,自以为是,会养成这个习气。这个习气养成之后,什么都不能接受,谚语所谓「满招损,谦受益」,他不懂得谦虚,他自以为是,你不要看小小一点动作。见人的时候行礼,九十度鞠躬礼,现在人摇头,这太过分了,没有这个必要。这是个大学问,世出世间一切法是从恭敬当中求来的,没有恭敬心你就不是法器,圣贤人来教你都没法子,你不能接受。所以小小戒里头有大学问,小小戒里面有大功德,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,他疏忽了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有果报,你要晓得因果报应,你的警觉心就高了,时时刻刻会提高警觉。
末后一观,「主伴互现帝网观,谓毗卢遮那自身为主,十方诸佛菩萨为伴;或以一身为主,多身为伴;主伴互现,重重无尽,如帝网珠,光光交映,无有穷尽也」。这一条是教给我们处众,主伴圆融,主伴互现。主不是独一之主,人人都可以做主,人人也是伴。好像开会一样,推选一个主席,他在讲台上面他是主,我们在台下都是伴。他讲完了,第二个人上台去,他下了台他也是伴,那个人上去也是主,所以佛法是平等法。但是主伴里面呈现什么?呈现个秩序,秩序、规矩是和谐的根本,没有秩序、没有规矩,和谐就没有了。所以他在台上,我们尊敬他,我们拥护他,他下台了,另外一个人在台上,他也一样的尊敬他、拥护他,主伴互现。
在中国过去丛林,就是佛教的僧团里面,一个道场有一个住持,方丈。住持方丈从哪里来的?选举来的,所以佛教最早提倡选举制度。一个道场分工合作,所谓是一百零八单,这个单就好像我们现在讲单位,大大小小工作分配一百零八单。上面领导阶层的,第一个是住持,也称为方丈,方丈是他居住的小房间叫方丈。首座、维那、监院,这是领导阶层的,纲领执事,是所有住众大家选举出来的。选举当然提名,先提名的先表决。这是重要的大事,所以羯磨,羯磨就是会议,印度人称为羯磨。表决,你要是同意就不说话,这个好,心都是定的,也不要举手,不说话。你有意见你就说,你不说话就表示你承认了,你同意了。要表决四次,叫白四羯磨,要说四次。我们现在某个人推选某个人做方丈,可能也有三、四个,按提名的先后来表决。念这个人,第一个人念了,没有意见,完全没有意见,这通过了,再第二次表决,第三次表决,第四次表决,都没有反对的,他就正式成为这一届的方丈。任期一年,每年腊月三十,就是除夕这一天总辞,一百零八单执事总辞。总辞,马上就开始选下面一任,连选可以连任。选出来之后,第二天初一新的执事就职。所以,佛教里是民主,这个制度非常好。选上这些执事不是做官,是为大众服务的。服务总不能叫你长年服务,对不起你,所以服务期限只一年。服务操心,要管很多事情,清众是什么都不管的,身心清净。你能够享受这个权利,你也得要尽义务,所以选出来是尽义务。这是过去,这个制度非常好。
所以祖师在此地给我们做出比喻,像毗卢遮那佛,这是华藏法界里面的导师。我们在佛教里面没有看到天王,没有看到什么大帝,没看到,佛法界里面只有老师,只看到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。极乐世界,我们没有看到那边的帝王、没有看到天主、没有看到总统这一类的,没有。然后你才晓得,佛世界像个什么?像个学校,导师是校长,佛是校长。这一个世界只有一个佛,校长只有一个,其他的诸佛如来到这个地方来都是教授,身分都是教授,菩萨,教授是菩萨;讲阿罗汉、辟支佛,那就变成助教,带领初学的。所以,它是一个教学的团体,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的团体。有组织,跟世间不一样。性质,选出来这些人都是为大众服务的,地位完全平等的。有秩序,好像是有尊卑高下的秩序,但是没有尊卑上下这种分别执著,这是跟世法不相同的。所以在佛教里,每个人都可以做主,每个人也都是伴。十方诸佛菩萨到华藏世界来,那个诸佛都称为菩萨。下面,从上面这个例子推演,就在所有一切僧团,像我们这个世间,或以一身为主,多身为伴,主伴互现,重重无尽。所以佛法里面讲的是任一,不是独一,任一是平等的,独一就不平等,除了他一个人是主,其他人不能做主,这就是独一。佛法每个人都是主,每个人也都是伴,看什么场合,怎样去表演,示现。佛家讲示现,现在社会上叫表演,表演就是示现,示现就是表演。都是演给众生看的,真正是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我们的行为表演出最佳的榜样、最好的模范,这成就功德,这是提升自己,帮助别人。现在这个社会上术语常常讲的「双赢」,这就是一种双赢的现象。提升自己是自利,帮助别人破迷开悟、回归自性是利他,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,确实现在人所讲的永远是双赢。而且和睦相处,法喜充满,这是佛法。
我们怎样落实,怎样普及,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,这就是经上讲的大事因缘,我们要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去努力。从哪里做起?一定是从自己做起,绝不是从外头来。如果是要求别人做,自己不做,错了,自己不得利益,别人也做不到。圣贤教育无不是从自己做起,释迦从自己做起,孔子从自己做起,孟子,没有一个不是从自己做起,才真有成就;要求别人,自己不肯做,永远失败。这是千百年历史的事实,我们看得很清楚,自行而后才能化他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