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九三八卷) 2008/4/7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1938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三大段偈赞分,第二小段「南方一切慧菩萨」。这一段有十首偈颂,我们讲到第四首,今天从第五首看起:
【法性本空寂。无取亦无见。性空即是佛。不可得思量。若知一切法。体性皆如是。斯人则不为。烦恼所染著。】
偈颂从第三首到第六,这四首偈是讲华严会上菩萨们修学的纲领、修学的方法。所以我们也用了比较多一些的时间,来学习这段经文。前面三、四两首八句是讲观,五、六两首今天我们念的是讲止,清凉大师所说的「真观、真止」。在前面我们学习的真观里面,佛教我们空观、假观、中观。在这里面,真止里面也有三止,首先教我们『法性本空寂』,这是为什么要止,道理就在这句。知道法性是空寂的,法相也不例外。法相从哪里来的?这就讲到宇宙,宇宙从哪来的?宇宙是怎么发生的?怎么样形成的?自古以来无数的科学家、哲学家,包括宗教的神学家,都在探讨这个问题。现在科学也不例外,探讨太空物理量子力学,生命从哪里来的?万物怎么形成的?我们所看到、所听到的这些论著很多,都没有把这桩事情讲清楚、讲明白,这确实是个很遗憾的问题。
我们这一生有幸能够接触到佛法,尤其是大乘,在半个世纪长时期的薰修,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一些讯息,那就是世间人为什么对这些问题解决不了,原因是方法错误。用中国人的说法就是错用了心,所以怎么样用心去寻求,也不能把事实真相找到。佛,实在讲与中国的大圣大贤,他们所用的方法正确,可是有浅深不同。中国传统的学术,至少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伏羲氏、神农氏,黄帝以前没有文字,没有发明文字,没有文字记载。但是,我们从以后古圣先贤著述里面,记载了许许多多的传说,这些传说是真实的智慧。怎么知道?《论语》里面记载孔夫子所说的,他老人家一生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,无一不是古人的传说。因为他自己说得很清楚,他一生「述而不作」,这个述就是述说前人所传的,没有自己的创造,也没有自己的发明,祖传的!他的态度、他的精神是非常的难得,信而好古,他对古人的东西相信,没有怀疑。这个精神,特别是在现代难能可贵!现代人相反的,要创新、要发明,古时候这些大圣大贤没有这种想法。
那我们要问,创新好不好?发明好不好?现在人认为,如果墨守成规,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,这些话说的听起来很有道理。特别是科学技术,西方人发明也不过是三、四百年,三、四百年改变了整个世界,不断的在创新,日新月异。我们回过头来再细细观察,从伏羲到黄帝一千年,这一千年社会进步非常缓慢。从黄帝到孔子有两千年,进步比从前快些,为什么?有不少创新,有不少发明。这个诸位都知道,春秋战国,诸子百家他们提出来的学说,那就是创新,就是发明。唯独孔孟信而好古,循规蹈矩,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。可是秦统一中国,汉建立政权之后,这时建立了大一统,这么大的国家、这么多的族群怎么教?这个教学是祖传的。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忘记,祖宗教导我们,人要教。五千年祖传的教训,就现在记载在《三字经》前面的八句话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《论语》里面说的,我们要记住不是孔子说的,是老祖宗说的。夫子述而不作,以前是口传,夫子把它写成文字,永久传下去,这句话重要!
佛法里面讲的「法性本空寂」,这是根本;我们老祖宗说人性本善。善是什么意思?善是空寂,那叫真善,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,把它解成善恶的善那就错了。本性没有善恶,没有善恶才真善,有善恶就不善。这个古人说得清楚,孟子讲性善,荀子讲性恶,夫子没有讲性善、性恶,夫子讲「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」,这就说明圣人跟贤人见解上不一样。在佛法里面讲得非常清楚,佛法讲法性空寂。万法怎么来源的?怎么生的?生命的起源,佛经上告诉我们一念不觉,这一念不觉就称之为无明。这个道理我们老祖宗知道,《大学》里面记载得很清楚,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」,这给我们透出讯息来了。明德是什么?明德就是空寂的本性,就是至善的本性,它是明,它不是黑暗。可是要是发生一念不觉,就发生一念,一念就是不觉。诸位要知道,大乘经上佛常讲觉心无念,一念不生那是觉,那是光明。起一个念头就不觉,就叫无明,明没有了,明没有了就变成黑暗。这是佛法里面告诉我们,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根源是一念不觉。《永嘉大师证道歌》上说得好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。那个一念就等於说作梦了,梦中境界现前;觉了之后,这梦境就没有了,醒过来了。我们今天所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讲的宇宙万有众生,这些东西是什么?这是梦。我们自性一念不觉,做了这么一场大梦,这场大梦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。所以《般若经》里面,《金刚经》教导我们,我们如何面对现前这个世界,佛告诉我们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你这样子面对就正确,就没有错误,那就是佛菩萨应世,应化在世间,你真的通达明白了。
一念觉的状况是什么?一念觉,我们净土宗里面所说的,四种净土第一种常寂光净土,那是觉,没有一念。有一念,有一念就不叫常寂光净土,叫实报庄严土,有形相。常寂光土里面没有形相,不但物质的现象没有,精神的现象也没有;虽然没有,它不是空,这个又难懂,没有是什么?它没有物质,它没有精神。在《般若心经》上讲,物质用色做代表,色是物质;精神,受想行识属於精神。受是你感受,想是你的分别执著,行是说什么?说你不能够止住,一直连续的起作用。识就是不觉,那个不觉念念都是不觉,受前面精神、物质现象的牵制,受它的影响,所以它也念念相续。这是佛告诉我们的,我们想想这个道理,愈想是愈有道理,比科学家讲得圆满。佛里面有科学精神,佛不是说我这样说了,你相信,这个目的就达到了,没有。那是佛的境界,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,所以佛对我们的要求「唯证方知」,这就是科学精神。佛给我们说的事实真相,我们自己要证实、证到;你自己没有证到,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。他是佛、是菩萨,你还是凡夫;他没有生死,你还是有六道轮回。佛不欺骗人,唯证方知,怎么证法?方法很多,八万四千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道、门径,八万四千还不止,无量法门,四弘誓愿里面说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这么多法门,它有总的原则、总的纲领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如果这一点不知道,法门虽然多,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,这是事实。总的原则、总的纲领就是止观,真止、真观。
我初学佛的时候,老师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。我是初学,他跟我讲止观,我听不懂!所以他把名词变一变,让我们初学的人听到也觉得不难,看破就是观,放下就是止。从哪里入门?两个都可以入门,可以从看破入门,也可以从放下入门,各人根性不相同。佛当年在世教学也常说,烦恼障重的人要从止门入,从放下;所知障重的人要从观门入,从看破入门。所以说每个人根性不一样,如果你用错了,你烦恼障重,你不从止门下手,就是不从放下下手,非常困难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功夫不得力。如果所知障重、烦恼障轻,你要从观门入手才得力。古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出的示现,实在讲就是现在人所提的,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。古圣先贤、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,他做什么、他示现的什么,我们要知道,就是给众生做个好样子,就是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,把它做出来给你看。在事上讲它是活的,活活泼泼,一点都不呆板。为什么?这个示现因人而异、因时而异、因事而异,所以佛没有定法教人。这就跟大夫一样,给人治病没有一定的处方,你是什么病,诊断之后给你开处方,这个方子对你很有效,药到病除。这个方子对另外一个病人不见得有效,为什么?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,同样得个病还有轻重不同,轻重不同用药的分量就不一样。所以要晓得,佛、菩萨、祖师大德他来做样子给我们看。现在的众生害的什么病?这些道理、方法我们不难体会。佛说的经,这是原理原则,永恒不变,但是这个经怎么讲解法?每个朝代不相同。一部《金刚经》有五百多种注解,注得都不一样。如果是一样,怎么能传下来?每种注解不一样,解释说法都不一样,都留下来了。这里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那个人注解的,在那个时代、那个地区,学《金刚经》的人得利益,他们明白了,他们开悟,得受用。同一个时代,在不同的地方,另外一个地方根性跟这个地方根性不一样,解释就不相同。
所以这个经讲解是活的,原理原则是一个,目标、方向是相同的,路怎么走法不一定,但是都能达到目的地,那就圆满了。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,都能帮助你开悟,都能帮助你证果。佛灭度之后,究竟圆满通达的人少了,不过佛很慈悲,他换个身分来了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。所以,认真的说,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,可以说天天跟我们在一起,我们读了大乘才明白,小乘里没有这个说法。只要你有慧眼、你有法眼,你就见到了。肉眼是见不到的,为什么?肉眼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。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你就见到了。为什么放不下?这就是所知障;我们要把这个障碍除掉,只有从经教下手。这样根性的人占大多数,现在所谓知识分子,就是所知障重。我们现在所说落后的地区,贫穷落后的地区,文化水平很低的地区,你去观察,他烦恼障重,那个地方人老实,你教他放下,他很容易。真正难教,知识分子难教,他执著他的成见,执著他自己的见解、思惟,认为是正确的。
世尊为我们做出样子,十九岁出去修学,学了十二年,到三十岁。在我们想像当中,他的身分特殊,王子,不是普通人,又聪明好学。所以他的机遇一定是优於常人,一般人见不到的所谓专家学者,他能见得到,所以当时印度的宗教家、学术界里面大德,他都亲近过,都跟他们学过,都向他们讨教过。印度无论是宗教、学术崇尚禅定,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,四禅八定是在那个时代印度学术界、宗教界普遍修学的,这不是佛门的,但是它是基础,非常重要,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《弟子规》一样,要从这个地方入门。所以在小乘法里面,很重视四禅八定。得到这个禅定的人,用现在的话来说,他有能力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;换句话说,六道的状况他就亲眼所见,亲耳所闻,亲身接触到了。我们现在科学家讲时光隧道,他们找到了,他们可以到天宫里面去游览,也可以到地狱去参观。在我们想像当中,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一定会想到,这六道现象从哪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像这样的问题,在当时印度学术界没有办法答覆,宗教界也没有法子答覆。世尊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,他到恒河边上找棵大树底下入定,入更深的禅定。更深的,他们的定到第八个等级,入第九个等级的定、第十个等级的定,突破了,突破之后恍然大悟,全都明白了,这叫什么?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四首偈的境界,发现到什么?「法性本空寂」,发现一切法无生、一切法无灭。《中观论》里面讲的「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一不异,不常不断」,这八句把一切现象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诸法实相如是!
他明白之后就开始教学,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三十岁,三十岁开悟之后就教学。七十九岁圆寂的,我们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,说法教学四十九年。他给我们留下最好的榜样,一生从事於教学,一生没有建道场,衣食住行过最简单的生活,简单就是正常,简单就是随顺法性。为什么?法性很简单,最高深的也是最简单。中国经典讲起高深的,大家想到《易经》,你看它名字「易」,容易,不复杂。为什么会变成复杂的?是你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搞杂了。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真的是很简单、很容易。中国古人有一句谚语说得好,「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」,每天忙得这个样子是庸人自扰之,本来没事。无论干哪个行业,都很轻松、都很快乐、都很简易,人过这种生活叫道德,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则,德就是随顺自然。可是我们有个创新的观念,就不自然了,违背自然,现在就是创新创得太过分,把地球的生态环境破坏了,把人文的环境也破坏了,造成什么?造成整个世间的大混乱,人在这里头苦不堪言!聪明人你可以从这个环境里面跳出来,不参与他们,你跳出来。跳出来之后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我们能不能过大自然的生活?能不能过佛菩萨的生活?肯定可以!
为什么?自然法则里面跟我们讲的,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这是真理,怎么会有障碍!你参加那个混乱里面,那你就不自在。你跳出来,那不就自在了吗?怎么叫跳出来?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五欲六尘,放下贪瞋痴慢,你跳出来了。现在这个社会混乱就这十六个字,搞得乱!你一放下就跳出来,你头脑就清醒了,可以跟他们在一起,和光同尘。和而不同,不同,可以和睦相处,你们所要的,我不要;你们所求的,我不求。在这个时代用这种示现,自己得受用,又可以启发有缘的众生。什么叫有缘?他能跟你接触到,这是有缘,这是第一个缘,这个缘浅,有缘跟你接触到。接触到之后,他一看一听,他明白、觉悟了,这就缘深。虽然觉悟了,未必能回头,未必能放下名闻利养,未必能放下分别执著,这缘浅。缘更深一层,他看到、接触到之后,他真的能放下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、不再分别。只要一不执著、一不分别,性德就现前,自性的德能就现前,真心现前,真心是菩提心,也就是真诚心现前、清净心现前、平等心现前、正觉心现前、慈悲心现前。那个人是什么?那个人就是菩萨示现在人间,示现在六道,示现在十法界,这个不一样。所以我们今天烦恼障重,要从哪里下手?要从止下手。你看经文把观放在前面,止放在后面,为什么?这个经是对法身菩萨说的。对我们来讲,我们从哪里下手?我们要把第五变成第一,第六首变成第二首,第三首变成第五首,第四首变成第六首,顺序一颠倒,那是我们的境界,这个要晓得,我们今天从放下著手。
《华严》是大经,实在讲传到中国来才只一半,但是这个经在世界上已经丧失了,没有了,现在分量最多的本子就是中文的翻译本。这么大的分量,这个课程,怎样能够真正入进去?能入华严法界?贤首大师是清凉的老师,承传杜顺和尚的遗教,那就是《还源观》。教我们回头,还源是什么?回归本性,那你就成佛了。从这里,儒佛境界的差别就很清楚的看出来,他教我们回头,首先你要认识一体,这个认识太重要了。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宇宙从哪里来?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。惠能大师见性之后跟我们讲了五句二十个字,最后一句是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就是宇宙,宇宙从哪里来的?是自性生的。所以我们看到夏威夷土著他们古老的传说,里面有句很重要的话,「这个世界是你的心造的」,这句话很重要。他们那里没有佛教,可是这句话,你看跟佛经上讲的是相同的,整个宇宙是自己心变现的,宇宙跟自己是一体。一体,你要是再给它分家,那就生病了,那麻烦就来了。所以凡夫苦,永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,那就是他不知道是一体,他在里面分自、分他,这个喜欢,那个讨厌,这个混搅在一起永远不能脱离,苦海无边,苦海是自己造的,你永远不会觉悟。
《华严经》上给我们讲一体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所以杜顺和尚,这是《华严经》第一个祖师,告诉我们一体,这一体是什么?是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。六祖大师开悟说「何期自性」,自性的体是清净、圆满、光明。实在上说,杜顺和尚这一句就是惠能大师所讲的五句,你看他说「何期自性」,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,没有想到自性,「本自清净」,本来是清净的,有没有染污?没有。我们现在自性有没有染污?没有,自性是真实的,怎么会有染污!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你看,没有染污,没有生灭。没有生灭是没有生死,你怕死干什么?生死是什么?生死是物质产生变化,与你自己的灵性毫不相关。我们这个身,身不是自己,灵性是自己,不是灵魂,灵魂还不是自己。为什么?灵魂是迷,自性迷了叫灵魂;觉悟了,不叫灵魂,叫灵性。肉体是什么?好像我们人穿的衣服,衣服脏了换一件就是了!换个身体,衣服不是自己。所以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生死就没有了,叫了生死。生死是有,了是什么?明了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,原来就穿衣服、脱衣服,这衣服脏了,换件新的。如果真正懂得,愈换愈漂亮;如果是迷惑颠倒、贪生怕死,愈换愈肮脏。现在是个人身,换个畜生身,畜生身就不能跟人身相比了。换个饿鬼身,那就不能跟畜生比了;换个地狱身,那比鬼都比不上,愈换愈差了。如果你是了解事实真相,你愈换愈好,究竟圆满的,你换成佛身、换成菩萨身、换成声闻身、换成天身,那怎么会一样!所以要晓得,没有生死!对於生死没有恐怖了,纵然有什么灾难,不惊不怖,身舍掉了,灵性向上提升。所以在这里跟诸位同学说,真正念佛人,就是遇到横祸而死也能往生,为什么?他没有恐怖。横死的时候最怕的是他恐怖,他吓到,那就完了,这一吓就三途去了,这很可怕。怎样遇到横祸天灾人祸能不惊不怖?对於事实真相清楚、明白了,一点恐怖都没有,所以灾难当中他都往生。现在这个世界天灾人祸太多了,这个本事要学,学了之后不怕。
能大师第三句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这句话非常重要。本自具足跟第五句「能生万法」,在佛经里面讲隐现不二,能生万法是现,本自具足是隐,一个现、一个不现,现跟不现是一不是二,这叫本自具足。我们举个比喻来说,现在这个社会文明,大概电视是最普遍的,几乎家家都有电视。中国的电视我不知道有多少频道,在国外差不多都有一百多个频道。我们电视没有打开,这一百多个频道存不存在?存在,本自具足。我们一按钮,画面出现了,那就是能生万法,这万法从哪里来?本自具足的,一点都不希奇。如果自性里没有,那你就没法子生,自性有!现与不现这讲缘,所以佛法里面讲四缘生法,四缘里第一个亲因缘,亲因缘就是本自具足。要它现,那现有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,具足这三种缘它就现,这才真正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。所以先要认识体,体就是自性,「本自具足,本无动摇,能生万法」。在华严宗里面就是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清净圆明就是六祖讲的二十个字。六祖这二十个字可以做这一句的注解,你一对就清楚了。
体认清楚了,这是哲学讲的宇宙的本体,它有用,起作用,作用无量无边,归纳为两大类,第一类叫「海印森罗常住用」。这一类是什么?这一类就是能大师所讲的能生万法,整个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,森罗万象,它起这个作用。海印是比喻,海是大海,大海是水,如果大海水没有风浪,没有染污,这个水是干净的,水是平的,像一面镜子一样,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统统照在里面,照得清清楚楚,比喻作海印。森罗就是万事万法都在这里头,常住是永恒的,这是第一个作用。第二个作用,是我们对於一切万法的认知,这个作用叫「法界圆明自在用」。圆明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,念佛法门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,你在这个宇宙之间得大自在。三明六通是自己的性德,只要障碍去掉了,障碍就是分别、执著、妄想。妄想我们不谈它,为什么?那个太难了,真的,我们去不掉。我们今天下功夫,真正能下功夫的地方、能著力的地方,就是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。放下执著那就是阿罗汉,就能超越六道轮回,放下分别就超越十法界,不可以再干这个事情了。要怎么样才能放下?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一定要落实普贤菩萨的教诲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。这个恒顺怎么讲?对一切众生不能执著、不能分别,就是恒顺。
华严菩萨,善财童子,看到众生做错事情,造作罪业了,他心目当中怎么看法?心目当中那不是众生,那个人是菩萨。菩萨在做种种示现提醒我,我有没有造这种罪业?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菩萨示现!这个众生做好事也是菩萨示现,做些好事让我看到之后,我有没有这个好事?有,继续做;没有,赶快做。善财为什么一生成佛?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善财心目当中没有凡人,全是菩萨。所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在教我,菩萨在做种种示现,所以他一生究竟圆满成就无上菩提。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?你想就知道了,这个人是好人,那个人是恶人,这个人我喜欢他,那个人我讨厌他,永远不能成就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佛经上两句话「日日是好日,时时是好时」,我续了两句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我们能这样存心,能这样的行事,你就是善财童子,你就是真正在修菩萨行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不是说我把它想成这样,不是,事实就是这样,哪里是你自己想的,它本来就是这样。你今天看到这个,是你的分别执著把事实真相扭曲了。这个道理得要用大乘佛法来解释,你就明白了,这是佛知佛见,不是凡夫之见,凡夫之见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这两种作用,菩萨是圆明自在用,普度一切众生。所以我们起心动念,特别是在行为,我们说话、动作,你要想到,我这个态度能不能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?为什么?你是菩萨,菩萨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样子。如果觉得这个样子不好,人人都像我这个样子还得了吗?那社会就毁掉了,你就不能想、就不能说、就不能做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能提醒这个,这个人叫修菩萨行,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这一生当中,一定会证菩萨果位。这样起两种作用。
下面说,示现三种周遍,在一微尘当中,「一尘普周法界遍」。这是讲到高深的哲学与科学,一微尘,微尘跟法界是一,为什么?它是性。性没有大小,性没有数量,性没有长短,性没有先后,也就是说它没有空间,它没有时间。现在科学家也发现,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,没有佛法讲得这么透彻,佛法把它讲透彻。契入境界的人他已经圆融,他已经受用到了,没有时间,没有先后;没有空间,没有距离。所有一切现象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所有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,相似相续相,不是真实。所以了解事实真相,他心定了,他怎么?分别执著不生,不但分别执著不生,连起心动念都不会有。起心动念没有,就成佛了;还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这个人是菩萨。或者再低一级,他有起心动念、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个人是阿罗汉、是辟支佛,这都不在六道。所以要晓得,一尘(一粒微尘)普周法界,那我们想想,哪一法不普周法界!哪一法不是圆满的自性!在中国禅宗过去真正开悟的人,老师来测验他是不是真的开悟,问他:你悟自性,自性像什么样子?随便拈一法比一比。老师就点头,就通过,考试及格了。为什么?这里头就是显示出一尘普周法界遍,法法都周遍法界,法法都是圆满的法界,这是不可思议的。这第一个给你讲周遍。第二个是讲「一尘出生无尽遍」,这句话就是六祖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就这个意思,能生万法。我们通常用万花筒来做比喻,我这里还有个小的万花筒,万花筒诸位知道,这里面就是几张不同颜色的纸剪成碎片放在里面,你这样去转,你把它转动,你看它里面图案的变化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找不到一个相同的,没有离开这个筒。把这个筒比喻作自性,能生万法,万法全是幻法,可以说起灭同时。那就是没有生灭,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所以才说万法皆空。般若教里面总结就是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这是事实真相。末后一句说「一尘含容空有遍」,这就是把时间跟空间统统包括进去了。一粒微尘,一微尘是肉眼看不见,现在科学里面讲的基本粒子,比原子、电子还小,新的名词是夸克,就是这一类的,它里面包含的是圆满的时间跟空间。
这些统统都体会到,然后再表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落实了,「行四德」,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四个原则。这四个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第一个是「随缘妙用无方德」,这就大自在,你智慧开了真的得大自在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在十法界里面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为众生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。出现在十法界里头没有一定的身相,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,得大自在!这是四德的第一德,妙用无方,随缘而不攀缘,也就是普贤十愿里面的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。第二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,这为众生,教化众生、怜悯众生、帮助众生,怎么帮助?做出好样子给他看,持戒守规矩。众生在迷,迷很可怜,迷要有秩序、有规矩,他的生活能过得正常一点,过得快乐一点。如果没有规矩,没有法度,一片混乱,那是苦不堪言!所以对众生一定要做出好样子,他做错的,我们反过来,譬如现在人不懂礼貌,无礼、傲慢,我们怎么办?我们见到人的时候九十度鞠躬礼,恭恭敬敬。这是什么?做给他看的,教他学的。你看现在人写字,我常常看到他们提的问答,都很潦草;我写给他们的,恭恭敬敬,做样子给他看!现在人不懂得孝顺父母,我们把孝顺父母做出来给他看;不懂得尊师重道,我们也把尊师重道做样子给他看。看久了、看多了,慢慢他就觉悟了。所以戒律,在自己烦恼习气没断,是戒自己的;自己烦恼习气断了,是做给别人看的。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持戒?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守规矩?那是性德自然流露,也是给众生做出最好的榜样。你要想真正的爱自己、爱众生、怜悯众生、帮助众生,你就不能不持戒。
持戒要从哪里做起?要从《弟子规》做起。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是戒律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。你不能落实,你怎么做法?这些东西念没有用处,讲也没有用处,要干。所以你念《弟子规》、讲《弟子规》,研究这些东西,很多,我看到过的,听到过,可是他们到汤池去学习五天之后,才恍然大悟自己所研究的这些东西都有偏差,真正看到人家那个样子,才晓得,才真正明白过来。所以,你不去学,怎么行?学了之后,你再去念,完全不一样。汤池距离这里很近,那你想想远方,外省、外地、外国的人,都到这里来学习,为什么?就一般的来讲,无非是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得到幸福美满。望远处、大处去想,无非是想化解世间许多冲突,把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做出来给人看。所以汤池这两年我们感到非常欣慰,它起了作用。谁能到汤池学?世间最有福报的人,他有机会到那里,他在那里认真学习,那个学习改变他一生,真的,他回头,断恶修善。我们这次离开讲堂十几天,去访问山东大学,访问庆云,庆云建立一个书院,「庆云书院」,见到山东的各级领导,从省、市、县。我们敬佩,看到佛经上的六和敬,见和同解,真看到,戒和同修,认真努力要把庆云县建造一个和谐示范县。我们汤池是个镇,它升级了,它升级搞示范县,我们去参观、去了解,深深感觉得它有无量的前途。这个县是小县,人口不到三十万,汤池这个小镇是四万八千居民,这个县会做成功。真正做成功不但影响全国,影响全世界,因为在那边他们儒释道三家都要落实,我们汤池只一个根,儒,他们要扎三个根,儒释道。我们这边只学一样《弟子规》,他们除《弟子规》之外,学《感应篇》、学《十善业道》,所以他们的根比我们这边稳,我们是一个,他们三个。我们顺便也访问杭州,参观东天目山,我们对道场建筑,道场的道风、学风,不能不叫人赞叹。山上现在住了五百多人,有四个念佛堂,念佛的声音日夜不间断。这个道场一部经、一句佛号,这部经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他们主修的功课。《华严经》他们也听,山上收看我们网路,效果很好,画面音声都很清晰。这是道场的示范,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加持。威仪住持有则,有礼、有规矩。
第三个「柔和质直摄生德」,摄受众生和颜悦色,心地正直,没有委曲之相。对待一切众生,众生纵然有过失,你责备他、呵斥他,你不如说几句关心、爱护他的话,为什么?他永远记住,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德。你一个严厉的教训,他不敢不听,但是一转头之后他还是依旧,绝对没有改变,他不接受你的,效果差别很大。所以为什么圣人教人他成功,就是柔和质直。凡人教学生为什么教不好?父母教子女教不好,老师教学生教不好?没有真正的爱心,没有真正的善巧,严厉的指责、教训、呵斥,心不服。所以你自己本身做出好样子,哪有不服的,哪有不尊重的。所以失败没有别的,失败不是外面人不善,是我们自己没学好。自己没有把人教好,这中国古人讲的,人的天赋的使命三个字「君亲师」,这是圣贤人对一切众生普遍希求的。君是什么?好的领导,好的领导怎么样?好的模样是君,好的模样。亲是什么?亲是真正的爱护,你看父母对子女真心的爱护。什么时候看到?婴儿时候,最明显的时候小孩在一岁,一周岁之内,你看父母对他照顾无微不至。你能不能用这个心对待一切众生?这是亲。师是师长、老师,就是处处都要做好样子,做模范给他看。你把他领导到哪里去?领导到圣贤之道,你帮助一切众生成圣成贤,在佛门里头帮助一切众生成菩萨、成佛,这就是君的使命。他的修学、他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照顾到,这是亲;自己做个好的榜样,给他示现,这老师,君亲师。释迦牟尼佛做得最圆满!
最后一条「普代众生受苦德」,我们为什么要受苦?可以过很富裕的生活,为什么还要吃苦头?代众生受苦。我吃苦头,让众生看到,他觉悟、他回头;我天天享受,他比我享受得更多,每个人比赛,这个社会就麻烦。代众生受苦,具足这些条件这才开始修行,修什么?修止观。止就是中国《大学》里面讲的「格物」,观就是「致知」。你现在就可以看到,儒跟佛不一样,儒从格物致知开头;而佛,佛格物致知前面还有四科,还有四个科目。显一体、起二用、示三遍、行四德,然后才格物致知,不一样。止就是放下,总的来说,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观是智慧现前,我们讲开悟,止是定。
前面讲这四科,都是说的修行之前的预备功夫,预备功夫做得好,你学起来方便,功夫得力。行四德里头,总体精神上来说就是大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怎么度法?给你说了四条,四个原则。大愿怎么产生的?从哪里来的?是知道自性周遍法界,法界众生跟自己的关系是一体,是不能分的。众生跟我分,我不能跟他分,他在迷,他不觉,我不能学他;众生愚昧无知,他伤害我,我不能伤害他,这要知道。我要帮助他觉悟,要帮助他回头,要帮助他回归自性,这才叫圆满。所以地藏菩萨的弘愿,众生要不成佛,他也就不证佛果。实在讲地藏菩萨早就成佛了,还示现菩萨的身分,帮助一切众生成就,这是普代众生受苦德的究竟圆满。这样的修学方法很简单、很扼要,杜顺和尚教导我们,华严宗的祖师代代承传,都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,所以能契入华严境界。止观,《华严》讲五止六观,五止就是依前面能行四德之心来修五止。五止是「离缘止、绝欲止(欲是欲望)、法尔止、无念止、非相止」。今天我们时间快到了,明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五止六观。
《还源观》的原文也不算长,但是非常的精彩,学《华严经》学到这个时候,可以学习这个科目。当然还是有困难,困难的原因,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。所以真正想学,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汤池中心要继续办下去。庆云那里办了,我们这里可以不办,为什么还要办下去?这里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,汤池的社会风气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。这个氛围是其他地方没有的,因为《弟子规》的落实,不仅在中心看到,整个汤池镇在居民日常生活当中,你能看到,这一点是太可贵了。这就是为什么外国要到汤池来学习,没有这个氛围,那你感受就不够深刻,你在这个氛围里头才有真正的感受。所以有人常说,进中心的时候好像都是很傲慢的样子,抬头挺腰,三天课听了之后,出来的时候就九十度的鞠躬。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?这是老师们精神、身教造成的,还有汤池所有的居民,他们日常生活当中表现造成的。现在我们有必要全心全力帮助庆云,帮助书院,帮助这个道场,在那边落实儒释道三个根,希望这个县将来比汤池镇做得更好。汤池镇里面还有美中不足的,他们都能够修正过来,这就真正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圣先贤的教诲,落实在社会,落实在每个人日常生活当中,这是真实的效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经文第三大段偈赞分,第二小段「南方一切慧菩萨」。这一段有十首偈颂,我们讲到第四首,今天从第五首看起:
【法性本空寂。无取亦无见。性空即是佛。不可得思量。若知一切法。体性皆如是。斯人则不为。烦恼所染著。】
偈颂从第三首到第六,这四首偈是讲华严会上菩萨们修学的纲领、修学的方法。所以我们也用了比较多一些的时间,来学习这段经文。前面三、四两首八句是讲观,五、六两首今天我们念的是讲止,清凉大师所说的「真观、真止」。在前面我们学习的真观里面,佛教我们空观、假观、中观。在这里面,真止里面也有三止,首先教我们『法性本空寂』,这是为什么要止,道理就在这句。知道法性是空寂的,法相也不例外。法相从哪里来的?这就讲到宇宙,宇宙从哪来的?宇宙是怎么发生的?怎么样形成的?自古以来无数的科学家、哲学家,包括宗教的神学家,都在探讨这个问题。现在科学也不例外,探讨太空物理量子力学,生命从哪里来的?万物怎么形成的?我们所看到、所听到的这些论著很多,都没有把这桩事情讲清楚、讲明白,这确实是个很遗憾的问题。
我们这一生有幸能够接触到佛法,尤其是大乘,在半个世纪长时期的薰修,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一些讯息,那就是世间人为什么对这些问题解决不了,原因是方法错误。用中国人的说法就是错用了心,所以怎么样用心去寻求,也不能把事实真相找到。佛,实在讲与中国的大圣大贤,他们所用的方法正确,可是有浅深不同。中国传统的学术,至少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伏羲氏、神农氏,黄帝以前没有文字,没有发明文字,没有文字记载。但是,我们从以后古圣先贤著述里面,记载了许许多多的传说,这些传说是真实的智慧。怎么知道?《论语》里面记载孔夫子所说的,他老人家一生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,无一不是古人的传说。因为他自己说得很清楚,他一生「述而不作」,这个述就是述说前人所传的,没有自己的创造,也没有自己的发明,祖传的!他的态度、他的精神是非常的难得,信而好古,他对古人的东西相信,没有怀疑。这个精神,特别是在现代难能可贵!现代人相反的,要创新、要发明,古时候这些大圣大贤没有这种想法。
那我们要问,创新好不好?发明好不好?现在人认为,如果墨守成规,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,这些话说的听起来很有道理。特别是科学技术,西方人发明也不过是三、四百年,三、四百年改变了整个世界,不断的在创新,日新月异。我们回过头来再细细观察,从伏羲到黄帝一千年,这一千年社会进步非常缓慢。从黄帝到孔子有两千年,进步比从前快些,为什么?有不少创新,有不少发明。这个诸位都知道,春秋战国,诸子百家他们提出来的学说,那就是创新,就是发明。唯独孔孟信而好古,循规蹈矩,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。可是秦统一中国,汉建立政权之后,这时建立了大一统,这么大的国家、这么多的族群怎么教?这个教学是祖传的。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忘记,祖宗教导我们,人要教。五千年祖传的教训,就现在记载在《三字经》前面的八句话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《论语》里面说的,我们要记住不是孔子说的,是老祖宗说的。夫子述而不作,以前是口传,夫子把它写成文字,永久传下去,这句话重要!
佛法里面讲的「法性本空寂」,这是根本;我们老祖宗说人性本善。善是什么意思?善是空寂,那叫真善,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,把它解成善恶的善那就错了。本性没有善恶,没有善恶才真善,有善恶就不善。这个古人说得清楚,孟子讲性善,荀子讲性恶,夫子没有讲性善、性恶,夫子讲「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」,这就说明圣人跟贤人见解上不一样。在佛法里面讲得非常清楚,佛法讲法性空寂。万法怎么来源的?怎么生的?生命的起源,佛经上告诉我们一念不觉,这一念不觉就称之为无明。这个道理我们老祖宗知道,《大学》里面记载得很清楚,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」,这给我们透出讯息来了。明德是什么?明德就是空寂的本性,就是至善的本性,它是明,它不是黑暗。可是要是发生一念不觉,就发生一念,一念就是不觉。诸位要知道,大乘经上佛常讲觉心无念,一念不生那是觉,那是光明。起一个念头就不觉,就叫无明,明没有了,明没有了就变成黑暗。这是佛法里面告诉我们,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根源是一念不觉。《永嘉大师证道歌》上说得好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。那个一念就等於说作梦了,梦中境界现前;觉了之后,这梦境就没有了,醒过来了。我们今天所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讲的宇宙万有众生,这些东西是什么?这是梦。我们自性一念不觉,做了这么一场大梦,这场大梦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。所以《般若经》里面,《金刚经》教导我们,我们如何面对现前这个世界,佛告诉我们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你这样子面对就正确,就没有错误,那就是佛菩萨应世,应化在世间,你真的通达明白了。
一念觉的状况是什么?一念觉,我们净土宗里面所说的,四种净土第一种常寂光净土,那是觉,没有一念。有一念,有一念就不叫常寂光净土,叫实报庄严土,有形相。常寂光土里面没有形相,不但物质的现象没有,精神的现象也没有;虽然没有,它不是空,这个又难懂,没有是什么?它没有物质,它没有精神。在《般若心经》上讲,物质用色做代表,色是物质;精神,受想行识属於精神。受是你感受,想是你的分别执著,行是说什么?说你不能够止住,一直连续的起作用。识就是不觉,那个不觉念念都是不觉,受前面精神、物质现象的牵制,受它的影响,所以它也念念相续。这是佛告诉我们的,我们想想这个道理,愈想是愈有道理,比科学家讲得圆满。佛里面有科学精神,佛不是说我这样说了,你相信,这个目的就达到了,没有。那是佛的境界,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,所以佛对我们的要求「唯证方知」,这就是科学精神。佛给我们说的事实真相,我们自己要证实、证到;你自己没有证到,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。他是佛、是菩萨,你还是凡夫;他没有生死,你还是有六道轮回。佛不欺骗人,唯证方知,怎么证法?方法很多,八万四千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道、门径,八万四千还不止,无量法门,四弘誓愿里面说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这么多法门,它有总的原则、总的纲领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如果这一点不知道,法门虽然多,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,这是事实。总的原则、总的纲领就是止观,真止、真观。
我初学佛的时候,老师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。我是初学,他跟我讲止观,我听不懂!所以他把名词变一变,让我们初学的人听到也觉得不难,看破就是观,放下就是止。从哪里入门?两个都可以入门,可以从看破入门,也可以从放下入门,各人根性不相同。佛当年在世教学也常说,烦恼障重的人要从止门入,从放下;所知障重的人要从观门入,从看破入门。所以说每个人根性不一样,如果你用错了,你烦恼障重,你不从止门下手,就是不从放下下手,非常困难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功夫不得力。如果所知障重、烦恼障轻,你要从观门入手才得力。古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出的示现,实在讲就是现在人所提的,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。古圣先贤、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,他做什么、他示现的什么,我们要知道,就是给众生做个好样子,就是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,把它做出来给你看。在事上讲它是活的,活活泼泼,一点都不呆板。为什么?这个示现因人而异、因时而异、因事而异,所以佛没有定法教人。这就跟大夫一样,给人治病没有一定的处方,你是什么病,诊断之后给你开处方,这个方子对你很有效,药到病除。这个方子对另外一个病人不见得有效,为什么?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,同样得个病还有轻重不同,轻重不同用药的分量就不一样。所以要晓得,佛、菩萨、祖师大德他来做样子给我们看。现在的众生害的什么病?这些道理、方法我们不难体会。佛说的经,这是原理原则,永恒不变,但是这个经怎么讲解法?每个朝代不相同。一部《金刚经》有五百多种注解,注得都不一样。如果是一样,怎么能传下来?每种注解不一样,解释说法都不一样,都留下来了。这里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那个人注解的,在那个时代、那个地区,学《金刚经》的人得利益,他们明白了,他们开悟,得受用。同一个时代,在不同的地方,另外一个地方根性跟这个地方根性不一样,解释就不相同。
所以这个经讲解是活的,原理原则是一个,目标、方向是相同的,路怎么走法不一定,但是都能达到目的地,那就圆满了。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,都能帮助你开悟,都能帮助你证果。佛灭度之后,究竟圆满通达的人少了,不过佛很慈悲,他换个身分来了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。所以,认真的说,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,可以说天天跟我们在一起,我们读了大乘才明白,小乘里没有这个说法。只要你有慧眼、你有法眼,你就见到了。肉眼是见不到的,为什么?肉眼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。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你就见到了。为什么放不下?这就是所知障;我们要把这个障碍除掉,只有从经教下手。这样根性的人占大多数,现在所谓知识分子,就是所知障重。我们现在所说落后的地区,贫穷落后的地区,文化水平很低的地区,你去观察,他烦恼障重,那个地方人老实,你教他放下,他很容易。真正难教,知识分子难教,他执著他的成见,执著他自己的见解、思惟,认为是正确的。
世尊为我们做出样子,十九岁出去修学,学了十二年,到三十岁。在我们想像当中,他的身分特殊,王子,不是普通人,又聪明好学。所以他的机遇一定是优於常人,一般人见不到的所谓专家学者,他能见得到,所以当时印度的宗教家、学术界里面大德,他都亲近过,都跟他们学过,都向他们讨教过。印度无论是宗教、学术崇尚禅定,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,四禅八定是在那个时代印度学术界、宗教界普遍修学的,这不是佛门的,但是它是基础,非常重要,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《弟子规》一样,要从这个地方入门。所以在小乘法里面,很重视四禅八定。得到这个禅定的人,用现在的话来说,他有能力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;换句话说,六道的状况他就亲眼所见,亲耳所闻,亲身接触到了。我们现在科学家讲时光隧道,他们找到了,他们可以到天宫里面去游览,也可以到地狱去参观。在我们想像当中,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一定会想到,这六道现象从哪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像这样的问题,在当时印度学术界没有办法答覆,宗教界也没有法子答覆。世尊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,他到恒河边上找棵大树底下入定,入更深的禅定。更深的,他们的定到第八个等级,入第九个等级的定、第十个等级的定,突破了,突破之后恍然大悟,全都明白了,这叫什么?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四首偈的境界,发现到什么?「法性本空寂」,发现一切法无生、一切法无灭。《中观论》里面讲的「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一不异,不常不断」,这八句把一切现象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诸法实相如是!
他明白之后就开始教学,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三十岁,三十岁开悟之后就教学。七十九岁圆寂的,我们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,说法教学四十九年。他给我们留下最好的榜样,一生从事於教学,一生没有建道场,衣食住行过最简单的生活,简单就是正常,简单就是随顺法性。为什么?法性很简单,最高深的也是最简单。中国经典讲起高深的,大家想到《易经》,你看它名字「易」,容易,不复杂。为什么会变成复杂的?是你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搞杂了。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真的是很简单、很容易。中国古人有一句谚语说得好,「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」,每天忙得这个样子是庸人自扰之,本来没事。无论干哪个行业,都很轻松、都很快乐、都很简易,人过这种生活叫道德,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则,德就是随顺自然。可是我们有个创新的观念,就不自然了,违背自然,现在就是创新创得太过分,把地球的生态环境破坏了,把人文的环境也破坏了,造成什么?造成整个世间的大混乱,人在这里头苦不堪言!聪明人你可以从这个环境里面跳出来,不参与他们,你跳出来。跳出来之后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我们能不能过大自然的生活?能不能过佛菩萨的生活?肯定可以!
为什么?自然法则里面跟我们讲的,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这是真理,怎么会有障碍!你参加那个混乱里面,那你就不自在。你跳出来,那不就自在了吗?怎么叫跳出来?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五欲六尘,放下贪瞋痴慢,你跳出来了。现在这个社会混乱就这十六个字,搞得乱!你一放下就跳出来,你头脑就清醒了,可以跟他们在一起,和光同尘。和而不同,不同,可以和睦相处,你们所要的,我不要;你们所求的,我不求。在这个时代用这种示现,自己得受用,又可以启发有缘的众生。什么叫有缘?他能跟你接触到,这是有缘,这是第一个缘,这个缘浅,有缘跟你接触到。接触到之后,他一看一听,他明白、觉悟了,这就缘深。虽然觉悟了,未必能回头,未必能放下名闻利养,未必能放下分别执著,这缘浅。缘更深一层,他看到、接触到之后,他真的能放下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、不再分别。只要一不执著、一不分别,性德就现前,自性的德能就现前,真心现前,真心是菩提心,也就是真诚心现前、清净心现前、平等心现前、正觉心现前、慈悲心现前。那个人是什么?那个人就是菩萨示现在人间,示现在六道,示现在十法界,这个不一样。所以我们今天烦恼障重,要从哪里下手?要从止下手。你看经文把观放在前面,止放在后面,为什么?这个经是对法身菩萨说的。对我们来讲,我们从哪里下手?我们要把第五变成第一,第六首变成第二首,第三首变成第五首,第四首变成第六首,顺序一颠倒,那是我们的境界,这个要晓得,我们今天从放下著手。
《华严》是大经,实在讲传到中国来才只一半,但是这个经在世界上已经丧失了,没有了,现在分量最多的本子就是中文的翻译本。这么大的分量,这个课程,怎样能够真正入进去?能入华严法界?贤首大师是清凉的老师,承传杜顺和尚的遗教,那就是《还源观》。教我们回头,还源是什么?回归本性,那你就成佛了。从这里,儒佛境界的差别就很清楚的看出来,他教我们回头,首先你要认识一体,这个认识太重要了。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宇宙从哪里来?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。惠能大师见性之后跟我们讲了五句二十个字,最后一句是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就是宇宙,宇宙从哪里来的?是自性生的。所以我们看到夏威夷土著他们古老的传说,里面有句很重要的话,「这个世界是你的心造的」,这句话很重要。他们那里没有佛教,可是这句话,你看跟佛经上讲的是相同的,整个宇宙是自己心变现的,宇宙跟自己是一体。一体,你要是再给它分家,那就生病了,那麻烦就来了。所以凡夫苦,永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,那就是他不知道是一体,他在里面分自、分他,这个喜欢,那个讨厌,这个混搅在一起永远不能脱离,苦海无边,苦海是自己造的,你永远不会觉悟。
《华严经》上给我们讲一体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所以杜顺和尚,这是《华严经》第一个祖师,告诉我们一体,这一体是什么?是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。六祖大师开悟说「何期自性」,自性的体是清净、圆满、光明。实在上说,杜顺和尚这一句就是惠能大师所讲的五句,你看他说「何期自性」,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,没有想到自性,「本自清净」,本来是清净的,有没有染污?没有。我们现在自性有没有染污?没有,自性是真实的,怎么会有染污!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你看,没有染污,没有生灭。没有生灭是没有生死,你怕死干什么?生死是什么?生死是物质产生变化,与你自己的灵性毫不相关。我们这个身,身不是自己,灵性是自己,不是灵魂,灵魂还不是自己。为什么?灵魂是迷,自性迷了叫灵魂;觉悟了,不叫灵魂,叫灵性。肉体是什么?好像我们人穿的衣服,衣服脏了换一件就是了!换个身体,衣服不是自己。所以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生死就没有了,叫了生死。生死是有,了是什么?明了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,原来就穿衣服、脱衣服,这衣服脏了,换件新的。如果真正懂得,愈换愈漂亮;如果是迷惑颠倒、贪生怕死,愈换愈肮脏。现在是个人身,换个畜生身,畜生身就不能跟人身相比了。换个饿鬼身,那就不能跟畜生比了;换个地狱身,那比鬼都比不上,愈换愈差了。如果你是了解事实真相,你愈换愈好,究竟圆满的,你换成佛身、换成菩萨身、换成声闻身、换成天身,那怎么会一样!所以要晓得,没有生死!对於生死没有恐怖了,纵然有什么灾难,不惊不怖,身舍掉了,灵性向上提升。所以在这里跟诸位同学说,真正念佛人,就是遇到横祸而死也能往生,为什么?他没有恐怖。横死的时候最怕的是他恐怖,他吓到,那就完了,这一吓就三途去了,这很可怕。怎样遇到横祸天灾人祸能不惊不怖?对於事实真相清楚、明白了,一点恐怖都没有,所以灾难当中他都往生。现在这个世界天灾人祸太多了,这个本事要学,学了之后不怕。
能大师第三句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这句话非常重要。本自具足跟第五句「能生万法」,在佛经里面讲隐现不二,能生万法是现,本自具足是隐,一个现、一个不现,现跟不现是一不是二,这叫本自具足。我们举个比喻来说,现在这个社会文明,大概电视是最普遍的,几乎家家都有电视。中国的电视我不知道有多少频道,在国外差不多都有一百多个频道。我们电视没有打开,这一百多个频道存不存在?存在,本自具足。我们一按钮,画面出现了,那就是能生万法,这万法从哪里来?本自具足的,一点都不希奇。如果自性里没有,那你就没法子生,自性有!现与不现这讲缘,所以佛法里面讲四缘生法,四缘里第一个亲因缘,亲因缘就是本自具足。要它现,那现有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,具足这三种缘它就现,这才真正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。所以先要认识体,体就是自性,「本自具足,本无动摇,能生万法」。在华严宗里面就是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清净圆明就是六祖讲的二十个字。六祖这二十个字可以做这一句的注解,你一对就清楚了。
体认清楚了,这是哲学讲的宇宙的本体,它有用,起作用,作用无量无边,归纳为两大类,第一类叫「海印森罗常住用」。这一类是什么?这一类就是能大师所讲的能生万法,整个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,森罗万象,它起这个作用。海印是比喻,海是大海,大海是水,如果大海水没有风浪,没有染污,这个水是干净的,水是平的,像一面镜子一样,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统统照在里面,照得清清楚楚,比喻作海印。森罗就是万事万法都在这里头,常住是永恒的,这是第一个作用。第二个作用,是我们对於一切万法的认知,这个作用叫「法界圆明自在用」。圆明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,念佛法门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,你在这个宇宙之间得大自在。三明六通是自己的性德,只要障碍去掉了,障碍就是分别、执著、妄想。妄想我们不谈它,为什么?那个太难了,真的,我们去不掉。我们今天下功夫,真正能下功夫的地方、能著力的地方,就是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。放下执著那就是阿罗汉,就能超越六道轮回,放下分别就超越十法界,不可以再干这个事情了。要怎么样才能放下?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一定要落实普贤菩萨的教诲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。这个恒顺怎么讲?对一切众生不能执著、不能分别,就是恒顺。
华严菩萨,善财童子,看到众生做错事情,造作罪业了,他心目当中怎么看法?心目当中那不是众生,那个人是菩萨。菩萨在做种种示现提醒我,我有没有造这种罪业?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菩萨示现!这个众生做好事也是菩萨示现,做些好事让我看到之后,我有没有这个好事?有,继续做;没有,赶快做。善财为什么一生成佛?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善财心目当中没有凡人,全是菩萨。所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在教我,菩萨在做种种示现,所以他一生究竟圆满成就无上菩提。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?你想就知道了,这个人是好人,那个人是恶人,这个人我喜欢他,那个人我讨厌他,永远不能成就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佛经上两句话「日日是好日,时时是好时」,我续了两句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我们能这样存心,能这样的行事,你就是善财童子,你就是真正在修菩萨行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不是说我把它想成这样,不是,事实就是这样,哪里是你自己想的,它本来就是这样。你今天看到这个,是你的分别执著把事实真相扭曲了。这个道理得要用大乘佛法来解释,你就明白了,这是佛知佛见,不是凡夫之见,凡夫之见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这两种作用,菩萨是圆明自在用,普度一切众生。所以我们起心动念,特别是在行为,我们说话、动作,你要想到,我这个态度能不能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?为什么?你是菩萨,菩萨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样子。如果觉得这个样子不好,人人都像我这个样子还得了吗?那社会就毁掉了,你就不能想、就不能说、就不能做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能提醒这个,这个人叫修菩萨行,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这一生当中,一定会证菩萨果位。这样起两种作用。
下面说,示现三种周遍,在一微尘当中,「一尘普周法界遍」。这是讲到高深的哲学与科学,一微尘,微尘跟法界是一,为什么?它是性。性没有大小,性没有数量,性没有长短,性没有先后,也就是说它没有空间,它没有时间。现在科学家也发现,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,没有佛法讲得这么透彻,佛法把它讲透彻。契入境界的人他已经圆融,他已经受用到了,没有时间,没有先后;没有空间,没有距离。所有一切现象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所有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,相似相续相,不是真实。所以了解事实真相,他心定了,他怎么?分别执著不生,不但分别执著不生,连起心动念都不会有。起心动念没有,就成佛了;还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这个人是菩萨。或者再低一级,他有起心动念、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个人是阿罗汉、是辟支佛,这都不在六道。所以要晓得,一尘(一粒微尘)普周法界,那我们想想,哪一法不普周法界!哪一法不是圆满的自性!在中国禅宗过去真正开悟的人,老师来测验他是不是真的开悟,问他:你悟自性,自性像什么样子?随便拈一法比一比。老师就点头,就通过,考试及格了。为什么?这里头就是显示出一尘普周法界遍,法法都周遍法界,法法都是圆满的法界,这是不可思议的。这第一个给你讲周遍。第二个是讲「一尘出生无尽遍」,这句话就是六祖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就这个意思,能生万法。我们通常用万花筒来做比喻,我这里还有个小的万花筒,万花筒诸位知道,这里面就是几张不同颜色的纸剪成碎片放在里面,你这样去转,你把它转动,你看它里面图案的变化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找不到一个相同的,没有离开这个筒。把这个筒比喻作自性,能生万法,万法全是幻法,可以说起灭同时。那就是没有生灭,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所以才说万法皆空。般若教里面总结就是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这是事实真相。末后一句说「一尘含容空有遍」,这就是把时间跟空间统统包括进去了。一粒微尘,一微尘是肉眼看不见,现在科学里面讲的基本粒子,比原子、电子还小,新的名词是夸克,就是这一类的,它里面包含的是圆满的时间跟空间。
这些统统都体会到,然后再表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落实了,「行四德」,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四个原则。这四个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第一个是「随缘妙用无方德」,这就大自在,你智慧开了真的得大自在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。在十法界里面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为众生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。出现在十法界里头没有一定的身相,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,得大自在!这是四德的第一德,妙用无方,随缘而不攀缘,也就是普贤十愿里面的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。第二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,这为众生,教化众生、怜悯众生、帮助众生,怎么帮助?做出好样子给他看,持戒守规矩。众生在迷,迷很可怜,迷要有秩序、有规矩,他的生活能过得正常一点,过得快乐一点。如果没有规矩,没有法度,一片混乱,那是苦不堪言!所以对众生一定要做出好样子,他做错的,我们反过来,譬如现在人不懂礼貌,无礼、傲慢,我们怎么办?我们见到人的时候九十度鞠躬礼,恭恭敬敬。这是什么?做给他看的,教他学的。你看现在人写字,我常常看到他们提的问答,都很潦草;我写给他们的,恭恭敬敬,做样子给他看!现在人不懂得孝顺父母,我们把孝顺父母做出来给他看;不懂得尊师重道,我们也把尊师重道做样子给他看。看久了、看多了,慢慢他就觉悟了。所以戒律,在自己烦恼习气没断,是戒自己的;自己烦恼习气断了,是做给别人看的。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持戒?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守规矩?那是性德自然流露,也是给众生做出最好的榜样。你要想真正的爱自己、爱众生、怜悯众生、帮助众生,你就不能不持戒。
持戒要从哪里做起?要从《弟子规》做起。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是戒律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。你不能落实,你怎么做法?这些东西念没有用处,讲也没有用处,要干。所以你念《弟子规》、讲《弟子规》,研究这些东西,很多,我看到过的,听到过,可是他们到汤池去学习五天之后,才恍然大悟自己所研究的这些东西都有偏差,真正看到人家那个样子,才晓得,才真正明白过来。所以,你不去学,怎么行?学了之后,你再去念,完全不一样。汤池距离这里很近,那你想想远方,外省、外地、外国的人,都到这里来学习,为什么?就一般的来讲,无非是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得到幸福美满。望远处、大处去想,无非是想化解世间许多冲突,把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做出来给人看。所以汤池这两年我们感到非常欣慰,它起了作用。谁能到汤池学?世间最有福报的人,他有机会到那里,他在那里认真学习,那个学习改变他一生,真的,他回头,断恶修善。我们这次离开讲堂十几天,去访问山东大学,访问庆云,庆云建立一个书院,「庆云书院」,见到山东的各级领导,从省、市、县。我们敬佩,看到佛经上的六和敬,见和同解,真看到,戒和同修,认真努力要把庆云县建造一个和谐示范县。我们汤池是个镇,它升级了,它升级搞示范县,我们去参观、去了解,深深感觉得它有无量的前途。这个县是小县,人口不到三十万,汤池这个小镇是四万八千居民,这个县会做成功。真正做成功不但影响全国,影响全世界,因为在那边他们儒释道三家都要落实,我们汤池只一个根,儒,他们要扎三个根,儒释道。我们这边只学一样《弟子规》,他们除《弟子规》之外,学《感应篇》、学《十善业道》,所以他们的根比我们这边稳,我们是一个,他们三个。我们顺便也访问杭州,参观东天目山,我们对道场建筑,道场的道风、学风,不能不叫人赞叹。山上现在住了五百多人,有四个念佛堂,念佛的声音日夜不间断。这个道场一部经、一句佛号,这部经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他们主修的功课。《华严经》他们也听,山上收看我们网路,效果很好,画面音声都很清晰。这是道场的示范,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加持。威仪住持有则,有礼、有规矩。
第三个「柔和质直摄生德」,摄受众生和颜悦色,心地正直,没有委曲之相。对待一切众生,众生纵然有过失,你责备他、呵斥他,你不如说几句关心、爱护他的话,为什么?他永远记住,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德。你一个严厉的教训,他不敢不听,但是一转头之后他还是依旧,绝对没有改变,他不接受你的,效果差别很大。所以为什么圣人教人他成功,就是柔和质直。凡人教学生为什么教不好?父母教子女教不好,老师教学生教不好?没有真正的爱心,没有真正的善巧,严厉的指责、教训、呵斥,心不服。所以你自己本身做出好样子,哪有不服的,哪有不尊重的。所以失败没有别的,失败不是外面人不善,是我们自己没学好。自己没有把人教好,这中国古人讲的,人的天赋的使命三个字「君亲师」,这是圣贤人对一切众生普遍希求的。君是什么?好的领导,好的领导怎么样?好的模样是君,好的模样。亲是什么?亲是真正的爱护,你看父母对子女真心的爱护。什么时候看到?婴儿时候,最明显的时候小孩在一岁,一周岁之内,你看父母对他照顾无微不至。你能不能用这个心对待一切众生?这是亲。师是师长、老师,就是处处都要做好样子,做模范给他看。你把他领导到哪里去?领导到圣贤之道,你帮助一切众生成圣成贤,在佛门里头帮助一切众生成菩萨、成佛,这就是君的使命。他的修学、他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照顾到,这是亲;自己做个好的榜样,给他示现,这老师,君亲师。释迦牟尼佛做得最圆满!
最后一条「普代众生受苦德」,我们为什么要受苦?可以过很富裕的生活,为什么还要吃苦头?代众生受苦。我吃苦头,让众生看到,他觉悟、他回头;我天天享受,他比我享受得更多,每个人比赛,这个社会就麻烦。代众生受苦,具足这些条件这才开始修行,修什么?修止观。止就是中国《大学》里面讲的「格物」,观就是「致知」。你现在就可以看到,儒跟佛不一样,儒从格物致知开头;而佛,佛格物致知前面还有四科,还有四个科目。显一体、起二用、示三遍、行四德,然后才格物致知,不一样。止就是放下,总的来说,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观是智慧现前,我们讲开悟,止是定。
前面讲这四科,都是说的修行之前的预备功夫,预备功夫做得好,你学起来方便,功夫得力。行四德里头,总体精神上来说就是大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怎么度法?给你说了四条,四个原则。大愿怎么产生的?从哪里来的?是知道自性周遍法界,法界众生跟自己的关系是一体,是不能分的。众生跟我分,我不能跟他分,他在迷,他不觉,我不能学他;众生愚昧无知,他伤害我,我不能伤害他,这要知道。我要帮助他觉悟,要帮助他回头,要帮助他回归自性,这才叫圆满。所以地藏菩萨的弘愿,众生要不成佛,他也就不证佛果。实在讲地藏菩萨早就成佛了,还示现菩萨的身分,帮助一切众生成就,这是普代众生受苦德的究竟圆满。这样的修学方法很简单、很扼要,杜顺和尚教导我们,华严宗的祖师代代承传,都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,所以能契入华严境界。止观,《华严》讲五止六观,五止就是依前面能行四德之心来修五止。五止是「离缘止、绝欲止(欲是欲望)、法尔止、无念止、非相止」。今天我们时间快到了,明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五止六观。
《还源观》的原文也不算长,但是非常的精彩,学《华严经》学到这个时候,可以学习这个科目。当然还是有困难,困难的原因,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。所以真正想学,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汤池中心要继续办下去。庆云那里办了,我们这里可以不办,为什么还要办下去?这里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,汤池的社会风气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。这个氛围是其他地方没有的,因为《弟子规》的落实,不仅在中心看到,整个汤池镇在居民日常生活当中,你能看到,这一点是太可贵了。这就是为什么外国要到汤池来学习,没有这个氛围,那你感受就不够深刻,你在这个氛围里头才有真正的感受。所以有人常说,进中心的时候好像都是很傲慢的样子,抬头挺腰,三天课听了之后,出来的时候就九十度的鞠躬。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?这是老师们精神、身教造成的,还有汤池所有的居民,他们日常生活当中表现造成的。现在我们有必要全心全力帮助庆云,帮助书院,帮助这个道场,在那边落实儒释道三个根,希望这个县将来比汤池镇做得更好。汤池镇里面还有美中不足的,他们都能够修正过来,这就真正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圣先贤的教诲,落实在社会,落实在每个人日常生活当中,这是真实的效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