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一九二0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九二0卷)  2008/2/19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17-1920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我们看第七个小段,所事佛同:

  我们学到第八尊佛「星宿月佛」。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为我们提示的,「三业无失,如星明净,随意受生灿然满空,神足自在若依空运转」。文字不多,很值得我们学习。三业就是身口意业,无失,失就是过失,身语意都没有过失,这是法身菩萨,也就是成佛了。没有成佛,权教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都难免有过失。这段经文前面学过,我每次读到都有很深的感慨。自古以来许多圣哲都告诉我们,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,这几句话是圣贤之道。十法界,到佛、到菩萨还难免有过失,更何况在下位的我们,怎么能够说自己没有过失?过而能改就能够成圣成贤,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过失。这桩事情真有,而且太多人有了,哪些人?凡是不能在这一生成圣成贤的都有。要用《华严经》这个地方的境界来说,不能够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的人都有。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对於这个业因那就要认真的反省,认真的改过,过而能改,这就能够把自己提升到圣贤,怕的是不知道过。

  如何发现自己的过失?这个事情难,看别人的过失容易,看自己的过失难!真的有人一生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过失,可是很容易批评别人的过失。这在大乘法里面不叫做修行,叫造业,为什么?批评别人就是造业,身语意三业都不善,都有过失,身表现的是傲慢,言词是恶口,意里面是痴慢疑,肯定有,三业都有过失。会修行的人,看到别人的过失不放在心里,放在心里心就不善了,意业就有过失了,不放在心上。心上没有,口上当然也没有,也不会批评人,也不会有傲慢的态度,你看看这个关键就在此地,这是善。如果能够把别人的不善自己认真反省我有没有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这是大善。在我面前表现不善心行的人,我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他?他是菩萨,他这种示现是来教我的。善财童子一生成就没有别的本事,就是这一招,善人是佛菩萨示现来度我的,恶人也是佛菩萨示现来度我的,所以善财具足恭敬心,礼敬诸佛。诸佛是谁?除自己之外统统是诸佛,他成佛了。如果还有一个跟自己平等的,你就成不了佛,为什么?你对他那个恭敬就不具足,就得打折扣。所以善财童子心目当中没有一个不是佛菩萨,统统在示现给我看,一切时、一切处让我真正做到三业无失,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佛菩萨度我这个众生。我们细细想想善财童子这种心态是不是变态?好像跟一般人不一样,不正常。一般人不是变态,善财童子也不是变态,一般人是迷惑,善财童子是觉悟了,觉悟的人他的心态就是这样的,这不可以不知道,觉跟迷一看就清楚了。但是你得要回头看自己,我是在觉还是在迷?如果我在迷,我什么时候觉悟?如果我在觉,你就要提高警觉不要堕在迷里头。释迦牟尼佛慈悲,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不断的提醒我们,连过年跟大家在一起聚会都提出这个问题,我三业有没有过失?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过失?佛的反省就是这两点,一个处事待人接物,一个自己三业有没有过失。这两桩事情把所有的修学全部都包括了,你看一个对自己、一个对别人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

  这个地方讲的是十住菩萨,十住菩萨已经破无明、证法身了,用禅宗的话,他们是真佛,不是假佛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天台大师所说的「分证即佛」,他不是究竟圆满,为什么?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。三业有没有过失?除了无明习气没断之外,他三业没有过失,所以他的自性示现出来的这尊佛叫星宿月佛。这些佛都是自性所现的,佛土皆是唯心所现的,这个道理深,这个道理太重要了。你要是明白一切诸佛菩萨是唯心所现,那我们要问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?还是唯心所现,西方极乐世界,唯心净土,我们现在住的娑婆世界,唯心秽土。心没有净秽,迷了以后才有染净,染的里面才有善恶。秽土是恶业所现,净土是净业所现,乐土是善业所现,所以佛在经上才告诉我们,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。这个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佛法就圆满了,再没法好说了。我们离开所有的不善,不但三恶道没有了,修罗、罗刹也没有了。我们修种种善,真正做到了三轮体空,三轮体空是断恶修善里面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诸佛净土就现前了,诸佛如来就现前了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所以见佛,心不动。像我们现在的凡夫要是见到佛,那个激动还得了。所以他为什么见不到佛?他情绪激动,佛就不见了,清净心佛就现前,有一点点激动佛就没有了。同学当中有见佛的,想想看见佛那时候决定是自己心很清净,没有一个杂念,佛现前了,这一现前,「佛在面前了」,佛就没有了,为什么?你心动了。心像水一样,水动,水动起波浪了,这影像就不见了,不起波浪的时候,这个水像一面镜子一样,照见,这叫事实真相。什么样的心现什么境界,什么样的心现什么样的众生,众生不是外头来的,是心现识变的。确实,这个道理、这个事实真相,如果不是诸佛如来,没有人能讲得清楚,没有人能讲得明白。我们这一生确实没有白来,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我们遇到佛法,遇到正法。我们读到《华严》,听到这些事实真相,真正听懂、听明白了就晓得成佛不难!为什么不难?本来是佛,现在想作佛还有什么难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回归自性,就是本来佛。

  十住才回头,刚刚回头,「如星明净」,这句话是形容词,像天上的星星光明清净。但是这句话在香港看不到,如果诸位有机会到澳洲、到纽西兰去度假,夜晚你能够看到如星明净,你能看到,你能够感受到心要像这样的明亮、像这样的清净。下面讲「随意受生」,不是随自己的意思,为什么?自己没有意思,自己有意就染污了,这个重要,这句话非常重要。这个意思是什么?众生的意思,六道众生。这就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「随众生心」,随意就是随众生的心,受生是「应所知量」,众生希望见什么佛,这就现什么佛,众生希望见什么样的菩萨,他就现什么样的菩萨,所以这句是随心应量,《楞严经》上的经文。「灿然满空」,这是讲法身菩萨,分证即佛,用现在的话说,他们活动空间的大小。我们今天,不管你怎么样活动,你的活动空间,六道是一个范围,你出不了六道,这个范围不大。而且在六道里面出不了欲界,你有欲,你没有把七情五欲舍掉,所以你的生活空间就出不了欲界。行种种善,最高顶点了,也是欲界的他化自在天,欲界第六层天,最高了,再上不去了。欲能放得下,色没有舍掉,你能出欲界,出不了色界,色界四禅十八层天。色也舍掉了,色舍了这是空界。空舍不掉,你还执著有个空,那好,你的范围在四空天,出不了四空天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。

  空也要空掉,空也不是真的,也是你自性里面变出来的幻相,我们今天讲空间、时间。空间、时间,老同学学过《百法明门》你们都知道,时间、空间在《百法明门》里面是二法。百法一共讲一百法,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法,时间是一法,空间也是一法。这一法排列在哪里?排列在不相应里头。百法一共分五大类,第一个是心法,第二个是心所法,第三个是色法,第四个是不相应行法,第五个是无为法,分五大类。不相应行法,用现在的话说,是抽象概念,不是事实。佛法里头一排列,你就看到它对待时空是怎么看法,不是真的,假的。心、心所、色法都是依他起性,不相应行法是种抽象的概念,完全没有事实,因执著有,你要是离开执著,它就没有了,它就不存在了。这个我们相信,为什么?阿罗汉不执著,他突破时空了,他可以回到过去,他也可以进入未来,时间突破了;空间突破了,他没有距离,哪个地方有感,哪里就现。不过阿罗汉的范围还是有限制,限制在六道,在六道里面他可以随意受生,众生有感他就能示现。初住菩萨因为妄想分别也断了,也放下了,他的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,灿然满空,神足自在。

  讲到神足,神足是神通变化,也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完全是随众生的心,这要知道。因为法身菩萨没有起心动念,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。分别是从动念生的,动念之后就有分别,分别之后就有执著,它是次第生的,不起心、不动念就没有分别执著,而是众生有念。就像江本博士水实验这个情形一样,水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妄想,我们有妄想,我说「我喜欢你」,它就现相,那叫神足自在;「我讨厌你」,它现的相就很难看。所以它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,不是随自己,自然的,这是神足自在。底下一句是比喻,「若依空运转」。他没有依据任何一桩事,理事都没有,所以用空来做比喻。这个空是什么?空是性,性空。性不能说它没有,为什么说它空?你看不见,你听不到,你也闻不到,你也想不到,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都达不到,但是它有,它能现相,它能变成物质,它能变成识。

  所以世尊问弥勒菩萨问得好,因为弥勒菩萨是学唯识的,唯识专家,《瑜伽师地论》是他造的。世尊问的实在讲是替我们问,让弥勒菩萨来解答。「心有所念」,这是讲起念头,心有所念,有几个念头?有几个相?有几个识?问得好!这个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说你有几个念头。念头会生现相,现相就是物质。为什么把识放到最后?这都是随顺世间说的,世间人总以为有个肉体你才会有意识,如果肉体没有了,你哪来的意识。所以我们一看就晓得,这个话是佛随顺俗谛说的。弥勒菩萨答得好,他说一弹指,这个时间很短,「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」,那个单位是百千。我们知道十个千是一万,一百个千是十万,十万是它的单位数。多少个十万?三十二亿个十万,三十二亿还要乘十万,一个三十二亿、二个三十二亿,十万个三十二亿,这一弹指有这么多念。念没有现相,要用现在科学的话讲,大概就是科学讲的能量,能量聚集的时候就变成物质。「念念成形」,念念成形就是念念都有现相,就有物质现象。「形形皆有识」,这个识是什么?见闻觉知。相呢?色声香味。念念成形,这个物质,现在科学家发现物质是无中生有,那个不是念,念不是物质、也不是精神,它能生,变成物质,变成物质的时间非常短暂。科学家能见得到这个事实真相吗?一弹指的三十二亿百千分之一,这个恐怕仪器测不出来,物质存在的时间就这么长。虽然变成物质,那个物质里面就有色声香味、就有意识存在里头,受想行识,太微细了。弥勒菩萨特别告诉我们说,决定不能执著,执著就错了。执著怎么?把那个形相认为是自己的身,把见闻觉知认为是自己的心,这个麻烦大了,这就搞轮回了。这是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科学、讲的哲学。

  第九尊佛是「清净月佛」,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,「善知烦恼现起习气,故得清净」,这句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善。烦恼现起习气,我们知不知道?知道,天天受它困扰,不得清净。菩萨善知,这个善是什么意思?烦恼、习气都不是真的,从哪里生起来?从分别执著里头生起来的。如果没有分别执著,那就叫善知烦恼现起习气,那叫善知。我们在前面能体会到,学到了,精神的现象、物质的现象从哪里来的,我们知道了,一念不觉,从这里来的,这个时间太短暂了。所以《仁王经》上讲的,那是世尊随顺世间人所说的一个比喻,一弹指有六十刹那,一刹那有九百生灭。弹指弹得快,我们弹指弹得快大概一秒钟能弹四次,四乘六十再乘九百,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,这一秒钟。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,也就是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,这是佛的方便说。弥勒菩萨说的是真实的话,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。有念,这个念就是妄想,妄想立刻就起分别,分别立刻就起执著,现象就产生了。在唯识里面讲是阿赖耶识,转识,就是第七识,末那、意识现前了。它讲的三细相,阿赖耶是业相,就是念头,叫业相,业相是动的,业相就变成转相,它转变,转相马上就生境界相,境界相就是物质;转相是精神,境界相是物质,就生起来了。它生的速度之快我们没法子想像,念念成形,形形有识。这是说宇宙的兴起,跟今天科学讲的不一样。

  怎么样把它证实?禅定,大乘教里面讲八地菩萨就见到了,七地还不行,八地菩萨叫不动地,七地还动,非常微弱,八地不动,极其微细的动相他见到了。所以科学讲证据,佛法是要证的,信解行证。行,行讲的是什么?现在我们也懂了,行是讲修行,修什么行?放下,行是放下。放下之后你就亲眼看到,跟佛一样,五眼圆明。用什么眼看到的?佛眼,佛眼看到了,法眼还不行,佛眼才看到,看到事实真相。然后知道烦恼从哪里来的,烦恼原来就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,一动,把智慧变成烦恼了。我们现在烦恼非常严重,我们动得太厉害,我们的心简直是波涛汹涌,预言里面所讲的几十尺的海啸,我看到预言里面讲的有一百五十公尺的海啸,大概我们现在心里面那个动就像那么大的大浪,你怎么能看到真相?所以真的被烦恼害了。要知道你的心本来不动的,能大师见性告诉我们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那是真心,真心不动。我们现在看到外面境界,一看心马上就动,合自己的意思,贪恋就动了,不合自己的意思,瞋恚就动了,动得很快。真正得道的人怎么样?无论什么境界现前,不动心,佛来了不动,魔鬼、畜生来了也不动。他为什么会不动?他知道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有什么好动的?知道真相。这就更深一层了,知道烦恼是智慧的扭曲、变形,心不动的时候,烦恼全变成智慧,都恢复了,动的时候,智慧全变成烦恼。不动心的时候,恶业就是自己的性德,动的时候,自己的性德就变成恶作;不动的时候,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变成净土,法性土,动的时候,法性土就变成六道里面的业报土,所以它是一不是二。善知,他能在这个境界里得清净,他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晓得事实真相。我们现在的麻烦就是对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。

  所以佛法里典型的修行人是宗门,天天在那里盘腿面壁静坐,那个形相是什么?形相是不动,里外都不动,做出样子给人看。第二个典型也是了不起的,持名念佛。持名念佛是身动,心不动,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。顺境、善缘,阿弥陀佛,逆境、恶缘,阿弥陀佛,把你的七情五欲,这一句阿弥陀佛全代替了。这就是外面你看到有动,有经行、有拜佛、有止静,里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除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也没有。这两种叫大修行人,所以得清净。清净得到了,一个法得到了,一切法都得到了,清净是性德。我们现在所讲的真诚就得到了,平等得到了,正觉得到了,慈悲得到了,下面我们再讲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统统得到了,一个得到全得到。这叫真修、会修。

  末后一尊佛「明了月佛」,「观察无数众生根欲智慧心境,余不能知,唯自明了」。这十尊佛就配十住,我们就晓得,明了月佛就是第十住的法身菩萨,这是十住到顶了。观察无数众生,这个无数是遍法界虚空界,只要见性,性遍法界,见了性之后,你的生活空间、活动的范围就是法界虚空界。虚空是形容,法界是真实说,因为在凡夫观察当中,虚空最大了,再找不到一样东西比虚空更大,所以用虚空来形容。其实法界才是真大,虚空界不大。俗谛里头虚空最大,真谛里面法界最大。遍法界虚空界,那个世界没法子计算,无量无边的世界,那众生更是无数了。确实佛经上形容,无量无边无数无尽。这些众生的根,根性,欲就是爱好,他喜欢的是什么,什么样的根性、他喜欢什么、他的智慧、他的心境,菩萨没有一样不知道。为什么他知道?因为那些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自己心现识变的,他怎么会不知道?正因为他知道,所以他的感应不可思议。

  那我们要问,菩萨真的没有起心动念、真的没有分别、真的没有执著,他怎么会知道?余不能知,余是什么?我们从这句就体会到,根、欲、智慧、心境是能感,菩萨他就能应。从凡夫来说,凡夫的心能感,菩萨所应,就是菩萨的法性,法性自然就有应,众生没有感,没有感他就不应,就没有应。这六个字是能感,代表的能感,所以自性变幻无穷。你求佛,佛应了,你求观音菩萨,观音菩萨应了,你求地藏菩萨,地藏菩萨应了,中峰禅师告诉我们的话跟佛讲的完全相应。这些佛菩萨应了,你求他,他都来了,你一定要知道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这叫真信。你可不能想我的心性之外真有这些佛菩萨,那你叫迷信。有没有感?也有,不能说没有,这是妙极了。你拜妖魔鬼怪,妖魔鬼怪都现形,还是自性变现的,自性心不清净。但是什么?他有根、他有欲,根是讲缘分,他有这个缘。与佛有缘,与菩萨有缘,与罗汉有缘,与天神有缘,与罗刹、修罗有缘,造贪瞋痴的人是与三恶道有缘,他喜欢,这里面因果的现象就出来了,所以是因果不空,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因果几时有的?我们一念不觉那时候因果在其中,就有了,一念不觉是因。为什么一念不觉?这个没有原因,可是一念不觉是因。下面把自性变成阿赖耶识是果,阿赖耶识里头的业相是因,转相是果,转相是因,境界相是果,这个因果总是循环的,很复杂。你把这个根找到就好解决,根是一念,一念断掉了全都没有了,所以修要从根本修。於一切法学什么?学不起心、不动念。

  所以会修的,在那里,不碍修行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不是叫你不看,不是叫你不听,我什么都接触,接触就学什么?先学不执著,从不执著开始,按著佛教给我们的顺序容易,我首先学不执著。真的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不要跟人斤斤计较,什么都好,善也好、恶也好,佛也好、魔也好,为什么?全是假的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这一点你要知道,你的心就平等了,平等就清净。这个是佛,我要拜他,要恭敬他,那个是魔,我要远离他。错了,佛跟魔是一不是二。我们的心不清净就变成魔,心清净就变成佛,佛跟魔统统都没有。所以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。所有一切法是自性变现的,《坛经》里面最后一句说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自性不可得,万法哪里会真有?所以佛都不能执著,执著佛,佛就变成魔了。佛要不要敬?敬,不执著。见到佛像就要想到明心见性,这就对了,就要想到回归自性,这才唯自明了,所以佛号叫明了月佛。

  月的意思前面说过,代表三德,智德、断德、恩德,都是自性里有的。智慧是自性本有的。断德是什么?断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东西要断掉。恩是什么?恩是处处现身说法普度众生,这大恩大德。为什么会这么做?智在那里推动,这个智知道什么?整个宇宙是一体,一切众生是一体。不但有情众生跟我是一体,无情众生,花草树木、山河大地、虚空法界跟我是一体,所以自然起这个作用。我没有成就,一切众生度我,我成就了,我度一切众生,这是恩德。我成就之后也跟诸佛一样自然现形,报众生恩,我的成就是从众生那里得到的启发,知道回头。凡夫的毛病是不肯回头,不知道回头,殊不知回头就是。时间哪有长短,回不了头来才告诉你无量劫,修行要生生世世无量劫,你回不了头,如果你回头,念劫圆融,无量劫都可以变成一念,觉了,觉就一念,迷了的时候,这一念就变成无量劫,这告诉你时间不是真的。所以佛菩萨说话,佛经典这些文字难,难在哪里?难在意在言外,你要是执著这些文字那就错了,大错特错了。所以马鸣菩萨《起信论》里面教导我们读经听教的方法,那个重要,他讲的三个原则,离言说相,你听讲经不要执著言语,你执著言语你错了,你要听它的意思。所以言外之音奇特,那你就真会听。不要执著名字相,什么佛、菩萨、罗汉,这都是名相,你不要执著这些,这都是假的,假名。老子都说了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离心缘相,心缘相是想它的意思,一想就错了,不能想,懂多少就多少,不懂没有关系,明天会懂,明年会懂,你不要著急,你心愈清净你懂得就愈多,你懂得就愈广,为什么?是你自性里面的东西,没有一样是自性之外的。

 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求学,全是心外求法,我们都不能说。心外求法的都不是正法,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,都不是诸法实相,而是诸法的幻相,幻相里头哪有不生烦恼的?哪有不造业的?哪有不遭苦难的?肯定的。如果了解诸法实相,佛经上讲得真的简单扼要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。六百卷《般若》我们读了之后,实在讲《金刚经》是六百卷《般若》的总纲领,《心经》?《心经》又是《金刚经》的提要,《金刚经》就是《般若心经》的注解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就是《金刚经》的详细说明。我们更简单用一句话把它做个总结,世尊二十二年所说的《般若》讲些什么?无非是告诉我们,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实在就是弥勒菩萨答覆释迦牟尼佛这个问题,一弹指,这么短的时间,弹指之顷,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每一个念都成形,都有现相,每一个现相都有识。那个成形是什么?是色,色声香味,这是形。形形有识,识是什么?识是见闻觉知。方老师讲这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。我们今天体会到了,不但是哲学的最高峰,是科学的最高峰,那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更不必说,真讲到究竟圆满。世间有这么好的东西,透彻了解了,你遇到真是人生的大幸!彭际清居士讲得很好,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」,你遇到了大乘。比武则天说得还好,开经偈是武则天作的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能说出这个话都是了不起的人,不是一般人能讲得出来的。

  下面总结的来说,「以此十因,成兹十佛。上且随要相属以为此释,委明其相如十住文」。详细说明在底下「十住品」里面会讲到,这个地方仅仅是说,像我们讲用提要的方式来知道它的关系,因果关系。这十种因,感这十种佛。由此可知,第十住的菩萨,无论他见哪一尊佛,对他来说都是明了月佛,佛没有名号,菩萨也没有名号。第九住菩萨,九住是法师住,这是教化众生的,他所见的一切佛都称之为清净月佛。清净是因,明了是因,你看看,因跟果相应。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,所见的佛是阿弥陀佛,现前了,因果相应。学天台的法师,他们每天念的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他见到的是释迦牟尼佛。世俗之间,还有许多善男信女念观世音菩萨,他见到的就是观音菩萨。观音菩萨的相貌也非常之多,也是随众生的根、欲、智慧、心境现相,不一样。我们看到观音菩萨变相图有五百张,画册两册。有现佛身的,有现声闻身的、缘觉身的,还有现童男童女身的,三十二应,五百多张。实际上五万、五十万、五亿都不止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,我们现在明白了,都懂得了,疑惑都没有了。唯有断疑才能有清净信心,只有清净信心他才生智慧,才真正起感应道交的作用。真的像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,上跟诸佛菩萨起感应道交,下面跟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,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,这不能不知道。

  这十尊佛介绍了。下面我们看第八段,所事佛同是第七段,第八段:

  【是诸菩萨至佛所已。顶礼佛足。】

  这段经文只有这一句。『是诸菩萨』,就是十方来的菩萨。十方佛也来了,菩萨见到佛,『顶礼佛足』,这是「礼敬同」,这是十种同里面的礼敬同。礼敬非常重要,决定不能够疏忽,为什么?它是性德,礼敬是自性良德良能的自然流露。什么人能做到?初信以上的就做到了。举佛,你知道礼敬,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是未来佛,要不要礼敬?我们拜佛通常都拜,拜佛的人开始第一拜是一心顶礼十方三世常住佛,第二拜是一心顶礼十方三世常住法,第三拜是十方三世常住僧,先拜三宝,然后再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或者简单的称南无十方三世佛、南无十方三世法、南无十方三世僧。这里头的三世有未来世。过去佛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了一些,过去佛无量无边。在《三世三千佛名经》里面世尊为我们介绍过去千佛、现在千佛、未来千佛。这是举例介绍了一千尊,实际上是无量无边。未来佛是谁?未来佛是现在一切众生。如果我们对一切众生不敬,就是对未来佛不敬;对未来佛不敬,你就成不了佛。所以大乘教里头,我们常常看到有这么一句经文,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。普贤行是什么?普贤行第一个就是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所以要心目当中人人都是佛,真的是经上讲的,它不是形容词,说的是实话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真修行人为什么做得到?因为他不看相,他看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无情众生它有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讲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。我们对有情众生要尊重、要礼敬,对无情众生还是要礼敬。把礼敬做出来,把礼敬培养出来,我们的性德就开始向外流露了。现在全迷了,流露出来的是什么?流露出来的是烦恼、造业、愚痴。愚痴是我们自性般若变现出来的,迷了之后扭曲了;造业,贪瞋痴慢、是非人我,是德行里面扭曲了,我们的万德万能变成这个东西出来了。相好,这是讲果报,我们现在把它变成六道轮回,扭曲了。

  现在没有别的方法,走回头路,回头就是。人就是不肯回头,所以佛法叫回头是岸。不但是佛法,世法也是这样说,世间大圣大贤,你看到大富大贵的时候,这是世间人所希求的,你得到了,这时候怎么样?古人常常放一把如意,或者是摆在自己桌上,或者是拿在手上。如意是什么意思?如意那个头是扭转过来的,回头就如意了,不回头你就不如意,所以它是表法的,回首如意,世出世法都讲求,佛菩萨手上拿如意,提醒自己,礼敬是什么?从傲慢回头,你才能做到礼敬。这个事情,世间人很难。谦卑是德,你看孔子、孟子,你看他们谦不谦卑?你看释迦如来,乃至於看看其他宗教那些创始人,你看穆罕默德,你看耶稣、看摩西,你看他谦不谦卑?真谦卑,真正知道尊重别人,不敢轻慢别人。要学圣学贤从这里学起,所以普贤十愿它摆在第一。

  有礼敬当然就有称赞,但是礼敬是从佛性上说的,所以它是平等,没有差别的;赞叹是从性德上讲,也就是说你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应,这要赞叹,与性德不相应,不赞叹。这是对世俗人讲的,世俗人如果人做坏事的时候你也赞叹,那他善恶不分,他会迷得更深。礼敬,善人要礼敬,坏人也要礼敬,凡是人都要礼敬。赞叹有差别,他心行不善不赞叹,但是怎么样?不批评,不批评、不赞叹,这个重要。这显示出包容,有容乃大,能感化别人,让别人回头,时间久了,让作恶的人自己生惭愧心。所以圣人教人完全用感化,深度的感化。深度的感化需要智慧、需要耐心、需要时间,不是求很快叫人回头,不可能,他业障重。所以一定要晓得恒顺众生,随喜里面以善巧方便帮助他,那叫功德。他当时不知道,当时甚至於责怪你,但是等到他哪一天觉悟他就感恩了,这要很长的时间。所以赞叹不容易,要有智慧、要有善巧。

  供养是平等的,广修供养,善人、恶人都要供养。善人可以多供养一些,为什么?帮助他做好事;恶人少供养一点,只要他能吃饱穿暖就够了,你供养太多了他做坏事。这些都要有智慧,不是有差等,是平等,但是防非止过要懂得,不能帮助他做坏事,这都是处事待人接物。你看这三样东西学好了,你法缘殊胜,能够走遍天下,不但走遍天下,能够走遍六道轮回,统统欢迎你,没有不欢迎你的。可是自己怎么样?自己要天天修忏悔,忏除业障。没有见性决定有业障,这个自己要承认,功夫不能进展是不知道忏悔。所以小有成就的时候,是个很可怕的一个阶段,为什么?很多人赞叹你、恭维你,自己也以为真的不错了,得意忘形,傲慢心生起来,马上就退转了。从前可以接受人劝告,到后来别人劝告的时候你不会接受了,这个就很可怕。所以人毁掉,不是别人毁你,自己毁灭自己,不可以怪别人。你的成就那是很多人帮助你成就,连那些天天毁谤你的、找麻烦的,那都是帮助你、成就你,成就你忍辱波罗蜜。毁灭决定是自己,与别人不相干。这些道理都要懂,而且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上,用不上不行,要用上。所以佛经上讲的「日日是好日,时时是好时」,我续了两句,这是我学佛的心得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细心去省察、去观察,你就明白了,想不通,你就常常想想善财怎么成就的,就明白了。

  夫子当年对颜回的赞叹,颜回也是示现,他死得早,他留给我们的是品德、德行,夫子赞叹他有四桩事很难得。第一个,他能够坚守原则,父母、老师所教的,他在任何环境都不会违背,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他都能把持得住。这个不容易。我们想想看,我们自己能不能坚持原则,儒释道这三个根是原则,我们是不是真正认真来学习?过去没有学的,没关系,那是过去的事情,现在明白了,现在懂得了,我现在补习来得及,不是来不及,一念回头就成佛道了,哪有来不及的事情!在大乘教里面,转凡成圣需要多少时间?一念之间。我们把这个念头转过来,儒释道这三个根就成就了,再往上提升,转凡成圣。颜回第二个好处,喜欢听别人劝告,也就是说喜欢听别人对他的批评,他感激,不管你批评的是对还是不对,他都欢喜接受。这教给我们,不对的不要辩别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就好了。批评我的,「我没有这个过失,他冤枉我了」,你这种态度谁还敢再批评你?所以夫子赞叹颜回这点长处(一般同学没有),容易接受别人劝告。现在人有过失你劝他,他还要辩别,总认为是冤枉,结果怎么样?他真的是冤枉,冤枉别人好心劝导他,不是别人冤枉他,他冤枉别人,还自以为是。我们就晓得,这种人纵然很能干,能人、强人,他不是善人,他不是君子,他不是贤人。贤人、君子不是这样的,欢喜接受,对人感恩。在佛法里面讲,成就自己忍辱波罗蜜。第三个,夫子赞叹颜回,颜回不敢做官。这是什么好处?这里头给别人做个好榜样,你看一般人争著去做官。颜回知道做官要负责任的,做好是应该的,做得不好你就有过失,不是好干的事情,这个道理他懂。为大众做事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,你才对得起人,你没有尽到的时候,让老百姓还在受苦受难,你怎么能忍心?所以不好干,这不能不知道。夫子赞叹他是很有道理的,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所以遇到这些决定不争。有这个机缘,一定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,有没有德行,有没有智慧、善巧方便把事情做好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