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九一九卷) 2008/2/16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1919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第一大段的第七小段,所事佛同:
我们学到第六段,第六解脱月佛。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七,第七是「无上月佛」,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给我们提示的,「闻十不退,可谓无上」。就本经教义来讲,这个十不退就是十住。从初住到十住,听到佛的教诲能够信受奉行而不退转。说到这个地方,我们学佛的同学必须要知道,佛法自古至今的承传人数不计其数,可是真正依教修行证果的人没有多少,真的是所谓凤毛麟角,这是什么原因?如果我们把这个原因找到,把这个原因消除,我们这一生也能成就。如果不知道这个原因,很可能我们这一生的学佛只是种善根而已,这是肯定。古大德虽有说,而且佛在经典里面常常讲,可是很少人注意到经上讲的一句话,叫「直下承当」,这句话太重要了。佛给我们讲,讲得太高了,这不行,我不敢当,我做不到,那就不能成就,这一生就种了一个善根,来生后世遇到缘再来。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一点,我们要特别加强学习。
大乘《华严经》里面我们曾经学过,世尊告诉我们两句话非常重要,「迷唯一念」,这一念是什么?动念,起心动念,这是妄想分别执著,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杂念,杂念太多,这是迷,一定要知道是迷的现象,迷上头还要加个字,愚痴,叫愚迷。「悟止一心」,一心就觉悟。情忘了,情是情识,执著没有了,心里头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这是悟。我们烦恼习气很深,没有法子悟,怎么办?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,就是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我们要这一生不空过,就要记住,「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皆是为我说,不为别人,我必须直下承当」,那你就得到胜妙功德大利,这个大利是这一生作佛去了。我今天特别把它说出来,古今多少人一生不能成就就是不敢直下承当。所以你一定要肯定,四十九年所说是为我一个人说的,与别人不相干,我就成佛了。现在人不但读佛经是什么态度?佛这个经文是为哪些人说的,这个讲法是为什么人说的,都不是为我说的。法师讲经,听讲经也是如此,法师说这些话是为哪些人说的,从来没有听到法师说这个话是为我说的,很少有这种人。能知道这个话是为我说的,他就得利益。不是为我说的,他怎么会得利益?善财能够一生圆满成佛,不但佛所说的、佛所表演的他完全承当,佛是表演给我看的,佛是为我说的。菩萨如是,阿罗汉如是,祖师大德如是,乃至於世间所有一切人,他们一生所作所为、所说所言,全是为我,都是诸佛菩萨示现,只有我一个是凡夫,只有我一个是学生,所以他一生圆成佛道,没有别的原因。
大乘教里面常讲,总在遇缘不同,什么缘?敢直下承当的人成就了,这叫上上根人,他承当,不敢当的人那是中下根性,他不敢当。从早到晚,从初一到腊月三十,他什么时候能够不动念呢?都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迷,迷唯一念,念念都是迷。杂念愈多迷得愈深,迷得愈深造的业就愈重,他受的苦就愈多。所以八万四千法门,为什么一切诸佛赞叹净土法门?净土法门是善根最深厚的人修学的,直捷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加持,问题是你要肯信,不信没办法。信念佛这个法门,大难!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。难信,我们不都信了吗?难信,为什么?你不是真信,你那个信不算数的,那不是真信。什么人叫真信?真信的人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绝对没有第二念,那叫真信。我们还有无量的杂念夹杂,从来没有念过一声阿弥陀佛里头没有杂念的,一天念一万声、念十万声,里头还是夹杂著杂念,这就不是真信,所以没有效果,为什么?他跟心性不相应。心性是真佛,心性是自性佛,就是佛常常讲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只要你没有杂念你就是佛,你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两样。由此可知,杂念非断不可。有人说我还有许多事情必须要处理掉,我才能放下杂念,你那个必须处理掉还在就是你放不下。你要常常想到,如果现在一口气不来,你那个没处理的事情你还要起来去处理吗?你还要再投胎来做人去处理你的后事吗?糊涂到所以然。放下,就是放下,一刀两断。事随缘就好了,这是佛常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。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没有意见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动念,这是佛,这是法身菩萨。
今天我们看到清凉大师的开示,闻十不退,那真的叫无上,听十住法不退心。说到十不退,我们先介绍一下《起信论疏》里面所讲的「五不退」,说得很具体。五不退第一个是信不退,第二个是位不退,第三个是证不退,第四个是行不退,第五个是烦恼不退,这对我们学习非常重要。第一个讲,「信不退,谓十信位菩萨(跟华严经讲的是一样),发大信心,笃信中道圆妙之理,常住平等,不迁不变,信行满足,而无退转也」。这个信就是十信,前面我们说得很详细,十种信心,我们今天就不要再重复了。什么是中道圆妙之理?中道是讲非空非有,不二法门,圆满微妙。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一切法,相有性空,空有不二,这就是中道圆妙之理;事有理空,理事不二,中道圆妙之理。今天我们把理跟事分开,就走偏了,不是中道。为什么把它偏掉?就是不相信,或者是没有智慧。为什么没有智慧?杂念太多,业障太重。中道圆妙之理是本来有的,是自性里面圆满具足的,像《华严》所说的一样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,毛病出在这里。相是事相,我们现在这个人身,得的人身,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都是属於相。相从哪里来的?相是性现的、是识变的,性识没有自体,能现能变的性识不可得,它不是心法,也不是色法,用现在的话说,它不属於精神,它也不是物质,我们的六根接触不到,思惟想像都达不到,它真有,它真能现、真能变。
能现能变的速度,佛在经上讲的,一弹指。一弹指的时间很短。弥勒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,佛问弥勒菩萨,心有所念,几个念头、几个现相、有几个情识?弥勒菩萨回答,「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」,成形就是有色相,念念都有相,「形形皆有识」,只要有相,里面就有识。相是什么?相是物质,识是什么?识是精神。这个话是大乘中道圆妙之理,那真的是高等的哲学、高等的科学。我这个说法恐怕一般人还听不懂,我们用比喻来说,像电影放映机,我说了我也很感谢,有几位同学真的给我找到了,找到一台八厘米的放映机、一台是十六厘米的放映机。我们将影带放在放映机里面,就能看到这个现相。影带,实际上就是讲的幻灯片,一张一张的幻灯片,几万张、几十万张,没有一张是相同,这大家都知道。放映的时候,一秒钟,我们弹指不到一秒钟,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,就是一秒钟的四分之一。放映机放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张,四分之一是六张,这一弹指是六张,四六二十四,一弹指六张。每一张放到银幕上都有画面,那个画面就是形,成形,只要有画面在的时候它就有精神的东西在里头,这个精神是什么?它就有反应。这个反应以前我们不知道,通过日本江本博士对水做的实验我们明白了。水是矿物,它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绝对没有,但是它有反应。我们用善念对它,它会变成非常美的结晶给你欣赏;我们用恶念对它,它现出反应的现相就是很难看的画面。江本博士实验了几万次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它会听音乐,你放古典音乐给它听,它图案很美,放现在的摇滚乐给它听,图案很难看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识。
所以佛问的是几个念、几个相、几个识?我们用放映机放映是一弹指六个相,每个相都有识。弥勒菩萨答覆释迦牟尼佛的,一弹指不是六个画面,一弹指是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。念念成形,就像是张张都有画面打在银幕上。只要有画面,它就有识,它就有应,众生有感它就有应,感应道交,这叫诸法实相,这叫真相。弥勒菩萨还对我们说了一句重要的话,「不可执持」,对於这些色相、情识你都不要执著,你执著就错了。这是什么?自然现象。后面他说,佛的威神能够入这个境界。就是刹那的那个境界,这个时间太短了。可是中道圆妙之理没有时间,叫念劫不二,一念是一刹那,就是亿万分之一秒,跟千年、万年、无量劫是相等的、是平等的。这就是说它没有空间,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,没有时间是没有先后,不二法门。这个信不是普通的信,笃信,他真信,一丝毫不怀疑。为什么都笃信?明白了。如果我们把电影放映机的速度给它加速度,它现在放的速度一秒钟才二十四张,我们加十倍,就是比它快十倍,那就是二百四十张,可能在画面上已经看不到人了,你只看到画面在动。如果再加十倍,二千四百张、二万四千张,可能你看到是一片白的,你什么都看不见。现在这个速度佛讲加到亿万倍,还不是一亿四千万倍,加到三十多亿万倍,这是讲我们现前宇宙的真相。所以相是假的,相不住,它停不住的,刹那生灭。
主宰这个品质的,现在人讲品质,这个画面的品质谁在主宰?不是人主宰,没有一个人主宰,是自己的念头在主宰。你的念头善,画面就是非常美好的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;我们念头不善,那就像现在地球上的严重的染污、天灾人祸,它就呈现这个画面。不管是善、是恶,全是假的,都不可得。华藏、极乐不可得,饿鬼、地狱也不可得。但是迷了的人他像作恶梦一样,他要去受,受得很冤枉,受得很辛苦,所以佛菩萨看到了,叹一声气,「可怜悯者」,为什么?假的。如果真有这些灾难你受,佛菩萨不可以这样说话,这样说那是说风凉话,那怎么能对得起人?佛菩萨句句都是真话,你冤枉受了。根本的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,所以你不相信。什么时候有信心还不退?初住菩萨以上。初住菩萨,十信心里头讲信心、念心、精进心,讲十心,十种心圆满的时候才叫做初发心。初发心总的来说,真诚心现前了。真诚难得,这个心一现前就成佛了,无量劫的什么业障全没有了,为什么?业障是虚妄的,妄心里面现业障,真心里头没有业障。你把妄心放下,真心现前,真心是清净的,没有染污;真心是平等的,没有高下;真心是觉悟的,没有迷惑;真心是慈悲的,没有自私自利。他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所以常住平等,就是清净平等觉,常住清净平等觉。不迁不变,迁是移动,变是变化,他从来不动摇,从来不起变化。信行,信了之后把他所信的这些理事都能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上、用在处事待人接物。释迦牟尼佛他的工作是为人演说,教化众生,这是他的工作。教学当然要接触广大的群众,他能把他的信不退全用上,这是应当学的。
第二个,「位不退」,菩萨十信圆满了,「入十住位,乃至十行、十回向位,即得分见法身,住正定位,而不退转也」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明有四十一品,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,后面还有四十品无明。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得很好,这四十品无明是无始无明习气。这个习气不碍事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、才艺、相好统统现前,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,众生有感,你就有应。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自然就现什么身。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,你用什么身感,他就现什么身,他现身来帮助你;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现佛身,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,应以魔身得度他就现魔身,应以妖怪身得度他就现妖怪身,都是佛菩萨。奇怪,佛菩萨怎么会现魔、会现妖怪?你喜欢魔他就现魔,佛菩萨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。就跟水实验一样,我以善心,它就现佛相,我用恶心,它就现魔相,所以说佛是佛,魔也是佛。为什么现魔?你自己有业障,必须要魔来折磨你,把你的业障消掉,你想是不是好事情?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,「人人是好人」,佛是好人,妖魔鬼怪都是好人,「事事是好事」,天堂是好事,地狱、饿鬼是好事,没有地狱、饿鬼你业障怎么消掉?所以是消业障的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你的心就平了,你见到佛,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;见到魔,也是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,你晓得他们都是成就众生的,他不是害众生的。你看到害众生,那是替众生消业障的,他造那些业障,必须要用这个方式把它消掉,他才能再回来接受正法。有这些业障存在的时候,佛度不了,他不相信,他不接受佛法,业障消除掉之后,自然就接受。六道轮回不是哪个造的,不是佛菩萨造的,不是上帝造的,也不是阎罗王造的,是你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,业力感召。要说是谁造的?你自己造的。天堂是你造的,极乐世界是你造的,阿弥陀佛是你造的,饿鬼、地狱还是你造的。总的一句话,古人说得好,自作自受,不能够怨天尤人。
所以在这个位次上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他见了法身,初住菩萨就见法身了。见法身是真心、真身,不是这种肉身,真身、法身是什么?法身没有相,法身能现一切相。我们很糟糕,我们执著这个身是自己,所以就不能现第二个身,如果不执著这个身是自己,自己是法身,那自己的身就千变万化,不是随自己意思变,随众生的意思。众生是菩萨根性,他看到就是菩萨,人天根性,他看到就是人天,他还带著妖魔鬼怪的习气,他见到就是妖魔鬼怪,这么一个道理,总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所以佛说了,一切法从心想生,是你自己心想变现的,不是别人心想来供养你给你受的,不是,那你就完全错了,都是自己心想生。所以见性之后,就像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他心是定的。极其纷乱的场合,他心还是定的。这是真功夫,这是一般人无法想像得到,叫位不退。这都是大乘教上所说的。
第三,「证不退,谓菩萨三贤位满,即入初地」。这个证是到初地,登地了,他就入初地,「乃至七地,证遍满法身,生无边佛土,而不退转也」。初地到七地菩萨,他所证得的法身作用达到圆满,也就是说他的生活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,哪个地方众生有感,他统统都有应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所以证不退是讲地上菩萨,不是三贤位。无始无明的习气,四十品习气已经断掉三十品,还有十品,十品很薄了,你看他所起的这个作用,跟如来果地上简直就没办法辨别,跟佛是一样的。一地到七地,一地是欢喜地,叫初地,二地是离垢地。名相上虽然是这么说,境界我们没有办法想像。他的欢喜绝对不是像我们这样,我们的欢喜是烦恼,七情五欲里头,七情你看头一个就是喜,喜怒哀乐爱恶欲,烦恼!欢喜地的菩萨还起烦恼吗?他那个欢喜怎么解释?他那个欢喜是烦恼全没有了就欢喜,烦恼的习气都没有了。初地菩萨烦恼就没有了,到初地菩萨烦恼习气都没有了,这真欢喜。
七地圆满,到第八地,叫行不退。「行不退,菩萨七地功德满足,入於第八无功用地,一切功行永无退失也」。八地菩萨叫不动地。八地菩萨用什么功?就是不动,如果到一动就退转了。诸位要知道,一动就迷了,不动,如如不动,跟究竟圆满佛果上一样。所以佛常常在经上跟我们讲,这个地位见到阿赖耶识里头的微细相。这个微细相是什么?就是前面我举的这个例子,弥勒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的,一弹指里面有三十多亿的生灭相,他见到了。我们试试看,看电视这个画面,一秒钟二十四次生灭,你能不能看到,一张抽掉了,底下一张来了,看得清清楚楚的,一张一张的?看不出来,它太快了,叫它慢一点。我们要看慢一点,减速,大概一秒钟换四张我们会看得清楚,一个画面看到,马上跳一张,又换一张。一秒当中十次就看不清楚了。电影的画面是一秒钟二十四张,那是什么?心地非常清净的人,二十四张,张张看清楚,靠定功。八地菩萨那个定功,一秒钟几十亿、几百亿分之一秒他都能看得清楚,张张看得清楚,一张都骗不过他,那是什么定力!定力的浅深,从这个比喻上你能够体会到一些,再快的速度他能看出你转动的情形。这么深的定功,佛说是你自己本来有的,一点都不希奇,你也不要羡慕别人,自己有。有,失掉了,失掉现在把它找回来,这叫修行。所以你要记住,八万四千法门,包括净土法门,净土不例外,全是修禅定,如果不是修禅定就不是学佛。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、是门道,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说方法不一样、门道不相同,全修的是禅定,也就是说要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给定下来,就这么回事情。我们今天采取的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,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持名念佛是修禅定。
怎样才能得定?前面说过了,心里面只保持著佛号,把其他的杂念全放下。你要问,有什么好处?头一个好处,你健康长寿。为什么?你能这样修的时候,你不造业了,你天天消业,天天不造业。造业是什么?起心动念是造业,妄想是造业,你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分别执著都是造业。我每天只念阿弥陀佛,你要说造业,我就造这一个业,别的业都不造。这个业造成功了,到极乐世界去了,阿弥陀佛接引你去了。所以这个业叫净业,只造一样。教之道贵以专,咱们修之道也贵以专。你说:这样我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吗?没错,开头是什么都不知道,功夫成熟了什么都知道。功夫是什么?见性了,就是开智慧了。你先要得定,定久了自然开智慧,智慧一开什么都知道。所以不要学,学得很辛苦没用,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无尽藏比丘尼就是这个意思。法法圆满通达,与学、无学不相干,与你的清净心有关系、与你的定慧有关系,如何能够在一切境界保持个不动心。所以一般人放心不下,不动不行,他不知道动心不行,不动心真行,不动心是随缘。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。行不退,一直到圆满成佛。
末后一条是「烦恼不退」,烦恼怎么不退,烦恼不退不就有烦恼吗?是的,这是说「十地菩萨满足,入等觉位」,再上面就是究竟佛位,在这个地位上,「了烦恼即是菩提,岂更有烦恼之可退转也」。没有烦恼可退,为什么?烦恼就是菩提,生死就是涅盘。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觉悟了就叫菩提,迷了就叫烦恼。所以在这个位置上,有没有烦恼?没有烦恼了,菩提是智慧,所以烦恼跟智慧是一样的。迷了,智慧就变成烦恼,德能就变成造业,相好就变成恶报,这是迷;觉悟了,烦恼变成智慧,你那个造业都变成德能,你的恶报都变成乐土,变成极乐世界、变成华藏庄严,转变了,这是给你讲真的。所以修行到了顶点的时候,你觉得十法界是一不是二,一真法界在哪里?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我们在《三时系念》里面看到,中峰禅师说「此方就是净土」,净土是极乐世界,我们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就是此方,「我心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我心」,你还有什么业障?没有了,这叫大圆满,这叫真自在。方老师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不是从外头来的,是从自己觉悟当中来的。你不觉悟,就变成生死苦海,就变成烦恼、灾难。所以这个问题在觉迷,真的是大学问。
五种不退,包括此地所讲的十不退,大意是相同的。我们也要讲到反面的,世尊在《涅盘经》上讲五种退心,「五法退菩提」,这我们要留意。不退的要学,会退的我们要避免。第一种会退心的,「乐在外道出家」,乐是欢喜,喜欢在外道出家。这个外道是广义的,广义的讲法怎么样?心外求法都叫外道。现在我们佛门里面还是心外求法。怎样才能避免?大乘,小乘还是心外求法。大乘现在是不是真的从自性里面求?大乘经上是这样的,可是我们学习大乘的人,依旧还有分别执著,大乘不得其门而入,所以现在出家全是在外道出家。什么时候真正觉悟一切法从心想生,那就不是在外道出家,那在佛法出家了,你真的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,这才叫正法。他下面注解说,「谓人之出家,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」,这是大乘法。这一生当中,不是说了生死出三界,了生死出三界未必是正法,为什么?得不到菩提,要怎样才得菩提果?要超越十法界,菩提果是证法身;你不能够证得法身,你就不能证菩提果。所以能够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小乘,在佛法里面讲小果,不究竟,分段生死虽然了了,变易生死还在,还有。
下面讲「若从外道,则增诸邪见,作不善业,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这话是对我们说的,我们今天是不是顺从外道,为什么?增长邪见。这个话用清凉大师的解释就容易明白了,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有解无行,增长邪见」,是不是外道?我对《华严经》了解,我讲得头头是道,但是我的行为连十善业都做不到,还是会干杀盗淫,还是有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,心里头还是有贪瞋痴,这就是增长邪见。如果反过来,「有行无解」,十善业道我能做到,但是经教不通,清凉大师说「增长无明」,都是错误,都是外道。那要怎么办?解行相应,有解有行,这是诸佛的正法,不能偏在一边,所以叫中道圆妙之理,解行相应。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道场要建造成佛祖世代相传的正法道场,这个道场有解有行。至少我们希望将来每天有六小时的讲经,有十小时的念佛;没有办法做到十小时,至少也能够做到八个小时,多一点。不得已的时候,一半一半,每天六个小时念佛,六个小时讲经。六个小时当然不是一个人讲,所有在这里认真研教的,研教要念佛,不念佛你就没有行,没有行会增长邪见;光是在念佛堂念佛不听教,会增长无明,都不行,所以一定是解行相应。
我们听了经的人,佛门里面自古以来培养这些讲经法师,什么方法培养?复讲,小座。你要问这个方法从哪里来的?我就老实告诉你,从阿难尊者集结经藏时候来的。世尊当年讲经没有记录,佛灭度之后,这些弟子们想想佛陀的教训太宝贵,如何能流传下去,大家商量,从记忆当中把它写出来,写成文字流传后世。写成文字的时候,就请一个人来复讲,同学当中哪个人记忆力最好,听佛讲经听得最圆满,四十九年一堂课不缺的,找到阿难。所以阿难复讲,五百阿罗汉是同学,这五百个人都是跟释迦牟尼佛听经的人,他们来作证明。这五百个人听阿难所讲的,如果讲的,有一个人说,阿难,这个话好像我没有听佛这么说过,就删掉。阿难所复讲的字字句句,五百个人没有一个反对,才记录下来,经藏从这么来的。所以以后世世代代培养讲经的法师全是复讲,传到我这一代还是复讲,只有现代的佛学院不用这个方法,他们用自己的知见去讲。
复讲不许可用自己的知见,就像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的一样,佛说他一生所讲的一切经,古佛所说的,他没有在古佛所讲经典里面加一个字,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跟孔老夫子真的是志同道合。我们能相信吗?能,为什么能?只要明心见性了,佛佛道同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明心见性了,他的见解跟佛完全相同,六祖所说的一切法在《大藏经》上决定找得到相同的。所以惠能大师也可以说,他一生所说的,没有超过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一个字。这个话是真的,我们现在完全接受,完全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,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、要记住的,为什么?如果自己有意思的话,你的心定不下来,你就错了。必须自己没有意思、没有见解,什么都没有,他才入定,定到一定的程度会开悟。所以东方的圣贤所用的方法是回归自性,就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是以这个为修学的目标,不是常识。常识,现在讲知识,不能说没有用,但是作用不大。知识带来的有后遗症,智慧没有,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。大智那个样子就像愚人一样,大智若愚,他好像什么都不知道,这是真的,为什么?他不起作用的时候他在定中,真的什么都不知道,可是你问他的时候他什么都知道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佛陀在世有人问过释迦牟尼佛,他说你的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,非常聪明,什么都知道,别人问世尊,舍利弗是怎么学的?释迦牟尼佛当时指著鼓,大概旁边有个鼓摆在那里,他就指那个鼓说,他说你看到鼓没有?看到了。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,鼓的心是什么样子?空空的,什么都没有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就不鸣。这个人一听就明白了,里头要空,不能有东西,有东西就变成垃圾,有东西就变成障碍,就敲不响了。舍利弗心里空空的,释迦牟尼佛心里也是空空的,心本来什么都没有,所以心是清净的、心是平等的、心是不动的,它起作用的时候能生万法。能生万法,难道还不能理解万法吗?他当然能解,这个道理要懂。所以解行一定要相应,要认真努力把你所知的、所信的、所解的落实,你要去做到,那就成智慧了。不可以说有解无行,那变成外道。
第二「不修大慈之心」,这个会退菩提心。这个意思是说,「修菩萨行者,当以平等大慈之心,爱念一切众生,与其清净法乐,然后得成菩提之果」。所以,佛弟子是个菩萨,常常要以平等的慈悲心待人接物,不可以厚此薄彼,不要有等差,时时刻刻想著要叫他真正得到佛法,能听到佛法,能悟到佛法,这是无量功德,要常常存这个心。终极的目标是希望他能开悟,他能脱轮回,能出十法界,要常常有这种心看待一切众生,菩提心就不会失掉。「若非此行,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这心量很小,有分别、有彼此,希望成就自己,不希望成就别人,这个他自己永远不能成就。虽然发愿我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,你这个分别心就障碍著你,你不能成就别人也不能成就自己。所以成就别人就是真正成就自己,这个道理要懂,要真的有爱心。净土教里面常常讲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」。菩提心我们这么多年来把它总归纳为十个字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常常存这个心。用这个心生活、用这个心工作、用这个心待人接物,就没有错了。我们待人接物不够真诚、不够清净、不够平等、不够慈悲,那你学佛就不能成就。学佛在生活上学、在工作上学、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面学,你才能证果,你才能得受用。
第三种退菩提心的,「好求法师过罪」,这是说「修菩萨行者,奉承师长(就是奉事师长)如事父母,听受其教,则菩提之果可成」,这是应该的。孝亲尊师,接受教诲,依教奉行,才能成就。如果天天在那里找老师的过失,这个心就用错了。不用在学道上,天天在看,专门看老师的过失,你想想看,他是不是在听老师教诲?没有,这叫造罪业。这种行为,「不惟无听受之诚」,没有诚意接受教诲,「且亏事师之道」,瞧不起老师。有亏於事师之道一定是不孝顺的儿孙,他不会孝顺父母,这种行为没有不退心的。老师有没有过失?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,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你问孔子有没有过失?孔子说有;你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过失?释迦牟尼佛说有。每天都反省,每天都忏悔,都想到我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过失?自己反省,我这一天有没有犯十恶业?天天检讨,天天改过,那是佛,究竟圆满的果佛。他为什么这么做?我们晓得,这是大慈大悲做样子给我们看,我们一看,佛都这样天天忏悔改过,那我们怎么办?我们不学行吗?他是佛,他都这样的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。
我们看到老师有过失了,就要想到,老师这个过失是真的、是假的我们都不知道,也许是他装出来的,他做一个反面的教材,我们不认识,错会他的意思,这常有的事情。即使真的有过失,文殊菩萨教善财教得好,真有过失,我不学他的过失,我学他的好处,他那个错误的地方,我就反省我不要犯他的过失,那我将来不是比老师更好吗?这就是谚语里面所说的「青出於蓝而胜於蓝」。老师正面、反面你都学到了,正面的,依教奉行,反面的,完全极力去避免这个过失,你比老师高出了。这是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,五十三参,教他要用这种心态去向善知识求教,所以善财童子一生圆满成就。凡是找老师过失的、批评老师的,我们要遇到之后,最好赶快避免,不要听,恭恭敬敬的对大家打个招呼,赶快走,或者是跟大家说我还有点事情要去办,避开这个场合。批评父母的、批评老师的、批评尊长的、批评圣贤的、批评国主的,就是现在讲国家领导人,都要赶快避开,不要参与,要回避,这是正确的。为什么?这样的心态,他在学业、道业上都不会有成就,肯定的。普贤菩萨教我们「礼敬诸佛,称赞如来」,永远要遵守。
第四个会退菩提心的,「常乐处在生死」。乐是爱好,生死就是六道轮回,他不想出离六道轮回,觉得六道还不错,人天还满好的,没有出离六道轮回的心决定退失菩提心。这是说「修菩萨行者,当勤精进,以求出离,则菩提之果可成」。这是讲真正学佛的人,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勇猛精进。目标就是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脱离六道轮回,知道轮回苦,轮回可怕,不可以再在轮回里待了。轮回里面有很多苦众生,我们出去之后再回来帮助他,这是正确的,我要不能出去,沦落在轮回里面,决定帮不上忙。做再多的好事,都是福报一边的,在三宝门中修福、修布施,这种人太多了。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三种布施一次合成的是印经,印经是三种布施都有。印经要花钱,财布施;经是法,法布施;真正懂得佛法之后,一切恐怖、烦恼都消失了,那是无畏布施,所以这是很圆满的功德。古今多少人做?做的人很多。但是以这种布施功德求出离难,为什么?这是福德边上事情。出离一定要自己修行,真正求出离,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那个人行,那个人能生净土,一生能成佛。我们印一万套《大藏经》、印十万套、印百万套,拿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是做不到的,生天是肯定,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必须要晓得。
再想想,你看当年梁武帝,佛门大护法,以帝王的这种殊胜的缘分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个道场,都是大道场,每个道场都是住众几千、几百人以上的,四百八十座,没有求出离三界,所以他的果报在天上。修行人最难得的就是求出离的心,我要超越轮回,我要离开六道。这个事情是难,不是你想像就能做得到的,可是遇到净土法门,没有一个不成就,万修万人去。念佛还不能往生,那是你自己不愿意往生,这个绝对不可以责怪善导大师,万修万人去是善导大师说的,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。你不愿意去,你没有出离心,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有贪恋、还有放不下,这就不行,这就去不了。真放下,什么时候放下?当下放下,绝对不是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,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好,你有这个念头去不了,为什么?还是有分别执著放不下。要放下,当下立刻放下,时时都放下,刻刻都放下,处处都放下,没有一样放不下,现在走,马上就走,这才行。於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确实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念头,这个人出离了,这个人念佛才能得功夫成片。我们不说高,高的是一心不乱,功夫成片他肯定会得到,他这一生决定成就。
没有出离的心,「耽著五欲」,财色名食睡他放不下,他还贪爱,「造诸恶业,於诸生死心无厌离」,这个生死就是六道轮回,对於六道轮回他还没有厌倦的心,还没有出离的心,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为什么佛教我们以苦为师?佛为什么一生托钵?没有别的原因,就是放下这种贪著。你每天沿门托钵,人家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没有选择的,都怀著一个感恩的心,不管你给什么,都是感恩的心。所以施主布施你一钵饭,有的时候不到一钵,一点点,他要托好几家才变成一钵,平等的恭敬、平等的感恩,无非是把我们贪瞋痴慢的习气用这种方法把它断掉,没有选择,要学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一样不好。现在是不托钵了,我们饮食是由常住供养,常住的供养还是十方信众的,不过不必他们来做,不必我们去托钵,已经是方便多了。常住对於大众的饮食只注重一样,卫生、干净,这样就好。纵然十方供养得很丰足,应不应该享受一点?不可以,以苦为师好!生活愈简单对身体愈健康。古人讲的「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」,一点都不错。世尊在灭度之前最后的遗教,教我们以戒为师、以苦为师。一生给我们做示范、给我们做榜样,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对於六道没有留恋的这个念头,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。
最后一条,「不喜读诵经典」,这也是退失菩提心的原因,「谓修菩萨行者,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,诚心读诵,求其妙义,依解进修,成菩提果」。我在今天特别给同学提醒,我非常的强调,佛说的一切经是为我一个人说的,别人看到,那是旁听的,他就是为我一个人说的,我就应当全部承当,全盘接受,我就能成就。如果说这是为这个人说的,那是为那个人说的,与我都不相干,我学一辈子也不能成就。修学的心态重要!佛的戒律是叫我一个人遵守的,与别人不相干,我一定要做,他做不做是他的事情,与我不相干,我要做好,这才真正能成就戒定慧三学。不能看说,叫我持戒,你看他们都不做,你为什么要叫我?佛看重你,佛看重你是佛,帮助你在一生成佛,那些人这一生成不了佛。你说佛对你多好!你自己不自爱,自己不尊重,自己不敢承当,你就不能怪佛,不能怪任何人。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从经的性质上分有四种,这四种是信解行证,每部经、每段经文、每句经文都有这四个意思在。你不信的,帮助你建立信心;已经信的,帮助你了解;已经明了的,帮助你修行;已经修行的,帮助你证果。字字句句都有这四个意思,这真叫法宝。你得到这个宝,可以了生死、出离三界、断烦恼、证法身,世出世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你不接受,就没有办法了。
《涅盘经》上这五段话,这底下还有,还没念完,「若不喜乐受持读诵,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,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你对佛经不喜欢、不能接受、不能保持、不能读诵,你的修行没有依据,菩提心当然会失掉。常常读诵,养成这个习惯,读诵就是不离佛,天天读佛经,天天听佛的教诲,天天读古人的注解,跟古人做朋友,古人是我们的同学,他把他的学习报告提出来跟我们分享,帮助我们提升。如果我们离开了古人,好了,那就跟现在这些人做朋友,你怎么不会染上世间的习俗?现在社会习俗不好,你到处所接触到的是暴力、色情、杀盗淫妄,几乎全部都是造三途之业,果报在三恶道。所以想想,我们时间不多,跟圣贤做朋友好还是跟世俗人做朋友好?想通了、想明白了,我们还是站在圣贤这边好,尚友古人,崇尚跟古人做朋友,读圣贤书,其乐融融。夫子所说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佛菩萨常常讲的法喜充满、常生欢喜心。人生活在喜乐里面身心健康,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。烦恼轻、智慧长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是智慧、都是功德,不造罪业。这是《涅盘经》上讲的五种退失菩提心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再看底下一尊,第八「星宿月佛」,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醒我们,「三业无失,如星明净,随意受生灿然满空,神足自在若依空运转」。星宿月佛怎么会这么自在?身口意三业没有过失,这是释迦牟尼佛天天反省的,身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;口,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;意,不瞋、不贪、不痴。身语意三业没有过失,这就是十善业圆满了。十善每一条义理深广无尽,讲不完的,你不去读诵、不去学习,你怎么会知道?所以《十善业道经》要细讲。同学们学习要参考《沙弥律仪》,因为《沙弥律仪》前面的十戒跟十善业性质是相同。十善业学好了,十戒也就圆满了。二十四门威仪跟《弟子规》没有两样,《弟子规》学好了,二十四门威仪自然就成就了。由此可知,这三个根本法是多么重要。这是我们自己的根,自己善法的根、自己菩提的根、自己成佛的根,要不要?如果这个根没有,说实在话,人、天两道得不到,那个果报就是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这是我们最不愿意听到的,更不愿意看到的,那就得认真努力来学习。像释迦牟尼佛天天反省一样,三业无失,自己身心清净,像星星一样。三业清净,就随意受生了。这个清净的程度,显然不是六道众生,法身菩萨。这个随意受生,实在讲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他就有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随意受生是这个意思。遍法界虚空界起感应作用,所以灿然满空,满虚空、满法界,这个意思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」,第一大段的第七小段,所事佛同:
我们学到第六段,第六解脱月佛。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七,第七是「无上月佛」,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给我们提示的,「闻十不退,可谓无上」。就本经教义来讲,这个十不退就是十住。从初住到十住,听到佛的教诲能够信受奉行而不退转。说到这个地方,我们学佛的同学必须要知道,佛法自古至今的承传人数不计其数,可是真正依教修行证果的人没有多少,真的是所谓凤毛麟角,这是什么原因?如果我们把这个原因找到,把这个原因消除,我们这一生也能成就。如果不知道这个原因,很可能我们这一生的学佛只是种善根而已,这是肯定。古大德虽有说,而且佛在经典里面常常讲,可是很少人注意到经上讲的一句话,叫「直下承当」,这句话太重要了。佛给我们讲,讲得太高了,这不行,我不敢当,我做不到,那就不能成就,这一生就种了一个善根,来生后世遇到缘再来。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一点,我们要特别加强学习。
大乘《华严经》里面我们曾经学过,世尊告诉我们两句话非常重要,「迷唯一念」,这一念是什么?动念,起心动念,这是妄想分别执著,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杂念,杂念太多,这是迷,一定要知道是迷的现象,迷上头还要加个字,愚痴,叫愚迷。「悟止一心」,一心就觉悟。情忘了,情是情识,执著没有了,心里头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这是悟。我们烦恼习气很深,没有法子悟,怎么办?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,就是这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我们要这一生不空过,就要记住,「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皆是为我说,不为别人,我必须直下承当」,那你就得到胜妙功德大利,这个大利是这一生作佛去了。我今天特别把它说出来,古今多少人一生不能成就就是不敢直下承当。所以你一定要肯定,四十九年所说是为我一个人说的,与别人不相干,我就成佛了。现在人不但读佛经是什么态度?佛这个经文是为哪些人说的,这个讲法是为什么人说的,都不是为我说的。法师讲经,听讲经也是如此,法师说这些话是为哪些人说的,从来没有听到法师说这个话是为我说的,很少有这种人。能知道这个话是为我说的,他就得利益。不是为我说的,他怎么会得利益?善财能够一生圆满成佛,不但佛所说的、佛所表演的他完全承当,佛是表演给我看的,佛是为我说的。菩萨如是,阿罗汉如是,祖师大德如是,乃至於世间所有一切人,他们一生所作所为、所说所言,全是为我,都是诸佛菩萨示现,只有我一个是凡夫,只有我一个是学生,所以他一生圆成佛道,没有别的原因。
大乘教里面常讲,总在遇缘不同,什么缘?敢直下承当的人成就了,这叫上上根人,他承当,不敢当的人那是中下根性,他不敢当。从早到晚,从初一到腊月三十,他什么时候能够不动念呢?都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迷,迷唯一念,念念都是迷。杂念愈多迷得愈深,迷得愈深造的业就愈重,他受的苦就愈多。所以八万四千法门,为什么一切诸佛赞叹净土法门?净土法门是善根最深厚的人修学的,直捷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加持,问题是你要肯信,不信没办法。信念佛这个法门,大难!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。难信,我们不都信了吗?难信,为什么?你不是真信,你那个信不算数的,那不是真信。什么人叫真信?真信的人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绝对没有第二念,那叫真信。我们还有无量的杂念夹杂,从来没有念过一声阿弥陀佛里头没有杂念的,一天念一万声、念十万声,里头还是夹杂著杂念,这就不是真信,所以没有效果,为什么?他跟心性不相应。心性是真佛,心性是自性佛,就是佛常常讲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只要你没有杂念你就是佛,你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两样。由此可知,杂念非断不可。有人说我还有许多事情必须要处理掉,我才能放下杂念,你那个必须处理掉还在就是你放不下。你要常常想到,如果现在一口气不来,你那个没处理的事情你还要起来去处理吗?你还要再投胎来做人去处理你的后事吗?糊涂到所以然。放下,就是放下,一刀两断。事随缘就好了,这是佛常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。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没有意见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动念,这是佛,这是法身菩萨。
今天我们看到清凉大师的开示,闻十不退,那真的叫无上,听十住法不退心。说到十不退,我们先介绍一下《起信论疏》里面所讲的「五不退」,说得很具体。五不退第一个是信不退,第二个是位不退,第三个是证不退,第四个是行不退,第五个是烦恼不退,这对我们学习非常重要。第一个讲,「信不退,谓十信位菩萨(跟华严经讲的是一样),发大信心,笃信中道圆妙之理,常住平等,不迁不变,信行满足,而无退转也」。这个信就是十信,前面我们说得很详细,十种信心,我们今天就不要再重复了。什么是中道圆妙之理?中道是讲非空非有,不二法门,圆满微妙。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一切法,相有性空,空有不二,这就是中道圆妙之理;事有理空,理事不二,中道圆妙之理。今天我们把理跟事分开,就走偏了,不是中道。为什么把它偏掉?就是不相信,或者是没有智慧。为什么没有智慧?杂念太多,业障太重。中道圆妙之理是本来有的,是自性里面圆满具足的,像《华严》所说的一样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,毛病出在这里。相是事相,我们现在这个人身,得的人身,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都是属於相。相从哪里来的?相是性现的、是识变的,性识没有自体,能现能变的性识不可得,它不是心法,也不是色法,用现在的话说,它不属於精神,它也不是物质,我们的六根接触不到,思惟想像都达不到,它真有,它真能现、真能变。
能现能变的速度,佛在经上讲的,一弹指。一弹指的时间很短。弥勒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,佛问弥勒菩萨,心有所念,几个念头、几个现相、有几个情识?弥勒菩萨回答,「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」,成形就是有色相,念念都有相,「形形皆有识」,只要有相,里面就有识。相是什么?相是物质,识是什么?识是精神。这个话是大乘中道圆妙之理,那真的是高等的哲学、高等的科学。我这个说法恐怕一般人还听不懂,我们用比喻来说,像电影放映机,我说了我也很感谢,有几位同学真的给我找到了,找到一台八厘米的放映机、一台是十六厘米的放映机。我们将影带放在放映机里面,就能看到这个现相。影带,实际上就是讲的幻灯片,一张一张的幻灯片,几万张、几十万张,没有一张是相同,这大家都知道。放映的时候,一秒钟,我们弹指不到一秒钟,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,就是一秒钟的四分之一。放映机放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张,四分之一是六张,这一弹指是六张,四六二十四,一弹指六张。每一张放到银幕上都有画面,那个画面就是形,成形,只要有画面在的时候它就有精神的东西在里头,这个精神是什么?它就有反应。这个反应以前我们不知道,通过日本江本博士对水做的实验我们明白了。水是矿物,它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绝对没有,但是它有反应。我们用善念对它,它会变成非常美的结晶给你欣赏;我们用恶念对它,它现出反应的现相就是很难看的画面。江本博士实验了几万次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它会听音乐,你放古典音乐给它听,它图案很美,放现在的摇滚乐给它听,图案很难看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识。
所以佛问的是几个念、几个相、几个识?我们用放映机放映是一弹指六个相,每个相都有识。弥勒菩萨答覆释迦牟尼佛的,一弹指不是六个画面,一弹指是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。念念成形,就像是张张都有画面打在银幕上。只要有画面,它就有识,它就有应,众生有感它就有应,感应道交,这叫诸法实相,这叫真相。弥勒菩萨还对我们说了一句重要的话,「不可执持」,对於这些色相、情识你都不要执著,你执著就错了。这是什么?自然现象。后面他说,佛的威神能够入这个境界。就是刹那的那个境界,这个时间太短了。可是中道圆妙之理没有时间,叫念劫不二,一念是一刹那,就是亿万分之一秒,跟千年、万年、无量劫是相等的、是平等的。这就是说它没有空间,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,没有时间是没有先后,不二法门。这个信不是普通的信,笃信,他真信,一丝毫不怀疑。为什么都笃信?明白了。如果我们把电影放映机的速度给它加速度,它现在放的速度一秒钟才二十四张,我们加十倍,就是比它快十倍,那就是二百四十张,可能在画面上已经看不到人了,你只看到画面在动。如果再加十倍,二千四百张、二万四千张,可能你看到是一片白的,你什么都看不见。现在这个速度佛讲加到亿万倍,还不是一亿四千万倍,加到三十多亿万倍,这是讲我们现前宇宙的真相。所以相是假的,相不住,它停不住的,刹那生灭。
主宰这个品质的,现在人讲品质,这个画面的品质谁在主宰?不是人主宰,没有一个人主宰,是自己的念头在主宰。你的念头善,画面就是非常美好的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;我们念头不善,那就像现在地球上的严重的染污、天灾人祸,它就呈现这个画面。不管是善、是恶,全是假的,都不可得。华藏、极乐不可得,饿鬼、地狱也不可得。但是迷了的人他像作恶梦一样,他要去受,受得很冤枉,受得很辛苦,所以佛菩萨看到了,叹一声气,「可怜悯者」,为什么?假的。如果真有这些灾难你受,佛菩萨不可以这样说话,这样说那是说风凉话,那怎么能对得起人?佛菩萨句句都是真话,你冤枉受了。根本的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,所以你不相信。什么时候有信心还不退?初住菩萨以上。初住菩萨,十信心里头讲信心、念心、精进心,讲十心,十种心圆满的时候才叫做初发心。初发心总的来说,真诚心现前了。真诚难得,这个心一现前就成佛了,无量劫的什么业障全没有了,为什么?业障是虚妄的,妄心里面现业障,真心里头没有业障。你把妄心放下,真心现前,真心是清净的,没有染污;真心是平等的,没有高下;真心是觉悟的,没有迷惑;真心是慈悲的,没有自私自利。他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所以常住平等,就是清净平等觉,常住清净平等觉。不迁不变,迁是移动,变是变化,他从来不动摇,从来不起变化。信行,信了之后把他所信的这些理事都能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上、用在处事待人接物。释迦牟尼佛他的工作是为人演说,教化众生,这是他的工作。教学当然要接触广大的群众,他能把他的信不退全用上,这是应当学的。
第二个,「位不退」,菩萨十信圆满了,「入十住位,乃至十行、十回向位,即得分见法身,住正定位,而不退转也」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明有四十一品,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,后面还有四十品无明。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得很好,这四十品无明是无始无明习气。这个习气不碍事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、才艺、相好统统现前,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,众生有感,你就有应。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自然就现什么身。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,你用什么身感,他就现什么身,他现身来帮助你;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现佛身,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,应以魔身得度他就现魔身,应以妖怪身得度他就现妖怪身,都是佛菩萨。奇怪,佛菩萨怎么会现魔、会现妖怪?你喜欢魔他就现魔,佛菩萨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。就跟水实验一样,我以善心,它就现佛相,我用恶心,它就现魔相,所以说佛是佛,魔也是佛。为什么现魔?你自己有业障,必须要魔来折磨你,把你的业障消掉,你想是不是好事情?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,「人人是好人」,佛是好人,妖魔鬼怪都是好人,「事事是好事」,天堂是好事,地狱、饿鬼是好事,没有地狱、饿鬼你业障怎么消掉?所以是消业障的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你的心就平了,你见到佛,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;见到魔,也是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,你晓得他们都是成就众生的,他不是害众生的。你看到害众生,那是替众生消业障的,他造那些业障,必须要用这个方式把它消掉,他才能再回来接受正法。有这些业障存在的时候,佛度不了,他不相信,他不接受佛法,业障消除掉之后,自然就接受。六道轮回不是哪个造的,不是佛菩萨造的,不是上帝造的,也不是阎罗王造的,是你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,业力感召。要说是谁造的?你自己造的。天堂是你造的,极乐世界是你造的,阿弥陀佛是你造的,饿鬼、地狱还是你造的。总的一句话,古人说得好,自作自受,不能够怨天尤人。
所以在这个位次上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他见了法身,初住菩萨就见法身了。见法身是真心、真身,不是这种肉身,真身、法身是什么?法身没有相,法身能现一切相。我们很糟糕,我们执著这个身是自己,所以就不能现第二个身,如果不执著这个身是自己,自己是法身,那自己的身就千变万化,不是随自己意思变,随众生的意思。众生是菩萨根性,他看到就是菩萨,人天根性,他看到就是人天,他还带著妖魔鬼怪的习气,他见到就是妖魔鬼怪,这么一个道理,总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所以佛说了,一切法从心想生,是你自己心想变现的,不是别人心想来供养你给你受的,不是,那你就完全错了,都是自己心想生。所以见性之后,就像能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他心是定的。极其纷乱的场合,他心还是定的。这是真功夫,这是一般人无法想像得到,叫位不退。这都是大乘教上所说的。
第三,「证不退,谓菩萨三贤位满,即入初地」。这个证是到初地,登地了,他就入初地,「乃至七地,证遍满法身,生无边佛土,而不退转也」。初地到七地菩萨,他所证得的法身作用达到圆满,也就是说他的生活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,哪个地方众生有感,他统统都有应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所以证不退是讲地上菩萨,不是三贤位。无始无明的习气,四十品习气已经断掉三十品,还有十品,十品很薄了,你看他所起的这个作用,跟如来果地上简直就没办法辨别,跟佛是一样的。一地到七地,一地是欢喜地,叫初地,二地是离垢地。名相上虽然是这么说,境界我们没有办法想像。他的欢喜绝对不是像我们这样,我们的欢喜是烦恼,七情五欲里头,七情你看头一个就是喜,喜怒哀乐爱恶欲,烦恼!欢喜地的菩萨还起烦恼吗?他那个欢喜怎么解释?他那个欢喜是烦恼全没有了就欢喜,烦恼的习气都没有了。初地菩萨烦恼就没有了,到初地菩萨烦恼习气都没有了,这真欢喜。
七地圆满,到第八地,叫行不退。「行不退,菩萨七地功德满足,入於第八无功用地,一切功行永无退失也」。八地菩萨叫不动地。八地菩萨用什么功?就是不动,如果到一动就退转了。诸位要知道,一动就迷了,不动,如如不动,跟究竟圆满佛果上一样。所以佛常常在经上跟我们讲,这个地位见到阿赖耶识里头的微细相。这个微细相是什么?就是前面我举的这个例子,弥勒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的,一弹指里面有三十多亿的生灭相,他见到了。我们试试看,看电视这个画面,一秒钟二十四次生灭,你能不能看到,一张抽掉了,底下一张来了,看得清清楚楚的,一张一张的?看不出来,它太快了,叫它慢一点。我们要看慢一点,减速,大概一秒钟换四张我们会看得清楚,一个画面看到,马上跳一张,又换一张。一秒当中十次就看不清楚了。电影的画面是一秒钟二十四张,那是什么?心地非常清净的人,二十四张,张张看清楚,靠定功。八地菩萨那个定功,一秒钟几十亿、几百亿分之一秒他都能看得清楚,张张看得清楚,一张都骗不过他,那是什么定力!定力的浅深,从这个比喻上你能够体会到一些,再快的速度他能看出你转动的情形。这么深的定功,佛说是你自己本来有的,一点都不希奇,你也不要羡慕别人,自己有。有,失掉了,失掉现在把它找回来,这叫修行。所以你要记住,八万四千法门,包括净土法门,净土不例外,全是修禅定,如果不是修禅定就不是学佛。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、是门道,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说方法不一样、门道不相同,全修的是禅定,也就是说要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给定下来,就这么回事情。我们今天采取的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,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持名念佛是修禅定。
怎样才能得定?前面说过了,心里面只保持著佛号,把其他的杂念全放下。你要问,有什么好处?头一个好处,你健康长寿。为什么?你能这样修的时候,你不造业了,你天天消业,天天不造业。造业是什么?起心动念是造业,妄想是造业,你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分别执著都是造业。我每天只念阿弥陀佛,你要说造业,我就造这一个业,别的业都不造。这个业造成功了,到极乐世界去了,阿弥陀佛接引你去了。所以这个业叫净业,只造一样。教之道贵以专,咱们修之道也贵以专。你说:这样我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吗?没错,开头是什么都不知道,功夫成熟了什么都知道。功夫是什么?见性了,就是开智慧了。你先要得定,定久了自然开智慧,智慧一开什么都知道。所以不要学,学得很辛苦没用,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无尽藏比丘尼就是这个意思。法法圆满通达,与学、无学不相干,与你的清净心有关系、与你的定慧有关系,如何能够在一切境界保持个不动心。所以一般人放心不下,不动不行,他不知道动心不行,不动心真行,不动心是随缘。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。行不退,一直到圆满成佛。
末后一条是「烦恼不退」,烦恼怎么不退,烦恼不退不就有烦恼吗?是的,这是说「十地菩萨满足,入等觉位」,再上面就是究竟佛位,在这个地位上,「了烦恼即是菩提,岂更有烦恼之可退转也」。没有烦恼可退,为什么?烦恼就是菩提,生死就是涅盘。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觉悟了就叫菩提,迷了就叫烦恼。所以在这个位置上,有没有烦恼?没有烦恼了,菩提是智慧,所以烦恼跟智慧是一样的。迷了,智慧就变成烦恼,德能就变成造业,相好就变成恶报,这是迷;觉悟了,烦恼变成智慧,你那个造业都变成德能,你的恶报都变成乐土,变成极乐世界、变成华藏庄严,转变了,这是给你讲真的。所以修行到了顶点的时候,你觉得十法界是一不是二,一真法界在哪里?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我们在《三时系念》里面看到,中峰禅师说「此方就是净土」,净土是极乐世界,我们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就是此方,「我心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我心」,你还有什么业障?没有了,这叫大圆满,这叫真自在。方老师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不是从外头来的,是从自己觉悟当中来的。你不觉悟,就变成生死苦海,就变成烦恼、灾难。所以这个问题在觉迷,真的是大学问。
五种不退,包括此地所讲的十不退,大意是相同的。我们也要讲到反面的,世尊在《涅盘经》上讲五种退心,「五法退菩提」,这我们要留意。不退的要学,会退的我们要避免。第一种会退心的,「乐在外道出家」,乐是欢喜,喜欢在外道出家。这个外道是广义的,广义的讲法怎么样?心外求法都叫外道。现在我们佛门里面还是心外求法。怎样才能避免?大乘,小乘还是心外求法。大乘现在是不是真的从自性里面求?大乘经上是这样的,可是我们学习大乘的人,依旧还有分别执著,大乘不得其门而入,所以现在出家全是在外道出家。什么时候真正觉悟一切法从心想生,那就不是在外道出家,那在佛法出家了,你真的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,这才叫正法。他下面注解说,「谓人之出家,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」,这是大乘法。这一生当中,不是说了生死出三界,了生死出三界未必是正法,为什么?得不到菩提,要怎样才得菩提果?要超越十法界,菩提果是证法身;你不能够证得法身,你就不能证菩提果。所以能够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小乘,在佛法里面讲小果,不究竟,分段生死虽然了了,变易生死还在,还有。
下面讲「若从外道,则增诸邪见,作不善业,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这话是对我们说的,我们今天是不是顺从外道,为什么?增长邪见。这个话用清凉大师的解释就容易明白了,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有解无行,增长邪见」,是不是外道?我对《华严经》了解,我讲得头头是道,但是我的行为连十善业都做不到,还是会干杀盗淫,还是有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,心里头还是有贪瞋痴,这就是增长邪见。如果反过来,「有行无解」,十善业道我能做到,但是经教不通,清凉大师说「增长无明」,都是错误,都是外道。那要怎么办?解行相应,有解有行,这是诸佛的正法,不能偏在一边,所以叫中道圆妙之理,解行相应。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道场要建造成佛祖世代相传的正法道场,这个道场有解有行。至少我们希望将来每天有六小时的讲经,有十小时的念佛;没有办法做到十小时,至少也能够做到八个小时,多一点。不得已的时候,一半一半,每天六个小时念佛,六个小时讲经。六个小时当然不是一个人讲,所有在这里认真研教的,研教要念佛,不念佛你就没有行,没有行会增长邪见;光是在念佛堂念佛不听教,会增长无明,都不行,所以一定是解行相应。
我们听了经的人,佛门里面自古以来培养这些讲经法师,什么方法培养?复讲,小座。你要问这个方法从哪里来的?我就老实告诉你,从阿难尊者集结经藏时候来的。世尊当年讲经没有记录,佛灭度之后,这些弟子们想想佛陀的教训太宝贵,如何能流传下去,大家商量,从记忆当中把它写出来,写成文字流传后世。写成文字的时候,就请一个人来复讲,同学当中哪个人记忆力最好,听佛讲经听得最圆满,四十九年一堂课不缺的,找到阿难。所以阿难复讲,五百阿罗汉是同学,这五百个人都是跟释迦牟尼佛听经的人,他们来作证明。这五百个人听阿难所讲的,如果讲的,有一个人说,阿难,这个话好像我没有听佛这么说过,就删掉。阿难所复讲的字字句句,五百个人没有一个反对,才记录下来,经藏从这么来的。所以以后世世代代培养讲经的法师全是复讲,传到我这一代还是复讲,只有现代的佛学院不用这个方法,他们用自己的知见去讲。
复讲不许可用自己的知见,就像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的一样,佛说他一生所讲的一切经,古佛所说的,他没有在古佛所讲经典里面加一个字,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跟孔老夫子真的是志同道合。我们能相信吗?能,为什么能?只要明心见性了,佛佛道同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明心见性了,他的见解跟佛完全相同,六祖所说的一切法在《大藏经》上决定找得到相同的。所以惠能大师也可以说,他一生所说的,没有超过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一个字。这个话是真的,我们现在完全接受,完全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,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、要记住的,为什么?如果自己有意思的话,你的心定不下来,你就错了。必须自己没有意思、没有见解,什么都没有,他才入定,定到一定的程度会开悟。所以东方的圣贤所用的方法是回归自性,就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是以这个为修学的目标,不是常识。常识,现在讲知识,不能说没有用,但是作用不大。知识带来的有后遗症,智慧没有,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。大智那个样子就像愚人一样,大智若愚,他好像什么都不知道,这是真的,为什么?他不起作用的时候他在定中,真的什么都不知道,可是你问他的时候他什么都知道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佛陀在世有人问过释迦牟尼佛,他说你的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,非常聪明,什么都知道,别人问世尊,舍利弗是怎么学的?释迦牟尼佛当时指著鼓,大概旁边有个鼓摆在那里,他就指那个鼓说,他说你看到鼓没有?看到了。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,鼓的心是什么样子?空空的,什么都没有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就不鸣。这个人一听就明白了,里头要空,不能有东西,有东西就变成垃圾,有东西就变成障碍,就敲不响了。舍利弗心里空空的,释迦牟尼佛心里也是空空的,心本来什么都没有,所以心是清净的、心是平等的、心是不动的,它起作用的时候能生万法。能生万法,难道还不能理解万法吗?他当然能解,这个道理要懂。所以解行一定要相应,要认真努力把你所知的、所信的、所解的落实,你要去做到,那就成智慧了。不可以说有解无行,那变成外道。
第二「不修大慈之心」,这个会退菩提心。这个意思是说,「修菩萨行者,当以平等大慈之心,爱念一切众生,与其清净法乐,然后得成菩提之果」。所以,佛弟子是个菩萨,常常要以平等的慈悲心待人接物,不可以厚此薄彼,不要有等差,时时刻刻想著要叫他真正得到佛法,能听到佛法,能悟到佛法,这是无量功德,要常常存这个心。终极的目标是希望他能开悟,他能脱轮回,能出十法界,要常常有这种心看待一切众生,菩提心就不会失掉。「若非此行,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这心量很小,有分别、有彼此,希望成就自己,不希望成就别人,这个他自己永远不能成就。虽然发愿我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,你这个分别心就障碍著你,你不能成就别人也不能成就自己。所以成就别人就是真正成就自己,这个道理要懂,要真的有爱心。净土教里面常常讲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」。菩提心我们这么多年来把它总归纳为十个字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常常存这个心。用这个心生活、用这个心工作、用这个心待人接物,就没有错了。我们待人接物不够真诚、不够清净、不够平等、不够慈悲,那你学佛就不能成就。学佛在生活上学、在工作上学、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面学,你才能证果,你才能得受用。
第三种退菩提心的,「好求法师过罪」,这是说「修菩萨行者,奉承师长(就是奉事师长)如事父母,听受其教,则菩提之果可成」,这是应该的。孝亲尊师,接受教诲,依教奉行,才能成就。如果天天在那里找老师的过失,这个心就用错了。不用在学道上,天天在看,专门看老师的过失,你想想看,他是不是在听老师教诲?没有,这叫造罪业。这种行为,「不惟无听受之诚」,没有诚意接受教诲,「且亏事师之道」,瞧不起老师。有亏於事师之道一定是不孝顺的儿孙,他不会孝顺父母,这种行为没有不退心的。老师有没有过失?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,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你问孔子有没有过失?孔子说有;你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过失?释迦牟尼佛说有。每天都反省,每天都忏悔,都想到我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过失?自己反省,我这一天有没有犯十恶业?天天检讨,天天改过,那是佛,究竟圆满的果佛。他为什么这么做?我们晓得,这是大慈大悲做样子给我们看,我们一看,佛都这样天天忏悔改过,那我们怎么办?我们不学行吗?他是佛,他都这样的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。
我们看到老师有过失了,就要想到,老师这个过失是真的、是假的我们都不知道,也许是他装出来的,他做一个反面的教材,我们不认识,错会他的意思,这常有的事情。即使真的有过失,文殊菩萨教善财教得好,真有过失,我不学他的过失,我学他的好处,他那个错误的地方,我就反省我不要犯他的过失,那我将来不是比老师更好吗?这就是谚语里面所说的「青出於蓝而胜於蓝」。老师正面、反面你都学到了,正面的,依教奉行,反面的,完全极力去避免这个过失,你比老师高出了。这是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,五十三参,教他要用这种心态去向善知识求教,所以善财童子一生圆满成就。凡是找老师过失的、批评老师的,我们要遇到之后,最好赶快避免,不要听,恭恭敬敬的对大家打个招呼,赶快走,或者是跟大家说我还有点事情要去办,避开这个场合。批评父母的、批评老师的、批评尊长的、批评圣贤的、批评国主的,就是现在讲国家领导人,都要赶快避开,不要参与,要回避,这是正确的。为什么?这样的心态,他在学业、道业上都不会有成就,肯定的。普贤菩萨教我们「礼敬诸佛,称赞如来」,永远要遵守。
第四个会退菩提心的,「常乐处在生死」。乐是爱好,生死就是六道轮回,他不想出离六道轮回,觉得六道还不错,人天还满好的,没有出离六道轮回的心决定退失菩提心。这是说「修菩萨行者,当勤精进,以求出离,则菩提之果可成」。这是讲真正学佛的人,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勇猛精进。目标就是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脱离六道轮回,知道轮回苦,轮回可怕,不可以再在轮回里待了。轮回里面有很多苦众生,我们出去之后再回来帮助他,这是正确的,我要不能出去,沦落在轮回里面,决定帮不上忙。做再多的好事,都是福报一边的,在三宝门中修福、修布施,这种人太多了。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三种布施一次合成的是印经,印经是三种布施都有。印经要花钱,财布施;经是法,法布施;真正懂得佛法之后,一切恐怖、烦恼都消失了,那是无畏布施,所以这是很圆满的功德。古今多少人做?做的人很多。但是以这种布施功德求出离难,为什么?这是福德边上事情。出离一定要自己修行,真正求出离,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那个人行,那个人能生净土,一生能成佛。我们印一万套《大藏经》、印十万套、印百万套,拿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是做不到的,生天是肯定,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必须要晓得。
再想想,你看当年梁武帝,佛门大护法,以帝王的这种殊胜的缘分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个道场,都是大道场,每个道场都是住众几千、几百人以上的,四百八十座,没有求出离三界,所以他的果报在天上。修行人最难得的就是求出离的心,我要超越轮回,我要离开六道。这个事情是难,不是你想像就能做得到的,可是遇到净土法门,没有一个不成就,万修万人去。念佛还不能往生,那是你自己不愿意往生,这个绝对不可以责怪善导大师,万修万人去是善导大师说的,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。你不愿意去,你没有出离心,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有贪恋、还有放不下,这就不行,这就去不了。真放下,什么时候放下?当下放下,绝对不是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,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好,你有这个念头去不了,为什么?还是有分别执著放不下。要放下,当下立刻放下,时时都放下,刻刻都放下,处处都放下,没有一样放不下,现在走,马上就走,这才行。於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确实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念头,这个人出离了,这个人念佛才能得功夫成片。我们不说高,高的是一心不乱,功夫成片他肯定会得到,他这一生决定成就。
没有出离的心,「耽著五欲」,财色名食睡他放不下,他还贪爱,「造诸恶业,於诸生死心无厌离」,这个生死就是六道轮回,对於六道轮回他还没有厌倦的心,还没有出离的心,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为什么佛教我们以苦为师?佛为什么一生托钵?没有别的原因,就是放下这种贪著。你每天沿门托钵,人家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没有选择的,都怀著一个感恩的心,不管你给什么,都是感恩的心。所以施主布施你一钵饭,有的时候不到一钵,一点点,他要托好几家才变成一钵,平等的恭敬、平等的感恩,无非是把我们贪瞋痴慢的习气用这种方法把它断掉,没有选择,要学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一样不好。现在是不托钵了,我们饮食是由常住供养,常住的供养还是十方信众的,不过不必他们来做,不必我们去托钵,已经是方便多了。常住对於大众的饮食只注重一样,卫生、干净,这样就好。纵然十方供养得很丰足,应不应该享受一点?不可以,以苦为师好!生活愈简单对身体愈健康。古人讲的「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」,一点都不错。世尊在灭度之前最后的遗教,教我们以戒为师、以苦为师。一生给我们做示范、给我们做榜样,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对於六道没有留恋的这个念头,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。
最后一条,「不喜读诵经典」,这也是退失菩提心的原因,「谓修菩萨行者,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,诚心读诵,求其妙义,依解进修,成菩提果」。我在今天特别给同学提醒,我非常的强调,佛说的一切经是为我一个人说的,别人看到,那是旁听的,他就是为我一个人说的,我就应当全部承当,全盘接受,我就能成就。如果说这是为这个人说的,那是为那个人说的,与我都不相干,我学一辈子也不能成就。修学的心态重要!佛的戒律是叫我一个人遵守的,与别人不相干,我一定要做,他做不做是他的事情,与我不相干,我要做好,这才真正能成就戒定慧三学。不能看说,叫我持戒,你看他们都不做,你为什么要叫我?佛看重你,佛看重你是佛,帮助你在一生成佛,那些人这一生成不了佛。你说佛对你多好!你自己不自爱,自己不尊重,自己不敢承当,你就不能怪佛,不能怪任何人。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从经的性质上分有四种,这四种是信解行证,每部经、每段经文、每句经文都有这四个意思在。你不信的,帮助你建立信心;已经信的,帮助你了解;已经明了的,帮助你修行;已经修行的,帮助你证果。字字句句都有这四个意思,这真叫法宝。你得到这个宝,可以了生死、出离三界、断烦恼、证法身,世出世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你不接受,就没有办法了。
《涅盘经》上这五段话,这底下还有,还没念完,「若不喜乐受持读诵,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,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」。你对佛经不喜欢、不能接受、不能保持、不能读诵,你的修行没有依据,菩提心当然会失掉。常常读诵,养成这个习惯,读诵就是不离佛,天天读佛经,天天听佛的教诲,天天读古人的注解,跟古人做朋友,古人是我们的同学,他把他的学习报告提出来跟我们分享,帮助我们提升。如果我们离开了古人,好了,那就跟现在这些人做朋友,你怎么不会染上世间的习俗?现在社会习俗不好,你到处所接触到的是暴力、色情、杀盗淫妄,几乎全部都是造三途之业,果报在三恶道。所以想想,我们时间不多,跟圣贤做朋友好还是跟世俗人做朋友好?想通了、想明白了,我们还是站在圣贤这边好,尚友古人,崇尚跟古人做朋友,读圣贤书,其乐融融。夫子所说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佛菩萨常常讲的法喜充满、常生欢喜心。人生活在喜乐里面身心健康,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。烦恼轻、智慧长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是智慧、都是功德,不造罪业。这是《涅盘经》上讲的五种退失菩提心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再看底下一尊,第八「星宿月佛」,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醒我们,「三业无失,如星明净,随意受生灿然满空,神足自在若依空运转」。星宿月佛怎么会这么自在?身口意三业没有过失,这是释迦牟尼佛天天反省的,身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;口,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;意,不瞋、不贪、不痴。身语意三业没有过失,这就是十善业圆满了。十善每一条义理深广无尽,讲不完的,你不去读诵、不去学习,你怎么会知道?所以《十善业道经》要细讲。同学们学习要参考《沙弥律仪》,因为《沙弥律仪》前面的十戒跟十善业性质是相同。十善业学好了,十戒也就圆满了。二十四门威仪跟《弟子规》没有两样,《弟子规》学好了,二十四门威仪自然就成就了。由此可知,这三个根本法是多么重要。这是我们自己的根,自己善法的根、自己菩提的根、自己成佛的根,要不要?如果这个根没有,说实在话,人、天两道得不到,那个果报就是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这是我们最不愿意听到的,更不愿意看到的,那就得认真努力来学习。像释迦牟尼佛天天反省一样,三业无失,自己身心清净,像星星一样。三业清净,就随意受生了。这个清净的程度,显然不是六道众生,法身菩萨。这个随意受生,实在讲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他就有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随意受生是这个意思。遍法界虚空界起感应作用,所以灿然满空,满虚空、满法界,这个意思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