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九0七卷) 2008/2/3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1907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李长者的《论》第二段,我们从「帝释遥见如来者」,从这里看。
长者说这个地方有二义,一个是事,一个是表法,「事者,为如来於无去来性,示去来之相,故言遥见」。这个意思在前面清凉大师注疏里面说过,跟长者的看法完全相同。就真谛来说,跟你讲诸法实相确实没有来去,我们如何能够理解?我们看电影的底片就能看到,电影我们在银幕上看的画面好像有来有去,如果你看看放映机里面的底片没有来去,给你说真话,是没有来去的。佛没有来去,我们每个众生都没有来去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不但没有来去,也没有生灭,那就说更深一层的意思。这个不生不灭很不好比喻,只有在幻灯片里面的第一张,第一张之前银幕是一片空白,没有生灭。第一张幻灯片放下去之后,立刻影相就显示出来,好像是生了,但是它时间短,它只有二十四分之一秒的时间,很短。如果第二张没有继续,只在这么短当中现一下,就像闪电一样,比闪电还短,闪电的时间比这个长得多。
好像突然有这个现象,就没有了,你说它生了它已经不存在,它的速度太快了,实际上的速度是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的。通常我们介绍,多半是以《仁王经》世尊所说的来举这个例子,为什么?这个例子,虽然很快速,容易懂。《仁王经》上我们举的例子,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,这在数学里头有概念,虽然很快,比二十四分之一秒要快多了。而实际上,佛在经上有这么一段话说,佛问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他是法相唯识的专家,《瑜伽师地论》,这是大论一百卷,是弥勒菩萨著作的,是他作的。佛有一次问他,「心有所念,几念几相识也」,佛问这么一句话。这个几念,要用现在的话说,几分之一秒有几个相跟识。相是物质,识是精神,如果用唯识的术语来讲,相是境界相,识是转相、是见分,相是相分,识是见分。有几个相分,有几个见分,这是讲心有所念。弥勒菩萨答覆说,「举手弹指之顷」,举手、弹指,这弹指的时间短,一弹指,他说一弹指有「三十二亿百千念」。你看看我们讲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,跟三十二亿后头还有百千念。弥勒菩萨后面答覆说,「念念成形」,这个成形就是念念都有相,「形皆有识」,既然有相,相是法相,识是什么?识是法性,法性跟法相决定不能分家。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说,但是我们是粗心大意没有领会到,真的要很细心、很留意的人,这种人很少,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。在有情的分上,佛常讲的叫佛性;在无情的分上,植物、矿物跟自然现象,这是属於无情的,有法性。其实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这就讲形皆有识,这个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感应,有感它立刻就有应。就像做的水实验一样,一杯水,我们的意念,善的意念、恶的意念、无记的意念,它都有反应。但是这种反应,我们真的心思太粗了,所谓是心浮气躁,不能体会。
江本博士用科学的方法做实验,在显微镜之下看到的。其实他的显微镜不是什么很高级的,我去看过,它的放大也只有放大二百五十倍。所以把小小的结晶,放大成二百五十倍看起来就很清楚,所以他很多的照片,就在这种可以说很简单的显微镜之下拍摄下来。所以说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要做的话会比他做得更好,他的方法很简单,看过之后我就完全了解。只是把这个水放在小玻璃瓶里头,都是实验室里头用的小玻璃瓶,那个玻璃瓶粗大概只有手指这么粗,差不多有这么长,有个六、七寸长,里面盛的水。你只对这个水发出信号,什么信号都可以,你写上字贴在上面行,你用音乐的声音对它行,它会听音乐。用意念,你看既没有形相又没有音声,我的念头对它,善的念头、不善的念头。你只对它有个几分钟,一两分钟它的感应就很显著,但是人看不见。然后把这个水放在冰箱里面,这个冰箱的温度是摄氏零下五度,结冰了。大概放在冰箱一小时,它就结成雪花,然后拿出来放在显微镜下面去观察,就看到它的结晶。善的意念结晶很美,不善的意念结晶很丑陋,岂不是证实了弥勒菩萨讲的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,有识是它有感应。我告诉江本博士,水是矿物有感应,哪有没感应的!泥沙也是矿物,决定有感应。我让他努力做进一步的实验,一切万物统统有感应,石头有感应,你把石头砸碎,把石头磨成粉,每粒粉都有感应,而且你会发现很不可思议。
弥勒菩萨接著讲「识念极微细,不可执持」,没有办法执著,没有办法想,你想的时候它已经产生无量的变化。所以佛说这桩事情,佛讲不生不灭,用这个来形容它。下面说「佛之威神入彼微识」,这个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前面读过,普贤菩萨有能力入那种微细境界,就是一微尘里面的世界。「皆令得度」,那个极微细的微尘里面有世界,那个世界跟我们现在世界完全一样,这就是科学家发现的讯息,全息的讯息。我们这个宇宙这么大,把它磨成微尘,每粒微尘里面都有整个宇宙,说明了部分跟全体是一不是二,永远不能分割。所以它没有大小、没有先后、没有远近、没有去来,这是诸法实相。这就是方东美先生讲的,这个世界上哲学登峰造极的境界,不但是哲学也是科学,科学跟哲学是一不是二,也是究竟圆满的科学境界。我们现在世界上这些科学家发展到今天,跟佛经这个一比,连小巫跟大巫都谈不上,没法子相比。佛能够进入,这个佛要广义的来讲,初住菩萨以上就有这个能力,我们能信得过,为什么?只要你把障碍去掉,本能!我们的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你就能入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的世界里面去度化众生,教化就是「皆令得度此识教化,非无识也」,非无识,你不能说它没有感应,这个识就是感应。众生有感,众生是周边环境,那个波在动就感应他,他就能够像十大愿王所说的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。那是什么?永远随顺外面的感,他反射出来的应,这个应就是讲的功德。
这段经文讲得好,确实把诸法实相解释开了,没有大小,没有生灭。如果我们真的事实真相了解,心地平了,永远保持著心平气和,为什么?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干扰。我们走进天堂如如不动,我们去参观阿鼻地狱也如如不动。天堂地狱那些现象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平等的,平等相为什么不平等?众生造的业不平等,那是业力变现的,是幻相不是真相,念念生灭的相。念念生灭就是没有生灭,我们现前眼前真相亦复如是,没有例外的。那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,清净心能生智慧,为什么?清净心不障碍智慧,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相,清净心没有障碍,所以智慧德相全出来了,自然的流露。我们确实在大乘教里面得到这么一点讯息,为什么在境界转不过来?那是我们的习气太深太重,要用什么方法?不断的薰习。像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,这个缘太殊胜;没有这样殊胜的缘,一个人也不放弃,也天天干。只要有人他愿意听,他能听得进去,听了不反对,你就给他讲。一遍一遍的讲,一遍一遍的听,听上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,这是什么?长时薰修。我们这种薰修的力量就很强大,这么长的时间,这样有力的薰修,我们的信心就扎根了,我们的信心会增长。信心有根,信心增长,就是五根、五力里头有根有力,后面就开花结果。开花结果是什么?真能放下,不再执著!这一不执著,恭喜你,你入门了,你是如来入门弟子。
可是要记住,永远谦虚,不能有丝毫傲慢,为什么?有一点点傲慢,你看看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说,他说假使有个人他的才华「如周公之才之美」,这是夫子对於周公赞叹备至,他一生当中心目里面一个最完美的圣人,周公,「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」,他有傲慢心,他吝啬,夫子说那他是装的,假的,不是真的,其余则不足观也,这句话说得好,给我们很高的警惕。你看圣人、贤人一生谦虚,一生礼让。孔子、孟子如是,文武周公如是,尧舜禹汤亦如是。在佛法里面,诸佛菩萨哪个不如是!所以这个我们要学,永远处在谦卑的地位上。这不但是中国,连外国天主教的《玫瑰经》,这部经分量不大,在天主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,是他们的早晚课诵,就像佛门的课诵本一样。这个经我讲过,它全经十五段,第一段就讲谦卑,举圣母玛利亚做例子,玛利亚谦卑摆在第一段。就是说你想进入天主的门,怎么进去?从谦卑就进去了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,往上推溯至少可以推溯到伏羲,伏羲画八卦,以后到文王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。六十四卦里面只有一卦没有凶相,六爻皆吉,其他六十三卦里头有吉有凶,唯有这一卦有吉没有凶,这一卦是什么卦?谦卦,谦卑。所以你要学圣贤、你要学佛菩萨,从哪里学起?从谦卑学起,真正做到谦卑你就入门了。没有一丝毫傲慢的习气,这个很难,佛在经上跟我们说,阿罗汉不错了,见思烦恼断尽了,贪瞋痴慢真的没有了,可是怎么样?还有傲慢的习气,这点不能不知道。这就说明什么?习气时间太久了,不知不觉它就现行。所以看别人容易,看自己太难!会修行的人,拿别人做面镜子,因为看别人缺点容易。这面镜子你常常能回光返照,看到别人缺点不要放在心上,决定不要批评。立刻回过头来想想我自己有没有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你的道业、你的德行才会提升。
我讲《华严》,在日常讲经场所我常讲,常常提醒,善财童子一生(五十三参诸位知道)圆满成佛,他凭什么?一生圆满成佛没有别的,谦虚。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识,这里头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有行善的、也有作恶的。这一品经文真不容易,把诸佛菩萨的教诲活生生的表演出来给我们看。你看代表贪瞋痴的,代表贪爱的、贪欲的伐苏蜜多女,代表瞋恚的甘露火王,代表愚痴的胜热婆罗门。这三个人,两个是在家人,一个是出家人,婆罗门是出家人,严重的贪瞋痴。善财童子见他们,礼敬,自己谦卑恭敬,他做到了。但是怎么样?他对这三个人没有赞叹,为什么?这三个人的思想、行为都违背性德,自性里头没有贪瞋痴,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贪瞋痴。你看人家看到怎样?看到反省我有没有,真的是有则改之、无则嘉勉。勉是什么?如果我没有,永远记住,不要犯他们的过失。对他们礼敬不赞叹,也决定没有毁谤、没有批评,这对了。再想想他是不是真的贪瞋痴?不见得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学善财,善财是把每个人都看作佛,他在我面前做种种表演,是来度我的,是来教我的。所以教我有正面的教材、有反面教材,我统统得利益。就好像演戏一样,譬如中国人都知道尽忠报国,都知道岳飞,舞台表演的时候有演岳飞,忠臣,尽忠报国;那一个演秦桧,完全自私自利,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把岳飞害死。两个人都演得非常逼真,感动我们听众,演岳飞这个人要表扬他,演得好,演秦桧那个人也演得好,一样也表扬,一样都奖励。
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境来看这个世间,恭喜你,你这一生一定成佛,为什么?你的心纯净纯善。就跟善财童子一样,连胜热婆罗门跟甘露火王,他都看他是菩萨、佛,那是来教我的!演反面给我看,让我警觉我有没有,有要赶快改,没有的时候不可以犯。好老师,演得那么逼真。我讲的话句句是真话,句句都是如来这样真实教导我们。如来跟大圣大贤是真的这样教我们的吗?真的,哪句经文?世间圣人,你们念《三字经》上头一句不是教你了吗?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哪有恶人?没有。恶人是什么?表演出来的,他在舞台上是表演的,他不是真恶人,这个社会是大舞台。佛教给我们的,《华严经》上说了多少遍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就是诸佛菩萨、圣贤教给我们的经文的依据。我们自己没有智慧,天天念这个,还天天挑别人过失,而不知道挑别人过失是自己最大的过失,别人可能没有过失,自己犯了过失。世出世间圣贤都教导我们,「隐恶扬善」,能度自己,能救世间,你们想想这个话对不对?如果我们见到别人恶都不说,见到别人的善都赞扬,社会上都是这样的,这个社会多美好。让行善的人得到鼓励更加行善,让作恶的人看到了惭愧,改恶向善,这世界不就好了吗?对於善不知道赞叹,对於恶要常常批评,那个恶人批评他,他不服,你批评我,我做得还坏让你去看。这错了!圣贤教诲是正确的。所以我们读到「无去来性,示现来去」,又何尝不是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度我的。
所以善财能成就,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,凡夫只有我一个,这些人做出种种示现,都是度我的。甚至於他来坑我、骗我、害我,都是来度我,看我什么?看我能不能忍辱,看我能不能放下,还生不生烦恼。这么多境界来考验,如如不动都不生烦恼,我就成佛了。我成佛要感谢所有这些老师,不是他们做出种种示现,我怎么能通得过?怎么能把烦恼习气统统放下?大乘教、中国古圣先贤苦口婆心的教诲,我们要听,要欢喜听,要不断的听。为什么?烦恼习气太重,三天不听忘得干干净净,我们的烦恼习气又现行,这就错了。佛门里面称菩萨称「仁者」,仁慈的人,仁者,仁者是对菩萨尊敬的称呼。是什么意思?古人讲了一句话,「仁者无敌」,这就说菩萨心里面没有一个冤家,也没有一个对头,他没有敌对的。
我们是从这个教训明白了,也能用在生活上,特别是这些年来,帮助这个世间化解冲突,帮助世界促进社会安定和平,我们就遵从这个教训说出来。从事於化解冲突、促进世界和平的人,首先要自己从自己内心里面,把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对立的念头要化解,我们这个工作就能做得好。如果我心里还跟人有对立,跟事有对立,跟一切万物还有对立的念头,有这个念头必然它升级就是矛盾,再升级就是冲突,冲突再升级就是斗争,斗争再升级就是战争。晓得战争、斗争的根本是什么?是对立。内心深处的对立,这个不可以有,有这个东西你就迷了,你就造业。《地藏经》上讲: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罪,无不是业。那个罪业的根就是对立。
菩萨在不在乎别人骗他?不在乎,为什么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哪有这回事情!他欺骗我,他坑我,他要害我,没这个事,不生不灭,他害什么!明明世间有这么多人干这么多事,菩萨站在高处,看看他们在造业,将来受报。菩萨站在高处,看这些众生在六道轮回里面搞三世因果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只很感叹的说「可怜悯者」,真可怜,他真不懂事。可怜,不是说可怜就完了,菩萨还要观察机缘来帮助他,来救度他。怎么救度?就像在做示现,做个好样子给他看!他看到了、他听到了,阿赖耶识就落了善根的种子,这一世他不能起现行,来生后世遇到缘一定起现行。这是菩萨,这是真正的慈悲,这是真实的智慧。在事上讲,遥见佛来。
第二个意思是表法的意思,「表法者,明」,明是说明,「帝释示同未悟,不见如来智身遍周,与心一体,故言遥见佛来」。你看看帝释天王,帝释天王不是普通人,是佛菩萨来示现的,这唱戏,释迦牟尼佛表演佛,这也是一尊佛,他来表演做帝释天王,演这个角色,演得都很逼真,演得都很像。所以你心里不能有疑,那个人真对我坏,真想害我、想骗我,我把他想成菩萨,那我是不是阿Q?你有疑惑。你有疑惑,你的念不是正念,你的思惟不是正思惟,你也在造业,你还要受报。所以佛法最难的是正念,八正道,正念、正思惟,没有怀疑,没有怀疑是不是就正?是正的。为什么?境随心转,你的心正,没有一法不是正的;你的心邪,没有一法不是邪的;你的心疑惑,没有一法不模糊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你一生能不能成就,责任是自己负,与别人毫不相干。你一念觉心、一念正心,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不是佛菩萨,不管他演的什么角色,全是佛在这个地方表演,你统统得正面的利益,得纯正的利益。善财一生成就,《法华经》上龙女八岁成佛,你要问问那是什么原因?为什么他能做到,我们做不到?归根结柢,总的一句话,我们是错用了心,都是自以为聪明,我们害在这个地方。善财、龙女他的一生成就没有别的,老实,佛菩萨的教诲他真的依教奉行,一丝毫疑虑都没有,没有怀疑、没有顾虑,所以他一生成就。
忉利天主「示同未悟」,这句话就说得很明白,他是菩萨,他是佛再来的,他哪有不知道的,装样子装给凡夫看的。「不见如来智身遍周」,实在讲不见自己智身周遍,见到如来智身周遍就见到自身,自己的法身周遍,「与心一体」,这个心是法性。他这里表演,表演跟凡夫一样:世尊来了,远远的走过来了。这是凡夫知见。这是两个意思,这两个意思并不很深。下面再从深一层的解释,这有两句「又信解为遥见,自心入位为佛来」。这个表法意思深,清凉大师判《华严经》为四分,信解行证,我们能信、能解这是遥见,见到佛道;又能行、又能证,那就是佛来了。什么佛?自己成佛了。自心入位这个位是十住位,你自己证得佛住,佛来了,为什么?你自己成佛了。在这一大段,在第三会总共有六品经,往后的四品就要讲入位了。
再看下面这段经文,「帝释即以神力庄严此殿者」,忉利天主礼请佛到天宫来说法,就好像我们现在请法师讲经一样,当然要把道场布置得很庄严,表示欢迎。这里面也有两个意思,有事、有表法,这个事容易理解,可是事里头虽然容易理解,也有很多人疏忽,道场建筑之庄严是不是对佛的礼敬?当然。佛真正要学生重视的是道业,是你自己闻法、开解、证入,这是佛最欢喜的;布置庄严的道场,佛不希罕。这种布置庄严是施主,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这个活动的主办人,他对於佛陀的敬意,这是世间人情。但是这里头很重要的一个意思,世间人喜欢庄严,看到这样庄严的一个道场,这种设施,他从这里经过一下,他就想进来看看,进来听听;换句话说,这个庄严是跟佛拉信徒、拉听众的,这才是真正庄严的意思。所以佛门的音乐梵呗演奏的是好听,都是弟子们,出家、在家的弟子们替佛做广告,让大众们欢喜心来亲近佛菩萨,来这个地方听经闻法,用意在此地,这个不能不懂。
否则我们会错了意思,佛菩萨还喜欢这一套,他贪瞋痴还没有放下,我们把佛菩萨看作凡夫了。佛菩萨真的不要这一套,就世间人喜欢这一套,所以我们做,不能做得不认真,一定很认真、很庄严,才晓得道场种种设施布置是替佛招生的。因为佛是师道,这个要懂得,他是老师的身分,师道是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尊师重道。古时候再高明的老师决定没有招生的,现在学校招生,古时候没有。那招生,这个老师太狂妄,自己认为我很了不起,我可以教你们。
在古时候,你看连释迦牟尼佛、连孔子都不敢自称为老师,都非常谦虚。夫子说他没有东西教人,没有创造,没有发明,他是个很普通的人,「述而不作」。我所学的,我所听到的,我所修学的,我能教的,我能够传的,古圣先贤的东西,不是我自己的,是述说古圣先贤的,述而不作。自己的态度「信而好古」,我对古人的东西相信,不怀疑,我很喜欢。孔子如是,释迦牟尼佛也如是,但是讲孔子的有人,讲释迦牟尼佛的我都没听说。我在什么地方知道?我在《华严经》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看到的,在经题上清凉大师介绍,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。而且引经据典,佛自己说的,他一生所讲的这些经都是古佛所说,自己不敢在古佛所说的添加一个字。这比孔夫子讲得更是干净俐落,不敢加一个字,这教我们什么?谦虚、谦卑。佛说这个话是真话吗?一点都不错,古佛是什么?古佛是自性。你明心见性,从你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,佛佛道同。每个见性的人,他从自性流露出的智慧是相同的,没有两样的,所以叫佛佛道同。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,你所见的、你所说的,跟释迦牟尼佛肯定完全相同。你要不相信,你看看《六祖坛经》,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,没有学过佛法,但是他所讲的跟释迦牟尼佛真的没有两样。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流露出来,这就不是你新的有什么发明创造,没有。所以我们要学孔老夫子「信而好古,述而不作」,真的能开悟,真的能够反璞归真。庄严道场所有一切设施,是为了接引大众的,是为他们做的,绝不是为自己;为自己,真的古人说得好,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」,那是真的。众生在迷,要恒顺他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去接引他,等他悟入了他就明白。明白之后,他要接引初学,一定还是用这种方式,所以这个意思要懂得。
「表法者,自加行也」,庄严道场,以神力庄严此殿就是我们讲庄严道场,这是自加行。自加行里头也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大慈大悲,帮助佛接引大众,这是一个意思;第二意思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使自己向上提升,帮助自己向上提升,有这两个意思在里头。下面一句说「安置普光明师子之座者,亦有二义」,第一个「约位置座」,第二个「约帝释自德根堪」。十住会,无论在家、出家,不论什么身分,只要能参与这一会,他的地位就是住十住位。为什么?你不是同等的程度,你不能入这个班级。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,这个学校是大学,你一定是大学的程度你才能够进入,你中学生不能进入。这个班级是硕士班,一定是有大学毕业的程度,你才能够进入。那一个班是博士班,必须有博士的程度,才能够进到这个班里面听课,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所以能够在忉利天宫善法堂,听释迦牟尼佛讲十住法的那些人,全都是十住菩萨。程度不齐,因为从初住到十住,这就是程度不齐,但是他们是同班同学,全是十住菩萨,这要明白。
「一约位置座者,约此十住位中法位也,为十住中,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之藏,於一切法自在无畏,故置此座」。这就是就我们今天讲席次,排这个席次的意思,这里面全都是已经在学习十住的法位,什么条件?十信心满。前面是十信,十信心满是贤首菩萨代表的,十信毕业,升级了,升到十住了。我们在讲席里面,将十信位比喻作一般的学校,从初信到第六信好比是小学;从七信、八信,七信是阿罗汉,八信是辟支佛,比喻作中学;九信位是菩萨,十信位是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,比喻作大学。十信心满,佛教大学毕业了,毕业升到研究所,十住是研究所。所以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里头没有硕士班,全是博士班,大学升研究所全是博士班。为什么?初住菩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他的妄想要不断的话,他进不了初住位,这要知道。
往后这四十二个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所以总共四十二个位次。四十二个位次是平等的,我们在前面介绍得很清楚,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没有。为什么不能说有?因为他起心动念都没有了,不起心、不动念还有什么位次?初住菩萨不起心、不动念,到四十二个位次究竟佛果,也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有什么差别?没有差别。没有差别为什么又说四十二个阶级?清凉《疏钞》里头讲得好,这四十二个位次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尽,无始无明的习气厚薄程度不相同,所以说四十二个位次,这个道理要懂。这四十二个可以说有,也可以说没有,初住菩萨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究竟佛果没有两样。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,他就有应。像《普门品》里所说的一样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现什么身;应该给众生说什么法,他就说什么法。他没有一定的身相,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,完全是应机施教。像世尊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一样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众生心感,这些佛菩萨他有应。所以天台大师讲,圆教初住以上叫分证即佛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不像十法界,十法界的佛叫相似即佛,不是真佛,像佛,不是真佛。初住是真佛,不是相似佛,所以这要懂得。今天他们已经入佛位了,当然要给他们设席位。他们这些人「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之藏」,这个得是讲恢复,无明破了!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法身里面的般若智慧现前,所以叫得。这个智慧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相同的,智慧相同,德相也相同,「於一切法自在无畏」,所以这个座位是无畏之座。
后面十行位里面,「如十行位中,於夜摩宫中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,此约行位」。这个还没讲到,在后面,通常有很多话都是把这三十个位次,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合在一起讲,因为这三个它有密切连带的关系。约行位,行,实在讲非常著重自修,修行在哪里修?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历事炼心你才能把习气淘汰尽。所以我们见到善人、见到好事,习气会不会冒出来?会。什么习气?欢喜的习气,喜怒哀乐爱恶欲,你看到欢喜;看到人行不善,瞋恚的习气就会冒出来。这个东西怎么除掉?常常接触、常常看、常常提醒自己,用这个方法才能把习气淘汰尽。所以菩萨教化众生叫自行化他,帮助众生这大家知道,自行是什么?淘汰自己的习气。菩萨教化众生,有的时候遇到逆境也会发脾气,习气发作了!他是不是真的有不满?没有。要到什么时候?要很长的时间,慢慢这个习气减弱,减到最后完全没有了。完全没有了是究竟佛果,也就是说等觉菩萨还有一点非常微薄的习气,那种微薄的习气,一般人决定不能够觉察到。
在一般理上讲的话,大概八地菩萨以上,他们那个习气就一般人见不到。不但我们人见不到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都见不到,还是有那么一点点。我们最容易觉察的是阿罗汉,因为他习气很严重、很明显,辟支佛以上我们凡夫见不到,阿罗汉可以见到。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的习气,大概是阿罗汉见不到,辟支佛可以见到。这个事情,用波动的原理我们能够理解,波动,非常微弱的波动,就要很敏感的仪器它才能接收到,一般都接收不到。愈是细微的波动,愈要精密的仪器,非常微弱的波动,它能够接收。像无线电波一样,看长波、短波,我们从这个道理上能体会得到。所以心浮气躁是大病,心浮气躁什么都不能接受,这是自己真的要明了,如何让自己心定下来,这个气平和下来,心平气和你就能接受。心浮气躁,自己有成见、有疑惑、有顾虑都不能成就。圣贤教诲就是心性之学,你没法子,真的是一分功夫你有一分的体会,没有功夫是体会不到的。
在这段里面,大师后头一句话说得好,在行位里头「在一切生死,具大悲,行万行,以理智体得无染故,以是义故,以莲华为座体」。所以莲花是表法的,在一切生死那就是在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很明显,因为它两种生死都具足,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它统统具足,六道里面;四圣里面,分段生死没有了,只有变易生死。他在这个境界是两种生死都没有了,你就可以看到这功夫之深,讲定功;换句话说,他心多么清净,定功的功夫就是清净心的功夫。智慧现前,他能照见;具大悲,这是自性的性德,大慈大悲。行万行,这个万行是帮助众生的,众生需要什么,就用什么来帮助他,尽心尽力。可是帮助众生里头,佛菩萨绝对不会疏忽帮助众生觉悟,这就是佛法。所以佛法住在这个世间,示现在世间,无论用什么方法救苦救难,里头必然有帮助众生觉悟。如果没有这一点那叫世间法,加上这一点那就叫佛法,这一点怎么加?有慈悲心,有这个意念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只有他开悟他才能离苦得乐,他要不悟永远不能离开。
什么叫悟?须陀洹就算悟了。也就是说,知道事实真相,虽然知道不多,它起作用了,不再执著身是我,不再执著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我所有,他没有这个执著,这个人是须陀洹。须陀洹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,能舍、欢喜舍,决定没有吝啬,能舍身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是初信位的菩萨。如果我跟我所有放不下,你到不了这个地位,没有入门;能舍我、我所有,入门了。我们讲《华严》,入《华严》之门,能舍,他能放下。这是执著里头初分一点点,然后逐渐再去扩大,把见思烦恼统统放下,就是贪瞋痴慢疑全放下了,六道就没有了,证阿罗汉果,在我们这个经上是七信位的菩萨,超越六道了。六信呢?六信还在四禅天,五不还天也叫做净居天,在那里修行。只要把见思烦恼全断尽,他还有习气在,习气没有关系,习气到四圣法界,自然就断掉,你才能超越六道。超越六道才算是离苦得乐,六道生生世世轮回,冤冤相报的苦没有了,我们学佛最低的目标要订在这个地方。我们来生还搞不搞六道轮回?还要搞六道轮回,这一生的修学不及格。不及格怎么样?不及格,好的留级,来生再到人道继续修,来生再得人身是留级。你要修得好,不升级了吗?生到天上去了,怎么会留级!如果学得太差,造的恶业造得太多,降级,你要晓得,人道一降级降到哪里去?下面是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你降级了,跟念书一样。所以眼光总要看远一点,不要看现前,至少你要看到来生到哪里去。来生最殊胜、无比的殊胜是极乐世界,但是你要想想,极乐世界是佛的世界,我们心善、行善,做了好多好事情,也念佛,也求生净土,最后能不能去?分别执著没放下去不了,但是去不了你会生天上。
天上,你看这是忉利天宫,忉利天主是虔诚的佛弟子,常常请佛菩萨到天宫里面来讲经说法,接著再干,很不错!什么人能真正往生?真正能放下身心世界的人决定往生,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这个条件。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,常常提醒大家,「放下身心世界,一向专念」,这是念佛人,这个人决定往生。身心世界放不下想往生,他有障碍,这些东西障碍他。所以要舍,欢喜舍,统统放下舍尽了,没有累赘,到极乐世界没有障碍,这才能去得了,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。即使弘法利生、护持正法住世,都要舍!事情要不要做?要做,就像忉利天主一样,请佛来说法,布置宫殿,样样都做得非常认真,心里有没有?没有,身心清净,一尘不染。所做的庄严道场,接引大众,让每个来听经的听众都生欢喜心,都生对於佛陀尊重之心。
敬佛就是重道,尊师是重道,天主做表率带头,他头一个礼敬,后头人都跟著恭敬了。如果他不做,叫别人去做,派代表去做,这个不行,这个不可以的;一定要自己去做,表演给大家看。我们每个学人都时时刻刻要懂得,随时随地表演给别人看。没有人,没有人也要做得很认真,为什么?有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众生,我们看不到他,他能看到我们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很恭敬、很谨慎,那些无形的众生对你都尊敬,对你都拥护,他做你的护法,他不会害你。要自己做得好,自己不是个好样子不行,鬼神不尊重你,鬼神不护持你,这都要知道。所以这句很重要,「在一切生死,具大悲,行万行,以理智体得无染故」。理智我们简单的来会这个意思,就不是感情用事,这样讲大家都很容易懂。凡夫情执太深,这是坏事,这是让你在这一生当中,不能成就、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,情执!太可怕了。所以学佛要明理、要有智慧。
实在讲,理智跟情执是一桩事情,迷了,理智就变成情执,迷的时候;觉悟了,情执就变成理智,它是一桩事情,它会转变。所以情执不能断,情执要断了,理智就没有了,它一体的两面,转情执为理智,你把它转过来就对了。它是性德,理智是性德;情执是迷了性德,性德扭曲了,变成情执,是这么回事情。所以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情执有染,染著;理智就不会染著,是清净心。因为这么个道理,所以用莲花做座体,这个座位上真的雕刻成莲花,有这个图案,四面都看到,这个座位是坐在莲花上。不是真的莲花,让你看到莲花就想到出污泥而不染,在六道不染六道,在四圣法界也不染四圣,这就对了。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染?我们也想做到,为什么做不到?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所有一切是真的,真的你就起贪恋、就起执著,你就做不到。如果你要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都是假的,念念不可得,你有什么放不下!你还有什么执著!
你看佛问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答得好,决定不能执著,所有的现象刹那生灭,速度太快了。三十二亿百千念,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那个念就是生灭。我们现在看电影,一秒钟才二十四次生灭,二十四念,三十二亿百千念,你看不成比例。像这些经文常常记在心上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可以牺牲身命,为什么?假的不是真的,没有生死,这个肉身有生有灭,灵性不生不灭。《坛经》说得多好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本不生灭就是大般涅盘。见了性的人如是,不见性的人还是如是,这个东西与见不见性没有关系。这可以说见性的人得大自在,他明白了;没有见性的人,还继续搞轮回,还继续受苦受难。那个苦难轮回是冤枉受的,为什么?没有!没有,为什么有?他执著有,他以为有。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以为有就有,你要知道没有,它就没有。这是事实真相,这是大经上讲的诸法实相,一切法的真实相。
我们这个机缘殊胜,胜在哪里?天天在干,天天在学习,天天在薰习。不但每天经教上薰习,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在生活上,可以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。也有很多同学说「我现在还用不上」,这个我听了点头,为什么?我学习在前面三十年也用不上,我学到今年是五十七年!前面三十年用不上。我的学习没中断,五十七年天天提起、天天提醒,真正用得上是最近的二十年,哪有那么容易!所以世尊在《弥陀经》上讲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,善根要多、福德要多、因缘要多,少一个都不行。善根福德是自己的,因缘是外面的助缘,外面助缘真的可遇不可求,遇到抓住它,不能舍弃,我们才会有成就。你要抓不到,或者这个缘消失了,消失了如何来维系能做到不退转?这要靠自己的警觉。我不能前进,我要保持它不退,不退就是前进,用什么方法?读经、讲经,我是用这个方法,一生都是这个方法。讲经不一定要经本,一两个人在一块聊天,讲的都是佛法。
所以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不是每天都有讲堂、都有很多学生,像上课一样,不是!一个人来了,见到释迦牟尼佛,向他请教,你看佛给他说的;两三个人来了,佛给他讲的,以后记录下来全是经典。这些小规模的、个别的在哪里看?在《阿含经》看,你看看《杂阿含》,几乎都是记的这个。那个经文都不长,短的一百多个字,长的二、三百个字,里面记下的,我估计至少有一千多条。我们才知道,释迦牟尼佛讲经真的没中断过,开口说出来全都是的。像《长阿含》,那大概都是大的讲座,大型的,总有几百人以上的在一起听的,讲得也长。《中阿含》、《增一阿含》都不长,特别是《杂阿含》,我觉得《杂阿含》多半都是记载个别的,个别的对话,个别的请求开示。像《华严》这是大经,这不是个别的,这是大讲座,而且不是对凡人讲的,对法身菩萨讲的。这个内容完全讲真的,讲的是什么?讲的是我们每个人自性的境界。你要见了性,见性什么样子?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全是见性的样子,所以这才叫什么?圆满法轮。方东美先生称它作佛学概论,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,一个也不漏掉,所以你学了《华严》就是学了一切法。
弘一大师当年在世,那是个知识分子出家的,所以他出家起了很大作用,至少一般人不敢称佛教是迷信。他是留学生,他是教授身分出家的,他接引知识分子,在那个时候有很多大学生,对李叔同先生都很仰慕。而弘一大师把佛法介绍给大家,就是一部《华严经》。那个时候对高等知识分子,对大学生讲佛法的时候,他介绍的是清凉大师的《疏钞》,他说从这里入门就决定没错。但是我们知道那个时代,民国初年大学生的国文程度真高,现在不能比,现在找不到了。他们那些人纵然是没有学过佛的,看《华严经疏钞》他能看得懂,他没问题。现在不行了,现在的国文程度真叫一落千丈,这已经不是形容词,是事实。民国初年那个时代小学生,十一、二岁的小学生写的作文,现在大学生写不出来,不但写不出来,恐怕读都有困难,你就想到程度差多少。三月澳洲有个活动,我要回去参加,我在那边还有民国初年小学生的模范作文。以前我有六、七册,搬家时候丢掉了,大概现在还有两本,我带回来给大家看看,看看那个时候小学生的程度。
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是,「以理智体得无染故」,这以莲花为座,它表法的意思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无论遇到逆境,或是顺境,不要轻易用感情处世,感情处世不能避免错误;要冷静,愈是重大的事情愈要冷静。冷静就生智慧,就能把事情处理得很妥当、很妥善,这是应当要学习的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李长者的《论》第二段,我们从「帝释遥见如来者」,从这里看。
长者说这个地方有二义,一个是事,一个是表法,「事者,为如来於无去来性,示去来之相,故言遥见」。这个意思在前面清凉大师注疏里面说过,跟长者的看法完全相同。就真谛来说,跟你讲诸法实相确实没有来去,我们如何能够理解?我们看电影的底片就能看到,电影我们在银幕上看的画面好像有来有去,如果你看看放映机里面的底片没有来去,给你说真话,是没有来去的。佛没有来去,我们每个众生都没有来去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不但没有来去,也没有生灭,那就说更深一层的意思。这个不生不灭很不好比喻,只有在幻灯片里面的第一张,第一张之前银幕是一片空白,没有生灭。第一张幻灯片放下去之后,立刻影相就显示出来,好像是生了,但是它时间短,它只有二十四分之一秒的时间,很短。如果第二张没有继续,只在这么短当中现一下,就像闪电一样,比闪电还短,闪电的时间比这个长得多。
好像突然有这个现象,就没有了,你说它生了它已经不存在,它的速度太快了,实际上的速度是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的。通常我们介绍,多半是以《仁王经》世尊所说的来举这个例子,为什么?这个例子,虽然很快速,容易懂。《仁王经》上我们举的例子,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,这在数学里头有概念,虽然很快,比二十四分之一秒要快多了。而实际上,佛在经上有这么一段话说,佛问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他是法相唯识的专家,《瑜伽师地论》,这是大论一百卷,是弥勒菩萨著作的,是他作的。佛有一次问他,「心有所念,几念几相识也」,佛问这么一句话。这个几念,要用现在的话说,几分之一秒有几个相跟识。相是物质,识是精神,如果用唯识的术语来讲,相是境界相,识是转相、是见分,相是相分,识是见分。有几个相分,有几个见分,这是讲心有所念。弥勒菩萨答覆说,「举手弹指之顷」,举手、弹指,这弹指的时间短,一弹指,他说一弹指有「三十二亿百千念」。你看看我们讲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,跟三十二亿后头还有百千念。弥勒菩萨后面答覆说,「念念成形」,这个成形就是念念都有相,「形皆有识」,既然有相,相是法相,识是什么?识是法性,法性跟法相决定不能分家。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说,但是我们是粗心大意没有领会到,真的要很细心、很留意的人,这种人很少,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。在有情的分上,佛常讲的叫佛性;在无情的分上,植物、矿物跟自然现象,这是属於无情的,有法性。其实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这就讲形皆有识,这个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感应,有感它立刻就有应。就像做的水实验一样,一杯水,我们的意念,善的意念、恶的意念、无记的意念,它都有反应。但是这种反应,我们真的心思太粗了,所谓是心浮气躁,不能体会。
江本博士用科学的方法做实验,在显微镜之下看到的。其实他的显微镜不是什么很高级的,我去看过,它的放大也只有放大二百五十倍。所以把小小的结晶,放大成二百五十倍看起来就很清楚,所以他很多的照片,就在这种可以说很简单的显微镜之下拍摄下来。所以说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要做的话会比他做得更好,他的方法很简单,看过之后我就完全了解。只是把这个水放在小玻璃瓶里头,都是实验室里头用的小玻璃瓶,那个玻璃瓶粗大概只有手指这么粗,差不多有这么长,有个六、七寸长,里面盛的水。你只对这个水发出信号,什么信号都可以,你写上字贴在上面行,你用音乐的声音对它行,它会听音乐。用意念,你看既没有形相又没有音声,我的念头对它,善的念头、不善的念头。你只对它有个几分钟,一两分钟它的感应就很显著,但是人看不见。然后把这个水放在冰箱里面,这个冰箱的温度是摄氏零下五度,结冰了。大概放在冰箱一小时,它就结成雪花,然后拿出来放在显微镜下面去观察,就看到它的结晶。善的意念结晶很美,不善的意念结晶很丑陋,岂不是证实了弥勒菩萨讲的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,有识是它有感应。我告诉江本博士,水是矿物有感应,哪有没感应的!泥沙也是矿物,决定有感应。我让他努力做进一步的实验,一切万物统统有感应,石头有感应,你把石头砸碎,把石头磨成粉,每粒粉都有感应,而且你会发现很不可思议。
弥勒菩萨接著讲「识念极微细,不可执持」,没有办法执著,没有办法想,你想的时候它已经产生无量的变化。所以佛说这桩事情,佛讲不生不灭,用这个来形容它。下面说「佛之威神入彼微识」,这个我们在《华严经》前面读过,普贤菩萨有能力入那种微细境界,就是一微尘里面的世界。「皆令得度」,那个极微细的微尘里面有世界,那个世界跟我们现在世界完全一样,这就是科学家发现的讯息,全息的讯息。我们这个宇宙这么大,把它磨成微尘,每粒微尘里面都有整个宇宙,说明了部分跟全体是一不是二,永远不能分割。所以它没有大小、没有先后、没有远近、没有去来,这是诸法实相。这就是方东美先生讲的,这个世界上哲学登峰造极的境界,不但是哲学也是科学,科学跟哲学是一不是二,也是究竟圆满的科学境界。我们现在世界上这些科学家发展到今天,跟佛经这个一比,连小巫跟大巫都谈不上,没法子相比。佛能够进入,这个佛要广义的来讲,初住菩萨以上就有这个能力,我们能信得过,为什么?只要你把障碍去掉,本能!我们的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你就能入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的世界里面去度化众生,教化就是「皆令得度此识教化,非无识也」,非无识,你不能说它没有感应,这个识就是感应。众生有感,众生是周边环境,那个波在动就感应他,他就能够像十大愿王所说的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。那是什么?永远随顺外面的感,他反射出来的应,这个应就是讲的功德。
这段经文讲得好,确实把诸法实相解释开了,没有大小,没有生灭。如果我们真的事实真相了解,心地平了,永远保持著心平气和,为什么?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干扰。我们走进天堂如如不动,我们去参观阿鼻地狱也如如不动。天堂地狱那些现象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平等的,平等相为什么不平等?众生造的业不平等,那是业力变现的,是幻相不是真相,念念生灭的相。念念生灭就是没有生灭,我们现前眼前真相亦复如是,没有例外的。那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,清净心能生智慧,为什么?清净心不障碍智慧,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相,清净心没有障碍,所以智慧德相全出来了,自然的流露。我们确实在大乘教里面得到这么一点讯息,为什么在境界转不过来?那是我们的习气太深太重,要用什么方法?不断的薰习。像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,这个缘太殊胜;没有这样殊胜的缘,一个人也不放弃,也天天干。只要有人他愿意听,他能听得进去,听了不反对,你就给他讲。一遍一遍的讲,一遍一遍的听,听上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,这是什么?长时薰修。我们这种薰修的力量就很强大,这么长的时间,这样有力的薰修,我们的信心就扎根了,我们的信心会增长。信心有根,信心增长,就是五根、五力里头有根有力,后面就开花结果。开花结果是什么?真能放下,不再执著!这一不执著,恭喜你,你入门了,你是如来入门弟子。
可是要记住,永远谦虚,不能有丝毫傲慢,为什么?有一点点傲慢,你看看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说,他说假使有个人他的才华「如周公之才之美」,这是夫子对於周公赞叹备至,他一生当中心目里面一个最完美的圣人,周公,「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」,他有傲慢心,他吝啬,夫子说那他是装的,假的,不是真的,其余则不足观也,这句话说得好,给我们很高的警惕。你看圣人、贤人一生谦虚,一生礼让。孔子、孟子如是,文武周公如是,尧舜禹汤亦如是。在佛法里面,诸佛菩萨哪个不如是!所以这个我们要学,永远处在谦卑的地位上。这不但是中国,连外国天主教的《玫瑰经》,这部经分量不大,在天主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,是他们的早晚课诵,就像佛门的课诵本一样。这个经我讲过,它全经十五段,第一段就讲谦卑,举圣母玛利亚做例子,玛利亚谦卑摆在第一段。就是说你想进入天主的门,怎么进去?从谦卑就进去了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,往上推溯至少可以推溯到伏羲,伏羲画八卦,以后到文王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。六十四卦里面只有一卦没有凶相,六爻皆吉,其他六十三卦里头有吉有凶,唯有这一卦有吉没有凶,这一卦是什么卦?谦卦,谦卑。所以你要学圣贤、你要学佛菩萨,从哪里学起?从谦卑学起,真正做到谦卑你就入门了。没有一丝毫傲慢的习气,这个很难,佛在经上跟我们说,阿罗汉不错了,见思烦恼断尽了,贪瞋痴慢真的没有了,可是怎么样?还有傲慢的习气,这点不能不知道。这就说明什么?习气时间太久了,不知不觉它就现行。所以看别人容易,看自己太难!会修行的人,拿别人做面镜子,因为看别人缺点容易。这面镜子你常常能回光返照,看到别人缺点不要放在心上,决定不要批评。立刻回过头来想想我自己有没有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你的道业、你的德行才会提升。
我讲《华严》,在日常讲经场所我常讲,常常提醒,善财童子一生(五十三参诸位知道)圆满成佛,他凭什么?一生圆满成佛没有别的,谦虚。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识,这里头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有行善的、也有作恶的。这一品经文真不容易,把诸佛菩萨的教诲活生生的表演出来给我们看。你看代表贪瞋痴的,代表贪爱的、贪欲的伐苏蜜多女,代表瞋恚的甘露火王,代表愚痴的胜热婆罗门。这三个人,两个是在家人,一个是出家人,婆罗门是出家人,严重的贪瞋痴。善财童子见他们,礼敬,自己谦卑恭敬,他做到了。但是怎么样?他对这三个人没有赞叹,为什么?这三个人的思想、行为都违背性德,自性里头没有贪瞋痴,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贪瞋痴。你看人家看到怎样?看到反省我有没有,真的是有则改之、无则嘉勉。勉是什么?如果我没有,永远记住,不要犯他们的过失。对他们礼敬不赞叹,也决定没有毁谤、没有批评,这对了。再想想他是不是真的贪瞋痴?不见得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学善财,善财是把每个人都看作佛,他在我面前做种种表演,是来度我的,是来教我的。所以教我有正面的教材、有反面教材,我统统得利益。就好像演戏一样,譬如中国人都知道尽忠报国,都知道岳飞,舞台表演的时候有演岳飞,忠臣,尽忠报国;那一个演秦桧,完全自私自利,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把岳飞害死。两个人都演得非常逼真,感动我们听众,演岳飞这个人要表扬他,演得好,演秦桧那个人也演得好,一样也表扬,一样都奖励。
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境来看这个世间,恭喜你,你这一生一定成佛,为什么?你的心纯净纯善。就跟善财童子一样,连胜热婆罗门跟甘露火王,他都看他是菩萨、佛,那是来教我的!演反面给我看,让我警觉我有没有,有要赶快改,没有的时候不可以犯。好老师,演得那么逼真。我讲的话句句是真话,句句都是如来这样真实教导我们。如来跟大圣大贤是真的这样教我们的吗?真的,哪句经文?世间圣人,你们念《三字经》上头一句不是教你了吗?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哪有恶人?没有。恶人是什么?表演出来的,他在舞台上是表演的,他不是真恶人,这个社会是大舞台。佛教给我们的,《华严经》上说了多少遍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就是诸佛菩萨、圣贤教给我们的经文的依据。我们自己没有智慧,天天念这个,还天天挑别人过失,而不知道挑别人过失是自己最大的过失,别人可能没有过失,自己犯了过失。世出世间圣贤都教导我们,「隐恶扬善」,能度自己,能救世间,你们想想这个话对不对?如果我们见到别人恶都不说,见到别人的善都赞扬,社会上都是这样的,这个社会多美好。让行善的人得到鼓励更加行善,让作恶的人看到了惭愧,改恶向善,这世界不就好了吗?对於善不知道赞叹,对於恶要常常批评,那个恶人批评他,他不服,你批评我,我做得还坏让你去看。这错了!圣贤教诲是正确的。所以我们读到「无去来性,示现来去」,又何尝不是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度我的。
所以善财能成就,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,凡夫只有我一个,这些人做出种种示现,都是度我的。甚至於他来坑我、骗我、害我,都是来度我,看我什么?看我能不能忍辱,看我能不能放下,还生不生烦恼。这么多境界来考验,如如不动都不生烦恼,我就成佛了。我成佛要感谢所有这些老师,不是他们做出种种示现,我怎么能通得过?怎么能把烦恼习气统统放下?大乘教、中国古圣先贤苦口婆心的教诲,我们要听,要欢喜听,要不断的听。为什么?烦恼习气太重,三天不听忘得干干净净,我们的烦恼习气又现行,这就错了。佛门里面称菩萨称「仁者」,仁慈的人,仁者,仁者是对菩萨尊敬的称呼。是什么意思?古人讲了一句话,「仁者无敌」,这就说菩萨心里面没有一个冤家,也没有一个对头,他没有敌对的。
我们是从这个教训明白了,也能用在生活上,特别是这些年来,帮助这个世间化解冲突,帮助世界促进社会安定和平,我们就遵从这个教训说出来。从事於化解冲突、促进世界和平的人,首先要自己从自己内心里面,把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对立的念头要化解,我们这个工作就能做得好。如果我心里还跟人有对立,跟事有对立,跟一切万物还有对立的念头,有这个念头必然它升级就是矛盾,再升级就是冲突,冲突再升级就是斗争,斗争再升级就是战争。晓得战争、斗争的根本是什么?是对立。内心深处的对立,这个不可以有,有这个东西你就迷了,你就造业。《地藏经》上讲: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罪,无不是业。那个罪业的根就是对立。
菩萨在不在乎别人骗他?不在乎,为什么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哪有这回事情!他欺骗我,他坑我,他要害我,没这个事,不生不灭,他害什么!明明世间有这么多人干这么多事,菩萨站在高处,看看他们在造业,将来受报。菩萨站在高处,看这些众生在六道轮回里面搞三世因果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只很感叹的说「可怜悯者」,真可怜,他真不懂事。可怜,不是说可怜就完了,菩萨还要观察机缘来帮助他,来救度他。怎么救度?就像在做示现,做个好样子给他看!他看到了、他听到了,阿赖耶识就落了善根的种子,这一世他不能起现行,来生后世遇到缘一定起现行。这是菩萨,这是真正的慈悲,这是真实的智慧。在事上讲,遥见佛来。
第二个意思是表法的意思,「表法者,明」,明是说明,「帝释示同未悟,不见如来智身遍周,与心一体,故言遥见佛来」。你看看帝释天王,帝释天王不是普通人,是佛菩萨来示现的,这唱戏,释迦牟尼佛表演佛,这也是一尊佛,他来表演做帝释天王,演这个角色,演得都很逼真,演得都很像。所以你心里不能有疑,那个人真对我坏,真想害我、想骗我,我把他想成菩萨,那我是不是阿Q?你有疑惑。你有疑惑,你的念不是正念,你的思惟不是正思惟,你也在造业,你还要受报。所以佛法最难的是正念,八正道,正念、正思惟,没有怀疑,没有怀疑是不是就正?是正的。为什么?境随心转,你的心正,没有一法不是正的;你的心邪,没有一法不是邪的;你的心疑惑,没有一法不模糊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你一生能不能成就,责任是自己负,与别人毫不相干。你一念觉心、一念正心,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不是佛菩萨,不管他演的什么角色,全是佛在这个地方表演,你统统得正面的利益,得纯正的利益。善财一生成就,《法华经》上龙女八岁成佛,你要问问那是什么原因?为什么他能做到,我们做不到?归根结柢,总的一句话,我们是错用了心,都是自以为聪明,我们害在这个地方。善财、龙女他的一生成就没有别的,老实,佛菩萨的教诲他真的依教奉行,一丝毫疑虑都没有,没有怀疑、没有顾虑,所以他一生成就。
忉利天主「示同未悟」,这句话就说得很明白,他是菩萨,他是佛再来的,他哪有不知道的,装样子装给凡夫看的。「不见如来智身遍周」,实在讲不见自己智身周遍,见到如来智身周遍就见到自身,自己的法身周遍,「与心一体」,这个心是法性。他这里表演,表演跟凡夫一样:世尊来了,远远的走过来了。这是凡夫知见。这是两个意思,这两个意思并不很深。下面再从深一层的解释,这有两句「又信解为遥见,自心入位为佛来」。这个表法意思深,清凉大师判《华严经》为四分,信解行证,我们能信、能解这是遥见,见到佛道;又能行、又能证,那就是佛来了。什么佛?自己成佛了。自心入位这个位是十住位,你自己证得佛住,佛来了,为什么?你自己成佛了。在这一大段,在第三会总共有六品经,往后的四品就要讲入位了。
再看下面这段经文,「帝释即以神力庄严此殿者」,忉利天主礼请佛到天宫来说法,就好像我们现在请法师讲经一样,当然要把道场布置得很庄严,表示欢迎。这里面也有两个意思,有事、有表法,这个事容易理解,可是事里头虽然容易理解,也有很多人疏忽,道场建筑之庄严是不是对佛的礼敬?当然。佛真正要学生重视的是道业,是你自己闻法、开解、证入,这是佛最欢喜的;布置庄严的道场,佛不希罕。这种布置庄严是施主,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这个活动的主办人,他对於佛陀的敬意,这是世间人情。但是这里头很重要的一个意思,世间人喜欢庄严,看到这样庄严的一个道场,这种设施,他从这里经过一下,他就想进来看看,进来听听;换句话说,这个庄严是跟佛拉信徒、拉听众的,这才是真正庄严的意思。所以佛门的音乐梵呗演奏的是好听,都是弟子们,出家、在家的弟子们替佛做广告,让大众们欢喜心来亲近佛菩萨,来这个地方听经闻法,用意在此地,这个不能不懂。
否则我们会错了意思,佛菩萨还喜欢这一套,他贪瞋痴还没有放下,我们把佛菩萨看作凡夫了。佛菩萨真的不要这一套,就世间人喜欢这一套,所以我们做,不能做得不认真,一定很认真、很庄严,才晓得道场种种设施布置是替佛招生的。因为佛是师道,这个要懂得,他是老师的身分,师道是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尊师重道。古时候再高明的老师决定没有招生的,现在学校招生,古时候没有。那招生,这个老师太狂妄,自己认为我很了不起,我可以教你们。
在古时候,你看连释迦牟尼佛、连孔子都不敢自称为老师,都非常谦虚。夫子说他没有东西教人,没有创造,没有发明,他是个很普通的人,「述而不作」。我所学的,我所听到的,我所修学的,我能教的,我能够传的,古圣先贤的东西,不是我自己的,是述说古圣先贤的,述而不作。自己的态度「信而好古」,我对古人的东西相信,不怀疑,我很喜欢。孔子如是,释迦牟尼佛也如是,但是讲孔子的有人,讲释迦牟尼佛的我都没听说。我在什么地方知道?我在《华严经》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看到的,在经题上清凉大师介绍,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。而且引经据典,佛自己说的,他一生所讲的这些经都是古佛所说,自己不敢在古佛所说的添加一个字。这比孔夫子讲得更是干净俐落,不敢加一个字,这教我们什么?谦虚、谦卑。佛说这个话是真话吗?一点都不错,古佛是什么?古佛是自性。你明心见性,从你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,佛佛道同。每个见性的人,他从自性流露出的智慧是相同的,没有两样的,所以叫佛佛道同。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,你所见的、你所说的,跟释迦牟尼佛肯定完全相同。你要不相信,你看看《六祖坛经》,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,没有学过佛法,但是他所讲的跟释迦牟尼佛真的没有两样。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流露出来,这就不是你新的有什么发明创造,没有。所以我们要学孔老夫子「信而好古,述而不作」,真的能开悟,真的能够反璞归真。庄严道场所有一切设施,是为了接引大众的,是为他们做的,绝不是为自己;为自己,真的古人说得好,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」,那是真的。众生在迷,要恒顺他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去接引他,等他悟入了他就明白。明白之后,他要接引初学,一定还是用这种方式,所以这个意思要懂得。
「表法者,自加行也」,庄严道场,以神力庄严此殿就是我们讲庄严道场,这是自加行。自加行里头也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大慈大悲,帮助佛接引大众,这是一个意思;第二意思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使自己向上提升,帮助自己向上提升,有这两个意思在里头。下面一句说「安置普光明师子之座者,亦有二义」,第一个「约位置座」,第二个「约帝释自德根堪」。十住会,无论在家、出家,不论什么身分,只要能参与这一会,他的地位就是住十住位。为什么?你不是同等的程度,你不能入这个班级。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,这个学校是大学,你一定是大学的程度你才能够进入,你中学生不能进入。这个班级是硕士班,一定是有大学毕业的程度,你才能够进入。那一个班是博士班,必须有博士的程度,才能够进到这个班里面听课,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所以能够在忉利天宫善法堂,听释迦牟尼佛讲十住法的那些人,全都是十住菩萨。程度不齐,因为从初住到十住,这就是程度不齐,但是他们是同班同学,全是十住菩萨,这要明白。
「一约位置座者,约此十住位中法位也,为十住中,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之藏,於一切法自在无畏,故置此座」。这就是就我们今天讲席次,排这个席次的意思,这里面全都是已经在学习十住的法位,什么条件?十信心满。前面是十信,十信心满是贤首菩萨代表的,十信毕业,升级了,升到十住了。我们在讲席里面,将十信位比喻作一般的学校,从初信到第六信好比是小学;从七信、八信,七信是阿罗汉,八信是辟支佛,比喻作中学;九信位是菩萨,十信位是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,比喻作大学。十信心满,佛教大学毕业了,毕业升到研究所,十住是研究所。所以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里头没有硕士班,全是博士班,大学升研究所全是博士班。为什么?初住菩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他的妄想要不断的话,他进不了初住位,这要知道。
往后这四十二个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所以总共四十二个位次。四十二个位次是平等的,我们在前面介绍得很清楚,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没有。为什么不能说有?因为他起心动念都没有了,不起心、不动念还有什么位次?初住菩萨不起心、不动念,到四十二个位次究竟佛果,也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有什么差别?没有差别。没有差别为什么又说四十二个阶级?清凉《疏钞》里头讲得好,这四十二个位次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尽,无始无明的习气厚薄程度不相同,所以说四十二个位次,这个道理要懂。这四十二个可以说有,也可以说没有,初住菩萨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究竟佛果没有两样。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,他就有应。像《普门品》里所说的一样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现什么身;应该给众生说什么法,他就说什么法。他没有一定的身相,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,完全是应机施教。像世尊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一样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众生心感,这些佛菩萨他有应。所以天台大师讲,圆教初住以上叫分证即佛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不像十法界,十法界的佛叫相似即佛,不是真佛,像佛,不是真佛。初住是真佛,不是相似佛,所以这要懂得。今天他们已经入佛位了,当然要给他们设席位。他们这些人「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之藏」,这个得是讲恢复,无明破了!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法身里面的般若智慧现前,所以叫得。这个智慧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相同的,智慧相同,德相也相同,「於一切法自在无畏」,所以这个座位是无畏之座。
后面十行位里面,「如十行位中,於夜摩宫中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,此约行位」。这个还没讲到,在后面,通常有很多话都是把这三十个位次,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合在一起讲,因为这三个它有密切连带的关系。约行位,行,实在讲非常著重自修,修行在哪里修?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历事炼心你才能把习气淘汰尽。所以我们见到善人、见到好事,习气会不会冒出来?会。什么习气?欢喜的习气,喜怒哀乐爱恶欲,你看到欢喜;看到人行不善,瞋恚的习气就会冒出来。这个东西怎么除掉?常常接触、常常看、常常提醒自己,用这个方法才能把习气淘汰尽。所以菩萨教化众生叫自行化他,帮助众生这大家知道,自行是什么?淘汰自己的习气。菩萨教化众生,有的时候遇到逆境也会发脾气,习气发作了!他是不是真的有不满?没有。要到什么时候?要很长的时间,慢慢这个习气减弱,减到最后完全没有了。完全没有了是究竟佛果,也就是说等觉菩萨还有一点非常微薄的习气,那种微薄的习气,一般人决定不能够觉察到。
在一般理上讲的话,大概八地菩萨以上,他们那个习气就一般人见不到。不但我们人见不到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都见不到,还是有那么一点点。我们最容易觉察的是阿罗汉,因为他习气很严重、很明显,辟支佛以上我们凡夫见不到,阿罗汉可以见到。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的习气,大概是阿罗汉见不到,辟支佛可以见到。这个事情,用波动的原理我们能够理解,波动,非常微弱的波动,就要很敏感的仪器它才能接收到,一般都接收不到。愈是细微的波动,愈要精密的仪器,非常微弱的波动,它能够接收。像无线电波一样,看长波、短波,我们从这个道理上能体会得到。所以心浮气躁是大病,心浮气躁什么都不能接受,这是自己真的要明了,如何让自己心定下来,这个气平和下来,心平气和你就能接受。心浮气躁,自己有成见、有疑惑、有顾虑都不能成就。圣贤教诲就是心性之学,你没法子,真的是一分功夫你有一分的体会,没有功夫是体会不到的。
在这段里面,大师后头一句话说得好,在行位里头「在一切生死,具大悲,行万行,以理智体得无染故,以是义故,以莲华为座体」。所以莲花是表法的,在一切生死那就是在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很明显,因为它两种生死都具足,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它统统具足,六道里面;四圣里面,分段生死没有了,只有变易生死。他在这个境界是两种生死都没有了,你就可以看到这功夫之深,讲定功;换句话说,他心多么清净,定功的功夫就是清净心的功夫。智慧现前,他能照见;具大悲,这是自性的性德,大慈大悲。行万行,这个万行是帮助众生的,众生需要什么,就用什么来帮助他,尽心尽力。可是帮助众生里头,佛菩萨绝对不会疏忽帮助众生觉悟,这就是佛法。所以佛法住在这个世间,示现在世间,无论用什么方法救苦救难,里头必然有帮助众生觉悟。如果没有这一点那叫世间法,加上这一点那就叫佛法,这一点怎么加?有慈悲心,有这个意念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只有他开悟他才能离苦得乐,他要不悟永远不能离开。
什么叫悟?须陀洹就算悟了。也就是说,知道事实真相,虽然知道不多,它起作用了,不再执著身是我,不再执著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我所有,他没有这个执著,这个人是须陀洹。须陀洹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,能舍、欢喜舍,决定没有吝啬,能舍身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是初信位的菩萨。如果我跟我所有放不下,你到不了这个地位,没有入门;能舍我、我所有,入门了。我们讲《华严》,入《华严》之门,能舍,他能放下。这是执著里头初分一点点,然后逐渐再去扩大,把见思烦恼统统放下,就是贪瞋痴慢疑全放下了,六道就没有了,证阿罗汉果,在我们这个经上是七信位的菩萨,超越六道了。六信呢?六信还在四禅天,五不还天也叫做净居天,在那里修行。只要把见思烦恼全断尽,他还有习气在,习气没有关系,习气到四圣法界,自然就断掉,你才能超越六道。超越六道才算是离苦得乐,六道生生世世轮回,冤冤相报的苦没有了,我们学佛最低的目标要订在这个地方。我们来生还搞不搞六道轮回?还要搞六道轮回,这一生的修学不及格。不及格怎么样?不及格,好的留级,来生再到人道继续修,来生再得人身是留级。你要修得好,不升级了吗?生到天上去了,怎么会留级!如果学得太差,造的恶业造得太多,降级,你要晓得,人道一降级降到哪里去?下面是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你降级了,跟念书一样。所以眼光总要看远一点,不要看现前,至少你要看到来生到哪里去。来生最殊胜、无比的殊胜是极乐世界,但是你要想想,极乐世界是佛的世界,我们心善、行善,做了好多好事情,也念佛,也求生净土,最后能不能去?分别执著没放下去不了,但是去不了你会生天上。
天上,你看这是忉利天宫,忉利天主是虔诚的佛弟子,常常请佛菩萨到天宫里面来讲经说法,接著再干,很不错!什么人能真正往生?真正能放下身心世界的人决定往生,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这个条件。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,常常提醒大家,「放下身心世界,一向专念」,这是念佛人,这个人决定往生。身心世界放不下想往生,他有障碍,这些东西障碍他。所以要舍,欢喜舍,统统放下舍尽了,没有累赘,到极乐世界没有障碍,这才能去得了,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。即使弘法利生、护持正法住世,都要舍!事情要不要做?要做,就像忉利天主一样,请佛来说法,布置宫殿,样样都做得非常认真,心里有没有?没有,身心清净,一尘不染。所做的庄严道场,接引大众,让每个来听经的听众都生欢喜心,都生对於佛陀尊重之心。
敬佛就是重道,尊师是重道,天主做表率带头,他头一个礼敬,后头人都跟著恭敬了。如果他不做,叫别人去做,派代表去做,这个不行,这个不可以的;一定要自己去做,表演给大家看。我们每个学人都时时刻刻要懂得,随时随地表演给别人看。没有人,没有人也要做得很认真,为什么?有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众生,我们看不到他,他能看到我们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很恭敬、很谨慎,那些无形的众生对你都尊敬,对你都拥护,他做你的护法,他不会害你。要自己做得好,自己不是个好样子不行,鬼神不尊重你,鬼神不护持你,这都要知道。所以这句很重要,「在一切生死,具大悲,行万行,以理智体得无染故」。理智我们简单的来会这个意思,就不是感情用事,这样讲大家都很容易懂。凡夫情执太深,这是坏事,这是让你在这一生当中,不能成就、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,情执!太可怕了。所以学佛要明理、要有智慧。
实在讲,理智跟情执是一桩事情,迷了,理智就变成情执,迷的时候;觉悟了,情执就变成理智,它是一桩事情,它会转变。所以情执不能断,情执要断了,理智就没有了,它一体的两面,转情执为理智,你把它转过来就对了。它是性德,理智是性德;情执是迷了性德,性德扭曲了,变成情执,是这么回事情。所以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情执有染,染著;理智就不会染著,是清净心。因为这么个道理,所以用莲花做座体,这个座位上真的雕刻成莲花,有这个图案,四面都看到,这个座位是坐在莲花上。不是真的莲花,让你看到莲花就想到出污泥而不染,在六道不染六道,在四圣法界也不染四圣,这就对了。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染?我们也想做到,为什么做不到?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所有一切是真的,真的你就起贪恋、就起执著,你就做不到。如果你要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都是假的,念念不可得,你有什么放不下!你还有什么执著!
你看佛问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答得好,决定不能执著,所有的现象刹那生灭,速度太快了。三十二亿百千念,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那个念就是生灭。我们现在看电影,一秒钟才二十四次生灭,二十四念,三十二亿百千念,你看不成比例。像这些经文常常记在心上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可以牺牲身命,为什么?假的不是真的,没有生死,这个肉身有生有灭,灵性不生不灭。《坛经》说得多好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本不生灭就是大般涅盘。见了性的人如是,不见性的人还是如是,这个东西与见不见性没有关系。这可以说见性的人得大自在,他明白了;没有见性的人,还继续搞轮回,还继续受苦受难。那个苦难轮回是冤枉受的,为什么?没有!没有,为什么有?他执著有,他以为有。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以为有就有,你要知道没有,它就没有。这是事实真相,这是大经上讲的诸法实相,一切法的真实相。
我们这个机缘殊胜,胜在哪里?天天在干,天天在学习,天天在薰习。不但每天经教上薰习,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在生活上,可以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。也有很多同学说「我现在还用不上」,这个我听了点头,为什么?我学习在前面三十年也用不上,我学到今年是五十七年!前面三十年用不上。我的学习没中断,五十七年天天提起、天天提醒,真正用得上是最近的二十年,哪有那么容易!所以世尊在《弥陀经》上讲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,善根要多、福德要多、因缘要多,少一个都不行。善根福德是自己的,因缘是外面的助缘,外面助缘真的可遇不可求,遇到抓住它,不能舍弃,我们才会有成就。你要抓不到,或者这个缘消失了,消失了如何来维系能做到不退转?这要靠自己的警觉。我不能前进,我要保持它不退,不退就是前进,用什么方法?读经、讲经,我是用这个方法,一生都是这个方法。讲经不一定要经本,一两个人在一块聊天,讲的都是佛法。
所以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不是每天都有讲堂、都有很多学生,像上课一样,不是!一个人来了,见到释迦牟尼佛,向他请教,你看佛给他说的;两三个人来了,佛给他讲的,以后记录下来全是经典。这些小规模的、个别的在哪里看?在《阿含经》看,你看看《杂阿含》,几乎都是记的这个。那个经文都不长,短的一百多个字,长的二、三百个字,里面记下的,我估计至少有一千多条。我们才知道,释迦牟尼佛讲经真的没中断过,开口说出来全都是的。像《长阿含》,那大概都是大的讲座,大型的,总有几百人以上的在一起听的,讲得也长。《中阿含》、《增一阿含》都不长,特别是《杂阿含》,我觉得《杂阿含》多半都是记载个别的,个别的对话,个别的请求开示。像《华严》这是大经,这不是个别的,这是大讲座,而且不是对凡人讲的,对法身菩萨讲的。这个内容完全讲真的,讲的是什么?讲的是我们每个人自性的境界。你要见了性,见性什么样子?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全是见性的样子,所以这才叫什么?圆满法轮。方东美先生称它作佛学概论,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,一个也不漏掉,所以你学了《华严》就是学了一切法。
弘一大师当年在世,那是个知识分子出家的,所以他出家起了很大作用,至少一般人不敢称佛教是迷信。他是留学生,他是教授身分出家的,他接引知识分子,在那个时候有很多大学生,对李叔同先生都很仰慕。而弘一大师把佛法介绍给大家,就是一部《华严经》。那个时候对高等知识分子,对大学生讲佛法的时候,他介绍的是清凉大师的《疏钞》,他说从这里入门就决定没错。但是我们知道那个时代,民国初年大学生的国文程度真高,现在不能比,现在找不到了。他们那些人纵然是没有学过佛的,看《华严经疏钞》他能看得懂,他没问题。现在不行了,现在的国文程度真叫一落千丈,这已经不是形容词,是事实。民国初年那个时代小学生,十一、二岁的小学生写的作文,现在大学生写不出来,不但写不出来,恐怕读都有困难,你就想到程度差多少。三月澳洲有个活动,我要回去参加,我在那边还有民国初年小学生的模范作文。以前我有六、七册,搬家时候丢掉了,大概现在还有两本,我带回来给大家看看,看看那个时候小学生的程度。
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是,「以理智体得无染故」,这以莲花为座,它表法的意思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无论遇到逆境,或是顺境,不要轻易用感情处世,感情处世不能避免错误;要冷静,愈是重大的事情愈要冷静。冷静就生智慧,就能把事情处理得很妥当、很妥善,这是应当要学习的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