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九0四卷) 2008/1/31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190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经文第九段第七首颂看起。
【弗沙明达第一义。诸吉祥中最无上。彼佛曾来入此殿。是故此处最吉祥。】
『弗沙』是梵语,意思是「增盛」,「明达胜义,是增盛也」,这是清凉给我们做的开示。『明』是明了,『达』是通达,胜义就是第一义,义是理,义理。什么是『第一义』?与自性相应的是第一义,与自性不相应的,那就第二义、第三义。古大德常讲,六道凡夫三心二意,三心二意就不是第一义。三心是什么?第八识是心,第六识也是心,第七识也是心,第八识就是第二义。由此可知,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,大圆镜智是第一义。大圆镜智就是我们的本性,本性本善,本性本觉,这是第一义。换句话说,完全放下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这是第一义。才动一个念头,动念,就是第二义,念头一动,自性就变成阿赖耶。所以一念不觉,我们的自性就变成阿赖耶,由阿赖耶就变成末那、变成第六意识,末那是执著,第六意识是分别。所以末那叫意根,第六叫意识,这叫二意,三心就是八识、七识、六识,这叫三心;二意就是指七识跟六识,七识是意根,第六是意识,叫三心二意。所以三心二意都是属於第二义、第三义,不是第一义。大乘教里面这样说就很清楚,绝对不是含糊笼统,三心二意真的把它讲出来,哪个三心、哪个二意。用三心二意是凡夫,不是圣人,用第一义才是圣人。
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哪些人用第一义?《华严》是大乘圆教,古大德也称为一乘,大乘中之无比殊胜的大法,初住以上就是第一义。我们学了这么久,逐渐这个道理也都相当的清楚,初住菩萨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因为他无明断了,也就是他把妄想放下,完全跟自性相应。所谓四十二个阶级,清凉大师说得好,那是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同,是世尊的方便说。所以大乘教里面也有这个说法,十住又名十地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,十住菩萨他们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十地菩萨确实没有分别;差别就是十地菩萨无始无明的习气很薄,十住还相当浓。因为刚刚破无明,还带著很浓的习气,但是这个习气不会起作用,不碍事。他的活动空间不是一佛土、一尊佛的教化区,也不是百佛土、千佛土、万佛土,不是的,他是遍法界虚空界,为什么?完全回归到法性。法性没有边际,所以他的活动空间就没有范围,这回归自性,这才是宗门里面所说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。本来都是佛,这个我们一定要承认;如果这句话不承认,就没办法学大乘。学大乘,一定要肯定佛陀这句话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是真的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十法界是假的,十法界是迷了自性之后,变现出来的境界,就像作梦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」,梦里明明有十法界,「觉后空空」,就没有了,不但六道没有了,十法界也没有了。理跟事都要搞清楚,都要搞明白。
「弗沙如来」,这是究竟佛果。此地讲的十尊佛都是证得究竟果位,也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全都断尽。我们现在虽然不能断,一品都没断,你知道这个讯息就了不起。你看六道里头芸芸众生,几个人知道?知道就是解悟!解悟有什么大的好处?解悟的人,他找到目标,他找到方向,只要自己肯干,决定可以达到目的。没有找到的人很可怜,无论怎么修,用再长的时间都不能成就。像《楞严经》上举的比喻,他方向目标错了,犹如蒸沙作饭,给你再长的时间,沙煮不出饭出来,为什么?它不是那个因。所以你认识这个方向目标是比什么都重要,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。
真正要快速成就,没有别的,古大德五千年的经验,我们要重视!五千年的智慧,五千年的老办法;说实在话,决定不能创新,创新你还要通过实验,看看这个新方法靠得住靠不住?有没有效果?老方法已经通过五千年的实验,在中国最近这两千年来,就是佛法传到中国这两千年来,宗门教下,真正明心见性,明达第一义的人,我们概略的估计,应该接近一万人。净土不算,要把净土算进去,那往生的太多了。不算净土,算宗门明心见性,教下大开圆解,这个合起来,这实验成功!那我们要走近路,就不要再费这个心,不要再搞创新,学做老实人,我常讲孔孟是老实人,为什么?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释迦牟尼佛是老实人,跟孔老夫子的态度完全相同。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没有一个不是老实人,为什么?你想创新,你能创得出来吗?所有的创新都跟自性相违背,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科学天天在创新,现在有不少科学家觉悟了,创新怎么样?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,这是创新。破坏大自然,后面必定遭大自然的报复。这个报复,那就是大祸临头,谁也没有力量去抗衡。
圣人教给我们,在中国儒释道都一样,「息灭贪瞋痴」。佛法是讲息灭;儒虽然不讲息灭,儒讲贪瞋痴要克制,要把它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,不可以超过,这是儒。佛法要息灭,为什么?自性里头没有!我们老祖宗知道,七情五欲,本善里头没有,那是不善。随顺自然的法则是老实人,也是最有智慧的人,也是最有德行的人,他的思想言行,他的生活,没有一样不是随顺自然。随顺自然,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随顺法性。我随顺法性,法性也随顺我;我不随顺它,它也不随顺我,这是因果的道理。因果从哪里来的,这要知道。因果是一念不觉,这是因,因之前没有因,一念不觉,果是什么?果就是阿赖耶。所以因果是跟一念不觉同时来的,它的来源深,有天地就有因果,有万物就有因果,有众生就有果报。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,如佛法所说,甚深甚深,难知难解。知解都难,说就不容易,信当然就更难,所以佛才告诉我们一句话说,「唯证方知」,什么时候你明了、你通达?你证得就明了。
要怎样才能证得?这个经上处处都提醒我们,你看底下一尊佛,「波头摩佛净无垢」,就是叫你放下。放下妄想、放下分别、放下执著,你就证得。放下执著,你证得少分;再放下分别,你证得多分;把妄想也放下了,你就圆证,圆满的证得。千经万论,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,没有别的,就是放下比一般人多,他就成为贤人;再放多一点,他就变成圣人,就这么个道理。不是说你念了多少书,你学了多少年,不是,是你在放下。我们这个道场,很难得,这么多菩萨在护持,提供大家修学的环境,修什么?学放下,把你的毛病放下,把你的习气放下,把你的欲望放下,把你的贡高我慢放下,就是放下这些。这些东西都是障碍自性的,只要放下,性德就现前了。所以第一义就是自性圆满的显露出来。阿罗汉没有得到,因为阿罗汉只放下执著,还有妄想、分别;菩萨也没有证得第一义,因为他还有妄想没有放下,分别执著虽然放下,妄想没有放下。凡是没有证得第一义的,都不能离开老师。跟著老师走,没错,老师在前面走,带路,我们跟他走;他认识路,我们不认识路不要紧,跟著他。明达第一义,就认识路了,可以不必跟老师,你自己走,你走的路跟老师走的路一定是一条路,不会是两条路,这叫什么?佛佛道同,你成了佛。成了佛,你走的路决定相同,方向相同,目标相同,你才能证果。
佛的路在哪里?佛的路太多了,无量法门,我们找不到。可是佛给我们示现一个我们这样的程度可以依循的一条正路,这个路是什么?这个路就是经典。佛陀留下来这么多经论,经典里面,佛说得很清楚,学习就跟上学一样,要有次第,循序渐进。你遵循著次序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你要遵循这个顺序,你不可以躐等。小学、中学没有念,就去念大学,这个搞法,佛菩萨摇头,错了,你搞不成功。如果小学、中学不要念,就可以念大学,国家办小学、办中学有什么意思?不是都办错了!浪费那么多金钱,浪费那么多时间,让这些小孩统统去念研究所去,一年、半年,博士学位就拿到,那不是很好?他不行,还得从幼稚园念起。所以《佛藏经》里面世尊才说,「佛子,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释迦牟尼佛这句话说得多么严肃,不承认!小乘是什么?小乘就是戒律,小乘是人天佛法,教你在世间做个好人,不要做坏人。学佛要从这里学起。你看经典一打开,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小乘就学这一句,我要学做一个佛陀那种标准之下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然后才能入门。「净业三福」第一句指导我们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很清楚,你要从这里做起。
我们必须要知道,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他的那些学生分头向四面八方传播佛法,南传这一支成功了,从印度往东面走,到达现在的马来西亚、印尼,到越南,是南传小乘。北面这一支传到中国,中国接受的是大乘,为什么?小乘教义里面所说的,中国儒跟道都讲到,所以中国向上面再提升,儒跟道再向上提升,这是大乘。最成功的、最殊胜的就是这一支,向中国传的这一支,其他的都没落,有的一、二百年没有了,有的六、七百年没有了。唯独南传跟中国这一支一直到现在还存在,这是什么原因?南传小乘严格执持世尊的教诫,特别是戒律;北传这一支重视在定慧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的戒律。这个根佛教没有传到中国之前,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好,就是基础非常好,佛法一来之后就开花结果。这些历史我们不能不认识。
现在佛教没落,没落的原因在哪里?根没有了,现在我们不学儒、不学道,也不重视佛的戒律,佛的戒律里根本的根本是十善业道。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讲得很清楚,《十善业道经》不长,先后两次讲到,十善是人天法,你怎么样得人身?你怎么样能生天?修十善业。上品十善,生天,欲界天;中品十善,得人身,不失人身。换句话说,你不会堕落在三途。下品十善,阿修罗,三善道。没有十善,三善道就没有了。我现在这一生在人道,三善道之一,我这一生不重视十善,不学十善,不学十善跟十恶相应,虽然我没有杀人,不杀生,我没有杀人,我有没有叫别人因我而生烦恼?这想想,有,可能有,这属於杀戒里头的。人没有杀,有没有杀过小动物?蚊虫蚂蚁你还杀不杀?你这么一想就知道了。偷盗,我没有偷人的、没有抢人的,有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?有,想占一点便宜,那就是偷盗。这心没有断,杀心、盗心、淫心。前面讲的三垢,现行、种子、习气,现行虽然没有,种子、习气有,所以一遇到缘不知不觉就起现行,你就晓得烦恼习气是多么重!什么时候才真正能把它化解掉?这些恶缘现前,依然如如不动,这是功夫,这是定功。
所以我们学佛,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候,诸位想想,如果不用《弟子规》来打基础,还有什么方法?没有办法。这一个基础还不够,还要用《感应篇》来帮助,用《十善业道》来帮助,希望这个根扎稳,这三个是主要的功课。辅助的东西很多,印光大师跟我们介绍的,最好的是《安士全书》、《感应篇汇编》、《了凡四训》。我发现印祖他老人家一生对这三种书的提倡,真正是世俗所说的,不遗余力,一生全心全力在流通这三样东西。他的弘化社,我看过他的本子,翻翻后面的版权页,我概略的给它估计一下,这三样东西,在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印的数量将近三百万册,那个时代这么大量来流通,为什么?这三样东西都不是佛书。印祖弘化社印的佛经很多,数量都很少,一千部、二千部,三千部以上太少了。可是这三种你看到都是五千部、一万部、二万部、五万部,他这样印法,为什么?我三十年前第一次到香港讲经,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,倓虚老法师办的。它里面收集弘化社的书,收集得很多,我白天没有事情,晚上讲经,白天我就去看这些书,看版权页。我就想,想不通,佛门的祖师对佛经流通没有这么热诚,对这三种东西是全心全力在做,不遗余力的在做,为什么?我在香港住了四个月,终於想通,这是祖师的慈悲心,要挽救劫运。这是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就没有佛法,儒跟道也就没有了。
我对於这个认识是在香港讲经的时候给我的启发,愈想愈重要,难怪祖师这么用心。所以那一次我回到台湾之后,我就把这三种书大量流通。第一个是《了凡四训》,好像那时候我印了五万册,这是最大一次分量;《感应篇汇编》、《安士全书》,开始大量印。而且我到处讲,讲这三样东西,弥补我们基础之不足,一定从这里扎根,这是很多很多人都疏忽,都没有注意到。那看看,这又过了半个世纪,看看现在,现在再不认真的救,再过个五年、十年,没得救了,是真的,神仙出来都救不了。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够不重视。我们学大乘,同时扎根,一定要晓得,没有根,这大乘不会结果。所学的这些时间,我们只可以说,你得一点大乘的常识,大乘法里面所讲的殊胜德用,你一分都得不到。如果你有根,那是活的,这大乘对你是最殊胜的滋养,你会很快的长成。所以希望我们同修有这个认知,一定要把四个根扎好,我们自己才有救,佛法才不至於在我们这一代灭绝,这就是报佛恩,这就是利益无边众生。
我们要把《弟子规》当作我们修学最重要的戒本来看,你有了这个基础,你再去学戒就很容易,一点都不困难。我们今天感觉得戒律很难修、很难学,处处都是束缚,都是妨碍我们的自由,这是我们放逸惯了,完全违背了性德,完全违背了本善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无不是三途的因缘。这些事,只要头脑稍微冷静一点,你会看得很清楚。看自己看不到,看别人,看了别人之后,立刻回光返照,再看看自己跟别人是不是一样?很清楚,很明白,我们现在走的是什么路?是佛道,还是鬼道、还是畜生道、还是地狱道?都是道,那个道不一样,到达目的地不相同。佛道,第一义;菩萨道,第二义。我们现在连人道都不走,人道是什么?人道是弟子规,《弟子规》百分之百做到,绝不失人身。所以你有弟子规的基础,你再修十善业就不难。《十善业道》这个经虽然不长,内容非常丰富,为什么?他从初发心讲到人乘,一直讲到无上乘。所以要记住,佛在经上讲的话,这个法是人天乘,声闻菩提,缘觉菩提,菩萨行处,乃至无上菩提,大根大本,你说多重要。所以从初发心到无上道不能离开,离开就错了。离开十善,你就离开了佛法,你就走上邪道,你的方向就偏差。
我们学习还是从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提升到《感应篇》,就是增盛;从《感应篇》再提升到《十善业道》,增盛;由《十善业道》提升到《沙弥律仪》。给诸位说,前面这三种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我们用一个总的代表来说,它教我们什么?孝养父母,《沙弥律仪》教什么?奉事师长。人不孝父母,决定不会尊师重道,所以孝是根,孝是本。唯有孝养父母,才懂得尊师重道。我们的学习,这是大乘法。佛在《菩萨戒经》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,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,人生观。这正确观念是什么?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生生世世,此界他方,六道轮回,互为父子亲属。这样的心态去修学,孝道才圆满,那是佛菩萨的孝道。而学《沙弥律仪》,我们的心态一定要知道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我是佛弟子,一切众生是佛,是我的老师,师道才圆满。圣贤教育无他,孝亲尊师而已,这是圣贤教育。
你要问,我为什么要这样学?我为什么要这样做?这个道理太深,儒释道三教的经典精华都在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,有道理,不是没有道理。可是你要是把道理都搞清楚以后你才干,太迟了,恐怕时间来不及,你的寿命、福报、缘分可能就没有了。所以真正有福德的人,听到一句干一句,听到两句就做两句,这是有福的人。佛在经典里用看病做比喻,这比喻得很好,你的病很重,看到是病危,有人送你这个药,告诉你那个药很好,特效药吃了,你病就会好。如果你没有怀疑,相信就吃了,果然病好。如果你要问他,你这是什么药?从哪里来的?这药是什么性质?对不对我的病?问长问短,问个几天都问不清楚,你病入膏肓,寿命到了,药还没有入口,已经过世。这个比喻很值得我们省思,我们对於圣人的教诲,就像这个处方一样,一丝毫怀疑没有,要想了解它,等我病好了,我再来研究,现在头一个救命要紧,这是个有福德的人,也算是有智慧的人。所以对於大圣大贤,诸佛菩萨,要有清净的信心,决定不能怀疑。
弗沙如来也曾经在这个场所,忉利天王的善法堂,讲过十住法,所以这个地方『最吉祥』。我们再看第八首:
【提舍如来辩无碍。诸吉祥中最无上。彼佛曾来入此殿。是故此处最吉祥。】
『提舍』,清凉大师给我们开示,「亦云底沙」,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「度」的意思,也有「说」的意思,总的来说是「说法度人」。说法度人最重要的要有辩才,所以这是赞叹佛德辩才无碍。「辩才无碍」,这是「能说」,佛经里面常常讲四无碍辩才,如果没有辩才,你就不能说。辩才是不是学得来的?是有这一门课程,学演讲。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的人,你看师范学校里面,有教育心理学,有教学法,这都是属於辩才的范围。我们学佛,要学讲经,老师给我们编了两个教材,一个是《实用讲演术》,讲演的方法;另外一本是讲经的,《内典讲座之研究》,里面讲讲经的方法。这些是我们初学的时候必修的课程。这个东西学了之后,有人会用,有人还是不会用。正如同兵法一样,《孙子兵法》,现在很流行,外国看的人很多,翻成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字,全世界流通。学了之后,几个人会打仗?这就是岳飞所说的一句话,说得很中肯,「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」。岳飞是被害死,年龄不大,能说出这句话,可见得他对传统教育、对汉学的底蕴还是很深;得力於母亲的教诲,得力於周同老师的教诲。他讲一心。你学的方法是个原理原则,可是怎么样会用,那是本事。方法是死的,可是应用是活的,应用是学不来的,老师也没有法子教你。
我在台中学《讲演术》、学《内典讲座之研究》,我用了多少时间?不到一个星期,全都学会了,我可以讲得头头是道,可是上台不会用,怎么办?李老师讲经教学,我一堂都不缺。上课的时候,我听他什么?我跟一般同学们真的不一样,一般同学都听老师讲的是什么,我不重视他讲的什么,我要听他,他为什么这样讲?那就是什么?他在讲台上,他活活泼泼用上了,我要学这个本事。这个本事他不能传,活的,上了讲台之后,因时不同、因人不同、因处所不同、因环境不同,千变万化,活的。这个经验,常讲经的人都有,你看没有讲经之前,你备课,准备了很多很多,可是有的时候一上台之后,看看大众的神情,所预备的东西一条都用不上,这很多。不能没有准备,但是准备,可能到时候用不上。准备得很丰富,也许只能用上几句。活的,活学活用,活用活学。这就要讲求什么?悟性。掌握住原则,灵活运用,这才能做到无碍,特别是在答问的时候。
早年我在求学的时代,跟著李老师,李老师在台中,也可以说是首创第一家,大专佛学讲座,利用寒假、暑假,学校放假了,这些年轻学生们,对佛法有兴趣,到台中来向他老人家请教,於是办了这个班。这个班在慈光图书馆,所以也叫「慈光大专佛学讲座」。这个讲座的起源是我给他建议的,因缘,是在那个时候,台湾大学,这是台湾高等学校第一个有佛学社,同学们组织起来学佛,有佛学社。这个佛学社的领导人周宣德老居士跟我们李老师是老朋友,他是教授的身分,他是佛教徒,所以在学校里面就正式组成佛学社,叫晨曦社,学校的学生社团。周教授把这个讯息写了一封信给李老师,李老师看到跟我们大家宣布,讲经的时候宣布:好事情,高等知识分子学佛了,这证明佛教不是迷信,大学里面正式有学社成立。每个人听了都很高兴。下课的时候,我就跟老师说:老师,不是一件好事情!他就瞪著我说:你怎么说这个话?怎么不是好事情?我就分析给他听:高等知识分子,他们学佛,如果学有偏差,没有真正善知识指导,所谓先入为主,他一下学错、学偏差了,谁去帮他们纠正过来?我这样一说,老师立刻就想到,他说这是个问题,他回过头来就问我:那怎么办?我说我可以想个主意,我们利用寒暑假,把这些学生找来,我们在这里讲,你就把他纠正过来。这个提议老师立刻接受,所以我们慈光图书馆就附设这么个讲座。
这讲座办得很成功,办了很多年。以后平时,星期六跟星期天,星期六晚上,星期天一天,那对什么?对当地的大专学校的学生,报名参加。寒假、暑假是对全台湾省各地的大专学生,开六门功课。修学期间最短是两个星期,最长是四个星期,好像第三届就是四个星期。第一届,我记得,就是大专讲座开始第一届,李老师自己教,一个人教,好像四个学生。四个学生,三个是华侨,两个马来西亚的,一个香港的,一个是台湾本土的;这个学生好像是师范大学两个,台大一个,政大一个,我跟他们都很熟。第二届增长两倍,十二个学生,第三届二十七个学生,第四届就一百多个学生。第四届的时候,老师要我参加,我担任什么课程?答问。这个课程是李老师自己担任的,他一个人讲三门课,讲《弥陀经》,讲《佛学概要》,还有一个「答问」。也是忙不过来,所以「答问」这门功课就是每天下午两个小时,学生提问题,我们现场给他解答,第一天第一次,老师自己主持,下来之后就跟我商量,要我代课。所以这四个星期,我就代他答问。一百多个同学,里面有六个研究生,念研究所的,我也是战战兢兢,因为那个时候的同学年龄跟我差不多,所以老师做后台,反正答不出来的时候,再向老师请教。
这门功课没有法子预备,只有吃过饭,中午好好睡一觉,养足精神,来应付他们。我们总认为后生可畏。四个星期下来,最后一堂课,我说看看这个情形,四个星期,你们所提的问题,没有一个问题把我难倒、我没有办法答覆你,还没有遇到过,看来后生并不可畏。李老师给我这么一个机会。问的问题非常广泛,包括他们学的六门功课。他们六门功课,《佛学概要》,李老师编的,有《八大人觉经》,这两门都是介绍佛法的。另外就是解门跟行门,解门,性宗,老师选的《心经》,《般若心经》,还有法相唯识,法相唯识没有适当的教材,所以自己编的,大概介绍八识跟百法明门;另外是行门,行门一个是念佛的,《弥陀经》,一个是《普贤行愿品》,六门功课。六门功课四个老师教,所以李老师自己一个人教两门。有这么一个机会学习,教学相长。所以我在台湾对於大专学校的学生就认识很多,这以后到美国,缘就成熟。我到美国去的时候,我们慈光的讲座跟台北中国佛教会的大专佛学讲座,道安法师主持的,请我去做总主讲,这些我认识的学生,在美国留学的差不多三百人,美国的缘就这么成熟;他们分散在各州,都搞小型的佛学社,我一到美国去之后,这些人都围绕著我,美国各州这些大城市,每年都要巡回到那里去讲一次,缘是这么来的。
辩才,真的就是靠清净心,求三宝加持,没有别的办法,你没有法子准备,求佛力加持。当然还有后台,真答不出来,找老师。好在这四个星期下来,没找过老师。辩才,基础还是多读书,多读书还是得一门深入。一门深入,你的心是清净的,清净心生智慧,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所以学,无论是佛法或者世间法,最忌讳的是你学得太杂,你学得太多、学得太乱,那变成什么?变成都是常识、知识,不是智慧,你在应用期间自然就会有障碍。智慧是没障碍的,智慧是有悟性,随机应变,有应变的能力;知识丰富,未必有应变的能力。所以不能执著,这非常重要。执著,你肯定就不能灵活,你就会产生障碍。这个地方,在平常修学的时候,修学当然要参考资料,参考资料还是以一家之言,不能搞多。我们现在学《华严》,我们主要的参考资料是清凉大师的,你们看到经文里面的《疏》,小字是《钞》,这都是清凉的;另外一个参考资料,论,李通玄的《合论》。我们学《华严》,主要就采取这两种资料。有时候在《疏钞》、《论》里面提到一些重要的开示,这些开示里面涉及到一些名词、典故,那我们只查这部分的参考资料。这部分参考资料,最方便的是《佛学大辞典》、《教乘法数》。
如果教诫初学,我们可以穿插一些公案,因缘,业因果报的例子,这些可以搜集。甚至在佛法讲到理论方面,我们懂得经上有很多真的是高等哲学、高等科学,也可以引用东西方的哲学家、科学家的东西来引证,这也很有说服力。像《华严经》上讲宇宙的起源,这是科学、哲学都在探讨的,我们一做比较,还是《华严》讲得圆满,《华严》给我们讲宇宙的起源是一念顿现。现在科学家讲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,什么东西爆炸的?爆炸有个原点,这个原点多大?这科学家也很了不起,我们不能不佩服他,应当是从数学里面发现的,我相信他不是从科学仪器,科学仪器还做不到,还没有法子看见,应该是数学,所以数学是科学之母。他们说原点,原点太小了,我说也说不上,但他举这个比喻我记得,他比喻说我们人的头发,一根头发,我们拿这个来比喻头发,已经很粗了,一根头发,把头发切断,切断这个地方有个平面,头发是圆的,它有个直径,这个直径上可以排列多少个原点?它前面是一百万,后面是三个亿,所以是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,那一个原点爆炸就是一个宇宙。这个原点,我相信现在显微镜看不到,一根头发的横切面,这个直径上排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。
在科学家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,现在这宇宙呈现还是在膨胀,所以从膨胀推见,它一定是爆炸的原点。现在很多科学家是勉强相信这个,找不出第二个办法。而佛法讲得妙,佛法讲的是一念顿现。这一念的时间多长?真的,亿万分之一秒,非常非常短暂。我们平常用《仁王经》上讲的,这是佛的方便说,《仁王经》上讲的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,我们已经是无法想像,就是一秒钟的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。所以我在讲《仁王经》,通常在大乘教里头引用的时候,我都说这是佛的方便说。我们在《法苑珠林》里面看到,有一条记录,我相信那是佛的真实说,那是几十亿分之一秒,而不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。说明宇宙不是真的。宇宙到底是什么?是假的,是虚妄的,是如梦幻泡影一样,一种抽象概念,它不是真的。所以物质不存在,精神也不存在。这个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,不承认有物质存在,但是他承认有能量,物质从哪里来的?物质从能量变现出来的。他们的说法,能量在聚集的时候,会产生物质,就是物质现象;虽然产生物质现象,时间非常短,一刹那就没有了,但是第二个现象、第三个现象,它会连续。我就想起我们电影的幻灯片,我用这个东西来解释一念顿现。
一念顿现里面告诉我们一个理,这个理是什么?没有生灭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讲老实话,没有生灭。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我们才真正体会到。了解事实真相,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?你搞妄想分别执著,那不叫冤枉!所以,为什么放不下?不知道事实真相。真正知道事实真相,那才非常痛快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真正是慷慨大方,得大自在。所以事实真相不了解不行,愈清楚、愈明白,愈欢喜放下,很容易放下,为什么?知道过去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是错了,这不能再错下去。
人活在世间,最有意义的一桩事情是什么?帮助别人,这是最有意义。回过头我们再看看,诸佛菩萨他们所表演的最有意义的,契入境界之后,那就是明达第一义,契入第一义,「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」,入不二法门,所以他没有痕迹。作而无作,是对自己说的;无作而作,是对众生说的。从佛菩萨的应化,像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,教化众生,不舍一人。只要是遇到都是有缘人,没有一个舍弃。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,说法度人,度这一个字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、协助。帮助他什么?帮助他觉悟,破迷开悟,佛一生就干这么一桩事情,自己的示现是觉悟的样子,戒律是什么?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,把它记录下来,就叫戒律。我们知道,他生活所做的示范,完全是治我们现前众生的毛病,我们想错了、看错了、说错了、做错了,他完全把它修正过来。换句话说,我们是违背了性德,迷失了自性。他不迷,他是觉悟,圆满的觉悟,他完全是随顺性德,做出随顺性德的样子来给我们看。我们无论是从先悟后行,或者是先行后悟,都要向他老人家看齐,都要跟他学习,那就对了。上上根人,悟后起修,像惠能大师这样,他什么也没有学过,悟了之后,样样都如法,没有一样是违背自性,这个正确。迷了之后,没有一样是顺著自性,完全跟自性相悖,我们的麻烦在这里。
头一个,迷了的人没有诚意。中国古圣先贤教人,诚摆在第一个;佛法教人,也是把诚摆在第一个,你看菩提心,菩提心第一句,「至诚心」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讲的,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,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,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,也就是真诚心,真诚心对自己是什么样子?对别人是什么样子?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,对别人就是大慈大悲。那个回向,点点滴滴,一毫、丝毫的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。为什么?一切众生是法相,法相是自己法性变现的,性相是一不是二。
由此可知,回向菩提,回向实际,回向众生,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我们以前把它当三桩事情讲,现在才知道是一,一而三。菩提是觉性、是佛性,实际是法性,众生是法相,你看看。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讲会更清楚,菩提是什么?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,佛性,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」,菩提就是如来智慧,如来是自性,自性里面的智慧。第二个实际,实际就是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但是不完全相同,法性是讲全体,佛性是讲法性里面的智慧,单独讲智慧是佛性,所以法性里面有佛性,佛性里面当然有法性,它分不开的。能生万法,万法是法相,性相是一不是二,永远不能分割。这是欧阳竟无所说的,佛法不是哲学,不是宗教,为什么?哲学有能有所。佛法虽然讲能所,它能所是一不是二,所以这不是哲学的意思。法性是能生,法相是所生,所以六祖说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是自己自性所生。所以万法跟自己是什么关系?一体,这是一般人不知道。认识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还有什么话好说?你的慈悲心真正是遍法界,你的大慈大悲确实遍一切众生,你真的觉悟!所以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心现前。
整个宇宙跟我同一体,无缘是没有条件,爱护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教化一切众生,什么条件都没有。这个世间人怎么会知道?世间人做一桩事情,你什么动机?你为什么这样干?你干这个用意何在?一大堆的问题。佛菩萨没有问题,知道是一体。世间人不知道,迷了,所以他不觉。迷了就有苦,悟了就有乐。悟了,乐个什么?不是我们世间说的很快乐,错了,快乐也是苦,没有苦乐才叫真乐。有苦有乐是什么?相对的,相对的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所以极乐世界是不是到那里很快乐?不是,很快乐,错了。人间、天上有很快乐的事,佛菩萨世界里头找不到,苦乐都没有才叫真乐,入不二法门。一切都不二,也就是说找不到对立,没有对立的。对立尚且没有,你们想想看,哪里来的矛盾?怎么会有冲突?不会。自性的法则,也就是现在所谓大自然的法则,大自然的法则是自性的法则,随顺大自然,随顺自性,什么问题都没有。
由此可知,佛应化在这个世间,他所干的事情,第一桩大事、第一桩有意义的事情是教学。你看看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哪个不是从事教育?他不会做国王,他不会搞别的行业。然后才知道教学是根本,他们完全从根本上做出来,让一般人自己去体会,去悟入,不必用言语教。所以佛出生在帝王家,舍弃王位。祖师大德里面,像安世高,也是生在帝王家,他是安息国的皇太子,汉朝时候的安息,唐朝叫波斯,现在的伊朗,他父亲是国王。父亲死了之后,他继承王位,做了半年,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,他出家了。缘在中国,所以到中国来弘法,汉朝时候来的。早期弘法,翻经最有成就的就是安世高。实际上,他的法名叫世高,安是什么?安息国,把他的国冠在前面当作姓,就像玄奘大师在印度,称他作唐玄奘,唐不是他的姓,唐是他的国籍。所以安世高,安是他的国籍,安息国。真正觉悟,王位不要,哪里还争这个东西!那是什么?成就的人!
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,还没有明达第一义,还没有成就无碍辩才,我们更应当要专心,一心一意来学习。那你要问,我们学多久才开悟?你要是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,我可以老实答覆你,你这一生没开悟的希望,为什么?你怀疑你不会开悟,这是个障碍。大乘教里讲得很清楚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你没有信心,你怎么能开得了悟?那真的开悟的原因是什么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开悟,没有时间限制,你什么时候放下,什么时候开悟。放下一分,小悟,抵一分执著,你能放下,我不再执著,於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;於经教天天学习,非常认真努力学习,但是不执著文字,不执著名相,也不执著里面的义理,我懂多少就算多少,浅深广狭没有关系,要放下。你放下得愈多,你慢慢的体会就更多,体会得深、体会得广。所以这不是老师教的,是自性的流露。那你能放下分别,你这一生开悟的机会就愈来愈多。最后把妄想,就是起心动念也放下,立刻大彻大悟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
总而言之要记住,世尊所说的话绝对不错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这句话说得多好!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舍弃掉,你的障碍没有,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。你看看大乘教里面讲的,就这么简单,就这么容易,问题是你肯干,你真肯放下才行。当然无始无明习气,六道轮回,生生世世在里头打滚,很想放下,偏偏放不下,那最殊胜的缘是什么?就是天天我们在研究,天天我们在讲解,天天在薰习,一遍一遍薰习。薰习若干年之后,真的明白了,明白之后,放下就容易,就不难。
所以这缘就太重要,到哪里去找这天天薰习的缘?可是现在的确用高科技,我们用网路、用卫星,虽然我们不在面前,我们在网路,你打开屏幕,如同在面前,天天在一起学习。网路上学习的,卫星屏幕上学习的,有没有成功的?有,而且有不少。所以我们在这里讲,愈讲愈起劲。如果没有的话,那就垂头丧气,讲的有什么用?真有,身边没有,网路里头有,卫星里头有,还有不同维次空间里头有,法喜充满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经文第九段第七首颂看起。
【弗沙明达第一义。诸吉祥中最无上。彼佛曾来入此殿。是故此处最吉祥。】
『弗沙』是梵语,意思是「增盛」,「明达胜义,是增盛也」,这是清凉给我们做的开示。『明』是明了,『达』是通达,胜义就是第一义,义是理,义理。什么是『第一义』?与自性相应的是第一义,与自性不相应的,那就第二义、第三义。古大德常讲,六道凡夫三心二意,三心二意就不是第一义。三心是什么?第八识是心,第六识也是心,第七识也是心,第八识就是第二义。由此可知,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,大圆镜智是第一义。大圆镜智就是我们的本性,本性本善,本性本觉,这是第一义。换句话说,完全放下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这是第一义。才动一个念头,动念,就是第二义,念头一动,自性就变成阿赖耶。所以一念不觉,我们的自性就变成阿赖耶,由阿赖耶就变成末那、变成第六意识,末那是执著,第六意识是分别。所以末那叫意根,第六叫意识,这叫二意,三心就是八识、七识、六识,这叫三心;二意就是指七识跟六识,七识是意根,第六是意识,叫三心二意。所以三心二意都是属於第二义、第三义,不是第一义。大乘教里面这样说就很清楚,绝对不是含糊笼统,三心二意真的把它讲出来,哪个三心、哪个二意。用三心二意是凡夫,不是圣人,用第一义才是圣人。
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哪些人用第一义?《华严》是大乘圆教,古大德也称为一乘,大乘中之无比殊胜的大法,初住以上就是第一义。我们学了这么久,逐渐这个道理也都相当的清楚,初住菩萨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因为他无明断了,也就是他把妄想放下,完全跟自性相应。所谓四十二个阶级,清凉大师说得好,那是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同,是世尊的方便说。所以大乘教里面也有这个说法,十住又名十地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,十住菩萨他们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十地菩萨确实没有分别;差别就是十地菩萨无始无明的习气很薄,十住还相当浓。因为刚刚破无明,还带著很浓的习气,但是这个习气不会起作用,不碍事。他的活动空间不是一佛土、一尊佛的教化区,也不是百佛土、千佛土、万佛土,不是的,他是遍法界虚空界,为什么?完全回归到法性。法性没有边际,所以他的活动空间就没有范围,这回归自性,这才是宗门里面所说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。本来都是佛,这个我们一定要承认;如果这句话不承认,就没办法学大乘。学大乘,一定要肯定佛陀这句话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是真的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十法界是假的,十法界是迷了自性之后,变现出来的境界,就像作梦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」,梦里明明有十法界,「觉后空空」,就没有了,不但六道没有了,十法界也没有了。理跟事都要搞清楚,都要搞明白。
「弗沙如来」,这是究竟佛果。此地讲的十尊佛都是证得究竟果位,也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全都断尽。我们现在虽然不能断,一品都没断,你知道这个讯息就了不起。你看六道里头芸芸众生,几个人知道?知道就是解悟!解悟有什么大的好处?解悟的人,他找到目标,他找到方向,只要自己肯干,决定可以达到目的。没有找到的人很可怜,无论怎么修,用再长的时间都不能成就。像《楞严经》上举的比喻,他方向目标错了,犹如蒸沙作饭,给你再长的时间,沙煮不出饭出来,为什么?它不是那个因。所以你认识这个方向目标是比什么都重要,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。
真正要快速成就,没有别的,古大德五千年的经验,我们要重视!五千年的智慧,五千年的老办法;说实在话,决定不能创新,创新你还要通过实验,看看这个新方法靠得住靠不住?有没有效果?老方法已经通过五千年的实验,在中国最近这两千年来,就是佛法传到中国这两千年来,宗门教下,真正明心见性,明达第一义的人,我们概略的估计,应该接近一万人。净土不算,要把净土算进去,那往生的太多了。不算净土,算宗门明心见性,教下大开圆解,这个合起来,这实验成功!那我们要走近路,就不要再费这个心,不要再搞创新,学做老实人,我常讲孔孟是老实人,为什么?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释迦牟尼佛是老实人,跟孔老夫子的态度完全相同。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没有一个不是老实人,为什么?你想创新,你能创得出来吗?所有的创新都跟自性相违背,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科学天天在创新,现在有不少科学家觉悟了,创新怎么样?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,这是创新。破坏大自然,后面必定遭大自然的报复。这个报复,那就是大祸临头,谁也没有力量去抗衡。
圣人教给我们,在中国儒释道都一样,「息灭贪瞋痴」。佛法是讲息灭;儒虽然不讲息灭,儒讲贪瞋痴要克制,要把它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,不可以超过,这是儒。佛法要息灭,为什么?自性里头没有!我们老祖宗知道,七情五欲,本善里头没有,那是不善。随顺自然的法则是老实人,也是最有智慧的人,也是最有德行的人,他的思想言行,他的生活,没有一样不是随顺自然。随顺自然,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随顺法性。我随顺法性,法性也随顺我;我不随顺它,它也不随顺我,这是因果的道理。因果从哪里来的,这要知道。因果是一念不觉,这是因,因之前没有因,一念不觉,果是什么?果就是阿赖耶。所以因果是跟一念不觉同时来的,它的来源深,有天地就有因果,有万物就有因果,有众生就有果报。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,如佛法所说,甚深甚深,难知难解。知解都难,说就不容易,信当然就更难,所以佛才告诉我们一句话说,「唯证方知」,什么时候你明了、你通达?你证得就明了。
要怎样才能证得?这个经上处处都提醒我们,你看底下一尊佛,「波头摩佛净无垢」,就是叫你放下。放下妄想、放下分别、放下执著,你就证得。放下执著,你证得少分;再放下分别,你证得多分;把妄想也放下了,你就圆证,圆满的证得。千经万论,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,没有别的,就是放下比一般人多,他就成为贤人;再放多一点,他就变成圣人,就这么个道理。不是说你念了多少书,你学了多少年,不是,是你在放下。我们这个道场,很难得,这么多菩萨在护持,提供大家修学的环境,修什么?学放下,把你的毛病放下,把你的习气放下,把你的欲望放下,把你的贡高我慢放下,就是放下这些。这些东西都是障碍自性的,只要放下,性德就现前了。所以第一义就是自性圆满的显露出来。阿罗汉没有得到,因为阿罗汉只放下执著,还有妄想、分别;菩萨也没有证得第一义,因为他还有妄想没有放下,分别执著虽然放下,妄想没有放下。凡是没有证得第一义的,都不能离开老师。跟著老师走,没错,老师在前面走,带路,我们跟他走;他认识路,我们不认识路不要紧,跟著他。明达第一义,就认识路了,可以不必跟老师,你自己走,你走的路跟老师走的路一定是一条路,不会是两条路,这叫什么?佛佛道同,你成了佛。成了佛,你走的路决定相同,方向相同,目标相同,你才能证果。
佛的路在哪里?佛的路太多了,无量法门,我们找不到。可是佛给我们示现一个我们这样的程度可以依循的一条正路,这个路是什么?这个路就是经典。佛陀留下来这么多经论,经典里面,佛说得很清楚,学习就跟上学一样,要有次第,循序渐进。你遵循著次序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你要遵循这个顺序,你不可以躐等。小学、中学没有念,就去念大学,这个搞法,佛菩萨摇头,错了,你搞不成功。如果小学、中学不要念,就可以念大学,国家办小学、办中学有什么意思?不是都办错了!浪费那么多金钱,浪费那么多时间,让这些小孩统统去念研究所去,一年、半年,博士学位就拿到,那不是很好?他不行,还得从幼稚园念起。所以《佛藏经》里面世尊才说,「佛子,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释迦牟尼佛这句话说得多么严肃,不承认!小乘是什么?小乘就是戒律,小乘是人天佛法,教你在世间做个好人,不要做坏人。学佛要从这里学起。你看经典一打开,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小乘就学这一句,我要学做一个佛陀那种标准之下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然后才能入门。「净业三福」第一句指导我们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很清楚,你要从这里做起。
我们必须要知道,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他的那些学生分头向四面八方传播佛法,南传这一支成功了,从印度往东面走,到达现在的马来西亚、印尼,到越南,是南传小乘。北面这一支传到中国,中国接受的是大乘,为什么?小乘教义里面所说的,中国儒跟道都讲到,所以中国向上面再提升,儒跟道再向上提升,这是大乘。最成功的、最殊胜的就是这一支,向中国传的这一支,其他的都没落,有的一、二百年没有了,有的六、七百年没有了。唯独南传跟中国这一支一直到现在还存在,这是什么原因?南传小乘严格执持世尊的教诫,特别是戒律;北传这一支重视在定慧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的戒律。这个根佛教没有传到中国之前,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好,就是基础非常好,佛法一来之后就开花结果。这些历史我们不能不认识。
现在佛教没落,没落的原因在哪里?根没有了,现在我们不学儒、不学道,也不重视佛的戒律,佛的戒律里根本的根本是十善业道。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讲得很清楚,《十善业道经》不长,先后两次讲到,十善是人天法,你怎么样得人身?你怎么样能生天?修十善业。上品十善,生天,欲界天;中品十善,得人身,不失人身。换句话说,你不会堕落在三途。下品十善,阿修罗,三善道。没有十善,三善道就没有了。我现在这一生在人道,三善道之一,我这一生不重视十善,不学十善,不学十善跟十恶相应,虽然我没有杀人,不杀生,我没有杀人,我有没有叫别人因我而生烦恼?这想想,有,可能有,这属於杀戒里头的。人没有杀,有没有杀过小动物?蚊虫蚂蚁你还杀不杀?你这么一想就知道了。偷盗,我没有偷人的、没有抢人的,有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?有,想占一点便宜,那就是偷盗。这心没有断,杀心、盗心、淫心。前面讲的三垢,现行、种子、习气,现行虽然没有,种子、习气有,所以一遇到缘不知不觉就起现行,你就晓得烦恼习气是多么重!什么时候才真正能把它化解掉?这些恶缘现前,依然如如不动,这是功夫,这是定功。
所以我们学佛,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候,诸位想想,如果不用《弟子规》来打基础,还有什么方法?没有办法。这一个基础还不够,还要用《感应篇》来帮助,用《十善业道》来帮助,希望这个根扎稳,这三个是主要的功课。辅助的东西很多,印光大师跟我们介绍的,最好的是《安士全书》、《感应篇汇编》、《了凡四训》。我发现印祖他老人家一生对这三种书的提倡,真正是世俗所说的,不遗余力,一生全心全力在流通这三样东西。他的弘化社,我看过他的本子,翻翻后面的版权页,我概略的给它估计一下,这三样东西,在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印的数量将近三百万册,那个时代这么大量来流通,为什么?这三样东西都不是佛书。印祖弘化社印的佛经很多,数量都很少,一千部、二千部,三千部以上太少了。可是这三种你看到都是五千部、一万部、二万部、五万部,他这样印法,为什么?我三十年前第一次到香港讲经,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,倓虚老法师办的。它里面收集弘化社的书,收集得很多,我白天没有事情,晚上讲经,白天我就去看这些书,看版权页。我就想,想不通,佛门的祖师对佛经流通没有这么热诚,对这三种东西是全心全力在做,不遗余力的在做,为什么?我在香港住了四个月,终於想通,这是祖师的慈悲心,要挽救劫运。这是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就没有佛法,儒跟道也就没有了。
我对於这个认识是在香港讲经的时候给我的启发,愈想愈重要,难怪祖师这么用心。所以那一次我回到台湾之后,我就把这三种书大量流通。第一个是《了凡四训》,好像那时候我印了五万册,这是最大一次分量;《感应篇汇编》、《安士全书》,开始大量印。而且我到处讲,讲这三样东西,弥补我们基础之不足,一定从这里扎根,这是很多很多人都疏忽,都没有注意到。那看看,这又过了半个世纪,看看现在,现在再不认真的救,再过个五年、十年,没得救了,是真的,神仙出来都救不了。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够不重视。我们学大乘,同时扎根,一定要晓得,没有根,这大乘不会结果。所学的这些时间,我们只可以说,你得一点大乘的常识,大乘法里面所讲的殊胜德用,你一分都得不到。如果你有根,那是活的,这大乘对你是最殊胜的滋养,你会很快的长成。所以希望我们同修有这个认知,一定要把四个根扎好,我们自己才有救,佛法才不至於在我们这一代灭绝,这就是报佛恩,这就是利益无边众生。
我们要把《弟子规》当作我们修学最重要的戒本来看,你有了这个基础,你再去学戒就很容易,一点都不困难。我们今天感觉得戒律很难修、很难学,处处都是束缚,都是妨碍我们的自由,这是我们放逸惯了,完全违背了性德,完全违背了本善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无不是三途的因缘。这些事,只要头脑稍微冷静一点,你会看得很清楚。看自己看不到,看别人,看了别人之后,立刻回光返照,再看看自己跟别人是不是一样?很清楚,很明白,我们现在走的是什么路?是佛道,还是鬼道、还是畜生道、还是地狱道?都是道,那个道不一样,到达目的地不相同。佛道,第一义;菩萨道,第二义。我们现在连人道都不走,人道是什么?人道是弟子规,《弟子规》百分之百做到,绝不失人身。所以你有弟子规的基础,你再修十善业就不难。《十善业道》这个经虽然不长,内容非常丰富,为什么?他从初发心讲到人乘,一直讲到无上乘。所以要记住,佛在经上讲的话,这个法是人天乘,声闻菩提,缘觉菩提,菩萨行处,乃至无上菩提,大根大本,你说多重要。所以从初发心到无上道不能离开,离开就错了。离开十善,你就离开了佛法,你就走上邪道,你的方向就偏差。
我们学习还是从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提升到《感应篇》,就是增盛;从《感应篇》再提升到《十善业道》,增盛;由《十善业道》提升到《沙弥律仪》。给诸位说,前面这三种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,我们用一个总的代表来说,它教我们什么?孝养父母,《沙弥律仪》教什么?奉事师长。人不孝父母,决定不会尊师重道,所以孝是根,孝是本。唯有孝养父母,才懂得尊师重道。我们的学习,这是大乘法。佛在《菩萨戒经》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,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,人生观。这正确观念是什么?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生生世世,此界他方,六道轮回,互为父子亲属。这样的心态去修学,孝道才圆满,那是佛菩萨的孝道。而学《沙弥律仪》,我们的心态一定要知道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我是佛弟子,一切众生是佛,是我的老师,师道才圆满。圣贤教育无他,孝亲尊师而已,这是圣贤教育。
你要问,我为什么要这样学?我为什么要这样做?这个道理太深,儒释道三教的经典精华都在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,有道理,不是没有道理。可是你要是把道理都搞清楚以后你才干,太迟了,恐怕时间来不及,你的寿命、福报、缘分可能就没有了。所以真正有福德的人,听到一句干一句,听到两句就做两句,这是有福的人。佛在经典里用看病做比喻,这比喻得很好,你的病很重,看到是病危,有人送你这个药,告诉你那个药很好,特效药吃了,你病就会好。如果你没有怀疑,相信就吃了,果然病好。如果你要问他,你这是什么药?从哪里来的?这药是什么性质?对不对我的病?问长问短,问个几天都问不清楚,你病入膏肓,寿命到了,药还没有入口,已经过世。这个比喻很值得我们省思,我们对於圣人的教诲,就像这个处方一样,一丝毫怀疑没有,要想了解它,等我病好了,我再来研究,现在头一个救命要紧,这是个有福德的人,也算是有智慧的人。所以对於大圣大贤,诸佛菩萨,要有清净的信心,决定不能怀疑。
弗沙如来也曾经在这个场所,忉利天王的善法堂,讲过十住法,所以这个地方『最吉祥』。我们再看第八首:
【提舍如来辩无碍。诸吉祥中最无上。彼佛曾来入此殿。是故此处最吉祥。】
『提舍』,清凉大师给我们开示,「亦云底沙」,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「度」的意思,也有「说」的意思,总的来说是「说法度人」。说法度人最重要的要有辩才,所以这是赞叹佛德辩才无碍。「辩才无碍」,这是「能说」,佛经里面常常讲四无碍辩才,如果没有辩才,你就不能说。辩才是不是学得来的?是有这一门课程,学演讲。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的人,你看师范学校里面,有教育心理学,有教学法,这都是属於辩才的范围。我们学佛,要学讲经,老师给我们编了两个教材,一个是《实用讲演术》,讲演的方法;另外一本是讲经的,《内典讲座之研究》,里面讲讲经的方法。这些是我们初学的时候必修的课程。这个东西学了之后,有人会用,有人还是不会用。正如同兵法一样,《孙子兵法》,现在很流行,外国看的人很多,翻成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字,全世界流通。学了之后,几个人会打仗?这就是岳飞所说的一句话,说得很中肯,「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」。岳飞是被害死,年龄不大,能说出这句话,可见得他对传统教育、对汉学的底蕴还是很深;得力於母亲的教诲,得力於周同老师的教诲。他讲一心。你学的方法是个原理原则,可是怎么样会用,那是本事。方法是死的,可是应用是活的,应用是学不来的,老师也没有法子教你。
我在台中学《讲演术》、学《内典讲座之研究》,我用了多少时间?不到一个星期,全都学会了,我可以讲得头头是道,可是上台不会用,怎么办?李老师讲经教学,我一堂都不缺。上课的时候,我听他什么?我跟一般同学们真的不一样,一般同学都听老师讲的是什么,我不重视他讲的什么,我要听他,他为什么这样讲?那就是什么?他在讲台上,他活活泼泼用上了,我要学这个本事。这个本事他不能传,活的,上了讲台之后,因时不同、因人不同、因处所不同、因环境不同,千变万化,活的。这个经验,常讲经的人都有,你看没有讲经之前,你备课,准备了很多很多,可是有的时候一上台之后,看看大众的神情,所预备的东西一条都用不上,这很多。不能没有准备,但是准备,可能到时候用不上。准备得很丰富,也许只能用上几句。活的,活学活用,活用活学。这就要讲求什么?悟性。掌握住原则,灵活运用,这才能做到无碍,特别是在答问的时候。
早年我在求学的时代,跟著李老师,李老师在台中,也可以说是首创第一家,大专佛学讲座,利用寒假、暑假,学校放假了,这些年轻学生们,对佛法有兴趣,到台中来向他老人家请教,於是办了这个班。这个班在慈光图书馆,所以也叫「慈光大专佛学讲座」。这个讲座的起源是我给他建议的,因缘,是在那个时候,台湾大学,这是台湾高等学校第一个有佛学社,同学们组织起来学佛,有佛学社。这个佛学社的领导人周宣德老居士跟我们李老师是老朋友,他是教授的身分,他是佛教徒,所以在学校里面就正式组成佛学社,叫晨曦社,学校的学生社团。周教授把这个讯息写了一封信给李老师,李老师看到跟我们大家宣布,讲经的时候宣布:好事情,高等知识分子学佛了,这证明佛教不是迷信,大学里面正式有学社成立。每个人听了都很高兴。下课的时候,我就跟老师说:老师,不是一件好事情!他就瞪著我说:你怎么说这个话?怎么不是好事情?我就分析给他听:高等知识分子,他们学佛,如果学有偏差,没有真正善知识指导,所谓先入为主,他一下学错、学偏差了,谁去帮他们纠正过来?我这样一说,老师立刻就想到,他说这是个问题,他回过头来就问我:那怎么办?我说我可以想个主意,我们利用寒暑假,把这些学生找来,我们在这里讲,你就把他纠正过来。这个提议老师立刻接受,所以我们慈光图书馆就附设这么个讲座。
这讲座办得很成功,办了很多年。以后平时,星期六跟星期天,星期六晚上,星期天一天,那对什么?对当地的大专学校的学生,报名参加。寒假、暑假是对全台湾省各地的大专学生,开六门功课。修学期间最短是两个星期,最长是四个星期,好像第三届就是四个星期。第一届,我记得,就是大专讲座开始第一届,李老师自己教,一个人教,好像四个学生。四个学生,三个是华侨,两个马来西亚的,一个香港的,一个是台湾本土的;这个学生好像是师范大学两个,台大一个,政大一个,我跟他们都很熟。第二届增长两倍,十二个学生,第三届二十七个学生,第四届就一百多个学生。第四届的时候,老师要我参加,我担任什么课程?答问。这个课程是李老师自己担任的,他一个人讲三门课,讲《弥陀经》,讲《佛学概要》,还有一个「答问」。也是忙不过来,所以「答问」这门功课就是每天下午两个小时,学生提问题,我们现场给他解答,第一天第一次,老师自己主持,下来之后就跟我商量,要我代课。所以这四个星期,我就代他答问。一百多个同学,里面有六个研究生,念研究所的,我也是战战兢兢,因为那个时候的同学年龄跟我差不多,所以老师做后台,反正答不出来的时候,再向老师请教。
这门功课没有法子预备,只有吃过饭,中午好好睡一觉,养足精神,来应付他们。我们总认为后生可畏。四个星期下来,最后一堂课,我说看看这个情形,四个星期,你们所提的问题,没有一个问题把我难倒、我没有办法答覆你,还没有遇到过,看来后生并不可畏。李老师给我这么一个机会。问的问题非常广泛,包括他们学的六门功课。他们六门功课,《佛学概要》,李老师编的,有《八大人觉经》,这两门都是介绍佛法的。另外就是解门跟行门,解门,性宗,老师选的《心经》,《般若心经》,还有法相唯识,法相唯识没有适当的教材,所以自己编的,大概介绍八识跟百法明门;另外是行门,行门一个是念佛的,《弥陀经》,一个是《普贤行愿品》,六门功课。六门功课四个老师教,所以李老师自己一个人教两门。有这么一个机会学习,教学相长。所以我在台湾对於大专学校的学生就认识很多,这以后到美国,缘就成熟。我到美国去的时候,我们慈光的讲座跟台北中国佛教会的大专佛学讲座,道安法师主持的,请我去做总主讲,这些我认识的学生,在美国留学的差不多三百人,美国的缘就这么成熟;他们分散在各州,都搞小型的佛学社,我一到美国去之后,这些人都围绕著我,美国各州这些大城市,每年都要巡回到那里去讲一次,缘是这么来的。
辩才,真的就是靠清净心,求三宝加持,没有别的办法,你没有法子准备,求佛力加持。当然还有后台,真答不出来,找老师。好在这四个星期下来,没找过老师。辩才,基础还是多读书,多读书还是得一门深入。一门深入,你的心是清净的,清净心生智慧,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所以学,无论是佛法或者世间法,最忌讳的是你学得太杂,你学得太多、学得太乱,那变成什么?变成都是常识、知识,不是智慧,你在应用期间自然就会有障碍。智慧是没障碍的,智慧是有悟性,随机应变,有应变的能力;知识丰富,未必有应变的能力。所以不能执著,这非常重要。执著,你肯定就不能灵活,你就会产生障碍。这个地方,在平常修学的时候,修学当然要参考资料,参考资料还是以一家之言,不能搞多。我们现在学《华严》,我们主要的参考资料是清凉大师的,你们看到经文里面的《疏》,小字是《钞》,这都是清凉的;另外一个参考资料,论,李通玄的《合论》。我们学《华严》,主要就采取这两种资料。有时候在《疏钞》、《论》里面提到一些重要的开示,这些开示里面涉及到一些名词、典故,那我们只查这部分的参考资料。这部分参考资料,最方便的是《佛学大辞典》、《教乘法数》。
如果教诫初学,我们可以穿插一些公案,因缘,业因果报的例子,这些可以搜集。甚至在佛法讲到理论方面,我们懂得经上有很多真的是高等哲学、高等科学,也可以引用东西方的哲学家、科学家的东西来引证,这也很有说服力。像《华严经》上讲宇宙的起源,这是科学、哲学都在探讨的,我们一做比较,还是《华严》讲得圆满,《华严》给我们讲宇宙的起源是一念顿现。现在科学家讲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,什么东西爆炸的?爆炸有个原点,这个原点多大?这科学家也很了不起,我们不能不佩服他,应当是从数学里面发现的,我相信他不是从科学仪器,科学仪器还做不到,还没有法子看见,应该是数学,所以数学是科学之母。他们说原点,原点太小了,我说也说不上,但他举这个比喻我记得,他比喻说我们人的头发,一根头发,我们拿这个来比喻头发,已经很粗了,一根头发,把头发切断,切断这个地方有个平面,头发是圆的,它有个直径,这个直径上可以排列多少个原点?它前面是一百万,后面是三个亿,所以是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,那一个原点爆炸就是一个宇宙。这个原点,我相信现在显微镜看不到,一根头发的横切面,这个直径上排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。
在科学家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,现在这宇宙呈现还是在膨胀,所以从膨胀推见,它一定是爆炸的原点。现在很多科学家是勉强相信这个,找不出第二个办法。而佛法讲得妙,佛法讲的是一念顿现。这一念的时间多长?真的,亿万分之一秒,非常非常短暂。我们平常用《仁王经》上讲的,这是佛的方便说,《仁王经》上讲的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,我们已经是无法想像,就是一秒钟的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。所以我在讲《仁王经》,通常在大乘教里头引用的时候,我都说这是佛的方便说。我们在《法苑珠林》里面看到,有一条记录,我相信那是佛的真实说,那是几十亿分之一秒,而不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。说明宇宙不是真的。宇宙到底是什么?是假的,是虚妄的,是如梦幻泡影一样,一种抽象概念,它不是真的。所以物质不存在,精神也不存在。这个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,不承认有物质存在,但是他承认有能量,物质从哪里来的?物质从能量变现出来的。他们的说法,能量在聚集的时候,会产生物质,就是物质现象;虽然产生物质现象,时间非常短,一刹那就没有了,但是第二个现象、第三个现象,它会连续。我就想起我们电影的幻灯片,我用这个东西来解释一念顿现。
一念顿现里面告诉我们一个理,这个理是什么?没有生灭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讲老实话,没有生灭。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我们才真正体会到。了解事实真相,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?你搞妄想分别执著,那不叫冤枉!所以,为什么放不下?不知道事实真相。真正知道事实真相,那才非常痛快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真正是慷慨大方,得大自在。所以事实真相不了解不行,愈清楚、愈明白,愈欢喜放下,很容易放下,为什么?知道过去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是错了,这不能再错下去。
人活在世间,最有意义的一桩事情是什么?帮助别人,这是最有意义。回过头我们再看看,诸佛菩萨他们所表演的最有意义的,契入境界之后,那就是明达第一义,契入第一义,「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」,入不二法门,所以他没有痕迹。作而无作,是对自己说的;无作而作,是对众生说的。从佛菩萨的应化,像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,教化众生,不舍一人。只要是遇到都是有缘人,没有一个舍弃。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,说法度人,度这一个字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、协助。帮助他什么?帮助他觉悟,破迷开悟,佛一生就干这么一桩事情,自己的示现是觉悟的样子,戒律是什么?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,把它记录下来,就叫戒律。我们知道,他生活所做的示范,完全是治我们现前众生的毛病,我们想错了、看错了、说错了、做错了,他完全把它修正过来。换句话说,我们是违背了性德,迷失了自性。他不迷,他是觉悟,圆满的觉悟,他完全是随顺性德,做出随顺性德的样子来给我们看。我们无论是从先悟后行,或者是先行后悟,都要向他老人家看齐,都要跟他学习,那就对了。上上根人,悟后起修,像惠能大师这样,他什么也没有学过,悟了之后,样样都如法,没有一样是违背自性,这个正确。迷了之后,没有一样是顺著自性,完全跟自性相悖,我们的麻烦在这里。
头一个,迷了的人没有诚意。中国古圣先贤教人,诚摆在第一个;佛法教人,也是把诚摆在第一个,你看菩提心,菩提心第一句,「至诚心」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讲的,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,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,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,也就是真诚心,真诚心对自己是什么样子?对别人是什么样子?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,对别人就是大慈大悲。那个回向,点点滴滴,一毫、丝毫的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。为什么?一切众生是法相,法相是自己法性变现的,性相是一不是二。
由此可知,回向菩提,回向实际,回向众生,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我们以前把它当三桩事情讲,现在才知道是一,一而三。菩提是觉性、是佛性,实际是法性,众生是法相,你看看。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讲会更清楚,菩提是什么?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,佛性,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」,菩提就是如来智慧,如来是自性,自性里面的智慧。第二个实际,实际就是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但是不完全相同,法性是讲全体,佛性是讲法性里面的智慧,单独讲智慧是佛性,所以法性里面有佛性,佛性里面当然有法性,它分不开的。能生万法,万法是法相,性相是一不是二,永远不能分割。这是欧阳竟无所说的,佛法不是哲学,不是宗教,为什么?哲学有能有所。佛法虽然讲能所,它能所是一不是二,所以这不是哲学的意思。法性是能生,法相是所生,所以六祖说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是自己自性所生。所以万法跟自己是什么关系?一体,这是一般人不知道。认识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还有什么话好说?你的慈悲心真正是遍法界,你的大慈大悲确实遍一切众生,你真的觉悟!所以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心现前。
整个宇宙跟我同一体,无缘是没有条件,爱护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教化一切众生,什么条件都没有。这个世间人怎么会知道?世间人做一桩事情,你什么动机?你为什么这样干?你干这个用意何在?一大堆的问题。佛菩萨没有问题,知道是一体。世间人不知道,迷了,所以他不觉。迷了就有苦,悟了就有乐。悟了,乐个什么?不是我们世间说的很快乐,错了,快乐也是苦,没有苦乐才叫真乐。有苦有乐是什么?相对的,相对的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所以极乐世界是不是到那里很快乐?不是,很快乐,错了。人间、天上有很快乐的事,佛菩萨世界里头找不到,苦乐都没有才叫真乐,入不二法门。一切都不二,也就是说找不到对立,没有对立的。对立尚且没有,你们想想看,哪里来的矛盾?怎么会有冲突?不会。自性的法则,也就是现在所谓大自然的法则,大自然的法则是自性的法则,随顺大自然,随顺自性,什么问题都没有。
由此可知,佛应化在这个世间,他所干的事情,第一桩大事、第一桩有意义的事情是教学。你看看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哪个不是从事教育?他不会做国王,他不会搞别的行业。然后才知道教学是根本,他们完全从根本上做出来,让一般人自己去体会,去悟入,不必用言语教。所以佛出生在帝王家,舍弃王位。祖师大德里面,像安世高,也是生在帝王家,他是安息国的皇太子,汉朝时候的安息,唐朝叫波斯,现在的伊朗,他父亲是国王。父亲死了之后,他继承王位,做了半年,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,他出家了。缘在中国,所以到中国来弘法,汉朝时候来的。早期弘法,翻经最有成就的就是安世高。实际上,他的法名叫世高,安是什么?安息国,把他的国冠在前面当作姓,就像玄奘大师在印度,称他作唐玄奘,唐不是他的姓,唐是他的国籍。所以安世高,安是他的国籍,安息国。真正觉悟,王位不要,哪里还争这个东西!那是什么?成就的人!
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,还没有明达第一义,还没有成就无碍辩才,我们更应当要专心,一心一意来学习。那你要问,我们学多久才开悟?你要是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,我可以老实答覆你,你这一生没开悟的希望,为什么?你怀疑你不会开悟,这是个障碍。大乘教里讲得很清楚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你没有信心,你怎么能开得了悟?那真的开悟的原因是什么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开悟,没有时间限制,你什么时候放下,什么时候开悟。放下一分,小悟,抵一分执著,你能放下,我不再执著,於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;於经教天天学习,非常认真努力学习,但是不执著文字,不执著名相,也不执著里面的义理,我懂多少就算多少,浅深广狭没有关系,要放下。你放下得愈多,你慢慢的体会就更多,体会得深、体会得广。所以这不是老师教的,是自性的流露。那你能放下分别,你这一生开悟的机会就愈来愈多。最后把妄想,就是起心动念也放下,立刻大彻大悟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
总而言之要记住,世尊所说的话绝对不错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这句话说得多好!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舍弃掉,你的障碍没有,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。你看看大乘教里面讲的,就这么简单,就这么容易,问题是你肯干,你真肯放下才行。当然无始无明习气,六道轮回,生生世世在里头打滚,很想放下,偏偏放不下,那最殊胜的缘是什么?就是天天我们在研究,天天我们在讲解,天天在薰习,一遍一遍薰习。薰习若干年之后,真的明白了,明白之后,放下就容易,就不难。
所以这缘就太重要,到哪里去找这天天薰习的缘?可是现在的确用高科技,我们用网路、用卫星,虽然我们不在面前,我们在网路,你打开屏幕,如同在面前,天天在一起学习。网路上学习的,卫星屏幕上学习的,有没有成功的?有,而且有不少。所以我们在这里讲,愈讲愈起劲。如果没有的话,那就垂头丧气,讲的有什么用?真有,身边没有,网路里头有,卫星里头有,还有不同维次空间里头有,法喜充满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