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一九00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九00卷)  2008/1/27  华严讲堂  档名:12-017-1900

  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我们从经文第九段,「同赞如来」,从这里看起。我们将经文念一遍:

  【迦叶如来具大悲。诸吉祥中最无上。彼佛曾来入此殿。是故此处最吉祥。】

  这个偈颂的大意我们在前面学过,清凉大师在《疏》里面给我们开示说到「三世诸佛皆於此处说十住法」。我们先要把十住做个简单的介绍,下面经文很长,先了解一个纲领,对我们解行都有帮助。世尊在《楞严经》上说十住又名十地,「亦名十地,入理般若名为住,住生功德名为地」,所以地的意思是代表能生。我们的大地能生长树木花草、五谷杂粮,它能生,地是取这个意思。所以十地那是菩萨能生无量功德,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。住这很重要,如果没有住,你就没有地,哪能够生?所以住非常重要。什么叫住?入理般若,入是契入,就是证得。这个意思很明显,也就是说自性般若智慧现前这才叫住,起心动念都跟般若相应;换句话说,起心动念都是自性般若的流露,这叫住。这住可不简单了,所以在大乘教里面,这是圆教,圆教初住等於别教初地,是什么条件?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这是初住菩萨。

  初住位叫发心住,发的是什么心?菩提心。也就是说,阿罗汉有没有菩提心?没有,辟支佛也没有;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,那个菩提心是相似菩提心,不是真的。要知道菩提心是真心,也就是说初住菩萨他用真心,不用妄心;十法界里面的众生,包括佛,都是用妄心,也就是都是用阿赖耶识。转八识成四智,真的转过来了,那就是初住菩萨,为什么?入理般若了,在禅宗里面讲是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这是初住菩萨。所以,初住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。天台大师讲「六即佛」,第一个是「理即佛」,这个没有话说,这就是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讲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是从理上讲,没有一个例外,一切众生,你我都是佛,一点都不假。为什么?相是法性变现出来的,法性是佛,变现出来的相怎么会不是佛?古大德用比喻来说明这个事情,用黄金,把金比作法性,把器比作法相。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茶杯,茶杯是器,叫法相,它的体是什么?体是法性,你就晓得法性跟法相永远分不开的。从这个比喻上我们就懂得,金就是器,器就是金,金跟器是一不是二。

  所以十法界的众生,不但是有情众生,还包括无情的,无情是山河大地、树木花草,所以《华严经》讲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平等的,全是法性变的。这是我们要肯定的,我们要能信得过,对这个不能有怀疑。心现识变,这个心就是本性,就是自性,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物全是自性变现的,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就是这个意思,整个宇宙一切万法是自性变的。自性不是精神,也不是物质,但是它能变现出精神、变现出物质,要知道物质跟精神都是幻相,不是事实真相,没有真实。这桩事情理很深,为什么会变成这些东西?这桩事情非常深密,这个道理太深,深到一般人没法子理解,所以叫密。佛法的密不是秘密,秘密是不能告知人的,那它一定不是好事。佛法没有秘密,佛法有深密,道理太深,给你讲你也不懂。什么时候你懂?放下就懂了。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你全就明白了。如果不肯放下,十方诸佛天天给你讲,你还是不会明白,叫深密。为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,你有障碍,你怎么会明白!障碍不是来自外面,是来自自己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

  初住菩萨「既得信后进而住於佛地之位」,你要没有得信,你就不能够契入,所以十信多重要。十信是在十法界修的,圆满了就脱离十法界。你看我们在前面十信这一会里面所修学的,初信位的菩萨他断惑跟小乘须陀洹平等。小乘须陀洹他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,见惑是什么?就是根本烦恼里头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最后一个恶见,恶见就是见惑,他只把那个断掉,前面贪瞋痴慢疑还有,还没断干净,那个还有,只是恶见断掉了。恶见就是邪见,我们常常讲看错了,你的见解错误,你没有看到真相,你看错了。见惑,佛也很慈悲,也帮我们归纳说了五桩事情,第一个叫身见,第二个叫边见,第三个见取见,第四个戒取见,第五个邪见,这五大类。这五大类须陀洹没有了。头一条,须陀洹决定不执著身是我,我们凡夫执著身是我。有我就有我所有,我所有的一切,你在这里面产生坚固的执著,这是最大的障碍,障碍我们入佛门。入哪个门?入初信位的门。十信,我们学习的时候把它比喻作佛教的小学,十住,十住是大学、是研究所。所以十信位,初信、二信、三信都属於小学,我们可以说一直到第六信都是佛门的小学。到第七信这才有了学位,这个学位就是正觉。第七信是阿罗汉,第八信是辟支佛,第九信是菩萨,第十信是佛,那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,天台大师讲「相似即佛」,还不是真的;到初住是真佛,「分证即佛」,这真的,不是假的了。

  所以诸位要晓得,初住菩萨成佛了,他可以在十法界,众生有感他就有应。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应以佛身得度他现佛身,应以菩萨身得度他现菩萨身,所谓三十二应。没有身,能现一切身,我们今天执著这个身是我,就不能够现第二个身;菩萨不执著身,所以他能现无量无边身。所以我们的亏吃在分别执著,这个亏吃大了。修行的功夫没有别的,就是希望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分别执著淡化,希望一天比一天淡,你道业才会有进步。依旧是那样坚持的话,道业真叫寸步难行,这是我们必须知道的。

  道学上的精进,凡夫成佛不在乎学东西多少,与这个不相干。正如同无尽藏比丘尼向惠能大师请教,拿著《大涅盘经》向能师请教,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。无尽藏比丘尼感到很奇怪,你不认识字,你怎么能讲经,讲得这么好?六祖就告诉她,这桩事情与文字没有关系。这桩事情是什么?讲得好、讲得透彻,这是明心见性,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、见性成佛与文字没关系。文字对我们讲是什么作用?是八万四千法门里一个法门,是工具,帮助我们放下。我们为什么放不下?我们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,而佛经对於事实真相讲得很透彻,明白了自然就容易放下,才知道过去生生世世为什么没有成就,就是不肯放下。在这一生当中终於搞清楚,终於搞明白了,原来放下就是,要放得干干净净。放下,真心就现前,真心就是觉心。本性本善这是我们中国老祖宗讲的,佛给我们讲本性本觉,本觉就是本善,本善就是本觉,说的话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。由此可知,我们中国古圣先贤,肯定有很多是古佛再来在中国示现的,他不是示现佛身,他是示现圣贤身。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,中国人尊重圣贤,他就现圣贤身,印度人尊敬佛菩萨,他就现佛菩萨身。

  什么是菩提心?《观佛量寿佛经》里面跟我们讲三心,第一个是至诚心,第二个是深心,第三个叫回向发愿心。马鸣菩萨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也给我们说三个心,第一个是直心,第二个也是深心,大悲心是第三个。直心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,我们把它合起来看,意思就好懂,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,唯独深心不好懂。我们年轻的时候学教,参考古人的注解,古人注解说什么叫深心?叫好德好善,也行,也讲得通。可是我学佛这么多年,我没有采取古人的讲法,我采取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三句话,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心,「清净平等觉」,你看用这个来解释深心多好。所以我讲菩提心我通常都讲这五个,第一个讲真诚,真诚是菩提心的体,菩提心的本体,下面都是菩提心的作用。深心是自受用,清净平等觉,自受用,慈悲是他受用,待人要慈悲,对待自己要清净平等觉。它的根,根是真诚,如果不真不诚,那什么都没有。所以真诚心的起用,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,对别人是一片慈悲,这个心发出来了。这是讲什么?存心。我们学佛学到什么?我们学会了用心,这是佛心,我们向这个目标上迈进,我们跟佛就相应,佛用的是这个心,我也用的是这个心。佛的行,佛的行就是菩萨行,菩萨行的总纲领我也把它归纳为十个字,看破、放下,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自在、随缘、念佛,这是佛菩萨的大行。看破是对於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,放下什么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你才得大自在,你才能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随缘就是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。不要跟众生计较,众生想怎么样,随他,你才得自在,你才能跟一切众生相处。能跟他相处,他就喜欢你,他就听你的,你才能度他,你才能帮助他。如果这个众生讨厌你,不喜欢你,你说得再好,好的法他不接受。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目的就是教化众生,教化众生首先要跟众生相处好,跟众生相处不好,你就是违背了佛陀的教诲,违背了自己的性德。

  佛菩萨教诲不离性德,所以我们的信心头一个是自信,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里面讲信愿行,讲信他讲六个信,头一个「信自」,太重要了!十信菩萨修的就是信自,你不相信自己那你没办法救,佛菩萨度不了你。所以我们信佛,佛摆在第二。早年我在美国,有一批基督教的牧师来看我,很客气,还带了礼物给我。来告诉我,他说:法师,我们基督教也是讲信,你们净土宗也讲信,我们能合得来。我说是,我说我们讲信跟你讲信不一样。他说:怎么不一样?我说:你们头一个信上帝,对不对?是!我说:我们不是的,我们头一个信自己,第二个才信佛;你们头一个信上帝,第二个信自己,那怎么会一样?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,头一个叫你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什么?我自己本来是佛。我本来是佛,现在又要作佛,怎么会不成佛?如果这个信心没有,我本来不是佛,我跟佛学作佛,太难了,靠不住,我恐怕做不了,那你信心没有。佛法讲一切法从心想生,一切法从信心生,只要你坚定相信自己,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,连山河大地都跟你转,境随心转!你说信心能产生多大力量!这个道理,如果不是佛教给我们,我们确实无法理解,作梦都想不到。有十法界,都是众生心想不一样。

  所以,「发心住,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」。下面说「涉入十信之用」,这句话重要。入住是什么意思?十住什么意思?十住就是十信心落实了,十信心不是在课堂里面讲课,已经变成你的生活,已经变成你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,你就真的成佛了。所以十信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彻始彻终不离十信。可是十信里面意思浅深广狭可大大不相同,佛的信心要讲大,是遍法界虚空界,深入一切性相、事理、因果,那就真的不但凡夫不能比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都比不上,那个信心叫圆满。这不能够不晓得,这是一定要知道这十信。十信,昨天我略略的把名词念一念,想了一想还是不行,还是要再复习一遍,对我们才有好处,我们的基础没扎好,根不稳固。十信,古德说得好,「入佛之教法,先以信所以能入也」,这一句很重要,你要没有信的话你不能入门。所以,信愿行不仅仅是修净土的三资粮,三个必须具备的条件,佛法八万四千法门,哪一个法门你要想成就都要具备这个条件。

  第一个「信心」,这个信心,因为他入住了,就是进入佛陀的境界。住在哪里?住佛家,住在释迦牟尼佛的家,住在阿弥陀佛之家,住在毗卢遮那佛之家,你住!那就不是断见惑,不是断八十八品见惑,要断思惑、要断尘沙烦恼、要破根本无明,你看这个信心境界不一样。所以这个信心是「灭尽一切妄想,显中道纯真之谓也」。你要问十信这种境界是谁的境界?我告诉你,初住菩萨。灭尽一切妄想,妄想没有了,分别执著当然没有了,为什么?分别是从妄想生的,执著是从分别生的,妄想没有,分别执著肯定没有。妄想从哪里来的?妄想从迷,所以迷唯一念,一起心动念这就叫妄想。起心动念这个时候,只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。所以在起心动念里面没有染净、没有善恶,染净、善恶是从分别执著生的,他只是一动念。

  这个现在科学家发现,科学家认为这是什么?这是振动,动了,这个动没有原因的,真的是非因缘、非自然。你不可以去想,你想,它动的幅度就更大;根本不理会,它慢慢就恢复平静。只有一点点念头加给它,那就是能量输入给它,让它振动的幅度继续不断,或者振动得更快速。所以,一念这是能量,大乘教常讲「一念不觉,而有无明」,无明就是妄想,无明是这么来的。我们在前面读过,「迷唯一念」,你怎么迷的?无始无明怎么起来的?就是一念;「悟止一心」,你怎么开悟的?一心,一心没有念头,你就开悟了。所以,迷悟都是在一念。这把宇宙的根源说出来了,这是终极的哲学,真是最高的哲学,也是终极的科学,科学、哲学达到最高峰,没有比这个更高。我们对这个要有信心,这个信心,这心是真心,决定不是妄心。十信里面讲的这十个心全是真心,你要信你自己的真心,信你自己的本性,这个心就是信心。这一切妄想,见思烦恼是妄想,尘沙烦恼是妄想,无明烦恼也是妄想,所以说一切妄想。

  真修行,什么叫真修行?真修行的时候诸佛赞叹,龙天善神拥护,鬼神都尊敬你。真修行不是每天念多少经、磕多少头、念多少佛,不是,那是形式,那是样子。这些形式要产生力量,要产生效果,在哪里?就是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。譬如念佛,真的我这一天妄想分别执著都不起来,我只有一句佛号。所以这是一种形式。诵经也是如此,我的精神都集中在经教上,分别执著少了,这一天都没有,这叫真功夫。拜佛也是如此,我天天拜,把我妄想习气都拜掉,这叫功夫,这个佛赞叹你。一天拜三千拜,妄念还是那么多,那一点用都没有。所以形式里面有实质,实质比形式还重要,要懂这个道理;有实质可以没有形式,有形式不能没有实质。如果有形式没有实质,那就是古人所谓的,拜佛就像舂米舂碓一样,一拜一拜的,像舂碓一样;诵经跟念世间书籍没有两样。想想古人这些话,我们就明白了,真正实质是心地功夫。所以妄念,也就是分别执著,我们今天讲放下妄想是不敢讲,不起心动念是决定做不到,只能够在分别执著上下功夫,把它淡化,希望分别执著一天比一天减轻,一年比一年少。

  世间的事务对修行人来讲决定是有害的,常住里面工作的人员,每个同学都要尊重。我们心目当中是怎么看他?他们是菩萨化身再来的,他们是来成就我们的,没有这些人管事务,我们怎么能成就?怎么能得到清净心?他们是菩萨示现再来的,不是凡人,我们对他们那种恭敬心就能生起来。我们看到他这样做错那样做错,他是故意的,他不是真的,做给我们看的,看看我们还有没有分别执著。他做的善事我们看到了,心里只有敬意,没有贪爱;他们做错事情了,我们心里只有敬意,没有怨恨。这是真正修行人,这种人一生决定成佛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。所以在古时候寺院丛林里面,方丈住持、这些执事,乃至於所有各个堂口工作的人员,全是佛菩萨。凡夫在哪里?凡夫在念佛堂里面、禅堂里面、讲堂里面,那是凡夫。他们是来示现,来度众生的,来度我们的,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才能成就。

  处处学著用真心,什么是真心?记住,真诚,真就不假,诚则不虚,我们现在用虚情假意对人,这个错了。总是用真实心对人、对事、对一切万物,对自己绝对不可以有贪瞋痴慢,不可以有自私自利。对自己念念修清净心,清净是不染污,决定不被世间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染污。你面对著它,不受它的干扰,我们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,一月比一月清净。修平等心,平等没有高下,看到富贵人地位很高的、看到乞丐,我们心是平等的,平等的尊重,平等的礼敬。我们出家人身上没有钱,看到路上乞丐,我们合掌恭恭敬敬的「阿弥陀佛」供养他,没有财供养,法供养,念几声佛号回向给他。如果身上带著有钱的话,应当要给他一点,不用多,至少想到可以帮助他给他一餐饭吃。最重要的,觉心,觉而不迷。那就想到三宝,正而不邪,正而不邪就是平等心,净而不染就是清净心。所以,清净平等觉是三宝,也是三学,清净心是戒学,平等心是定学,觉心是慧学,戒定慧三学,佛法僧三宝。这是我们念念不能忘的,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相应,行行相应。这头一个信心,所以中道纯真这个理就显出来了。

  第二个是「念心」。记住那个心是真心,我们要念真心,不要去念妄心。「真信明了,一切圆通,虽经几多生死,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」,现前的习气是什么?闻法的习气,念佛的习气。我们一般人念妄心,哪是妄心?念贪,你看一般人起心动念想什么?财色名食睡,他念这个东西。他念位子,所以争权夺利,他念享受,你说不糟糕了吗?我们做佛弟子心里还要想著这些,那就完了,完全错了。现前可以贪图一点享受,将来果报不可思议,总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所以这个念,正念现前,它的标准是真信明了,真信是远离一切妄想,真信才能现前。所以这个念,念一切圆通,圆满通达,这是初住菩萨。「虽经几多生死」,初住菩萨出了十法界,还会有几多生死吗?有。几多生死从哪儿来的?他应化在十法界,应化在六道,众生有感他就有应,他就来了。所以在我们凡夫眼光里面,他经过很多生死。譬如我们在古人文字记载里面所看到的,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阿弥陀佛应化来的,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应化来的,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应化来的,阿弥陀佛常常来。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应化来的,佛菩萨常常到世间来,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应化来的。这些事迹很多,《高僧传》、《神僧传》里面都能看到。这不是经过一次一次生死吗?我们凡夫见到的。他有没有生死?他没有。所以他每次示现的,闻法念佛他清清楚楚,不学就会,一接触他就会,一听就会,一学就会,一点都不费力气。那是什么?那是念心。

  所以我们要学,我们的念头要正,决定不要去念邪恶,我们要远离,我们一定要记住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念佛就是念觉而不迷,念法就是念正而不邪,念僧就是念净而不染,所以住持三宝有无量功德,这我们要懂。千万不要认为现在的出家人不守戒律、不守规矩、破戒,做许多不如法的事情,我们就对他生轻慢心,那就错了,那是凡夫,那不是佛弟子。佛弟子对於破戒、作恶的比丘都是尊重,一样的礼敬、尊重,不跟他学习。看到他做错的,回头想一想我有没有?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如果发现有的时候要改过,没有,要勉励自己不要犯他那个过失。为什么要尊重他?因为他本来是佛,你说要不要尊重?连地狱众生都本来是佛,所以要尊重。还有,他穿出家衣服,剃了光头,是个佛教形象,这个形象要是被真正修行人看到了,提醒修行人。修行人一看到出家人,僧宝,他第一个就想到什么?念僧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念僧是什么?六根清净一尘不染,要求自己,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。他提醒我,这个功德就大了。

  泥塑木雕彩画的佛像、菩萨像,我们供养也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。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,看到这个形象就提醒自己,释迦是仁慈,待人要仁慈,牟尼是清净,对自己要清净。一看到这个名号,马上想到我怎样对待自己,怎样对待别人,他是提醒你的。凡夫记性不好,没人提醒他就忘掉,如果有个人天天在你面前给你唠叨的时候,你又会嫌他麻烦、讨厌、唠叨,你不喜欢。造个佛像在那里,他又不说话,供养在那里,叫你一看就提醒你,这个好!所以佛法这些东西要用现在话说都是道具,在学术名词上是教具,教学的工具,用这个东西提醒你。用观音菩萨提醒你要大慈大悲,对待人要慈悲,地藏菩萨形像提醒你要懂得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就是尊师重道。它这个意思,它不迷信。每天有个人说「你要孝顺父母」,天天给你讲,一天讲多少遍,你觉得讨厌。所以佛法用艺术来教学,让你欢喜供养,又收到时时刻刻提醒的效果。普贤菩萨教你落实,你所学的东西一定要在生活当中落实,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落实,这叫普贤。很好的意思,你不能不懂。你要懂的时候,佛菩萨形像就全都给你上课,殿堂是教室,不用说话的。然后你对佛法的教学才佩服得五体投地,怎么想得这么周到,做得这么圆满,显示出佛法高度的智慧。

  《地狱变相图》,我小时候在家乡,城隍庙里头阎王殿是泥塑的。每一年母亲会到城隍庙烧香,一年总有个三、四次的样子,带著我们小孩,阎王殿里头烧香。就告诉我们,你看看这个做什么坏事,那个乱说话的,打妄语的,叫拔舌地狱,一样一样给我介绍,印象深刻,一辈子都不会忘记。无论在什么地方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自然心里头有约束,不敢起恶念,不敢干坏事,晓得有报应。这报应是真的吗?真的,你细心冷静观察你的周边,就在你周边。你看这个人出了事情、或者得了病、遇到灾难了,你想想看,他得的这种病苦、灾难与他日常生活的行为决定有关系。这因果报应你就看到了,你还能不相信吗?只有粗心大意的人、心浮气躁的人他看不出来,细心、冷静的人看得清清楚楚。

  所以,心不能有恶念,心要常常保持善念,善心、善言、善行,没有一样不善,你的周边环境全变善了。为什么?境随心转。学佛时间久了,慢慢体会深了,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真的就把它做出来了。我们周边的,连一些小动物,房子里面的老鼠、蟑螂、蚂蚁、蚊虫、跳蚤这些小东西,常常在房子里头干扰我们。我们学会了,可以跟它商量,可以跟它谈条件。「我们可以共同生活,共存共容,互不侵犯不干扰,你也不干扰我,我也不干扰你,我看到你绝对不会杀你,不会伤害你,你们到这边来找东西吃,我会用一点你们要吃的东西放在旁边,墙角上,你到那里去吃。」听话!共存共容。外面树木花草我们也可以跟它协调,我们爱心照顾它,它长得很茂盛,花开得很香,很美很香,比平常真的香一、两倍都不止,果结得特别好。小鸟也跟它协商,「这个树留著供给我们人吃,你们不要吃,另外那棵树专门给你们吃」,听话!这都实验成功。

  所以念,念念是爱心,念念是尊重别人的心,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不批评别人,学佛从这里学起。别人批评,不管批评得对与不对,错误的批评不要马上去反驳,你反驳以后没有人再批评你了。古人讲的话好,你对我批评,有这个过失我改过,谢谢你;没有这个过失我也谢谢你,提醒我,希望我以后不犯这个过失,这就对了。有时间多读圣贤书,读圣贤书干什么?跟圣贤人交朋友,跟他们一块儿往来,准有好处,他们的经验、他们的智慧可以传授给我们,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。

  第三,「精进心,以妙圆纯真之精明,进趣於真净也」。什么叫妙?妙是讲的诸法实相,万事万法的实相、真相。真相是非有非无,你不能说它无,你也不能说它有,确实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真的是有现相,但是现相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,你决定不可得。我们现在看的这种现相是什么?这个现相是虚幻的,决定不是真实的,它是相续的相。佛法里面讲的不相应行法,用现在的话说,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,是一种虚幻不实、相续的抽象概念。没有一个是真实的,我们身体也是如此,世界也是如此。同学们再过一、两天我们找个时间,我带了有小电影片,放给你们看看,让你们体会体会,你就晓得,佛法讲这个宇宙一时顿现。你看佛经开头讲时间,「如是我闻,一时」,那是给你讲真话,讲一时是真的,讲过去未来是假的。确实只有一时,那一时的时间很短。一时很多人不懂,什么叫一时?有很多人翻译经把一时翻为「有一天」,这个翻法大错特错,哪里什么有一天有两天?不可以这样讲法。那个一时是一时顿现,念念都是一时顿现,决定没有二时。

  《仁王经》上世尊举了个例子举得很好,他给我们说一弹指,弹指的时间很短,一弹指,一弹指有六十刹那,也就是说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。一刹那里面有九百个生灭,也就是有九百个一时,有九百个一念,你就晓得一念的时间多短。我们通常弹指弹得快,大概我这个弹法一秒钟能弹四次,四乘六十再乘九百,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。换句话说,佛法里面讲的一念、一时是多长的时间?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,你怎么能知道?我们现在用电影来放,放电影给大家看,电影开关一秒钟二十四次,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你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现相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幻相。我们现在整个宇宙,这个大宇宙是多少分之一秒?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,也是幻相,这你不知道。《般若经》上讲得好,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,《大般若经》。我看了一遍,写了一句总结,《般若经》讲什么?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我说了十二个字,这是真相。你要是了解事实真相,你还打什么妄想?妄想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不可得。契入这个境界,就像佛讲游戏神通,到这个世间来游戏神通,完全自在随缘,真得大自在。你为什么不自在?因为你有分别执著,你不自在,离开分别执著你跟佛一样自在。分别执著是一场空,因为宇宙万有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所以精进心是以「妙」,就是了解事实真相,圆满纯真的精明,精明是什么?精明是你的觉性,「进趣於真净」,什么叫真净?染净不二才叫真净。染净是相对的,染净不二,真妄不二,遍法界虚空界找不到二,二是对立,找不到二。那你要问,为什么找不到二?如果你要知道这个宇宙的幻相,它的速度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,你就找不到了,你哪里找得到?二还没有出来它已经换了好多张,到哪里去找二?这叫真净。入不二法门才是真净,这是谁?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们的境界,也是我们自己的境界,只要我们自己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他入了,我也入了。你们这个世间有纷纷扰扰的,我这个世间清净,一尘不染。现在我们住在一起,你不妨碍我,我也不妨碍你,妙极了,这叫妙,没有妨碍。

  有精进这才开智慧,前面讲纯真精明,「慧心,心精现前,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」。惠能大师的智慧是我们最好的例子,那个智慧不是学来的,不是五祖传给他的,是他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障碍除掉之后自然现前。那你就晓得他在五祖会下,我们要记住,那个时候他二十四岁,在五祖会下时间很短。半夜三更五祖约他到方丈室见面,就在那么短短时间之内,他十信心统统具足。这是值得我们省思的,我们要多想想,他能我为什么不能?没有接触过大乘不知道,我们都会想到,他是再来人,佛菩萨再来的,我们是凡夫,怎么能跟他相比?一定会有这种想头。这种想法大家听听都会点头,有道理,都给你肯定。其实有什么道理?只不过他心里面分别执著非常淡薄,心地善良淳厚。你在《坛经》里面仔细去观察,他是个南方人,岭南人,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算是没有开化的,中原人叫他作南蛮子,没有文化的地区。所以看到他都是轻慢他,瞧不起他,没有人会尊重他,跟他说话的时候都带著讽刺的味道。所以能大师受尽很多羞辱。可是他对人怎么样?他对人恭恭敬敬,都很有礼貌,不敢轻视一个人。在别人讲那应该的,你是没受过教育的,我比你程度高,你应当恭敬我。他是真恭敬人,真的尊敬人,这我们要懂,烦恼轻,智慧就增长,这一定的道理。所以,他第一天见五祖忍和尚,他就说了一句话,这个话记载在《坛经》上,他跟五祖说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。这句话不简单,我们一般人见到五祖一定说,弟子心中常生烦恼,还有是弟子心中常生瞋恚,不是智慧,瞋恚,脾气很大,容易发作。这是什么?我们学佛从佛法观点细心去思惟,善根深厚。善根深厚的原因是烦恼很薄,障碍几乎没有了,所以接触五祖,听五祖开示时间虽然很短,言下彻悟。

  五祖给他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彻底明白了,当时就做出报告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何期是没想到,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;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它不生不灭;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说了这五句,五祖说行了,不必再说,衣钵就给他了。他这二十个字,把明心见性的那个境界描绘得淋漓透彻。见性,见性什么样子?这二十个字讲得好,说明你自己的真心是清净的,说明确实没有生灭,就是没有生死,这真的,一点不假。本自具足,不是从外头来的,我们常讲,《华严经》上佛说的,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、如来的德能、如来的相好。你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、跟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没有两样,极乐、华藏全是你自心变现的,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,自性遮那,唯心华藏。我们今天住的这个世界,自性释迦,唯心娑婆,哪有两样?不一样这差别相怎么来的?差别相是你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,所以说唯心能现,唯识能变。识是什么?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你有这个东西它就变。你有妄想,没有分别执著,变现的是什么?是极乐世界,是一真法界,是佛的实报庄严土;华藏是实报庄严土,极乐是实报庄严土,这个里头只有那一念,还没有分别执著。到有分别,没有执著,变现的是方便有余土,再加上执著,那就变现凡圣同居土。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,这里面住的人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就这么回事。如果你执著没有了,你就不住六道,你就超越,你到四圣法界,四圣是方便有余土。如果你妄想也没有了,十法界没有了,你到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,也是你自己的实报庄严土,到那里去,它自然现前。

  下面第五,「定心,执持智明,周遍寂湛,心常凝於一境」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所以心不定,世出世法都没有成就。特别是初学的人,初学什么?你没有功夫,你的心是杂乱,不要说佛法你不得其门而入,世法你都不能成就。所以,传法、学法真的完全靠定功。你成就大小与定功刚刚好成正比例,也就是说你定的功夫大,你成就大,你定的功夫小,你成就小,没有定功你不会成就,你顶多只能学一点皮毛常识,真正佛法的利益你得不到。佛法的利益得到了,我常常讲,头一个你的相貌、你的身体改变了,真实利益。这个道理不深,你看世间算命看相、看风水的人,他都说「相随心转」,佛法说得更深,「境随心转」。你在佛法上真正得利益,你回归到自性,所有万法是自性变的,它怎么不会随心变?头一个,学佛的人你身体是愈学愈好,这个人有功夫,如果学佛的人愈老还愈衰,你功夫不得力。我们不能说人没有功夫,功夫不得力,有功夫没用上;功夫真正得力不一样,怎么会一样!

  我们早年追随老师,我这三个老师年龄都比我大很多,三个老师当中年龄最轻的是方东美先生,他大我二十多岁,章嘉大师跟李老师年龄差不多,大我三十九岁。我看他们我很羡慕,我跟章嘉大师的时候大师六十五岁。跟李老师的时候,李老师六十九岁,将近七十岁,身体好,耳目聪明。上课的时候查字典,查《辞源》、《辞海》那个字很小,查到之后老师说拿来,我念给你们听,他不戴眼镜,七十岁的人眼睛不花。走起路来的时候,我们跟后头跑步,身体非常柔软轻快。一般人做不到,一般人到他那个年龄的时候已经拄拐杖,甚至走路都要有人扶著。我们看到佛法的殊胜,看到学佛的好处,方老师说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怎么转?定就能转,实在讲就是戒定慧三学,所以不能不持戒。到你真正契入这个境界,你的戒律就圆满了,不学绝对不会犯,为什么?叫道共戒。得定的人也不会犯戒,就是定共戒。道是慧,有慧,一定有定有戒;有定,一定有戒,不一定有慧;有戒的人,不一定有定,不一定有慧,但是有定慧的人必定有戒。

  而且我们细心去观察,自古以来,当然这是环境的关系,古人比我们有福报,能够找到一个好老师,一生跟著老师;老师通常一生不下山,学生亦复如是,那个道业坚定。现在是社会动乱,这种环境没有了,找不到真正地方修行,有些深山地方你想去,他不让你住。这是自己没有福报,没有这个缘分,那没有法子,哪里有缘哪里去。但是这个,这很不容易成就,必须你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,不被外面境界所转,你才能成就;你如果不能坚持,随缘随著变就完了。要做到什么?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这不是容易事情。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一般的警觉心都没有法子,必定会被淘汰掉,所以学得很辛苦,非常艰难,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么个环境。老师虽然好,老师也是作客他乡,自己没有能力帮助。所以我们只能在老师那里学到这些原理原则,看到老师的这些德行,坚定自己的信心,守住自己的原则,才能有这么一点成就。这一点成就,确实老天爷给了我们寿命,如果没有这么长的寿命不能成就,这就是磨炼的时间长,长时不变才行。

  现在我到了这样的年龄,到了八十二岁,才有这个机缘,就是可以定下来。在国内,家乡这个道场可以定居,在国外,澳洲的道场可以定居,其他的地方缘虽然殊胜,还是不行,不成熟。这两个地方都可以提供同学们修学,重要的,谁能够成就?谁有定力谁就成就,能够老老实实住在这个地方十年以上,少了十年的时候很难。我好像是在第三次访问日本,日本我去过很多次,第三次上了比睿山,这个山,日本佛教称它为佛教的母亲,日本的佛教有十三个宗派,祖师都是从这个山上出来的,在这个山上修行。所以我去的时候就很留意,看到山上的建筑,祖堂,难得!他们是学天台、学净土的,我们净土宗、天台宗的祖师,他们都有雕的塑像供养在祖堂里面,我们看了很感动。善导大师的像,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祖师,智者大师的像,特别多。这我们能够理解,唐朝那时候佛法非常兴旺,日本、韩国派很多高僧到中国来留学,多半都是亲近智者大师跟善导大师。所以他们回国之后报祖师的恩,很多寺庙用善导寺,你一看善导寺,这净土宗的,里面供善导大师的像。我向他们打听,过去你们开山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在山上,最少在山上住多久?山上老和尚告诉我,最少的是十六年下山的,一般都是二十多年、三十多年。我听了之后很感动,我在澳洲要求同学们,希望同学们九年不下山,好好修行。那个时候我还怕九年时间是不是太长,听到日本人这样说法之后我就坚定了,不能再少。人家至少十六年,我们九年算什么?想到中国古人,我们从小常常听到的,十载寒窗,一举成名。这是中国过去儒释道三家一般在期限都是十年以上,心定下来,定能生慧。依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去做,这就是持戒;能住在一个地方,学一门功课不改变,这心是定的;大概定到个三、四年,就是持戒守法三、四年就得定,五、六年就开智慧。智慧开了之后就一切贯通,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。头一部经要用十年功夫,第二部、第三部那时间很短,可能你看一遍全通了,你的底蕴深厚,所以就变成不难了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