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八九九卷) 2008/1/26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1899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经文还是要从第八段念起,我们念经文:
【即自忆念过去佛所种诸善根。而说颂言。】
这些说明世尊进入忉利天主的大殿,也就是讲堂,这个时候所有的音乐都停止演奏,显示摄散归静。欢乐场所,心也是散乱的,乐音终止,心就得清净,清净心开智慧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总而言之,离不开戒定慧,这是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的,依戒定慧的原则,你才能得到,才能有成就。如果违背戒定慧,你所得到的是一种常识,我们现在所谓是知识,你得不到智慧。知识它的根是第六意识,智慧的根是自性,不一样,从自性流出来才是真正的智慧。自性,戒是自性的性德,定慧亦如是,尤其是定,自性本定。能大师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,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首楞严大定,就是讲的自性本无动摇。「能生万法」就是从定起用,只有定它才能起作用,不定,妄心也能起作用,妄心起作用,果报就不好。十法界、六道三途是妄心起的作用,一真法界是自性起的作用,也就是自性本定起的作用,你说这差别多大!定慧的境界现前,天宫里面所有的大众都得到利益,什么利益?就是突然想起自己在『过去佛所种诸善根』。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得好,说「散缘既止,胜德现前,寂然无思,发宿住智」。发宿住智,在此地讲就是他想起来了,想起过去生生世世都是皈依三宝,在佛讲经教学的大会当中,所悟所行的他突然之间想到了。想到,今天这个境界又现前,当然无量的欢喜,欢喜这个境界现前,当然自己境界又会向上提升。提升多少每个人不相同,根性利的大幅度的提升,根性劣的也能提升一、二倍。下面『而说颂言』,这是语业,所以这个地方讲的身口意三业,忆念是意业,赞颂是语业。赞颂是在第九段,第九段一共有十首偈颂,「第九同赞如来」。这是与会大众一起赞叹,还带著前面,前面是带著过去诸佛如来。我们把第一首偈念一遍:
【迦叶如来具大悲。诸吉祥中最无上。彼佛曾来入此殿。是故此处最吉祥。】
『最吉祥』就是我们中国谚语所讲的风水宝地,怎么称它为风水宝地?这个地方是过去诸佛曾经在这个地方修行,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、教学。由此可知,处所没有什么吉祥不吉祥的,正是风水家常说的福人居福地。世出世间智慧、福报最大的莫过於佛,佛住的地方那就是风水宝地,无论在哪个地方,只要他住在那里,就是风水宝地。这是第一句「福地福人居」。第二句说「福人居福地」,这个福人是我们这批人,我们今天也在这个地方居住,这有福;如果没有福,你跟这个地方就没有缘分,想来也来不了,福德因缘差了一些。我们听到这个说法心里自然感到无限的安慰,这是正常的,可是你要记住,我如何要好好的把这个福报保住,保福。为什么?你要是保不住,几天就享尽,福就享完,福享完就没福了,这是真的。所以,我们要继续不断的去修福。什么是福?戒定慧就是福,如果把戒定慧疏忽了,你有多大的福报?你能享几年?如果违背戒定慧,那造业,那个消福消得很快,无量劫修得的福报,大概几年、十几年就消尽了。这桩事情只要我们细心冷静观察,世出世法摆在我们面前,谁能看得清楚?心地清净的人、妄想杂念少的人,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我们这个福报能有多大?能维持多久?首先看外面境界,为什么?人自知的不多,所谓自知之明,这种人不多,但是看别人容易,看别人你就真正能明了业因果报。看了之后要知道回光返照,立刻回头想想自己,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照自己。别人行的善行,想想我自己有没有?如果有,要知道保持,要知道提升;看到别人恶作,回头想想自己有没有?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你要能做到这一层功夫,你这一生的成就就不在善财童子之下。诸位要记住,善财童子一生圆满菩提,他是怎么成就的,怎么圆满的,我们要明了,我们要记住,我们要向他学习。他就是会看,善观。
我们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,「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」,《论语》上说的。孔子说的话都是老祖宗说的,怎么知道?夫子自己说过,他老人家一生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他没有发明、没有创作,他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,全是古圣先贤的教诲。所以他在中国被称为集大成者,说得好。确实他老人家是集大成,古圣先贤的东西经过他整理、经过他复讲,流传於后世。就像迦叶、阿难尊者一样,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诲,述而不作传下来了,广利人天,功德无量。老祖宗的教诲我们不要忘了,善人是我的老师,恶人也是我的老师,这就叫五十三参。孔夫子曾经赞叹颜回,他说颜回有四桩事情符合君子的标准,一般人很难具备的。第一个,颜回能守住自己的原则,换句话说,他不容易受外面境界干扰。一般人怎么样?所谓「近朱则赤,近墨则黑」,他会被环境同化;颜回不会,守住自己的原则,这是君子之风。第二,颜回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劝告,可以说,别人劝他从来没有拒绝过,都是很感激,全盘接受,这个不容易。第三个,颜回怕作官,这也是君子之德。第四个是颜回一生洁身自爱。夫子学生那么多,独只赞叹颜回这个四德。由此可知,颜回一生的为人,戒定慧三学具足,这是夫子最好的一位学生,也是此地讲的「最吉祥」的人。
「吉祥」这两个字是古时候人与人相见的赞词,吉利祥瑞。它的意思,吉就是祥和、善良谓之吉,吉有祥和、善良的意思。所以我们在戏剧里面,你看明清的戏剧,一般人见到皇上,「皇上吉祥」,都这个称呼。清朝的时候,见到慈禧太后,慈禧太后自称为老佛爷,大家称她「老佛爷吉祥」。所以吉祥是赞词,古人说「吉祥受福,吉祥如意」。吉祥是德,就是祥和,我们今天讲和谐,祥和就是和谐,吉祥比和谐的意思更殊胜。有这种德,当然有福报,所以吉祥受福,有福报的人他称心如意。有福报不一定是有地位,不一定是有财富,那得看看,像颜回这种人既没有地位,今天讲政治地位,他没有,没有做过官,平民;又没有财富,物质生活非常贫乏,一箪食一瓢饮,居在陋巷。夫子感叹的说,一般人处他这个环境一定会感到非常忧虑,而颜回天天很快乐,没有丝毫忧愁的感触。为什么?颜回真做到於人无所争、於世无所求,他怎么会不自在!所以事事如意,并不是说一定要有财富,要有很高地位,那你就错了,与这个不相干。可是真正做到吉祥如意,必定有两桩事情他一定做到,第一个他能忍,不能忍的人做不到。古人说「能忍耻,能忍辱」,於耻辱能忍,这个人心是定的,定生慧,这一定的道理。所以『诸吉祥中最无上』。
『彼佛』,这个「彼佛」是指迦叶如来,我们先把清凉大师的开示念一念,回头我们再介绍『迦叶如来具大悲』。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「然三世诸佛,皆於此处说十住法」,讲十住法门的道场在哪里?在忉利天王的大讲堂。学佛的同学都知道,忉利天宫的大讲堂叫善法堂,为什么?他们是修上品十善的,所以他的讲堂叫善法堂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讲十住法门的,都在忉利天宫善法讲堂,都利用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是宝地。「独赞十者」,这十住,都说十,「表说十住,及无尽故」。这个地方,一直学过来的老同学就方便了,这是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是大乘圆教,在佛法里面属於一乘法。一乘,一般人比较少听到,多半我们听到大乘、小乘,或者听到什么?三乘,三乘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很少听到一乘的。什么叫一乘?一乘是直接成佛的这个课程叫一乘。大乘是成菩萨的,果位是菩萨,一乘的果位,像学校里这是博士班,他毕业时候拿博士,大乘好像是硕士班,比这个低一级。小乘是声闻,是学士班,你一般大学毕业拿到学士学位,研究所拿到硕士,最高的拿到博士,一乘是博士。
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么多经,哪几部经是属於一乘的?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,只有三部是一乘法,第一部是《华严》,第二部是《法华》,第三部是《梵网》。《梵网经》也是个大经,很可惜没有传到中国来,传到中国来的只有《梵网经》里面的一品,就是「菩萨心地戒品」,《梵网.菩萨心地戒品》,传到中国来只有这么一品,全经没有来,全经好像有二、三十品的样子,分量很大。《法华》二十八品,《华严》四十品,华严宗判教都把它说成三十九品,唯独李长者李通玄居士,他说应该是四十品,十会四十品,清凉判的是九会三十九品。
十住也叫十地,这怎么个说法?「入理般若名为住」,世尊在《楞严经》上说的。入是契入,可见得他是证得的,他这个不是解的,不是解悟,解悟是在信位,这是真正证得了。入理般若就是我们常讲的理事无碍,这叫住,事事无碍叫地。说住,住了之后生无量无边的功德,「住生功德名为地」。所以十住跟十地,有时候它的意思是一样的,但是一个是理事无碍,一个是事事无碍。下面一句话很重要,「谓既得信后进而住於佛地之位也」,那个信是什么?十信,所谓「十信心满」,十信我们在此地简单把它念一念,不能一个一个解释,一个一个解释就费很长时间。十信,第一个是信心,第二个是念心,第三个是精进心,第四个是慧心,第五个是定心,第六个是不退心,第七个是护法心,第八个是回向心,第九是戒心,第十是愿心。这十桩事情你都做到,你全都落实了,你就入理般若,你就能生佛果上的功德,超越十法界。不只是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华严会上称你为法身菩萨,天台大师「六即佛」称你为分证即佛,你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,很像佛,而不是真的;但是初住以上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
初住上面我们晓得还有九住,十住上面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到妙觉是圆满,究竟果佛。我们在前面学过很多,初住菩萨他已经破了无明,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但分别执著没有,他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。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无明断了,这初住菩萨,就超越十法界。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他到哪里去?他到华藏世界去了,也就是说只要不起心不动念,华藏世界就现前,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。从这往上四十一个位次,境界都是一样的,都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统统都是这样的。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?这四十一个阶级我们要知道,给你说真的,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无。为什么不能说有?你想想看,起心动念都没有了,还有什么阶级可寻?没有!为什么不能说无?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干净,这我们就明白了,四十一个阶级是无明习气没断干净。
无明习气能不能断?没有法子断,不起心不动念了,还有什么法子!一想断,那马上堕落。你起心动念了,起心动念你就落到十法界,再一分别执著,就落到六道轮回去。所以他不会退转。那要怎么断法?随著时间自然没有了。要多少时间?三大阿僧只劫,无始无明习气才断尽。这个东西很难懂,也不好讲,古人有个比喻,比喻得好。什么叫习气?古人用酒瓶做比喻,盛酒的酒瓶,里面装的是酒,酒倒干净,里面把它擦得干干净净,一滴都没有,闻闻还有味道,那叫习气。那个习气你怎么办?擦不掉的,只好瓶盖打开,放在那个地方,放上个两个月、三个月再闻闻看,可能还有一点儿,放上半年去闻,没有了,就这么个意思。所以那个东西是不能断的,有酒你可以倒,你把它倒干净,还有,可以擦,擦干净,习气没有办法。所以,初住菩萨的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跟究竟果地的佛没有两样。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,众生有感他就有应,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他有这个本事。应以佛身而得度,他就现佛身,初住菩萨他现佛身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不但在人间,在天上也一样,他在十法界里面现身说法。
所以这些位次,从初住到妙觉四十二个位次,神通、道力、智慧、应化都是平等的,平等真法界,叫一真法界。就是习气没断,所以佛才说这么多阶级,你要认为真有这么多阶级,那是你的佛法,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,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不是这个说法的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我们要懂。如果实在搞不清楚,可以做实验,现在讲科学,科学做实验,从初住到妙觉位是四十二个位次,我们找四十二个酒瓶,里面装一样的酒,同一天生产的,装进去。你把这些酒瓶每一个星期倒一瓶,四十二个星期这四十二瓶都倒光了。刚刚倒的那一瓶,一闻很浓,一个月之前的闻一闻,淡很多了,两个月之前的那瓶又淡了,大概到四十二瓶的时候去闻闻,没有了。四十一个还有一点点,恐怕闻都闻不出来,要用仪器去测,那四十二个,仪器测也没有了。你就晓得,佛是说这么个意思。所以这四十二个阶级不能说它真有,也不能说它真无。
这个地方赞叹一共是举了十尊佛,《华严》用十代表圆满,数目字从一到十是一个小圆满,十个十就是百,十个百就是千,十个千就是万,十十无尽。所以清凉大师开示里面讲,「表说十住,及无尽故」,这个意思要懂,它代表无尽的,也就是我们常讲无量无边的法门。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好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跟这个无尽的意思就相应,法门无量。法门无量是不是统统都要去学?不是的,学一个就行,一个学通了无量全就得到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是无量,无量是一,为什么?称性!自性里面没有限量。所以,佛称自性常常只有用「一」来表示,这个一不是数字,数字里面的一不行,一后头有二、有三;这个一没有二、三,整个宇宙就是一法。宗门大德有句话说得很好,说「若人识得一」,哪个人认识佛写的这个一,认识这个字,「大地无寸土」;什么人认得一,遍法界虚空界就没有了。
那个一是什么?是法界虚空界全部没有了,那是什么境界?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常寂光净土。为什么?一真法界里头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那是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华藏世界、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,你在那里面看到的是毗卢遮那的报身,身有无量相、相有无量好,你看到报身佛。如果在常寂光土里面,那是法身佛,法身佛没有形相,他不是物质,他也不是精神。在法性里面,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,所以身土不二,法身跟法性土是一不是二。有没有法身?有没有法性土?都没有,常寂光,身是常寂光,土也是常寂光。所以常寂光净土是讲的法身,这大家就好懂。我们讲极乐世界、讲华藏世界,讲毗卢遮那、讲阿弥陀佛,这是报身,报身有,这说四土。
佛经上讲这些重要的原理原则,这些名词既简单又清楚。你看佛跟我们讲的,「迷唯一念」,这个一念是什么?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迷了,迷是一念。给诸位说,这一念现相了,如果没有这一念,相就没有,没有这一念是常寂光,有这一念是实报庄严土,是净土。这一念如果再起了分别?起分别就染了,净就没有了,就变成染。染土叫什么?叫方便有余土,就是我们讲的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他是染。他在染的里面还没有善恶,为什么?他没有执著。再一起执著就变成六道,六道就是什么?严重的染污。严重染污里面才有善恶,善,这是六道里面的三善道,恶,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,这就分出来了。你看佛的讲法讲得多简单,迷唯一念,不迷的时候是常寂光土;一迷的时候,里面还清净,没有分别执著,这时候是实报庄严土;分别的念头才起来,就变成方便有余土;执著起来,就变成六道轮回。
你把这些事实真相真正搞清楚,你自己晓得怎么修了,不用问别人,也不必找什么个道场,哪里都可以修,谁都障碍不住你。你对这个都不知道,迷惑颠倒,才需要人帮助,需要善知识帮助你,需要好的道场来帮助你。如果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你说哪个地方不是道场?哪个众生不是善友?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就是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,告诉我,因为那个时候我不懂什么叫佛,对宗教没兴趣,我跟他学哲学。他告诉我,「佛是世间最伟大的哲学家」,他这样介绍给我的,「佛经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是这样子被接引入门来的。学到今年五十七年了,证明老师所说的话一点都不错,我确实在这一生中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,感激老师!
如何报答老师?佛在经上讲的,唯有传法度众生,这样才能报佛恩。第一个示范就是释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了好榜样,给我们做了个示范,我们要很认真努力向他学习。古人所谓「世味」,世是世间,六道,人间天上,味是什么?享受,古时候得道的人说,「世味哪有法味浓」,这话真的,一点不假。我们今天在一起读《华严经》,接受佛陀的教诲,我们在这里品尝什么?法味,问题你真正能尝到法味,你会把世间的一切统统放下。你还放不下,什么原因?你还没有尝到,可能是闻到这个味道,不错了,你舌头没有尝到;到你尝到之后,你会把这个世间丢得干干净净。不但这个人世,帝释天你也不稀罕,再上去大梵天,再上去摩醯首罗天王,你统统都不稀罕。摩醯首罗天王到你面前向你磕头,他要把位子让给你,你不会接受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
贵,贵在你尝到法味,这一点太难了。为什么尝不到?我跟诸位讲十六个字,这十六个字是障碍,你无法尝到,甚至於闻都闻不到。这十六个字是「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」,你只要有这十六个字,这十六个字当中有一个字,法味就尝不到。这十六个字都没有了,是不是能尝到?给诸位说,十六个字都没有,你闻到了。那要尝到呢?要尝到还有预备的功夫,我们讲要具足品尝的条件,这品尝条件是什么?就是我们讲四个根,不是三个根,是四个根。落实《弟子规》,落实《感应篇》,落实《十善业》,落实《沙弥律仪》,条件具足了。然后再读诵大乘,锲而不舍,依教奉行,你就尝到了。读诵是开解,能够把你所理解的变成你的思想、见解、生活、行为,你尝到了。到那时候那真叫欲罢不能,一天不吃饭没关系,一夜不睡觉没关系,一天不读经不行,受不了,你会到那个境界。
下面说,「所以赞者,义乃有四」,这是说为什么帝释天王与天宫当中的大众统赞如来,这里头有四个意思。第一个是「十佛曾处,则殿胜可居」,他的称赞是举十尊佛,十代表过去现在未来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同一道故,都在这里讲,这个殿真的是宝殿。前年我访问伦敦大学,在伦敦大学有个小讲堂,跟他们汉学系的师生做一场讲演。有同学告诉我,这个讲堂世世代代是名人在这个地方发表演说的,包括牛顿,他在这个讲堂讲演过,我们今天也在这个讲堂,那是世间法。忉利天宫善法讲堂,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曾经在这个讲堂讲过十住法。这个讲堂有重大的纪念的意义,是大法承传的象徵,都在这里传法的。现在释迦牟尼佛要讲十住,也到此地来,这第一个意思。对佛来讲,佛从来没有起心动念,哪来的分别执著?这是对什么?对我们人间来说的,让我们人间这凡夫俗子生欢喜心,我们庆幸,是这个,佛不会动心的。实在说,我们看看夫子赞叹颜回,颜回一定都不动心,何况佛菩萨?颜回不会随境界转,我们凡夫生欢喜心。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道场。
第二个意思,「互举一德,例赞本师」。其实成佛是万德庄严,但是这赞叹都举一个德,这一德虽然是说,你看迦叶如来「具大悲」,这三个字是举德,迦叶如来具备大慈悲心。这个意思就是赞叹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具大慈悲,今天到这个讲堂来给我们大家讲十住法,是这么个意思。你看第二尊佛「拘那牟尼见无碍」,「迦罗鸠驮如金山」,后面这三个字就是赞德,每尊佛赞的德都不一样,合起来是十德,是圆满。其实每尊佛的德行都是圆满的,说一个,释迦牟尼佛统统都有,这是表法的意思。里面真正的意思是什么?真正意思是我们自己,这个才重要。所以古人讲,看经、听教要懂得回归自性,我们才真的有受用。我自己本来是这样的,现在为什么慈悲心没有了,起心动念都自私自利?你立刻想到。尤其下头一句,「诸吉祥中最无上」,现在我们居住的环境障难重重,天灾人祸,什么原因?没有大悲,前面是因,后面是果报。如果我们自己具足大慈悲,我们居住的地方吉祥,什么灾难都不会有。我们要想帮助众生化解灾难,先从自己做起,这个非常重要;自己做不到,教别人,没有这个道理。佛法称内学,佛法不向外,向外都叫外道,佛法从自性当中求,不在外面。所以,他是互举一德,赞叹本师释迦牟尼佛。
第三个意思,「叙昔善根,庆遇堪受」。这就是第八段,大众心清净了,突然想起过去生中亲近三宝,善根发现。对现前这一会感到非常庆幸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们有幸今天遇到。既然遇到,当然就能接受,如果你不能接受,你就不可能有机会遇到。接受多少那是你的善根、业障,各人不同。善根厚,业障轻,你就接受得多,你领悟、契入就多;如果善根薄,业障很重,那你契入就很少,可能不能契入,但是能够理解,解悟,不能够证悟。如果说连理解都没有,理解都没有也行,那是没有善根的,过去没有善根,现在种善根,难,不容易!能够听到《华严》,这希有难闻,阿赖耶识里种了善根种子。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,这才叫具足大慈大悲,佛氏门中不舍一人,你说它说得多圆满。
第四个意思,「昔佛同说,表法常恒」。前面说过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,而且说这个法门的地方都在忉利天的善法堂,这里头含义很深。忉利天的善法堂代表什么?代表上品十善,代表究竟圆满的十善。然后你就晓得,三世诸佛在哪里说?你一定做到上品十善了,这个法可以给你说了。而且是上上品的十善,如果真的上品十善还不行,还不够,要上上品的十善。这使我们想到,我们看佛像,画的佛像,什么时候我们去找一张,很多画的佛像佛顶上的圆光,圆光上面有三个字,叫「唵、阿、吽」。这三个字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十善业道,就是善法堂,唵是身业,阿是口业,吽是意业。早年我亲近章嘉大师,有一天我向他老人家求一个墨宝,他就给我写了这三个字,是用西藏文写的,唵阿吽,跟我解释这是佛顶上三个字。十善业的究竟圆满是佛陀,所以善法堂是表法的,不一定是真的。可是真正做的时候,你在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善法堂,佛只看到你有这个条件了,他就帮你提升。提升什么?帮助你超越十法界,帮助你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,我们读经不要读死了,句句是活的,没有一个字是死的,表法的。
十善业道圆满的时候,佛决定给你说十住法,为什么?十善业道你只要做到圆满,这就是感,佛就现前。你有感,你没有求,可是我条件具足了,自然感应道交。你看到释迦牟尼佛给你说法,自性释迦,唯心道场,善法堂是唯心道场,唯心所现。你要是看到毗卢遮那给我说,自性毗卢遮那佛,唯心忉利天宫。你就明白了,在哪里?就在现前。所以不离菩提树,不离树下,上升忉利天,前面费了不少时间把这句话讲清楚,很难懂。我们看到佛在菩提树下打坐,没动,怎么忉利天宫又看到?哪里有感哪里应。我们人间十善业没有完成,所以他不在这里示现,天上忉利天王他们修十善业的,修上品十善业,他们的十善业道修圆满的时候,他当然到那里去讲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你要哪一天感到佛来给你讲十住法,什么时候?你的十善业道修圆满了。这个道理不能不懂,不懂的话你就搞成迷信。所以,三世诸佛表法常恒,他是自然而然的,机感应现。我们参观江本胜博士水实验,水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没有起心动念,我们的心念对著它,它就起感应,跟这个道理完全相同。所现的任何的佛境界、菩萨境界,都是自性变现的,所以佛家讲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
先把大意介绍出来了,下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解释经文,「文中」,就是四句偈,「先明此界」,迦叶如来,此界,「后辨结通」,后是后面,十首偈,最后一首偈,这是最后的,这就总结。这是先把它说清楚,然后开始说明这首偈,「今初十颂,各上半标名赞德,上句别,下句通」,上面标名,迦叶如来这标名,具大悲这是赞德,诸吉祥中最无上也是赞德。上面具大悲,每尊佛不一样是别;诸吉祥中最无上,十首偈都一样是通。「下半」是下半偈,「以人结处」,下半偈是『彼佛曾来入此殿,是故此处最吉祥』,这十首偈下面两句统统都一样的,但是彼佛指的人不一样,第一首指的是迦叶如来,第二首是拘那牟尼如来,不一样。这是给我们标示清楚了,然后再解释。「唯初一句」,这就是每一偈的第一句,「诸佛不同」,这是说了十尊佛,十尊佛名号不一样。
「然佛别名,多因德立,赞者取德,以释上名」,这几句话很重要。学佛的同学都知道,诸佛如来没有名号,连中国老子都懂得,你看《老子》一开端,他说得很好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哪有名?名是人给他建立的,人要不给他建立,他没有名。我们每个人都有名,名从哪儿来的?大多数是父母给我们起的名,所以名是假名。佛菩萨哪有什么名号?佛菩萨名号的建立跟我们世间建立意思不一样。中国古时候父母给儿女起名字,绝大多数是对儿女的期望,希望将来你这一生能够做到名符其实。给你起这个名字,常常想到,每个人叫你你都会想到父母对我的期望。我的俗家名字是祖父起的,我是「业」字辈,取个「鸿」,这名字合起来的意思,「徐」是慢慢的、缓慢的,事业慢慢就做大了,取这个意思。自己常常要想到的时候,要名符其实。出家的时候,名字是师父起的,佛门里头懂得这个道理,比世间人更清楚,所以要实至名归。我们的辈分是「净」字辈,取一个「空」,念念不要忘记心地要清净,一切世出世间法都不染著,这是空,常常想到。如果自己不能够做到,那人家叫你这个名字就是骂你,你能不起惭愧心吗?所以,名号立名的因由如是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
佛的名号那就不是为自己,他自己功德圆满,哪来的名号?万名都没有办法赞叹他。佛的名号是因众生而建立的,不是因自己。譬如释迦牟尼佛,任何一尊佛在现代这个时代、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,叫什么名字?决定是叫释迦牟尼。为什么?「释迦牟尼」是此时此处教化众生的教学总纲领、总原则,对症下药。你看现在这个世间众生没有慈悲心,自私自利,怎么教他?释迦,释迦是什么意思?仁慈,对人、对万物要仁慈。牟尼的意思是清净,对自己,我们现在人自己心地是最不清净,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,所以用牟尼,你把这些东西统统舍掉就心地清净。所以,释迦牟尼是佛在这一段期间,也就是他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一万二千年教化众生的总纲领、总原则,这个要懂。
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什么?就是学个仁慈、学个清净,否则的话他的名号就没意思了。如果我们释迦牟尼佛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,这个名号一点都没用,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个仁慈、各个清净,这没用了。到极乐世界,一定还是要用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?这个名号都可以翻的,不难,「阿」翻作无,「弥陀」翻作量,「佛」翻作智、翻作觉。你看那个地方需要的是什么?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觉悟,他需要这个。仁慈清净统统具足,不需要再讲这个课程,要明白这个意思。诸佛菩萨的名号,佛的名号是代表性德,自性本具的,菩萨的名号是代表修德,菩萨在因地。都不是随便起的,都是帮助众生的,时时刻刻提醒大家的,你迷失了自性,不懂得回头,菩萨就用修德帮助你回头。
在中国大乘四大菩萨,大乘四个纲领,就是课程,四门主要功课。第一门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。你看「地」,地是大地,「藏」是什么?宝藏,大地里面不但含著有七宝,大地生长的这些万物提供给我们生活必需,都是宝。五谷杂粮是宝,蔬菜水果是宝,我们一天都不能离开它,这都是大地的宝藏,用它来代表心地。你看到大地有出生这么多宝藏,含藏这么多宝藏,你就知道我们的心地,我们的心地有无量智慧、有无量德能、有无量的才艺、有无量的相好,没有一丝毫欠缺,心地。你要怎样把它开发出来?一开发出来之后,能生万法;惠能大师见性之后说得好,能生万法,这才能够利益众生。用什么方法来开发?地藏菩萨教给我们的孝亲、尊师。所以,净土宗的修行,遵守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「净业三福」做为最高指导原则,头一句就是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这是地藏菩萨,用孝亲尊师开发心地宝藏。不知道尊重别人,不知道孝顺父母,你心地虽然有宝藏,开发不出来,得不到受用,然后你就知道《弟子规》是多么重要。
有地藏之德了,再往上提升,观世音菩萨代表。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是大慈大悲,把我们的孝亲,把我们的孝亲孝顺一切众生。所以《菩萨戒经》里面佛说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这孝扩大了,这是大孝。我们尊重我们的老师,把尊重老师的心、行为尊重一切众生,这是观音菩萨。文殊菩萨教给我们智慧,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以感情用事,要用理智。人是最容易流於感情,感情就造业。能够有理性,用智慧做主,而不是感情,这就不会造业。普贤菩萨落实,把孝亲、尊师、慈悲、智慧落实在生活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叫普贤。你看看大乘法就教这个东西!你都要懂,你要真学,学不尽,活到老学到老,学不了。所以,菩萨是因地修行,那都是重要的原则。
我们一进山门,你看山门里面,你一进门见面看到谁?看到弥勒菩萨,表法的,上第一堂课。第一堂课是什么?笑面迎人。我们好像有一段时期提倡微笑运动,那就是弥勒菩萨。人见面都是板著面孔,这个让人看了多不舒服,人与人之间要常常笑脸相迎。弥勒菩萨肚皮很大,表示什么?能包容。所以供那个像它是教你的,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入佛门?满面笑容,什么都能包容,你才能进入佛门。四大天王表法护持正法,护持谁?护持自己的正法,这个要懂。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负责尽职,无论我在哪个岗位,我要负责任把我的工作做好。我们今天是出家,出家这是个行业,出家的事情是什么?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,这就对了。释迦牟尼佛如果用现在人的说法是职业教师,他从三十岁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,七十九岁圆寂,我们用现在的话说,办班教学四十九年。现在佛门里面这些仪规在释迦佛来说统统没有,全是教学。我初学佛,我搞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将来从事哪个行业好,他替我选择。而且教我学释迦牟尼佛,第一本教我念的书是《释迦方志》、《释迦谱》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,好好去看,好好去学,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,这个路子对了。把佛陀在经典教导我们的,认真努力去做到,解行相应你才真正有受用,就负责尽职。
现在,最近这二十年,我们采取科学技术,我们利用网路,用网路用了十几年,用卫星也用了六年,产生很大的教学效果。所以这些科学工具,我们要善於利用。别人拿到这个工具去教人杀盗淫妄,暴力色情,这造恶业,造罪业,我们是用它来传佛法,教人走正道,这好事情。科技没有善恶,要会用它,这个东西不能不重视。马哈迪长老告诉我,现代传媒可以毁灭一个国家,我回答他一句话,现代传媒也能拯救世界,看你怎么用。如果你真正有良心、有智慧、有善心,就能拯救世界,如果说是迷惑颠倒,以利为中心的话,这个世界会毁灭。孟子说得好,「上下交征利,其国危矣」,现在由於媒体的传播,全世界人都争利,这世界还会好吗?所以非常之可怕,我们要懂得。天王教我们护法,把自己岗位工作做好,跟别人合作,这个社会是群体的,要互助合作,每个行业都不能缺少。宗教是属於社会教育,对於师道的兴衰它占的比例很重。
南方增长天王是教我们日新又新,天天求进步,不进则退。西方、北方两个天王是教给我们方法,这方法里头就是原则,怎样能够把前面两桩事情落实。必须要多看、多听,所以西方是广目天王,多看,北方是多闻天王,多听。我们中国人讲「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」,广学多闻,他提供我们这个。所以他不是神,他是个教师,他是教人,现在都把他当作神明去拜,都搞得社会上说我们迷信,你说冤不冤枉?明明是最好的教育,它变成迷信,这让我们不能不悲哀。佛法里面弘法的人才没有了,才落到这种现象,我要不是遇到章嘉大师,不是遇到李老师、方东美先生这些大德的接引,实在讲,我以为佛教是迷信,不会走上门来的,这个地方跟我是绝缘的。遇到这些大德,他们把这个讲清楚、讲明白,我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,原来是大学问、大福德、大好事。才真正发心奉献,用这个做为我自己一生终身的职业,认真努力来学习。这五十七年来愈学愈欢喜,这个欢喜是年年往上升的,没有终止,更没有倒退,无量的欢喜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经文还是要从第八段念起,我们念经文:
【即自忆念过去佛所种诸善根。而说颂言。】
这些说明世尊进入忉利天主的大殿,也就是讲堂,这个时候所有的音乐都停止演奏,显示摄散归静。欢乐场所,心也是散乱的,乐音终止,心就得清净,清净心开智慧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总而言之,离不开戒定慧,这是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的,依戒定慧的原则,你才能得到,才能有成就。如果违背戒定慧,你所得到的是一种常识,我们现在所谓是知识,你得不到智慧。知识它的根是第六意识,智慧的根是自性,不一样,从自性流出来才是真正的智慧。自性,戒是自性的性德,定慧亦如是,尤其是定,自性本定。能大师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,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首楞严大定,就是讲的自性本无动摇。「能生万法」就是从定起用,只有定它才能起作用,不定,妄心也能起作用,妄心起作用,果报就不好。十法界、六道三途是妄心起的作用,一真法界是自性起的作用,也就是自性本定起的作用,你说这差别多大!定慧的境界现前,天宫里面所有的大众都得到利益,什么利益?就是突然想起自己在『过去佛所种诸善根』。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得好,说「散缘既止,胜德现前,寂然无思,发宿住智」。发宿住智,在此地讲就是他想起来了,想起过去生生世世都是皈依三宝,在佛讲经教学的大会当中,所悟所行的他突然之间想到了。想到,今天这个境界又现前,当然无量的欢喜,欢喜这个境界现前,当然自己境界又会向上提升。提升多少每个人不相同,根性利的大幅度的提升,根性劣的也能提升一、二倍。下面『而说颂言』,这是语业,所以这个地方讲的身口意三业,忆念是意业,赞颂是语业。赞颂是在第九段,第九段一共有十首偈颂,「第九同赞如来」。这是与会大众一起赞叹,还带著前面,前面是带著过去诸佛如来。我们把第一首偈念一遍:
【迦叶如来具大悲。诸吉祥中最无上。彼佛曾来入此殿。是故此处最吉祥。】
『最吉祥』就是我们中国谚语所讲的风水宝地,怎么称它为风水宝地?这个地方是过去诸佛曾经在这个地方修行,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、教学。由此可知,处所没有什么吉祥不吉祥的,正是风水家常说的福人居福地。世出世间智慧、福报最大的莫过於佛,佛住的地方那就是风水宝地,无论在哪个地方,只要他住在那里,就是风水宝地。这是第一句「福地福人居」。第二句说「福人居福地」,这个福人是我们这批人,我们今天也在这个地方居住,这有福;如果没有福,你跟这个地方就没有缘分,想来也来不了,福德因缘差了一些。我们听到这个说法心里自然感到无限的安慰,这是正常的,可是你要记住,我如何要好好的把这个福报保住,保福。为什么?你要是保不住,几天就享尽,福就享完,福享完就没福了,这是真的。所以,我们要继续不断的去修福。什么是福?戒定慧就是福,如果把戒定慧疏忽了,你有多大的福报?你能享几年?如果违背戒定慧,那造业,那个消福消得很快,无量劫修得的福报,大概几年、十几年就消尽了。这桩事情只要我们细心冷静观察,世出世法摆在我们面前,谁能看得清楚?心地清净的人、妄想杂念少的人,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我们这个福报能有多大?能维持多久?首先看外面境界,为什么?人自知的不多,所谓自知之明,这种人不多,但是看别人容易,看别人你就真正能明了业因果报。看了之后要知道回光返照,立刻回头想想自己,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照自己。别人行的善行,想想我自己有没有?如果有,要知道保持,要知道提升;看到别人恶作,回头想想自己有没有?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你要能做到这一层功夫,你这一生的成就就不在善财童子之下。诸位要记住,善财童子一生圆满菩提,他是怎么成就的,怎么圆满的,我们要明了,我们要记住,我们要向他学习。他就是会看,善观。
我们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,「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」,《论语》上说的。孔子说的话都是老祖宗说的,怎么知道?夫子自己说过,他老人家一生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他没有发明、没有创作,他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,全是古圣先贤的教诲。所以他在中国被称为集大成者,说得好。确实他老人家是集大成,古圣先贤的东西经过他整理、经过他复讲,流传於后世。就像迦叶、阿难尊者一样,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诲,述而不作传下来了,广利人天,功德无量。老祖宗的教诲我们不要忘了,善人是我的老师,恶人也是我的老师,这就叫五十三参。孔夫子曾经赞叹颜回,他说颜回有四桩事情符合君子的标准,一般人很难具备的。第一个,颜回能守住自己的原则,换句话说,他不容易受外面境界干扰。一般人怎么样?所谓「近朱则赤,近墨则黑」,他会被环境同化;颜回不会,守住自己的原则,这是君子之风。第二,颜回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劝告,可以说,别人劝他从来没有拒绝过,都是很感激,全盘接受,这个不容易。第三个,颜回怕作官,这也是君子之德。第四个是颜回一生洁身自爱。夫子学生那么多,独只赞叹颜回这个四德。由此可知,颜回一生的为人,戒定慧三学具足,这是夫子最好的一位学生,也是此地讲的「最吉祥」的人。
「吉祥」这两个字是古时候人与人相见的赞词,吉利祥瑞。它的意思,吉就是祥和、善良谓之吉,吉有祥和、善良的意思。所以我们在戏剧里面,你看明清的戏剧,一般人见到皇上,「皇上吉祥」,都这个称呼。清朝的时候,见到慈禧太后,慈禧太后自称为老佛爷,大家称她「老佛爷吉祥」。所以吉祥是赞词,古人说「吉祥受福,吉祥如意」。吉祥是德,就是祥和,我们今天讲和谐,祥和就是和谐,吉祥比和谐的意思更殊胜。有这种德,当然有福报,所以吉祥受福,有福报的人他称心如意。有福报不一定是有地位,不一定是有财富,那得看看,像颜回这种人既没有地位,今天讲政治地位,他没有,没有做过官,平民;又没有财富,物质生活非常贫乏,一箪食一瓢饮,居在陋巷。夫子感叹的说,一般人处他这个环境一定会感到非常忧虑,而颜回天天很快乐,没有丝毫忧愁的感触。为什么?颜回真做到於人无所争、於世无所求,他怎么会不自在!所以事事如意,并不是说一定要有财富,要有很高地位,那你就错了,与这个不相干。可是真正做到吉祥如意,必定有两桩事情他一定做到,第一个他能忍,不能忍的人做不到。古人说「能忍耻,能忍辱」,於耻辱能忍,这个人心是定的,定生慧,这一定的道理。所以『诸吉祥中最无上』。
『彼佛』,这个「彼佛」是指迦叶如来,我们先把清凉大师的开示念一念,回头我们再介绍『迦叶如来具大悲』。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「然三世诸佛,皆於此处说十住法」,讲十住法门的道场在哪里?在忉利天王的大讲堂。学佛的同学都知道,忉利天宫的大讲堂叫善法堂,为什么?他们是修上品十善的,所以他的讲堂叫善法堂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讲十住法门的,都在忉利天宫善法讲堂,都利用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是宝地。「独赞十者」,这十住,都说十,「表说十住,及无尽故」。这个地方,一直学过来的老同学就方便了,这是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是大乘圆教,在佛法里面属於一乘法。一乘,一般人比较少听到,多半我们听到大乘、小乘,或者听到什么?三乘,三乘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很少听到一乘的。什么叫一乘?一乘是直接成佛的这个课程叫一乘。大乘是成菩萨的,果位是菩萨,一乘的果位,像学校里这是博士班,他毕业时候拿博士,大乘好像是硕士班,比这个低一级。小乘是声闻,是学士班,你一般大学毕业拿到学士学位,研究所拿到硕士,最高的拿到博士,一乘是博士。
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么多经,哪几部经是属於一乘的?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,只有三部是一乘法,第一部是《华严》,第二部是《法华》,第三部是《梵网》。《梵网经》也是个大经,很可惜没有传到中国来,传到中国来的只有《梵网经》里面的一品,就是「菩萨心地戒品」,《梵网.菩萨心地戒品》,传到中国来只有这么一品,全经没有来,全经好像有二、三十品的样子,分量很大。《法华》二十八品,《华严》四十品,华严宗判教都把它说成三十九品,唯独李长者李通玄居士,他说应该是四十品,十会四十品,清凉判的是九会三十九品。
十住也叫十地,这怎么个说法?「入理般若名为住」,世尊在《楞严经》上说的。入是契入,可见得他是证得的,他这个不是解的,不是解悟,解悟是在信位,这是真正证得了。入理般若就是我们常讲的理事无碍,这叫住,事事无碍叫地。说住,住了之后生无量无边的功德,「住生功德名为地」。所以十住跟十地,有时候它的意思是一样的,但是一个是理事无碍,一个是事事无碍。下面一句话很重要,「谓既得信后进而住於佛地之位也」,那个信是什么?十信,所谓「十信心满」,十信我们在此地简单把它念一念,不能一个一个解释,一个一个解释就费很长时间。十信,第一个是信心,第二个是念心,第三个是精进心,第四个是慧心,第五个是定心,第六个是不退心,第七个是护法心,第八个是回向心,第九是戒心,第十是愿心。这十桩事情你都做到,你全都落实了,你就入理般若,你就能生佛果上的功德,超越十法界。不只是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华严会上称你为法身菩萨,天台大师「六即佛」称你为分证即佛,你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,很像佛,而不是真的;但是初住以上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
初住上面我们晓得还有九住,十住上面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到妙觉是圆满,究竟果佛。我们在前面学过很多,初住菩萨他已经破了无明,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但分别执著没有,他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。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无明断了,这初住菩萨,就超越十法界。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他到哪里去?他到华藏世界去了,也就是说只要不起心不动念,华藏世界就现前,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。从这往上四十一个位次,境界都是一样的,都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统统都是这样的。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?这四十一个阶级我们要知道,给你说真的,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无。为什么不能说有?你想想看,起心动念都没有了,还有什么阶级可寻?没有!为什么不能说无?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干净,这我们就明白了,四十一个阶级是无明习气没断干净。
无明习气能不能断?没有法子断,不起心不动念了,还有什么法子!一想断,那马上堕落。你起心动念了,起心动念你就落到十法界,再一分别执著,就落到六道轮回去。所以他不会退转。那要怎么断法?随著时间自然没有了。要多少时间?三大阿僧只劫,无始无明习气才断尽。这个东西很难懂,也不好讲,古人有个比喻,比喻得好。什么叫习气?古人用酒瓶做比喻,盛酒的酒瓶,里面装的是酒,酒倒干净,里面把它擦得干干净净,一滴都没有,闻闻还有味道,那叫习气。那个习气你怎么办?擦不掉的,只好瓶盖打开,放在那个地方,放上个两个月、三个月再闻闻看,可能还有一点儿,放上半年去闻,没有了,就这么个意思。所以那个东西是不能断的,有酒你可以倒,你把它倒干净,还有,可以擦,擦干净,习气没有办法。所以,初住菩萨的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跟究竟果地的佛没有两样。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,众生有感他就有应,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他有这个本事。应以佛身而得度,他就现佛身,初住菩萨他现佛身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不但在人间,在天上也一样,他在十法界里面现身说法。
所以这些位次,从初住到妙觉四十二个位次,神通、道力、智慧、应化都是平等的,平等真法界,叫一真法界。就是习气没断,所以佛才说这么多阶级,你要认为真有这么多阶级,那是你的佛法,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,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不是这个说法的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我们要懂。如果实在搞不清楚,可以做实验,现在讲科学,科学做实验,从初住到妙觉位是四十二个位次,我们找四十二个酒瓶,里面装一样的酒,同一天生产的,装进去。你把这些酒瓶每一个星期倒一瓶,四十二个星期这四十二瓶都倒光了。刚刚倒的那一瓶,一闻很浓,一个月之前的闻一闻,淡很多了,两个月之前的那瓶又淡了,大概到四十二瓶的时候去闻闻,没有了。四十一个还有一点点,恐怕闻都闻不出来,要用仪器去测,那四十二个,仪器测也没有了。你就晓得,佛是说这么个意思。所以这四十二个阶级不能说它真有,也不能说它真无。
这个地方赞叹一共是举了十尊佛,《华严》用十代表圆满,数目字从一到十是一个小圆满,十个十就是百,十个百就是千,十个千就是万,十十无尽。所以清凉大师开示里面讲,「表说十住,及无尽故」,这个意思要懂,它代表无尽的,也就是我们常讲无量无边的法门。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好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跟这个无尽的意思就相应,法门无量。法门无量是不是统统都要去学?不是的,学一个就行,一个学通了无量全就得到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是无量,无量是一,为什么?称性!自性里面没有限量。所以,佛称自性常常只有用「一」来表示,这个一不是数字,数字里面的一不行,一后头有二、有三;这个一没有二、三,整个宇宙就是一法。宗门大德有句话说得很好,说「若人识得一」,哪个人认识佛写的这个一,认识这个字,「大地无寸土」;什么人认得一,遍法界虚空界就没有了。
那个一是什么?是法界虚空界全部没有了,那是什么境界?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常寂光净土。为什么?一真法界里头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那是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华藏世界、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,你在那里面看到的是毗卢遮那的报身,身有无量相、相有无量好,你看到报身佛。如果在常寂光土里面,那是法身佛,法身佛没有形相,他不是物质,他也不是精神。在法性里面,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,所以身土不二,法身跟法性土是一不是二。有没有法身?有没有法性土?都没有,常寂光,身是常寂光,土也是常寂光。所以常寂光净土是讲的法身,这大家就好懂。我们讲极乐世界、讲华藏世界,讲毗卢遮那、讲阿弥陀佛,这是报身,报身有,这说四土。
佛经上讲这些重要的原理原则,这些名词既简单又清楚。你看佛跟我们讲的,「迷唯一念」,这个一念是什么?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迷了,迷是一念。给诸位说,这一念现相了,如果没有这一念,相就没有,没有这一念是常寂光,有这一念是实报庄严土,是净土。这一念如果再起了分别?起分别就染了,净就没有了,就变成染。染土叫什么?叫方便有余土,就是我们讲的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他是染。他在染的里面还没有善恶,为什么?他没有执著。再一起执著就变成六道,六道就是什么?严重的染污。严重染污里面才有善恶,善,这是六道里面的三善道,恶,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,这就分出来了。你看佛的讲法讲得多简单,迷唯一念,不迷的时候是常寂光土;一迷的时候,里面还清净,没有分别执著,这时候是实报庄严土;分别的念头才起来,就变成方便有余土;执著起来,就变成六道轮回。
你把这些事实真相真正搞清楚,你自己晓得怎么修了,不用问别人,也不必找什么个道场,哪里都可以修,谁都障碍不住你。你对这个都不知道,迷惑颠倒,才需要人帮助,需要善知识帮助你,需要好的道场来帮助你。如果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你说哪个地方不是道场?哪个众生不是善友?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就是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,告诉我,因为那个时候我不懂什么叫佛,对宗教没兴趣,我跟他学哲学。他告诉我,「佛是世间最伟大的哲学家」,他这样介绍给我的,「佛经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是这样子被接引入门来的。学到今年五十七年了,证明老师所说的话一点都不错,我确实在这一生中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,感激老师!
如何报答老师?佛在经上讲的,唯有传法度众生,这样才能报佛恩。第一个示范就是释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了好榜样,给我们做了个示范,我们要很认真努力向他学习。古人所谓「世味」,世是世间,六道,人间天上,味是什么?享受,古时候得道的人说,「世味哪有法味浓」,这话真的,一点不假。我们今天在一起读《华严经》,接受佛陀的教诲,我们在这里品尝什么?法味,问题你真正能尝到法味,你会把世间的一切统统放下。你还放不下,什么原因?你还没有尝到,可能是闻到这个味道,不错了,你舌头没有尝到;到你尝到之后,你会把这个世间丢得干干净净。不但这个人世,帝释天你也不稀罕,再上去大梵天,再上去摩醯首罗天王,你统统都不稀罕。摩醯首罗天王到你面前向你磕头,他要把位子让给你,你不会接受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
贵,贵在你尝到法味,这一点太难了。为什么尝不到?我跟诸位讲十六个字,这十六个字是障碍,你无法尝到,甚至於闻都闻不到。这十六个字是「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」,你只要有这十六个字,这十六个字当中有一个字,法味就尝不到。这十六个字都没有了,是不是能尝到?给诸位说,十六个字都没有,你闻到了。那要尝到呢?要尝到还有预备的功夫,我们讲要具足品尝的条件,这品尝条件是什么?就是我们讲四个根,不是三个根,是四个根。落实《弟子规》,落实《感应篇》,落实《十善业》,落实《沙弥律仪》,条件具足了。然后再读诵大乘,锲而不舍,依教奉行,你就尝到了。读诵是开解,能够把你所理解的变成你的思想、见解、生活、行为,你尝到了。到那时候那真叫欲罢不能,一天不吃饭没关系,一夜不睡觉没关系,一天不读经不行,受不了,你会到那个境界。
下面说,「所以赞者,义乃有四」,这是说为什么帝释天王与天宫当中的大众统赞如来,这里头有四个意思。第一个是「十佛曾处,则殿胜可居」,他的称赞是举十尊佛,十代表过去现在未来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同一道故,都在这里讲,这个殿真的是宝殿。前年我访问伦敦大学,在伦敦大学有个小讲堂,跟他们汉学系的师生做一场讲演。有同学告诉我,这个讲堂世世代代是名人在这个地方发表演说的,包括牛顿,他在这个讲堂讲演过,我们今天也在这个讲堂,那是世间法。忉利天宫善法讲堂,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曾经在这个讲堂讲过十住法。这个讲堂有重大的纪念的意义,是大法承传的象徵,都在这里传法的。现在释迦牟尼佛要讲十住,也到此地来,这第一个意思。对佛来讲,佛从来没有起心动念,哪来的分别执著?这是对什么?对我们人间来说的,让我们人间这凡夫俗子生欢喜心,我们庆幸,是这个,佛不会动心的。实在说,我们看看夫子赞叹颜回,颜回一定都不动心,何况佛菩萨?颜回不会随境界转,我们凡夫生欢喜心。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道场。
第二个意思,「互举一德,例赞本师」。其实成佛是万德庄严,但是这赞叹都举一个德,这一德虽然是说,你看迦叶如来「具大悲」,这三个字是举德,迦叶如来具备大慈悲心。这个意思就是赞叹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具大慈悲,今天到这个讲堂来给我们大家讲十住法,是这么个意思。你看第二尊佛「拘那牟尼见无碍」,「迦罗鸠驮如金山」,后面这三个字就是赞德,每尊佛赞的德都不一样,合起来是十德,是圆满。其实每尊佛的德行都是圆满的,说一个,释迦牟尼佛统统都有,这是表法的意思。里面真正的意思是什么?真正意思是我们自己,这个才重要。所以古人讲,看经、听教要懂得回归自性,我们才真的有受用。我自己本来是这样的,现在为什么慈悲心没有了,起心动念都自私自利?你立刻想到。尤其下头一句,「诸吉祥中最无上」,现在我们居住的环境障难重重,天灾人祸,什么原因?没有大悲,前面是因,后面是果报。如果我们自己具足大慈悲,我们居住的地方吉祥,什么灾难都不会有。我们要想帮助众生化解灾难,先从自己做起,这个非常重要;自己做不到,教别人,没有这个道理。佛法称内学,佛法不向外,向外都叫外道,佛法从自性当中求,不在外面。所以,他是互举一德,赞叹本师释迦牟尼佛。
第三个意思,「叙昔善根,庆遇堪受」。这就是第八段,大众心清净了,突然想起过去生中亲近三宝,善根发现。对现前这一会感到非常庆幸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们有幸今天遇到。既然遇到,当然就能接受,如果你不能接受,你就不可能有机会遇到。接受多少那是你的善根、业障,各人不同。善根厚,业障轻,你就接受得多,你领悟、契入就多;如果善根薄,业障很重,那你契入就很少,可能不能契入,但是能够理解,解悟,不能够证悟。如果说连理解都没有,理解都没有也行,那是没有善根的,过去没有善根,现在种善根,难,不容易!能够听到《华严》,这希有难闻,阿赖耶识里种了善根种子。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,这才叫具足大慈大悲,佛氏门中不舍一人,你说它说得多圆满。
第四个意思,「昔佛同说,表法常恒」。前面说过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,而且说这个法门的地方都在忉利天的善法堂,这里头含义很深。忉利天的善法堂代表什么?代表上品十善,代表究竟圆满的十善。然后你就晓得,三世诸佛在哪里说?你一定做到上品十善了,这个法可以给你说了。而且是上上品的十善,如果真的上品十善还不行,还不够,要上上品的十善。这使我们想到,我们看佛像,画的佛像,什么时候我们去找一张,很多画的佛像佛顶上的圆光,圆光上面有三个字,叫「唵、阿、吽」。这三个字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十善业道,就是善法堂,唵是身业,阿是口业,吽是意业。早年我亲近章嘉大师,有一天我向他老人家求一个墨宝,他就给我写了这三个字,是用西藏文写的,唵阿吽,跟我解释这是佛顶上三个字。十善业的究竟圆满是佛陀,所以善法堂是表法的,不一定是真的。可是真正做的时候,你在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善法堂,佛只看到你有这个条件了,他就帮你提升。提升什么?帮助你超越十法界,帮助你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,我们读经不要读死了,句句是活的,没有一个字是死的,表法的。
十善业道圆满的时候,佛决定给你说十住法,为什么?十善业道你只要做到圆满,这就是感,佛就现前。你有感,你没有求,可是我条件具足了,自然感应道交。你看到释迦牟尼佛给你说法,自性释迦,唯心道场,善法堂是唯心道场,唯心所现。你要是看到毗卢遮那给我说,自性毗卢遮那佛,唯心忉利天宫。你就明白了,在哪里?就在现前。所以不离菩提树,不离树下,上升忉利天,前面费了不少时间把这句话讲清楚,很难懂。我们看到佛在菩提树下打坐,没动,怎么忉利天宫又看到?哪里有感哪里应。我们人间十善业没有完成,所以他不在这里示现,天上忉利天王他们修十善业的,修上品十善业,他们的十善业道修圆满的时候,他当然到那里去讲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你要哪一天感到佛来给你讲十住法,什么时候?你的十善业道修圆满了。这个道理不能不懂,不懂的话你就搞成迷信。所以,三世诸佛表法常恒,他是自然而然的,机感应现。我们参观江本胜博士水实验,水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没有起心动念,我们的心念对著它,它就起感应,跟这个道理完全相同。所现的任何的佛境界、菩萨境界,都是自性变现的,所以佛家讲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
先把大意介绍出来了,下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解释经文,「文中」,就是四句偈,「先明此界」,迦叶如来,此界,「后辨结通」,后是后面,十首偈,最后一首偈,这是最后的,这就总结。这是先把它说清楚,然后开始说明这首偈,「今初十颂,各上半标名赞德,上句别,下句通」,上面标名,迦叶如来这标名,具大悲这是赞德,诸吉祥中最无上也是赞德。上面具大悲,每尊佛不一样是别;诸吉祥中最无上,十首偈都一样是通。「下半」是下半偈,「以人结处」,下半偈是『彼佛曾来入此殿,是故此处最吉祥』,这十首偈下面两句统统都一样的,但是彼佛指的人不一样,第一首指的是迦叶如来,第二首是拘那牟尼如来,不一样。这是给我们标示清楚了,然后再解释。「唯初一句」,这就是每一偈的第一句,「诸佛不同」,这是说了十尊佛,十尊佛名号不一样。
「然佛别名,多因德立,赞者取德,以释上名」,这几句话很重要。学佛的同学都知道,诸佛如来没有名号,连中国老子都懂得,你看《老子》一开端,他说得很好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哪有名?名是人给他建立的,人要不给他建立,他没有名。我们每个人都有名,名从哪儿来的?大多数是父母给我们起的名,所以名是假名。佛菩萨哪有什么名号?佛菩萨名号的建立跟我们世间建立意思不一样。中国古时候父母给儿女起名字,绝大多数是对儿女的期望,希望将来你这一生能够做到名符其实。给你起这个名字,常常想到,每个人叫你你都会想到父母对我的期望。我的俗家名字是祖父起的,我是「业」字辈,取个「鸿」,这名字合起来的意思,「徐」是慢慢的、缓慢的,事业慢慢就做大了,取这个意思。自己常常要想到的时候,要名符其实。出家的时候,名字是师父起的,佛门里头懂得这个道理,比世间人更清楚,所以要实至名归。我们的辈分是「净」字辈,取一个「空」,念念不要忘记心地要清净,一切世出世间法都不染著,这是空,常常想到。如果自己不能够做到,那人家叫你这个名字就是骂你,你能不起惭愧心吗?所以,名号立名的因由如是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
佛的名号那就不是为自己,他自己功德圆满,哪来的名号?万名都没有办法赞叹他。佛的名号是因众生而建立的,不是因自己。譬如释迦牟尼佛,任何一尊佛在现代这个时代、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,叫什么名字?决定是叫释迦牟尼。为什么?「释迦牟尼」是此时此处教化众生的教学总纲领、总原则,对症下药。你看现在这个世间众生没有慈悲心,自私自利,怎么教他?释迦,释迦是什么意思?仁慈,对人、对万物要仁慈。牟尼的意思是清净,对自己,我们现在人自己心地是最不清净,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,所以用牟尼,你把这些东西统统舍掉就心地清净。所以,释迦牟尼是佛在这一段期间,也就是他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一万二千年教化众生的总纲领、总原则,这个要懂。
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什么?就是学个仁慈、学个清净,否则的话他的名号就没意思了。如果我们释迦牟尼佛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,这个名号一点都没用,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个仁慈、各个清净,这没用了。到极乐世界,一定还是要用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?这个名号都可以翻的,不难,「阿」翻作无,「弥陀」翻作量,「佛」翻作智、翻作觉。你看那个地方需要的是什么?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觉悟,他需要这个。仁慈清净统统具足,不需要再讲这个课程,要明白这个意思。诸佛菩萨的名号,佛的名号是代表性德,自性本具的,菩萨的名号是代表修德,菩萨在因地。都不是随便起的,都是帮助众生的,时时刻刻提醒大家的,你迷失了自性,不懂得回头,菩萨就用修德帮助你回头。
在中国大乘四大菩萨,大乘四个纲领,就是课程,四门主要功课。第一门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。你看「地」,地是大地,「藏」是什么?宝藏,大地里面不但含著有七宝,大地生长的这些万物提供给我们生活必需,都是宝。五谷杂粮是宝,蔬菜水果是宝,我们一天都不能离开它,这都是大地的宝藏,用它来代表心地。你看到大地有出生这么多宝藏,含藏这么多宝藏,你就知道我们的心地,我们的心地有无量智慧、有无量德能、有无量的才艺、有无量的相好,没有一丝毫欠缺,心地。你要怎样把它开发出来?一开发出来之后,能生万法;惠能大师见性之后说得好,能生万法,这才能够利益众生。用什么方法来开发?地藏菩萨教给我们的孝亲、尊师。所以,净土宗的修行,遵守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「净业三福」做为最高指导原则,头一句就是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这是地藏菩萨,用孝亲尊师开发心地宝藏。不知道尊重别人,不知道孝顺父母,你心地虽然有宝藏,开发不出来,得不到受用,然后你就知道《弟子规》是多么重要。
有地藏之德了,再往上提升,观世音菩萨代表。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是大慈大悲,把我们的孝亲,把我们的孝亲孝顺一切众生。所以《菩萨戒经》里面佛说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这孝扩大了,这是大孝。我们尊重我们的老师,把尊重老师的心、行为尊重一切众生,这是观音菩萨。文殊菩萨教给我们智慧,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以感情用事,要用理智。人是最容易流於感情,感情就造业。能够有理性,用智慧做主,而不是感情,这就不会造业。普贤菩萨落实,把孝亲、尊师、慈悲、智慧落实在生活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叫普贤。你看看大乘法就教这个东西!你都要懂,你要真学,学不尽,活到老学到老,学不了。所以,菩萨是因地修行,那都是重要的原则。
我们一进山门,你看山门里面,你一进门见面看到谁?看到弥勒菩萨,表法的,上第一堂课。第一堂课是什么?笑面迎人。我们好像有一段时期提倡微笑运动,那就是弥勒菩萨。人见面都是板著面孔,这个让人看了多不舒服,人与人之间要常常笑脸相迎。弥勒菩萨肚皮很大,表示什么?能包容。所以供那个像它是教你的,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入佛门?满面笑容,什么都能包容,你才能进入佛门。四大天王表法护持正法,护持谁?护持自己的正法,这个要懂。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负责尽职,无论我在哪个岗位,我要负责任把我的工作做好。我们今天是出家,出家这是个行业,出家的事情是什么?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,这就对了。释迦牟尼佛如果用现在人的说法是职业教师,他从三十岁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,七十九岁圆寂,我们用现在的话说,办班教学四十九年。现在佛门里面这些仪规在释迦佛来说统统没有,全是教学。我初学佛,我搞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将来从事哪个行业好,他替我选择。而且教我学释迦牟尼佛,第一本教我念的书是《释迦方志》、《释迦谱》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,好好去看,好好去学,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,这个路子对了。把佛陀在经典教导我们的,认真努力去做到,解行相应你才真正有受用,就负责尽职。
现在,最近这二十年,我们采取科学技术,我们利用网路,用网路用了十几年,用卫星也用了六年,产生很大的教学效果。所以这些科学工具,我们要善於利用。别人拿到这个工具去教人杀盗淫妄,暴力色情,这造恶业,造罪业,我们是用它来传佛法,教人走正道,这好事情。科技没有善恶,要会用它,这个东西不能不重视。马哈迪长老告诉我,现代传媒可以毁灭一个国家,我回答他一句话,现代传媒也能拯救世界,看你怎么用。如果你真正有良心、有智慧、有善心,就能拯救世界,如果说是迷惑颠倒,以利为中心的话,这个世界会毁灭。孟子说得好,「上下交征利,其国危矣」,现在由於媒体的传播,全世界人都争利,这世界还会好吗?所以非常之可怕,我们要懂得。天王教我们护法,把自己岗位工作做好,跟别人合作,这个社会是群体的,要互助合作,每个行业都不能缺少。宗教是属於社会教育,对於师道的兴衰它占的比例很重。
南方增长天王是教我们日新又新,天天求进步,不进则退。西方、北方两个天王是教给我们方法,这方法里头就是原则,怎样能够把前面两桩事情落实。必须要多看、多听,所以西方是广目天王,多看,北方是多闻天王,多听。我们中国人讲「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」,广学多闻,他提供我们这个。所以他不是神,他是个教师,他是教人,现在都把他当作神明去拜,都搞得社会上说我们迷信,你说冤不冤枉?明明是最好的教育,它变成迷信,这让我们不能不悲哀。佛法里面弘法的人才没有了,才落到这种现象,我要不是遇到章嘉大师,不是遇到李老师、方东美先生这些大德的接引,实在讲,我以为佛教是迷信,不会走上门来的,这个地方跟我是绝缘的。遇到这些大德,他们把这个讲清楚、讲明白,我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,原来是大学问、大福德、大好事。才真正发心奉献,用这个做为我自己一生终身的职业,认真努力来学习。这五十七年来愈学愈欢喜,这个欢喜是年年往上升的,没有终止,更没有倒退,无量的欢喜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