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八九五卷) 2008/1/20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17-189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经文第五段「请佛居殿」,从这里看起。我们将经文念一遍:
【尔时帝释。奉为如来敷置座已。曲躬合掌。恭敬向佛。而作是言。善来世尊。善来善逝。善来如来应正等觉。唯愿哀愍。处此宫殿。】
这段经文不太长,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,给我们说的经文,说的是「三业崇敬,以为请仪」,请法的仪规最重要的是三业崇敬,三业是身、语、意,我们把经文对一对就明白了。『尔时』是世尊升忉利天,到达忉利天主的宫殿这个时候。帝释天王,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,就是佛经上讲的忉利天主。世间也有些宗教称他为上帝,称他为天王,都是指的『帝释』。『奉为如来』,这个奉是三业恭敬奉请,佛是老师的地位,是师长的地位,帝释天跟世尊在一起是弟子,就是以学生对老师的礼节,这点他给我们做榜样、给我们做示范,非常重要。为如来『敷置座已』,在讲堂里给老师布置一个坐席,我们现在讲布置坐位。『曲躬合掌』,这是身业,『恭敬向佛』是意业,『而作是言』是语业,身语意你看看三业恭敬。世出世间求学、求道要怎样才能得到?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面说得很多、说得很好,他老人家说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我们看看忉利天主对待老师,释迦如来是他的老师,你看他是多么恭敬。
所以自古以来老师传法给学生,在中国人讲师承,传给哪个学生,老师决定没有私心,如果老师有私心那就错了。老师要找个真正的法器,法器是个比喻,器是个器皿,好像这个茶杯,这是个器,它可以盛茶水,这个器皿里面很干净,茶水就可以盛在里面去。如果它不是一个器,你想给他一杯茶,没东西装,用手不能捧,必须要是个法器。法器的条件是什么?没有别的,就是诚敬,这印祖讲的,你有一分诚敬你能接受一分,你有两分诚敬你能接受两分。老师教学,一个课堂里面,我是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,我们同学二十几个人,每天都在一个教室上课,老师说法没有偏差,同学得益不一样,得利益不一样。我们讲哪个人聪明,哪个人有善根,这些话都不可靠,聪明、善根都摆在第二位,不是第一位。第一位是什么?第一位就是诚敬,真诚心、恭敬心,对於老师没有怀疑。这个老师,第一个对於世尊没有怀疑,对於世尊所传的法没有怀疑;传的法是经典,原文的经典是梵文写的,从梵文传到中国翻成中国文,对这些翻经的大德没有怀疑;对现前的老师有信心,没有怀疑;对自己有信心,我能学得好,我能学得像佛、像菩萨,这也没有怀疑,这才叫诚敬。我说了这么多,有一桩怀疑,那就什么都得不到,你对佛怀疑,那你根本不相信。如果你对经典怀疑,你什么也得不到;你对於翻译的人怀疑,同样。对於现前老师怀疑,真的,你所学的充其量是什么?现在讲的佛学常识,佛法里面的精髓摆在你面前,你不认识。所以你能学到多少东西,确实不在老师,在你的信心,如果信心达到纯净的程度,你就开悟了,你就成佛了。
你看我们在古来祖师大德里面,在传记、语录,禅宗的这些语录我们读到,这个学人在老和尚座下听经闻法,一句之下豁然大悟。那什么原因?现在我们知道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一句说得好,可是很多人疏忽了,经上讲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没有别的,他怎么会开悟?就是信心清净。以清净的信心来闻法,一句话当中大彻大悟,他就成佛,他就通了。我们今天听经、今天学教,为什么不能成就?贪瞋痴慢疑,现在上面不讲,疑,疑没有断,大乘教里面佛说得很好,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。菩萨对世间法一无所求,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,他所求的是道、是想开悟、是想成佛,你有疑这就产生障碍。无论你是读经、你是听教或者参禅、念佛,都不能成就,就坏在这个字。然后我们就能够体会到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为我们这些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为的是什么?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中断过!天天讲,不休息的讲,上课时讲,下课还是讲,对一个人也是讲,两个人也是讲,几百人几千人也是讲,只要开口讲话都是讲,没有一句废话。完全是在教人,帮助人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诸佛菩萨一生干的这个事情。可是听的人怎么样?听的人不信,疑虑很多。佛知道众生业障、习气很重,那要怎么样?不断重复的薰修,这样才能培养他的善根,才能够增长他的善根。一定要到什么时候开悟?「信心清净」就开悟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这句话,是开悟的秘诀。你的信心不清净,你就没法子开悟,老师或者没开悟,为什么?老师信心不清净,他能讲,没讲错,学生信心比老师信心更清净,哪个人先开悟?学生先开悟。这事情很多,世法、佛法里面都有。你看看古时候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,你问问他老师是不是状元?很多状元的老师是秀才。在佛门里面,我们现在知道成名的这些大师、大德,在中国非常著名的玄奘大师大家晓得,智者大师、永明延寿大师、慧远大师,这都是真的大彻大悟,他的老师呢?他的老师没有人知道,这是什么?青出於蓝而胜於蓝。为什么学生有这么大的成就,老师没有?一个就是信心程度有差别,另外是福德、因缘有差别。
所以老师教我,我也常常勉励同学,大家都想一生有成就,成就在自己,不在别人。你看看佛给我们讲四缘生法,大家都知道。「亲因缘」,这不必说,统统具足,平等的,亲因缘是你本来是佛,《华严经》前面我们读得很多,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、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是亲因缘,你阿赖耶识里有佛种子、有菩萨种子,十法界种子统统具足,你也有地狱种子,你也有畜生、饿鬼种子,你也有佛菩萨种子,统统具足,人人平等,这是第一个,这最重要。第二个「所缘缘」,这不一样,你有佛种子,你天天想作佛,这是你的所缘缘,天天想作佛。想作佛的念头一时一刻都不间断,这叫无间缘。你看看四种缘,这三个是自己身上具足的,我这三个缘要是统统具足,剩下就是增上缘,就是外面缘帮助你,这是增上缘。增上缘再好,这三个缘缺一个你不能成就。三个缘当中第一个不会缺的,会缺什么?第二、第三,所缘缘,你去缘名闻利养,你去搞这个,那你就成不了佛。你去搞贪瞋痴慢,你成不了佛,道理在此地,你要懂。我们这一生想成就,那个目标、方向要正确,一丝毫不可以偏差,我这一生就是想作佛。自己业障重,我们的外缘不好,这一定要知道,知道怎么样?我们自己要知道防范,我尽量少跟外头接触,尽可能的避开,不受它的干扰,尽可能天天接近佛菩萨。佛菩萨在哪里?在经典。这个诸位要晓得,佛陀在世,你要亲近他老人家。他不在世了,他讲得很清楚,三宝,佛陀在世佛宝第一,佛法僧;佛不在世的时候法宝第一,法佛僧,甚至说法僧佛,佛都摆在最后。我们要依法不依人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智不依识,这个道理要懂,我们这一生才能有成就。你要是搞错了,搞错了吃亏的是自己,与佛菩萨、与佛法都不相干。
你这一生怎么样才能成就?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给我,看破、放下,你就会成就。我第一天跟他见面,第一句话我就向他请教,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,我知道佛法是世出世间无比的殊胜,这个我知道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很快能够契入境界?每位老师传法的方式不一样,我这一生亲近他老人家,见到特殊传法的方式。我的问题提出来,他不说话,他眼睛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我们两个对看大概看了半个小时,半个小时之后他老人家说了一个字,有。我等他的开示,等了半个小时才等到一个字,「有」,我们的精神马上就提起来,很注意去听。说一个字他就不说了,大概又等了五分钟,慢吞吞的告诉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我讲得很快,他语气比我这还慢,字字句句都好像在定中出来的,在那样的氛围里。我年轻,章嘉大师大概大我三十八、九岁的样子,那是我们祖父一代,我二十六岁跟他,那个时候他六十五岁。我们没有那么深的定力,我听了之后随口又问了一句,从哪里下手?他告诉我:「从布施」。这是头一天见面。我一生奉行,学了二、三十年才体会到他的密意,密意是什么?传法真的像他老人家那个态度才真行。但是他老人家那个方式,我们现在用不行,不契机,为什么?听众都跑光了。大家在一个讲堂,一句话不说,坐在那里坐半个钟点,人都跑光!我们体会到:你提出问题,你的心不清净,你还是心浮气躁,心浮气躁给你讲的东西,耳边风,你听了之后你做不到,你不得受用。所以必须等到你、看到你整个的心情定下来才跟你说,那个管用,一生不会忘记,而且真的会依教奉行。
这种教学方法很特殊,我一生没有遇到第二个,方老师给我讲课的时候滔滔不绝,李老师亦复如是。只有章嘉大师一、二个钟点讲不了十句话,所以你跟他在一起完全在定中,他老人家给我们的印象,行住坐卧都在定中。所以佛经上讲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你见到章嘉大师你才懂得这两句话的意思,你见到无有不定时。你们看到他老人家照片,这他送给我的,他这个服装一年四季就是这样的,冬天很好,没有问题,穿得很暖,他夏天也是如此。在台湾第一次印《大藏经》,翻印日本的《大正藏》,这些老一辈的大德们,法师、居士,请章嘉大师率领,在台湾环岛宣传,推销《大藏经》。夏天,夏天很热,道源老和尚年轻多了,他大概大我二十岁,也随行跟著一起去。看到章嘉大师穿了那么多衣服,不觉得热,他好奇,向大师请教,他说「大师,你穿得太厚,热不热?」大师回过头告诉他一句话,「心静自然凉」。他是个讲经法师,听了之后很惭愧,穿得很薄,还得拿著扇子不断在搧,看到章嘉大师如如不动。这是道源老和尚告诉我的,不能叫人不佩服,心净、心定,定生慧。
所以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实相般若。实相般若现前,那就恭喜你,就是禅宗讲的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所以学东西最怕的是心浮气躁,没有耐心,那这个人不但佛法不能成就,世法成就也很有限。所以我们真正要学,你一定要记住,严持戒律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如果把戒律放弃了,你还会有什么成就?戒律是基本的规矩,叫你一切都有规矩,有规矩就能得定,你的意志、精神能集中;没有规矩,这就什么都做不到。我们现在看看全世界,佛门弟子在家「十善业道」做不到,出家「沙弥律仪」做不到。佛法为什么衰?你懂得这个道理就明白了,当然衰!确实没有耐心。许多大学请我去上课,我不愿意去,原因在哪里?学生没有耐心,学生心浮气躁,那我去白费时间,我不如在自己道场讲经。我在澳洲每天讲经四个小时,我们的听众有耐心,四个小时从头到尾全神贯注在听讲。到学校去上课,你看看大学生,他们的耐心大概只有十分钟到十五分钟,然后就东张西望,心神不定,这个课还有什么好上的,他们一堂课只有五十分钟,所以就不用去了。我到学校主要的,参加学校教授们的座谈会,跟老师们聊聊天、谈谈话,这个有意义,学生让他们去教去。
我们要成就,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这是基础。为什么要学《弟子规》、要学《感应篇》?这个道理要懂。世尊在《佛藏经》,不是《大藏经》,经集部里有一部经叫《佛藏经》,分量不大,这个经上讲的一句话,佛弟子「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认。由此可知,释迦牟尼佛的教学,很重视循序渐进,就像我们读书一样,你一定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不能够躐等,循序渐进。因此佛法传到中国,小乘经翻译得相当完备,就是《大藏经》里面的《四阿含》。我们的《四阿含》,跟南传巴利文的经典比较,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大概巴利文经典比我们多五十几部,你们想想看,《阿含经》分量都不长,《四阿含》总共合起来,差不多也将近三千部的样子,它只多五十部,太少了,我们翻得很完整。所以在隋唐时候小乘有两个宗,这两个宗是必修课,不管哪个宗派都要学小乘,小乘是基础。可是唐朝中叶以后,我们中国佛教无论在家、出家不学小乘。不学小乘,怎么学法?用儒、用道代替。确实儒道里面的思想,跟小乘差不多,如果在心量上来讲,比小乘人心量大,更容易接受大乘。所以这两个宗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,宋朝中叶以后这两个宗都没有了,现在变成历史的名词。
所以古时候无论是在家学佛,或者是出家学佛,没有不学儒、不学道的。你看看古来祖师大德他们的注疏,像清凉,我们学《华严》,用的是清凉大师《疏钞》,李长者的《合论》,李长者是在家居士,一僧一俗,他们的注解当中引用儒、引用道,引用《庄子》、《老子》、四书五经很多,都通!我们今天儒不学,道也不学,小乘也不学了,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话,非佛弟子。我们自称皈依了,称三宝弟子,上面佛给我们加了一个字,非,佛不承认,我们自己要好好去想想。儒从哪里学?最接近的,我们找近路,找近路什么?我们找行门,我们不要去找解,解,大乘经里面有,全都包括,我们找行门,行门就是戒律。儒家的日常生活规范是什么?《弟子规》,道家的生活规范《感应篇》。我们只要把儒跟道这两样东西学好,再学佛的基础,基础的规范是十善业道。我们这样子做法还是有依据的,不是我创造、发明的,我没有这个能力。我依什么?我们是依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的净业三福,修净土宗最高的指导原则,就是佛这个三条一共十一句。第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头一条。这一条你做到佛称你为「善男子善女人」,经上这个话太多了,没有这第一条,你不是一个善男子善女人。入佛门的基本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,就第一条做到。所以我们孝亲尊师学《弟子规》,慈心不杀学《感应篇》,然后再学十善业道。有这个基础之后,这第二条,第二条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你这就明白了,这才叫为佛弟子。没有前面那一条你就想作佛弟子,假的,这个佛法叫什么?叫结缘皈依,跟佛结个欢喜缘,实际上不是的,你对於佛法真的还是一无所知,所以结缘。
密宗,你看密宗的大德,这些活佛,呼图克图仁波切跟大众接触的时候,都是给你做结缘皈依。给你摩顶,传你一个咒,结缘的,为什么?你基础什么都没有。在佛法也可以,显教结缘皈依,为什么?你不具备这条件。有这个条件,这才能够正式传授三皈、传授五戒,出家有三皈五戒的基础,才能传授沙弥律仪。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做到,才是真正的出家人,这是佛弟子。比丘戒、菩萨戒,说实在的话,现在人很不容易做到,尤其是比丘戒。这一生我们要学蕅益大师,蕅益大师受三坛大戒之后,自动退比丘戒,他知道做不到。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修什么?菩萨戒沙弥,真能做得到。他的弟子,我们俗称为徒弟,他的徒弟,他的侍者成时法师也了不起,《蕅益大师全集》能够流传后世,这是成时大师的功劳,他把它整理、编辑、刻版、流通,成时大师。成时自己一生,老师是沙弥,他不敢称沙弥,所以他称什么?出家优婆塞,优婆塞是在家居士,我是出家的居士。这什么?名实相符,这不是普通人,佛菩萨来示现给我们看,要我们做个名实相符。在佛门里面我们称呼很重要,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,要名正言顺,名分很重要。
现在一般人对年岁大一点的,稍微有一点声望都称大师,这不可以。在佛门里面大师都是称佛的,祖师不称大师,翻译经典的人不称大师,你看翻经的人称三藏法师,他通达经律论三藏,等於说他的学历,称三藏法师。禅宗里面称禅师,教下称法师,密宗里面称阿闍梨,没有称大师的。但是有个例外,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,不是他自称,后人尊称,而且什么?都是他已经往生,他不在世。他在世的时候还是称法师,你看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都称法师,老法师,没有称大师。他老人家往生以后称《印光大师全集》,最初是《印光法师文钞》。这个我们要懂,人家称我们大师,我们给他解释,这也是上一堂课,佛学常识,不可以随便称。我们称他法师这是真正对他尊敬,称他大师你说是什么味道?譬如你是个平民,我见了面称你总统先生,你听了怎么样?不是当面挖苦你吗?你不是这个身分,我用这个来称,是当面来挖苦你。不可以称大师,称大师不是一个恭敬的话,他真的成佛了才可以,他没有成佛不可以,所以这些常识不能不知道。我说了这么多话,最主要的就是断疑生信。我们对佛、对我们的本师,最初的老师,我们也没有称大师,我们称本师。现在称南无本师,南无是皈依的意思、皈命的意思、恭敬的意思,它有三个意思。我们恭敬本师,我们根本的老师,没有称大师释迦牟尼。佛翻成中国意思是圣人、圣者,它本来的意思是觉者,就是觉悟的人,佛是个觉悟的人。释迦牟尼佛觉者,释迦牟尼佛智者,是智慧的人、有大智慧的人、有大觉悟的人,这个意思。
帝释,这忉利天主,是学生,对待老师你看这样恭敬,为如来接待他,把讲堂布置好,讲台布置好,坐席布置好。『而作是言,善来世尊,善来善逝,善来如来应正等觉』。我们先讲「善来」,善来是好来的意思,古印度欢迎词用这个术语,古印度对於贵宾来的时候,都称为善来,你来得太好了,是这个意思,这是欢迎的敬词,敬重的词。下面说了「世尊」、说了「善逝」、说了「如来」,印证这句,这是对佛的赞词,佛的十个号,十号是对佛的称赞。这也是佛学常识,我们先把十号简单介绍一下。在佛经上说,远古的时代,佛讲这个世界的形成,专门讲我们现在贤劫这个娑婆世界,一个大劫里面我们知道有四个中劫「成住坏空」,我们只讲成住,坏空就不讲了,坏空什么都没有。劫刚刚成的时候,我们用这个地球来做比喻,地球上形成这是成劫,成一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地球上才有人住,那叫住劫。地球上的人从哪来的?外国人讲进化,人是猿猴进化成为人,这个说法很难讲得通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现在还看到有猿猴,为什么猿猴一部分变成人,还有一部分还在做猿猴?这讲不通。如果人是猿猴变化成的,现在猿猴应该找不到。佛说的是从外太空来的,也有人这么说法,地球上的人是别的星球移民过来的。佛是这么说的,光音天移民过来的,光音天是二禅天。
所以讲劫初,那个时候人还没有什么污染,光音天看到地球的形成,在太空当中是蓝色的星球,真的是很美,喜欢这个地方,到这个地方来住,大概也来了不少。那时候对於佛菩萨的赞叹就有万名,不是十号,万号,对他的赞词。时间久了,众生被外面环境染污愈来愈严重,根性就迟钝,那怎么样?这名号太多了不行,太多记也记不住,减为千名。现在我们人间千名没有了,释迦牟尼佛在世,二千五百多年前不说千名,说十名,讲佛十号,没有讲千号。但是天上还比人间清净,所以帝释就千名。你到忉利天,忉利天上赞佛是千名,忉利天人对天主的赞叹也是千名,这我们能想得通的。所以人间比天上染污严重,所以「众生弥昧,则减为百名」。到现代,现代就是我们讲最近的三千年,「众生更愚,则减为今之十名」,就十个名号。「天竺俗法有十名」,天上天人根利还有百名,佛经里说「大日如来」,实在讲大日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,他在天上示现成道,在天上应化,在忉利天,所以他有「百八名号」,一百零八个名号,释迦牟尼在人界成道,「故亦应之而立十号」。这是把佛的十号,为什么有十号这段事实说出来。现在我们能够领会应该比古人容易,古人实在是难,为什么?没有资讯,交通不便,老死不相往来,生活的知见都有局限。现在我们得利於高科技,有网路资讯、有便捷的交通,地球变成一家。就在这么一个小小地球上,居住不同肤色的人种,不同的文化,不同生活方式,不同的语言,不同的族群,有不同的习俗。对於佛经上讲的这个事情能理解,天上人间当然更不一样。所以古印度有十号。
十号里面第一个是「如来」,这个意思《成实论》里面讲,「乘如实之道而来,而成正觉,故名如来」。这个意思我们说得白一点,如来是什么意思?如真实之道,实是真实,真实是什么?真实是法性,乘是比喻。他是乘如实之道而来的,来到这个地方示现成正觉,示现成佛,这称如来。把它的范围要是延伸来引用,菩萨也是乘如实之道,阿罗汉也是乘如实之道。佛给我们说,如实之道是人人都具足的,所以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;换句话说,你有没有如来的德号?有,你有,他也有,大家都有,自性觉。在佛法里面另外一个名词叫佛性,佛说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凡有佛性将来必定作佛」,这不就大家都有的吗?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现在你有障碍,这个障碍就是你迷了,你迷失自性。怎么迷的?你有妄想、你有分别、你有执著,这是三大类的烦恼。妄想叫无明烦恼,你糊涂了,你迷了,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。第二大类叫尘沙烦恼,尘沙是比喻,像尘沙那么多,多到没办法计算,这是什么?这在《华严》上讲的分别,你有这个烦恼,所以你的自性不能现前。第三个是更严重的执著,执著叫见思烦恼,就是你的见解错了、你的思想错了,自以为是。佛说得很清楚,你能把见思烦恼断了,你就成正觉,成正觉就是阿罗汉。你再更进一步,能把分别断掉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,真的分别没有了,你就成正等正觉,正等正觉是菩萨。再把妄想放下,妄想是什么?起心动念,不起心、不动念你就成无上正等正觉,那就是如来、就是佛陀。所以大家要晓得,佛法里头修学没有别的,彻始彻终就是教你放下,放下你就看破,看破你就更放下。所以放下帮助看破,看破帮助放下,就是这两个相辅相成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没有别的。
我到二十年之后,非常感谢章嘉大师,为什么?第一天就把这个秘诀传授给我。当时传授给我,我并不了解,我了解得很浅,学布施。确实学布施破除悭吝,我贪心不多,但是很吝啬,为什么?自己生活太苦,所以非常珍惜,自己生活所需的东西很爱惜。喜欢读书,书都不肯借给别人看,为什么?别人看的时候把我的书看脏了,我很喜欢干净。所以从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后,心量慢慢拓开,我能够更刻苦的去帮助别人,心爱的东西人家要喜欢也能够割爱,不像从前那么计较。五十七年了,年年在放、年年在放,愈放愈宽。所以老师头一天就教我,凡夫要想作佛就这么个方法,你先放下。放下你才开一点智慧,这一点智慧帮助你再放下,再放下智慧又增加一点。放下什么?放下烦恼习气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是烦恼,这个东西障碍智慧,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所以到信心清净的时候,你自性的实相智慧完全现前,不要学,这个诸位要晓得。学也是个增上缘,不是很重要,放下很重要。
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示现的,做的样子,他学了十二年。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,我们中国古人讲寻师访道,学了十二年,到三十岁,印度当时这些大德、高僧、名流学者,他统统见过,都跟他们学过。十二年之后他就没地方学了,没地方学就是我们讲毕业了,毕业之后管不管用?不管用。所以到恒河旁边找棵大树底下去入定,要知道他这个入定是放下,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,这才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问题解决了。如果十二年所学的不能放下,给诸位说,变成障碍,叫什么?所知障。这个我们学佛的同学,无论在家、出家不可以不懂,学了要放下。放下什么?不执著、不分别,我们只要做到这两个就行了。不起心、不动念做不到,做不到的不说,我们就做这两个。学了之后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就是智慧,就是后得智:如果学了之后有分别、有执著,就变成所知障,亏吃大了。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疑是烦恼障,所学的东西不能够放下分别执著是所知障。
在中国出现了一尊佛,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给我们表演的,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没有学。虽然参访五祖忍和尚,在五祖道场住了八个月,五祖分配他的工作,是厨房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,用现在话说做义工,在常住做义工。讲堂没有去过,禅堂也没有去过,最后传法,五祖把衣钵传给他,什么原因?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。这个你要懂,放下才行,放不下不行。这就是说明,释迦牟尼佛学,放下!六祖大师放下,没有学也行,六祖悟的跟释迦牟尼佛悟的完全平等,是一桩事情,是一个境界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学跟无学不重要,重要是真正放下,把你的烦恼习气全部放下,你就成功了。为什么?佛在《华严》上讲得很好,智慧、德行、能力、福报,是你自性里头统统具足,外面没有。所以佛家称内学,一切向自性当中去求,不要向外面,外面没有,外面找不到。向外求的很辛苦,得到的有限而且副作用很多,副作用不说别的,跟一切众生结不善的缘,这个麻烦就大了。所以连世间善人都教导我们,一个人知足常乐,应当是於人无所争、於世无所求,这就对了。这些都是讲的乘如实道而来,所以这称如来。
第二个名号叫应供,「应受人天之供养,故称应供」。为什么?他是老师,他不为自己,他一生为教学,老师如果我们不供养他,他就没有法子生活。所以在古时候,在中国两种人应供,第一个是老师,第二个是医生,中国从前医生是救人的,他不是赚钱的。所以大夫来看病,给你治病,病治好了他走了,家里送一点礼物给他。家庭富裕的多送一点,清寒的少送一点;实在贫穷没办法供应的,大夫都是布施医药。他的存心、行事是救人,所以这种人要供养他。老师是终身教师,从前教学没有收学费的,所以家长对老师逢年过节送点礼物,送钱、送粮食来供养老师。佛、菩萨、阿罗汉他们的身分全是老师,你说要不要供养?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不像现在,现在做老师,他在学校服务,学校里面有工资给他,不像从前,从前教私塾没有人给工资给他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职业教师,教学四十九年,他没有道场,没有学校的硬体设施,没有,他教学的场所在山林、在树下、在野外,老师坐在树底下讲学,学生们围绕著一起来听,这样的方式。他的生活托钵,每天出去托钵一次,他们中午就吃一餐,一天吃一餐,接受供养。所以佛在戒经里面接受供养四大类,第一个是饮食,第二个是衣服,第三个是卧具,第四个是医药,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供养,叫四事供养,应受人天之供养。所以接受的道理要懂,我真正发心,不从事於生产事业,那你就要接受人天供养。
现在由於科学技术发达,生产事业也提升了,一般人也渐渐富裕,供养的财物多了。多了怎么办?你说人家来供养法师,他好心想来种福田,我们自己要衡量一下,我们有多少的福田来给他修福。如果不是福田,他也种下去了,行,佛门里面有句谚语,「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,那就变成债务,今生道业不能成就,来生要还债,这不能不知道。我们自己没有德行怎么办?接受过来之后,要知道要替他培福这就对了。决定不可以拿来自己享受,你自己享受那你就完全错了。佛教给我们「以戒为师」,还有句话「以苦为师」,这要知道。佛陀当年在世过的是什么生活,我们要常常记住,今天我们修学有这么好的环境,比世尊在世的僧团,你说超过多少倍。他们真干,还怕自己没有福报,我们今天干假的,还以为自己福报很大,这个帐怎么算法?今天我回到这个地方来,正好遇到过年,大家喜气洋洋。我们恒顺众生,欢度这个丰年,过年之后,我们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法。佛门里面常说「一钵千家饭」,我们的饮食起居要简单、要简化。所以将来我希望还是能过著丛林的生活,一个菜、一碗饭。过堂吃饭是佛门的规矩,佛法特别是大乘,重实质不重形式,但是佛门现在形式也没有,所以好的榜样还是要建立,给大家看看,传统的佛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。
佛法传到中国,在当初,可以说一直到清朝雍正、乾隆年间,依旧是正法住世,还没有变质。佛教变成宗教,大概总是在同治以后,或者更前一点道光,道光、咸丰、同治以后才变质,在过去是教学。你看中国丛林制度,丛林是中国佛法的特色,就是把佛法正规的学校化,丛林就是学校,就是大学。丛林的主席,就是方丈、住持,是校长,他下面三个纲领职事,你细细一看你就晓得,这是大学。首座和尚管教学,维那管训导,监院管总务,你看现在大学也是这三个执事。在佛教就是称呼不一样,称首座、称维那、称监院,实际首座就是大学的教务长,维那是训导长,监院是总务长,工作完全是这么分的,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,就是学校。天天上课,解行相应,寺院它有禅堂、有念佛堂,禅堂、念佛堂是行门,喜欢参禅的有禅堂,有堂主领导,喜欢念佛的进念佛堂。学教经典也是分座讲经,如果这个寺庙人多,讲经的法师也多,同时可以开「华严」,可以开「法华」,可以开「般若」,可以开「方等」,有好几个讲堂,喜欢到哪里去学习的一门深入,有解有行。初学的进忏悔堂,学戒律,奠定基础,有考试,它是学校,跟宗教真的没有关系。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是供老师,尊师重道,释迦牟尼佛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,而且都著重在表法的意思。
大殿里面供佛菩萨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是报本反始,不忘记以前老师教诲的恩德,念念不忘。从释迦牟尼佛以来,代代相传这些老师、历代祖师大德,我们今天才能学到佛法,这个恩德不可以忘。我们学得好才能报答,才对得起他们。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,看到他是佛,我本来也有佛性,我这一生要学得跟他一样,看到观音菩萨,我要像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;看到地藏菩萨,我要像地藏菩萨那样的孝亲尊师;看到文殊菩萨,我要像他一样有智慧,他是表法的。常常看到这些像,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认真努力学习,他代表这个意思。现在这个意义都没有了,都把它当作神明去膜拜,错了。佛教教育变成了宗教,非常不幸,他是大智大觉,现在变成迷信,你说冤不冤枉?我们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?怎么能对得起祖师大德?所以今天我们回到这个地方来,志同道合的同学们,我们发心一起来做,把释迦牟尼佛本来的面目呈现给这个时代。前几年我在澳洲,我们在澳洲办净宗学院,澳洲政府注册的时候我们是属於宗教,这出家人办的是宗教,学院还是宗教。可是我们学院办了一年之后,澳洲政府跟澳洲这些大学,到我们那里参观之后,他们说:他们不是宗教,他们是学术。我们不必自己辨别,做出来让别人自己说,这就对了。宗教,我们要给它加以新的解说,照中国的字来说,宗是什么意思?「宗」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是主要的,第二个是重要的,第三个是尊崇的,值得尊重、崇高的,「教」是教育、是教学。用中国字来说,宗教就是主要的教育,重要的教学,是值得一切人尊重、推崇的教育,这个意思好,这跟外国的讲法不一样。
第三个名称,佛的第三个号叫「正遍知」,正是正确,决定没有错误;遍是圆满,没有欠缺。就是我们一般俗话说「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」,这个话很难说,谁敢说这个话?佛告诉我们,全知全能是你的自性,你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。《华严》,在「出现品」里面,佛说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」,这就是遍知。究竟圆满的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我们要是读《坛经》,看了能大师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之后,说的二十个字五句话,这个正遍知你就会肯定,你不再怀疑。他开悟之后,等於说是给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报告,说明他的境界。他第一句话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是头一句话,清净不是学来的,你本来清净,你现在被染污了,你把染污的放下,你本来清净不又浮出来了吗?第二句话说「本不生灭」,印度许多宗教、学术界都追求大般涅盘,大般涅盘就是不生不灭,能大师告诉我们:自性本来没有生灭。第三句说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智慧、具足德行、具足才艺、具足福德因缘,没有一样不具足,你什么都不欠缺。第四句说「本无动摇」,你的心是定的,像章嘉大师一样,行住坐卧都在定中。他本来就是这样的,现在怎么会变成心浮气躁?末后一句话「能生万法」,这个宇宙万有从哪里来的?自性变现的。自性变现,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!没有不知道的。不知道是什么?你迷惑了,你要是不迷,样样知道。能大师这二十个字说得太好,佛是这些意思散在大乘经里面,他老人家用二十个字把它描绘出来,很难得,很不容易。叫正遍知。
我们现在这两个都做不到,我们的知见很多错误,自己不知道。自己认为是正确的,实际上错误的,而且我们的知见很有限。到阿罗汉都还不能称正遍知,可以说他正知,但是他不能遍。阿罗汉六种神通恢复,恢复的能力有限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尽,这个能力恢复。我们都没有,要怎样恢复?佛告诉我们,放下执著就恢复,於世出世间法不再执著,你的障碍就去掉,能力恢复。你有天眼,别人看不到的,你能看到。你有天耳,有天眼、有天耳不要用电视、不要用手机,远方朋友谈话,你只要一作意,就是心里想著我要听他的,无论他在哪里,讲话你听得见。这个一作意,我想听他的,就等於说频道就接通。神足,飞行自在,到任何地方去,不需要交通工具,想到哪里身体就到了,三果阿那含就有这个能力。四果,漏尽,不生烦恼了,见思烦恼断了。我们真的要想得到,没有别的,放下就是,只要你肯放下,你就得到。
底下一条「明行足」,三明之行具足叫明行足。三明必须要简单解释一下,在佛叫三达,通达的达,叫三达,在阿罗汉就叫三明。要知道,三明跟三达是一个意思,浅深不同,三明浅,三达深。「智之知法显了,故名为明」,这是讲智慧,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它在起作用,对於一切法显了、明显、明了,所以称之为明。三明也称为智明,也称为智证明,「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」。这讲什么?讲三桩事情,第一个是宿命,第二个是天眼,第三个是漏尽,实际上三明就是六通,比六通更殊胜、更圆满,能力更大、更强,是这个意思。「宿命明,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」,知道自己、知道别人,你想知道哪个人,你心里一想,就好像按钮按通了,那个人过去生生世世的,你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相不相信?你要问我,我相信,我为什么相信?有科学证明。科学怎么证明?现在西方有很多精神科的心理医生,他用催眠的方法。但他不是自己催眠,是把那个人催眠之后让他回到过去世,让他回去再过去世。我们曾经看到一个报告,他回到好像八十世之前,要算时间四千年,四千年前他是男的、还是女的,家庭环境什么样子,他都能说出来。把它录音记下来,等他醒过来之后放给他听,这个跟这个类似。有一个催眠自己,不催眠别人的,美国的凯西,凯西是做自我催眠,在催眠当中他能知道病人过去生,就是在催眠状况之下他有这个能力,知道别人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一些业报,这一生的病因是从哪里来的。很多病因与过去世的行业有关,他能把人的病治好,这个现在科学家承认。凯西在美国有个图书馆,完全收存他自己的资料,他一生当中好像帮过有一万四千多个病例,完整的记录,很值得做参考。所以,全世界有很多人专门去研究这些事情。这是宿命通。
第二个,「天眼明,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」。宿命是知过去的,天眼明是知未来的,知道过去、知道未来。你看阿罗汉就有三明,所以阿罗汉知道过去、知道未来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阿罗汉的能力五百世,宿命知道过去五百世,天眼能见到未来五百世,这是普通的阿罗汉。大阿罗汉就不能说了,我们讲三明是讲大阿罗汉,不是小乘阿罗汉,小乘阿罗汉还是讲六通。也就是说他的能力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、未来五百世,小乘阿罗汉,很难得了,不容易!
第三个叫「漏尽明」,漏是烦恼的代名词,这是指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断了,称为漏尽。「知现在之苦相,断一切烦恼之智也」,这个智慧叫漏尽,漏是烦恼的代名词,漏尽没有了,就是见思烦恼断尽了。也就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常常讲,执著断尽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,他就得到了。所以,执著不是好事情。有人说:我不执著不能办事。对的,你可以用执著做手段。你心里有没有执著念头?有执著念头你是凡夫。心里确实没有执著,而用它做手段,你是菩萨。菩萨在这个世间没有分别,因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这个东西众生叫它毛巾,我也叫它毛巾,众生执著是毛巾,我知道这个没有名字。像《老子》所说的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你们大家都叫它毛巾,我随著你们叫毛巾,你们执著真的有这个,我知道这个没有东西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。菩萨就更高了,菩萨不但没有执著,分别心都没有,清净,到分别心没有的时候才生实相智慧。阿罗汉还不行,阿罗汉只是不执著,他有分别,他的信心比我们来讲清净多了,我们不如他,比菩萨来讲他不清净。所以清净必须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你的清净心才现前。清净心现前,菩提心生了,我们常讲的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就现前。这个心浮现出来这是佛,佛就是这个心,这是你的真心,这是你的本善。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有分别执著,不善,善没有了;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本善、本性现前。放下到一定的纯度,自性的智慧开了,这就讲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则生实相」,生实相就是大彻大悟、就是明心见性,一个意思。所以它是断一切烦恼的智慧,这是看破,烦恼看破了,看破之后你才真放下。为什么你现在放不下?没有看破,这是老实话,看破难,太难了;放下容易,太容易了。
为什么不能放下?就是没有看破。早年亲近章嘉大师的时候,大师曾经跟我讲佛法知难行易。你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四十九年,我们都没有搞清楚。为什么行易?惠能大师一放下就成佛了。凡夫作佛,你说要多少时间?一念之间。一念迷你是凡夫,一念觉就成佛,就在一念,容易!这一念转不过来,是因为你不明了。我们天天在读经,天天在学教,这是一种增上缘,是一种方法,为什么?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,迷得太深了。如果不在经教上用功夫,你一定是胡思乱想,你会增长你的烦恼习气。我学经教是可以把烦恼习气能降温,降一点,好处在这里,我听佛的话,要怎样听了才能受用?要听很久才会受用。如果听的时间很短不起作用,一出门跟外面境界一接触又被染污,自己做不了主。那要听上多久?每个人根性不相同,有人三、五年,这是上根人;二、三十年,中根人;四、五十年,下根人,下根也不错,四、五十年他起作用。我跟诸位同修说,我是中下根人,我天天读佛经,天天跟同学们在一起研究、讨论、讲解,实在讲是自利,不是利他,利他我还做不到,自利,到今年五十七年了,才得一点受用。要不是天天干,早就被世间欲流、欲望埋覆掉了,你就迷了。所以唯一,这是我自己的经验,能帮助自己的,天天读经、天天讲学,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个也好,两个也好,不必要讲堂,不必要很多人,不必。一、两个,碰到人就讲,天天讲、天天学,才能保得住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经文第五段「请佛居殿」,从这里看起。我们将经文念一遍:
【尔时帝释。奉为如来敷置座已。曲躬合掌。恭敬向佛。而作是言。善来世尊。善来善逝。善来如来应正等觉。唯愿哀愍。处此宫殿。】
这段经文不太长,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,给我们说的经文,说的是「三业崇敬,以为请仪」,请法的仪规最重要的是三业崇敬,三业是身、语、意,我们把经文对一对就明白了。『尔时』是世尊升忉利天,到达忉利天主的宫殿这个时候。帝释天王,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,就是佛经上讲的忉利天主。世间也有些宗教称他为上帝,称他为天王,都是指的『帝释』。『奉为如来』,这个奉是三业恭敬奉请,佛是老师的地位,是师长的地位,帝释天跟世尊在一起是弟子,就是以学生对老师的礼节,这点他给我们做榜样、给我们做示范,非常重要。为如来『敷置座已』,在讲堂里给老师布置一个坐席,我们现在讲布置坐位。『曲躬合掌』,这是身业,『恭敬向佛』是意业,『而作是言』是语业,身语意你看看三业恭敬。世出世间求学、求道要怎样才能得到?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面说得很多、说得很好,他老人家说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我们看看忉利天主对待老师,释迦如来是他的老师,你看他是多么恭敬。
所以自古以来老师传法给学生,在中国人讲师承,传给哪个学生,老师决定没有私心,如果老师有私心那就错了。老师要找个真正的法器,法器是个比喻,器是个器皿,好像这个茶杯,这是个器,它可以盛茶水,这个器皿里面很干净,茶水就可以盛在里面去。如果它不是一个器,你想给他一杯茶,没东西装,用手不能捧,必须要是个法器。法器的条件是什么?没有别的,就是诚敬,这印祖讲的,你有一分诚敬你能接受一分,你有两分诚敬你能接受两分。老师教学,一个课堂里面,我是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,我们同学二十几个人,每天都在一个教室上课,老师说法没有偏差,同学得益不一样,得利益不一样。我们讲哪个人聪明,哪个人有善根,这些话都不可靠,聪明、善根都摆在第二位,不是第一位。第一位是什么?第一位就是诚敬,真诚心、恭敬心,对於老师没有怀疑。这个老师,第一个对於世尊没有怀疑,对於世尊所传的法没有怀疑;传的法是经典,原文的经典是梵文写的,从梵文传到中国翻成中国文,对这些翻经的大德没有怀疑;对现前的老师有信心,没有怀疑;对自己有信心,我能学得好,我能学得像佛、像菩萨,这也没有怀疑,这才叫诚敬。我说了这么多,有一桩怀疑,那就什么都得不到,你对佛怀疑,那你根本不相信。如果你对经典怀疑,你什么也得不到;你对於翻译的人怀疑,同样。对於现前老师怀疑,真的,你所学的充其量是什么?现在讲的佛学常识,佛法里面的精髓摆在你面前,你不认识。所以你能学到多少东西,确实不在老师,在你的信心,如果信心达到纯净的程度,你就开悟了,你就成佛了。
你看我们在古来祖师大德里面,在传记、语录,禅宗的这些语录我们读到,这个学人在老和尚座下听经闻法,一句之下豁然大悟。那什么原因?现在我们知道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一句说得好,可是很多人疏忽了,经上讲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没有别的,他怎么会开悟?就是信心清净。以清净的信心来闻法,一句话当中大彻大悟,他就成佛,他就通了。我们今天听经、今天学教,为什么不能成就?贪瞋痴慢疑,现在上面不讲,疑,疑没有断,大乘教里面佛说得很好,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。菩萨对世间法一无所求,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,他所求的是道、是想开悟、是想成佛,你有疑这就产生障碍。无论你是读经、你是听教或者参禅、念佛,都不能成就,就坏在这个字。然后我们就能够体会到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为我们这些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为的是什么?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中断过!天天讲,不休息的讲,上课时讲,下课还是讲,对一个人也是讲,两个人也是讲,几百人几千人也是讲,只要开口讲话都是讲,没有一句废话。完全是在教人,帮助人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诸佛菩萨一生干的这个事情。可是听的人怎么样?听的人不信,疑虑很多。佛知道众生业障、习气很重,那要怎么样?不断重复的薰修,这样才能培养他的善根,才能够增长他的善根。一定要到什么时候开悟?「信心清净」就开悟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这句话,是开悟的秘诀。你的信心不清净,你就没法子开悟,老师或者没开悟,为什么?老师信心不清净,他能讲,没讲错,学生信心比老师信心更清净,哪个人先开悟?学生先开悟。这事情很多,世法、佛法里面都有。你看看古时候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,你问问他老师是不是状元?很多状元的老师是秀才。在佛门里面,我们现在知道成名的这些大师、大德,在中国非常著名的玄奘大师大家晓得,智者大师、永明延寿大师、慧远大师,这都是真的大彻大悟,他的老师呢?他的老师没有人知道,这是什么?青出於蓝而胜於蓝。为什么学生有这么大的成就,老师没有?一个就是信心程度有差别,另外是福德、因缘有差别。
所以老师教我,我也常常勉励同学,大家都想一生有成就,成就在自己,不在别人。你看看佛给我们讲四缘生法,大家都知道。「亲因缘」,这不必说,统统具足,平等的,亲因缘是你本来是佛,《华严经》前面我们读得很多,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、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是亲因缘,你阿赖耶识里有佛种子、有菩萨种子,十法界种子统统具足,你也有地狱种子,你也有畜生、饿鬼种子,你也有佛菩萨种子,统统具足,人人平等,这是第一个,这最重要。第二个「所缘缘」,这不一样,你有佛种子,你天天想作佛,这是你的所缘缘,天天想作佛。想作佛的念头一时一刻都不间断,这叫无间缘。你看看四种缘,这三个是自己身上具足的,我这三个缘要是统统具足,剩下就是增上缘,就是外面缘帮助你,这是增上缘。增上缘再好,这三个缘缺一个你不能成就。三个缘当中第一个不会缺的,会缺什么?第二、第三,所缘缘,你去缘名闻利养,你去搞这个,那你就成不了佛。你去搞贪瞋痴慢,你成不了佛,道理在此地,你要懂。我们这一生想成就,那个目标、方向要正确,一丝毫不可以偏差,我这一生就是想作佛。自己业障重,我们的外缘不好,这一定要知道,知道怎么样?我们自己要知道防范,我尽量少跟外头接触,尽可能的避开,不受它的干扰,尽可能天天接近佛菩萨。佛菩萨在哪里?在经典。这个诸位要晓得,佛陀在世,你要亲近他老人家。他不在世了,他讲得很清楚,三宝,佛陀在世佛宝第一,佛法僧;佛不在世的时候法宝第一,法佛僧,甚至说法僧佛,佛都摆在最后。我们要依法不依人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智不依识,这个道理要懂,我们这一生才能有成就。你要是搞错了,搞错了吃亏的是自己,与佛菩萨、与佛法都不相干。
你这一生怎么样才能成就?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给我,看破、放下,你就会成就。我第一天跟他见面,第一句话我就向他请教,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,我知道佛法是世出世间无比的殊胜,这个我知道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很快能够契入境界?每位老师传法的方式不一样,我这一生亲近他老人家,见到特殊传法的方式。我的问题提出来,他不说话,他眼睛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我们两个对看大概看了半个小时,半个小时之后他老人家说了一个字,有。我等他的开示,等了半个小时才等到一个字,「有」,我们的精神马上就提起来,很注意去听。说一个字他就不说了,大概又等了五分钟,慢吞吞的告诉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我讲得很快,他语气比我这还慢,字字句句都好像在定中出来的,在那样的氛围里。我年轻,章嘉大师大概大我三十八、九岁的样子,那是我们祖父一代,我二十六岁跟他,那个时候他六十五岁。我们没有那么深的定力,我听了之后随口又问了一句,从哪里下手?他告诉我:「从布施」。这是头一天见面。我一生奉行,学了二、三十年才体会到他的密意,密意是什么?传法真的像他老人家那个态度才真行。但是他老人家那个方式,我们现在用不行,不契机,为什么?听众都跑光了。大家在一个讲堂,一句话不说,坐在那里坐半个钟点,人都跑光!我们体会到:你提出问题,你的心不清净,你还是心浮气躁,心浮气躁给你讲的东西,耳边风,你听了之后你做不到,你不得受用。所以必须等到你、看到你整个的心情定下来才跟你说,那个管用,一生不会忘记,而且真的会依教奉行。
这种教学方法很特殊,我一生没有遇到第二个,方老师给我讲课的时候滔滔不绝,李老师亦复如是。只有章嘉大师一、二个钟点讲不了十句话,所以你跟他在一起完全在定中,他老人家给我们的印象,行住坐卧都在定中。所以佛经上讲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你见到章嘉大师你才懂得这两句话的意思,你见到无有不定时。你们看到他老人家照片,这他送给我的,他这个服装一年四季就是这样的,冬天很好,没有问题,穿得很暖,他夏天也是如此。在台湾第一次印《大藏经》,翻印日本的《大正藏》,这些老一辈的大德们,法师、居士,请章嘉大师率领,在台湾环岛宣传,推销《大藏经》。夏天,夏天很热,道源老和尚年轻多了,他大概大我二十岁,也随行跟著一起去。看到章嘉大师穿了那么多衣服,不觉得热,他好奇,向大师请教,他说「大师,你穿得太厚,热不热?」大师回过头告诉他一句话,「心静自然凉」。他是个讲经法师,听了之后很惭愧,穿得很薄,还得拿著扇子不断在搧,看到章嘉大师如如不动。这是道源老和尚告诉我的,不能叫人不佩服,心净、心定,定生慧。
所以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实相般若。实相般若现前,那就恭喜你,就是禅宗讲的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所以学东西最怕的是心浮气躁,没有耐心,那这个人不但佛法不能成就,世法成就也很有限。所以我们真正要学,你一定要记住,严持戒律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如果把戒律放弃了,你还会有什么成就?戒律是基本的规矩,叫你一切都有规矩,有规矩就能得定,你的意志、精神能集中;没有规矩,这就什么都做不到。我们现在看看全世界,佛门弟子在家「十善业道」做不到,出家「沙弥律仪」做不到。佛法为什么衰?你懂得这个道理就明白了,当然衰!确实没有耐心。许多大学请我去上课,我不愿意去,原因在哪里?学生没有耐心,学生心浮气躁,那我去白费时间,我不如在自己道场讲经。我在澳洲每天讲经四个小时,我们的听众有耐心,四个小时从头到尾全神贯注在听讲。到学校去上课,你看看大学生,他们的耐心大概只有十分钟到十五分钟,然后就东张西望,心神不定,这个课还有什么好上的,他们一堂课只有五十分钟,所以就不用去了。我到学校主要的,参加学校教授们的座谈会,跟老师们聊聊天、谈谈话,这个有意义,学生让他们去教去。
我们要成就,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这是基础。为什么要学《弟子规》、要学《感应篇》?这个道理要懂。世尊在《佛藏经》,不是《大藏经》,经集部里有一部经叫《佛藏经》,分量不大,这个经上讲的一句话,佛弟子「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认。由此可知,释迦牟尼佛的教学,很重视循序渐进,就像我们读书一样,你一定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不能够躐等,循序渐进。因此佛法传到中国,小乘经翻译得相当完备,就是《大藏经》里面的《四阿含》。我们的《四阿含》,跟南传巴利文的经典比较,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大概巴利文经典比我们多五十几部,你们想想看,《阿含经》分量都不长,《四阿含》总共合起来,差不多也将近三千部的样子,它只多五十部,太少了,我们翻得很完整。所以在隋唐时候小乘有两个宗,这两个宗是必修课,不管哪个宗派都要学小乘,小乘是基础。可是唐朝中叶以后,我们中国佛教无论在家、出家不学小乘。不学小乘,怎么学法?用儒、用道代替。确实儒道里面的思想,跟小乘差不多,如果在心量上来讲,比小乘人心量大,更容易接受大乘。所以这两个宗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,宋朝中叶以后这两个宗都没有了,现在变成历史的名词。
所以古时候无论是在家学佛,或者是出家学佛,没有不学儒、不学道的。你看看古来祖师大德他们的注疏,像清凉,我们学《华严》,用的是清凉大师《疏钞》,李长者的《合论》,李长者是在家居士,一僧一俗,他们的注解当中引用儒、引用道,引用《庄子》、《老子》、四书五经很多,都通!我们今天儒不学,道也不学,小乘也不学了,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话,非佛弟子。我们自称皈依了,称三宝弟子,上面佛给我们加了一个字,非,佛不承认,我们自己要好好去想想。儒从哪里学?最接近的,我们找近路,找近路什么?我们找行门,我们不要去找解,解,大乘经里面有,全都包括,我们找行门,行门就是戒律。儒家的日常生活规范是什么?《弟子规》,道家的生活规范《感应篇》。我们只要把儒跟道这两样东西学好,再学佛的基础,基础的规范是十善业道。我们这样子做法还是有依据的,不是我创造、发明的,我没有这个能力。我依什么?我们是依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的净业三福,修净土宗最高的指导原则,就是佛这个三条一共十一句。第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头一条。这一条你做到佛称你为「善男子善女人」,经上这个话太多了,没有这第一条,你不是一个善男子善女人。入佛门的基本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,就第一条做到。所以我们孝亲尊师学《弟子规》,慈心不杀学《感应篇》,然后再学十善业道。有这个基础之后,这第二条,第二条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你这就明白了,这才叫为佛弟子。没有前面那一条你就想作佛弟子,假的,这个佛法叫什么?叫结缘皈依,跟佛结个欢喜缘,实际上不是的,你对於佛法真的还是一无所知,所以结缘。
密宗,你看密宗的大德,这些活佛,呼图克图仁波切跟大众接触的时候,都是给你做结缘皈依。给你摩顶,传你一个咒,结缘的,为什么?你基础什么都没有。在佛法也可以,显教结缘皈依,为什么?你不具备这条件。有这个条件,这才能够正式传授三皈、传授五戒,出家有三皈五戒的基础,才能传授沙弥律仪。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做到,才是真正的出家人,这是佛弟子。比丘戒、菩萨戒,说实在的话,现在人很不容易做到,尤其是比丘戒。这一生我们要学蕅益大师,蕅益大师受三坛大戒之后,自动退比丘戒,他知道做不到。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修什么?菩萨戒沙弥,真能做得到。他的弟子,我们俗称为徒弟,他的徒弟,他的侍者成时法师也了不起,《蕅益大师全集》能够流传后世,这是成时大师的功劳,他把它整理、编辑、刻版、流通,成时大师。成时自己一生,老师是沙弥,他不敢称沙弥,所以他称什么?出家优婆塞,优婆塞是在家居士,我是出家的居士。这什么?名实相符,这不是普通人,佛菩萨来示现给我们看,要我们做个名实相符。在佛门里面我们称呼很重要,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,要名正言顺,名分很重要。
现在一般人对年岁大一点的,稍微有一点声望都称大师,这不可以。在佛门里面大师都是称佛的,祖师不称大师,翻译经典的人不称大师,你看翻经的人称三藏法师,他通达经律论三藏,等於说他的学历,称三藏法师。禅宗里面称禅师,教下称法师,密宗里面称阿闍梨,没有称大师的。但是有个例外,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,不是他自称,后人尊称,而且什么?都是他已经往生,他不在世。他在世的时候还是称法师,你看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都称法师,老法师,没有称大师。他老人家往生以后称《印光大师全集》,最初是《印光法师文钞》。这个我们要懂,人家称我们大师,我们给他解释,这也是上一堂课,佛学常识,不可以随便称。我们称他法师这是真正对他尊敬,称他大师你说是什么味道?譬如你是个平民,我见了面称你总统先生,你听了怎么样?不是当面挖苦你吗?你不是这个身分,我用这个来称,是当面来挖苦你。不可以称大师,称大师不是一个恭敬的话,他真的成佛了才可以,他没有成佛不可以,所以这些常识不能不知道。我说了这么多话,最主要的就是断疑生信。我们对佛、对我们的本师,最初的老师,我们也没有称大师,我们称本师。现在称南无本师,南无是皈依的意思、皈命的意思、恭敬的意思,它有三个意思。我们恭敬本师,我们根本的老师,没有称大师释迦牟尼。佛翻成中国意思是圣人、圣者,它本来的意思是觉者,就是觉悟的人,佛是个觉悟的人。释迦牟尼佛觉者,释迦牟尼佛智者,是智慧的人、有大智慧的人、有大觉悟的人,这个意思。
帝释,这忉利天主,是学生,对待老师你看这样恭敬,为如来接待他,把讲堂布置好,讲台布置好,坐席布置好。『而作是言,善来世尊,善来善逝,善来如来应正等觉』。我们先讲「善来」,善来是好来的意思,古印度欢迎词用这个术语,古印度对於贵宾来的时候,都称为善来,你来得太好了,是这个意思,这是欢迎的敬词,敬重的词。下面说了「世尊」、说了「善逝」、说了「如来」,印证这句,这是对佛的赞词,佛的十个号,十号是对佛的称赞。这也是佛学常识,我们先把十号简单介绍一下。在佛经上说,远古的时代,佛讲这个世界的形成,专门讲我们现在贤劫这个娑婆世界,一个大劫里面我们知道有四个中劫「成住坏空」,我们只讲成住,坏空就不讲了,坏空什么都没有。劫刚刚成的时候,我们用这个地球来做比喻,地球上形成这是成劫,成一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地球上才有人住,那叫住劫。地球上的人从哪来的?外国人讲进化,人是猿猴进化成为人,这个说法很难讲得通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现在还看到有猿猴,为什么猿猴一部分变成人,还有一部分还在做猿猴?这讲不通。如果人是猿猴变化成的,现在猿猴应该找不到。佛说的是从外太空来的,也有人这么说法,地球上的人是别的星球移民过来的。佛是这么说的,光音天移民过来的,光音天是二禅天。
所以讲劫初,那个时候人还没有什么污染,光音天看到地球的形成,在太空当中是蓝色的星球,真的是很美,喜欢这个地方,到这个地方来住,大概也来了不少。那时候对於佛菩萨的赞叹就有万名,不是十号,万号,对他的赞词。时间久了,众生被外面环境染污愈来愈严重,根性就迟钝,那怎么样?这名号太多了不行,太多记也记不住,减为千名。现在我们人间千名没有了,释迦牟尼佛在世,二千五百多年前不说千名,说十名,讲佛十号,没有讲千号。但是天上还比人间清净,所以帝释就千名。你到忉利天,忉利天上赞佛是千名,忉利天人对天主的赞叹也是千名,这我们能想得通的。所以人间比天上染污严重,所以「众生弥昧,则减为百名」。到现代,现代就是我们讲最近的三千年,「众生更愚,则减为今之十名」,就十个名号。「天竺俗法有十名」,天上天人根利还有百名,佛经里说「大日如来」,实在讲大日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,他在天上示现成道,在天上应化,在忉利天,所以他有「百八名号」,一百零八个名号,释迦牟尼在人界成道,「故亦应之而立十号」。这是把佛的十号,为什么有十号这段事实说出来。现在我们能够领会应该比古人容易,古人实在是难,为什么?没有资讯,交通不便,老死不相往来,生活的知见都有局限。现在我们得利於高科技,有网路资讯、有便捷的交通,地球变成一家。就在这么一个小小地球上,居住不同肤色的人种,不同的文化,不同生活方式,不同的语言,不同的族群,有不同的习俗。对於佛经上讲的这个事情能理解,天上人间当然更不一样。所以古印度有十号。
十号里面第一个是「如来」,这个意思《成实论》里面讲,「乘如实之道而来,而成正觉,故名如来」。这个意思我们说得白一点,如来是什么意思?如真实之道,实是真实,真实是什么?真实是法性,乘是比喻。他是乘如实之道而来的,来到这个地方示现成正觉,示现成佛,这称如来。把它的范围要是延伸来引用,菩萨也是乘如实之道,阿罗汉也是乘如实之道。佛给我们说,如实之道是人人都具足的,所以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;换句话说,你有没有如来的德号?有,你有,他也有,大家都有,自性觉。在佛法里面另外一个名词叫佛性,佛说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凡有佛性将来必定作佛」,这不就大家都有的吗?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现在你有障碍,这个障碍就是你迷了,你迷失自性。怎么迷的?你有妄想、你有分别、你有执著,这是三大类的烦恼。妄想叫无明烦恼,你糊涂了,你迷了,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。第二大类叫尘沙烦恼,尘沙是比喻,像尘沙那么多,多到没办法计算,这是什么?这在《华严》上讲的分别,你有这个烦恼,所以你的自性不能现前。第三个是更严重的执著,执著叫见思烦恼,就是你的见解错了、你的思想错了,自以为是。佛说得很清楚,你能把见思烦恼断了,你就成正觉,成正觉就是阿罗汉。你再更进一步,能把分别断掉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,真的分别没有了,你就成正等正觉,正等正觉是菩萨。再把妄想放下,妄想是什么?起心动念,不起心、不动念你就成无上正等正觉,那就是如来、就是佛陀。所以大家要晓得,佛法里头修学没有别的,彻始彻终就是教你放下,放下你就看破,看破你就更放下。所以放下帮助看破,看破帮助放下,就是这两个相辅相成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没有别的。
我到二十年之后,非常感谢章嘉大师,为什么?第一天就把这个秘诀传授给我。当时传授给我,我并不了解,我了解得很浅,学布施。确实学布施破除悭吝,我贪心不多,但是很吝啬,为什么?自己生活太苦,所以非常珍惜,自己生活所需的东西很爱惜。喜欢读书,书都不肯借给别人看,为什么?别人看的时候把我的书看脏了,我很喜欢干净。所以从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后,心量慢慢拓开,我能够更刻苦的去帮助别人,心爱的东西人家要喜欢也能够割爱,不像从前那么计较。五十七年了,年年在放、年年在放,愈放愈宽。所以老师头一天就教我,凡夫要想作佛就这么个方法,你先放下。放下你才开一点智慧,这一点智慧帮助你再放下,再放下智慧又增加一点。放下什么?放下烦恼习气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是烦恼,这个东西障碍智慧,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所以到信心清净的时候,你自性的实相智慧完全现前,不要学,这个诸位要晓得。学也是个增上缘,不是很重要,放下很重要。
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示现的,做的样子,他学了十二年。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,我们中国古人讲寻师访道,学了十二年,到三十岁,印度当时这些大德、高僧、名流学者,他统统见过,都跟他们学过。十二年之后他就没地方学了,没地方学就是我们讲毕业了,毕业之后管不管用?不管用。所以到恒河旁边找棵大树底下去入定,要知道他这个入定是放下,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,这才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问题解决了。如果十二年所学的不能放下,给诸位说,变成障碍,叫什么?所知障。这个我们学佛的同学,无论在家、出家不可以不懂,学了要放下。放下什么?不执著、不分别,我们只要做到这两个就行了。不起心、不动念做不到,做不到的不说,我们就做这两个。学了之后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就是智慧,就是后得智:如果学了之后有分别、有执著,就变成所知障,亏吃大了。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疑是烦恼障,所学的东西不能够放下分别执著是所知障。
在中国出现了一尊佛,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给我们表演的,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没有学。虽然参访五祖忍和尚,在五祖道场住了八个月,五祖分配他的工作,是厨房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,用现在话说做义工,在常住做义工。讲堂没有去过,禅堂也没有去过,最后传法,五祖把衣钵传给他,什么原因?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。这个你要懂,放下才行,放不下不行。这就是说明,释迦牟尼佛学,放下!六祖大师放下,没有学也行,六祖悟的跟释迦牟尼佛悟的完全平等,是一桩事情,是一个境界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学跟无学不重要,重要是真正放下,把你的烦恼习气全部放下,你就成功了。为什么?佛在《华严》上讲得很好,智慧、德行、能力、福报,是你自性里头统统具足,外面没有。所以佛家称内学,一切向自性当中去求,不要向外面,外面没有,外面找不到。向外求的很辛苦,得到的有限而且副作用很多,副作用不说别的,跟一切众生结不善的缘,这个麻烦就大了。所以连世间善人都教导我们,一个人知足常乐,应当是於人无所争、於世无所求,这就对了。这些都是讲的乘如实道而来,所以这称如来。
第二个名号叫应供,「应受人天之供养,故称应供」。为什么?他是老师,他不为自己,他一生为教学,老师如果我们不供养他,他就没有法子生活。所以在古时候,在中国两种人应供,第一个是老师,第二个是医生,中国从前医生是救人的,他不是赚钱的。所以大夫来看病,给你治病,病治好了他走了,家里送一点礼物给他。家庭富裕的多送一点,清寒的少送一点;实在贫穷没办法供应的,大夫都是布施医药。他的存心、行事是救人,所以这种人要供养他。老师是终身教师,从前教学没有收学费的,所以家长对老师逢年过节送点礼物,送钱、送粮食来供养老师。佛、菩萨、阿罗汉他们的身分全是老师,你说要不要供养?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不像现在,现在做老师,他在学校服务,学校里面有工资给他,不像从前,从前教私塾没有人给工资给他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职业教师,教学四十九年,他没有道场,没有学校的硬体设施,没有,他教学的场所在山林、在树下、在野外,老师坐在树底下讲学,学生们围绕著一起来听,这样的方式。他的生活托钵,每天出去托钵一次,他们中午就吃一餐,一天吃一餐,接受供养。所以佛在戒经里面接受供养四大类,第一个是饮食,第二个是衣服,第三个是卧具,第四个是医药,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供养,叫四事供养,应受人天之供养。所以接受的道理要懂,我真正发心,不从事於生产事业,那你就要接受人天供养。
现在由於科学技术发达,生产事业也提升了,一般人也渐渐富裕,供养的财物多了。多了怎么办?你说人家来供养法师,他好心想来种福田,我们自己要衡量一下,我们有多少的福田来给他修福。如果不是福田,他也种下去了,行,佛门里面有句谚语,「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,那就变成债务,今生道业不能成就,来生要还债,这不能不知道。我们自己没有德行怎么办?接受过来之后,要知道要替他培福这就对了。决定不可以拿来自己享受,你自己享受那你就完全错了。佛教给我们「以戒为师」,还有句话「以苦为师」,这要知道。佛陀当年在世过的是什么生活,我们要常常记住,今天我们修学有这么好的环境,比世尊在世的僧团,你说超过多少倍。他们真干,还怕自己没有福报,我们今天干假的,还以为自己福报很大,这个帐怎么算法?今天我回到这个地方来,正好遇到过年,大家喜气洋洋。我们恒顺众生,欢度这个丰年,过年之后,我们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法。佛门里面常说「一钵千家饭」,我们的饮食起居要简单、要简化。所以将来我希望还是能过著丛林的生活,一个菜、一碗饭。过堂吃饭是佛门的规矩,佛法特别是大乘,重实质不重形式,但是佛门现在形式也没有,所以好的榜样还是要建立,给大家看看,传统的佛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。
佛法传到中国,在当初,可以说一直到清朝雍正、乾隆年间,依旧是正法住世,还没有变质。佛教变成宗教,大概总是在同治以后,或者更前一点道光,道光、咸丰、同治以后才变质,在过去是教学。你看中国丛林制度,丛林是中国佛法的特色,就是把佛法正规的学校化,丛林就是学校,就是大学。丛林的主席,就是方丈、住持,是校长,他下面三个纲领职事,你细细一看你就晓得,这是大学。首座和尚管教学,维那管训导,监院管总务,你看现在大学也是这三个执事。在佛教就是称呼不一样,称首座、称维那、称监院,实际首座就是大学的教务长,维那是训导长,监院是总务长,工作完全是这么分的,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,就是学校。天天上课,解行相应,寺院它有禅堂、有念佛堂,禅堂、念佛堂是行门,喜欢参禅的有禅堂,有堂主领导,喜欢念佛的进念佛堂。学教经典也是分座讲经,如果这个寺庙人多,讲经的法师也多,同时可以开「华严」,可以开「法华」,可以开「般若」,可以开「方等」,有好几个讲堂,喜欢到哪里去学习的一门深入,有解有行。初学的进忏悔堂,学戒律,奠定基础,有考试,它是学校,跟宗教真的没有关系。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是供老师,尊师重道,释迦牟尼佛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,而且都著重在表法的意思。
大殿里面供佛菩萨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是报本反始,不忘记以前老师教诲的恩德,念念不忘。从释迦牟尼佛以来,代代相传这些老师、历代祖师大德,我们今天才能学到佛法,这个恩德不可以忘。我们学得好才能报答,才对得起他们。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,看到他是佛,我本来也有佛性,我这一生要学得跟他一样,看到观音菩萨,我要像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;看到地藏菩萨,我要像地藏菩萨那样的孝亲尊师;看到文殊菩萨,我要像他一样有智慧,他是表法的。常常看到这些像,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认真努力学习,他代表这个意思。现在这个意义都没有了,都把它当作神明去膜拜,错了。佛教教育变成了宗教,非常不幸,他是大智大觉,现在变成迷信,你说冤不冤枉?我们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?怎么能对得起祖师大德?所以今天我们回到这个地方来,志同道合的同学们,我们发心一起来做,把释迦牟尼佛本来的面目呈现给这个时代。前几年我在澳洲,我们在澳洲办净宗学院,澳洲政府注册的时候我们是属於宗教,这出家人办的是宗教,学院还是宗教。可是我们学院办了一年之后,澳洲政府跟澳洲这些大学,到我们那里参观之后,他们说:他们不是宗教,他们是学术。我们不必自己辨别,做出来让别人自己说,这就对了。宗教,我们要给它加以新的解说,照中国的字来说,宗是什么意思?「宗」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是主要的,第二个是重要的,第三个是尊崇的,值得尊重、崇高的,「教」是教育、是教学。用中国字来说,宗教就是主要的教育,重要的教学,是值得一切人尊重、推崇的教育,这个意思好,这跟外国的讲法不一样。
第三个名称,佛的第三个号叫「正遍知」,正是正确,决定没有错误;遍是圆满,没有欠缺。就是我们一般俗话说「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」,这个话很难说,谁敢说这个话?佛告诉我们,全知全能是你的自性,你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。《华严》,在「出现品」里面,佛说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」,这就是遍知。究竟圆满的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我们要是读《坛经》,看了能大师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之后,说的二十个字五句话,这个正遍知你就会肯定,你不再怀疑。他开悟之后,等於说是给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报告,说明他的境界。他第一句话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是头一句话,清净不是学来的,你本来清净,你现在被染污了,你把染污的放下,你本来清净不又浮出来了吗?第二句话说「本不生灭」,印度许多宗教、学术界都追求大般涅盘,大般涅盘就是不生不灭,能大师告诉我们:自性本来没有生灭。第三句说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智慧、具足德行、具足才艺、具足福德因缘,没有一样不具足,你什么都不欠缺。第四句说「本无动摇」,你的心是定的,像章嘉大师一样,行住坐卧都在定中。他本来就是这样的,现在怎么会变成心浮气躁?末后一句话「能生万法」,这个宇宙万有从哪里来的?自性变现的。自性变现,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!没有不知道的。不知道是什么?你迷惑了,你要是不迷,样样知道。能大师这二十个字说得太好,佛是这些意思散在大乘经里面,他老人家用二十个字把它描绘出来,很难得,很不容易。叫正遍知。
我们现在这两个都做不到,我们的知见很多错误,自己不知道。自己认为是正确的,实际上错误的,而且我们的知见很有限。到阿罗汉都还不能称正遍知,可以说他正知,但是他不能遍。阿罗汉六种神通恢复,恢复的能力有限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尽,这个能力恢复。我们都没有,要怎样恢复?佛告诉我们,放下执著就恢复,於世出世间法不再执著,你的障碍就去掉,能力恢复。你有天眼,别人看不到的,你能看到。你有天耳,有天眼、有天耳不要用电视、不要用手机,远方朋友谈话,你只要一作意,就是心里想著我要听他的,无论他在哪里,讲话你听得见。这个一作意,我想听他的,就等於说频道就接通。神足,飞行自在,到任何地方去,不需要交通工具,想到哪里身体就到了,三果阿那含就有这个能力。四果,漏尽,不生烦恼了,见思烦恼断了。我们真的要想得到,没有别的,放下就是,只要你肯放下,你就得到。
底下一条「明行足」,三明之行具足叫明行足。三明必须要简单解释一下,在佛叫三达,通达的达,叫三达,在阿罗汉就叫三明。要知道,三明跟三达是一个意思,浅深不同,三明浅,三达深。「智之知法显了,故名为明」,这是讲智慧,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它在起作用,对於一切法显了、明显、明了,所以称之为明。三明也称为智明,也称为智证明,「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」。这讲什么?讲三桩事情,第一个是宿命,第二个是天眼,第三个是漏尽,实际上三明就是六通,比六通更殊胜、更圆满,能力更大、更强,是这个意思。「宿命明,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」,知道自己、知道别人,你想知道哪个人,你心里一想,就好像按钮按通了,那个人过去生生世世的,你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相不相信?你要问我,我相信,我为什么相信?有科学证明。科学怎么证明?现在西方有很多精神科的心理医生,他用催眠的方法。但他不是自己催眠,是把那个人催眠之后让他回到过去世,让他回去再过去世。我们曾经看到一个报告,他回到好像八十世之前,要算时间四千年,四千年前他是男的、还是女的,家庭环境什么样子,他都能说出来。把它录音记下来,等他醒过来之后放给他听,这个跟这个类似。有一个催眠自己,不催眠别人的,美国的凯西,凯西是做自我催眠,在催眠当中他能知道病人过去生,就是在催眠状况之下他有这个能力,知道别人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一些业报,这一生的病因是从哪里来的。很多病因与过去世的行业有关,他能把人的病治好,这个现在科学家承认。凯西在美国有个图书馆,完全收存他自己的资料,他一生当中好像帮过有一万四千多个病例,完整的记录,很值得做参考。所以,全世界有很多人专门去研究这些事情。这是宿命通。
第二个,「天眼明,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」。宿命是知过去的,天眼明是知未来的,知道过去、知道未来。你看阿罗汉就有三明,所以阿罗汉知道过去、知道未来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阿罗汉的能力五百世,宿命知道过去五百世,天眼能见到未来五百世,这是普通的阿罗汉。大阿罗汉就不能说了,我们讲三明是讲大阿罗汉,不是小乘阿罗汉,小乘阿罗汉还是讲六通。也就是说他的能力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、未来五百世,小乘阿罗汉,很难得了,不容易!
第三个叫「漏尽明」,漏是烦恼的代名词,这是指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断了,称为漏尽。「知现在之苦相,断一切烦恼之智也」,这个智慧叫漏尽,漏是烦恼的代名词,漏尽没有了,就是见思烦恼断尽了。也就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常常讲,执著断尽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,他就得到了。所以,执著不是好事情。有人说:我不执著不能办事。对的,你可以用执著做手段。你心里有没有执著念头?有执著念头你是凡夫。心里确实没有执著,而用它做手段,你是菩萨。菩萨在这个世间没有分别,因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这个东西众生叫它毛巾,我也叫它毛巾,众生执著是毛巾,我知道这个没有名字。像《老子》所说的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你们大家都叫它毛巾,我随著你们叫毛巾,你们执著真的有这个,我知道这个没有东西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。菩萨就更高了,菩萨不但没有执著,分别心都没有,清净,到分别心没有的时候才生实相智慧。阿罗汉还不行,阿罗汉只是不执著,他有分别,他的信心比我们来讲清净多了,我们不如他,比菩萨来讲他不清净。所以清净必须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你的清净心才现前。清净心现前,菩提心生了,我们常讲的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就现前。这个心浮现出来这是佛,佛就是这个心,这是你的真心,这是你的本善。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有分别执著,不善,善没有了;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本善、本性现前。放下到一定的纯度,自性的智慧开了,这就讲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则生实相」,生实相就是大彻大悟、就是明心见性,一个意思。所以它是断一切烦恼的智慧,这是看破,烦恼看破了,看破之后你才真放下。为什么你现在放不下?没有看破,这是老实话,看破难,太难了;放下容易,太容易了。
为什么不能放下?就是没有看破。早年亲近章嘉大师的时候,大师曾经跟我讲佛法知难行易。你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四十九年,我们都没有搞清楚。为什么行易?惠能大师一放下就成佛了。凡夫作佛,你说要多少时间?一念之间。一念迷你是凡夫,一念觉就成佛,就在一念,容易!这一念转不过来,是因为你不明了。我们天天在读经,天天在学教,这是一种增上缘,是一种方法,为什么?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,迷得太深了。如果不在经教上用功夫,你一定是胡思乱想,你会增长你的烦恼习气。我学经教是可以把烦恼习气能降温,降一点,好处在这里,我听佛的话,要怎样听了才能受用?要听很久才会受用。如果听的时间很短不起作用,一出门跟外面境界一接触又被染污,自己做不了主。那要听上多久?每个人根性不相同,有人三、五年,这是上根人;二、三十年,中根人;四、五十年,下根人,下根也不错,四、五十年他起作用。我跟诸位同修说,我是中下根人,我天天读佛经,天天跟同学们在一起研究、讨论、讲解,实在讲是自利,不是利他,利他我还做不到,自利,到今年五十七年了,才得一点受用。要不是天天干,早就被世间欲流、欲望埋覆掉了,你就迷了。所以唯一,这是我自己的经验,能帮助自己的,天天读经、天天讲学,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个也好,两个也好,不必要讲堂,不必要很多人,不必。一、两个,碰到人就讲,天天讲、天天学,才能保得住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