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八九四卷) 2008/1/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189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经文第四段看起,「第四各严殿座」。我们将经文念一遍:
【即以神力庄严此殿。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。其座悉以妙宝所成。十千层级迥极庄严。十千金网弥覆其上。十千种帐十千种盖周回间列。十千缯绮以为垂带。十千珠璎周遍交络。十千衣服敷布座上。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后围绕。十千光明而为照耀。】
这段经文第一句是总说,后面是别说,都是讲的表法。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「表严根欲之殿」,因为忉利天是欲界天,五欲还没有完全放下,比我们淡很多,比四王天也淡很多,所以它有圆满的庄严。就世间法来讲,这是对於佛陀的尊敬,对於佛法的尊重,显示出自己求法的心真诚。印祖常说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,这种庄严具需不需要?在世间是很需要的。佛法虽然重实质不重形式,这些全是形式,但是佛法的弘扬必定是自利利他。重实质是自利,如果要是利益众生那就要形式,因为这种形式上庄严,才能够引发还没有学佛的人,对佛法没有认识的人,引起他们的注意,启发他们,让他们对佛法起尊重的心,起仰慕的心、向往的心,就召集大众。这等於说是舞台的表演,舞台布置得富丽堂皇,给谁看?给观众看的。绝对不是给表演这些人看的,一切为观众;佛法是一切为众生,为众生演出种种庄严的相。所以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,於是道场的庄严你就知道那是必要的,不能够疏忽。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,如果超过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,这不如法,尽心尽力叫做圆满。
底下说「为法器故,置师子座」,这把它说明「表十住之法门故,文有十句」,第一句是总说,后面是别说。总说里面说『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』,普光明藏师子座是什么?清凉大师只说这是表十住法门,「普光明藏,此是解位」,后面说「智照法空,含众德故,从信始入,故有置言」。实在讲就是世尊到忉利天宫说法,给世尊铺个座位,这个座位就叫普光明藏。由此可知,普光明藏是佛的性德,跟大乘教里面一般所说的大光明藏是一个意思,是自性。一切诸佛如来、一切佛法、一切万物,都是从普光明藏流露出来的。要用哲学的名词来说,这是宇宙万有的本体,普光明藏就是本体。能生万法,一切法都是从它而来,这个意思就深了,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座位?什么样的座位都可以。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是坐在生草铺的座位上,他在那里打坐;可是天人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他坐的是金刚宝座。由此可知,佛坐在那里,他没有起心动念,每个人看他的座不一样,每个人看佛像也不一样,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明白了,境随心转。前面说过,随谁的心?随我们自己的心。佛坐在那个地方,我们许多人去见佛,每个人看的世界都不一样,你说这境是不是随心转?
香港佛门的大德圣一法师,早年我到香港来讲经,一九七七年我们见面的时候,那时候我讲经他老人家每天都来听。告诉我,他们曾经有三个出家人,那时候大陆刚刚开放,他们到普陀山去朝圣,在梵音洞里面拜观世音菩萨,三个出家人在洞口拜了半个小时,观音菩萨出现了,每个人都非常欢喜。有很多人拜了没有看见,他们三个都看到,离开的时候,在路上三个人就问,你见到观音菩萨现的什么像?圣一法师见到的,现的像像地藏王菩萨一样,戴毗卢帽,完全是金色的,现这个像。另外一位法师看到的,就像我们普通看到的白衣观音,现的是这个像。第三位法师看到一个比丘僧的像,三个人都看到,同时看到。你看,同时、同处,不一样。我们就晓得,每个人心不一样,那个相从哪来?相从心生,是你自己心里面现出来的。前面讲的道理讲得好,从佛菩萨来讲是从体起用,他起的用现相,相由体现的;我们见到的人,见到的人是相由心生的。我们的心想见菩萨这是缘,这是你心想生,所以你心想见到这个相。这是个很好的例子,这个事情发生距离我们现在不算远,大概三十年的样子。
这第一句是讲体,能现之体是普光明藏。十住菩萨是解位,《华严》信解行证,所以它这里代表的是「智照法空,含众德故」。法是法性,总的来说是法相,法性能现,法相是所现。至於万法千变万化,这是什么原因?这是识变的,识是什么?起心动念、分别、执著。所以三位法师在梵音洞上,见的观音菩萨现的像不一样,他们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不相同,所以见的观音像不一样。观音有没有分别执著?给诸位说,没有,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。就像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一样,这个我们可以做,三个人,我们每个人都写一个「爱」字,贴在水瓶上面,三个结晶一定都很好看,但是不是相同的?没有一个相同。就是自己写的这一个「爱」,我现在贴在水瓶上,看水瓶的结晶;我还用这个字,我再贴在另外一个水瓶上,再去看,现的相也不一样。江本博士告诉我,他几十万次的实验,从来没有看到两个结晶是完全相同的。为什么?我们的念头刹那在变,虽然是讲一个爱字,那个爱字里面的成分不一样,所以结晶显现出来的时候大同小异。前一秒钟跟后一秒钟不相同,此处跟他方也不相同。在佛法里面,总的来说,叫不可思议,妙极了!但是你要晓得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个道理你总要牢牢的记住,为什么?你就不执著了,进一步你就不分别,你真正能放得下。放下之后,全心全力照顾苦难的众生,为什么?他们还没觉悟,他们还没回头,所以全心全力帮助他们。帮助他们就真正帮助自己,帮助自己什么?帮助自己提升境界。在财富上帮助人,在智慧上帮助人,佛给我们讲的三种布施,这才是真的。三种布施你一定要晓得,你像菩萨一样修大布施,众生得到的有限,不多!你自己得到的是无量无边,得到什么?提升自己的灵性。灵性向上提升,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相好,福报是在相好里面,也不断向上提升。
我们在《华严》上看到,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、卢舍那佛是报身佛。报身佛,佛说「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你灵性提升,自性里面众德自然流露。你要是不肯舍,那变成什么?能说不能行。佛法学得很多,甚至於下了很多苦功夫,能背能讲,说得天花乱坠。李老师从前跟我们说,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,这个意思就是说,你还是轮回心。轮回心学佛法也是造轮回业,不过在轮回业这是善法,但是很难讲,佛法是善法,如果我们行得不善,自己造业报是一重罪,让外面社会人看到,他起副作用,「学佛的人也贪,贪瞋痴慢他都具足」,别人起这个念头,造这种口业,你要负责任,这个麻烦就大了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菩萨所在之处,怎么可以叫众生造业,尤其造恶业,这不可以。总要帮助众生断恶修善,总是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这就对了。所以菩萨所在之处,决定是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。这个最好的榜样不是定法,你看看现在众生他造的是什么毛病,菩萨自然示现。菩萨没有心,就是没有起心动念,是随众生的心,众生的心他自己也不知道,而是什么?他的善根发现。无始劫来他阿赖耶有善根,遇到这个缘他自然发现,起感应道交的作用。这个道理很深,很深的哲学问题,所以方先生说佛经,尤其是《华严》,是所有哲学里面的最高峰。我们通过半个世纪的学习,肯定了方老师这句话。
法空是讲的性,众德是讲的相、是讲的作用,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「能生万法」。后面这句话重要,「从信始入」,所以它有个置,它表这个意思。你对老师要有信心、对於老师所传授的法有信心,对自己有信心,对於自己的信解有信心,对自己的行证有信心,你怎么会不成就!有信心,他真干。没有信心,他做不到,虽然学,学得很欢喜,也法喜充满,他不肯做,这种人怎么样?这种人也很正常。因为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,每个人对於大乘教不是你这一生才开始,你过去生中无量劫来,生生世世都会遇到,都在这里很认真学,所以学得很欢喜。都是因为没有做到,所以来生还要学,就这么个道理。这一生学了之后能做到,等於说你学了这阵子毕业、成就了。听了怎么?听了真干,这不容易,真的放下,只要肯放下,智慧就慢慢开了。为什么?执著障碍智慧,执著能放下一分,你就透一分智慧,放下两分就透两分智慧。
我们读《坛经》,细细去看惠能大师,他分别执著没有,起心动念还有,那你就晓得这个人善根是多么深厚。所以遇到五祖忍和尚,忍和尚点一点他就通,那个通是什么?连起心动念放下了。这什么境界?初住菩萨的境界。这是最低的境界,初住菩萨,那个境界在一真法界,不在十法界。他所得到的,我们佛法里面讲,他所证得的就是他得到的,他真正证得,他得到什么?清净,不生不灭,他见性了。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清净得到了,这个心得到之后,我们就会想到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」,自性里面本具的实相般若统统现前。这是大乘佛法,这不是假的,这个智慧开了,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全通了,没有一点障碍。得到「本不生灭」,就是佛教以及印度所有宗教所追求的大般涅盘,他证得了。他告诉我们,自性里面「本自具足」,就是此地讲的含众德故,本自具足,没有丝毫欠缺,你得到大圆满。「本无动摇」是自性本定,就是说没有起心动念。末后说「能生万法」,真正得大自在,叫成佛去了,十住菩萨,初住菩萨,成佛去了。他还有问题,就是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,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。记住,不是分别的习气,不是执著的习气,分别执著的习气早就没有了,在四圣法界里面就断掉了。剩下来的是无始无明的习气,无始无明的习气很难讲,也许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说的波动,就是波动的现象。非常微细的波动,这种非常微细的波动连自己都不知道。
所以法身菩萨,初住就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法身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众生心想是感,佛菩萨自然就有应。这种感应的能力、感应的智慧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究竟果地上的佛,究竟圆满佛可以说没有差别。你要说差别,那就是他还带著无明习气,究竟果佛无明习气没有了,差别在此地。这句对我们来讲,比什么都重要,「从信始入」,你什么时候能入门?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有信心,关键在这里。这个信心也可以说,这个信心就是你要把你的障碍放下,你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真的信了,你就放下,你没有放下你还不信,这很重要,什么时候我们真的放下,什么时候真信。所以信不容易,太难了,不要疏忽了这个字,这个字是个关键的字眼。
「别中初句约体」,初句就是『其座悉以妙宝所成』,这句是体。后面十句都是事,都是「余并显严」,其他的十句都是显示庄严。它十句每句都用十千起头,你看有个十千,你就晓得那是一句。为什么都用十千?「皆云十千者,万行因感故」,这把意思给我们说明了。十千不是数字,是代表大圆满。你看我们平常计数从一到十是个圆满,从十到百也是圆满,从百到千是大圆满,取这个意思。菩萨的修行,真的万行因感,这个万也不是数字,是代表圆满。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菩萨的一行,无论是布施一块钱,或是持戒、或是忍辱,极其微小的一桩事情,他的功德都遍法界虚空界,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前面说的「唯心所现」,他没有障碍。没有障碍,极微弱的波动都周遍法界,所以他能修那么大的德,念念都是修圆满功德。这绝对不是凡夫能跟他相比的,妄想分别执著没破,你修再大的功德都有限。
就像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抵不过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。这个话讲了没有人相信,我们不要说是大千世界七宝,我们就以今天来说,你布施一亿的美金,人家说你布施一亿美金做这么多的好事,不如给人家说四句偈,谁相信?没人相信。我们学佛的同学,你相不相信?问你哪个功德大?你也不敢讲,为什么?你不了解这里头真相。你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,说四句偈的功德大,为什么?这个四句偈是佛法,一历耳根永为道种,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了佛法的种子,这个种子生生世世跟著你,将来遇缘起现行,你因这个种子会学佛、修行、开解、证果,现在虽然看不到,这是金刚种子,这个太宝贵了。如果没有这个种子,再大的福报,你都是永远在六道里轮回,你出不了六道!所以了解这个道理才真正知道,念一句阿弥陀佛那个功德比大千世界七宝的功德大,大太多了,不能比。为什么?阿赖耶识里这个阿弥陀佛的种子,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。我们这个种子多不多?多,多得还不够,还要多,为什么?你现在世缘放不下,你还对这个世间有贪恋。这就是什么?障碍你往生。你要是真的想往生,放下就是,缘就成熟。放不下,一桩事情放不下,就等於说是一条绳索给你绑住,你不能出离。你要真放下,彻底放下,什么时候放下,我们常讲预知时至,你立刻就知道了。所以,什么时候往生,不要问别人,别人不知道,也用不著问佛菩萨,问自己。自己什么时候把世缘放下,你障碍没有了,那时候你想去就去,真的生死自在、来去自由。所以万行因感。
第一句里头,『十千层级』,十千是一万,「万行熏成故」,好像台阶一层比一层高,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「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」,这个要做的。千万不要积财,佛在大小乘经论里讲得很多,时时刻刻我们自己能提得起来,佛常讲「积财丧道」,你有财富,你自己要做好事,散财。你不能说是我有儿女,儿女很可靠,我留给儿女,将来我死了,儿女给我做佛事,给我超度,错了。你把你修行的事情委托给别人,他做不到,他的心没有你的心那么真,没有你的心那么纯。你应该自己超度自己,不要委托任何人,任何人都不可靠,最靠得住的是自己,都要懂,要真干。什么是好事?当前迫切需要的,这是好事。现在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什么?现在人都迷,都迷惑颠倒,都干贪瞋痴慢,我们现在晓得,原因在哪里?原因在教育。所以现前提倡普及教育,这个对的,普及教育那就是基本的教育,伦理、道德、因果这是普及教育。
怎么提倡法?从我自己本身做起,这个功德大。我要在在处处、时时刻刻把它表演出来,给大众做个好样子。大众把钱财看得很重,我们把钱财拿去做好事,自己依然过一种清苦的生活,清苦是最健康的生活。想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做好样子给我们看,做得真是究竟圆满。佛每天到外面去托钵,人家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挑剔。僧团里面更难得,托来的时候,不是托来就吃,不是。托来之后回到道场,道场都在山林、在树下,每个人托的饭都合在一起,然后念供养咒,再把这个饭大家分了吃。所以「一钵千家饭」,一点没错,这有道理的,因为他们那时候佛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个人都去托钵,托钵回来的饭都集中在一起。所以你在那里面分开,每个人托的都在一起,托多托少没关系,托的饭菜好的、饭菜不好的统统混合在一起。你看做这种样子给我们看,这真的叫平等,我们不能忘记,纵然做不到,要心里常常想到,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够有这样的一种缘分出现。
过去香港有位法师叫洗尘,他有个老同参叫金山,这两个法师跟我都是好朋友,过世多年了。他到台湾来找过我,跟我谈过,怎么样能把佛教振兴起来?那个时候我正在讲《金刚经》,江味农居士在《讲义》里面提倡,佛法真正振兴一定要实行托钵的制度。所以我就跟他建议,我说我们找五个人,五个出家人五比丘,现在在香港这地区,我们露宿还没有这个能力,身体不行,但是住小帐篷可以。我们以前在学校念书露营的时候,童子军露营的小帐篷,我住过小帐篷。小帐篷可以,五个出家人,随便找哪个地方搭小帐篷。白天出去托钵,香港佛教徒很多,不怕没有人供养。托回来的饭,回来用一个大脸盆统统倒在里面,然后再分而食之,行!我给他建议,我说你去找五个比丘,我算一个。他就找不到了。
在这末法时期,纵然这种形式没有了,如何能保持著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精神,这个重要。这个精神就是六和敬里面讲「利和同均」,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。能常常记住,帮助我们,帮助自己看破、放下,排除自己的障碍,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顺利的提升,这个重要。我们走的路子还是走极乐世界,为什么?它靠得住,真的是稳当、快速,世间人所说的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我们能这样做就给很多人带来启发,这个效果大,这个效果就是佛法讲的功德。所以应当要做,要恢复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那样的教化行持。佛一生教学,现在讲办班教学,从开悟,三十岁开始,一直到圆寂七十九岁,四十九年从来没有中断过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这是层级代表的意思,我们谚语讲的「步步高升」,不要停滞,更不可以倒退。
第二句「金网防护」,第二句经文是『十千金网弥覆其上』,这个现在我们就晓得,现在人所说的环境的保护,环保。现在讲环保,金网防护就是环保,不但身心要防护,环境也要防护。金网是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戒律。说到戒律,包括《十善业道》、包括《感应篇》、包括《弟子规》,所以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是金网。佛法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能持戒,那你就是有防护的网;你破戒,不持戒,那你这个防护完全没有了。没有防护,那你要知道,内有烦恼贪瞋痴慢疑,外面有诱惑,五欲六尘的诱惑,你的道业就难了。你怎么能成就?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,也深深的去反省,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?为什么三皈五戒做不到?都变成形式。出家,沙弥律仪做不到,我们的金网防护完全撤销,没有了。现在我们来看看,三贤位的菩萨他们具足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菩萨尚且严持戒律。他们都是见了性的菩萨,还要这样做吗?严持戒律是不是有分别、有执著?这个分别执著是表演的,是做给我们看的,其实他们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。也就是我们这些众生心,感得菩萨现这个相给我们看,现严持戒律。释迦牟尼佛在《梵网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他这一次,就是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现,示现以佛身来教化众生,他说这一次是第八千次;换句话说,他到这个地球上来过的次数太多了。他还要那么样守持戒律,我们就晓得做给我们看的,是为我们表演的。佛如果不持戒,他说的这些戒律我们就不会去做;他做到了,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。就如同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是谁做的?菩萨做的,哪个是菩萨?父母是菩萨。小孩才生下来,父母家人在小孩面前,言行举止都要把弟子规演出来,表演出来,给谁看?给婴孩看。父母表演得很好,小孩受教,他完全接受,不折不扣。
我们看周朝开国的时候,太王生了三个儿子,泰伯、仲雍、王季,三个都是圣人,孔子佩服到极处。王季的夫人太任生了文王,在我们想像王季跟他的夫人太任一定很会教,样子做得好,所以文王从小就懂规矩。他的祖父看到很欢喜,就希望把王位将来传给他,但是他的父亲是老三。他的大伯父、二伯父知道父亲的意思,故意找个藉口离开家出走了,以后无影无踪找不到了,所以王位传给他。文王的夫人太姒生武王、生周公,肯定都是表演得非常好。所以教育要表演,佛教人,经上常讲「为人演说」,演是表演出来,然后才说,由此可知,教学身教第一。我们自己没做到,用言说来教人,人家不服;一定要做出榜样大家才服,才真正受教。佛都做出最好的样子来给我们看,这就是金网防护。
下面讲,『十千种帐十千种盖』,盖是宝盖,帐也是,这都是属於丝绸一类的,像旗帜一样,比旗帜大,可以连起来做围墙一样。帐跟盖表什么?表慈悲,帐表慈,盖表悲,慈悲。「以育以覆」,育是养育众生,覆也是保护众生,危险的时候把他们覆盖住,避免暴露,这就是作之君、作之亲、作之师。君亲师这三个字,只要是人,他就有这种天赋,这是天然的职责。这个解释要用广义的讲法,君是个领导人。我不是在领导的位置上,我们做个小职员,小职员一样要懂得作君,为什么?在你同僚当中,你能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你的同事们看,你就在领导同事!你虽然跟大家是同事,身分完全一样,你常常会照顾你的同事,爱护你的同事,那你就是亲。你常常能教导你的同事,你就是老师。
所以君亲师,无论在什么时候、无论在什么处所,你都能演出来,这个人是菩萨。在家庭也好,在团体也好,在社会也好,你都能表演给你周边的人去看,去影响他们,这就是菩萨大慈大悲,普度众生,不一定要在位。像现在的佛教也有住持,你不是佛教会的会长,你也不是寺院方丈住持,你是个清众,清众也能做到君亲师。在寺院里面对方丈尊重,像儿女在家庭尊重父母一样,对尊长有礼,做给大家看!你看到大众不如法地方,你就做个如法的样子。所以把君亲师在自己身上演出来,这就是佛门里面讲加被众生,育覆就是加被的意思。
下面说,『十千缯绮以为垂带』,这是表四摄,四摄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我们看到有这些庄严具,你就想到它的用途,它什么意思,它所表的法那是实质,外面的装饰这是形式。形式它有内容,不能说只有形式没有内容。四摄重要,人与人的关系,懂得四摄就一团和气。四摄法里面的「布施」,我讲得很多,常常送礼、常常请客。送礼、请客不必很多,随自己的分,你买一包花生米,一个人一粒,那也是布施供养,大家欢喜。买一包糖果,一个人一小块,要懂这个道理,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。小钱不断,这笑口常开,时时刻刻都能想到别人。如果你有能力要多做一点,能力大大做,能力小小做,随分随力,一点都不勉强,给一些众生结善缘。在佛门里面除这个之外,还要结法缘,现在很便宜的做光碟,大概一片光碟听说不到一块钱。时时刻刻以这个东西,再加一点糖果一起送,世味、法味都有这样才好。所以要懂得布施,要懂得帮助我们居住这个小范围的社会,公益事业他有需要,我们有这个能力做一点,好事!最容易的就是见人能行礼、能打招呼。现在这个世界礼节没有了,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不打招呼。他跟我们不打招呼,我们笑笑跟他点点头,我们天天这样做,久而久之,慢慢这个风气也就形成,人跟人会打招呼。人与人自己表示谦卑,能够尊敬别人,能够关怀别人,能够照顾别人,这全是四摄法里头的布施。
「爱语」,不是花言巧语,是真正爱护他,他有了过失,你要怎么劝他?劝他你要想到,用什么样的方式、什么样的言语,他能接受,欢喜听,还不排斥,真正爱他,不是害他。这些是很不容易,言语是非常困难,夫子教学列在第二位,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是言语。由此可知,孔子对於言语多么重视,为什么?谚语常讲「口为祸福之门」。病从口入,你吃东西不小心吃坏了;祸从口出,你说话不谨慎得罪人,别人记恨在心,将来缘成熟他报复你,所以言语要非常谨慎。内心虽然爱护他,颜色还要柔和,最好不要用责备的口吻,命令的口吻都不好,人家都很难听得进去。古圣先贤、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常常教导我们。
「利行」是讲我们的行为,行为包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一定是利益社会的,一定是利益众生的。利益自己可以,利益自己一定是利益社会、利益大众。如果利益自己,不利社会大众的,这事就不能做;利益社会大众,对自己有损害的,应当要做,那个功德更大。为什么?你自己无利可图,但是对众生好,这个利益最大!人不会报答你,天会报答你,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懂。为什么说天会报答你?因为你的起心动念是善念,让整个山河大地它都有感动,真的,天会报答你。不求报答,这多好!不求报答,报答得更多,报答得更快,为什么?你有求你心不清净,你无求是清净心,清净心做的功德是清净功德,无比的殊胜。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,他们无量无边的功德从哪来?就这里来的。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一切都是帮助众生。而且帮助众生里面有个主要的目的,那就是帮助众生觉悟,这不可以不知道,这是主要的目的。因为众生觉悟,他就成佛,他就一切圆满具足,所以以帮助觉悟为第一德。释迦牟尼佛你看他老人家一生在世,他就专门搞这个,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,帮助你开悟。他的生活、他的行持完全做出来给你看,一点不假。所以你对这个人,你觉得这个人可靠,这个人样样是真的,一点虚伪都没有,你对他相信,你对他没有疑惑。
那我们怎么办?尤其处在现在的社会,首先你要是真正明白、觉悟了,怕不怕别人欺骗我们?不怕。真明白之后,你知道因果通三世,有没有吃亏的人?没有。有没有占便宜的人?没有。这一世你好像被人骗了,吃了亏,来世占大便宜,只要理搞清楚,心就安了,心安理得!真正是佛在经上讲的比喻,「舍一得万报」,一点都不假,那是什么?是菩萨的施舍。菩萨没有私心,这里头用清净心布施、平等心布施、慈悲心布施,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疑。我们世间人布施夹杂著贪瞋痴慢疑,所以果报就变得很小,有果报,也会加一点,加得不多,利息很少。如果你布施里面没有贪瞋痴慢疑,那个果报就不可思议,太大了。所以要通大乘法,要懂诸法实相,知道一切众生本性本善,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我供养佛,现在他虽然没有觉悟,他是糊涂佛,但是我还是供养他,我供养佛,这个功德大。别人怀疑我,我不怀疑他;别人欺骗我,我不欺骗他;别人毁谤我,我不毁谤他。别人批评我,我完全接受,我不批评别人,这是什么?这是在现前社会行菩萨道!联合国这么多年真的他们有诚意,许多志士仁人都在那里想,用什么方法化解冲突,用什么方法让世界恢复安定、恢复和平,想不出方法。佛教里面的四摄法比什么都好,四摄六度,没有人我、没有是非、没有憎爱,以清净平等心修四摄法,就能化解一切冲突,帮助这个世界走向和谐。从哪里做起?从我做起,从我的起心动念做起,要知道利益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,利益社会是真正利益自己。掺杂著自私自利,你全功尽弃,那你是用的轮回心,无论造作什么都是轮回业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
末后「同事」,我们今天在现前讲同事,我不照古人的讲法,古人的讲法那是有很高道德水平,与一切众生同事。这个话今天不能讲,那个人喜欢赌博,你也跟他一道去?现在搞电子游戏机,他喜欢,你也能跟他去?不行。今天我们讲同事,我们要跟圣贤同事,我们要跟善人同事。以中国话来讲,要跟圣贤、君子同事,就不会有流弊,我们跟佛菩萨同事才能够提升自己,帮助众生。你能够修四摄法,你在家你的家庭和睦;你在社会、社团里面,你这个社团兴旺;你在这一国,这个国家安定繁荣,世界和谐。
第六句『十千珠璎周遍交络』,珠是珠宝,璎是璎珞,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,「圆融行愿交络万善」,这意思好。你看看珠宝、璎珞代表这个,所以要懂,懂,你看到别人戴著珠宝、璎珞,你马上想起普贤菩萨、你就想起文殊菩萨。文殊菩萨的行,十波罗蜜,普贤菩萨的愿,十大愿王,行愿圆融交络万善。所以宝殿里面有「十千珠璎」这个装饰,你要晓得它的含义,懂得的人、明白的人看到这个,想到文殊菩萨十波罗蜜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用这个来提醒我们,念念不忘,念念要相应。十波罗蜜是《华严经》修行的纲领,十愿是普贤菩萨把文殊菩萨的十行,扩展到跟性德圆满的交融。说个礼敬,礼敬诸佛,有情众生是诸佛,蚊虫蚂蚁也是诸佛。我们看到蚊虫蚂蚁,合掌对它蚂蚁菩萨,已经把它降等了,它本来是诸佛,你现在称它菩萨。不过它也不会怪你,它也很高兴,它从来没有听到人家称它菩萨。
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都是诸佛如来,《华严》上讲的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圆就是圆融、圆满,种是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是如来所证得的。情与无情同圆种智,你什么时候见到?你自己证得的时候,你才看到一切众生、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同圆种智。从这个境界、从这个现象,我们就会体会到,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,如果不是一体,这个现象怎么产生?我证得一切种智,看到一切众生是同等圆满的一切种智。现在还有这么多众生,这一切众生是有显有隐,我证得的显,明显显出来了;那些没证得的,他有,他隐藏的,他不显,隐显。不能说他隐,他就没有了,不是,他有,跟显出来的没有两样,是一不是二。就是宗门大德见性之后所说的,「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」,就这个意思。我们凡夫对於隐的这一面看不见,一丝毫不能体会;觉悟的人他体会到,他的慧眼、他的法眼看到了,不是肉眼。圆融的行愿周遍法界。
第七『十千衣服敷布座上』,衣服代表什么?代表忍辱、代表惭愧,「以覆法空」。我们的衣服是什么?衣服是礼,中国人讲礼服,遮羞的,遮羞这就有忍辱、惭愧的意思在里头。所以佛的衣,我们搭的衣这叫忍辱衣。「柔忍惭愧」,柔和忍辱,忍辱是中国人说的,佛法里面只是讲忍,没有讲忍辱。印度这些大德到中国来,看到中国人对於辱看得太重了,就是坚固的执著。你看古人常讲「士可杀,不可辱」,士是读书人,今天讲的知识分子,读书的人杀头没有关系,不可以侮辱,侮辱受不了。所以这些法师翻经翻到这一条,忍就加个辱,辱都能忍,那还有什么不能忍,就没有什么不能忍的,取这个意思。什么都要忍,没有一样不能忍,你如果实在不能忍的时候,你就常常想到《金刚经》上一句话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看能不能忍?没有一样是真的。顺境要忍,忍什么?不起贪爱;逆境要忍,不生瞋恚。一切顺逆境界、善缘恶缘都要忍,只有忍才能得定。所以忍是禅定的前方便,就是禅定的预备的功夫。不能忍决定不能得定,不能得定决定不能开智慧,智慧决定是从定当中生的,你才晓得忍多么重要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,你们去看经文,《金刚经》里面讲六波罗蜜,布施讲得多,忍辱讲得多,说明这两个最重要。布施是修福,忍辱是你能保住你的福;你不能忍,保不住。人在这个世间,特别是与人相处要柔和,唯有柔和能忍,这个人一生他才能保全自己,我们今天讲消灾免难。一个刚强不能忍的,树敌很多;换句话说,冤亲债主报复的人很多,都是自己惹来的。柔和能忍,冤亲债主见面也就算了,不找你的麻烦,放过你,往往有之。
惭愧,我们印光大师是净宗最近的一位祖师,他老人家就用这个做名字,他署名「常惭愧僧」。惭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,愧是对不起大众,我没有学得好,我没有做得好。修行、做事没有一丝毫傲慢心,没有一丝毫自以为是,做得很好了,跟佛菩萨比还差得很远,跟古圣先贤比也差得很远,有什么值得骄傲的!有什么值得自满的!所以惭愧是善心所,无惭无愧这是恶心所。无惭,那就是我们讲人没有良心;无愧,不怕别人笑话,做种种坏事人家批评,他还很得意,报纸上大篇报导,你看今天我又上新闻,又做头条,无愧。这两个字合起来讲,无惭无愧就是我们讲没有羞耻心,现在在这个社会上时有所闻,造业。如果柔和忍辱,这决定是心善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他都想到对得起自己良心,唯恐舆论批评,那是愧心所。不让舆论批评,那自己就不能做坏事。
这与从小教育有关系,我们也常常讲,人有伦理道德的观念,不愿意做坏事,这什么?良心,不愿意做坏事。人要是懂得因果报应,不敢做坏事,那是属於愧心所,不敢做坏事。所以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是人的基本教育,有这个教育,家和、国治、天下平。中国这几千年来,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靠什么?就懂得靠这个教育。世世代代这些帝王、这些圣贤都懂得,全心全力来推动,不认识字的乡下人,他都懂得这个道理。现在如果不讲伦理道德,不相信因果报应,这个社会就没救了。我们必须要觉悟,必须把伦理、道德、因果要表现出来,要做出来。「以覆法空」,以覆法空是什么意思?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,是从法空里面变现出来的,变现出来的相,我们要怎样让这些法相都能够与法性相应,与法性相应就是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性善,万物都善,柔和忍辱是善,这句话的意思你就懂得。
下面第八句『十千天子』,第九句『十千梵王前后围绕』。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,第八是「第一义天」,这是赞叹,本来第一义天是对佛说的,佛才是第一义天,这是赞叹天上天王;梵王这是「清净梵行」。所以看到天神,我们听到上帝,看到中国人讲玉皇大帝,看到天人,我们就想到佛,佛是第一义天。看到梵王,这是大梵天,我们就想到清净梵行,梵是清净的意思,一尘不染。第一义天跟清净梵行合起来,就是三皈依上讲的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,你看多好。「绕斯法体」,法体是什么?法体就是自己。
末后一句『十千光明而为照曜』,这个光明是智光,智慧光明。一一都是智慧光明照耀,那就跟惠能大师所说的一样,他跟忍和尚说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常生智慧就是此地讲的「一一智照」,他没有迷惑、他没有邪恶、他没有染污。「於生死中,遣长夜暗」,生死就六道轮回,长夜是无始劫以来你迷惑颠倒,迷就是暗。「举斯果德,令物行因」,现在表法,你看天宫里面宝殿、宝座这种庄严都是表法,让你知道无比殊胜的果德,你就懂得行因,果必有因,修因一定证果。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教你修行的,都是提醒你的,这个用意很深。这两句话是这段文里头最重要的两句,「举斯果德,令物行因」,你看他不说人,如果说人,那只有人道得利益,物,十法界都包括。所以我们要常常想到,要念念想到利益十法界的众生。我们吃东西有没有想到鬼神?如果在吃东西,我们在合掌的时候,从内心里面起个念头,「此食遍十方,一切鬼神共」,它真产生作用。我有得吃,我不忘记九法界众生;我有得穿,不忘记九法界众生。养自己的慈悲心,养自己的心量,中国人常讲「量大福大」,常常都要想到。连鬼神、九法界都想到了,眼前大众哪有不想到的道理。「下行向中」,十行、十回向里面,「约位渐增,表法无异」,都有这样的话,到时候我们都会看到,意思都相同。就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怕我们忘掉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经文第四段看起,「第四各严殿座」。我们将经文念一遍:
【即以神力庄严此殿。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。其座悉以妙宝所成。十千层级迥极庄严。十千金网弥覆其上。十千种帐十千种盖周回间列。十千缯绮以为垂带。十千珠璎周遍交络。十千衣服敷布座上。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后围绕。十千光明而为照耀。】
这段经文第一句是总说,后面是别说,都是讲的表法。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「表严根欲之殿」,因为忉利天是欲界天,五欲还没有完全放下,比我们淡很多,比四王天也淡很多,所以它有圆满的庄严。就世间法来讲,这是对於佛陀的尊敬,对於佛法的尊重,显示出自己求法的心真诚。印祖常说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,这种庄严具需不需要?在世间是很需要的。佛法虽然重实质不重形式,这些全是形式,但是佛法的弘扬必定是自利利他。重实质是自利,如果要是利益众生那就要形式,因为这种形式上庄严,才能够引发还没有学佛的人,对佛法没有认识的人,引起他们的注意,启发他们,让他们对佛法起尊重的心,起仰慕的心、向往的心,就召集大众。这等於说是舞台的表演,舞台布置得富丽堂皇,给谁看?给观众看的。绝对不是给表演这些人看的,一切为观众;佛法是一切为众生,为众生演出种种庄严的相。所以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,於是道场的庄严你就知道那是必要的,不能够疏忽。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,如果超过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,这不如法,尽心尽力叫做圆满。
底下说「为法器故,置师子座」,这把它说明「表十住之法门故,文有十句」,第一句是总说,后面是别说。总说里面说『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』,普光明藏师子座是什么?清凉大师只说这是表十住法门,「普光明藏,此是解位」,后面说「智照法空,含众德故,从信始入,故有置言」。实在讲就是世尊到忉利天宫说法,给世尊铺个座位,这个座位就叫普光明藏。由此可知,普光明藏是佛的性德,跟大乘教里面一般所说的大光明藏是一个意思,是自性。一切诸佛如来、一切佛法、一切万物,都是从普光明藏流露出来的。要用哲学的名词来说,这是宇宙万有的本体,普光明藏就是本体。能生万法,一切法都是从它而来,这个意思就深了,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座位?什么样的座位都可以。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是坐在生草铺的座位上,他在那里打坐;可是天人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他坐的是金刚宝座。由此可知,佛坐在那里,他没有起心动念,每个人看他的座不一样,每个人看佛像也不一样,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明白了,境随心转。前面说过,随谁的心?随我们自己的心。佛坐在那个地方,我们许多人去见佛,每个人看的世界都不一样,你说这境是不是随心转?
香港佛门的大德圣一法师,早年我到香港来讲经,一九七七年我们见面的时候,那时候我讲经他老人家每天都来听。告诉我,他们曾经有三个出家人,那时候大陆刚刚开放,他们到普陀山去朝圣,在梵音洞里面拜观世音菩萨,三个出家人在洞口拜了半个小时,观音菩萨出现了,每个人都非常欢喜。有很多人拜了没有看见,他们三个都看到,离开的时候,在路上三个人就问,你见到观音菩萨现的什么像?圣一法师见到的,现的像像地藏王菩萨一样,戴毗卢帽,完全是金色的,现这个像。另外一位法师看到的,就像我们普通看到的白衣观音,现的是这个像。第三位法师看到一个比丘僧的像,三个人都看到,同时看到。你看,同时、同处,不一样。我们就晓得,每个人心不一样,那个相从哪来?相从心生,是你自己心里面现出来的。前面讲的道理讲得好,从佛菩萨来讲是从体起用,他起的用现相,相由体现的;我们见到的人,见到的人是相由心生的。我们的心想见菩萨这是缘,这是你心想生,所以你心想见到这个相。这是个很好的例子,这个事情发生距离我们现在不算远,大概三十年的样子。
这第一句是讲体,能现之体是普光明藏。十住菩萨是解位,《华严》信解行证,所以它这里代表的是「智照法空,含众德故」。法是法性,总的来说是法相,法性能现,法相是所现。至於万法千变万化,这是什么原因?这是识变的,识是什么?起心动念、分别、执著。所以三位法师在梵音洞上,见的观音菩萨现的像不一样,他们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不相同,所以见的观音像不一样。观音有没有分别执著?给诸位说,没有,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。就像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一样,这个我们可以做,三个人,我们每个人都写一个「爱」字,贴在水瓶上面,三个结晶一定都很好看,但是不是相同的?没有一个相同。就是自己写的这一个「爱」,我现在贴在水瓶上,看水瓶的结晶;我还用这个字,我再贴在另外一个水瓶上,再去看,现的相也不一样。江本博士告诉我,他几十万次的实验,从来没有看到两个结晶是完全相同的。为什么?我们的念头刹那在变,虽然是讲一个爱字,那个爱字里面的成分不一样,所以结晶显现出来的时候大同小异。前一秒钟跟后一秒钟不相同,此处跟他方也不相同。在佛法里面,总的来说,叫不可思议,妙极了!但是你要晓得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个道理你总要牢牢的记住,为什么?你就不执著了,进一步你就不分别,你真正能放得下。放下之后,全心全力照顾苦难的众生,为什么?他们还没觉悟,他们还没回头,所以全心全力帮助他们。帮助他们就真正帮助自己,帮助自己什么?帮助自己提升境界。在财富上帮助人,在智慧上帮助人,佛给我们讲的三种布施,这才是真的。三种布施你一定要晓得,你像菩萨一样修大布施,众生得到的有限,不多!你自己得到的是无量无边,得到什么?提升自己的灵性。灵性向上提升,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相好,福报是在相好里面,也不断向上提升。
我们在《华严》上看到,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、卢舍那佛是报身佛。报身佛,佛说「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你灵性提升,自性里面众德自然流露。你要是不肯舍,那变成什么?能说不能行。佛法学得很多,甚至於下了很多苦功夫,能背能讲,说得天花乱坠。李老师从前跟我们说,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,这个意思就是说,你还是轮回心。轮回心学佛法也是造轮回业,不过在轮回业这是善法,但是很难讲,佛法是善法,如果我们行得不善,自己造业报是一重罪,让外面社会人看到,他起副作用,「学佛的人也贪,贪瞋痴慢他都具足」,别人起这个念头,造这种口业,你要负责任,这个麻烦就大了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菩萨所在之处,怎么可以叫众生造业,尤其造恶业,这不可以。总要帮助众生断恶修善,总是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这就对了。所以菩萨所在之处,决定是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。这个最好的榜样不是定法,你看看现在众生他造的是什么毛病,菩萨自然示现。菩萨没有心,就是没有起心动念,是随众生的心,众生的心他自己也不知道,而是什么?他的善根发现。无始劫来他阿赖耶有善根,遇到这个缘他自然发现,起感应道交的作用。这个道理很深,很深的哲学问题,所以方先生说佛经,尤其是《华严》,是所有哲学里面的最高峰。我们通过半个世纪的学习,肯定了方老师这句话。
法空是讲的性,众德是讲的相、是讲的作用,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「能生万法」。后面这句话重要,「从信始入」,所以它有个置,它表这个意思。你对老师要有信心、对於老师所传授的法有信心,对自己有信心,对於自己的信解有信心,对自己的行证有信心,你怎么会不成就!有信心,他真干。没有信心,他做不到,虽然学,学得很欢喜,也法喜充满,他不肯做,这种人怎么样?这种人也很正常。因为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,每个人对於大乘教不是你这一生才开始,你过去生中无量劫来,生生世世都会遇到,都在这里很认真学,所以学得很欢喜。都是因为没有做到,所以来生还要学,就这么个道理。这一生学了之后能做到,等於说你学了这阵子毕业、成就了。听了怎么?听了真干,这不容易,真的放下,只要肯放下,智慧就慢慢开了。为什么?执著障碍智慧,执著能放下一分,你就透一分智慧,放下两分就透两分智慧。
我们读《坛经》,细细去看惠能大师,他分别执著没有,起心动念还有,那你就晓得这个人善根是多么深厚。所以遇到五祖忍和尚,忍和尚点一点他就通,那个通是什么?连起心动念放下了。这什么境界?初住菩萨的境界。这是最低的境界,初住菩萨,那个境界在一真法界,不在十法界。他所得到的,我们佛法里面讲,他所证得的就是他得到的,他真正证得,他得到什么?清净,不生不灭,他见性了。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清净得到了,这个心得到之后,我们就会想到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」,自性里面本具的实相般若统统现前。这是大乘佛法,这不是假的,这个智慧开了,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全通了,没有一点障碍。得到「本不生灭」,就是佛教以及印度所有宗教所追求的大般涅盘,他证得了。他告诉我们,自性里面「本自具足」,就是此地讲的含众德故,本自具足,没有丝毫欠缺,你得到大圆满。「本无动摇」是自性本定,就是说没有起心动念。末后说「能生万法」,真正得大自在,叫成佛去了,十住菩萨,初住菩萨,成佛去了。他还有问题,就是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,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。记住,不是分别的习气,不是执著的习气,分别执著的习气早就没有了,在四圣法界里面就断掉了。剩下来的是无始无明的习气,无始无明的习气很难讲,也许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说的波动,就是波动的现象。非常微细的波动,这种非常微细的波动连自己都不知道。
所以法身菩萨,初住就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法身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众生心想是感,佛菩萨自然就有应。这种感应的能力、感应的智慧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究竟果地上的佛,究竟圆满佛可以说没有差别。你要说差别,那就是他还带著无明习气,究竟果佛无明习气没有了,差别在此地。这句对我们来讲,比什么都重要,「从信始入」,你什么时候能入门?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有信心,关键在这里。这个信心也可以说,这个信心就是你要把你的障碍放下,你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真的信了,你就放下,你没有放下你还不信,这很重要,什么时候我们真的放下,什么时候真信。所以信不容易,太难了,不要疏忽了这个字,这个字是个关键的字眼。
「别中初句约体」,初句就是『其座悉以妙宝所成』,这句是体。后面十句都是事,都是「余并显严」,其他的十句都是显示庄严。它十句每句都用十千起头,你看有个十千,你就晓得那是一句。为什么都用十千?「皆云十千者,万行因感故」,这把意思给我们说明了。十千不是数字,是代表大圆满。你看我们平常计数从一到十是个圆满,从十到百也是圆满,从百到千是大圆满,取这个意思。菩萨的修行,真的万行因感,这个万也不是数字,是代表圆满。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菩萨的一行,无论是布施一块钱,或是持戒、或是忍辱,极其微小的一桩事情,他的功德都遍法界虚空界,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前面说的「唯心所现」,他没有障碍。没有障碍,极微弱的波动都周遍法界,所以他能修那么大的德,念念都是修圆满功德。这绝对不是凡夫能跟他相比的,妄想分别执著没破,你修再大的功德都有限。
就像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抵不过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。这个话讲了没有人相信,我们不要说是大千世界七宝,我们就以今天来说,你布施一亿的美金,人家说你布施一亿美金做这么多的好事,不如给人家说四句偈,谁相信?没人相信。我们学佛的同学,你相不相信?问你哪个功德大?你也不敢讲,为什么?你不了解这里头真相。你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,说四句偈的功德大,为什么?这个四句偈是佛法,一历耳根永为道种,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了佛法的种子,这个种子生生世世跟著你,将来遇缘起现行,你因这个种子会学佛、修行、开解、证果,现在虽然看不到,这是金刚种子,这个太宝贵了。如果没有这个种子,再大的福报,你都是永远在六道里轮回,你出不了六道!所以了解这个道理才真正知道,念一句阿弥陀佛那个功德比大千世界七宝的功德大,大太多了,不能比。为什么?阿赖耶识里这个阿弥陀佛的种子,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。我们这个种子多不多?多,多得还不够,还要多,为什么?你现在世缘放不下,你还对这个世间有贪恋。这就是什么?障碍你往生。你要是真的想往生,放下就是,缘就成熟。放不下,一桩事情放不下,就等於说是一条绳索给你绑住,你不能出离。你要真放下,彻底放下,什么时候放下,我们常讲预知时至,你立刻就知道了。所以,什么时候往生,不要问别人,别人不知道,也用不著问佛菩萨,问自己。自己什么时候把世缘放下,你障碍没有了,那时候你想去就去,真的生死自在、来去自由。所以万行因感。
第一句里头,『十千层级』,十千是一万,「万行熏成故」,好像台阶一层比一层高,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「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」,这个要做的。千万不要积财,佛在大小乘经论里讲得很多,时时刻刻我们自己能提得起来,佛常讲「积财丧道」,你有财富,你自己要做好事,散财。你不能说是我有儿女,儿女很可靠,我留给儿女,将来我死了,儿女给我做佛事,给我超度,错了。你把你修行的事情委托给别人,他做不到,他的心没有你的心那么真,没有你的心那么纯。你应该自己超度自己,不要委托任何人,任何人都不可靠,最靠得住的是自己,都要懂,要真干。什么是好事?当前迫切需要的,这是好事。现在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什么?现在人都迷,都迷惑颠倒,都干贪瞋痴慢,我们现在晓得,原因在哪里?原因在教育。所以现前提倡普及教育,这个对的,普及教育那就是基本的教育,伦理、道德、因果这是普及教育。
怎么提倡法?从我自己本身做起,这个功德大。我要在在处处、时时刻刻把它表演出来,给大众做个好样子。大众把钱财看得很重,我们把钱财拿去做好事,自己依然过一种清苦的生活,清苦是最健康的生活。想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做好样子给我们看,做得真是究竟圆满。佛每天到外面去托钵,人家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挑剔。僧团里面更难得,托来的时候,不是托来就吃,不是。托来之后回到道场,道场都在山林、在树下,每个人托的饭都合在一起,然后念供养咒,再把这个饭大家分了吃。所以「一钵千家饭」,一点没错,这有道理的,因为他们那时候佛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个人都去托钵,托钵回来的饭都集中在一起。所以你在那里面分开,每个人托的都在一起,托多托少没关系,托的饭菜好的、饭菜不好的统统混合在一起。你看做这种样子给我们看,这真的叫平等,我们不能忘记,纵然做不到,要心里常常想到,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够有这样的一种缘分出现。
过去香港有位法师叫洗尘,他有个老同参叫金山,这两个法师跟我都是好朋友,过世多年了。他到台湾来找过我,跟我谈过,怎么样能把佛教振兴起来?那个时候我正在讲《金刚经》,江味农居士在《讲义》里面提倡,佛法真正振兴一定要实行托钵的制度。所以我就跟他建议,我说我们找五个人,五个出家人五比丘,现在在香港这地区,我们露宿还没有这个能力,身体不行,但是住小帐篷可以。我们以前在学校念书露营的时候,童子军露营的小帐篷,我住过小帐篷。小帐篷可以,五个出家人,随便找哪个地方搭小帐篷。白天出去托钵,香港佛教徒很多,不怕没有人供养。托回来的饭,回来用一个大脸盆统统倒在里面,然后再分而食之,行!我给他建议,我说你去找五个比丘,我算一个。他就找不到了。
在这末法时期,纵然这种形式没有了,如何能保持著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精神,这个重要。这个精神就是六和敬里面讲「利和同均」,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。能常常记住,帮助我们,帮助自己看破、放下,排除自己的障碍,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顺利的提升,这个重要。我们走的路子还是走极乐世界,为什么?它靠得住,真的是稳当、快速,世间人所说的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我们能这样做就给很多人带来启发,这个效果大,这个效果就是佛法讲的功德。所以应当要做,要恢复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那样的教化行持。佛一生教学,现在讲办班教学,从开悟,三十岁开始,一直到圆寂七十九岁,四十九年从来没有中断过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这是层级代表的意思,我们谚语讲的「步步高升」,不要停滞,更不可以倒退。
第二句「金网防护」,第二句经文是『十千金网弥覆其上』,这个现在我们就晓得,现在人所说的环境的保护,环保。现在讲环保,金网防护就是环保,不但身心要防护,环境也要防护。金网是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戒律。说到戒律,包括《十善业道》、包括《感应篇》、包括《弟子规》,所以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是金网。佛法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能持戒,那你就是有防护的网;你破戒,不持戒,那你这个防护完全没有了。没有防护,那你要知道,内有烦恼贪瞋痴慢疑,外面有诱惑,五欲六尘的诱惑,你的道业就难了。你怎么能成就?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,也深深的去反省,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?为什么三皈五戒做不到?都变成形式。出家,沙弥律仪做不到,我们的金网防护完全撤销,没有了。现在我们来看看,三贤位的菩萨他们具足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菩萨尚且严持戒律。他们都是见了性的菩萨,还要这样做吗?严持戒律是不是有分别、有执著?这个分别执著是表演的,是做给我们看的,其实他们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。也就是我们这些众生心,感得菩萨现这个相给我们看,现严持戒律。释迦牟尼佛在《梵网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他这一次,就是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现,示现以佛身来教化众生,他说这一次是第八千次;换句话说,他到这个地球上来过的次数太多了。他还要那么样守持戒律,我们就晓得做给我们看的,是为我们表演的。佛如果不持戒,他说的这些戒律我们就不会去做;他做到了,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。就如同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是谁做的?菩萨做的,哪个是菩萨?父母是菩萨。小孩才生下来,父母家人在小孩面前,言行举止都要把弟子规演出来,表演出来,给谁看?给婴孩看。父母表演得很好,小孩受教,他完全接受,不折不扣。
我们看周朝开国的时候,太王生了三个儿子,泰伯、仲雍、王季,三个都是圣人,孔子佩服到极处。王季的夫人太任生了文王,在我们想像王季跟他的夫人太任一定很会教,样子做得好,所以文王从小就懂规矩。他的祖父看到很欢喜,就希望把王位将来传给他,但是他的父亲是老三。他的大伯父、二伯父知道父亲的意思,故意找个藉口离开家出走了,以后无影无踪找不到了,所以王位传给他。文王的夫人太姒生武王、生周公,肯定都是表演得非常好。所以教育要表演,佛教人,经上常讲「为人演说」,演是表演出来,然后才说,由此可知,教学身教第一。我们自己没做到,用言说来教人,人家不服;一定要做出榜样大家才服,才真正受教。佛都做出最好的样子来给我们看,这就是金网防护。
下面讲,『十千种帐十千种盖』,盖是宝盖,帐也是,这都是属於丝绸一类的,像旗帜一样,比旗帜大,可以连起来做围墙一样。帐跟盖表什么?表慈悲,帐表慈,盖表悲,慈悲。「以育以覆」,育是养育众生,覆也是保护众生,危险的时候把他们覆盖住,避免暴露,这就是作之君、作之亲、作之师。君亲师这三个字,只要是人,他就有这种天赋,这是天然的职责。这个解释要用广义的讲法,君是个领导人。我不是在领导的位置上,我们做个小职员,小职员一样要懂得作君,为什么?在你同僚当中,你能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你的同事们看,你就在领导同事!你虽然跟大家是同事,身分完全一样,你常常会照顾你的同事,爱护你的同事,那你就是亲。你常常能教导你的同事,你就是老师。
所以君亲师,无论在什么时候、无论在什么处所,你都能演出来,这个人是菩萨。在家庭也好,在团体也好,在社会也好,你都能表演给你周边的人去看,去影响他们,这就是菩萨大慈大悲,普度众生,不一定要在位。像现在的佛教也有住持,你不是佛教会的会长,你也不是寺院方丈住持,你是个清众,清众也能做到君亲师。在寺院里面对方丈尊重,像儿女在家庭尊重父母一样,对尊长有礼,做给大家看!你看到大众不如法地方,你就做个如法的样子。所以把君亲师在自己身上演出来,这就是佛门里面讲加被众生,育覆就是加被的意思。
下面说,『十千缯绮以为垂带』,这是表四摄,四摄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我们看到有这些庄严具,你就想到它的用途,它什么意思,它所表的法那是实质,外面的装饰这是形式。形式它有内容,不能说只有形式没有内容。四摄重要,人与人的关系,懂得四摄就一团和气。四摄法里面的「布施」,我讲得很多,常常送礼、常常请客。送礼、请客不必很多,随自己的分,你买一包花生米,一个人一粒,那也是布施供养,大家欢喜。买一包糖果,一个人一小块,要懂这个道理,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。小钱不断,这笑口常开,时时刻刻都能想到别人。如果你有能力要多做一点,能力大大做,能力小小做,随分随力,一点都不勉强,给一些众生结善缘。在佛门里面除这个之外,还要结法缘,现在很便宜的做光碟,大概一片光碟听说不到一块钱。时时刻刻以这个东西,再加一点糖果一起送,世味、法味都有这样才好。所以要懂得布施,要懂得帮助我们居住这个小范围的社会,公益事业他有需要,我们有这个能力做一点,好事!最容易的就是见人能行礼、能打招呼。现在这个世界礼节没有了,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不打招呼。他跟我们不打招呼,我们笑笑跟他点点头,我们天天这样做,久而久之,慢慢这个风气也就形成,人跟人会打招呼。人与人自己表示谦卑,能够尊敬别人,能够关怀别人,能够照顾别人,这全是四摄法里头的布施。
「爱语」,不是花言巧语,是真正爱护他,他有了过失,你要怎么劝他?劝他你要想到,用什么样的方式、什么样的言语,他能接受,欢喜听,还不排斥,真正爱他,不是害他。这些是很不容易,言语是非常困难,夫子教学列在第二位,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是言语。由此可知,孔子对於言语多么重视,为什么?谚语常讲「口为祸福之门」。病从口入,你吃东西不小心吃坏了;祸从口出,你说话不谨慎得罪人,别人记恨在心,将来缘成熟他报复你,所以言语要非常谨慎。内心虽然爱护他,颜色还要柔和,最好不要用责备的口吻,命令的口吻都不好,人家都很难听得进去。古圣先贤、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常常教导我们。
「利行」是讲我们的行为,行为包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一定是利益社会的,一定是利益众生的。利益自己可以,利益自己一定是利益社会、利益大众。如果利益自己,不利社会大众的,这事就不能做;利益社会大众,对自己有损害的,应当要做,那个功德更大。为什么?你自己无利可图,但是对众生好,这个利益最大!人不会报答你,天会报答你,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懂。为什么说天会报答你?因为你的起心动念是善念,让整个山河大地它都有感动,真的,天会报答你。不求报答,这多好!不求报答,报答得更多,报答得更快,为什么?你有求你心不清净,你无求是清净心,清净心做的功德是清净功德,无比的殊胜。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,他们无量无边的功德从哪来?就这里来的。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一切都是帮助众生。而且帮助众生里面有个主要的目的,那就是帮助众生觉悟,这不可以不知道,这是主要的目的。因为众生觉悟,他就成佛,他就一切圆满具足,所以以帮助觉悟为第一德。释迦牟尼佛你看他老人家一生在世,他就专门搞这个,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,帮助你开悟。他的生活、他的行持完全做出来给你看,一点不假。所以你对这个人,你觉得这个人可靠,这个人样样是真的,一点虚伪都没有,你对他相信,你对他没有疑惑。
那我们怎么办?尤其处在现在的社会,首先你要是真正明白、觉悟了,怕不怕别人欺骗我们?不怕。真明白之后,你知道因果通三世,有没有吃亏的人?没有。有没有占便宜的人?没有。这一世你好像被人骗了,吃了亏,来世占大便宜,只要理搞清楚,心就安了,心安理得!真正是佛在经上讲的比喻,「舍一得万报」,一点都不假,那是什么?是菩萨的施舍。菩萨没有私心,这里头用清净心布施、平等心布施、慈悲心布施,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疑。我们世间人布施夹杂著贪瞋痴慢疑,所以果报就变得很小,有果报,也会加一点,加得不多,利息很少。如果你布施里面没有贪瞋痴慢疑,那个果报就不可思议,太大了。所以要通大乘法,要懂诸法实相,知道一切众生本性本善,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我供养佛,现在他虽然没有觉悟,他是糊涂佛,但是我还是供养他,我供养佛,这个功德大。别人怀疑我,我不怀疑他;别人欺骗我,我不欺骗他;别人毁谤我,我不毁谤他。别人批评我,我完全接受,我不批评别人,这是什么?这是在现前社会行菩萨道!联合国这么多年真的他们有诚意,许多志士仁人都在那里想,用什么方法化解冲突,用什么方法让世界恢复安定、恢复和平,想不出方法。佛教里面的四摄法比什么都好,四摄六度,没有人我、没有是非、没有憎爱,以清净平等心修四摄法,就能化解一切冲突,帮助这个世界走向和谐。从哪里做起?从我做起,从我的起心动念做起,要知道利益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,利益社会是真正利益自己。掺杂著自私自利,你全功尽弃,那你是用的轮回心,无论造作什么都是轮回业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
末后「同事」,我们今天在现前讲同事,我不照古人的讲法,古人的讲法那是有很高道德水平,与一切众生同事。这个话今天不能讲,那个人喜欢赌博,你也跟他一道去?现在搞电子游戏机,他喜欢,你也能跟他去?不行。今天我们讲同事,我们要跟圣贤同事,我们要跟善人同事。以中国话来讲,要跟圣贤、君子同事,就不会有流弊,我们跟佛菩萨同事才能够提升自己,帮助众生。你能够修四摄法,你在家你的家庭和睦;你在社会、社团里面,你这个社团兴旺;你在这一国,这个国家安定繁荣,世界和谐。
第六句『十千珠璎周遍交络』,珠是珠宝,璎是璎珞,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,「圆融行愿交络万善」,这意思好。你看看珠宝、璎珞代表这个,所以要懂,懂,你看到别人戴著珠宝、璎珞,你马上想起普贤菩萨、你就想起文殊菩萨。文殊菩萨的行,十波罗蜜,普贤菩萨的愿,十大愿王,行愿圆融交络万善。所以宝殿里面有「十千珠璎」这个装饰,你要晓得它的含义,懂得的人、明白的人看到这个,想到文殊菩萨十波罗蜜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用这个来提醒我们,念念不忘,念念要相应。十波罗蜜是《华严经》修行的纲领,十愿是普贤菩萨把文殊菩萨的十行,扩展到跟性德圆满的交融。说个礼敬,礼敬诸佛,有情众生是诸佛,蚊虫蚂蚁也是诸佛。我们看到蚊虫蚂蚁,合掌对它蚂蚁菩萨,已经把它降等了,它本来是诸佛,你现在称它菩萨。不过它也不会怪你,它也很高兴,它从来没有听到人家称它菩萨。
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都是诸佛如来,《华严》上讲的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圆就是圆融、圆满,种是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是如来所证得的。情与无情同圆种智,你什么时候见到?你自己证得的时候,你才看到一切众生、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同圆种智。从这个境界、从这个现象,我们就会体会到,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,如果不是一体,这个现象怎么产生?我证得一切种智,看到一切众生是同等圆满的一切种智。现在还有这么多众生,这一切众生是有显有隐,我证得的显,明显显出来了;那些没证得的,他有,他隐藏的,他不显,隐显。不能说他隐,他就没有了,不是,他有,跟显出来的没有两样,是一不是二。就是宗门大德见性之后所说的,「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」,就这个意思。我们凡夫对於隐的这一面看不见,一丝毫不能体会;觉悟的人他体会到,他的慧眼、他的法眼看到了,不是肉眼。圆融的行愿周遍法界。
第七『十千衣服敷布座上』,衣服代表什么?代表忍辱、代表惭愧,「以覆法空」。我们的衣服是什么?衣服是礼,中国人讲礼服,遮羞的,遮羞这就有忍辱、惭愧的意思在里头。所以佛的衣,我们搭的衣这叫忍辱衣。「柔忍惭愧」,柔和忍辱,忍辱是中国人说的,佛法里面只是讲忍,没有讲忍辱。印度这些大德到中国来,看到中国人对於辱看得太重了,就是坚固的执著。你看古人常讲「士可杀,不可辱」,士是读书人,今天讲的知识分子,读书的人杀头没有关系,不可以侮辱,侮辱受不了。所以这些法师翻经翻到这一条,忍就加个辱,辱都能忍,那还有什么不能忍,就没有什么不能忍的,取这个意思。什么都要忍,没有一样不能忍,你如果实在不能忍的时候,你就常常想到《金刚经》上一句话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看能不能忍?没有一样是真的。顺境要忍,忍什么?不起贪爱;逆境要忍,不生瞋恚。一切顺逆境界、善缘恶缘都要忍,只有忍才能得定。所以忍是禅定的前方便,就是禅定的预备的功夫。不能忍决定不能得定,不能得定决定不能开智慧,智慧决定是从定当中生的,你才晓得忍多么重要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,你们去看经文,《金刚经》里面讲六波罗蜜,布施讲得多,忍辱讲得多,说明这两个最重要。布施是修福,忍辱是你能保住你的福;你不能忍,保不住。人在这个世间,特别是与人相处要柔和,唯有柔和能忍,这个人一生他才能保全自己,我们今天讲消灾免难。一个刚强不能忍的,树敌很多;换句话说,冤亲债主报复的人很多,都是自己惹来的。柔和能忍,冤亲债主见面也就算了,不找你的麻烦,放过你,往往有之。
惭愧,我们印光大师是净宗最近的一位祖师,他老人家就用这个做名字,他署名「常惭愧僧」。惭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,愧是对不起大众,我没有学得好,我没有做得好。修行、做事没有一丝毫傲慢心,没有一丝毫自以为是,做得很好了,跟佛菩萨比还差得很远,跟古圣先贤比也差得很远,有什么值得骄傲的!有什么值得自满的!所以惭愧是善心所,无惭无愧这是恶心所。无惭,那就是我们讲人没有良心;无愧,不怕别人笑话,做种种坏事人家批评,他还很得意,报纸上大篇报导,你看今天我又上新闻,又做头条,无愧。这两个字合起来讲,无惭无愧就是我们讲没有羞耻心,现在在这个社会上时有所闻,造业。如果柔和忍辱,这决定是心善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他都想到对得起自己良心,唯恐舆论批评,那是愧心所。不让舆论批评,那自己就不能做坏事。
这与从小教育有关系,我们也常常讲,人有伦理道德的观念,不愿意做坏事,这什么?良心,不愿意做坏事。人要是懂得因果报应,不敢做坏事,那是属於愧心所,不敢做坏事。所以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是人的基本教育,有这个教育,家和、国治、天下平。中国这几千年来,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靠什么?就懂得靠这个教育。世世代代这些帝王、这些圣贤都懂得,全心全力来推动,不认识字的乡下人,他都懂得这个道理。现在如果不讲伦理道德,不相信因果报应,这个社会就没救了。我们必须要觉悟,必须把伦理、道德、因果要表现出来,要做出来。「以覆法空」,以覆法空是什么意思?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,是从法空里面变现出来的,变现出来的相,我们要怎样让这些法相都能够与法性相应,与法性相应就是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性善,万物都善,柔和忍辱是善,这句话的意思你就懂得。
下面第八句『十千天子』,第九句『十千梵王前后围绕』。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,第八是「第一义天」,这是赞叹,本来第一义天是对佛说的,佛才是第一义天,这是赞叹天上天王;梵王这是「清净梵行」。所以看到天神,我们听到上帝,看到中国人讲玉皇大帝,看到天人,我们就想到佛,佛是第一义天。看到梵王,这是大梵天,我们就想到清净梵行,梵是清净的意思,一尘不染。第一义天跟清净梵行合起来,就是三皈依上讲的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,你看多好。「绕斯法体」,法体是什么?法体就是自己。
末后一句『十千光明而为照曜』,这个光明是智光,智慧光明。一一都是智慧光明照耀,那就跟惠能大师所说的一样,他跟忍和尚说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常生智慧就是此地讲的「一一智照」,他没有迷惑、他没有邪恶、他没有染污。「於生死中,遣长夜暗」,生死就六道轮回,长夜是无始劫以来你迷惑颠倒,迷就是暗。「举斯果德,令物行因」,现在表法,你看天宫里面宝殿、宝座这种庄严都是表法,让你知道无比殊胜的果德,你就懂得行因,果必有因,修因一定证果。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教你修行的,都是提醒你的,这个用意很深。这两句话是这段文里头最重要的两句,「举斯果德,令物行因」,你看他不说人,如果说人,那只有人道得利益,物,十法界都包括。所以我们要常常想到,要念念想到利益十法界的众生。我们吃东西有没有想到鬼神?如果在吃东西,我们在合掌的时候,从内心里面起个念头,「此食遍十方,一切鬼神共」,它真产生作用。我有得吃,我不忘记九法界众生;我有得穿,不忘记九法界众生。养自己的慈悲心,养自己的心量,中国人常讲「量大福大」,常常都要想到。连鬼神、九法界都想到了,眼前大众哪有不想到的道理。「下行向中」,十行、十回向里面,「约位渐增,表法无异」,都有这样的话,到时候我们都会看到,意思都相同。就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怕我们忘掉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