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一八七九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八七九卷)  2007/12/8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17-1879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」,第二大段「释名」,解释这个题目品题「升须弥山」。看清凉大师《疏钞》最后一段,「若观心妙高者,谓三昧须弥,寂然不动,无思无心,不收不摄,任性而定,称本心地」,这是一小段。前面把须弥山给我们介绍出来。学佛必须要知道,佛说法就是上课,就是教学,佛说法他是依二谛,就是他凭什么说法?他凭藉的是两个原则,第一个原则是真谛,那是什么?就是事实真相,讲真理,讲真的事实真相。这是很多我们常识都接触不到的,就是如来他自己亲证的境界。我们用现在的话说,那就是非常高深的哲学跟科学,不是一般人能懂的事实真相、宇宙真相。第二个原则是依俗谛,俗谛是依一般大众的常识,这就好懂;换句话说,是依我们世间的科学、哲学,这就好懂。

  须弥山是古印度宗教、学术里面,大家都肯定的一种宇宙观,这讲宇宙,一个小世界,就是单位世界。一个小世界,是一个须弥山、四大部洲,同一个日月所照,这是古印度对於宇宙的看法。他们的看法跟现在的天文,你要是细心去观察有相同的地方。你看佛经上讲世界,讲四方东南西北;四维,东北、东南、西北、西南;讲上方,这我们都好懂。它讲下方,你就想想这味道,下方有世界,那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悬在空中?要不悬在空中,这十方就讲不通。虽然没有明白给你说出来,地球是个圆的,宇宙之间是有无量无数的星球、星系组成的。在我们从前,总以为一个单位世界是个太阳系,总是这么想法的。我在美国遇到了黄念祖老居士,他在美国讲学时间不长,一个月回来了,我们算联系上。他回到中国之后,我也就回到中国来,去拜访他,他住在北京。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,就谈到大千世界,他告诉我说,单位世界就是一个小世界,不是太阳系,那是什么?是银河系。

  他这一提示,我想想也有道理,为什么?我们太阳系是绕银河系转的。那须弥山在哪里?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,我们中国人讲黄极,太极叫黄道、黄极,这讲宇宙的核心。现在人认为银河系当中是黑洞,那也许佛经上讲的须弥山,就是科学家讲的黑洞。但是古印度的说法,他说须弥山上下大,当中细,黑洞是不是这种状况?也有这个状况。黑洞是个漩涡,引力非常大,是个漩涡,你看漩涡它前面大,慢慢愈转愈小,愈转愈小,我们只看到上面这一截,没看到下面那一截,他说下面它从小慢慢它又转大,这样看起来确实它像一个腰鼓,形状像个腰鼓,所以它并不是像我们地球上的高山,不是这个意思。所以你要懂得,尤其懂得佛所讲表法的意思多,用它来代表,表法的意思多。实际上从形相来讲不是很重要的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;如果不懂,你看佛经你就看不懂,你就会产生很多误会了。

  你看他把它介绍完了之后,后面讲观心妙高,这个才重要。观心这是功夫,这是佛法里最重要的修行理念跟原则。心,心才是妙、才是高,为什么?一切法从心想生,一切法离不了心,所以佛在教学里常讲,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。但是这个心不好懂,我们看到这个心总以为这是心脏,不是这个意思,这不是心脏。这个心是什么?用哲学的话来说,是宇宙的本体。宇宙从哪里来的?心现识变,这个大乘教里讲得好,所以这个心不是在我们身上。这个问题,诸位要是读《楞严经》,你就明白,《楞严经》一开端「七处徵心」。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尊者,心在哪里?

  这个故事要从头说起,楞严会的发起,是阿难遭摩登伽女之难,佛用咒,就是楞严神咒,派遣文殊菩萨把阿难救回来,摩登伽女也带来,他们两个有宿世因缘,都不是偶然的。带回来之后,就问阿难尊者,你最初发心要出家是什么原因?阿难就说出来,最初出家的原因,是看到佛的相好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这相太好了,这个相决定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你修行成就的。换句话说,阿难尊者出家的念头,他不是学道,他是羡慕佛的相好,也想出家修行有这样的相好,他用的是这个心。佛也不说是真心、妄心,不管是真心、是妄心,就问他:你用什么当作心?头一个他讲「心在我身体里面」,佛给他反驳,「心不在内」。你看接著不在外、不在中间,七处,阿难也很了不起,他能想七处,全部被佛否定掉了。否定掉之后,阿难就慌了,这样我不是没有心吗?心到底在哪里?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讲,「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」。心是什么?心就是真如本性,在《华严》里面称为法性,宇宙森罗万象这叫法相。相从哪里来的?相从性变现出来。所以相是心现的,心是本体,宇宙的本体那是你自己的心。

  心是一个,没有两个,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心现的。为什么会那么复杂?那是识变的,识是什么?是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有妄想分别执著,那就有十法界,我们今天讲的宇宙。只要有妄想,妄想就会现出现相出来,你要问它为什么会现这个相?这没有理由、没有原因,所以说不可思议。能现、所现你不但说不出,你都不能够想像,为什么?你一想像,你看看是不是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全出来了?佛教我们,你怎样才能够彻底了解诸法实相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?佛讲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你就全明白了。他给我们做了榜样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所谓夜睹明星,豁然大悟,那就是他同时把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,这叫明心见性,就彻底明白了。在中国也有一个示现,六祖惠能大师,他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里头,半夜五祖跟他讲《金刚经》,那当然是提纲挈领,不是详细讲,讲《金刚经》的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豁然大悟。

  这个大悟,我们现在明白,妄想分别执著放下!妄想是起心动念,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外面境界,他已经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。他所悟的境界,跟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所证的境界,是完全相等。释迦佛,经上讲的,应以佛身而得度,他就现佛身,释迦牟尼佛现佛身;惠能大师,应以比丘身而得度,他就现比丘身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你就明白了。悟了之后,你看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》上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如来就是自性,讲佛是从相上讲的,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。一切众生,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,连蚊虫蚂蚁都包括在里头,甚至於《华严》上说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无情那就包括山河大地、树木花草,没有一样不包括,它都有法性。体是法性,相是法相,法相是从法性变现出来的,这里头就是佛门里面所讲的哲学、科学。

  真正讲到究竟圆满,宇宙从哪里来的?佛说得清楚,不是科学家讲的大爆炸,大爆炸讲不通,没法子自圆其说。佛讲得好,怎么来的?一念顿现。一念是什么?一念是迷。你看佛在大乘教教给我们,「迷唯一念」,什么叫迷?你起了念头,就是起心动念你就迷了。起心动念迷了之后立刻,时间非常之短暂,真叫是亿万分之一秒。它有次第的,先起心动念,接著就分别,再接著就执著,这样一来就把你的真性、你的法性、你的自性就变成阿赖耶,一动念就变成阿赖耶。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,它就带妄,不是纯真,纯真称为自性,迷了之后就叫阿赖耶。起心动念是阿赖耶的体,就是第八识,连著生起来的执著,末那第七识;分别,第六识,三心二意。三心二意什么时候来的?一起心动念就是的。三心二意就不觉,三心二意它就现相,末那执著阿赖耶的见分以为是自己,由见分立刻就产生境界相,境界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的世界,森罗万象,那是相分。这就是讲的四分,每个识都有四分,每个心所都有四分,自证分是本体,就是阿赖耶识,是自证分;见分是精神,我们今天讲精神,心法。相分是物质,佛家讲色、讲心,《心经》讲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色就是物质。它讲了个空,那个空讲本体也讲精神,这是讲精神世界跟物质世界的来源,是一念不觉,立刻就现前。怎么现的?一时顿现,不是有次第,也不是什么爆炸。为什么会现这些?那是自性本来具足的,它就是这样的,法尔如是。

  所以能大师开悟之后说出五句话,这五句话就是把自性的本体、现相、作用,全说出来。你看他悟的时候,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的心是清净的,一尘不染;你的心不生不灭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。自性是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就是佛在《华严》上说的,智慧具足、德行具足、能力具足、相好具足,跟一切诸佛如来平等平等,没有丝毫差别。第四句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本无动摇是什么?是自性本定。我们现在的心是动的,念头多,妄念纷飞;你的真心里头没有妄念,没有动摇,就是没有念头。最后一句,「能生万法」,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的。这讲到究竟圆满的科学跟哲学,说得好,很不好懂。

  我讲到这些事情我就常常想,想到什么?在做小朋友的时候玩过万花筒,有同修给我找到,但是找到很小的,这是个小的万花筒,这样看看在里面转的时候。我就想找一个大的,我们用摄相机把这个画面放在屏幕上,注意看到。万花筒用来比什么?能生万法,你看你只要动,它就比前面变化,你不动它就没有变化。自性不动的时候没有相,叫大光明藏,什么东西都没有;可是你念头一动它就现相,就森罗万象。而且这个相,不管你怎么动法,它现的就不一样,绝对不会有两个相同的相。到什么时候相同?相统统没有了就相同,大光明藏这就相同了,所以说佛佛道同。等觉菩萨都不同,为什么?等觉菩萨还有相,到究竟佛果上就一样,完全相同。这个意思深,宇宙的真相是什么?佛讲无常,无常就是刹那刹那,就像我们放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的。所以我用电影来做比喻,电影,诸位晓得,电影是幻灯片,放映机一打开,这张幻灯片就照出去,照在银幕上它有没有先后?没有,没有先后,不是爆炸,它就是这样就出来了。可是它很快,它镜头一关,这相没有了,再一打开,第二张起来了,一秒钟二十四张。所以我们看电影,电影银幕上现的相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这样的速度,我们就被银幕的影像欺骗了,以为好像是真的。我们现实生活,能生万法它速度多快?佛在《仁王经》上所说的,我常常讲是佛的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,方便说已经就不可思议了。方便,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,也就是一刹那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这个时间,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,像放映机的镜头开关有九百次。我们弹指弹得快的话,我一秒钟至少弹四次,四乘六十再乘九百,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,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,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。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?《仁王经》上说的,我说佛是方便说,为什么我说它是方便说?因为用光速来讲,它比光还慢,光速一秒钟三十万公里。所以我们晓得,真正速度确实是亿万分之一秒,你没办法,我们现在讲起个念头,那就不知道是多少个画面出现,你就没有办法计算。所以这个才是事实真相。

  观心妙高,什么人能观心?大乘教上佛常讲,八地菩萨,也就是说八地菩萨他才能够见到阿赖耶的生灭,阿赖耶种子现行的生灭,也就是说我们现前森罗万象生灭的真相,也就是好像他看到电影的底片了。我们没有看到,我们看到银幕上的影像;他看到底片,看到底片快速度在那里旋转,他看到这个相,八地菩萨。七地菩萨还不行,还见不到,七地菩萨叫远行地,八地菩萨叫不动地。我们就晓得,真正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那是什么地位?八地菩萨。通常佛讲经的时候,多半是讲的别教,智者大师判教判藏通别圆,这是八地。在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是圆教,前面清凉大师说得很明白,《华严》是个特殊法门,不能用三乘来解释。三乘就是大乘、中乘、小乘,中乘是辟支佛,小乘是声闻,大乘是菩萨,不能用三乘来解释。为什么?别教讲的,三乘里面讲的八地,在《华严》上讲是什么?第八住。实际上初住菩萨已经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,就是成佛了,分证即佛,他是真佛,不是假佛,不是相似佛。

  初住菩萨往上去还有四十一阶级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。我们要问,圆教初住跟圆教的妙觉位,有没有差别?理上讲没有差别,事上讲有差别。理上为什么讲没有差别?初住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、不动念,妙觉位的果佛也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哪有差别?所以没有差别。事上讲差别,清凉说得好,虽然初住菩萨是顿断妄想,妄想是无始无明,这个断掉、破掉了,证法身,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,这就不一样。虽然不一样,他所显现出来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没有两样,也就是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,众生有感,他就能应。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示现的,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佛身,众生有感,他有应。在中国,历代祖师很多都是诸佛如来来应化的,应比丘身分、在家长者居士身分,其他身分多了。如果没有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,这世间人造罪业,世界早就坏了,这是他们来缓和,所以造罪业虽然重,世界还没有真正走入末日。外国宗教都讲世界末日,末日就在眼前。可是佛教没说,佛教讲末法,末法有一万年,现在才过一千年,末法还有九千年,这佛说的。我们要相信佛的话,为什么?佛把烦恼习气全都放弃了,这才知道事实真相。

 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,什么叫世间法、什么叫出世间法?破妄想分别执著的,就叫做佛法,就叫出世间法;妄想分别执著还有,就叫世间法,道理在此地。我们读《华严经》,我们依《华严经》来修行,是不是出世间法?不一定。如果我们还有执著、还有分别,念《华严经》也是世间法。如果你分别执著都没有了,你什么都不念,一个字不认识,你是出世间法,惠能大师就是这样的,他出世间法。世出世间法,他不认识字,你念给他听,他就能讲给你听,他就讲得透彻,为什么?智慧现前。佛说的,如来智慧、德相现前,他障碍去掉了,这个你不可以不知道。真正去掉之后,他观心妙高。

  观心妙高,说老实话,阿罗汉还做不到。阿罗汉妄想分别执著,他只破执著,执著没有了,他还有妄想分别,所以他没有办法观心妙高。观心妙高的人是什么人?法身菩萨,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你才能观心妙高。这是在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这个经的当机者。观,是佛法修行的一个原则,重要的原则,叫修观。观有三等,观照,我们今天能做得到的,只能做到这个功夫,观照。可是这个做也不是简单事情,什么叫观照?离心意识就叫观照。这个功夫浅,不是把心意识断掉;心意识断掉,那你就照见,照见是法身菩萨,那就是此地的意思。所以初级的是观照,中级的是照住,照住是什么?得定。最高的是照见,你看《心经》很多人都读过,同学们都读过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。五蕴是什么?五蕴就是万法,能生万法。万法什么?万法皆空,五蕴皆空就是万法皆空。什么万法皆空?我们刚才讲的,物质现象、精神的现象,它的存在是亿万分之一秒。我们今天看的现象是什么?是这种幻相的相续相。但是你要晓得,这个相续它是不真实的,它是虚幻的,相续相真的就像看电影银光幕上的相一样。所以《大般若经》我读了一遍,做了一句话的总结,它说明什么?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这是真的,这里头含的真正是究竟圆满的科学跟哲学。我们今天的能力是解悟,不是证悟,证悟你就得受用,这个受用跟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完全相同。我们今天理解,受用得到的那真是九牛一毛,得这么一点点,味道就尝到,就法喜充满。我们往上怎么提升?往上提升没有别的,就是放下,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起心动念,你能放多少,地位就不断向上升。

  所以懂得这个原则,在生活当中要放,工作当中要放,待人接物当中要放,不要执著、不要分别,我们真正用功就在这两方面。不执著就是转末那识,不分别就是转第六意识,你看法相宗里面讲「转识成智」,不执著是转末那为平等性智,不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。第六意里头识转过来是清净平等,妙观察是什么?妙观察是觉悟,一点都不迷。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清净平等觉」,那个觉就是妙观察智。所以法相宗告诉我们,转识成智要从因上转,六、七因上转,五、八果上转,果上转你就不要理它,因上转过来,果自然就转过来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中上根性的人真正想修行,就是尽可能减少分别执著,减少到一定的程度,智慧就开了。到什么时候才真正转过来?阿赖耶跟前五识统统转过来,你的修行功夫才叫到家;还没有转过来,还没到家。你必须要继续努力,努力不在其他,努力统统在放下。所以说老实话,凡夫成佛,放下就是!在理论上讲是一念之间。所以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,佛法里面修行,是「知难行易」,你为什么放不下?你不了解事实真相,所以你放不下;了解事实真相,没有一个放不下的。我们学佛学了这么久,了解也不少,不透彻。真正透彻,都是从你功夫上看,你是不是真放下,从这里看,看你的真功夫,你真正了解多少。然后才知道心妙、心高,高明,这个高跟妙都是形容词,能生万法。

  这是个名词,下面有解释,解释还是用比喻来说,「谓三昧须弥」,你看这就不是假的,事上的须弥,须弥是妙高,三昧妙高。三昧是佛法修行的总枢纽,总的原则,三昧是印度梵文音译的,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,受是享受,正是正常,正常的享受,妙高!我们凡夫,凡夫没有。凡夫的享受佛讲了五种,就五种受,这个五种是苦乐忧喜舍,身有苦乐这两大类的受;心有忧喜,你的心有忧、有欢喜,身心这四种;另外一种,身暂时没有苦乐,心里也没有忧喜,这叫舍受。舍受好,舍受是正常。它为什么不叫三昧,还叫舍受?因为你舍的时间很短,你不能永远保持;舍受永远保持,那就叫三昧。

 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就希望舍受的时间,每天时间愈长愈好。实在没有办法做到,我也遇到很多从事於公务的这些人士,他们事务太忙,尤其是一些国家领导人,真的是日理万机。碰到我,我总是告诉他,你每天不要多,十分钟,十分钟什么?修舍受。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十分钟,什么都不要想,心没有忧喜、身没有苦乐,这是什么?养生之道。那个真的你能够做到每天十分钟,你永远保持头脑清楚,这就像什么?禅宗讲静坐,不要多,坐十分钟,养成习惯,每天坐十分钟。坐的时候,不管什么姿势没有关系,实际上不坐也行,你站著、散散步都可以,十分钟。只要你把苦乐忧喜放下,你就生智慧,你就心地清净,能量就充足。要晓得苦乐忧喜消耗能量,我们的饮食是能量的补充,为什么佛陀在世他们一天只吃一餐?他消耗得少,没有别的原因。也就是说他们统统都大部分在舍受,他没有苦乐忧喜,他消耗能量少;苦乐忧喜愈多,消耗能量愈多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阿罗汉一个星期出来托钵一次,他心更清净,他得三昧,阿罗汉得三昧;辟支佛的定功更高,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,他就够了。我们凡夫一天三餐还不够,还要吃好多点心,那就证明他的能量消耗太多了。

  八万四千法门,这佛家常讲无量法门,法是方法,修行的方法,门是门径,通到无上菩提的门径太多了,说之不尽,统统叫三昧,也就是禅定。所以禅定,绝对不是只有禅宗修的,只要是佛所教的,不分宗派、不分法门,全是修禅定。修禅定用的方法不一样,所以叫无量三昧,无量法门。念佛,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修三昧,用这句念阿弥陀佛,持名念佛,修什么?禅定!你看《弥陀经》上讲,你念佛的目的在哪里?「一心不乱」,一心不就是禅定吗?不乱就是智慧,所以定慧双修。世尊在《大集经》上明白的告诉我们,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,这佛说的。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法门,你要懂得念佛是修什么?念佛是修清净心的,用这句佛号。也就是说念头起来了,不管是善念、恶念,总而言之,全是妄念,念头一起来你立刻就觉悟。宗门大德常讲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你要觉悟得快,觉悟什么?赶快把这个念头打掉,用什么方法?阿弥陀佛。所以禅宗是要靠觉,净土宗方便,我念头起来,不管什么念头,统统用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,这叫念佛三昧。

  大乘教常讲「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」,那你就晓得,「谓三昧须弥,寂然不动」,这句话讲什么?就是讲念佛三昧。你有什么理由,这样肯定它是念佛三昧?《华严经》做证明,《华严经》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你看他修什么法门?他在文殊菩萨会下大彻大悟,文殊是他的老师。惠能大师是在忍和尚会下大彻大悟,悟后怎样?悟后起修。起修就是五十三参,第一个他所参访的德云比丘,《四十华严》里面名字叫吉祥云比丘,翻译的人不一样,意思是一样,梵文相同,一个翻成德云,一个翻成吉祥云,德跟吉祥意思是一样。他修什么法门?他修般舟三昧,般舟三昧就是念阿弥陀佛。般舟一期九十天,它的方法要求很严格,九十天你不能睡觉,不能坐下,你只可以站著、只可以走著,行动可以,走著可以,就是绕佛。站著可以,不能躺下来、不能坐下来,叫佛立三昧,九十天。

  这个要年轻人,真有体力、有精神才行,年岁大了不行,体力不够,什么事情都要年轻才行。成佛也得要年少,惠能大师大彻大悟二十四岁,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三十岁,惠能大师二十四岁,都年轻。他们才真能干,做得到,九十天不睡觉、不能坐下来,叫勇猛精进。德云比丘在哪里?在须弥山顶,跟这个相应,三昧须弥,他在须弥山顶修般舟三昧。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,这就是主修的法门,第一个参学的先入为主。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,说得更清楚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你就明白文殊、普贤、善财修什么法门?全是念佛。这不就显示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吗?念佛三昧才是三昧须弥,寂然不动,这个意思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们这一生当中,得人身闻佛法,能闻到净土、能闻到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跟净土的关系太密切了。

  前清彭际清居士,这在佛门里面是个大德,也是才子,他不到二十岁;二十岁叫弱冠,成年了,行冠礼,戴帽子;他不到二十岁,是童子,考中进士,这个不容易。虽然考中进士,一生不做官。学佛,对佛法造诣非常之深,通宗通教,显密圆融,是大德。他家环境好,他的父亲是兵部尚书,乾隆皇帝时候,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,所以他是高干子弟,一生学佛。他说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中本《华严》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,这是他讲的。他把《华严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说成一部,只是讲得详细、简单。换句话说,《华严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细讲,《阿弥陀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略说,非常有道理。所以他自己做了一部论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黄念祖居士有注解。这是告诉我们,在佛陀一生四十九年教学当中,这是他最重要的课程,我们在末法这个时期能够遇到,真正是像开经偈上所说的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我们遇到了。遇到可不能辜负自己,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。寂然不动,念佛三昧。

  「无思无心」,思是思虑,你看中国的字,心上面有了格子,田就画上格子,这是什么?分别,你有了分别,有分别就叫思。如果上面写个相,相就是现相,想,想就有相,思就有分别,这就有差别的。思想不一样,思是有分别,想是有相,现相,你一想,想个人,人的相就现出来。我们现在想北京,想天安门,天安门的相就浮现出来,那叫想;思是分别,没现相。你看这个字,无思就是没有思想,没有思、没有想,心就是想的意思,无思无心。「不收不摄」,不收不摄的意思就是不取不舍,对於一切万法不取也不舍,这是真的随缘。我们处在顺境,很好的环境,你也不要故意把它舍掉,你舍掉怎么?你起心动念!你就错了。我生活在一个不好的环境,很苦难的环境,也不取不舍,平常心对待,就是无思无虑,无取无舍,这就对了,这就是寂然不动。不要故意的,随缘就好,这是《华严》圆教。在小乘教他一定要舍,要修苦行,那是什么?就著相,又有分别、又有执著。大乘圆教,永远保持无思无虑、不取不舍,你什么都不要想。什么都不要想能办事吗?能,事情现前的时候是智慧处理,高明。你有用思想,我要研究怎样处理,没有不出乱子的。你看现在人,现在人没有智慧,现在学校也是如此。我想到当年我非常感激方老师,没有让我到学校去旁听,到学校里去旁听你就有思有虑、有取有舍,不就学这些东西吗?他不让我到学校去,每个星期天让我到他家里,小圆桌上就是我们两个人,上课就跟聊天一样,真有受用。他的教学还会天马行空,确实显示出得大自在。「任性而定」,这就是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任性,没有一丝毫勉强,没有一丝毫造作,它本来就是定的。「称本心地」,本心地就是自性;换句话说,是自性的流露,没有通过意识。通过意识就不是《华严》圆教,通过意识就是佛法常讲的三乘,上根大乘、中根辟支佛、下根声闻阿罗汉,这三乘人,为什么?有修有证。圆教无修无证。为什么称本心地,任性而定?这叫上上根人,这不是普通人。

  再看末后这段,「入佛智海,湛然不迁」,这个佛是自性,你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,跟十方诸佛的智慧是一样的,没有两样。我们通常讲性,讲法性、讲佛性,法性跟佛性有什么差别?法性是宇宙的本体,佛性是本体里面的一分,哪一分?智慧。佛讲过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法性是如来智慧、德相全包了,那是法性。单单讲智慧,佛性,就是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有佛性当然可以作佛,不同在这个地方。所以智慧是你自性有的,你的心愈清净,透出来就愈多;你的心被染污,智慧就透不出来。自性智慧像阳光一样,要是有云彩遮住,它透不出来。云彩有厚薄,它透的光明大小不一样,云彩愈厚,亮光就逐渐减弱;云彩薄一点,它的光明就显得大;没有云彩,就全部透出来,三层云彩。现在我们坐飞机知道,飞到空中的时候确实云是一层一层的,我们往往在同云层飞行的时候,看底下有好几层。三层的云彩,这就好比佛所说的,妄想是一层,分别是一层,执著是一层。

  智慧不是学来的,你所学得来的是知识,不是智慧;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你应该要学著放下,放下你就有智慧。你要不肯放下,你只能学到知识,一般人学到佛学常识,自性智慧你是一点都不能透露。学佛经学成佛学常识,那就现在变成佛学,这不是学佛,这不是佛的意思,佛不叫你学这个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法是佛法,这佛讲的,佛讲的这一切经教,你听了要放下、要舍掉,连佛法都要舍掉,何况世间法!这个不能不懂。所以佛跟你讲真话,没欺骗你。如果你跟著佛学,处处都是依靠这些,对经教分别执著放不下就完了。你所学的是什么?佛学,现在的术语叫佛学,要用佛经上说的,世间法。为什么?执著没有放下,世间法。执著放下是阿罗汉,你超越六道轮回了,超越六道轮回可以说你出世了。

  但是你住在十法界四圣法界里头,你出了第一个牢笼,六道,第二个你没有出去,第二个叫十法界。为什么?你还有分别、你还有妄想,分别妄想放下你才出十法界。出十法界就是初住菩萨,那真的成佛,得大自在了,就是跟你说法性里面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统统显现出来,不要求的,全出来了。相好是什么?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,诸佛的实报庄严土相好,不要求,本来有,样样都具足。所以佛法称为内学,叫你从心性里头去求,不要从外面求,外面永远求不到,为什么?心外无法,你要向内去求,那就对了。「入佛智慧,湛然不迁」,不迁是不变,湛是比喻像水一样干干净净,像泉水,一丝毫染污都没有,一丝毫波浪没有。

  「是妙法乐」,你学习得受用,什么受用?法乐,不但是法乐,妙法乐!这个乐没有法子形容,给你讲你不能体会。所以祖师大德讲得好,「唯证乃知」,你自己入这个境界,你才晓得;不入这个境界,怎么跟你讲你都不会体会,体会不到。又有句成语说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,这杯水是怎么样?热不热?你要喝才晓得,你不喝,怎么给你说?热,你不晓得热到什么程度,温,也不知道温到什么程度,你要尝一口才知道。法喜充满,这是学佛真正的受用。方老师把佛经介绍给我,告诉我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这个地方是最高的享受。孔子是世间法,为什么?分别执著没放下,但是他能够专,专一,所以他也能得到法喜、法乐。《论语》头一句说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悦是从内心里面的欢喜,不是外面的。与外境不相干,内心里面的欢喜,佛法是妙法乐。

  再跟你讲这是人生,我们讲养生之道,这是人生养生之道里头最好的补品。我们谚语不是说吗?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你长年生活在欢乐之中,法喜里面,你人不会老、不会生病,到最后跟你说不死,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真有方法。秦始皇求,没求到,那个时候佛教没到中国来,所以他生不逢时,他没有遇到。遇到大乘教真是如此,所以学佛的人,他不是死,他最后是提升自己,这肉身不要了,臭皮囊丢掉,提升到另外一个境界上去。现在讲比较容易讲,不同维次空间,这就是佛家讲的十法界,十法界就是十个不同维次空间。你往上提升,你提升,下面一定放弃、放下,你提升了。也就是说,生从哪里来,清楚,死了到哪里去也清楚。真的跟你讲,有没有生死?没有,永远没有生死,一切法永远没有生灭,这是跟你讲事实真相。这是佛依真谛而说的,这不是俗谛。

  下面两句,「触境自在,合本性净」,触境是什么?六根对六尘境界,眼对色,耳对音声,鼻对香气,舌对味,身接触,意就是念头对法尘,六根对六尘境界得自在。什么叫自在?六根触六尘境界,里面要是生七情五欲就不自在,为什么生七情五欲?起心动念了,起心动念就不自在。你有欢喜,你讨厌,你要晓得喜怒哀乐爱恶欲,欲是欲望,统统是烦恼,你还起这些东西,你哪来的自在?所以触境自在,是触境五欲六尘不生,这就跟你自性清净心相应,所以合本性净。《坛经》上讲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跟这个相应,这是真正的享受。这是谁的享受?法身菩萨的享受,诸佛如来的享受。方先生所讲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要晓得,佛菩萨不是神、不是仙,他是人,这个一定要懂得。所以佛教,你真的明白了,它不是宗教,它跟宗教风马牛不相干。

  我们从经典上面看到,《释迦谱》、《释迦方志》里面看到,世尊当年在世一生求学,给我们示现的,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,三十岁把所学的放弃了,这讲你学的东西要放下。你要不放下变成所知障,贪瞋痴慢、七情五欲是烦恼障,是执著;你所学的这些东西,你不肯放下是所知障。都是障碍,障碍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。所以佛示现学了十二年放弃了,学跟不学没有关系。特别是现在这些学校,问题确实很多。佛教里面教学,跟中国传统儒家、道家的教学,都讲求师承,都讲求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那个能开智慧。智慧开了,如果分别执著没有放下,叫世间智慧;分别执著放下了,佛知佛见,那是佛家讲的智慧。差别在此地,所以要放下。

 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榜样,一生没有建道场,但是他很活泼,他并不固执,与当时他在家这些弟子,有国王大臣、长者居士、豪门贵族这学生很多,提供精舍、提供别墅花园,请佛去讲经说法,他答应,他也去住。竹林精舍他住的时间很长,只树给孤独园住的时间也很长,讲了不少经典,现在讲在那边开课。可是讲完之后还人家,不要,用现在的话来说,你的供养我接受,我接受使用权,我不要所有权,所有权是你的,我要使用权,这个好。为什么?他底下这些弟子们不会动恶念,想争财产,这个念头起不来,为什么?他没有财产,那是主人的。佛这个课程讲完之后,还人家,你说这个多好。

  佛教传到中国,是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,就是现在新疆这些地方,把法师请到中国来,皇帝请来的时候,皇帝以老师之礼对待他。中国跟印度的习俗不相同,佛到中国必须要随顺中国的风俗习惯,中国人尊师重道,绝对不可能让老师去托钵,让老师去住在野外,那人家不把这学生骂死了,那大不孝。所以帝王要给老师建宫殿,帝王住的是宫殿,供养老师也要宫殿。你看看摩腾、竺法兰这两位法师,学释迦牟尼佛接受,接受供养。可是这宫殿是十方常住,寺院就是十方常住,这不是自己的,是国家的财产,到中国来是国家财产,国家供养的。所以寺,这要晓得,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,直接属於皇帝的,用我们现在话说,属於中央领导人他底下办事的一级单位,称寺。所以皇帝下面有九个寺,寺的主管称卿,从前三公九卿,九个寺的主管是九卿。三公地位高,他是皇上的顾问,就现在来说,三公是皇上的顾问,九卿是他底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的主管。用寺,它不用部,寺是要永远继承下去的,不能改变的才称为寺。像宰相下面一级单位办事情,称部,部可以增、可以减,可以改变,寺不能改变。

  佛教到中国不归宰相管,归皇上管,皇上把它称为寺,你就晓得对佛教是多么尊重,要懂得历史。所以它不是宗教,它是教育,直接归皇上管的教育部,教育的机构。归宰相管的教育称部,礼部,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,这归宰相管的。他所教的,就是汉武帝在先秦诸子百家里面,选择的是孔孟,用孔孟学术做为国家的教育主流,这样定下来。在这之前,孔子的地位跟诸子百家是平等的,没有特殊;汉武帝这样一选择,孔孟地位就突出来。以后称为「大成至圣先师」,孔子在世作梦也没有想到,他有这么高的地位。所以这要感谢董仲舒的建议、推荐,汉武帝的决策。这个教育政策定下来之后,一直到满清没有改变,孔子在中国的地位,不因改朝换代的影响,为什么?任何一个政权都尊重他,都采取他。什么道理?我想了很久,也真的有了答案,孔孟跟释迦牟尼佛有相同的地方,同在哪里?诸子百家都有创新,都有发明,都有自己的主张;孔孟没有,孔孟讲仁义不是他说的,祖宗说的。

  这个说法,「孝悌忠信、仁义道德」,应当从伏羲氏的时候就传下来,所以孔子一生述而不作。为什么?他没有创造,他没有发明,没创新,他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是老祖宗的东西,世代相传他继承。所以我说孔孟是老实人,老实人有福,没有创新。释迦牟尼佛老实人,你看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疏钞》,就是注解里面,解释经题的时候,他说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述而不作。佛在经典上讲得很好,他一生所讲的这些经典,都是过去古佛所讲的,我没有敢在上面改动一个字。这个启示的意思很深,社会要安定,人民要幸福,世界要和平,要靠什么?要靠老实,不能有新花样。像科学技术新的花样,你得到的利益是得到一些,时间是短暂的,你付出的代价太大了,得不偿失。现在科学日新月异,人过的是什么生活?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饮苦食毒」,人过这个生活,这个动物不能吃了。

  我有一次在方老师家里,方老师已经过世了,但是师母我照顾她,那时候我们有三个同学照顾师母。我曾经有一次问她,我说师母,你们现在吃的猪肉、鸡肉,这个味道跟五十年前,你想想看,那个时候味道一样不一样?她想了五分钟告诉我,不一样。什么原因?五十年前你们吃的猪,这些鸡、鸭都是在野外放的,这些家畜都是自己去觅食的,养猪也是都养在野外。现在养鸡场养在笼子里面,你就想想看,鸡一出生一直到被杀的时候都在小笼子里头,小笼子就跟监牢狱一样,这个鸡生下来就在监牢狱,一辈子关监牢狱,它那是什么心情?它那个肉能好吃吗?我是从这里想的,肯定不一样。我是五十六年没有吃肉食粥糜,所以我想决定不一样,从前有鲜味,现在不可能有。不但是动物,连植物都不一样,植物,你吃的稻米、蔬菜都农药、化肥,把它的基因都改变。那味道怎么会一样?怎么能吃?所以现在人这个病很多,奇奇怪怪病很多,病从口入,这是什么?科技带来的。你看东西很好看,中看不中吃,逼迫著我们,自己必须要做农耕。我们在澳洲虽然没有种稻米,我们种菜,蔬菜、果木都自己种,我们没有化肥、没有农药,那个味道跟市场买来的不一样,你这才吃得安心,所以市场不敢去买。

  现在人过的是什么日子?从前人过的是什么日子?从前人过的是人的日子,诗情画意,不分贫贱,他过得快乐;现代人生活得痛苦,所谓说压力很重。从前没有听说有什么压力的,哪来的压力?所以,还是老实人有福,孔子是老实人,释迦牟尼佛是老实人。不要有什么新奇花样,再好的花样,都比不上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比不上。我们也看到,街道上常常看到招牌,美容整容,我们看到的,美容整容是破坏自然生态,破坏自己的,你父母生下来的面孔,你要把它改变,你破坏。他是可以把你整容一下,你觉得很美,但是十年之后,你整容的毛病全出来了,苦不堪言。我在澳洲见到一个义工,每天很痛苦,我问她怎么搞的?她鼻子里面是常常流血,告诉我,二十年前整容,现在得的后遗症,破坏自然生态。你那个爱美时间很短,可是你后头,长时间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,你说这个人他有智慧吗?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干这个事情。

  「触境自在,合本性净」,这句话的意思深广没有边际,什么人能得到?老实人能得到,老实就是要放下名闻利养,要放下贪瞋痴慢,做个本分的人。如果说是贫穷天天想发财,孔子也讲过,如果发财是巴结人、侍候人能够得到的,我也愿意干。如果得不到,我还是过我的贫穷日子,过得心安理得,这话说得很有道理。中国世世代代从前人都相信,相信什么?命运,这个很有道理,你的一生富贵穷通无不是命,命里注定。《了凡四训》,诸位好好念念你就明白,袁了凡先生碰到一个算命的孔先生,算得真好,把他一生的命都排定。他的寿命五十三岁,他的官只能做个小县的县长,死在任上,他做县长只有三年。告诉他,到三年的时候赶快辞官回家,不要死在异乡。给他算的,你每年你考试考多少名,你官位升到多少等级,你一年收入多少,统统给他算定了,而且十几年年年看的都一样,一点都没错。所以他什么妄想都没有了,全是注定的,想也想不到,不必想,到时候它自然就有。

  有一年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,坐了三天三夜,没有一个妄念,云谷大师很惊讶,因为一般人都是妄念纷飞,怎么这个人没有妄念?就很称赞他,你功夫不错,三天三夜居然没有一个妄念。了凡先生很老实,他说我的命被人算定,一点差错都没有,有妄念也没用处。云谷禅师哈哈大笑,我以为你是圣人,原来你还是个凡夫。了凡先生一听这个话,就追根究柢向他请教,这才告诉他,人不是圣人都有妄念,没有妄念是圣人,你不是圣人,你还是有妄念。你什么妄念?命给人算定了,虽然不是妄念纷飞,你是无明,堕在无明里头,然后告诉他,命运可以改变。你的命运谁给你定的?不是上天给你定的,不是佛菩萨给你定的,不是阎罗王给你定的,是你自己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恶决定的,道理在此地!譬如财富,你命里有财,有财库,为什么有财?你过去生中曾经修财布施,你肯用你的财力去帮助苦难的人,那你命里就有财;你愿意修法布施,那你就有智慧;你愿意修无畏布施,你就得健康长寿,这是真正的因。你过去生中没有修,那你就要受苦受难,这是真理。

  我初学佛的时候,那个时候有个朱镜宙老居士七十岁了,我二十六岁,他七十岁,我刚刚开始接触佛法,他是老佛教徒,也很喜欢我这年轻人,给《了凡四训》给我看。我看到这本书好像在一个半月,因为它书分量不多,我看了三十遍,非常受感动。了凡先生的毛病习气,我全都有,他那些福报,我没有,他是寿命不长,五十三岁,我的岁命更短只有四十五岁。明白之后,遇到章嘉大师,章嘉大师教我修学,但是我并没有求长寿、也没有求财富,可是佛在经教上教我的,我真干,老师教导的我依教奉行。以后遇到李老师,李老师慈悲,看到我们几个年轻人,相貌很薄,就是短命相、贫贱的相,贫贱短命,他很慈悲,劝我们发心出来讲经,讲经的功德很大,能够把命运转变。我也没有想到转变命运,但是讲经这个事情,我很欢喜,我很认真学习。所以我一出家就开始教佛学院,就讲经,讲了十几年,我处境就愈来愈好。

  我三十三岁出家的,好像四十八、九岁,那四十五岁过去了,四十八、九岁的时候有一天遇到甘珠活佛,甘珠大我十几岁,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,是个小活佛。碰到时候他告诉我,他说:净空法师,平常我们在背后都说你。我说:说我什么?说你人很聪明,很可惜,没有福报又短命。我说:这些事情不必背著我,当面可以讲,我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他说:现在你不一样了。我说:怎么不一样?他说你这些年讲经说法,你的命运完全改变了,不但将来你的财富很多,寿命很长,他告诉我这些。他自己第二年就往生,这在密宗里面是个很好的上师,很难得,很如法的修学。我们交往时间也很长,互相都很尊重。所以李老师那时候帮助我们这些年轻人,教我们全心全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,改变自己命运。

  下面这句话说,「是四德宝而自庄严」,四德是常乐我净,须弥山是四宝所成,这是自性,自性的四宝常乐我净。常是永恒不变;乐就是前面讲的妙乐,法喜充满;我是自在;净是清净,身心清净、环境清净。只要你自己身心清净了,居住在秽土也是清净的,也没有丝毫染污。「斯则本觉如来,升法须弥之顶」,本觉如来就是初住菩萨,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,就是本觉如来。所以比喻升须弥,这不是世间的须弥,是法须弥,升须弥之顶。这个意思,我们在经里面讲得很多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