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八七二卷) 2007/11/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1872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贤首品」第十二,大文第三,校量劝持分。这一共有九首偈颂,我们从第一首看起:
【第一智慧广大慧。真实智慧无边慧。胜慧及以殊胜慧。如是法门今已说。】
这个偈颂的意思很清楚、很明白,给我们说出六种无比的智慧,来总结这品经里面所说的三百四十六首的偈颂。昨天我们就把般若智慧简单的做个介绍,二般若、三般若,佛法里面还有五般若。三般若里面讲的实相、观照、方便。「实相」是般若之体,也就是世尊在《华严》里面给我们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」,这个智慧是实相智慧,就是实相般若;后面讲的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这我们要知道。实相就是观照实相的实智,实智是对权智讲的,真实智慧,你对於一切诸法实相完全通达明了。在什么地方?就在现前。实相是什么样子?天台大师讲的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一而三,三而一。我们现在没有实相智慧,所看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,不是假的,都是实在有的,这你就看错了,完全看错了。事实上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是同时的,空假中是同时的。空是讲的体,实相之体,假是它现的幻相,中是真假不二,我们讲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,这是中,不二就是中。你才能得受用。用什么?要用中。用中就是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。不会用中是偏了,凡夫偏在有,用的都是有;二乘偏在空,声闻、缘觉他们不著相,所以他们偏在空;菩萨空有不二,得大自在,真解脱!
「方便」就是言说,文字也属於方便,证得的人能把事实真相讲清楚、讲明白。他虽然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可是听的人能听懂几分不一定,这什么原因?善根厚薄不一样、信心纯杂不一样,对於教、对於老师真诚恭敬心不一样,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别。老师给我们上课,讲经是上课,同学很多,老师真的叫一音而说法,几十个学生各个人理解的不相同;有同的,大同小异,不可能完全相同,完全相同一个都找不到,这是真的。到什么时候才完全相同?叫佛佛道同,什么时候?你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你听老师讲经,完全相同,你所理解的跟老师所说的完全一样。如果这三种没放下,那就不同,那就不一样。如果这三种障碍完全都存在,那很可能你把老师讲的意思听错了,曲解了,误解了,这个太多了。所以佛在经论上讲,经是《华严经》,论是《大智度论》,说过这么一句话,「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」。这个智是什么?世间聪明智慧的人,什么人说?大彻大悟的人说,就是刚才讲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统统放下的这个人叫法身菩萨,《华严经》是圆教初住以上,要他们来说。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听法身菩萨说法,能体会到几成?不定。法身菩萨说法,你看看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放下,也能了解几成吗?行,但是有一个条件,什么条件?叫大心凡夫,这个人心量大,量大福大。谚语有句话说「福至心灵」,那是什么?大福报现前,他突然聪明,那就是有一点智慧,这个智慧虽然不是般若智慧,它跟般若智慧相应,相似,不是真的,相似,相似就不错了。相似的是什么?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四圣法界是相似的,不是六道凡夫。佛跟我们说这些话,我们能体会到,我们能相信,不疑惑。大心凡夫听懂了,听懂怎么样?听懂他就放下了,他就不再执著、不再分别了,逐渐的从相似就变成真实。所以大心量的人真的叫有福,量大福大,这个福大不是世间福报,他听得懂佛法,他听得懂诸法实相,这才叫真正有福。
除这方便般若之外,还有一个叫文字般若,有的时候文字般若跟方便般若是一种,但是也有分开来讲的。文字般若是什么,就是佛经,佛的经典全是文字。佛所有一切经,不仅是《般若经》,一切经,乃至於小乘经,都是从实相般若流露出来的,所以统统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般若。乃至於祖师大德们他们所说的、所讲的、所写的这些经论注解,或者是对於经论的发挥,都可以说是文字般若。
《仁王经疏》里面有这么几句话,我们把它在这里做个总结,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,那个经是国家有灾难的时候,佛特别讲开示如何来挽救灾难。这个经以前我们讲过。可是世间现在一般人遇到有灾难,出家人就做个法会,仁王护国息灾法会,找一百个出家人每天把《仁王般若经》念个一遍,念个七天,把这个功德拿来回向,这个灾难就能消除、化解吗?不能。《仁王护国经》真能护国吗?真能,你要仔细去念念《仁王经》你就晓得,佛在经里头告诉你,国家在急难的时候要讲解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,人人都懂得了,回心向善,这灾难才能消除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佛教在急难的时候,国家要提倡办班教学,教人民教什么?教伦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,这是《仁王经》上教的。现在世界有灾难,多少学者专家、各行业的领袖无不关怀。看到这个世间的冲突,家庭的冲突,夫妻冲突、父子冲突、兄弟冲突;在社会上,朋友冲突、老板跟员工冲突、员工跟员工冲突,这个事情可麻烦,这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。为什么不安定?就是这些冲突不能化解。为什么古时候这些冲突少,现在这个冲突怎么这么多?我们细心去找它的原因,你就不难发现。古时候东方社会学习圣贤的教诲,圣贤教诲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西方社会当中大家都学习宗教的教育,宗教教育里面也是讲究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所以冲突是有,不能说是没有,少,还不至於危害整个社会。
到了这个世纪,二十世纪,麻烦来了,东方人不相信圣贤教育,西方人不相信宗教教育,今天整个社会动乱的原因在此地。所以,世间志士仁人、专家学者我见了很多,相聚在一起都在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拯救世界。很难得英国汤恩比博士在七0年代真的是大声疾呼,「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,需要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,这句话点醒了我们。可是有不少人拿孔孟学说、大乘佛法做为学术上来研究,那就没用处,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、儒学。佛学、儒学解决不了问题,原因何在?「能说不能行」,这个话修无法师说的。哈尔滨极乐寺第一次传戒,修无法师在那边往生,预知时至,没有生病。他不认识字,没有出家之前他是泥水匠,以后出家了,在寺院里面专做粗活,粗重的事情都是他做的。他什么也不会,就会念一句「阿弥陀佛」。工作的时候、不工作的时候他的佛号不中断。极乐寺传戒,他到那边讨一个工作,常住分配他照顾病患,因为传戒期间有些伤风感冒需要人照顾,他担任这个工作。做了没多少天,没几天,就向老和尚、向当家师告假。老和尚是倓虚法师,当家师是定西法师,这两位大德晚年都住在香港,香港人对他们很熟悉。老和尚有修养,你愿意来就来,愿意走就走,定西法师就没有老和尚的修养,就批评他,你既然发心要来,戒期也不过是两个月,两个月完了你走不好吗?为什么现在就走?就责备他。修无法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,我到极乐世界去。这两个法师一听,这是大事,这不是小事。什么时候去?不出十天。预知时至,他要走了。求常住给他准备两百斤劈柴,走的时候火化,这他就去干活去了,就工作去了。到第二天他又来了,倓虚法师说:怎么样?你有什么事情?报告老和尚,我明天就走。赶紧替他办后事。他要求几个同参道友给他助念,送送他。这几个送他的同参道友,送他走的时候就跟他讲,修无法师你到极乐世界去了,我们听说从前往生的人都作几首诗、作几首偈子留给我们后人做纪念,你也不能例外。修无师说我是个大老粗,不认识字,我也不会作诗,我也不会作偈,我有两句话告诉诸位,做个纪念就好了。哪两句话?「能说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,他往生留这两句。
现在搞儒学的、搞佛学的就是能说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。那你就晓得,这首偈里面所说的第一智慧、广大智慧、真实智慧、无边智慧、胜慧、殊胜慧是什么?能说又能行,这不是假的。前面这两百多首偈颂里面,菩萨所讲的是真实智慧,说的是谁?说的是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各个人本来都有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迷失了自性,是不是真迷?不是真迷。哪真迷,只是个虚妄的抽象概念你不肯放下,它起了作用,它把你的真智慧障碍了,这一障碍,你自性般若智慧就变成烦恼。大乘经上常说「烦恼即菩提」。菩提就是智慧,悟了叫智慧,迷了叫烦恼,是一桩事情,迷悟不同,两个名称,一觉悟,转烦恼成菩提,转生死成涅盘,转十法界成一真法界。转烦恼成菩提是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,转生死为涅盘是自性本具的德能,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是自性本具的相好,一觉悟统统转了,一迷全变了。这个事情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我们对於这桩事情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我们没有成菩萨,我们这三个项目都没转,这是什么?大心凡夫,这在佛法叫解悟,不是证悟。证悟得受用,解悟还不得受用,你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当家,不是智慧当家。智慧当家,像惠能大师一样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。
我们一天到晚常生烦恼,这就是没转过来。希望你现在了解、明白了,慢慢转。怎么转法?要放下,不放下转不过来。放下是菩萨,烦恼、菩提不二,那真了不起。菩提就是智慧,菩提真的当了家,烦恼怎么样?烦恼是你的下属,帮你办事。现在我们很麻烦,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是烦恼当家,我们自性智慧没有了,不见了,不晓得到哪去了,所以你不得受用。我说这个话恐怕还有人不懂,怎么觉悟之后智慧当家,烦恼当下手?真智慧开了。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里面就有,该骂人的时候照骂人,该发脾气就发脾气,该笑就笑,那不叫烦恼吗?不是的,那是什么?那是教化众生,里面怎么样?如如不动。不是说一发脾气,气得二、三天都消不掉,不是的,他发了,没有了,根本就没有,所以那变成办事的手段。所有烦恼变成办事的手段,它不当家,它不做主,它对你毫不影响,这得受用,这叫学佛。我们前面讲菩萨游戏神通,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外表是一样,里面完全不一样,这是真本事。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要学。不是学了佛什么事都不能干,学了佛什么都能干,但是它绝不障碍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一丝毫不妨碍。这就是真的,这得受用,才能真的解决问题。
《仁王经》上这个疏,注解里头,「明此经者,题云般若」,这经题叫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,题里头有般若。「即以为宗」,宗是什么?宗是宗旨,就是这部经里面讲的什么最重要。宗它的意思就是重要的、尊崇的、主要的,它有这个意思。这部经里面主要讲的是般若智慧,尊重智慧、崇尚智慧,宗是有这个意思。「观如来品别明三种」。这是《仁王经》里面的一品,「观如来品」里面讲到实相、讲到观照、讲到文字,这三种般若。「慈恩三藏,更加二种」。慈恩三藏就是玄奘法师,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住了很久,后来对他尊重,尊重他,不称他的名,也不称他的字,称他什么?称这个寺庙,称慈恩寺。如果称慈恩大师,那就不是玄奘大师,那是窥基。称慈恩三藏是玄奘,玄奘法师是三藏法师。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,他称慈恩大师,那就是窥基大师,就是法相宗的祖师。法相宗虽然是玄奘大师传给他学生的,窥基是他的徒弟,传给他的,但是法相成立一个宗派是在窥基大师手上建立的,玄奘那时候还没有法相宗。所以慈恩要注意底下是「大师」还是「三藏」,这两个人不同,三藏是玄奘大师。他又加两种,三般若又加两个,加一个境界般若,加一个眷属般若。「通前五法」,前面讲三个,再加上这两个,变成五种,就变成通前五法。
「般若性故」,实相般若,般若性,「般若相故,般若因故,般若境故,般若伴故」,伴是作伴。前面三个我们已经讲了,实相、观照、文字已经说过了,现在我们看第四个境界般若,这是玄奘大师加的。什么叫境界?「为般若之所缘,一切诸法是也。般若之真智,以一切诸法为境界,故名之为境界般若」。玄奘大师讲得不错,也讲得很好。般若是智慧,真实智慧,智慧的对象是什么?对象是一切万法。智慧是明了,你明了什么?明了一切万法,过去未来、此界他方。惠能大师讲的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,这个万法就是此地讲的一切诸法。一切诸法是自性所现的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是自性所现的,是性识所变的,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,他哪有不明了的道理?哪里会产生障碍?如果没有境界,般若智慧显不出来,所以他一定要有境界,智慧才能显出来、才能通达明了,这称之为境界般若。这是般若之所遇缘,缘就是对象,一切诸法是也。般若的真智,以一切诸法为境界,叫做境界般若。这个意思说得好,境界般若是什么?所有一切万法跟般若融成一体,它不是对立的,不是有个什么。我们凡夫总是有分别,能知,对面有个所知,能知是般若,所知的是境界,所知的是一切诸法。现在告诉你,能知跟所知是一不是二,当中没有界限,能知叫实相般若,所知的叫境界般若,这叫真智,没有对立。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能所不二。
契入这个境界,大乘教里面讲自性里面有我,有常乐我净。常乐我净在六道里面是完全被否认的,佛跟六道众生讲无常、无我、无净、无乐。没有乐,哪来的乐?苦停了,你觉得有乐。譬如你现在这个人身,你一天要吃三餐饭,一餐饭不吃,你饿得有苦了,你哪有乐?到时候等於说要吃药,药吃下去了,保持几个小时,你没有苦的感觉,你觉得有乐;如果你要不吃,不吃的时候苦就马上现前。真是这么回事情。如果是真的有乐,我不吃不喝也快乐,那才是真的。所以常乐我净在六道凡夫里没有,妄想,哪来的常乐我净?还有个妄想,「真善美慧」,都是妄想,绝对没有事实。可是这在哪里有?四圣法界里面有,有相似的,不是真实的。到一真法界就是真实的,确实有常乐我净。我是什么?遍法界虚空界是我,「我」是法性,遍法界虚空界是法相,那怎么不是我?一切诸佛是我,一切菩萨是我,一切众生是我,没有一法不是我,这叫你真正开悟了,你真正见到自性了。你要说这是我、那个不是我,你怎么会懂得什么是我?这桩事情不好懂,世尊在讲经的时候常常用梦幻泡影做比喻,虽然说四个,最重要的是梦。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,梦从哪里来的?梦怎么来的?有没有去想想看?梦中境界是阿赖耶里面的种子起现行,你意志力不能控制它的时候就冒出来,它就现相了。你想想看梦中那个相,是自己阿赖耶种子起现行变现的,里面一定有我,总不会做一个梦里头没有我,那不可能,一定有我。你梦到很多人,梦到山河大地,梦到虚空,你想想看,都是你自己意识心里变现出来的,梦中决定没有一样东西是心外之物,都是你自心变。你几时在梦中一下觉悟到统统是我变的,没有一样不是我变的,那就对了,完全正确,算是你觉悟了。
梦中境界跟我们现实的这个法界没有两样,是一回事情。我们这个世界怎么会发现?一念不觉变现出来的。怎么会变现?自性里头这些所有一切境界它本来具足。六祖开悟的时候第三句话说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这个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本来具足,但是没有缘它不起现行。那什么是缘?一念不觉就是缘。一念不觉,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,就像作梦。我们现在晚上睡觉作梦呢?也是一念不觉,阿赖耶识里起现行,梦中之梦,是这么回事情。真正了解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你就能起观照,常常想到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你对於法界虚空界,你爱不爱护?这个爱心起来,这叫大慈大悲,没条件。像我们照顾自己身体,这五官,眼睛、鼻子、耳朵,眼睛有点不舒服了,手赶紧去帮助它,眼睛也没有请求,它自动就来帮助,为什么?一体。所以佛菩萨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是什么道理?就是一体。众生有感,立刻就应,这里头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。马上就应,就是就在现前,没有空间是没有距离,没有时间是没有先后,感就有应,感消失了,应就没有了,有感就有应。感应的道理、事相很复杂,佛为我们说明,把它归纳讲出四种,显感显应、显感冥应、冥感显应、冥感冥应,感应再多,不超出这四大类。所以境界般若是讲一体,能所不二。
下面讲眷属般若,什么叫眷属?我们看底下的注解,「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」,这四种在佛法叫四加行。在什么时候出现?登地的时候。你修行,菩萨修到十住,十行,十回向,四加行,才能登地。这都是功夫比喻,暖,好像我们接触火,你还没有接触到的时候,你靠近了就有暖气,就感到暖;顶是达到巅峰;忍是认可、是证实这个意思;世第一,世间没有更超越的,这四加行,这叫般若眷属。「诸智及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等,是皆观照般若,即慧性之眷属」。前面讲的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还是属於境界,你怎么会知道?那就是观照,你知道你现在接近登地,你现在知道你自己在三贤位的最高峰,上面就是初地菩萨,你能够明了、能够体会这是智慧。自己到什么境界、到什么程度,不用问人,自己很清楚。向别人请教那是证明,证实一下我这个境界、我所体会的是不是,有没有错误。给你证明的人就是你的传法师父,谁给你作证明谁就是你的传法师父,就是你的亲教师,是你的和尚,你从他而得法,他给你证明的。
所以证明的人不是普通人,他必须要到达那个境界,他不到达那个境界他不能给你证明。像惠能大师这种人,那可不是普通人,他没有四加行,他超越了,这叫特殊天才,没有次第的。这都是有次第的,你看他修行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、十地,这叫渐修,渐悟。他那叫圆顿,圆满顿超,弘忍大师(五祖)给他印证。是不是五祖教他的?不是,五祖没教他。跟他略说《金刚经》大意,说了还不到三分之一,他就完全契入,说出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。弘忍大师一听之后,不说了,后头不要讲了,那讲的都是废话,他全通了,衣钵马上就给他,那是上上上根。所以他教学生教上上根人,上上根比他还低一级。众生根性不一样。能大师根性从哪来的,他就能放下,我们想放下就是放不下?在这里不能不相信,他过去生生世世在修行,差不多都放下了,就差那么一点点。在这一生当中,他给我们所示现的,不是一点一滴的放下,是一下放下。他在卖柴的时候听别人念经,可以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就放下了,没人给他证明。你看他彻底放下之后,他做人多么谦虚,他对任何一个人都真诚恭敬,对人恭敬、对事恭敬、对万物恭敬。万物恭敬从哪里看?《坛经》上没有讲,在黄梅,但是在猎人队里面有记载。在猎人队里头他替猎人烧饭,做厨师,看到猎人带回来的这些野物,还有受伤的,伤势轻的,他偷偷的把它放掉;伤势重的,他给它养,养好了才去放;已经死的这才吃,而自己吃肉边菜。那么他对这个动物晓得,为什么你会遇到猎人?还不是报应,过去生中你杀他,今天你要来还命,要还给他。在猎人队十五年,他天天在度众生。从这里我们就体会到,他对这些小动物,蜎飞蠕动,他对於树木花草真诚的爱心。等了十五年,缘成熟了,这才传法广度众生。什么时候缘成熟自己知道。成熟、不成熟都天天在干,没有一天不干。没有成熟的时候,度畜生道、度树木花草,花神、树神、山神、河神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众生,他跟他们打交道。说缘成熟是人间的缘,人道的缘,什么时候成熟再到人道来,绝没有一天空过。这是他的诸智。
及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这通常讲小乘的五分法身,这些都是属於观照般若。观照般若是什么?观照般若是慧性的眷属,这个慧性就是实相,性是体,实相般若之体它所附带的。眷属是附带的,也就是它起作用,所起的这些作用都是属於附带的。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,持戒是智慧,没有智慧的人他不愿意持戒,为什么?他有烦恼,他没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他一定照做。不但是提升自己,他在这里积无量功德,为什么?他做样子给别人看。所以这个持戒,说实在话,你从这个地方才了解无量无边的功德。你看大家都不持戒,都没有规矩,你做个好规矩、好样子,这功德多大,你可不能小看。你们到汤池去过,汤池这些老师见人九十度鞠躬礼,那是什么?那是持戒。他为什么这样做法?你看他让多少人觉悟了,让多少人明白了。这样做好不好?你们看到很欢喜。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是这样有礼貌,这世界就安定了,冲突就没有了。你说这个作用多大!对人的谦卑,这一鞠躬就救了全世界。佛门里面常说,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,你能救全世界,你的功德多大。一般人不知道,知道这个是智慧,点点滴滴都做好样子给人看。这个世界众生过得这么苦,其实是自找苦吃。苦从哪里来的?奢侈来的;乐从哪里来的?节俭来的。中国人懂得享受,中国人节俭,外国人不知道,浪费。浪费是什么?把自己的福报损耗了,节俭是积功累德,他在积福报,不浪费。
处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给众生做好样子,这是智慧,都是属於戒这个范围里面的。定是什么?定是心清净,不浮动。现在一般人你细心观察,心浮气躁,他不定。不定就苦,学东西都学不会,听经听不懂。定从哪里修?定从戒修,先守规矩。样样都守规矩,他心是定的,样样都去找戒律的漏洞,他心永远定不下来。所以人首先是守法。法律是属於戒律,一般社会的伦理道德概念都属於戒律。《弟子规》是戒律,不要小看这个,能救世界,能挽救社会。每个人都学《弟子规》,人人都是好人,这个世间的灾难、天灾人祸自然就化解了。要靠谁去做?佛菩萨,把责任推给佛菩萨,你永远受灾难,你不知道佛菩萨是自己。《华严经》跟你说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你要直下承当,我是佛,我是菩萨。我要怎么做?你能把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这五桩事情做到了你就是,这叫五分法身。
定是清净心,慧,心清净就生智慧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这两句话说绝了,说明我们今天只生烦恼不生智慧,我们信心不清净,没真信。没真信就是我们没有真心,我们的心确实虚情假意。不但对人不真诚,对自己都不真诚。对自己不真诚,自己骗自己,叫自欺,自欺你怎么会不欺别人?这造罪业了。造罪业自己不知道,还以为自己学得不错,成就难!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就不能改过,不能改过你就不能进步。什么人进步?佛法讲精进,什么人精进?知道自己过失,天天改过,那个人才有进步。一天不知道过失,一天不改过,你就留在原地踏步,你没进步。真正学佛的人,天天反省,找自己的过失,天天改过。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,这是智慧,就是章嘉大师跟我说的看破;把错误改过来,这叫放下,你的功夫才天天往上提升,才天天在进步。说实在话,从哪里干起?就从弟子规干起,弟子规都做不到,其他的别谈了,你无从下手。
中国过去的修行人,无论在家出家,小时候都受过家教,弟子规是家教,他有根。城隍庙是因果教育,哪个人没有进过城隍庙?哪个人没有到城隍庙烧过香?这从前,现在没有了,我小时候有。城隍庙看阎王殿,城隍庙里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阎王殿。现在江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就是阎王殿,因果教育。特别是做父母的,逢年过节、庙会的时候,带著小孩到城隍庙去看地狱变相,那个印象非常深刻,母亲做导游,给小孩讲解,造什么样的罪过,你看受什么样的报应。从小看过几遍,印象深刻,根深蒂固,在你一生当中起心动念你会想到城隍庙,这个事情能不能干,这个念头能不能起,它自然产生作用。所以人懂得伦理道德,不愿意做坏事,为什么?做坏事感觉羞耻;懂得因果报应,不敢做坏事。
中国五千年就是用这种教育教化全国人民,所以五千年来这个地区、这个国家长治久安,只有改朝换代。短期的动乱,大概一般都不超过五年,这个动乱完了之后,很快就上轨道,又是一个安定的社会。靠什么?靠教育。我们今天看到全世界的动乱,想到汤恩比博士的提示,联想到五千年来的理念、方法、效果,这才明了从根本学起。我们今天学佛,修净土,对西方极乐世界消息都没有,你有把握能往生吗?什么原因?我们把基本的教育疏忽了。基本的戒律,在中国就是弟子规、感应篇、十善业,儒释道三教的根,你再不在这根上去用功,你怎么会有成就?没有儒跟道的根,十善业道你做不到。学佛的同修很想做到,就是做不到,什么原因?缺乏根之根,基础的基础,这个疏忽了。我们问问,我们这一生想不想成就?想成就不能不认真学习。汤池时间虽然不长,做成功了,做出一个氛围,一个学习环境。到那边去住上一个星期,你就会受传统文化、古圣先贤教学的感动;没有这个氛围、这个学习的风气,你就不容易,所以一定要懂得要认真去学。
慧开了之后,解脱是什么?烦恼轻了,贪瞋痴慢的烦恼大幅度减轻了,这就是解。贪心没有了,没有贪心你就不堕饿鬼道,这要知道,贪是饿鬼道第一个业因。心量拓开了,没有瞋恚了,人家得罪我,我也不怨恨他,不堕地狱道,这脱离地狱了。无论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明白了,不再愚痴了,不堕畜生道。你看看,三恶道的因你解开了,三恶道的果报你脱离了,叫解脱。解脱知见是解脱的智慧,你就得好处了,来生还是人天两道,不堕三恶道。如果你能真正努力往上提升,你能够脱离欲界、脱离色界、脱离无色界,到四圣法界。再不断的向上提升,你能脱离声闻、能脱离缘觉、能脱离菩萨、能脱离十法界的佛,你回归自性,大彻大悟,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;你把见思烦恼解开了,尘沙烦恼解开了,无明烦恼解开了。见思烦恼解开了,脱离六道轮回,尘沙、无明解开了,脱离十法界,这解脱。有解脱知见你就能度化众生,你能把道理讲清楚,把方法讲得周详,帮助别人解脱,这叫做眷属般若。这五种般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
下面这首偈的文我们也要消一消,意思都讲出来了,这文就好讲了。清凉大师这个注解里面讲,这首偈是「结前所说」,总结前面所讲的,「略就六慧结之」,六种智慧来作总结。「第一者」,第一智慧,第一是上面再没有了,这才第一,就是无上,无上的智慧,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就是菩萨所修的、菩萨所求的是什么?无上正等正觉,这个智慧是无上正等正觉,这叫第一,第一智慧。第二、广大慧,「语其分量,超二乘故」。这就说明二乘有智慧,为什么?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,真的把执著舍得干干净净,他那个智慧就透出一分,这一分是什么?正觉。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,如果执著没有放下,你学得再多,你也通达不少,觉,不能说你不觉,但是不叫正觉。正说明什么?出世间智慧,你超越六道了;如果你没有放下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,那叫世间智慧,世出世间差别在此地。世间天人的智慧超过我们,二十八层天,一层比一层高。我们在佛经里面所读到的,古印度一般宗教里面的学人、学术界里面的大德都修禅定,功夫高的能到四禅八定。那我们可以说,像初禅、二禅比比皆是,很多,他们对於六道清楚,了如指掌,跟你讲得头头是道,分别执著没放下,所以他出离不了六道,叫世间智慧,不叫正觉,叫觉。我们现在有没有觉?放下执著,不再执著了,这个觉就是正觉。
所以我跟诸位同学介绍,释迦牟尼佛十二年参学,六年的苦行,表演的是并没有放下执著,表演的什么?世间智慧,做给我们看。怎么知道他做给我们看?他在《梵网经》上说了,他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,所以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,让我们相信。你看世间学这么多东西,真的一切都通达了,要不放下分别执著,还是没用,不能了生死,出不了三界。所以佛法里面讲成就,小成就叫小果,阿罗汉,小成就是出离六道轮回,大成就是出离十法界,统统都要放下。你学得再多,如果执著没有放下,就是佛门讲的所知障。障碍有两大类,一大类是烦恼障,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是烦恼障;你学了很多东西,如果不放下,变成所知障。佛经也是如此,经教要学得很多,没有放下执著,也变成所知障。这不能不知道!佛经学了很多,放下执著,你就进入菩萨的位次,初信、二信、三信、四信,四信位的菩萨。执著全放下了,确实没有执著,七信。八信、九信把分别放下了。十信心满,起心动念放下了,十法界就没有了,这叫《华严经》上初住菩萨,初住菩萨就是真的佛,真正成佛了。入了什么?入了清净平等觉。等觉菩萨、究竟佛果,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初住位的菩萨也没有起心、也没有动念、也没有分别执著,平等的。平等的为什么还要讲那么多等级?清凉大师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,无明习气没断。无明是断了,起心动念是无明,断掉了,习气没断,这我们才真明白。
所以初住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跟等觉、跟究竟佛果没有两样,这个要懂。不但我们对这些菩萨不能轻视,不能有差别,提到阿弥陀佛,这是究竟圆满佛;这是初住,就小看一点,错了,你还是有分别执著。如果你没有分别执著,你就平等了。你这个看法连阿罗汉都不如,阿罗汉对於这种分别就很淡薄了。所以我们要学,在生活上要学,学什么?学平等。可是平等的基础是清净,心不清净哪来的平等?要修清净心,必须要放下烦恼习气。习气难,烦恼真的要放下。自私自利,根本没有这个东西,名闻利养要看破,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,为什么?它会增长贪瞋痴。能放下五欲六尘享受,断贪瞋痴就容易;如果对这个享受还很重视,断贪瞋痴很难。五欲六尘在外,贪瞋痴在里面,它有影响的,所以佛教给我们先断外面的,断外缘,然后再断里面的,这有道理。这就是广大慧超越二乘,真广大。
「三、真实者,明其体性,内证无虚故」。明是明了,体性是什么?就是自性本自具足,这个没有生起的因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。自性很不好比喻,所以我就想起我们童年的时候玩的万花筒,那个用来比自性有点相似。万花筒千变万化,实在讲你很难找到一个相同的图案,不容易找到,你这一转它就变了,里面一些碎的彩色纸片,有个纸片位置跟上次不一样,全盘都不一样。所以从万花筒这个比喻,不管变得多少,从来找不到第二个样子,那是万花筒里面本来具足,不是外头来的。所以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你学来的,你所学得来的不是真智慧,这个东西要亲证。怎么证法?放下就证得。而且很妙,像印光大师讲的,你放一分证得一分,放两分证得两分,不是说完全放下你才证得,渐渐证。你能证得一分、二分,生法喜,法喜充满,得受用。然后的修学欲罢不能,别人看到苦,你有无量的快乐在里头。如果真的像释迦牟尼佛那样,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要是真的苦,跟释迦牟尼佛那些人早就散掉、跑掉了。为什么这个团体这么好?这么快乐?内证无虚。内证他就通外面境界,内外是一不是二,所以一定从内,从外面很难,所以见性全明白了。
我们从大乘经里面读到,世尊当年跟从他的这些弟子,出家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在家这些弟子那就更多了,没法计算,这里面有诸佛菩萨再来的,不少!佛常常跟我们讲,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。这出世是什么?缘分到了,这一尊佛跟这个地区众生有感,他来应,不论应什么身。就像惠能大师,他开悟了,住在现在的南华寺,你看他的弟子多少,在家出家至少有几十万人;真正开悟的,跟他境界相等的,四十三个,那叫得度的,上上根人。其他有大悟的、有小悟的,很多。解悟的就更多了,解悟的现在我们讲搞佛学,能理解,做不到,就更多了。这里面有没有古佛菩萨再来?肯定有,来做影响众,来拥护。所以说无论你用什么身分,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,无论示现什么形相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。那我们就联想到肯定千佛拥护,所以他有那么大的影响力,道理在此地。这样子正法才能久住,正法才能普利众生,所以内证就很重要。内证离不了戒定慧,都是要从戒定慧下手。证是什么?慧开就证了,一定要从戒。一切经,每部经里面都讲戒律,都讲一些规矩,我们要做到。你看每部经到最后,最后一句「信受奉行」,听了之后相信,不怀疑,受是接受,明白了,接受了,接受就依教奉行,我照做,才能成就。他要不能依教奉行,那就变成佛学,他没有内证功夫。没有内证功夫,他对於佛所说的虽信,信得不清净,依旧是有疑惑,疑惑他自己都不知道。这个太多了,例子太多了。必须自己智慧开了,得受用了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,这生实相。
无边慧,这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是「量智普知故」。量智这讲数字,三千大千世界、华藏世界,这都属於量智,十法界依正庄严,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遍法界虚空界,这都讲到量,普遍知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我们通常用一句话说,「全知全能」,这是外国宗教对上帝、对神的赞叹。在佛法讲,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,都是全知全能,这大家平等的,只要把你那个障碍除掉,这智慧就现前。我们希望这智慧现前,那你就晓得要在放下执著下手,相信佛的话,佛没有一句话是骗人的,从这里建立信心,这是第一个意思。第二,「离种种二边,即中道慧也」。这都属於无边的。离种种二边就是说对立的概念没有了,这就是离种种二边。凡夫、二乘都还有分别,对立是从分别来的。有长就有短,有大就有小。科学家讲相对的世间,相对论。佛法里面没有相对的,虽然讲二边,二边是一,讲能、讲所。所以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哲学,为什么说不是哲学?哲学是有二边的,有能有所,佛法虽然讲能、讲所,能所是一不是二,哲学里头没这个说法,所以他说「佛法不是宗教,不是哲学,而为今时所必需」。为今时所必需就跟汤恩比讲的话差不多,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需要佛法,佛法能解决。
二边就对立,对立提升就矛盾,矛盾提升就冲突,所以冲突的根是二边、是对立。我们要学,学什么?不跟人对立、不跟事对立、不跟一切万物对立。怎么不对立?自他不二。人跟我对立,我不跟他对立,因为我晓得自他不二,他不知道,不能怪他。所以他对我,我能够忍受的,我都承受,不计较;我不能忍受的,回避,离开,也不计较。久而久之,对方他就明白了,至少他会想到他一生当中碰到一个好人,没有碰到另外一个朋友像这个朋友一样不记恨的、不记仇的,你怎么样去毁谤他,他不毁谤你;你怎么样去整他、害他,他不害你,这是什么?离二边。再扩大对一切众生,连蚊虫蚂蚁都尊重。确实都把它跟对佛一样尊重,那它通,真能通灵,它也会感觉到,他称我作菩萨。换句话说,它也不会伤害你,它不会叮你,不会咬你。甚至於咬你、叮你,你可以谈条件,你叮我可以,叮在某个部位,不能叮在脸上,叮在脸上明天见人不好看,人家看不到的地方,而且还有一个条件,要不痛不痒。全都做到。不愿意让它叮的时候,干脆你到别地方去,你不要到我这儿来。听话,蚊虫蚂蚁都会听话。这是中道慧,中道是没有二边,没有对立的。
末后一个胜慧,胜是超胜,「超地位故」。第六是殊胜慧,殊胜是「同普贤」,这个解释得好,普贤是究竟圆满,同普贤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贤首品」第十二,大文第三,校量劝持分。这一共有九首偈颂,我们从第一首看起:
【第一智慧广大慧。真实智慧无边慧。胜慧及以殊胜慧。如是法门今已说。】
这个偈颂的意思很清楚、很明白,给我们说出六种无比的智慧,来总结这品经里面所说的三百四十六首的偈颂。昨天我们就把般若智慧简单的做个介绍,二般若、三般若,佛法里面还有五般若。三般若里面讲的实相、观照、方便。「实相」是般若之体,也就是世尊在《华严》里面给我们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」,这个智慧是实相智慧,就是实相般若;后面讲的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这我们要知道。实相就是观照实相的实智,实智是对权智讲的,真实智慧,你对於一切诸法实相完全通达明了。在什么地方?就在现前。实相是什么样子?天台大师讲的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一而三,三而一。我们现在没有实相智慧,所看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,不是假的,都是实在有的,这你就看错了,完全看错了。事实上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是同时的,空假中是同时的。空是讲的体,实相之体,假是它现的幻相,中是真假不二,我们讲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,这是中,不二就是中。你才能得受用。用什么?要用中。用中就是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。不会用中是偏了,凡夫偏在有,用的都是有;二乘偏在空,声闻、缘觉他们不著相,所以他们偏在空;菩萨空有不二,得大自在,真解脱!
「方便」就是言说,文字也属於方便,证得的人能把事实真相讲清楚、讲明白。他虽然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可是听的人能听懂几分不一定,这什么原因?善根厚薄不一样、信心纯杂不一样,对於教、对於老师真诚恭敬心不一样,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别。老师给我们上课,讲经是上课,同学很多,老师真的叫一音而说法,几十个学生各个人理解的不相同;有同的,大同小异,不可能完全相同,完全相同一个都找不到,这是真的。到什么时候才完全相同?叫佛佛道同,什么时候?你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你听老师讲经,完全相同,你所理解的跟老师所说的完全一样。如果这三种没放下,那就不同,那就不一样。如果这三种障碍完全都存在,那很可能你把老师讲的意思听错了,曲解了,误解了,这个太多了。所以佛在经论上讲,经是《华严经》,论是《大智度论》,说过这么一句话,「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」。这个智是什么?世间聪明智慧的人,什么人说?大彻大悟的人说,就是刚才讲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统统放下的这个人叫法身菩萨,《华严经》是圆教初住以上,要他们来说。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听法身菩萨说法,能体会到几成?不定。法身菩萨说法,你看看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放下,也能了解几成吗?行,但是有一个条件,什么条件?叫大心凡夫,这个人心量大,量大福大。谚语有句话说「福至心灵」,那是什么?大福报现前,他突然聪明,那就是有一点智慧,这个智慧虽然不是般若智慧,它跟般若智慧相应,相似,不是真的,相似,相似就不错了。相似的是什么?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四圣法界是相似的,不是六道凡夫。佛跟我们说这些话,我们能体会到,我们能相信,不疑惑。大心凡夫听懂了,听懂怎么样?听懂他就放下了,他就不再执著、不再分别了,逐渐的从相似就变成真实。所以大心量的人真的叫有福,量大福大,这个福大不是世间福报,他听得懂佛法,他听得懂诸法实相,这才叫真正有福。
除这方便般若之外,还有一个叫文字般若,有的时候文字般若跟方便般若是一种,但是也有分开来讲的。文字般若是什么,就是佛经,佛的经典全是文字。佛所有一切经,不仅是《般若经》,一切经,乃至於小乘经,都是从实相般若流露出来的,所以统统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般若。乃至於祖师大德们他们所说的、所讲的、所写的这些经论注解,或者是对於经论的发挥,都可以说是文字般若。
《仁王经疏》里面有这么几句话,我们把它在这里做个总结,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,那个经是国家有灾难的时候,佛特别讲开示如何来挽救灾难。这个经以前我们讲过。可是世间现在一般人遇到有灾难,出家人就做个法会,仁王护国息灾法会,找一百个出家人每天把《仁王般若经》念个一遍,念个七天,把这个功德拿来回向,这个灾难就能消除、化解吗?不能。《仁王护国经》真能护国吗?真能,你要仔细去念念《仁王经》你就晓得,佛在经里头告诉你,国家在急难的时候要讲解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,人人都懂得了,回心向善,这灾难才能消除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佛教在急难的时候,国家要提倡办班教学,教人民教什么?教伦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,这是《仁王经》上教的。现在世界有灾难,多少学者专家、各行业的领袖无不关怀。看到这个世间的冲突,家庭的冲突,夫妻冲突、父子冲突、兄弟冲突;在社会上,朋友冲突、老板跟员工冲突、员工跟员工冲突,这个事情可麻烦,这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。为什么不安定?就是这些冲突不能化解。为什么古时候这些冲突少,现在这个冲突怎么这么多?我们细心去找它的原因,你就不难发现。古时候东方社会学习圣贤的教诲,圣贤教诲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西方社会当中大家都学习宗教的教育,宗教教育里面也是讲究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所以冲突是有,不能说是没有,少,还不至於危害整个社会。
到了这个世纪,二十世纪,麻烦来了,东方人不相信圣贤教育,西方人不相信宗教教育,今天整个社会动乱的原因在此地。所以,世间志士仁人、专家学者我见了很多,相聚在一起都在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拯救世界。很难得英国汤恩比博士在七0年代真的是大声疾呼,「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,需要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,这句话点醒了我们。可是有不少人拿孔孟学说、大乘佛法做为学术上来研究,那就没用处,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、儒学。佛学、儒学解决不了问题,原因何在?「能说不能行」,这个话修无法师说的。哈尔滨极乐寺第一次传戒,修无法师在那边往生,预知时至,没有生病。他不认识字,没有出家之前他是泥水匠,以后出家了,在寺院里面专做粗活,粗重的事情都是他做的。他什么也不会,就会念一句「阿弥陀佛」。工作的时候、不工作的时候他的佛号不中断。极乐寺传戒,他到那边讨一个工作,常住分配他照顾病患,因为传戒期间有些伤风感冒需要人照顾,他担任这个工作。做了没多少天,没几天,就向老和尚、向当家师告假。老和尚是倓虚法师,当家师是定西法师,这两位大德晚年都住在香港,香港人对他们很熟悉。老和尚有修养,你愿意来就来,愿意走就走,定西法师就没有老和尚的修养,就批评他,你既然发心要来,戒期也不过是两个月,两个月完了你走不好吗?为什么现在就走?就责备他。修无法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,我到极乐世界去。这两个法师一听,这是大事,这不是小事。什么时候去?不出十天。预知时至,他要走了。求常住给他准备两百斤劈柴,走的时候火化,这他就去干活去了,就工作去了。到第二天他又来了,倓虚法师说:怎么样?你有什么事情?报告老和尚,我明天就走。赶紧替他办后事。他要求几个同参道友给他助念,送送他。这几个送他的同参道友,送他走的时候就跟他讲,修无法师你到极乐世界去了,我们听说从前往生的人都作几首诗、作几首偈子留给我们后人做纪念,你也不能例外。修无师说我是个大老粗,不认识字,我也不会作诗,我也不会作偈,我有两句话告诉诸位,做个纪念就好了。哪两句话?「能说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,他往生留这两句。
现在搞儒学的、搞佛学的就是能说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。那你就晓得,这首偈里面所说的第一智慧、广大智慧、真实智慧、无边智慧、胜慧、殊胜慧是什么?能说又能行,这不是假的。前面这两百多首偈颂里面,菩萨所讲的是真实智慧,说的是谁?说的是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各个人本来都有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迷失了自性,是不是真迷?不是真迷。哪真迷,只是个虚妄的抽象概念你不肯放下,它起了作用,它把你的真智慧障碍了,这一障碍,你自性般若智慧就变成烦恼。大乘经上常说「烦恼即菩提」。菩提就是智慧,悟了叫智慧,迷了叫烦恼,是一桩事情,迷悟不同,两个名称,一觉悟,转烦恼成菩提,转生死成涅盘,转十法界成一真法界。转烦恼成菩提是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,转生死为涅盘是自性本具的德能,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是自性本具的相好,一觉悟统统转了,一迷全变了。这个事情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我们对於这桩事情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我们没有成菩萨,我们这三个项目都没转,这是什么?大心凡夫,这在佛法叫解悟,不是证悟。证悟得受用,解悟还不得受用,你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当家,不是智慧当家。智慧当家,像惠能大师一样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。
我们一天到晚常生烦恼,这就是没转过来。希望你现在了解、明白了,慢慢转。怎么转法?要放下,不放下转不过来。放下是菩萨,烦恼、菩提不二,那真了不起。菩提就是智慧,菩提真的当了家,烦恼怎么样?烦恼是你的下属,帮你办事。现在我们很麻烦,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是烦恼当家,我们自性智慧没有了,不见了,不晓得到哪去了,所以你不得受用。我说这个话恐怕还有人不懂,怎么觉悟之后智慧当家,烦恼当下手?真智慧开了。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里面就有,该骂人的时候照骂人,该发脾气就发脾气,该笑就笑,那不叫烦恼吗?不是的,那是什么?那是教化众生,里面怎么样?如如不动。不是说一发脾气,气得二、三天都消不掉,不是的,他发了,没有了,根本就没有,所以那变成办事的手段。所有烦恼变成办事的手段,它不当家,它不做主,它对你毫不影响,这得受用,这叫学佛。我们前面讲菩萨游戏神通,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外表是一样,里面完全不一样,这是真本事。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要学。不是学了佛什么事都不能干,学了佛什么都能干,但是它绝不障碍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一丝毫不妨碍。这就是真的,这得受用,才能真的解决问题。
《仁王经》上这个疏,注解里头,「明此经者,题云般若」,这经题叫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,题里头有般若。「即以为宗」,宗是什么?宗是宗旨,就是这部经里面讲的什么最重要。宗它的意思就是重要的、尊崇的、主要的,它有这个意思。这部经里面主要讲的是般若智慧,尊重智慧、崇尚智慧,宗是有这个意思。「观如来品别明三种」。这是《仁王经》里面的一品,「观如来品」里面讲到实相、讲到观照、讲到文字,这三种般若。「慈恩三藏,更加二种」。慈恩三藏就是玄奘法师,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住了很久,后来对他尊重,尊重他,不称他的名,也不称他的字,称他什么?称这个寺庙,称慈恩寺。如果称慈恩大师,那就不是玄奘大师,那是窥基。称慈恩三藏是玄奘,玄奘法师是三藏法师。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,他称慈恩大师,那就是窥基大师,就是法相宗的祖师。法相宗虽然是玄奘大师传给他学生的,窥基是他的徒弟,传给他的,但是法相成立一个宗派是在窥基大师手上建立的,玄奘那时候还没有法相宗。所以慈恩要注意底下是「大师」还是「三藏」,这两个人不同,三藏是玄奘大师。他又加两种,三般若又加两个,加一个境界般若,加一个眷属般若。「通前五法」,前面讲三个,再加上这两个,变成五种,就变成通前五法。
「般若性故」,实相般若,般若性,「般若相故,般若因故,般若境故,般若伴故」,伴是作伴。前面三个我们已经讲了,实相、观照、文字已经说过了,现在我们看第四个境界般若,这是玄奘大师加的。什么叫境界?「为般若之所缘,一切诸法是也。般若之真智,以一切诸法为境界,故名之为境界般若」。玄奘大师讲得不错,也讲得很好。般若是智慧,真实智慧,智慧的对象是什么?对象是一切万法。智慧是明了,你明了什么?明了一切万法,过去未来、此界他方。惠能大师讲的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,这个万法就是此地讲的一切诸法。一切诸法是自性所现的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是自性所现的,是性识所变的,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,他哪有不明了的道理?哪里会产生障碍?如果没有境界,般若智慧显不出来,所以他一定要有境界,智慧才能显出来、才能通达明了,这称之为境界般若。这是般若之所遇缘,缘就是对象,一切诸法是也。般若的真智,以一切诸法为境界,叫做境界般若。这个意思说得好,境界般若是什么?所有一切万法跟般若融成一体,它不是对立的,不是有个什么。我们凡夫总是有分别,能知,对面有个所知,能知是般若,所知的是境界,所知的是一切诸法。现在告诉你,能知跟所知是一不是二,当中没有界限,能知叫实相般若,所知的叫境界般若,这叫真智,没有对立。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能所不二。
契入这个境界,大乘教里面讲自性里面有我,有常乐我净。常乐我净在六道里面是完全被否认的,佛跟六道众生讲无常、无我、无净、无乐。没有乐,哪来的乐?苦停了,你觉得有乐。譬如你现在这个人身,你一天要吃三餐饭,一餐饭不吃,你饿得有苦了,你哪有乐?到时候等於说要吃药,药吃下去了,保持几个小时,你没有苦的感觉,你觉得有乐;如果你要不吃,不吃的时候苦就马上现前。真是这么回事情。如果是真的有乐,我不吃不喝也快乐,那才是真的。所以常乐我净在六道凡夫里没有,妄想,哪来的常乐我净?还有个妄想,「真善美慧」,都是妄想,绝对没有事实。可是这在哪里有?四圣法界里面有,有相似的,不是真实的。到一真法界就是真实的,确实有常乐我净。我是什么?遍法界虚空界是我,「我」是法性,遍法界虚空界是法相,那怎么不是我?一切诸佛是我,一切菩萨是我,一切众生是我,没有一法不是我,这叫你真正开悟了,你真正见到自性了。你要说这是我、那个不是我,你怎么会懂得什么是我?这桩事情不好懂,世尊在讲经的时候常常用梦幻泡影做比喻,虽然说四个,最重要的是梦。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,梦从哪里来的?梦怎么来的?有没有去想想看?梦中境界是阿赖耶里面的种子起现行,你意志力不能控制它的时候就冒出来,它就现相了。你想想看梦中那个相,是自己阿赖耶种子起现行变现的,里面一定有我,总不会做一个梦里头没有我,那不可能,一定有我。你梦到很多人,梦到山河大地,梦到虚空,你想想看,都是你自己意识心里变现出来的,梦中决定没有一样东西是心外之物,都是你自心变。你几时在梦中一下觉悟到统统是我变的,没有一样不是我变的,那就对了,完全正确,算是你觉悟了。
梦中境界跟我们现实的这个法界没有两样,是一回事情。我们这个世界怎么会发现?一念不觉变现出来的。怎么会变现?自性里头这些所有一切境界它本来具足。六祖开悟的时候第三句话说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这个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本来具足,但是没有缘它不起现行。那什么是缘?一念不觉就是缘。一念不觉,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,就像作梦。我们现在晚上睡觉作梦呢?也是一念不觉,阿赖耶识里起现行,梦中之梦,是这么回事情。真正了解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你就能起观照,常常想到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你对於法界虚空界,你爱不爱护?这个爱心起来,这叫大慈大悲,没条件。像我们照顾自己身体,这五官,眼睛、鼻子、耳朵,眼睛有点不舒服了,手赶紧去帮助它,眼睛也没有请求,它自动就来帮助,为什么?一体。所以佛菩萨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是什么道理?就是一体。众生有感,立刻就应,这里头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。马上就应,就是就在现前,没有空间是没有距离,没有时间是没有先后,感就有应,感消失了,应就没有了,有感就有应。感应的道理、事相很复杂,佛为我们说明,把它归纳讲出四种,显感显应、显感冥应、冥感显应、冥感冥应,感应再多,不超出这四大类。所以境界般若是讲一体,能所不二。
下面讲眷属般若,什么叫眷属?我们看底下的注解,「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」,这四种在佛法叫四加行。在什么时候出现?登地的时候。你修行,菩萨修到十住,十行,十回向,四加行,才能登地。这都是功夫比喻,暖,好像我们接触火,你还没有接触到的时候,你靠近了就有暖气,就感到暖;顶是达到巅峰;忍是认可、是证实这个意思;世第一,世间没有更超越的,这四加行,这叫般若眷属。「诸智及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等,是皆观照般若,即慧性之眷属」。前面讲的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还是属於境界,你怎么会知道?那就是观照,你知道你现在接近登地,你现在知道你自己在三贤位的最高峰,上面就是初地菩萨,你能够明了、能够体会这是智慧。自己到什么境界、到什么程度,不用问人,自己很清楚。向别人请教那是证明,证实一下我这个境界、我所体会的是不是,有没有错误。给你证明的人就是你的传法师父,谁给你作证明谁就是你的传法师父,就是你的亲教师,是你的和尚,你从他而得法,他给你证明的。
所以证明的人不是普通人,他必须要到达那个境界,他不到达那个境界他不能给你证明。像惠能大师这种人,那可不是普通人,他没有四加行,他超越了,这叫特殊天才,没有次第的。这都是有次第的,你看他修行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、十地,这叫渐修,渐悟。他那叫圆顿,圆满顿超,弘忍大师(五祖)给他印证。是不是五祖教他的?不是,五祖没教他。跟他略说《金刚经》大意,说了还不到三分之一,他就完全契入,说出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。弘忍大师一听之后,不说了,后头不要讲了,那讲的都是废话,他全通了,衣钵马上就给他,那是上上上根。所以他教学生教上上根人,上上根比他还低一级。众生根性不一样。能大师根性从哪来的,他就能放下,我们想放下就是放不下?在这里不能不相信,他过去生生世世在修行,差不多都放下了,就差那么一点点。在这一生当中,他给我们所示现的,不是一点一滴的放下,是一下放下。他在卖柴的时候听别人念经,可以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就放下了,没人给他证明。你看他彻底放下之后,他做人多么谦虚,他对任何一个人都真诚恭敬,对人恭敬、对事恭敬、对万物恭敬。万物恭敬从哪里看?《坛经》上没有讲,在黄梅,但是在猎人队里面有记载。在猎人队里头他替猎人烧饭,做厨师,看到猎人带回来的这些野物,还有受伤的,伤势轻的,他偷偷的把它放掉;伤势重的,他给它养,养好了才去放;已经死的这才吃,而自己吃肉边菜。那么他对这个动物晓得,为什么你会遇到猎人?还不是报应,过去生中你杀他,今天你要来还命,要还给他。在猎人队十五年,他天天在度众生。从这里我们就体会到,他对这些小动物,蜎飞蠕动,他对於树木花草真诚的爱心。等了十五年,缘成熟了,这才传法广度众生。什么时候缘成熟自己知道。成熟、不成熟都天天在干,没有一天不干。没有成熟的时候,度畜生道、度树木花草,花神、树神、山神、河神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众生,他跟他们打交道。说缘成熟是人间的缘,人道的缘,什么时候成熟再到人道来,绝没有一天空过。这是他的诸智。
及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这通常讲小乘的五分法身,这些都是属於观照般若。观照般若是什么?观照般若是慧性的眷属,这个慧性就是实相,性是体,实相般若之体它所附带的。眷属是附带的,也就是它起作用,所起的这些作用都是属於附带的。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,持戒是智慧,没有智慧的人他不愿意持戒,为什么?他有烦恼,他没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他一定照做。不但是提升自己,他在这里积无量功德,为什么?他做样子给别人看。所以这个持戒,说实在话,你从这个地方才了解无量无边的功德。你看大家都不持戒,都没有规矩,你做个好规矩、好样子,这功德多大,你可不能小看。你们到汤池去过,汤池这些老师见人九十度鞠躬礼,那是什么?那是持戒。他为什么这样做法?你看他让多少人觉悟了,让多少人明白了。这样做好不好?你们看到很欢喜。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是这样有礼貌,这世界就安定了,冲突就没有了。你说这个作用多大!对人的谦卑,这一鞠躬就救了全世界。佛门里面常说,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,你能救全世界,你的功德多大。一般人不知道,知道这个是智慧,点点滴滴都做好样子给人看。这个世界众生过得这么苦,其实是自找苦吃。苦从哪里来的?奢侈来的;乐从哪里来的?节俭来的。中国人懂得享受,中国人节俭,外国人不知道,浪费。浪费是什么?把自己的福报损耗了,节俭是积功累德,他在积福报,不浪费。
处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给众生做好样子,这是智慧,都是属於戒这个范围里面的。定是什么?定是心清净,不浮动。现在一般人你细心观察,心浮气躁,他不定。不定就苦,学东西都学不会,听经听不懂。定从哪里修?定从戒修,先守规矩。样样都守规矩,他心是定的,样样都去找戒律的漏洞,他心永远定不下来。所以人首先是守法。法律是属於戒律,一般社会的伦理道德概念都属於戒律。《弟子规》是戒律,不要小看这个,能救世界,能挽救社会。每个人都学《弟子规》,人人都是好人,这个世间的灾难、天灾人祸自然就化解了。要靠谁去做?佛菩萨,把责任推给佛菩萨,你永远受灾难,你不知道佛菩萨是自己。《华严经》跟你说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你要直下承当,我是佛,我是菩萨。我要怎么做?你能把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这五桩事情做到了你就是,这叫五分法身。
定是清净心,慧,心清净就生智慧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这两句话说绝了,说明我们今天只生烦恼不生智慧,我们信心不清净,没真信。没真信就是我们没有真心,我们的心确实虚情假意。不但对人不真诚,对自己都不真诚。对自己不真诚,自己骗自己,叫自欺,自欺你怎么会不欺别人?这造罪业了。造罪业自己不知道,还以为自己学得不错,成就难!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就不能改过,不能改过你就不能进步。什么人进步?佛法讲精进,什么人精进?知道自己过失,天天改过,那个人才有进步。一天不知道过失,一天不改过,你就留在原地踏步,你没进步。真正学佛的人,天天反省,找自己的过失,天天改过。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,这是智慧,就是章嘉大师跟我说的看破;把错误改过来,这叫放下,你的功夫才天天往上提升,才天天在进步。说实在话,从哪里干起?就从弟子规干起,弟子规都做不到,其他的别谈了,你无从下手。
中国过去的修行人,无论在家出家,小时候都受过家教,弟子规是家教,他有根。城隍庙是因果教育,哪个人没有进过城隍庙?哪个人没有到城隍庙烧过香?这从前,现在没有了,我小时候有。城隍庙看阎王殿,城隍庙里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阎王殿。现在江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就是阎王殿,因果教育。特别是做父母的,逢年过节、庙会的时候,带著小孩到城隍庙去看地狱变相,那个印象非常深刻,母亲做导游,给小孩讲解,造什么样的罪过,你看受什么样的报应。从小看过几遍,印象深刻,根深蒂固,在你一生当中起心动念你会想到城隍庙,这个事情能不能干,这个念头能不能起,它自然产生作用。所以人懂得伦理道德,不愿意做坏事,为什么?做坏事感觉羞耻;懂得因果报应,不敢做坏事。
中国五千年就是用这种教育教化全国人民,所以五千年来这个地区、这个国家长治久安,只有改朝换代。短期的动乱,大概一般都不超过五年,这个动乱完了之后,很快就上轨道,又是一个安定的社会。靠什么?靠教育。我们今天看到全世界的动乱,想到汤恩比博士的提示,联想到五千年来的理念、方法、效果,这才明了从根本学起。我们今天学佛,修净土,对西方极乐世界消息都没有,你有把握能往生吗?什么原因?我们把基本的教育疏忽了。基本的戒律,在中国就是弟子规、感应篇、十善业,儒释道三教的根,你再不在这根上去用功,你怎么会有成就?没有儒跟道的根,十善业道你做不到。学佛的同修很想做到,就是做不到,什么原因?缺乏根之根,基础的基础,这个疏忽了。我们问问,我们这一生想不想成就?想成就不能不认真学习。汤池时间虽然不长,做成功了,做出一个氛围,一个学习环境。到那边去住上一个星期,你就会受传统文化、古圣先贤教学的感动;没有这个氛围、这个学习的风气,你就不容易,所以一定要懂得要认真去学。
慧开了之后,解脱是什么?烦恼轻了,贪瞋痴慢的烦恼大幅度减轻了,这就是解。贪心没有了,没有贪心你就不堕饿鬼道,这要知道,贪是饿鬼道第一个业因。心量拓开了,没有瞋恚了,人家得罪我,我也不怨恨他,不堕地狱道,这脱离地狱了。无论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明白了,不再愚痴了,不堕畜生道。你看看,三恶道的因你解开了,三恶道的果报你脱离了,叫解脱。解脱知见是解脱的智慧,你就得好处了,来生还是人天两道,不堕三恶道。如果你能真正努力往上提升,你能够脱离欲界、脱离色界、脱离无色界,到四圣法界。再不断的向上提升,你能脱离声闻、能脱离缘觉、能脱离菩萨、能脱离十法界的佛,你回归自性,大彻大悟,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;你把见思烦恼解开了,尘沙烦恼解开了,无明烦恼解开了。见思烦恼解开了,脱离六道轮回,尘沙、无明解开了,脱离十法界,这解脱。有解脱知见你就能度化众生,你能把道理讲清楚,把方法讲得周详,帮助别人解脱,这叫做眷属般若。这五种般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
下面这首偈的文我们也要消一消,意思都讲出来了,这文就好讲了。清凉大师这个注解里面讲,这首偈是「结前所说」,总结前面所讲的,「略就六慧结之」,六种智慧来作总结。「第一者」,第一智慧,第一是上面再没有了,这才第一,就是无上,无上的智慧,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就是菩萨所修的、菩萨所求的是什么?无上正等正觉,这个智慧是无上正等正觉,这叫第一,第一智慧。第二、广大慧,「语其分量,超二乘故」。这就说明二乘有智慧,为什么?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,真的把执著舍得干干净净,他那个智慧就透出一分,这一分是什么?正觉。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,如果执著没有放下,你学得再多,你也通达不少,觉,不能说你不觉,但是不叫正觉。正说明什么?出世间智慧,你超越六道了;如果你没有放下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,那叫世间智慧,世出世间差别在此地。世间天人的智慧超过我们,二十八层天,一层比一层高。我们在佛经里面所读到的,古印度一般宗教里面的学人、学术界里面的大德都修禅定,功夫高的能到四禅八定。那我们可以说,像初禅、二禅比比皆是,很多,他们对於六道清楚,了如指掌,跟你讲得头头是道,分别执著没放下,所以他出离不了六道,叫世间智慧,不叫正觉,叫觉。我们现在有没有觉?放下执著,不再执著了,这个觉就是正觉。
所以我跟诸位同学介绍,释迦牟尼佛十二年参学,六年的苦行,表演的是并没有放下执著,表演的什么?世间智慧,做给我们看。怎么知道他做给我们看?他在《梵网经》上说了,他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,所以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,让我们相信。你看世间学这么多东西,真的一切都通达了,要不放下分别执著,还是没用,不能了生死,出不了三界。所以佛法里面讲成就,小成就叫小果,阿罗汉,小成就是出离六道轮回,大成就是出离十法界,统统都要放下。你学得再多,如果执著没有放下,就是佛门讲的所知障。障碍有两大类,一大类是烦恼障,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是烦恼障;你学了很多东西,如果不放下,变成所知障。佛经也是如此,经教要学得很多,没有放下执著,也变成所知障。这不能不知道!佛经学了很多,放下执著,你就进入菩萨的位次,初信、二信、三信、四信,四信位的菩萨。执著全放下了,确实没有执著,七信。八信、九信把分别放下了。十信心满,起心动念放下了,十法界就没有了,这叫《华严经》上初住菩萨,初住菩萨就是真的佛,真正成佛了。入了什么?入了清净平等觉。等觉菩萨、究竟佛果,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初住位的菩萨也没有起心、也没有动念、也没有分别执著,平等的。平等的为什么还要讲那么多等级?清凉大师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,无明习气没断。无明是断了,起心动念是无明,断掉了,习气没断,这我们才真明白。
所以初住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跟等觉、跟究竟佛果没有两样,这个要懂。不但我们对这些菩萨不能轻视,不能有差别,提到阿弥陀佛,这是究竟圆满佛;这是初住,就小看一点,错了,你还是有分别执著。如果你没有分别执著,你就平等了。你这个看法连阿罗汉都不如,阿罗汉对於这种分别就很淡薄了。所以我们要学,在生活上要学,学什么?学平等。可是平等的基础是清净,心不清净哪来的平等?要修清净心,必须要放下烦恼习气。习气难,烦恼真的要放下。自私自利,根本没有这个东西,名闻利养要看破,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,为什么?它会增长贪瞋痴。能放下五欲六尘享受,断贪瞋痴就容易;如果对这个享受还很重视,断贪瞋痴很难。五欲六尘在外,贪瞋痴在里面,它有影响的,所以佛教给我们先断外面的,断外缘,然后再断里面的,这有道理。这就是广大慧超越二乘,真广大。
「三、真实者,明其体性,内证无虚故」。明是明了,体性是什么?就是自性本自具足,这个没有生起的因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。自性很不好比喻,所以我就想起我们童年的时候玩的万花筒,那个用来比自性有点相似。万花筒千变万化,实在讲你很难找到一个相同的图案,不容易找到,你这一转它就变了,里面一些碎的彩色纸片,有个纸片位置跟上次不一样,全盘都不一样。所以从万花筒这个比喻,不管变得多少,从来找不到第二个样子,那是万花筒里面本来具足,不是外头来的。所以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你学来的,你所学得来的不是真智慧,这个东西要亲证。怎么证法?放下就证得。而且很妙,像印光大师讲的,你放一分证得一分,放两分证得两分,不是说完全放下你才证得,渐渐证。你能证得一分、二分,生法喜,法喜充满,得受用。然后的修学欲罢不能,别人看到苦,你有无量的快乐在里头。如果真的像释迦牟尼佛那样,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要是真的苦,跟释迦牟尼佛那些人早就散掉、跑掉了。为什么这个团体这么好?这么快乐?内证无虚。内证他就通外面境界,内外是一不是二,所以一定从内,从外面很难,所以见性全明白了。
我们从大乘经里面读到,世尊当年跟从他的这些弟子,出家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在家这些弟子那就更多了,没法计算,这里面有诸佛菩萨再来的,不少!佛常常跟我们讲,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。这出世是什么?缘分到了,这一尊佛跟这个地区众生有感,他来应,不论应什么身。就像惠能大师,他开悟了,住在现在的南华寺,你看他的弟子多少,在家出家至少有几十万人;真正开悟的,跟他境界相等的,四十三个,那叫得度的,上上根人。其他有大悟的、有小悟的,很多。解悟的就更多了,解悟的现在我们讲搞佛学,能理解,做不到,就更多了。这里面有没有古佛菩萨再来?肯定有,来做影响众,来拥护。所以说无论你用什么身分,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,无论示现什么形相,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。那我们就联想到肯定千佛拥护,所以他有那么大的影响力,道理在此地。这样子正法才能久住,正法才能普利众生,所以内证就很重要。内证离不了戒定慧,都是要从戒定慧下手。证是什么?慧开就证了,一定要从戒。一切经,每部经里面都讲戒律,都讲一些规矩,我们要做到。你看每部经到最后,最后一句「信受奉行」,听了之后相信,不怀疑,受是接受,明白了,接受了,接受就依教奉行,我照做,才能成就。他要不能依教奉行,那就变成佛学,他没有内证功夫。没有内证功夫,他对於佛所说的虽信,信得不清净,依旧是有疑惑,疑惑他自己都不知道。这个太多了,例子太多了。必须自己智慧开了,得受用了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,这生实相。
无边慧,这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是「量智普知故」。量智这讲数字,三千大千世界、华藏世界,这都属於量智,十法界依正庄严,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遍法界虚空界,这都讲到量,普遍知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我们通常用一句话说,「全知全能」,这是外国宗教对上帝、对神的赞叹。在佛法讲,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,都是全知全能,这大家平等的,只要把你那个障碍除掉,这智慧就现前。我们希望这智慧现前,那你就晓得要在放下执著下手,相信佛的话,佛没有一句话是骗人的,从这里建立信心,这是第一个意思。第二,「离种种二边,即中道慧也」。这都属於无边的。离种种二边就是说对立的概念没有了,这就是离种种二边。凡夫、二乘都还有分别,对立是从分别来的。有长就有短,有大就有小。科学家讲相对的世间,相对论。佛法里面没有相对的,虽然讲二边,二边是一,讲能、讲所。所以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哲学,为什么说不是哲学?哲学是有二边的,有能有所,佛法虽然讲能、讲所,能所是一不是二,哲学里头没这个说法,所以他说「佛法不是宗教,不是哲学,而为今时所必需」。为今时所必需就跟汤恩比讲的话差不多,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需要佛法,佛法能解决。
二边就对立,对立提升就矛盾,矛盾提升就冲突,所以冲突的根是二边、是对立。我们要学,学什么?不跟人对立、不跟事对立、不跟一切万物对立。怎么不对立?自他不二。人跟我对立,我不跟他对立,因为我晓得自他不二,他不知道,不能怪他。所以他对我,我能够忍受的,我都承受,不计较;我不能忍受的,回避,离开,也不计较。久而久之,对方他就明白了,至少他会想到他一生当中碰到一个好人,没有碰到另外一个朋友像这个朋友一样不记恨的、不记仇的,你怎么样去毁谤他,他不毁谤你;你怎么样去整他、害他,他不害你,这是什么?离二边。再扩大对一切众生,连蚊虫蚂蚁都尊重。确实都把它跟对佛一样尊重,那它通,真能通灵,它也会感觉到,他称我作菩萨。换句话说,它也不会伤害你,它不会叮你,不会咬你。甚至於咬你、叮你,你可以谈条件,你叮我可以,叮在某个部位,不能叮在脸上,叮在脸上明天见人不好看,人家看不到的地方,而且还有一个条件,要不痛不痒。全都做到。不愿意让它叮的时候,干脆你到别地方去,你不要到我这儿来。听话,蚊虫蚂蚁都会听话。这是中道慧,中道是没有二边,没有对立的。
末后一个胜慧,胜是超胜,「超地位故」。第六是殊胜慧,殊胜是「同普贤」,这个解释得好,普贤是究竟圆满,同普贤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