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八七一卷) 2007/11/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1871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贤首品」第十二,「大文第三」,最后一段,「第一智慧下」。第一智慧是经文,下面一共有九首颂。这第一当中不应该空字,第一智慧下。「校量劝持分」,清凉大师下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,「此广大用,人皆有分,见而不习,诚为自欺,故中人可劝而进也」。这个广大用就是前面第二大科,就是第二大段一共有三百四十六首偈,我们讲了很长一段时间,说明十信位菩萨的殊胜德用。在此地贤首菩萨告诉我们,这个广大德用每个人都有分,一切众生各个具足。你看跟世尊在经上讲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「出现品」里又告诉我们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三百四十六首偈颂,赞扬十信菩萨的殊胜德用,与佛所说的字字都相应。
确实,有许多众生没有这个缘分,虽然得人身,一生闻不到佛法;或者闻到佛法,不是真的,假的很多,不是真佛法;是真佛法,又未必能遇到大乘;遇到大乘,未必能遇到最上乘,最上乘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这部经我们都知道,世尊示现成佛之后,在定中所说的,二七日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出他彻悟之后亲证的境界。这不是比量,是现量,这就是诸法实相,真实不虚,告诉我们人人有分。我们现在见到了,这真不是容易事情,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我们有幸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了,遇到怎么样?遇到不学,这个习是认真的学习,这是不容易的事情。有缘遇到了,遇到了你信不信?很多人不信,遇到不相信;信了之后能不能解?都不容易的事情。解了之后能不能行?清凉大师在此地说这几句话,见而不习,习是行;换句话说,他已经相信了,已经理解了,他还不肯干,不肯干就被淘汰掉了,诚为自欺。
实在说,他为什么还没做到、做不到?这个事情,早年,这个话要说起来,五十六年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大乘经教你要不能落实,你并没有理解,听是听得很多,听不懂,这么多年来我们亲身的体验。所以在教学当中我就很清楚,什么人能听得进去?印光法师说得好,一分诚敬,他听懂一分;二分诚敬,他听懂二分;不真诚、不恭敬,佛来给你讲,你都没听懂,诚敬能入。现在的人有几个人有诚意?有几个人知道恭敬?不诚不敬,不但佛法没分,世间法也没分,都要从诚敬入门。所以现在学校,你看看学生心浮气躁,那我们到学校去教叫白教了。
世间法都要专心、专一,他才能够契入,何况是出世间的大教,没有诚意那怎么行!什么叫诚?这诚意,儒家也讲「诚意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」。要从儒家来讲,他没有诚意是他没有智慧、他没有致知。为什么没有智慧?他的烦恼习气没断掉,叫格物;物就是欲望,是贪瞋痴的习气,格是格除。这些贪瞋痴习气没有把它除掉,所以他智慧不开;没有智慧他意不诚,起心动念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这怎么能入门?佛法教我们先断烦恼,教我们怎么学法?我们学净宗同学都是遵照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告诉我们的「净业三福」,这是我们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。净业三福第一句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四句有没有做到?这四句做不到,诚就没有,所以非常重要。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,这四句是什么?是我们做人的根本,人都做不好,你怎么能学佛?哪有这种道理!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、强调弟子规、感应篇、十善业道,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,你不能不知道。
佛法传到中国将近两千年了,早年间,我们可以说第一个五百年,二千年是四个五百年,第一个五百年小乘法挺盛,成实宗、俱舍宗。这是禀承世尊的教诲,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。佛法跟念书一样,要按部就班来,先学小学,再上中学,再上大学。小学、中学没有学,一下就上大学,释迦牟尼佛摇头,不承认,你这个学不好,所以小乘挺盛。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就衰了,中国这些学佛的出家在家的不学小乘,为什么?回过头来用中国儒跟道代替小乘,真的好,所以唐朝中叶以后,儒释道的关系非常密切。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儒家讲得好,讲得很透彻。所以我们强调学弟子规,弟子规做不到,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是假的不是真的。这两句落实在生活上,学习,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弟子规。慈心不杀,这是讲因果,落实在生活上就是道家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你说重不重要?末后一句,修十善业,《十善业道经》。这三部经是根,儒释道的三个根。佛的根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建立在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上,没有弟子规、没有感应篇,十善业道你做不到,这是真的。
现在佛为什么这么衰?出家人不能持戒律,为什么不能持戒?十善业没做到,那戒律当然没法子持。在家信徒,经上展开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那个善的标准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也没做到。所以我们研究探讨为什么做不到?没有感应篇的底子,没有弟子规的基础,所以做不到。现在我们明白了,不能不努力认真的补习,一定要把这三个基础落实,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三皈五戒、沙弥律仪,不要讲得太高!这是净业三福第二条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是建立在前面第一条的基础上,如果我们没有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第二条就不能落实。头一个跟你讲三皈,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有前面基础,三皈是真的,五戒也是真的,才真正能做到受持三皈、具足众戒、不犯威仪,有这个基础才能够进入大乘。
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。什么是菩提心?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,这是菩提心,发不起来。没有前面两条的基础,你怎么能发菩提心?菩提心发出来之后,还有一句「深信因果」,这个因果不是《太上感应篇》,《太上感应篇》那个因果是初学的,这个因果是菩萨学的。什么因果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这个真的很多菩萨都不知道。所以这句话你要真正明白了,真的懂得了,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净土法门,这老实告诉你。然后这才「读诵大乘」,这是自己成就。
末后一句是帮助别人,「劝进行者」。清凉大师最后这里说「故中人可劝而进也」,劝进行者。你看看清凉大师这个话,不是上上根人,也不是上根人,中根以下可以劝他来进修。如果我们连这句话都没分,那自己要承认,我们大概是下下根人,中下根人可劝而进也,那我们是下下根,劝了也没用。没用我们还在这里学,那学了有什么意思?不能说完全没用,也有用,阿赖耶识里头落下华严的种子。这个种子非常可贵,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,还是受业力支配,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,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。如果我们真的觉悟了,我们先扎三个根,然后再努力补三皈、五戒、沙弥律仪,我们来补修这个功课,一定要达到标准,那我们就是中根人了。中根人阿赖耶识里面有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种子,纵然不能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开悟,《华严经》末后「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」,我们对於净宗的信心坚定了,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决定生净土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华严的世界。《无量寿经》上,你们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,第二品「德遵普贤」,这就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?是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,是普贤菩萨的法界。所以净土五经最后一部是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,你看这几句话多重要。
听完菩萨殊胜德用,最后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这个德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,为什么失掉?那就是佛讲的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我们天天打妄想,起心动念全是妄想分别执著,严重的分别执著,所以把这样殊胜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了。不是没有,障碍住了,除掉障碍这就现前。我们如果是中根,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上根,这叫有志气,不能把自己提升,那就太可惜了。下面有九首颂,我们先看第一首:
【第一智慧广大慧。真实智慧无边慧。胜慧及以殊胜慧。如是法门今已说。】
清凉大师很难得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明,这首偈是总结前面所说的,「略就六慧结之」,用六种智慧。这六种智慧就是『第一智慧,广大智慧,真实智慧,无边智慧,胜慧,殊胜慧』,跟我们说了六种。所以佛法诸位一定要知道,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,就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,这不是从外头来的。我们现在要反省一下,我们现在是有无量无边的烦恼,好像没有智慧。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,怎么说?悟了就叫智慧,迷了就叫烦恼。这就明白了,无量无边智慧是真的,迷了自性,智慧变成烦恼,德能变成造业,相好变成三途六道,变了。这个变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唯识所变。识就是迷,妄心不是真心,真心能现,妄心能变。
如何把妄心转变成真心,问题就解决了,法相宗里面讲「转识成智」,就解决了。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转第七末那为平等性智,这两个是因上转,我们在这上下功夫。这两个转了之后,阿赖耶跟前五识自然转了,连带转了,所以叫果上转,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,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,这就回归自性。所以要知道转从因上转。第六意识迷了的时候是分别,觉悟的时候是妙观察智,妙慧,第七识是执著,执著我,觉悟的时候叫平等性智。有「我」决定不平等,我总比别人高一等,别人总不如我,傲慢心生起来。所以佛在经上讲,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。这个四大烦恼是与生俱来的,不是学来的,迷的时候它就有,觉了的时候它就没有,迷了就有。我见,执著我;我爱,我爱就是贪;我痴,愚痴;我慢,傲慢。你看看,我见、我爱、我痴、我慢,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。但「我」是根,如果没有我,这三个都没有了。
所以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要学什么?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那这都没有了。四相有一个,统统具足,那是迷,觉了之后没有。觉了之后这些众生是什么?就是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一觉悟之后,你看到所有众生都是佛,这礼敬诸佛。虽然都是佛,我也是佛,佛跟佛,自己谦虚,尊重别人,都是诸佛,平等的。我们自己总以为比别人高一等,错了,比别人高一等,你的迷轻一点,他的迷重一点,他百分之百的迷,你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迷,比他高一点点,就觉得傲慢得不得了,不行。等觉菩萨跟佛来讲,迷真的他只有一分,佛是完全没有迷,等觉菩萨一分,十地菩萨两分,九地菩萨三分,你这样算就明白了。我们今天是凡夫,比人家高多少?人家百分之百,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九。所以一定要知道,决定不可以傲慢。
学佛头一个,学对一切众生谦虚。所以自己,你看看儒,甚至於外国的宗教,我讲过天主教的《玫瑰经》,《玫瑰经》第一段就是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,你看把这个摆在第一节,第一节课程学什么?学谦卑,谁带头?圣母玛利亚带头,耶稣的母亲。我们中国五千年前老祖宗教我们要学谦虚,「满招损,谦受益」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,谦六爻皆吉,这六十四卦其他每一卦里有吉有凶,只有这一卦有吉没有凶,谦虚,你就晓得谦是纯性德,我们常讲纯净纯善,就是谦敬。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谦敬,为什么?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对别人谦敬就是对自己自性谦敬,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,不尊重别人是不尊重自性。这个道理不但要懂,要懂得透彻,为什么?你才会做到。你能够做到,遇到大乘教你才能够听得懂,你才能相信,你才能理解,你才能做到。《华严经》上没有一句是我们做不到的。所以做不到,清凉大师这句话也说得好,诚为自欺,你真正是自欺欺人。
大乘《起信论》里面讲的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,你说你能不能做到?不觉就是迷,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。这桩事情我们讲得很多,讲得很详细,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真的把它搞明了了,它是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的不相应行法,用现代的话来说,抽象的概念。这是个错误的、虚幻的抽象概念。你能把它放下,性德就流露,你的智慧德能就流露,你要不肯放下,智慧变成烦恼,德变成造业,相变成三途六道。这是把消息透给你了,如果一下觉悟过来,原来三途六道就是一真法界,真的,一点都不错,一觉悟了立刻就恢复。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讲「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盘」,就不二,涅盘、生死不二,菩提、烦恼不二,入一真法界,你才真正恢复了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。
这首偈讲了六个慧,我们也要把佛经里面的智慧略略的说一说,大乘教里面称为般若。《智度论》上说「般若者,秦言智慧」。这个秦是中国,因为翻经是在姚秦时候翻的,《金刚经》是姚秦时候翻的。「一切诸智慧中,最为第一,无上无比无等,更无胜者」。你看就是这个经文上所讲的,末后讲到第一、讲到胜、讲到殊胜。所以般若是可以翻,为什么不翻?这里头有个道理,第一个是尊重不翻,第二个是中国智慧不能包括般若,因为它有第一、无上、无比、无等,我们通常智慧里头不含这个意思,所以只好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,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。
经上常讲的「二般若」,这是佛学常识,我们要介绍一下。什么叫二般若?也有几种说法,第一个叫「共般若」,共是什么?共同的,即天台宗的通教,通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这叫通,通就是共同的。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,三乘都说,三乘共修都能够证得,所以叫做共般若。我们通常讲阿罗汉没有般若智慧,这是大乘说的,跟大乘菩萨比,阿罗汉真的是没有,阿罗汉只有解脱,没有般若智慧。但是《华严经》里面初信位的菩萨智慧比阿罗汉高,那又不一样,他有不共般若。第二个叫「不共般若」,天台宗的别教、圆教,天台讲藏通别圆,别教跟圆教,这是大乘。「唯对於别圆之二菩萨说之,不共於声闻、缘觉之二众」,所以叫不共般若。见《大智度论》。「百」是一百卷,第一百卷。《大智度论》一百卷,最后一卷讲到天台家讲的不共。我们一般讲小乘没有般若智慧,你要懂得,不共般若,小乘也有一点智慧,为什么?你看看,小乘见思烦恼断了,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,不再执著,他证的是什么?无上正等正觉,他证得正觉,那怎么能没有智慧?我们六道凡夫不能跟他相比,六道凡夫没有智慧,他有智慧,他的智慧比我们高,真智慧,不是假的,正觉。但是跟菩萨比他就不行了,菩萨是正等正觉,菩萨不但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著,他连分别都没有,阿罗汉还有分别,菩萨没有分别,所以菩萨证的是正等正觉,正等正觉就是不共般若,这阿罗汉、辟支佛没有,所以叫不共。到成佛了,再加个「无上」,叫无上正等正觉。这些名相我们都要懂、都要知道。这是一个说法,天台宗的说法。
另外还有一个说法,世间般若、出世间般若。「世间般若,未行寂静真实之般若,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也」。这些话有时候听了还不太好懂,我们换句话说你就懂了,世间般若是什么?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世智辩聪。像这些科学家、哲学家,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?你能说宇宙之间现象他不了解吗?他也很高明。近代的科学确实比过去进步太多,利用高科技的这些仪器观察宇宙,讲太空物理、讲量子力学,太空物理是宏观世界,量子力学是微观世界,讲到基本粒子。我们不能不佩服,跟佛法上讲的愈来愈相像,距离愈来愈近。但是怎么样?但是他分别执著完全没有放下,所以叫世间般若,佛门也称为世智辩聪,他有辩才,很聪明,叫世间般若。「出世间般若,於其中心如虚空,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也。」(见地藏十轮经卷十)。这就很容易明了了,一个是智慧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叫世间;出世间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没有了。这大家就很容易懂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也讲得太多了。所以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,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,不是的,完全不一样,是自性流露的,不需要学的,只要把障碍去掉,障碍就是执著。所以执著放下,正觉就现前,分别放下,正等正觉现前,这是出世间的。阿罗汉的智慧是出世间的般若,不是世间的。还有一个说法,是《华严经》上的,实相般若、观照般若,这是三般若里面前面的两种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
我们再看看什么叫三般若?三般若里面讲就是三种般若,「般若者,圆常之大觉也,一觉有三德」,这个三般若就是三德,圆是圆满,常是永恒。这是谁证得的?法身菩萨。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,自性本具圆满永恒的大觉现前了,这个境界通常我们讲成佛了,证果了,证到如来果地。修行证果没别的,就是自性本来圆满永恒的大觉现前。
在过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示现,所以我们学佛要认识释迦牟尼佛。现在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读经、没有听经,所以产生很严重的误会,认为佛教是迷信,佛教是宗教,佛教是低级宗教、多神教、泛神教,这个误会太严重了。我们有机会要时时刻刻告诉别人,释迦牟尼佛是人,他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,他是人,跟我们一样父母所生,他有父亲、有母亲。而且生在贵族,他是净饭王的儿子,太子的身分,十九岁舍弃王位出去参学,学了十二年,这十二年当中还学了六年苦行,禅定,到三十岁。十九岁到三十岁,十二年,印度的宗教、印度的哲学他统统学过,学了之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。因为印度确实在这个世界上学术的成就是其他地区赶不上的,这是因为他的方法正确,他们修禅定,佛法里面讲的四禅八定是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,很多人修学。修四禅,他能到四禅天,修四定,他能到四空天,所以他们对於六道里面的状况太清楚了。六道轮回不是佛说的,是婆罗门教说的,婆罗门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,他们讲的。他们见到了,当然释迦牟尼佛也见到了。见到之后当然就会有问题出来,为什么会有六道?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;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也没人能解答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,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。什么叫更深的禅定?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。这一放下,障碍没有了,自性里面的般若、智慧、德相全现前,问题全解决了,六道怎么来的清楚明白了,六道之外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见到了,这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他老人家开始教化众生,三十岁开始教学,教了一辈子,七十九岁圆寂的,所以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他是人,他不是宗教。
孔子一生教学五年,完全放下,一心一意教学只有五年;耶稣教学三年,他被人害死了;穆罕默德,这是伊斯兰教,他教学二十七年。所以在世界上无论在宗教界、学术界,教学时间最长的是释迦牟尼佛,三十岁开始,到七十九岁。天天教,没有中断过,这要知道。你知道之后才晓得,释迦牟尼佛什么身分?要用现在的话说,他是个教育家,他的身分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,他教学不收学费,四十九年没有收过学费。有教无类,不分国籍、不分种族、不分宗教。这我们在经上都看到,经典里面有婆罗门,像《华严经》上有遍行外道,这都是当时的其他宗教,只要肯依释迦牟尼佛为老师,他统统教、统统学,并不劝你改变你的宗教。因为这个没有关系,无论信什么宗教都没有关系。学佛是学智慧,智慧从哪来?智慧从禅定、从清净心来,清净心从哪来?清净心从持戒来。所以因戒生定,因定开慧,慧开了整个宇宙你才完全通达明了,问题就解决了。
所以,佛经是哲学。我学佛是老师介绍的,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,佛经是高等哲学,我是学哲学进来的。进来之后这学了五十六年,才知道佛法的经典,一切经里面所讲的我把它归为五大类。这五大类都可以说是圆常伦理(圆满永恒的伦理)、圆常道德、圆常因果、圆常哲学、圆常科学,讲绝了,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,讲到究竟圆满,永恒不变,这是真理。这么好的一个东西,你看现在世间人完全不知道。这不知道不能怪别人,怪什么?怪我们佛弟子自己没有认真学习,自己都没有搞清楚,你怎么能怪别人?我们自己没有把佛教导我们的做出来,做出来就是证果,你能做出来那你有受用。
过去方老师最初把佛法介绍给我,他说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心。我们有欲望,什么欲望?追求最高的享受。是不是求到了?求到了,我觉得我在这个世间,学佛五十六年,没有白过,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、最幸福的人。感激老师,要不是老师介绍,我们对佛教有严重误会。因为年轻的时候也看到佛教是迷信,佛教是宗教,碰都不碰,根本没有接触的意念。幸亏遇到方东美先生,那是当代的一位大哲学家,他晚年在大学教学,大概有二十五年全讲佛学。他老人家也是七十九岁过世的,我跟他的时候,大概那时候他是四十多岁,我那时候二十六岁。他在台湾大学教学,他就完全用佛经,讲了三个大单元,第一个大单元是讲「魏晋佛学」,第二个讲「隋唐佛学」,第三个单元讲「大乘佛学」,最后在辅仁大学讲「华严哲学」,二十五年讲四个大单元。我感觉非常惋惜,他过世太早了,他讲到华严哲学的时候可以说真正契入佛的境界,如果他能够多活五年,那他对於现代的佛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;刚刚契入的时候,他走了,就是众生没有福报。我们继续他的大业,也要费半个世纪才产生影响力;换句话说,迟了五十年。所以他要多活五年的话,那个影响就不一样了。
一觉,这个一字用得好,一就觉,二就迷了。所以佛法里面有说,迷唯一念,悟止一心。什么叫悟?一心,一觉就是一心,一心就是觉悟了。一念是什么?起个妄念,起个妄念就迷了。这个妄念是什么?叫起心动念,只要起心动念就迷了。一心,一觉有三德,这三德就是实相般若、观照般若、方便般若,所以讲三般若。什么叫实相般若?实相是真相,你对於宇宙真相明白了。这里有个简单解释,「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,本来为众生所具,离一切虚妄之相,般若之实性也,是为所证之理体」。所以学佛证什么?就是证实相般若,换句话说,就是证实宇宙人生的真相,我这样讲大家就更容易懂了。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?通达明了这个智慧就叫实相般若,般若就是智慧。《金刚经》上有一句名言,讲什么?讲信心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实相般若就现前,你就证得了。我们今天这个信心叫露水道心,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对我们学生说的,信心若有若无。说你不信,你很信,说你信,你真不信,为什么?真有信心,一点疑惑都没有,智慧就生了。所以你看看,单单讲信心,这个信心好难。不要以为我们都有,那就误会了,那你永远就得不到了。要知道我们现在是露水道心,露水,太阳一晒就没有了。所以这个信心非常脆弱,他还是生烦恼,他不生般若。
真正信心清净,生智慧不生烦恼,什么人?你去看《坛经》,六祖惠能,二十四岁去拜五祖忍和尚,他居然告诉老和尚说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为什么?信心清净。他讲常生智慧,他从果上说的;因呢?因就是信心清净。这句话五祖听了之后,你晓得心里多欢喜,但是表面上不承认,为什么?怕别人嫉妒,要给他掩盖,就说好了,你到槽房里去做工去,到槽房里去服务、去做义工。舂米破柴,分配给他的工作。因为他是樵夫,砍柴的,这个他很内行。叫他到厨房那边去破柴舂米,干这个活,干了八个月。我们能够理解五祖讲经教学一辈子,也没有遇到一个心里常生智慧的人,没有遇到一个,遇到一个的时候,这是宝,为什么?可以传给他。那么这个人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常生智慧,你看他看东西、听东西,一看就懂。你在《坛经》上注意,你注意看他,他在道场是最谦虚的一个人。真的是「满招损,谦受益」,他谦虚,别人学一点点都以为很了不起。其实他到黄梅,他跟五祖真的是心心相印,没人知道,两个人心里有默契,也不说出,所以别人怎么看也看不出来,最后把衣钵传给他。这是实相!所以实相有没有?每个人都有,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它就现前了。这个时候我们就了解,惠能实相般若为什么现前?没有别的,他能够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他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分别执著不必谈了,当然没有。这就高,这就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相比的。一个大字不识,自性般若现前,无论什么经教,你念给他听,他完全懂,不但完全懂,我们现在是能够理解了,你所念出来的,全是他自己的境界。佛所说的一切经,里面无非是自性的智慧、自性的德相,就是讲的这个东西,他既然见了性,你说什么他怎么会不知道,原来就是他亲证的,是他的境界。
所以我们学,学什么?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。放下执著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你心平等了,平等你才会谦虚,你才会卑下,你才知道尊重别人。再放下分别,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这时候虽然不是无上正等正觉,已经是正等正觉,上上根人了。你是,我是,他也是,所有一切人统统都是,你肯不肯放下?从哪里放?先从身外之物放,对身外之物不执著,这是学习有次第的。能舍!所以章嘉大师教我学布施,身外之物,这些财物统统能舍,舍得干干净净,可是怎么样?因果是没有法子离开的,你舍财,愈舍愈多,愈多愈舍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所以统统要舍。我在讲席里面跟诸位做了很多次的报告,我年轻的时候算命看相说我是一生贫贱,贫是贫苦,没有财富,命里头财库空空,贱是没有地位,一生贫贱而且又短命,我都相信。所以章嘉大师教我修三种布施,把那个命运转过来了。贫贱的人怎么布施法?拿什么布施?我跟章嘉大师说,我没有能力布施。大师就告诉我,一块钱有没有?行,一块有。一毛钱有没有?有,一毛钱可以。那你就从一毛、一块布施起。这样做法。所以看到人家放生,我们拿一块钱,布施一块钱,看到人家印经,我们布施几毛钱,这就去财布施,真的愈舍愈多。光是印经,从前是一毛、两毛的布施,现在居然可以布施到将近一万套《大藏经》,这不敢想的,以前一部都不敢想,愈施愈多。法布施,天天读经,每天我总是保持著四个小时读经,每天读经;每天讲经,这属於法布施。我们没有惠能大师那种实相般若,我们也有一点文字般若,确实智慧年年增长。这桩事情老同修很清楚,你们听我讲经,我讲经年年都在进步,月月都在进步,这个月所讲的境界跟上个月不一样,为什么?有进步、有提升,所以法喜充满。健康长寿呢?人家给我算命,我寿命只有四十五岁,我今年都八十多岁了。这是章嘉大师说的,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,与阎罗王没有关系,与玉皇大帝也没有关系,与佛菩萨也没有关系,自己造的,这你自己可以转。为什么命这么苦?过去生中没有修布施,没有这个因。还好有一点聪明智慧,过去生中有一点法布施,没有财布施、没有无畏布施,所以得这个果报。
如果不是章嘉大师教导我,我们就不会修,不懂得。他教给我的道理、教给我的方法,我们就真干。这里面什么?这里面得力於尊师重道,这很重要。我们尊师重道是从小父母教的,所以对於老师,看待老师比看待父母还尊重,从内心里面起恭敬心。老师的教诲一点没有怀疑,都会很认真的学习,所以老师愿意教我。老师对我照顾非常周到,得力於这一点。我们拿什么报老师的恩德?认真学习,弘护正法。老师唯一的愿望,就是希望正法不要在我们身上断掉。他传给我,我也要找人传递,世代相传,正法不至於断灭。什么人能够承传?必须具备四个基础,四个根,这四个根就是弟子规、感应篇、十善业、沙弥律仪。有这四个根,真正有志、好学、认真努力,他就可以续佛慧命,护持正法。如果没有这四个基础,他做不到,想做也做不到,所以传法一定要具备这四个根。我们细心观察,你在《坛经》里面看,惠能大师虽然没有学过,这四个根他统统具足。他从哪里学的?我们相信是他父母教的。我生长在农村,我母亲不认识字,我父亲在外地工作,寄一点钱回来养家,从小这些观念都是母亲教的。母亲不认识字,会教。这个教什么?代代相传。所以家教,教什么?教伦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报应,从小这个概念就很深,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。伦理是懂得人与人的关系,懂得尊重别人,所以以后才能遇到这些好老师。老师不舍弃我没有别的,就是对老师会尊师重道,真的尊师重道,他才肯教。我们那时候学真的很可怜,老师是真高明,我们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,没有能力,老师不收学费。以后我们逐渐命运转了,我对老师终身报答。跟章嘉大师,有时候上午到那里去上课,两个小时完了之后,正好吃午饭的时间,常常他老人家留我跟他一起吃饭,不但一分钱供养没有,常常他还供养我。
所以实相般若是自性本具的。如何开发?那就是放下,章嘉大师教我的,「看破、放下」。你放下执著,实相般若你就见到了,虽然不能完全得受用,得到少分,这阿罗汉,不是凡夫。再不断的放,放分别,那是菩萨,正等正觉。天天要放,时时刻刻要放。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,这四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?就是放下多少不一样。放下多的,地位就高,放下少的,地位就低,就这么回事情。统统放下,成佛了,叫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这桩事情与你学跟不学没关系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,他学了十二年,放下。不放下?不放下就变成所知障,就变成世智辩聪,放下,般若现前。惠能大师表演没学,一个字不认识,只要放下。我们就知道了,自性里面的般若、智慧、德相它要是透出来,与你学跟不学毫不相干,问题是要把障碍自性智慧德能这个东西放下,把这个东西舍掉。这个东西不是真的,是一个错误的抽象概念,妄想分别执著,你要在这上下功夫。
「观照般若,观照实相之实智也」。那是什么?就是你见到实相了,见到宇宙真相,这个智慧是真实智慧,这不是世间的智慧。所以我常常借用科学东西提醒大家,现在科学能够讲到太空物理,太空物理,他认识了局部,不能达到全体。现在利用最先进的无线电、天文望远镜,能够观察宇宙到几百万光年,能看到这么远。光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,在天文上量距离是用光速。几百万光年的距离都能看到。但是宇宙没有尽头,没有止境,再远的距离看不到了。所以对银河系是非常清楚,这是近距离的,但是对於这些星球,星球怎么来的?不知道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星球?不晓得,星球在太空当中的运行为什么那么有规律?也不知道。这就是知其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
微观世界也很了不起,居然能够发现原子、电子、粒子、夸克,讲到基本粒子,这不容易。得力於也是电子显微镜,能看到,看到什么?看到物质的现象,这很不容易。我都在这里猜想,他是不是从显微镜看到的,还是从数学里头推算得到的?数学确实是科学之母。发现什么?发现物质是假的,不是真的,物质是无中生有。那个无,他讲那是能量,在佛法里面讲那是法性,佛法讲法性,法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,法性在某一种条件之下,就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能够把法性变成精神、变成物质。虽然变成精神跟物质,但是时间都很短促,就像闪电一下它就灭掉了,所以物质跟精神都不是真的。《心经》上讲得好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受想行识是心法,那就是精神,都不是真的。我们现在看到好像是真的,怎么回事?是这种快速生灭的一种虚幻相续相,它不是真的。这个东西能被科学家发现,他能说得出来,我们不能不佩服。所以你能够了解这些事实真相,这个智慧叫观照般若。那么科学家有没有观照般若?没有,为什么没有?因为他分别执著没放下,他是凭藉科学仪器发现的,离开这个科学仪器,他就见不到了。不像真正有观照般若的人,他不需要仪器,他随时随地都看到,他的了解才真正透彻。科学是借用工具,信心清净的人不要工具。
「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之权智」,就是什么?你能把它讲清楚,你能够讲解叫一般人能够理解。实在说,对一般人来讲,科学的说服力超过佛学,为什么?科学它可以用仪器测验出来给你看,你不能不相信,佛法里面信心清净的人讲出来,你拿证据来,拿不出来,证据是有,你看不见。看不见,他说你迷信,你能看见,我看不见,我不相信。譬如有天眼通的,现在讲特异功能,有特异功能的人他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他看得很清楚,告诉你,我们不相信。是不是真的?不是假的。小的特异功能不难修,心地稍微清净一点就学到了。
我有个同学,非常要好的同学,抗战期间我们在一个学校念书,以后到台湾在一个机关共事,真的比兄弟还好,我学佛之后,他跟我学佛;我出家之后,他也跟我出家。出家之后我学讲经,他也很发心,他说讲经很苦,舌头讲干了,听的人未必会相信,他说如果要有神通,一表演,那他就相信了!所以他就跟我分道扬镳,他去学密宗,学神通,跟屈文六上师学密。他学了一年,学密时基本条件是要磕一万个大头,规定的时间好像大概四个多月,要磕一万个大头。他大概学了半年之后就告诉我,他能看到鬼,他说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说下午五点钟之后街上就有鬼出现了,很少,到晚上九点、十点满街都是。他说人有的时候走路忽然觉得心里感到害怕,那是跟鬼碰到了;他也是让人,有的时候不小心会碰到,碰到你感觉到心里一惊。这我们有这种经验。他说到早晨三、四点钟的时候就慢慢少了,到五、六点钟就没有了。他们过夜生活,所以他们夜晚子时十二点跟我们中午十二点一样,好热闹。来跟我讲这个事情。我说不行,我讲经虽然很累,人还能够听几句,你这个说起来,迷信,我不相信,你说哪里有鬼,你拿给我看看,他拿不出来。常常跟鬼道接近这就带了阴气,脸上发黑,人虚肿。我看那个样子很不好,不正常,我跟李老师讲这个事情,非常好的一个出家人。老师说各有因缘,没法子。我是非常希望他到台中跟我一起学经教。他要执著他的。跟我同年,我们的命运都差不多,都过不了四十五岁。他四十五岁那年走的,跟命里面所讲的很准确。
所以方便般若是权巧方便,就是你能够用善巧方便把你所学、所证得的传授给别人,这个智慧叫权智。权智后面一定有实智,实相是实智,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,你就没有权智,这诸位要知道。像科学家不是算权智,但是他那个作用跟权智是一样的,为什么说他不是权智?因为他没有实智,实智是一定要离妄想分别执著,他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离,而且观察到他就很执著。科学家都很执著,都认为他已经发现了宇宙的奥秘,发现了。但是没隔多久,后面有个科学家就又发现新的,把他的理论推翻了,这个事情常常有。所以现在科学家也懂得,不敢说他发现的东西就是永恒不变,他知道科学进步非常快速。到什么时候才能发现真的永恒不变?没有一个人敢讲。这个敢讲只有佛法,因为佛法不需要这些科学仪器,事实就摆在面前,只要你把障碍去掉,你就能见到。
所以佛在《华严》上跟我们讲的科学超过现代科学。科学家讲的基本粒子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不是基本粒子,不用这个名词,讲微尘,极微之微,这不能再分了,极微之微。但是极微之微这样小的一个微尘,它里头有世界,这科学家没发现,他怎么也发现不到。讲到什么?大小不二。那么小的一个物质,肉眼看不到的,连阿罗汉的天眼都看不到,阿罗汉的天眼只能看到微尘。比微尘小的有色聚极微,菩萨能看见,更小的叫极微之微,八地以上能看到,七地菩萨还看不到。虽然这么小,它里面有世界,它的世界跟外面的世界一样大,所以外面世界没有缩小,这一粒小微尘没有放大。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「芥子纳须弥」,芥菜子很小,须弥山很大,须弥山可以装到芥菜子里面,芥菜子不要放大,须弥山也不要缩小,它就能装进去。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,但是是事实。为什么?没有大小。
没有大小就是没有空间,空间是假的,不存在,时间也是假的,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。这都是我们无法想像的,为什么?时间、空间都是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,只要你把分别执著放下,时空就没有了。空间没有了,极乐世界在哪里?就在此地。时间要是没有了,无量劫以前的古佛在哪里?就在这个时候。所以这个科学还没做到,还完全不知道,要什么时候能知道?必须放下分别执著。科学仪器还是有限度的,不是无限的,用科学仪器探测它是有范围的,超过这个范围它能力做不到。所以能力最大的是什么?是自性,除掉障碍自性的妄想分别执著,你的能力就恢复了,本能就恢复了,不要向外求。所以佛法叫内学,佛经叫内典。
我们中国老祖宗有一句话,我们对它的意思只能够理解少分,应用到少分,没有完全具足应用,这句话是什么话?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这句话用在佛经上那就不得了,那是什么?那成佛了。任何事情不要向心外去求,都在自己内心。你看佛法教你成阿罗汉,不是从外,放下执著;教你做菩萨,也不是在外面学,放下分别;教你成佛,还是在里面学,放下起心动念。我们看惠能大师的表演,完全明白了,与外面不相干。释迦牟尼佛向外求,学了十二年,最后还是放下。那告诉我们,不放下变成所知障。
障碍有两大类,烦恼障、所知障,凡是执著是属於烦恼障,分别是属於所知障。这两样都放下了,现代科学家比不上,未来的科学家还是比不上你。你对於宇宙真相才真正通达明了,才真正能解决一切问题。从你自身的问题、家庭问题、社会问题、族群问题、文化问题、国际之间问题,迎刃而解。所以汤恩比说这句话,「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,需要儒家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。这个见地非常高明,尤其是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解决问题绝不带丝毫副作用。就是说这么好的东西摆在面前,不认识,把它当作迷信,你说冤不冤枉!不是佛冤枉,不是佛经冤枉,是自己冤枉。希望我们做佛弟子的人,无论在家出家,一定要把教理搞通达、搞明白。能有机会学《华严》,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,无量劫来希有的因缘,不能错过,要认真努力学习。这一段没讲完,现在时间到了,今天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贤首品」第十二,「大文第三」,最后一段,「第一智慧下」。第一智慧是经文,下面一共有九首颂。这第一当中不应该空字,第一智慧下。「校量劝持分」,清凉大师下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,「此广大用,人皆有分,见而不习,诚为自欺,故中人可劝而进也」。这个广大用就是前面第二大科,就是第二大段一共有三百四十六首偈,我们讲了很长一段时间,说明十信位菩萨的殊胜德用。在此地贤首菩萨告诉我们,这个广大德用每个人都有分,一切众生各个具足。你看跟世尊在经上讲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「出现品」里又告诉我们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三百四十六首偈颂,赞扬十信菩萨的殊胜德用,与佛所说的字字都相应。
确实,有许多众生没有这个缘分,虽然得人身,一生闻不到佛法;或者闻到佛法,不是真的,假的很多,不是真佛法;是真佛法,又未必能遇到大乘;遇到大乘,未必能遇到最上乘,最上乘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这部经我们都知道,世尊示现成佛之后,在定中所说的,二七日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出他彻悟之后亲证的境界。这不是比量,是现量,这就是诸法实相,真实不虚,告诉我们人人有分。我们现在见到了,这真不是容易事情,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我们有幸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了,遇到怎么样?遇到不学,这个习是认真的学习,这是不容易的事情。有缘遇到了,遇到了你信不信?很多人不信,遇到不相信;信了之后能不能解?都不容易的事情。解了之后能不能行?清凉大师在此地说这几句话,见而不习,习是行;换句话说,他已经相信了,已经理解了,他还不肯干,不肯干就被淘汰掉了,诚为自欺。
实在说,他为什么还没做到、做不到?这个事情,早年,这个话要说起来,五十六年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大乘经教你要不能落实,你并没有理解,听是听得很多,听不懂,这么多年来我们亲身的体验。所以在教学当中我就很清楚,什么人能听得进去?印光法师说得好,一分诚敬,他听懂一分;二分诚敬,他听懂二分;不真诚、不恭敬,佛来给你讲,你都没听懂,诚敬能入。现在的人有几个人有诚意?有几个人知道恭敬?不诚不敬,不但佛法没分,世间法也没分,都要从诚敬入门。所以现在学校,你看看学生心浮气躁,那我们到学校去教叫白教了。
世间法都要专心、专一,他才能够契入,何况是出世间的大教,没有诚意那怎么行!什么叫诚?这诚意,儒家也讲「诚意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」。要从儒家来讲,他没有诚意是他没有智慧、他没有致知。为什么没有智慧?他的烦恼习气没断掉,叫格物;物就是欲望,是贪瞋痴的习气,格是格除。这些贪瞋痴习气没有把它除掉,所以他智慧不开;没有智慧他意不诚,起心动念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这怎么能入门?佛法教我们先断烦恼,教我们怎么学法?我们学净宗同学都是遵照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告诉我们的「净业三福」,这是我们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。净业三福第一句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四句有没有做到?这四句做不到,诚就没有,所以非常重要。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,这四句是什么?是我们做人的根本,人都做不好,你怎么能学佛?哪有这种道理!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、强调弟子规、感应篇、十善业道,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,你不能不知道。
佛法传到中国将近两千年了,早年间,我们可以说第一个五百年,二千年是四个五百年,第一个五百年小乘法挺盛,成实宗、俱舍宗。这是禀承世尊的教诲,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。佛法跟念书一样,要按部就班来,先学小学,再上中学,再上大学。小学、中学没有学,一下就上大学,释迦牟尼佛摇头,不承认,你这个学不好,所以小乘挺盛。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就衰了,中国这些学佛的出家在家的不学小乘,为什么?回过头来用中国儒跟道代替小乘,真的好,所以唐朝中叶以后,儒释道的关系非常密切。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儒家讲得好,讲得很透彻。所以我们强调学弟子规,弟子规做不到,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是假的不是真的。这两句落实在生活上,学习,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弟子规。慈心不杀,这是讲因果,落实在生活上就是道家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你说重不重要?末后一句,修十善业,《十善业道经》。这三部经是根,儒释道的三个根。佛的根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建立在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上,没有弟子规、没有感应篇,十善业道你做不到,这是真的。
现在佛为什么这么衰?出家人不能持戒律,为什么不能持戒?十善业没做到,那戒律当然没法子持。在家信徒,经上展开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那个善的标准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也没做到。所以我们研究探讨为什么做不到?没有感应篇的底子,没有弟子规的基础,所以做不到。现在我们明白了,不能不努力认真的补习,一定要把这三个基础落实,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三皈五戒、沙弥律仪,不要讲得太高!这是净业三福第二条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是建立在前面第一条的基础上,如果我们没有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第二条就不能落实。头一个跟你讲三皈,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有前面基础,三皈是真的,五戒也是真的,才真正能做到受持三皈、具足众戒、不犯威仪,有这个基础才能够进入大乘。
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。什么是菩提心?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,这是菩提心,发不起来。没有前面两条的基础,你怎么能发菩提心?菩提心发出来之后,还有一句「深信因果」,这个因果不是《太上感应篇》,《太上感应篇》那个因果是初学的,这个因果是菩萨学的。什么因果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这个真的很多菩萨都不知道。所以这句话你要真正明白了,真的懂得了,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净土法门,这老实告诉你。然后这才「读诵大乘」,这是自己成就。
末后一句是帮助别人,「劝进行者」。清凉大师最后这里说「故中人可劝而进也」,劝进行者。你看看清凉大师这个话,不是上上根人,也不是上根人,中根以下可以劝他来进修。如果我们连这句话都没分,那自己要承认,我们大概是下下根人,中下根人可劝而进也,那我们是下下根,劝了也没用。没用我们还在这里学,那学了有什么意思?不能说完全没用,也有用,阿赖耶识里头落下华严的种子。这个种子非常可贵,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,还是受业力支配,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,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。如果我们真的觉悟了,我们先扎三个根,然后再努力补三皈、五戒、沙弥律仪,我们来补修这个功课,一定要达到标准,那我们就是中根人了。中根人阿赖耶识里面有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种子,纵然不能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开悟,《华严经》末后「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」,我们对於净宗的信心坚定了,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决定生净土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华严的世界。《无量寿经》上,你们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,第二品「德遵普贤」,这就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?是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,是普贤菩萨的法界。所以净土五经最后一部是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,你看这几句话多重要。
听完菩萨殊胜德用,最后清凉大师告诉我们,这个德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,为什么失掉?那就是佛讲的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我们天天打妄想,起心动念全是妄想分别执著,严重的分别执著,所以把这样殊胜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了。不是没有,障碍住了,除掉障碍这就现前。我们如果是中根,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上根,这叫有志气,不能把自己提升,那就太可惜了。下面有九首颂,我们先看第一首:
【第一智慧广大慧。真实智慧无边慧。胜慧及以殊胜慧。如是法门今已说。】
清凉大师很难得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明,这首偈是总结前面所说的,「略就六慧结之」,用六种智慧。这六种智慧就是『第一智慧,广大智慧,真实智慧,无边智慧,胜慧,殊胜慧』,跟我们说了六种。所以佛法诸位一定要知道,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,就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,这不是从外头来的。我们现在要反省一下,我们现在是有无量无边的烦恼,好像没有智慧。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,怎么说?悟了就叫智慧,迷了就叫烦恼。这就明白了,无量无边智慧是真的,迷了自性,智慧变成烦恼,德能变成造业,相好变成三途六道,变了。这个变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唯识所变。识就是迷,妄心不是真心,真心能现,妄心能变。
如何把妄心转变成真心,问题就解决了,法相宗里面讲「转识成智」,就解决了。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转第七末那为平等性智,这两个是因上转,我们在这上下功夫。这两个转了之后,阿赖耶跟前五识自然转了,连带转了,所以叫果上转,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,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,这就回归自性。所以要知道转从因上转。第六意识迷了的时候是分别,觉悟的时候是妙观察智,妙慧,第七识是执著,执著我,觉悟的时候叫平等性智。有「我」决定不平等,我总比别人高一等,别人总不如我,傲慢心生起来。所以佛在经上讲,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。这个四大烦恼是与生俱来的,不是学来的,迷的时候它就有,觉了的时候它就没有,迷了就有。我见,执著我;我爱,我爱就是贪;我痴,愚痴;我慢,傲慢。你看看,我见、我爱、我痴、我慢,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。但「我」是根,如果没有我,这三个都没有了。
所以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要学什么?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那这都没有了。四相有一个,统统具足,那是迷,觉了之后没有。觉了之后这些众生是什么?就是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一觉悟之后,你看到所有众生都是佛,这礼敬诸佛。虽然都是佛,我也是佛,佛跟佛,自己谦虚,尊重别人,都是诸佛,平等的。我们自己总以为比别人高一等,错了,比别人高一等,你的迷轻一点,他的迷重一点,他百分之百的迷,你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迷,比他高一点点,就觉得傲慢得不得了,不行。等觉菩萨跟佛来讲,迷真的他只有一分,佛是完全没有迷,等觉菩萨一分,十地菩萨两分,九地菩萨三分,你这样算就明白了。我们今天是凡夫,比人家高多少?人家百分之百,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九。所以一定要知道,决定不可以傲慢。
学佛头一个,学对一切众生谦虚。所以自己,你看看儒,甚至於外国的宗教,我讲过天主教的《玫瑰经》,《玫瑰经》第一段就是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,你看把这个摆在第一节,第一节课程学什么?学谦卑,谁带头?圣母玛利亚带头,耶稣的母亲。我们中国五千年前老祖宗教我们要学谦虚,「满招损,谦受益」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,谦六爻皆吉,这六十四卦其他每一卦里有吉有凶,只有这一卦有吉没有凶,谦虚,你就晓得谦是纯性德,我们常讲纯净纯善,就是谦敬。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谦敬,为什么?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对别人谦敬就是对自己自性谦敬,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,不尊重别人是不尊重自性。这个道理不但要懂,要懂得透彻,为什么?你才会做到。你能够做到,遇到大乘教你才能够听得懂,你才能相信,你才能理解,你才能做到。《华严经》上没有一句是我们做不到的。所以做不到,清凉大师这句话也说得好,诚为自欺,你真正是自欺欺人。
大乘《起信论》里面讲的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,你说你能不能做到?不觉就是迷,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。这桩事情我们讲得很多,讲得很详细,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真的把它搞明了了,它是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的不相应行法,用现代的话来说,抽象的概念。这是个错误的、虚幻的抽象概念。你能把它放下,性德就流露,你的智慧德能就流露,你要不肯放下,智慧变成烦恼,德变成造业,相变成三途六道。这是把消息透给你了,如果一下觉悟过来,原来三途六道就是一真法界,真的,一点都不错,一觉悟了立刻就恢复。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讲「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盘」,就不二,涅盘、生死不二,菩提、烦恼不二,入一真法界,你才真正恢复了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。
这首偈讲了六个慧,我们也要把佛经里面的智慧略略的说一说,大乘教里面称为般若。《智度论》上说「般若者,秦言智慧」。这个秦是中国,因为翻经是在姚秦时候翻的,《金刚经》是姚秦时候翻的。「一切诸智慧中,最为第一,无上无比无等,更无胜者」。你看就是这个经文上所讲的,末后讲到第一、讲到胜、讲到殊胜。所以般若是可以翻,为什么不翻?这里头有个道理,第一个是尊重不翻,第二个是中国智慧不能包括般若,因为它有第一、无上、无比、无等,我们通常智慧里头不含这个意思,所以只好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,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。
经上常讲的「二般若」,这是佛学常识,我们要介绍一下。什么叫二般若?也有几种说法,第一个叫「共般若」,共是什么?共同的,即天台宗的通教,通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这叫通,通就是共同的。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,三乘都说,三乘共修都能够证得,所以叫做共般若。我们通常讲阿罗汉没有般若智慧,这是大乘说的,跟大乘菩萨比,阿罗汉真的是没有,阿罗汉只有解脱,没有般若智慧。但是《华严经》里面初信位的菩萨智慧比阿罗汉高,那又不一样,他有不共般若。第二个叫「不共般若」,天台宗的别教、圆教,天台讲藏通别圆,别教跟圆教,这是大乘。「唯对於别圆之二菩萨说之,不共於声闻、缘觉之二众」,所以叫不共般若。见《大智度论》。「百」是一百卷,第一百卷。《大智度论》一百卷,最后一卷讲到天台家讲的不共。我们一般讲小乘没有般若智慧,你要懂得,不共般若,小乘也有一点智慧,为什么?你看看,小乘见思烦恼断了,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,不再执著,他证的是什么?无上正等正觉,他证得正觉,那怎么能没有智慧?我们六道凡夫不能跟他相比,六道凡夫没有智慧,他有智慧,他的智慧比我们高,真智慧,不是假的,正觉。但是跟菩萨比他就不行了,菩萨是正等正觉,菩萨不但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著,他连分别都没有,阿罗汉还有分别,菩萨没有分别,所以菩萨证的是正等正觉,正等正觉就是不共般若,这阿罗汉、辟支佛没有,所以叫不共。到成佛了,再加个「无上」,叫无上正等正觉。这些名相我们都要懂、都要知道。这是一个说法,天台宗的说法。
另外还有一个说法,世间般若、出世间般若。「世间般若,未行寂静真实之般若,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也」。这些话有时候听了还不太好懂,我们换句话说你就懂了,世间般若是什么?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世智辩聪。像这些科学家、哲学家,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?你能说宇宙之间现象他不了解吗?他也很高明。近代的科学确实比过去进步太多,利用高科技的这些仪器观察宇宙,讲太空物理、讲量子力学,太空物理是宏观世界,量子力学是微观世界,讲到基本粒子。我们不能不佩服,跟佛法上讲的愈来愈相像,距离愈来愈近。但是怎么样?但是他分别执著完全没有放下,所以叫世间般若,佛门也称为世智辩聪,他有辩才,很聪明,叫世间般若。「出世间般若,於其中心如虚空,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也。」(见地藏十轮经卷十)。这就很容易明了了,一个是智慧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叫世间;出世间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没有了。这大家就很容易懂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也讲得太多了。所以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,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,不是的,完全不一样,是自性流露的,不需要学的,只要把障碍去掉,障碍就是执著。所以执著放下,正觉就现前,分别放下,正等正觉现前,这是出世间的。阿罗汉的智慧是出世间的般若,不是世间的。还有一个说法,是《华严经》上的,实相般若、观照般若,这是三般若里面前面的两种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
我们再看看什么叫三般若?三般若里面讲就是三种般若,「般若者,圆常之大觉也,一觉有三德」,这个三般若就是三德,圆是圆满,常是永恒。这是谁证得的?法身菩萨。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,自性本具圆满永恒的大觉现前了,这个境界通常我们讲成佛了,证果了,证到如来果地。修行证果没别的,就是自性本来圆满永恒的大觉现前。
在过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示现,所以我们学佛要认识释迦牟尼佛。现在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读经、没有听经,所以产生很严重的误会,认为佛教是迷信,佛教是宗教,佛教是低级宗教、多神教、泛神教,这个误会太严重了。我们有机会要时时刻刻告诉别人,释迦牟尼佛是人,他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,他是人,跟我们一样父母所生,他有父亲、有母亲。而且生在贵族,他是净饭王的儿子,太子的身分,十九岁舍弃王位出去参学,学了十二年,这十二年当中还学了六年苦行,禅定,到三十岁。十九岁到三十岁,十二年,印度的宗教、印度的哲学他统统学过,学了之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。因为印度确实在这个世界上学术的成就是其他地区赶不上的,这是因为他的方法正确,他们修禅定,佛法里面讲的四禅八定是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,很多人修学。修四禅,他能到四禅天,修四定,他能到四空天,所以他们对於六道里面的状况太清楚了。六道轮回不是佛说的,是婆罗门教说的,婆罗门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,他们讲的。他们见到了,当然释迦牟尼佛也见到了。见到之后当然就会有问题出来,为什么会有六道?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;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也没人能解答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,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。什么叫更深的禅定?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。这一放下,障碍没有了,自性里面的般若、智慧、德相全现前,问题全解决了,六道怎么来的清楚明白了,六道之外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见到了,这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他老人家开始教化众生,三十岁开始教学,教了一辈子,七十九岁圆寂的,所以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他是人,他不是宗教。
孔子一生教学五年,完全放下,一心一意教学只有五年;耶稣教学三年,他被人害死了;穆罕默德,这是伊斯兰教,他教学二十七年。所以在世界上无论在宗教界、学术界,教学时间最长的是释迦牟尼佛,三十岁开始,到七十九岁。天天教,没有中断过,这要知道。你知道之后才晓得,释迦牟尼佛什么身分?要用现在的话说,他是个教育家,他的身分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,他教学不收学费,四十九年没有收过学费。有教无类,不分国籍、不分种族、不分宗教。这我们在经上都看到,经典里面有婆罗门,像《华严经》上有遍行外道,这都是当时的其他宗教,只要肯依释迦牟尼佛为老师,他统统教、统统学,并不劝你改变你的宗教。因为这个没有关系,无论信什么宗教都没有关系。学佛是学智慧,智慧从哪来?智慧从禅定、从清净心来,清净心从哪来?清净心从持戒来。所以因戒生定,因定开慧,慧开了整个宇宙你才完全通达明了,问题就解决了。
所以,佛经是哲学。我学佛是老师介绍的,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,佛经是高等哲学,我是学哲学进来的。进来之后这学了五十六年,才知道佛法的经典,一切经里面所讲的我把它归为五大类。这五大类都可以说是圆常伦理(圆满永恒的伦理)、圆常道德、圆常因果、圆常哲学、圆常科学,讲绝了,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,讲到究竟圆满,永恒不变,这是真理。这么好的一个东西,你看现在世间人完全不知道。这不知道不能怪别人,怪什么?怪我们佛弟子自己没有认真学习,自己都没有搞清楚,你怎么能怪别人?我们自己没有把佛教导我们的做出来,做出来就是证果,你能做出来那你有受用。
过去方老师最初把佛法介绍给我,他说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心。我们有欲望,什么欲望?追求最高的享受。是不是求到了?求到了,我觉得我在这个世间,学佛五十六年,没有白过,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、最幸福的人。感激老师,要不是老师介绍,我们对佛教有严重误会。因为年轻的时候也看到佛教是迷信,佛教是宗教,碰都不碰,根本没有接触的意念。幸亏遇到方东美先生,那是当代的一位大哲学家,他晚年在大学教学,大概有二十五年全讲佛学。他老人家也是七十九岁过世的,我跟他的时候,大概那时候他是四十多岁,我那时候二十六岁。他在台湾大学教学,他就完全用佛经,讲了三个大单元,第一个大单元是讲「魏晋佛学」,第二个讲「隋唐佛学」,第三个单元讲「大乘佛学」,最后在辅仁大学讲「华严哲学」,二十五年讲四个大单元。我感觉非常惋惜,他过世太早了,他讲到华严哲学的时候可以说真正契入佛的境界,如果他能够多活五年,那他对於现代的佛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;刚刚契入的时候,他走了,就是众生没有福报。我们继续他的大业,也要费半个世纪才产生影响力;换句话说,迟了五十年。所以他要多活五年的话,那个影响就不一样了。
一觉,这个一字用得好,一就觉,二就迷了。所以佛法里面有说,迷唯一念,悟止一心。什么叫悟?一心,一觉就是一心,一心就是觉悟了。一念是什么?起个妄念,起个妄念就迷了。这个妄念是什么?叫起心动念,只要起心动念就迷了。一心,一觉有三德,这三德就是实相般若、观照般若、方便般若,所以讲三般若。什么叫实相般若?实相是真相,你对於宇宙真相明白了。这里有个简单解释,「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,本来为众生所具,离一切虚妄之相,般若之实性也,是为所证之理体」。所以学佛证什么?就是证实相般若,换句话说,就是证实宇宙人生的真相,我这样讲大家就更容易懂了。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?通达明了这个智慧就叫实相般若,般若就是智慧。《金刚经》上有一句名言,讲什么?讲信心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实相般若就现前,你就证得了。我们今天这个信心叫露水道心,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对我们学生说的,信心若有若无。说你不信,你很信,说你信,你真不信,为什么?真有信心,一点疑惑都没有,智慧就生了。所以你看看,单单讲信心,这个信心好难。不要以为我们都有,那就误会了,那你永远就得不到了。要知道我们现在是露水道心,露水,太阳一晒就没有了。所以这个信心非常脆弱,他还是生烦恼,他不生般若。
真正信心清净,生智慧不生烦恼,什么人?你去看《坛经》,六祖惠能,二十四岁去拜五祖忍和尚,他居然告诉老和尚说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为什么?信心清净。他讲常生智慧,他从果上说的;因呢?因就是信心清净。这句话五祖听了之后,你晓得心里多欢喜,但是表面上不承认,为什么?怕别人嫉妒,要给他掩盖,就说好了,你到槽房里去做工去,到槽房里去服务、去做义工。舂米破柴,分配给他的工作。因为他是樵夫,砍柴的,这个他很内行。叫他到厨房那边去破柴舂米,干这个活,干了八个月。我们能够理解五祖讲经教学一辈子,也没有遇到一个心里常生智慧的人,没有遇到一个,遇到一个的时候,这是宝,为什么?可以传给他。那么这个人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常生智慧,你看他看东西、听东西,一看就懂。你在《坛经》上注意,你注意看他,他在道场是最谦虚的一个人。真的是「满招损,谦受益」,他谦虚,别人学一点点都以为很了不起。其实他到黄梅,他跟五祖真的是心心相印,没人知道,两个人心里有默契,也不说出,所以别人怎么看也看不出来,最后把衣钵传给他。这是实相!所以实相有没有?每个人都有,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它就现前了。这个时候我们就了解,惠能实相般若为什么现前?没有别的,他能够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他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分别执著不必谈了,当然没有。这就高,这就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相比的。一个大字不识,自性般若现前,无论什么经教,你念给他听,他完全懂,不但完全懂,我们现在是能够理解了,你所念出来的,全是他自己的境界。佛所说的一切经,里面无非是自性的智慧、自性的德相,就是讲的这个东西,他既然见了性,你说什么他怎么会不知道,原来就是他亲证的,是他的境界。
所以我们学,学什么?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。放下执著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你心平等了,平等你才会谦虚,你才会卑下,你才知道尊重别人。再放下分别,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这时候虽然不是无上正等正觉,已经是正等正觉,上上根人了。你是,我是,他也是,所有一切人统统都是,你肯不肯放下?从哪里放?先从身外之物放,对身外之物不执著,这是学习有次第的。能舍!所以章嘉大师教我学布施,身外之物,这些财物统统能舍,舍得干干净净,可是怎么样?因果是没有法子离开的,你舍财,愈舍愈多,愈多愈舍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所以统统要舍。我在讲席里面跟诸位做了很多次的报告,我年轻的时候算命看相说我是一生贫贱,贫是贫苦,没有财富,命里头财库空空,贱是没有地位,一生贫贱而且又短命,我都相信。所以章嘉大师教我修三种布施,把那个命运转过来了。贫贱的人怎么布施法?拿什么布施?我跟章嘉大师说,我没有能力布施。大师就告诉我,一块钱有没有?行,一块有。一毛钱有没有?有,一毛钱可以。那你就从一毛、一块布施起。这样做法。所以看到人家放生,我们拿一块钱,布施一块钱,看到人家印经,我们布施几毛钱,这就去财布施,真的愈舍愈多。光是印经,从前是一毛、两毛的布施,现在居然可以布施到将近一万套《大藏经》,这不敢想的,以前一部都不敢想,愈施愈多。法布施,天天读经,每天我总是保持著四个小时读经,每天读经;每天讲经,这属於法布施。我们没有惠能大师那种实相般若,我们也有一点文字般若,确实智慧年年增长。这桩事情老同修很清楚,你们听我讲经,我讲经年年都在进步,月月都在进步,这个月所讲的境界跟上个月不一样,为什么?有进步、有提升,所以法喜充满。健康长寿呢?人家给我算命,我寿命只有四十五岁,我今年都八十多岁了。这是章嘉大师说的,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,与阎罗王没有关系,与玉皇大帝也没有关系,与佛菩萨也没有关系,自己造的,这你自己可以转。为什么命这么苦?过去生中没有修布施,没有这个因。还好有一点聪明智慧,过去生中有一点法布施,没有财布施、没有无畏布施,所以得这个果报。
如果不是章嘉大师教导我,我们就不会修,不懂得。他教给我的道理、教给我的方法,我们就真干。这里面什么?这里面得力於尊师重道,这很重要。我们尊师重道是从小父母教的,所以对於老师,看待老师比看待父母还尊重,从内心里面起恭敬心。老师的教诲一点没有怀疑,都会很认真的学习,所以老师愿意教我。老师对我照顾非常周到,得力於这一点。我们拿什么报老师的恩德?认真学习,弘护正法。老师唯一的愿望,就是希望正法不要在我们身上断掉。他传给我,我也要找人传递,世代相传,正法不至於断灭。什么人能够承传?必须具备四个基础,四个根,这四个根就是弟子规、感应篇、十善业、沙弥律仪。有这四个根,真正有志、好学、认真努力,他就可以续佛慧命,护持正法。如果没有这四个基础,他做不到,想做也做不到,所以传法一定要具备这四个根。我们细心观察,你在《坛经》里面看,惠能大师虽然没有学过,这四个根他统统具足。他从哪里学的?我们相信是他父母教的。我生长在农村,我母亲不认识字,我父亲在外地工作,寄一点钱回来养家,从小这些观念都是母亲教的。母亲不认识字,会教。这个教什么?代代相传。所以家教,教什么?教伦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报应,从小这个概念就很深,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。伦理是懂得人与人的关系,懂得尊重别人,所以以后才能遇到这些好老师。老师不舍弃我没有别的,就是对老师会尊师重道,真的尊师重道,他才肯教。我们那时候学真的很可怜,老师是真高明,我们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,没有能力,老师不收学费。以后我们逐渐命运转了,我对老师终身报答。跟章嘉大师,有时候上午到那里去上课,两个小时完了之后,正好吃午饭的时间,常常他老人家留我跟他一起吃饭,不但一分钱供养没有,常常他还供养我。
所以实相般若是自性本具的。如何开发?那就是放下,章嘉大师教我的,「看破、放下」。你放下执著,实相般若你就见到了,虽然不能完全得受用,得到少分,这阿罗汉,不是凡夫。再不断的放,放分别,那是菩萨,正等正觉。天天要放,时时刻刻要放。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,这四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?就是放下多少不一样。放下多的,地位就高,放下少的,地位就低,就这么回事情。统统放下,成佛了,叫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这桩事情与你学跟不学没关系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,他学了十二年,放下。不放下?不放下就变成所知障,就变成世智辩聪,放下,般若现前。惠能大师表演没学,一个字不认识,只要放下。我们就知道了,自性里面的般若、智慧、德相它要是透出来,与你学跟不学毫不相干,问题是要把障碍自性智慧德能这个东西放下,把这个东西舍掉。这个东西不是真的,是一个错误的抽象概念,妄想分别执著,你要在这上下功夫。
「观照般若,观照实相之实智也」。那是什么?就是你见到实相了,见到宇宙真相,这个智慧是真实智慧,这不是世间的智慧。所以我常常借用科学东西提醒大家,现在科学能够讲到太空物理,太空物理,他认识了局部,不能达到全体。现在利用最先进的无线电、天文望远镜,能够观察宇宙到几百万光年,能看到这么远。光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,在天文上量距离是用光速。几百万光年的距离都能看到。但是宇宙没有尽头,没有止境,再远的距离看不到了。所以对银河系是非常清楚,这是近距离的,但是对於这些星球,星球怎么来的?不知道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星球?不晓得,星球在太空当中的运行为什么那么有规律?也不知道。这就是知其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
微观世界也很了不起,居然能够发现原子、电子、粒子、夸克,讲到基本粒子,这不容易。得力於也是电子显微镜,能看到,看到什么?看到物质的现象,这很不容易。我都在这里猜想,他是不是从显微镜看到的,还是从数学里头推算得到的?数学确实是科学之母。发现什么?发现物质是假的,不是真的,物质是无中生有。那个无,他讲那是能量,在佛法里面讲那是法性,佛法讲法性,法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,法性在某一种条件之下,就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能够把法性变成精神、变成物质。虽然变成精神跟物质,但是时间都很短促,就像闪电一下它就灭掉了,所以物质跟精神都不是真的。《心经》上讲得好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受想行识是心法,那就是精神,都不是真的。我们现在看到好像是真的,怎么回事?是这种快速生灭的一种虚幻相续相,它不是真的。这个东西能被科学家发现,他能说得出来,我们不能不佩服。所以你能够了解这些事实真相,这个智慧叫观照般若。那么科学家有没有观照般若?没有,为什么没有?因为他分别执著没放下,他是凭藉科学仪器发现的,离开这个科学仪器,他就见不到了。不像真正有观照般若的人,他不需要仪器,他随时随地都看到,他的了解才真正透彻。科学是借用工具,信心清净的人不要工具。
「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之权智」,就是什么?你能把它讲清楚,你能够讲解叫一般人能够理解。实在说,对一般人来讲,科学的说服力超过佛学,为什么?科学它可以用仪器测验出来给你看,你不能不相信,佛法里面信心清净的人讲出来,你拿证据来,拿不出来,证据是有,你看不见。看不见,他说你迷信,你能看见,我看不见,我不相信。譬如有天眼通的,现在讲特异功能,有特异功能的人他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他看得很清楚,告诉你,我们不相信。是不是真的?不是假的。小的特异功能不难修,心地稍微清净一点就学到了。
我有个同学,非常要好的同学,抗战期间我们在一个学校念书,以后到台湾在一个机关共事,真的比兄弟还好,我学佛之后,他跟我学佛;我出家之后,他也跟我出家。出家之后我学讲经,他也很发心,他说讲经很苦,舌头讲干了,听的人未必会相信,他说如果要有神通,一表演,那他就相信了!所以他就跟我分道扬镳,他去学密宗,学神通,跟屈文六上师学密。他学了一年,学密时基本条件是要磕一万个大头,规定的时间好像大概四个多月,要磕一万个大头。他大概学了半年之后就告诉我,他能看到鬼,他说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说下午五点钟之后街上就有鬼出现了,很少,到晚上九点、十点满街都是。他说人有的时候走路忽然觉得心里感到害怕,那是跟鬼碰到了;他也是让人,有的时候不小心会碰到,碰到你感觉到心里一惊。这我们有这种经验。他说到早晨三、四点钟的时候就慢慢少了,到五、六点钟就没有了。他们过夜生活,所以他们夜晚子时十二点跟我们中午十二点一样,好热闹。来跟我讲这个事情。我说不行,我讲经虽然很累,人还能够听几句,你这个说起来,迷信,我不相信,你说哪里有鬼,你拿给我看看,他拿不出来。常常跟鬼道接近这就带了阴气,脸上发黑,人虚肿。我看那个样子很不好,不正常,我跟李老师讲这个事情,非常好的一个出家人。老师说各有因缘,没法子。我是非常希望他到台中跟我一起学经教。他要执著他的。跟我同年,我们的命运都差不多,都过不了四十五岁。他四十五岁那年走的,跟命里面所讲的很准确。
所以方便般若是权巧方便,就是你能够用善巧方便把你所学、所证得的传授给别人,这个智慧叫权智。权智后面一定有实智,实相是实智,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,你就没有权智,这诸位要知道。像科学家不是算权智,但是他那个作用跟权智是一样的,为什么说他不是权智?因为他没有实智,实智是一定要离妄想分别执著,他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离,而且观察到他就很执著。科学家都很执著,都认为他已经发现了宇宙的奥秘,发现了。但是没隔多久,后面有个科学家就又发现新的,把他的理论推翻了,这个事情常常有。所以现在科学家也懂得,不敢说他发现的东西就是永恒不变,他知道科学进步非常快速。到什么时候才能发现真的永恒不变?没有一个人敢讲。这个敢讲只有佛法,因为佛法不需要这些科学仪器,事实就摆在面前,只要你把障碍去掉,你就能见到。
所以佛在《华严》上跟我们讲的科学超过现代科学。科学家讲的基本粒子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不是基本粒子,不用这个名词,讲微尘,极微之微,这不能再分了,极微之微。但是极微之微这样小的一个微尘,它里头有世界,这科学家没发现,他怎么也发现不到。讲到什么?大小不二。那么小的一个物质,肉眼看不到的,连阿罗汉的天眼都看不到,阿罗汉的天眼只能看到微尘。比微尘小的有色聚极微,菩萨能看见,更小的叫极微之微,八地以上能看到,七地菩萨还看不到。虽然这么小,它里面有世界,它的世界跟外面的世界一样大,所以外面世界没有缩小,这一粒小微尘没有放大。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「芥子纳须弥」,芥菜子很小,须弥山很大,须弥山可以装到芥菜子里面,芥菜子不要放大,须弥山也不要缩小,它就能装进去。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,但是是事实。为什么?没有大小。
没有大小就是没有空间,空间是假的,不存在,时间也是假的,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。这都是我们无法想像的,为什么?时间、空间都是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,只要你把分别执著放下,时空就没有了。空间没有了,极乐世界在哪里?就在此地。时间要是没有了,无量劫以前的古佛在哪里?就在这个时候。所以这个科学还没做到,还完全不知道,要什么时候能知道?必须放下分别执著。科学仪器还是有限度的,不是无限的,用科学仪器探测它是有范围的,超过这个范围它能力做不到。所以能力最大的是什么?是自性,除掉障碍自性的妄想分别执著,你的能力就恢复了,本能就恢复了,不要向外求。所以佛法叫内学,佛经叫内典。
我们中国老祖宗有一句话,我们对它的意思只能够理解少分,应用到少分,没有完全具足应用,这句话是什么话?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这句话用在佛经上那就不得了,那是什么?那成佛了。任何事情不要向心外去求,都在自己内心。你看佛法教你成阿罗汉,不是从外,放下执著;教你做菩萨,也不是在外面学,放下分别;教你成佛,还是在里面学,放下起心动念。我们看惠能大师的表演,完全明白了,与外面不相干。释迦牟尼佛向外求,学了十二年,最后还是放下。那告诉我们,不放下变成所知障。
障碍有两大类,烦恼障、所知障,凡是执著是属於烦恼障,分别是属於所知障。这两样都放下了,现代科学家比不上,未来的科学家还是比不上你。你对於宇宙真相才真正通达明了,才真正能解决一切问题。从你自身的问题、家庭问题、社会问题、族群问题、文化问题、国际之间问题,迎刃而解。所以汤恩比说这句话,「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,需要儒家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。这个见地非常高明,尤其是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解决问题绝不带丝毫副作用。就是说这么好的东西摆在面前,不认识,把它当作迷信,你说冤不冤枉!不是佛冤枉,不是佛经冤枉,是自己冤枉。希望我们做佛弟子的人,无论在家出家,一定要把教理搞通达、搞明白。能有机会学《华严》,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,无量劫来希有的因缘,不能错过,要认真努力学习。这一段没讲完,现在时间到了,今天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