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一八四五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八四五卷)  2007/10/3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17-1845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贤首品第十二」,大科第五段「喻况玄旨」。总共有七十九首偈颂,前面两首是第一段「总标喻意」,主要的是第二段「别显喻相」,最后一首偈是总结。我们先看前面两首,「总标喻意」。

  【一切如来咸共说。众生业报难思议。诸龙变化佛自在。菩萨神力亦难思。欲以譬喻而显示。终无有喻能喻此。然诸智慧聪达人。因於譬故解其义。】

  这首偈所说的都是普贤菩萨的行德。前面跟诸位报告过,《华严经》全是讲我们自己本分事而已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跟我们中国古人,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说的「人性本善」,这个意思都能够相通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。佛这个字是外来语,音译的,它的意思是智慧、是觉悟,要换成中国字来说,就是人性本觉。本觉跟本善的意思是一样的。现在我们变成不觉、变成不善,这不善跟不觉在现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好像达到极限,也就是不善至极,不觉至极,所以展现在眼前的状况是社会动乱、灾难频繁,这是我们看到的。确实这个世间有许多人,甚至於包括我们自己对眼前这些事情都非常关心,也非常的忧虑。为什么会有这些状况现前?佛在这个经上都有答案。佛说得最妙的,也是这个经上所说的两句话,「一念不觉」,这就迷了。迷了的时候,如果没有人教,那就愈来愈严重。过去世世代代都有明王、圣贤教化众生。所以在中国这个地区,这话不是我们说的,外国人说的,几千年来这个地区长治久安,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,互助合作,这是外国人非常羡慕的。什么原因?国家有很好的领导人,明君,他能够支持圣贤的教育,推行圣贤教育。

  圣贤教育,我们现在在讲席里面把它分为五大类:伦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、哲学的教育、科学的教育,这五大类。而佛法,佛教的经典,这五大类都达到登峰造极,真正是不可思议。这么好的教育,古代的帝王明了,所以他接受,他学习,他推动,把它发扬光大。现代是什么时代?高科技的时代,大家相信科学,不知道佛经是高等科学,这个误会真的是很大。我们听到科学家讲的,想想有道理。爱因斯坦就说,肯定佛经里面所讲的有高等科学,跟现代物理学家所发现的非常相似。实在现代这尖端的科学,跟佛经上所讲的还有很大的差距,佛法是遥遥领先。这经文上有,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佛慈悲,我们接触之后,对佛敬佩得五体投地,无尽的感恩。我们再努力,更进一步,我们走佛的道路,我们这一生希望能成就,不辜负佛的教诲,这就叫报佛恩。

  所以这个事情,在这段一开端,世尊告诉我们,不是他一个人说,『一切如来咸共说』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在那里讲,都在那里示现。这句里面就是高深的科学跟哲学。因为一切,一切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有此界,有他方。过现未来,这是时间,此界他方是空间,这都是哲学、科学里面讨论的科目。佛在经教里面讲得很透彻,讲得非常清楚。『众生业报难思议』。下面这两句说到我们现实的人生。众生的范围非常之大,「众」是众缘和合,「生」是生起,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或者就用这个地方的文字讲也讲得非常好,业报,众缘和合而生起的业报,业是因,报是果。这四个字把整个宇宙包括尽。现在科学分类是分三类,动物,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凡是而生,就离不开业报,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他还漏掉一个,自然现象,譬如时间、空间,它不是动物、不是植物也不是矿物,在佛法里面统称这一类叫「不相应行法」,佛法讲得清楚。不相应行法,用现在的术语来讲,抽象的概念,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所以众生业报就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全部都包括了,难,不可思议!

  第一个是讲「处所差别」,这个处所,佛法把它分类,把它分成智正觉世间、一真法界,这分成两个,一个是智正觉世间,我们称一真法界;另外众生的世界,众生业报的世界,十法界依正庄严,佛把它大分,分成这十大类,佛法界、菩萨法界、缘觉法界、声闻法界,下面是六道,十法界。如果细分就太多,说不尽。现代的科学家,他不叫法界,他叫空间维次,空间维次就是佛法讲的法界。我们现在生活在三维空间,从理论上讲,空间维次是无量的;换句话说,佛法也可以这么说法,法界是无量的。我们同是人法界,说实在话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法界,决定不一样。不但每个人,我们生活空间不一样,生活的时间也不一样;时间是刹那生灭,空间是一时顿现。这个一时是非常的快速,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,很难得,不能不说他聪明。他们认为这是宇宙的奥秘。能讲得通,奥是深奥,秘是隐秘,不是秘密。自性里面,宇宙里头,决定没有秘密。你要说真有秘密,那秘密是自欺欺人,哪来的秘密?你要是得了佛眼,宇宙之间没有一样东西你看不见,什么都不能隐瞒,遍法界虚空界是你能量所达到的。过去、未来统统能看见,全都知道,怎么会有秘密?你迷了之后,你完全不知道,这变深密。所以佛家的秘是深密,不是秘密。科学里面讲奥秘,这个名词很好,奥就是深,深奥。处所不可思议,为什么有人在人道?有在畜生道?有在天道?有在菩萨道?每一道里面,那个复杂的情况也说不尽,这都是属於智的范围。

  第二讲「事差别」,理没有差别,性没有差别,从理上讲、性上讲,一个。所以迷,迷就是一念;觉,觉就是一心。你什么时候得一心,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一心不迷了,圆满的觉悟,在佛法称为圆觉。净土宗,持名念佛,求什么?求作佛,直截了当的去作佛。《弥陀经》就告诉你,念佛目的在哪里?在求「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」,一心不乱,就是真心圆满的显露,心不颠倒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也是圆满的现前,这八个字是如来究竟果地上的说明,话很简单,八个字,讲得清楚明白。我们现在跟这个是相反,我们迷了,我们的心乱了,不是一心,我们现在这个心有多少?无量无边,妄念纷飞,前念才灭,后念又生。一心是什么?一心,生灭的念头没有了,这叫一心;还有这个念头起灭,前念灭、后念生,这不是一心,这是迷,这叫一念不觉。一念不觉,念念都不觉。佛告诉我们,这个不觉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马鸣菩萨讲得好,《大乘起信论》说的,「本觉本有」,本觉就是一心,一心是本有的;「不觉本无」,不觉就是妄念,本来没有。菩萨这两句话给我们学人带来了信心,本有当然可以还原,可以恢复;本来没有,当然可以断掉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好榜样,他断掉了。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出好榜样,他也断掉了。一个是应以佛身而得度就现佛身,释迦牟尼佛现佛身;惠能大师应由比丘身得度,他就现比丘身,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里面的,地位决定是平等,没有高下。

  过去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,三步一拜,拜到五台山。路上两次生病,都是在旷野,连个村庄都看不到,生病的时候,那真是麻烦。可是两次都碰巧碰到一个乞丐救他,来照顾他,让他病养好之后,继续再拜。他就问那个乞丐,你叫什么名字?这乞丐告诉他,他说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叫文吉。问他住在哪里?说我住在五台山。他说你到五台山去问,他们都知道我,要饭的。病好了之后,他也走了,第二次又病倒的时候,他又来了。所以他非常感恩,感谢文吉照顾他。到五台山之后,到处去打听,有没有个要饭的乞丐文吉?五台山的人告诉虚老和尚,那是文殊菩萨。他才恍然大悟菩萨一路照顾他,到需要的时候他出现了,「应以乞丐身得度者,即现乞丐身而度之」。这都是我们现在这大段经文讲的,应以什么身出现,他就现什么身,那个身都是平等的。现佛身也好,现菩萨身,现比丘身,现乞丐身,统统是平等的,佛的化身,化无量无边身,不可思议。

  众生在没有觉悟,没有觉悟就是在六道,六道的范围也很大,在这里面舍身受身。一口气不来,舍身,舍身之后,很快的他又去找个身,不定找什么样的身。他也能找人天身,也能找个畜生身,甚至於找饿鬼身、找地狱身。这个地方要知道,他自己做不了主。谁做主?是他自己的业力做主。不像菩萨,菩萨得自在,众生不自在。你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没有办法得自在。什么时候你能得自在?证得阿罗汉,你就得自在。所以底下经文说,阿罗汉有八自在,他自在从哪里来的?这三大类的烦恼,他把执著断掉了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。我们要学。你要是学到了,你就得自在。你要不肯学,还是斤斤计较的话,这很麻烦,为什么?对往生都产生障碍。别的麻烦不怕,我们怕这个麻烦,它障碍你开悟,你研究经教,不解如来真实义。这经上开经偈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什么人能解如来真实义?没有执著的人,就是分别执著很淡薄的,在佛法讲善根深厚,这个人比较容易契入。世间有大福德的人,多半在佛门里修福,护持佛法,在佛门里面修布施供养。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得大福报!享人天的福报,但是他不一定有智慧。这修福跟修慧是两码事情,所以福享尽了,还是堕落。六祖在《坛经》里面说,「此事」,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,「福不能救」,你福报再大不行,出不了六道,这我们懂得了,为什么不能救?你分别执著放不下。那个穷人,穷得没有饭吃,到外面讨饭,他听到佛法会开悟,他能证果。什么原因?他放下了,这么回事情,阿罗汉真放下了。

  这业报里,我们讲总的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事千差万别,我们自己这一身,身跟念头,我们一般人讲心,身心,身心的复杂就无量无边。我们在讲席里面提了很多次,这个身是小宇宙,跟外面大宇宙无二无别,我们小宇宙的复杂,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等,真的是不增不减,这个难思。第三个是讲因,第四个是讲果,因无量差别,果当然也是无量差别,都不可思议。这就难了,难在哪里?难得一心,就难在这里。这么复杂,你怎么能得一心?可是真正善根深厚的人,对他来讲不难。为什么?这么复杂全是虚妄的,不是真的,你只要能把它放下,一心就现前。

  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常讲,凡夫成佛,众生成佛,一念之间。只要你一心,你就成佛,你就回到你的本位。如果你一念不觉,那事情就麻烦,你就回不来。记住一念不觉、念念不觉是虚妄,自性里头没这个事情。一心不乱,是你自己本有的。你看惠能大师开悟说出我们的自性,这我们要感谢他,他怎么说得那么清楚?我们的自性,自性是什么样子?自性在哪里?他讲清楚了。自性本来清净,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,染污无量无边,我们平常讲最粗浅的,自私自利,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,贪瞋痴慢,这都是染污,这讲得很浅,大家一听都懂。用佛学的术语,他讲的根本,根本是什么?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这是染污,自性里头没有,本来清净,没有这个东西。只要你把这个放下,清净心就恢复。

  本不生灭。这真是科学、哲学的登峰造极。大家都求不生不灭、求永恒。古老印度所有宗教里面,对这个不生不灭,称为「般涅盘」。般涅盘是印度话,意思就是永恒的不生不灭。所以宗教求这个,学术也求这个,所以他们的宗教跟学术都修禅定。用禅定的方式突破空间维次,他们能到四禅天,能到四空天,特别是第四禅跟四空天,以为那是什么?以为那个地方是永恒的不生不灭。我们讲,这苦乐忧喜这种感受,身之苦乐,心之忧喜,在第四禅跟第四空天里面,这现象没有,是什么?相似涅盘境界,不是真的,假的。为什么是假的?他不是永恒,他会失掉,暂时有这个感受,不是永恒的,永恒的就叫般涅盘。所以在佛法叫舍受,四禅八定是舍受。

  后面这三句也说得好,自性本来具足,一样都不欠缺。我们从很浅显的现象来看,我们这个人身,外面,眼耳鼻舌身叫五根具足,不缺乏,不缺;里面五脏六腑,这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我们这个人身需要养分,许许多多的养分来养这个身,这些养分,我们讲五谷杂粮,还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,不是外面的。这不可思议,这自己变化的。你再看看这些动物,小小一个麻雀,你细心观察,它外面也是有眼、有耳、有鼻、有舌、有身,里面也是五脏六腑,谁造的?没人造,这外国宗教讲这是神造的,佛法不是的,佛法告诉你,你自性本来具足,这不可思议。你觉悟有觉悟的果报,一真法界,现出大身,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不是什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不是这个。那是讲诸佛菩萨在我们地球上现的身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要知道,在太空当中,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无量无边无数,全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,本来具足。本不动摇。本不动摇就是自性本定,从来没动过,这就是说明定是自性,动不是自性。换句话说,人心要定,无论在什么环境,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都要保持清净心、定心,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扰,这是定功,能生万法。遍法界虚空界是自性变现的,一时顿现。那个一时比一刹那还要短,也就是一念,一念顿现,念念都是顿现,没有前后的,「众生业报难思议」。

  再看『诸龙变化佛自在』。「诸龙变化」也是举出一个难思议的一桩事情,龙蛇都是善於变化的。今天我们这个地区下雨,雨不很大,这个下雨,在佛法里面讲,这是龙在那个地方运作的。龙有没有分别?龙有分别;雨有没有分别,雨落下来有没有分别?雨没有分别。我们看到最近许多地方报导,有水灾,还有旱灾,龙是做增上缘,它不是第一个因。第一个因是什么?是众生业感,我们的业感,佛菩萨有应,这些六道的鬼神跟我们也有应。我们众生的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他所感应的全都是善的,跟你起感应的鬼神都是善的。如果不善,我们心不善、言语不善、行为不善,所感应的是有饿鬼、妖魔鬼怪都来,为什么?他们不善,不善跟不善一碰到就是好朋友,自然就集合成一体。善跟善集合在一起,不善跟不善集合在一起。像我们这个世间,喜欢学佛的,学佛的朋友大家常常在一起聚会;那喜欢跳舞的,跳舞厅,他们常常聚会;我们下面是马会,喜欢赌马的,他们天天在那里集会,这人是一类一类的。他们那些人不会跑到我们这里来,我们这里人也不会跑到那里去,虽然有楼下,有楼上,他就不一样,两个不同的空间,变化,业感。

  我们如果想样样都善,很简单,只要你的心善、行善、言善,你在在处处遇到的都是善的。如果你想跟佛菩萨感应道交,那要净,善不行,善就出不了六道。因为善还是染业,不是净业。什么叫净业?没有执著叫净业。给诸位说,没有执著,行善是净业,造恶也是净业。为什么?他没有执著,他为什么行善作恶?行善作恶是他的业用。佛菩萨在畜生道里头,佛菩萨在饿鬼道里头,佛菩萨在地狱道里头,那个道都不善,他到里面做什么?他到里面去度众生。他用什么身分度众生?用鬼王,用罗刹,都现这种身去度众生。地狱众生,看他好像有一点善根发现,善念现前,一棒把他打死,作恶,打死他,超生。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的,从前度火车地狱,「地狱变相图」有,用自己的筋抽出来去拉那个车,那个车是铁的,烧得通红,拉这个,很可怜。好几个人拉一个车,有一个人非常可怜、非常痛苦,佛那时候也是在地狱众生,就跟那鬼王说:我可不可以多抽一根筋帮助他,来代替他?那个鬼王拿狼牙棒,一棒就把他打死,超生了,他善根现前。所以善恶跟染净不一样,那个起作用非常灵活,一点差错都没有,都是帮助众生;帮助众生提升,帮助众生开悟,帮助众生证果,这个道理要懂。

  我们在佛门故事里面看到的,丹霞,丹霞也是广东!法师那真是明心见性的,他们见那个境界跟六祖大师没有两样,确实是佛示现在我们人间。他到寺庙里,冬天天冷,寺庙里烧火盆,拿什么来烧?那个菩萨像,木头雕的,佛菩萨像拿来烧火。这还得了,这寺庙说丹霞把佛菩萨拿去烤火,马上就报告方丈。方丈就来了,你在这干什么?我在这烧舍利,火化佛不是有舍利?木头佛哪有舍利?没有舍利,再拿一尊来烧。这个老和尚一听到这个话开悟了,他晓得那个老和尚在开悟的边缘上,就差那么一点点,那一点固执他没放下,用这个方法让他一下觉悟,他开悟。他不是天天烧,他不是到处烧,他是看那个人,用这个方法他会开悟。这都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做法,他是有一定的道理,要度一个人,用这个方法,让人成佛。佛门有个术语说「菩萨作略」,就是讲这个事情,出人意外的方式,教人豁然之间就悟入。

  所以我们懂得什么叫净、什么叫染,染里面有善有恶,净里面没有善恶,净里面是善恶不二,染净不二,那叫真净。还有染还有净,不是真正的清净,还是在六道里头。六道之外,像阿罗汉已经证得少分不二法门,他不是多分,菩萨是多分,到佛才证得究竟圆满。我们知道这是放下多少,阿罗汉只放下执著,妄想分别没放下,那个起用就非常可观。举诸龙变化的例子,不可思议。

  佛自在,佛是得大自在,究竟圆满的自在。世尊也给我们略说佛果上有五自在,五大类。第一个是「真如甚深自在」,这是讲明心见性,心性甚深,真如就是心性,广无边际,这是理,这是体。第二种是转变,「转变自在」,也就是说从体起用,他要不要去思考?给诸位说,不需要。这种转变的自在,我们可以从世尊讲经说法很容易体验出。每天见他的人太多了,从四面八方来。凡是来的人,都有一些疑难的问题来向他老人家请教。他来到世间干什么的?就是救度众生!众生有苦、有难来了,马上就要帮他解决。这些人提出这些疑问、这些问题,佛有没有学过?没有,绝大多数没学过。佛答覆他们,听到人家问题,有没有去想一想我应该怎么答覆他?没有想过,随问随答,把问题全解决。这是什么?这是真如甚深的起用,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、德能。他老人家讲经讲了四十九年,往生之后,学生们从记忆里面把它写出来流传后世,就写了这么多。你看经典里面,无论是思想体系、章法结构,是高等的文学,他没学过,我们一般人讲出口成章,记录下来就是好文章,自性流露的。他来到世间就是干这个事情。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。你再看看六祖,中国六祖,没学过,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。他出来弘法,大概是四十岁,他二十四岁得衣钵,在猎人队里住了十五年,三十九岁出来弘法。一生当中接触的人多,多少人提出问题,他都能解答,而且解答的叫大家都非常满意,没有一个是失望的,这就是自性般若德能的流露。你从这里看到「佛自在」。

  这个地方的佛字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广义的来讲,广义是什么?圆教,《华严》是圆教,从初住到妙觉位,四十二个位次都是佛。这个说法,江味农居士在《金刚经讲义》里面讲得很清楚,他是真佛,不是假佛,为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。大经里面讲的四十二个位次,是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相同,是这么个原因。除了无始无明习气之外,那真叫佛佛道同。所以他们起作用,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刹土,十法界里面,他都能够去应化,哪个地方有缘;有缘跟他就有感应,那个感应是特别的冥感,自然他就应。

  佛的法身,我们用比喻来说,释迦牟尼佛法身好像一盏灯光,阿弥陀佛法身好像这边有灯光,药师如来是那边一个灯光,灯光是法身,你看那光跟光融在一起,法身是这样的。每个佛的法身都遍法界虚空界,所以说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佛法讲到究竟极处,是没有任何形相的,叫大光明藏。大光明藏就是能量,科学里面讲的能量,这个能量是光,任何人的法身根源就是光。在佛法里面把它比喻大海,性海,这都是什么?这是一,所以叫佛佛道同,到这个时候是一丝毫差别都没有。但是众生不一样,众生迷了,迷的时候,我跟这个有缘,跟那个没有缘。所以有缘无缘是众生分上,不是佛的分上。佛上哪还有缘没有缘的?那他就变成凡夫,他有分别执著。所以要知道有缘无缘是九法界众生,不是佛。

  可是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结的缘很深,换句话说,在无量光里面,前面讲毛光照益,释迦佛那个光我就特别感到舒适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这个众生要谁去度?这尊佛过去跟他有缘,他那个光去度他,那光是能量,那个光能现身。科学讲的,物质从哪里来的?物质从能量变现出来的,他跟他有缘,在那个地方的能量,他就能现身。科学现在做不到,科学稍稍懂得这么一点影像,佛法讲得太清楚了。一切诸佛在哪里?都在我们周围,光,空间,都在!没有一尊佛远离过我们。我们跟哪个有缘,他这个光,我们感觉的时候,他就有特别的感觉。我们常常念的时候,他真的现身,为什么?这一切现象从心想生,想什么现什么。世间谚语有所谓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」,确实有很多梦是你心想变现出来的。所以诸佛菩萨的境界,我们只要想,只要去念,他就现前。要知道他无所不在,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你念他就相应。

  我们念,为什么他不来?因为你的心不干净,你心有障碍,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,你是想他没错,但是你这三种障碍没拿掉;如果你拿掉的话,你一想、一念,他就现前,念念是念念现前,就这么个道理。我们明白了,你就晓得念佛往生之所以然的道理,你就明白。你对於念佛往生,将来亲近阿弥陀佛,你就一点怀疑都没有,你会真干,而且你会很快就满足你的愿望。当然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放下,不要紧,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。不能有疑惑,有疑惑不行,你去不了。菩萨,大乘教佛常讲,菩萨最大的障碍就是疑。所以根本烦恼里面,贪瞋痴慢疑,那个疑不是我们对一般事情的怀疑,是对佛菩萨怀疑。一般事情怀疑,那是小事情,那不足以为道。对佛菩萨怀疑,你就永远不能见道,所以这个怀疑是对圣人讲的、对圣教讲的。对圣人,圣人的教诲一点怀疑都没有,你才能勇猛精进,你才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。

  第三个「无漏界证得」,第四个是「无障碍」,第五个是「帮助有情众生」,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说的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。佛菩萨确实能帮助你,能成就你,但是你要知道,佛菩萨是你自性变现的,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,这才是事实真相。所以有求必应,是他帮助我们?不是,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德能,藉他做个增上缘,他还是自己。自他不二,生佛不二,众生跟佛不二,自他不二,这才是真相,事实真相。科学、哲学距离这个境界还很长很长,这讲「佛自在」。

  『菩萨神力亦难思』。这个地方讲的「菩萨」,上面讲的「佛」,我们要知道这是什么菩萨?妄想没断,这种菩萨,妄想断了就是佛。所以圆教初住以上,那都是佛,那是属於上面「佛自在」。菩萨是什么?妄想没断,分别执著断了,这是菩萨。所以菩萨神力跟佛自在就差一等,又何况这些菩萨功力浅深、高下种种不同。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讲,没见性的,也就是妄想没放下的,十信位的菩萨,从初信到十信。我们现在讲「贤首菩萨品」,贤首菩萨是第十信的菩萨,但是也很难得,他那个神力跟上面所讲的佛很相似。不过前面经文里面说过,清凉大师注解也讲得更明白,十信位的菩萨他示现的佛身,那个莲花多大?一个大千世界那么大。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佛国土,一尊佛的教化区。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的莲花,你就晓得他身多大,他坐的莲花。但是不能跟佛比,佛的莲花多大?遍法界虚空界。看起来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莲花跟如来果地比,那就小很多,他的神力也不可思议。菩萨,我们现在讲的是四圣法界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,就是十法界里的四圣法界,讲这个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就是我们现在学的这一大科的经文,第二会十信会,十信菩萨是属於这一类的。确实是无法想像。

  所以佛在此地,『欲以譬喻而显示,终无有喻能喻此』。佛在经上用比喻来跟我们讲解。比喻的事情讲得很多很多,大概在世尊一生当中,用比喻用得最多的就是用梦,梦幻泡影,你看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古大德给我们解释梦幻泡影,主要的比喻就是梦,幻泡影是附带说的,主要是讲梦境。佛这样说,可是我们中国古人也有这样讲,也说得很多,这是谚语里面所说「人生如梦」,这谚语上讲的「人生如戏」,就像演戏一样的,这个意思就是都不是真的。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很深,你真正懂得之后,就告诉你,人在世间,干什么都不要太认真,你会得自在,你会开智慧。我要不认真,这事情怎么能做得好?愈是认真愈做不好。为什么?你所用的是心意识,你想得到的是不少,你没想到的更多,所以你一生都没有办法做得如意,你要苦一辈子。你要把这道理想通,你就明白,用心意识,你会苦一辈子,最后没有结果。那你反看佛菩萨,不用心意识,他做得很自在,做得非常圆满。你能不能学到?你学不到。为什么学不到?你分别执著真的没有放下,你怎么能学到?这佛不能学。是不能学,你是没有法子学。你要学,你先学放下,然后你自然就通了,这是真理。凡夫用心意识用惯了,用成习惯,不用,它自然跑出来。修行人修什么?现在我们懂得了。

  我很感谢章嘉大师,头一天就把这个事情教给我,但是那时我不懂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:我知道佛法很殊胜、很好,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契入?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提出。可是他看著我,看了半个小时才答覆我。我当时不知道,以后明白了,他看著我,我心浮气躁,我不够稳重。看半个小时之后,我定下来了,他才开始说话。说得很简单,说六个字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我们经过五十多年,从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逐渐逐渐看破,世出世间这一切事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看破。当然这个看破,还是得力於五十年当中点点滴滴,一点一滴放下。要是完全坚固的分别执著,读一百年的经你也不能悟入。所以心浮气躁不行,要沈得住气,要有定力,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。佛经,就是佛菩萨跟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;换句话说,是跟你讲你的本来面目,这要直下承当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什么?是我自己本人,不是别的事情,与别人不相干,你才得真受用。

  那我们想想,我们遇到一个好的善知识,他去找学生,要找到能够契入境界的学生,他到哪里去找?真找不到。找条件是什么?条件是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执著没有了。你用这个标准,走遍全世界,一、二个人都找不到。这样的人是上上根人,这样的人一闻就悟入,就入进去。我们中下根人,好是好在哪里?好在五十多年没有间断,天天在讲,天天多明白一点,这累积的小悟。累积小悟就变成大悟,累积大悟就变成大大悟,但是还没有彻悟,一丝毫不能松懈,一松懈就马上退转,「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」。你看现在这个社会诱惑的力量多大,财色名食睡的诱惑,内里面还有贪瞋痴慢,这两个一挂勾,三途去了,马上就堕三途。我这一生感到欣慰的就是读诵讲经,五十年没有间断,天天没有离开,不是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早就成佛了!所以中下根性的人,必须是长时间的薰习,在这一生当中把根性向上提升,但是什么?你真能放得下名闻利养,真能放得下贪瞋痴慢才行。如果一面学,一面又放不下名闻利养,那个没有用处,你学不到东西。那就跟课堂上课一样,学生心浮气躁,你讲得再好,他没听进去,他不能接受。总而言之,必须利欲要淡一分,一年比一年看得淡,一月比一月看得淡,那你就进步。

  国内有个同修,我看这个人善根很不错,希有难逢。他告诉我,他的财产有一个亿人民币,他要拿一千万出来做功德,他说我舍这个十分之一,我舍得好欢喜,这是善根。我相信他头一个舍了,他后面,慢慢的,他舍得更多。但是在佛法里头,愈舍愈多,这真的,一点不假的。你今天布施一个亿,到明年一定会赚两个亿。所以这里面,那智慧境界要不断提升。不提升,他又迷了,愈多愈施。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,他舍得干干净净,那就是圆满智慧,永不退转。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来讲,他这个示现,就这个教学的方式圆满到极处。要这个东西干什么?你舍了之后,你还怕明天没有饭吃?明天没有衣服穿?不用,你根本脑子里头没有,到时候一切现成。没人供养你,没有人来,没有关系,佛菩萨供养你。你看看虚云老和尚在路上生病的时候,文殊菩萨示现出来帮助他,饮食照顾很周到,还给他煮中药,他自己在外面找的草药,就地去找,找草药来,他就把你病治好,让你走路。正确。

  这桩事情,章嘉大师告诉我,他也是怕,怕我们凡夫总会担心明天没有饭吃怎么办?章嘉大师告诉我,真正发心弘护正法,你的一切佛菩萨照顾你,你一点都不要去操心。我相信他老人家的话,所以我就把我自己的物质生活,从来没有想过。明天,明天还没有到,想明天干什么?打妄想,念佛就好,读经好,到明天自然有人送东西吃;衣服没有了,有人送来。我没做过衣服,都是别人送的。送的衣服,我这一辈子穿不完,来生再来恐怕还穿不完,要这干什么?我要遇到有地方布施,我的衣服会统统布施掉。有福大家享,我要把衣服都布施掉,我相信不到一年,会有十倍的衣服过来。那大家知道我没有衣服,到处都送的话,肯定十倍。真的,大师跟我讲的话全兑现了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全兑现了。所以比喻,怎么比喻都没有办法比喻到跟事实一样。

  清凉大师在此地也举了一个例子,譬如经上佛常讲「佛面犹如满月」。佛的面孔就像满月一样,满月十五的月亮圆圆的,那个面相好看吗?你懂得他的意思,那是圆满而没有一丝毫欠缺,是比喻这个意思,不是说佛的面孔就像月亮圆圆的,那你完全搞错了,那你就望文生义,错了,表圆满,举这个意思。所以你说相好,佛所有的相好统统具足,没有一丝毫欠缺,这叫圆满。圆满有没有标准?没有标准。为什么?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,所以没有一定的标准。一朵花放在那个地方,有人看了欢喜,有人看了忧愁,有人看了很爱它,有人看了很讨厌,赶快拿走,不一样,没有标准。佛菩萨现相就不一样,他叫每个人看到都能符合每个人的标准,这个难了,这可不容易。这什么原因?自己没有标准,就能符合别人标准;自己有标准,就不能符合别人的标准,你懂这意思吗?所以他自己没有相,相是怎么生的?是别人心里现的,我看的是我心现,当然我欢喜;你看的是你心现的,符合你,他就欢喜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诸佛菩萨,法身!法身没有相,法身是能量,科学里面讲的能量,能量会变成物质。怎么变成物质?从心想生。不是他的心想生,是九法界众生的妄想,从他心想生。所以他心想的,一定是跟他心想的相应。你心清净现清净相,你心善良现善良相,你心很恶就现很恶的相。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里面现鬼王相,你看放焰口,这是我们很多人看见过的,寺庙里做佛事放焰口,焰口台对面用纸扎一个鬼王,叫焦面大士,也叫面燃大士,青面獠牙那个相,鬼王很不好看,谁呢?观世音菩萨。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现鬼王相,跟他们现同类身。

  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的这些都是例子,是实在的。菩萨、罗汉在畜生道里面度畜生,这修行人善根不错,他也是一念错误,堕到畜生道,愚痴堕畜生道,堕在猪道里变成猪了,菩萨也变成一个小猪,跟他在一起,跟他说法,度他。猪有猪的言语,菩萨变成猪的身去度他。他如果是个狗,菩萨变成狗的身去度他,现同类身。这个感应是他那个畜生身感应的,菩萨现畜生身。不是菩萨有意,你现畜生,我也现畜生,那还是有妄想分别执著,那他现不了,没有这个本事。只有菩萨从来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他能随类现身,能同时在一处现无量身,同时在无量处现无量身,比喻怎么能比得出来?没法子比喻。所以比喻只能比喻一个大概,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,确实许多聪明智慧人听比喻开悟了,明白其中的道理。这道理讲不出来的,一定要让你自己去悟入,那才是真的,那才管用。

  怎样能悟入?这里头最重要的,印光大师说得好,「诚敬」,这两个字也就是条件。可是这两个字很不容易,敬很容易,诚不容易,但是没有诚,决定没有敬。诚是什么?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做了一个注解,什么叫诚?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,这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叫诚;不分别、不执著也是诚。这诚分三个等级,最高的是佛,不起心、不动念;其次的是菩萨,不分别;最低的是阿罗汉,没有执著。你还有分别执著,不诚。不诚哪来的敬?「诚於中,形於外」,内心真诚,外面露出来自然是恭敬,不是学来的。惠能大师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,惠能大师没有学过这些礼节,我们看他一生的行谊,没有学过礼节,也没有学过戒律,没有学过仪规,他样样都不失礼,样样都如法。为什么?诚,他没有起心动念,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,所以他是从内心里头透出来的真诚。

 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老师在课堂里面教学,这我们自己经历过的,早年跟李老师学经教,同学二十几个人。老师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一堂课,这一堂课是三个小时,当中没有休息,三个小时一堂课,一个星期一次。二十多个同学,每个人所领悟的不一样。什么原因?诚敬不一样。老师对待哪个同学能领悟多少,清清楚楚,他并不要问你,你懂得多少?你听得多少?不需要,他看你听课的态度,他就知道。这在中国过去私塾里的教学,老师对待学生,每个学生学习近况了如指掌。不像现在,现在老师他也不定,他怎么能看出学生的功夫?难,从前读书人心都比较清净,所以教小朋友,每个小朋友他都了解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观察人就在这上观察。

  我这一生遇到三个老师,三个老师对我都不错。总算是有缘,学佛到现在,豁然大悟,他们都是行家,跟你一见面就了解你,那是诚敬,真想学,真心想学,他特别教你,不是敷衍塞责。方先生如果敷衍塞责,好,你到学校去听课就好了。那我们也很欢喜、很满足,真的学不到东西。为什么?跟他是从来不认识,就是写一封信,自我推荐,我们是这么认识的。寄一篇文章,写一封信,自我推荐,一个星期他回我的信,约我在他家里见面。见面大概一个多小时就谈定,以后每个星期到他家里,他跟我上一堂课两个小时,学生只有我一个。我们也没有缴一分钱的学费,凭什么?现在我们知道「诚敬」。从写信、写文章我都是用毛笔,恭恭敬敬楷书写的,这一点在我想像当中,他心里就有数。像我们现在所看到写给我的东西都很潦草,称呼具名一点礼貌都没有。可是怎么样?我们还是要恭敬对待他,为什么?他没有学过,没有人教他,这是佛经上的「可怜悯者」,我们要懂得。不能舍弃众生,没有人教。我们过去是父母教的,小时候上了几天私塾,私塾先生教的,真管用。遇到三个老师特别照顾,就这一点,诚敬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