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一八三九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八三九卷)  2007/9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17-1839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大用无方第十段,「明寂用无涯三昧门」,我们学到正显业用末后的一段,三世间自在。

  这段里面有四个小段,我们学的是第一个小段,第一个小段还没学完。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五对,我们算是学完了,末后的总结非常重要。他老人家说,「始学之流,如何趣入,今当总结,但能知」,你看没有叫你证,你只要能够知,知什么?「事理无碍,根境一如,念虑不生,自当趣入。」这十六个字非常重要,这是先说我们知,就是章嘉大师当年教我们的看破,知是看破,看破之后要放下。此地叫我们放下什么?念虑不生,所以小注讲,「知事理无碍,根境一如,总观也」。教下修行,总而言之,都不外乎修止观,宗门是参究、参禅,密宗是持咒,净土是念佛,教下是止观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《华严》是贤首宗,《法华》是天台宗,法相唯识宗,三论宗,他的修行统统叫止观,止就是定,观就是禅。所以禅定,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总纲领、总原则,念佛还是修的禅定。念佛里头有止有观,观是什么?这句佛号六个字清清楚楚,这是观,很清楚;止是什么?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止住。所以念佛的时候六个字不清楚,含糊笼统,观没有了;还有杂念,还有妄想起来,止没有了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古大德所讲的「口念弥陀心散乱」,你念这句佛号跟止观要求的原则没做到。如果念佛符合止观的原则,这个佛号叫得力,功夫得力。佛号清清楚楚,清清楚楚里头没有分别执著,清楚,「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」字字清楚,里面没有起分别心、没有起执著心,其他的念头都不生,这叫得力。念佛要这样念法才行,才能念到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那就是你得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最浅的功夫,叫功夫成片,不管念也好,不念也好,都在止观之中。

  念佛、不念佛外面境界清清楚楚,清清楚楚要晓得这里头没有起分别执著的念头,没有这个东西,这就是真正在跟念佛相应了。所谓是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,跟阿弥陀佛相应,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行都相应。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?真诚、平等,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,这是阿弥陀佛的心。往生极乐世界干什么?圆成佛道,到极乐世界去作佛的,那个地方是作佛的好环境。阿弥陀佛的愿是什么?愿是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太多了,你记不住,四弘誓愿你能记住,没错,四弘誓愿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。愿众生发菩提心,菩提心是什么?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这是菩提心。这个心不容易,这个心一发出来,无论是什么时候,无论什么处所,这个心一发出来你就超越十法界。为什么?十法界的众生做不到,十法界的众生度众生,他有喜欢的、有讨厌的,喜欢的我度你,不喜欢的我才不度你。这个不行,这个跟阿弥陀佛的心相违背。阿弥陀佛的心是真诚平等普度一切众生,没有怨亲,一律平等,你就晓得这一愿不容易。所以这个愿一发了之后,超越贤首菩萨,贤首菩萨是圆教十信菩萨,超越是什么?超越就是初住菩萨。初住菩萨超越十法界,不但六道没有了,十法界也没有,真成佛了,就是分证即佛。

  所以要晓得,心量,我在过去讲经常说,你要把心量放大,大到什么程度?大到把六道挤破,你就出了六道。再大,再大把十法界挤破,你的心量超过十法界,比十法界大,那就出去了;比六道大,你就超出六道。我从前讲经曾经教大家用这个方法,这个好懂!你的心量不大,你不能容忍,所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;如果心量很小,贪心很重,你出不了鬼道。现在虽然你得人身,你从哪里来的?你从三恶道来的。这一生得了人身,得人身之后你带著有浓厚三恶道的习气,三恶道的习气就是贪瞋痴。你贪瞋痴很重,心量很小,嫉妒心很重,瞋恚心很重,这样的,你就看到这个人是从恶道来的。将来怎么样?将来一转眼他又回到三恶道去。这桩事情《地藏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在恶道里受苦,地藏菩萨很不容易把他超度,脱离饿鬼到人道来。人道里一打转,没有多久他又回去了。这鬼王说你怎么又回来了?进进出出不知道多少次!从这里显示出地藏菩萨慈悲,把你度出去又回来、度出去又回来。这什么?习气太重,心量窄小。

  明白这些道理,明白就是看破,就是此地讲知,你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我们从今之后学什么?学包容人。学包容人从哪里学起?是我最讨厌的人,你从这里包容他。这个人是曾经陷害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、毁谤我的人,你先从这些人包容,你的心慢慢就扩大了。你能包容他,你就能感化他,你会把他变成一个好人;你不包容他,永远在对立的状况之下,两边都不得好处。而且造成什么现象?造成将来六道里头冤冤相报,这要看很清楚。这个看清楚之后,跟我们有冤、有仇、有对头的统统包容。我包容他,他并不包容我,我用什么心态?我就给他供个长生牌位,我天天跟他回向。如果他对我对立的态度软化一点,那我一定要帮助他,一定要成就他,他会生感恩的心。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,《华严》上佛跟我们讲的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他是佛,我也是佛,我迷惑颠倒,他迷得比我更深。不就是这么回事情吗?我要如何帮助他?把那个更深的迷惑帮助他减轻,这是无量功德,这是真正的好事。在佛法讲你帮助佛度众生,帮助佛度众生的人是菩萨,不是别人。不要以为这个人坏透了,不会回头,不可以这样想法,这样想法跟佛法不相应。佛法是怎么想法?这个人业障深重回不了头,我做得不够好。这是佛法,这是真的正觉悟的人。

  所以在中国过去,三代那些圣王,像尧舜禹汤他们心目当中,人民不好,他不责备人民,责备自己。我没有学得好,我没有教得好,真正做到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他们知道所有一切不善不在外面,在自己,这是太难得了,在佛法里面只有佛菩萨能做到,凡夫很困难。中国古圣先贤这些老祖宗,在佛法里头说,我曾经就问过李老师,我说像孔子、孟子、尧舜禹汤,是不是佛菩萨在中国应化?老师笑笑:理上讲得通,事上没有证据。这真的,事上没有证据,理上讲得通;换句话说,我们学佛的人要这样肯定。世间人,尤其学科学的,他们不相信,他们要事相上有证据他才相信,事相上没有证据,他不相信。这个障碍叫所知障,他研究的东西研究得很多,分别执著没放下,那就变成所知障。所以我跟诸位报告过,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去参学,三十岁示现成道,参学十二年。他十二年所学的这些东西,如果妄想分别执著不能放下,那就是像今天的科学家、哲学家,变成所知障了。

  他给我们表演的,是在菩提树下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那这十二年所学的就变成智慧。这个智慧叫什么?叫后得智、叫权智。权对实来说的,智慧有实智、有权智,有根本智、有后得智。根本智跟实智(真实智慧)是无知,《般若经》上讲的「般若无知」,那个无知是真智慧,是根本智。无知是什么?清净心,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寂。寂用,寂就是根本智,用就是后得智,用的时候无所不知,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。你要有知就完了,你看看有知是什么?就有了妄想分别执著,就有知。你自己觉得很有智慧,那你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起来了,那怎么?有所不知,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。如果你无知,你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一个念头都不生,那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,寂用无涯,没有边际。所以寂是根本智,用是后得智。这是佛做这个示现给我们看,我们一般人哪有不求智慧的?现在讲欲望,欲望里头有求知欲,读书人的愿望就求知欲。

  有求知欲能不能满足他的愿望?不能,那是有所不知。他学到一个阶段,他一定要觉悟,把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,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智慧就圆满,就无所不知。后得智不学也行,也能够做到大用无方,惠能大师就是个例子,他不学,没有学,他寂做到了,用也现前,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。他那个作用怎么现的?别人问,你不问他不知道,你一问他全知道,这不可思议。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看到很多例子,各方来参学的人,那都是经典读得滚瓜烂熟,不开悟。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《大涅盘经》,念得很熟,真正意思不懂。法达禅师读《法华经》三千遍,《法华经》背得很熟,三千遍,真的背得一个字不错,一个字不漏,没开悟。人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往往都有傲慢,自以为了不起,别人不如我,我有三千部《法华经》的功夫,你们怎么能比?这就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,学多了就变成贡高我慢,这很自然的现象。

  最近这些年,国内小朋友学经典,小朋友读经,读四书、读五经、读老庄,选了一些东西都背得很熟。结果怎么样?结果在家里瞧不起父母,父母没有念过,没有他念得多,在学校瞧不起老师,这问题爆发出来。前年王财贵先生来访问我,就跟我谈到这个问题,在国内提倡儿童读经他先搞的。他没有教儿童读《弟子规》,他认为《弟子规》没有必要,所以试验的结果,是儿童增长贡高我慢,连父母、老师都轻视,这怎么得了!王先生来访问我,我告诉他,我说孔夫子教学,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个是言语,第三个政事,最后一个是文学。你现在把次序搞颠倒,你把最后的提到第一,前面三个都没有,出问题了。学习次序不能颠倒,颠倒可麻烦大了!

  所以学佛在这么多年,我们走遍世界许多国家地区,同学当中无论在家、出家,为什么没有古大德那样的成就?原因在哪里?同样犯的是一个毛病,我们躐等了,基础的东西疏忽了。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,讲起来大家都懂,而且都很能说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都懂。那从哪里学起?应该从戒,把戒舍掉了。戒是什么?戒是德行,夫子里面教学的科目,第一个科目德行。你没有德行,你学的那个东西没有用处,学得愈多傲慢愈大,增长烦恼,他不增长智慧。所以说根本多么重要!佛家在家的同学根本的戒律是十善,出家根本的是沙弥律仪。出家没有沙弥律仪,在家没有十善业道,这不是佛弟子,这个要知道。学得再多,学得再好,著作等身,讲演讲得天花乱坠,李老师以前说的话,将来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;换句话说,他一生所学的与生死不相干,解决不了问题。远远的不如那些阿公、阿婆们,那些人心地善良、心地清净,一心念佛,能往生。这些专家学者不能往生,烦恼习气一样很重,甚至於还增长,这怎么行?

  所以知很重要!章嘉大师讲的,佛法是知难行易,行真的不难。《弟子规》,我们在汤池做实验,最初招来的种子老师三十七个人,我的要求是四个月希望他们能落实,真正做到;没有想到他们两个月做到了,不难,行不难。知难,你认识它太困难了,做起来很容易,连成佛都不难。你看看这个地方讲的,这个知是很难,「理事无碍,根境一如」,这个难。你看行,「念虑不生」,念虑不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生,「总止」,止观就圆满了。谁做到?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做到了,表演给我们看。

  惠能大师在五祖寮房里面,半夜三更的时候示现给我们看,做到了。他听到《金刚经》上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懂了、他知道了。你看应「无所住」后头「生心」,无所住就念虑不生,止了;而生其心是生什么心?生菩提心,生度众生的心。度众生现的相,这个身相现在世间,跟大家好像是一样的,其实不一样。什么地方不一样?他从早到晚,从开悟到往生,他没有起心动念过,永远就在念虑不生,叫无住。在这个题目上,我们这个科题上,寂用,他永远住在寂,没动过,所以他的用是自性起用,不要学的。这个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你去问他,他哪有不知道的!为什么会知道?自性能生万法。你见了性,万法还有哪一样你不通的!不管你怎么样问法,你没有办法问到自性以外的问题,全是自性里头包括的,只要见了性,全懂了。所以这个与读不读经、学不学教没有关系,关键就在这句念虑不生。

  后面说「总止也,即禅门大意」,这讲整个禅宗,禅宗说的什么?就是这两句话把禅宗说尽了。知事理无碍,事事无碍,知根境一如,是一不是二。知道根境一如就是整个宇宙,根是我们六根,整个宇宙是境界,六根所接触的境界,遍法界虚空界是一,一个性,一个法性。你真的明白、真通达了,叫知,这是智慧。真知道了,决定是念虑不生,真正知道,妄想分别执著就放下,就不生。如果还有妄想分别执著,你要晓得这个事我只是念了,不知道;表面的意思知道,真正的意思完全不知道,这要晓得。不要以为我们念了,我知道了,你知道就成佛了,就不是凡夫。你真的知道的时候,你已经超越阿罗汉、超越辟支佛、超越菩萨。

  我们现在知道这一点,如何能真正把它证知?现在是听佛说的,我们自己没有去证实。那怎么样?我们要学,学放下,念放不下,虑要放下;念是分别,虑是执著,虑是顾虑。心里对任何事情不要再牵挂,不要再放在心上,为什么不放在心上?理事无碍,根境一如。或者给你讲得更简单、更明白,像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,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,这个观法好!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非常好的总观。你还有什么顾虑的?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?你的顾虑,你那些放不下,叫冤枉!为什么?没有这个事情。《永嘉证道歌》讲得好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」,我们在作梦,梦中梦,还有什么顾虑?还有什么好牵挂的?所以真正悟入之后,这日常生活没有一样不是随缘,随缘里面生欢喜心。生欢喜心,教化众生,众生太苦了,怎样教导众生常生欢喜心,他不就离苦得乐了吗?乐是本有的,苦是冤枉的,迷了才有苦。这段的意思非常之好,非常重要的教诲。

  我们再看下面,「又向云」,向是一向,这就讲得多了,「色性难思等」,像这样的开示很多,这举一个例子。色是法相,性是法性,法相从哪里来的?是法性变的。我们在前面用法相的四分跟诸位解释,法性是自证分,法相是见分跟相分,见分我们现在人称为精神,相分称为物质,物质跟精神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物质跟精神都放在色里头。法性能变能现,精神跟物质是所现所变,所现所变的是假的,不是真的,不是真有,刹那生灭,这个要知道。这里面的理、事都不可思议,太深、太复杂,难思。佛说这些话就是「总持」,总持就是总的纲领,总的原则,「是色陀罗尼自在佛等」,陀罗尼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总持,佛用这个来表法。自在佛,这个自在佛就是理事无碍,根境一如。说「亦应云」,也可以这么说法,「分别眼性难思」,眼就是色,「有眼陀罗尼自在佛等」。这是世尊跟我们说,无量无边诸佛,有眼陀罗尼自在佛、有色陀罗尼自在佛。我们读到这些经文,要懂这些意思,要能体会到。

  无量无边的法门,无量无边的开示,不定你在哪一句下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所以,世尊以无量法门来接引无量无边不同根性的众生,不是一个法门能度一切众生,无量法门度无量众生。佛教化众生如是,佛灭度之后,祖师教化众生也学会这个本事,应机施教,他是什么根性就得用什么方法。教初学,你要不随顺不行,随顺他的烦恼、随顺他的习气、随顺他的毛病,你要不随顺,他掉头走了,把学习的机会就失掉了。这就是佛菩萨大慈大悲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你看普贤弘愿这两条说得多好,随喜是真实慈悲,随你。在随缘、随喜里面观察,要用什么方法来启示你,让你觉悟,那是真实智慧,才能帮助众生觉悟,才能帮助众生回头。有时候要随顺几十年,众生难度,几十年能回头的,都是善根成熟的。还有怎么?几十年到一辈子他都不能回头,这个太多了。那怎么样?等到来生来世再帮助他,你说佛这个慈悲,父母不能比,父母爱儿女是一生一世,佛菩萨帮助众生、爱护众生是生生世世,永远不疲不厌,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。

  你就是用什么样的恶意对待他,他还是那样的慈悲照顾你,这是佛菩萨帮助九法界众生的真相。你要是知道之后,你的惭愧心就真正生起来,为什么?对不起佛菩萨,佛菩萨这样的照顾,我实在是太辜负他了。佛菩萨对一切众生,从来没有一分一秒的时间厌弃你,没有。他要有个念头来讨厌你的话,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又生起来,那他是凡夫,他不是佛菩萨。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菩萨对众生的恩德、对自己的恩德,永远在照顾,从来没有间断,我们用什么态度对佛菩萨?你在世间决定找不到第二个人像佛菩萨这样对待自己。我们怎样去报答佛菩萨?今天我们真是有幸,遇到净宗法门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那就是报佛恩,那是真报。我在这一生当中,决定要把自己提升到佛境界,这是报佛恩,这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。我不这样做,我对不起佛菩萨。

  真做,就要学佛的大心、大量包容一切。六祖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说的一句话,我们也听得耳熟,也会说,做不到,这句话说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。他跟诸佛如来讲的没有两样,真正修道人,世间人有没有过失?没有。为什么没有过失?世间相没有,他哪来的过失?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你以为有过失是什么?以为是真的,不存在,不管是善、是恶都不存在。我们看世间要常常怎么看?想到看电影,想到电影放映机上的幻灯片一直在那边动,这个世间所有相跟那个一样,动得比那个快。你要晓得电影放映机在那动的速度,一秒钟二十四张,镜头开关二十四次;我们现前的境界相,一秒钟亿万次张。《仁王经》上说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,那是世尊的方便说,不止,真的是亿万次,亿万分之一秒,所以你不知道它是假的。

  这个事实真相到什么时候看出来?寂,我们现在讲寂用,要很寂静。寂这一个字,从圆教初住菩萨就得到,为什么?他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就是寂。但是他无始无明习气还没断干净,我们常常用酒瓶做比喻,酒瓶刚刚倒干净、擦干净,真的擦干净,一点没有了,味道很浓,习气。那个习气有障碍,障碍什么?障碍你看到这个事实真相,也就是说精神跟物质是怎么来的,那个相你没看到。佛跟我们讲到八地,习气差不多快断干净,八地上去是九地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菩萨五十二个阶级,到最上面的五层你才看到。就是你那个心多静,亿万分之一秒的动,你看得清清楚楚,你看出精神跟物质是这么一回事情!不会起心动念,你才了解事实真相。所以你要知道,世间真的没有过失,造作极重罪业,堕阿鼻地狱,也没有过失。像小朋友玩游戏一样,他玩得很危险掉到坑里面去,摔得一身疼痛,那是他自作自受。时间极其短暂,短暂到没有。过失在哪里?过失在自己,我自己看到这个现象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过失在这里。所以,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,世间永远没有过失;有因果,你看到因果,因果不空。

  这就是真正一个修行人、觉悟的人,跟六道里迷惑颠倒的人不一样。你看到,都在一起,生活在一起,工作在一起,成天在一起,两个人境界完全不相同。一个人念虑不断,一个人念虑不生,怎么会相同?念虑不断,烦恼业障现前;念虑不生的人,禅定、智慧现前。禅定、智慧是你本有的,业障习气本来没有的,这个道理要懂。

  底下又说「又眼中云性空寂灭,即眼之度门,眼等本净」,这个等就是等其他的五根,眼耳鼻舌身意等本净,「亦应云色等度门,色等本净,不唯取相为染,无心为净而已也」。这是一段。眼中性空寂灭,这是眼中什么东西?眼中的见性。交光大师在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「舍识用根」,就是用根中之性,根中之性性空寂灭。眼根当中是见性,耳根当中是闻性,鼻根当中是嗅性,意根当中是知性。名称不一样,性是一样的,性是空,性是寂,性是灭。空、寂、灭都是形容词,空是说它不可得,不能存在,就是我们刚才讲的,它存在的时间是亿万分之一秒。我们现在看的现象是相续相,相似相续,它不是真的,这空的。寂,它永远是静的,没有动过。灭是什么?它里面不带烦恼习气,没有,根里头没有,境里头也没有。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的习气,我们在比喻当中说得很清楚,这在日常生活当中诸位都要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,我们才得受用。

  我们讲寂灭,我们做这三张透明的玻璃纸,这个东西就是代表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红色的代表执著,蓝色的代表分别,黄色的代表妄想,凡夫这三个统统都有。我们这里讲到眼,我们讲的眼根,见性它有没有障碍?没有障碍,它摆在我们面前,没有障碍。外面是境界,色界,眼对的是色,这个障碍之后,我们眼见外面就见不清楚,就障碍了。其实它有没有真的染上我们眼睛?没有。有没有染到外面的色境?也没有。空、寂、灭,真的,这是真相,事实真相。问题不在自性,也不在外面的法相,根境都不妨碍,麻烦就出在这个地方。所以佛教我们得放下,放下你本来是佛。因为这无始劫来,话要会听,无始是根本就没有开始!迷是什么?迷就是一念,就当下一念你迷了;觉,觉也是当下一念回头,就觉悟了,迷悟在一念之间。无始劫,你会听的,一下就开悟,没有开始;不会听的,无始,一定很长的时间,大多数的人都是这么听法。那个听经一听就开悟的人,他跟我们听法不一样,他听的时候,佛说无始是没有开始,这真的。

  我们想像当中,能想像得到六祖惠能大师当年,听五祖讲《金刚经》,那就是什么?无始,他知道根本没有开始,一下就放下。佛的确很慈悲,对我们这些误解的,听不懂佛的话,把佛的话听歪了、听扭了,佛教我们慢慢放,不要著急。先执著放下,红色的代表执著,先把执著放下,执著放下之后,就清楚多了。这是什么?这是阿罗汉,就觉悟了,就清楚,阿罗汉有妄想、有分别。再叫你把分别放下,分别是这里头一片蓝色的,蓝色的放下。这是什么?这代表妄想,这是菩萨。菩萨就很清楚,还是隔一层,这层是什么?这层是妄想,就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再放下,本来是佛。所以要晓得,眼根见性,它真相是空、是寂、是灭,六根的根性统统是这样的。

  所以见性成佛,你在眼根当中见到根中之性,见到见性了,成佛了;耳根当中,你听声音,闻性,有人从闻性里面见性。有人从吃东西,味性里面开悟的,成佛的,吃东西会成佛,是修行。我们现在吃东西是什么?起贪瞋痴。真正学佛的人,吃东西里头有戒定慧,吃东西里头有明心见性。佛给我们介绍香积国香积如来,他那个地方的众生,六根里面是舌根最利。你示现给他看,他不容易开悟;你讲给他听,也不容易开悟;你让他吃东西,他一吃就开悟了。六根根性不一样。所以香积国如来度他的众生,天天摆些好菜给他吃,吃了他都开悟!六根根性不一样,无论是哪个根,一悟一切悟,一迷一切迷。

  我们这个世间实在讲,眼根开悟有没有?有,少,绝大多数是耳根。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拣选圆通,说「此方真教体」,这娑婆世界,就是我们地球这个地方的众生,耳根最利,「清净在音闻」。佛在此地教地球上这些众生都是用演说,以言语说法,耳听,以这个为主,他看不清楚,他听得清楚。所以要晓得,眼根当中空寂灭,耳根也是空寂灭,六根都不例外。根如此,那看色,色也是如此,所以它讲的是「亦应云色等度门,色等本净」,外面色相有什么不干净的?

  蕅益大师他老人家在《灵峰宗论》里面,《宗论》是他的小品,就是平常讲开示,短短的一段一段的,讲得很好。他说「境缘无好丑」,境是境界,我们讲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境缘没有好丑,平等,就是本净。「好丑在於心」,我们的心清净,外面境界没有一样不清净;心不清净,外头境界没有一样是清净,道理在此地。这也是跟夏威夷土著所讲的一样,问题不在外面,问题在自己,自己解决了,外面全解决,跟佛法的道理完全相同。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坏人、一个恶人,你一定要想通,他本性本善,他本来是佛,他哪有恶?我看到他很恶,是我的问题,不是他的问题。即使他真的恶,还是我的问题,不是他的问题,我没有学得好,他变成这个样子。这个道理好像很难通,怎么他学不好,与我有什么关系?真有关系。佛法这样说,圣贤也这个说法,难得夏威夷土著给我们做了证明,真的,把自己修好,对方毛病就没有了。对方毛病还没有好,证明什么?我们自己对自己修得不好。

  他里头说一句话很重要,这个千万不能忘记,「与我无缘,就没有方法感动他」,真的就像佛法讲的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。难道佛还没有学得好吗?为什么世间还有这么多恶人?佛应该负责任,这东西是你变的,你自己自性变现的。这里头这一句太重要了,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。无缘你要记住,不是永远无缘,现在无缘。缘是什么?缘是接受,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证,叫有缘。缘有浅深,能信不能解,浅;能信、能解,不能行,稍微好一点,还是不行;能行不能证,还不圆满;到信解行证四个都做到,缘成熟了。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还没有证,缘没有熟,但是佛菩萨可以帮助他成熟。所以佛菩萨看到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那就一生就得度,就成就了;如果能信、能解不能行,佛菩萨帮助他行,提升一级;能信不能解的,帮助他解,行暂时就不要问他。所以,他把众生的根性分做这四等,四等同时普度。没有善根的人,就是根本不相信的,要不要度他?也度了。怎么度法?「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」。他阿赖耶识没有种子,所以他不信。不信让他听到佛号、看到佛像、看到出家人,他心里马上就想到佛,佛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里,来生后世又遇到缘,他就相信了。这是佛的慈悲,这是佛度众生的方式,我们要懂。你要懂得之后,那就没有不能度化的众生,佛真的是普度众生。但是这一生当中帮助他成佛,一定他要有行才帮得上忙;他要不认真修行,帮不上忙,这个很重要。因为你能信能解,不能行,你还是业力做主宰;换句话说,你还继续不断搞六道轮回。真正到能行,你遇到净宗法门你真能往生,你这一生修行就圆满了。要知道,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,这个事实我们要了解、要珍惜,这个机会太难得,所以这是难信之法。

  底下这句话说得好,「色等本净,不唯取相为染,无心为净」,这是平常我们讲染净的话,我们讲染净的标准。我们叫什么染?你著相,著相就染;无心是你不著相,就是你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那心就净了。这说得浅,意思说得浅,真的什么?真的没有染净,没有染净是真净,这个意思说得深,这完全是法身菩萨的境界。在十法界里面都是取相为染、无心为净,染净还对立。你看六祖在《坛经》说,如果你要问他染净,六祖会说染净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法身菩萨的境界。为什么染净不二?染净都等於空、寂、灭,都归到这里去了。好像什么?统统归到零,不管你数目字大小,统统归到零就平等了,这才叫真正净,不是对立的。这个不二是六祖到法性寺遇到印宗法师,印宗是讲《涅盘经》,门外幡子是风动、幡动这个故事里头说的。

  印宗知道他是第六代祖,那时还没有出家,还是在家居士,就向他请教,黄梅五祖平常对於禅定、解脱,他老人家怎么讲法?印宗法师向他请教。其实五祖讲经说法惠能大师一次没听过,他突然问出这么个问题来,五祖到底怎么讲,他没听过。他的答覆答得很妙,他说「禅定、解脱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,他这个答覆他。这一句你要是懂得之后,染净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;再跟你说,生佛是二法,众生跟佛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;再跟你说,你我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你慢慢去想,什么是佛法?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,这是真正觉悟。佛法是觉悟的法,你事实真相明白了。

  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,六祖惠能你看他开悟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这个万法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,是心现识变的。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就是自性,一切法都是圆满的自性。我这个地方拈这一片纸,这片纸是圆满的自性,一丝毫欠缺都没有,这不思议境界。这一片是很大了,太大了,佛在经上,前面我们读过的,一微尘,一微尘里面有世界。遍法界虚空界在一微尘里面,一一微尘统统都具足十法界,没有一丝毫欠缺,叫不思议法门。这个名词说得好,只要你不思,只要你不议,不思什么?不思就是心行处灭;不议,言语道断,说不出来。不能思想,这个境界就在面前,你就完全明白了。你一起心动念这个境界就障碍了,起心动念是无明,起心动念立刻就产生分别,从分别立刻产生执著。亿万分之一秒,都起来了,我们比喻这三个障碍都起来,你就迷惑颠倒了。如果这个时候你认迷,不知道悟,你就愈迷愈深,愈想愈错,麻烦就出来了;如果这个时候一念觉,你就回头了,差别在这里。

  我们对这么高的境界,实在讲你能体会就很难得,就不容易,这也在阿赖耶识里薰习种子,这叫大乘的种子。这些大经我们不管信不信,听都有好处,这是在阿赖耶识里下种子。虽然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初学的,他种得这么好、这么殊胜的种子,非常难得。比一般修行人,有相当功夫的人,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将来的成就可能你在他们的前面。为什么?你阿赖耶识里有这些大乘种子,你遇到的时候进步很快。没有机会听到这个,虽然在那里修行,有功夫,他的境界狭小,他不圆融,来生生生世世还都在小局面里面修,这个亏就吃大了。所以,大乘法的功德无量无边,我们从这个地方薰修,下定决心念佛求生净土,这个帮助太大了。帮助什么?帮助你到极乐世界提高品位。确实可以帮助我们,如果真的能够把执著放下,真能够看破,就像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,那就肯定能帮助你提升到实报庄严土,不在方便土,比方便土高。这是大经无比殊胜利益在此地,知道的人不多,知道他就不会舍弃,一历耳根永为道种。不是听懂、听不懂的问题,只要什么?听了生欢喜心,他就得利益。无论他能够理解多少,没有一个不得利益的。

  下面这段大师引用《智度论》,就是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讲「三观束之」,束就是归纳,我们把它归纳到《大智度论》三观里面去讲。「分别色相等,是假名观也,性空寂灭,是空观也,此二不二,色性难思,中道观也」,你看它后面讲到中道、色性、此二不二,「三无前后,皆是一心」,到这里是一段。为什么不二?为什么没有前后?一心,一心哪有先后,一心哪有远近,一心里头哪有二法!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能够体会到,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心,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真心。《华严经》十玄门里面有主伴圆融,这个意思要懂,以我为主,是我心所现。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是我心所现,所以叫什么?自性如来。讲西方极乐世界,自性弥陀,自性释迦、自性药师,自性变的。讲报土,唯心报土;极乐世界,唯心极乐;华藏,唯心华藏;娑婆,唯心娑婆。

  在这里你就好好想想,夏威夷土著说的,「这个世界是你造的,你要对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负责任」,这他说的。他说得有没有道理?有道理。要负什么责任?你要爱一切众生,这很重要,在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,他不是身外之物,他是自己心现的、识变的。你是本位,你是主,那就是你心所现,我也是你心所现的,他也是你心所现的,整个虚空法界都是你心所现的。这个你心、我心、他心是什么?像大海里头起水泡,大海起很多很多水泡,每个水泡都做主。大海是自己的法性,法性是一个,所有水泡共同一个法性,但是每个都可以做主,一个做主,其他都是伴,叫主伴圆融。主不是唯一的一个主,是任一,佛法讲一是任一。任何一个都可以做主,任何一个都可以做伴,平等平等,主伴不二,皆是一心。水泡依大海起的,大海里无量无边的水泡,都是依大海起的,所以都是一心。懂得这个意思,我们在一切诸法里头,平等性现前,不会再有贡高我慢,不会再自以为是,这些烦恼习气马上就降温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这三观讲,分别色相,假名观也,是假观,色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这一定要知道。性空寂灭,空观,性能现,性是什么样子?性是空、是寂、是灭。现的相是有,但是有它是幻有,它不是真有,它不存在,它不是真的存在。不存在,我们今天认为它存在,我们看的是相似相续相,这个要知道。就是前一个相跟后一个相,相似不相同,不可能绝对相同,相似。你说我们这个相,这就是相似相续相,我们这个身体身相在这个世间活了八十一年,相似相续相。你想想,我们不要讲那么短的时间,那短时间我们不容易体会,我们讲一秒。我们现在这一秒跟过去那一秒是不是一样的?不一样。人不是十年十年老,不是一年一年老,不是一天一天老,是一秒一秒老,这不一样,不是一个相。在佛法跟你讲,所谓亿万分之一秒这么快的速度,统统不是一个相,你才叫见到真相。你认为这个相天天都一样,那是假相,你被假相迷了,你被假相欺骗了。

  我用这个例子你们比较容易去想,去观想,就是一秒一秒不一样,叫刹那生灭,刹那不住。我的身、我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样子,这叫事实真相,刹那不住,你还有执著吗?知道真相之后,执著自然放下了。才晓得我们无量劫来,吃妄想分别执著的亏吃太大了,如果早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的话,我们不就早成佛了吗?现在还不肯放下那就完了,你还要继续来!但是我们可以说,你肯定成佛,你肯定有成就的一天。可是你在轮回里面还继续有很长时间去打滚,在这里头受苦,受些冤枉苦,是你不应该受的,你没有理由受的,可是你不肯放下,你非受不可。空假中也是一念完成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,可是理事不二,性相不二,你这才能看到真相。你看到性、看到相,是看到二边,你不晓得二边是一,是一心,这才真正看到了真相。所以三观没有先后,皆是一心。

  「对此三观,应辨三止」,三观是看破,三止是放下,「谓方便随缘止,体真止,离二边分别止」。我们把这三个名词简单解释一下,你看方便随缘,方便是什么?方是方式、方法,便是便宜,方便两个字合起来讲就是最恰当的方式。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,那就是方便随缘。方便随缘里面止,儒家讲的「知止而后有定」,止是什么?用最现实的话来说,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止住,也就是放下。你住在什么地方?安住在哪里?安住在《智度论》里面所讲的「三止三观」,你住在这个境界里头,这个境界也叫诸法实相。你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真相,你再仔细观察一下,许多的众生都还迷在真相里头。你来了,你明白了,这些人迷了,你要怎样帮助他开悟?帮助他开悟那就讲了,不信的,你给他种善根;已经相信的,帮助他理解;已经理解的,帮助他修行;已经修行的,帮助他证果,叫普度众生。

  度化众生,无论什么身分,这就是方便随缘止。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,应以菩萨身得度现菩萨身,应以比丘、比丘尼身得度就现比丘、比丘尼身,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。应以耶稣身得度就现耶稣身,应以阿訇身得度就现阿訇身,什么身都现,为什么?不离一心,你看你的缘在哪里。《华严经》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耶稣是不是佛?穆罕默德是不是佛?是。摩西是不是佛?是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你就想想看,他在哪个环境里面,他现什么样的身,他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。你看他的现身,看他的教学方法,你就知道那个众生的根机,他是在信的阶段,还是在解的阶段,还是在行的阶段,还是在证的阶段,你就统统都明白了。随缘方便止,止於诸法实相,那就止於我们此地所讲的寂用无涯,止於这个地方。你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,绝对没有分别执著,所以你用得能自在,你能够随缘,能得大自在。

  第二个「体真止」,体真止是空观,方便随缘止是假观,假观止是方便随缘。空观,体真止,体达真理,与自性完全相应,自性里面空无所有,不但没有物质,连精神都没有。现在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到底有没有?没有。那你就是从相上看到性,就见性,从事上看到理,理事不二,那就是「离二边分别止」,中道观。中道观心清净,决定没有分别,所以六祖说话是用中道观,给你讲二边不立,中道不存。他答覆印宗法师的话,禅定、解脱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这里头三止三观统统用上。你由此可知,六祖是什么心?六祖用的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所说的这些三止三观,还都是对迷了真心的人他才起这些东西,用这些方法来教,希望他搞明白之后放下。二边都放下,你就恢复到自性,你才能明心见性,你才能大彻大悟,真正叫你念虑不生。你还会生起这个念头,这就错了。

  后面大师说「既止观双运,亦名一心三止也,即一而三,即三而一,双照三一,双遮三一,是无碍也」。下面解释,你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能想得通,「准思可见」,以这个为标准,你去想想就通了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双照是讲观,双遮是讲止,双照就是三观,假观、空观、中观;双遮就是三止,随缘方便止、体真止、离二边分别止。双照、双遮就是不二,就是不二的意思,那就无碍,无碍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全现前了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

  最后一段结劝,劝导我们,这个话讲得非常恳切,「此是菩萨圆融功德而自庄严,触目对境,常所行用,希心玄趣,幸愿留神」。这说的是我们自己。菩萨他觉悟了,他用上了,圆融的功德,这是我们每个人统统都有的。只是我们现在不觉悟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个东西障碍住,你说这不放下行吗?你不放下永远障碍。这样殊胜的功德不是没有,本有,用不上。底下说触目对境,常所行用,你六根对待六尘境界就是用这个,这就是行佛所行,用佛所用。末后两句话劝我们,希望我们要用心,要能够趣入,要能够契入,玄是玄妙不思议。幸愿留神,愿有缘读到大师的注解,听到大师的开示,好好留神要契入,这是自己的境界,不是别人境界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