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八一九卷) 2007/8/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1819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无方大用」第八段,「明毛光照益三昧门」,第四段,大段里面的第四段「释成分齐」,最后的两首偈,从最后的两首偈看起:
【摩尼宫殿及辇乘。妙宝灵香以涂蓥。有福德者自然备。非无德者所能处。大士光明亦如是。有深智者咸照触。邪信劣解凡愚人。无有能见此光明。】
这两首,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虽然不多,说得很清楚,「后宝严喻,喻光正益,明法宝常存,由福无福,有处不处」。这个比喻四首,前面两首是比喻能见、不能见,比喻见、不见,这两首是讲利益,这个利益得要有福,没有福你得不到。福跟慧是连在一起的,有福一定有慧,有慧一定有福,这是大乘教里面的,跟世间不一样。世间实在讲,有福没有慧,在佛法里叫痴福。总还是轮回心,起心动念轮回心,轮回心必然造轮回业,出不了六道。大多数是没有遇到正法,没有亲近善友。有福的人造不善业的多,造善业的少,所以福享尽了,纵然有余福,他还会到人间来,到人间来就一代比一代差了。为什么?他福享完了,后面福小,没有前面大。第一世来享福的时候做了帝王,第二世再投胎到人类,可能当个县长,再往下去,遇不到善知识,就没福了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偈颂里面,『摩尼宫殿及辇乘』,我们要晓得,它是以七宝来表法,「摩尼」是七宝,「宫殿」表什么?清凉大师注解好,他说「喻光正益」,真正的利益。后面这一句跟我们解释了,明法宝常存,它是表法的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宫殿,不但宫殿没有,平房也没有,说老实话,连个帐篷也没有,完全是露天的。他在哪个地方讲经说法,那儿就是大乘。「辇乘」是比喻行化,他到什么地方去教化众生,从这座山到那座山,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。「辇乘」是交通工具,辇是人抬的轿子,这都是讲帝王时代的,帝王时代的轿子,八个人抬的,前面四个,后面四个。大乘,他们这个轿子四个人抬,这叫辇,乘是马。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,确实他是周游列国,弘法利生,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骑过马。为什么?佛对一切众生慈悲,怎么忍心去骑它,让它来驮著走?他老人家在没有出家之前,骑马,太子;离开皇宫之后,他的旅行都是徒步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给我们做示范,一生当中种种示现是为后学,学他那个样子就有福德;不学他那个样子,你纵有福德,那个福德怕在这一世享完了,享完就没有了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佛常常教人要惜福,培福很重要,惜福更重要。佛的福报是没有边际的,称性的,他何必要这样做?那我们就晓得,他的用意没有别的,以身作则。树底下,那就是摩尼宫殿,步行就是辇乘,又何况佛有那么多的常随弟子,排起队来很长,一千多人。
佛灭度之后,确实后世的弟子福报比佛大,智慧道行不如佛,可是福报确实现前了。为什么?佛教传出去之后,古时候这些帝王大臣没有不尊敬的。佛不在世,尊敬佛的弟子,因为佛法是由弟子们的承传。这些弟子确实有修有证,证罗汉的太多了,证法身菩萨这个地位的也不在少数。我们常常读到的无著、天亲,都是初地的菩萨,都登地了,三贤菩萨就更多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确实是名符其实的天人师,不但人间尊重,天人尊重,感动到天王、天神来护法。这在佛门史书里面记载很多,这是说明确实他有智慧,他有福德。虽接受帝王大臣的供养,他供养来你不能不接受。再一个,确实世尊之后这些弟子福不如佛。从哪里看?就是身体健康,这个比不上。佛能够长年夜宿在野外,所谓是日晒雨淋,他都能受得了。在这方面来说,我们现代人居住的环境,出门有车,好像比从前福报大得多。可是现在人身体很脆弱,禁不得一点风寒,吃一点不干净的东西马上就生病。那你想想,佛过去的生活都是托钵,给什么吃什么,他也不生病。而且那么多人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天出去托钵,托回来之后,这些饭菜都混在一起,再取来吃,所谓是一钵千家饭,真的,不是假的。确实是一千以上到二、三千家,那现在人讲,这卫生吗?而且从托钵,进城乡镇去托钵,回来吃饭,你就想想,那个饭菜都凉了,天天吃冷饭,他不生病。所以这方面你就明了,真正的福报是什么?身体健康长寿,这是真正福报!他们的生活确实是到清净平等的境界里面去了;换句话说,也是真正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如果不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做不到。
后世这些弟子们,证得果位的,修行证果的那没有话说,可以说他们也在不同时代示现。所以佛法是活的,不是死的,这点我们要懂得。佛告诉我们,无有定法可说;换句话说,我们学佛,也没有定法可学,八万四千法门你可以自由选择,这就是没有定法。八万四千也是表法的,实际上讲,无量法门。无量法门包括佛没有说的,佛没有说的是不是佛法?还是佛法,可是你不认识。你要不懂得真相,我们只能依佛陀教导的,经典要依佛陀的,如果不依佛陀的,会走错路。你真正懂得真相的,佛说了,所有一切外道经典,不是外道书,都是佛书。
这一句经文告诉我们,佛菩萨在世间应化的真相,那么你要能体会到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。不同的根性,所讲的法不一样,虽不一样,他方向、目标是一致的,这里头有浅深差别,决定是通达无上菩提。不过一般人不知道,譬如上小学,小学念书,终极的目标是要拿博士学位的。上小学的人没有想到什么博士学位,没想到,父母跟老师知道,小朋友不知道。这些我们在他教学里细心去体会、观察,才晓得他教的这个东西是活的,活活泼泼的,不是死呆板的,用现在的话说,本土化跟现代化。古老印度佛弟子的生活,也就是出家人,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完全放弃了,为什么?传到中国来,中国这个地方气候跟印度不一样,印度是热带,中国北方是寒带。中原四季分明,三衣决定不能保暖,印度三衣可以,中国不行。所以到中国,就完全要用中国方式来生活,饮食起居都用中国的,穿著是中国人的服装,中国人看到欢喜,很容易接受,受到中国人尊重。居住,中国式的宫殿,你看寺院庵堂它的建筑都是宫殿式的建筑。在从前宫殿只有皇家才可以用,平民是决定不可以的,皇家。佛、佛的弟子是皇上的老师,所以他居住可以跟皇家相同。这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,这也是事实,因为佛教传到中国来,是中国皇帝派特使在西域请来的,不是随便传过来的,是皇上派使节去请,礼请,是以国师的身分光临中国。跟中国朝野一接触,确实能成为师表。中国固有的儒跟道,也开过不少会,互相在一块讨论。
这以后很难得,中国虽然有三教,三教成为一体。所以在这两千多年来,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年,古人说得好,在中国真正找一个纯佛、纯道、纯儒,找不到。中国人好学,儒他也学道,他也学佛;佛也学儒,也学道。表面是有儒释道,实际上它是圆融的,它通,在学术上确实有相辅相成。教化这个地区众生,这个地区众生有福德!福德谁带来的?帝王带来的。帝王怎么会出现在这个世间?人民有福德,所以这个要懂。人民都能够修福积德,自然就有感应,感应圣贤人出现在世间,做国家领导人。如果这个地区人民没有福报,所感得的领导人就是暴君,就是会给人民带来苦难。如果是圣君明王,他给众生带来的是福报。福报里面最大的是什么?给诸位说,不是财富,财富那是其次的,最重要是教育。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这个地区的居民各个都是仁人君子,这个国土就是佛国土了。
中国会感得佛到中国来行化,以后在中国真的它就生根了,茁壮、开花、结果,这个果超过印度。这个道理要懂。这是我们老祖宗所积的福德,也就是中国至少在五千年前,老祖宗就重视教育,教人什么?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在事相上,落实在生活当中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。所以佛到中国来,有这么好的一个基础,人民受过这些基础教育,非常容易接受大乘佛法,确实把自己的灵性提升、道德提升、智慧也提升。因为中国古人所讲的确实是这五个科目,这五个科目,后面是两个现代的名词,有,祖宗教诲里头有,佛经里头更具足。伦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哲学、科学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都读到。
这五个科目,儒有,道也有,可是讲到究竟圆满的是佛。怎么知道他讲得究竟圆满?儒跟道没有讲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没讲到。儒没有讲到人本来是圣人,道没有说到人人都是神仙,没讲到。唯有佛说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才究竟圆满,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了。你不要有自卑感,你是佛,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佛说有原因,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,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,你才变成这个样子。妄想分别执著就好比是染污,你看我们的地球多么美好,你看古人对於地球的赞叹,古人没有讲地球,山河大地,风俗习惯,人民生活的赞美,你就看到了。可是现在为什么没有了?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多灾多难。古时候虽然有这些灾难,很少,这些灾难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记载,很少,灾害不大。没有像现在,灾难这么普遍,这么频繁,这么严重,没有过。那什么原因?古时候人心清净,纯朴,伦理道德的观念多!三毒十恶的念头少,不能说没有,有,少,比例起来少,仁义道德总是占多。所以佛给我们讲境随心转,这个心是什么?这个地区、这个地球上的居民,所有住的人他的心态。所以,从前人心比现在善良。为什么现在人心不善,从前人善?也有原因。从前人会教,代代相传,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的祖宗,由佩服你才会景仰。
伏羲氏这是五千年前,那时候人确实跟野兽没什么两样。住在山洞里面,没有房子,打猎为生,所以伏羲,羲是野兽,靠打猎为生。到神农,生活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改变,不打猎了,打猎是游牧民族,没有一定的居住地方。到神农的时候才倡导种植,种植就是有土地了,现在讲农耕,农耕就是定居了,就不乱走,就定居了。神农是定居,定居慢慢就形成部落,人类的社会型态逐渐发展出来。由部落慢慢就形成城市,在从前城墙,城墙主要是防野兽的,不是防人的。因为那时候人少,野兽多,怕野兽伤人,筑围墙做防御。你看社会的发展你就晓得,从伏羲、神农,我们就真能够相信中国教育从那里就开始了。虽然打猎为生,也有仁慈,小的动物不杀,它刚刚才生长,不忍心,这是仁慈。到农耕时代,杀生就更少了。到时候自己也养这些畜生,就变成家畜,家里面养的。所以,仁义道德的念头就生起来。五伦是道,发现这个道是智慧,发现之后,人顺著道,这是德;道是自然现象,随顺大自然现象,这是德。父子的亲爱是道,父子是天伦,是道,不是人发明的,不是人创造的,父子亲爱是道,随顺道就是德。我们一般人讲天性,天然的,它就是这样的。随顺自然之道,这个生活是美满的,是幸福的;违背,违背就是悖逆,那就错误,那就造业,那就有恶报。说到这个地方,这就变成因果教育,随顺道德,善,善果,违背道德是恶报。因果教育也在五千年前就知道了,代代承传,一直到现在。
现在变化太大了,从农业走上工商业,农业社会的人很本分,尤其中国家庭是大家族,人孝亲爱家。所以家有家的道统,这个道统在家谱里面所看到的是家规、家训,代代承传。这是外国所没有的,中国特有的文化,能够维持几千年的和睦共处。自己谦卑,对别人尊敬,这一家才能和睦。愈是地位高的愈要谦卑,为什么?教你的下人。家里面的尊长,尊长谦卑,他底下的儿孙各个都学会了。在团体里面,领导人谦卑,他的下属也都学会了,就没有争执了,用现在俗一点的话,就没有冲突了,这个社会是和谐的。所以,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。而是在近百年之间,由於清廷晚年的腐化,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,把中国人对传统的自信心失掉,这才遭今天的劫难,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。我早年在台湾,有两个人讲得很清楚,一个是胡秋原先生,再来是方东美先生,如何恢复民族自信心,这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。他们虽然想做,缘不足,教授的身分,只能在学校讲学。我们那时候年轻不懂事,要是现在我就会劝他们出家,出家你讲经说法机会多了,你哪里都能讲,你就不受学校限制。在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出家,佛法是教育不知道,认为是宗教。寺院的活动都是经忏佛事、法会,没有想到,也就是没有真正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教学!如果这个大家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我相信那些学者专家统统出家了。我们建个寺庙,寺庙里头每天讲学、讲经,有这么多好老师,真正起很大的作用。可惜这个机缘失去,这些人都不在了,我们得到的承传非常有限。但是我们今天明白,搞清楚了,认真努力来做,所以现在的缘比上一代的好。尤其我们真正搞清楚之后,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家,不是说地球是一家,中国是一家,这还是小家庭,我们有最大的家庭,最大的家庭是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家,这我们认清楚了。
认清楚之后,自己要做到,认识清楚这是智慧,真实智慧。要怎么去做?『妙宝灵香以涂蓥』,这个「蓥」是透明、清净,我们一般讲的涂金,佛脸上要贴金,就这个意思。「妙宝灵香」都是形容教育,佛陀的教学。「涂蓥」是对众生,众生都是佛,我们要对佛脸上、佛身上去贴金,用这个比喻诸位就很好懂。不可以在佛身上涂粪,那个罪就大了。这就是最美好的给众生,决定不能够有伤害众生的念头,念头尚且没有,怎么可以有行为!怎样给他?自己必须示范,身教。像释迦牟尼佛一样,像孔子一样,以身作则,感化众生。什么是智?什么是福?什么是愚痴?什么是灾祸?众生不知道,就是他不知不觉。先知先觉的是佛菩萨,我们这些学生后知后觉,面对著许多不知不觉,我们要帮助他,就像先知先觉帮助我们一样。
我过去亲近三个老师,都是真正的大德,他们特别拨出时间来教我。我对他们,过去不认识,没有任何关系,跟他学习没有要一分钱的学费,不容易!我们今天弘扬佛法,如果要是订上价钱,我们怎么对得起老师!怎么对得起佛陀!把佛菩萨、老师的东西拿来当商品买卖,这个罪过重。十方的供养要用在做弘法利生的事业,不能享受!建道场,如果有缘分的话,我们理想当中的道场是茅蓬。茅蓬不要看那个样子,比不上高楼大厦那么华美,可是中国国画里面、山水画里面的茅蓬很多,那个茅蓬我住过,冬暖夏凉,非常舒服。
从前我们莲池大师,他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就在山上住茅蓬,都是自己动手,砍几棵小树架一下,上面搭上茅草,就在那里修行。以后被人发现,这个出家人不错,很有道行,仰慕他的都来跟他学。好,旁边再盖一个,慢慢盖多了,以后遇到斋主,这是富贵人家知道了,选个地方给你盖个大殿。莲池大师没有化缘,人家自动送来的,人多了,也需要有个大一点的地方,讲经说法。这样盖盖了不少,以后盖成寺庙,盖成丛林,没有设计,没有规划。你们如果到东天目山去看看,你们看那个房舍都很凌乱,没有规划,想在哪里盖就哪里盖一栋,都是原来的老地基。那是什么?昭明太子的时代,宝志公时代。这个好,能够遮蔽风雨,在山林树下居住,真正在养道。
物质生活里面不会起一点贪恋的心,帮助你放下。如果这些物质生活太富裕的话,人就起贪恋,贪恋就生烦恼,道心就没有了。有没有福不是在富丽堂皇的殿堂,真正的福是人的道心,这个要懂,决定是超过七宝宫殿,道心。从前老师常常跟我们说,不怕没有庙,只怕没有道,这个话要会听,不会听,它就不是一句好话,为什么?它来诱惑你。会听的人,不重视物质享受,重视在求道。道是什么?道是善心、善行,小道,我们开始要学的;再往上提升,叫破迷开悟,终极的是明心见性,走这个路子就对了。我们这一生要求的是明心见性,不是求升官发财,不是求名闻利养,绝对不是求富裕的生活,更不是求世间的福报。世间的福报包括生天,多少人学道为什么?为生天,知道天人的福报比人间大,寿命比人长间,没有脱离六道轮回。佛法的殊胜是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,不是说帮助你生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不是的。永脱轮回,永脱十法界,你要把这个目标、方向看清楚。这个叫佛道,成佛之道,菩提大道,要在这儿去迈进。
那就是此地七宝宫殿的种种妙宝庄严的比喻,这比喻恰当吗?恰当。因为人间天上所得的富贵是假的,这个我们在大乘教有这么长时间的薰习,都明白了,为什么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佛陀这个教训,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,时时刻刻都会想到,无论是顺境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贪恋的心没有了,心保持清净平等。逆境现前,恶缘现前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怨恨的心没有了,也得到清净平等。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,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,这个人有大智慧,这个人有大福德。
什么是真正的宝?大千世界七宝不能跟它相比,佛在大乘经里面,这个比喻太多!真正宝是自性的性德,自性里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。德,清净、平等、慈悲,无量的清净、无量的平等、无量的慈悲,是我们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从来也没有失去,只是现在有障碍,这个障碍障住我们不能得受用,有,不能得受用。智慧变成了无明,无明你要知道,我们现在是被无明障碍,你看天黑了,太阳下山了,我们看到外面一片漆黑。如果没有月亮、没有星、没有灯光,你就看到,那是什么?无明;佛说没有了,明没有了。可是你要晓得,自性本来是明的,大乘教常讲,你的自性是大光明藏。无明从哪来的?有原因的,佛说了,一念不觉。就是你起个心动个念,心里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只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就叫无明,这一起心动念,明就失掉;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,这个明你就看到了。
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里面记的有一段事情,老和尚在山上住茅蓬,茅蓬都是依附在寺庙,一个大寺庙,在旁边建小茅蓬,修行。因为寺庙庙会多,香客多,会扰乱你清净心,距离寺庙二、三里路,不太远,二、三里路搭个小茅蓬,人不会到那里去,可以清修。生活必需品,柴火是自己捡,这个不需要的,油盐米这些是要到寺庙去拿。菜,菜有的时候自己种,就不到寺庙去拿,可是米油盐一定要到寺庙去拿,寺庙供给,茅蓬是属於寺庙的。他老人家有一天到寺庙里面去,应该是拿这些东西。回来的时候是黄昏,但是天没有黑,他就回到茅蓬。在路上,他看到两个人,都认识,都是出家人,两个人,拿著灯笼从对面走过来。见到面就寒喧,那两个人就问他:虚老,天这么黑了,你怎么没有拿灯?老和尚一听这个,天果然黑了。没有人提醒他的时候,他的境界里头是黄昏,虽然没有太阳,看得很清楚。这句一提的时候马上就黑了,什么都看不见了。佛经上说的,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心里想的是黑暗,它就黑了;忘掉了,你在什么时候忘掉,那个明亮的程度永远保持。那我们想到,虚老和尚回茅蓬走路的时候,心地很清净,没有一个杂念,说明他心是定的。被人家一说,他念头起来,境界失掉了。
所以我们要知道,宇宙是明亮的,科学家也知道。科学家告诉我们,我们眼睛的功能很小,光的波也是无量无边,我们讲长波、短波,我们今天能见光的波度,比我们能见光波度长的见不到,比这个光波短的也见不到。你看现在的战争,夜晚战争,用紫外光,戴上紫外光眼镜,晚上就跟白天一样,他能看见,这是用科学来帮助。那我们就晓得了。所以佛光,就是你自性的光明,它能够透过任何物体,它没有障碍。不像日光,日光有障碍,一座山,走到山洞里面就看不见了。如果是自性的光明,挖再深的洞,里面是明亮的,它没有障碍。现在佛经上讲这个,我们相信,没有怀疑,也不会感觉到这个很不可思议,我们能够体会得到。我们这个能力失掉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人要是没有妄想,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,是一片光明,你的性德圆满现前,哪里会有障碍!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光,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叫无量光,佛无量光,极乐世界所有居民各个都是无量光,无量光、无量寿!这里头含义很深,我们这一生在此地,没有法子、没有能力证得,努力念佛求生净土。到极乐世界那真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无量光寿,就是性德现前。这个性德现前不是自己求的,这个要知道,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。你必须在他那个地方他能加持得了,你在这个地方他没法子加持,为什么?这里环境染污太严重,你到他那个地方那环境好,没有丝毫染污。
到他那里去的,挑选了去的,不像我们这个世间,我们世间是土生土长的,良莠不齐。他那儿是挑选的,不合格的不能去,你具备这个条件的,行。他条件也并不苛刻,也并不复杂,《无量寿经》上「三辈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这两篇经文讲得很清楚。基本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个要知道,净业三福,这是必须要具备的,「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、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」,「受持三皈、具足众戒、不犯威仪」,「发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读诵大乘、劝进行者」,这十一句做到了,这是先决条件。因为这一段经文是出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是佛对韦提希夫人说的。她看到极乐世界,想求生净土,问佛怎么去法。佛先告诉她,这三条净业正因就是你的基础。这个三条,我们今天用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十善业来落实,真叫踏踏实实。然后照经上,你要求生,你有这个基础了,经上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你看多简单!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他就能成功。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,前头没有基础,菩提心没发。很多人在这里产生误会,把净业三福忽略掉,只知道一向专念,不知道发菩提心,所以这个功夫不具足,他不能往生。这是要特别注意的。
菩提心怎么发得出来?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怎么发得出来?你要是有《弟子规》跟《感应篇》的基础,及十善业,很容易发起来;你没有这个东西,菩提心发不出来,你不妨去实验看看。所以,一定要从根本的根本下手。真干不需要很长的时间,我们在汤池培养这批老师,就是教他们落实弟子规,我给他们是四个月时间,没想到他们两个月就做到了。可见得,问题是你肯不肯真干,肯真干,不是难事,两个月就做到了。这个东西不是说能背,当然两个月他们都能背,不著重在能背,著重在能行。你把弟子规变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,把弟子规变成你待人接物的习惯,你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,你才具足成圣成贤、作佛作祖的根基。你有这个基础,有这个条件,学圣、学贤、学佛、学菩萨,你统统能做到。所以这个基础太重要,不能够疏忽。具足这个基础是大福德人,大智慧人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,它讲「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」,这三个要具足。因缘大家可以说都有,为什么?你接触佛法,皈依佛门,你看到净宗经典了,你也会跟大家一起念佛,或者自己念佛,这是因缘,因缘你有了。问题在哪里?问题在善根福德。什么是善根?过去我常讲,我讲得很浅显,善根是能信、能解,这是善根。什么是福德?能行、能证,我用信解行证解释善根福德。
对佛的教诲你要信,你也能理解,那么净业三福非常重要。净业三福第一条,孝亲尊师,《弟子规》;慈心不杀,《感应篇》;末后一句,《十善业道》。你能信、你能解,然后你能行,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,你能行!你条条都做到了,你没有违犯,然后再发菩提心,这个菩提心是什么?决定求生净土,亲近阿弥陀佛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说的,不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觉,不是这个,这是大乘经上讲的菩提心。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,印光大师佩服到五体投地,他说这是古来祖师从来没讲过的。给我们断除许多的疑惑,什么疑惑?我们看到很多不认识字的老阿公、老阿婆,也没听过经,也没学过教,什么都不懂,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弥陀佛,走的时候预知时至,甚至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瑞相希有,真往生了。好像跟净土三经对照,他没有具备,就念一句阿弥陀佛。蕅益大师这一解释,我们就明白了。他真正相信之后,他万缘放下,每天就干这么一桩事情,真的是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,决定求生,决定要亲近阿弥陀佛。你想想看,这个念头里有没有具足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?统统具足。他是真诚心,他不是妄心;他里头不夹杂,没有妄念,清净;他把万缘都放下,这是平等;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,一直念下去,一心一意亲近阿弥陀佛,是最大的智慧,也是最大的慈悲。为什么?成就自己,他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,这是菩提心,真具足。但是他不知道,他已经具备了,他不知道。
这个我们要懂,看懂之后我们要学。所以古人常讲,无上菩提,唯有上智与下愚不移,这两种人好教。上智是什么?你说,他通,上上根人,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,那马上就通了,好教。下愚就是阿公阿婆,他什么也不懂,你教他念,他就老实念,最后真成功了。这两种人最好教,最麻烦的是当中的,不上不下,最难教。烦恼多多,意见多多,烦恼多多是烦恼障,意见多多是所知障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是为当中这些人的,不是这两头的,上上根跟下愚,不是对他们的,他们只要一次教学就成功了,问题解决了。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佛陀的慈悲,真正是来帮助我们,我们要感恩。
我们要修多善根、多福德,自己有善根福德,还要重视多因缘,多因缘就是多帮助别人,自己缘具足,我们要多帮助别人。现在帮助别人,利用高科技方便太多了。所以我们常常想著,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的缘分,众生的福报。我们自己有卫星电视台,有宽频的网路,能有十几个真正志同道合,万缘放下,一心向往极乐世界,我们共同在一起学习。佛法是教学,我们天天在研究、天天在探讨、天天在学习。念佛的事情可以不必,他们自己会念,就像佛陀在世一样,把它传播出去,全世界都能收看到,佛度有缘人。
我们所学的、所讲的都把它编成书本,广泛流通,做成光碟,变成书本,那就比佛陀在世还要殊胜,佛陀在世没有这么多工具。那就真的是大福德、大因缘,成就众生的大善根,真的是普度。经教也不必多,往生经,古人讲净宗的经典叫往生经,往生极乐世界的,三经一论。现在祖师加上两种,五经一论。彭际清居士他也是念佛往生净土的,《净土圣贤录》里有他的名字。他说的,这从来没有人说过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中本《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就是大《阿弥陀经》,没人说过。他说了,我们读读这部经,想一想,他说的话对不对?很有道理。这部经确实是《无量寿经》的细讲,《华严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真的是大本《无量寿经》。我曾经告诉不少同修,你要把《无量寿经》讲好,一定要学《华严》,学了《华严经》,去讲《无量寿经》,那才讲得精采。同时,《华严》跟净土结合了,没有人敢轻视净土。这个工作莲池大师做的。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,明朝末年,那时候禅的风气很盛,大师看出来了。不但他看出来了,他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,永明延寿大师就看出来了,永明延寿是第六代,已经看出来了。修禅的人多,成就的人太少,不是上上根人,禅不得力。所以六祖,这是永明延寿大师,编了一套书《宗镜录》,指出佛法心为宗,心净则佛土净,指示我们,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。他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的,这么一个人,晚年回到净土,专修净土,他做榜样给大家看。后人所说,永明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做这个示现。这是对禅宗的,把禅不得力的引归到净土,你会成就。
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,他对教来的,对禅、对教,他的方法是用《华严》来注解《阿弥陀经》,就是《弥陀经疏钞》。《弥陀经疏钞》注解的全是《华严》的架子,这样把《阿弥陀经》提升到跟《华严经》平等,这是他做的。他以后,不到一百年,几十年之间,彭际清就讲得更明白了。告诉我们,《华严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大本,《无量寿经》是《华严经》的中本,《阿弥陀经》是《华严经》的小本。他把这三部经看成一部,内容完全相同,解释有广略不同。最简单的介绍,提纲挈领的,是《弥陀经》,再详细一点说明,是《无量寿经》,讲得最详细、最透彻的是《华严经》,一部经!这样把净土大幅度的提升,他是净土中兴的大师,那时候净土很衰,他把它复兴了,这个都真正是大福德、大智慧。契入这个境界,你才能得佛光注照,佛力加持。
我们能不能得到?能,决定能。得到多少不一样,多少是看你修行的功夫,你功夫深你得到的多,功夫浅你得到的少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佛光有显加、有冥加,显是你真的看到;冥,你没有看到,可是你读经的时候,你发现经文里头有新的意思出来。过去看没看出来,现在突然看出来了,这是佛光冥冥当中加持的,你能在这个地方体会到。我们都知道,佛菩萨讲经的时候,那时候没有经书,佛菩萨讲经也没有准备,也没有找参考资料,他什么都没有。他怎么说出来的?他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这个你一定要懂。六祖说得很好,这是惠能大师,如来经教非关文字,跟文字没有关系,它是心性。你要是明心见性,你说《华严》会跟佛的《华严》一样,没有两样,佛佛道同!那么你看释迦牟尼佛的《华严经》,那是做什么用处?给你印证的,我的看法跟他是不是一样的,完全一样。释迦说的就是你自己说的,你自己说的就是释迦说的,叫佛佛道同。什么时候才同?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就同。阿罗汉还不同,因为阿罗汉只破了执著,妄想分别没破,能接近一些,不完全同。菩萨接近的更多,还是不完全同,菩萨把分别去掉,妄想没断。什么时候你把妄想也断掉了,完全相同。
妄想断了是什么境界?《华严经》上的初住菩萨境界。所以初住菩萨用心跟佛就完全相同,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。诸位要知道,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贤首菩萨,是十法界里面的佛,他无明没破,他不是真佛,无明破了才是真佛。所以天台大师判教,他是相似即佛,相似,很像,不是真的。就是他无明没破,也就是妄想,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,他还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没有了,就是妄想没有,真佛,叫分证即佛,真佛。虽是真佛,他带著无始无明的习气,无明是破了,无明习气在。这个习气不碍事,习气也没办法断,随著时间慢慢自然就没有了,不能刻意去断,刻意去断你又起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古人说此处用不得力,因为你一用力,你就有妄想分别执著,你马上就回头了。到这个时候一切都随其自然。
修行修什么?修行是度化众生,像「普门品」里所说,千处祈求千处应,遍法界虚空界,哪个地方有感,他自然就应,那就是他修行的。这个修行就是《华严经》末后叫历事炼心,你在这里头磨炼什么?磨炼习气,把习气磨炼掉。历事炼心是磨炼习气,绝不是有心的,绝对没动念。这是见性菩萨应化在十法界,成就自己,成就众生。他应化在十法界,八相成道,应以佛身得度,他就现佛身为他说法;现应身可以,现化身也可以,应以菩萨身就现菩萨身。这个应不是自己的意思,自己没有意思,自己有意思就起心动念了,那就不是真佛了。永远不会起心动念,是众生,《楞严经》上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众生的意思。他想见什么,他就现什么,他想见天主,他就现天主,想见耶稣,就现耶稣,想见地藏菩萨,他就现地藏。你心里面想就是感,「我没有想,他就来了!」是有,那个想你没有发现,非常微细,自己根本不知道,叫冥感,他来应是显应。
这个事情我们也有个好的例子,周邦道老居士的夫人见地藏菩萨。她没有接触过佛教,她什么都不懂。为什么地藏菩萨到她家去?去化缘,这是冥感显应。抗战胜利之后,他们回到南京,住在南京,南京的房子是庭院,外面是很大的院子,树木很多,大门进去到二门还有一段距离。二门里面有小庭院,才是他的居住地方,我去参观了一次。周老师,抗战期间他是国立第三中学校长,我在学校做学生,我们是师生关系,他的夫人我们叫师母,他的小孩我们都是同学。周师母就跟我说这个故事,她说有这么一天,家里来了一个和尚,问他从哪里来的?九华山来的。问他来干什么?化缘。那你要什么?五斤香油。我们师母没给他,没给他他就走了。走了之后,她忽然想起来,我们家里三道门,门没有开,他怎么进来的?走了也没有人给他开门,他到哪里去了?这个疑团多少年她不能解决,他到底是什么人?那不是假的,不是作梦,她真的发现这个人到家里来,还说了这些话。
以后到台湾,住在台中,李老师创办台中佛教莲社,距离他们不远,这样常常就认识了。把这个事情问李老师,李老师说那个和尚是地藏菩萨,不是别人。你想想看,到你家里,庭院那么深,三道的门又没有开,他能进得来,走的时候就没有了,化身,地藏菩萨化身。这个当然是有感,他才有应,这个感是你过去世的因缘,你自己现在好像没有起心动念,实际上是有,你自己不知道,非常微微的波动,简直看不出来。这个我们晓得,阿赖耶识里头那个一念不觉,那是非常微细。佛在经上说,什么人能看得出来?佛说八地菩萨,八地菩萨那么深的定功,看到阿赖耶极微细的波动。那个波动就是一念无明,就是一念不觉,不是简单,到八地菩萨才看到。也就是说,历事炼心已经把无明习气差不多快断尽了。四十一品到八地,八、九、十、等觉、妙觉,距离成佛的位次,只四个位次。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四个位次,这个时候你才看到阿赖耶识的真相。一念不觉把本性变成阿赖耶,八地菩萨看到,七地还看不到。所以真的有感,要不然他怎么会应。
像这样感应的事情,我们听说很多,经书里头记载也很多。可是理很深,理是什么?唯心所现,你有感,那有应,应还是你自性,没有离开自性。即使到西方极乐世界,见到阿弥陀佛了,见到诸大菩萨,全是自性现的,法外无心,心外无法。所以我们前面讲,真正明白之后,整个宇宙是自己!我讲一家人还外了一点,整个宇宙是一家人,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现的。你所看到一切的现象是自性变的现象,离开自性什么都没有。所以这个要懂。这就讲到自爱,所以爱人是爱自己,不爱别人是不自爱。这个话意思很深,懂得的人确实不多。为什么?他迷失了自性,不了解事实真相。诸佛菩萨,我们凡夫眼光来看,为什么那么苦口婆心的来帮助众生?他帮助自己,不是帮助众生。众生是自己心现的,我们身上有痛痒,他自自然然,左手有痛痒,右手一定去帮它忙,这还有什么条件,还谈什么原因?自性。
『非无德者所能处』,不是没有智慧、没有德行的人他能遇到,他遇不到,他也见不到,这就是讲没有缘分,缘就是要有福德、要有智慧。这首偈是从有福德跟无福德来比喻,下面一首偈是法合,法合里头不用佛,用大士。好!因为大士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亦复如是,跟佛没有两样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无方大用」第八段,「明毛光照益三昧门」,第四段,大段里面的第四段「释成分齐」,最后的两首偈,从最后的两首偈看起:
【摩尼宫殿及辇乘。妙宝灵香以涂蓥。有福德者自然备。非无德者所能处。大士光明亦如是。有深智者咸照触。邪信劣解凡愚人。无有能见此光明。】
这两首,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虽然不多,说得很清楚,「后宝严喻,喻光正益,明法宝常存,由福无福,有处不处」。这个比喻四首,前面两首是比喻能见、不能见,比喻见、不见,这两首是讲利益,这个利益得要有福,没有福你得不到。福跟慧是连在一起的,有福一定有慧,有慧一定有福,这是大乘教里面的,跟世间不一样。世间实在讲,有福没有慧,在佛法里叫痴福。总还是轮回心,起心动念轮回心,轮回心必然造轮回业,出不了六道。大多数是没有遇到正法,没有亲近善友。有福的人造不善业的多,造善业的少,所以福享尽了,纵然有余福,他还会到人间来,到人间来就一代比一代差了。为什么?他福享完了,后面福小,没有前面大。第一世来享福的时候做了帝王,第二世再投胎到人类,可能当个县长,再往下去,遇不到善知识,就没福了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偈颂里面,『摩尼宫殿及辇乘』,我们要晓得,它是以七宝来表法,「摩尼」是七宝,「宫殿」表什么?清凉大师注解好,他说「喻光正益」,真正的利益。后面这一句跟我们解释了,明法宝常存,它是表法的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宫殿,不但宫殿没有,平房也没有,说老实话,连个帐篷也没有,完全是露天的。他在哪个地方讲经说法,那儿就是大乘。「辇乘」是比喻行化,他到什么地方去教化众生,从这座山到那座山,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。「辇乘」是交通工具,辇是人抬的轿子,这都是讲帝王时代的,帝王时代的轿子,八个人抬的,前面四个,后面四个。大乘,他们这个轿子四个人抬,这叫辇,乘是马。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,确实他是周游列国,弘法利生,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骑过马。为什么?佛对一切众生慈悲,怎么忍心去骑它,让它来驮著走?他老人家在没有出家之前,骑马,太子;离开皇宫之后,他的旅行都是徒步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给我们做示范,一生当中种种示现是为后学,学他那个样子就有福德;不学他那个样子,你纵有福德,那个福德怕在这一世享完了,享完就没有了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佛常常教人要惜福,培福很重要,惜福更重要。佛的福报是没有边际的,称性的,他何必要这样做?那我们就晓得,他的用意没有别的,以身作则。树底下,那就是摩尼宫殿,步行就是辇乘,又何况佛有那么多的常随弟子,排起队来很长,一千多人。
佛灭度之后,确实后世的弟子福报比佛大,智慧道行不如佛,可是福报确实现前了。为什么?佛教传出去之后,古时候这些帝王大臣没有不尊敬的。佛不在世,尊敬佛的弟子,因为佛法是由弟子们的承传。这些弟子确实有修有证,证罗汉的太多了,证法身菩萨这个地位的也不在少数。我们常常读到的无著、天亲,都是初地的菩萨,都登地了,三贤菩萨就更多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确实是名符其实的天人师,不但人间尊重,天人尊重,感动到天王、天神来护法。这在佛门史书里面记载很多,这是说明确实他有智慧,他有福德。虽接受帝王大臣的供养,他供养来你不能不接受。再一个,确实世尊之后这些弟子福不如佛。从哪里看?就是身体健康,这个比不上。佛能够长年夜宿在野外,所谓是日晒雨淋,他都能受得了。在这方面来说,我们现代人居住的环境,出门有车,好像比从前福报大得多。可是现在人身体很脆弱,禁不得一点风寒,吃一点不干净的东西马上就生病。那你想想,佛过去的生活都是托钵,给什么吃什么,他也不生病。而且那么多人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天出去托钵,托回来之后,这些饭菜都混在一起,再取来吃,所谓是一钵千家饭,真的,不是假的。确实是一千以上到二、三千家,那现在人讲,这卫生吗?而且从托钵,进城乡镇去托钵,回来吃饭,你就想想,那个饭菜都凉了,天天吃冷饭,他不生病。所以这方面你就明了,真正的福报是什么?身体健康长寿,这是真正福报!他们的生活确实是到清净平等的境界里面去了;换句话说,也是真正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如果不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做不到。
后世这些弟子们,证得果位的,修行证果的那没有话说,可以说他们也在不同时代示现。所以佛法是活的,不是死的,这点我们要懂得。佛告诉我们,无有定法可说;换句话说,我们学佛,也没有定法可学,八万四千法门你可以自由选择,这就是没有定法。八万四千也是表法的,实际上讲,无量法门。无量法门包括佛没有说的,佛没有说的是不是佛法?还是佛法,可是你不认识。你要不懂得真相,我们只能依佛陀教导的,经典要依佛陀的,如果不依佛陀的,会走错路。你真正懂得真相的,佛说了,所有一切外道经典,不是外道书,都是佛书。
这一句经文告诉我们,佛菩萨在世间应化的真相,那么你要能体会到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。不同的根性,所讲的法不一样,虽不一样,他方向、目标是一致的,这里头有浅深差别,决定是通达无上菩提。不过一般人不知道,譬如上小学,小学念书,终极的目标是要拿博士学位的。上小学的人没有想到什么博士学位,没想到,父母跟老师知道,小朋友不知道。这些我们在他教学里细心去体会、观察,才晓得他教的这个东西是活的,活活泼泼的,不是死呆板的,用现在的话说,本土化跟现代化。古老印度佛弟子的生活,也就是出家人,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完全放弃了,为什么?传到中国来,中国这个地方气候跟印度不一样,印度是热带,中国北方是寒带。中原四季分明,三衣决定不能保暖,印度三衣可以,中国不行。所以到中国,就完全要用中国方式来生活,饮食起居都用中国的,穿著是中国人的服装,中国人看到欢喜,很容易接受,受到中国人尊重。居住,中国式的宫殿,你看寺院庵堂它的建筑都是宫殿式的建筑。在从前宫殿只有皇家才可以用,平民是决定不可以的,皇家。佛、佛的弟子是皇上的老师,所以他居住可以跟皇家相同。这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,这也是事实,因为佛教传到中国来,是中国皇帝派特使在西域请来的,不是随便传过来的,是皇上派使节去请,礼请,是以国师的身分光临中国。跟中国朝野一接触,确实能成为师表。中国固有的儒跟道,也开过不少会,互相在一块讨论。
这以后很难得,中国虽然有三教,三教成为一体。所以在这两千多年来,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年,古人说得好,在中国真正找一个纯佛、纯道、纯儒,找不到。中国人好学,儒他也学道,他也学佛;佛也学儒,也学道。表面是有儒释道,实际上它是圆融的,它通,在学术上确实有相辅相成。教化这个地区众生,这个地区众生有福德!福德谁带来的?帝王带来的。帝王怎么会出现在这个世间?人民有福德,所以这个要懂。人民都能够修福积德,自然就有感应,感应圣贤人出现在世间,做国家领导人。如果这个地区人民没有福报,所感得的领导人就是暴君,就是会给人民带来苦难。如果是圣君明王,他给众生带来的是福报。福报里面最大的是什么?给诸位说,不是财富,财富那是其次的,最重要是教育。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这个地区的居民各个都是仁人君子,这个国土就是佛国土了。
中国会感得佛到中国来行化,以后在中国真的它就生根了,茁壮、开花、结果,这个果超过印度。这个道理要懂。这是我们老祖宗所积的福德,也就是中国至少在五千年前,老祖宗就重视教育,教人什么?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在事相上,落实在生活当中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。所以佛到中国来,有这么好的一个基础,人民受过这些基础教育,非常容易接受大乘佛法,确实把自己的灵性提升、道德提升、智慧也提升。因为中国古人所讲的确实是这五个科目,这五个科目,后面是两个现代的名词,有,祖宗教诲里头有,佛经里头更具足。伦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哲学、科学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都读到。
这五个科目,儒有,道也有,可是讲到究竟圆满的是佛。怎么知道他讲得究竟圆满?儒跟道没有讲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没讲到。儒没有讲到人本来是圣人,道没有说到人人都是神仙,没讲到。唯有佛说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才究竟圆满,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了。你不要有自卑感,你是佛,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佛说有原因,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,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,你才变成这个样子。妄想分别执著就好比是染污,你看我们的地球多么美好,你看古人对於地球的赞叹,古人没有讲地球,山河大地,风俗习惯,人民生活的赞美,你就看到了。可是现在为什么没有了?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多灾多难。古时候虽然有这些灾难,很少,这些灾难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记载,很少,灾害不大。没有像现在,灾难这么普遍,这么频繁,这么严重,没有过。那什么原因?古时候人心清净,纯朴,伦理道德的观念多!三毒十恶的念头少,不能说没有,有,少,比例起来少,仁义道德总是占多。所以佛给我们讲境随心转,这个心是什么?这个地区、这个地球上的居民,所有住的人他的心态。所以,从前人心比现在善良。为什么现在人心不善,从前人善?也有原因。从前人会教,代代相传,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的祖宗,由佩服你才会景仰。
伏羲氏这是五千年前,那时候人确实跟野兽没什么两样。住在山洞里面,没有房子,打猎为生,所以伏羲,羲是野兽,靠打猎为生。到神农,生活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改变,不打猎了,打猎是游牧民族,没有一定的居住地方。到神农的时候才倡导种植,种植就是有土地了,现在讲农耕,农耕就是定居了,就不乱走,就定居了。神农是定居,定居慢慢就形成部落,人类的社会型态逐渐发展出来。由部落慢慢就形成城市,在从前城墙,城墙主要是防野兽的,不是防人的。因为那时候人少,野兽多,怕野兽伤人,筑围墙做防御。你看社会的发展你就晓得,从伏羲、神农,我们就真能够相信中国教育从那里就开始了。虽然打猎为生,也有仁慈,小的动物不杀,它刚刚才生长,不忍心,这是仁慈。到农耕时代,杀生就更少了。到时候自己也养这些畜生,就变成家畜,家里面养的。所以,仁义道德的念头就生起来。五伦是道,发现这个道是智慧,发现之后,人顺著道,这是德;道是自然现象,随顺大自然现象,这是德。父子的亲爱是道,父子是天伦,是道,不是人发明的,不是人创造的,父子亲爱是道,随顺道就是德。我们一般人讲天性,天然的,它就是这样的。随顺自然之道,这个生活是美满的,是幸福的;违背,违背就是悖逆,那就错误,那就造业,那就有恶报。说到这个地方,这就变成因果教育,随顺道德,善,善果,违背道德是恶报。因果教育也在五千年前就知道了,代代承传,一直到现在。
现在变化太大了,从农业走上工商业,农业社会的人很本分,尤其中国家庭是大家族,人孝亲爱家。所以家有家的道统,这个道统在家谱里面所看到的是家规、家训,代代承传。这是外国所没有的,中国特有的文化,能够维持几千年的和睦共处。自己谦卑,对别人尊敬,这一家才能和睦。愈是地位高的愈要谦卑,为什么?教你的下人。家里面的尊长,尊长谦卑,他底下的儿孙各个都学会了。在团体里面,领导人谦卑,他的下属也都学会了,就没有争执了,用现在俗一点的话,就没有冲突了,这个社会是和谐的。所以,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。而是在近百年之间,由於清廷晚年的腐化,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,把中国人对传统的自信心失掉,这才遭今天的劫难,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。我早年在台湾,有两个人讲得很清楚,一个是胡秋原先生,再来是方东美先生,如何恢复民族自信心,这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。他们虽然想做,缘不足,教授的身分,只能在学校讲学。我们那时候年轻不懂事,要是现在我就会劝他们出家,出家你讲经说法机会多了,你哪里都能讲,你就不受学校限制。在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出家,佛法是教育不知道,认为是宗教。寺院的活动都是经忏佛事、法会,没有想到,也就是没有真正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教学!如果这个大家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我相信那些学者专家统统出家了。我们建个寺庙,寺庙里头每天讲学、讲经,有这么多好老师,真正起很大的作用。可惜这个机缘失去,这些人都不在了,我们得到的承传非常有限。但是我们今天明白,搞清楚了,认真努力来做,所以现在的缘比上一代的好。尤其我们真正搞清楚之后,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家,不是说地球是一家,中国是一家,这还是小家庭,我们有最大的家庭,最大的家庭是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家,这我们认清楚了。
认清楚之后,自己要做到,认识清楚这是智慧,真实智慧。要怎么去做?『妙宝灵香以涂蓥』,这个「蓥」是透明、清净,我们一般讲的涂金,佛脸上要贴金,就这个意思。「妙宝灵香」都是形容教育,佛陀的教学。「涂蓥」是对众生,众生都是佛,我们要对佛脸上、佛身上去贴金,用这个比喻诸位就很好懂。不可以在佛身上涂粪,那个罪就大了。这就是最美好的给众生,决定不能够有伤害众生的念头,念头尚且没有,怎么可以有行为!怎样给他?自己必须示范,身教。像释迦牟尼佛一样,像孔子一样,以身作则,感化众生。什么是智?什么是福?什么是愚痴?什么是灾祸?众生不知道,就是他不知不觉。先知先觉的是佛菩萨,我们这些学生后知后觉,面对著许多不知不觉,我们要帮助他,就像先知先觉帮助我们一样。
我过去亲近三个老师,都是真正的大德,他们特别拨出时间来教我。我对他们,过去不认识,没有任何关系,跟他学习没有要一分钱的学费,不容易!我们今天弘扬佛法,如果要是订上价钱,我们怎么对得起老师!怎么对得起佛陀!把佛菩萨、老师的东西拿来当商品买卖,这个罪过重。十方的供养要用在做弘法利生的事业,不能享受!建道场,如果有缘分的话,我们理想当中的道场是茅蓬。茅蓬不要看那个样子,比不上高楼大厦那么华美,可是中国国画里面、山水画里面的茅蓬很多,那个茅蓬我住过,冬暖夏凉,非常舒服。
从前我们莲池大师,他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就在山上住茅蓬,都是自己动手,砍几棵小树架一下,上面搭上茅草,就在那里修行。以后被人发现,这个出家人不错,很有道行,仰慕他的都来跟他学。好,旁边再盖一个,慢慢盖多了,以后遇到斋主,这是富贵人家知道了,选个地方给你盖个大殿。莲池大师没有化缘,人家自动送来的,人多了,也需要有个大一点的地方,讲经说法。这样盖盖了不少,以后盖成寺庙,盖成丛林,没有设计,没有规划。你们如果到东天目山去看看,你们看那个房舍都很凌乱,没有规划,想在哪里盖就哪里盖一栋,都是原来的老地基。那是什么?昭明太子的时代,宝志公时代。这个好,能够遮蔽风雨,在山林树下居住,真正在养道。
物质生活里面不会起一点贪恋的心,帮助你放下。如果这些物质生活太富裕的话,人就起贪恋,贪恋就生烦恼,道心就没有了。有没有福不是在富丽堂皇的殿堂,真正的福是人的道心,这个要懂,决定是超过七宝宫殿,道心。从前老师常常跟我们说,不怕没有庙,只怕没有道,这个话要会听,不会听,它就不是一句好话,为什么?它来诱惑你。会听的人,不重视物质享受,重视在求道。道是什么?道是善心、善行,小道,我们开始要学的;再往上提升,叫破迷开悟,终极的是明心见性,走这个路子就对了。我们这一生要求的是明心见性,不是求升官发财,不是求名闻利养,绝对不是求富裕的生活,更不是求世间的福报。世间的福报包括生天,多少人学道为什么?为生天,知道天人的福报比人间大,寿命比人长间,没有脱离六道轮回。佛法的殊胜是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,不是说帮助你生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不是的。永脱轮回,永脱十法界,你要把这个目标、方向看清楚。这个叫佛道,成佛之道,菩提大道,要在这儿去迈进。
那就是此地七宝宫殿的种种妙宝庄严的比喻,这比喻恰当吗?恰当。因为人间天上所得的富贵是假的,这个我们在大乘教有这么长时间的薰习,都明白了,为什么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佛陀这个教训,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,时时刻刻都会想到,无论是顺境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贪恋的心没有了,心保持清净平等。逆境现前,恶缘现前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怨恨的心没有了,也得到清净平等。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,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,这个人有大智慧,这个人有大福德。
什么是真正的宝?大千世界七宝不能跟它相比,佛在大乘经里面,这个比喻太多!真正宝是自性的性德,自性里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。德,清净、平等、慈悲,无量的清净、无量的平等、无量的慈悲,是我们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从来也没有失去,只是现在有障碍,这个障碍障住我们不能得受用,有,不能得受用。智慧变成了无明,无明你要知道,我们现在是被无明障碍,你看天黑了,太阳下山了,我们看到外面一片漆黑。如果没有月亮、没有星、没有灯光,你就看到,那是什么?无明;佛说没有了,明没有了。可是你要晓得,自性本来是明的,大乘教常讲,你的自性是大光明藏。无明从哪来的?有原因的,佛说了,一念不觉。就是你起个心动个念,心里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只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就叫无明,这一起心动念,明就失掉;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,这个明你就看到了。
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里面记的有一段事情,老和尚在山上住茅蓬,茅蓬都是依附在寺庙,一个大寺庙,在旁边建小茅蓬,修行。因为寺庙庙会多,香客多,会扰乱你清净心,距离寺庙二、三里路,不太远,二、三里路搭个小茅蓬,人不会到那里去,可以清修。生活必需品,柴火是自己捡,这个不需要的,油盐米这些是要到寺庙去拿。菜,菜有的时候自己种,就不到寺庙去拿,可是米油盐一定要到寺庙去拿,寺庙供给,茅蓬是属於寺庙的。他老人家有一天到寺庙里面去,应该是拿这些东西。回来的时候是黄昏,但是天没有黑,他就回到茅蓬。在路上,他看到两个人,都认识,都是出家人,两个人,拿著灯笼从对面走过来。见到面就寒喧,那两个人就问他:虚老,天这么黑了,你怎么没有拿灯?老和尚一听这个,天果然黑了。没有人提醒他的时候,他的境界里头是黄昏,虽然没有太阳,看得很清楚。这句一提的时候马上就黑了,什么都看不见了。佛经上说的,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心里想的是黑暗,它就黑了;忘掉了,你在什么时候忘掉,那个明亮的程度永远保持。那我们想到,虚老和尚回茅蓬走路的时候,心地很清净,没有一个杂念,说明他心是定的。被人家一说,他念头起来,境界失掉了。
所以我们要知道,宇宙是明亮的,科学家也知道。科学家告诉我们,我们眼睛的功能很小,光的波也是无量无边,我们讲长波、短波,我们今天能见光的波度,比我们能见光波度长的见不到,比这个光波短的也见不到。你看现在的战争,夜晚战争,用紫外光,戴上紫外光眼镜,晚上就跟白天一样,他能看见,这是用科学来帮助。那我们就晓得了。所以佛光,就是你自性的光明,它能够透过任何物体,它没有障碍。不像日光,日光有障碍,一座山,走到山洞里面就看不见了。如果是自性的光明,挖再深的洞,里面是明亮的,它没有障碍。现在佛经上讲这个,我们相信,没有怀疑,也不会感觉到这个很不可思议,我们能够体会得到。我们这个能力失掉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人要是没有妄想,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,是一片光明,你的性德圆满现前,哪里会有障碍!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光,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叫无量光,佛无量光,极乐世界所有居民各个都是无量光,无量光、无量寿!这里头含义很深,我们这一生在此地,没有法子、没有能力证得,努力念佛求生净土。到极乐世界那真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无量光寿,就是性德现前。这个性德现前不是自己求的,这个要知道,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。你必须在他那个地方他能加持得了,你在这个地方他没法子加持,为什么?这里环境染污太严重,你到他那个地方那环境好,没有丝毫染污。
到他那里去的,挑选了去的,不像我们这个世间,我们世间是土生土长的,良莠不齐。他那儿是挑选的,不合格的不能去,你具备这个条件的,行。他条件也并不苛刻,也并不复杂,《无量寿经》上「三辈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这两篇经文讲得很清楚。基本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个要知道,净业三福,这是必须要具备的,「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、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」,「受持三皈、具足众戒、不犯威仪」,「发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读诵大乘、劝进行者」,这十一句做到了,这是先决条件。因为这一段经文是出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是佛对韦提希夫人说的。她看到极乐世界,想求生净土,问佛怎么去法。佛先告诉她,这三条净业正因就是你的基础。这个三条,我们今天用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十善业来落实,真叫踏踏实实。然后照经上,你要求生,你有这个基础了,经上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你看多简单!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他就能成功。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,前头没有基础,菩提心没发。很多人在这里产生误会,把净业三福忽略掉,只知道一向专念,不知道发菩提心,所以这个功夫不具足,他不能往生。这是要特别注意的。
菩提心怎么发得出来?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怎么发得出来?你要是有《弟子规》跟《感应篇》的基础,及十善业,很容易发起来;你没有这个东西,菩提心发不出来,你不妨去实验看看。所以,一定要从根本的根本下手。真干不需要很长的时间,我们在汤池培养这批老师,就是教他们落实弟子规,我给他们是四个月时间,没想到他们两个月就做到了。可见得,问题是你肯不肯真干,肯真干,不是难事,两个月就做到了。这个东西不是说能背,当然两个月他们都能背,不著重在能背,著重在能行。你把弟子规变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,把弟子规变成你待人接物的习惯,你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,你才具足成圣成贤、作佛作祖的根基。你有这个基础,有这个条件,学圣、学贤、学佛、学菩萨,你统统能做到。所以这个基础太重要,不能够疏忽。具足这个基础是大福德人,大智慧人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,它讲「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」,这三个要具足。因缘大家可以说都有,为什么?你接触佛法,皈依佛门,你看到净宗经典了,你也会跟大家一起念佛,或者自己念佛,这是因缘,因缘你有了。问题在哪里?问题在善根福德。什么是善根?过去我常讲,我讲得很浅显,善根是能信、能解,这是善根。什么是福德?能行、能证,我用信解行证解释善根福德。
对佛的教诲你要信,你也能理解,那么净业三福非常重要。净业三福第一条,孝亲尊师,《弟子规》;慈心不杀,《感应篇》;末后一句,《十善业道》。你能信、你能解,然后你能行,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,你能行!你条条都做到了,你没有违犯,然后再发菩提心,这个菩提心是什么?决定求生净土,亲近阿弥陀佛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说的,不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觉,不是这个,这是大乘经上讲的菩提心。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,印光大师佩服到五体投地,他说这是古来祖师从来没讲过的。给我们断除许多的疑惑,什么疑惑?我们看到很多不认识字的老阿公、老阿婆,也没听过经,也没学过教,什么都不懂,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弥陀佛,走的时候预知时至,甚至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瑞相希有,真往生了。好像跟净土三经对照,他没有具备,就念一句阿弥陀佛。蕅益大师这一解释,我们就明白了。他真正相信之后,他万缘放下,每天就干这么一桩事情,真的是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,决定求生,决定要亲近阿弥陀佛。你想想看,这个念头里有没有具足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?统统具足。他是真诚心,他不是妄心;他里头不夹杂,没有妄念,清净;他把万缘都放下,这是平等;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,一直念下去,一心一意亲近阿弥陀佛,是最大的智慧,也是最大的慈悲。为什么?成就自己,他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,这是菩提心,真具足。但是他不知道,他已经具备了,他不知道。
这个我们要懂,看懂之后我们要学。所以古人常讲,无上菩提,唯有上智与下愚不移,这两种人好教。上智是什么?你说,他通,上上根人,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,那马上就通了,好教。下愚就是阿公阿婆,他什么也不懂,你教他念,他就老实念,最后真成功了。这两种人最好教,最麻烦的是当中的,不上不下,最难教。烦恼多多,意见多多,烦恼多多是烦恼障,意见多多是所知障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是为当中这些人的,不是这两头的,上上根跟下愚,不是对他们的,他们只要一次教学就成功了,问题解决了。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佛陀的慈悲,真正是来帮助我们,我们要感恩。
我们要修多善根、多福德,自己有善根福德,还要重视多因缘,多因缘就是多帮助别人,自己缘具足,我们要多帮助别人。现在帮助别人,利用高科技方便太多了。所以我们常常想著,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的缘分,众生的福报。我们自己有卫星电视台,有宽频的网路,能有十几个真正志同道合,万缘放下,一心向往极乐世界,我们共同在一起学习。佛法是教学,我们天天在研究、天天在探讨、天天在学习。念佛的事情可以不必,他们自己会念,就像佛陀在世一样,把它传播出去,全世界都能收看到,佛度有缘人。
我们所学的、所讲的都把它编成书本,广泛流通,做成光碟,变成书本,那就比佛陀在世还要殊胜,佛陀在世没有这么多工具。那就真的是大福德、大因缘,成就众生的大善根,真的是普度。经教也不必多,往生经,古人讲净宗的经典叫往生经,往生极乐世界的,三经一论。现在祖师加上两种,五经一论。彭际清居士他也是念佛往生净土的,《净土圣贤录》里有他的名字。他说的,这从来没有人说过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中本《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就是大《阿弥陀经》,没人说过。他说了,我们读读这部经,想一想,他说的话对不对?很有道理。这部经确实是《无量寿经》的细讲,《华严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真的是大本《无量寿经》。我曾经告诉不少同修,你要把《无量寿经》讲好,一定要学《华严》,学了《华严经》,去讲《无量寿经》,那才讲得精采。同时,《华严》跟净土结合了,没有人敢轻视净土。这个工作莲池大师做的。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,明朝末年,那时候禅的风气很盛,大师看出来了。不但他看出来了,他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,永明延寿大师就看出来了,永明延寿是第六代,已经看出来了。修禅的人多,成就的人太少,不是上上根人,禅不得力。所以六祖,这是永明延寿大师,编了一套书《宗镜录》,指出佛法心为宗,心净则佛土净,指示我们,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。他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的,这么一个人,晚年回到净土,专修净土,他做榜样给大家看。后人所说,永明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做这个示现。这是对禅宗的,把禅不得力的引归到净土,你会成就。
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,他对教来的,对禅、对教,他的方法是用《华严》来注解《阿弥陀经》,就是《弥陀经疏钞》。《弥陀经疏钞》注解的全是《华严》的架子,这样把《阿弥陀经》提升到跟《华严经》平等,这是他做的。他以后,不到一百年,几十年之间,彭际清就讲得更明白了。告诉我们,《华严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大本,《无量寿经》是《华严经》的中本,《阿弥陀经》是《华严经》的小本。他把这三部经看成一部,内容完全相同,解释有广略不同。最简单的介绍,提纲挈领的,是《弥陀经》,再详细一点说明,是《无量寿经》,讲得最详细、最透彻的是《华严经》,一部经!这样把净土大幅度的提升,他是净土中兴的大师,那时候净土很衰,他把它复兴了,这个都真正是大福德、大智慧。契入这个境界,你才能得佛光注照,佛力加持。
我们能不能得到?能,决定能。得到多少不一样,多少是看你修行的功夫,你功夫深你得到的多,功夫浅你得到的少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佛光有显加、有冥加,显是你真的看到;冥,你没有看到,可是你读经的时候,你发现经文里头有新的意思出来。过去看没看出来,现在突然看出来了,这是佛光冥冥当中加持的,你能在这个地方体会到。我们都知道,佛菩萨讲经的时候,那时候没有经书,佛菩萨讲经也没有准备,也没有找参考资料,他什么都没有。他怎么说出来的?他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这个你一定要懂。六祖说得很好,这是惠能大师,如来经教非关文字,跟文字没有关系,它是心性。你要是明心见性,你说《华严》会跟佛的《华严》一样,没有两样,佛佛道同!那么你看释迦牟尼佛的《华严经》,那是做什么用处?给你印证的,我的看法跟他是不是一样的,完全一样。释迦说的就是你自己说的,你自己说的就是释迦说的,叫佛佛道同。什么时候才同?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就同。阿罗汉还不同,因为阿罗汉只破了执著,妄想分别没破,能接近一些,不完全同。菩萨接近的更多,还是不完全同,菩萨把分别去掉,妄想没断。什么时候你把妄想也断掉了,完全相同。
妄想断了是什么境界?《华严经》上的初住菩萨境界。所以初住菩萨用心跟佛就完全相同,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。诸位要知道,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贤首菩萨,是十法界里面的佛,他无明没破,他不是真佛,无明破了才是真佛。所以天台大师判教,他是相似即佛,相似,很像,不是真的。就是他无明没破,也就是妄想,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,他还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没有了,就是妄想没有,真佛,叫分证即佛,真佛。虽是真佛,他带著无始无明的习气,无明是破了,无明习气在。这个习气不碍事,习气也没办法断,随著时间慢慢自然就没有了,不能刻意去断,刻意去断你又起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古人说此处用不得力,因为你一用力,你就有妄想分别执著,你马上就回头了。到这个时候一切都随其自然。
修行修什么?修行是度化众生,像「普门品」里所说,千处祈求千处应,遍法界虚空界,哪个地方有感,他自然就应,那就是他修行的。这个修行就是《华严经》末后叫历事炼心,你在这里头磨炼什么?磨炼习气,把习气磨炼掉。历事炼心是磨炼习气,绝不是有心的,绝对没动念。这是见性菩萨应化在十法界,成就自己,成就众生。他应化在十法界,八相成道,应以佛身得度,他就现佛身为他说法;现应身可以,现化身也可以,应以菩萨身就现菩萨身。这个应不是自己的意思,自己没有意思,自己有意思就起心动念了,那就不是真佛了。永远不会起心动念,是众生,《楞严经》上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众生的意思。他想见什么,他就现什么,他想见天主,他就现天主,想见耶稣,就现耶稣,想见地藏菩萨,他就现地藏。你心里面想就是感,「我没有想,他就来了!」是有,那个想你没有发现,非常微细,自己根本不知道,叫冥感,他来应是显应。
这个事情我们也有个好的例子,周邦道老居士的夫人见地藏菩萨。她没有接触过佛教,她什么都不懂。为什么地藏菩萨到她家去?去化缘,这是冥感显应。抗战胜利之后,他们回到南京,住在南京,南京的房子是庭院,外面是很大的院子,树木很多,大门进去到二门还有一段距离。二门里面有小庭院,才是他的居住地方,我去参观了一次。周老师,抗战期间他是国立第三中学校长,我在学校做学生,我们是师生关系,他的夫人我们叫师母,他的小孩我们都是同学。周师母就跟我说这个故事,她说有这么一天,家里来了一个和尚,问他从哪里来的?九华山来的。问他来干什么?化缘。那你要什么?五斤香油。我们师母没给他,没给他他就走了。走了之后,她忽然想起来,我们家里三道门,门没有开,他怎么进来的?走了也没有人给他开门,他到哪里去了?这个疑团多少年她不能解决,他到底是什么人?那不是假的,不是作梦,她真的发现这个人到家里来,还说了这些话。
以后到台湾,住在台中,李老师创办台中佛教莲社,距离他们不远,这样常常就认识了。把这个事情问李老师,李老师说那个和尚是地藏菩萨,不是别人。你想想看,到你家里,庭院那么深,三道的门又没有开,他能进得来,走的时候就没有了,化身,地藏菩萨化身。这个当然是有感,他才有应,这个感是你过去世的因缘,你自己现在好像没有起心动念,实际上是有,你自己不知道,非常微微的波动,简直看不出来。这个我们晓得,阿赖耶识里头那个一念不觉,那是非常微细。佛在经上说,什么人能看得出来?佛说八地菩萨,八地菩萨那么深的定功,看到阿赖耶极微细的波动。那个波动就是一念无明,就是一念不觉,不是简单,到八地菩萨才看到。也就是说,历事炼心已经把无明习气差不多快断尽了。四十一品到八地,八、九、十、等觉、妙觉,距离成佛的位次,只四个位次。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四个位次,这个时候你才看到阿赖耶识的真相。一念不觉把本性变成阿赖耶,八地菩萨看到,七地还看不到。所以真的有感,要不然他怎么会应。
像这样感应的事情,我们听说很多,经书里头记载也很多。可是理很深,理是什么?唯心所现,你有感,那有应,应还是你自性,没有离开自性。即使到西方极乐世界,见到阿弥陀佛了,见到诸大菩萨,全是自性现的,法外无心,心外无法。所以我们前面讲,真正明白之后,整个宇宙是自己!我讲一家人还外了一点,整个宇宙是一家人,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现的。你所看到一切的现象是自性变的现象,离开自性什么都没有。所以这个要懂。这就讲到自爱,所以爱人是爱自己,不爱别人是不自爱。这个话意思很深,懂得的人确实不多。为什么?他迷失了自性,不了解事实真相。诸佛菩萨,我们凡夫眼光来看,为什么那么苦口婆心的来帮助众生?他帮助自己,不是帮助众生。众生是自己心现的,我们身上有痛痒,他自自然然,左手有痛痒,右手一定去帮它忙,这还有什么条件,还谈什么原因?自性。
『非无德者所能处』,不是没有智慧、没有德行的人他能遇到,他遇不到,他也见不到,这就是讲没有缘分,缘就是要有福德、要有智慧。这首偈是从有福德跟无福德来比喻,下面一首偈是法合,法合里头不用佛,用大士。好!因为大士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亦复如是,跟佛没有两样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