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一八一四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八一四卷)  2007/8/25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17-1814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大用无方第八段,「明毛光照益三昧门」,第四十四光最后一首偈,还有点意思没有讲完,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:

  【因缘所生无有生。诸佛法身非是身。法性常住如虚空。以说其义光如是。】

  这四句偈,前面三句总的意思就是教我们不要著相,著相就错了。我们前天引用古德的话说,「知心空寂,知心无缚」,没有烦恼,心没烦恼,「知心无相,觉心无心」,你就不会再有分别执著。『因缘所生』,通常我们就执著因缘生法,一定是讲四缘,亲因缘、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,这佛常讲。如果执著它,这就是世间法,不出六道轮回,如果不执著就超越了。知佛说法都是方便法,真实法是没得说的,所说之法统统是方便说。方便从真实里面开演出来的,所以这方便法能够引导我们入真实,不是上上根人,从上根以下,就是上中下根都需要用方便法来诱导。最忌讳的就是执著,不但不能执著,不能分别,到最后佛告诉我们不能起心动念。见佛种种神变,无量无边的变化,见佛菩萨说种种法,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就入佛境界。

  起心动念你是菩萨,这个菩萨是哪里的?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,没有脱离十法界,起心动念就没脱离;不起心、不动念脱离了,就是一真法界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华藏世界、极乐世界都需要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是诸佛如来果地的境界,不执著六道就超越了,总要晓得这个道理。所以修行没有修别的,就修这些,对佛法一切经教我们学习、我们依教修行,真的向上提升,修行是非常认真,但是不执著,不执著又非常认真,这就对了,这是什么?空有二边都不住,这大乘中道。依教修行,每天学习经教,这不著空,不落空;没有分别执著,不著有;二边不著,二边都非常认真去做,这就是菩萨道,菩萨叫中道;再向上一著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中道也没有了,那才是真正契入。所谓是二边不离,二边就是空有二边,二边是假的,中道也没有,都是佛的方便说。理我们懂得,事,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现前的境界,现在我们应该在哪个方向去下手,去怎么学习法,就非常重要。《华严经》末后这首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什么人契入?圆教初住菩萨。也就是说真正放下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是妄想,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。这是佛在最后嘱咐我们,前面种种法门到最后教你不要著相,法要不要修?要修。一个是提升自己,一个是给十法界的凡夫做最好的榜样,做种种示现,自行化他。

  前面我们引用永明延寿大师《宗镜录》里几句话,《宗镜录》里每句每字都是经典里面节录下来,所以它是《大藏经》的精华。寿公慈悲,《大藏经》,尤其在古时候没有印刷术,经典都是手写的,有机会看一遍不是容易事情。大的寺庙丛林那样的寺院才有一套《大藏经》,就是有藏经楼,普通一般寺庙里没有,能够有个十几二十部、三十部经典就不错了。甚至於很多小庙一部都没有,有些简单的,像《普门品》、《弥陀经》,这流通量最广的有这么几种。你就晓得,古德所说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真难!哪里像现在这么方便。现在我们是享受科学技术的方便,印刷术发达,《大藏经》缩小了,而且价格非常低廉。普通一个人家里面都可以供养一部《大藏经》,这在从前是作梦都不敢想像到的。

  寿公大师希望人人都能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经典,重要的话能够记住、能够学到,所以他把《大藏经》这好的东西节录成一部书,叫《宗镜录》。宗就是心,宗是最重要的、最主要的,佛法所说的心最重要,为什么?心能现万法,能变万法。六祖能师讲得好,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,心是能生,能生、能现、能变,当然它是最主要的,万法是所生、所现、所变的。

  佛经上告诉我们「即心即佛,是心作佛」,这个我们净宗同学听得多了,净土宗常说。可是另外两句话很少听到,「即境即佛,是境作佛」,确实这两句话没听说过,境是什么?境是境界,六尘。心是什么?心是六根。我们这一大段末后的两段毛光照益,前面一段讲六根清净,这段讲六尘清净。六尘是属於境界,那我们知道六根是我们人身,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,这个作佛我们容易懂。境界是色声香味触法,它也能成佛吗?色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,其实六尘都是物质,物质有有形、无形。色是什么?物质是你眼睛看得见的。香,香是气味,眼睛看不见,鼻子可以闻得到,它是物质。味,酸甜苦辣咸鼻闻不到,舌头能尝到,这六种都是属於物质。物质,我们在大乘教里面明白,物质有法性,六根有佛性,六尘有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,所以即心即佛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是一不是二。

  后头一句是心作佛。这句话很重要,即心即佛是自性,本来就是,这《华严经》上佛给我们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就是即心即佛。但是你现在不是佛,你现在是凡夫,为什么是凡夫?因为你起了妄想分别执著,把你的佛性障碍,你佛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现不出来。实在讲还是现出来,变质了,有了障碍把智慧变成烦恼,把德能变成造业,把相好变成果报,六道轮回的果报,它变质了,还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。所以我们起了妄想分别执著,它就变形,还是它。你就晓得,烦恼妄念造业所现三途六道的果报全是自性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只是自性带了迷而已。一真法界里面自性不带迷,所以它显出来的是智慧、是德能、是相好,这就是没有障碍,有障碍它变质了。就如同我们的比喻,我们用红黄蓝三色三副眼镜戴上,外面有没有起变化?没有。我们自己感觉得外面有变化,障碍是障碍自己,没有障碍法界,法界没有障碍,自己的根性也没有障碍。它当中就是这么一层东西,这一层东西不是真的,它不是物质,也不是精神,这个道理总要懂。但是这个东西你不放下,你以为有它就有,你以为它没有它就没有,都在一念。以为有,这一念迷了,它就起作用。所以这个东西首先要晓得,它是错误的,它是虚妄的、是不真实的一种抽象概念。觉悟的人就是明白了,这一明了他不放在心上,就立刻不起作用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,就是那时候放下,放下他就作佛了,是心作佛,这很重要。佛是希望我们要发心作佛,作佛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要放下,佛不希望你只当阿罗汉,或者是只作菩萨,这不是佛对我们的愿望。好像做父母对儿女,总希望儿女把书念好,拿到最高的学位。拿到博士学位父母很开心,博士学位是佛,拿到硕士也还不错,硕士是菩萨,学士是阿罗汉,没有到究竟圆满,没有满足父母的期望。我们没有回到佛的境界,佛陀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没有能做到。这是不能不晓得的,是心作佛。

  即境即佛,这是六尘。即境即佛,是境作佛,这是境界,为什么?后面这地方有,「心有心性,心能作佛,境有心性」,心性叫法性,「安不作佛」,那怎么会不作佛?这四句就把《华严经》上的一句话解答了,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情就是心能作佛,无情就是境能作佛。《华严经》上这个问题,我们在五十年前,佛光山刚刚开山,星云法师办了个佛学院,东方佛教学院,请了几位老师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有两个老居士在台湾是很著名的,一个是唐一玄居士,他那个时候好像将近八十岁,方伦居士大概七十岁的样子,我们那个时候才四十多岁,有几位法师,星云法师是院长。我们曾经就这个问题来讨论,没有答案,没有看到《宗镜录》上这句。就是问情与无情同圆种智,怎么把它讲得圆?无情是什么?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、砖头瓦块它能成佛吗?同圆种智就是成佛,种智是一切种智,圆是圆满,有情跟无情都同样的圆满一切种智,这都成佛。唐老那个时候年岁最大,学佛也最久,学了几十年没法子解答。佛在经上给我们解答了,有情有佛性,当然成佛,无情有法性,它怎么不成佛?现在江本博士给我们做出证明,无情法性里面有见闻觉知、有色声香味,见闻觉知能不能成佛?当然能。这答案好,这佛说的。

  现在我们又碰到一个问题,这世界上许多宗教,我们可以从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这段经文得到启示,那就是经上说菩萨有德能化身,所谓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。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,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,回教的传教师叫阿訇;换句话说,所有一切宗教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。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,中村康隆今年一百零二岁,我跟他见面,他就告诉我,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化身。这跟我们的想法完全相同,真的是这样的。

  《宗镜录》引用释迦牟尼佛一句话,佛说「一切外道经书,皆是佛说,非外道说」。这又得到一个证明,我们看其他宗教的经典,我看的比较多,看得生欢喜心,差不多百分之八十相同,不同地方很少。所以我们能够想像得到,由於古代交通不方便,没有资讯,许多人老死不相往来,佛菩萨应化在各个不同的地区,一定随顺他们的风俗习惯,随顺他们的生活方式,这方面就不一样,但是方向目标完全相同。尤其是五戒十善,每个宗教都有,都是教你不可以杀人,不可以偷盗,不可以欺骗人,都讲这些。所以说五戒十善,我们看了许多宗教,几乎是共同的基本修学的科目。

  末后说,佛经确实是把宇宙万法真相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但是这些法难信,为什么?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,也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。放下那全明白了,不必佛说;带著妄想分别执著很难听得懂,很难体会。它讲的是「转深转细,难解难知」,那大多数的听众总还有疑虑,还有怀疑,只要有一丝毫怀疑,「尽居惑地」,依旧是住在六道里面,惑地是指六道。如果听了佛所讲的难信之法不怀疑,他能超越六道,他在四圣法界,他不怀疑。但是他没有证得,他要证得那就超越十法界,他就入一真法界。不怀疑的人是在方便有余土,有疑虑的都是在六道,在佛的凡圣同居土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
  我们要晓得,我们自己有大病,这是身病、心病,有大病。知道自己有病,你才会去求医,你才治疗。那我们得找医生,佛是大医王,我们跟他学习。心病是什么?身病不要紧,身病从心病来的,心要没有病,身就没有病。我们的心病是贪婪、瞋恚、怀疑、傲慢,这讲贪瞋痴慢疑,愚痴,这是大病。这个病与生俱来,为什么?迷了之后,我们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德能就变成这个毛病。贪瞋痴慢疑,这五种大病是从我们般若智慧变现出来的,觉悟了它都变成智慧。所以有病他才造业,没有病那是具足功德,他不造业,他叫修诸功德。造业就有果报,果报就是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三善道是人、天、修罗,变现出这个境界。我们要想脱离,除了求诸佛如来这个大医王之外,找不到第二个人。只要依照佛菩萨教诲去做,准能恢复自性,准能反璞归真。为什么?因为你本来是佛,你本性本善,你本性本觉。马鸣菩萨说得好,本觉本有,当然可以恢复;不觉本无,当然可以放下。也就是说不觉就是迷惑,烦恼决定可以能够断得掉的,给我们信心。永明大师编《宗镜录》这本书,他说了四句,应该也是他编《宗镜录》的目的,「宗镜所录,随闻一法,可断深疑,能成大信」。「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」,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。

  我还有份资料在这个地方,说明我们的修学除了依靠佛菩萨,还要靠祖师大德来帮助我们。佛菩萨是教授,祖师大德是助教,距离我们就更近,我们常常跟著他,道业才会有进步,为什么?他们给我们的指导,都是我们现前切身的问题,我们学习就有下手之处。弘一大师他也从经论里节录一些格言,跟永明大师的方法一样,不过永明大师节录得多,整个《大藏经》,那大工程,他只节录少分,有经典也有祖师的语录。他是现代人,距离我们不远,所以很适合现代人的根机,对我们的学习就方便太多。我们从他的节录选择几条,做为自己勉励自己,也跟同学们一起学习。

  第一条《梵网经》上讲「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,恶事向自己,好事向他人」。我们选这条,就是现前学佛的同学也好、不学佛的同学也好,就是不能忍,真的古人讲是个形容词,现在变成事实,心浮气躁。心浮气躁再加上烦恼习气,不但道业不能成就,世法善业也不能成就,感得现前可以讲全球的灾难。我们在资讯里面所看到的,报导说前所未有,过去没听说过,这今年是异常灾难。《梵网经》上这几句话我们应当学习,毁是毁谤,侮是侮辱,我们受是代一切众生受。怎么叫代一切众生受?这道理要懂,我们受给众生看,他不能受,我能受,我受给他看。别人无故对我毁谤,我不毁谤他,我不怨恨他;别人对我的侮辱,我也不憎恨他,我也不报复他,做出样子来给众生看。一般人决定受不了,他遇到这些事情他有怨恨、他有报复,他想出种种方法去反击。佛教导我们,这菩萨行,只要沈默,一句话不说,这显示出定力,也显示出智慧。世间人多,有些人看不出来,但是也有些明白人看出来了,恶事、不好的事情向自己,好事给别人。这就是可以代替别人承受过失,这是菩萨行。你行善做好事,自己不居功,什么人喜欢要这功劳,给他,那些要名要利的,名给他,利给他。我们只希望社会能安定,世界能和平,圣贤教诲能够落实,能够发扬光大,这就是大好事,名闻利养谁要就奉送给谁。

  《梵网经》上教给我们,戒律里面也这样教我们,我们这里选三条,第一个是「身语意业不造恶,不恼世间诸有情」,不但不造恶,这身语意业最重要的是意,意是念头,没有恶的念头,没有不善的念头,这就好。心清净了,身口自然清净。恼是恼害,让众生生烦恼。这是什么?这是真正利乐有情。我们怎样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得到真正利益?不让他生烦恼。如果让众生生烦恼,我们就错了,要真正忏悔。「正念观知欲境空」,这正念,正念是无念,至少没有分别执著的念叫正念。实在讲真正得正念的是阿罗汉,没有证得阿罗汉的念都不正。这佛在经上讲得很多,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,为什么?自己的意思不正确,不是正念。观知,你观察了解欲境空,这就是六尘境界,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这是真的。空无所有,你在这里头起分别、起执著是错的!末后一句话说得好,「无益之苦当远离」,这佛在经上常讲无益,没有利益的苦行没有必要。佛是教导学生以苦为师,苦对自己有利益;这个苦对自己没有利益,你就不要去学了。

  下面一句说「名誉及利养,愚人所爱乐」,佛说「能损害善法,如剑斩人头」。这是教导我们要把名看破,要把利看破,为什么?名利是人之所好,这两样东西能损害善法。损害什么善法?损害你的清净心,损害你的戒定慧,这你就明了。我们希望真的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像世尊一样,像惠能大师一样,一生证得圆满的成就;善财童子在《华严经》上的表法,龙女在《法华经》上的表法都是一生成佛,他们能,我们为什么不能?那你就晓得,我们就是被名利害了,对名利过分的执著,不肯放下,所以你一生不能成佛证果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佛末后这两句话说得很重,它能损害善法,如剑斩人头,这人头是自己。

  又说「世间色声香味触」,这六尘。因为这个句子是七个字一句,后面包括法,色声香味触法,「常能诳惑诸凡夫,令生爱著」。你可不能受六尘的诱惑,这些东西能诱惑人,法,这里面包括邪法。尤其是现前许多灾难发生,传递讯息的有科学的报导,有预言家的推测,也有灵媒传递讯息,很复杂,能不能相信?世间相信的人不少!学佛的人该不该相信?这要知道,学佛的人不要去理会这些事情,为什么?佛讲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这问题整个就解决了。你只要心地清净,一切境缘当中不惊不怖,没有惊慌、没有恐怖,这在逆境恶缘;顺境善缘里面不生贪爱,什么样境界对自己都是提升灵性的增上缘,有什么不好!世间人相信这些鬼神,你好生去想想看,他为什么会相信?贪生怕死,不了解事实真相,这愚痴,那就上当了。苦难还没来,他自己已经先尝到苦头,冤不冤枉?所以佛法里面没有迷信,佛法是正信,佛法是真信。

  下面一条智者大师说的瞋恚,「瞋是失佛法之根本,坠恶道之因缘,法乐之冤家,善心之大贼,种种恶口之府藏」。这是我们常常要警惕,无论在什么环境里头,不能有瞋恚心。同学们应该都记得佛门里面有句谚语,叫「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」。无量无边的业障都现前。所以佛法修行,菩萨修行里头虽然是六个科目,最重要的两个科目,第一个是布施,布施是放下,菩萨六波罗蜜摆在第一。瞋恚摆在当中,就是忍辱,第三个就是忍辱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。能忍,你放下的功德、持戒的功德才能够保得住,才能成就;如果不能忍,前面功德立刻就没有了,叫火烧功德林,那个火就是瞋恚,所以功德很难。我们过去讲席当中做过多次的报告,福德不怕瞋恚,你能够带得去的,功德不行,功德一碰到瞋恚就没有了。所以功德很难修,你修一辈子功德,到临终时候发一顿脾气,全没有了,都烧光了。功德是什么?功德是戒定智慧。一发脾气,戒定智慧都没有了。所以佛才说忍辱能成就功德,能保持功德,在一切境缘当中都要修忍。特别是顺境,顺境善缘里面修忍,不生贪恋,这要忍,逆境里面要修不生瞋恚,只要能做到这个,智慧就现前,真的是转愚痴成智慧。所以一定晓得,这个东西对於修学障碍真大,不但是障碍你修行,而且什么?堕恶道的因缘。

  学佛懂得这个道理,所以送往生的时候,这个往生的人断气了,佛告诉我们八个小时之内不可以碰他,不但不能碰他的身体,他躺在那个床,床都不能碰,为什么?他有感觉,碰他的时候他会痛苦,痛苦怕他会生瞋恚心,这就麻烦了。人在断气的时候家亲眷属不可以啼哭,哭的时候他动感情,他对家亲眷属有留恋,极乐世界去不了,把他拉回来了,这个关系太大!有很多人不懂,认为家亲眷属过世,他还不哭好像不近人情,这不懂得,不晓得这事实真相。你哀悼要等到他八小时之后,他神识离开,那要为他安全起见,最好十二小时、十四个小时之后,这很安全。八小时几乎是大多数,绝大多数八个小时离开,有少数会到十二个小时、十四个小时,十四个小时很安全了。怕他生瞋恚心,所以这个时候只让他听佛号,大家一起念阿弥陀佛送他。瑞相你会看到,十二个小时、十四个小时之后,你看他的面相,比他生病的时候一定更好看,身体更柔软。这是他给你的回报,他给你的讯息。

  下面一段《华严经》上的,佛说「多瞋及怨结者,此是愚痴人,以瞋恨故,於自诸苦不能解脱,何由能救一切众生」。这《华严经》上,贪瞋痴,佛对於瞋讲得特别多,为什么?瞋恚是地狱的果报,是地狱的业因。人一生在世不跟人结怨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不结怨那就要忍耐,事事要忍有大利益,这个大利益临终的时候走得好,没有冤亲债主。现前的冤亲债主要化解,宿世的冤亲债主也要化解,宿世怎么化解?我这一生诵经、念佛、忏悔、积德修善,把功德全部回向给宿世的冤亲债主,怨结就能化解。这一生当中不跟人结怨,不跟一切众生结怨,也不跟鬼神结怨,处事待人接物,印光大师教给我们两个字的秘诀,「诚敬」,真诚、恭敬,这问题解决了。这两个字很重要,我们在《文钞》里面读到,有人向大师请教,有没有最简单、最容易的方法,让我们很快就契入佛法?印光大师就提出这两个字,「诚敬,入德之门」。凡是有意无意跟众生结怨的,这都是愚痴没有智慧。

  经典里面,祖师大德特别告诫有权、有地位的人,有权、有地位的人他要做好事太容易,他要做坏事也非常容易。你看看了凡先生,他做宝坻知县,有权有势他做好事,他想到什么?农民纳税太重,他有权可以把税收减轻一点,他就做了。他自己发心想做一万桩好事,太太天天愁闷,你许愿做一万桩好事,现在在衙门里我到哪里去做好事?就感动得天神晚上托梦给他,你一万桩好事已经圆满了。他说怎么圆满?减粮这桩事情就圆满,全县几十万人得利益、得好处。他醒过来之后自己还怀疑,刚好五台山有个幻余法师去看他,他把这个事情告诉幻余法师,幻余法师给他证实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所以公门积德行善太方便!他做秀才的时候许愿做三千桩好事,十年才圆满;做了官做一万桩好事,一个念头就圆满。翻过来作恶也容易,如果对人民多找他一点麻烦,你造恶了,那多少人受累。

  所以,在在处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菩萨是一切时、一切处与人方便,这个道理要懂。你给别人方便,别人给你方便,常常想到业因果报丝毫不爽,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,我应该怎样对人,这就对了。我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,说实在话,是中下根性的人,没有智慧、没有福报,生活在这个世间没有依靠;家里面人没有作官的,也没有财富,父亲靠薪水过日子,家里没有产业,一生都是租房子。学佛之后能有这点成就没有别的,自己晓得自己业障很重,天天改过,天天自新,起心动念都是想到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,我要先对他,所以法缘殊胜,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。现在大家都知道,我法缘非常殊胜,不是过去生中种的因,这一生当中结的缘,不跟人结恶缘,处处跟人结善缘。能够体谅别人,能够尽心尽力帮助别人,尽心尽力就是圆满,我只有这么大的能力,我都做到,做不到的,我心里常常念著。所以有这些烦恼习气,贪瞋痴慢这些习气,自己的苦不能解脱,你怎么能够帮助别人?佛教菩萨度众生(就是帮助众生),一定先自度,「自己未度,而能度人,无有是处」。

  后面有两条,这是我们现前道场大家在一起学习的,有些新来的听众,我们重复也不妨碍。「学道之人必须先学谦卑」,我对谦卑很重视,为什么?这是根,自己没有谦卑,其他的全都是假的,都做不到,一定自己先学谦卑。释迦牟尼佛谦卑,一辈子谦卑,孔子一辈子谦卑,这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。天主教的《玫瑰经》头一段,「圣母玛利亚的谦卑」,这耶稣的母亲。有谦卑才有自爱,谦卑是性德,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;你迷失自性,谦卑变成傲慢,傲慢是自性里没有的,谦卑是自性里有的,性德;换句话说,你真正做到谦卑是自爱。人做到谦卑,没有人不尊敬你,没有人不欢喜你,所以从这个地方学起。「爱人如己,尊重於他,关怀照顾,尽心尽力协助於他」,你的法缘就殊胜,法缘就是这么来的。别人会很尊敬你,别人会信赖你,信得过你。

  尤其处现代这个社会,现代是斗争的社会,如何能够化解冲突?这样去做就都化解了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,族群跟族群的冲突,国家跟国家的冲突,都能够化解,没有不能化解的。国际上纠纷,这么多年来,多少人去调解,都没有办法化解,不是不能化解,是调解的人没有谦卑。多半都是用批评,你哪点错了,你哪点错了;换句话说,调解的人伤害两方的自尊心,他怎么会服你?怎么会听你劝告?你就晓得,谦卑是化解冲突最重要的因素。

  学佛不能不重视这三个根本,儒家的笃行是《弟子规》,决定不能够轻视它。现在很多人一看到《弟子规》,这小孩子学的,这有什么意思?他不知道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,「博学,审问,慎思,明辨」落实在「笃行」。要是做不到,那些所讲的全是空的;真正做到了,那就是修身、齐家,对内诚意、正心。《弟子规》的精神,《弟子规》的形象,是修身齐家。你能有这个认知,你就会非常欢喜学习,真正能学习,家和万事兴;公司行号里面学习,他的公司行号决定兴旺。我们现在看到有几篇,公司行号里面的员工学习,写出的心得报告非常感人。证明这分教材对於和谐社会会起很大的作用,真正能把混乱的社会带回到祥和。

  佛家的行证是十善业,佛讲信解行证,信解不能行、不能证没用,那是佛学、玄学,不起作用。行证就是十善,千经万论不离十善,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得很清楚、讲得很透彻。佛家的表法,成佛,成佛的大圆满就是十善的圆满。我们看到很多佛像,特别是画的佛像,佛像的圆光,那个圆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毛光照益,那个光的上面写了三个字,「唵阿吽」,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的圆满。唵是身,阿是口,吽是意,身口意三业圆满,那是佛,佛光上有这三个字。那你就晓得十善业道,是佛门从初发心到究竟圆满都不能离开的法门。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,他举个比喻,他说十善业像什么?像你在台北要到高雄去乘火车,十善业就像车票,你买到车票上车,沿途还有人检查,到站的时候还要收回,你就晓得它重要了。菩提道上时时刻刻不可以离开十善业,你真的是在佛道上走;失掉十善业,你就走到邪道,你就走到岔路。

  道家的修功,就是《感应篇》,《感应篇》里面特别重视因果教育。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,起心动念都在造因,因遇到缘,果报就现前,怎么能够不谨慎?所以我们希望同学都能够把这三个科目学好,这个根扎稳,然后於世出世法,随修一法没有不成就的,你有根。修行最重要的,我们常讲要放下自私自利,要放下名闻利养,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,要放下贪瞋痴慢。《遗教经》里面讲「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,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」,这十六个字放下,与佛遗教就相应。

  莲池大师告诉我们,他说得非常之好,他劝我们「放开怀抱,看破世间」,放开怀抱就是现在讲拓开心量,量大福大,心量小的人没福,看破世间「宛如一场戏剧,何有真实」。古人有这么个说法,人生如戏,这比喻得好,舞台上表演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人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,这要知道,到这个世间来佛讲得很好,四个字「人生酬业」。业是你过去造的业,你造善业,这一世来享福的,酬报,善因善果;过去造不善的,那你这一生来受苦的。佛在经上用一句话答覆我们,这是什么?这是讲因果。佛陀对我们的教诲,把人生的意义说得更为鲜明,提升自己的灵性。上上根人一生就作佛,上根之人也能作菩萨,也能作罗汉,中下根人至少要生天,不至於再堕三途,这就对了。

  佛这种教诲,西方人他们懂得,我们看到美国魏斯医生的报告,他从催眠当中得到的结论,人生的目的是学习。如果这一生当中学习的不够好,来生还要到人间继续学习,就是这个功课如果学好了,拿到满分你就上升,这个说法跟佛经里面讲的相应。学得不好?不好降级。所以来生还回到人间,那是留级,没学好还继续学。在人间我们就晓得,佛给我们的功课是什么?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修好了生天。经上讲得很清楚,上品十善生欲界天,欲界天的上层,像他化自在天、化乐天,除上品十善之外还要修四无量心,心量拓开。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,我们前面统统都读过。懂得提升自己的灵性,我这一生没有空过。我们今天遇到无比殊胜的法门,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极乐世界。真正要想到极乐世界,《无量寿经》不能不读,为什么?《无量寿经》上有往生的道理,有往生的方法,有往生的效果、往生的境界,统统说得清楚明白。往生的条件你看看,「三辈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,这两品经文不长,非常重要,这里面就举出十善业道。

  由此可知,十善业道是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。你念佛念得再好,念得再多,没有十善业不能往生,这要知道。没有十善业,说老实话,你人都没做好,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作佛?哪有这个道理。所以到极乐世界,我们就想到上品十善这生天,至少我们修到生天的标准,我们再念佛求生净土,这就没问题了,这才合理。何况经文一展开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那个善是上品十善,具足上品十善的男子女人,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。可是十善怎么样去学习?怎么样去落实?给诸位说,离不开《弟子规》跟《感应篇》,《弟子规》跟《感应篇》就是十善业的落实。今天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,问问自己十善有没有做到?十善为什么做不到?《弟子规》没做到,《感应篇》没做到。如果《弟子规》跟《感应篇》都做到,十善就做到了。出家《沙弥律仪》没做到,这是佛教衰。佛没有责任,祖师大德没有责任,是我们自己没有认真去学习,责任在自己不在别人,这不能不知道。

  莲池大师又说,这个话都是劝我们放下的,「达宿缘之自致,了万境之如空,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」。这话是劝我们放下的,宿缘,过去生中所造的业,感得我这一生的际遇,这一生的遭遇有顺境、有逆境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晓得因是自己造的,就不怨天、不尤人,不会怪别人,我自作自受。这一生生活很清苦,过去没有修财布施,所以感得这一生物质生活贫乏,知道是自己修因感果不会怪人,心就安了。了达万境如空,读《般若经》真的明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对於富贵就看淡了。自己一生当中,成败利钝不再计较,为什么?一场空,真的所谓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佛门里面常说「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」。这个事实真相要常常能够提起来,时时刻刻能提起来,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,没有一样是真实的,你真的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就看破了,你才会放下。

  放下什么?放下分别执著就好!分别执著一放下,六道轮回就没有了,那你要念佛往生决定得生,而且往生不生在凡圣同居土,至少是方便有余土,品位就高了。这才叫提升自己的灵性,这种提升决定在这一生当中去做,为什么?快速。到极乐世界提升是很慢,时间很长,这个地方提升快。我们这个地方干什么事情叫大起大落,成就快,堕落也快,一念善行立刻提升,一个恶念马上下堕。西方极乐世界善恶缘都没有,所以那个地方没有退转,进步很慢,没有这么快。真正明白人、真正看破的人,应该把目标放在什么地方?往生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,这是真正有智慧人。生实报庄严土,分别执著没有了,不干傻事了,起心动念淡薄了,这种人生实报土,生实报土花开见佛。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极乐世界,《观经》里面告诉我们十二劫才花开见佛,他在花苞里头十二劫,在花里面修行。不过那花很大,花跟我们虚空法界一样大,那里面有佛,化佛,有阿弥陀佛、观音、势至天天来教你,是佛的化身,没有见到报身;花开见佛见到报身,花开见佛是生实报庄严土。所以我们要争取在这一生能达到,这是一等聪明人,真正觉悟的人。对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兴趣没有了,兴味萧然,什么兴趣都没有,努力争取实报庄严土。唯有兴趣萧然,你才欢喜放下,没有一样放不下。这都是莲池大师教我们,教我们看破放下。

  后面还有一段「畏寒时欲夏」,太冷就想夏天;「苦热复思冬」,夏天就想冬天,冬天就想夏天,这是一般凡夫。「妄想能消灭,安身处处同」,你把寒热妄想打掉,那就是一样的了。打掉什么?就是对於冷暖寒热这种分别执著,你有它就真有,为什么?一切法从心想生。说到这个地方使我们想到妙善法师,就是金山活佛,我们看到乐观法师的记载,他出了一本书《金山活佛神异录》,写这么一本书告诉我们,金山活佛就一件单褂,里面就是一套小褂裤,外面就是一个长褂,一年到头就是这样。他从来不洗,他也没有第二套衣服,冬天他也不冷,夏天他也不热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晓得,他把冷暖的分别执著放下,安身处处同。一生从来没洗过澡,身上有青莲花味,衣服领子虽然很脏,都是黑色的尘垢很深,但是闻闻有香味,一点也不难闻,没有异味。最后在缅甸一个居士家里,一定准备好,请他洗个澡,洗澡的时候往生,他淋浴,他站著往生的。听说年岁也八十多岁,站著走的,一生最后一次洗澡的时候往生走的。这是让我们把分别执著放下,你就入真实的境界。总是要想到一切法从心想生,不想,一切法都平等,想的时候就不一样。「草食胜空腹」,草食是素食,劝人不要吃肉。「茅蓬过露居」,有个茅蓬住比释迦牟尼佛就强很多,释迦牟尼佛是露天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。「人生解知足,烦恼一时除」,这知足常乐,知足最富。人有亿万财产,他还不知足,他还要想尽方法去赚钱,到最后死的时候,所赚的钱还是别人的,他自己都带不去,这愚痴。知足,烦恼没有了,智慧现前,把烦恼都变成智慧,这是正确的。

  蕅益大师也有句话告诉我们,要我们修忍辱波罗蜜,「善友罕逢」,人生在一世确实知己有几个人?古人一生当中遇一个知己,都愿意为他死。佛法讲善友很难遇到,可是「恶缘偏盛」,尤其是现在这个环境,想占你便宜的,想得到你利益的,在你身上得一点好处的,这种人多,真正帮助你成就的人太少了。「非咬钉嚼铁,刻骨镂心,何以自拔哉」。特别是我们现前的社会,你要不是有坚定的信心,坚强的意志,难免不被时代淘汰掉。后面一句话他老人家劝我们,「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,勤修戒定智慧」。尘劳就是世间的俗务,真正觉悟明白了,把世缘统统放下,趁早,要勤修戒定智慧,祖师说的话意思很深、很圆满,从哪里下手?从戒下手。戒从哪里下手?我们今天讲四个根本,真正学佛人,沙弥律仪在家可以学。比丘戒在家不能学,沙弥戒在家可以学,在家的戒律往上提升一个阶层,就是沙弥律仪,要真正干。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,这一生做得有成就,这一生永远超越六道轮回,不再干傻事了。这四十四光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