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八00卷) 2007/7/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180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无方大用」第八段,「明毛光照益三昧门」,今天从第三十「严具光」、「上味光」、「大财光」,这三光都是讲悲田。前面讲了八光,敬田。福田通常经教里面说三种,有恩田、敬田、悲田,恩田是对父母,敬田是对三宝、对老师、对尊长讲得多;悲田是对一些苦难众生,我们应当要照顾,也是有义务要照顾他们,这个范围非常广大。照顾些什么?这三首偈给我们提了个纲领,衣服、饮食、财用,这要照顾到。我们先来看经文:
【又放光明名严具。令裸形者得上服。严身妙物而为施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经文上虽然都是讲物质的布施供养,我们决定不能疏忽还有精神的方面,比物质还要重要,这不能够不知道。『上服』标准是什么?是干净、整齐。不一定是质料很好、制作精美,不一定是这些。为什么?你看看佛、菩萨,菩萨,尤其是出家的菩萨,他们的衣著三衣一钵,衣称什么?叫粪扫衣。什么叫粪扫衣?我们现在搭的衣,你看一块布上面缝的是一格一格的,中国俗称为福田衣,经典上常讲的粪扫衣。在世尊那个时代,没有现在所谓是科技工具,没有,这些布料都是手工制的,完全靠手工,很简单的工具,一件衣料是很不容易得到。出家人乞食,食物容易得到,别人家里有多余的饭菜,可以供养你一点,没有多余的不供养,托钵的这些出家人到另外一家去托。戒经里面许可托七家,一家一家去托,托七家;七家要都托不到,就不可以再到第八家,就得回去,回去是托空钵。回去有没有得吃?有。为什么?别人托得有多的会分给你。如果托到第八家,世间人看到这个出家人贪心太重。避免别人造口业,避免别人生不善的心,到七家就得圆满了。有时候所谓运气很好,一家、两家钵就满了,就可以回去了;托得觉得不够,再去几家。所以一钵饭比较容易。
一件衣可不容易,一般人民他们的衣著也很简单,也是很辛苦得来的。可是他旧的衣服,穿破旧了,当然他要舍弃掉,所以就丢在外面不要了,衣服破了不要。出家人把这人家丢弃的衣服捡回来,洗洗干净,但是一块布里面有破烂不能用的,还有可以用的,一块一块剪下来,然后把它缝起来,就像现在这个衣服。所以一件衣服质料不一样、颜色不一样,一块一块缝起来,缝制成一件可以穿的衣服,出家人衣服是这么得来的。颜色不一样,质料不一样也很难看,所以佛就教他染色,染成咖啡色。颜色,正色,红黄蓝白黑这都是正色,五色!五色混合在一起,这叫袈裟。袈裟是印度话,是梵语,意思就是混杂的,很多种颜色混杂在一起就叫袈裟,是这么个意思。染成这种衣服,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,这是上服。所以我们在此地看的上服,不要以为是质料很好,缝制很华丽的,那你就想错了。为什么称上服?修行人所穿的,修行人有道德、有智慧、有学问,他们穿粪扫衣。由此可知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重内在不重外在,外表不重视,重视内在。真正是有德、有行、有修、有悟,这是人中之上人,佛法对人尊称要称为上人,人上人。
『光明』名叫『严具』,严是庄严,庄严之具这里面就包括非常之多,非常的广泛,举衣做例子。这使我们知道如何帮助贫穷困苦,他能得一件衣服,干干净净的衣服可以保暖,可以遮体。『裸形』是没有衣服穿。在现代,富裕的人不少,没有吃的、没有穿的人也不在少数,这个需要帮助他。中国谚语有说「救难不救贫」,你有灾难的时候,你的财物,资生之具,就是你生活所必须要用的。譬如现在水灾太多,水灾、火灾、风灾,龙卷风,天灾人祸损失了,这时候迫急需要的,资生之具要帮助他。为什么说不济贫?贫也要帮助,中国现在有很多扶贫机构,我们也帮助了不少。救济是一时,不能靠一辈子,一辈子靠救济生活这不可以的,只是一时,急难的时候一时。
贫乏怎么帮助?贫乏需要教育。尤其是需要生活教育,帮助他有一技之长,看他能做什么、欢喜做什么,就得教他。政府、民间、宗教团体,我们有见到专门办短期职业培训班,时间并不长。他喜欢烧菜,有个烹饪的培训班,大概三、四个月就毕业。他学一手烧菜的手艺,可以介绍他到餐馆去打工,可以介绍他到旅馆去工作,他能够有一技之长,他能谋生。喜欢缝衣服,有缝纫的培训班、纺织的培训班,他学会之后,他可以做裁缝,衣服工厂里面可以打工,这就很重要。早年我在新加坡,新加坡回教办了一个这样的学校,就是职业培训学校,一共好像将近有三十多个班,不同的班。他们学习的期间长短不一样,短的有一个月,长的有半年,学成之后帮助他介绍工作,这叫真正扶贫。
除了技能教育之外,更重要的道德教育,这个事情就要讲到因果。人生到这个世间来,确实富贵、贫贱、夭寿都不同,夭是短命,寿是长寿,这些佛说得清楚,佛说这个果报是满业。引业,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投胎,你得人身,我们大家都一样得人身,引业相同。可是虽得人身,我们一生的际遇,贫富贵贱不相同,这是满业。满业是什么原因?过去生中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不一样。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,你这一生发大财,绝对不是说你有什么本事,你会赚钱,不是的,你的运气很好,也不是的,是你前生修财布施多,真正原因在此地。所以算命看相的都懂得看你的财库,你的财库非常丰足,过去世修的,修财布施修得多。你的财库空空如也,里面没有财富,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,对财物很吝啬,你得贫穷果报。所以在济贫的时候,如果能够接受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比什么都好。
他能够真正懂得三世因果,他就能够安分守己,对於富贵人他就不会羡慕。为什么?人家富贵是应该的,我贫穷也是应该的。他过去生中修的福,曾经修财施,他今天财富多;修法施,他聪明智慧高;修无畏施,他这一生当中长寿,都有原因。现在连西方人都懂得,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他一生的遭遇,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前因的,这就说明业因果报丝毫不爽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要想改造我们的命运,你就知道怎样去改了,多修布施,例子很多,我是个很好的榜样。年轻的时候父母担忧,担忧什么?短命。财库里面空空的,没有财富,所以生来贫贱之命。没有财是贫,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是贱,贫贱的这么一个命,寿命只有四十五岁。我能够转过来,是遇到佛法,遇到章嘉大师,遇到李老师,他们教导我趋吉避凶,改造命运的方法。
早年,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《了凡四训》,我记得好像是在二、三个月当中,我把这部书从头到尾念了三十遍,非常受感动。我的命比了凡先生不如,差得远,他还小有财富,寿命还有五十三岁。我没有财,没有寿命,幸好还有一点聪明智慧,有这么一点。童年的时候受到一点传统的家庭教育,懂得孝亲尊师,所以遇著老师,总算是有缘,得老师的教诲。章嘉大师把这些因果报应的事情讲给我听,教我学布施。自己生活非常艰难,哪里有钱布施?章嘉大师问我:一毛钱有没有?有,一毛钱有。一块钱有没有?一块钱也还行。他说:那就可以了。我们才明白,布施不在钱多少,在你有诚意、真心。我们能拿一块钱,全部力量都拿出来了,只有这么多,这个功德叫圆满功德;百万富翁拿个三万、五万不算一回事情,他不是圆满功德。我们那个时候打工,一个月只赚台湾钱五十块,生活费用差不多都不够,所以一个月能够拿出一、二块钱来做好事,是圆满功德。
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生欢喜心,才晓得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,穷人不是生生世世穷。穷人肯布施,来生就变成富人,富人怎么布施都比不上穷人,为什么?穷人是完全施舍出去,这个道理我觉得很合理。在《了凡四训》里面看到,一个女孩子在寺庙里面布施两文钱,圆满功德,她当世就得果报,以后就做了王妃。做了王妃再上庙里面烧香,供养黄金一千两,态度也不像从前那么虔诚,那样谦卑,端起王妃的架子。这样的供养,寺庙里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来接待她。她就觉得很奇怪,就找老和尚问他,她说:我在年轻的时候非常穷苦,到这庙里来烧香,身上只有两文钱,我供养了,老和尚亲自给我回向,今天我带这么多钱来供养道场,老和尚为什么只派一个徒弟来接待我?老和尚说:「你以前那两文钱的供养,诚心,是你身上所有的你都拿出来了,我不给你回向对不起你。今天你地位高了,有钱了,一千两黄金对你是小事,算不了什么!一千两不如从前的两文钱。而且你的心态也比不上过去那样虔诚,我让我的徒弟接待,给你回向,可以了。」你们想想这个道理,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才知道,真正贫穷人懂得因果,他能修大福,修圆满的福报。大富大贵人家修的福,当时就折去一半,为什么?他接受礼遇、接受招待,福报就去掉一半。比不上贫穷人进到寺庙里没有人瞧得起,没有人照顾你,功德是圆圆满满,这个道理要懂。
我们今天这个道场,在道场里做义工的同修很多,你要晓得在道场修什么?修福。在道场里面修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三个都修!财布施,我没有拿钱,内财,内财比外财还要殊胜。我用我的体力、用我的智慧、用我的时间到这个地方来服务,这是内财布施。你的工作做得很如理、很如法,有条不紊,这就是法布施。你有恭敬心,使这个道场在这边建立,道场能够有很好的运作,在这边修行,在这边弘法,让许多众生得利益,这是属於无畏布施。大众在一起相处,总是有些小问题,彼此看不惯,彼此不能相容,你自己要晓得这是正常现象。为什么是正常现象?他没有学过,不懂规矩,做人的规矩从小没有学过,佛门的规矩也没有学过。自己没有学过,别人都没有学过,难在这个地方!跟从前的道场不一样,也就是说一、二百年之前的道场不一样,为什么?那个时候每个人从小都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,懂得待人接物,懂得礼节;现在都不懂。进入佛门,佛门有规矩,现在佛门没有规矩,这个要知道,这个时代是乱世。只有真正入佛门里面来,真的想学,能学到一些东西。
儒释道三教的基础教育,我们这里讲过,讲过有什么用?诸位听了很欢喜,没做!就好像吃食物一样,我看到了,没有吃到。这个地方《弟子规》讲过,《感应篇》讲过,《十善业道经》讲过。这次我们邀请悟全法师来讲《沙弥律仪》,我让他细讲,这次来的时间不长,签证的关系,讲到哪里就算到哪里,他回到澳洲拿到身分之后再回来,再回来续讲。此地真的是有这门课,有这门课就是好像吃的东西端上桌上,可是怎么样?你吃不到。你看到、听到了,没吃到,法味没有得到,为什么?你没有去照做。如果你能够依教奉行,你得到法味。
你今天看这个看不惯,看那个看不惯,如果《弟子规》真的学会,你什么都看得惯。你在团体里面或者你在家庭,你在社会任何一个角落,就像孔子一样,不亦悦乎,你快乐!像菩萨一样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这就是验证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得到法喜?没有得到法喜,法味没尝到。法味尝到了,像祖师大德所说的,世味,现在人称世间,「世味哪有法味浓」!这个地方是学校,天天在上课,天天在学习,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、无论在什么时候、无论在什么场所,全是菩萨学处。都是在那里修三种布施,不但修布施,菩萨的六波罗蜜,布施讲过了。你在修持戒波罗蜜,你在修忍辱波罗蜜,在修精进波罗蜜,在修禅定波罗蜜,在修智慧波罗蜜。你到这里来真有受用,你没有白来,你到这个地方来真有成就。
一切看不惯的,我都能看得惯,我都能忍受得了,持戒波罗蜜成就了,忍辱波罗蜜成就了。一点小小不如意,掉头而去,那是你没有福报,你把你修学的道场舍弃掉,放弃了。放弃之后,你到别的地方找,你找找看,能不能找到一个像这样的地方?不太容易找得到。天天在一块教学,天天在一起学习,这样的道场很少了,真的像开经偈上所说的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遇到要有福,没有福住不住,为什么?烦恼很容易现前,小小事情就自己起了冲突,不是别人给你的,自己跟自己起了冲突,这是很可惜的一桩事情。所以我们自己要认识,这个认识也不是简单,要有相当的经教薰习,慢慢才真的省悟过来。所以衣,诸位要晓得,衣是忍辱衣,衣就是代表忍辱,现在人没有耐心,我们要供养忍辱衣。
『严身妙物而为施』,严是庄严。衣之外它有附带的,从前古印度,我们这个大楼三楼是印度教的道场,你们看看他穿的衣,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相同的。不过释迦牟尼佛的衣是染色的,不是一整块的布,是一块一块拼凑起来,没有这个勾环,那件衣很大,整个裹在身上。这个衣到中国来之后,因为中国气候比印度冷,有春夏秋冬,三衣是决定不够用,春秋要穿夹衣,冬天要穿棉衣。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,即使是出家人,依旧穿中国传统的服装,把印度这个佛的袈裟披在我们自己服装的外面,做为礼服,所以这个衣我们也叫披衣。太大了,大了我们就不方便,怎么办?就把它改小,缩成一半,所以我们的衣只有他们一半大。一半大,原来这边是用带子系的,带子系也很麻烦,以后就用勾环。勾环最初的是用木头制的,像现在我们配上这个,这就是「严身妙物」。所以附带可以用一些装饰品,只要不伤大雅也可以。
如果是布施给在家人的,这些身上的装饰品是可以的。出家人平常的装饰就是念珠,在家人也可以用,用这个有好处。我们出家人的念珠是挂在身上,在家人可不可以?有人说不可以。有人来问我,我说要是说不可以的话,佛在哪部经上讲的?找不到,那找不到就可以,有什么不可以。寺庙里面这么多年来,传统有个习惯,挂念珠有分别,念珠上通常有个穗子,穗子怎么放法?我们现在一般是放在后面。你看穗子是有放在前面的,有放在左面,有放在右面,那是代表的身分不一样。这是以后习俗里面这样做法,让大家比较容易识别,这都不是佛经上定的,佛经上没有,这是人为的。但是这串念珠的好处在什么地方?好处是给许多众生种善根。在家居士即使手上拿一串念珠也很好,你在马路上走一圈你就度了不少人,为什么?很多人看到你:这是个念佛的,这是佛教。你看阿赖耶识里面佛的种子就种下去了,不用说一句话,就是这个形相就让许多众生种了佛的种子。
你从这一点你就晓得,出家,不管这个出家人持不持戒,守不守法,那是他的事情,与我们不相干。出家人所修的功德,在家人没有法子跟他相比。那就是出家的形相,好坏不管他,人家一看到他,这是佛门弟子,这是佛,他马上就想到佛,阿赖耶识佛的种子下去了。这是在家人做不到的!他这一生让多少人见到他心里面想到佛,那个人跟他就是有缘人,将来他成佛了,决定度他们,佛不度无缘之人。这样你才晓得,出家人的衣服,纵然自己一生做得不如法,破戒犯斋堕阿鼻地狱,但是他的形相确实是给许多众生种了佛的种子,他一生做这个好事。他在地狱罪受满之后,将来再出来,过去出过家,他阿赖耶识有种子,再得人身的时候很可能继续又出家修行。生生世世淘汰自己的烦恼习气,成就不是一生。你们在《慈悲三昧水忏》里面去看,悟达国师修行十世,也就是到人间来十次。他是很不错,十次来统统都出家修行,一次比一次提升,到第十次就做到国师,不是一世的事情,十世。
所以你要知道,每个人过去有前因,宿世前生,你要知道自己宿世前生,你的心就平了,你永远会心平气和。别人得罪我,不放在心上,毁谤我,决定不辩白,受什么样的冤枉也不说一句话,为什么?修忍辱波罗蜜,修清净心。怎么能外面境界风一动,我就受不了,这怎么行?这功夫就太差!别人侮辱我、陷害我,真正修行人「这是难得的善知识,我修行这么久了,他来考一考我,看我能不能及格?」一考你就完了,你得个零分,不及格。不及格怎么样?再来,这一生都不行,来生再来。一定要到什么时候考试你真的如如不动,升级了。小考、大考,最严厉的考试,最后一关,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的,歌利王割截身体,这最后的考试。你将来有没有这个考试?肯定有。不通过这个考试,忍辱波罗蜜就不圆满;通过这个考试,忍辱波罗蜜圆满,你就成就了。所以我们当受到侮辱的时候,马上就想到歌利王割截身体。这段事情是在《大涅盘经》里面,讲得很详细,《金刚经》上只是带了一点,详细说明在《大涅盘经》。
忍辱仙人就是修忍辱波罗蜜的菩萨,释迦牟尼佛的前世,他没有成佛之前,忍辱功夫这么好。所以,他成佛提前了,他本来是在弥勒佛之后,弥勒佛成佛,释迦牟尼佛在后。因为忍辱波罗蜜修得特好,他提前,弥勒菩萨在后面。他能够提前成佛,歌利王有功德,歌利王帮助他成就的。所以你要是真的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你就晓得这个世间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没有恶人。善恶是非没有绝对,都是相对形成的,如果你心地清净,相对就消失了;到圆融无碍,这真正得大自在,真正得大圆满。所以忍辱是「上服」,忍辱是「妙物」,你能做这个示现,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,这是你穿著忍辱的上衣,这个要懂。不能看到佛经上讲衣,你就舍衣,多找些衣服去布施贫穷,那你是不懂得佛的意思。佛的意思都是意在言外,你要细心去体会。再看下面一首:
【又放光明名上味。能令饥者获美食。种种珍馔而为施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这个『美食』,你就晓得『上味』,上味美食是什么?给诸位说,法味!佛教学的场所也叫宴会,让大众统统到这里来品尝法味,上妙的法味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僧团,诸位都知道,每天出去托钵。道场都在野外,山林、河边、树下,没有房子,也没有厨房,连烧水的地方都没有。他们喝什么水?河里面取水。用个滤水囊把水过滤,现在讲过滤,过滤里面最重要的是微生物,不伤害微生物。所以他们喝的水不是煮开的,每个人自己带个瓶子装水,叫净瓶。你看我们现在画的观世音菩萨像,观音菩萨都拿个净瓶,装水。在从前出家人一定自己都有个瓶子,装水,用一块布来过滤。
吃饭到外面去托钵,托钵一定回来吃,回来大家在一起,饭也和在一起,袈裟饭,所以说「一钵千家饭」。你想想看,你这一钵饭怎么会千家饭?顶多托七家,这不是七家饭吗?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都出去托钵,不就是千家饭了吗?回来之后统统放在一起,分而食之。这是什么?平等!吃完之后有多余的,多余的布施众生,布施鸟兽,给它们吃,不留的。不可以说多了,明天就不要去托钵,还够吃,不可以。佛在戒经里面讲,决定不吃隔夜饭,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卫生,也是叫我们生活有规律,不能够懒惰懈怠。托钵是一堂功课,也是做给世间人看,你看这些修行人、修道的人,他们三衣一钵之外什么都没有,舍得干干净净,放下了。
每天去托钵,斋主是以财供养,饭菜这是属於财,物质供养,而出家人对待他是法供养回报。要给他说法,要给他祝愿,我们现在讲的是祝福,要为斋主祝福,为他说法,所以有法供养。不是说接受供养就可以走了,不可以的,要说法的。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表演了一下,托钵之后没有说法就走了,就离开了,许多人就跟著释迦牟尼佛,回到道场时他讲《楞严经》,楞严法会的发起,说明一定要有回报。这是教给我们时时刻刻不忘知恩报恩,念念不忘,念念要落实,这是佛陀的教诲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忘掉了,接受别人的供养,一句感恩的话都不会说,这不能怪他,为什么不能怪?没有人教他。
所以今天的社会,我们确实受了很多的委屈,可是佛对我们很大的安慰,统统补偿了。《无量寿经》上佛说得很清楚,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「先人无知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」,没有告诉他,他不懂事,你可不能怪他。你怪他,不是他的错,你错了!受什么样的委屈,一看到这四句经文,心就平了。他父母不懂,不但他父母不懂,曾祖父母也不懂,好几代都没有人教他。不但这一家,整个社会是这样的,那你能怪人吗?我们如果责怪人,应该回过头来责怪自己,我错了,他没有错,这就叫回头。回头来看看自己,不要看别人,永远记住,世间没有过失。六祖讲得很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世间没有过失,谁有过失?我自己有过失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起心动念,这就是过失,还随著烦恼去转,不能转烦恼,被烦恼所转,这就是最大的过失。
学佛没有尝到法味,你说冤不冤枉?怎样学佛尝到法味?十善里面不杀生,你真做到了,你很快乐!不杀生这条属於无畏布施,你的果报是健康长寿。过去杀生杀业很重,那是无知,常常要忏悔,每天功课上要为自己过去杀的那些众生回向。过去无知,烦恼覆心,盖覆我们的心,造作这些罪业,对不起这些众生,要请这些众生原谅,请这些众生宽恕。我们自己修成之后,我们发愿普度一切苦难众生,天天做发露忏悔,他怎么会不快乐!业障才能消得掉。那些被杀害的众生不再找麻烦了,有的他们往生了,生到好地方去;有的甚至发愿来做你的护法,来帮助你,进一步成就你,不再障碍你,不再找麻烦,这有!
偷盗最容易犯,让别人在财物上受损害,或者在名誉上受损害,很容易做。偷盗叫不与取,我们一般讲占小便宜,占小便宜的心就是盗心。我们对国家纳税,想法律上多找几个漏洞,能够少缴一点税,这个心是盗心。人民对国家纳税是义务,这就是对国家的布施供养,怎么可以占一点小便宜?要知道,杀生要是不知道忏悔的话,来生要偿命,要还命债;盗心,窃盗别人的财物,来生要还债。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,因缘果报丝毫不爽。在这个世间确实没有一个人真正能占到别人便宜,没有,没这个道理;也没有一个人说我真的吃了亏,没有。你如果看到三世因果,你的心是定的,真正可以做到圣人所说,「素贫贱,安於贫贱」。纵然是个叫化子,我今天讨饭我也心安理得,能够安於乞丐的生活,很快乐!富贵人能够安於富贵,社会和谐,社会不会有动乱。因果教育,真正教你明白事实真相的教育,这个东西不是迷信,不是骗人的。
上法味还是要回归到教学,你才晓得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,天天在布施上味,法味!四十九年教学天天在布施忍辱衣,上服,这真的,不是假的。为什么?无量无边无尽的珍宝不在外头,是从你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惠能大师讲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法,从哪里来的?自性变现出来的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一切所需不能从外去求,为什么?外面求不到,外面没有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外面没有,向哪里求?向内求。所以修道人他只有一个方向,只有一个目标,他求什么?明心见性,他就求这个。不过真的有不少人,他把佛的教诲会错了意思,误解了,所求的偏差了,那就求不到。
佛教我们怎么求?佛教我们放下。我们就是不肯放下,纵然放下都不干不净,不究竟,所以获得的效果不彰,不是没有效果,效果不显著。我们是不是真的把执著放下?执著要是真放下了,就证阿罗汉果。那个福报大了,六道里面没地方住,超越了,六道没有了,住到四圣法界,声闻法界,他生到这个地方去。十法界下面是六道,声闻是第七道,再往上提升第八缘觉法界,再上去第九菩萨法界,再上去第十佛法界。这个佛是相似即佛,还不是真的,为什么?他放下没放得干净,妄想还没放下。什么是妄想?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,这就是妄想。什么时候不起心不动念,十法界没有了,这时候到哪里去?到华藏世界去,一真法界去了。你看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华藏世界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极乐世界,这是什么?这是自己的老家。唯心所现,法尔如是,本来就是这样的,回家了!我们现在把家忘掉了,在外面流浪,过得好苦,那是迷失了自性,把一真法界扭曲、转变了,变坏了,还是一真法界,变坏了。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,变成六道,变成三途。什么东西变的?妄想分别执著变的。所以,离妄想分别执著,全都没有,所现的是一真法界,是极乐世界。
你在极乐世界里面,你穿的真的是上服,你吃的真的是上味。这个上味,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里面没有饮食,那什么味?禅悦为食。不但诸佛菩萨,诸位要晓得,这吃东西,财色名食睡五欲,这五种欲望,欲界有,色界就没有了,不必出六道,六道里面的高级凡夫这个东西没有了。所以财色名食睡,欲界有六层天,愈上去愈淡薄。四王天跟我们人间差不多;忉利天,就淡薄一些,虽淡薄,一般讲还是很浓的。到夜摩天,那真的是很淡了,他离开地面,也就是说他不必依靠星球而住,他住空中。凡是星球都是地居天,都是地面;空居天决不在星球上,夜摩就是空居天,但是他有欲,欲没断干净。往上兜率天更薄,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很薄;再往上去就断掉了,财色名食睡统统没有了,丢得干干净净,四禅天初禅。
所以,色界、无色界是六道里面的高级凡夫,他们没有财色名食睡,没有这些东西。他们怎么样维持生命?禅悦为食,也就是说定慧当中生法喜,那个法喜我们讲的是能量,很大的能量。我们欲界是用饮食来补充能量,能量是从物质上取得来。到色界、无色界不要从物质,心性里面的能量露了一点点出来,露得不多,露一点点,世间禅定。因为他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断,没断,他控制住,不起作用,所以能量往外透,自性的能量往外透,上味,不需要饮食。欲界天以下,就是忉利天以下,人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,都需要饮食。地狱道没有,地狱道只有苦没有乐,这是受极其严峻的报应,五逆十恶他要受这个报应。所以三途,我们学佛的人明白了,三途是什么?三途是消业障的地方。你在人道、在畜生道、在饿鬼道所造一切的罪业,到地狱里面去消,去消业障。地狱从哪里来的?自性变现的,不是哪个人制造的,不是,没有这个道理。还是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能现的是心,能变的是识,识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
法相家讲转识成智,那就是你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。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,这些烦恼习气的生是从阿赖耶生,转要从色上去转,从物质,最粗的现象。用什么方法转?念头。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只要这两个转起来,前五识跟阿赖耶自然就转了。所以这两个是因上转,前五识跟第八识果上转,我们真正用功的地方就转这两个。这两个是什么?一个就是不执著,一个就是不分别,不分别是转第六意识,不执著是转第七识末那识。末那识重要,「四大烦恼常相随」,这四大烦恼是什么?贪瞋痴慢,你看最严重的。
我爱,我爱是贪,我见、我痴、我慢,佛跟我们讲的三毒烦恼,这最严重的,这是六道众生的病根!你有这个东西,你日子不好过,整天生活在烦恼、痛苦的世界。这个烦恼跟痛苦不是别人给你的,是你自己的业报,这要晓得。如果不知道事实真相,受果报的时候怨天尤人,那你造的罪业更重,你的苦报永远受不完。一面受一面又造,你将来就愈来愈严重,这一生在人道,来生到三途,人道的时间短,三途的时间可长了,那叫真可怜。学佛的人,真正对佛法明白一点点,不多,一点点,你的慈悲心会现前。为什么?看到这些众生迷惑颠倒造作重业,将来要受这个果报,你感觉到那个人好可怜,你还能责怪他吗?你还忍心去责备他吗?我们相信你像菩萨一样同情心生起来,你也会跟菩萨一样,想帮他帮不上,为什么?他不接受。你劝他,他不听,为什么?业障太重,业障把所有一切善缘都障碍住,他没有缘接触。他所接触的都是邪恶,他不能够接受正法,这就说明他迷得太深,他迷得太重,他太可怜了。
上味光里面我们所体会得的,我们应当学习的,就是以佛菩萨的、圣贤的教诲,佛菩萨的正教,用它来修身,自己先尝到上味;自己没有尝到,怎么能说给别人听?没有办法介绍给别人,自己要尝到。所以度人还是先度自己,自己没有得度,你决定度不了别人。那就是先学佛、先成佛,然后才能度众生。十方三世佛走的都是这条路,没有第二条路,一定是先成就自己,真有法味。你能够契入之后,你会乐此不疲,真的像孔子所说的,一天不吃饭,一天不睡觉,想想世间所有一切没有真实的利益,「不如学也」,学什么?学圣贤。孔子所学的,他自己说的,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,圣人。尧舜距离孔子那个时代大概是二千五百年,古圣先贤;到文武周公,周朝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距离孔子大概是五百年,孔子学他们。所以他一生述而不作,孔子一生没有创作,没有发明,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全是古圣先贤的遗教。
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也没有创造,也没有发明,他老人家所说的都是古佛所说的,这是教什么?教我们谦虚。实在讲都是自性流露,法尔如是,佛菩萨有,我们大家各个都有,没有值得骄傲的,一切众生统统都有。只是他的智慧、德相现前,我们不能现前,原因在哪里?他的妄想执著分别断掉了,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没断,不一样的在此地。只要我们肯放下,放下原来就是,说得多清楚,说得多明白。我们愿不愿意放下?这个权在自己,谁都不能帮助你,谁也不能阻碍你,妙就妙在此地。你真肯放下,没有人能阻碍你。所以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,不是别人的事情,与别人毫不相干。第三段里面一首偈:
【又放光明名大财。令贫乏者获宝藏。以无尽物施三宝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现在人实在讲,可能他到人间来这一生,他所希求的就是财。而实际上来说,他对什么叫财他根本不懂,拼命追求,到最后是一场空,纵然得到了,是一场空欢喜。为什么?他什么也带不去,造了一身罪业,不值得。大财宝、大财富,在佛法里面讲什么是真正的财?功德法财。怎样才能够得到?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与性德相应,你就能获得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可以跟诸位做证明。
『大财』不是积聚,积聚不是大财。大财是什么?无论在什么时候、无论在什么处所,你的生活所需够用,这叫大财,永远不会失去。有得有失不是大财,无得无失才是大财。无得无失,那确实是自性流露出来的,需要的时候它有,不缺乏,它也不多,多了什么?多了累赘。少了,那我们有饥饿,少衣、少吃的,你有饥寒之苦;不少,能得温饱,这就够了,不需要多,不会缺乏。所以,只要有能力、有机缘,舍财!愈舍愈多,愈多愈舍,决定不能够积聚,这叫真正发财。不是发外面财,自性里面无尽的财宝发出来,明心见性就发了。
再给诸位说,你放下多少,它就发出来多少;放不下,没有。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放下,那你得到外面去找,外面去找,有得到、有不得到。外面找是什么?是你过去生中修的三种布施,有多、有少,不一样。自性里面的,你跟诸佛菩萨是平等,无尽的财宝。你要懂得这个道理,懂得这个事实真相,我不要到外面找,我从自性里面找,这就对了。自性里面找,无量的欢喜,法喜充满,而且怎么样?有求必应。外面靠不住,所以佛不让我们到外面求。不但佛如此,中国自古以来,我们的老祖宗教我们,也不叫我们到外面求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跟佛讲的是一个道理,回过头来向自己求。
你们看《了凡四训》,袁了凡先生向自己求,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》,你看俞净意遇到灶神之后,灶神给他一番开示,他觉悟了。从此以后不再攀缘,向内心、向自性里面去求,到了晚年真的得大圆满。我们想想他们,他们妄想分别执著没有真的放下,只是在分别执著上放下少许,就有这样殊胜的果报,让一般人看到就感到羡慕,放下少分。放下多分,放下多分他就成圣、他就成贤了。小乘里面讲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他都能证得,大乘里面讲,像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初信、二信、三信、四信,他真的证得,那是真实不虚。
这个地方要晓得,净宗常讲三不退,证得阿罗汉才真正得位不退,没有证到阿罗汉之前,还有进进退退。进进退退的原因在什么地方?原因就是放不下的习气。有时候放下了,有时候他又执著;有时候不分别,有时候严重分别,习气。一分别,退了,不分别又提起来。所以你要晓得原因在哪里,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。搞清楚之后,尽量的去学习、去修行,修行就是在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、自然环境里面去磨炼。练什么?练放下,练看破,也就是练不分别、不执著。不起心、不动念是太难了,不搞这个,我们只搞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练这个功夫。譬如别人无缘无故来骂你、侮辱你,你马上就要生起不分别、不执著,心平气和,真修行!别人一说,马上脸色就变,凡夫,一点功夫都没有,天天念佛也没有用处,古人所讲的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修定的人,一听到不如意的,脸上就通红,没有定,你什么成就都没有;念佛的人还会发脾气,不行,这是没功夫,这不能往生。
所以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,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缘之中,如何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,那你就发大财。这个大财就是性德流露,唯有性德流露,你才能帮助一切贫乏,贫乏里头,特别是精神的贫乏,今天讲文化的贫乏,智慧、德行的贫乏,这个重要。什么叫无尽宝藏施三宝,你就懂得了。所以这个对象是对一切苦难众生。这三首偈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无方大用」第八段,「明毛光照益三昧门」,今天从第三十「严具光」、「上味光」、「大财光」,这三光都是讲悲田。前面讲了八光,敬田。福田通常经教里面说三种,有恩田、敬田、悲田,恩田是对父母,敬田是对三宝、对老师、对尊长讲得多;悲田是对一些苦难众生,我们应当要照顾,也是有义务要照顾他们,这个范围非常广大。照顾些什么?这三首偈给我们提了个纲领,衣服、饮食、财用,这要照顾到。我们先来看经文:
【又放光明名严具。令裸形者得上服。严身妙物而为施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经文上虽然都是讲物质的布施供养,我们决定不能疏忽还有精神的方面,比物质还要重要,这不能够不知道。『上服』标准是什么?是干净、整齐。不一定是质料很好、制作精美,不一定是这些。为什么?你看看佛、菩萨,菩萨,尤其是出家的菩萨,他们的衣著三衣一钵,衣称什么?叫粪扫衣。什么叫粪扫衣?我们现在搭的衣,你看一块布上面缝的是一格一格的,中国俗称为福田衣,经典上常讲的粪扫衣。在世尊那个时代,没有现在所谓是科技工具,没有,这些布料都是手工制的,完全靠手工,很简单的工具,一件衣料是很不容易得到。出家人乞食,食物容易得到,别人家里有多余的饭菜,可以供养你一点,没有多余的不供养,托钵的这些出家人到另外一家去托。戒经里面许可托七家,一家一家去托,托七家;七家要都托不到,就不可以再到第八家,就得回去,回去是托空钵。回去有没有得吃?有。为什么?别人托得有多的会分给你。如果托到第八家,世间人看到这个出家人贪心太重。避免别人造口业,避免别人生不善的心,到七家就得圆满了。有时候所谓运气很好,一家、两家钵就满了,就可以回去了;托得觉得不够,再去几家。所以一钵饭比较容易。
一件衣可不容易,一般人民他们的衣著也很简单,也是很辛苦得来的。可是他旧的衣服,穿破旧了,当然他要舍弃掉,所以就丢在外面不要了,衣服破了不要。出家人把这人家丢弃的衣服捡回来,洗洗干净,但是一块布里面有破烂不能用的,还有可以用的,一块一块剪下来,然后把它缝起来,就像现在这个衣服。所以一件衣服质料不一样、颜色不一样,一块一块缝起来,缝制成一件可以穿的衣服,出家人衣服是这么得来的。颜色不一样,质料不一样也很难看,所以佛就教他染色,染成咖啡色。颜色,正色,红黄蓝白黑这都是正色,五色!五色混合在一起,这叫袈裟。袈裟是印度话,是梵语,意思就是混杂的,很多种颜色混杂在一起就叫袈裟,是这么个意思。染成这种衣服,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,这是上服。所以我们在此地看的上服,不要以为是质料很好,缝制很华丽的,那你就想错了。为什么称上服?修行人所穿的,修行人有道德、有智慧、有学问,他们穿粪扫衣。由此可知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重内在不重外在,外表不重视,重视内在。真正是有德、有行、有修、有悟,这是人中之上人,佛法对人尊称要称为上人,人上人。
『光明』名叫『严具』,严是庄严,庄严之具这里面就包括非常之多,非常的广泛,举衣做例子。这使我们知道如何帮助贫穷困苦,他能得一件衣服,干干净净的衣服可以保暖,可以遮体。『裸形』是没有衣服穿。在现代,富裕的人不少,没有吃的、没有穿的人也不在少数,这个需要帮助他。中国谚语有说「救难不救贫」,你有灾难的时候,你的财物,资生之具,就是你生活所必须要用的。譬如现在水灾太多,水灾、火灾、风灾,龙卷风,天灾人祸损失了,这时候迫急需要的,资生之具要帮助他。为什么说不济贫?贫也要帮助,中国现在有很多扶贫机构,我们也帮助了不少。救济是一时,不能靠一辈子,一辈子靠救济生活这不可以的,只是一时,急难的时候一时。
贫乏怎么帮助?贫乏需要教育。尤其是需要生活教育,帮助他有一技之长,看他能做什么、欢喜做什么,就得教他。政府、民间、宗教团体,我们有见到专门办短期职业培训班,时间并不长。他喜欢烧菜,有个烹饪的培训班,大概三、四个月就毕业。他学一手烧菜的手艺,可以介绍他到餐馆去打工,可以介绍他到旅馆去工作,他能够有一技之长,他能谋生。喜欢缝衣服,有缝纫的培训班、纺织的培训班,他学会之后,他可以做裁缝,衣服工厂里面可以打工,这就很重要。早年我在新加坡,新加坡回教办了一个这样的学校,就是职业培训学校,一共好像将近有三十多个班,不同的班。他们学习的期间长短不一样,短的有一个月,长的有半年,学成之后帮助他介绍工作,这叫真正扶贫。
除了技能教育之外,更重要的道德教育,这个事情就要讲到因果。人生到这个世间来,确实富贵、贫贱、夭寿都不同,夭是短命,寿是长寿,这些佛说得清楚,佛说这个果报是满业。引业,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投胎,你得人身,我们大家都一样得人身,引业相同。可是虽得人身,我们一生的际遇,贫富贵贱不相同,这是满业。满业是什么原因?过去生中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不一样。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,你这一生发大财,绝对不是说你有什么本事,你会赚钱,不是的,你的运气很好,也不是的,是你前生修财布施多,真正原因在此地。所以算命看相的都懂得看你的财库,你的财库非常丰足,过去世修的,修财布施修得多。你的财库空空如也,里面没有财富,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,对财物很吝啬,你得贫穷果报。所以在济贫的时候,如果能够接受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比什么都好。
他能够真正懂得三世因果,他就能够安分守己,对於富贵人他就不会羡慕。为什么?人家富贵是应该的,我贫穷也是应该的。他过去生中修的福,曾经修财施,他今天财富多;修法施,他聪明智慧高;修无畏施,他这一生当中长寿,都有原因。现在连西方人都懂得,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他一生的遭遇,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前因的,这就说明业因果报丝毫不爽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要想改造我们的命运,你就知道怎样去改了,多修布施,例子很多,我是个很好的榜样。年轻的时候父母担忧,担忧什么?短命。财库里面空空的,没有财富,所以生来贫贱之命。没有财是贫,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是贱,贫贱的这么一个命,寿命只有四十五岁。我能够转过来,是遇到佛法,遇到章嘉大师,遇到李老师,他们教导我趋吉避凶,改造命运的方法。
早年,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《了凡四训》,我记得好像是在二、三个月当中,我把这部书从头到尾念了三十遍,非常受感动。我的命比了凡先生不如,差得远,他还小有财富,寿命还有五十三岁。我没有财,没有寿命,幸好还有一点聪明智慧,有这么一点。童年的时候受到一点传统的家庭教育,懂得孝亲尊师,所以遇著老师,总算是有缘,得老师的教诲。章嘉大师把这些因果报应的事情讲给我听,教我学布施。自己生活非常艰难,哪里有钱布施?章嘉大师问我:一毛钱有没有?有,一毛钱有。一块钱有没有?一块钱也还行。他说:那就可以了。我们才明白,布施不在钱多少,在你有诚意、真心。我们能拿一块钱,全部力量都拿出来了,只有这么多,这个功德叫圆满功德;百万富翁拿个三万、五万不算一回事情,他不是圆满功德。我们那个时候打工,一个月只赚台湾钱五十块,生活费用差不多都不够,所以一个月能够拿出一、二块钱来做好事,是圆满功德。
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生欢喜心,才晓得富人不是生生世世富,穷人不是生生世世穷。穷人肯布施,来生就变成富人,富人怎么布施都比不上穷人,为什么?穷人是完全施舍出去,这个道理我觉得很合理。在《了凡四训》里面看到,一个女孩子在寺庙里面布施两文钱,圆满功德,她当世就得果报,以后就做了王妃。做了王妃再上庙里面烧香,供养黄金一千两,态度也不像从前那么虔诚,那样谦卑,端起王妃的架子。这样的供养,寺庙里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来接待她。她就觉得很奇怪,就找老和尚问他,她说:我在年轻的时候非常穷苦,到这庙里来烧香,身上只有两文钱,我供养了,老和尚亲自给我回向,今天我带这么多钱来供养道场,老和尚为什么只派一个徒弟来接待我?老和尚说:「你以前那两文钱的供养,诚心,是你身上所有的你都拿出来了,我不给你回向对不起你。今天你地位高了,有钱了,一千两黄金对你是小事,算不了什么!一千两不如从前的两文钱。而且你的心态也比不上过去那样虔诚,我让我的徒弟接待,给你回向,可以了。」你们想想这个道理,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才知道,真正贫穷人懂得因果,他能修大福,修圆满的福报。大富大贵人家修的福,当时就折去一半,为什么?他接受礼遇、接受招待,福报就去掉一半。比不上贫穷人进到寺庙里没有人瞧得起,没有人照顾你,功德是圆圆满满,这个道理要懂。
我们今天这个道场,在道场里做义工的同修很多,你要晓得在道场修什么?修福。在道场里面修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三个都修!财布施,我没有拿钱,内财,内财比外财还要殊胜。我用我的体力、用我的智慧、用我的时间到这个地方来服务,这是内财布施。你的工作做得很如理、很如法,有条不紊,这就是法布施。你有恭敬心,使这个道场在这边建立,道场能够有很好的运作,在这边修行,在这边弘法,让许多众生得利益,这是属於无畏布施。大众在一起相处,总是有些小问题,彼此看不惯,彼此不能相容,你自己要晓得这是正常现象。为什么是正常现象?他没有学过,不懂规矩,做人的规矩从小没有学过,佛门的规矩也没有学过。自己没有学过,别人都没有学过,难在这个地方!跟从前的道场不一样,也就是说一、二百年之前的道场不一样,为什么?那个时候每个人从小都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,懂得待人接物,懂得礼节;现在都不懂。进入佛门,佛门有规矩,现在佛门没有规矩,这个要知道,这个时代是乱世。只有真正入佛门里面来,真的想学,能学到一些东西。
儒释道三教的基础教育,我们这里讲过,讲过有什么用?诸位听了很欢喜,没做!就好像吃食物一样,我看到了,没有吃到。这个地方《弟子规》讲过,《感应篇》讲过,《十善业道经》讲过。这次我们邀请悟全法师来讲《沙弥律仪》,我让他细讲,这次来的时间不长,签证的关系,讲到哪里就算到哪里,他回到澳洲拿到身分之后再回来,再回来续讲。此地真的是有这门课,有这门课就是好像吃的东西端上桌上,可是怎么样?你吃不到。你看到、听到了,没吃到,法味没有得到,为什么?你没有去照做。如果你能够依教奉行,你得到法味。
你今天看这个看不惯,看那个看不惯,如果《弟子规》真的学会,你什么都看得惯。你在团体里面或者你在家庭,你在社会任何一个角落,就像孔子一样,不亦悦乎,你快乐!像菩萨一样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这就是验证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得到法喜?没有得到法喜,法味没尝到。法味尝到了,像祖师大德所说的,世味,现在人称世间,「世味哪有法味浓」!这个地方是学校,天天在上课,天天在学习,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、无论在什么时候、无论在什么场所,全是菩萨学处。都是在那里修三种布施,不但修布施,菩萨的六波罗蜜,布施讲过了。你在修持戒波罗蜜,你在修忍辱波罗蜜,在修精进波罗蜜,在修禅定波罗蜜,在修智慧波罗蜜。你到这里来真有受用,你没有白来,你到这个地方来真有成就。
一切看不惯的,我都能看得惯,我都能忍受得了,持戒波罗蜜成就了,忍辱波罗蜜成就了。一点小小不如意,掉头而去,那是你没有福报,你把你修学的道场舍弃掉,放弃了。放弃之后,你到别的地方找,你找找看,能不能找到一个像这样的地方?不太容易找得到。天天在一块教学,天天在一起学习,这样的道场很少了,真的像开经偈上所说的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。遇到要有福,没有福住不住,为什么?烦恼很容易现前,小小事情就自己起了冲突,不是别人给你的,自己跟自己起了冲突,这是很可惜的一桩事情。所以我们自己要认识,这个认识也不是简单,要有相当的经教薰习,慢慢才真的省悟过来。所以衣,诸位要晓得,衣是忍辱衣,衣就是代表忍辱,现在人没有耐心,我们要供养忍辱衣。
『严身妙物而为施』,严是庄严。衣之外它有附带的,从前古印度,我们这个大楼三楼是印度教的道场,你们看看他穿的衣,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相同的。不过释迦牟尼佛的衣是染色的,不是一整块的布,是一块一块拼凑起来,没有这个勾环,那件衣很大,整个裹在身上。这个衣到中国来之后,因为中国气候比印度冷,有春夏秋冬,三衣是决定不够用,春秋要穿夹衣,冬天要穿棉衣。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,即使是出家人,依旧穿中国传统的服装,把印度这个佛的袈裟披在我们自己服装的外面,做为礼服,所以这个衣我们也叫披衣。太大了,大了我们就不方便,怎么办?就把它改小,缩成一半,所以我们的衣只有他们一半大。一半大,原来这边是用带子系的,带子系也很麻烦,以后就用勾环。勾环最初的是用木头制的,像现在我们配上这个,这就是「严身妙物」。所以附带可以用一些装饰品,只要不伤大雅也可以。
如果是布施给在家人的,这些身上的装饰品是可以的。出家人平常的装饰就是念珠,在家人也可以用,用这个有好处。我们出家人的念珠是挂在身上,在家人可不可以?有人说不可以。有人来问我,我说要是说不可以的话,佛在哪部经上讲的?找不到,那找不到就可以,有什么不可以。寺庙里面这么多年来,传统有个习惯,挂念珠有分别,念珠上通常有个穗子,穗子怎么放法?我们现在一般是放在后面。你看穗子是有放在前面的,有放在左面,有放在右面,那是代表的身分不一样。这是以后习俗里面这样做法,让大家比较容易识别,这都不是佛经上定的,佛经上没有,这是人为的。但是这串念珠的好处在什么地方?好处是给许多众生种善根。在家居士即使手上拿一串念珠也很好,你在马路上走一圈你就度了不少人,为什么?很多人看到你:这是个念佛的,这是佛教。你看阿赖耶识里面佛的种子就种下去了,不用说一句话,就是这个形相就让许多众生种了佛的种子。
你从这一点你就晓得,出家,不管这个出家人持不持戒,守不守法,那是他的事情,与我们不相干。出家人所修的功德,在家人没有法子跟他相比。那就是出家的形相,好坏不管他,人家一看到他,这是佛门弟子,这是佛,他马上就想到佛,阿赖耶识佛的种子下去了。这是在家人做不到的!他这一生让多少人见到他心里面想到佛,那个人跟他就是有缘人,将来他成佛了,决定度他们,佛不度无缘之人。这样你才晓得,出家人的衣服,纵然自己一生做得不如法,破戒犯斋堕阿鼻地狱,但是他的形相确实是给许多众生种了佛的种子,他一生做这个好事。他在地狱罪受满之后,将来再出来,过去出过家,他阿赖耶识有种子,再得人身的时候很可能继续又出家修行。生生世世淘汰自己的烦恼习气,成就不是一生。你们在《慈悲三昧水忏》里面去看,悟达国师修行十世,也就是到人间来十次。他是很不错,十次来统统都出家修行,一次比一次提升,到第十次就做到国师,不是一世的事情,十世。
所以你要知道,每个人过去有前因,宿世前生,你要知道自己宿世前生,你的心就平了,你永远会心平气和。别人得罪我,不放在心上,毁谤我,决定不辩白,受什么样的冤枉也不说一句话,为什么?修忍辱波罗蜜,修清净心。怎么能外面境界风一动,我就受不了,这怎么行?这功夫就太差!别人侮辱我、陷害我,真正修行人「这是难得的善知识,我修行这么久了,他来考一考我,看我能不能及格?」一考你就完了,你得个零分,不及格。不及格怎么样?再来,这一生都不行,来生再来。一定要到什么时候考试你真的如如不动,升级了。小考、大考,最严厉的考试,最后一关,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的,歌利王割截身体,这最后的考试。你将来有没有这个考试?肯定有。不通过这个考试,忍辱波罗蜜就不圆满;通过这个考试,忍辱波罗蜜圆满,你就成就了。所以我们当受到侮辱的时候,马上就想到歌利王割截身体。这段事情是在《大涅盘经》里面,讲得很详细,《金刚经》上只是带了一点,详细说明在《大涅盘经》。
忍辱仙人就是修忍辱波罗蜜的菩萨,释迦牟尼佛的前世,他没有成佛之前,忍辱功夫这么好。所以,他成佛提前了,他本来是在弥勒佛之后,弥勒佛成佛,释迦牟尼佛在后。因为忍辱波罗蜜修得特好,他提前,弥勒菩萨在后面。他能够提前成佛,歌利王有功德,歌利王帮助他成就的。所以你要是真的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你就晓得这个世间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没有恶人。善恶是非没有绝对,都是相对形成的,如果你心地清净,相对就消失了;到圆融无碍,这真正得大自在,真正得大圆满。所以忍辱是「上服」,忍辱是「妙物」,你能做这个示现,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,这是你穿著忍辱的上衣,这个要懂。不能看到佛经上讲衣,你就舍衣,多找些衣服去布施贫穷,那你是不懂得佛的意思。佛的意思都是意在言外,你要细心去体会。再看下面一首:
【又放光明名上味。能令饥者获美食。种种珍馔而为施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这个『美食』,你就晓得『上味』,上味美食是什么?给诸位说,法味!佛教学的场所也叫宴会,让大众统统到这里来品尝法味,上妙的法味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僧团,诸位都知道,每天出去托钵。道场都在野外,山林、河边、树下,没有房子,也没有厨房,连烧水的地方都没有。他们喝什么水?河里面取水。用个滤水囊把水过滤,现在讲过滤,过滤里面最重要的是微生物,不伤害微生物。所以他们喝的水不是煮开的,每个人自己带个瓶子装水,叫净瓶。你看我们现在画的观世音菩萨像,观音菩萨都拿个净瓶,装水。在从前出家人一定自己都有个瓶子,装水,用一块布来过滤。
吃饭到外面去托钵,托钵一定回来吃,回来大家在一起,饭也和在一起,袈裟饭,所以说「一钵千家饭」。你想想看,你这一钵饭怎么会千家饭?顶多托七家,这不是七家饭吗?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都出去托钵,不就是千家饭了吗?回来之后统统放在一起,分而食之。这是什么?平等!吃完之后有多余的,多余的布施众生,布施鸟兽,给它们吃,不留的。不可以说多了,明天就不要去托钵,还够吃,不可以。佛在戒经里面讲,决定不吃隔夜饭,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卫生,也是叫我们生活有规律,不能够懒惰懈怠。托钵是一堂功课,也是做给世间人看,你看这些修行人、修道的人,他们三衣一钵之外什么都没有,舍得干干净净,放下了。
每天去托钵,斋主是以财供养,饭菜这是属於财,物质供养,而出家人对待他是法供养回报。要给他说法,要给他祝愿,我们现在讲的是祝福,要为斋主祝福,为他说法,所以有法供养。不是说接受供养就可以走了,不可以的,要说法的。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表演了一下,托钵之后没有说法就走了,就离开了,许多人就跟著释迦牟尼佛,回到道场时他讲《楞严经》,楞严法会的发起,说明一定要有回报。这是教给我们时时刻刻不忘知恩报恩,念念不忘,念念要落实,这是佛陀的教诲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忘掉了,接受别人的供养,一句感恩的话都不会说,这不能怪他,为什么不能怪?没有人教他。
所以今天的社会,我们确实受了很多的委屈,可是佛对我们很大的安慰,统统补偿了。《无量寿经》上佛说得很清楚,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「先人无知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」,没有告诉他,他不懂事,你可不能怪他。你怪他,不是他的错,你错了!受什么样的委屈,一看到这四句经文,心就平了。他父母不懂,不但他父母不懂,曾祖父母也不懂,好几代都没有人教他。不但这一家,整个社会是这样的,那你能怪人吗?我们如果责怪人,应该回过头来责怪自己,我错了,他没有错,这就叫回头。回头来看看自己,不要看别人,永远记住,世间没有过失。六祖讲得很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世间没有过失,谁有过失?我自己有过失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起心动念,这就是过失,还随著烦恼去转,不能转烦恼,被烦恼所转,这就是最大的过失。
学佛没有尝到法味,你说冤不冤枉?怎样学佛尝到法味?十善里面不杀生,你真做到了,你很快乐!不杀生这条属於无畏布施,你的果报是健康长寿。过去杀生杀业很重,那是无知,常常要忏悔,每天功课上要为自己过去杀的那些众生回向。过去无知,烦恼覆心,盖覆我们的心,造作这些罪业,对不起这些众生,要请这些众生原谅,请这些众生宽恕。我们自己修成之后,我们发愿普度一切苦难众生,天天做发露忏悔,他怎么会不快乐!业障才能消得掉。那些被杀害的众生不再找麻烦了,有的他们往生了,生到好地方去;有的甚至发愿来做你的护法,来帮助你,进一步成就你,不再障碍你,不再找麻烦,这有!
偷盗最容易犯,让别人在财物上受损害,或者在名誉上受损害,很容易做。偷盗叫不与取,我们一般讲占小便宜,占小便宜的心就是盗心。我们对国家纳税,想法律上多找几个漏洞,能够少缴一点税,这个心是盗心。人民对国家纳税是义务,这就是对国家的布施供养,怎么可以占一点小便宜?要知道,杀生要是不知道忏悔的话,来生要偿命,要还命债;盗心,窃盗别人的财物,来生要还债。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,因缘果报丝毫不爽。在这个世间确实没有一个人真正能占到别人便宜,没有,没这个道理;也没有一个人说我真的吃了亏,没有。你如果看到三世因果,你的心是定的,真正可以做到圣人所说,「素贫贱,安於贫贱」。纵然是个叫化子,我今天讨饭我也心安理得,能够安於乞丐的生活,很快乐!富贵人能够安於富贵,社会和谐,社会不会有动乱。因果教育,真正教你明白事实真相的教育,这个东西不是迷信,不是骗人的。
上法味还是要回归到教学,你才晓得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,天天在布施上味,法味!四十九年教学天天在布施忍辱衣,上服,这真的,不是假的。为什么?无量无边无尽的珍宝不在外头,是从你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惠能大师讲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法,从哪里来的?自性变现出来的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一切所需不能从外去求,为什么?外面求不到,外面没有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外面没有,向哪里求?向内求。所以修道人他只有一个方向,只有一个目标,他求什么?明心见性,他就求这个。不过真的有不少人,他把佛的教诲会错了意思,误解了,所求的偏差了,那就求不到。
佛教我们怎么求?佛教我们放下。我们就是不肯放下,纵然放下都不干不净,不究竟,所以获得的效果不彰,不是没有效果,效果不显著。我们是不是真的把执著放下?执著要是真放下了,就证阿罗汉果。那个福报大了,六道里面没地方住,超越了,六道没有了,住到四圣法界,声闻法界,他生到这个地方去。十法界下面是六道,声闻是第七道,再往上提升第八缘觉法界,再上去第九菩萨法界,再上去第十佛法界。这个佛是相似即佛,还不是真的,为什么?他放下没放得干净,妄想还没放下。什么是妄想?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,这就是妄想。什么时候不起心不动念,十法界没有了,这时候到哪里去?到华藏世界去,一真法界去了。你看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华藏世界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极乐世界,这是什么?这是自己的老家。唯心所现,法尔如是,本来就是这样的,回家了!我们现在把家忘掉了,在外面流浪,过得好苦,那是迷失了自性,把一真法界扭曲、转变了,变坏了,还是一真法界,变坏了。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,变成六道,变成三途。什么东西变的?妄想分别执著变的。所以,离妄想分别执著,全都没有,所现的是一真法界,是极乐世界。
你在极乐世界里面,你穿的真的是上服,你吃的真的是上味。这个上味,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里面没有饮食,那什么味?禅悦为食。不但诸佛菩萨,诸位要晓得,这吃东西,财色名食睡五欲,这五种欲望,欲界有,色界就没有了,不必出六道,六道里面的高级凡夫这个东西没有了。所以财色名食睡,欲界有六层天,愈上去愈淡薄。四王天跟我们人间差不多;忉利天,就淡薄一些,虽淡薄,一般讲还是很浓的。到夜摩天,那真的是很淡了,他离开地面,也就是说他不必依靠星球而住,他住空中。凡是星球都是地居天,都是地面;空居天决不在星球上,夜摩就是空居天,但是他有欲,欲没断干净。往上兜率天更薄,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很薄;再往上去就断掉了,财色名食睡统统没有了,丢得干干净净,四禅天初禅。
所以,色界、无色界是六道里面的高级凡夫,他们没有财色名食睡,没有这些东西。他们怎么样维持生命?禅悦为食,也就是说定慧当中生法喜,那个法喜我们讲的是能量,很大的能量。我们欲界是用饮食来补充能量,能量是从物质上取得来。到色界、无色界不要从物质,心性里面的能量露了一点点出来,露得不多,露一点点,世间禅定。因为他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断,没断,他控制住,不起作用,所以能量往外透,自性的能量往外透,上味,不需要饮食。欲界天以下,就是忉利天以下,人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,都需要饮食。地狱道没有,地狱道只有苦没有乐,这是受极其严峻的报应,五逆十恶他要受这个报应。所以三途,我们学佛的人明白了,三途是什么?三途是消业障的地方。你在人道、在畜生道、在饿鬼道所造一切的罪业,到地狱里面去消,去消业障。地狱从哪里来的?自性变现的,不是哪个人制造的,不是,没有这个道理。还是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能现的是心,能变的是识,识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
法相家讲转识成智,那就是你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。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,这些烦恼习气的生是从阿赖耶生,转要从色上去转,从物质,最粗的现象。用什么方法转?念头。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只要这两个转起来,前五识跟阿赖耶自然就转了。所以这两个是因上转,前五识跟第八识果上转,我们真正用功的地方就转这两个。这两个是什么?一个就是不执著,一个就是不分别,不分别是转第六意识,不执著是转第七识末那识。末那识重要,「四大烦恼常相随」,这四大烦恼是什么?贪瞋痴慢,你看最严重的。
我爱,我爱是贪,我见、我痴、我慢,佛跟我们讲的三毒烦恼,这最严重的,这是六道众生的病根!你有这个东西,你日子不好过,整天生活在烦恼、痛苦的世界。这个烦恼跟痛苦不是别人给你的,是你自己的业报,这要晓得。如果不知道事实真相,受果报的时候怨天尤人,那你造的罪业更重,你的苦报永远受不完。一面受一面又造,你将来就愈来愈严重,这一生在人道,来生到三途,人道的时间短,三途的时间可长了,那叫真可怜。学佛的人,真正对佛法明白一点点,不多,一点点,你的慈悲心会现前。为什么?看到这些众生迷惑颠倒造作重业,将来要受这个果报,你感觉到那个人好可怜,你还能责怪他吗?你还忍心去责备他吗?我们相信你像菩萨一样同情心生起来,你也会跟菩萨一样,想帮他帮不上,为什么?他不接受。你劝他,他不听,为什么?业障太重,业障把所有一切善缘都障碍住,他没有缘接触。他所接触的都是邪恶,他不能够接受正法,这就说明他迷得太深,他迷得太重,他太可怜了。
上味光里面我们所体会得的,我们应当学习的,就是以佛菩萨的、圣贤的教诲,佛菩萨的正教,用它来修身,自己先尝到上味;自己没有尝到,怎么能说给别人听?没有办法介绍给别人,自己要尝到。所以度人还是先度自己,自己没有得度,你决定度不了别人。那就是先学佛、先成佛,然后才能度众生。十方三世佛走的都是这条路,没有第二条路,一定是先成就自己,真有法味。你能够契入之后,你会乐此不疲,真的像孔子所说的,一天不吃饭,一天不睡觉,想想世间所有一切没有真实的利益,「不如学也」,学什么?学圣贤。孔子所学的,他自己说的,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,圣人。尧舜距离孔子那个时代大概是二千五百年,古圣先贤;到文武周公,周朝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距离孔子大概是五百年,孔子学他们。所以他一生述而不作,孔子一生没有创作,没有发明,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全是古圣先贤的遗教。
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也没有创造,也没有发明,他老人家所说的都是古佛所说的,这是教什么?教我们谦虚。实在讲都是自性流露,法尔如是,佛菩萨有,我们大家各个都有,没有值得骄傲的,一切众生统统都有。只是他的智慧、德相现前,我们不能现前,原因在哪里?他的妄想执著分别断掉了,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没断,不一样的在此地。只要我们肯放下,放下原来就是,说得多清楚,说得多明白。我们愿不愿意放下?这个权在自己,谁都不能帮助你,谁也不能阻碍你,妙就妙在此地。你真肯放下,没有人能阻碍你。所以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,不是别人的事情,与别人毫不相干。第三段里面一首偈:
【又放光明名大财。令贫乏者获宝藏。以无尽物施三宝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现在人实在讲,可能他到人间来这一生,他所希求的就是财。而实际上来说,他对什么叫财他根本不懂,拼命追求,到最后是一场空,纵然得到了,是一场空欢喜。为什么?他什么也带不去,造了一身罪业,不值得。大财宝、大财富,在佛法里面讲什么是真正的财?功德法财。怎样才能够得到?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与性德相应,你就能获得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可以跟诸位做证明。
『大财』不是积聚,积聚不是大财。大财是什么?无论在什么时候、无论在什么处所,你的生活所需够用,这叫大财,永远不会失去。有得有失不是大财,无得无失才是大财。无得无失,那确实是自性流露出来的,需要的时候它有,不缺乏,它也不多,多了什么?多了累赘。少了,那我们有饥饿,少衣、少吃的,你有饥寒之苦;不少,能得温饱,这就够了,不需要多,不会缺乏。所以,只要有能力、有机缘,舍财!愈舍愈多,愈多愈舍,决定不能够积聚,这叫真正发财。不是发外面财,自性里面无尽的财宝发出来,明心见性就发了。
再给诸位说,你放下多少,它就发出来多少;放不下,没有。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放下,那你得到外面去找,外面去找,有得到、有不得到。外面找是什么?是你过去生中修的三种布施,有多、有少,不一样。自性里面的,你跟诸佛菩萨是平等,无尽的财宝。你要懂得这个道理,懂得这个事实真相,我不要到外面找,我从自性里面找,这就对了。自性里面找,无量的欢喜,法喜充满,而且怎么样?有求必应。外面靠不住,所以佛不让我们到外面求。不但佛如此,中国自古以来,我们的老祖宗教我们,也不叫我们到外面求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跟佛讲的是一个道理,回过头来向自己求。
你们看《了凡四训》,袁了凡先生向自己求,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》,你看俞净意遇到灶神之后,灶神给他一番开示,他觉悟了。从此以后不再攀缘,向内心、向自性里面去求,到了晚年真的得大圆满。我们想想他们,他们妄想分别执著没有真的放下,只是在分别执著上放下少许,就有这样殊胜的果报,让一般人看到就感到羡慕,放下少分。放下多分,放下多分他就成圣、他就成贤了。小乘里面讲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他都能证得,大乘里面讲,像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初信、二信、三信、四信,他真的证得,那是真实不虚。
这个地方要晓得,净宗常讲三不退,证得阿罗汉才真正得位不退,没有证到阿罗汉之前,还有进进退退。进进退退的原因在什么地方?原因就是放不下的习气。有时候放下了,有时候他又执著;有时候不分别,有时候严重分别,习气。一分别,退了,不分别又提起来。所以你要晓得原因在哪里,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。搞清楚之后,尽量的去学习、去修行,修行就是在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、自然环境里面去磨炼。练什么?练放下,练看破,也就是练不分别、不执著。不起心、不动念是太难了,不搞这个,我们只搞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练这个功夫。譬如别人无缘无故来骂你、侮辱你,你马上就要生起不分别、不执著,心平气和,真修行!别人一说,马上脸色就变,凡夫,一点功夫都没有,天天念佛也没有用处,古人所讲的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修定的人,一听到不如意的,脸上就通红,没有定,你什么成就都没有;念佛的人还会发脾气,不行,这是没功夫,这不能往生。
所以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,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缘之中,如何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,那你就发大财。这个大财就是性德流露,唯有性德流露,你才能帮助一切贫乏,贫乏里头,特别是精神的贫乏,今天讲文化的贫乏,智慧、德行的贫乏,这个重要。什么叫无尽宝藏施三宝,你就懂得了。所以这个对象是对一切苦难众生。这三首偈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