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大方广佛华严经 - (第一七六八卷)
大方广佛华严经  (第一七六八卷)  2007/6/21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17-1768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今天由於调整机器的关系,延误了一个小时。现在我们从「无方大用」第八段,「毛光照益三昧门」,四十四光,我们从第十光看起,第十「法自在光」。这段有两首偈,前面一首我们学过了,我们从第二偈看起。先将经文念一遍:

  【恭敬供养持法者。给侍守护诸贤圣。以种种法施众生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
  这首是讲「法自在」的因行。四十四种光,在前面跟诸位说过,是略举几个例子。毛光,毛是身毛,就是我们说的全身放光。这个光照的利益无量无边,说不尽,世尊为我们举几个例子,略说四十四种。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我们凡夫也能感受,但是说不出这么多,即使此地讲的四十四种利益,我们都说不出来。全身放光是佛法说的,在中国,中国有气功,练功气的讲气,西方人讲磁场,都是一个意思,说的名称不一样,是一桩事情。我们接触到佛的磁场,接触到佛的气分,当然有感受。实在讲我们在平常遇到一位真正有修持、有德行的人,他的磁场不一样。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很喜欢亲近章嘉大师,什么原因?他的磁场非常好。就是一句话不说,我们也愿意在他小厅里面多坐几分钟,感受那种安详、慈悲,这我们能感受得到的。可是这么多的利益,我们不看《华严经》完全不知道,看《华严经》才晓得那个气分里头无量无边的利益。愈是心细的人感触愈明显,细心的人是什么人?当然境界愈高愈不相同。

  「法自在光」我们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,因为这一条在大乘教里面有许多种说法,《华严经》里面有两种光,那是略说,从纲领上讲,细说有十种光,前面我们都曾经读过。十种说,实在话还是略说,真的跟你讲,说不尽。它的利益也是没有边际,能化解我们的烦恼习气,烦恼习气除掉了,自性本具的德能、智慧就现前。所以经文上有「令得无尽陀罗尼,悉持一切诸佛法」,这都是真的,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能、圆满的相好,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。所以佛在经上一再的提醒我们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。

  在因上怎么修法自在光?今天这首偈就是告诉我们,你要想成就法自在光,在现前的因地,你就要知道怎么修行。首先『恭敬供养持法者』,持法者,简单的讲即依教修行的人。在过去,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跟著佛出家的这些弟子们,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佛的常随弟子,他们就是依教修行人的代表。这些人我们现在知道全是佛菩萨示现的,像唱戏一样,世尊是在舞台上唱主角,他们是唱配角。因地里面都是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,应化的,所谓是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但是这个示现非常重要,为什么?给当时、给后世人做榜样、做模范。

  依教修行这个话说起来容易,里面真正的含义太深,知道的人就不多。祖师大德们常常提醒我们,礼要是没有了,大家不讲礼,儒就没有了;儒没有了,中国传统的教诲就没有了。所以儒,孔孟是代表,继承中国五千年的道统。在孔子那个时候说是二千五百年,从黄帝到孔子二千五百年,孔子到我们现在又是二千五百年。中国道统是什么?道统是伦理、道德的教育,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,称之为礼,用这个字来做代表。五伦是道,五千年老祖宗教导我们的那是道!五伦是从父子、夫妇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,这是天然的,不是人为的,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的,天然的。就是大自然的规则、大自然运行的秩序,称之为道;与道相应的思想、言行,称之为德。道德的原点就是父子有亲,这叫天伦,父子的亲爱没有条件。父母对於子女之爱,子女对父母之爱,在什么时候你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?在婴儿三、四个月的时候最明显。婴儿在三、四个月的时候,他不会说话,你可不能轻视他,告诉你他很懂事,他已经非常认真在学习。你仔细观察他对父母那种表情,那是天真的、亲爱的流露,而父母对他也是真爱的流露,没有任何条件的,父子有亲。

  中国教育也从这儿兴起的,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第一个目的,就是这种亲爱,从自性流露的、自然的,如何能够永远保持而不变,这是教育目的。永远保持不变,这叫孝。第二个目的,是把这种爱扩大,爱你的家庭、爱你的家族、爱你的邻里乡党、爱你的社会,爱国家、爱众生、爱宇宙,把它一层一层扩大,给诸位说,这是中国传统教育。所以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仁爱的教育。儒家到孔孟,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孔孟代表、继承了仁爱的教育。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仁义礼智信叫五常,五常扩展到社会就变成八德。八德在中国有两个说法,里面有四个重复的,除掉重复的,有十二个纲目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。这是中国儒家的精神,是中国传统的文化。所以,儒代表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。

  以后有道家,道实在讲以老庄为代表,他著重在养生,延年益寿。用什么方法?懂得因果,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。以后佛到中国来,佛的说法基本上跟儒、跟道完全融合。中国传统讲孝悌忠信,佛法到中国也是跟你讲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前面两句跟儒完全相应,后面两句跟道又相应。所以,儒释道就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。儒释道三家教我们,处事待人接物第一个就是要恭敬,你看佛门忏仪里面,拜忏的仪规里面第一句话,「一切恭敬,一心恭敬」。再看道、看儒也不例外,儒家《礼记》头一句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,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,第一句话,《礼记》一开端头一句话。人与人怎样相亲相爱,怎样和睦相处?就从恭敬上,你说这多重要。

  现在人为什么恭敬没有了?恭敬的反面是傲慢。所以儒家基本的教育《弟子规》,教童蒙的、教婴儿的,头一个教他什么?谦虚。佛讲得更彻底,佛教人谦卑,中国的礼也讲谦卑,礼的精神是什么?自卑而尊人。自己谦卑而尊重别人,这是礼的骨干、礼的精髓,尊人自然恭敬就流露出来。所以不能不学恭敬,儒释道三家都是这样讲。不但儒释道,连外国这些大的宗教,没有一个不讲谦卑。我讲过天主教的《玫瑰经》,《玫瑰经》一共十五段,第一段就是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,它摆在第一条。那你就晓得,你要想得法自在,於法自在,你先学谦卑,先学著尊敬别人、尊重别人。这个我常常说,一定要学!认真努力去学。把自己贡高傲慢的习气放下,重己轻人的念头放下,学谦虚、学恭敬,谦虚、恭敬是自性里面的德行,性德才能往外流。把自己看得很重,瞧不起别人,带著傲慢的习气,你的德行全没有了。

  《论语》里面,孔子曾经有这么一段话,他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跟周公一样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则不足观也已」。你再仔细观察,他傲慢、他吝啬,那就不必说了,假的,全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夫子这句话给我们很深的警惕,我们是干真的,还是干假的?假的是外表装模作样,欺骗众生,欺骗自性。如果你真的学习,那你就学圣人、学贤人,这个难得,你将来一定是成圣成贤。在佛法里面,你成菩萨、成佛陀,得真干,都从恭敬当中学起。恭敬的代表,是真正出家修行人,佛弟子!

  现在的出家人不守戒,要不要恭敬?要不要供养?那你要懂一个道理,他现的出家相,他现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,我们就应当对他恭敬、供养。至於他如不如法是他的事情,这个我们不能看在眼里,更不能放在心里,养自己的真诚、厚道,我能成就。他如果不持戒,他不能成就,他的事情。佛门也有句话说,「地狱门前僧道多」,那就是不守清规、不持戒律的,他们将来要堕落;他堕落是他的事情,不是我的事情。我对他尊重、供养,我是看在释迦牟尼佛的面子上,我把他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,是我修行的一个样子,我们一定是如理如法的修行。《坛经》上说得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你看这句话说得多好,这是什么?这是修我们自己纯净纯善的心。

  孔子说「三人行必有我师」,这三个人是代表,哪三个人?一个是自己,一个是善人,一个是恶人,是这个意思,三人。善人我要跟他学习,他的善心、善愿、善行,我有没有?我要没有,要跟他学习。恶人,恶人是给我们做反省的,他恶的心、恶的念头、恶的行为,我看到了,回光返照我有没有?如果有,赶快要改,有则改之;没有,自己要提高警觉,不能犯这个过失,无则嘉勉,那他也是我的老师。善人从正面教我,不善的人从反面教我,只要我自己会学,两个都是老师,两个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。你说,我要不要恭敬?我要不要恭养?都要!为什么?他对我有恩德,他成就了我。你要能这样学习,你的老师太多了,没有一个不是你的老师。那你成佛不要三大阿僧只劫,给诸位说,你能这样学,你一生决定成就,这个话不是我说的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所以祖师大德常常问你,「你会么」!会的人一生成就。谁一生成就?《华严经》上的善财童子,善财童子就是这个学法。善人,跟他学善的;恶人,看到认真反省,一定要从内心除掉他的不善。

  我们看五十三参,五十三参代表的人物男女老少,在家的多,出家的少,出家只有六个,其余全是在家的,各行各业。有极其不善的,善财童子都是以他们为老师,跟不善的人在一起,回光返照,自己有没有?他在提醒我,所以他是我的善知识,善财童子统统恭敬、供养。只有一个不一样,善财童子对於善知识他有赞叹,有恭敬、有供养、有赞叹;对於恶人,他有恭敬、有供养,没有赞叹,差别就在此地。他默默的自己改过自新,对那个人不赞叹,这个意思很深!所以对於真正修行人,「持法者」我们中国人讲修行人,我们一定要恭敬供养。不是真正修行人,拿著佛法的招牌在社会上做些不善的事,他自己谋求一些利益,这个我们要看清楚。那我们对他怎么供养?不能不供养,不要用财供养。为什么?他贪财,你供养财不是增长他的贪心吗?不是害他了吗?我们如何供养他?我们对他法供养,这就好;换句话说,我们做出一个很好的样子给他看,让他自己慢慢的他能够觉悟。帮助他觉悟,帮助他回头;他帮助我们,我们回头也帮助他,叫报恩,这就是供养。所以不要用财物供养。

  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,在家人不觉,出家人觉悟。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,我们体会到无尽的慈悲,无尽的关怀、爱护。他老人家一生没有道场,这个示现的意义太深了。有道场、有信徒,容易生起贪瞋痴慢;没有道场,处处自然表现就谦虚,你看这个方法多好。真正的道场是在哪里?佛在哪个地方,那个地方就是道场。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,大部分时间都在旷野,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晚上找个树底下打坐就行了。而且休息的时间并不长,这经典上我们都读到的,中夜睡眠,休息的时间,中夜。

  那时候古印度把一昼夜分为六时,白天是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这样分法,夜晚是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后夜分。它的六时,一时是现在的四个小时。所以西方这二十四时制传到中国,中国人称小时,为什么?它比中国的时辰小。中国从前一昼夜是十二个时辰,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,十二个时辰,它比中国小。但是中国时辰比印度又小,印度一个时辰是中国两个时辰,是现在的四小时。所以中夜睡眠,中夜是什么时候?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;换句话说,十点钟就要休息,两点钟就起来。这是佛陀在世时候的制度,他老人家跟他所有的弟子作息都是相同的,每天休息的时间四小时。除这四小时之外,其余的时间佛全是在那里讲经教学,不说话也是讲经教学,用什么教学?身教。确实我们现在人所谓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没有一样不是给大众做好样子,这就是在教。

  在家学生里面不乏富贵之人,有国王,经上我们常看到十六大国王,小国就不算,大国,十六大国;长者、居士,这大富长者,这是佛的在家学生。有时候也礼请佛到他们的别墅,到他们的园林里面去供养,佛也接受。像经里面讲的只树给孤独园、竹林精舍,这些地方佛也去住,住几个月在那里面办学,这个课程讲完,佛就离开了。所以,佛一生游化,真的是没有固定的住处。带著这批学生,这批学生都非常难得,都能够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,他们就非常满足了。每天亲近世尊,听他老人家的教诲,提升自己的德行,提升自己的灵性,确实达到超凡入圣的善果。学生里面有证阿罗汉的、有证菩萨果位的,不但出家人如是,在家人弟子当中也不例外,证果的人多!给我们后人做榜样。

  佛教传到中国来,中国文化跟古印度不相同,古印度的社会风气对出家人这种苦行的生活,无限的礼赞、赞叹;中国对於世尊那种生活方式不能忍受。服事老师,中国人对老师很恭敬,如果让老师住在野外,露天,让老师每天出去托钵、去要饭,中国人这个受不了,这是乞丐。学生让老师去做乞丐,这个学生在社会上不能立足。尤其佛教是中国帝王派特使迎请过来,到中国是皇上的老师,皇上老师怎么能叫老师去住到山林树下,这不可以。那他喜欢清净,也必须找个山林树下去建个宫殿,皇上住的是宫殿,老师居住的也应该比照皇上。所以,寺院的建筑全是建宫殿式的,皇家的园林,这就不一样,到中国就有住处了。

  可是我们想想,佛教是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到中国,怎么样去想,尤其看到现前佛教这个状况,使我们想到还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有道理。如果我们出家人依旧欢喜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,现在有人,在中国,不要我们到野外去住,有居住的场所,寺院庵堂,好,能够接受,释迦牟尼佛以前接受过。这个寺院庵堂的主人应该是国家的,从前是国家建的,是国家的。还有一部分是长者居士们他们供养的,功德主,是他们的,出家人只是在里面借住,这个可以,应该要这样供养才如法。像我们这个道场,我们这个道场是三层楼,三位功德主,道场的所有权是他们的,道场的使用权是我们大众的。我们大众有使用权,他们有所有权,这个好!

  我总希望将来中国的寺院丛林,这就是在家同修要懂得恭敬、供养、护持,出家人真正在这里依法修行,如法的修行。真正做到他不管人、不管钱、不管事,他在这里只是办道,在这里教学。道场都是十方的,不是专门供养哪一个人的,你的心才清净,你的心才平等,才真正慈悲。这个法师别的地方有缘,到那个地方教学去了,那我们这边再另请一个出家人,或者是在家居士都可以,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教学。道场是学校,这里头有道,有什么道?有佛道。在中国的佛道,跟印度的、跟其他国家的佛道确实不一样,为什么?中国佛道,内容里头有儒家的道、有道家的道,儒释道合成一体。形相上是有僧、有道长、有儒家的夫子,形相上有,实际上呢?实际上,佛,你看看哪个学佛的人不学儒、不学道?学道的人也学佛、也学儒,学儒的人也学道、也学佛。严格的来讲,中国儒释道是分不开家的,是一家人。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,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特色。所以,我们要懂得应该恭敬,应该怎样供养。

  供养如法,佛法就兴旺了,传统文化不但能延续,而且能发扬光大;供养不如法,那叫造孽,这个不能不知道,所以要如法的供养。我是鼓励将来在国家政府、长者、居士有这个力量,你们自己建立道场,礼请,现在社会上讲聘请,正式聘请是可以的,聘请出家人到这边教学。聘请有期限的,在佛门过去的制度,执事的期限是一年,每年有一次改选。这个方法是好,不是长期的,一年,一年做得好,明年再聘请,可以延续,但是每年都有礼请;如果他做得不如法,他到期我们就不聘请,他就得走。这个方法好,好就是修行人一定要认真修行,你才能够得到这一方居民的尊重,他希望你常常在这里教化;你要搞得不如法,时间到了就请你走路,我们另外再请真正有德行、有学问的人,到这个地方来教化我们,这个方法好。而不是把道场送给他,道场送给他,你就不能够再干涉,他如果做得不如法,你也无可奈何,为什么?你已经送给他了。所以,世尊在世那个示现很了不起,我们要懂得他的用意,能够遵守有百利而无一害。可不能用人情佛事,要有智慧、要理智。

  不但你要能够恭敬、供养,下面有『给侍守护』,「给侍」是什么?照顾。像我们道场里面许多的义工,义工就是给侍,内财布施,照顾这个道场。「守护」,道场的主人,也就是道场所有权的这个人,他守护。守护是什么?你们教学如法,他保护你,长年守护;你不如法,不如法就换人,老师不如法换老师,学生不如法换学生,这守护。像现在这个道场不是一个人捐的,是很多人合资捐助的,但是所有权还是他们的,他们可以组成一个董事会,是这个道场守护的权力机构,所以这是属於地方的。

  出家人,出家人诸位要晓得,他不是属於一个地方,他是到处去游化,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在哪里落脚。居住时间长短也都是看缘分,缘分厚他就多住几年,缘要薄他就少住几天。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的教区是五印度,就是整个印度这个地区。要晓得在三千年前交通不便,旅行都靠徒步,年岁大的实在体力不够的由马匹代步,多半都是徒步旅行,你就晓得,他不是长住在一个地方。这个地方的人真正认真努力学习,他一定会在这儿教,看到大家学习的情绪低落、涣散了,佛就走了,就离开这个地方。这里面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,意义是什么?所谓是良师难遇,佛法难闻。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,来教学,大家都非常认真学习,为什么?知道佛不长住这里,住一天多希有、多难得,非常珍惜。如果佛老住在这个地方,都不走的,不到别的地方去的,这个地方的人就很懈怠。没有关系,今年学不成还有明年,明年学不会还有后年。他用懈怠的心,那怎么能学得好?

 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我的进度、我的进步都比同学快速。同学也常来问我,你是怎么学的?我说怎么学都跟你一样,上课大家都在一起,老师没有特别教我。但是我说我学得比你们多,那是我们的环境不一样。你们是台中人,老师住在这个地方,你们有的是时间,你们可以慢慢来。我不是台中人,我到这个地方就是来学习的,时间不会很长,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,所以每天的时间我都看得非常宝贵,在学习的心态上我们不一样。我在台中没有家,住在老师办的图书馆,老师在台中办了个慈光图书馆,我在慈光图书馆做义工,所以那个地方给我一个小床铺。那不是我常住的地方,我不定什么时候要离开,人家不让我学的时候我就得走路,所以每天的时间我都非常珍惜。心态不相同,我总是要抓住时间认真努力学习。我到台中去,老师给我的时间是五年,希望我在台中能住五年,他教我五年。我心里面清楚,我有期限,你们台中人无期限的,你们可以慢慢来,我不可以像你们那样缓慢。

  所以,为什么古时候寺院庵堂里面的执事,聘请都是一年,这个意义就很深。机缘难得,无论是教、无论是学他都会认真把机会掌握到,机会得来太不容易!真的是世间无常,怎么能不认真,怎么能够不精进?道理在此。道场的护法会是这个道场的守护神,道场里面所有工作人员皆是,无论是义工、还是职工统统都是维护这个道场。道场就是学校,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就是从事於教学,我们现在的话讲,办班教学,佛门里面术语叫法会、叫讲经。世尊当年在世,一生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三百余会用今天的话是办班,办班三百多次,教学四十九年。

  用今天的人来看释迦牟尼佛,他在社会上是什么身分?给诸位说,职业教师。不是宗教,释迦牟尼佛不是神,也不是神的使者,他一生所搞的,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他搞的是社会教育。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教学的内容,我们今天展开所有一切经卷,经卷是他的教学内容,把它一归纳,它不外是五个科目。我们概略的把它分析,他教我们伦理、他教我们道德、他教我们因果、他教我们哲学、他教我们科学。这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最具体的一个代表,这里面内容就这五样东西,这五样东西都讲到圆满,都讲到究竟。伦理,确实比我们中国儒家伦理讲得高,儒家东西只讲到一世,佛法讲三世;讲道德、讲因果都比儒、道讲得透彻,哲学就更不必说。方东美先生说,佛经里面讲的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科学,我们在《华严》,这还不到一半,九十九卷我们现在才念还不到二十卷。在这里面我们所看到的,里面所讲的科学,无论是宏观世界、无论微观世界,都比现代科学讲得高明,不输给现代的科学。

  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把释迦牟尼佛的本来面目认清楚了,他是我们的老师。我们跟佛的关系要清楚,师生关系,你看我们称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」。他不是我们的主,他不是我们的上帝,他是我们的本师,本师是根本的老师,他是老师。南无这句话是印度话,什么意思?恭敬的意思,礼敬的意思;我们恭敬、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是他的名号,佛是个学位的名称。在佛法里头有三个名称是学位,佛是最高的,佛陀,像现在大学里面的博士;菩萨是第二个学位,相当於硕士;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,相当於学士。所以它是学位的名称。佛经里面讲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作佛」,换句话说,每个人好好去学习,都可以拿到佛门里面最高的学位,所以它不是宗教。宗教里面上帝这是唯一的真神,不能说每个人都去做上帝,那不可以。佛法是许可每个人都成佛,成佛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,这个要懂得,所以它是学位的名称。

  名号,佛菩萨名号其实它是一个专门科目的代表,譬如博士,博士有文学博士、有物理学博士、有数学博士,太多了,是哪个科目的。所以佛的名号就很多,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、毗卢遮那佛、阿弥陀佛,那就是佛都是博士,但是他们教学的科目不一样。释迦牟尼佛教我们什么?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你要懂得。释迦是仁慈,牟尼是清净,你就晓得,这位博士老师是教我们对人要慈悲,对自己要清净,他教这个。阿弥陀佛教什么?你要懂得阿弥陀是什么意思。阿翻成中国意思叫无,弥陀叫量,这个内容就太丰富了,他教的是无量;换句话说,所有一切学术科目全都包括。药师佛,那你就晓得,药师你就能懂得他的意思,他是教什么?教我们把所有毛病习气断掉。你看看佛菩萨的名号,你就晓得他是教哪个科目,没有迷信。

  所以佛门里面,世尊当年在世的学生,学生里面有很多宗教的传教师,有很多宗教里面的领导人,都来跟他学习。因为佛是教育,教育跟宗教不冲突,没有矛盾。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很多,你看婆罗门,婆罗门是婆罗门教的,不是宗教里面的领导人就是宗教里面的传教师,他是佛的学生,《华严经》上我们就看得很多。佛在世的时候,印度宗教就相当发达,佛经上记载的就九十六种,大的教派有六种,称为六师,这里面很多人都是佛陀的学生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它一点迷信都没有。

  这是一个社教团体,主持教学的人跟护持的人,护持的人就是行政人员,教学的人就是这个教学机构里面的老师。所以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,它里面的职务分配跟现在学校完全相同。丛林的主席,就是方丈住持,校长,他下面有三个单位,首座就是现在的教务,维那就是现在训导,监院是现在的总务。现在学校有教务、训导、总务,在佛法里面的名称称为首座、维那、监院,监院也称当家师,他是管总务的。你从这些地方去细心观察,它不是宗教。现在佛教变成宗教,非常不幸,佛教灭了,社会教育没有了,变成宗教。释迦牟尼佛是个教师,现在变成神,菩萨那都是老师,都变成神了,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。我们真正学佛的弟子,一定要把佛教本来面目恢复,那就功德无量。世尊当年在怎么做的,我们今天要如法炮制,要完全遵循著学习。

  『诸贤圣』,这是修学有成就的人,大成就的是「圣」,小成就的是「贤」,都是讲契入境界。我们依《华严经》的说法就很清楚、很明白,佛在「出现品」,「出现品」在后面,我们现在还没学到。佛说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,本有的道德、技术、能力跟福报,相好是福报,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,完全是平等的。现在为什么沦落到这种地步?释迦牟尼佛说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那我们的毛病你就清楚了。毛病是从哪儿来的?我们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所以自性里面的智慧不能现前,道德、能力、相好统统都被它障碍住,才变成六道凡夫,才变成这种样子。要怎么样恢复?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是!

  这种修学的方式,他也给我们做了示范。你看释迦牟尼他十九岁舍弃王位的继承权,他父亲是国王,他舍弃,舍弃了宫廷里面荣华富贵的生活,他出门去求学。当时在印度,宗教、学术都是世界上的高峰,宗教里面的大德,学术界里面的这些高人,他统统都亲近过,都向他们学习。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,十九岁出去参学,到三十岁大概那些老师们的东西他都学到了。真是了不起,释迦牟尼佛绝顶聪明。这十二年学到的,他最后的结论是不究竟,为什么不究竟?有几个问题不能解决。

  印度在当时也真的是了不起,比中国人高,为什么?他们学术界跟宗教界统统修禅定,而且是很深的禅定,就是佛门里面讲的四禅八定,在禅定里面能够突破空间的维次。现在科学家证明了,宇宙之间确实有很多不同空间维次,但是印度这些高人能够突破六道,就是在甚深禅定里面他们能看到六道,他们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天,最高的,能够到达下面的阿鼻地狱。对於六道里面的情形了解得太清楚,这不是比量,是现量,亲眼所见,亲耳所闻,亲身接触到的,他们有这个能力。但是不究竟,不究竟是什么?六道从哪里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?没有人能答覆,没有人能明了。所以他到恒河旁边找棵大树底下去打坐,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,这一放下就大彻大悟。他放下什么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不能不懂,放下妄想分别执著。於是我们对於世出世间的说法就明白了。什么叫世间法?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叫世间法,你学《华严经》也是世间法,你参禅、打坐还是世间法。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叫出世间法,没有一样不是出世间法。

  所以,世出世间法在你一个是有妄想分别执著,一个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是在这个地方,不在人,也不在法;人里头没有世间、出世间,法里头也没有世间、出世间,这个事实真相你要知道。所以放下之后,哪一法不是佛法!没有放下,哪一法是佛法?关键在这里。佛这才普遍教导我们,我们没有能力彻底放下,没这个能力,为什么?这种染污太深,时间太长。染污太深了,不是你说想放下就放下的,没那么简单。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人,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他也是一下就成佛,顿悟了,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。他给我们的示现,他没有学,不像释迦牟尼佛先出去学了十二年,惠能他没学,什么都没学,什么也不知道,不认识字。你看他听五祖的教诲,他就居然能彻底放下,这一彻底放下之后,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、大彻大悟的境界完全相同。

  告诉我们放下之后的真相,他说了二十个字,何期自性「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,本自具足,本无动摇,能生万法」。五祖忍和尚一听,衣钵马上就给他了,为什么?真的开悟了。他这五句二十个字,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全都说出来。你要懂得这桩事实,人家要问你佛教说的是什么?你就可以说六祖讲的这二十个字,就是一切诸佛所说的、一切诸佛所证的、一切诸佛所传的,就这二十个字。我们根钝,没有法子,不能像惠能那样一下放下,慢慢放,希望你天天放,月月放,年年放。放下愈多,放下什么?放下烦恼,放下愈多烦恼,你的智慧就愈长,烦恼轻智慧长。如果你能把执著统统放下,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事再不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果,佛教里的学位,第一个学位你就拿到了,学士学位。如果再能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,分别是尘沙烦恼,统统放下了,恭喜你,你拿到第二个学位,菩萨。最后你能把无明放下,就是妄想,妄想是无明烦恼,把这个放下你就成佛了,你也成佛陀了,你就拿到最高的学位。它是教学。

  所以佛教这个学校,这个社会大学,学生、老师跟所有的志工、职员、这些义工可以统统一起学,一起都有成就。长年在寺院里面做义工的,后来都证果了,为什么?他接触这个教育,教育是全面的,不只是教科书,他有身教,我们讲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把圆满的觉悟统统显示出来。你要说惠能大师开悟说这个五句话,在哪里?就在他身上,就在他动作上,就在他表情上,就在他言谈之中,没有一丝毫隐瞒。你会的,你全都看到了,无论是你是学生不是学生,问题就是你会不会?你会了,你天天看,你天天学,长时间的薰修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跟圣贤人住长久了,自然就染上圣贤的气氛,这就是毛光照益,毛光照益就是气氛,你染上气氛了。

  所以,学习不要忘记那个根,都是有根的。根是什么?佛法的根是戒律,中国传统的根就是礼义。不懂礼、不知道义,学儒,从前李老师讲,可以做儒家的学者,儒学,他不是学儒。为什么?他做不到孔子,他做不到孟子。为什么?孔子、孟子他守礼、他守义,礼义两个字他做到了,礼义是儒家的戒律。学道的人,如果说《感应篇》没有学习,《感应篇》做不到,那是道学,不是学道。佛法也是如此,佛法的根是十善业,十善业做不到,你搞的是佛学,你没有学佛。学佛要从十善业学起,学儒要从《弟子规》学起,学道要从《感应篇》学起。你千万不要看到这个东西太小、太幼稚了,那是根,没有它你就不能成就。你学得再多将来都变成学者,一生搞的什么?搞儒学、搞道学、搞佛学。以前李老师常讲,这样的人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;换句话说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,你在六道里面还是受业力的支配,出不去!如果是学佛那就不一样,学佛你才能真正超越三界,学佛你一定要断烦恼,断见思就是阿罗汉,断尘沙就是菩萨,断无明就成佛。烦恼不断,修学大乘也是世间法,世出世间法的界限在此地,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我们明白了,知道怎样办学,佛法就是办学,佛陀教育协会是个社会学校,学习的场所,我们在这里办学。你就懂得怎样护持佛陀教育,真的讲这是无量功德,是好事情。有这样的机构,我们在这里好好的来培养老师。现在建立学校不难,很容易;建立了没有老师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要记住,古大德说得好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中国文化要能够再兴旺起来,确实有助於化解冲突,有助於落实和谐世界,会对於人类有很大的贡献,带给人类安定、幸福、美满,你说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桩事情。

  培养师资,还是要用中国的老办法,所谓是「十年寒窗,一举成名」。如果不能够定下来,关起门来念十年书,不能成就。而这些老师的基础,必须是百分之百的落实儒释道三个根,他才能成就。也就是《弟子规》百分之百做到,《感应篇》、十善业都百分之百做到,他有十年的根。再能够说是一门深入,十年薰修,他怎么会不成就!那就是今天世界上第一流大师级的教授。要认真在这上下功夫,要好好的来培养。有这么多人,能培养这些师资,这比什么都重要,再有个好的学习的场所,就是很一个很完备的学校。

  『以种种法施众生』,这个法就是教学。以真善美慧之法,真法、善法、美法、慧法,智慧之法,教化众生。现在要做确实不是难事,为什么?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技术,利用卫星电视、利用网际网路。譬如有十几个这样好的老师,真的是十年在一块学习,我们课堂每天的功课都同步用卫星、用网路向全世界播放。虽然我们在一个地方,很小的一个地方在一起学习,十年不下山,闭关的形式。可是我们每天学习的内容用科技播出去,就同时可以兼善天下,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跟我们在电视机面前一起学习,你说这个多美好。这就是「以种种法施众生」,在从前很难做到,非常不容易,现在可以利用高科技来推展远程教学。科技实在讲日新月异,进步得太快,要好好的去利用它。我们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利用网际网路,用卫星电视是从二00三年元旦开始,到现在也有五年。这是我们佛门的几个弟子他们发心搞的,但是也有相当的影响,成就也相当可观。如果是国家来主持,来搞的话,它的成效超过我们十倍、百倍都不止,那个影响力就大了。我们这些年来做出这个效果,可以提供给大家做参考,希望真正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,世界和平,这种方式是很有效果的。我们难得去年有个机会把这些都提供给联合国,希望真正有大心菩萨来接著做有效的推动。所以这个事情实在讲不难,古人说得好,「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」。

  佛在大乘经教里面给我们讲布施功德,说了许许多多次,财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法布施。经上常讲,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。我们初学佛的时候,看到这些经文不懂,没有法子体会。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我们认为那个功德是真实的;给人家讲四句经文,我们觉得那是空洞的,怎么能比!学了这么多年,这句话的真实义才逐渐的明白过来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财宝布施只能解决众生物质生活的问题,不能帮他开智慧,不能帮他觉悟。这两者什么重要?佛经上说得好,身命跟慧命相比,慧命重要,身命不重要。你看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是帮助他身命延续,没有办法帮助他慧命。慧命要是得到,他能了生死出三界,他能成菩萨、成佛;财宝不行,财宝达不到。

 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,你看这个地方的布施是以「种种法」施众生,它是法布施,不是财布施。种种法就是经上讲的,我们把它归纳为五大类,你用伦理的法布施,现在世间人不懂得伦理,也就是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。古时候父子有亲,现在父子不亲,夫妇没有爱,人跟人彼此的关系都建立在利的上面,你说这怎么得了!有利就结合,没有利马上就变成冤家对头。从前的结合是道义,不是名利,现在是名利当头,道义没有了。你如何布施一切众生伦理的教育,这是法布施,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、哲学的教育、佛学的教育、科学的教育,你能够在这上面去修大布施,那你就是今天的救世主。这是对一切众生真正布施无量的恩德,我们一般人讲恩惠。但是,纵然你是全心全力以恩惠布施别人,可是你要晓得,今天的人并不感激你,这个事实真相你一定要了解。

  他为什么不感激?因为他没有受过伦理教育,他不懂。还要不要做?还要做。甚至你真正以法布施利益他,他还要侮辱你、还要毁谤你、还要陷害你,事情要不要做?要做,还是要做。为什么?如果不做,众生太可怜了,他的恶念、恶行永远不知道悔改,果报在阿鼻地狱。一个明理的人、仁慈的人,看到这些无知、可怜的众生不断的往下堕落,不能不伸手帮助他,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、去救他。知道他不会感恩,我们不是为感恩去帮助他,不是为了他有什么好的回报来帮助他,不是;完全是怜悯他的堕落,他将来的苦难是没法子避免的。总看在这个众生他有佛性,他是迷惑得太深,不知道回头,要以种种法施去帮助他,帮助他觉悟、帮助他回头、帮助他改过自新。这是诸佛菩萨、世出世间圣贤他们做的事情,他们做的好事不求回报,纵受侮辱、陷害也不在乎,也不放在心上,还是乐此不疲,还是干得很高兴,这叫佛菩萨、这叫做圣贤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