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七六0卷) 2007/6/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176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无方大用」第八段,「明毛光照益三昧门」,我们从第六光看起,「爱乐光」。第六光有三首偈,我们把它念一遍:
【又放光明名爱乐。此光能觉一切众。令其心乐於诸佛。及以乐法乐众僧。若常心乐於诸佛。及以乐法乐众僧。则在如来众会中。逮成无上深法忍。开悟众生无有量。普使念佛法僧宝。及示发心功德行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爱乐光是四弘誓愿里面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所以有『爱乐』,这个字念去声,「乐」是爱好,不作快乐讲,作爱好。『此光能觉一切众』,佛的光明里面,接触佛的光明,自自然然对於三宝就有爱乐的意念,这个心就会生起来,所以佛光注照利益无边。这里讲的略举四十四种光,在佛光里面,这四十四种的殊胜功德利益都能感受得到。四十四不是数字,都是代表究竟圆满,所以全是表法的。这里面最重要的,我们必须要晓得,佛光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光明。虽然每个光都讲这个光的因,都讲这个光的果,都说到因果,实在都是自性性德本来具足的。这也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,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显示出这个道理,无论是性具,自性本来具足,无论是修德。
众生造恶感恶果,是不是自性本具的?给诸位说也是。自性里面有恶吗?自性里没有恶。没有恶为什么有恶因、有恶果?这就是经教里面所说的,「真如不守自性」,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,这是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说的一念不觉。这一念有没有因?没有,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很好,佛还举了个比喻,「演若达多,迷头认影」。像这种例子,实在讲我们很多人自己都遭遇过。我们年轻的时候在学校念书,抗战期间,学生都有一门功课叫军训,抗战期间!上军训课的时候紧急集合,那个服装要整齐,这要很整齐,帽子都戴头上。忽然很慌张问别的同学,你有没有看到我帽子?慌张得不得了。同学一指,你的帽子不是在头上吗?忘掉了,不晓得什么时候戴上。这就是佛在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「如演若多,迷头认影」,是同样一桩事情。你说有没有原因?没有原因。所以叫无始无明,这个味道很深。
无始无明是什么?这个无明就是你迷惑,没有开始。一有开始不就是真的吗?没有开始,那就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们迷了之后,继续愈迷愈深,这才叫做麻烦。但是迷得再深,真正一念觉悟了,你就清醒过来,再深的,也一刹那之间就省悟过来。所以人到悟的时候,大彻大悟的时候,哪一个不是顿悟?全都是的。然后才知道,佛菩萨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这高明到极处,你对於感受佛光的注照,感受佛法的气氛,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,这个道场的气氛跟别的地方不一样,外国人叫磁场,就不相同。这个地方的气氛跟一般佛教寺庙也不一样,同学们细心,常在此地听经,也去参观其他道场,去那里去烧香、拜佛,你会有不同的感触。这个都是属於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「毛光照益」。
前面跟诸位说过,毛是形容多,就是你感受很多,绝对不是一种。跟每个人情绪也不相同,你在欢乐的时候有一种感触,你在遇到伤心的事情、悲哀的时候,你进入场合也有一种感受,不一样。所以感受是无量无边,千变万化,还是随著你自己的起心动念。你心清净有清净的感受,浮躁有浮躁的感受,不会相同的。这是学法门就好比我们在此地上课一样,讲经就是上课、学法门,学法门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前所说的。这个光能觉一切众,所有的光都能觉一切众,所以这「能觉一切众」是个共同的名词,共同的现象。
下面说『令其心乐於诸佛』,「诸佛」是自性、是真心、是本觉,这许多不同的名词,意思是一样的。诸佛,狭义的来说,《华严经》这是圆教,初住以上到究竟觉四十二个位次,诸佛是说这个;如果广义来讲,广义到一切众生。天台家讲的六种佛,叫六即佛,第一个是理即佛,那就是所有一切众生统统是的。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每个众生在理论上讲,也是佛在前面跟我们讲的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是从理上讲的,也就是说从性上讲的。我们中国老祖宗五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人性本善,那个性就是佛,佛是本善,本来就善的。《三字经》上头一句话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从理上讲。以后为什么变成不善?变成不善是识变的,识是什么东西?识是起心动念、分别、执著。你说你有没有?统统都有。你要是没有,这八个字要是没有,你就不在六道,你就不在这个世间。到哪里去了?华藏世界去了,极乐世界去了。
极乐、华藏里面的人,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确实不起心、不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里会有分别执著,当然没有。所以要晓得,佛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,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这叫凡夫,六道凡夫!六道也就是从这儿来的。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是佛,这在一真法界,刚才讲了在华藏、在极乐。起心动念有,没有分别、执著,这个人在四圣法界,在十法界里头最高的两层,佛、菩萨。他有分别,他没有执著,就是有妄想、有分别,没执著,如果说他还有妄想,有起心动念,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个人叫阿罗汉。他不在六道,他在四圣法界的第一层、第二层,第一层叫声闻,第二层叫缘觉,在那个地方。所以你一定要晓得,我们能下个狠心,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那不就成佛了吗?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,做不到没有关系,你要知道这个事实,这是事实真相。他给我们示现的,十九岁出去求学,学了十二年,你要记住,他是王子的身分,聪明绝顶,这样的年轻人哪个老师不喜欢!印度当时宗教里面高僧大德,学术界里面学者、权威,所谓专家学者,释迦牟尼统统去请教过,向他们学习,学了十二年,到三十岁。他十二年的成就,我们能想像得到那相当可观,也就是说世间法统统都学到、学尽了,真的是毕业,无学了。但是怎么样?不究竟,终极的问题不能解决。什么叫终极的问题?生死问题不能解决。第二个,六道是清楚了,他们无论是学术、是宗教统统修禅定,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四禅八定,这叫世间禅定。你得这个定,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全突破了,所以六道里面的情形你能看见,你能听见,你能接触到。这一点不假,这不是打妄想,叫现量境界,你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,这个是都明了了。可是六道从哪儿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没人能答覆。
所以释迦牟尼佛到恒河边找一棵大树在底下入定,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起心动念、妄想执著。因为他们在修禅定的时候,妄想分别执著是定功暂时伏住,不起作用,可是一出定,一出定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。所以,佛说这叫世间禅定,世间法。我们从这里就明白了,佛法里面讲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标准在哪里?标准就是在妄想分别执著。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没有放下,无论学什么都叫做世间法。我们今天学《华严经》,如果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,世间法。假如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给诸位说,我们学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是《大方广佛华严》,是出世间法。你就晓得,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不在法里头,法里面没有世出世间,平等的。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在哪里?差别在自己,这个要知道。否则的话,你找出世间法,你永远找不到。你看只要放下执著,就是出世间法,放下执著证阿罗汉果,阿罗汉出离六道轮回,到四圣法界了。放下妄想,那十法界就超越了,到哪里去?到一真法界去,一真法界就是华藏、就是极乐。
体就是法性,也叫佛性,也叫真心,也叫本性,学习大乘,真正有善根、福德,没有不喜欢真性的。真性是什么样子?真性到底有什么好处?能叫人生这么样的爱乐之心?六祖在《坛经》上说得好,你看看他说的二十个字,你喜不喜欢?二十个字,五句,一句四个字。第一句「本自清净」。心清净、身清净,身心健康,世界清净,为什么?世界是依报,依报随著正报转,没有不清净的。清凉世界从哪里来的?从清净心现出来的。香港这个地区,诸位知道很不清净,染污非常严重;如果你自己真的得清净心,你住在这个地方,香港是清净世界。你能相信吗?你一定会摇头,我不相信。没错,你当然不相信,为什么?你心不清净。你什么时候心清净,你就见到这个地方是净土,中峰禅师说得好「此方即是净土,净土即是此方」,此方是香港。你没有这个功夫转境界。
再告诉你,这个地方本来清净,为什么?法性土!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法性土。为什么不清净?我心不清净,所以把清净的净土变成秽土,本来清净。所以佛菩萨心目当中,他现在还清净,他永远是清净,这叫什么?心转境界。大乘教里面常讲「依报随著正报转」,所以我心不清净,没有一样是清净的。经上佛也说过,菩萨成佛,成佛的时候忽然看到大地所有一切众生皆成佛道。这句话怎么讲法?他自己成佛,所有一切境界统统都变了,他看得不一样。他看到每个众生都是佛,真佛,绝对不是假佛,所以他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恭敬心,「礼敬诸佛,称赞如来,广修供养」他真能做到。我们今天看到一切众生都是凡夫,为什么?自己是凡夫,凡夫看一切众生是凡夫,凡夫看净土是秽土;佛看凡夫都是诸佛,佛看秽土是净土,不一样!本自清净。
「本不生灭」,本不生灭是印度所有宗教里面追求的终极目标,叫大般涅盘。大般涅盘是印度话,意思就叫不生不灭,宗教里面讲的永生。可是印度所有宗教都没有能够获得,他们的宗教最高的层次到四禅天、到四空天,把四禅天、四空天以为那个境界就是般涅盘。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,寿命八万大劫,八万大劫到底有多长?我们讲大乘教里头所说的,世界有成住坏空,这现在科学家都看到。晚上在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到太空的星球,有发现新的星球,有发现这个星球爆炸了,爆炸就是灭了,所以星球有成住坏空。一个成住坏空叫一个大劫,叫一个劫,八万大劫拿我们地球太阳系来说,太阳系成住坏空八万次。我们现在人讲,现在科学讲,宇宙的生灭八万次,这个时间多长。
非想非非想天人他的寿命那么长,他能够看到这个星系、宇宙成住坏空八万次,他的寿命就到了。寿命到了是什么?他又起心动念了。所以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掉,他是定力伏住,不起作用。到八万次的时候伏不住又起作用,又起作用轮回的现象又出来了。这个真的是很难想像,要不是佛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,我们永远不知道事实真相。所以他没有断,他叫世间法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真正的般涅盘,不生不灭,那是什么?那是自性。佛法里头有,大乘是圆满的,小乘是不圆满,因为小乘只是把执著,世出世间一切法执著没有了,证阿罗汉果,超越六道轮回。这个境界佛法里叫偏真涅盘,不是究竟涅盘。究竟涅盘是大乘教里面佛所证得的,那就是自性本不生灭。你说这个要不要?无论什么人他一定想求得,不知道自性里头本有,不要向外去求。
第三句话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这个具足就是一样都不缺乏。具足智慧、具足德能、具足相好,相好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福报,我们今天讲智慧、才艺、福报统统具足,一丝毫不欠缺。所有一切众生平等平等,没有说哪个比哪个多一点,哪个人比哪个少一点,没有,平等的。为什么?自性本来具足的。所以,你要求智慧、要求才艺、要求福报,不要到外面求,外面求不到;你要向自性里面求,自性是佛。去向佛求,不是向外面的佛求,是向自性佛求,那就有求必应;你向外面的佛求,那是迷信。外面的佛是表法的,看到佛就要想到自性是佛,他提醒你,是这个意思,这个要懂得。佛不在外头,法跟僧都不在外头。
第四句他说「本无动摇」,你心是定的,永远是定的,从来也没有动摇过。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心不定?尤其是心浮气躁,心神不安,这不是正常现象,是反常的现象。这种不安是什么?是妄念。你看前念灭了,后念就生,一个念头一个念头,全是妄念。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妄念,所以它本来是清净的,本来没有动摇过,没有动摇就是定。本无动摇就是自性本定,它本来是定的,定生慧!
末后一句说「能生万法」,万法是宇宙,宇宙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。如果你要知道自性有这样殊胜的好处,我一定要把自性找回来,我现在迷了,我一定要找回来,找回来就是诸佛。所以你真正晓得,你当然「乐於诸佛」,你会把学佛看作真正快乐的事情。我在年轻时候,方东美教授把佛法介绍给我,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这句话就是这一句「令其心乐於诸佛」,你看是不是一个意思?经上是用文言说,方先生是用白话说,一个意思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!真正明白、懂得了,你就会乐此不疲,快乐无比。
下面讲『及以乐法乐众僧』,前面佛是体,自性的性体是佛,「法」跟「僧」就是自性的德用。显示在哪里?显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。法是什么?佛家常说,有人问什么是佛法?祖师的答覆很简单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这就是法。方便叫善巧方便,善是纯善没有恶,巧是巧妙极了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。方便两个字,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,最适当的方法,最合适的方法。这个方法就不是定法,因人不同,因时不同,因处不同,因事不同,变化太大了,所以佛讲「无有定法可说」。在什么时候、在什么处所遇著这些人事,佛的说法千变万化,必定令听法的人得利益,现前就得利益。大根性的人得大利益,他大彻大悟,小根性的人得小利益,眼前他遭遇到困难,他知道怎么解决,这小事一桩。
这是我们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,《大藏经》里面可以看到。佛所说的这些教诲结集成经藏,流传到中国来,少分。诸位要知道,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,运输非常困难,尤其经典。佛陀那个时代没有纸张,文字写在哪里?写在树叶上,贝多罗树,所以我们称贝叶经。这个树叶很大,就像我们中国看到的芭蕉树,树叶很大。他们把树叶裁成一条一条的,大概这么宽、这么长一条,两面打洞,用绳子穿起来可以翻。写的时候两面可以写,大概一面写四行,顶多五行。贝叶经很多博物馆里面有收藏,诸位可以去看。所以一部经就很厚很厚。一部《华严经》,像现在用卡车装,总要装二、三辆车,一部经,你说运输多困难。从前没有车,马驮,骡马,用马驮经,大经,一部经就要好多匹马,你就晓得运输多困难。
所以经书传到中国,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留学,总是精挑细选,选最好的、最适合中国人口味的,中国人所需要的,精挑细选,不是全部都过来。运到中国来之后翻译,也不是完全都翻,也是在里面选择,所以做第二次的筛选,选出契合中国人根性,中国人现前迫切需要,这样子选出来。所以没有译出来的东西还很多,现在全散失了,真可惜,全散失了。散失不要紧,其实佛经,部部经它终极的修学目标都是明心见性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,「诸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;换句话说,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就是一部经就能成就。这一部经成就的时候,你一切法全通了,叫一经通一切经都通;一个法门得到了,一切法门全得到。我们晓得这个,经典流传后世多少就没有关系了,我们的心也放下了。随便哪部经,你学习这部经总是与你自己有缘分,为什么?你喜欢这部经,爱乐这部经!《华严》是大部的,《般若心经》是小部的,只有二百六十个字,如果是一生受持《般若心经》,这很小的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也能大彻大悟,跟《华严》没有两样。这什么原因?全是自性流露。所以到最后还是回归自性,回归自性就是大彻大悟,怎样能回归?回归的秘诀在哪里?秘诀在放下。
我读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从头到尾看过一遍,我最后给它总结写了十二个字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说什么?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这十二个字。你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真相,这一切法你还要放在心上吗?你还会执著、还会分别它吗?自然放下,一放下你就明心见性,你就回归自性。那个境界就跟惠能大师所证的,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、大彻大悟所证的,无二无别,完全相同,佛佛道同。所以你不能不放下!
这么多年来,我常常勉励我们的同学,你真正想契入佛境界,不敢讲契入,你只想入门,你能入佛境界的大门,至少你要放下十六个字,这我常讲。这十六个字要是不能放下,你永远在门外,你没有进来,你走到大门边上你进不来。这十六个字头一个是自私自利,为什么?自性里头没有自私自利,自性里没有的,要放下。名闻利养,自性里头没有,五欲六尘,自性里头也没有,贪瞋痴慢,自性也没有,这十六个字。把这十六个字放下,你刚刚入门,什么地位?佛教幼儿园小班第一天上课,我用这个比喻来跟你说。幼儿园上面有小学、有中学、有大学、有研究所,远之远矣!但是你能上幼儿园小班,开始上课了;如果这十六个字放不下,你小班都没进去。
这样看起来,佛法真的不容易,确实。可是佛门里头有个特别法门,易行道,这个地方也讲到了,你看第十句里头『普使念佛法僧宝』。这里面什么?这里头有念佛法门,那就是个特别法门,念佛成佛。念佛成佛要不要放下?也要放下,你不放下你不能往生。不过那个放下,你暂时放下,行,什么时候是暂时?往生最后那一念你能放下,你就成功了。往生的时候最后那一念还放不下,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,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你。所以要往生最后那一念放下,我们要有把握,就是平时要放下,到那个时候才有把握。平时练兵,到那个时候是打仗,平时不操练怎么行?所以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讲的自私自利要淡化,一年比一年淡化;名闻利养都要放,尽量的放。五欲六尘,这就是物质的享受要随缘,不要计较,不可以贪求,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,根本不放在心上。贪瞋痴慢统统都要淡化,愈淡愈好,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,叫带业往生。如果对这个东西有坚固的执著,念念在那里追求,这个很麻烦,这个与道完全相违背,你就很不容易成就。所以「法」这个字是关键,我们没有见性没有关系,如果能够在「法」跟「僧」这两个字上下功夫,逐渐我们能够接近见性。
僧是什么意思?僧在此地讲与大众和睦相处。僧的本意叫和合众,佛家和合众的标准有六条,「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,身和同住,口和无诤,意和同悦,利和同均」。跟所有一切大众都要守这个原则,这叫做「乐众僧」。别人不喜欢我们、讨厌我们,我们回避,让他生欢喜心。他喜欢我们,我们一起接近,在一块共同学习;不喜欢我们,躲得远远的。一生记住,与一切众生结善缘,结善缘就是无论哪个团体都欢喜你,都愿意接纳你,都欢迎你,广结法缘,世间人讲的广结善缘。真正要做出牺牲跟奉献,念念懂得谦虚,懂得礼让,懂得尊重别人。冤亲债主也要尊重,冤亲债主就化解了。冤家宜解不宜结,他对我误会没有关系,让时间、让事实真相去化解,我们不要急著去解释,没有必要,这个地方要看你的修养,非常重要。所以懂得尊重人,人家就尊重你。敬爱别人、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、帮助别人,你能做到这些,哪个不欢迎你?你走到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族群,甚至於不同的宗教,都欢迎你。
很多同学晓得,我们这些年在世界上团结宗教、团结族群,我用什么?就用这几句话。这个几句话你要晓得从哪儿来的?从《华严经》四摄法来的。四摄法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,你用在家庭,你一家和睦,家和万事兴;你用在团体,这个团体就是僧团,诸佛护念、善神拥护;你用在社会,就是和谐社会;用在这个国家,那就是安定、和谐、富庶;用在世界,就是和谐世界天下太平。我们学了要会用,用的最大的利益,自己身心和谐,身心和谐就说明百病不生。你生病是你身心不和,身心调和哪里会生病?所以僧是和睦的意思,首先自己跟自己要和,这个和睦就是自己的本性跟习性。习性跟本性是不和的,你要如何能调和;尽量的化解习性,提升本性,你要在这上下功夫。那就是说要改毛病,要改习气,毛病、习气属於习性,要改,尽量让自己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跟自性接近。自性我们不要讲得太高,我们把标准拉到最低,确实与性德相应,《弟子规》就是的。所以学习《弟子规》就是转习性为本性,就做这个功课。与感应篇相应、与十善业相应,这都是性德,性德落实到我们现前的生活境界里面,就是这个意思。
佛法的六和敬,文字不多,可是这义理、境界深广无际,真的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能离开。特别是见和同解,这个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建立共识,我们的想法、看法都一致,和谐不就现前了吗?想法、看法怎么能够一致?大乘教里用得最好,那个方法好极了。你能把你自己的想法、看法统统放下,他也放下,我也放下,不就一致了吗?决不是说你的想法、看法错误了,我是正确的,你们要依我的,谁也不服谁。佛说,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看法,也没有想法,把想法、看法统统放下,岂不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吗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大家的想法、看法完全一致了,你看这个法子妙不妙!
我在初学佛的时候,看到这个经文,我佩服得五体投地,太高明了。佛陀没有说你们的想法、看法错误,我是佛陀,我的看法、想法是正确的,你们都要依我,佛不是这个说法。佛教我们统统放下,你看看放下执著是阿罗汉,放下分别是菩萨,放下妄想就是佛。佛法成就的三个层次,没有别的,全是放下,放下则见和同解。我们初学佛的人做不到,说老实话,执著放不下,这个时候怎么办?可以用放下我们自己的成见,我们自己什么想法、看法,我们把它放下,我们都依圣人的教诲,这个也是好办法。圣人的教诲,弟子规、十善业、沙弥律仪这是圣人的教诲,我们依教奉行。这是教幼儿园的佛法,是起步,你要不从这里起步,你的德行不能建立,也就是说你的烦恼习气不能够化解,你回归不了自性。
圣贤教育,目标都是教你成圣成贤,这是终极的目标。儒家代表中国传统的学术,中国老祖宗教人,叫人学圣人,成圣成贤。圣人是什么样?圣人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与性德相应,也就是说与本善相应。父子有亲是本善,君臣有义是本善,夫妇有别是本善,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是本善。另外又开出八德,孝悌忠信是本善,礼义廉耻是本善,仁爱和平是本善。我们用这个来做标准,见和同解,你看用得上!六和敬用到儒家也用得上,用儒家的标准。这个什么?我们真的放不下,就采取圣人的。
佛法也是的,佛法教初学,初入佛门,我们的知见用什么来做标准?净土宗「净业三福」就是最高的指导。实在讲净业三福不仅是净宗,大小乘佛法都是以这个为基础,为什么?三福后面佛说过,讲三世诸佛,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世诸佛都以这个为基础。我们才晓得净业三福是必须要遵守的,最高的指导原则。他第一句话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怎么孝养父母?怎么样奉事师长?我把它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百分之百做到,这两句话就做到了。接著他说「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慈心不杀是因果教育,我把它落实在《太上感应篇》。修十善业这个清楚,这就是《十善业道经》。
你看他第一条教导我们的,我们落实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这三个根扎下去了。这三个根扎下去,给诸位说,真的是佛教幼稚园。能够百分之百的做到,做得很圆满,你可以升级,升到佛教小学。小学讲什么?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「戒是无上菩提本」,这才给你谈戒律。戒律里面有出家、有在家,这是生活规范,日常生活当中指导的原则,来培养你的根,让你的根慢慢茁壮。弟子规、感应篇、十善业那是根,到第二福使你这个根茁壮,像树苗一样慢慢长成大树,第三福是开花结果。有这么一个基础之后,无论你学儒、学佛、学道,选择一部经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你没有不成就的。
在中国几千年当中,多少的圣哲,他是怎么学出来的?要多想想,都是父母扎的根,母亲的功德最大,为什么?古时候教儿教女是母亲的事情,母亲不离家庭,不离儿女。父亲出门谋生,担负起家庭的经济生活,经济的来源靠父亲。儿女的教养是母亲的事情,家庭经济是父亲的事情,所以男女有别,别是他任务不一样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,佛法也是如此,母亲的恩大於父亲。在大乘戒律里面,出家人,出家人得到的四众供养,母亲可以用,父亲不能用,父亲没有这么大的福报,母亲可以用。你看戒经上它就有差别。十方供养你只有可以供养母亲,拿去供养母亲,其他的人不可以,你的父亲、你的兄弟姊妹都不可以,只有母亲可以。佛在戒律制定得很严格。所以母亲教出来的。
但是你要晓得,母亲教只是最初的一个阶段,顶多教到六、七岁,母亲就放手让老师教,老师接著教,所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。老师怎么教法?老师要好好的把学生的根保护好,不能让他变质,要好好的严加看管,这管教,不能让他行为越轨,然后教他读书。中国人有所谓「十年寒窗,一举成名」,十年寒窗大概是七岁上学,念个十年,十七、八岁了,十七、八岁真的他有成就。无不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他念了十年,参加考试可以考到状元,状元就是考试里头第一名。古时候真的有考取状元的、榜眼的、探花的,这是前三名,没有到成年,成年是二十岁,没有成年,童子就考中了。所以要晓得,是不是老师教成的?老师可以说是护持,老师是保母,成就是他自己成就的,自己的成就决定超过老师。
从前老师多半是秀才,也有举人,举人年岁大了,不做官了,回到家里面来教小朋友,有,少数;秀才是绝对大多数。古时候的秀才、举人、进士是学位的名称,像我们现在的博士、硕士、学士;秀才相当於学士,举人相当於硕士,进士相当於博士,最高的学位,最高的学位第一名叫状元。大概中举人多半都是为国家服务,现在讲都去做官去了,人才是国家培养的,国家任命用人。所以私塾只是培养基础,到考试及格之后,中了秀才之后,都由国家来培养。所以成名我们就晓得,一定是自己有志於学,学而优则仕。有志於学,有志於承传圣贤事业、圣贤的道统,佛法里面讲传法,像玄奘大师讲的「如来家业」。如来家的事业就是教学,弘法利生如来家业,释迦牟尼佛在世讲了四十九年,就是教了四十九年。所以,法要知道,法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道德、学问。
僧也要认识清楚,僧是团体,人没有办法离开社会独立生存。家庭也是个团体,最小的团体,从前是大家庭,大家庭是社会团体,三代同堂最少的,一般都是四代同堂、五代同堂。那一家多少人?少的五、六十口人,多的一、二百口人,子孙儿女多。所以,治家就能治国,治家跟治国没有什么两样,大家庭制度。现在学西方,都变成小家庭,兄弟姊妹统统分居,不在一起。从前这个家永远不分的,没有分家的,分家说明什么?你家庭不和。所以由一个家就变成家族,这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家族的生命共同体。僧是这个意思,是团体,扩大是社会,再扩大是国家。
和睦里头最重要是平等,平等对待才能和睦相处;如果不平等,和睦就是假的,决定做不到。我要自以为是,你不如我,怎么平等?怎么能和睦?所以和睦的基础,和睦的先决条件,是平等对待。佛教我们平等是最有效果的,这个在哪一家、哪个宗教都没有佛法巧妙,佛法平等用什么教?用供水。你看供佛菩萨都供一杯水,这是最低限度的,你不供香、不供蜡烛都可以,水不可以不供。水代表什么?水代表清净、平等,让你每天看到供杯的水,就要想到我的心像不像这个水这么清净?像不像这个水平等,不起波浪?它取这个意思。那个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,是让你时时刻刻想到,我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待人接物,这个意思多好,这个意思多巧多妙。这是佛教化众生善巧方便,教你养成清净平等心,清净平等就能照。那个照什么?就是智慧,觉,清净平等觉。你处事待人接物不会感情冲动,你会很冷静的来观察处理,避免过失。
所以,这一句是教我们对三宝生起爱乐心,三宝说的是佛法僧,广义的佛法僧是整个社会大众。僧是团体,在社会上许许多多不同的团体,叫众僧。家庭是最小的团体,你看学校是团体,我们这个道场也是团体,公司行号也是团体。人离不开团体,都是过团体的生活。大的团体单位是国家、是民族、是宗教,这大团体,再扩大就是整个人类。
我们再看第二首,『若常心乐於诸佛,及以乐法乐众僧,则在如来众会中,逮成无上深法忍』。前面所说的你都能做到,你能爱自性,你能够顺自性,顺性是「法」;你能与一切大众平等对待,和睦相处,这是「僧」。这些能做到了,下面说「则在如来众会中」,此地这个如来你要懂得,佛经里面凡是讲如来多半从性德上说的,讲诸佛是从相上说的,你看前面讲诸佛。诸佛是从事相上讲的,如来是从性体上讲的,如来众会就是自性众会。自性众会是什么?中峰禅师讲得好,「我心即是弥陀,弥陀即是我心」,心就是如来,所谓是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你就晓得,所有一切众会都是自性众会。
下面这一句实在讲得好,你要肯定一切众生跟我不二,整个宇宙心现识变。用现在的话说,一般人讲的话,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那你处事待人接物你能不能忍?自然就行了。你在所有万事万物当中,你还有没有讨厌的?你要有讨厌,你是讨厌自己性德。我们把我们整个人身比喻作法性,身体各个的部位、各个器官,各个部位,甚至於各个细胞,这是法相。法相从哪里来的?法性变现的,它是一体的。这不同的器官、不同的细胞,你有没有哪个讨厌的,你要把它去掉。有没有讨厌的?没有。为什么?你还会很好的把它保护著,一体!眼耳鼻舌身每个器官都健康,都是第一,你这才叫真的健康。如果只维护一个,我眼睛好,其他的都不照顾,你变成残废人,你不健康。
这个道理你懂得了,我们今天世界上这么多国家,每个国家就像一个器官一样。我这个国家拼命发展,高效率的发展,旁边的国家它落后,这个地球不健康,社会有毛病。就跟身体一样,我是眼睛,他是耳朵,我眼睛非常好,耳朵不行了,不就是这么个情形吗?所以,要共同发展,要同步发展,你要有这个心量,就真正落实了平等对待。平等对待的果报就是和谐世界,不就这么个道理,你就晓得和谐世界应该怎么做法。还是从我心开始,我要认真这样做法。
现在的世界是有史以来最混乱的世界,真的是历史上所讲的乱世,大乱之世。乱的原因是什么?原因是大家都迷失了自性,都违背了性德,这样造成的一个现象,这个现象是反常的现象。要怎样帮助大家回头?要靠自己,我自己没有回头,怎么能帮助别人回头!果然能够找到志同道合都能够自觉了,明白这些道理,真正觉悟,我们几个人回头就能感动全世界。能有十几二十个人真回头了,为什么说可以感动全世界?像我们这样每天来上课,每天来学习圣贤教诲。我们利用网路、利用卫星同步播出去,全世界人都能看得到,都能收听得到。每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传播,实在讲,每天播八个小时行,诸位都晓得全球时差不一样,每天播八个小时。能有二十个老师,每个人每天讲半个小时,八个小时排满,一天重复播三次,用各种不同的言语做远程教学。我们自己学习,独善其身;用远程教学的方法,兼善天下。锲而不舍,我相信教一年,就能唤醒至少十分之一的人回头,那就不得了!继续办个三年五载就能唤醒三分之一的人,天下马上就太平,和谐社会就实现了。和谐社会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大同世界,天下太平,诸佛的乐土,是可以实现的。
所以在今天,我们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当中,什么最重要?圣贤教育最重要。没有法子推动是大家都迷惑了,迷到哪里去?迷到财富里去,都钻在钱眼里面去。所以古人做的铜钱非常有道理,你看古钱,圆的当中有个方洞,有个方的洞,像什么东西?像古时候的刑具枷,犯罪的人戴的枷。做成这个样子,就告诉你这不是个好东西,你要是迷在里面,钻到钱眼里面去,枷锁就铐住你,你就失去自由了。枷锁是监狱里面的刑具,把它用来比喻作什么?比喻作地狱,你迷在这里头,你将来的前途是堕地狱。所以中国人做的形相,它都是有表法的意思。钱不能没有,需要用,不可以贪,不可以迷恋在里头,时时刻刻提醒你。
文字也是如此,你看钱,这一边是个金,金是人爱的,那边两个人都拿著刀在拼命夺,你看到这个多可怕!拿著刀子在争,争这个金,这是钱。它是好东西吗?不是好东西。你钱太多了,就有人拿著刀来动你。所以你从文字,文字真的是智慧的符号,叫你看到的时候就提心吊胆,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。所以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所没有的,它是会意,它是智慧的符号。纵然你不认识这个字,不晓得这个字怎么念法,可是你看到这个字的写法,你晓得它的意思,从文字里面他就开悟。这外国文字是做不到的,中国文字有这种效果。
你真的懂得乐佛、乐法、乐僧,你就能在所有一切大会当中,这个大会就是处事待人接物,在这里面你能成就「无上深法忍」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忍是修行关键的功夫。你看菩萨六度,《金刚经》里面,这个六条六个项目,说得最多的、说得最细的只有两个,一个是布施,一个是忍辱。说得最多的是布施,布施是舍、是放下,所以布施能修福,忍辱能保持,如果不能忍,你所修的福都漏掉,保不住;忍,能保得住。忍里面有生忍、有法忍,对人对事都要能忍耐,小不忍则乱大谋。
你看这个字的相,你一看就晓得什么叫忍?心头上一把刀能忍受。所以在顺境里面,这个环境非常顺利,自己非常欢喜;善缘,缘是人事环境,跟你往来的都是好人,你很开心。在这里头要修忍,忍什么?不生贪恋。因为这样的环境容易生起贪爱,贪爱是烦恼,你贪爱这个地方,你将来来生死了一定在这儿投胎,麻烦不麻烦!所以忍,要忍,不要有嗜好。我们有看到出家人,出家人贪爱什么?贪爱佛像。我曾经遇到一个法师,在美国,他搜集几百尊的佛像,都是古董,他有一个房间供在里面,像藏宝一样。我去的时候他打开来让我去看,告诉我这个佛像是哪个朝代的,有唐朝时候的、魏晋时候的佛像,非常名贵。有泥塑的、有木雕的、有铜铸的、也有画像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如果你非常爱好这个东西,将来死了以后你还是舍不得离开,那怎么办?会依附在佛像上的小动物。木头佛像会生虫,你就投胎变成虫。有的时候铸造的佛像里面,有老鼠打洞钻在里头,那你就变成老鼠。所以这是麻烦事情。还有一些人喜欢经书,把它当作宝贝,死了以后这经书里头有蛀虫,他投胎肯定生蛀虫,为什么?他舍不得离开。所以,人决定不能有嗜好,一定要放下,有很好,没有也无所谓,不能有贪恋之心。
在逆境里面,环境不好,逆缘,遇到的都是恶人,都是自己的冤家对头,在这里头学习不生瞋恚。换句话说,顺境里面你学著断贪心,逆境里面学著断瞋恚心,没有这个境界,贪瞋痴到哪里去断!天天念没有用,要境界现前看看真的有没有贪瞋痴?境界现前没有贪瞋痴,真的放下了,这个都属於忍。贪瞋断了,愚痴也随之断掉,息灭贪瞋痴你才能成就戒定慧,自自然然成就,一点都不需要操心。所以忍,佛经里面讲得很多,简单的说,第一个对於人事要忍,你才能跟人和睦相处。这也是最难的,非学不可,善人、恶人都要忍,善人不生贪恋,恶人不生瞋恚。你要真的肯学,你对善人、恶人会平等看待,都是我的善知识,都是我的老师,帮助我断贪瞋痴。
没有境界天天磨炼你,你怎么会成就?所以不要看到这个境界不好,我舍弃它,那你什么都学不成。你要在境界里头成就你自己的德行,放下你的烦恼习气,这就是锻炼的时候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无一不是善知识,所以真的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无不是帮助你提升境界,帮助你化解烦恼习气,成就你的智慧,成就你的德行。所以,永远是个感恩的心对一切众生,要把一切众生看作善知识,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菩萨,你才会有成就。他在我面前示现种种不同的相,天天来考验我,像老师一样,天天考学生,学生成绩才能往上提升。真的就是这么回事情,就是这个道理。生忍里面还包括什么?包括大自然,譬如夏天你要能忍热,冬天你要能忍寒冷,这个自然气候的变化,对於自然界也都要能够忍耐,不生烦恼。不生贪爱,不生瞋恚,在环境里面要去锻炼。
法忍,法忍是修学佛法,求学,求学要有耐心,没有耐心不能成就。尤其是佛法跟中国传统的教育,传统教育,老师首先训练你就是训练你忍,你要不能忍,你不能成器。聪明的学生、根利的学生往往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,老师不准,完全听老师的教诲。那是什么?训练他的忍耐,忍,他才能有定,定才生智慧。没有通过忍跟定的智慧,是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,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,为什么?它障碍你,障碍你的定。为什么?你还是心浮气躁,你定不下来,你妄念很多,你见解很多,那个见解是胡思乱想。所以真的善知识他在这上下功夫,你有体会,不让你,就是不让你。从前我们不晓得,到以后才明了,这是真正的好老师,真正的善知识,他对我真有帮助。
我在李老师会下学讲经,那个时候三十几岁,我跟他的时候三十二岁。只准在家里讲,不准出去讲,出去讲的时候,限定没有超过四十岁不可以出去。为什么?怕你没有定力,你一出去就接触名闻利养,你很容易被诱惑。因为财色名食睡你都接触到,由这上面退转的、堕落的,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,所以老师防范很严。在家里,在家里练习,在家的时候练讲,也让你学习谦卑,你不是讲经,是在练习,这个对我受用很大。所以我一直讲经那么多年我不敢说我讲经,我说我在这里做心得报告。下面所坐的都是我的善知识,我是这样看法,都是我的监学。我学习向大家做报告,我不敢说我讲经。永远保持谦虚,永远保持对别人的恭敬,你才不至於堕落,才不至於染上不好的习气,这很重要。老师用心良苦,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。
「深法忍」是讲无生法忍、是讲寂灭忍,那个高了,那境界高,那不是我们现前境界,可是我们要晓得。由此可知,你没有无生法忍,没有寂灭忍,你就不能成就。无生忍是什么意思?你真正能够通达明了一切法不生不灭。「忍」当作什么?当作肯定,当作认可、承认,佛所讲的一点没错。可见得,你入这个境界,你才肯定;没有入这个境界,听佛说的,这不是我的境界。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,寂灭忍是如来究竟果地,所以他加上个无上甚深忍,无上甚深忍当然是指无生法忍跟寂灭忍。我们现在要相信,完全肯定相信,决定不怀疑。世尊所说的虽然我们没有证得,我们努力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去迈进,一切法真的不生不灭。
实在他讲的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这五句话,这五句话是形容我们自性的体、相、作用,统统说得很圆满,只有二十个字。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,是要把这二十个字证实,决定没有怀疑,我要在一生当中证得这个境界。实在没有能力证得这个境界,念佛往生净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境界完全现前,所以这是个特别法门。我们对这个境界了解得愈透彻、愈清楚,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有信心、你有把握,一点不疑惑,这就非常难得,等於说是保证往生。你对这个不了解、不透彻,你有疑惑,疑就产生障碍,到信心一动摇,前功尽弃,就很可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,后面还有一首偈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无方大用」第八段,「明毛光照益三昧门」,我们从第六光看起,「爱乐光」。第六光有三首偈,我们把它念一遍:
【又放光明名爱乐。此光能觉一切众。令其心乐於诸佛。及以乐法乐众僧。若常心乐於诸佛。及以乐法乐众僧。则在如来众会中。逮成无上深法忍。开悟众生无有量。普使念佛法僧宝。及示发心功德行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爱乐光是四弘誓愿里面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所以有『爱乐』,这个字念去声,「乐」是爱好,不作快乐讲,作爱好。『此光能觉一切众』,佛的光明里面,接触佛的光明,自自然然对於三宝就有爱乐的意念,这个心就会生起来,所以佛光注照利益无边。这里讲的略举四十四种光,在佛光里面,这四十四种的殊胜功德利益都能感受得到。四十四不是数字,都是代表究竟圆满,所以全是表法的。这里面最重要的,我们必须要晓得,佛光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光明。虽然每个光都讲这个光的因,都讲这个光的果,都说到因果,实在都是自性性德本来具足的。这也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,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显示出这个道理,无论是性具,自性本来具足,无论是修德。
众生造恶感恶果,是不是自性本具的?给诸位说也是。自性里面有恶吗?自性里没有恶。没有恶为什么有恶因、有恶果?这就是经教里面所说的,「真如不守自性」,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,这是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说的一念不觉。这一念有没有因?没有,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很好,佛还举了个比喻,「演若达多,迷头认影」。像这种例子,实在讲我们很多人自己都遭遇过。我们年轻的时候在学校念书,抗战期间,学生都有一门功课叫军训,抗战期间!上军训课的时候紧急集合,那个服装要整齐,这要很整齐,帽子都戴头上。忽然很慌张问别的同学,你有没有看到我帽子?慌张得不得了。同学一指,你的帽子不是在头上吗?忘掉了,不晓得什么时候戴上。这就是佛在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「如演若多,迷头认影」,是同样一桩事情。你说有没有原因?没有原因。所以叫无始无明,这个味道很深。
无始无明是什么?这个无明就是你迷惑,没有开始。一有开始不就是真的吗?没有开始,那就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们迷了之后,继续愈迷愈深,这才叫做麻烦。但是迷得再深,真正一念觉悟了,你就清醒过来,再深的,也一刹那之间就省悟过来。所以人到悟的时候,大彻大悟的时候,哪一个不是顿悟?全都是的。然后才知道,佛菩萨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这高明到极处,你对於感受佛光的注照,感受佛法的气氛,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,这个道场的气氛跟别的地方不一样,外国人叫磁场,就不相同。这个地方的气氛跟一般佛教寺庙也不一样,同学们细心,常在此地听经,也去参观其他道场,去那里去烧香、拜佛,你会有不同的感触。这个都是属於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「毛光照益」。
前面跟诸位说过,毛是形容多,就是你感受很多,绝对不是一种。跟每个人情绪也不相同,你在欢乐的时候有一种感触,你在遇到伤心的事情、悲哀的时候,你进入场合也有一种感受,不一样。所以感受是无量无边,千变万化,还是随著你自己的起心动念。你心清净有清净的感受,浮躁有浮躁的感受,不会相同的。这是学法门就好比我们在此地上课一样,讲经就是上课、学法门,学法门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前所说的。这个光能觉一切众,所有的光都能觉一切众,所以这「能觉一切众」是个共同的名词,共同的现象。
下面说『令其心乐於诸佛』,「诸佛」是自性、是真心、是本觉,这许多不同的名词,意思是一样的。诸佛,狭义的来说,《华严经》这是圆教,初住以上到究竟觉四十二个位次,诸佛是说这个;如果广义来讲,广义到一切众生。天台家讲的六种佛,叫六即佛,第一个是理即佛,那就是所有一切众生统统是的。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每个众生在理论上讲,也是佛在前面跟我们讲的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这是从理上讲的,也就是说从性上讲的。我们中国老祖宗五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人性本善,那个性就是佛,佛是本善,本来就善的。《三字经》上头一句话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从理上讲。以后为什么变成不善?变成不善是识变的,识是什么东西?识是起心动念、分别、执著。你说你有没有?统统都有。你要是没有,这八个字要是没有,你就不在六道,你就不在这个世间。到哪里去了?华藏世界去了,极乐世界去了。
极乐、华藏里面的人,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确实不起心、不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里会有分别执著,当然没有。所以要晓得,佛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,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这叫凡夫,六道凡夫!六道也就是从这儿来的。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是佛,这在一真法界,刚才讲了在华藏、在极乐。起心动念有,没有分别、执著,这个人在四圣法界,在十法界里头最高的两层,佛、菩萨。他有分别,他没有执著,就是有妄想、有分别,没执著,如果说他还有妄想,有起心动念,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个人叫阿罗汉。他不在六道,他在四圣法界的第一层、第二层,第一层叫声闻,第二层叫缘觉,在那个地方。所以你一定要晓得,我们能下个狠心,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那不就成佛了吗?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,做不到没有关系,你要知道这个事实,这是事实真相。他给我们示现的,十九岁出去求学,学了十二年,你要记住,他是王子的身分,聪明绝顶,这样的年轻人哪个老师不喜欢!印度当时宗教里面高僧大德,学术界里面学者、权威,所谓专家学者,释迦牟尼统统去请教过,向他们学习,学了十二年,到三十岁。他十二年的成就,我们能想像得到那相当可观,也就是说世间法统统都学到、学尽了,真的是毕业,无学了。但是怎么样?不究竟,终极的问题不能解决。什么叫终极的问题?生死问题不能解决。第二个,六道是清楚了,他们无论是学术、是宗教统统修禅定,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四禅八定,这叫世间禅定。你得这个定,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全突破了,所以六道里面的情形你能看见,你能听见,你能接触到。这一点不假,这不是打妄想,叫现量境界,你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,这个是都明了了。可是六道从哪儿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没人能答覆。
所以释迦牟尼佛到恒河边找一棵大树在底下入定,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起心动念、妄想执著。因为他们在修禅定的时候,妄想分别执著是定功暂时伏住,不起作用,可是一出定,一出定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。所以,佛说这叫世间禅定,世间法。我们从这里就明白了,佛法里面讲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标准在哪里?标准就是在妄想分别执著。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没有放下,无论学什么都叫做世间法。我们今天学《华严经》,如果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,世间法。假如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给诸位说,我们学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是《大方广佛华严》,是出世间法。你就晓得,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不在法里头,法里面没有世出世间,平等的。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在哪里?差别在自己,这个要知道。否则的话,你找出世间法,你永远找不到。你看只要放下执著,就是出世间法,放下执著证阿罗汉果,阿罗汉出离六道轮回,到四圣法界了。放下妄想,那十法界就超越了,到哪里去?到一真法界去,一真法界就是华藏、就是极乐。
体就是法性,也叫佛性,也叫真心,也叫本性,学习大乘,真正有善根、福德,没有不喜欢真性的。真性是什么样子?真性到底有什么好处?能叫人生这么样的爱乐之心?六祖在《坛经》上说得好,你看看他说的二十个字,你喜不喜欢?二十个字,五句,一句四个字。第一句「本自清净」。心清净、身清净,身心健康,世界清净,为什么?世界是依报,依报随著正报转,没有不清净的。清凉世界从哪里来的?从清净心现出来的。香港这个地区,诸位知道很不清净,染污非常严重;如果你自己真的得清净心,你住在这个地方,香港是清净世界。你能相信吗?你一定会摇头,我不相信。没错,你当然不相信,为什么?你心不清净。你什么时候心清净,你就见到这个地方是净土,中峰禅师说得好「此方即是净土,净土即是此方」,此方是香港。你没有这个功夫转境界。
再告诉你,这个地方本来清净,为什么?法性土!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法性土。为什么不清净?我心不清净,所以把清净的净土变成秽土,本来清净。所以佛菩萨心目当中,他现在还清净,他永远是清净,这叫什么?心转境界。大乘教里面常讲「依报随著正报转」,所以我心不清净,没有一样是清净的。经上佛也说过,菩萨成佛,成佛的时候忽然看到大地所有一切众生皆成佛道。这句话怎么讲法?他自己成佛,所有一切境界统统都变了,他看得不一样。他看到每个众生都是佛,真佛,绝对不是假佛,所以他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恭敬心,「礼敬诸佛,称赞如来,广修供养」他真能做到。我们今天看到一切众生都是凡夫,为什么?自己是凡夫,凡夫看一切众生是凡夫,凡夫看净土是秽土;佛看凡夫都是诸佛,佛看秽土是净土,不一样!本自清净。
「本不生灭」,本不生灭是印度所有宗教里面追求的终极目标,叫大般涅盘。大般涅盘是印度话,意思就叫不生不灭,宗教里面讲的永生。可是印度所有宗教都没有能够获得,他们的宗教最高的层次到四禅天、到四空天,把四禅天、四空天以为那个境界就是般涅盘。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,寿命八万大劫,八万大劫到底有多长?我们讲大乘教里头所说的,世界有成住坏空,这现在科学家都看到。晚上在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到太空的星球,有发现新的星球,有发现这个星球爆炸了,爆炸就是灭了,所以星球有成住坏空。一个成住坏空叫一个大劫,叫一个劫,八万大劫拿我们地球太阳系来说,太阳系成住坏空八万次。我们现在人讲,现在科学讲,宇宙的生灭八万次,这个时间多长。
非想非非想天人他的寿命那么长,他能够看到这个星系、宇宙成住坏空八万次,他的寿命就到了。寿命到了是什么?他又起心动念了。所以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掉,他是定力伏住,不起作用。到八万次的时候伏不住又起作用,又起作用轮回的现象又出来了。这个真的是很难想像,要不是佛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,我们永远不知道事实真相。所以他没有断,他叫世间法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真正的般涅盘,不生不灭,那是什么?那是自性。佛法里头有,大乘是圆满的,小乘是不圆满,因为小乘只是把执著,世出世间一切法执著没有了,证阿罗汉果,超越六道轮回。这个境界佛法里叫偏真涅盘,不是究竟涅盘。究竟涅盘是大乘教里面佛所证得的,那就是自性本不生灭。你说这个要不要?无论什么人他一定想求得,不知道自性里头本有,不要向外去求。
第三句话他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这个具足就是一样都不缺乏。具足智慧、具足德能、具足相好,相好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福报,我们今天讲智慧、才艺、福报统统具足,一丝毫不欠缺。所有一切众生平等平等,没有说哪个比哪个多一点,哪个人比哪个少一点,没有,平等的。为什么?自性本来具足的。所以,你要求智慧、要求才艺、要求福报,不要到外面求,外面求不到;你要向自性里面求,自性是佛。去向佛求,不是向外面的佛求,是向自性佛求,那就有求必应;你向外面的佛求,那是迷信。外面的佛是表法的,看到佛就要想到自性是佛,他提醒你,是这个意思,这个要懂得。佛不在外头,法跟僧都不在外头。
第四句他说「本无动摇」,你心是定的,永远是定的,从来也没有动摇过。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心不定?尤其是心浮气躁,心神不安,这不是正常现象,是反常的现象。这种不安是什么?是妄念。你看前念灭了,后念就生,一个念头一个念头,全是妄念。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妄念,所以它本来是清净的,本来没有动摇过,没有动摇就是定。本无动摇就是自性本定,它本来是定的,定生慧!
末后一句说「能生万法」,万法是宇宙,宇宙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。如果你要知道自性有这样殊胜的好处,我一定要把自性找回来,我现在迷了,我一定要找回来,找回来就是诸佛。所以你真正晓得,你当然「乐於诸佛」,你会把学佛看作真正快乐的事情。我在年轻时候,方东美教授把佛法介绍给我,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这句话就是这一句「令其心乐於诸佛」,你看是不是一个意思?经上是用文言说,方先生是用白话说,一个意思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!真正明白、懂得了,你就会乐此不疲,快乐无比。
下面讲『及以乐法乐众僧』,前面佛是体,自性的性体是佛,「法」跟「僧」就是自性的德用。显示在哪里?显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。法是什么?佛家常说,有人问什么是佛法?祖师的答覆很简单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这就是法。方便叫善巧方便,善是纯善没有恶,巧是巧妙极了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。方便两个字,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,最适当的方法,最合适的方法。这个方法就不是定法,因人不同,因时不同,因处不同,因事不同,变化太大了,所以佛讲「无有定法可说」。在什么时候、在什么处所遇著这些人事,佛的说法千变万化,必定令听法的人得利益,现前就得利益。大根性的人得大利益,他大彻大悟,小根性的人得小利益,眼前他遭遇到困难,他知道怎么解决,这小事一桩。
这是我们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,《大藏经》里面可以看到。佛所说的这些教诲结集成经藏,流传到中国来,少分。诸位要知道,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,运输非常困难,尤其经典。佛陀那个时代没有纸张,文字写在哪里?写在树叶上,贝多罗树,所以我们称贝叶经。这个树叶很大,就像我们中国看到的芭蕉树,树叶很大。他们把树叶裁成一条一条的,大概这么宽、这么长一条,两面打洞,用绳子穿起来可以翻。写的时候两面可以写,大概一面写四行,顶多五行。贝叶经很多博物馆里面有收藏,诸位可以去看。所以一部经就很厚很厚。一部《华严经》,像现在用卡车装,总要装二、三辆车,一部经,你说运输多困难。从前没有车,马驮,骡马,用马驮经,大经,一部经就要好多匹马,你就晓得运输多困难。
所以经书传到中国,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留学,总是精挑细选,选最好的、最适合中国人口味的,中国人所需要的,精挑细选,不是全部都过来。运到中国来之后翻译,也不是完全都翻,也是在里面选择,所以做第二次的筛选,选出契合中国人根性,中国人现前迫切需要,这样子选出来。所以没有译出来的东西还很多,现在全散失了,真可惜,全散失了。散失不要紧,其实佛经,部部经它终极的修学目标都是明心见性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,「诸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;换句话说,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就是一部经就能成就。这一部经成就的时候,你一切法全通了,叫一经通一切经都通;一个法门得到了,一切法门全得到。我们晓得这个,经典流传后世多少就没有关系了,我们的心也放下了。随便哪部经,你学习这部经总是与你自己有缘分,为什么?你喜欢这部经,爱乐这部经!《华严》是大部的,《般若心经》是小部的,只有二百六十个字,如果是一生受持《般若心经》,这很小的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也能大彻大悟,跟《华严》没有两样。这什么原因?全是自性流露。所以到最后还是回归自性,回归自性就是大彻大悟,怎样能回归?回归的秘诀在哪里?秘诀在放下。
我读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从头到尾看过一遍,我最后给它总结写了十二个字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说什么?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这十二个字。你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真相,这一切法你还要放在心上吗?你还会执著、还会分别它吗?自然放下,一放下你就明心见性,你就回归自性。那个境界就跟惠能大师所证的,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、大彻大悟所证的,无二无别,完全相同,佛佛道同。所以你不能不放下!
这么多年来,我常常勉励我们的同学,你真正想契入佛境界,不敢讲契入,你只想入门,你能入佛境界的大门,至少你要放下十六个字,这我常讲。这十六个字要是不能放下,你永远在门外,你没有进来,你走到大门边上你进不来。这十六个字头一个是自私自利,为什么?自性里头没有自私自利,自性里没有的,要放下。名闻利养,自性里头没有,五欲六尘,自性里头也没有,贪瞋痴慢,自性也没有,这十六个字。把这十六个字放下,你刚刚入门,什么地位?佛教幼儿园小班第一天上课,我用这个比喻来跟你说。幼儿园上面有小学、有中学、有大学、有研究所,远之远矣!但是你能上幼儿园小班,开始上课了;如果这十六个字放不下,你小班都没进去。
这样看起来,佛法真的不容易,确实。可是佛门里头有个特别法门,易行道,这个地方也讲到了,你看第十句里头『普使念佛法僧宝』。这里面什么?这里头有念佛法门,那就是个特别法门,念佛成佛。念佛成佛要不要放下?也要放下,你不放下你不能往生。不过那个放下,你暂时放下,行,什么时候是暂时?往生最后那一念你能放下,你就成功了。往生的时候最后那一念还放不下,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,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你。所以要往生最后那一念放下,我们要有把握,就是平时要放下,到那个时候才有把握。平时练兵,到那个时候是打仗,平时不操练怎么行?所以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讲的自私自利要淡化,一年比一年淡化;名闻利养都要放,尽量的放。五欲六尘,这就是物质的享受要随缘,不要计较,不可以贪求,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,根本不放在心上。贪瞋痴慢统统都要淡化,愈淡愈好,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,叫带业往生。如果对这个东西有坚固的执著,念念在那里追求,这个很麻烦,这个与道完全相违背,你就很不容易成就。所以「法」这个字是关键,我们没有见性没有关系,如果能够在「法」跟「僧」这两个字上下功夫,逐渐我们能够接近见性。
僧是什么意思?僧在此地讲与大众和睦相处。僧的本意叫和合众,佛家和合众的标准有六条,「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,身和同住,口和无诤,意和同悦,利和同均」。跟所有一切大众都要守这个原则,这叫做「乐众僧」。别人不喜欢我们、讨厌我们,我们回避,让他生欢喜心。他喜欢我们,我们一起接近,在一块共同学习;不喜欢我们,躲得远远的。一生记住,与一切众生结善缘,结善缘就是无论哪个团体都欢喜你,都愿意接纳你,都欢迎你,广结法缘,世间人讲的广结善缘。真正要做出牺牲跟奉献,念念懂得谦虚,懂得礼让,懂得尊重别人。冤亲债主也要尊重,冤亲债主就化解了。冤家宜解不宜结,他对我误会没有关系,让时间、让事实真相去化解,我们不要急著去解释,没有必要,这个地方要看你的修养,非常重要。所以懂得尊重人,人家就尊重你。敬爱别人、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、帮助别人,你能做到这些,哪个不欢迎你?你走到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族群,甚至於不同的宗教,都欢迎你。
很多同学晓得,我们这些年在世界上团结宗教、团结族群,我用什么?就用这几句话。这个几句话你要晓得从哪儿来的?从《华严经》四摄法来的。四摄法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,你用在家庭,你一家和睦,家和万事兴;你用在团体,这个团体就是僧团,诸佛护念、善神拥护;你用在社会,就是和谐社会;用在这个国家,那就是安定、和谐、富庶;用在世界,就是和谐世界天下太平。我们学了要会用,用的最大的利益,自己身心和谐,身心和谐就说明百病不生。你生病是你身心不和,身心调和哪里会生病?所以僧是和睦的意思,首先自己跟自己要和,这个和睦就是自己的本性跟习性。习性跟本性是不和的,你要如何能调和;尽量的化解习性,提升本性,你要在这上下功夫。那就是说要改毛病,要改习气,毛病、习气属於习性,要改,尽量让自己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跟自性接近。自性我们不要讲得太高,我们把标准拉到最低,确实与性德相应,《弟子规》就是的。所以学习《弟子规》就是转习性为本性,就做这个功课。与感应篇相应、与十善业相应,这都是性德,性德落实到我们现前的生活境界里面,就是这个意思。
佛法的六和敬,文字不多,可是这义理、境界深广无际,真的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能离开。特别是见和同解,这个用我们现在的话说,建立共识,我们的想法、看法都一致,和谐不就现前了吗?想法、看法怎么能够一致?大乘教里用得最好,那个方法好极了。你能把你自己的想法、看法统统放下,他也放下,我也放下,不就一致了吗?决不是说你的想法、看法错误了,我是正确的,你们要依我的,谁也不服谁。佛说,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看法,也没有想法,把想法、看法统统放下,岂不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吗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大家的想法、看法完全一致了,你看这个法子妙不妙!
我在初学佛的时候,看到这个经文,我佩服得五体投地,太高明了。佛陀没有说你们的想法、看法错误,我是佛陀,我的看法、想法是正确的,你们都要依我,佛不是这个说法。佛教我们统统放下,你看看放下执著是阿罗汉,放下分别是菩萨,放下妄想就是佛。佛法成就的三个层次,没有别的,全是放下,放下则见和同解。我们初学佛的人做不到,说老实话,执著放不下,这个时候怎么办?可以用放下我们自己的成见,我们自己什么想法、看法,我们把它放下,我们都依圣人的教诲,这个也是好办法。圣人的教诲,弟子规、十善业、沙弥律仪这是圣人的教诲,我们依教奉行。这是教幼儿园的佛法,是起步,你要不从这里起步,你的德行不能建立,也就是说你的烦恼习气不能够化解,你回归不了自性。
圣贤教育,目标都是教你成圣成贤,这是终极的目标。儒家代表中国传统的学术,中国老祖宗教人,叫人学圣人,成圣成贤。圣人是什么样?圣人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与性德相应,也就是说与本善相应。父子有亲是本善,君臣有义是本善,夫妇有别是本善,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是本善。另外又开出八德,孝悌忠信是本善,礼义廉耻是本善,仁爱和平是本善。我们用这个来做标准,见和同解,你看用得上!六和敬用到儒家也用得上,用儒家的标准。这个什么?我们真的放不下,就采取圣人的。
佛法也是的,佛法教初学,初入佛门,我们的知见用什么来做标准?净土宗「净业三福」就是最高的指导。实在讲净业三福不仅是净宗,大小乘佛法都是以这个为基础,为什么?三福后面佛说过,讲三世诸佛,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世诸佛都以这个为基础。我们才晓得净业三福是必须要遵守的,最高的指导原则。他第一句话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怎么孝养父母?怎么样奉事师长?我把它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百分之百做到,这两句话就做到了。接著他说「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慈心不杀是因果教育,我把它落实在《太上感应篇》。修十善业这个清楚,这就是《十善业道经》。
你看他第一条教导我们的,我们落实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这三个根扎下去了。这三个根扎下去,给诸位说,真的是佛教幼稚园。能够百分之百的做到,做得很圆满,你可以升级,升到佛教小学。小学讲什么?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「戒是无上菩提本」,这才给你谈戒律。戒律里面有出家、有在家,这是生活规范,日常生活当中指导的原则,来培养你的根,让你的根慢慢茁壮。弟子规、感应篇、十善业那是根,到第二福使你这个根茁壮,像树苗一样慢慢长成大树,第三福是开花结果。有这么一个基础之后,无论你学儒、学佛、学道,选择一部经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你没有不成就的。
在中国几千年当中,多少的圣哲,他是怎么学出来的?要多想想,都是父母扎的根,母亲的功德最大,为什么?古时候教儿教女是母亲的事情,母亲不离家庭,不离儿女。父亲出门谋生,担负起家庭的经济生活,经济的来源靠父亲。儿女的教养是母亲的事情,家庭经济是父亲的事情,所以男女有别,别是他任务不一样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,佛法也是如此,母亲的恩大於父亲。在大乘戒律里面,出家人,出家人得到的四众供养,母亲可以用,父亲不能用,父亲没有这么大的福报,母亲可以用。你看戒经上它就有差别。十方供养你只有可以供养母亲,拿去供养母亲,其他的人不可以,你的父亲、你的兄弟姊妹都不可以,只有母亲可以。佛在戒律制定得很严格。所以母亲教出来的。
但是你要晓得,母亲教只是最初的一个阶段,顶多教到六、七岁,母亲就放手让老师教,老师接著教,所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。老师怎么教法?老师要好好的把学生的根保护好,不能让他变质,要好好的严加看管,这管教,不能让他行为越轨,然后教他读书。中国人有所谓「十年寒窗,一举成名」,十年寒窗大概是七岁上学,念个十年,十七、八岁了,十七、八岁真的他有成就。无不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他念了十年,参加考试可以考到状元,状元就是考试里头第一名。古时候真的有考取状元的、榜眼的、探花的,这是前三名,没有到成年,成年是二十岁,没有成年,童子就考中了。所以要晓得,是不是老师教成的?老师可以说是护持,老师是保母,成就是他自己成就的,自己的成就决定超过老师。
从前老师多半是秀才,也有举人,举人年岁大了,不做官了,回到家里面来教小朋友,有,少数;秀才是绝对大多数。古时候的秀才、举人、进士是学位的名称,像我们现在的博士、硕士、学士;秀才相当於学士,举人相当於硕士,进士相当於博士,最高的学位,最高的学位第一名叫状元。大概中举人多半都是为国家服务,现在讲都去做官去了,人才是国家培养的,国家任命用人。所以私塾只是培养基础,到考试及格之后,中了秀才之后,都由国家来培养。所以成名我们就晓得,一定是自己有志於学,学而优则仕。有志於学,有志於承传圣贤事业、圣贤的道统,佛法里面讲传法,像玄奘大师讲的「如来家业」。如来家的事业就是教学,弘法利生如来家业,释迦牟尼佛在世讲了四十九年,就是教了四十九年。所以,法要知道,法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道德、学问。
僧也要认识清楚,僧是团体,人没有办法离开社会独立生存。家庭也是个团体,最小的团体,从前是大家庭,大家庭是社会团体,三代同堂最少的,一般都是四代同堂、五代同堂。那一家多少人?少的五、六十口人,多的一、二百口人,子孙儿女多。所以,治家就能治国,治家跟治国没有什么两样,大家庭制度。现在学西方,都变成小家庭,兄弟姊妹统统分居,不在一起。从前这个家永远不分的,没有分家的,分家说明什么?你家庭不和。所以由一个家就变成家族,这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家族的生命共同体。僧是这个意思,是团体,扩大是社会,再扩大是国家。
和睦里头最重要是平等,平等对待才能和睦相处;如果不平等,和睦就是假的,决定做不到。我要自以为是,你不如我,怎么平等?怎么能和睦?所以和睦的基础,和睦的先决条件,是平等对待。佛教我们平等是最有效果的,这个在哪一家、哪个宗教都没有佛法巧妙,佛法平等用什么教?用供水。你看供佛菩萨都供一杯水,这是最低限度的,你不供香、不供蜡烛都可以,水不可以不供。水代表什么?水代表清净、平等,让你每天看到供杯的水,就要想到我的心像不像这个水这么清净?像不像这个水平等,不起波浪?它取这个意思。那个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,是让你时时刻刻想到,我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待人接物,这个意思多好,这个意思多巧多妙。这是佛教化众生善巧方便,教你养成清净平等心,清净平等就能照。那个照什么?就是智慧,觉,清净平等觉。你处事待人接物不会感情冲动,你会很冷静的来观察处理,避免过失。
所以,这一句是教我们对三宝生起爱乐心,三宝说的是佛法僧,广义的佛法僧是整个社会大众。僧是团体,在社会上许许多多不同的团体,叫众僧。家庭是最小的团体,你看学校是团体,我们这个道场也是团体,公司行号也是团体。人离不开团体,都是过团体的生活。大的团体单位是国家、是民族、是宗教,这大团体,再扩大就是整个人类。
我们再看第二首,『若常心乐於诸佛,及以乐法乐众僧,则在如来众会中,逮成无上深法忍』。前面所说的你都能做到,你能爱自性,你能够顺自性,顺性是「法」;你能与一切大众平等对待,和睦相处,这是「僧」。这些能做到了,下面说「则在如来众会中」,此地这个如来你要懂得,佛经里面凡是讲如来多半从性德上说的,讲诸佛是从相上说的,你看前面讲诸佛。诸佛是从事相上讲的,如来是从性体上讲的,如来众会就是自性众会。自性众会是什么?中峰禅师讲得好,「我心即是弥陀,弥陀即是我心」,心就是如来,所谓是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你就晓得,所有一切众会都是自性众会。
下面这一句实在讲得好,你要肯定一切众生跟我不二,整个宇宙心现识变。用现在的话说,一般人讲的话,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那你处事待人接物你能不能忍?自然就行了。你在所有万事万物当中,你还有没有讨厌的?你要有讨厌,你是讨厌自己性德。我们把我们整个人身比喻作法性,身体各个的部位、各个器官,各个部位,甚至於各个细胞,这是法相。法相从哪里来的?法性变现的,它是一体的。这不同的器官、不同的细胞,你有没有哪个讨厌的,你要把它去掉。有没有讨厌的?没有。为什么?你还会很好的把它保护著,一体!眼耳鼻舌身每个器官都健康,都是第一,你这才叫真的健康。如果只维护一个,我眼睛好,其他的都不照顾,你变成残废人,你不健康。
这个道理你懂得了,我们今天世界上这么多国家,每个国家就像一个器官一样。我这个国家拼命发展,高效率的发展,旁边的国家它落后,这个地球不健康,社会有毛病。就跟身体一样,我是眼睛,他是耳朵,我眼睛非常好,耳朵不行了,不就是这么个情形吗?所以,要共同发展,要同步发展,你要有这个心量,就真正落实了平等对待。平等对待的果报就是和谐世界,不就这么个道理,你就晓得和谐世界应该怎么做法。还是从我心开始,我要认真这样做法。
现在的世界是有史以来最混乱的世界,真的是历史上所讲的乱世,大乱之世。乱的原因是什么?原因是大家都迷失了自性,都违背了性德,这样造成的一个现象,这个现象是反常的现象。要怎样帮助大家回头?要靠自己,我自己没有回头,怎么能帮助别人回头!果然能够找到志同道合都能够自觉了,明白这些道理,真正觉悟,我们几个人回头就能感动全世界。能有十几二十个人真回头了,为什么说可以感动全世界?像我们这样每天来上课,每天来学习圣贤教诲。我们利用网路、利用卫星同步播出去,全世界人都能看得到,都能收听得到。每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传播,实在讲,每天播八个小时行,诸位都晓得全球时差不一样,每天播八个小时。能有二十个老师,每个人每天讲半个小时,八个小时排满,一天重复播三次,用各种不同的言语做远程教学。我们自己学习,独善其身;用远程教学的方法,兼善天下。锲而不舍,我相信教一年,就能唤醒至少十分之一的人回头,那就不得了!继续办个三年五载就能唤醒三分之一的人,天下马上就太平,和谐社会就实现了。和谐社会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大同世界,天下太平,诸佛的乐土,是可以实现的。
所以在今天,我们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当中,什么最重要?圣贤教育最重要。没有法子推动是大家都迷惑了,迷到哪里去?迷到财富里去,都钻在钱眼里面去。所以古人做的铜钱非常有道理,你看古钱,圆的当中有个方洞,有个方的洞,像什么东西?像古时候的刑具枷,犯罪的人戴的枷。做成这个样子,就告诉你这不是个好东西,你要是迷在里面,钻到钱眼里面去,枷锁就铐住你,你就失去自由了。枷锁是监狱里面的刑具,把它用来比喻作什么?比喻作地狱,你迷在这里头,你将来的前途是堕地狱。所以中国人做的形相,它都是有表法的意思。钱不能没有,需要用,不可以贪,不可以迷恋在里头,时时刻刻提醒你。
文字也是如此,你看钱,这一边是个金,金是人爱的,那边两个人都拿著刀在拼命夺,你看到这个多可怕!拿著刀子在争,争这个金,这是钱。它是好东西吗?不是好东西。你钱太多了,就有人拿著刀来动你。所以你从文字,文字真的是智慧的符号,叫你看到的时候就提心吊胆,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。所以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所没有的,它是会意,它是智慧的符号。纵然你不认识这个字,不晓得这个字怎么念法,可是你看到这个字的写法,你晓得它的意思,从文字里面他就开悟。这外国文字是做不到的,中国文字有这种效果。
你真的懂得乐佛、乐法、乐僧,你就能在所有一切大会当中,这个大会就是处事待人接物,在这里面你能成就「无上深法忍」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忍是修行关键的功夫。你看菩萨六度,《金刚经》里面,这个六条六个项目,说得最多的、说得最细的只有两个,一个是布施,一个是忍辱。说得最多的是布施,布施是舍、是放下,所以布施能修福,忍辱能保持,如果不能忍,你所修的福都漏掉,保不住;忍,能保得住。忍里面有生忍、有法忍,对人对事都要能忍耐,小不忍则乱大谋。
你看这个字的相,你一看就晓得什么叫忍?心头上一把刀能忍受。所以在顺境里面,这个环境非常顺利,自己非常欢喜;善缘,缘是人事环境,跟你往来的都是好人,你很开心。在这里头要修忍,忍什么?不生贪恋。因为这样的环境容易生起贪爱,贪爱是烦恼,你贪爱这个地方,你将来来生死了一定在这儿投胎,麻烦不麻烦!所以忍,要忍,不要有嗜好。我们有看到出家人,出家人贪爱什么?贪爱佛像。我曾经遇到一个法师,在美国,他搜集几百尊的佛像,都是古董,他有一个房间供在里面,像藏宝一样。我去的时候他打开来让我去看,告诉我这个佛像是哪个朝代的,有唐朝时候的、魏晋时候的佛像,非常名贵。有泥塑的、有木雕的、有铜铸的、也有画像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如果你非常爱好这个东西,将来死了以后你还是舍不得离开,那怎么办?会依附在佛像上的小动物。木头佛像会生虫,你就投胎变成虫。有的时候铸造的佛像里面,有老鼠打洞钻在里头,那你就变成老鼠。所以这是麻烦事情。还有一些人喜欢经书,把它当作宝贝,死了以后这经书里头有蛀虫,他投胎肯定生蛀虫,为什么?他舍不得离开。所以,人决定不能有嗜好,一定要放下,有很好,没有也无所谓,不能有贪恋之心。
在逆境里面,环境不好,逆缘,遇到的都是恶人,都是自己的冤家对头,在这里头学习不生瞋恚。换句话说,顺境里面你学著断贪心,逆境里面学著断瞋恚心,没有这个境界,贪瞋痴到哪里去断!天天念没有用,要境界现前看看真的有没有贪瞋痴?境界现前没有贪瞋痴,真的放下了,这个都属於忍。贪瞋断了,愚痴也随之断掉,息灭贪瞋痴你才能成就戒定慧,自自然然成就,一点都不需要操心。所以忍,佛经里面讲得很多,简单的说,第一个对於人事要忍,你才能跟人和睦相处。这也是最难的,非学不可,善人、恶人都要忍,善人不生贪恋,恶人不生瞋恚。你要真的肯学,你对善人、恶人会平等看待,都是我的善知识,都是我的老师,帮助我断贪瞋痴。
没有境界天天磨炼你,你怎么会成就?所以不要看到这个境界不好,我舍弃它,那你什么都学不成。你要在境界里头成就你自己的德行,放下你的烦恼习气,这就是锻炼的时候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无一不是善知识,所以真的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。无不是帮助你提升境界,帮助你化解烦恼习气,成就你的智慧,成就你的德行。所以,永远是个感恩的心对一切众生,要把一切众生看作善知识,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菩萨,你才会有成就。他在我面前示现种种不同的相,天天来考验我,像老师一样,天天考学生,学生成绩才能往上提升。真的就是这么回事情,就是这个道理。生忍里面还包括什么?包括大自然,譬如夏天你要能忍热,冬天你要能忍寒冷,这个自然气候的变化,对於自然界也都要能够忍耐,不生烦恼。不生贪爱,不生瞋恚,在环境里面要去锻炼。
法忍,法忍是修学佛法,求学,求学要有耐心,没有耐心不能成就。尤其是佛法跟中国传统的教育,传统教育,老师首先训练你就是训练你忍,你要不能忍,你不能成器。聪明的学生、根利的学生往往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,老师不准,完全听老师的教诲。那是什么?训练他的忍耐,忍,他才能有定,定才生智慧。没有通过忍跟定的智慧,是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,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,为什么?它障碍你,障碍你的定。为什么?你还是心浮气躁,你定不下来,你妄念很多,你见解很多,那个见解是胡思乱想。所以真的善知识他在这上下功夫,你有体会,不让你,就是不让你。从前我们不晓得,到以后才明了,这是真正的好老师,真正的善知识,他对我真有帮助。
我在李老师会下学讲经,那个时候三十几岁,我跟他的时候三十二岁。只准在家里讲,不准出去讲,出去讲的时候,限定没有超过四十岁不可以出去。为什么?怕你没有定力,你一出去就接触名闻利养,你很容易被诱惑。因为财色名食睡你都接触到,由这上面退转的、堕落的,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,所以老师防范很严。在家里,在家里练习,在家的时候练讲,也让你学习谦卑,你不是讲经,是在练习,这个对我受用很大。所以我一直讲经那么多年我不敢说我讲经,我说我在这里做心得报告。下面所坐的都是我的善知识,我是这样看法,都是我的监学。我学习向大家做报告,我不敢说我讲经。永远保持谦虚,永远保持对别人的恭敬,你才不至於堕落,才不至於染上不好的习气,这很重要。老师用心良苦,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。
「深法忍」是讲无生法忍、是讲寂灭忍,那个高了,那境界高,那不是我们现前境界,可是我们要晓得。由此可知,你没有无生法忍,没有寂灭忍,你就不能成就。无生忍是什么意思?你真正能够通达明了一切法不生不灭。「忍」当作什么?当作肯定,当作认可、承认,佛所讲的一点没错。可见得,你入这个境界,你才肯定;没有入这个境界,听佛说的,这不是我的境界。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,寂灭忍是如来究竟果地,所以他加上个无上甚深忍,无上甚深忍当然是指无生法忍跟寂灭忍。我们现在要相信,完全肯定相信,决定不怀疑。世尊所说的虽然我们没有证得,我们努力向这个方向、目标去迈进,一切法真的不生不灭。
实在他讲的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这五句话,这五句话是形容我们自性的体、相、作用,统统说得很圆满,只有二十个字。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,是要把这二十个字证实,决定没有怀疑,我要在一生当中证得这个境界。实在没有能力证得这个境界,念佛往生净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境界完全现前,所以这是个特别法门。我们对这个境界了解得愈透彻、愈清楚,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有信心、你有把握,一点不疑惑,这就非常难得,等於说是保证往生。你对这个不了解、不透彻,你有疑惑,疑就产生障碍,到信心一动摇,前功尽弃,就很可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,后面还有一首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