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七四五卷) 2007/5/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174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无方大用」第七段,俯同世间三昧门十七首偈颂,请看第十一首:
【或现蹲踞或翘足。或卧草棘及灰上。或复卧杵求出离。而於彼众作师首。】
这首偈还是说的苦行,这是古印度这些外道里面的苦行,实在讲很多,佛在说经的时候也只是举几个简单的例子。『蹲踞』就是蹲在地上,蹲久了也很难过,『翘足』也是如此。在一般场合当中,这是不合威仪,可是古印度有专门用这种方法来修苦行。就如同我们中国练武功一样,练武功有蹲马步,所以初学也相当之苦。我们相信印度有很多外教的修行,大概这也是他们的基本功,长时间学习也真正是苦行,所以武功练出来也很不容易。
『或卧草棘』,棘是带刺的草。诸位想想,我们看到他们在火炭上面去走,带著刺的草上,他睡的时候就卧在上面,都是属於苦行。或者『灰上』。灰尤其是热灰,热灰是很烫的,在我们中国过去农村里面,我们是住农村,厨房里面灶火,烧饭之后还有余火。那都是烧的木材,所以灰都很热,小朋友往往拿蕃薯就放在灰里面,大概放半个小时就熟透,就很好吃了,所以灰是热灰。人睡在这些上面,睡在带刺的这些树枝跟热灰,这都是很不容易的苦行。他们认为修这种苦行就能得到解脱,就能得到生天。印度宗教多半都是求生天的,这一类我们现在称之为是低级的宗教。像前面拜天神,或者是潜水,或者是不吃稻米,只吃根果一类的,吃这些东西,服食。
『杵』是现在不常见,在古时候是很平常一般家里面的用具,舂米也叫杵,一头大一头小;换句话说,不平,人睡在这上面是很难受的。我们现在睡眠都讲究很舒适的卧具,他们都睡在这些地方。菩萨示现外道也跟他们同事,就是你用什么方法修,我就跟你的方法修,修得比你好,那他们就服了。服了以后得不到结果,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修苦行,得不到你预期的效果。譬如我们求消业障,业障消不掉,求生天,生天也去不了,这个时候菩萨就开示、就引导他,注解里面讲「救彼邪党」。就引导他,这个方法虽然承传很久,可是这个苦行已经通过实验、通过证明是没有利益的,佛说没有利益的苦行不用去修它,真正有利益的应当要修学。
佛法里面教给我们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也是苦行,不过比他们要好多了。佛法教导我们这些对於身心健康是有利益的,饮食这方面是任何人不能够避免的。佛当年在世那么大的一个僧团,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么大的一个僧团,长年是居住在野外,那怎么不是苦行?从修为当中,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他身体强健。一天吃一餐,这一餐到外面去托钵,不是一家人给的,佛许可你托七家。七家都托不到,你今天就回去,你就不要再托了,再托人家会嫌弃你,你这个出家人贪心太重,所以不可以超过七家。七家托不到怎么办?回去,回去有托得多的人分给你。所以僧团里面生活好!真的是互相关怀、互相照顾、互助合作。他托到的饭,不是托到就吃,不是的,托来之后回到僧团大家一起吃,有规矩,值得人尊敬。
回去之后所托来的饭菜,还能够混合在一起,叫袈裟饭,所以一钵千家饭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想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去托钵,回来之后统统混合在一起,你这一钵不是千家饭吗?所以这是实话,「一钵千家饭,孤身万里游」,过这种生活。睡觉的时候,晚上找一棵树底下,佛给我们规定树底下只能住一晚,明天要换一棵树。不能说这棵树大,树荫凉,很好,你天天都在这里睡,你就起了贪心。佛许多做法都是防止我们生起贪瞋痴慢,这才叫真正能让你化解烦恼,这是有利益。饮食,我们知道饮食是能量的补充,一个人能量的消耗,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,与劳心劳力不相干,劳心劳力消耗很少,不多!一天一餐足够了;可是你妄念多就不行,你一定要补充。就好像我们现在汽车一样,有省油的、有耗油的,耗油量大的,你要不给它加满,它就走不动。所以人妄念多他吃得一定多,他每天需要补充多,三餐不够还吃点心,否则的话,他受不了,那就是消耗能量多。消耗到哪里去?妄想,这一定要知道。
佛跟弟子们他们心地清净,没有妄想,每天在一起讲经说法,上课!弟子们有许多疑问提出来向世尊请教,世尊一一解释,这将来都变成经典。你看经典里面多少都是问答的,是不是他真不懂?我们现在明了,不是。佛是个再来人,他的弟子这些声闻罗汉也是再来人,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,原来都是再来人。这一问一答装糊涂,装不知道,这么一问一答,我们在旁边看到、听到,明白了。我们有这个问题问不出,他们代我们问,所以在问答里头这一类叫利乐有情问,是利益众生的。众生有这些疑问没有法子解决,自己不会问,让这些声闻、菩萨们代问,佛一样一样来解答,在唱戏、在表演,我们了解了。
树下一宿也是如此,他们不在乎日晒风吹雨打,就晓得身体多好。如果我们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,我想不到三天就要进加护病房。这身体差,不如人家,天天讲保养,愈保问题愈多。佛陀给我们示现是最健康、最美满的生活方式,我们都要知道。明了之后在现代社会里面,我们没有办法做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,至少我们要把奢侈的生活降低到最低的程度。所谓是吃得饱,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,足了,不要再求了。古人讲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人品高尚。你再富有,你还有求,你还不知足;换句话说,你还是贫穷人。没有求的人,他真的叫富足,他没有求的了,叫真富贵;还有贪求的意念,差得很远。
所以「知足者富」,富的标准是什么?知足;贵的标准,无求,这是真富贵。我们看到这些修行人修的苦行,就要懂得这里面的意思,无益的苦行,修苦行而得不到利益是错误的。所以佛必须示现在他们当中,而且还是为他们『作师首』,就是做他们的领导人,做他们的老师,慢慢来转变。就如同前面我们讲的三迦叶一样,这三位迦叶尊者也都是修苦行,以后遇到佛,统统皈依佛陀,师徒全都做佛陀的弟子。底下一首是从第七首到十一首,这一小段的总结,这就是「示同外道」。
【如是等类诸外道。观其意解与同事。所示苦行世靡堪。令彼见已皆调伏。】
这首偈把意思说出来了,为什么佛要这样做?佛要度他,佛要教他。这里头意思很深,他们这些人有没有善根?有善根;如果没有善根,佛就不会到他那边去。他们这些人过去生中,曾经修学正法,只不过以后一时迷惑走上邪道,能回头。这个事情,我们看「魏斯四书」得到印证,美国魏斯医生给病人做深度催眠发现,很多人过去生中信仰的宗教都不同,这一生没有,可能前世你是婆罗门,可能前世你是印度教。我们过去无数生生在人间不同的族群,修学过不同的宗教,每个宗教阿赖耶识里面都有种子,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的。魏斯的实验给我们做了证明,他说每个人过去生中,曾经做过不同国籍的人,不同族群的人,不同宗教的人,那就有善根。善根什么时候成熟,佛知道,当你善根成熟的时候你并没有求佛,佛就自己来了,这叫什么?这叫冥感显应。这个感是什么?你善根成熟自己还不晓得,但是就能感动诸佛菩萨。诸佛菩萨怎么来帮你忙?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就现婆罗门身,应以外道身得度他就现外道身,所以你不可以说宗教里头没有佛菩萨。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,应以神父身得度他就现神父身,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,无处不现身,无时不现身。
这些年来,我们在国际上跟很多宗教交流接触,都非常欢喜,这是什么?过去生中他们都学过佛的。我在过去生中学过他们宗教的,所以能够谈得拢,谈得很欢喜,像兄弟姊妹一样。一般人讲宗教在一起是求同存异,我们是真同没异,不同地方什么?不同地方是生活方式不相同,我们生存地区不相同,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相同。本性本善相同,本性本觉相同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相同,相同的地方太多了,不同地方很少。互相尊重,没有排斥,没有嫌弃,确实能做到像兄弟姊妹一样,互相尊重,互相敬爱,互相关怀,互相照顾,互助合作,真做到了。我们凡夫业障太重,妄想太多,把我们的智慧德能障碍住,看事情只看现前这一小段,不知道过去,也不知道未来。如果哪一天你的业障减轻,有这种能力能看到过去,能看到未来,那就完全不一样。
末后这首偈『如是等类』,那就是很多。在印度,佛经上讲的九十六种外道,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宗教,确实是古代宗教之国,佛菩萨统统示现在其中。『观其意解与同事』,这句里头最重要是观。观是智慧,佛法大乘教的修行,真实的功夫,性宗、禅宗他们讲求止观,止观也就是禅定。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放下分别执著,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止住,观是智慧。我们凡夫有没有?凡夫没有,凡夫有想没有观。你看中国这个字它真的是智慧,想,心里头有个相,那就是想。思,思是心里头有分别,给诸位说,思是分别,想是执著,有相了。观里面没有界线,思是有界线,方格子就是界线,那是分别;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。观里头就是不用分别心、不用执著心,这叫观,观是功夫,宗门里面常讲,解释观,离心意识就叫做观。心是妄想,意是执著,识是分别,也就是说没有妄想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叫观,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。你看看这观字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,放下妄想,你放的多少各个人不一样,所以功夫有浅深不同。
佛在经教里是大分,不能细分,细分差别就太大!每个人都不一样。大分把菩萨分作五十一个等级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分作五十一个等级,就是观的程度、功夫浅深不相同;小乘里面分八个等级,四果四向。换句话说,我们分别执著没有放下,凡是眼见色、耳闻声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放下分别执著,这不叫观。那叫什么?眼是看,耳是听,鼻是嗅,舌是尝,就跟你讲这些,这六道里头事情。如果放下统统叫观,眼见叫观,耳听也叫观,鼻嗅、舌尝统统叫观。观这个字就是里头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才叫观,这个字的意思要懂。
观成功也有三个等级,最初的等级是观照,观照是功夫得力,没见性,第二个等级是照住,最高的叫照见。你们念《心经》,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」,他的功夫达到最上乘。我们初学的人能够做到观照就不错了,观照的功夫,就跟我们念佛人讲的功夫成片是在观照;如果到事一心不乱,那就是照住,照住是得定。所以观照相当於我们念佛的功夫成片,就是分别执著放下一些,还不是完全放下;完全放下就是三昧成就,念佛三昧得到。但是在其他的法门里面,一定要做到照住才真正能够得受用,观照还不行,真实得受用是照见。照见的人出了十法界,照住的人离了六道,就跟阿罗汉的境界一样,照见那是法身菩萨。所以观照功夫很浅,修其他的法门出不了六道轮回,他的功夫在欲界天、在色界天、在无色界天,出不去。但是观照功夫要用在净土上,肯定往生,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。
《华严》到最后归净土,《华严经》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你去想想这个意思。观照的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哪一土?给诸位说,生凡圣同居土。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,上辈的就是上三品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生死自在。怎么叫生死自在?你有这功夫随时可以往生,如果这边还有很多人等待你帮助,多住几年不碍事;换句话说,娑婆跟极乐世界来去自由,观照功夫深的人就能做到。浅的中辈往生、下辈往生,决定得生。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预知时至,一般多半的三个月,三个月之前就晓得他哪一天走;功夫好一点,一年之前就知道。
我早年在台湾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,李老师往生的时候是两年前说的。他在台中讲经,我在台北讲经,我们两个都讲《华严经》,有一天他讲经的时候向大家宣布,他说他讲经再讲两年就不讲了。有些同学听到,跑到台北来问我,他说:老师说这个话什么意思?我就告诉他:老师说这个话就是两年之后他往生净土。真的确实是两年,这个不容易。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读到,惠能大师圆寂是一年前说出来,派人到他家乡去修一个塔,将来自己往生之后肉身要放在塔里面,就交代后事,果然一年之后他走了。能大师不同,能大师他的功夫到照见,他不是观照,他是照见。那是上上根人,他往生佛国是实报庄严土,不是凡圣同居土。我们要问,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做到?给诸位说,每个人都可以做到,问题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做?
所以这个事情不要问人,天下事求人难,这个事情是问自己肯不肯?怎么说肯不肯?你肯不肯放下?只要放下分别执著就行,妄想暂且不谈,只要放下这两样。放下这两样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的功夫好,实报土,功夫差一点,也是方便土里面的上辈往生,这靠得住。所以真正修道人时时刻刻要觉悟,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不能贪恋,要放下,这个东西是害死人的,你要是紧紧的执著它、分别它,出不了六道。特别是执著,执著要全断,分别也要断一半,也就是要淡化才能出六道轮回。我们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,实在说这一生是应当要成就,轮回里头搞的时间太长,无量劫!我们不是再来人,再来人出去之后常常再回来,这个无所谓,真是来去自由。我们出不去,想出出不去,这一生不容易,遇到这个法门。
这部经在佛门里面是无上大法,隋唐时代祖师大德大家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,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,哪一部最重要,把它排名在第一?大家公认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一乘圆教,在大乘之上,这经教我们修什么?最后教我们求生净土。所以,梅光羲居士这是民国初年佛门的大德,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跟他学教,他是梅光羲的学生。在《无量寿经》上写一篇长序,写得真好,你读这篇序文就了解,《华严》最后导归《无量寿》、导归极乐。《华严》一乘圆教,《法华》也是一乘圆教,一乘教只有三部经,另外一部是《梵网经》。《梵网经》也是一部大经,可惜没传到中国来,传到中国来的只有这个经里面的一品,「心地戒品」,就是《梵网菩萨戒经》就是这一部分,一品传到中国来了,全经没有。三部经是一乘佛法,都是导归极乐,这极乐是无比的殊胜庄严。
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如果真正得到,像方东美所说的: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平常要怎样?要学习用观,就是修观。修观没有别的,就是把分别执著放下自然就是观;有分别执著,观就没有。也就是练习尽可能的不执著,如果你不执著,身心和谐。为什么?人跟人的对立没有了,你说这个和睦多快乐,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中国五千年来,古圣先贤教给我们,人与人之间、人与大自然之间、人与天地鬼神之间要和睦相处,和为贵;不要对立,不要有矛盾,不要有冲突,和为贵。你家和,你家庭多幸福、多美满、多快乐;如果不和,回家就像各个都是仇人,彼此不信任,那个生活多痛苦。家如此,团体也如此,社会也如此,国家也如此,整个世界也如此,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倡和谐,正确。所有古圣先贤各个大宗教的这些创始人,没有一个不讲和谐,世出世间法最贵的就是个和,真的是和为贵。你说和多么快乐,家和多乐,人和多乐,跟大自然和多么快乐,跟宇宙和多么快乐。如果有分别、有执著就合不拢,就不和;必须至少要把执著放下,自然就和,真正做到和谐。
这个地方「观其意解」是观机,看看这些外道,我们现在讲看看这些宗教,他们的领导人、他们的传教师、他们的信徒,意清不清净?解有没有智慧?如果心地清净有智慧,喜欢和睦就行了,就可以与他同事。纵然里面带著有竞争、有好胜,你不如我,我比你高,有这个意念,但是他喜欢和睦相处,这就是说他有善根,那些错误的见解、有高下之分没关系,可以能把它化解,观机从这个地方去观察。同事是四摄法,佛教给我们的真可以同事,四摄法里头达到终极就是同事。我跟你学同样的行门,也就是今天我们接触宗教,你所学的,我也非常认真努力来学习,甚至学得比你更好,你就服了。这个学习是同事,是真干,不是假的。我们晓得为什么那么认真,因为佛菩萨应化在其中,我们尊重他所供奉的神明,就是尊敬佛陀的法身,我们学习它的教理就是续佛慧命。形相上不一样,里头是一样的,骨子里头没有两样,我们懂这个道理。
他们所修的这些苦行,世间一般人不容易做到,我们能做到,不能怕苦,他们见到了不能不佩服你。跟他们一同来讨论圣人的教诲,我们有能力把许多宗教贯穿起来,都能够把它讲圆。宗教徒往往非常坚持一个真神,这个宇宙、人都是真神造的,这是宗教里头共同的一个坚持。我们跟他往来承认他,我们承认宇宙有一个真神,佛教里头不叫真神,佛教里面叫法性,法性就是真神,为什么?造物主。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这个自性就是法性,能生万法就能生万教,所有宗教最早创教的,都是自性变现的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所以它是一不是二。它是一,决定学习的目标是一,学习的方向是相同,目标可以说都是离苦得乐。但是高级宗教里头有破迷开悟,层次低的里头没有讲破迷开悟,决定讲离苦得乐。苦乐从哪里来?迷就有苦,悟就有乐。
所以宗教可以圆融,可以统一,教与教当中没有冲突,没有矛盾。那个冲突矛盾是人为的,那是迷信造成的;如果从经典上来说没有这个问题,所以可以合作。真的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一家人,非常亲密。现在彼此对立,这是非常悲惨的一桩事情,就像你家里头,父子、兄弟姊妹各个对立,这多么凄惨。我们今天不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,一个生命共同体,不知道。什么时候认识了,你就觉悟;不认识,迷惑。佛家开悟,悟的是什么?悟的宇宙是一体。真的搞明白,你跟我对立,我不跟你对立;你在迷,我不迷;你不能包容我,我包容你;你不尊重我,我尊重你。不一样,态度马上变了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休息几分钟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我们接著看第十三首:
【众生迷惑禀邪教。住於恶见受众苦。为其方便说妙法。悉令得解真实谛。】
从这首以下到第十七首,是说「语业大用」,这首是总说,后面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首是「别显」,最后一首「总结」。我们看这首,我们读这首偈颂可以说是有无尽的感慨,为什么?我们现前整个地球,所有一切众生就像经文上所见的。为什么?『迷惑禀邪教』。邪的对面是正,正邪的标准是什么,这个我们不能不清楚。大乘教正邪的标准是自性,也就是说法性;与法性相应的,这叫正教,与法性相违背的就是邪教。法性到底是什么?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,没有形相,你看不见,你听不到,你也摸不到它,它无时不在,无处不在。现在一般宗教里面称为真神,现在都讲真神没有形相,真神遍在一切处,跟佛法讲的法性完全相同。他有圆满的德能,这是大家承认的,圆满的智慧,愈讲愈像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自性。我们常常用相宗的四分来说明,就很好懂,相宗的四分,跟《坛经》六祖开悟所说的五句它能相应,这叫正教;与这个相违背的,那就叫邪教。
第一个真心本性,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,人性本善。从前童蒙读经,《三字经》里头头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性本善。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教导我们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佛是觉悟的意思。这句话要用我们中国传统词句来讲,就是本性本觉,觉就是佛,不觉是凡夫。由此可知,本性本善、本性本觉,这是我们要肯定的。我常讲人最重要的要自爱,真正懂得自爱的是佛,真正做到圆满自爱的是佛陀。自爱爱什么?就爱你的本善,爱你的本觉。爱你的本觉,觉而不迷,那就是佛;爱你的本善,善而不邪,善而不恶,没有邪恶,这是善。这是什么?这是你的德能、相好。岂不就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
智慧,法相宗四分里面讲的证自证分,是自性本有的智慧,我们佛门里面也叫做佛性。单单讲佛性,是讲自性里面那分智慧,本有的,不是学来的。智慧在哪里?也是遍一切处,遍一切时、遍一切处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自证分就是法性,能现万法,六祖说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那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。见分、相分就是万法,万法里面分成两大类,一类精神、一类物质,见分是精神,相分是物质,能生万法。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不在心外,心是自己,大乘教佛常讲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一个心、一个智慧,前面我们讲的十力、四无畏亦然,同样的十力,同样的四无畏。中峰禅师才说「我心即是弥陀,弥陀即是我心;此方即净土,净土即此方」。经教里面所讲的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就这个意思,所以是一不是二,这才叫真正契入。如果我们讲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还有个共同,没入,你还隔一层。一体哪来的共同?没有共同,这才是真正契入一真,不二法门。这是正知正见,这才叫正教。
民国初年,欧阳竟无大师在第四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,这次讲演是王恩洋居士把它记录下来的。记录下来这篇东西流通也很广,我读过。他的题目是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学,而为今时所必需」,这么个题目。我读了之后很受感动,他说宗教是迷信的根源,哲学是斗争的根源,他分析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,那到底是什么?他没有指出来。我学佛初期读到这个书之后(方老师认为佛法是哲学,高等哲学),我把佛法归到教育里头去,释迦牟尼佛一生真的是教学!求学、教学,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,求学十二年到三十岁。这个人聪明、好学,十二年的成就在我们现在来说,他拿到最高的学位。可是学位拿到最后怎么样?不能解决问题。这才在菩提树下入定,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,诸位要知道,这个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。
十二年所学的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叫邪教。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了,没想到豁然大悟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这叫正教。邪跟正我们就有非常明显的界限,这个界限是什么?这个教,或者是这门学术、这个学问,只要它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不能说正。他这个教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就叫正教,为什么?心性里头没有妄想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就是说你的真心里头没这个东西。有这个东西你的心就不正,心不正,教就不正;心正,教就正了。邪正的标准在这个地方,我们不能不把它认识清楚,认识清楚之后才晓得我们学的是正教、是邪教。
我们今天在学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如果我们没有离开分别执著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邪教。诸位要知道,邪正不在外,教没有邪正,邪正在心,用邪心、邪念去学教,教统统是邪的;用正心去学教,教都是正的,没有一样不是正的。这样说我们大家都服了,教没有邪正,心有邪正。大乘法里面处处劝人发菩提心,菩提心是什么?真心。菩提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菩提心是真诚,真就不是假的,诚不是虚妄的,实在的。古人跟诚讲了个定义,什么叫诚?我们诚心诚意,不是的,你没有诚心诚意,有诚心诚意这个念头就不是诚心诚意。诚是什么?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。由此我们就明白,什么叫诚?放下妄想才是诚。放下分别执著不是诚,也可以说有几分之几的诚,不是圆满。圆满的诚是放下妄想,一念不生;生一个念头,诚就失掉。所以真诚是菩提心的本体,也就是佛性,或者是法性,里头没有妄想。
什么是妄想?我们今天讲起心动念,眼见色、耳闻声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是真心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是什么都不知道,那不变成木头了吗?不是木头,非常的灵敏,就是说他有极高度的感应。佛用比喻给我们说镜子,镜子照外面境界就像我们眼睛看,它照不照?照,清清楚楚。它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耳闻声,我们这里摆一个录音机,外面所有的声音它听见了都进去,它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没有起心动念能看,没有起心动念能听,没有起心动念能接触,那是佛,那是你真正的自己,那就叫大觉。一起心、一动念就迷了,起心动念是迷,分别执著是惑,所以不能起心动念。
你就要晓得,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,应化在所有外道里面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有没有分别执著?更没有。他能跟他们和光同尘,跟他们一样的生活,一样的修行,机缘成熟的时候,他能够教他们回头。众生有感,法性有应,佛菩萨是法性。说法性,我们自己就有分,我们法性是一个性,所以一切众生与他的本体,哪有不感应道交的道理?肯定有!这还能怀疑吗?什么时候我们回归到自性,回归到自性就是六根接触六尘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就全通了。世出世间法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没有一样不通达,无量的智慧,无量的德能,无量的相好,全现前了,这是正教,这不是邪教。这一点我们要晓得,起心动念迷了,有了分别就惑,有了执著就邪。
下面你再看,现在这个我们都有,不要说别人,说自己。『住於恶见受众苦』,这不就说我们自己吗?恶见是什么?错误的见解,也就是你想错,你看错,看什么都看错,想什么都想错,没有对的。你把你自己安住在这个地方,错误的思想、错误的见解,引导你错误的行为。错误的行为首先就是你自我为中心,认为这个身体是我,那个是别人,我要维护我自己的利益,就不考虑别人。所以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一定是做出损人利己,这是造业。起心动念是思想在造业,意在造业,言语是口业,身体一切造作是身业,身语意统统在造业,所造的都是自私自利。为别人,实际上为自己。为别人是个幌子,为自己是真的,佛在《地藏经》上才说,「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,无不是业」。
你既然造作,你当然要受果报,众苦是什么?六道。诸位不要以为大概三恶道苦,是,三恶道太苦了,真正是度日如年。时间假的,不是真的,我们现在人讲时差,不同空间维次,你感觉的时间长短不一样。人在欢喜的时候感觉时间很短,人在受苦的时候感觉时间很长。其实地狱跟天堂时间是相同的,感觉不一样,一个感觉这一天好像好多年,百年、千年;一个在天堂享乐,感觉时间太快,几百年好像是几分钟、几个小时,感觉不一样。你一定要晓得,时间跟空间都是假的。佛在经上,三千年前没有科学的时代,佛就说出时空不是真的,在百法把时空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。什么叫不相应行法?用现在的话来说,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实。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?就是从抽象概念里面生出来的,决定没有。心法里头没有,就是精神里头没有,物质里头也没有。
我们讲见分跟相分,见分里头没有时空,相分里头也没有时空,时空是你一个错误的念头产生的。我有时候讲错误的抽象意念,我用这种话讲得很多。虽然是假的,可是你要是执著它,它真的起作用,它妨碍你的性德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,就是被它障碍了。这个东西再说得具体一点,就是佛经上讲的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妄想分别执著总的说是恶见,本来没有,怎么会有这东西出现?这个东西天天在引导你,在主宰你,这叫住。你可怜,非常可怜,佛经上常常讲「可怜悯者」,可怜什么?可怜从哪来的?就从这里来的。你从错误知见里面,产生了自私自利,自私自利没有!起了贪瞋痴慢。尤其今天的社会,最重大的一个错误是什么?竞争。你想想看,你天天有竞争的念头,你活得多痛苦,争不到,苦!争到还是苦。得到少,苦!得到多还是苦。无论是名、无论是利、无论是权势,这个竞争的心痛苦极了。
争到了,怎么样?又怕丢掉,患得患失,你的心安不下来,你的心永远是浮躁的,我们讲心浮气躁。世间人,哪个人不是心浮气躁?不是心浮气躁,他心就清净,心是定的。所以真正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发现什么?真心见到了。真心永远是清净的,从来没有染污过,你迷的时候,你造罪业堕阿鼻地狱,你真心怎么样?还是清净的。为什么?这个与它不相干,不是一桩事,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你要知道,然后你才晓得六道轮回、十法界是冤枉受的。怎么是冤枉受?作梦。我这个比喻你应该晓得,你晚上做恶梦,天天做恶梦,你是不是冤枉受的?十法界是个梦。永嘉大师讲六道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六道是个梦。你现在堕落在长梦,没醒,你醒了之后六道就没有了。不但六道是个梦,四圣法界还是梦,四圣法界是美梦,六道是恶梦,就差这一点,都是梦。
真正觉悟了,省悟之后,十法界没有了,然后那个境界佛不得已取个名词,实际上名词都没有,叫一真法界、叫华藏世界、叫极乐世界,全是方便说。你真到那个地方去,名字没有了,正是《老子》所说的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没有名字,人也没有名字,你居住的地方也没有名字,也没有什么街道的名字,也没有门牌号码。我要是找我的好朋友能找到吗?能,念头一念就通了。有这个念头就等於说是电路就全通了,不用名字,那叫大同世界。我听人说要把家庭、把家文化打破才能做一个大同世界,这个思想跟行为都是错误。大乘佛法里头真的有大同世界,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是大同世界,里面人连个名字都没有,姓也没有。要把什么东西给打倒?把妄想分别执著打倒就是了,一真法界就现前。
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著,你所作所为的全是六道轮回。在六道轮回里面维系一个小康,维系一个安定,家太重要了,家没有之后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?是地狱。把人道毁掉之后,统统下地狱,就是这么回事情,更苦,苦到极处!所以全世界无论哪个国家族群的圣贤人,没有一个是不维护家文化的,这个道理你不能不懂,这个道理并不深。如果我们在今天家庭里头,这个家里头家文化没有了,父慈子孝没有了,这一家人住这个家庭,你多痛苦。人与人之间没有道义了,没有道义只有利害,人跟人相处多痛苦,你要好好冷静去想想。
再不然的话,在中国做了实验,文化大革命不就是实验吗?把整个文化统统摧毁,文化大革命那个生活,我们还要不要再过?喜不喜欢过那个生活?每天见到人都是敌人,见到人都是冤家对头,都是在斗争,永无止境的斗争,喜不喜欢这个生活?家文化破坏之后就是那个生活,要冷静去思惟,不能够鲁莽。你想不想夫妻和合?想不想父慈子孝?想不想兄弟友爱?你想不想这个?还是统统都是仇敌,见到人就斗争,是不是这样的?那就这句话圆满的现前了,「住於恶见受众苦」,什么苦你都受,地狱里所有的苦你统统都受,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。
佛菩萨慈悲,『为其方便说妙法』,妙是什么?妙是真实,真实为什么说妙?非有非空,这才是妙。空有是一,空有不二,就更妙了。所有一切现象,大乘教讲得好,相有、性空,事有、理是空。然后告诉你,你在没有开悟之前,因果不空;换句话说,你还没有放下,你没有放下就有因果不空。这个因果不空要到什么时候才没有?彻底放下,妄想没有了,因果就没有了。有妄想就有因果,换句话说,菩萨还有妄想,菩萨还有因果,何况声闻、缘觉、六道凡夫。修因证果,你修善因一定有善果。六道里面种善因得善果,是三善道受报;造恶因得恶报,是三恶道受报。在三恶道里面,诸位细心去观察,你就会明白,恶道的众生他受报多、造业少,所以他的报能报得尽,他再能到人间来,还能得人身,甚至他还能生欲界天,像四王天、忉利天,他们都有机会生到那里去。佛菩萨教他!
佛菩萨教畜生要现畜生身,真有。像我前年在山东看一个养鸭场,那里养的鸭子很多,我去参观。肯定有佛菩萨也用鸭子身跟它们在一起,你看嘎嘎叫,它在说法。为什么?这些受这个身的都是前世造罪业,现在要拿这个身还债。过去你吃它,现在你要被人吃,一报还一报,你这一生吃多少,你要变多少身,一个一个去还,统统还完了,你才能离开畜生道再到人道。所以有菩萨在畜生道里教,这个例子佛门里有一本书,叫《物犹如此》,这本书多半都是讲动物修行,很多佛菩萨化身在里头度它们。实在讲它们修行比我们困难,为什么?很愚痴不好教,也是要善根成熟能接受,佛菩萨才应现。
饿鬼道里面有佛菩萨,地狱道里头也有佛菩萨,饿鬼、地狱里面的鬼王、鬼卒,很多都是菩萨化身。看看他们在里面受罪,受果报,到有觉悟的时候,什么有觉悟?有后悔的心、忏悔的心,就能得救。如果受报的人没有忏悔的心,真有这个人,自己做错事情一生不承认,完全没有忏悔心,这就遇不到佛菩萨,没有缘。只要有忏悔心,有感恩的心,这种人常常会遇到佛缘,会遇到佛菩萨应化在他面前,给他说法、给他开导;我们今天讲劝导他、鼓励他、帮助他,他会遇到。人要是没有忏悔、没有感恩的念头就遇不到,佛菩萨不会示现在他面前,为什么?示现在他面前,他造更重的罪业,他毁谤正法,轻视佛菩萨的应化身,那他的罪就加重。从这个地方才真正体会到佛菩萨的慈悲,你善根不现前,不让你造重罪;善根现前,他才来现身,慈悲到极处。
是我们感觉到的,那佛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,这个记住。佛菩萨永远不会起心动念,他要一起心动念他堕落了,不是应化,不是感应。感应也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,很难懂就是了,理太深了,事太玄了。最近这些年来,幸亏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,给我们带来一个科学的启发,从这个科学实验我们才真正理解一点,感应不可思议,为什么?水是矿物,它没有起心动念,它有应。即使我们以善的意念对它,它都会有反应,这个反应就是感应;善念对它,反应非常美,恶念对它,反应非常丑陋。从这个地方真的要是觉悟了,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以善念对人,人的反应是好的;我们以恶念对人,反应是坏的,就是这个道理,解释得清清楚楚。你是要人家以恶态度对我,还是善态度对我?不在他,在我。你就明白了,你就会做人了!你在这个世间能得到人和,这一生当中跟你相处的人,都尊敬你,都敬爱你,都赞叹你,你做人成功了。
你不晓得这个道理,不懂得这个事实真相,处处是凌驾别人,态度贡高我慢。那你是他的领导,他不能不服你,服你是表面不是心里,所以你还是失败了。我们在世间看到多少富贵人,有钱有势的时候,当他破产了没有一个人去看他。官做得很大,在位的时候一呼百应,下台没有一个人去看他。什么原因?都是自己在好的时候没有用好的心态去对人,就这么个道理。你当权的时候,人家不能不巴结你,要图个方便;失去之后没有巴结你的必要,理都不理你,你才感觉得人情冷淡。这个不能怪人,所有一切与外面境界不相干,还是佛说得好,还是中国老祖宗说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一切与外头不相干,统统是自己起心动念变现的境界。就像水结晶,我善心对它,回应好;我恶念对它,回应不好。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?
所以水结晶这个实验,你如果是多看会开悟,不必听它说话,就看这个现相的变化,你慢慢就体会到了。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怎么修行?修敬。怎么叫敬?自己要谦虚,自己要包容;如果不能包容人,妄心。因为真心离念,自然就包容了,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是你自己的真性,是你自己的本性,不在外面。你为什么变得这么小、变得这么可怜,一个人、一个东西都不能容纳,你说你多可怜?心量太小到哪里去?决定是三途。小到极处一定是地狱,一个人都不能包容;心量大,大到完全圆满,这成佛了。可以说十法界,十法界怎么说法?就心量大小不一样,大到极处是佛,小到极处是阿鼻地狱。事实摆在我们面前,有眼没看见,有身没有接触到,你说你悲不悲哀?佛提醒还不相信。现在时间到了,这首偈的意思没说完,我们下一堂课接著再来讨论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无方大用」第七段,俯同世间三昧门十七首偈颂,请看第十一首:
【或现蹲踞或翘足。或卧草棘及灰上。或复卧杵求出离。而於彼众作师首。】
这首偈还是说的苦行,这是古印度这些外道里面的苦行,实在讲很多,佛在说经的时候也只是举几个简单的例子。『蹲踞』就是蹲在地上,蹲久了也很难过,『翘足』也是如此。在一般场合当中,这是不合威仪,可是古印度有专门用这种方法来修苦行。就如同我们中国练武功一样,练武功有蹲马步,所以初学也相当之苦。我们相信印度有很多外教的修行,大概这也是他们的基本功,长时间学习也真正是苦行,所以武功练出来也很不容易。
『或卧草棘』,棘是带刺的草。诸位想想,我们看到他们在火炭上面去走,带著刺的草上,他睡的时候就卧在上面,都是属於苦行。或者『灰上』。灰尤其是热灰,热灰是很烫的,在我们中国过去农村里面,我们是住农村,厨房里面灶火,烧饭之后还有余火。那都是烧的木材,所以灰都很热,小朋友往往拿蕃薯就放在灰里面,大概放半个小时就熟透,就很好吃了,所以灰是热灰。人睡在这些上面,睡在带刺的这些树枝跟热灰,这都是很不容易的苦行。他们认为修这种苦行就能得到解脱,就能得到生天。印度宗教多半都是求生天的,这一类我们现在称之为是低级的宗教。像前面拜天神,或者是潜水,或者是不吃稻米,只吃根果一类的,吃这些东西,服食。
『杵』是现在不常见,在古时候是很平常一般家里面的用具,舂米也叫杵,一头大一头小;换句话说,不平,人睡在这上面是很难受的。我们现在睡眠都讲究很舒适的卧具,他们都睡在这些地方。菩萨示现外道也跟他们同事,就是你用什么方法修,我就跟你的方法修,修得比你好,那他们就服了。服了以后得不到结果,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修苦行,得不到你预期的效果。譬如我们求消业障,业障消不掉,求生天,生天也去不了,这个时候菩萨就开示、就引导他,注解里面讲「救彼邪党」。就引导他,这个方法虽然承传很久,可是这个苦行已经通过实验、通过证明是没有利益的,佛说没有利益的苦行不用去修它,真正有利益的应当要修学。
佛法里面教给我们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也是苦行,不过比他们要好多了。佛法教导我们这些对於身心健康是有利益的,饮食这方面是任何人不能够避免的。佛当年在世那么大的一个僧团,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么大的一个僧团,长年是居住在野外,那怎么不是苦行?从修为当中,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他身体强健。一天吃一餐,这一餐到外面去托钵,不是一家人给的,佛许可你托七家。七家都托不到,你今天就回去,你就不要再托了,再托人家会嫌弃你,你这个出家人贪心太重,所以不可以超过七家。七家托不到怎么办?回去,回去有托得多的人分给你。所以僧团里面生活好!真的是互相关怀、互相照顾、互助合作。他托到的饭,不是托到就吃,不是的,托来之后回到僧团大家一起吃,有规矩,值得人尊敬。
回去之后所托来的饭菜,还能够混合在一起,叫袈裟饭,所以一钵千家饭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想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去托钵,回来之后统统混合在一起,你这一钵不是千家饭吗?所以这是实话,「一钵千家饭,孤身万里游」,过这种生活。睡觉的时候,晚上找一棵树底下,佛给我们规定树底下只能住一晚,明天要换一棵树。不能说这棵树大,树荫凉,很好,你天天都在这里睡,你就起了贪心。佛许多做法都是防止我们生起贪瞋痴慢,这才叫真正能让你化解烦恼,这是有利益。饮食,我们知道饮食是能量的补充,一个人能量的消耗,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,与劳心劳力不相干,劳心劳力消耗很少,不多!一天一餐足够了;可是你妄念多就不行,你一定要补充。就好像我们现在汽车一样,有省油的、有耗油的,耗油量大的,你要不给它加满,它就走不动。所以人妄念多他吃得一定多,他每天需要补充多,三餐不够还吃点心,否则的话,他受不了,那就是消耗能量多。消耗到哪里去?妄想,这一定要知道。
佛跟弟子们他们心地清净,没有妄想,每天在一起讲经说法,上课!弟子们有许多疑问提出来向世尊请教,世尊一一解释,这将来都变成经典。你看经典里面多少都是问答的,是不是他真不懂?我们现在明了,不是。佛是个再来人,他的弟子这些声闻罗汉也是再来人,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,原来都是再来人。这一问一答装糊涂,装不知道,这么一问一答,我们在旁边看到、听到,明白了。我们有这个问题问不出,他们代我们问,所以在问答里头这一类叫利乐有情问,是利益众生的。众生有这些疑问没有法子解决,自己不会问,让这些声闻、菩萨们代问,佛一样一样来解答,在唱戏、在表演,我们了解了。
树下一宿也是如此,他们不在乎日晒风吹雨打,就晓得身体多好。如果我们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,我想不到三天就要进加护病房。这身体差,不如人家,天天讲保养,愈保问题愈多。佛陀给我们示现是最健康、最美满的生活方式,我们都要知道。明了之后在现代社会里面,我们没有办法做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,至少我们要把奢侈的生活降低到最低的程度。所谓是吃得饱,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,足了,不要再求了。古人讲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人品高尚。你再富有,你还有求,你还不知足;换句话说,你还是贫穷人。没有求的人,他真的叫富足,他没有求的了,叫真富贵;还有贪求的意念,差得很远。
所以「知足者富」,富的标准是什么?知足;贵的标准,无求,这是真富贵。我们看到这些修行人修的苦行,就要懂得这里面的意思,无益的苦行,修苦行而得不到利益是错误的。所以佛必须示现在他们当中,而且还是为他们『作师首』,就是做他们的领导人,做他们的老师,慢慢来转变。就如同前面我们讲的三迦叶一样,这三位迦叶尊者也都是修苦行,以后遇到佛,统统皈依佛陀,师徒全都做佛陀的弟子。底下一首是从第七首到十一首,这一小段的总结,这就是「示同外道」。
【如是等类诸外道。观其意解与同事。所示苦行世靡堪。令彼见已皆调伏。】
这首偈把意思说出来了,为什么佛要这样做?佛要度他,佛要教他。这里头意思很深,他们这些人有没有善根?有善根;如果没有善根,佛就不会到他那边去。他们这些人过去生中,曾经修学正法,只不过以后一时迷惑走上邪道,能回头。这个事情,我们看「魏斯四书」得到印证,美国魏斯医生给病人做深度催眠发现,很多人过去生中信仰的宗教都不同,这一生没有,可能前世你是婆罗门,可能前世你是印度教。我们过去无数生生在人间不同的族群,修学过不同的宗教,每个宗教阿赖耶识里面都有种子,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的。魏斯的实验给我们做了证明,他说每个人过去生中,曾经做过不同国籍的人,不同族群的人,不同宗教的人,那就有善根。善根什么时候成熟,佛知道,当你善根成熟的时候你并没有求佛,佛就自己来了,这叫什么?这叫冥感显应。这个感是什么?你善根成熟自己还不晓得,但是就能感动诸佛菩萨。诸佛菩萨怎么来帮你忙?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就现婆罗门身,应以外道身得度他就现外道身,所以你不可以说宗教里头没有佛菩萨。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,应以神父身得度他就现神父身,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,无处不现身,无时不现身。
这些年来,我们在国际上跟很多宗教交流接触,都非常欢喜,这是什么?过去生中他们都学过佛的。我在过去生中学过他们宗教的,所以能够谈得拢,谈得很欢喜,像兄弟姊妹一样。一般人讲宗教在一起是求同存异,我们是真同没异,不同地方什么?不同地方是生活方式不相同,我们生存地区不相同,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相同。本性本善相同,本性本觉相同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相同,相同的地方太多了,不同地方很少。互相尊重,没有排斥,没有嫌弃,确实能做到像兄弟姊妹一样,互相尊重,互相敬爱,互相关怀,互相照顾,互助合作,真做到了。我们凡夫业障太重,妄想太多,把我们的智慧德能障碍住,看事情只看现前这一小段,不知道过去,也不知道未来。如果哪一天你的业障减轻,有这种能力能看到过去,能看到未来,那就完全不一样。
末后这首偈『如是等类』,那就是很多。在印度,佛经上讲的九十六种外道,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宗教,确实是古代宗教之国,佛菩萨统统示现在其中。『观其意解与同事』,这句里头最重要是观。观是智慧,佛法大乘教的修行,真实的功夫,性宗、禅宗他们讲求止观,止观也就是禅定。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放下分别执著,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止住,观是智慧。我们凡夫有没有?凡夫没有,凡夫有想没有观。你看中国这个字它真的是智慧,想,心里头有个相,那就是想。思,思是心里头有分别,给诸位说,思是分别,想是执著,有相了。观里面没有界线,思是有界线,方格子就是界线,那是分别;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。观里头就是不用分别心、不用执著心,这叫观,观是功夫,宗门里面常讲,解释观,离心意识就叫做观。心是妄想,意是执著,识是分别,也就是说没有妄想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叫观,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。你看看这观字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,放下妄想,你放的多少各个人不一样,所以功夫有浅深不同。
佛在经教里是大分,不能细分,细分差别就太大!每个人都不一样。大分把菩萨分作五十一个等级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分作五十一个等级,就是观的程度、功夫浅深不相同;小乘里面分八个等级,四果四向。换句话说,我们分别执著没有放下,凡是眼见色、耳闻声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放下分别执著,这不叫观。那叫什么?眼是看,耳是听,鼻是嗅,舌是尝,就跟你讲这些,这六道里头事情。如果放下统统叫观,眼见叫观,耳听也叫观,鼻嗅、舌尝统统叫观。观这个字就是里头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才叫观,这个字的意思要懂。
观成功也有三个等级,最初的等级是观照,观照是功夫得力,没见性,第二个等级是照住,最高的叫照见。你们念《心经》,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」,他的功夫达到最上乘。我们初学的人能够做到观照就不错了,观照的功夫,就跟我们念佛人讲的功夫成片是在观照;如果到事一心不乱,那就是照住,照住是得定。所以观照相当於我们念佛的功夫成片,就是分别执著放下一些,还不是完全放下;完全放下就是三昧成就,念佛三昧得到。但是在其他的法门里面,一定要做到照住才真正能够得受用,观照还不行,真实得受用是照见。照见的人出了十法界,照住的人离了六道,就跟阿罗汉的境界一样,照见那是法身菩萨。所以观照功夫很浅,修其他的法门出不了六道轮回,他的功夫在欲界天、在色界天、在无色界天,出不去。但是观照功夫要用在净土上,肯定往生,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。
《华严》到最后归净土,《华严经》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你去想想这个意思。观照的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哪一土?给诸位说,生凡圣同居土。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,上辈的就是上三品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生死自在。怎么叫生死自在?你有这功夫随时可以往生,如果这边还有很多人等待你帮助,多住几年不碍事;换句话说,娑婆跟极乐世界来去自由,观照功夫深的人就能做到。浅的中辈往生、下辈往生,决定得生。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预知时至,一般多半的三个月,三个月之前就晓得他哪一天走;功夫好一点,一年之前就知道。
我早年在台湾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,李老师往生的时候是两年前说的。他在台中讲经,我在台北讲经,我们两个都讲《华严经》,有一天他讲经的时候向大家宣布,他说他讲经再讲两年就不讲了。有些同学听到,跑到台北来问我,他说:老师说这个话什么意思?我就告诉他:老师说这个话就是两年之后他往生净土。真的确实是两年,这个不容易。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读到,惠能大师圆寂是一年前说出来,派人到他家乡去修一个塔,将来自己往生之后肉身要放在塔里面,就交代后事,果然一年之后他走了。能大师不同,能大师他的功夫到照见,他不是观照,他是照见。那是上上根人,他往生佛国是实报庄严土,不是凡圣同居土。我们要问,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做到?给诸位说,每个人都可以做到,问题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做?
所以这个事情不要问人,天下事求人难,这个事情是问自己肯不肯?怎么说肯不肯?你肯不肯放下?只要放下分别执著就行,妄想暂且不谈,只要放下这两样。放下这两样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的功夫好,实报土,功夫差一点,也是方便土里面的上辈往生,这靠得住。所以真正修道人时时刻刻要觉悟,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不能贪恋,要放下,这个东西是害死人的,你要是紧紧的执著它、分别它,出不了六道。特别是执著,执著要全断,分别也要断一半,也就是要淡化才能出六道轮回。我们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,实在说这一生是应当要成就,轮回里头搞的时间太长,无量劫!我们不是再来人,再来人出去之后常常再回来,这个无所谓,真是来去自由。我们出不去,想出出不去,这一生不容易,遇到这个法门。
这部经在佛门里面是无上大法,隋唐时代祖师大德大家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,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,哪一部最重要,把它排名在第一?大家公认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一乘圆教,在大乘之上,这经教我们修什么?最后教我们求生净土。所以,梅光羲居士这是民国初年佛门的大德,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跟他学教,他是梅光羲的学生。在《无量寿经》上写一篇长序,写得真好,你读这篇序文就了解,《华严》最后导归《无量寿》、导归极乐。《华严》一乘圆教,《法华》也是一乘圆教,一乘教只有三部经,另外一部是《梵网经》。《梵网经》也是一部大经,可惜没传到中国来,传到中国来的只有这个经里面的一品,「心地戒品」,就是《梵网菩萨戒经》就是这一部分,一品传到中国来了,全经没有。三部经是一乘佛法,都是导归极乐,这极乐是无比的殊胜庄严。
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如果真正得到,像方东美所说的: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平常要怎样?要学习用观,就是修观。修观没有别的,就是把分别执著放下自然就是观;有分别执著,观就没有。也就是练习尽可能的不执著,如果你不执著,身心和谐。为什么?人跟人的对立没有了,你说这个和睦多快乐,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中国五千年来,古圣先贤教给我们,人与人之间、人与大自然之间、人与天地鬼神之间要和睦相处,和为贵;不要对立,不要有矛盾,不要有冲突,和为贵。你家和,你家庭多幸福、多美满、多快乐;如果不和,回家就像各个都是仇人,彼此不信任,那个生活多痛苦。家如此,团体也如此,社会也如此,国家也如此,整个世界也如此,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倡和谐,正确。所有古圣先贤各个大宗教的这些创始人,没有一个不讲和谐,世出世间法最贵的就是个和,真的是和为贵。你说和多么快乐,家和多乐,人和多乐,跟大自然和多么快乐,跟宇宙和多么快乐。如果有分别、有执著就合不拢,就不和;必须至少要把执著放下,自然就和,真正做到和谐。
这个地方「观其意解」是观机,看看这些外道,我们现在讲看看这些宗教,他们的领导人、他们的传教师、他们的信徒,意清不清净?解有没有智慧?如果心地清净有智慧,喜欢和睦就行了,就可以与他同事。纵然里面带著有竞争、有好胜,你不如我,我比你高,有这个意念,但是他喜欢和睦相处,这就是说他有善根,那些错误的见解、有高下之分没关系,可以能把它化解,观机从这个地方去观察。同事是四摄法,佛教给我们的真可以同事,四摄法里头达到终极就是同事。我跟你学同样的行门,也就是今天我们接触宗教,你所学的,我也非常认真努力来学习,甚至学得比你更好,你就服了。这个学习是同事,是真干,不是假的。我们晓得为什么那么认真,因为佛菩萨应化在其中,我们尊重他所供奉的神明,就是尊敬佛陀的法身,我们学习它的教理就是续佛慧命。形相上不一样,里头是一样的,骨子里头没有两样,我们懂这个道理。
他们所修的这些苦行,世间一般人不容易做到,我们能做到,不能怕苦,他们见到了不能不佩服你。跟他们一同来讨论圣人的教诲,我们有能力把许多宗教贯穿起来,都能够把它讲圆。宗教徒往往非常坚持一个真神,这个宇宙、人都是真神造的,这是宗教里头共同的一个坚持。我们跟他往来承认他,我们承认宇宙有一个真神,佛教里头不叫真神,佛教里面叫法性,法性就是真神,为什么?造物主。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这个自性就是法性,能生万法就能生万教,所有宗教最早创教的,都是自性变现的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所以它是一不是二。它是一,决定学习的目标是一,学习的方向是相同,目标可以说都是离苦得乐。但是高级宗教里头有破迷开悟,层次低的里头没有讲破迷开悟,决定讲离苦得乐。苦乐从哪里来?迷就有苦,悟就有乐。
所以宗教可以圆融,可以统一,教与教当中没有冲突,没有矛盾。那个冲突矛盾是人为的,那是迷信造成的;如果从经典上来说没有这个问题,所以可以合作。真的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一家人,非常亲密。现在彼此对立,这是非常悲惨的一桩事情,就像你家里头,父子、兄弟姊妹各个对立,这多么凄惨。我们今天不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,一个生命共同体,不知道。什么时候认识了,你就觉悟;不认识,迷惑。佛家开悟,悟的是什么?悟的宇宙是一体。真的搞明白,你跟我对立,我不跟你对立;你在迷,我不迷;你不能包容我,我包容你;你不尊重我,我尊重你。不一样,态度马上变了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休息几分钟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我们接著看第十三首:
【众生迷惑禀邪教。住於恶见受众苦。为其方便说妙法。悉令得解真实谛。】
从这首以下到第十七首,是说「语业大用」,这首是总说,后面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首是「别显」,最后一首「总结」。我们看这首,我们读这首偈颂可以说是有无尽的感慨,为什么?我们现前整个地球,所有一切众生就像经文上所见的。为什么?『迷惑禀邪教』。邪的对面是正,正邪的标准是什么,这个我们不能不清楚。大乘教正邪的标准是自性,也就是说法性;与法性相应的,这叫正教,与法性相违背的就是邪教。法性到底是什么?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,没有形相,你看不见,你听不到,你也摸不到它,它无时不在,无处不在。现在一般宗教里面称为真神,现在都讲真神没有形相,真神遍在一切处,跟佛法讲的法性完全相同。他有圆满的德能,这是大家承认的,圆满的智慧,愈讲愈像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自性。我们常常用相宗的四分来说明,就很好懂,相宗的四分,跟《坛经》六祖开悟所说的五句它能相应,这叫正教;与这个相违背的,那就叫邪教。
第一个真心本性,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,人性本善。从前童蒙读经,《三字经》里头头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性本善。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教导我们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佛是觉悟的意思。这句话要用我们中国传统词句来讲,就是本性本觉,觉就是佛,不觉是凡夫。由此可知,本性本善、本性本觉,这是我们要肯定的。我常讲人最重要的要自爱,真正懂得自爱的是佛,真正做到圆满自爱的是佛陀。自爱爱什么?就爱你的本善,爱你的本觉。爱你的本觉,觉而不迷,那就是佛;爱你的本善,善而不邪,善而不恶,没有邪恶,这是善。这是什么?这是你的德能、相好。岂不就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
智慧,法相宗四分里面讲的证自证分,是自性本有的智慧,我们佛门里面也叫做佛性。单单讲佛性,是讲自性里面那分智慧,本有的,不是学来的。智慧在哪里?也是遍一切处,遍一切时、遍一切处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自证分就是法性,能现万法,六祖说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那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。见分、相分就是万法,万法里面分成两大类,一类精神、一类物质,见分是精神,相分是物质,能生万法。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不在心外,心是自己,大乘教佛常讲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一个心、一个智慧,前面我们讲的十力、四无畏亦然,同样的十力,同样的四无畏。中峰禅师才说「我心即是弥陀,弥陀即是我心;此方即净土,净土即此方」。经教里面所讲的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就这个意思,所以是一不是二,这才叫真正契入。如果我们讲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还有个共同,没入,你还隔一层。一体哪来的共同?没有共同,这才是真正契入一真,不二法门。这是正知正见,这才叫正教。
民国初年,欧阳竟无大师在第四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,这次讲演是王恩洋居士把它记录下来的。记录下来这篇东西流通也很广,我读过。他的题目是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学,而为今时所必需」,这么个题目。我读了之后很受感动,他说宗教是迷信的根源,哲学是斗争的根源,他分析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,那到底是什么?他没有指出来。我学佛初期读到这个书之后(方老师认为佛法是哲学,高等哲学),我把佛法归到教育里头去,释迦牟尼佛一生真的是教学!求学、教学,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,求学十二年到三十岁。这个人聪明、好学,十二年的成就在我们现在来说,他拿到最高的学位。可是学位拿到最后怎么样?不能解决问题。这才在菩提树下入定,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,诸位要知道,这个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。
十二年所学的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叫邪教。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了,没想到豁然大悟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这叫正教。邪跟正我们就有非常明显的界限,这个界限是什么?这个教,或者是这门学术、这个学问,只要它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不能说正。他这个教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就叫正教,为什么?心性里头没有妄想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就是说你的真心里头没这个东西。有这个东西你的心就不正,心不正,教就不正;心正,教就正了。邪正的标准在这个地方,我们不能不把它认识清楚,认识清楚之后才晓得我们学的是正教、是邪教。
我们今天在学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如果我们没有离开分别执著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邪教。诸位要知道,邪正不在外,教没有邪正,邪正在心,用邪心、邪念去学教,教统统是邪的;用正心去学教,教都是正的,没有一样不是正的。这样说我们大家都服了,教没有邪正,心有邪正。大乘法里面处处劝人发菩提心,菩提心是什么?真心。菩提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菩提心是真诚,真就不是假的,诚不是虚妄的,实在的。古人跟诚讲了个定义,什么叫诚?我们诚心诚意,不是的,你没有诚心诚意,有诚心诚意这个念头就不是诚心诚意。诚是什么?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。由此我们就明白,什么叫诚?放下妄想才是诚。放下分别执著不是诚,也可以说有几分之几的诚,不是圆满。圆满的诚是放下妄想,一念不生;生一个念头,诚就失掉。所以真诚是菩提心的本体,也就是佛性,或者是法性,里头没有妄想。
什么是妄想?我们今天讲起心动念,眼见色、耳闻声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是真心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是什么都不知道,那不变成木头了吗?不是木头,非常的灵敏,就是说他有极高度的感应。佛用比喻给我们说镜子,镜子照外面境界就像我们眼睛看,它照不照?照,清清楚楚。它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耳闻声,我们这里摆一个录音机,外面所有的声音它听见了都进去,它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没有起心动念能看,没有起心动念能听,没有起心动念能接触,那是佛,那是你真正的自己,那就叫大觉。一起心、一动念就迷了,起心动念是迷,分别执著是惑,所以不能起心动念。
你就要晓得,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,应化在所有外道里面,他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。有没有分别执著?更没有。他能跟他们和光同尘,跟他们一样的生活,一样的修行,机缘成熟的时候,他能够教他们回头。众生有感,法性有应,佛菩萨是法性。说法性,我们自己就有分,我们法性是一个性,所以一切众生与他的本体,哪有不感应道交的道理?肯定有!这还能怀疑吗?什么时候我们回归到自性,回归到自性就是六根接触六尘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就全通了。世出世间法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没有一样不通达,无量的智慧,无量的德能,无量的相好,全现前了,这是正教,这不是邪教。这一点我们要晓得,起心动念迷了,有了分别就惑,有了执著就邪。
下面你再看,现在这个我们都有,不要说别人,说自己。『住於恶见受众苦』,这不就说我们自己吗?恶见是什么?错误的见解,也就是你想错,你看错,看什么都看错,想什么都想错,没有对的。你把你自己安住在这个地方,错误的思想、错误的见解,引导你错误的行为。错误的行为首先就是你自我为中心,认为这个身体是我,那个是别人,我要维护我自己的利益,就不考虑别人。所以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一定是做出损人利己,这是造业。起心动念是思想在造业,意在造业,言语是口业,身体一切造作是身业,身语意统统在造业,所造的都是自私自利。为别人,实际上为自己。为别人是个幌子,为自己是真的,佛在《地藏经》上才说,「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,无不是业」。
你既然造作,你当然要受果报,众苦是什么?六道。诸位不要以为大概三恶道苦,是,三恶道太苦了,真正是度日如年。时间假的,不是真的,我们现在人讲时差,不同空间维次,你感觉的时间长短不一样。人在欢喜的时候感觉时间很短,人在受苦的时候感觉时间很长。其实地狱跟天堂时间是相同的,感觉不一样,一个感觉这一天好像好多年,百年、千年;一个在天堂享乐,感觉时间太快,几百年好像是几分钟、几个小时,感觉不一样。你一定要晓得,时间跟空间都是假的。佛在经上,三千年前没有科学的时代,佛就说出时空不是真的,在百法把时空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。什么叫不相应行法?用现在的话来说,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实。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?就是从抽象概念里面生出来的,决定没有。心法里头没有,就是精神里头没有,物质里头也没有。
我们讲见分跟相分,见分里头没有时空,相分里头也没有时空,时空是你一个错误的念头产生的。我有时候讲错误的抽象意念,我用这种话讲得很多。虽然是假的,可是你要是执著它,它真的起作用,它妨碍你的性德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,就是被它障碍了。这个东西再说得具体一点,就是佛经上讲的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妄想分别执著总的说是恶见,本来没有,怎么会有这东西出现?这个东西天天在引导你,在主宰你,这叫住。你可怜,非常可怜,佛经上常常讲「可怜悯者」,可怜什么?可怜从哪来的?就从这里来的。你从错误知见里面,产生了自私自利,自私自利没有!起了贪瞋痴慢。尤其今天的社会,最重大的一个错误是什么?竞争。你想想看,你天天有竞争的念头,你活得多痛苦,争不到,苦!争到还是苦。得到少,苦!得到多还是苦。无论是名、无论是利、无论是权势,这个竞争的心痛苦极了。
争到了,怎么样?又怕丢掉,患得患失,你的心安不下来,你的心永远是浮躁的,我们讲心浮气躁。世间人,哪个人不是心浮气躁?不是心浮气躁,他心就清净,心是定的。所以真正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发现什么?真心见到了。真心永远是清净的,从来没有染污过,你迷的时候,你造罪业堕阿鼻地狱,你真心怎么样?还是清净的。为什么?这个与它不相干,不是一桩事,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你要知道,然后你才晓得六道轮回、十法界是冤枉受的。怎么是冤枉受?作梦。我这个比喻你应该晓得,你晚上做恶梦,天天做恶梦,你是不是冤枉受的?十法界是个梦。永嘉大师讲六道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六道是个梦。你现在堕落在长梦,没醒,你醒了之后六道就没有了。不但六道是个梦,四圣法界还是梦,四圣法界是美梦,六道是恶梦,就差这一点,都是梦。
真正觉悟了,省悟之后,十法界没有了,然后那个境界佛不得已取个名词,实际上名词都没有,叫一真法界、叫华藏世界、叫极乐世界,全是方便说。你真到那个地方去,名字没有了,正是《老子》所说的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没有名字,人也没有名字,你居住的地方也没有名字,也没有什么街道的名字,也没有门牌号码。我要是找我的好朋友能找到吗?能,念头一念就通了。有这个念头就等於说是电路就全通了,不用名字,那叫大同世界。我听人说要把家庭、把家文化打破才能做一个大同世界,这个思想跟行为都是错误。大乘佛法里头真的有大同世界,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是大同世界,里面人连个名字都没有,姓也没有。要把什么东西给打倒?把妄想分别执著打倒就是了,一真法界就现前。
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著,你所作所为的全是六道轮回。在六道轮回里面维系一个小康,维系一个安定,家太重要了,家没有之后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?是地狱。把人道毁掉之后,统统下地狱,就是这么回事情,更苦,苦到极处!所以全世界无论哪个国家族群的圣贤人,没有一个是不维护家文化的,这个道理你不能不懂,这个道理并不深。如果我们在今天家庭里头,这个家里头家文化没有了,父慈子孝没有了,这一家人住这个家庭,你多痛苦。人与人之间没有道义了,没有道义只有利害,人跟人相处多痛苦,你要好好冷静去想想。
再不然的话,在中国做了实验,文化大革命不就是实验吗?把整个文化统统摧毁,文化大革命那个生活,我们还要不要再过?喜不喜欢过那个生活?每天见到人都是敌人,见到人都是冤家对头,都是在斗争,永无止境的斗争,喜不喜欢这个生活?家文化破坏之后就是那个生活,要冷静去思惟,不能够鲁莽。你想不想夫妻和合?想不想父慈子孝?想不想兄弟友爱?你想不想这个?还是统统都是仇敌,见到人就斗争,是不是这样的?那就这句话圆满的现前了,「住於恶见受众苦」,什么苦你都受,地狱里所有的苦你统统都受,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。
佛菩萨慈悲,『为其方便说妙法』,妙是什么?妙是真实,真实为什么说妙?非有非空,这才是妙。空有是一,空有不二,就更妙了。所有一切现象,大乘教讲得好,相有、性空,事有、理是空。然后告诉你,你在没有开悟之前,因果不空;换句话说,你还没有放下,你没有放下就有因果不空。这个因果不空要到什么时候才没有?彻底放下,妄想没有了,因果就没有了。有妄想就有因果,换句话说,菩萨还有妄想,菩萨还有因果,何况声闻、缘觉、六道凡夫。修因证果,你修善因一定有善果。六道里面种善因得善果,是三善道受报;造恶因得恶报,是三恶道受报。在三恶道里面,诸位细心去观察,你就会明白,恶道的众生他受报多、造业少,所以他的报能报得尽,他再能到人间来,还能得人身,甚至他还能生欲界天,像四王天、忉利天,他们都有机会生到那里去。佛菩萨教他!
佛菩萨教畜生要现畜生身,真有。像我前年在山东看一个养鸭场,那里养的鸭子很多,我去参观。肯定有佛菩萨也用鸭子身跟它们在一起,你看嘎嘎叫,它在说法。为什么?这些受这个身的都是前世造罪业,现在要拿这个身还债。过去你吃它,现在你要被人吃,一报还一报,你这一生吃多少,你要变多少身,一个一个去还,统统还完了,你才能离开畜生道再到人道。所以有菩萨在畜生道里教,这个例子佛门里有一本书,叫《物犹如此》,这本书多半都是讲动物修行,很多佛菩萨化身在里头度它们。实在讲它们修行比我们困难,为什么?很愚痴不好教,也是要善根成熟能接受,佛菩萨才应现。
饿鬼道里面有佛菩萨,地狱道里头也有佛菩萨,饿鬼、地狱里面的鬼王、鬼卒,很多都是菩萨化身。看看他们在里面受罪,受果报,到有觉悟的时候,什么有觉悟?有后悔的心、忏悔的心,就能得救。如果受报的人没有忏悔的心,真有这个人,自己做错事情一生不承认,完全没有忏悔心,这就遇不到佛菩萨,没有缘。只要有忏悔心,有感恩的心,这种人常常会遇到佛缘,会遇到佛菩萨应化在他面前,给他说法、给他开导;我们今天讲劝导他、鼓励他、帮助他,他会遇到。人要是没有忏悔、没有感恩的念头就遇不到,佛菩萨不会示现在他面前,为什么?示现在他面前,他造更重的罪业,他毁谤正法,轻视佛菩萨的应化身,那他的罪就加重。从这个地方才真正体会到佛菩萨的慈悲,你善根不现前,不让你造重罪;善根现前,他才来现身,慈悲到极处。
是我们感觉到的,那佛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?没有,这个记住。佛菩萨永远不会起心动念,他要一起心动念他堕落了,不是应化,不是感应。感应也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,很难懂就是了,理太深了,事太玄了。最近这些年来,幸亏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,给我们带来一个科学的启发,从这个科学实验我们才真正理解一点,感应不可思议,为什么?水是矿物,它没有起心动念,它有应。即使我们以善的意念对它,它都会有反应,这个反应就是感应;善念对它,反应非常美,恶念对它,反应非常丑陋。从这个地方真的要是觉悟了,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以善念对人,人的反应是好的;我们以恶念对人,反应是坏的,就是这个道理,解释得清清楚楚。你是要人家以恶态度对我,还是善态度对我?不在他,在我。你就明白了,你就会做人了!你在这个世间能得到人和,这一生当中跟你相处的人,都尊敬你,都敬爱你,都赞叹你,你做人成功了。
你不晓得这个道理,不懂得这个事实真相,处处是凌驾别人,态度贡高我慢。那你是他的领导,他不能不服你,服你是表面不是心里,所以你还是失败了。我们在世间看到多少富贵人,有钱有势的时候,当他破产了没有一个人去看他。官做得很大,在位的时候一呼百应,下台没有一个人去看他。什么原因?都是自己在好的时候没有用好的心态去对人,就这么个道理。你当权的时候,人家不能不巴结你,要图个方便;失去之后没有巴结你的必要,理都不理你,你才感觉得人情冷淡。这个不能怪人,所有一切与外面境界不相干,还是佛说得好,还是中国老祖宗说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一切与外头不相干,统统是自己起心动念变现的境界。就像水结晶,我善心对它,回应好;我恶念对它,回应不好。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?
所以水结晶这个实验,你如果是多看会开悟,不必听它说话,就看这个现相的变化,你慢慢就体会到了。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怎么修行?修敬。怎么叫敬?自己要谦虚,自己要包容;如果不能包容人,妄心。因为真心离念,自然就包容了,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是你自己的真性,是你自己的本性,不在外面。你为什么变得这么小、变得这么可怜,一个人、一个东西都不能容纳,你说你多可怜?心量太小到哪里去?决定是三途。小到极处一定是地狱,一个人都不能包容;心量大,大到完全圆满,这成佛了。可以说十法界,十法界怎么说法?就心量大小不一样,大到极处是佛,小到极处是阿鼻地狱。事实摆在我们面前,有眼没看见,有身没有接触到,你说你悲不悲哀?佛提醒还不相信。现在时间到了,这首偈的意思没说完,我们下一堂课接著再来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