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七二四卷) 2007/4/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172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我们接著看第五段,「现诸法门三昧门」,偈颂第三首第三句看起:
【或以决了智慧门。或以所行方便门。】
这是二十门中第七和第八。前面我们学过,这二十门都非常重要,它是无量法门里面代表,首先是讲供养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我们这样念法你就很明了,就是一般大乘经里面讲的六波罗蜜。今天讲的『智慧』,智慧就能解决问题,智慧能了生死、能成菩提,也就是讲成佛。世间这些小灾小难那更不必说了,只要有智慧全都化解。我们有没有智慧?确实有不少人都以为自己很有智慧,这就是把这个名相里面真正的意思没能了解。一般人往往把聪明当作智慧,聪明跟智慧不一样!智慧是自性起用,《般若经》里面讲「照见」,那是智慧。从哪里来的?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一切众生都有。
佛在《华严》上说得好,我们总要记住,这是最重要的话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我们都是佛,没有一个不是;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就成佛!你跟十方诸佛如来同样的智慧、同样的道德、同样的能力、同样的福报,一丝毫差别都没有,这佛说的。我们听了怎么样?不相信,我们智慧没有,道德也没有,能力跟福报也没有,怎么说我们跟佛一样?世尊后面还有一句话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就把我们的状况说出来了,我们今天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所以不能证得。也就是说,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自性智慧德相障碍住,这是佛经里面常讲的「业障」。业是什么?业是动作。我们起心动念,意在造业,言语,口在造业,身体动作是身在造业,问题出在这个地方。
佛告诉我们,智慧从哪里来?从戒定慧来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我们前面所说的这六门意思就深了。首先教我们持戒。我们今天不能持戒,不但戒不能持,十善都做不到。十善不是戒,虽然条目跟五戒没有两样,但是性质不相同,五戒是戒法,十善是善法,不同,意思不一样。为什么我们十善都做不到?我们的烦恼习气太多,放不下!所以十善你做不到。於是佛教导我们要放下。所以这二十门里面,一开端就讲供养布施,供养跟布施是一桩事情,都是放下。供养是恭敬心,布施,恭敬心就差一点,都是学放下。施就是舍,舍什么?先要养成一个舍的习惯,乐善好施,喜欢布施,要把我们的烦恼习气布施掉,舍掉,这就对了。
所以六波罗蜜里面,布施度悭贪,什么时候你贪心没有了,吝啬的心没有了,布施波罗蜜就圆满,目标达到了。要晓得悭贪是所有烦恼的根,拔根。持戒是度恶业,不再造恶业。这里面讲到身口意。你要保持这个功德,一定要靠忍辱,你要忍受不了,你就保不住。所以布施是修福,忍辱是能把福保持住。布施加上持戒,那就是圣贤必须具备的条件,你就具足。圣是作佛,贤是菩萨,所以你想想看多么重要。
从哪里做起?前面跟诸位说得很多,一定要从《弟子规》做起。《弟子规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,三个根要一起学,一起把它扎下去,三足鼎立,少一个都不行。《弟子规》是伦理道德,《感应篇》是因果道德,《十善业》是究竟圆满的道德,成佛作祖,我们如果把这个疏忽掉,是愚痴没有智慧。学佛的人很多,真的,都把这个问题忽略,以为这个在无上大法里头,小小法。没错,佛就好像一棵大树,千年的神木,这小小法是什么?是树根,你想想看,没有树根,能成就大树吗?你非常羡慕大树,疏忽了树根,尤其树根埋在地底下,你没有看见。
所以我们的修行没有成就,不是这一生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成就,问题就在此地。如果有成就,你这一生就不到人间来,你就成阿罗汉、成菩萨、成佛去了,你怎么会到这里来?这一生又到这里来了,可见得前生没有成就。得人身,这又闻佛法,总算是不错。可是这一生一定要觉悟,一定要把这个根补足,我们才能有成就。如果这一生当中还是把这个根疏忽掉,这一生又会空过了。所以一定要拿著这三样东西认真的反省检点,经书上教我们做的,做到没有?教我们不可以做的,我们是不是犯了?要拿这个来检点,才知道自己修学的功夫究竟到什么样的境界?这才知道。
佛菩萨教我们做的,我说得很清楚,不是他的意思,谁的意思?是自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。《弟子规》,我们在澳洲讲,澳洲人听了都很欢喜,告诉我们家里面的出家人说:做人应该是这样的。这个话就讲对了,应该是这样的,那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我们是迷失了自性,佛菩萨是觉悟自性,告诉我们这桩事情,这是性德。你这样做就是你的性德流露,当然你现在没见性,但是你这样做,容易恢复你的自性,把你的性德找回来,这就对了。
所以我们必须要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经》看作根本戒律。三皈五戒是以这三种做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三皈五戒纵然你去受了,那是形式不是实质。法师给你一个皈依证、五戒证书,乃至於你出家了,这三坛大戒都给证书给你,佛菩萨不承认,护法神也不承认。你要是真的做到,没有受三皈,也没有受五戒,佛菩萨承认。这就是佛家所讲的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。我们要懂,要认真努力去学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
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示现,你要能体会得到,不要辜负释迦牟尼佛。他给我们做示现,苦学十二年,十九岁出去参学,学习很苦,那个时候完全用步行,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。他十九岁舍掉王位的继承权,舍去荣华富贵的生活,去过苦行僧的生活,为什么这样做?因为那时候的修行人都是修苦行,你能这样做,这些高人看到你生欢喜心,你不错,可以学,愿意教你;如果你是坐车、骑著马,到人家那个地方去求道,人家不理你,这要懂得。所以他是徒步苦行到处参学十二年,可以说当时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他统统都见过。
人家的修持也是很了不起,为什么?他们都懂得修禅定,有很深的定功,佛经里面常讲的四禅八定。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,它的作用能够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,上到非非想处天,下到阿鼻地狱,他没有障碍,六道里头没有障碍。所以六道情况知道得非常清楚。那个境界不可思议,出不了轮回,这就叫世间禅定,出不了轮回。为什么出不了?没有放下。入定的时候,见思烦恼不起作用,这就是什么?定共戒。但是他没有转过来,这个时候这四禅八定是伏烦恼,没有转烦恼,这叫世间禅定。
佛门里面的禅定跟它不一样,佛门里面禅定,定功是一样的,佛门里头教他转烦恼。转烦恼怎么转?放下,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,不再执著。要知道执著就是见思烦恼,不再执著了,那就是智慧,小定开小智慧,大定开大智慧,那个作用比世间禅定超越太多。你们想想看,小乘须陀洹,大乘,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菩萨,初信位的菩萨,他们得的定,小定,有没有达到初禅?没有。虽没有得到初禅,这个小定比四禅八定管用。为什么?你要晓得,因为他放下八十八品见惑,所以他管用。他虽然不能到初禅,不能到四禅天,不能到四空天,他在欲界里面,他不堕三途,他只有往上提升,不会往下下降。这跟四禅八定不一样。四禅八定他要是失掉,定功要失掉,他会堕落,他会堕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所以四禅八定比不上须陀洹,那是什么?修四禅八定的人没有把见思烦恼放下,道理在此地。这我们一定要明了。那不放下行吗?
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。八十八品,世尊通常把它分成五大类。这五大类你就要记住,第一个是身见,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。这一关很难,哪个人不把这个身当作我?你能看破身不是我。身是什么?身是我所有的,就像我穿的衣服一样,衣服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;身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。身有生灭,我没有生灭。一般人讲灵魂,灵魂还是迷,没有觉悟。觉悟的人知道灵魂也不是我。什么是我?灵性,灵性是我。灵性迷了就叫灵魂,灵魂觉悟了就是灵性,这是迷悟的差别。灵魂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诸位要知道,灵性就超越了。
所以须陀洹的第一步就比四禅八定要高明太多,不执著;换句话说,跟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句相应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这个无就是不执著,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不再执著。这现象有没有?有,不执著,不执著就是无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无是无执著。凡夫执著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起无量无边的烦恼,造无量无边的罪业,感无量无边的苦报。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佛讲得清楚,佛是智慧照见,所以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我们学佛,首先就要把这个事情看淡。这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看破。看不破,先看淡,逐渐逐渐淡化,到最后淡化没有了,就看破了。知道什么?这个四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。见如来就是明心见性,若见诸相非相就见性。不但在这相上你不执著,你也不分别;不但不分别,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就本来是佛。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是菩萨,没有出十法界;於一切法里头不起心、不动念,超越十法界。
那要问,超越之后,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不在?在,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,超越十法界,身体在世间,还留在这个世间为我们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要知道他那个四十九年,他住一真法界。跟我们在一起,他住他的一真法界,我们住我们的娑婆世界,不一样,境界不相同,受用不一样!这很深很深,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,是真的,一点都不是假的。
在中国,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也是住一真法界。他在我们这个世间,还跑到猎人队里头去避难一十五年,时间不算短。然后缘成熟了,这才出来弘法利生。他在猎人队里也好,以后出来弘法利生也好,他住一真法界,跟释迦牟尼佛一样。我们是住在六道轮回,不同。他是了了见性,我们是念念迷惑。我们要想转迷惑为智慧,向他学习就行。首先学习他的放下,他真是做得彻底,而且做了一辈子,慈悲到极处。
你看世尊在教学过程当中,这四十九年当中确实有国王大臣、长者居士以他们的花园、别墅供养佛陀,给他做讲经说法的道场,佛很随缘,也接受,没有拒绝。从这里你要去体现,体现什么?无障碍的法界。可是他接受,经讲圆满,这课程讲圆满,结束了,还给人家。我们今天讲,人家供养他可以接受,接受是使用权,所有权?所有权是你的,一生始终不据为自己所有,这个意思你要懂得。怎么知道?最后他老人家圆寂(过世)是在双树间,在野外,不是在房子里头。
你看他修行,最初的说法,都是在树林底下,真的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最后走的时候也在树林里,没有在房子里面。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,心地里头舍得干净,一丝毫不沾染。实在讲,他就是在精舍、在讲堂里面他也是干干净净。你就晓得,他是做给我们看的,怕我们起了误会,初学的时候是苦行,到以后供养可以接受,接受就据为己有,那你马上就堕落,就又迷了。所以世尊最后一招,这个示现就是告诉你,他从来没有据为己有,这是智慧。
有据为己有的念头,我们常讲占有、控制。我常常劝同学们,对一切人事物不要有控制的念头,不可以有占有的念头,有控制、有占有是造业。处事待人接物,纵然你居在领导地位,你底下有员工,你要不要控制他?你要不要去占有,这是我的员工?不可以,不能有这个念头,有这个念头就错了。应当把员工看作什么?看作佛菩萨,决定平等,就像什么?像唱一台戏一样,一台戏不是一个人能唱得出来的,许多人,有唱主角、有唱配角,在台面上好像有很多阶级层次,后面一律平等。很可能是你的老师在台面上给你跑龙套,你扮演一个皇帝,他扮演一个太监替你办事的,那是你的老师。你用这种心态,平等,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,不迷惑。这是菩萨应世,在世间里头应化。所以他永远不染著,我们要学这个。
可是在眼前,我们的确烦恼习气很重,我们认真学《弟子规》,学三教的根本戒律,《弟子规》、《十善业》、《感应篇》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做到六桩事情,一定要做到。第一个是包容,常常想到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是我们自己的心量,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,你要恢复,你才能有成就。现在为什么心量变得这么小?这是一个总纲,下面有五个科目。要学尊敬别人,我们不懂得尊敬别人,所以你干什么都不能成就,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。第二个敬爱别人,哪些人?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你记住这一句,《弟子规》说的,凡是人皆尊敬,凡是人皆敬爱;第三个是关怀,凡是人皆关怀;第四个照顾,凡是人皆照顾;最后是全心全力去帮助人,凡是人皆协助。
你只好好的学这六条,这六条真正学到了,就是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落实在这五个科目上。这五个科目,头一个是总,后五个是别,真学佛!你们想想看,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这样?这五个科目具足。诸菩萨,再看看历代祖师大德是不是这样?是这样。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,孔子是不是这样?孟子是不是这样?是,没有一个不是。从真诚清净平等觉里面流出来,这是什么?这叫真正的自爱,真正的自觉,自爱爱他。如果没有这五个科目,这爱他落实在五个科目上,觉他也是落实在五个科目上,没有这五项,你不自爱、你不自觉,你没有智慧,你只有烦恼没有智慧。
你要是明白了,真做到了,人家问你,什么是佛法?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佛法;什么是菩萨行?尊重是菩萨行,敬爱是菩萨行,关怀是菩萨行,照顾是菩萨行,协助是菩萨行。你们想想我说的这个话比较简单,你也好懂,就是六波罗,就是普贤十愿。我们用六波罗蜜的名词,用普贤十愿的名词,人家听不懂。能听懂,人家是什么?那是宗教。我说这六句十二个字,大家听了欢喜,容易接受。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到,你能做到,世出世法里面你一帆风顺,没有人不尊重你。中国古人讲「敬人者,人恒敬之」,你能够尊重别人,没有人不尊重你;你敬爱别人,没有人不敬爱你。你有施,人家就有报,这是智慧。你能够认识是智慧,你能够做到叫觉了。
我们自己想成就,希望佛法久住世间,广利众生,你天天发这个愿,自己没有去做,这个愿叫空愿;就是现在人所说的,是你的理想不是事实。愿,古德说得好,「以行填愿」,愿是先导,在前面领路的,你得要走才行。你要有行动实践你的愿望,你那个愿望才是真的不是假的,是事实。从这几个科目里头去学习,学习真正的佛法,就是学不执著、学不分别,先学这两样,真菩萨。不起心、不动念那个难,不分别、不执著就是禅定。真正到没有执著就是阿罗汉,超越三界,超越六道。学佛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圆满,小乘;然后再提升,不分别,菩萨,四圣法界;最后再不起心、不动念,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之后就是华藏世界,就是极乐世界,这个要懂。
在现前,我们这么多年来,在国内、在国外,遇到许多超越常识的事情,鬼神有没有?有,真有,我们接触得太多。在外国,现在流行最热门的,美国魏斯医生的四本书,他这四本书,《前世今生》是第一本,第三本是《返璞归真》,最后一本是《回到当下》。中文的翻译本我看过,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四本书看完,我做了一个节录,现在这节录做成一个光碟,大家可以看。他是用催眠的方法给病人治病,疑难杂症全都解决。深度催眠,这人能够回到过去世,说出他过去世那一生的状况。再深度,推到他再前世,曾经有一个人回到过去好像八十多世,四千多年八十多世,把这一世的病根找出来。
他一生当中告诉我们,肯定人没有生死,他的书告诉你,人不死,生死是躯壳、是身体,他讲灵魂,灵魂还是活著的,还是一样在生活,他又会去找一个身体,就是我们讲投胎,又去找个身体。灵魂的生活也很活跃,灵界朋友很多,并不寂寞,透过很多的讯息。第二桩事情告诉我们,我们这一生没有了的事情会带到来生,这就讲什么?报应,欠命的要还命,欠债的要还钱,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。你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多待人好一点,来世很多人对我们好。我们处处给人为难,处处找人麻烦,来世无论干什么事情,你都障碍重重,没有人肯帮助你,业因果报丝毫不爽!这很能给我们启发,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人,应该怎样处世。这个光碟我们这边有,可以赠送给诸位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休息几分钟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我们接著看下面一句:
【或以所行方便门。】
智慧起用就是『方便』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最合适的方法。最合适的方法就不是一定的,所以它是活活泼泼,因人不同,因时不同,因地不同,因事不同,这就是真实智慧应用。佛家常说的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你就晓得,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。「方便」,头一个是对自己,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方法,哪个方法对我最适合,这很重要。我们自己能不能成就,关键就在此地。
法门譬如药方,所以佛经上也常常用这个做比喻,佛是医王,大夫,法就是处方。这个大夫是个好大夫,每个病人来,给他的处方一定是药到病除,他的身体就好,就恢复健康。每个人的病不一样,每个人的处方不一样。同样一个处方,下药的分量不一样,煎煮的时间长短不一样,它效果就不相同。所以这一定要懂得,佛法是活活泼泼,没有一个死的方法。如果自己不懂得,自己没有能力认识哪个方法、哪个法门能够适合自己,自己不知道,也没有高人来指点,那怎么办?佛很慈悲,在这种状况之下,佛有一个特别的方法,那就是什么?什么样的病都合适,什么样的根性也合适,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,这个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所以佛说这叫「阿伽陀药」,阿伽陀就是什么病都治,只有好处,没有副作用。
在清朝乾隆年间,那时候佛法盛,真的叫盛极一时,都是些高僧大德。灌顶法师,他的号叫慈云,慈云灌顶法师通宗通教,著作等身,他留下来的著作大概有四、五十种,非常丰富,收在日本《卍字续藏》。他有一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注解,叫《观经直指》,我们过去学习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看他的注解。《观经直指》里头有一句话很重要,他告诉我们,你要是遇到灾难、遇到病痛,什么样的经、咒、忏法统统失效,都治不好,最后还有一个方法,念阿弥陀佛就能治好。所以阿弥陀佛是大神咒当中的大神咒,没有能够超过这个。很多人不相信,要念这个经、念那个经,不知道阿弥陀佛就是总念,这是灌顶法师告诉我们的。
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,听说隋唐时代,日本跟朝鲜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很多,出家人。他们曾经发起做了一个探讨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讲经教学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哪部经最重要?也就是说,讲得最透彻、讲得最圆满,这大家公认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我初学佛的时候,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介绍给我,他把这部经看作(因为他是个学者、是个哲学家)佛经哲学概论。他晚年,在学校里全是讲佛法,在台湾大学,他讲「魏晋佛学」、「隋唐佛学」、「大乘佛学」,三个大单元,都很长的时间。最后从台湾大学退休之后,天主教辅仁大学请他去,他在辅仁博士班讲「华严哲学」。所以晚年的时候全讲佛法,热爱佛法,完全从哲学的眼光去看。所以他把佛经介绍给我。
我那时候没有接触过宗教,都以为宗教是迷信,他告诉我,佛是大哲学家,佛是圣哲,佛经是高等哲学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五十六年前,他告诉我的。这五十六年当中,我把他老人家的话证明了,一点都不假,他所说的真实不虚。佛经即是高等哲学,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?我学习五十六年,归纳他讲的五门,五个科目,第一个是伦理的哲学,第二个是道德哲学,第三个是因果哲学,第四个就是方先生讲的佛经哲学,第五个是科学。这里头没有宗教,这里头没有神仙。我曾经听说汤恩比,英国一个历史哲学家,他说佛教是无神论,正确的。佛教承认宇宙之间有神仙,他不崇拜神仙。他求的是什么?他求的是诸法实相,这就是哲学跟科学,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实智慧,了解宇宙人生真相。
释迦牟尼佛的一生,我们从传记里面了解到,《释迦谱》、《释迦方志》是传记,唐朝人的著作。用现代的话来说,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,他搞的是教育,他是个职业的老师,干了一辈子,有教无类,跟孔子一样。他教学不分国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只要你来学,没有一个不是认真教导。他又不收学费,所以他是个义务的教育工作者,非常难得!所以我们对他要认识,不能把他看错。这尊重的心、仰慕的心自然就会生起,你才能学到真的东西。真的东西那就在经典。所以经典里面就五个科目,你能够学到伦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哲学、科学,门门都是顶尖,确实希有难逢。
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,他一生所说的、所教的皆是方便门。他教的人可多。我们晓得,当年教学没有教科书、没有讲义,个人来,有问题给你解答;团体来,有大团体、小团体来,你提出问题,也给你解答。世尊灭度之后,这些弟子们从记忆当中记录下来,成为今天的经典。同学当中,真的有天才,阿难尊者是天才,记忆力太好,听一遍一生都不会忘记,真的像现在的录音机一样,有这样的能力。所以佛家的承传,这要知道,为什么?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,复讲。佛家的承传是靠复讲,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的时候,阿难尊者复讲,把佛所讲的重复讲一遍,不能参加自己的意思,要讲到不增不减。实在没有这种能力,可以能够减少一点,你可不能添加半分。所以当时阿难尊者复讲,有五百个阿罗汉(同学)作证明,没有一个反对,都说阿难讲的不错,佛是这么说,记录下来。有一个人提出反对,就不可以记录,取信於后世。
佛经传到中国,中国的翻译非常谨慎,因为这个翻译是帝王发起的,用国家的力量,用全国的人才,务必翻译意思要正确,不能有错误,文字要华美。这桩事情我曾经请教方老师,我说当时大量的梵文经典传到中国,为什么这些梵文经典没有保留下来?为什么不知道珍惜?方老师听到我这一问,他对我笑笑,他说这就是中国人太自豪了,认为自己翻译的经典,不但意思正确,决定没有错误,文字比梵文还要华美。换句话说,译本超过了原本,那个原本丢掉没有什么关系,只要用这个本子就好。你看中国人在从前那种的自信心。所以这个国家真称为世界大国,大国民的风范!哪里像现在的中国,把民族自尊心完全都丧失,什么都是外国的好。在那个时候,隋唐时代,中国世界第一。这是方先生给我说的这桩事情。
所以我们对於古大德的翻译要有信心,从前信心多强!所以确实梵文经典真的在全世界流失,现在存在的极少、极少数,确实是被中文取而代之。现在还有藏文,跟南传的巴利文经典。巴利文经典多半是小乘,我们中国中文的小乘经翻译的也非常完整,就是《大藏经》里面的「四阿含」。藏文经典大多数是从汉文翻译,另外一部分是从印度传过去。西藏有佛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才有,把佛教带过去。所以我们这一生有这个缘分生在中国,遇到大乘经典,要知道珍惜。
佛法流传时间久了,传到中国来也差不多是两千年,公元六十七年正式传到中国。非正式的,还早,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候就有,那很稀少。正式传来的,国家派使节迎请过来的,永平十年,就是公元六十七年。最盛的时代是在隋唐,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。
实在没有方法来选择,确实现在高僧大德少,我们就依照佛陀的指示。佛说「正法时期,戒律成就」,依照戒律修行就能证阿罗汉果。「像法时期,禅定成就」,换句话说,人持戒就比不上正法时候,正法时候持戒精严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;不是说像法时期不要戒律,还是要持戒,以定为主。持戒是手段,得定是目的。到末法时期,净土法门能成就,「末法时期,净成就」。我们现在生在这个时代是末法时期,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,那你就听佛的话,选择净土法门就决定不错。释迦牟尼佛代我们选择,我们依这个法门。尤其是善导大师讲得好,这个法门「万修万人去」,一个都不漏。可是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不多,这是什么原因?法门的选择是对了,对这个法门不了解,了解得不够,虽然念佛,念得不如法,不是法门有问题,问题是在自己。
净宗的经典不多,在十宗里面净宗经典最少,只有三经一论。这大家晓得,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三经,分量都很少,一论是《往生论》。三经一论合起来,现在薄薄一本就全了。后来的祖师大德加了两样进去,这两样分量也不多,现在我们讲五经一论。魏默深居士把《华严经.普贤行愿品》最后的一卷加进去,称为净土四经。到民国初年,印光老法师,我们的第十三代祖,他老人家把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加进去,变成净土五经。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,那是净土的《心经》。所以净土五经一论合起来还是一小本,对我们现在人讲容易受持,真的是方便。可是你要认真去学习,如理如法修行,没有一个不往生。
这五经一论六门功课,你有能力统统学,很好;没有能力,学一样就行。最简单的就是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二百四十四个字,理论、方法、境界都在里头,虽然很少,它很完整。你依照这一样东西修也能往生,而且是决定往生。尤其它讲的方法简单扼要,两句话,念佛怎么念法?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八个字,你只依照这个,那没有不成功的。什么叫都摄六根?都摄六根就是说,你要把心从外面境界收回来。我们眼看色,被色法所转,看到合意思的起贪爱,看到不顺眼的就起怨恨,这就是你心被境界转。要收回来,不被外面境界转。自己心地清净,对外面境界没有好恶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平等对待,心就收回来。耳不为音声所转,鼻不为香臭所转,舌不为五味所转,要这样才行。外面境界转不了你,那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你就能转境界。你怎么转境界?把所有一切境界转成平等境界,很重要。
往年,我在新加坡,新加坡有个老和尚告诉我,广洽法师,他跟弘一法师是好朋友,他请弘一法师到新加坡住过,住的那个房子我还去看过。他说弘一法师在晚年,真正做到随缘不变。他跟我举一个例子,饮食。我们晓得弘一大师没有出家之前,花花公子,无论做什么事情他很执著,讲究、执著。晚年学佛之后,什么讲究都没有,什么执著也没有。饮食之道,厨房里做的菜,广洽法师吃的时候,太咸了,拿去重做,他说不必,咸有咸的味道;做得太淡了,也不必,淡有淡的味道,不被境界转。所以他念佛能往生。还要斤斤计较,这个不行,这是你被境界转,你没有转境界。举这个例子,怎么叫转境界,怎么叫被境界转,一定要懂得。
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心里面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是智慧,是照,如如不动,不起贪瞋痴慢,不起喜怒哀乐爱恶欲,你自己能做得了主,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,不为境界转,你在境界能做得了主。你对於了生死,往生极乐世界,自己也做得了主。这就是佛为什么叫菩萨把布施放在第一,放下!放下就是。所以我们讲到「所行方便」,头一个你要放下,那就没有不方便。
所以弘一大师在晚年是变成什么?和蔼可亲,没有一点架子,平易近人,决不像他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。听说在日本留学还发生过一桩事情,以后都变成轶闻。他跟朋友约会,早晨八点钟见面,这个朋友来了,迟到大概是一分钟,他就门关起来,不见,为什么?不遵守时间。约的八点就要八点,早来也不行,迟来也不行,早一分钟、迟一分钟他都计较。学佛之后就那么样随缘,这些执著都没有。所以我们晓得,他没有学佛之前是富家子弟,没有一样不讲究的;学佛之后,把这些毛病习气全都改掉,全都放下,这是真功夫。那跟他老人家见面,早来或迟来,他一定都好,不会计较一定要遵守时间。
我们再看释迦牟尼佛,向佛学习!佛为众生开无量方便之门,佛的日常生活,日常的工作,他的工作就是教学。教学有没有教室?没有;有没有讲堂?没有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场所,只要有人去请教,他就在那里讲,这叫方便。教学没有固定的学生,一个人教,两个人也教;小团体来也教,大团体来也教。换句话说,不说话的时候还在教,用什么教?他那个生活态度就在教,行住坐卧,确实就是现在所说的,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一举一动都是大家最好的榜样。四十九年教学没有中断过,不开口的时候,身教!开口是言教。身教、言教更深一层的,意教,念念希望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;念念希望一切众生回头是岸,早一天成佛。
告诉诸位,没有一念为自己,为什么?无我。虽然度化一切众生,也没有一念为他,为他是什么?著了人相。这个意思就深,这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。你契入境界你自然知道,没有入境界你不知道。这个境界是什么?整个宇宙是一体。我们常常用个比喻说,左手这个地方痛痒,右手要不要去帮帮他?左手有没有去请右手?完了有没有去感谢他?为什么?一体。他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体,所以叫「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」,无缘就是没有条件。他给我们讲经说法,给我们做种种示现,给诸位说,他没有起心,他没有动念。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这愈讲就愈玄,就愈不好懂。所以我们只能够说自性流露的。
确实世尊一生没有创作、没有发明,你现在应该懂。如果有创作、有发明,他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他是凡夫。凡夫有创作、有发明,佛没有。不但佛没有,现在我们知道,须陀洹就没有,不要说阿罗汉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须陀洹就没有。须陀洹还有个念头说,我证须陀洹果了,那就不是须陀洹,为什么?他著相。这个道理很深,示现一切相,不著一切相。离即同时,离即不二,就是即相离相,离相即相,是一不是二,这才是自性本具的善巧方便。
九法界的众生不知道!所以佛法里面讲,这个事情「唯证方知」。怎么证?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证。放下执著,证阿罗汉果;放下分别,证菩萨果;放下妄想,证佛果,放下即是。世尊当年给我们示现,到外面去参学,学了十二年,没用处,十二年学的总结叫不究竟,世间法不究竟。怎么才证到真的究竟法?菩提树下一坐,十二年所学的不要了,统统放下,成无上正等正觉,放下了。放下执著,成正觉;放下分别,成正等正觉;放下妄想,成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佛门讲到究竟,什么是智慧?你知道放下是智慧,你肯放下是真功夫,这在宗门,禅宗里面讲得最多。
为什么叫你放下?是因为心境都不可得。不但境界是虚幻的,一切有为法,有为法如果你要看《百法明门论》,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,心法八个,八心王,心所法五十一个,色法十一个,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,总共九十六法,都叫做有为法,有为法什么意思?有生有灭,不是真的。后面无为法呢?无为法也不可得。一切法,我读《大般若经》,就是六百卷,我的总结也就是四句,「一切法,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我是用这十二个字做总结。你怎么能执著?不但不能执著,分别也没有,毕竟空,那你分别它什么。所以我们跟九法界众生往来,九法界众生他有妄想分别执著,那怎么样?随顺他,他执著,随顺他的执著。佛菩萨有没有执著?没有。凡夫执著这是个放大镜,佛菩萨:是放大镜。凡夫执著有放大镜,佛菩萨随顺你的执著说,他根本没有分别执著,随顺你,不一样!他是智慧,你是烦恼。他随缘不变,你随缘随著变。
这个四句,我早年讲经的时候也常说,「不变随缘」是佛,不变随缘,「不变不随缘」是小乘,「随缘不变」,随缘里头学不变是菩萨,「随缘随著变」是凡夫。随缘随著变,随缘你生贪瞋痴慢,你生七情五欲,随缘随著变,凡夫。佛不变随缘,应化在九法界,不一样。随缘不变的四句,早年讲经我常常说。我们现在?我们现在是凡夫,随缘学不变,这很重要。随缘里头自己能做得了主宰,学不变什么?要常常提醒,用这个经典教训提醒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你的心就觉了,不执著。顺境没有贪恋,逆境没有瞋恚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或者就用我讲的这四句总结,「一切法,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你心马上就回到清净平等觉,清净平等觉是自己的真心。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、工作当中、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时时刻刻要观照。你要是一旦失照,你就会随著境界转,就随缘随变。
随缘不变是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觉,用清净平等觉来随缘,那是佛。我们做不到,我们现在在随缘当中学清净平等觉,这就对了。对於一切众生,随顺他们的善业,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如果是没有放下,分别执著没有放下,这是福报,世间的福报。如果放下,佛法讲的是功德,你不著相,那真正是积功累德,会帮助你得戒定慧,帮助你向上提升境界。世法佛法的差别就是著相、不著相,就这么一点。章嘉大师讲的是放下、放不下,放不下就是世间法,放下是出世间法,关键在此地。不可以再执著,执著是大错。念佛执著,行,那是特别法门。但是念佛不能有别的执著,只能够执著念佛,执著我要求生净土,这个行。如果还有别的执著,那就把你念佛的执著破坏了,叫夹杂。所以这个法门是个特别法门。任何法门都要破执著才能成就,唯独念佛法门可以执持名号,这对於六道凡夫来讲,真的是无比的善巧方便。
由此可知,我们这执著放不下,只执著善,放下一切不善,这就好。然后慢慢再学,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、不执著,那个跟性德就相应。你就懂得《华严经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善知识所示现的,善财童子所示现的,就是此地所讲的「所行方便」。所以《华严》后面教导我们怎样行方便门。那个后面经文是非常有趣味,五十三参。五十三参是日常生活,就是你从早到晚遇到的这些人,把他分成五十三类,你天天都接触到。可是我们接触到,不认识,不会,所以什么都学不到。如果是认识、会,那你就是在华严世界,你就入华严法门,你就过华严生活。好,这一门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我们接著看第五段,「现诸法门三昧门」,偈颂第三首第三句看起:
【或以决了智慧门。或以所行方便门。】
这是二十门中第七和第八。前面我们学过,这二十门都非常重要,它是无量法门里面代表,首先是讲供养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我们这样念法你就很明了,就是一般大乘经里面讲的六波罗蜜。今天讲的『智慧』,智慧就能解决问题,智慧能了生死、能成菩提,也就是讲成佛。世间这些小灾小难那更不必说了,只要有智慧全都化解。我们有没有智慧?确实有不少人都以为自己很有智慧,这就是把这个名相里面真正的意思没能了解。一般人往往把聪明当作智慧,聪明跟智慧不一样!智慧是自性起用,《般若经》里面讲「照见」,那是智慧。从哪里来的?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一切众生都有。
佛在《华严》上说得好,我们总要记住,这是最重要的话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我们都是佛,没有一个不是;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就成佛!你跟十方诸佛如来同样的智慧、同样的道德、同样的能力、同样的福报,一丝毫差别都没有,这佛说的。我们听了怎么样?不相信,我们智慧没有,道德也没有,能力跟福报也没有,怎么说我们跟佛一样?世尊后面还有一句话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就把我们的状况说出来了,我们今天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所以不能证得。也就是说,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自性智慧德相障碍住,这是佛经里面常讲的「业障」。业是什么?业是动作。我们起心动念,意在造业,言语,口在造业,身体动作是身在造业,问题出在这个地方。
佛告诉我们,智慧从哪里来?从戒定慧来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我们前面所说的这六门意思就深了。首先教我们持戒。我们今天不能持戒,不但戒不能持,十善都做不到。十善不是戒,虽然条目跟五戒没有两样,但是性质不相同,五戒是戒法,十善是善法,不同,意思不一样。为什么我们十善都做不到?我们的烦恼习气太多,放不下!所以十善你做不到。於是佛教导我们要放下。所以这二十门里面,一开端就讲供养布施,供养跟布施是一桩事情,都是放下。供养是恭敬心,布施,恭敬心就差一点,都是学放下。施就是舍,舍什么?先要养成一个舍的习惯,乐善好施,喜欢布施,要把我们的烦恼习气布施掉,舍掉,这就对了。
所以六波罗蜜里面,布施度悭贪,什么时候你贪心没有了,吝啬的心没有了,布施波罗蜜就圆满,目标达到了。要晓得悭贪是所有烦恼的根,拔根。持戒是度恶业,不再造恶业。这里面讲到身口意。你要保持这个功德,一定要靠忍辱,你要忍受不了,你就保不住。所以布施是修福,忍辱是能把福保持住。布施加上持戒,那就是圣贤必须具备的条件,你就具足。圣是作佛,贤是菩萨,所以你想想看多么重要。
从哪里做起?前面跟诸位说得很多,一定要从《弟子规》做起。《弟子规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,三个根要一起学,一起把它扎下去,三足鼎立,少一个都不行。《弟子规》是伦理道德,《感应篇》是因果道德,《十善业》是究竟圆满的道德,成佛作祖,我们如果把这个疏忽掉,是愚痴没有智慧。学佛的人很多,真的,都把这个问题忽略,以为这个在无上大法里头,小小法。没错,佛就好像一棵大树,千年的神木,这小小法是什么?是树根,你想想看,没有树根,能成就大树吗?你非常羡慕大树,疏忽了树根,尤其树根埋在地底下,你没有看见。
所以我们的修行没有成就,不是这一生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成就,问题就在此地。如果有成就,你这一生就不到人间来,你就成阿罗汉、成菩萨、成佛去了,你怎么会到这里来?这一生又到这里来了,可见得前生没有成就。得人身,这又闻佛法,总算是不错。可是这一生一定要觉悟,一定要把这个根补足,我们才能有成就。如果这一生当中还是把这个根疏忽掉,这一生又会空过了。所以一定要拿著这三样东西认真的反省检点,经书上教我们做的,做到没有?教我们不可以做的,我们是不是犯了?要拿这个来检点,才知道自己修学的功夫究竟到什么样的境界?这才知道。
佛菩萨教我们做的,我说得很清楚,不是他的意思,谁的意思?是自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。《弟子规》,我们在澳洲讲,澳洲人听了都很欢喜,告诉我们家里面的出家人说:做人应该是这样的。这个话就讲对了,应该是这样的,那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我们是迷失了自性,佛菩萨是觉悟自性,告诉我们这桩事情,这是性德。你这样做就是你的性德流露,当然你现在没见性,但是你这样做,容易恢复你的自性,把你的性德找回来,这就对了。
所以我们必须要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经》看作根本戒律。三皈五戒是以这三种做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三皈五戒纵然你去受了,那是形式不是实质。法师给你一个皈依证、五戒证书,乃至於你出家了,这三坛大戒都给证书给你,佛菩萨不承认,护法神也不承认。你要是真的做到,没有受三皈,也没有受五戒,佛菩萨承认。这就是佛家所讲的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。我们要懂,要认真努力去学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
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示现,你要能体会得到,不要辜负释迦牟尼佛。他给我们做示现,苦学十二年,十九岁出去参学,学习很苦,那个时候完全用步行,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。他十九岁舍掉王位的继承权,舍去荣华富贵的生活,去过苦行僧的生活,为什么这样做?因为那时候的修行人都是修苦行,你能这样做,这些高人看到你生欢喜心,你不错,可以学,愿意教你;如果你是坐车、骑著马,到人家那个地方去求道,人家不理你,这要懂得。所以他是徒步苦行到处参学十二年,可以说当时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他统统都见过。
人家的修持也是很了不起,为什么?他们都懂得修禅定,有很深的定功,佛经里面常讲的四禅八定。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,它的作用能够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,上到非非想处天,下到阿鼻地狱,他没有障碍,六道里头没有障碍。所以六道情况知道得非常清楚。那个境界不可思议,出不了轮回,这就叫世间禅定,出不了轮回。为什么出不了?没有放下。入定的时候,见思烦恼不起作用,这就是什么?定共戒。但是他没有转过来,这个时候这四禅八定是伏烦恼,没有转烦恼,这叫世间禅定。
佛门里面的禅定跟它不一样,佛门里面禅定,定功是一样的,佛门里头教他转烦恼。转烦恼怎么转?放下,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,不再执著。要知道执著就是见思烦恼,不再执著了,那就是智慧,小定开小智慧,大定开大智慧,那个作用比世间禅定超越太多。你们想想看,小乘须陀洹,大乘,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菩萨,初信位的菩萨,他们得的定,小定,有没有达到初禅?没有。虽没有得到初禅,这个小定比四禅八定管用。为什么?你要晓得,因为他放下八十八品见惑,所以他管用。他虽然不能到初禅,不能到四禅天,不能到四空天,他在欲界里面,他不堕三途,他只有往上提升,不会往下下降。这跟四禅八定不一样。四禅八定他要是失掉,定功要失掉,他会堕落,他会堕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所以四禅八定比不上须陀洹,那是什么?修四禅八定的人没有把见思烦恼放下,道理在此地。这我们一定要明了。那不放下行吗?
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。八十八品,世尊通常把它分成五大类。这五大类你就要记住,第一个是身见,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。这一关很难,哪个人不把这个身当作我?你能看破身不是我。身是什么?身是我所有的,就像我穿的衣服一样,衣服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;身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。身有生灭,我没有生灭。一般人讲灵魂,灵魂还是迷,没有觉悟。觉悟的人知道灵魂也不是我。什么是我?灵性,灵性是我。灵性迷了就叫灵魂,灵魂觉悟了就是灵性,这是迷悟的差别。灵魂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诸位要知道,灵性就超越了。
所以须陀洹的第一步就比四禅八定要高明太多,不执著;换句话说,跟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句相应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这个无就是不执著,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不再执著。这现象有没有?有,不执著,不执著就是无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无是无执著。凡夫执著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起无量无边的烦恼,造无量无边的罪业,感无量无边的苦报。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佛讲得清楚,佛是智慧照见,所以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我们学佛,首先就要把这个事情看淡。这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看破。看不破,先看淡,逐渐逐渐淡化,到最后淡化没有了,就看破了。知道什么?这个四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。见如来就是明心见性,若见诸相非相就见性。不但在这相上你不执著,你也不分别;不但不分别,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就本来是佛。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是菩萨,没有出十法界;於一切法里头不起心、不动念,超越十法界。
那要问,超越之后,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不在?在,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,超越十法界,身体在世间,还留在这个世间为我们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要知道他那个四十九年,他住一真法界。跟我们在一起,他住他的一真法界,我们住我们的娑婆世界,不一样,境界不相同,受用不一样!这很深很深,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,是真的,一点都不是假的。
在中国,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也是住一真法界。他在我们这个世间,还跑到猎人队里头去避难一十五年,时间不算短。然后缘成熟了,这才出来弘法利生。他在猎人队里也好,以后出来弘法利生也好,他住一真法界,跟释迦牟尼佛一样。我们是住在六道轮回,不同。他是了了见性,我们是念念迷惑。我们要想转迷惑为智慧,向他学习就行。首先学习他的放下,他真是做得彻底,而且做了一辈子,慈悲到极处。
你看世尊在教学过程当中,这四十九年当中确实有国王大臣、长者居士以他们的花园、别墅供养佛陀,给他做讲经说法的道场,佛很随缘,也接受,没有拒绝。从这里你要去体现,体现什么?无障碍的法界。可是他接受,经讲圆满,这课程讲圆满,结束了,还给人家。我们今天讲,人家供养他可以接受,接受是使用权,所有权?所有权是你的,一生始终不据为自己所有,这个意思你要懂得。怎么知道?最后他老人家圆寂(过世)是在双树间,在野外,不是在房子里头。
你看他修行,最初的说法,都是在树林底下,真的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最后走的时候也在树林里,没有在房子里面。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,心地里头舍得干净,一丝毫不沾染。实在讲,他就是在精舍、在讲堂里面他也是干干净净。你就晓得,他是做给我们看的,怕我们起了误会,初学的时候是苦行,到以后供养可以接受,接受就据为己有,那你马上就堕落,就又迷了。所以世尊最后一招,这个示现就是告诉你,他从来没有据为己有,这是智慧。
有据为己有的念头,我们常讲占有、控制。我常常劝同学们,对一切人事物不要有控制的念头,不可以有占有的念头,有控制、有占有是造业。处事待人接物,纵然你居在领导地位,你底下有员工,你要不要控制他?你要不要去占有,这是我的员工?不可以,不能有这个念头,有这个念头就错了。应当把员工看作什么?看作佛菩萨,决定平等,就像什么?像唱一台戏一样,一台戏不是一个人能唱得出来的,许多人,有唱主角、有唱配角,在台面上好像有很多阶级层次,后面一律平等。很可能是你的老师在台面上给你跑龙套,你扮演一个皇帝,他扮演一个太监替你办事的,那是你的老师。你用这种心态,平等,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,不迷惑。这是菩萨应世,在世间里头应化。所以他永远不染著,我们要学这个。
可是在眼前,我们的确烦恼习气很重,我们认真学《弟子规》,学三教的根本戒律,《弟子规》、《十善业》、《感应篇》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做到六桩事情,一定要做到。第一个是包容,常常想到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是我们自己的心量,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,你要恢复,你才能有成就。现在为什么心量变得这么小?这是一个总纲,下面有五个科目。要学尊敬别人,我们不懂得尊敬别人,所以你干什么都不能成就,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。第二个敬爱别人,哪些人?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你记住这一句,《弟子规》说的,凡是人皆尊敬,凡是人皆敬爱;第三个是关怀,凡是人皆关怀;第四个照顾,凡是人皆照顾;最后是全心全力去帮助人,凡是人皆协助。
你只好好的学这六条,这六条真正学到了,就是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落实在这五个科目上。这五个科目,头一个是总,后五个是别,真学佛!你们想想看,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这样?这五个科目具足。诸菩萨,再看看历代祖师大德是不是这样?是这样。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,孔子是不是这样?孟子是不是这样?是,没有一个不是。从真诚清净平等觉里面流出来,这是什么?这叫真正的自爱,真正的自觉,自爱爱他。如果没有这五个科目,这爱他落实在五个科目上,觉他也是落实在五个科目上,没有这五项,你不自爱、你不自觉,你没有智慧,你只有烦恼没有智慧。
你要是明白了,真做到了,人家问你,什么是佛法?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佛法;什么是菩萨行?尊重是菩萨行,敬爱是菩萨行,关怀是菩萨行,照顾是菩萨行,协助是菩萨行。你们想想我说的这个话比较简单,你也好懂,就是六波罗,就是普贤十愿。我们用六波罗蜜的名词,用普贤十愿的名词,人家听不懂。能听懂,人家是什么?那是宗教。我说这六句十二个字,大家听了欢喜,容易接受。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到,你能做到,世出世法里面你一帆风顺,没有人不尊重你。中国古人讲「敬人者,人恒敬之」,你能够尊重别人,没有人不尊重你;你敬爱别人,没有人不敬爱你。你有施,人家就有报,这是智慧。你能够认识是智慧,你能够做到叫觉了。
我们自己想成就,希望佛法久住世间,广利众生,你天天发这个愿,自己没有去做,这个愿叫空愿;就是现在人所说的,是你的理想不是事实。愿,古德说得好,「以行填愿」,愿是先导,在前面领路的,你得要走才行。你要有行动实践你的愿望,你那个愿望才是真的不是假的,是事实。从这几个科目里头去学习,学习真正的佛法,就是学不执著、学不分别,先学这两样,真菩萨。不起心、不动念那个难,不分别、不执著就是禅定。真正到没有执著就是阿罗汉,超越三界,超越六道。学佛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圆满,小乘;然后再提升,不分别,菩萨,四圣法界;最后再不起心、不动念,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之后就是华藏世界,就是极乐世界,这个要懂。
在现前,我们这么多年来,在国内、在国外,遇到许多超越常识的事情,鬼神有没有?有,真有,我们接触得太多。在外国,现在流行最热门的,美国魏斯医生的四本书,他这四本书,《前世今生》是第一本,第三本是《返璞归真》,最后一本是《回到当下》。中文的翻译本我看过,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四本书看完,我做了一个节录,现在这节录做成一个光碟,大家可以看。他是用催眠的方法给病人治病,疑难杂症全都解决。深度催眠,这人能够回到过去世,说出他过去世那一生的状况。再深度,推到他再前世,曾经有一个人回到过去好像八十多世,四千多年八十多世,把这一世的病根找出来。
他一生当中告诉我们,肯定人没有生死,他的书告诉你,人不死,生死是躯壳、是身体,他讲灵魂,灵魂还是活著的,还是一样在生活,他又会去找一个身体,就是我们讲投胎,又去找个身体。灵魂的生活也很活跃,灵界朋友很多,并不寂寞,透过很多的讯息。第二桩事情告诉我们,我们这一生没有了的事情会带到来生,这就讲什么?报应,欠命的要还命,欠债的要还钱,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。你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多待人好一点,来世很多人对我们好。我们处处给人为难,处处找人麻烦,来世无论干什么事情,你都障碍重重,没有人肯帮助你,业因果报丝毫不爽!这很能给我们启发,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人,应该怎样处世。这个光碟我们这边有,可以赠送给诸位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休息几分钟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我们接著看下面一句:
【或以所行方便门。】
智慧起用就是『方便』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最合适的方法。最合适的方法就不是一定的,所以它是活活泼泼,因人不同,因时不同,因地不同,因事不同,这就是真实智慧应用。佛家常说的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你就晓得,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。「方便」,头一个是对自己,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方法,哪个方法对我最适合,这很重要。我们自己能不能成就,关键就在此地。
法门譬如药方,所以佛经上也常常用这个做比喻,佛是医王,大夫,法就是处方。这个大夫是个好大夫,每个病人来,给他的处方一定是药到病除,他的身体就好,就恢复健康。每个人的病不一样,每个人的处方不一样。同样一个处方,下药的分量不一样,煎煮的时间长短不一样,它效果就不相同。所以这一定要懂得,佛法是活活泼泼,没有一个死的方法。如果自己不懂得,自己没有能力认识哪个方法、哪个法门能够适合自己,自己不知道,也没有高人来指点,那怎么办?佛很慈悲,在这种状况之下,佛有一个特别的方法,那就是什么?什么样的病都合适,什么样的根性也合适,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,这个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所以佛说这叫「阿伽陀药」,阿伽陀就是什么病都治,只有好处,没有副作用。
在清朝乾隆年间,那时候佛法盛,真的叫盛极一时,都是些高僧大德。灌顶法师,他的号叫慈云,慈云灌顶法师通宗通教,著作等身,他留下来的著作大概有四、五十种,非常丰富,收在日本《卍字续藏》。他有一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注解,叫《观经直指》,我们过去学习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看他的注解。《观经直指》里头有一句话很重要,他告诉我们,你要是遇到灾难、遇到病痛,什么样的经、咒、忏法统统失效,都治不好,最后还有一个方法,念阿弥陀佛就能治好。所以阿弥陀佛是大神咒当中的大神咒,没有能够超过这个。很多人不相信,要念这个经、念那个经,不知道阿弥陀佛就是总念,这是灌顶法师告诉我们的。
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,听说隋唐时代,日本跟朝鲜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很多,出家人。他们曾经发起做了一个探讨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讲经教学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哪部经最重要?也就是说,讲得最透彻、讲得最圆满,这大家公认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我初学佛的时候,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介绍给我,他把这部经看作(因为他是个学者、是个哲学家)佛经哲学概论。他晚年,在学校里全是讲佛法,在台湾大学,他讲「魏晋佛学」、「隋唐佛学」、「大乘佛学」,三个大单元,都很长的时间。最后从台湾大学退休之后,天主教辅仁大学请他去,他在辅仁博士班讲「华严哲学」。所以晚年的时候全讲佛法,热爱佛法,完全从哲学的眼光去看。所以他把佛经介绍给我。
我那时候没有接触过宗教,都以为宗教是迷信,他告诉我,佛是大哲学家,佛是圣哲,佛经是高等哲学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五十六年前,他告诉我的。这五十六年当中,我把他老人家的话证明了,一点都不假,他所说的真实不虚。佛经即是高等哲学,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?我学习五十六年,归纳他讲的五门,五个科目,第一个是伦理的哲学,第二个是道德哲学,第三个是因果哲学,第四个就是方先生讲的佛经哲学,第五个是科学。这里头没有宗教,这里头没有神仙。我曾经听说汤恩比,英国一个历史哲学家,他说佛教是无神论,正确的。佛教承认宇宙之间有神仙,他不崇拜神仙。他求的是什么?他求的是诸法实相,这就是哲学跟科学,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实智慧,了解宇宙人生真相。
释迦牟尼佛的一生,我们从传记里面了解到,《释迦谱》、《释迦方志》是传记,唐朝人的著作。用现代的话来说,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,他搞的是教育,他是个职业的老师,干了一辈子,有教无类,跟孔子一样。他教学不分国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只要你来学,没有一个不是认真教导。他又不收学费,所以他是个义务的教育工作者,非常难得!所以我们对他要认识,不能把他看错。这尊重的心、仰慕的心自然就会生起,你才能学到真的东西。真的东西那就在经典。所以经典里面就五个科目,你能够学到伦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哲学、科学,门门都是顶尖,确实希有难逢。
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,他一生所说的、所教的皆是方便门。他教的人可多。我们晓得,当年教学没有教科书、没有讲义,个人来,有问题给你解答;团体来,有大团体、小团体来,你提出问题,也给你解答。世尊灭度之后,这些弟子们从记忆当中记录下来,成为今天的经典。同学当中,真的有天才,阿难尊者是天才,记忆力太好,听一遍一生都不会忘记,真的像现在的录音机一样,有这样的能力。所以佛家的承传,这要知道,为什么?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,复讲。佛家的承传是靠复讲,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的时候,阿难尊者复讲,把佛所讲的重复讲一遍,不能参加自己的意思,要讲到不增不减。实在没有这种能力,可以能够减少一点,你可不能添加半分。所以当时阿难尊者复讲,有五百个阿罗汉(同学)作证明,没有一个反对,都说阿难讲的不错,佛是这么说,记录下来。有一个人提出反对,就不可以记录,取信於后世。
佛经传到中国,中国的翻译非常谨慎,因为这个翻译是帝王发起的,用国家的力量,用全国的人才,务必翻译意思要正确,不能有错误,文字要华美。这桩事情我曾经请教方老师,我说当时大量的梵文经典传到中国,为什么这些梵文经典没有保留下来?为什么不知道珍惜?方老师听到我这一问,他对我笑笑,他说这就是中国人太自豪了,认为自己翻译的经典,不但意思正确,决定没有错误,文字比梵文还要华美。换句话说,译本超过了原本,那个原本丢掉没有什么关系,只要用这个本子就好。你看中国人在从前那种的自信心。所以这个国家真称为世界大国,大国民的风范!哪里像现在的中国,把民族自尊心完全都丧失,什么都是外国的好。在那个时候,隋唐时代,中国世界第一。这是方先生给我说的这桩事情。
所以我们对於古大德的翻译要有信心,从前信心多强!所以确实梵文经典真的在全世界流失,现在存在的极少、极少数,确实是被中文取而代之。现在还有藏文,跟南传的巴利文经典。巴利文经典多半是小乘,我们中国中文的小乘经翻译的也非常完整,就是《大藏经》里面的「四阿含」。藏文经典大多数是从汉文翻译,另外一部分是从印度传过去。西藏有佛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才有,把佛教带过去。所以我们这一生有这个缘分生在中国,遇到大乘经典,要知道珍惜。
佛法流传时间久了,传到中国来也差不多是两千年,公元六十七年正式传到中国。非正式的,还早,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候就有,那很稀少。正式传来的,国家派使节迎请过来的,永平十年,就是公元六十七年。最盛的时代是在隋唐,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。
实在没有方法来选择,确实现在高僧大德少,我们就依照佛陀的指示。佛说「正法时期,戒律成就」,依照戒律修行就能证阿罗汉果。「像法时期,禅定成就」,换句话说,人持戒就比不上正法时候,正法时候持戒精严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;不是说像法时期不要戒律,还是要持戒,以定为主。持戒是手段,得定是目的。到末法时期,净土法门能成就,「末法时期,净成就」。我们现在生在这个时代是末法时期,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,那你就听佛的话,选择净土法门就决定不错。释迦牟尼佛代我们选择,我们依这个法门。尤其是善导大师讲得好,这个法门「万修万人去」,一个都不漏。可是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不多,这是什么原因?法门的选择是对了,对这个法门不了解,了解得不够,虽然念佛,念得不如法,不是法门有问题,问题是在自己。
净宗的经典不多,在十宗里面净宗经典最少,只有三经一论。这大家晓得,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三经,分量都很少,一论是《往生论》。三经一论合起来,现在薄薄一本就全了。后来的祖师大德加了两样进去,这两样分量也不多,现在我们讲五经一论。魏默深居士把《华严经.普贤行愿品》最后的一卷加进去,称为净土四经。到民国初年,印光老法师,我们的第十三代祖,他老人家把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加进去,变成净土五经。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,那是净土的《心经》。所以净土五经一论合起来还是一小本,对我们现在人讲容易受持,真的是方便。可是你要认真去学习,如理如法修行,没有一个不往生。
这五经一论六门功课,你有能力统统学,很好;没有能力,学一样就行。最简单的就是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二百四十四个字,理论、方法、境界都在里头,虽然很少,它很完整。你依照这一样东西修也能往生,而且是决定往生。尤其它讲的方法简单扼要,两句话,念佛怎么念法?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八个字,你只依照这个,那没有不成功的。什么叫都摄六根?都摄六根就是说,你要把心从外面境界收回来。我们眼看色,被色法所转,看到合意思的起贪爱,看到不顺眼的就起怨恨,这就是你心被境界转。要收回来,不被外面境界转。自己心地清净,对外面境界没有好恶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平等对待,心就收回来。耳不为音声所转,鼻不为香臭所转,舌不为五味所转,要这样才行。外面境界转不了你,那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你就能转境界。你怎么转境界?把所有一切境界转成平等境界,很重要。
往年,我在新加坡,新加坡有个老和尚告诉我,广洽法师,他跟弘一法师是好朋友,他请弘一法师到新加坡住过,住的那个房子我还去看过。他说弘一法师在晚年,真正做到随缘不变。他跟我举一个例子,饮食。我们晓得弘一大师没有出家之前,花花公子,无论做什么事情他很执著,讲究、执著。晚年学佛之后,什么讲究都没有,什么执著也没有。饮食之道,厨房里做的菜,广洽法师吃的时候,太咸了,拿去重做,他说不必,咸有咸的味道;做得太淡了,也不必,淡有淡的味道,不被境界转。所以他念佛能往生。还要斤斤计较,这个不行,这是你被境界转,你没有转境界。举这个例子,怎么叫转境界,怎么叫被境界转,一定要懂得。
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心里面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是智慧,是照,如如不动,不起贪瞋痴慢,不起喜怒哀乐爱恶欲,你自己能做得了主,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,不为境界转,你在境界能做得了主。你对於了生死,往生极乐世界,自己也做得了主。这就是佛为什么叫菩萨把布施放在第一,放下!放下就是。所以我们讲到「所行方便」,头一个你要放下,那就没有不方便。
所以弘一大师在晚年是变成什么?和蔼可亲,没有一点架子,平易近人,决不像他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。听说在日本留学还发生过一桩事情,以后都变成轶闻。他跟朋友约会,早晨八点钟见面,这个朋友来了,迟到大概是一分钟,他就门关起来,不见,为什么?不遵守时间。约的八点就要八点,早来也不行,迟来也不行,早一分钟、迟一分钟他都计较。学佛之后就那么样随缘,这些执著都没有。所以我们晓得,他没有学佛之前是富家子弟,没有一样不讲究的;学佛之后,把这些毛病习气全都改掉,全都放下,这是真功夫。那跟他老人家见面,早来或迟来,他一定都好,不会计较一定要遵守时间。
我们再看释迦牟尼佛,向佛学习!佛为众生开无量方便之门,佛的日常生活,日常的工作,他的工作就是教学。教学有没有教室?没有;有没有讲堂?没有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场所,只要有人去请教,他就在那里讲,这叫方便。教学没有固定的学生,一个人教,两个人也教;小团体来也教,大团体来也教。换句话说,不说话的时候还在教,用什么教?他那个生活态度就在教,行住坐卧,确实就是现在所说的,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一举一动都是大家最好的榜样。四十九年教学没有中断过,不开口的时候,身教!开口是言教。身教、言教更深一层的,意教,念念希望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;念念希望一切众生回头是岸,早一天成佛。
告诉诸位,没有一念为自己,为什么?无我。虽然度化一切众生,也没有一念为他,为他是什么?著了人相。这个意思就深,这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。你契入境界你自然知道,没有入境界你不知道。这个境界是什么?整个宇宙是一体。我们常常用个比喻说,左手这个地方痛痒,右手要不要去帮帮他?左手有没有去请右手?完了有没有去感谢他?为什么?一体。他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体,所以叫「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」,无缘就是没有条件。他给我们讲经说法,给我们做种种示现,给诸位说,他没有起心,他没有动念。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这愈讲就愈玄,就愈不好懂。所以我们只能够说自性流露的。
确实世尊一生没有创作、没有发明,你现在应该懂。如果有创作、有发明,他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他是凡夫。凡夫有创作、有发明,佛没有。不但佛没有,现在我们知道,须陀洹就没有,不要说阿罗汉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须陀洹就没有。须陀洹还有个念头说,我证须陀洹果了,那就不是须陀洹,为什么?他著相。这个道理很深,示现一切相,不著一切相。离即同时,离即不二,就是即相离相,离相即相,是一不是二,这才是自性本具的善巧方便。
九法界的众生不知道!所以佛法里面讲,这个事情「唯证方知」。怎么证?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证。放下执著,证阿罗汉果;放下分别,证菩萨果;放下妄想,证佛果,放下即是。世尊当年给我们示现,到外面去参学,学了十二年,没用处,十二年学的总结叫不究竟,世间法不究竟。怎么才证到真的究竟法?菩提树下一坐,十二年所学的不要了,统统放下,成无上正等正觉,放下了。放下执著,成正觉;放下分别,成正等正觉;放下妄想,成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佛门讲到究竟,什么是智慧?你知道放下是智慧,你肯放下是真功夫,这在宗门,禅宗里面讲得最多。
为什么叫你放下?是因为心境都不可得。不但境界是虚幻的,一切有为法,有为法如果你要看《百法明门论》,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,心法八个,八心王,心所法五十一个,色法十一个,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,总共九十六法,都叫做有为法,有为法什么意思?有生有灭,不是真的。后面无为法呢?无为法也不可得。一切法,我读《大般若经》,就是六百卷,我的总结也就是四句,「一切法,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我是用这十二个字做总结。你怎么能执著?不但不能执著,分别也没有,毕竟空,那你分别它什么。所以我们跟九法界众生往来,九法界众生他有妄想分别执著,那怎么样?随顺他,他执著,随顺他的执著。佛菩萨有没有执著?没有。凡夫执著这是个放大镜,佛菩萨:是放大镜。凡夫执著有放大镜,佛菩萨随顺你的执著说,他根本没有分别执著,随顺你,不一样!他是智慧,你是烦恼。他随缘不变,你随缘随著变。
这个四句,我早年讲经的时候也常说,「不变随缘」是佛,不变随缘,「不变不随缘」是小乘,「随缘不变」,随缘里头学不变是菩萨,「随缘随著变」是凡夫。随缘随著变,随缘你生贪瞋痴慢,你生七情五欲,随缘随著变,凡夫。佛不变随缘,应化在九法界,不一样。随缘不变的四句,早年讲经我常常说。我们现在?我们现在是凡夫,随缘学不变,这很重要。随缘里头自己能做得了主宰,学不变什么?要常常提醒,用这个经典教训提醒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你的心就觉了,不执著。顺境没有贪恋,逆境没有瞋恚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或者就用我讲的这四句总结,「一切法,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你心马上就回到清净平等觉,清净平等觉是自己的真心。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、工作当中、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时时刻刻要观照。你要是一旦失照,你就会随著境界转,就随缘随变。
随缘不变是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觉,用清净平等觉来随缘,那是佛。我们做不到,我们现在在随缘当中学清净平等觉,这就对了。对於一切众生,随顺他们的善业,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如果是没有放下,分别执著没有放下,这是福报,世间的福报。如果放下,佛法讲的是功德,你不著相,那真正是积功累德,会帮助你得戒定慧,帮助你向上提升境界。世法佛法的差别就是著相、不著相,就这么一点。章嘉大师讲的是放下、放不下,放不下就是世间法,放下是出世间法,关键在此地。不可以再执著,执著是大错。念佛执著,行,那是特别法门。但是念佛不能有别的执著,只能够执著念佛,执著我要求生净土,这个行。如果还有别的执著,那就把你念佛的执著破坏了,叫夹杂。所以这个法门是个特别法门。任何法门都要破执著才能成就,唯独念佛法门可以执持名号,这对於六道凡夫来讲,真的是无比的善巧方便。
由此可知,我们这执著放不下,只执著善,放下一切不善,这就好。然后慢慢再学,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、不执著,那个跟性德就相应。你就懂得《华严经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善知识所示现的,善财童子所示现的,就是此地所讲的「所行方便」。所以《华严》后面教导我们怎样行方便门。那个后面经文是非常有趣味,五十三参。五十三参是日常生活,就是你从早到晚遇到的这些人,把他分成五十三类,你天天都接触到。可是我们接触到,不认识,不会,所以什么都学不到。如果是认识、会,那你就是在华严世界,你就入华严法门,你就过华严生活。好,这一门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