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 (第一七一九卷) 2007/2/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17-1719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手出广供」,第十六首偈看起:
【又放光明幢庄严。其幢绚焕备众色。种种无量皆殊好。以此庄严诸佛土。】
这首偈是说到幡幢,这些都是属於旗帜。在古时候它的作用,是道场里面讲经教学用这个来告示大众。幢是圆形的,当中是空的,有点像现在飞机场的风筒一样。机场风筒它前后大小不一样,幢前后大小相同。在古时候我们知道寺院都有旗杆,那个旗杆不是升国旗用的,旗杆是讯号。如果你看到今天旗杆上升上去的是幢,圆形的,像风筒一样,你看到幢,你就晓得今天道场上讲经,喜欢听经的人他自然就来了。如果悬的是幡,幡是扁的,幡跟幢都是很长形的,风吹飘起来也很好看,扁形的。幡一般是做法会,幢一定讲经、上课、教学,所以它表这个意思。
在过去,我们要晓得佛法自始至终是师道,师道都非常谦虚,决定不拉信徒,没有这个道理。那我们讲经,怎样接引大众来听经?就用这个方法。所以是告诉你,你喜欢听经,自动就来了,没有人去劝你。现在一般都市里面的寺庙,都市都是高楼,纵然有旗杆,悬上幡幢一般人也看不见。现在比从前进步,现在可以在报纸登广告,可以在电视、广播里面放广告节目,让大家知道这些讯息。幢的颜色很多,色彩也不一样,这些就没有个固定的表法,没有固定的。大概就是经论里面的性质,经论里面的内容,看幡幢的颜色,晓得今天道场的活动是什么样的性质,什么样的内容,由这个来显示出来。这是在从前一般信众都很熟悉,都知道。可是这种方法,至少大概也有一百年,没有再用这些东西。所以不但社会大众对这个生疏,就是学佛,甚至於出家人对这个也生疏了。
现在幡幢多半在佛堂里面,我们常常看到佛像两边悬幡,佛堂前面的柱子跟柱子当中悬幢,都已经不是挂在旗杆上,而是放在佛堂里面做一种装饰,庄严具。幢,在中国的寺院,内地大寺院还能看见,一般的寺院看不到了;幡有,常常看到,幢很少有。可是我们在日本,日本一般寺庙里面,幡幢还很普遍,你都能够看到,甚至於罗网,经上讲的罗网在日本能看到。罗网是用铜丝编的,保护梁柱,就是屋梁,因为这些梁都是艺术品,所谓雕梁画栋,都是高度艺术品。怕鸟在那里蓄窝,把艺术品破坏,所以前面用铜的网把它包起来,鸟就不能进去,也相当的壮观。它的作用要了解,都是属於保护,我们今天讲保护艺术珍品。这首偈子讲『又放光明幢庄严,其幢绚焕备众色』,「绚焕」是形容词,是讲光彩灿烂,当然也是属於高等的艺术品。
从寺院里面这些设施,我们就能够体会到,佛法对於大众传播介绍,在古代已经走向艺术化,它不是呆板的,活活泼泼。那么遵守老师的教诲,老师谦虚,不敢为人师,师太尊重了,不敢称。谁有资格做人的老师?可以说除佛之外,菩萨都不敢,菩萨都是学生。谁敢为人师?自己德行、学术到这个境界之后,不能不传人,不能不教人,你要是不传人、不教人,你对不起上一代。道一定要有人代代承传,广利众生,这是正确的。承传又不能招生,这佛法里头不许可的。中国古时候私塾老师不敢招生的,招生人家会骂他,你太狂妄了,你有多大本事,你敢招收学生。所以学生怎么来的?必须是学生介绍学生。我们跟这个老师学,老师教得不错,我们还有很多朋友给他介绍,不妨来听听试试看,是同学们介绍的。还有就用这些表演的方式,幡幢都是介绍,让你自动的来。这个老师,「我没有能力教你,你自己来的,不是我叫你来的」,这就好说话多了。我不敢叫你来,是你自动来的。
从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态度,所以我们做弟子的人,有为老师介绍学生的责任。我们遇到这样的好老师,有真正好的同学,好学,有这个能力,我们也尽量的介绍。介绍成就了,我们看到非常欢喜,所以多半学生来源是从这儿来的。这种方式我们感到非常之好,为什么?做人头一个就要学谦虚,所以这个方式也应该代代相传。现在用刊登广告未尝不是个好方法,广告、通知代替了幡幢。你看寺院道场有活动,都给信徒发通知,用邮件发通知,现在可以用传真、用电子信箱来发通知,告诉你这个讯息。你有时间,欢喜,欢迎你来参加;没有时间,觉得没有必要,你可以不来,没有一丝毫勉强。这是什么?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尊重。老师教学教我们这些礼节、规矩,他自己本身一定要给我们做示范,要给我们做模范。
从经文里面,我们知道幡幢众多,不止一种,这也就是说明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。像《华严》这个大经,幢一定是非常壮观的,让人家远远看到就晓得今天道场讲《华严经》,开华严班;讲《法华》、讲《楞严》,都是大经。小部经也不例外,从幡幢的色彩,所绣的花纹,也有幡幢上绣上经题,幢幡上放著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肯定是讲《华严》。如果说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、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它把经题绣上去。现在我们看到幡幢,已经不是这个作用了,我们看到什么?看到里面绣的是佛菩萨的名号,幡是佛菩萨名号多,现在幢也是佛菩萨名号多。
『种种无量皆殊好,以此庄严诸佛土』,前面都是讲「普散十方诸国土,供养一切大德尊」,这个地方句子不一样了,「种种无量皆殊好」,用这个来庄严佛国土。「佛土」就是有佛法的地区,也就是佛教在这个地区推行,在这个地区教化,而这个地区的众生对佛法的爱好,对佛法的欢喜,认真努力学习。就像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,「佛所行处,靡不蒙化」。佛所行处,我们在讲《无量寿经》的时候,跟诸位介绍得很明白,就是佛陀教育普及的处所。佛陀教育推行的地区,这叫佛所行处,这个地方都得到佛菩萨的教化。
我们知道世尊给我们留下的经典非常丰富,内容可以说把我们这个世间方方面面的学术,全部包括在其中。我们今天为了方便给大家介绍,只提出几个重点、纲要。譬如有人问我们,佛教经典里面讲些什么?我们要有能力通权达变。古大德所说的意思要懂,言语不能用,用了现在人听了叫莫名其妙,他听不懂。你说佛法讲心性,佛法讲唯识,佛法讲法性,没错!但是人听不懂。必须要变通,现在社会迫切需要的是什么,给他讲他立刻就接受,他兴趣就生起来了。现在这个社会,是有史以来动荡不安到很严重的状态了,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的人是愈来愈多。所以,现前社会极需要的是安定、和谐。
佛教教的是什么?伦理的教育,道德的教育,因果的教育。这个对於我们现前社会回归到安定和平,那就大有帮助了。这是不是佛经上说的?是的!佛常常讲。哪部经上不讲这些问题?讲到高深的,佛经里头有哲学、有科学,绝不亚於现前社会上所学习的这些学问。佛陀在世所说的,可以说比起现代哲学、科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非常可惜的是社会一般大众把它看成宗教,提到宗教,就联想到它是迷信,它不合科学,使人就想到这些。不敢去涉猎,不敢去接近,这个非常可惜。所以这么好的学问,这么样好的社会教育,迫切需要真正热心人士通达经教,这个经教是讲经典教育,来帮助社会大众重新认识。
佛教就算是依外国人的说法,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到今年二千五百五十一年。至於佛灭度的年代有很多种讲法,我知道差不多就有六、七种,差距很大。中国过去这些老和尚,像印光大师、虚云老和尚这些大德们,他们所用的,都说是世尊灭度到现在已经三千多年,今年好像是三千零三十四年,还是三十五年。跟外国人说的相差几乎五、六百年,到底哪个正确?实在讲很多讲法都有根据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?我们可以说印度人不重视历史,不重视年代,不像中国人,中国人对年代非常重视,所以中国的历史相当的完整。这些实在讲并不很重要,重要真的是这五个科目,就是伦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、智慧的教育(智慧教育就是哲学,佛经里面讲的般若)、科学的教育,我们为现代人介绍。
古大德是按照佛的经典把它分为五个阶段,也就是说世尊一生教学的五个大单元,第一个是华严。可是《华严》现在有很多人不承认,因为《华严经》不是在人世间讲的,没人看见,也没人听过。《华严》是怎么回事情?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在定中讲的。那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,谁知道他在那里讲经!时间并不长,在经上跟我们讲二七日中,二七十四天,也有人说三七,那三七二十一天,不长,讲这么大分量的经。什么人能够听?法身菩萨。那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有许多六道里面的众生,甚至於还有些鬼神,我们看到杂神看得很多,海神、山神、树神,他们怎么能参加华严法会?这个我们要晓得。
许多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在《华严经》上讲,初住以上到等觉四十一个阶级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们应化在十法界,应化在六道,甚至於应化在鬼道里面,地狱道里面作鬼王,实际上他们是法身菩萨。所以《华严经》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是对凡夫说的,也不是对阿罗汉说的,甚至於权教菩萨都没有分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有这些人,数量很多,你就晓得,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虽然是众生的身、鬼王身,山神、树神,是这种身,实际上他们是法身菩萨,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们有这个能力,能参与释迦牟尼佛自性大定当中的法会。
这部经讲什么?世尊成佛之后,他所见到的法界完全是真实的,不是虚幻的。十法界六道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这是真的,一真法界,不思议解脱境界,给我们讲这些。佛出定之后,这个法会圆满出定之后,看看地球上这些众生的根性,没有这种智慧、没有能力接受这个大法,这个大法是佛境界。怎么办?看看这些众生,办学!从哪里办起?从幼稚园办起,办小学、办中学、办大学,到最后办研究所,研究所里面的学生才能学《华严》。
所以第二个大单元阿含,阿含是小学;第三个单元方等,方等好比是中学;第四个单元般若,般若好比是大学,而般若的时间最长,讲了二十二年。诸位要晓得,佛当年住世讲经一共是四十九年,般若讲了二十二年,等於说他老人家住世讲经占一半的时间。我们就知道,般若是世尊一生教化的重点。般若是什么?般若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佛经哲学。其实佛经哲学是部部经典都有哲学,般若是纯粹的哲学,真的是讲智慧,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。第五个单元法华、涅盘,那是研究所。所以《法华经》的境界跟《华严》是通的。世尊用这个方法帮助不同根性的众生,一生当中都能有成就。这是讲五时说法,五个阶段。
我们了解这些都叫做善巧方便,他给我们开了这个例子,给我们这些启示。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,你要懂得怎么样去活学活用,才真正能够利益当前社会大众,让他们生欢喜心,让他们喜爱。佛没有定法可说,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可以示现,千变万化。这个我们在《华严》看得太多了,这首偈子说「种种无量皆殊好」,方式无量无边。但是它的目标是一个,方向是一个,那就是要帮助世间人回归自性,这是佛陀教育。自性是什么?就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都有!现在迷失了。帮助你回过头来,把你自性里面种种无量的智慧德相全部恢复出来,佛陀的教育就圆满了。可是恢复是你自己,佛帮不上忙;佛要帮得上忙,那我们就不必学习了,佛帮我们。帮不上,是你自己迷,还要自己觉悟,所谓「解铃还需系铃人」。佛能对我们帮助的,前面一段讲,开示,这是佛帮上忙的,就是教学。后面那是自己的事情,悟入,我听了佛的教诲要觉悟,觉悟佛没法子帮你忙,是你自己的事情。你要觉悟,觉悟之后你要契入,什么叫契入?你真正把它做到。
大乘教里面,你看用四大菩萨表法,地藏、观音、文殊、普贤。给诸位说,这四大菩萨不是四个人,你把他认为是四个人你就看错了,那就搞成宗教、搞成迷信了,它是四个科目。地藏菩萨所代表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伦理道德,就这个科目。这个科目里头中心课题是「孝亲尊师」,所以《地藏经》是佛门孝经。大乘佛法从哪里学起?从《地藏》学起。我在过去这么多年里面,凡是新的道场建立,请我讲经,我都讲《地藏经》,为什么?因为你有地,你有道场了,用《地藏经》来祝贺你。
观世音菩萨代表什么?代表慈悲,这是道德里面的核心。宇宙之间真的像江本胜博士的实验,他告诉我,好像整个宇宙的核心就是爱。他说爱跟感恩这个讯息,他做十几万次的实验,结晶都非常美,没有其他的讯息能够超过它。所以他说这个恐怕是宇宙的核心。我说没错。你看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化众生教什么?没有别的,就这一个字。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育教什么?父子有亲,五伦里头头一条,那是根。亲是什么?亲爱!父子亲爱是天性,不是学来的。你看小孩初生的时候,父母对他的爱护,对他的关怀照顾无微不至,什么人教他的?没有。为什么原因你要这么样子照顾他?也没有,无条件的,这是天性。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这个样子,这是自性性德的流露。圣人看出来了,就怕他长大会学坏,教就很重要,从小要教。教育的目的,就是这种亲爱如何能够永远保持而不要变质,这是教育头一个问题。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自度,自利自度。
教育第二个目的,就是把这个爱发扬光大,能够扩展到爱家庭、爱家族、爱你的邻里乡党,我居住的这个地方,爱社会、爱国家,最后推展到爱一切众生。我们看所有中国、外国圣贤教育几乎都是这么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。我们看犹太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,「神爱世人,上帝爱世人」;《古兰经》里面「真主是普慈、特慈的」,普是普遍,特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玄妙。实在讲普慈特慈就是佛门里面讲的大慈大悲,怎么不一样!爱是你的自性,是你的性德,每个人都有。只有迷惑颠倒他把自性失掉,爱心没有了,爱变成什么?变成自私自利,错了,自私自利就造无量的罪业,变成什么?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三途,你说可不可怜!大慈大悲这是佛的境界。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正确的,一点都没错。
你有圆满的爱心,你有无边际的爱心,只要你一念觉它就现前,自私自利就变成大慈大悲,就变成普慈特慈;一念迷了,它就变成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。众生迷得太久,迷的时间太长,自性里面虽有,他不知道。佛菩萨是已经觉悟的人,他来帮助我们,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;告诉我们自己要觉悟,觉悟就回头了。觉悟,转烦恼为菩提,不觉的人,转菩提为烦恼;觉悟的人,转生死为涅盘,不觉悟的人,转涅盘为生死。所以佛给我们讲,凡圣没有差别,就是一念觉迷。迷了,苦!太苦了。所以不能再走迷惑颠倒的路子,要向觉道上去走,觉道就是成佛之道。
我们是凡夫,业障习气很重,这个路怎么走法?所以佛教初学持戒。戒律里面有两大类,一个是叫止持,止是禁止,你不可以做的,属於什么?一切不善的心行。另外一类叫作持,你必须要做的,一切善的心行。善,你要去做,你不做就犯戒了;恶的要禁止,你不止就犯戒了,这是戒律把它归为两大类。杀生、偷盗、邪淫,这不善的,决定要禁止;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这是善的,你一定要做,你要是不做那叫破戒。换句话说,戒律帮助初学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,我们走成佛之道,走回归自性之道,一定要从这里做起。
戒律条目很多,我们从哪条做起?这是因人而异,你必须要晓得,你哪个烦恼最重你就从那里做起。最重的烦恼你能把它改过来,其他的就轻而易举,就容易了。譬如你最重贪,佛就叫你修布施,布施是对治贪的。贪里面有很多,有人贪财、有人贪色、有人贪名,不一样,哪个重你就在哪里下手。如果你的贪心里头贪财,对财看得很重,你就修财布施;名利看得重,你就把名利放下。总是从自己最严重的烦恼去改起,改过。习气重、懒惰、懈怠都是严重的障碍,真正要发愤,要用方法对治自己的毛病。
所以后来古大德建丛林,提倡在一起共修。佛陀在世没有,为什么?每个人都知道自动自爱,不需要别人督促。到后来人的毛病太重,自己一个人提不起精神,提倡什么?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,互相勉励,这个方法是好。所以住,住广单,十几个人住一个大房子,早晨两点钟起来,你就不能不起来,大家起来,你一定要起来。这把你懒散的毛病改过来。一个人住一个寮房,要想成就不容易,这是真的;大众在一起,就容易多了,就是依众靠众来把我们毛病习气断除掉,从这里下手。好,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休息几分钟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我们再接著看下一首偈,第十七首:
【种种杂宝庄严盖。众妙缯幡共垂饰。摩尼宝铎演佛音。执持供养诸如来。】
前面讲幢,这个地方讲到『盖』,讲到『幡』,讲到『铎』,这是上课时候摇的铃。从这两首偈我们就能够明显的体会到,佛菩萨教学的活泼,佛菩萨教学的契机。这些种种,经上讲的是『杂宝庄严』,讲的是光彩灿烂,这些形容词,有没有在形式上这些必要?有。决定不是自己需要,而是用艺术表演来接引大众。这些艺术表演展示教学的成果,这些成果能够移风转俗,这就很有必要。我们如果多想想,现代的社会为什么这么乱?你看看现代文艺表演的内容是什么?像经上讲的这光彩灿烂、众宝严饰,现在都做到了。舞台上的设计,确实非常之豪华,光彩夺目。表演的内容,是暴力、是色情,跟伦理道德恰恰是相反的,它的目的是把众生迷惑颠倒那些烦恼都引发出来。烦恼是什么?贪瞋痴慢,唯恐你没有贪瞋痴慢,把你引发出来。
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,天天在引诱你,把你的虚荣心不断向上提,让你感觉到唯恐追不上时代。譬如你做件衣服很时髦的,过几个月,新的款式出来,这个不时髦了,你看还没有穿几次就穿不出去,又要做新的。每天忙忙碌碌到处赚钱,赚的钱统统去供养这些魔王,那些设计师都是魔王。你的生活过得多辛苦!这就是什么?你禁不起诱惑。我遇到一些同修,我说这件衣服很好,至少可以穿十年。他笑笑,不行。为什么?过时了,穿出去人家笑死了。「这样的话,笑死是他死,你没死。」那你就可以不在乎他,你照样可以穿出去,你就不受这些物质的诱惑了。你家里东西,譬如说电器,一个电冰箱好好去用它,爱惜用它,至少也可以用十年。他想想也有道理。衣服保存得很好,十年还像是新的一样。我穿的衣服,现在所穿的差不多都是十年以上。过去我跟李老师,李老师一套中山装,是他的大礼服,他告诉我穿了三十多年,也没有人笑他。不是别人笑你,是你自己笑话你自己,这就错了。
道场的庄严是接引大众的,美仑美奂,这是有必要的,不要认为这是浪费,有它的效果存在。譬如我们去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的活动,活动只有三天,破费不少,有没有必要?有,它影响到整个世界。我们两个主题,确实圆满达到我们的目标,告诉全世界的人「宗教可以团结,人民可以教得好的」。在这次展览当中,真正达到告诉世界人的目的。所以小的活动,地区性的,也告诉这一个地区教学的成果。成果从哪里看?从你教学对象那边去看。你看看学生、儿童,气质有没有转变?像我们在国内汤池办的中心,我们的目标是希望用这个小镇来做和谐社会的榜样。我们办很多活动,在活动当中,让大家能看到这个小镇是不是比以往和谐?是不是比去年更和谐?成绩展览会!你说没有必要吗?其他地区要求我们去做报告、去做展览,都是好事情,把我们的教学成绩、效果逐渐扩大,希望其他的乡镇也能照这个模式去做。这个样子社会和谐、国家的和谐、世界的和谐,才能实现。
我们再看佛经上,你看佛经上这种种描述,它对这个重视。如果讲修行,这些都没有必要,修行人的生活非常简单,非常朴实,哪里会有这些「种种杂宝庄严」?没有。我们用这个拿来供养诸如来,如来要不要?不要。告诉诸位,如来也很欢喜接受,为什么?你要多去想想,接引众生需要这个。大乘教里常讲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,这种方式是社会大众最容易接受的。所以佛教自古以来的教学著重於艺术,艺术化,世间人提出这个口号时间不长,我们佛门两千年前就落实了,就把艺术化落实了。你看寺院道场建筑得金碧辉煌,殿堂里面的一切陈设,真是像经典里面所说的灿烂、辉煌大舞台。修行人、出家人过的生活,你去看看方丈寮,住持方丈他是一个人住一个房间,多大?叫方丈,一丈见方。你才晓得,一丈见方,大概里面有一个床铺、一个桌子,就没有了,就那么一点大的地方。
这个诸位要知道,中国古时候的尺,度量衡比我们现在的短。大概古时候一个方丈,相当现在四个平方米,他住那么大的房间。大众?大众住广单,通铺,至少都是二、三十个人住一个房间,生活非常简朴。那你就晓得,寺院建得那么庄严,殿堂那么样的华丽,那是接引大众的,那是舞台,演员的生活很清苦。这就是不二法门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自己又不忘本,又不会舍弃戒定慧。所以那不是自己享受的,自己如果一享受肯定堕落。寺院里面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只要居住在寺院共同学习、修行,规矩严格,一点都不会放松。教学,教学有外面大众,主要是要接引外面大众。现在我们的教学也走上了现代化,现代最进步的教学方式是把佛法送到你的家庭,你就方便了。在这个时代所谓是分秒必争,你哪有时间到道场来学习?在家里就方便。
照目前科技的趋势,我的估计三年,三年之后会把教学送到你的手掌心,不是在家庭。也就是网路跟电视的接收画面的小机器,就像火柴盒那么大,你可以放在身上,随时拿在手上。无论在什么场所,频道一打开你就能接收,你能看到画面,你能听到声音。资讯愈来愈发达,这些机器我都见过,已经开发出来了,现在还没有普遍流通。将来可能是一个手机,它又是电视机,又是照相机,又是通讯电话,还有什么电子信箱,统统在一个机器上,很小,随身携带。这是五十年前的人作梦都想像不到的。
科技发展到这么进步,我们的教学要跟上,首先我们德行要跟上,智慧要跟上,善巧方便要跟上,能吗?能。为什么?这些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只要你依照世尊的教诲去做,没有办不到的。世尊教我们好学,这个很重要,不要执著。好学如果执著,你不开智慧,你能够学到很多常识,有丰富的常识,不开智慧;如果好学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,开智慧。你会真正做到,纵然不能像古人那样一闻千悟,你至少可以做到闻一知十,闻一知百,你有这个能力。而且有能力在一切诸法当中触类旁通,这就是智慧开了,从来没有接触过的,一接触统统通达,什么障碍都没有。譬如经教,你没有学过的,没有接触过的,偶然之间一接触就一点障碍都没有。佛经如是,所有一切宗教经典也如是,世间所有一切学术亦如是,这叫开悟了。如果遇到还觉得很困难,你没有开悟;开悟是一切障碍都通达了,这真正叫做「种种杂宝庄严」。
「盖」是伞盖,它的作用是防止污染,防灰尘的,我们今天讲环保,防止污染。也是表法的,最重要的是什么?精神的污染,心理的污染。这个污染是些什么?禁不起诱惑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就起心动念,烦恼就生起来了,这个烦恼是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,这个东西生起来。盖是防染、防止,那你就晓得,这个盖是什么?这个盖是戒定慧,这个盖是圣贤教诲,这个盖是文殊十波罗蜜,普贤十大愿王,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这是盖。你要有了这么多盖,「种种杂宝庄严盖」,你有了这么多,你就不会再受世间一切善或不善的染污。善尚且不为它所动,不善就更不必说了,取这个意思。
『摩尼宝铎』,铎是铃铛,摇的铃,钟一类的。在从前,我们以前上学,上课的时候打铃、摇铃,有个工友摇铃。现在好像没有了,现在用电铃,从前摇铃,那就是铎。摇铃代表上课,『演佛音』,这就是上课。你看它有「演」,演是什么?身教。所以你要教人,这个范围非常广泛,你在家里教儿女,你在学校教学生,你在公司行号,教你的部属,教你的同事,都是在教。怎么教法?以身作则。你自己要做到,你做不到,怎么能教人?教学确实一个阶段有一个重点,我希望在今年,我们的道场、我们的同学,在电视机面前的同学,在网路上的同学,我们要很认真努力改过自新。
过失里面最严重的是贪瞋痴,这三毒烦恼。我们要学习顺境里面不起贪恋,逆境里面不生瞋恚,这一点尤其重要。为什么?瞋恚是地狱的因,我们能学著,能忍受,一切众生做最严重的不善,我们也不会发脾气,也不生气。好处是什么?不作地狱因,这个功德就大。如果忍受不了,看到不合自己意思的,心里就不舒服,就要发脾气。愤怒、怨恨,我们常说,说了几十年,别人的伤害只有三分,对自己的伤害七分。如果对方是个有很高修养的人,你丝毫都伤害他不了,为什么?你这拳打进去,他没有应,打空了,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,你对他毫没有影响。对自己的伤害那就是百分之百,太严重了,打不到的时候,回弹,还是自己回收。所以你要是多想想这个道理,你才晓得它的严重性、可怕性。为什么去造这种业?我们只记住别人的好处,不要去记别人的过失,要肯定人性本善,要肯定人人是好人,这个对自己的利益无量无边。
普贤菩萨教我们「礼敬诸佛,广修供养」,这里面包括什么?包括无恶不作的众生,对他要礼敬。为什么?他种种不善,种种恶作是习性,不是本性,他本性是善的,他本来是佛,我们对他的性德要尊敬。那不善?不善就是你看称赞如来,称赞不是诸佛,是如来。如来什么意思?如来是自性。他所作所为跟自性相应的、是好的,称赞,与自性不相应的,不赞叹;但是你看礼敬要、供养要。礼敬跟供养是平等的,只有赞叹里面有差别,也就是隐恶扬善,中国古人教导我们的,我们的社会就会好。这种教育是爱的教育,时间久了他会受感动,他真正回头,他会改过自新,他会对你很感激,真的,你的教诲很容易接受。
如果处处是责备人、批评人,所以说人爱面子,明知道自己错了,也不承认,也跟你反驳,你的教育效果完全没达到。不但没达到,很可能跟人结冤仇,这个冤仇会伤害你。他对你的毁谤、侮辱、陷害是花报,果报,来世这个冤仇会加深,冤冤相报没完没了。这是世出世间圣贤,都常常警告我们不可以做。人与人之间,人与万物之间,最好的、最善的是付出你真诚的爱心。现前无论造作什么样的恶业都不怕,你都不要放在心上,你要有信心他会回头。他回头,那是大善,中国古谚语所谓「浪子回头金不换」,那是真正善人,大善。你能把一个恶人帮助他变成善人,把坏人帮助他变成好人,把迷惑颠倒的人帮助他回到觉悟的人,这是无量的功德。你要晓得你帮助他一个人,其实不止一个,你这个教学教化的理念、方法、效果,影响多大!
在同时代的影响层面,多少人听到、看到,向你学习;在时间上,影响久远。佛法讲的功德是从这里看的,虽然你是专门教一个人、一桩事,影响不可思议。善的影响如是,反过来恶的影响亦如是。懂得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那我们就晓得,像佛菩萨所教的,只管向善的这方面去做;决定要放下所有一切负面、不善的,决定要放下。时时刻刻有高度的警觉心,对自己、对别人、对社会、对一切众生,决定不能有一个不善的念头。不善的念头尚且没有,哪里有不善的行为?这样做我们才能够反璞归真,才能够回归自性,回归自性就本来是佛,这个道理要懂。不是浅显的懂,要有深度的理解,然后你才有坚定的信心,排除外面所有一切的障碍,勇猛精进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决定成就。现前的苦难要受,如果说是不肯吃苦,那你就不能成就。
世尊灭度的时候,弟子们很多,想到一个问题,世尊在世,我们依他为老师。他老人家过世了,不在世了,我们依谁为老师?同学们把这个意思告诉阿难,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。佛陀告诉阿难就是告诉我们后世所有的佛弟子,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。这个两条你没有,你就没有老师,没有老师是盲修瞎练,古今中外,盲修瞎练说有成就,还没听到一个!这就是我初学佛的时候,章嘉大师对我真的是反覆叮咛,「戒律重要」。我们在年轻时候对这椿事情疏忽了,还自以为聪明,甚至於还认为老师年岁大了,头脑糊涂,跟不上时代,因为现在不是讲有代沟吗?都自以为聪明。
你看老师对我们这样严重的错误,从来没有斥责我们,没有用教训的口吻来对我,并没有说我们这个观念错误,没有。只是常常有机会,他带著笑容轻描淡写的,戒律很重要。多半是我离开的时候,离开他一定会送我到门口,会说这句话。所以这句话我听了几十遍,印象非常深刻。到他老人家圆寂,才想到为什么常常提到这句话?这句话用意在哪里?我想了两个多星期,真的想通了。佛家的戒律,决定不能够跟儒家的礼平等看待,我们是平等看待。儒家这是世间法,世间法过了一个时代,不适用了要修改;像法律一样,法律是世间法,你看过几年又要修订一下。戒定慧是出世间法,换句话说,出世间法是凡圣的标准,不能修改的,一修改你就不能超凡入圣,我想通这一点。虽然没有得老师印证,想想大概没有想错,这样回过头来,才去看戒律的书。
在从前不看,认为戒律是什么?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人的生活的规范。我们是中国,他是印度,我们生活完全不一样,时间又相去三千年,怎么能适用在现在?这个观念产生严重障碍。所以我非常感谢老师,如果他不是这个手法,我们一辈子搞什么?搞佛学,而不是学佛。对佛的经典这些理论、方法非常羡慕,学这个东西,戒丢掉,不要了。没有戒,就是佛学,有戒律是学佛,学佛才能成佛。搞佛学,顶多去搞几个博士学位,搞世间名闻利养,自己的烦恼习气断不掉,了生死出三界永远没分。使我想到老师对我教学的方法,那种善巧方便产生很大的效果。
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傲慢的习气,不服输,我也很有辩才,跟人家辩论往往我都会占上风。袁了凡的毛病,我统统都有,所以读《了凡四训》给我是当头一棒,他的毛病我全都有,他的好处有很多我没有。章嘉大师他对我很了解,他对我真是很随顺。好在我有个长处,就是尊师重道,而老师对我是这样的柔和,不是用刚强强迫的手段来对付我。既使在李老师会下的十年,老师对我严厉的时间很少,十年当中大概只有二、三次来教训。那二、三次,在我想他是听了别人的话,我自己并没有犯过失,别人在他面前告状的。他关起门问我,你有没有?在一般状况之下,他对我都非常柔和,所以我们感恩。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,众生刚强难化,跟过去不一样。过去可以用命令式的,责备,甚至於打骂教育;现在不行,现在你要这样做的话是侵犯人权。现在全世界人权高涨,侵犯人权你要受法律处分,好意也不行,人家不懂你什么好意坏意,只知道你的行为侵犯人权。所以,现在人的福报不像从前,没有从前人福报那么大,这个要晓得。
规过劝善,一定要懂得察言观色,他能不能接受?不能接受立刻就要中止。甚至於有人向你请教的,不是诚意,是个客套。早年我遇到一位同学,也是很出名的法师,他讲经我去听,下台的时候很客气向我问讯,问我「我讲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,你要给我批评」。我以为他很诚意,我就刚刚好要想他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的地方。我的话还没说完,他脸色就变了,我赶快说不错,讲得很好。不能接受,说请你来指教,客气话,你不可以真说,以后我就懂得了。不是桩容易事情。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维系和谐,和睦相处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和是性德里头最重要的大德,一个是爱,一个是和。中国古人常常讲「和为贵」,前面三个字是「礼之用,和为贵」。
传统教学里面,是以礼来修正我们言语、造作的行为,讲守礼。佛教就是戒,戒律是对治我们身口;经论是纠正我们错误的思想,错误的见解,所以经律论它的功效是如此。戒律,修身的,口业是属於身,修身口的;经论是修正思想,修正意念,思想见解,这是教学阶段它的作用。到你开悟的时候,那它是另外一个作用,到你开悟,经律论三藏是给你印证的标准。你是不是真的觉悟?是不是真的佛知佛见?你看看经论上,经论上所说的跟你自己想法、看法完全是相同的,你的觉悟是正确的,没有错误。觉悟之后,你的言论、你身体的造作跟戒律完全相同,这证明你是真正彻悟,大彻大悟。然后你就晓得,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他们的思想见解就是戒律。佛佛道同,觉悟了一定是相同的,没有两样。他们的言语、造作决定是戒律,所以说戒律是性德,行为上的性德,起心动念那是思惟上的性德。明心见性不是别的,性德显露。
由此可知,我们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提到,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与性德相应,所有一切不善决定是跟性德相违背。跟性德相违背的,你要晓得那是六道三途的业因,与性德相应的决定是菩提涅盘的业因。明白这个道理,肯定这个事实,我们对於圣贤教诲才毫无疑惑的全盘接受,依教奉行。在学习过程当中,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,一定是欢欢喜喜的通过,决定不会受它障碍。这就是真正『执持供养诸如来』,这个「如来」,他没有说供养诸佛,他用如来,供养我们自己的本性。是供养自性如来、自性弥陀、自性释迦、自性毗卢遮那佛,不是外面的。净宗古大德常讲的,「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」,弥陀有没有?有。净土有没有?有。不离开自性,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供养诸佛如来不要忘记自性,供养一切众生也不要忘记自性,为什么?众生是自性众生,娑婆也是唯心娑婆。你慢慢的对佛法不可思议的这些处所渐渐就能够会通、会契入。好,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手出广供」,第十六首偈看起:
【又放光明幢庄严。其幢绚焕备众色。种种无量皆殊好。以此庄严诸佛土。】
这首偈是说到幡幢,这些都是属於旗帜。在古时候它的作用,是道场里面讲经教学用这个来告示大众。幢是圆形的,当中是空的,有点像现在飞机场的风筒一样。机场风筒它前后大小不一样,幢前后大小相同。在古时候我们知道寺院都有旗杆,那个旗杆不是升国旗用的,旗杆是讯号。如果你看到今天旗杆上升上去的是幢,圆形的,像风筒一样,你看到幢,你就晓得今天道场上讲经,喜欢听经的人他自然就来了。如果悬的是幡,幡是扁的,幡跟幢都是很长形的,风吹飘起来也很好看,扁形的。幡一般是做法会,幢一定讲经、上课、教学,所以它表这个意思。
在过去,我们要晓得佛法自始至终是师道,师道都非常谦虚,决定不拉信徒,没有这个道理。那我们讲经,怎样接引大众来听经?就用这个方法。所以是告诉你,你喜欢听经,自动就来了,没有人去劝你。现在一般都市里面的寺庙,都市都是高楼,纵然有旗杆,悬上幡幢一般人也看不见。现在比从前进步,现在可以在报纸登广告,可以在电视、广播里面放广告节目,让大家知道这些讯息。幢的颜色很多,色彩也不一样,这些就没有个固定的表法,没有固定的。大概就是经论里面的性质,经论里面的内容,看幡幢的颜色,晓得今天道场的活动是什么样的性质,什么样的内容,由这个来显示出来。这是在从前一般信众都很熟悉,都知道。可是这种方法,至少大概也有一百年,没有再用这些东西。所以不但社会大众对这个生疏,就是学佛,甚至於出家人对这个也生疏了。
现在幡幢多半在佛堂里面,我们常常看到佛像两边悬幡,佛堂前面的柱子跟柱子当中悬幢,都已经不是挂在旗杆上,而是放在佛堂里面做一种装饰,庄严具。幢,在中国的寺院,内地大寺院还能看见,一般的寺院看不到了;幡有,常常看到,幢很少有。可是我们在日本,日本一般寺庙里面,幡幢还很普遍,你都能够看到,甚至於罗网,经上讲的罗网在日本能看到。罗网是用铜丝编的,保护梁柱,就是屋梁,因为这些梁都是艺术品,所谓雕梁画栋,都是高度艺术品。怕鸟在那里蓄窝,把艺术品破坏,所以前面用铜的网把它包起来,鸟就不能进去,也相当的壮观。它的作用要了解,都是属於保护,我们今天讲保护艺术珍品。这首偈子讲『又放光明幢庄严,其幢绚焕备众色』,「绚焕」是形容词,是讲光彩灿烂,当然也是属於高等的艺术品。
从寺院里面这些设施,我们就能够体会到,佛法对於大众传播介绍,在古代已经走向艺术化,它不是呆板的,活活泼泼。那么遵守老师的教诲,老师谦虚,不敢为人师,师太尊重了,不敢称。谁有资格做人的老师?可以说除佛之外,菩萨都不敢,菩萨都是学生。谁敢为人师?自己德行、学术到这个境界之后,不能不传人,不能不教人,你要是不传人、不教人,你对不起上一代。道一定要有人代代承传,广利众生,这是正确的。承传又不能招生,这佛法里头不许可的。中国古时候私塾老师不敢招生的,招生人家会骂他,你太狂妄了,你有多大本事,你敢招收学生。所以学生怎么来的?必须是学生介绍学生。我们跟这个老师学,老师教得不错,我们还有很多朋友给他介绍,不妨来听听试试看,是同学们介绍的。还有就用这些表演的方式,幡幢都是介绍,让你自动的来。这个老师,「我没有能力教你,你自己来的,不是我叫你来的」,这就好说话多了。我不敢叫你来,是你自动来的。
从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态度,所以我们做弟子的人,有为老师介绍学生的责任。我们遇到这样的好老师,有真正好的同学,好学,有这个能力,我们也尽量的介绍。介绍成就了,我们看到非常欢喜,所以多半学生来源是从这儿来的。这种方式我们感到非常之好,为什么?做人头一个就要学谦虚,所以这个方式也应该代代相传。现在用刊登广告未尝不是个好方法,广告、通知代替了幡幢。你看寺院道场有活动,都给信徒发通知,用邮件发通知,现在可以用传真、用电子信箱来发通知,告诉你这个讯息。你有时间,欢喜,欢迎你来参加;没有时间,觉得没有必要,你可以不来,没有一丝毫勉强。这是什么?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尊重。老师教学教我们这些礼节、规矩,他自己本身一定要给我们做示范,要给我们做模范。
从经文里面,我们知道幡幢众多,不止一种,这也就是说明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。像《华严》这个大经,幢一定是非常壮观的,让人家远远看到就晓得今天道场讲《华严经》,开华严班;讲《法华》、讲《楞严》,都是大经。小部经也不例外,从幡幢的色彩,所绣的花纹,也有幡幢上绣上经题,幢幡上放著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肯定是讲《华严》。如果说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、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它把经题绣上去。现在我们看到幡幢,已经不是这个作用了,我们看到什么?看到里面绣的是佛菩萨的名号,幡是佛菩萨名号多,现在幢也是佛菩萨名号多。
『种种无量皆殊好,以此庄严诸佛土』,前面都是讲「普散十方诸国土,供养一切大德尊」,这个地方句子不一样了,「种种无量皆殊好」,用这个来庄严佛国土。「佛土」就是有佛法的地区,也就是佛教在这个地区推行,在这个地区教化,而这个地区的众生对佛法的爱好,对佛法的欢喜,认真努力学习。就像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,「佛所行处,靡不蒙化」。佛所行处,我们在讲《无量寿经》的时候,跟诸位介绍得很明白,就是佛陀教育普及的处所。佛陀教育推行的地区,这叫佛所行处,这个地方都得到佛菩萨的教化。
我们知道世尊给我们留下的经典非常丰富,内容可以说把我们这个世间方方面面的学术,全部包括在其中。我们今天为了方便给大家介绍,只提出几个重点、纲要。譬如有人问我们,佛教经典里面讲些什么?我们要有能力通权达变。古大德所说的意思要懂,言语不能用,用了现在人听了叫莫名其妙,他听不懂。你说佛法讲心性,佛法讲唯识,佛法讲法性,没错!但是人听不懂。必须要变通,现在社会迫切需要的是什么,给他讲他立刻就接受,他兴趣就生起来了。现在这个社会,是有史以来动荡不安到很严重的状态了,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的人是愈来愈多。所以,现前社会极需要的是安定、和谐。
佛教教的是什么?伦理的教育,道德的教育,因果的教育。这个对於我们现前社会回归到安定和平,那就大有帮助了。这是不是佛经上说的?是的!佛常常讲。哪部经上不讲这些问题?讲到高深的,佛经里头有哲学、有科学,绝不亚於现前社会上所学习的这些学问。佛陀在世所说的,可以说比起现代哲学、科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非常可惜的是社会一般大众把它看成宗教,提到宗教,就联想到它是迷信,它不合科学,使人就想到这些。不敢去涉猎,不敢去接近,这个非常可惜。所以这么好的学问,这么样好的社会教育,迫切需要真正热心人士通达经教,这个经教是讲经典教育,来帮助社会大众重新认识。
佛教就算是依外国人的说法,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到今年二千五百五十一年。至於佛灭度的年代有很多种讲法,我知道差不多就有六、七种,差距很大。中国过去这些老和尚,像印光大师、虚云老和尚这些大德们,他们所用的,都说是世尊灭度到现在已经三千多年,今年好像是三千零三十四年,还是三十五年。跟外国人说的相差几乎五、六百年,到底哪个正确?实在讲很多讲法都有根据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?我们可以说印度人不重视历史,不重视年代,不像中国人,中国人对年代非常重视,所以中国的历史相当的完整。这些实在讲并不很重要,重要真的是这五个科目,就是伦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、智慧的教育(智慧教育就是哲学,佛经里面讲的般若)、科学的教育,我们为现代人介绍。
古大德是按照佛的经典把它分为五个阶段,也就是说世尊一生教学的五个大单元,第一个是华严。可是《华严》现在有很多人不承认,因为《华严经》不是在人世间讲的,没人看见,也没人听过。《华严》是怎么回事情?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在定中讲的。那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,谁知道他在那里讲经!时间并不长,在经上跟我们讲二七日中,二七十四天,也有人说三七,那三七二十一天,不长,讲这么大分量的经。什么人能够听?法身菩萨。那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有许多六道里面的众生,甚至於还有些鬼神,我们看到杂神看得很多,海神、山神、树神,他们怎么能参加华严法会?这个我们要晓得。
许多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在《华严经》上讲,初住以上到等觉四十一个阶级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们应化在十法界,应化在六道,甚至於应化在鬼道里面,地狱道里面作鬼王,实际上他们是法身菩萨。所以《华严经》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是对凡夫说的,也不是对阿罗汉说的,甚至於权教菩萨都没有分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有这些人,数量很多,你就晓得,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虽然是众生的身、鬼王身,山神、树神,是这种身,实际上他们是法身菩萨,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们有这个能力,能参与释迦牟尼佛自性大定当中的法会。
这部经讲什么?世尊成佛之后,他所见到的法界完全是真实的,不是虚幻的。十法界六道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这是真的,一真法界,不思议解脱境界,给我们讲这些。佛出定之后,这个法会圆满出定之后,看看地球上这些众生的根性,没有这种智慧、没有能力接受这个大法,这个大法是佛境界。怎么办?看看这些众生,办学!从哪里办起?从幼稚园办起,办小学、办中学、办大学,到最后办研究所,研究所里面的学生才能学《华严》。
所以第二个大单元阿含,阿含是小学;第三个单元方等,方等好比是中学;第四个单元般若,般若好比是大学,而般若的时间最长,讲了二十二年。诸位要晓得,佛当年住世讲经一共是四十九年,般若讲了二十二年,等於说他老人家住世讲经占一半的时间。我们就知道,般若是世尊一生教化的重点。般若是什么?般若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佛经哲学。其实佛经哲学是部部经典都有哲学,般若是纯粹的哲学,真的是讲智慧,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。第五个单元法华、涅盘,那是研究所。所以《法华经》的境界跟《华严》是通的。世尊用这个方法帮助不同根性的众生,一生当中都能有成就。这是讲五时说法,五个阶段。
我们了解这些都叫做善巧方便,他给我们开了这个例子,给我们这些启示。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,你要懂得怎么样去活学活用,才真正能够利益当前社会大众,让他们生欢喜心,让他们喜爱。佛没有定法可说,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可以示现,千变万化。这个我们在《华严》看得太多了,这首偈子说「种种无量皆殊好」,方式无量无边。但是它的目标是一个,方向是一个,那就是要帮助世间人回归自性,这是佛陀教育。自性是什么?就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都有!现在迷失了。帮助你回过头来,把你自性里面种种无量的智慧德相全部恢复出来,佛陀的教育就圆满了。可是恢复是你自己,佛帮不上忙;佛要帮得上忙,那我们就不必学习了,佛帮我们。帮不上,是你自己迷,还要自己觉悟,所谓「解铃还需系铃人」。佛能对我们帮助的,前面一段讲,开示,这是佛帮上忙的,就是教学。后面那是自己的事情,悟入,我听了佛的教诲要觉悟,觉悟佛没法子帮你忙,是你自己的事情。你要觉悟,觉悟之后你要契入,什么叫契入?你真正把它做到。
大乘教里面,你看用四大菩萨表法,地藏、观音、文殊、普贤。给诸位说,这四大菩萨不是四个人,你把他认为是四个人你就看错了,那就搞成宗教、搞成迷信了,它是四个科目。地藏菩萨所代表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伦理道德,就这个科目。这个科目里头中心课题是「孝亲尊师」,所以《地藏经》是佛门孝经。大乘佛法从哪里学起?从《地藏》学起。我在过去这么多年里面,凡是新的道场建立,请我讲经,我都讲《地藏经》,为什么?因为你有地,你有道场了,用《地藏经》来祝贺你。
观世音菩萨代表什么?代表慈悲,这是道德里面的核心。宇宙之间真的像江本胜博士的实验,他告诉我,好像整个宇宙的核心就是爱。他说爱跟感恩这个讯息,他做十几万次的实验,结晶都非常美,没有其他的讯息能够超过它。所以他说这个恐怕是宇宙的核心。我说没错。你看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化众生教什么?没有别的,就这一个字。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育教什么?父子有亲,五伦里头头一条,那是根。亲是什么?亲爱!父子亲爱是天性,不是学来的。你看小孩初生的时候,父母对他的爱护,对他的关怀照顾无微不至,什么人教他的?没有。为什么原因你要这么样子照顾他?也没有,无条件的,这是天性。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这个样子,这是自性性德的流露。圣人看出来了,就怕他长大会学坏,教就很重要,从小要教。教育的目的,就是这种亲爱如何能够永远保持而不要变质,这是教育头一个问题。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自度,自利自度。
教育第二个目的,就是把这个爱发扬光大,能够扩展到爱家庭、爱家族、爱你的邻里乡党,我居住的这个地方,爱社会、爱国家,最后推展到爱一切众生。我们看所有中国、外国圣贤教育几乎都是这么一个目标、一个方向。我们看犹太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,「神爱世人,上帝爱世人」;《古兰经》里面「真主是普慈、特慈的」,普是普遍,特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玄妙。实在讲普慈特慈就是佛门里面讲的大慈大悲,怎么不一样!爱是你的自性,是你的性德,每个人都有。只有迷惑颠倒他把自性失掉,爱心没有了,爱变成什么?变成自私自利,错了,自私自利就造无量的罪业,变成什么?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三途,你说可不可怜!大慈大悲这是佛的境界。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正确的,一点都没错。
你有圆满的爱心,你有无边际的爱心,只要你一念觉它就现前,自私自利就变成大慈大悲,就变成普慈特慈;一念迷了,它就变成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。众生迷得太久,迷的时间太长,自性里面虽有,他不知道。佛菩萨是已经觉悟的人,他来帮助我们,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;告诉我们自己要觉悟,觉悟就回头了。觉悟,转烦恼为菩提,不觉的人,转菩提为烦恼;觉悟的人,转生死为涅盘,不觉悟的人,转涅盘为生死。所以佛给我们讲,凡圣没有差别,就是一念觉迷。迷了,苦!太苦了。所以不能再走迷惑颠倒的路子,要向觉道上去走,觉道就是成佛之道。
我们是凡夫,业障习气很重,这个路怎么走法?所以佛教初学持戒。戒律里面有两大类,一个是叫止持,止是禁止,你不可以做的,属於什么?一切不善的心行。另外一类叫作持,你必须要做的,一切善的心行。善,你要去做,你不做就犯戒了;恶的要禁止,你不止就犯戒了,这是戒律把它归为两大类。杀生、偷盗、邪淫,这不善的,决定要禁止;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这是善的,你一定要做,你要是不做那叫破戒。换句话说,戒律帮助初学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,我们走成佛之道,走回归自性之道,一定要从这里做起。
戒律条目很多,我们从哪条做起?这是因人而异,你必须要晓得,你哪个烦恼最重你就从那里做起。最重的烦恼你能把它改过来,其他的就轻而易举,就容易了。譬如你最重贪,佛就叫你修布施,布施是对治贪的。贪里面有很多,有人贪财、有人贪色、有人贪名,不一样,哪个重你就在哪里下手。如果你的贪心里头贪财,对财看得很重,你就修财布施;名利看得重,你就把名利放下。总是从自己最严重的烦恼去改起,改过。习气重、懒惰、懈怠都是严重的障碍,真正要发愤,要用方法对治自己的毛病。
所以后来古大德建丛林,提倡在一起共修。佛陀在世没有,为什么?每个人都知道自动自爱,不需要别人督促。到后来人的毛病太重,自己一个人提不起精神,提倡什么?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,互相勉励,这个方法是好。所以住,住广单,十几个人住一个大房子,早晨两点钟起来,你就不能不起来,大家起来,你一定要起来。这把你懒散的毛病改过来。一个人住一个寮房,要想成就不容易,这是真的;大众在一起,就容易多了,就是依众靠众来把我们毛病习气断除掉,从这里下手。好,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休息几分钟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我们再接著看下一首偈,第十七首:
【种种杂宝庄严盖。众妙缯幡共垂饰。摩尼宝铎演佛音。执持供养诸如来。】
前面讲幢,这个地方讲到『盖』,讲到『幡』,讲到『铎』,这是上课时候摇的铃。从这两首偈我们就能够明显的体会到,佛菩萨教学的活泼,佛菩萨教学的契机。这些种种,经上讲的是『杂宝庄严』,讲的是光彩灿烂,这些形容词,有没有在形式上这些必要?有。决定不是自己需要,而是用艺术表演来接引大众。这些艺术表演展示教学的成果,这些成果能够移风转俗,这就很有必要。我们如果多想想,现代的社会为什么这么乱?你看看现代文艺表演的内容是什么?像经上讲的这光彩灿烂、众宝严饰,现在都做到了。舞台上的设计,确实非常之豪华,光彩夺目。表演的内容,是暴力、是色情,跟伦理道德恰恰是相反的,它的目的是把众生迷惑颠倒那些烦恼都引发出来。烦恼是什么?贪瞋痴慢,唯恐你没有贪瞋痴慢,把你引发出来。
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,天天在引诱你,把你的虚荣心不断向上提,让你感觉到唯恐追不上时代。譬如你做件衣服很时髦的,过几个月,新的款式出来,这个不时髦了,你看还没有穿几次就穿不出去,又要做新的。每天忙忙碌碌到处赚钱,赚的钱统统去供养这些魔王,那些设计师都是魔王。你的生活过得多辛苦!这就是什么?你禁不起诱惑。我遇到一些同修,我说这件衣服很好,至少可以穿十年。他笑笑,不行。为什么?过时了,穿出去人家笑死了。「这样的话,笑死是他死,你没死。」那你就可以不在乎他,你照样可以穿出去,你就不受这些物质的诱惑了。你家里东西,譬如说电器,一个电冰箱好好去用它,爱惜用它,至少也可以用十年。他想想也有道理。衣服保存得很好,十年还像是新的一样。我穿的衣服,现在所穿的差不多都是十年以上。过去我跟李老师,李老师一套中山装,是他的大礼服,他告诉我穿了三十多年,也没有人笑他。不是别人笑你,是你自己笑话你自己,这就错了。
道场的庄严是接引大众的,美仑美奂,这是有必要的,不要认为这是浪费,有它的效果存在。譬如我们去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的活动,活动只有三天,破费不少,有没有必要?有,它影响到整个世界。我们两个主题,确实圆满达到我们的目标,告诉全世界的人「宗教可以团结,人民可以教得好的」。在这次展览当中,真正达到告诉世界人的目的。所以小的活动,地区性的,也告诉这一个地区教学的成果。成果从哪里看?从你教学对象那边去看。你看看学生、儿童,气质有没有转变?像我们在国内汤池办的中心,我们的目标是希望用这个小镇来做和谐社会的榜样。我们办很多活动,在活动当中,让大家能看到这个小镇是不是比以往和谐?是不是比去年更和谐?成绩展览会!你说没有必要吗?其他地区要求我们去做报告、去做展览,都是好事情,把我们的教学成绩、效果逐渐扩大,希望其他的乡镇也能照这个模式去做。这个样子社会和谐、国家的和谐、世界的和谐,才能实现。
我们再看佛经上,你看佛经上这种种描述,它对这个重视。如果讲修行,这些都没有必要,修行人的生活非常简单,非常朴实,哪里会有这些「种种杂宝庄严」?没有。我们用这个拿来供养诸如来,如来要不要?不要。告诉诸位,如来也很欢喜接受,为什么?你要多去想想,接引众生需要这个。大乘教里常讲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,这种方式是社会大众最容易接受的。所以佛教自古以来的教学著重於艺术,艺术化,世间人提出这个口号时间不长,我们佛门两千年前就落实了,就把艺术化落实了。你看寺院道场建筑得金碧辉煌,殿堂里面的一切陈设,真是像经典里面所说的灿烂、辉煌大舞台。修行人、出家人过的生活,你去看看方丈寮,住持方丈他是一个人住一个房间,多大?叫方丈,一丈见方。你才晓得,一丈见方,大概里面有一个床铺、一个桌子,就没有了,就那么一点大的地方。
这个诸位要知道,中国古时候的尺,度量衡比我们现在的短。大概古时候一个方丈,相当现在四个平方米,他住那么大的房间。大众?大众住广单,通铺,至少都是二、三十个人住一个房间,生活非常简朴。那你就晓得,寺院建得那么庄严,殿堂那么样的华丽,那是接引大众的,那是舞台,演员的生活很清苦。这就是不二法门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自己又不忘本,又不会舍弃戒定慧。所以那不是自己享受的,自己如果一享受肯定堕落。寺院里面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只要居住在寺院共同学习、修行,规矩严格,一点都不会放松。教学,教学有外面大众,主要是要接引外面大众。现在我们的教学也走上了现代化,现代最进步的教学方式是把佛法送到你的家庭,你就方便了。在这个时代所谓是分秒必争,你哪有时间到道场来学习?在家里就方便。
照目前科技的趋势,我的估计三年,三年之后会把教学送到你的手掌心,不是在家庭。也就是网路跟电视的接收画面的小机器,就像火柴盒那么大,你可以放在身上,随时拿在手上。无论在什么场所,频道一打开你就能接收,你能看到画面,你能听到声音。资讯愈来愈发达,这些机器我都见过,已经开发出来了,现在还没有普遍流通。将来可能是一个手机,它又是电视机,又是照相机,又是通讯电话,还有什么电子信箱,统统在一个机器上,很小,随身携带。这是五十年前的人作梦都想像不到的。
科技发展到这么进步,我们的教学要跟上,首先我们德行要跟上,智慧要跟上,善巧方便要跟上,能吗?能。为什么?这些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只要你依照世尊的教诲去做,没有办不到的。世尊教我们好学,这个很重要,不要执著。好学如果执著,你不开智慧,你能够学到很多常识,有丰富的常识,不开智慧;如果好学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,开智慧。你会真正做到,纵然不能像古人那样一闻千悟,你至少可以做到闻一知十,闻一知百,你有这个能力。而且有能力在一切诸法当中触类旁通,这就是智慧开了,从来没有接触过的,一接触统统通达,什么障碍都没有。譬如经教,你没有学过的,没有接触过的,偶然之间一接触就一点障碍都没有。佛经如是,所有一切宗教经典也如是,世间所有一切学术亦如是,这叫开悟了。如果遇到还觉得很困难,你没有开悟;开悟是一切障碍都通达了,这真正叫做「种种杂宝庄严」。
「盖」是伞盖,它的作用是防止污染,防灰尘的,我们今天讲环保,防止污染。也是表法的,最重要的是什么?精神的污染,心理的污染。这个污染是些什么?禁不起诱惑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就起心动念,烦恼就生起来了,这个烦恼是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,这个东西生起来。盖是防染、防止,那你就晓得,这个盖是什么?这个盖是戒定慧,这个盖是圣贤教诲,这个盖是文殊十波罗蜜,普贤十大愿王,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这是盖。你要有了这么多盖,「种种杂宝庄严盖」,你有了这么多,你就不会再受世间一切善或不善的染污。善尚且不为它所动,不善就更不必说了,取这个意思。
『摩尼宝铎』,铎是铃铛,摇的铃,钟一类的。在从前,我们以前上学,上课的时候打铃、摇铃,有个工友摇铃。现在好像没有了,现在用电铃,从前摇铃,那就是铎。摇铃代表上课,『演佛音』,这就是上课。你看它有「演」,演是什么?身教。所以你要教人,这个范围非常广泛,你在家里教儿女,你在学校教学生,你在公司行号,教你的部属,教你的同事,都是在教。怎么教法?以身作则。你自己要做到,你做不到,怎么能教人?教学确实一个阶段有一个重点,我希望在今年,我们的道场、我们的同学,在电视机面前的同学,在网路上的同学,我们要很认真努力改过自新。
过失里面最严重的是贪瞋痴,这三毒烦恼。我们要学习顺境里面不起贪恋,逆境里面不生瞋恚,这一点尤其重要。为什么?瞋恚是地狱的因,我们能学著,能忍受,一切众生做最严重的不善,我们也不会发脾气,也不生气。好处是什么?不作地狱因,这个功德就大。如果忍受不了,看到不合自己意思的,心里就不舒服,就要发脾气。愤怒、怨恨,我们常说,说了几十年,别人的伤害只有三分,对自己的伤害七分。如果对方是个有很高修养的人,你丝毫都伤害他不了,为什么?你这拳打进去,他没有应,打空了,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,你对他毫没有影响。对自己的伤害那就是百分之百,太严重了,打不到的时候,回弹,还是自己回收。所以你要是多想想这个道理,你才晓得它的严重性、可怕性。为什么去造这种业?我们只记住别人的好处,不要去记别人的过失,要肯定人性本善,要肯定人人是好人,这个对自己的利益无量无边。
普贤菩萨教我们「礼敬诸佛,广修供养」,这里面包括什么?包括无恶不作的众生,对他要礼敬。为什么?他种种不善,种种恶作是习性,不是本性,他本性是善的,他本来是佛,我们对他的性德要尊敬。那不善?不善就是你看称赞如来,称赞不是诸佛,是如来。如来什么意思?如来是自性。他所作所为跟自性相应的、是好的,称赞,与自性不相应的,不赞叹;但是你看礼敬要、供养要。礼敬跟供养是平等的,只有赞叹里面有差别,也就是隐恶扬善,中国古人教导我们的,我们的社会就会好。这种教育是爱的教育,时间久了他会受感动,他真正回头,他会改过自新,他会对你很感激,真的,你的教诲很容易接受。
如果处处是责备人、批评人,所以说人爱面子,明知道自己错了,也不承认,也跟你反驳,你的教育效果完全没达到。不但没达到,很可能跟人结冤仇,这个冤仇会伤害你。他对你的毁谤、侮辱、陷害是花报,果报,来世这个冤仇会加深,冤冤相报没完没了。这是世出世间圣贤,都常常警告我们不可以做。人与人之间,人与万物之间,最好的、最善的是付出你真诚的爱心。现前无论造作什么样的恶业都不怕,你都不要放在心上,你要有信心他会回头。他回头,那是大善,中国古谚语所谓「浪子回头金不换」,那是真正善人,大善。你能把一个恶人帮助他变成善人,把坏人帮助他变成好人,把迷惑颠倒的人帮助他回到觉悟的人,这是无量的功德。你要晓得你帮助他一个人,其实不止一个,你这个教学教化的理念、方法、效果,影响多大!
在同时代的影响层面,多少人听到、看到,向你学习;在时间上,影响久远。佛法讲的功德是从这里看的,虽然你是专门教一个人、一桩事,影响不可思议。善的影响如是,反过来恶的影响亦如是。懂得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那我们就晓得,像佛菩萨所教的,只管向善的这方面去做;决定要放下所有一切负面、不善的,决定要放下。时时刻刻有高度的警觉心,对自己、对别人、对社会、对一切众生,决定不能有一个不善的念头。不善的念头尚且没有,哪里有不善的行为?这样做我们才能够反璞归真,才能够回归自性,回归自性就本来是佛,这个道理要懂。不是浅显的懂,要有深度的理解,然后你才有坚定的信心,排除外面所有一切的障碍,勇猛精进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决定成就。现前的苦难要受,如果说是不肯吃苦,那你就不能成就。
世尊灭度的时候,弟子们很多,想到一个问题,世尊在世,我们依他为老师。他老人家过世了,不在世了,我们依谁为老师?同学们把这个意思告诉阿难,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。佛陀告诉阿难就是告诉我们后世所有的佛弟子,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。这个两条你没有,你就没有老师,没有老师是盲修瞎练,古今中外,盲修瞎练说有成就,还没听到一个!这就是我初学佛的时候,章嘉大师对我真的是反覆叮咛,「戒律重要」。我们在年轻时候对这椿事情疏忽了,还自以为聪明,甚至於还认为老师年岁大了,头脑糊涂,跟不上时代,因为现在不是讲有代沟吗?都自以为聪明。
你看老师对我们这样严重的错误,从来没有斥责我们,没有用教训的口吻来对我,并没有说我们这个观念错误,没有。只是常常有机会,他带著笑容轻描淡写的,戒律很重要。多半是我离开的时候,离开他一定会送我到门口,会说这句话。所以这句话我听了几十遍,印象非常深刻。到他老人家圆寂,才想到为什么常常提到这句话?这句话用意在哪里?我想了两个多星期,真的想通了。佛家的戒律,决定不能够跟儒家的礼平等看待,我们是平等看待。儒家这是世间法,世间法过了一个时代,不适用了要修改;像法律一样,法律是世间法,你看过几年又要修订一下。戒定慧是出世间法,换句话说,出世间法是凡圣的标准,不能修改的,一修改你就不能超凡入圣,我想通这一点。虽然没有得老师印证,想想大概没有想错,这样回过头来,才去看戒律的书。
在从前不看,认为戒律是什么?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人的生活的规范。我们是中国,他是印度,我们生活完全不一样,时间又相去三千年,怎么能适用在现在?这个观念产生严重障碍。所以我非常感谢老师,如果他不是这个手法,我们一辈子搞什么?搞佛学,而不是学佛。对佛的经典这些理论、方法非常羡慕,学这个东西,戒丢掉,不要了。没有戒,就是佛学,有戒律是学佛,学佛才能成佛。搞佛学,顶多去搞几个博士学位,搞世间名闻利养,自己的烦恼习气断不掉,了生死出三界永远没分。使我想到老师对我教学的方法,那种善巧方便产生很大的效果。
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傲慢的习气,不服输,我也很有辩才,跟人家辩论往往我都会占上风。袁了凡的毛病,我统统都有,所以读《了凡四训》给我是当头一棒,他的毛病我全都有,他的好处有很多我没有。章嘉大师他对我很了解,他对我真是很随顺。好在我有个长处,就是尊师重道,而老师对我是这样的柔和,不是用刚强强迫的手段来对付我。既使在李老师会下的十年,老师对我严厉的时间很少,十年当中大概只有二、三次来教训。那二、三次,在我想他是听了别人的话,我自己并没有犯过失,别人在他面前告状的。他关起门问我,你有没有?在一般状况之下,他对我都非常柔和,所以我们感恩。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,众生刚强难化,跟过去不一样。过去可以用命令式的,责备,甚至於打骂教育;现在不行,现在你要这样做的话是侵犯人权。现在全世界人权高涨,侵犯人权你要受法律处分,好意也不行,人家不懂你什么好意坏意,只知道你的行为侵犯人权。所以,现在人的福报不像从前,没有从前人福报那么大,这个要晓得。
规过劝善,一定要懂得察言观色,他能不能接受?不能接受立刻就要中止。甚至於有人向你请教的,不是诚意,是个客套。早年我遇到一位同学,也是很出名的法师,他讲经我去听,下台的时候很客气向我问讯,问我「我讲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,你要给我批评」。我以为他很诚意,我就刚刚好要想他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的地方。我的话还没说完,他脸色就变了,我赶快说不错,讲得很好。不能接受,说请你来指教,客气话,你不可以真说,以后我就懂得了。不是桩容易事情。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维系和谐,和睦相处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和是性德里头最重要的大德,一个是爱,一个是和。中国古人常常讲「和为贵」,前面三个字是「礼之用,和为贵」。
传统教学里面,是以礼来修正我们言语、造作的行为,讲守礼。佛教就是戒,戒律是对治我们身口;经论是纠正我们错误的思想,错误的见解,所以经律论它的功效是如此。戒律,修身的,口业是属於身,修身口的;经论是修正思想,修正意念,思想见解,这是教学阶段它的作用。到你开悟的时候,那它是另外一个作用,到你开悟,经律论三藏是给你印证的标准。你是不是真的觉悟?是不是真的佛知佛见?你看看经论上,经论上所说的跟你自己想法、看法完全是相同的,你的觉悟是正确的,没有错误。觉悟之后,你的言论、你身体的造作跟戒律完全相同,这证明你是真正彻悟,大彻大悟。然后你就晓得,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他们的思想见解就是戒律。佛佛道同,觉悟了一定是相同的,没有两样。他们的言语、造作决定是戒律,所以说戒律是性德,行为上的性德,起心动念那是思惟上的性德。明心见性不是别的,性德显露。
由此可知,我们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提到,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与性德相应,所有一切不善决定是跟性德相违背。跟性德相违背的,你要晓得那是六道三途的业因,与性德相应的决定是菩提涅盘的业因。明白这个道理,肯定这个事实,我们对於圣贤教诲才毫无疑惑的全盘接受,依教奉行。在学习过程当中,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,一定是欢欢喜喜的通过,决定不会受它障碍。这就是真正『执持供养诸如来』,这个「如来」,他没有说供养诸佛,他用如来,供养我们自己的本性。是供养自性如来、自性弥陀、自性释迦、自性毗卢遮那佛,不是外面的。净宗古大德常讲的,「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」,弥陀有没有?有。净土有没有?有。不离开自性,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供养诸佛如来不要忘记自性,供养一切众生也不要忘记自性,为什么?众生是自性众生,娑婆也是唯心娑婆。你慢慢的对佛法不可思议的这些处所渐渐就能够会通、会契入。好,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